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体育思政课

小学体育思政课

时间:2024-02-08 15:5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体育思政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体育思政课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社团;学生活动

在2016年提出,要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社团更将在思想引领中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三亚学院作为三亚市建成的首所高校,因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在大思政格局下形成社团百花齐放、贯穿整个校园文化的局面。

截止到2017年5月,三亚学院现有学生社团97个,其中公益类社团9个,理论研究类社团4个,科技创新类社团5个,艺术展示类社团20个,体育竞技类社团23个,文化交流类社团27个,专业实践类社团9个,社员参与率75%。

一、以“大思政”格局,探索“社团+思想引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头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利用社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点,将建党纪念日、胜利纪念日、“九一八”、“一二九”等党团重要纪念节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将社团活动开进红色教育中。如在纪念胜利80周年活动中,以学习类社团为牵头,手工类社团积极参与,通过六大重要战役场景再现的形式,手拼出巨型中国地图,同学们以精神为榜样和富有创意的自主设计,引发朋友圈热议和大量转发,让学生在活动增强了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树立了家国情怀,真正实现融入教育和体验教育,也摆脱了以往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填鸭式”授课,让学生学的有兴趣,学的有收获。

在2016年重磅提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并明确指出要将共青团干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要让队伍建设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有特色。根据对三亚学院各类岗位职级的教师进行访谈、开展学生满意度调研,可以从中发现,该高校在思政建设色较为突出,针对教师团干部提出并推行了“六师”转型方案,即在学业、思政、社会化、心理、职业、生活等全方面完善队伍建设;针对社团干部,首先根据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要求,纳入到学生会组织中,保障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老师“退居二线”,由学生全程操盘策划、组织、参与、评估活动,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翁。

二、以“大思政”格局,探索“社团+第二课堂”,增强青年展现自我的体验感

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重要途径。以学科为依托开展的“社团校园”建设,可以巧妙地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能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在与三亚学院的学生进行访谈时,多名学生表示,每周三下午是该校规定的公休课时间,各类社团在这一天开展文娱、公益、竞技等多样社团活动,他们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偏远的贫困山区。为此,笔者还专门采访了部分老队员。

三亚学院某公益社团前负责人小王:我今年大四,参与所在社团活动已经3年,因为大四要毕业找工作,所以光荣退队了。在社团的这三年,我每个周三下午都风雨无阻去到贫困小学,为孩子们上课。你会发现,这些孩子们非常纯真,每次去的时候你会看到他们的眼睛有光。记得有一个学期,我当时是固定给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上课,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后排有个小学生非常调皮,我在台上讲了一节课,他也在课桌旁说了一节课。后来在慢慢地跟他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后,他开始改变了,他反而成了那个维持课堂纪律的“小督察员”,谁上课交头接耳,他就会主动起来制止,这学期结束的时候,他不舍地扑向我,说着,“哥哥,你下学期再来给我们上课好不好”。这是支教带给我的最大的触动,也是最大的满足,让我觉得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三亚学院某社团负责人小华:我已经毕业3年了,毕业后也一直从事跟大学时期社团相关的工作。我觉得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我担任社长的时候,带领我们的团队收获了建社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奖项――“全国高校十佳品牌社团奖”。我当时设立了一个制度,就是在每次活动前组织报名,不事前告知社员活动内容和活动地点,只有第二天早晨集合准备出发时,社员们才知道今天的任务,这样可以非常有效的避免因为活动要不就是没人报、要不就是太多人报的情况,而且对社员来说,每次对活动的任务都会很期待,也增加了大家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与多个社团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这些社团最初都是由老师带队组织参与活动,随着学校育人理念的深化,现在几乎都是社团自己联系服务点,c小学、与企业建立联系,自主开展社员招募,学校只需要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资金支持。这种学生全程参与的体验式社团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多个社团代表该省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三、以“大思政”格局,探索“社团+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自主性

校园文化是丰富学生生活的主阵地,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对该校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学校的社团建设整体满意度较高,但对社团的转型仍有较大期望,这些期望主要集中在社团新形式的开发、社团新内容的增加和社团评价体系的健全。学生们普遍表示,社团是大家课余活动的首选,希望学校能够给予宽松的放权和各资源的支持。三亚学院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匹配,通过提升品质服务供给能力,在全校启动“社团校园”计划,秉持“支持鼓励、科学引导、宏观把握、微观搞活”的建设思路,实现校园文化“社团化”,通过“我和你”、体育狂欢夜等校内特色活动的创建,将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导、自演、自评”全程操盘。

四、以“大思政”格局,探索“社团+品牌建设”,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

公共关系学中有个专业名词叫造势,指通过活动或制造事件,引起社会大众或特定对象的注意,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声势。企业在扩大规模的时候会造势,社团在发展的时候同样可借助这个道理。

三亚学院社团管理负责人小强:我们学校的社团跟其他几所联系比较多的高校相比,还是很有优势的。现在都是社员自己联系活动点、自己开展活动,只有遇到困难了,才会找到我们来协助推进。一个社团的成熟,良性运行是第一步。再次,才是造势、做品牌。势怎么造,首先还是要会发声、能发声,先把常规活动做好、做精、做出成绩,然后就是加大宣传,像我们的蓝丝带,每年招新的声势相当浩大,报名人数能占到新入校学生的20%!活动做精了,宣传做好了,社员在活动中得到归属感了,这个“势”自然就造起来了。

第2篇

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老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最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老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最新1本学期小学英语工作要继续认真贯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而展开,不断研究、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英语教学规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

1、要继续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系统学习一本理论书籍以及杂志上有关教学改革的经验文章,探寻以先进的、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切切实实地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中。

2、要继续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进取态度,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必须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构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本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3、要转变观念要不断创新,适应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性、评价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评价形式以构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本事为主要依据。

二、依据本组教研,提高自身教学教研水平

1、加强课程管理,要认真对待要进取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使学生乐学、爱学,以避免部分学生过早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

2、要加强对英语教研组工作的学习,要真正构成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讨学法的浓郁教研氛围。

要经过教研不断总结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处理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本事,促使自我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听说读写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的本事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所以要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创立以活动课和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采用韵律儿歌、歌曲、表演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英语。同时,进取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外活动,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老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最新2一、规范教学管理,尝试多元化课程构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在全面实施三级课程的基础上,要积极尝试多元化课程构建。

1、规范管理学校三级课程。

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相关名称进行规范管理,将“五公开”内容以各种渠道进行公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在日常巡查中,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通过每日“常规管理督导日”检查,确保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进一步规范管理办学行为,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深入进行各年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堂评价,特别是中和实践课,利用校内平台,将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能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到发展。

2、加强零起点教学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落实省教育厅印发的《山东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做好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工作,我校将一年级教学计划进行全校公示。在开学初召开了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零起点”教学工作。

在课堂教学方面,由各教研、集备组长,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的召开,共同研究共同分享教学方法与策略。将十二字课堂教学文化理念。即“尊重发现激励,理解欣赏期待”贯穿在每一个课堂教学文化中,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让课堂成为孩子成长的主渠道,引导学生多参与、多质疑,多鼓励,多探究。

二、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行动自觉性。

改变课堂教学行为的首要条件是更新教学理念,理念先行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行为的自觉性,为此学校确定了美好课堂要求和课堂文化理念。

1、确定“五自”美好课堂要素:学校确定了“五自”美好课堂要素。

即“自然、自学、自探、自悟、自行”,五自要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变。

2、提倡和谐美好课堂教学文化:将十二字课堂教学文化理念。

即“尊重发现激励,理解欣赏期待”贯穿在每一个课堂教学文化中,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让课堂成为孩子成长的主渠道,引导学生多参与、多质疑,多鼓励,多探究。

三、研究三种对话,活跃师生教与学行为

学校各个学科每月开展课堂教学展示,通过观测量表重点研究三种对话,活跃课堂中师生教与学的行为。

1、建立三种对话。

学校提倡各科教师在课堂中建立三种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二是教师与学习小组的合作对话。三是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

2、量表精确分析。

利用每月各学科展示时间,听课老师将带着悦动课堂“三种对话”观察记录表听课评课。按照表格中要求,听课教师统计三种对话在课堂中实施的数量,分析评议三种对话实施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引导下一步教学研究进展。

老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最新3提高出勤率不仅仅是要重视数据和会员是否出勤,更重的是要通过途径让家长信任教师信服课程并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缺课对幼儿的损失。为了提高出勤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物质奖励:为每位幼儿准备一张会员出勤卡,以每个宝宝上完一节课就盖一个印章的形式,一期课积满12的小印章颁发一份小粘贴和全勤宝宝奖状以资鼓励。

(奖状名字可以丰富多样重点是能表示对孩子的肯定)引导家长培养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收获一些奖励,既提高了出勤率,又可以将家长对园所及老师的满意度极限上升。在实施这已计划还需准备材料,为了节约成本部门决定尽量采用手工制作,

出勤卡的制作人:亲子部门 设计小学电脑协助

出勤卡的制作时间:每一期课的上一周完成

会员出勤卡制作方法:

电脑上排版整理好名片一样的大小长方形,模板上有红黄蓝标志和3行4列的表格代表3个月。

用A4的白色卡纸打印后裁剪出300份(准备300个会员)

2、健康提示:做好家长工作,通过季节变化等提醒家长注意幼儿的身体健康,多喝水,主动喝水,并及时根据天气增减衣物。

尤其是在园所上课时记得要为幼儿准备隔汗巾和衣服

只有经常真心的关心幼儿的健康家长才会认为原来老师也会关注他的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被重视,便会对园所所有教师做一个“细心”口碑的宣传但要让家长真真切切感受到,那不是一句注意身体等可以做到。从而我有以下几个想法

在每个月月尾和平时的休息时间在网上寻找一些季节和最近的感染病毒的预防方法,和家长分享,以免家长工作太忙忽视了孩子导致生病不能来园学习。具体传递健康知识时间是每周课后和周三电访时间形式多样 还可以是以纸质的形式发给家长,表示温馨。

3、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让宝宝喜欢课程,做到在家里都能想到要上红黄蓝的课程达到这点具体要从教学部门教研做课研讨开始,通过做课丰富知识和经验,并多设计一些游戏。

措施如下;

个人成长:

在节假日时间和每晚休息时间每天抽一小时看育儿书籍和幼儿游戏视频(时间在2个月)

集体教研;

周四下午2:00—3:00做课 (准备好自己一周课程里遇到的困难及课堂幼儿特殊情况,在做完本周课程后和集体教师探讨)

通过反复的做课和教师分享探讨及自己观看书籍视频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自己这颗喜欢幼儿的心将会努力做到让每个幼儿喜欢课程。

老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最新4科学育儿:和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经验(课程结束后的时间或电访时间) 个人将会在空闲时间看育儿书籍和上网查询

师资行为: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到员工服务守则条规 让家长看到教师的形象是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时给孩子做一个形象和行为的榜样

观察沟通:观察每个幼儿的课堂情况,及时并适当的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有种感觉孩子被重视和关心,然而对于插班试听的孩子则会采取课上用心辅导孩子和课后抓时间沟通和孩子回家后电话沟通,教育服务起到连续性。

新报人数

优质课:通过做课和备课情况选出2节优质课及时转达销售并督促销售邀约

提前了解:提前被通知有插班试听,那我就要和顾问沟通试听幼儿的情况,了解幼儿的特点和家长的特点助于课堂更好的和孩子接触和辅导为跟踪孩子报班做铺垫。

非会员“心”沟通:会员回家后还要和家长打电话关心幼儿并整理好幼儿的课堂情况进行回访电话。(幼儿情况资料整理在中午休息时间,电话时间在晚上)

家庭延伸;新学期变更为了让家长更加重视每周一发的纸条,所以内容需以下2个方面

1、根据备课提出本周课程重点延伸(1点即可)

2、通过班级幼儿情况和季节

节日风俗制定新的延伸条

教研工作

1、周四下午2:00—3:00做课

2、准备好自己一周课程里遇到的困难及课堂幼儿特殊情况整理好

3、积极评课做课看课探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游戏

4、通过每周做课分数总和在一起评出月或年“优秀做课之星”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奖励可以是奖品或荣誉证书或金钱等等)

老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最新5学校在部分学科采用专题化教学研究,促进课堂教学形态和空间的变化,激发学生内部发展需求,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和提升。

(一)别样阅读,让语文课堂跃动起来

学校将在各个年级全面实施阅读活动,采用别样阅读视角,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阅读后的思考,爱上阅读后的表达。

低年级采用“四季之美”专题阅读,根据季节不同,通过认读词语,诵读诗句,描绘画面,改编小短文。中年级通过读、画、讲、写、赛的形式多角度阅读,深层次感悟经典名著。高年级学生全面阅读梳理名著基础上,分专题开展深入对比阅读研究。细致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前后情节对比剖析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极大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整合思考能力。

(二)游戏教学,让数学课堂悦动起来

数学学科进行“借助游戏化教学,探究悦动课堂实施的策略”研讨,在课堂中落实“游戏动机、游戏思维、游戏精神”三个核心理念,在游戏活动中运用知识,在游戏中拓宽知识,培养能力,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学习的动力和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数学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三)话题教学,让英语课堂悦动起来

英语学科进行情景式“话题”教学的研究,联系各册有关话题,在课堂中从导入到练习让孩子们充分复习有关话题的对话,在讨论相关话题时做到有话可说,从而进行语言的灵活运用。

(四)悄然变脸,让思政课堂悦动起来

在道法课程中首先建构低中高年级一体化课程体系。组织低中高年级学段的思政老师走上讲台,围绕“宪法与美好生活”主题,同上一堂宪法课。低年级段讲规则,中年级段讲法律观念,高年级段讲宪法内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培养的连续性,突出学段教学重点聚焦和针对性。提倡所有课程同向同行的学科德育体系,开展跨学科融合的探索和实践。探索出“小公民说政”课程,由综实老师和思政老师共同联合策划、合作实施。

其次构建校内外融合立体化育人课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及时将新闻热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现实问题。通过以小见大的精讲深析,落细、落小,落实。

(五)“快乐合唱”让课堂悦动起来

在音乐课中开展以“快乐合唱”为专题的教学活动,引进校外资源在低中高年级课堂上积极推广意大利小合唱乐团的演唱曲目,让孩子们在快乐的乐曲中、在明快的节奏中,在琅琅的歌词中,感悟美、创造美。

(六)“视觉艺术”让美术课堂悦动起来

学校继续建构以“人人会绘画”“个个懂欣赏”“处处有创新”的特色美术课程体系,开发“视觉艺术课程”,将分别在低、中、高各年级段开设视觉艺术绘画,通过课程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悦动起来、思维悦动起来,老师悦动起来。

(七)“631”配比,让体育课堂悦动起来

第3篇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引言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在校大学生都发生了许多心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且逐渐地影响到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行为。如果高校的思政教育者无法及时地把握住“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种种新变化,努力想办法来应对这些新挑战,那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很难深入持续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内顺利展开。所以说,在“微时代”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和及时都要积极地去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新途径,继续像之前那样占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高地,并将其高度重视起来,作为当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出现的新变化

因为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优势,使得他们对新型信息传播技术更加敏感,可以通过非常便捷的渠道了解新型信息文化及其传播运作方式,并能起到扩散效应。所以说,大学生相比来说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导引者和推动者。同时,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化信息传递方式,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新挑战。

1.“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微行为”

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些行为可以称作“微行为”。精简是“微时代”下文化媒体的重要特色之一,如微博文字上传的上限是140字,微电影的放映时常在300秒以内等等。这些特色都与当代社会人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及要求非常适应,同时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得海量的信息。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琐碎化等许多不足,传播的信息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也不完整,缺乏深度。媒介的文化的载体,但由于“微媒介”对内容要求精简,直接导致媒体工具的强选择性,形成了一种网舆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倾向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刻苦钻研,总是半知半解,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究精神;对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了解地非常肤浅,缺乏持续关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形成,最后导致集体浮躁心理的不良现象出现。

高速传播是“微时代”下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特色。无论是哪个“微媒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扩大人际关系网,提升网舆影响力,将个人生活状态,价值观点等快速传递分享给更多人。这就导致有人为博大众眼球而故意夸大甚至扭曲事实的丑恶现象发生,还有的持极端态度用过激的语言来表达其个人价值取向,不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不顺从社会主流价值观。由于大学生正价值观形成的初期阶段,一切都还不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大量信息的获得,他们分不清哪个是有利的,哪个又是有害的,也缺乏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因此这些问题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显得较为明显。

2.“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微心理”

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心理可以称作“微心理”。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网络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可以加任何陌生人为好友,说话也更加随意,由网络人气激发的自我满足,同时填充了现实中很难实现的自我价值的心理,降低了现实生活中种种挫折感,反之人们会对不真实的网络需求更加依赖,转而淡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际关系。当大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时,好多人一下子适应不了,甚至对大学的人际关系有种惧怕感和疏离感,长此以往,他们会不再期待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而会全心投入到网络虚拟的人际关系构建中去,以期在那儿找到满足感。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缓解现实中的挫折感带来的低靡心理情绪,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好人际关系间的供求矛盾,反而会彻底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恶化。这种恶性循环同时还会加剧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深深的自卑情绪,甚至会产生自闭行为。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得意”和实际生活中的“失意”互相矛盾,又给大学生的心理加重了负担,进一步引发严重心理问题。

二、“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者要全面了解行为思想、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受到的影响,紧抓“微时代”特征,掌握好“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新的规律,来积极探索这个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新途径。当今的社会环境异常复杂,做好引领思想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要坚持不懈地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总目标的强有力保障。

1.构建“微媒介”平台,增加大学生思政教育时效性

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跟上时代,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并与当代特色相结合,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遇到的种种困惑,真正做到答疑解惑,有的放矢,引导好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督促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做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受益。

“微媒介”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首先,全面了解“微媒介”的特点以及新型媒体的优势和不足,了解的越全面在实际应用中越可以做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微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完全发挥出来。学校还可以定期地组织思政教师来进行关于新型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在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学习后,再将这些新型的技术落实下去。其次,建立一个长效的工作机制,将“微媒介”实际应用到工作中来。学校带头构建成熟的“微媒介”的信息平台,并对其给予财力物力上的支持。高校还应招募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平台定期维护和监管,可以注册学校的官方微博,组织一支专业的队伍来负责微博,尽量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出陈创新的方法,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来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要制定相关的“微媒介”思政教育新规范与教材,通过系统化的将“微媒介”通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去。既然要将“微媒介”做到工作常态化,就要制定一个目标,更加深入、系统地来展开教育工作。但“微媒介”只是作为来支持思政教育能够顺利展开的信息平台,归根结底还是如何才能做到让思政教育更加有效。因此,要怀着目的性,系统地利用“微媒介”来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在新规范和新教材的导引下做出有效的指导。同时要将“微媒体”的特殊性考虑进去,不能单纯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同时还要将时代元素加进去,不断地创新改革。

2.做好“微行为”引导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效性

利用“微媒体”教育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大不相同,它需要受教者也参与到其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互动进行问题交流探讨等。所以,不可以再按照之前的旧思路来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学,还应该注入新的活力,针对不同人的理解接受程度进行相应的引导,督促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获得自我成长、自我进步的动力。大学生在“微时代”背景下的许多“微行为”引导恰好正是“微媒介”的最有效导引方式。首先,要努力引导好大学生的言论,做好个人文明,这就为大学生的独自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严格要求。监督大学生做好对任何事都能明辨是非,即使在缺乏严格舆论控制的情况下,也能不断地来提高文化修养,勇于表达正确的观点。同时,在面对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时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动脑思考,然后再得出结论。要学会甄别网络信息,对不良言论和恶俗文化坚决抵制,绝不姑息。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微时代”。既能在微博和微信的社交平台上结识好友,又能在生活和学习上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利用“微媒体”来拓展自己的眼界,又能在自己心中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大学生要在“微时代”中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平复躁动的内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坦然接受“微时代”给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变革。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

通过与大学生多次座谈后发现,在网络的使用上面,大致可以将他们分成以下几种。一类是有较明显专业性的专业的如计算机类的学生,因为长时间与计算机接触,加之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内向,逐渐养成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习惯。他们除了专业课程外,在课余时间会花费较多时间利用计算机打网络游戏。一类是文科类学生,他们没有多少课程需要用到计算机,在课余他们会使用计算机看电视、看电影、网聊和打游戏等。还有一类是比较热衷关注网络信息的学生,他们经常通过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工具实地校内外信息,引发大量同学的关注,在大学生中形成很大的影响,各种评论转发蜂拥而至。

四、大学生课外思政教育渠道探索

大学生的课外思政教育指的是相关的教育者指导学生在课外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参加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敬老院服务和工厂参观等,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宣扬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高校展开大学生课外思政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采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使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感受和理解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使他们感受到任何外界压力,进而内化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效性。

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开展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探索新渠道和新路径。如通过举办大型晚会,积极招揽具有艺术才能的学生设计主题和场景,充分发挥其才能;还可以定期举办运动会,让热爱运动和有体育专长的人有发挥特长的空间;与希望小学合作,展开定期爱心助教,给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平台;在校内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加强校刊、校报、校内广播和校内宣传栏的建设,设立相应社团,共同建设多姿多彩校园文化;加强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的研讨会、讲座等的管理,提高学生对科学社会的认识;设立心理健康测评室、校园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学课程等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可以健康成长。

五、以“微工具”为载体,攻占思政教育的新高地

“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和微信等信息即时传播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并迅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热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敏锐地观察到网络中繁杂的信息也充斥着不同的价值观,它们不断冲击着大学生那不成熟的价值观,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地利用“微工具”打造系统科学化的微数据,实现传统的教学形式与“微工具”的结合,以此实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将两者割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微媒体,重视它的存在地位,必要时还可以借助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体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些新型媒体通过引用上面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来实现对学生的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或者讨论组,并且定期上传分享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或文字文件,达到不断强化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微时代”的种种特征,紧抓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将社会热点引入话题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有助于思政教育者更加及时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制定高效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新型多媒体等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积极地推进多媒体教学,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更容易被接受。

六、结语

“微时代”的来临和快速普及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为大学生们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增强时效性的新的重大机会,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不忘自己的职责,紧跟时代的召唤,及时对教育教学思路做出调整,在“微时代”的要求下积极深入地来探究如何做好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何媛媛,范志辉,侯磊,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5(1).

[2]邢丹丹.“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基于对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大学生的调查[J].物流技术,2016,(35).

[3]杨银平.简论“微时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6).

[4]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

第4篇

【关键词】皇家墨尔本理工 电子工程 教学模式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36-02

1 引言

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笔者获资助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简称RMIT)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攻读电子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切身感受了异国的教育模式及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受益颇多。本文就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本科教学模式作一介绍,希望能给我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学习之处。

2 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

澳大利亚是实行多元文化的国家,面向市场,形成了机制灵活、协调互补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之间的协调互补;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相互融通。澳大利亚实行10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中学毕业以后,经中学会考升入大学,大学根据中学会考的分数挑选学生,没有单独的、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澳大利亚的教育具有完善的制度和世界一流的水平,政府积极参与管理和提高教育水准。

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其高等教育体制与英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目前,澳大利亚共有大学42所,其中36所是纳入国家育体系的公办大学。四所是联邦政府办的特种高等专业学校,两所为私立大学。澳大利亚各大学的课程非常注重整体规划,大学提供的课程有:专科文凭、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硕士证书、硕士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等。一般专科学制两年;本科学制三年,但专攻某些专业领域有四年制学位,例如法律、工程学专业等;硕士研究生分为课程类研究生和研究类研究生,课程类硕士研究生学制一年半至两年,研究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学生可选择全日制、在职或提前完成学业等学习模式。

澳大利亚的学期设置与一般国家不同。澳大利亚大学虽然也是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Semester),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由于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所以春季和秋季和国内相反。但这个学期的概念在当地人的心中非常模糊或者说几乎没有,他们主要是说Term (学期)。然而此学期非彼学期(Semester),一个大学期(Semester)由两个小学期(Term)组成。换句话说,澳大利亚大学学期设置为一个大学期包括两个小学期,一个学年共有四个小学期。大学上课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分组讨论或个别指导,学生更多时间是在实验室和图书馆自修,此外在每个学期也有其它的学术活动。

澳大利亚大学没有上、下课打铃制度,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根据课表安排到相应的教室上课。时间由任课教师掌握,不像国内有严格的上课时间。澳大利亚上班时间通常是上午9点,所以上午上课时间段是9点到下午1点;下午1点到2点为午饭时间,不安排任何课程;此后下午2点到6点为上课时间段,部分课程也有安排在晚上6点到9点上。

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与我国的称呼有些不同,基本沿用英国的职称体系,教师系列从高到低称作教授、副教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大部分大学把Reader改成了副教授,但有个别学校仍然保留)、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讲师(Lecturer)和副讲师(Associate Lecturer)。与教师系列并行还有一套专职从事研究人员的职务,分别叫做Professorial Fellow, Principal Fellow, Senior Fellow, Fellow 和Associate Fellow。

3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基本概况

RMIT大学最早建于1887年,是澳大利亚的一所著名的城市化,多元文化的大学,教学质量享有盛誉。RMIT大学在墨尔本市有三个主校区,分别是:City、 Bundoora and Brunswick 校区,并在境外越南建有校区。RMIT 大学已在十几个国家开设远程教学课程。

RMIT大学包括25所学院,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覆盖各个领域。RMIT大学是世界名校之一,在近年世界权威机构评选中,获世界大学排名86位,进入世界大学百强之列。在校生有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6万多人,其中有8000多名留学生。RMIT大学与澳洲业界密切联系,教育主要侧重学生就业,提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RMIT大学许多课程设置都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科研大多也围绕解决现实面临问题,以客户需要为准则。毕业前,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或参加过与相关工业密切联系的课题研究。学生毕业后就业率排名澳大利亚各大学前列。

4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基本概况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SEEC(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共有四个系和两个研究中心。 四个系分别为: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电力能源与控制工程系、通讯工程系和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系。两个研究中心是微电子与材料技术研究中心(MMTC)和澳大利亚高频生物效应研究中心(ACRBR)。目前学院有教学科研究人员103人,技术和工作人员30人。在校各类学生2000多人。

学院的学士学位(Bachelor of Engineering)有如下专业:生物医学工程、通讯工程、计算机系统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课程类硕士研究生(Master of Engineering by Coursework)有如下专业:电子工程、微电子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和通讯工程。研究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Master and PhD of Engineering by Research)有如下专业:生物医学、电子和通讯工程,电力能源和控制工程,软件系统和网络工程。研究类研究生120人,其中2/3为博士研究生。

5 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模式

5.1 课程及学时安排

RMIT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规定:学生完成四年全日制的课程,至少要修满384学分,即每学年要修满96学分,才有资格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所有的课程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学期,学校也开设暑假课程,允许学生在暑假选学一门课程,课程由学校指定,这点与平时的自由选课不同。每门课都由lecture和tutorials 两部分组成。视课程的不同,一般lecture每周两到三次,每次1小时,主要讲授课程的基本内容。lecture是全系同一年级学生一起上大课;tutorials每周一次小组讨论(group meeting),每次1小时,主要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相关问题讨论和演讲(presentation),一般study group 10人左右。每门课程在一个大学期内完成。

电子工程专业的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都是必修课,而大学三、四年级的课程大部分都是选修课。学生在大四要完成一项工程设计,类似我国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参加毕业实习(Vacation internship)。以下给出RMIT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工程专业从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课程设置,每门课程均为12学分。

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有:工程计算概述、工程数学、工程数学A、电路理论、电力与计算机工程、工程设计1、物理1(前未学物理)和高等物理 1(前已学物理)。

大学二年级的必修课有:工程计算系统、电力系统、传输线路与光纤、通讯工程、电子学、嵌入式系统概论、工程设计 2和ECE 数学。

大学三年级的必修课有:电子线路、电子工程、数字信号处理、工程设计3A、工程设计3B、电子材料。选修课有:医学工程与仪器、多媒体和电医学信号处理、机械电子与控制、计算机系统工程、工业自动化、电力能源系统、射频技术与光子工程、通讯工程 、生物电磁学、生物计算和医学信息概论、嵌入式系统工程、能源工程、微电系统、有效能源系统、网络工程以及文件夹内选修课程。

大学四年级的必修课有:工程设计4A、工程设计4B、假期实习;完成以下课程中三门:音频工程、传感器与器件、电路与系统仿真、数字信号处理、微波电路。选修课有:光纤通讯系统、移动天线与卫星通讯、光纤通讯、卫星通讯系统工程、移动和个人通讯系统工程、数字处理系统、数据与国际互联网传输、国际互联网通讯工程、电路与系统仿真、音频工程、传感器与器件、医学工程与仪器装置、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和电医学信号处理、高级控制系统、微处理系统1、微处理系统2、高级数字设计、高级计算机结构、计算机机器人与控制、实时系统工程、图像处理、智能系统、实时估算与控制、微波电路、雷达系统、高级网络工程、网络设计与转换、网络工程、网络基础结构、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计划与性能以及文件夹内选修课程。

注:文件夹内选修课程包括RMIT大学网上所列选修课和以上所列专业选修课。

5.2 学生管理模式

在澳大利亚大学,学生不安排住校;学生入学没有班的概念,学校也不配备专门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配备专门课程协调人(Coordinator) , Coordinator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入学后,会得到学校网络免费邮箱,学校所有的教学安排都是通过免费邮箱与学生联系,同时,学生也通过邮箱与学校、学院以及任课老师联系,并查询信息。

5.3 教学模式

(1)理论课教学。 每门理论课都有一位主讲教师(lecturer)负责lecture,另外配备1~2名本专业博士研究生作为辅导教师与lecturer 一起负责课程教学;各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只指定参考书,授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课后安排一定的作业(assignments)、演讲(presentation)和小组讨论(group meeting),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及作业要求都可在校园网上下载。

(2)实验课教学。实验课和理论课分开进行,有大班实验也有小班实验,做实验需在网上注册和预约。实验课由任课教师和博士研究生负责,一、二年级每学期实验课较多,这些实验课是电气电子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每周约6~8次;实验课教师不讲授实验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己预习,有问题在实验课请教指导教师;有些实验会有些比理论超前的内容让学生提前接触,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完成,由此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部分实验室是开放的,如学生不能在规定的实验课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自己可再找时间完成。实验课的成绩除完成实验报告外,还有实验陈述(presentation),学生向指导教师当面陈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实验还有些小组项目,即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较大的实验项目(project)。

(3)毕业设计。学生在四年级要完成工程设计(engineering design),类似我国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利用假期进行的毕业实习(vacation internship )。学生在三年级结束前选择毕业设计课题,进入四年级一边学习课程,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

(4)成绩评定。学生在校各门课程成绩评定通常是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确定的。

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后作业(assignment)、课程项目陈述(project presentation)以及实验报告等,通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其中assignment 和实验报告应在老师要求截止日期内递交,否则按日罚分,只有平时成绩达到及格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并且期末考试达到及格分以上,这门课程才能通过。学生最后的成绩分为HD(High Distinction)、DI(Distinction)、CR(Credit)、PA(Pass)和NN(Fail)分别相当于我国的平分标准:优(80~100分)、良(70~79分)、中(60~69分)、及格(50~59分)和不及格(0~49分)。

6 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对RMIT大学电子工程本科教学模式的介绍,并与我国高校该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可得以下启示:

(1)宽专业口径教育。电子工程课程内容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面宽和综合性强,并且知识更新快。反映了澳大利亚高等工程教育的宽口径教育。电气工程已不作为专设的院或系出现,而与弱电并行,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以弱电为主的潮流。

(2)选修课比例高。在大三后,该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5%~33%,而我国高校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12%~20%,其原因是我国高校的公共课程,如思政、外语、体育等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而这些课程是国外大学所没有的。

(3)非技术类课程少。从上表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到,非技术类课程几乎没有,而我国高校非技术类课程,如思政、外语、体育、管理等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22%~25%,相比之下,在同样的四年学习生崖中,我国高校学生学到的技术类知识就少得多。

(4)工业实践分散进行。工业实践在我国高校中即为生产实习。澳大利亚高校的工业实践是分散进行的。学生自谋职业,寻找顾主,时间4~5个月不等。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是学生学会如何联系单位,如何推荐自己,这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二是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为毕业后就业创造条件。

(5)注重平时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澳大利亚大学从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注重平时努力学习,对各门课程学习一如既往。澳大利亚高校攻读硕士学位不需要经过入学资格考试,注重学生平时成绩,学生大学毕业达到一定成绩,就可获得读硕士的资格。不会出现我国学生在考研复习约一年的时间放松其它课程学习的弊端,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

7 结语

通过在RMIT 大学的几年学习,深感有许多值得我国大学同类专业借鉴和学习的地方。RMIT大学电子工程本科教育也在不断改革,由于两国的起点和国情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有选择、有分析地加以借鉴,以促进我国电子工程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rmit.edu.au.

第5篇

一、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教育发展

1、加快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强化“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新通过省级实验小学13所(使全市达到46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到34所),省级重点高中4所(使全市达到2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8所),省级实验幼儿园8所(使全市达到32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学城总体规划方案招标确定,首期规划5600亩土地的建设工程全面启动;**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化工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成立,使全市高职院达到5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大、天津大学远程教育校外站点先后在我市设立;武进电大升格为**电大武进学院;**石油化工学院二级学院——怀德学院成立。上半年,全市共组织15297人参加全国成人高考,7314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旨在为市民学习提供菜单式服务的“**市民学习信息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武进罗溪、夏溪、金坛白塔、溧阳天目湖等4个“5112”教育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建成;完成各类成人培训23.6万人次,化补习近1000人。中新合儿坊幼儿学苑、新创国际电脑学院**培训中心相继筹建,4所学校新获聘外资格(使全市达到27所),1所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具有接受国外中小学生来校就读资格。

2、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列为市政府**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的**市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主体工程峻工;新村配套学校**市勤业中学完成建设,各项搬迁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外国语学校外籍专家楼、正衡初中教学办公楼、职教中心信息教育中心等主体建筑基本竣工;武进新苑高中一期工程、新区国英小学二期工程、天宁解放路小学扩建工程、溧阳职教中心一期工程、金坛金沙中学建设工程等稳步推进;溧阳上兴中学、上黄中学、周城小学、大溪中学、社渚中学、新北区龙虎中心小学等危房改造全面启动。

3、适应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推进新一轮教育布局规划。全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公布后,我们及时召开天宁—钟楼区、武进—新北区教育工作衔接协调会,积极帮助解决教育工作移交、对接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推进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全面部署大市范围内的教育布局规划工作,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发展优质教育,努力构建全市教育合理布局。

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上半年新增校园网17个(使全市达到49个)、简易校园网40个(使全市达到121个),完成**教育网改版,使其每月点击数超过了15万,教育局机关、教研室、教科所等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城域教育网完成论证并启动建设,钟楼、新北、天宁区教育信息中心及学校完成虚拟主机托管,“钟楼教育”、“溧阳教育”、“新北教育”网站先后开通。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250G,24万个文件,500部视频资源。全市9336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了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和农村初中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职业学校已全部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必修课程。组织26万人参加“**教育网站杯”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比赛、职业学校多媒体课(学)件比赛,我市《长城的历史作用》等网络课件获国家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比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

5、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考试招生工作。上半年,各类考试较为集中,做好各项考试招生工作,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推进教学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市区“小升初”、中考中招工作:编制市区各小学施教区图,依法规范就近入学工作;全市45312名初中学生顺利通过升学体育、文化考试;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举办中职招生咨询市场,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早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职业类学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普高热”,并保证中职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今年继续实施将省重点高中公办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各初中校的办法,并在去年2所重点高中试行的基础上,扩大到了全市11所省重点高中。另外,上半年,我们还认真组织了初、高中各学科结业考试,高三一模、二模考试及分析研讨会,初、高中学生英语口语等级测试工作等等。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召开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审批确定了首批2000余名课改实验教师,积极组织相关学科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工作。课改实验教师接受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初中语文、初中数学、中小学体育等学科培训15000人次、通识培训3500多人次;职业学校全面施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课程分层教学面,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大兴教育教学科研面向中小学校,公开招聘了市级兼职教研员26名,壮大教科研队伍;在确认467项国家级、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的基础上,新设立341项青年教师研究课题;通过审核,确定省常中等28所学校为首批**市教育科研基地;组织召开“苏锡常镇扬五市高三语文研讨会”、“**年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研讨会”、“**市初中毕业生与升学考试暨小学毕业考试研讨会”、“**市省级实验小学第二届群体研究协进会”等。我市对高三“3+x”科目设置改革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考试中心和兄弟省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在当前高考模式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我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又创佳绩,**省**高级中学张璇同学以685分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我市高考的万人进线率、市区本科上线率、市区平均总分三项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总分名列前20名的考生中,我市(含金坛、溧阳)占了1/5。加强职校教学模式、实训模式研究,职校生中级工达级率达99.1%,**年初步就业率95.3%。组织1662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1599人被录取,本科达线率、十二个专业总分、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数比例、总录取率、本科录取率等均居全省前列,单招升学人数占毕业生人数比例达25.6%。

3、大力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年是我局确定的“德育工作研究年”。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调研,并为下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作好充分准备。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开展6·26禁毒征文比赛;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和第九届高校思政年会论文评比,组织高校第二次邓**理论公开课活动。关注弱势群体,成立“大学生法律自我援助中心”,溧阳市创立了“希望之星”助学奖励基金,做好帮困助学工作,上半年,市帮困助学金办公室对1500多名在常就读的特困生发放助学金近137万元;举行助残捐赠活动,组织学校及社会各界向聋哑学生捐款近60万元。4.推进中小学特色教育**年上半年,我们成功承办了全省中小学特色教育校长论坛,召开全市“实施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条例”总结表彰大会,举办市17届“育苗杯”田径比赛、“世纪印象”**市教育系统艺术作品展、首届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论坛活动、首届中学生英语口语节目电视大赛、中小学素质教育案例评选、职校学生“五项技能”竞赛等等。组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协会,认真制订“**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活动方案”,全面启动“科技节”各项筹备工作。组织**地区“全国初中物理”、“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省初中化学”、“**省高中化学”、“**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应用竞赛”、**省1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均取得了领先的竞赛成绩。在全国“小海鸥”杯职校生作文大赛和全国中小学生“走向社会”作文大赛中,我市均获组织奖。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田家炳中学获“学校团体奖”(全省共20名)和“优秀科技活动奖”一等奖(全省共11名)。

三、努力构建学习型系统,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1、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成立“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健全各校学习制度、读书制度、培训制度等,规范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学习行为,使学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定标准,使单位和个人明确目标,以评价促学习、以软件换硬件、抓课题带学习、表彰先进、组织考试等方法,使学习转化为单位和个人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开展转岗培训,推进市民外语、计算机学习,向社会教育资源开放,全面开展公务员、教师普通话培训考核,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教育系统掀起了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争当学习型个人的热潮。在全市各“学习日”都认真组织全系统教职工进行普通话培训测试、计算机上网操作培训、公民道德法制教育等等。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订发《教师道德修养读本》,全面开展教师师德规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和省“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汇编印发《家访有感》优秀征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征文比赛,不断加深教育工作者“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美好感情,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创建活动,10个单位新列入“好班子”行列,使直属单位“好班子”达到36个(占总单位数的82%)。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上半年,举办6个不同类型的培训班,222位校级干部接受了培训,钟楼区组织了第四届校长教育教学公开研讨活动;着力抓好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学习、交流、提高工作;加强对校长助理的考察、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工作,直属单位近300名中层干部通过竞聘任职;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提高了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和考察结果的真实性;继续深化“五个一”活动,对校科级干部150余篇教科研论文进行了评比。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业务水平;制订《**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深化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完善“**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全面启动实施教师资格认定。改革机制,逐步推进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启动2005新进人员见习期、试用期人事制;举办**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舞蹈比赛、**市特教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做好新师资招聘和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组织评选中小学第五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职校第二批骨干“双师型”教师,向省推荐的13位特级教师候选人,100%获得了通过。参加全国和省级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我市教师共获全国一等奖3名,省级一等奖12名。

四、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1、切实推进依法治教。配合省教育厅在常召开全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征订省编《教师“四五”普法读本》2.8万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成立了“四五”普法领导小组,制订普法规划和学法计划,全面启动“四五”普法;督促学校制订和完善章程,100%的直属学校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订。开展“依法治校”工作评估,47所学校经评估确认为“**市依法治校工作先进单位”。完善教代会制度,认真贯彻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2、加强教育检查、督导工作。召开**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成立**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修订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方案,发挥教育督导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中小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经费情况调研、中小学“减负”、学校危房改造工作督查、幼儿园改制情况调研、外来工子弟学校情况抽查、学校安全工作检查等等,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第6篇

关键词:独立;溺爱;自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中国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极其深重的国家,尤其是对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情更是导致父母“溺爱无度”的直接原因。很多大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进而沉迷网络、不思进取、甚至产生抑郁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于是,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自立教育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现代大学生不独立、不自立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上不独立

现在的大学生有9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里就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级待遇。不光父母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争着为孩子服务。于是当进入大学后,由于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家务劳动,一系列的不适应现象一一产生。首先,缺乏生活技能,自己的事情自己不会做。大学需要住校,所以铺床、叠被子、洗衣服等简单的劳动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可是很多大学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根本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家务,所以觉得生活不如意,向父母抱怨苦累,甚至产生厌恶大学的情绪。其次,缺乏互助精神,认为自己的事情只该自己做。大学里的每一间寝室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对于很多从未参加过集体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要与几个素未谋面、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同学生活在一起生活成为了一大难题。自小被家人宠着长大的孩子不懂得包容他人,也不愿意相互帮助,于是导致了大学生很多寝室矛盾的产生。

(二)学习上不独立

大学生在经历了万人过独木桥的高考后终于能来到大学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是很多大学生却无法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方法,不会主动学习,从本来的“好学生”变成了“留级生”,甚至最后无法毕业。中国从小学到高中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学生们只学会了做题,没学会学习的方法,更多的高中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来获得高分。于是原本高考中的佼佼者进入了大学后,没有了班主任在身后的“鞭打”,学习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成绩一落千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心理上不独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道理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但是老一辈的人还是秉承着这个观念,不希望任何事情干扰到孩子的学习。可是恰恰相反,包揽孩子所有的事使得孩子在心理上极大的依赖父母和老师。在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压力,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迅速复苏,自我意识增强,但他们缺乏生活的磨难,性格比较脆弱,容易产生自我中心、功利意识和知行背离等倾向,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马上想到依靠家庭而不是靠自己,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他们希望父母为他们打听学校的专业情况、希望老师为他们查询往年的就业比例数据,很多原本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他们都更愿意采取依赖的措施。

针对以上大学生不独立的表现,高校辅导员应该采取相应的自立教育使得他们能更好的适应学校,适应社会。

(一)充分利用新生军训这一过渡时期让大学生“断奶”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这个时候非常容易接受新的信息和养成今后大学的生活习惯,于是军训时的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让军训内容“与时俱进”。大部分高校的军训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吃苦耐劳而设计了踏步、齐步、正步等训练内容,而事实上,这些内容在中小学的体育课或者军训中都已经学过。如果军训能在这些“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增设一些既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又能鼓励学生群策群力的训练项目,让每个人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相信军训对于今后班团建设的帮助一定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把适应性教育灌输的军训每个角落。大学新生接受的第一个教育必定是适应性教育,只有让学生充分准备好步入大学,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把原本上千人在礼堂听讲座的形式改成分小班讨论的形式,让大家共同抬头看一样的月光,感受家的温暖。

(二)要求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开展自立教育

造成大学生不独立的大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观念,于是,如果要开展自立教育,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可以提倡高校在寄出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同时附上一封告家长书,这份书信的内容除了恭喜孩子考上大学之外就是建议家长让孩子独立报道注册,并且表明学校安排了志愿者以及很多工作人员,希望他们能放心让孩子自己“飞翔”。现在社会每每新生开学时,一家老小都涌进宿舍为一个孩子铺床叠被的情况并不少见,而这样的家庭让孩子怎能独立?如果家长还是不放心跟来了学校,那么可以在宿舍门口设置提示标语,鼓励孩子自己进行报到流程,这样可以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独立的概念。

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这样的条件似乎苛刻,但学生家长却非常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严格要求,才能使得学生真正自立成人。

(三)鼓励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立

第7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 德育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32-0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relatively slow, th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ducational effec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Hong Kong and Taiwan.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curriculum setting ratio, the depth of excavation,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etc. to explore.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on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党的十报告强调的重要思想,在今后的一段r期,高校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新世纪以来,毕业生竞争激烈,受就业压力的影响,高校虽然重视德育工作,但更注重专业知识训练,对于人文情怀培养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实施德育教育的具体环节,也是多理论灌输、少有品德行为专门训练,难以提升德行修养。而通识教育是源于个体的自我完善需求,是以“人”作为原始的逻辑起点,针对有足够成长空间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人,对个体的性格塑造和传统文化渗透式教育理念的实践,最终目标是使得大学生在知识汲取、德行修养和心性情怀得到和谐发展,强烈体现出以人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实践证明,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心智健全,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高校德育发展与创新。

1 通识教育现状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在台湾地区较早起步,全面开始于1984 年。台湾地区不断创新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建立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台湾各高校深入探索通识课程内容改革,配合学校培养目标,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大陆地区从1995年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在“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道路。至今,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必修课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必修课是教育部规定课程,比如思想政治理论、体育、英语、计算机、军事理论等。选修课程则各有特色,形式不一,主要有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

1.1 通识教育的渊源与发展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tation)源于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的自由教育,追求知识的广博性,以个体全面理性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身体、道德、智慧和谐发展,避免投入过于机械的、强调效率和实用性的、专业化的训练[1]。通识教育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提出的,他的教育理念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传承传统与古典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综合提升人文素养的全面教育,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也是他。

早在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关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报告――《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此报告就通识教育是针对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人才,从哪些方面提高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展开论述,明确通识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思考和流畅地沟通,以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分辨是非。从此,通识教育的概念诞生[2]。

在我国较早的一些留美学者在国外接触到通识教育后,将其理念引进国内,并融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梅贻琦先生是最先践行通识教育归国学者。然而首先关注和践行通识教育的是港台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通识教育”在港、台地区兴盛。至今,通识教育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多维度教学的培养人才的教学范畴,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会有不同的定义[3]。广义上,通识教育是大学的一种教育理念,即大学应该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包括文化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狭义上,则认为不能直接为就业做准备的非应试教育被称为通识教育。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博和人格的完整,是指可以适用所有大学生的共同教育,目的是促进个体在德、智、体方面均衡发展。

当前,通识教育思想流派以美国为代表,主要有三大流派:进步实用主义、理想常经主义和精粹本质主义。杜威是进步实用主义流派代表人物,他主张教育即个体的生活历程,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时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环境形势的变化的预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坚持正义并对身边创造影响的能力,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义做努力。杜威还主张通识教育通过经验尝试的方法,模拟和探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柏拉图是理想常经主义流派的发起者,代表人物还有纽曼和赫琴斯,主张事物的普遍性和恒久性真理,他们认定这种真理以精神的方式存在。理想常经主义流派主张人文思想教育,构建了内省、思辨的方法论,注重教育内容连贯性和统一性,推崇思想观念的培养。康能和罗索夫斯基是精粹本质主义流派的代表学者,该流派汲取以上二者之精华,主张大学要通过博雅的通识教育和高强的专业技能培训来支撑,最基本的公民素质教育、优质生活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是大学教育主要内容。该流派主张经验在前、理性在后的教育方法,认为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但同时要体现差异[4]。总之,虽然不同国家和各流派代表对于通识教育内涵表述不尽相同,教育方法和具体实施也不一致,但是已达成的共识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完整的人格教育。

1.2 通识教育的开设情况

北京大学的宋鑫在2012年选取以北京大学为首的7所综合大学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情况做了调研,调查显示7所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7所高校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通识课程的学分和要求,所占学分比例在5%~10%。但是多数高校在设置通识课程中,所占知识领域不够均衡,所属类别的分配也不够协调。在课程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常识集锦型、概论型、技能训练型、休闲娱乐型的课程居多,综合类、贯通型的跨学科课程以及原典选读类课程偏少,课程内容比较浅显,思想性不够,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教学效果不够显著[5]。

1.3 通识教育的课程特点

通识教育课程不同国家的设置各有特色。美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形成4种比较典型的通识课程:核心课程、自由必修制、分布必修制和名著课程。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相应的哲学基础[6]。而在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特别注重对传统道德文化内容进一步挖掘,选取其中富含人文性和主体关怀性的资源进行再加工,形成系列讲座课程,着重启蒙大学生的心智,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经过这样再三挑选和加工后的文化资源课程更加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接纳,也更有利于摆脱传统德育的封闭和束缚,去糟粕取精华,易推广[7]。国内大学的通识课程,则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的指导,课程设置有一定随意性,重名称、轻内容挖掘,看上去课程门类丰富, 但整体规划和体系建设性差一些。至今,也没有对通识课程领域的划分制定出具体标准,导致通识课程缺乏整体设计,不成体系,内容不具有统一连贯性,通识教育以一门门独立的课程呈现给学生,而且课程之间同样缺乏统一性和关联性。

2 通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在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中,为了培养适应新时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提出的高等教育理念。德育是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一直连贯性的教育。从范畴上来说,德育知识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通识教育与德育在教育理念上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致力于全人教育。在高校发展通识教育必然能够有效促进德育发展。

2.1 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相辅相成

通识教育和高校德育的实施都是针对教育失衡而提出的,是为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教育最高目标,两者密不可分,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通识教育与德育教育都是通过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从而来改变行为,二者的教育目标一致,实施方法一致,通识教育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反之,德育教育虽没有通识教育课灵活多样,但高尚的品德也是有助于通识课程的接受与践行。

2.2 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融会贯通

内地高校德育教育者希望通过政治德育理论课程的讲授和对课时数量的要求来达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且具体做法都是上级规定,全国统一要求,德育课程偏重理论,枯燥的说教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自上而下的制度性约束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唯一能吸引学生的也只是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而通识课程的课程讲求博雅原典,知识资源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比如选取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教育,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就是很好的典范。因此,通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标虽然一致,但是具体做法导致实际效果大相径庭,二者若能在课程设置与资源选取上融会贯通,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3 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互补

通识教育与德育在教育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形成互补,德育课程与师资队伍都相对固定,而通识课程资源可以相对宽泛,比如德育课程教育中很少有休闲娱乐内容的渗透,而实际上学生也需要这方面的正确引导。通识课程则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而德育课程中的理论基础也有很多都是在通识课程实践得出,二者诸如此类的互补更加有利于全人教育的实现。

3 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创新

从通识教育起源的发展来看,我国港台地区较早引入,并且港台地区高校相对自主独立,所以对通识教育的贯彻落实相对到位,且根据学校的特点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显著,这些年港台高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更多学生拥有交流、留学深造机会,出去留学的中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反而不及港台地区学生,个人言行的文明程度也与港台学生有一定差异,这些问题表明国内通识教育的差距,然而国内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处于思想教育的首位,在这种主流意识影响下,通识教育并不能得到体系化建设,所以思想教育的改革需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同步进行。

3.1 统一规划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

从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不难看出,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实际是一回事,而国内高校受政府的影响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就偏重了理论,轻视了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采取灌输型教学模式,并非从人文、人本的角度出发教育人,所以德育工作就形成了一定的条框限制。为了扭转这种口号性较强、实践性较差的德育工作现状,各高校可以考虑将通识教育课程与德育课程统一规划,弱化原来德育课程的教条原则,在课程内容选择和授课方式方面都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以课程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3.2 协调通识教育与德育课程的比例

在通R教育引入高校之前,德育工作就已经形成体系,有专门的授课教师,德育课的教材也是全国统一。在国内好多高校,并没有对通识教育足够重视,只是作为对德育工作的补充,设置一定的选修类课程和普及性讲座。这样的讲座与课程并不能融入德育教育,又没有深入其精髓,浅表的讲座内容并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与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没有触碰到学生的思想与灵魂,不具有思想教育性。高校可以在统一规划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时,改变原有的德育课程体系,调动全部的教师队伍,鼓励专业权威的教授开设通识选修课,减少理论性课程,弱化分数考核标准,从实际教学效果出发设计课程。

3.3 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深化改革

深入浅出是教育的根本,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的发展和知识的开放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在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中,一味讲求博雅而没有深入研究,是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没有专业深度的各类讲座也不能打动学生心灵。德育工作中的思政课程都以空洞的说教为主,并没有涉及案例与性格心理剖析。对这些思想教育的败笔进行改革,都应以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为前提,结合传统文化资源,加强课程的深度挖掘,配合行为习惯的约束,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3.4 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全面落实

国内高校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由于工作所属的原因,多数都是相对独立的,比如通识课与德育课无论是必修和选修都只有结课考试一种考核方式,而并没有在相关的言行习惯中占有一定的考核比例。比如学生虽然都在思政课程圆满获得学分,但是并没有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很多学生在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的表现实在是令人发指,在图书馆,学生对图书的任意损害,占座等不良习惯,甚至有学生略有不满谩骂工作人员,种种不文明行为在高校司空见惯,然而此类事件最终都以批评教育终结,并未影响学生的毕业、就业。各高校的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应该灵活考核制度,联合高校教育的各个部门,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列入品德修养的考核范畴,全面落实通识教育与德育教育,以求达到实际效果,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培养目标一致,在以德育人为导向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能够实实在在地使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不仅二者之间要紧密配合、整体规划,还要与学校的各部门联合实施、全面考核、不断总结经验、深度挖掘,才能在高校教育中长足发展,体系化建设,形成中国特色高校通识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白兆锋.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18-21.

[2] 哈佛委员会,著.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曼丽.通识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梁丽.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D].暨南大学,2009.

[5] 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5-133.

第8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英语专业;地方高校

百色学院于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升本以来,百色学院认真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自身所处的发展环境,不断强化机遇意识,不断总结办学经验,逐渐明确了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型区域中心大学的办学定位。革命性、民族性和边疆性是百色学院的办学特色,培养服务百色及周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是百色学院的办学使命。在学校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英语专业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着力培养具有较高语言技能和熟悉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实践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1]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人才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更加突出,培养合格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地方高校的天职之一是服务社会,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必须的选择,建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成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本文拟以百色学院为例,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以期进一步深化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百色学院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建构。“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其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百色学院始终秉承德高业精志远行敏的校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完善“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于2009年将实践创新平台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该平台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而设置的。除了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发展平台课程中安排一定的分散性实践性教学外,还在实践创新平台安排专门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益劳动、入学教育与军训、毕业教育、英语语言技能实践、英汉翻译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另外,该平台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发明创造以及各级各类比赛,或者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考试,或者在学术刊物上等,逐步形成了以实践课程为基础,以毕业论文为主导,以专业实习为主体,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重视学生校内外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百色学院英语专业始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已经建立多个固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每年暑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百色市各县市政府部门、旅游部门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教学实践共建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各种节假日或者寒暑假期,到各种实习基地开展各种服务工作,包括为政府部门翻译文件资料,为旅游景区翻译宣传资料等,既体现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也在实践工作中应用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商贸会、体育赛事、国际性会议等英语翻译或接待的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积累翻译实务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合作精神以及翻译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落实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任重道远。近年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一百六十多所专科学校先后升格为本科院校,该类院校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技能操作。理工科院校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基本不存在分歧,学生到某一岗位上进行操作就算实践。然而,如何界定语言类专业的实践,则意见不一,众说纷呈:有的认为只有全部学生下企事业顶岗才算实践,有的认为让学生走出课堂从事语言运用活动就是实践。百色学院一直重视校内外的语言实践教学,校内加大语言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加快教学改革研究的步伐,校外积极建立实习基地。然而,由于专业建设时间较短,可以借鉴参考学习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和经验也非常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还在摸索阶段。

英语专业于2009年将实践创新平台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给实践教学的改革开辟了空间,提供了可操作平台,实践教学比以前得到重视。但是,不能否认,实践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是大打折扣的。比如,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少部分师生没太把实践教学当回事,他们只是被动地“实践”,达不到预期目标;或者,由于专业建设时间不长,教学硬件设施有所滞后或数量有限,没法满足学生课后大量时间的技能实践,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施,进而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真正落实。如何立足地方和本校的教学实际,建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是英语专业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需要不断加深教学改革,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二、百色学院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1.课堂教学轻实践。“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本科教学相互支撑的统一体系。而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实践教学环节确实不容忽视,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如此,因为它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百色学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强化实践意识,出台了诸多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然而,和其他升格本科的同类地方院校一样,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百色学院许多教学改革举措尚在探索阶段,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尽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滞后教育观,实践教学被摆到次要位置。无庸置疑,英语就是用来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在地方高校更是如此,其服务地方的功能就体现在用英语来传播地方文化,促进地方贸易、经济、文化等的国际化,所以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提高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很多教师不是不明白实践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只是,他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被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所驱使,实践性很强的听说读写译课堂还在满堂灌,似乎讲解得不够透彻就没有履行教师的职责一样,所以,听力课上,老师忙于讲解所谓听力技巧,忘了让同学们基于自己的听力实践总结出各自可行的突破听力策略;写作课上,老师忙于灌输各种写作知识,从选词造句到谋篇布局,系统又全面,教师讲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到落笔之时还是一片茫然,写作依旧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写作仍然是学生的“重灾区”;翻译课上,老师辛辛苦苦地讲解翻译理论,学生听得战战兢兢,唯恐笔记做得不够周全,可一到翻译实战时就觉得学习的翻译理论好遥远,不知道学那么多的翻译理论该用来干什么。虽然百色学院的英语专业本科只有几年的办学历史,可是,英语是个非常传统的专业,历史久远,教师们很难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架,革新教法,更新观念。因此,如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2.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为了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工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英语专业学生可到涉外企业,了解和参与国际贸易、旅游管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流程、经营和管理;也可到政府、事业单位外事部门,了解和参与对外联络业务要求,办公室业务及管理;或到外资企业、外贸公司或有英语需求的其他公司,为其提供现场翻译服务,可借阅一些外资企业、外贸公司的中文或外文文件、资料,为其提供文字翻译服务,增强资料翻译能力或借鉴翻译的技巧;以及到中小学,在教师指导下,实践听课、备课、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这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就英语专业来说,在实习中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来运用,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可能性不大。除了教学和翻译,其他岗位对英语的要求不会很多,所以,在实习中要真正用到英语的岗位难求,而非教学实习岗位的实习单位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必须保护其商业秘密,一般不把实习生放在较为重要的岗位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实习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百色学院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整改思路

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百色学院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突出实践和实用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与应用能力、较强的口笔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素质好、适应能力强、能在外贸、外事、文化、旅游、教育、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与英语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基于该培养目标,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践、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把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指的是课内课堂,学生接受理论指导和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不论英语专业的何种课程,教师应根据课程实际,探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通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采取学生主题发言、质询争论、求得共识等方式,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第二课堂指的是课内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场所,该课堂以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具有覆盖范围广泛,组织形式灵活,突出个性发展等特点,依托团总支、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英语仿读、角色扮演、英语配音、英语新闻播报、辩论赛、演讲比赛、戏剧表演赛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课内知识的实践运用。第三课堂主要指学生在校外从事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如见习、实习、参加各种翻译活动等。这三个课堂必须紧密结合,一气呵成,使学生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课外的种种实践得到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建立互惠双赢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保持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是保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坚实基础,对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涉及外事、外贸、旅游、政府、学校等部门,需要各方面协调运作。高校要对基地建设有专项投入,保证基地与高校双方合作研究的顺利进行,保证基地领导和优秀指导教师的奖励支出,保证联系、调研、研讨、检查、总结等会议支出。实践教学基地应该成为高校和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平台,应充分利用基地的设备优势、经验优势和高校的人才优势,开展项目合作,实现图书网络资源共享,在管理咨询策划、员工培训、市场调查等方面形成良好互动,实现“双赢”效应。高校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基地人员参加高校的学术研讨会或课题研究,或邀请拥有前沿的业界信息、创新理念和实际管理经验的基地管理者担任客座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参与教学活动,以充实高校的理论教学。同时,高校可采取“送出去”的方式,安排教师进入实践基地挂职,让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主题,参与基地经营管理,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打造“双师型”师资,这样,高校的理论与基地的实践得到有效结合,双方有了实质性的合作,使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朝良心方向循环发展。

3.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仍然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必须得到彻底改变。升本以来,百色学院外语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但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和研究,导致产生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脱节的现象。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与研究势在必行。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制定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课程的授课节数,增加专业实习和课程实习的时间,围绕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来设计每学年的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使每个学生在4年学习中都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形成了以课堂训练、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环节构成的,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4]“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5]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百色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着课堂教学轻实践、应用型培养落实未到位等问题。若想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真正落实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经费。根据学校实际建构课内课堂、第二课堂、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有效教学模式,建立互惠双赢的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讨,坚持学生为本,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的创新,才能培养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2012.

[2]董金玉.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9,(2):88-90.

[3]赵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4):90-99.

[4][5]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2012.

第9篇

关键词 军训 大学生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79

The Influence of Military Training on the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Ying, LI Hanchao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military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a university 2166 to participate in military training of freshmen, military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help to strengthen national defense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and organizational discipline,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lso found that subjects is simple, military training courses is not perfect in military training. To consolidate the results of military training, military training to play the effect, it is recommended to further enrich the cont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military theory, adhere to the results of military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military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42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问,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国防教育法》第13条规定:“学校国防教育是全面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一新生军训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储备国防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

为了进一步了解军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教育情况以及军训的实际锻炼效果,发现军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完善军训实效,更好地发挥军训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我们开展了关于新生军训的调查,以期掌握新生军训最真实的状况,为做好高校军训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军训状况的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性别、专业、生源地、政治面貌等问题;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新生对大学实行军训意义的认识、新生在军训期间的感受和军训对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影响。问卷主体全部为客观题,在需要被调查者提供更具体充实信息的相关问题上,把答案设置了多项选择形式,以便更科学和详细的统计数据。本次调查采用样本调查的方式对参加军训新生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对象为应届新生,本次的调查问卷共发放2300份,回收2166份,回收率为94.1%,其中有效问卷1786份,有效率为82.4%。其中男生1207人,占总人数67.6%,女生579人,占总人数33.3%。在被调查人群中,独生子女的人数为785,占43.9%,非独生子女的人数为1001占56.1%。其中有73.2%的同学为农村户口,26.8%的同学为城市户口。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同学占0.1%,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的同学有98.3%,另有1.6%的同学为群众,派及无党派人士均无。

2 本次新生军训调研的结果分析

2.1 新生对是否需要参加军训的看法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参加军训的学生有1672人,占93.6%,认为军训没有意义的学生有75人,占4.1%,持中立态度的同学有39人,占2.3%。整体上可以看出,新生对参加军事训练的意愿较为强烈(图1)。

2.2 新生对军训作为大学的第一课的认识

从学生对军训的认知意义上来看,只有10.1%的学生认为军训生活令人心烦,这是因为军训一直存在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中,中小学生在经历军训的过程中,难免会生出厌烦之感。

从学生对军训目的理解的调查上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军训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能力,认识新同学,只有15个人认为没有目的。总体上大部分学生对军训都不是持反对态度,说明军训这门特殊的课程还是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军训课程作为大学第一课是持认可态度的(图2)。

2.3 新生认为军训对班级凝聚力、人际关系、意志力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军事训练对自己素质提高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认同的。有1594名学生的认为军训对班级凝聚力有积极促进作用,占总人数的89.2%;有764人认为军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占总人数的42%;有1344名同学认为军训对意志力的提高是一个好的机会,认为军训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又是考验毅力的过程,约占总人数75.2%;觉得军训后自己能力有所提高的学生有1632人,占91.3%;觉得军训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积极作用的有1500人,占83.9%。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军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意志力和凝聚力等的提高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图3)。

图1 新生对参加军训看法

图2 是否喜欢军训的反馈(人)

2.4 新生对军训时长的看法

多数学校会把军训安排在两周左右,进行的时间以新生入学时为主,对此问卷就学生对军训时长的看法也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0%的学生认为军训两周能达到军训目的,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多;有6.4%的学生认为时间安排不切实际;有3.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2.5 新生对军训生活的积极评价

本研究尝试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军训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在军训作用的调查中87.07%的学生认为军训提高他们的组织纪律性;76.76%的学生认为军训增强了集体观念;55.10%的学生认为军训可以从军训中学到军事知识技能,增强了国防意识。在调查学生对军训生活的评价如何中,38%的学生认为军训生活能够改变懒散的生活、学习习惯;44.4%的学生认为军训有助于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58.29%的学生认为军训目前给他带来的收获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73.29%的学生认为军训可以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75.87%的学生认为军训磨练了意志;51.85%的学生认为军训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从总体看学生对军训的评价是积极肯定的,有84.8%的学生认为军训丰富多彩,是值得留念的一段美好回忆(图4)。

2.6 军训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军训教学课程的调查中发现,87.5%同学希望在军训中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感觉内容讲解枯燥。这反映了现行的大学生军训教学课程内容上不够完善的,主要反映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丰富。对于现代军事理论知识、国防教育知识、内务管理知识等理论要适当的增加。

在大学生军训训练科目的调查中发现,75.5%同学认为缺少充满乐趣的现代化军事项目,只是局限于基本队列动作的训练,战术动作的演练以及日常内务的检查。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军训过于注重对学生队列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现代化军事素质养成和个性军事兴趣的多样化培养。

3 发挥军训育人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3.1 丰富军训技能内容,科学设置学生军训的内容体系

以往的军训内容都是以队列练习为主,包括稍息、立正、行进、正步、跑步、踏步、立定、整理着装等内容,形式过于单调,军训内容也不丰富,不符合大学生勇于探索新鲜事物的时代个性。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和理解新鲜事物能力强,如果军训内容设置循规蹈矩,不断地重复固然有利于姿势的练习,就会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军训教学索然无味,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训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军训的实际效果。因此,应该丰富军训中的内容,设置适宜大学生心理环境的军训内容体系,从而实现国防精神培养与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统一。

教育教学讲求寓教于乐,军训教育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增强军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在军训休息时间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如军歌比赛、会操表演、篮球比赛以及联欢晚会等,这既能提高大学生军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增强军训技能锻炼效果。与此同时,可以缓解紧张的军训生活节奏和氛围,密切教官与大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高校军训教育虽然时间短暂,但是需要科学合理的体系安排,保证军训教育的育人效果。

3.2 强化军事理论教学,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教育

军训教育中要包涵我党我军光荣历史和传统、军事思想、军事战略以及现代军事科技的讲授,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当今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来之不易,付出了几代人的鲜血。为了促使学生深人思考革命老前辈在战争年代里的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和平时期人民的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表现出来的大无畏与无私奉献精神,让大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熏陶,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在军训期间举办国际、国内形势及非传统安全讲座,使学生在这种特殊的课堂上,能够意识到当今世界和国家稳定的背后各种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大学生都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高校开展军训活动不仅在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壮体魄,完善形体,更在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经过短暂的军训生活,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和义务。军训效果的提升可以借助于集图像、文字、数据、声音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更快速、形象、直观的展示军事理论内容,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融入军队文化氛围。现在的大学生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更善于在网络信息里增进知识,这就要求军事理论老师把握好时代性、前沿性,增加其军事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军事理论的讲授中要融汇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教育。

3.3 用军训成果不断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军训生活对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的校园文明生活学习中,不论是起床、就寝、用餐,还是课堂学习、参加集体活动都要求学生做到严于律己。而军训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内容和评比竞赛,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强调内务整齐划一,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的习惯。因此要发扬大学生严于律己的作风,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和组织纪律观念。

另一方面军训还营造了友好竞争的良好氛围环境,给予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大学生“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为了使良好的军训成果长期保持下去,应当将军训精神切实贯彻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来。通过举办书法比赛、体育比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团结竞争意识和求知热情,在各职能部门的协力合作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及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营造奋发向上的优良校风和学风,使军训成果成为大学生内在素质的一部分,成为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项目:此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D201411)和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选择及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GJJG14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英,陈新亮.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 袁贵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国大学教学,2003(5).

[3]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2012-01-10.

[4] 谢秀悌,郑朝静.大学生军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