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时间:2024-02-10 16:1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 发展 对策研究 科技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交通运输经济是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崛起,政府各部门越来越重视流通经济领域的内需拉动问题,人们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消费及投资也在逐年增加,这都必将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国家逐渐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我国交通运输状况大为改观,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通过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运输能力的矛盾,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区域间交通发展不平衡,运输安全问题突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公路建设资金保障面临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只有通过加强管理,采取合理措施,不断扩大运输需求,才能缓解交通运输经济问题。

二、科技对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经济运距不断延长,运输规模日益扩大,同时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及运输方式的多元化,都将大大促进交通运输能力及运输效率的提高,满足人们不断提出的新的运输需求。科技对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质量及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进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条件恶劣的地区,任何一个技术难题都将会阻碍交通运输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了克服一个个长期困扰交通建设的技术难题,唯有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够得以实现。

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及规模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创新与进步。而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交通资源运营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包括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应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2]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智能化公交调度技术等已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运输安全问题突出

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危害社会和人身安全的最大问题。受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影响,铁路运输常出现严重交通事故,公路的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交通运输服务的购买信心,从而降低了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发展

2.区域发展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以功能区为单元的区域发展方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这就需要交通运输业在功能区域内提供更多的高效、柔性化的服务。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只有通过优化自身发展路径,才能解决其面临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成、成本控制等挑战,否则将面临着巨大的制度与技术瓶颈。

3.道路运输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

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尤其进入二季度以来,各地上报的道路通行受阻突发事件中有76.8%是恶劣天气造成的。上半年全国共经历了9次大范围的集中性降雨过程,暴雨导致数十条国道及省道出现严重交通中断,公路水毁造成1.1万公里路基、1.7万公里路面及数千座桥梁被冲毁。综上所述,自然灾害对道路运输的稳定运行有着巨大的不利影响,会造成国民财产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加强我国道路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稳定性,提高运输行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势在必行。

4.公路建设资金保障面临压力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经济活动竞争激烈,从而导致了原材料等物质资源价格的提升,以及人力资源的紧缺和人力费用的增加,因此,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投入到交通运输方面的资金就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也导致了对交通运输方面的资金投入差距较大,造成了各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情况参差不齐。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投入了不少的建设支持资金,但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还远远不够。

四、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力也在增加,这就促进了个体运输经济的发展,并在我国交通运输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把交通运输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处理好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交通主管部门的首要职责。通过加强管理及提高运输车辆的档次来提高个体私营运输业户的整体水平。

2.加强监督,搞好个体运输业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体运输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形象,因此很有必要搞好个体运输业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可采用自我管理和政府管理两种方案。一方面加强自我管理,成立各城市或地区个体私营运输业户内部管理的社团组织,通过制定合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协调各经营者之间的矛盾,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另外政府各部门要加强个体私营运输业主的政策法规教育,加强整顿和规范经营市场的秩序,重点查处偷税漏税等不良行为。通过以上措施,对加强个体运输业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将大有裨益。

3.制定支持偏远地区的特殊政策

我国西部地区如青海、等偏远地区存在着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生存条件艰苦,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等种种不利因素,因此制定支持偏远地区的特殊政策对其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通过国家财政建立藏区道路客运发展基金,实现通乡镇和通村客运班车的优惠政策;提高国家对农牧区客货运场、渡口渡船改造等建设的补助标准;由中央全额补助青海、等偏远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取消地方配套资金。

4.加强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市场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可通过以下措施得以实现:一是要实行合同运输,严格依据《合同法》条款,依法管理运输市场,维护运输市场秩序,保证货主单位物资及时安全运输。如[4]近年来,徐州地区在实施合同运输过程中,依法治运,实现了多年来商务质量事件及合同纠纷的零突破。二是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企业要制定科学的可操作性岗位工作标准,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克服传统的“以包代管理”管理制度的弊病。三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真正成长为现代企业。

5.加强区域合作,确保农村道路均衡发展

城乡与农村地区道路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道路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路况差、技术标准低,由于各级管理部门疏于监督管理导致在质量上与城乡公路有着很大差异。这就要求中央交通部门与各级政府同力合作,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公路发展状况,在决策部署时,充分重视农村公路的发展,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公路发展走上良性轨道,实现农村道路的均衡发展。

只有建立了畅通的公路网络体系,满足不同的运输需求,大力促进区域公路的平衡发展,才能逐步解决我国公路发展目前面临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与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五、结语

交通运输业毕竟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发展的产业。它的历史十分悠久,今天,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现代化的管理系统的出现,无不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运输使社会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同样也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仁坚.中国经济导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2010.3.2.

[2]常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4).

第2篇

  

1.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

2.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3.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4.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5.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6.交通运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8.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9.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探讨及对策研究

10.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11.浅析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3.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14.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交通运输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研究

16.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在意义与关键

18.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19.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20.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21.关于构建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探讨

2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策略研究

2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24.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分析

2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26.探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

27.现代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法

28.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9.试论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30.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31.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32.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33.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及效益提升路径探讨

34.探究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35.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36.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37.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38.构建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研究

39.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40.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作用分析

41.全面预算管理在交通运输经济中的应用

42.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43.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4.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涵与关键

45.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策略思考

46.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47.试析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48.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探究

49.浅析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50.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重要性研究  

51.对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探讨

52.“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资本论》交通运输经济思想研究

53.浅谈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54.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部署模式探讨

55.浅析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56.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分析

57.燃油税对国民经济与运输冲击的CGE模拟

58.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59.综合交通运输建设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VAR和VEC模型的实证分析

60.促进衡水区域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思考

61.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62.试析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 

63.2010年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64.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65.浅析转型期的交通运输经济及影响

66.《中图法》“F5交通运输经济”类名的规范化

6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

68.2010年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69.河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70.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71.交通运输经济首季运行保持平稳

72.前三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73.浅谈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74.论无车承运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5.我国重视北极航行,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平稳

76.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77.淮安综合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78.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79.试论“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研究

80.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81.2015年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82.运输经济学在国际上的若干研究重点及启示

83.浅析当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形势

84.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85.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和扩散的机理与对策

86.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协同效度评价

87.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

88.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和扩散的机理与对策

89.西宁市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及预测

90.谈谈“非典”对株洲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91.山东省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构思 

92.2016年10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93.对部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94.七月份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95.2013年前3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96.1~5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稳中趋缓

97.思南县交通运输经济与财务管理初探 

98.交通运输-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定量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循环经济与交通运输业

循环经济顾名思义就是物质可以循环流动使用的经济体制。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实现物质的再生利用,做到物质的循环使用,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经济,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做到节能减排,资料利用最大化、重复循环利用、资源再循环,循环经济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在交通运输业中,以资源的集约、持久、替代使用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生产、运输装备等领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交通运输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设施区域布局不合理,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交通科技和装备水平不高,影响着运输效率的提高;各种运输方式分工不科学,协作不紧密,不利于优势的发挥;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其中,突出表现能耗高、污染重等方面。在能耗方面,交通运输业是资源占用型和能源消费型行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能耗规模逐年增加。在环境污染方面,主要体现在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尤其机动车尾气,是城市空气主要污染源,严重危害着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交通运输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应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交通政策

交通政策的制定必须要考虑资源、环境与交通发展的关系,以及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环境容量的可扩展性。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运输市场价格对资源的需求情况,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将可能产生的各种成本都纳入定价的考量范畴;要特别重视发挥经济、法律手段在其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装备的使用实行政策优惠,反之淘汰和严格限制,尽可能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做到交通运输在有限的环境容量下发挥最大功能,促进资源、环境、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规划,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交通运输行业每年要浪费大量的燃油资源,同时机动车排放出的尾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制定合理的交通运输规划,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节约资源、降低排放量,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步道和公共自行车网络建设,合理布局交通系统等;与此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通行条件,提高运输效率,基础设施建设除传统的主体设施以外,还要注重交通监控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环保系统等辅助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交通系统的作用,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良好发展。

(三)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交通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科技创新在交通运输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要密切关注交通运输领域技术变革的新动向,加快交通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开发,切实推动能源和材料替代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和难再生材料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交通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

(四)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发展好交通运输行业循环经济,必须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尤其对于运输线位、运输枢纽、跨江跨海通道线位等资源,要优化设计方案,做到统筹集约综合利用,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于公路来说,破除重修时要尽可能利用原有路面和沥青,实现沥青、水泥混凝土、钢材等主要废旧材料的综合循环利用。对于报废汽车、轮船等材料,要做到再生利用,可以将其有利用价值的零部件拆除下来用于生产其他材料,废旧轮胎可以回炉重新生产其他橡胶制品。对于港口岸线资源要进行合理有序开发,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和专业化港区,使港口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交通运输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共同参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加强舆论导向,大力弘扬循环经济理念,使企业和个人充分认识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备意义,提高全民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交通资源的意识,为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黄英娜,张天柱,顾耀武.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经济学基础[J].中国核心期刊环境保护,2004(8).

[2]冯芬玲,徐维维.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92-194.

[3]国家发改委循环经济课题组.交通运输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12):23-24.

[4]王青云,李金华.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辨析[J].经济类期刊中国软科学,2004(10).

第4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流通经济范畴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交通运输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当前国内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环境研究

从实践中来看,当前国内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产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另一种是消费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全面认识这两种环境对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生产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依然没有完全复苏,国内生产领域中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具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国际出口市场的不断萎缩,导致大量的成品或半成品必然通过交通运输方式实现全国范围的相互流通。在该种现实条件下,国内的经济发展的开发度决定了生产领域的短期滞后性。由此可见,交通运输行业在当前的生产领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尤其表现在业务量限制方面,进而导致该领域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特点。

其次,消费领域的交通运输环境。从实践来看,对于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内需拉动问题而言,应当将重点放在消费领域,即假日经济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这些都是促进消费者获得交通运输产品与服务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在商务出行、旅游以及网购方面的消费正在稳步提升,因此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从本质上来讲,交通运输业主要负责的任务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货物在空间位置上的转移和调度,无论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以下以2012年上半年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之现状为例,对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进行总结,

据统计数据显示,本文由收集整理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路、水路客货运输量与周转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速,但较之于去年同期则有所减缓。形成规模的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超过47亿吨,同比增长7.2%,同时其增速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1个百分点;而规模以上的港口实现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400万标箱,同比增长8.8%,而且其增速要比去年同期降低4.3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达5490亿元,此数据同比下降了6.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速降低21.7%,其中投资规模也出现可幅收窄现象。上半年我国公路建设上投资达4733亿元,同比下降7.8个百分点;内河建设方面投资211亿元,同比增长33.1个百分点;沿海建设方面的投资为450亿元,同比增长4.9个百分点。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大大加快了国道运输干线的建设,但是农村公路交通运输条 件依然非常有限;港口集装箱和大型的散货泊位能力非常有限,尤其是主要港口航道依然有待进一步开发。从整体上来看,许多大、中城市的路网结构建设并不合理,现代化的快速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依然没有建成,交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城市交通建设领域的大容量地铁及轻轨交通方式依然没有大的突破。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经济发展资金比较紧张,尤其是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在不断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及时的落实,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落实不到位;第二,航运业发展趋势不乐观,市场呈现出需求放缓、成本上涨、运力增加以及运价下降和亏损扩大等态势,以致于多数中小航运企业面临破产风险;第三,2012年上半年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整体上来看相对稳定,但是一些重大运输事故有增无减。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相对于中国的发展要求而言,供给仍然难以满足客观需求。

三.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战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实现交通经济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从实践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所研究的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而对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而言,不仅要研究其与身体环境的关系,而且还要加强其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注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相处。基于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与供需矛盾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未来中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应当坚持如下发展战略:

(一)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对交通运输系统实施全面战略性调整

从实践来看,交通运输具有能耗量大等特点,因此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对能源进行合理的使用,对交通工具进行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其能源消耗,以保护环境。根据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应当对当前的交通运输结构进行优化,建立以低碳环保为主体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当前交通运输业主要分为交通、民航和铁路三个部门,让三者之间各自为政,很难实现统筹规划。各种运输经济发展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实现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体系的战略性调整。

比如,就运输占地而言,复线铁路通常与16车道公路的运输能力基本相同,但铁路所需用地宽度为15米左右,而公路则需要占地122米,由此可见,铁路的实际占地仅为当前公路建设占地的八分之一。上述指标,在各部门自行制定发展规划时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参考依据,但是如果按照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达到节约资源、能源、与自然协调的目标,在制定规划时,必然成为重要依据。

(二)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走集约化道路

从实践来看,管理就是生产力,它主要是通过对交通运输经济过程的控制、生产环节以及工艺规律等进行研究,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组织策略,以保证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提高其管理效率。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实践中,应当采用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最少的能源耗损来满通运输经济发展之需求,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通过运筹学对库存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哈桑降低其库存量,从而实现节约库存成本之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交通运输线路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合理选择,在保证运输生产资料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从而走上集约化道路。

(三)引进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现代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

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新型的节能运输工具,同时探寻新的替代能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纳米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燃油燃烧充分度,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将太阳能和原子能引入到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而且还能够保证现代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的持续性。同时,要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大力发展智能性的现代化运输系统。在建立全方位的电子控制系统基础上,充分发挥准确、实时以及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对交通运输工具、驾驶人员以及道路等因素进行综合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服务质量,以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人性化。

第5篇

关键词:长途货运;汽车运输;车型选型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60

0 前言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路运输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发挥着张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交通体系主要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等组成的运输体系。其中的道公路运输具有了灵活性、方便性等特点,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汽车运输的分类

1.1 汽车运输行业的重要性

公路运输行业主要指货物乘客借助一些交通工具沿着公路与某个方向进行转移,从而提高我国经济效益,促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现代运输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充实和加强道路运输的战略重点。而交通运输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汽车运输又是整个运输行业中的薄弱环节[1]。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汽车运输发展的重视,并将现有的发展现状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快速发展。

汽车运输行业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并实现现代运输行业。运输行业是国民经济中主要部门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汽车运输行业可以有效当衔接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同时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的主要沟通手段。

1.2 汽车运输的含义与分类

汽车运输与其他的农业、工业生产部门相比,可以有效的将原有的劳务对象进行调整,并形成一种全新的实物产品,从而提高我国经济效益,促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汽车运输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1)适应性强:汽车运输有着多种车辆形式、技术性能强、运行范围广等各点,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又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有效的将其他运输方式中的不足进行弥补;(2)灵活性较高:汽车运输方式的单位运量较小,方便人员、物品进行集中运输,同时汽车运输具有较强的分散性特点,可以有效的为人类、社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为人们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3)直达性较好:水路、铁路、民航的运输方式只能直达港站,要想将其继续运输,就需要在港站的两头进行装卸、运输。而汽车的运输可以做到取货上门服务,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2]。

1.3 长途汽车运输特点与合理使用范围

长途汽车运输的特点主要在城市之间的公路干线客、货物运输进行操作,而长途汽车运输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形式进行运输,同时还可以和铁路运输以一个平行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道路运输负担。长途汽车货运与铁路货运相比,还有着迅速、简单、直达的特点,可以有效的减少货物的装卸次数,减少货物损失与装卸费用[3]。

2 长途货运汽车合理车型的选型

2.1 汽车运输车辆的选型

汽车运输是现代化运输方式,而汽车运输与车辆的设施主要由运输车辆、公路汽车站组成。交通运输线路为了保证汽车可以正常的工作下去,就应该在汽车运输附近设置一些运输技术与建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汽车可以正常的运行下去。

公路运输的车辆主要指汽车运行,而汽车的种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箱式货车:厢式货车自身承载着车厢,而车厢有着防水、防雨、防丢失等特点。常见的厢式货车主要由高有底、开门方式为后开门、侧开门、定开门的形式,可以开展汽车、饲料等方面的搬运工作[4]。但是,这种搬运方式只能在搬运一些特殊的货物,并以单向的形式运输,从而导致运输效率较低;(2)普通载货汽车:该汽车主要对一些常见的货物进行搬运,而这种的货物的运输的重量、大小不同,大型的货运汽车可以承载着8吨以上的货物,中型的货运汽车可以承载2-8吨货物,小型的货物汽车的重量在2吨以下。

2.2 汽车运输设施的选型

道路是汽车运输中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实现公路交通运输工作。而公路的使用任务主要分成以下几种等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一级公路对汽车的行驶分向与分车道行驶进行控制,每平均的汽车交通运输量主要在15000~30000辆;(2)二级公路更适合一些折合成中型的车辆运行,并对其中的远景年限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汽车可以在公路上正常运行;(3)三级公路可以为不同的承载汽车的远景年限进行设计,并保证每年平均的交通运输车辆在1000~4000辆;(4)四级公路适合各种类型的车辆运行,并将双道车辆的数量控制在1500辆左右,单车道数量在200辆,对于不同等级的功率,应该做好公路路基质量、路面宽度控制工作[5]。

3 总结

本文对长途货运汽车运输合理车型和的选型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长途货运汽车运输合理车型和的选型工作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同的车辆可以在道路上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人们日常出行安全。

参考文献:

[]王玲.我国公路运输成本结构及驱动因素――基于GTC模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7-13.

[2]徐亚华,谢家举,谭小平.美国卡车货运及甩挂运输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1(03):36-40.

[3]董金松,张红卫,张学礼.《货运汽车列车(甩挂运输)推荐车型基本要求――半挂牵引车》释义[J].交通标准化,2011(23):119-122.

第6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 统计管理 规范化 思考

引言

交通运输业在我国是基础性产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加强对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的规范化很有必要,它是支撑整个交通运输业发展、为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有效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管理统计效率,实现交通运输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1、交通运输业现状分析

经济的发展使交通运输业面临着严峻的新形势,给交通运输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促使其发生变革。比如“费改税”就对运输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营业与非营业性车辆的运营成本相同就给非营业性车辆带来负担,造成对运输市场的冲击,还有就是因体制改革分流出来的各种车辆也对运输市场造成冲击,小型车辆的负担加重,也影响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交通管理结构的变革无疑对运输市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交通运输企业的转制,开始实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也必然使运输市场更加开放。

交通运输业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就必然要把握住自身需要变革的新方向,转变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首先是要使自身机构设置合理化、效能化,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规划决策科学化,对交通运输业的行业管理法制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倡导经营主体多元化,运输市场有形化,运输信息产业化、组织网络化,要求经营行为规范化,以此来保障运输市场的有序发展。

基于以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加强对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的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将以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作为参考,对加强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规范化提出几点建议。

2、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工作需要适应时展,进一步使其规范化、科学化。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作为交通运输管理业的一个分支,是管理好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保障,然而要使交通运业规范化运行,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统计员的努力和对工作的责任感。领导要为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等,员工要具备主人翁意识,提升自身责任感,加强交通运输业的工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管理水平,促使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规范化。

交通运输业自身机构的设置逐步合理化,交通运输业中的统计部门是运输行业的先行者,需要建立健全,不断完善。不健全的统计部门会使得统计信息的缺失,各个统计环节在得不到有效衔接,统计数据不完善,统计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在交通运输业中,完善的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是保证。没有先行的统计制度,统计工作没有依据,统计工作就会得不到重视,影响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此,完善的统计制度对交通运输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运输产业信息化,运输组织网络化,加强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的规范化,需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健全畅通的统计信息网络体系,确保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及时纳入网络体系,为交通运输业提供全面可靠的保障。

交通运输业的统计工作要求数据的准确、精密,因此,对统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文化素养也要达到一定标准,工作作风必须严谨、细致,思维缜密、全面。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面广泛,针对当前的公路统计而言,存在明显的缺陷,统计人员知识面较窄,而公路统计要求有相对较高,之间的矛盾冲突点不言而喻。

所以,必须重视在负责交通运输业统计中配备专业型人才,并且思想素养要好,同时,还得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心;加强统计人员业务技术的培养,在岗培训是将统计人员培养成工作岗位需要人才的最佳途径,能够迅速建立以一直专业化、拥有很强凝聚力的统计人员队伍;对统计人员的职责分工要明确,明确的分工可以有效节约时间成本,及时高效完成分类统计任务,保证运输业的科学、合理运行。还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数据库,为交通运输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数据服务,同时还能使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更加规范化。

3、交通运输业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在当前形势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交通运输业中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交通运输业中统计工作的改革必须进行加强,要进一步改进交通运输系统中的统计工作,这对提高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规范化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交通运输业中,是推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只要科学的进行分类统计,强化统计管理规范化,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使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为交通运输业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规范化还能促使制度的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为统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交通运输业统一管理工作的尽善尽美。

结语

交通运输业如今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交通运输业的统计管理规范化要求也愈加显著,作为交通运输业正确发展道路上的数据保障,交通统计工作的精密性、准确性要到位,因此,交通统计方法对数据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好得出关于交通运输业的一般规律,然后进行科学指导数据信息统计,使交通运输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开创交通运输法制工作新局面――高宏峰副部长在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交通标准化,2009,16:8-16.

第7篇

关键词: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我国交通运输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民用汽车共有2693.71万辆,公路车辆的行程共有187.07万公里,运送旅客共有162.45亿人次,运送货物共有124.50亿吨。交通运输业虽然发展快,但存在高能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在能耗方面,交通运输行业就是能源消费和资源占用型的高能耗行业。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我国仅交通运输邮政业就消耗煤16672万吨,是全国能源消耗的7.5%。国内汽车油耗平均百公里高出发达国家20%以上,要使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降低能耗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环境污染方面,汽车尾气以及噪声的污染是交通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在汽车尾气污染中,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铅化物、碳氢化合物、氮氢化物和颗粒物质等都是污染源。在交通噪声的污染中,调查显示公路交通的噪声影响的人数达3390万人,处于70分贝以上的高噪声污染的人共有2700万。因此,研究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二、公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由传统的“大生产、大消费、大废弃”的粗放型经挤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公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优化生产和人口布局,使公路运输布局与资源分布相协调,减少不合理的公路运输,以利于实现对公路运输需求的有效控制,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公路运输需求,保证公路运输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优化配置各种不同运输方式,使各种运输方式都能被充分合理的利用,建立高效合理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努力提高公路运输业的运输能力,改善公路运输的效率和质量,满足合理需求基础上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努力利用先进技术,保持公路运输资源的持续利用,使人口、资源、环境和公路运输协调发展。公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公路运输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公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公路运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上一切经济活动根本出发点即是提高其经济效益,并且最终表现于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归宿。所谓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提高公路运输业经济效益表现为:在投入的资金和物力、人力一定的情况下,产出的运量、周转量越多,运输质量越高,运输收入越多,利润越多,其经济效益越多,因此,提高公路运输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就在于运输过程,根本途径在于降低劳动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公路运输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在保证稳步提高公路运输供给规模和质量的同时提高公路运输业的运行效率。

2 公路运输业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交通运输条件需求也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公路运输灵活性和机动性的需求不断增强,对公路运输的依赖不断增加,间接导致了公路运输业对社会资源和能源的占用、消耗以致给环境带来污染。虽然环境影响的结果未必是累计或者不可逆的,但一旦生活方式与活动布局对公路交通运输产生高度依赖,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就很难逆转。因此,按照运输需求的增加和转变趋势,合理利用公路运输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公路运输产业布局与资源分布相协调,努力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运输,创造更适合居住的环境,为公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3 公路运输业的社会可持续性

发展经济就是为了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公路运输业的发展也应该以更好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公路运输需求为目标。发展公路运输业,优化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努力提高公路运输业运输能力,并在满足合理运输需求基础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有利于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和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则,保证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互为条件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好的生存在地球这个环境空间里。同样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能阻碍经济发展,环境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好的存在发展,而经济发展好坏始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长治久安,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而社会若想取得良好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发展作为前提。

三、公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目前我国公路交通运输模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交通运输业与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息息相关,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模式,它是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交通运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运输服务、运输装备的生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上,坚持以再利用、减量化为原则,走高效率、低排放、低消耗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集约型的交通运输业。要改变目前交通运输模式,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公路运输结构的优化

在交通综合运输管理体制中,对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充分发挥,做到有机衔接、协调发展。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实现交通运输资源的集约使用,如建设大型的专业化码头。优化运输结构,减少厢式货车,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发展专业运输车辆,积极推进货运车辆的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推广大吨位车、柴油车和专业运输车辆。因此,要抓好运输企业集约化及优化运输组织结构推动现代化运输模式的发展。

2 技术的创新

技术创新在交通运输的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的技术创新分为科学技术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在公路交通运输业中这两种技术的创新都能够有效降低公路运输企业单位生产成本,给企业提供更多利润,最大限度的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对于整个公路交通运输业而言,科学技术的创新使人们能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少的能源消耗解决人们对于资源的索取,同时,采取科学技术创新的企业在社会生产中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就获得了更多的额外利润,也会促使其他企业采用新技术,从而达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以保证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

管理技术创新是指在企业生产中采用更加科学化、规划化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管理方法、制度等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单位成本。管理技术创新是无止境的。不同生产环境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创新的形式,管理技术的创新大体来说分为两类,一是企业根据所处生产环境的不同,企业对所应用的生产技术、生产方法或生产流程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编排。另外就是对于企业人员而言,企业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采取新的激励方法与激励方式,提高企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企业根据所处不同环境,找到最优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便使公路运输业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3 公路运输业的信息化发展

公路运输业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管理科学化、管理信息化。公路运输业的运营和管理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的运营和管理手段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以提升公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公路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加强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础信息平台。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建立长效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制度。改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覆盖部、省、市、县四级运政管理机构的广域通信信息网络,加快物联网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应用,同时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建立公共物流信息查询服务平台等,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2)支持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支持公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车辆指挥调度、货物跟踪查询、订单处理及甩挂作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无线射频识别、智能标签、智能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企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

第8篇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成本控制;信息化

引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主动脉,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网的不断完善,这些都迫切的要求交通经济管理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实时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1 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促进作用极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公路运输一般都是短途运输,所以对于单条公路来说,其涉及的范围主要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但是其作用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公路沿线的地区来说意义重大,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方便公路沿线居民的生活,促进人员以及物资的交流,进而提高公路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整个公路运输区域来说,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代表着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2)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改善投资环境。投资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如果一个地区能够得到更多的投资就能够快速促进该地区的发展,所以,当前各地区对于投资都极为重视,而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交通运输作为投资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路运输经济得到了发展也就改善了当地的交通运输环境,进而改善了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该地区吸引投资的能力,进而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发展。(3)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外向型经济的进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走出去,而为了更好的走出去,必须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尤其是当前我国很多产品之所以走不出去就是因为交通运输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制约了产品运输,因此,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进而为我国经济走出去战略创造必要的条件。

2 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其发展速度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成本控制效果过低

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应该着重关注经济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成本控制问题,更是需要重点关注。但就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成本控制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地区进行公路运输建设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进而无形中提高了公路运输经济的成本,使得公路运输建设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这主要就是因为在公路运输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分析好项目的可行性,公路运输经济成本控制不到位。

2.2 缺乏资金保障

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但是对于这些资金的来源来说却并不简单,尤其是对于公路运输工程这种投资较大,但是后期投资回收较为缓慢的项目来说更是很难得到投资,所以当前我国进行公路运输项目建设,促进公路运输经济发展时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大部分都是国家财政支出,但是国家的财政支出有限,相对于我国较为广阔的国土面积来说还存在着较大的投资缺口,这就严重制约着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更是很难兴建一些较为大型的公路项目。

2.3 信息化技术运用不足

随着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内都在普遍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提高自身的发展速度。对于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来说,也应该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发展速度。但就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其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并不充分,不仅仅在管理上,在很多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的方面都没有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而阻碍了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速度。

3 促进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恰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弥补不足,进而提高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速度。

3.1 加强公路运输经济成本控制

针对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目的,在进行公路运输项目经济建O之前就应该对公路运输区域现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尤其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投资,更应该对于该公路运输建设事先分析建设投资成本,充分考虑成本回收问题,避免盲目地进行公路运输经济投资,造成成本的浪费。具体来说,应该重点加强对于公路运输投资中隐性成本的分析,尤其是对于一些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拆迁和后续维护等产生的成本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加强前期的准备工作,合理避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可能会遭遇的一些风险,进而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3.2 保障公路运输经济资金

确保公路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做好资金的保障工作,总的来说,做好资金的保障工作需要多渠道的进行投资来源的拓展。针对投资渠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政府投资,也是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投资的主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公路建设项目而言,更是需要政府来进行投资。(2)企业投资,可以通过合理的项目规划进行招商引资,即采取引进企业进行公路建设投资,而在后期的公路收益中给予企业一部分补偿。(3)社会和个人的捐助也将是今后公路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的一个主要来源。

3.3 加强公路运输经济信息化建设

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效率,信息化技术主要的应用方向和优势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合理地分析当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风险,通过加强信息化分析的方式来进行有效规避。(2)信息化技术还能够有效提高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客户服务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总之,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更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交通运输网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的作用也愈加的凸显。对此需要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进行完善,充分的发挥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和市场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推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诚.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4.05.

[2]唐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06.

第9篇

关键词:“双一流”背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三准一优化

1“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

根据《方案》,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4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95所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面向所有高校,甚至包括高职院校。从目前来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很难与“985”“211”大学比拼,但不等于在所有学科方面都没有机会。只要准确把握机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选准发展方向和路径,完全有可能使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向卓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所以,地方院校不能放弃对“双一流”的追求。当然,地方院校对“双一流”的追求,不能跟着“985”“211”大学的路子走,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选择[1-4]。

2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现状

黑龙江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为黑龙江省省属高校中本领域唯一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为“十一五”“十二五”省级重点专业;学科依托汽车运用与智能交通技术省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汽车运用与安全技术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米,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先进的试验设备完全能够满足学科科研、教学及社会服务的需要。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紧密依托行业及企业办学,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以产学合作为途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大力构筑职业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立交桥,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培养了大批“上手快、能力强、留得住、后劲足”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与黑龙江龙运集团校企共建了“智能交通学院”,与日本丰田公司、德国博世公司、中国一汽、哈飞汽车、宇通汽车等国内外大公司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学科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和管理人才培训中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制造和维修人才培训中心”和“龙运集团———黑龙江工程学院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行业及企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人才支撑。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三个专业始终致力于服务行业和地方,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程文化为引领,以大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构建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宽口径的方向模块课程,强化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体现出“肯吃苦、留得住、上手快、有后劲”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学科建设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学科建设基础偏弱。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底蕴不足,学科文化氛围淡薄,办学资源有限,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缺乏高水平、实质性的学科平台,或者平台虚置、没有充分发挥平台的功能,学科平台难以满足教学及科研的需要,严重阻碍了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提升与发展进而降低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导致成果产出量少、成果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学科建设整体实力偏弱,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够深入,社会服务功能不健全,支撑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不强,学科建设缺乏自己的特色,学科建设基础偏弱导致了科学研究领域的恶性循环。2)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团队。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团队,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结构不合理,团队成员研究领域交叉不紧密、各自为战现象较多,研究方向发散,研究问题不够持续,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团队合作、协作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研究成果中国家级项目及获奖、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少,导致学科团队凝聚力和竞争力不足。3)学科建设的制度及机制不够健全。学科建设内部制度机制还是不够健全,学科建设规划往往是从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的,规划与方案过于宏观,只停留在“顶层设计”层面上,二级学院很难找准自身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切入点,要使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落地生根,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必须成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将学校学科建设规划认真细化、分解实施,制定更加合理、适合学院自身发展的实施细则。这样,学科建设发展才会良性循环,学科建设效率才会快速提升。

3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三准一优化”建设及调整途径

3.1精准学科办学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使命,其“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根植所在区域、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于此,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紧密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公路交通行业,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5-6]。

3.2瞄准学科发展特色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需要紧密结合国家对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建设的任务要求,主动适应交通运输低碳、绿色、高效、安全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针对区域道路交通运输系统、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道路交通控制等面临的技术问题,依据学科现有师资队伍力量,凝练形成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三个研究方向,在载运工具电控及新能源技术、载运工具运行性能优化及提升技术、交通运输系统资源优化、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微观交通系统仿真与控制、多源交通信息整合与挖掘等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在区域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提升影响力。

3.3找准学科服务地方需求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为地方做好精准服务的基础上力争“双一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龙江“十大重点产业”“龙江丝路带”的规划与实施,必将极大促进交通运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新工艺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向高速、重载、安全、经济、节能、环保方向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并呈现综合、交叉的特点,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应用能力强、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要重点突出应用研究,紧密围绕龙江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不断实时动态调整学科方向,建立产、学、研、用联动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将地方产业实际需求落实落地,真正地为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4优化学科师资队伍结构

应用型学科教学及科研团队必须要有合理的人员结构,要以优化学科梯队结构、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队伍建设上,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科研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梯队。需要择优选择教师团队成员,没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教师、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能成为学科团队成员;在注重提高学科教师博士学位比例和职称水平的同时,还要派送教师到地方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的经验,不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重视学科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进行授课、讲学;同时制定政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学科建设上,还要不断促进本学科与校内外其他主要学科方向(如机械、电子、控制学科等)之间的集成、融合与交叉。此外,要不断增强学科教师团队成员的凝聚力,成员需要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及优势进行有机组合,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学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7-8]。

第10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几乎已经渗入了每个行业的发展建设中,这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各个行业的生产能力与管理能力。对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人工管理,而是利用高新科技使各种管理手段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极大的提高了交通运输管理水平。但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中,也同时存在了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制约和阻碍了我国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找出这些阻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的更快发展。

1.我国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1.1信息化建设主动性意识不够强

自21世纪以来,道路工程的建设都在已经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着,而且交通工具随之不断发展起来,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仍然还有很多单位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纸质记录的阶段,还一味的认为只需增加劳动力,就能够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然而这一观念不仅不利于我国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还加大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负担。其主要采取措施是:(1)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加深信息化建设的意识;(2)设立多个部门,进行层级管理,相互协调与合作;(3)通过长时间的磨合与实践,尽快的回馈相关信息。

1.2管理机制适应缓慢

交通运输部门各级管理机构各自为阵,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系统种类繁多,信息沟通不流畅,相互之间资源难以共享,重复性建设现象普遍。某些看起来很庞大的信息库,实际上就是将原来的纸质文档变成了电子文档,但收录的信息却不完善、不统一,不规范,质量低,误差大。其次,大多机构将信息化工作交予办公室人员兼职处理,但由于没有严格地部署信息化制度,导致信息采集无专人,审核无专人,录入无专人的“三无”情况出现。这样,表面看上去似乎在搞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拖了信息化建设的后腿,属于典型的“推着汽车赶路”。

1.3先进硬件严重匮乏

根据相关调查,还有一些单位的相关技术设备不够先进,也不够专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投入大量的资金买回来的设备并不能够发挥设备的功能,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有些部门甚至多人共用一台电脑,电脑配置过低、老旧,异常故障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例如,在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信息输入的时候,频繁发生死机重启现象,使得工作进程十分缓慢,甚至无法操作,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摒弃电脑不用,又回到纸笔操作上。

1.4信息共享难深入,资源浪费严重

现有资源信息所属部门不同,难以综合利用。网络建设不完整,信息难以公开,导致只有极少数内部人员才有权查阅,多数人难得一见,严重缺乏服务社会和及时信息公开功能。信息化最大的优点就是资源整合和共享,缺少这一点,整个信息化建设就是一盘散沙。在目前的交通运输信息化上,因共享资源过少,多数基层人员在处理工作的时候很少实际使用,因此,应在有限的资源里面,进行资源共享,使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信息化工作的热情当中。

2.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和应用途径选择

2.1目标确定

确定信息化建设目标对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关键。交通运输管理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宏伟工程,其在设计构思、改进思想方面都具备着扎实的前瞻性,在工作中既要考虑到未来社会发展要求,又要照顾到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因此,在工作中之前必须要制定出一个科学、可行的战略目标,以此来指导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针对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行工作,并要以多个技术统筹应用,从而实现满通运输部门管理、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网络基础平台。

2.2结合实际,创新机制

机制是一个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机制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合理程度,是确保信息化建设进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交通运输相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完成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以新面孔、新面貌来带动和配合信息化组建工作的开展。政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提出者,在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制定出一个统一、科学的政策和发展方针,从而引导各级部门机构的改革,以免在工作中出现各个部门和单位各自为营的混乱现象。

2.3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人是社会的主人,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人的主导,任何一个先进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在工作中引进和选择高素质、搞业务水平的信息人才对于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加快建设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在工作中实施人才战略是一个系统化工作,是通过有关部门的认可之后方可进行的,需要在工作别注意对人才平台的建设,从而有利于吸引和纳入人才。当然在工作知识依靠吸引人才还不够,还需要完善管理体制和乃不机制,建立健全带头模范体系,从而全面调动每一个员工的学习激情和工作动力。

2.4立足长远目标,深化投资

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在政府牵头下,各级交管部门及政府应建立相关资金投入制度,有针对性地对项目进行扶持和投入。制定相关制度,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经费实行专人全过程跟踪管理和监督,杜绝挪用和挤占现象。

3.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对于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受科技、经济等因素的限制,信息化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低,信息化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善,还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改革,完善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体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方法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促使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字:公路 交通运输 国民经济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数量经济

一、我国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背景

公路交通运输是地方经济向外拓张发展的主动脉,是其区域经济融汇入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为了具体直观的表现我国地方公路交通运输发展与该地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特选取我国某省的公路发展和国民经济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地方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和该地国民经济进行相关性的定量化研究。

二、我国地方公路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相关性研究

大力发展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的建设、维护,全面提升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的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在连通该省与周边省市之间人力、财力、物力的交流。因此,从定量研究的角度方向,对样本省份的国民经济指标和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与公路货运周转量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能确切表述出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对该省国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将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第二产业增加值作为样本分析值。下表2-1 详尽阐述了2002年至2010年这九年之间,样本省份全省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

表1 2002年至2010年山西省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和第一产业增加值

以上数据均来自于样本省份的2002年至2010年统计公报,根据相关性研究的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方面的软件对第二产业和公路客运、货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以下相关性,如表2所示:

表2 第二产业与公路交通客、货运输指标的相关系数

根据相关系数的性质,当相关系数大于等于0.8时,则两个指标高度相关。因此,公路客运货运周转量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间高度相关,所以,当公路客运、货运周转量增长时,必然带动第二产业增长。由上述表格和图例所阐述样本省份的公路客运、货运周转量与第二产业增值的增长及相互关系,表明随着公路通车里程逐年递增,其年均增长率高达10.45%。公路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也随之不断的增长,带动相关人力、物力、财力快速流通,为全省经济循环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流通基础,带动全省区域内第一产业增加值逐年稳步增长,从2002年至2010年这九年之间年均增长率高达14.53%,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22.01%,拉动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1050.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161.2亿元,整整翻了近五番,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使第二产业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整个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公路运输货运量的快速增长,必然依赖于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因此,为了农村经济发展有良好的交通设施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路的建设、维护的加强和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对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由当地的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公路管理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和政策实施工作。不仅能够人尽其才,而且减少公路管理人力成本增加根据前面所分析的公路各项指标,建立公路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将次考核指标体系与工作绩效考评相挂钩。实行“管养分离”,加快公路养护市场建设,并确保农村公路养护建设资金,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体系。

参考文献:

[1]朱琳.公路交通与通行能力研究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年第4期

第12篇

关键词:交通规划 现代物流 融合

引 言

城市道路网络作为城市的骨架、大动脉和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保证城市的发展、城市社会经济机制的正常运转、城市人民生活、工作、娱乐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完成城市客、货运输任务的先决条件。众所周知的现代物流,作为继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对经济社会产生的作用是别的产业所无法替代的。构建反应快速、内部运行良好的物流中心,是发展城市物流和城市经济必不可少的关键内容。合理地构建物流中心是现代物流系统的一个核心内容,它不仅直接影响到物流系统能否良好运行,而且对交通运输系统、环境系统等有重大影响。发展现代物流,交通主管部门应起主导作用。物流各环节中的运输、储存、搬运、配送等都与交通部门有关,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又是物流业的基础,因此,交通规划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就发展中的广饶县而言,做好广饶地方货运交通规划尤为重要。

1、物流中心的地位与规划原则

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决定了物流中心各功能模块的合理布局,对物流中心的运营效益和效率等都将带来先天性、长远性的影响,因此.物流中心的规划设计必须通过科学性、先进性、严密性地分析和设计,才能保证布局的合理,才能保证物流中心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物流中心的功能和服务特性决定了物流中心大都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较好、用地充足的地方。为吸引配送转运中心等物流企业在此集聚,物流中心在空间布局时还需考虑物流市场需求、地价、交通设施、劳动力成本、环境等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因素。

1.1 相关性原则

以现状调查为基础。认真分析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特点,经济对外辐射的范围和方向,剖析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适应性和存在问题,对未来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发展进行系统的相关性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物流中心建设规模与发展重点。

1.2 经济合理性

物流中心的建设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能否吸引物流企业进驻是决定物流中心规划成败的关键,在物流中心选址和确定用地规模时,必须以物流现状分析和预测为依据,按服务空间范围的大小,综合考虑影响物流企业布局的各种因素,选择最佳地点,确定最佳规模。

1.3 交通环境优化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轻物流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物流中心规划的主要目的,也是“以人为本”规划思想的直接体现。

1.4 符合城市结构规划布局

物流中心的规划应该从城市总体发展的角度来统筹考虑,并结合规划选址的用地条件、交通路网规划来确定物流中心的具置。

1.5 布局规模控制范围

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其它规划一样,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任何盲目的、不符合实际的超前都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在客观分析物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基础上。合理规划物流中心。

2、广饶县货物源流调查现状分析

货物运输是物流的重要环节,公路运输更是以其机动灵活,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在现代物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现阶段广饶县的货运交通线路不能满足物流中心的需要,鉴于货运交通在物流中心的安排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货运交通规划势在必行。

货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二大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与国外大量客运车辆占据优势的特点不同,我国货运车辆的拥有量则占全部机动车保有量的比例较大。因此必须认真作好货运交通的规划、组织与管理。

城市货运交通通常可以分为过境货运交通、出入境货运交通和市内货运交通三个部分。出入境公路货运的主要调查对象可分为市内和市外货车两部分,其中市内货车包含专业运输部门和非专业运输部门,广饶县的运力主要依靠非专业运输部门,其中个体运力是主体。

主要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2.1 运输结构不合理,货车营运效率低下,空驶率偏高,货车平均空驶率在51%左右。

通过对出人口路段交通量OD调查资料与城市货物源流调查.还可以获得车辆运输效率统计指标(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车辆的运行效率有如下特点:货车的实际载货数较低,小货车平均载货仅为0.41吨,中货仅3.94吨;大货车仅7.43吨。这说明该地区货车的运行效率低下,需要切实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

2.2 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在公路(或城市道路)货物运输系统中,出入境货运主要由企业自备运力或私人货车承担,而专业运输部门运力所承担的出入境货运量较小。

2.3 基础设施不配套

城市范围内。运货路线受工业企业、仓库及车站等布局的制约,在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中如能合理布置或调整其收发货点,就能消除货物的迂回和重复运输,从而缩短运距,减少不必要的货运周转量。而货运专用场站或货物流通中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能起到缩减企业的仓库用地规模和管理费用,减少车辆空驶里程,防止货物迂回,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起着积极的作用。

2.4 管理水平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道路运输生产经营中,实行多家办运输,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运输格局已经形成。但是,城市货运远未形成完整体系,从而不能充分发挥汽车货物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的特点。

3、中心城货运交通建议措施及规划方案

3.1 货运交通建议措施

综合考虑广饶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未来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玻璃加工业等三大主导产业,因此保证生产原料和产品的进出是该县道路交通的重要任务。规划工业用地分布在城北和城南产业园区。居民生活区和政府机构多位于县东、中部区域以及位于滨河路以西,银河路以北的西城区,在进行货运交通规划时有必要减少货车交通对该区域的干扰。

同时,货运交通中除少量生活品和生产资料需要进入城区外。大多数货物的运输方向是从产业区内向外运出或者从县城外进入产业基地。在进行货车交通组织时应考虑如何使货运车辆方便、快捷地从企业内部通过货车行驶路线到达广饶县中心城以外的道路网。

广饶县城市货物运输交通规划的目的是: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内各地块用地性质、交通运输方式条件,为其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硬环境,从而提高全区流通领域的效率,增强广饶县的竞争优势。

货运线路规划应能满足城市货运交通要求,以及特殊运输、救灾和环境保护要求,并易满足货运需求。

3.2 货运交通规划方案

本次货运线路规划结合规划区域特点,将货运线路分为分时段禁止通行线路、设置货运专用车道线路和正常通行线路三类。

3.2.1 禁止通行线路

设置货运禁止通行线路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货车(尤其是大货车)穿越中心城区和主要生活区,降低货车对商业区、主要生活区的环境和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对于因建筑施工、商业和生活等必要物资运输,可采取通行证分时段货车通行的管理措施,即采取白天货车禁止通行或居民出行高峰时段货车禁止通行,提倡夜间货运,避开城市客运高峰时段,减少客货运输之间的相互干扰。

货运禁行区一般设置在主要居住生活区、商业区和行政办公区。

3.2.2 设置货运过境线路和城市货运线路

设置货运线路主要与城市道路上的货车流量有关,其次与货车出入境、过境通道有关,这些道路应根据地区道路网络布局和沿线用地性质,实行客货分流,将部分道路划出作货运专用车道,满足大货车通行的要求。

确定一条道路为货运道路,一般还应考虑如下因素:

1.道路本身的条件、功能和性质;

2.道路所沟通的片区和道路;

3.可能涉及到的其它交通联系。

综合考虑道路、交通及沿线条件,规划广饶县货车过境线路:南北向为西环路、工业路、滨河路、东环路,东西向为新兴路、北环路、新湖路西段、富民路中段,并在货运过境线路设货运专用车道。

3.2.3 正常通行线路

主要指工业区道路和城市对外联系道路,对货车运行的时间不实行限制。本次规划货运正常通行线路为广饶县南城北产业区。通过本次货运规划,货车运行主要集中于设置货运专用车道线路和正常通行线路,尽可能地避免穿越生活区,降低货车对生活区的环境和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

3.2.4 工业企业地块出入口布局

企业出入口位置不当会影响到相应区域的交通组织情况,由于货运车辆进出企业使得交叉口通行能力降低。因此。规划工业企业地块出入口布局将有利于货运交通组织和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

企业地块出人口关系到县城的内部交通组织和企业对外交通状况,从基地路网的交通影响方面来看,交通规划除考虑县城的远景规划和交通组织外,其对外部道路(尤其是主干路)的交通影响更应多加考虑。

(1)出人口应尽量避免开在交叉口或中心城内部交通量较大的干道上;

(2)出人口应尽可能布置在次干路或中心城内支路上;

(3)同一企业地块的一个边应尽量避免同时开设两处及两处以上的出入口:

(4)同一条道路两侧分属不同企业的出入口应尽量错开布置;

(5)开在干道上的出入口应与干道交叉口保持适当距离(50米以上):

(6)如企业出入口已经设置在交通量很大的干道上,建议在高峰时间应设置信号控制或禁止出入车辆左转;

(7)企业出入口的宽度以满足人员和车辆的出入需要为宜,有经常性的集装箱货运车辆出入的企业,出人口宽度可取10-15米;其余企业的出入口宽度可取8-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