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7 11:4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文化策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结合贵州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我省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带动整个 经济 社会 的跳跃式发展,是贵州 农村 奔小康的必然选择。本着科学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文较系统地提出了贵州乡村的开发措施。
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帮助下编制完成的《贵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贵州旅游发展的一个重点,这是贵州的资源禀赋和客观现实所决定的。从资源禀赋上看,贵州有原始的高原喀斯特景观和古朴神秘的山地多 民族 文化 :遍布全省各地的奇山秀水,飞瀑异洞,形成了无数的自然奇观,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全省3800万 人口 中少数民族占38%,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这蕴藏着悠久的 历史 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堪称“文化千岛”。目前,贵州省有3万个自然村寨,这些村寨既有众多原始的自然景观,有蕴含有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贵州乡村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贵州的自然与文化保持着较好的原生状态,这使得贵州具有创造与众不同的给旅游者提供一种全新体验的的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条件,这些将成为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依托。
一、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几年的时间,可谓忧喜交加。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目前我省许多学者和开发商将乡村旅游等同于 农业 旅游,有的甚至片面 地理 解为农村观光,严重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乡村旅游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农家乐”而是将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将精心设计制作具有吸引里的旅游产品为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走向庸俗化。
2、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出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视规模,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急功近利。部分乡村旅游在开发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遵循生态学中可持续发展的原理,鉴于旅游业发展对于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 环境 的较强依赖,以及一个时期以来旅游业快速而有一定程度上较无序的发展,倡导和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3、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 管理 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目前我省乡村旅游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农家乐”,即品尝农家饭,看农村风光,虽有部分地区抓住了对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的开发,但普遍存在是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整体接待水平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二、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矛盾分析
1、开发与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业,同时有又能成功地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贵州所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开发与保护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者破坏。贵州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如何既能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和文化遗产,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是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
2、客观存在的反差。遍布全省是美丽的喀斯特景观与不宜耕种的土地之间的反差,保存完好的 民族 文化 与贫困人民之间的反差, 旅游 业的快速发展与大量涌入的游客对生态 环境 的压力之间的反差,过度商业化对 传统文化 的冲击等,这是我们不能小视的重要问题。
3、压力与困扰。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甚至还有贫困地区人民渴望通过旅游改善生活而盲目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和 管理 ,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和热情就有可能变成一种破坏力。
三、贵州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
1、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的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的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增强文化内涵的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加强旅游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民俗民风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高的 艺术 格调。
2、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吸引力。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都市人希望在 农村 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我们在开发中要注意对原风貌的乡村特色进行保护,要注意突出乡村、田园特色。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 指导 、强化管理、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关键词: 秦皇岛市 体验式休闲农庄 开发策略
1.前言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上世纪30年代兴起于欧洲,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体验式休闲农业。我国的休闲农业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
休闲农庄,作为休闲农业的主要经营形式,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一种新型产业。而体验式休闲农庄则是对休闲农庄的进一步发展,其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以体验为切入点,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农耕文化熏陶,以及住宿、餐饮、果蔬配送等基本服务。其特色是产品体验,即游客可以获得多元化的农耕文化体验:(1)农业生产资源体验:农作物体验、农耕活动体验、农具体验、家禽家畜体验;(2)农民生活方式体验:农民角色体验、日常活动方式体验、农村文化和庆典活动体验、农村气象体验、农村地理体验、农村生物体验、农村景观体验等。其核心是:在体验中休闲、体验中学习、体验中娱乐。体验式休闲农庄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巧妙结合,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创新乡村旅游理念的基础上,较好地满足了游客的体验需求,促进了体验经济的发展。
2.秦皇岛市休闲农庄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积极扶持和大力推动下,秦皇岛市的休闲农庄蓬勃发展,形成了高新科技农业园区、葡萄采摘和酿酒、观光休闲农业、民俗节庆活动等十余种类型的休闲旅游度假产品,打造了集发观光园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品牌。2011年,秦皇岛市乡村休闲旅游点共接待游客317.91万人次;门票收入2867.7万元;乡村休闲旅游社会总收入16.2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9.2%。规模以上乡村休闲旅游点达50余个,其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农户达2000余户,5万余人从事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乡村休闲旅游,正日渐成为秦皇岛市旅游业的新亮点。
尽管如此,休闲农庄在开发与经营中依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多数休闲农庄没有认真分析农庄的文脉与地脉,未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并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农庄品牌形象。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和农业耕作等文化内涵的开发,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不高。其次,缺乏合理规划和策划,盲目开发。很多休闲农庄一不考察市场,二不分析自身条件,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盲目开发。最后,缺乏体验产品,无法满足游客参与需求。多数休闲农庄以农业观光园为主,产品未脱离观光特征,除了可以采摘瓜果蔬菜外并无其他游客可以参与的项目,整体参与程度低,体验性不强,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式休闲农庄在秦皇岛还属空白,亟待开发。
3.秦皇岛市开发体验式休闲农庄的优势
3.1地理及自然资源优势。
3.1.1地理位置优势。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其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有利于游客周末的短途旅行,提高旅游频率。
3.1.2旅游资源优势。秦皇岛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美誉。具有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拥有长城、滨海、生态等良好的旅游资源。
3.1.3农业物产资源优势。昌黎、青龙、卢龙和山海关区是“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甘薯之乡”和“中国大樱桃之乡”。昌黎县的酒葡萄和葡萄酒产品极负盛名,被誉为“中国的波尔多”。这些丰富的物产资源,使秦皇岛的生态农业旅游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3.2文化优势。
3.2.1神话传说和名人古迹。秦皇岛市有数不尽的神话故事和优美传说,如,北戴河:庄子逍遥游的传说;山海关:孟姜女哭长城;天马山:天马战青虎、鲤鱼跳龙门;祖山:天女木兰;背牛顶:十八罗汉;秦皇求仙,等等。
3.2.2民间艺术。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舞种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黎皮影是集民间美术、音乐、说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戏曲表演艺术。“抚宁太平鼓是河北省冀东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是古老舞蹈艺术的遗存”。[1]青龙山区剪纸也颇具地方特色,远近闻名。
3.3政策优势。
秦皇岛市政府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意见》,对在秦皇岛市投资建设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项目在财税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奖励政策和其他政策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4.开发体验式休闲农庄的策略
4.1进行资源评价,提炼主题。
开发前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大力依托已经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特色产业。在设计体验产品时需要遵循新颖性、参与性,协调性,科技性和文化性等原则,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设计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新奇特体验活动产品。
4.2搭建体验场景,营造体验气氛。
利用现有的体验资源搭建体验场景和“舞台”,营造真实的体验气氛。一是进行体验空间的营建,包括人文活动体验空间,如农村公共休闲空间、生态景观体验空间等;挖掘民俗文化底蕴,设计乡村民居、手工作坊等场景。二是进行体验气氛的渲染。可制作与体验项目风格一致的背景音乐,服务人员身着特定服饰进行特色表演,为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
4.3活动策划,注重体验产品延伸部分的设计。
要围绕主题,进行活动策划,利用传统手段和高科技手段提高游客体验的主动性。为了提高休闲农庄综合体验效益,加深游客对体验经历的体会和回味,除了对核心体验产品进行设计之外,还需要对体验活动的延伸部分进行设计,如体验活动纪念品的设计等。
5.结语
体验式休闲农庄是在体验经济的视角下,将旅游业和农业有机结合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产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秦皇岛市“旅游立市”的思想指引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体验式休闲农庄一定能为秦皇岛旅游带来新的生机,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马英民,洪京.秦皇岛地域文化与动漫形象塑造的结合[J].电影文学,2010,(20).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2012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 开发研究 可持续发展 措施
论文摘要:结合贵州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我省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跳跃式发展,是贵州农村奔小康的必然选择。本着科学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文较系统地提出了贵州乡村的开发措施。
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帮助下编制完成的《贵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贵州旅游发展的一个重点,这是贵州的资源禀赋和客观现实所决定的。从资源禀赋上看,贵州有原始的高原喀斯特景观和古朴神秘的山地多民族文化:遍布全省各地的奇山秀水,飞瀑异洞,形成了无数的自然奇观,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全省38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这蕴藏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堪称“文化千岛”。目前,贵州省有3万个自然村寨,这些村寨既有众多原始的自然景观,有蕴含有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贵州乡村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贵州的自然与文化保持着较好的原生状态,这使得贵州具有创造与众不同的给旅游者提供一种全新体验的的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条件,这些将成为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依托。
一、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几年的时间,可谓忧喜交加。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目前我省许多学者和开发商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村观光,严重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乡村旅游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农家乐”而是将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将精心设计制作具有吸引里的旅游产品为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走向庸俗化。
2、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出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视规模,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急功近利。部分乡村旅游在开发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遵循生态学中可持续发展的原理,鉴于旅游业发展对于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较强依赖,以及一个时期以来旅游业快速而有一定程度上较无序的发展,倡导和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3、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目前我省乡村旅游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农家乐”,即品尝农家饭,看农村风光,虽有部分地区抓住了对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的开发,但普遍存在是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整体接待水平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二、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矛盾分析
1、开发与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业,同时有又能成功地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贵州所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开发与保护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者破坏。贵州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如何既能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和文化遗产,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是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
一、提高认识,明确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区十二届九次全委会精神,紧紧抓住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以全区“1235”发展战略为总纲,围绕建设“**最美丽城市”的工作要求,以乡村旅游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旅游镇村建设和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示范带动,逐步构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二)工作目标
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历史文化,在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培育一批独具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优秀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加强引导,示范带动。抢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休闲旅游纳入全区正在实施的“三大战略、五项工作重点”的历史机遇,以规划标准引导,以项目建设带动,以典型示范引领,以宣传促销造势,努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狠抓重点、突出特色、扶持龙头、创造品牌,指导乡村旅游朝着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市场导向,逐步推进。根据客源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建设有强大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精品,在保证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安全、周到的服务体系,使游客愉快、满足和享受。在产品建设中强调环保性、持续性和安全性。
5.“农”字当头,服务“三农”。加强协调、信息、促销和培训等服务,拓宽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二、加强领导,明确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职责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全区乡村旅游工作的领导,特成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和促销活动,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
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由**兼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明确责任
各相关部门要制订相应工作方案,既要分工负责,又要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合力。以镇、街为单位,各相关部门配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好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农村基层组织、旅游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性,营造社会各界支持、关心和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区政府办公室:要切实做好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区旅游局:要切实担负起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职责,抓好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指导、线路组织、宣传促销、管理服务和人员培训。
区发改委:要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库,做好项目审核和投资计划安排,组织协调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区国土房管局:要积极支持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搞好土地流转。
区建委:要负责做好乡村旅游有关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开发管理工作。
区规划局:要负责做好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编制的指导和审批工作。
区交通局:要按照乡村旅游环线建设的需要,积极推进与环线建设相关的旅游交通项目的计划安排和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加强环线公路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提高公路等级和质量,重点推进**镇**村至**镇**村公路、**镇至国道212线路段、**
区水务局:要根据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水土保持、环境治理,统筹解决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农业灌溉和人饮工程问题。
区农业局、区农办:要结合农业产业化建设,负责做好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努力促进“三农”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实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把高质、优效、高产的产业融入乡村旅游之中,集中人力、物力、科技大力发展以“赏农家景、观农家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事、采农家果、玩农家乐、体验农家风情”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
区文广新局:要积极做好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的挖掘、开发指导和文物保护协调工作。特别是要大力开展地域文化综合研究,挖掘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民间传说、民俗民风等,包括巴濮部落及后裔的生活方式、婚丧习俗、节庆活动、音乐舞蹈、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因素,注重特色文化建设,科学编制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区林业局:要抓住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周期延长的机遇和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打造“森林城市”、“最美丽的城市”的机遇,根据乡村旅游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生态林工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相关镇街:一是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二是要按照旅游“六要素”配套的要求,坚持“一镇一品”的原则,编制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准确定位,理清思路;三是要依托场镇、景区、独特的农业资源以及国道省道交通干线优势,面向市场,打造精品;四是要按照设施配套,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景观独特,服务到位的要求,充分挖掘民俗民风、田园风光、历史文化特色,注入文化灵魂,切实搞好乡村旅游开发。
三、突出重点,努力推进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
(一)编制规划
根据《鲜花盛开的村庄—**区乡村旅游总体策划》要求,立足资源优势,由区旅游局牵头,相关镇街人民政府配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保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规范有序。
(二)20**—2009年工作重点
**镇
1.凭借**航电枢纽、**老街和陶行知纪念馆等特色旅游资源禀赋,依托计划实施的**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园区建设,编制乡村旅游开发实施规划,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力争将**片区打造成为我区融“古镇休闲、大坝观光、素质教育体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2.依托滨水资源优势,打造1家鱼美食餐馆。
3.开发1—2种乡村旅游商品。
**镇
1.完成**龙潭村至**镇江北村公路建设。
2.依托丰富桃李资源和自然风光,策划包装1至2个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将**打造成为我区赏花、采果、农事体验的新型旅游社区。
3.改造现有农业合作社和农村房舍,打造5到10家农家乐。
4.完善主会场及区内道路、标识等基础配套设施,积极筹备2009年桃李赏花、采果节。
5.开发1—2种乡村旅游商品。
6.完成保合街道至关口盐三路公路硬化。
**镇
1.依托**场镇及新农村建设,围绕锅盖山和龙家湾石林等旅游资源,策划旅游招商项目,积极对外招商。
2.开发1-2家农家乐。
3.深入挖掘白橙糖资源,将其打造成为**的特色乡村旅游商品。
4.在**村建300亩荷塘。
**
**街道
1.结合**及半岛开发,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2.按照“近郊依城、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辖区,特别是整合思居片区乡村旅游资源,优化环境,提升素质,实现产业升级。
3.依托**城景区及思居片区乡村旅游资源,策划包装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大力招商引资,努力打造以“花卉苗木”和“滨水”资源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4.创建1—2家星级农家乐。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旅顺口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78-04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中,虽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不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但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总体品质相当高。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优势,可以成为旅顺口区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动力。本文在对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赋存、开发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希望能对旅顺口区旅游发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
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4-01
摘要:乡村旅游最早亦称为“农村旅游”,源于19世纪的欧洲。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运动的兴起,乡村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贵州乡村旅游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成为“柏油沙漠、水泥丛林、噪声海洋、垃圾围城”,城市里空气不佳,水质不净,食品不绿使得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再加上近几年来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运动的兴起,乡村旅游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贵州作为“公园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原始自然的高原喀斯特景观和古朴神秘的山地多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孕育了贵州较高文化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其次才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先休闲体验。后感受的一种经历或过程,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里欲望,是人们调节心态的一种方式。乡村旅游本质是旅游的内在规定性,它是人们寻求心里满足的一种体验形式,乡村旅游之所以发生,是潜在旅游者在生活中出现心里失衡,产生旅游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里欲望,调整自己的心里状态。谢彦君说:促使旅游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是旅游者的心里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差异。乡村旅游具有资源转化、投资合理、参与广泛、示范带动、效益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是指在旅游业中的产业关联带动下,立足于乡村的资源优势而生成的一种特色产业,它具有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对吸纳当地就业、促进结构调整、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都能发挥独特显著的作用,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规模小,概念理解不一致
贵州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大多都是由村镇、农户自发组织。这种开发形式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形式零散,再加之政府引导不够,所以产生的经济效应不明显。由于乡村旅游在国内发展还不够成熟,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这大大的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并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开发模式单一,缺乏特色,重复建设多
目前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开发主要是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而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徒步探险、健身康体等内涵丰富的旅游形式还未能引起重视,只是单一的依赖农业资源。这种单一的旅游形式使得贵州的乡村旅游文化内涵较低。不能充分体现多样性和地域性,再加上重复建设,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3)基础设施不健全、卫生条件较差,安全保障低
贵州经济发展缓慢,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设施不健全,有的景区电视信号较弱和通讯条件较差。由于乡村旅游大多是在乡村开展,相对闭塞的环境使村民们的卫生观念落后,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等卫生条件差,很多地区还存在着“人畜共饮、人畜同居”的现象。
(4)乡村旅游人才短缺,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由于贵州乡村旅游的开发处于较低层次,所以旅游专业人才较少。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统一的专业培训,很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都是由当地的农民担任。由于综合素质较低。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他们不仅不能正确揣摸旅游者的心里,甚至还会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他们对旅游专业知识的缺乏,很多时候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三、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探索及对策
针对贵州省乡村旅游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在为游客提供一种深度文化体验的全新旅游产品的同时。又极大地加快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贵州省的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成为展现当地社会生活与旅游文化的一个窗口。如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节庆特别多,一年有三百多个节日,如牯脏节、芦笙会、姊妹节、龙舟节、苗年、侗年、端节等等,我们可以结合这些节庆来展现当地文化。
(2)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贵州省对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所以在开发中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如黔东北的江口县云舍村是典型的土家族村寨,这里的民风民俗几乎没有受其他文化的渗透而异化。
(3)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省各地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应成立各级旅游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以本辖区内的乡村旅游为主体框架,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充分体现出政府在旅游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这样才能为贵州省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战略对策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产品类型单一,服务层次和水平低, 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开发,产品单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论证就匆忙上马,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挥。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产品单一雷同,个性化特色不突出,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2、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3、经营理念陈旧,服务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特色、环境、服务却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缺乏规划,许多乡村旅游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地方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一些固有的饮食,卫生习惯难以改变,又因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经营过程简单粗放,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影响服务水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出现了一些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问题。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1、加强领导,加大扶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管理和引导。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的可进入性。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和扶持乡村旅游,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条件。
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突出特色,创立品牌,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突出田园特色,要注重对乡村本色进行保护,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4、做好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接待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和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一些管理人才,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成。
5、发展生态旅游,走持续发展之路。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旅游是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就是生态旅游。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是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我国旅游市场能够发展的一大亮点。我国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方式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总体要求,从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坚持“政府推动农民自愿社会联动多方投入市场运作”的工作方式,依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面发展”三步走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农业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旅游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
用5年时间,通过实施“百村万户”工程,举全市之力,全力扶持00个特色旅游村,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产品基地,带动和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扶持百村农民开办农家乐,把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繁荣和壮大我市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农民致富新的增长点,市民消费新的兴奋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
三工作内容
(一)特色百村选择。将选择00个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自然村作为扶持对象,接受大型企业的直接扶持,接受相关市直部门的政策和资金倾斜。
(二)策划规划引领。结合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列入“百村万户”工程的特色旅游村进行策划或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
(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条连接交通干道主要景区公路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一套完善的形象导识系统(包括标牌标识解说词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定数量的停车位,一定数量的旅游厕所和污水处理设施,一定规模的住宿餐饮购物设施等。
(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扶持“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培育具有地方知识产权的乡村旅游品牌。
(五)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定期不定期宣传“百村万户”工程进展情况,重点推介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网络预订服务,鼓励旅行社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对组织一定数量游客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游的旅行社进行奖励。
(六)人才培训。依托各类人才培训机构,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党政干部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的培训。结合农村远程教育文化站及科技辅导站等,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要把特色旅游村及其所在乡镇的党政干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全部培训一遍。
(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开展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培育一批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建设,强化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
(八)星级“农家乐”创建。依据或制订星级农家乐等级标准,规范“农家乐”等级评定和标准化管理,提升“农家乐”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按照“成熟一批,评定一批”的原则,将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全面推广。通过强化管理逐步规范,实现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四职责分工
此次“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由市旅游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商联牵头组织,由市直其他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支持,由大型国企民企具体实施。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如下:
(一)由市县两级旅游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百村万户”前期考察特色村推荐帮扶联络与协调业务指导工作。
(二)由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负责推荐提供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名单,跟踪落实推荐的帮扶单位的帮扶情况。百家帮扶单位安排如
(三)旅游林业农业水利财政税务工商卫生环保消防金融土地等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在资金与政策上对帮扶村进行倾斜。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与各种支农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对符合条件的帮扶村给予优先支持。要出台对帮扶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帮扶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帮扶村的快速发展。
五工作步骤
(一)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处置。
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各县区各帮扶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的帮扶领导小组,要出台方案,制定项目推进表,扎实推进,确保工作有成效,不流于形式。
(二)调查摸底。市县两级旅游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特色百村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要选择有较大旅游开发价值有利于进一步策划打造的自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取得成绩。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对参加帮扶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进行调查摸底,要选择推荐有影响力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对帮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策划规划。各帮扶单位要深入帮扶村,了解熟悉帮扶村情况,并根据帮扶村的实际情况特点特色及旅游市场需求策划帮扶村的发展,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对帮扶村进行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可按帮扶村发展的不同进程进行帮扶规划。对条件不是很成熟的帮扶村先进行帮扶帮助,帮助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员工培训,营造良好的接待环境;对条件已成熟的帮扶村进行提升改造,开发旅游商品,创建旅游品牌,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典型引领。旅游与农业部门要注意挖掘典型,对帮扶过程中涌现的典型先进事迹优秀帮扶单位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推广,以巩固农家乐休闲旅游试点村的建设成果。通过以点带面的做法,积极宣传帮扶经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导和带动其他帮扶单位,共同发展富民工程。
关键词:少数民族节庆旅游;社区参与;途径和机制
中图分类号: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5804
1引言
国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日益凸显,并从旅游研究中的一种理念概观应用于指导旅游发展实践。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1],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旅游、社区旅游、遗产地旅游、红色旅游、古村落(城镇)旅游等旅游发展形式实践和研究中被积极倡导和应用,然而从社区参与视角研究事件旅游相对较少。
从社区参与主体的视角来看,社区参与问题关键是参与什么和如何实现参与即参与的途径和实现机制。这一课题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聚焦点,围绕这一主题,国内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参与主体可以多重身份角色[2]凭借资源、产品、资本、实体(兰海,2009)等形式直接和间接参与[3]到多模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关于实现机制构建的研究,蒋艳(2003)构筑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操作流程图;丁焕峰(2006)分析了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及其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实践框架;王琼英(2006)建立了一个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模型,探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动力与保障机制;安艳艳、张文(2007)构建了一个综合主导机制、协同机制与规模机制的社区主导体系;吴雅玲(2007)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运行框架进行探讨;刘旺(2008)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旅游参与的微观机制;宗圆圆( 2008)将农民参与旅游开发设计为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机制;叶春等(2009)编制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其外还有社区教育和培训机制(吴双好和李静2007;郭凌和王志章2009;明跃玲2010)、权利关系下社区赋权机制(保继刚,孙九霞2008;左冰,2009;翁时秀和彭华2010;郭凌、周荣华和耿宝江2012)、利益相关者博弈中利益分配机制(胡静等,2007;韦复生,2007;魏敏等,2008;饶勇等,2008;代则光等, 2009;张世兵等,2009;李志飞, 2008)和综合多项措施的机制建构(刘纬华,2000;佟敏等,2006;刘旺等,2008)研究。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实现机制的研究,学者们是基于实证的参与现状、存在障碍分析基础上的模式机制构建研究的逻辑。
民族旅游地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主要案例区域,对民族地区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而言存在村寨、社区和乡村旅游研究中的内容和范式上的耦合。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节庆旅游活动的开展依托于社区和社区居民参与的基础。本文以彝族阿细祭火节旅游中的社区参与为研究案例主要探讨在传统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社区参与节事旅游活动的内容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构建社区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实现机制。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的社区参与就是指社区组织及居民作为参与的主体和举办者参与节庆活动的策划和筹备、运行和管理及节后旅游影响的应对处理中来,以期实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良性传承和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彝族阿细祭火节是云南省弥勒县西一红万村阿细人祖辈留传下来的古老传统节日,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初二和初三,初三是最隆重和重要的一天。举办地社区的红万村有农户308户,乡村人口1212人,其中男性654人,女性565人,农业人口1195人,劳动力80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03人。社区组织主要有村民小组委员会、青年协会、老年协会、文艺宣传队和临时性组织祭火队等。本文主要采用实地参与社区田野调查方法,笔者曾于2012年2月22至3月10日参与了节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对社区参与节庆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收益分配进行详细观察和访谈,收集到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3社区参与民族传统节庆旅游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3.1对社区参与主体再认识
广义的社区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组织、单位组织、中介组织和社区居民群众等;狭义社区参与主体,即社区居民[4],本文研究中的社区参与主体是指作为“共同体”的社区组织和作为群体组成部分的社区居民。在社区旅游中社区居民是旅游地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是一群 “弱势” 的 “主人”[5]并且在旅游发展中承担和扮演多重身份角色[1,2]。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一直被认为是社区参与不足的限制性因素。笔者认为作为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世代的举办传承者,社区居民具有举办节庆旅游活动的能力和自信,并会随着旅游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3.2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策划”
民族传统节庆是一个民族长期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不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而形成并世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在一定时日由族群成员参与的公开的或规范的民俗节日庆典活动。民族节庆凝聚并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伦理道德规范、价值观以及各种文化习俗,是民族文化延续、传播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场”和“传承地”。民族传统节庆的“传统性”决定了节庆活动举办的时间周期性和场所固定性、活动的内容仪式规范性。民族传统节庆旅游功能化的嬗变也是在外界作用力影响下的民族节庆传统性的现代化变迁和适应,是每一位族群成员长期不断参与“策划”的结果。然而在笔者的调查中被调查者无论是社区组织的领导者还是居民都对“策划”一词表现出强烈的陌生感,也没有文字正式记载的策划书或策划案。
3.3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筹备
节庆活动的筹备是活动如期顺利举行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准备工程。在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举办的筹备中,居民的参与表现为大量的密集劳动力的参与形式(表1)。在彝族阿细祭火节中,居民参与的筹备工作主要有:社区基础设施的修葺和翻新,如道路的修缮、街道的美观等;节庆活动环境景观和氛围的营造,如扎寨门、长街宴广场围场、祭火广场民族特色化;对活动所需物质资料的准备,如对祭祀用品和节庆活动用品的采购储存等;还有社区组织对整个活动环节的人力资源的协调安排和任务分派等。
3.4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运行和管理
节庆旅游活动会对举办地社区及其社区居民产生一定程度的正负面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对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随着时间横向上推移这些影响会逐渐减弱,直到下次节庆旅游活动的开展。社区主体对节后效应的应对主要表现在节后后续工作的完结、对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应对和作为社区集体旅游收益的分配等方面。在民族节庆旅游活动中获得经济收益不是居民参与的唯一目的,但作为经济获利途径的节庆旅游活动带来的收入分配也会影响居民的情感和对旅游活动的认知,例如2012年祭火节中将村民种小麦的耕地设为停车场的微博转发引起媒体关注报道事件引发的社区青苗费补偿问题。2012年红万彝族阿细祭火节旅游总收入总计141319元,其中约48%通过社区居民劳动报酬、提供物质支持报偿和节庆活动奖励等方式使居民直接获得收益(图1、2、3);总收入的约24%用于活动举办的其他各项成本支出,旅游收入盈余占28%作为社区的公共财产用于社区的公共事业建设和作为下届节庆活动举办的储备金。为此,社区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节庆活动管理机构、配备负责管理人员、加强节庆后期预案规划、妥善处理节庆活动中的过剩资产,降低节庆旅游后现象的影响,实现社区节事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社区参与民族节庆旅游活动的机制构建
社区参与民族节庆旅游是举办地社区主体以多样形式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一种在政府指导下的社区主导型的事件旅游发展方式,社区参与主体主要通过提供人力(劳动力)、物力(物质资源)和财力(资金)支持等形式实现参与(图4)。在社区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中,拓展参与途径的直接有效措施就是提高参与主体的参与能力,可以通过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路径实现机制(图5)。
自上而下就是作为主管的政府部门以赋权和“让利”于社区组织和居民的形式(图5)。本文对“赋权”意义的理解是指社区主体从主管部门获得节庆旅游活动举办的相关工作裁量权。赋权是一种参与的过程,是将决策的责任和资源控制权授予或转移到那些即将受益的人的手中,增加对影响其生活的资源和决策的权力和支配能力。在少数民族节庆旅游中赋权就是赋予社区居民参与节庆活动策划与筹备、运行和管理等全过程的更多权力,增强社区主体对社区公共事务处理的能力。“让利”是指作为主管的政府部门对社区的资金物质扶持和相应的税收减免、信用借贷等措施,让社区提高自主盈利的能力。
自下而上的路径就是社区主体在获得“赋权”和“让利”条件支持下在节庆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自我”治理,即社区组织在节庆旅游活动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依靠社区居民对节庆旅游活动全过程的自组织和自管理。开发社区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素质,针对社区人力资源现状委托政府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等单位开展社区居民基础文化教育、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专业培训、节事管理能力培训和特色民族文化教育。开发社区物质资源,提高原材料供应能力和旅游销售渠道,鼓励节庆活动材料的社区自供,提高居民生产和销售土特产品及民族工艺品的能力,注重社区居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财力资源,提高社区资金筹集和投资渠道,重点培育具有投资实力的社区居民投资者,鼓励居民参与节庆旅游带动的乡村集市经济。激励居民参与的意愿,民族节庆旅游活动中,居民参与度较高的原因是源于社区居民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节庆旅游活动中获得经济效益不是社区居民追求的唯一目的,但旅游活动带来的经济收入可以促进居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5总结和讨论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和重要衡量标准,其理念广泛应用于各类形式的旅游发展中。依托社区举办的民族传统节庆旅游发展需要社区的广泛参与才能得以实现旅游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主体以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等多样形式参与节庆活动的全过程。在民族节庆旅游中可以构建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路径,激励居民参与的意愿,开发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方式培育社区主体参与的能力,拓展社区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途径。在社区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中需要处理好主体间社区组织与居民的关系,避免在旅游发展中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避免主体间的“二元区隔”和相互对立。
参考文献:
[1]刘丽梅,吕君, 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 1018~1024.
[2]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J].农村经济,2006(11): 86~88.
[3]黄华,明庆忠,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途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9(1):25~27.
[4]刘海珍,丁凤琴. 社区参与研究综述[J].咸宁学院学报, 2010(5): 16~17.
旅游公司季度工作总结
创新营销手段,着力提升江山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下面xx收集了关于旅游公司季度工作总结,欢迎阅读!
一季度,市旅游局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深入推进省级世界遗产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实施旅游业“二次创业”十大专项行动,扎实工作,务实推进,全市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一季度工作总结
1、抓项目招商建设。一是规划整合提升。完成《江山市国家休闲区规划》编制,3月26日规划通过市政府评审。继续深化《江郎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区规划》编制,启动集聚区12平方公里范围规划方案的编制,并于3月底完成了江郎山景区周边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地形图测量。二是旅游项目建设。一季度完成投资2050万元,加快江郎山入口区提升工程建设,目前景区生态停车场、景观道路、游客中心工程进展顺利,游客中心西区等部分工程已完成形象进度的90%;花峡线至游客中心入口区道路连接线及相关设施配套项目道路部分工程,目前已完成施工图和预算编制等工作,于3月26日开标,力争尽早启动建设。启动廿八都、浮盖山景区提升工程建设,其中,廿八都入口区绿化提升工程已全面完工;古镇入口标志性雕塑项目完成与杭州雅格艺术品有限公司的洽谈,目前已启动工程建设。三是旅游项目招商。谋划了仙居寺养生山庄、国际房车基地、浮盖山户外运动区等25个旅游投资项目,丰富旅游投资项目库,并完成旅游招商项目本编制。全力抓好重点项目招商推介,发挥旅游专业招商小组作用,主动上门作专业化推介,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取得积极成效。其中,江郎山养心湖项目意向客商上海龙君置业有限公司,已启动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仙居寺养生山庄意向客商世界华商经济文化协会,已启动可研、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
2、抓市场宣传营销。一是开展媒体营销,继续做好北京首都机场LED屏、杭州地铁、杭金衢高速公路高炮广告的投放,及《中国旅游报》、《江南游报》、《浙江工人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主要目标市场平面媒体的投放,并在浙江电台交通之声投放江山旅游及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广告。二是创新网络营销,实现了江山旅游景点门票在同程、驴妈妈、携程、美团、去哪儿等国内重点在线旅游企业网站的合作上线,并在淘宝和京东平台类的交易渠道进行销售;同时,丰富完善江山旅游淘宝旗舰店功能,将市区酒店、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点(大陈、箬山)以及山里河马场等产品进行整合,推出江山自由行产品,并进一步完善了旗舰店的租车与导游预订服务功能。三是策划节会营销,春节期间策划推出江山旅游四免一大促活动,3月推出江山旅游春季产品促销活动,并策划组织了凯迪拉克车友会等系列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3、抓业态融合发展。一是文旅融合。已着手对清漾、廿八都景区的展馆展示内容进行前期调研,整理挖掘可提升部分;启动廿八都地方特色大戏的策划,丰富廿八都景区民俗表演内容,增强可看性。二是工旅融合。在去年千红蜂业成功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年初以来,我们先后确定了今年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创建主体(福赐德蜂业),并赴参创单位围绕标准指导提升,启动创建工作。三是农旅融合。依托江郎山、廿八都等景区景点,精心设计“大陈—花园岗—清漾—江郎山”、“清漾—江郎山—保安—廿八都”,以及保安箬山等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景区周边的乡村休闲农家乐,通过中国旅游报、浙江旅游微信微博、浙江工人日报、江南邮报、衢州晚报、江山旅游微信微博等平台,积极向我市主要目标市场作宣传推介;同时,策划推出了江山乡村休闲春季游箬山【唱双黄】的系列活动,举得了很好的反响。
4、抓产业规范提升。一是完善体制机制。配合市编办、财政等部门,在3月底前完成了旅游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初稿)和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初稿)。同时,积极开展仙霞关(戴笠密宅)景区经营权调整等相关问题的前期调研,并指导业主单位做好仙霞岭景区详规的编制。二是A级景区创建。自年初以来投资480万元,加快推进江郎山—廿八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提升工程,基本完成廿八都景区绿化及景观池提升工程,并邀请专业指导公司大地蜗牛(北京)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来江,明确5A捆绑创建的名称、方式及范围,对接做好创建的规划、资源评价视频及报告书、台账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实现A级景区多梯次联动创建,启动仙霞关—戴笠秘宅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及乡村休闲旅游片区创建工作。三是服务质量提升。制定出台《江山市旅游局景区服务品质提升活动实施方案》,每月定期不定期对景区管理服务进行明查暗访至少两次以上,通过检查情况与收入水平挂钩,有效提升了景区管理服务水平。
二、下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旅游局将继续坚持以十大专项行动为总抓手,着力加快旅游业“二次创业”,重点是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项目攻坚,着力提升核心景区品质内涵。要把项目招商建设摆在旅游业“二次创业”头等大事的地位,下步继续投资3450万元,于年底前基本完成游客中心、换乘中心、道路接线、景观绿化、市政给水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尽早启动花峡线至游客中心入口区道路连接线及相关设施配套工程项目施工。加快廿八都古镇二期部分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力争8月底前完成古镇入口标志性雕塑项目建设,年底前基本完成停车场改造等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加快启动浮盖山入口区提升工程建设,实现景区品质再提升。深化旅游重大项目招商,加强与西安大唐、深圳盛鹏达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对接,重点推介江郎山养心湖、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二期等一批招商项目,力争年内有1个以上重大旅游招商项目落地实施。
2、创新营销手段,着力提升江山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创新旅游营销渠道,先行启动高铁营销的形式和内容谋划,同时,结合第八届华东旅交会、5·19中国旅游日等节会庆典,策划“寻找江山最美摄影点”、廿八都民谣音乐节、浮盖山帐篷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同时,加强与峡口镇的对接,力争航空飞行赛事能成功举办。深化网络营销,进一步加强与同程、驴妈妈、携程、淘宝等国内重点在线旅游企业网站的合作,继续扩大“江山旅游淘宝旗舰店”平台影响力,重点推出“景点+交通+酒店+餐饮”组合产品,并将策划包装一批特色体验乡村休闲游产品,融入到旗舰店主推产品中,进一步发挥好旗舰店在宣传营销江山旅游线路的产品导向和品牌展示的窗口作用,不断提升江山城市与旅游形象品牌。
“丽水不少乡村的农民外出打工、经商、读书,只有春节才回家,平时在家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老人和小孩。这种现象使传统的文化服务方式受到制约,送文化下乡经常处于闲置状态。”丽水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社文处处长林岳豹说,过年期间,广大村民对文化的需求非常旺盛,“乡村春晚”因此孕育而生。
“乡村春晚”以举办时间的持续性、参与群体的广泛性以及扎根基层的草根性,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成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村民文化生活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创办”的一个有效载体。
办了32年的“月山春晚”
丽水乡村热心办春晚的历史由来已久。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的“月山春晚”已连续举办了32年,比央视春晚还要早两年,成为一道独特的社会文化风景。《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南方周末》《浙江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月山春晚”入选了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被广大网友誉为“中国最山寨春晚”。2010年,“月山春晚”荣获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1981年,月山村一批爱好文艺的村民相约吹拉弹唱欢度春节是“月山春晚”的雏形。由于大家共同的兴趣爱好及村民的欢迎,这样的文艺联欢活动举行了十多个春节后,一批看着“月山春晚”长大的孩子成了年轻人,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使一年一度的演出焕发出新的生机。到本世纪初,月山村的大学生和外出创业打工者组建了“月山伢儿”QQ群,在增进平时交流沟通的同时,也成为“月山春晚”的核心组织。“月山春晚”的接力棒得到了更好的传递。如今,“月山芽儿”群已有200多名成员,他们建立起导演组、节目组、舞美组、宣传组等主创班子,并制定职责分明、严密精细的策划方案,以网络和本地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了“月山春晚”组织的新形式,同时将传统和现代、山里和山外相融合,让“月山春晚”实现了内容、形式的新突破。
参演节目“海选”择优录取
“村里人人都想上‘春晚’,我们只能通过‘海选’择优录取。”在缙云县五云街道官店村,村民在上午12月就自发组合、抓紧编排节目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节目最优秀。每年晚会,村委会只要出面组织一下就成,剩下的事,村民自己都会解决。通过排节目、搞演出,邻里关系更和睦。
“从学校回到家第二天就来这里了,以前村里老师教我,现在我教村里的孩子,把自己所学教给他们,这样让我很满足,”刚拉完一首二胡曲子的在校大学生金于说。跟金于一样,不去聚会游玩而选择在“春晚”排练点带小孩子的“小老师”还有20来人。“每年一放寒暑假他们就回来很热心地教小孩子,让小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一个前空翻,紧接着又一个后空翻,“我在练基本功呢,”今年才8岁的杨璐伊满脸认真地说。“我长大要当音乐老师”、“我也要当老师”……在另一边,手里举着刀枪道具的一群女孩子兴奋地说出自己长大后的愿望,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9岁,是官店村著名的“娃娃乐队”。
官店村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丽水开办得最早,从上世纪60年代起已有50多年历史,从没间断。全村1430名村民,人人“卸了戏妆能下田,上了舞台能唱戏”,很多家庭是全家人一起演出,有些是四代同台。
“畲家春晚”展示民族风情
为了让天南海北回家过年的人能在家乡过个文化年,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包凤畲族村的村民们年年推出一台极具风情的“畲家春晚”。
晚会在《金鼓凤舞》那欢快歌声和震撼的鼓点声中拉开精彩的帷幕,接下去不仅有畲族广场舞《美丽畲乡等你来》、畲语快板《夸夸包凤村》、舞蹈《畲山歌缘》、畲族原生态茶歌《畲乡姑娘唱山歌》、腰鼓舞《喜庆年华》,还有畲家姑娘们用畲语深情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感动了在场所有的观众。特别是全体村民表演的《畲家娶亲》这个节目,将畲族最具特色的婚俗在舞台上一一完整呈现,原汁原味、幽默诙谐、热烈喜庆地将晚会推向。畲歌唱出了沉浸幸福生活的甜蜜,舞姿舞出了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新一代畲乡农民的风采。
村民们不由自主地赞叹道:“想不到我们村的村民都有这方面的天才,比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还更吸引眼球啊!”
包凤村书记介绍说:“全村人都没有上过舞台表演,都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多亏县文化部门多次组织人员来进行培训辅导,帮忙策划,看场地,提出很多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还解决了舞台、灯光、音响等问题,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往后,我们还要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还要邀请县里县外的畲族同胞一起来联欢,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幸福。”
村民与游客同台共演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歌舞跳起来。正月初一晚上,遂昌县大柘镇大田村的近千名群众与来当地过大年的游客们欢聚在村大会堂,同赏一场民间春晚。
大田村主要依托汤沐园温泉和40多家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迅猛发展,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大田村是理所当然的“到遂昌乡村过大年”的主要乡村之一。
看着舞台上精彩的节目,来这里过大年的游客们也主动上台表演,不时掀起晚会的小。来自温州的徐光勇、徐言午父子俩,连着上台一展歌喉。父亲动情的歌唱,儿子大方的表演都赢得了众人的喝彩。来自温州管乐协会的客人陶世昆,奉献了小号独奏,令众人大饱耳福。“这里的村民质朴热情好客,到这里过大年,就像回家过年一样。”陶世昆兴奋地告诉记者。
大田村农家乐户主王君兰去年参加了春晚两个节目的表演,她说:“去年的春晚吸引了非常多游客观看,很多游客们还主动上台表演,不时掀起晚会的小。今年的晚会我们农家乐户主们商量,不仅农家乐的服务要提升,我们更要为游客们献上好看的节目,齐心协力办好这台晚会,让大田村的名声传得更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美丽大田过大年。”
在村民自发组织和文化职能部门的指导推动下,“乡村春晚”形式上从最初简单的自演自唱、自娱自乐发展到如今的综艺性、并掺有表演的民俗活动,组织方面也从单一的村发展到村村互动,多村联演,灵活多样,精彩丰富。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对策展望
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早在19世纪,乡村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更是蓬勃发展。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政府发展旅游的主导战略指导下,在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促动下,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了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各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1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发展特点
1.1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
按照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园采摘形式。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作为农村旅游获取收益(如利用荔枝、桔柑、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二是农业生产技术或生态农业园形式。主要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为主的一些花卉园,以花卉树木培植环境为主,使之成为生产花卉树苗进行买卖和观赏相结合的花卉园;三是畜牧观赏狩猎形式。利用牧场、养殖场、猎狩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情趣;四是乡村文化或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以乡村地居留、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方式,理解和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饮食和文化特色。
1.2我国乡村旅游特点
1.2.1资源分布广泛、内容多样。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纬度跨幅大,除高山、沙漠等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着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民,他们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世代不断的努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资源。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广泛。同时,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物质成分,又有非物质成分。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组合形式,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区等不同的农业景观,集镇、村落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又有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1.2.2乡村旅游产品地域性强、整体性鲜明。乡村旅游产品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不同气候带形成了相应的农业带。而由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和文化环境,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这种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组成的复杂而和谐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1.2.3乡村旅游活动规律季节性不强、淡旺季不明显。由于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特性,来自大、中城市的游客,其活动就不单纯以观光式的大众旅游形式为主,虽然随四季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运行规律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但以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春之花、夏之绿、秋之实、冬之作”等等,却可以展现给都市的人们不同丰富景观与乡村文化氛围,从而与传统的旅游活动淡旺季有所区别。
2我国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2.1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就业
2.1.1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巨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关联产业4.3元的收入,而该乘数,在经济落后(边际消费倾向更大)的地区还要更大。
2.1.2促进多种形式副业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以务农为主要就业形式,往往无法达到充分就业,而旅游业则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从事副业的好机会,农民可在农闲或旅游旺季,通过生产有乡土特色的小商品,提供农家住宿餐饮,采摘当地土特产出售,充当导游轿夫等多种角色来实现就业。这不但能成为他们进行充分就业的有益补充,而且在乡村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成为其就业的主要形式。
2.1.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国农民无法充分就业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身知识技能有限,就业选择面较狭窄,无法应对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挑战。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引入农村,为农民接触广大世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将为农民在转向其他非农产业就业时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就业的几率。即使这些农民不从事旅游业而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也有更大机会发展农业的前向生产和后向生产,从而促进其在农业领域充分就业。
2.2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的困境在于有效就业不足,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瓜果、花卉等形式,使农民可将更多的农产品顺利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同时,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也可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多种消费,如购买有民族风情或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需要导游及轿夫提供脑力、体力服务等,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渠道,农民可以从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地方财政收入有望得到较大增长,其中部分可以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性补贴,从而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农民可以得到更多转移性收入。3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3.1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并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地培训。
3.2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要坚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协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精心编制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局建设规划。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相似、档次不高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经营者要以旅游服务为舞台,设计更多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通过经历与体验,让游客从中获得精神的放松与娱乐,并让这种美好体验伴随着游客长久存在。
3.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突出田园特色。项目开发要注重对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要创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拓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把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列入旅游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鼓励乡村旅游经营业主以协会等形式组团参加省、市统一组织及推荐的促销活动。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3.4加强领导,加大扶持
乡村旅游是丰富的旅游产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需要有关部门形成服务合力。因此,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专款专用,重点用于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的奖励,以及发展乡村旅游业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区、乡镇和村的奖励。同时,要落实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使办公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条件。
4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展望
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至今保存得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乡村旅游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方式的不断扩展和旅游内容的不断更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旅游活动,也必会不断地改变其方式和内容,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方式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而流行的旅游方式。同时,乡村旅游也会与各种旅游方式相互结合,共同谋求最佳利益,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前进。
5参考文献
[1]王龙,武邦涛.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6,34(19):5106-5107.
[2]李坚.基于SWOT-PEST分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12):193-194.
[3]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新农村建设,2006(1).236-237.
[4]曹辉,陈秋华,陈平留.乡村旅游发展PPT战略思考[J].技术经济,2006,25(1):1-3.
[5]秦学.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15-718.
[6]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6(6):72-74.
[7]马勇,赵蕾,宋鸿,等.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7,27(2):33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