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的主要途径

创新的主要途径

时间:2024-02-17 11:4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的主要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的主要途径

第1篇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创新 分析

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它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科学方法论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按不同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思维型、专业型、交叉型三个方面

一、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强调人类思维方式作为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

这里将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分为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和非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两大类。

①逻辑思维类创新方法的概念为: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逻辑思维的特点在这里将其具体分为,归纳式方法、演绎式方法、归纳-演绎式方法或立假说式方法等三个主要方法。归纳式方法主要是指从个别现象,经过分析、比较、上升为一般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运用归纳式方法,能使人们对不同时间、空间上的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方式上升到一般的统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演绎式方法是由一般的建筑设计方式到个别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即由某类建筑设计中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中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归纳式方法和演绎式方法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

②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各种思维要素、形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思维活动的本质。大体说来,可以把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以下几类:联想式思维方法是通过事物的相似性类比,从某一事物想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某些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过程。人们在进行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过程中瞬时的顿悟性思维方法使建筑设计创新立即得到解决。

二、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指以建筑学本专业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研究的内容分为环境类、意象类、科技类等基本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环境类建筑设计以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其又分为自然环境式方法和建筑环境式方法。

意象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依靠建筑学所研究的形象、空间、功能等方面作为理念基础形成概念或意象,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创作想法的来源和基础,将其分为形象式方法、空间式方法和功能式方法。

科技类创新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建筑科技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结构技术式的创新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结构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材料技术式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材料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又如短暂、动态而富于变化的树木;再如较新的材料――膨化聚苯乙烯和塑料。这些新型材料的运用都是获得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方面。设备技术方法是指通过运用建筑技术中对设备技术的革新而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三、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便是以建筑学与其他专业相交叉的学科交叉点作为引发创新的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特点,将其归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综合类几大方面。

(1)自然科学类

自然科学类建筑设计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包括仿生学式和生态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仿生学式的创新方法就是从仿生学的几个主要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将其分为形式仿生、结构仿生、功能仿生等几个重要方面。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即研究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态学式创新方法针对生态学引入建筑学的方向的特点,将其分为结合生态环境法和引用生态技术法两个方面。

(2)社会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包括社会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有代表性的如心理学式、社会学式和策划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心理学是建筑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的纽带,建筑环境也是现代人们行为心理的主要载体。包括基于心理空间的设计方法和综合运用心理空间设计方法。社会学式创新方法就是以社会学探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角度的研究,如传统的发展与继承问题、文化的引入与传播问题等。策划学式创新方法便是从建筑学的学科角度出发,不仅依赖于经验和直觉,更以实态调查为基础,通过运用计算机等近现代科技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创新目标所应遵循的程序。

建筑设计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要有创新,建筑设计创新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实践,需要所有设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叶财华.浅谈数字技术时代下的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3).

[2]魏志敏.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思论述[J].四川建材,2008(2).

第2篇

本文作者:申菲菲、申俊龙、魏鲁霞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中医隐性知识的内隐性是指中医隐性知识主要以专家的经验、感悟、技术、诀窍等形式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这种难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清晰表达,这一特性阻碍了中医知识的转化和共享。中医隐性知识作为一种积累起来的经验性知识,是中医在学习、摸索和大量的诊疗等过程中,通过反复尝试摸索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行为倾向或习惯,而它的积累必须以先前积累的一定存量的隐性知识为基石,前期学习、临床实践的过程是形成“基石”的氛围,高度的个体化差异强化了路径依赖的特征。不易被语言表达的中医知识只能保留在个人的头脑中或者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必须不断地激活才能保持有效,否则容易遗失[3]。中医隐性知识与认知者无法分离,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它的传承以传承人为主要载体,以其相关著作为辅。传统的中医隐性知识主要依靠弟子的领会和感悟传承隐性知识,能够通过文字、书籍以显性知识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内容相对较少。中医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两者既有明显的区別,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两者并不是彼此分离的独立部分,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隐性知识产生的方式一种是通过自身直接获得,另一种是通过他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后学习获得。德鲁克首先从商业化的视角解读知识创新,认为知识创新是赋予知识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1931年,美国学者艾米顿提出[4]:“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和应用新思想,使其转变成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近几年我国强化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陆续启动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促使国内学者对知识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同知识创新是一个认知提升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可以通过实践获得新的认知和经验,再通过反复的观察、领悟和练习,从而系统化为某方面的新知识。

回顾中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中医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学派纷呈,无一不是中医知识创新的产物。知识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内在需求。被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5]。早在波兰尼之前我国就有意指隐性知识的古文著作。《周易•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其中不仅明确指出知识中有部分无法以言语准确表达,更提出通过取象比类、触类旁通的形象思维方式、通过“立像尽意”的途径,来解读“圣人之意”。解读的过程还需要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实践、体会等直观体验从而将“圣人之意”内化为自身知识技能,这是千百年传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认知策略,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理论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层次,成为研究中医知识传承与创新的方法论工具。由于中医知识中蕴含了大量的隐性知识,是构成中医药知识的重要元素,因此隐性知识是中医传承的命脉,促进隐性知识转化是中医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泉。所以探索中医知识创新的途径应该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加强对中医隐性知识的理解、学习和实践,才能奠定“大医”的基础,发扬光大中医药,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6]。

组织知识动态创造的关键是通过个人和组织创造性的互动,从而使得拥有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产生转化,达到循环动态创新的效果。有关知识创造过程的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野中和竹内提出的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其中指出知识创造有四种模式: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这个过程可以发生在经验共享、见解讨论的过程中,某人的技能、信念等被他人共享并吸收,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师徒制;②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externalization),该过程中需要个体能够清晰地将隐性知识表达为显性知识;③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综合化,combination),在此过程中不连贯的显性知识有机结合形成显性的知识体系;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通过这个过程,创新产生的显性知识被吸收,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个人、群体和组织的中医知识,可以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综合化、内在化的知识转换模式,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螺旋式提升[8],然后再进入下一轮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动态呈现动态上升的趋势,最终从整体上达到中医知识创新的效果[9]。野中在进行关于“创造知识的组织”的研究时,也明确指出知识创新是通过不同属性的知识(显性或隐性)和拥有不同知识内容的个人相互作用而产生。因此促进中医隐性知识的外化和显性知识的内化是达成中医知识创新的关键途径。结合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本文认为中医知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创新的目的。

在师传徒授过程中,弟子通过学习、观察、模仿和亲身体验等方式,能够直观地体悟和理解中医知识的实际运用,从中获取隐性知识,更好地理解消化专家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创新离不开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医学生在特定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提问、交流、协作等形式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可通过学术辩论会、专题讨论会、专家咨询会、研讨式教学辩论会等,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例如学术辩论会中每个参加的个体由于认知等各方面的差异会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与见解,通过辩论从而产生头脑风暴,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由此可见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创造性的资源,这些充满异质性的个体通过彼此交流与沟通信息,发生碰撞,擦出火花,启迪思维,产生灵感,获得隐性知识和创新的欲望。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践只能培养出掌握显性知识的中医人才,缺少名师指导和充足的实践时间,中医药方面的学生和工作者很难成长为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中医诊疗知识的中医学人才,必须通过自身加强临床实践的体悟、反复揣摩和训练等途径才能够加深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践的过程除了能让个体通过对操作的直接观察学到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还能促进个体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医知识的创新可以通过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的转化而实现,隐性知识是中医传承的命脉,促进隐性知识转化能有效提升中医知识创新的成效。分析既往各种传承模式的优点,结合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借助信息手段,建设和运行中医药知识管理体系,探索中医知识创新的途径,对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3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管理;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唯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创新,将给企业注入全新的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管理及其根本目的

创新管理有三种相互联系的不同含义:管理的创新,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创新型管理。对现代企业而言,创新是与企业生存和成长密切相关的基本活动,且都拥有一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结合自身的环境特点对通过的方案加以修正和拓展,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案。因此,创新管理是一个建立并整合关键行为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模式的学习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把科学、技术和管理看成是支撑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而创新管理就是对已有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组织方式引入新的元素,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管理,发挥正面作用,进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创新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并寻求有效的创新模式。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这一年,著名的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他们所著的《公司核心能力》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1、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的集体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以及如何将多种技术、市场趋势和开发活动相结合的知识。例如,卡西欧公司将迷你化、微处理器设计、材料科学和超薄精装方面的诀窍协调起来配合使用而成功制造了迷你卡片式计算器、袖珍电视机和数字手表等。

2、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有关协调技术发展趋势的知识,而且还包括关于组织间熟练协作和传递价值的知识。索尼公司为了将迷你化核心竞争力带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而保证技术专家、工程师和营销人员对顾客的需要和产品技术可行性都有共同的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顾客喜爱的产品。

3、核心竞争力还包括对跨越组织边界的工作进行沟通交流,参与创新以及承担责任和投入,它涉及许多组织层次、个人和各个职能。要把各种技能结合起来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处理好这些技能与个人的连接问题。

4、核心竞争力在被应用和共享的过程中得到加强和发展,但仍需要持续施加营养并加以保护,否则它就会枯萎。最后,核心竞争力是将现行事业相互结合的粘合剂,也是新事业发展的发动机。

二、企业创新及其主要内容

(一)企业创新

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世界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创新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他的创新概念有五种情况构成: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的特征。

2、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鉴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的新发现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与商业上处理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在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是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二)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

1、技术创新。核心技术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概念,缺乏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迎接全球竞争最致命的问题,而技术创新又是根本之根本。技术创新是创新者在企业中从事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是从创新者捕捉到创新机会并形成了新设想开始,去构建创新环境,再通过转化直到实现市场成功的这样一个多环节的完整过程;是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转化为显示生产力的这样一个多层次物化的完整过程。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技术生产与管理等的拥有;二是企业与客户的联系。从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知道,它包含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可见,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这两个方面都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

2、制度创新。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企业制度规范下进行的,企业要进行全面的创新,首先要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我国企业的制度创新从客观来看便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进一步深化。纵观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计划经济体制曾经极大的制约和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效率低下,盛行,吃“大锅饭”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作为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从放权让利、利改税制承包经营等都仅仅从局部或某一具体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入手,没有突破企业制度原有的旧框架。尽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提醒我们,惟有企业制度的根本创新,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创新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就是从根本上对企业进行制度的创新。

3、市场创新。具体来讲,市场创新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企业家,通过引用并实现多种新市场要素的商品化与市场化,以开辟新的市场,促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市场研究、开发、组织与经营管理活动。不同企业所进行的市场创新活动的新制度称为市场创新度,我国著名市场营销专家黄恒学教授将市场创新度划分为首创、改创和仿创三种,与之相对应便有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基本形式。首创型市场创新是创新度最高的一种市场创新方式。先进行市场创新者才为首创,一般来说,首创型市场创新活动风险较大,成本较高,相应的利润也较高。改创型市场创新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场实力和创新条件,对于有的首创市场进行改进和再创造,从而提高首创型市场的适应性。这是一种具

有中等创新度的市场创新方式,改创者所承担的市场创新成本和风险均比较小。仿创型市场创新是创新最低的一种市场创新方式,其基本特征在于市场的模仿性。这往往是一些缺乏首创能力和改创能力的中小企业对本行业龙头企业的模仿与跟进。因此,市场创新是从一个适应市场到一个创造市场的过程,而创新市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寻求新的市场细分,进行开发型市场创新,从而创造新产品,进而创造新市场的过程。

4、管理创新。它是企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协调企业其他创新活动的保障。这里所说的管理创新是狭义的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它主要包括管理方法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1)管理方法的创新:所谓管理方法的创新,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引入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战后,许多管理学家和企业家把当代科技成果引入企业管理,发展了许多现在被称之为“现代管理方法”的方法,如各种规划方法、网络计划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统计分析方法、预测技术、决策技术等。(2)管理手段的创新:管理手段方面的最大变化莫过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给企业带来的新的、战略性的机遇,促使企业对其使命和活动进行反思。(3)管理模式的创新:所谓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指企业针对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模式(如生产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人事管理模式、营销管理模式等)或几个方面的模式所作的综合性创新。企业应该尽可能采用柔性管理和灵活运作,在动态中解决问题,有效地实行动态管理。

三、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培育

(一)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特定的经营环境中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并创造出强烈的利润动机和潜在的盈利前景。

如图1所示,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的创新优势资源和其他创新资源两层结构构成的。

其中,创新优势资源是整个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结构的核心部分,而其他创新资源则是对企业创新优势资源的辅助,其在对企业创新优势资源补充的基础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途径。企业培育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传统途径和现代途径。传统途径就是产品经营,为可实现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在战略上体现为内部型战略、实业扩张战略、产品扩张战略。现代途径是企业重组(其核心是资本运营),企业重组是一种快捷的途径,许多大企业扩张、兼并的目的主要就在于达到优势互补,增加核心能力。

2、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要形成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有核心技术,有了核心技术,才能抢得先机,形成企业特殊的优势。

3、培育企业独特的管理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培育适宜的管理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企业的基业常青。

4、培育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内容。就现阶段我国企业而言,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4篇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特征;归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06-04

The Conclusiv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Open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of 28 Innovative Enterprises

ZHANG Zhenganga,CHEN Zhiminga,CHEN Lihengb

(a.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b.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

Abstract:This paper conducts a conclusiv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open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data of 28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Results show that,the implementation of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are pervasive and normative,while the practice of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is still at its initial exploration casual stage limited only to some leading firms;lacking in inter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s the main motivation characteristic of inbound open innovation.Meanwhile,in the process dimension,inbound open innovation considers multiple innovation method,normative organization in process and multilayer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chanisms as characteristics of it.In the effect dimension,a systematic influence on firms performance can be generated from inbound open innovation,which the impact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 is to be the most common.Finally,some types of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are concluded including transferring technology to affiliates,transferring and sale of patents,turnkey project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etc.

Key words:innovative enterprise;inbound open innovation;outbound open innovation;characteristics;conclusive analysis

1 引言

开放式创新概念由Chesbrough提出,是企业为了提升技术水平,通过有目的的知识流入和流出整合及利用内外部知识和商业化途径的一种创新范式[1],包

括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两种类型。其中,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利用外部知识源,将有价值的外部知识或成果整合到内部创新活动中;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成为其他组织的知识源,将有价值的知识或成果输出到组织外部,由外部组织进行商业化[2]。通过实施双向开放式创新活动,企业可以实现创新资源的内外部流动以及成果的快速产业化[1,2]。

十多年来,学术界针对开放式创新的概念、机理、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是缺乏对其特征的探讨。Chesbrough等认为开放式创新是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活动,成功的开放式创新活动能够在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中取得策略上的平衡[3]。其定义表明价值创造与获取的双重性是开放式创新的特征。Lichenthaler等从知识的角度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在组织边界内外部通过创新过程系统进行知识开发、保留、利用的过程[4],其研究强调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内外部知识的互补性[5]。虽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概括出开放式创新的部分特征,但是由于分析视角与结论的差异性,还没有形成一个针对开放式创新特征的研究框架。其次,开放式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立足于国外企业,关于我国本土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还不足,针对其特征的研究更是个空白点[6],而开放式创新特征是推动开放式创新理论发展与本土化研究的关键。

无论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完整的开放式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反馈等多项环节,各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相应的特征[7]。本文将开放式创新活动分为动因、过程与影响三个维度,基于Chesbrough和Crowther的研究[2]调查了28家广东省创新型企业,运用归纳性分析方法探索创新型企业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及其特征。

2 文献综述

从动因维度,现有研究认为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既有外部动因因素,又有内部动因因素。外部动因因素主要包括顾客需求与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技术与产品更新速度及生命周期的缩短、产品与技术复杂程度提升等方面,使得企业单靠内部研发活动难以持续保持领先优势[8]。内部动因因素包括经济性与非经济性因素。经济性动因因素主要是获取创新收益;非经济性动因因素包括构建或进入外部知识网络或联盟、快速进入特定市场等[3]。但现有研究还未能充分明晰开放式创新的内部动因特征。

过程维度下开放式创新特征研究的文献相对比较丰富,研究视角包括组织、知识、价值等方面。Chiaroni等从组织视角提出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范式转变的四个维度:跨组织网络、组织结构、评估过程与知识管理系统,并构建了开放式创新过程的三个阶段:解冻(Unfreezing)、进入(Moving)与制度化(Institutionalizing)[3]。Fetterhoff 和Voelkel则提出了开放式创新过程的五个阶段:寻找机会、评估市场潜力和创造力、招募潜在开发合作伙伴、通过商业化获取价值以及扩展创新供给[9]。如果与创新相关的知识分布于企业外部,那么企业管理者需要制定一个合适的整合机制去识别、确定、获取以及管理外部知识[9]。Wallin和Von Krogh从知识整合的角度提出开放式创新过程的五个阶段:定义创新过程、确定与创新相关的知识、选择一个合适的整合机制、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平衡激励与控制[10]。其中,治理机制包括合作伙伴的选择、价值的评估、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利润分配与损失分担、群体决策机制以及冲突管理[10]。Dahlander 和Gann从价值的角度提出企业可以使用多样化的正式方法(专利、商标、版权保护等)和非正式的方法(领导行业、先行者优势、技术锁定)通过开放式创新过程获取创新价值[3]。这些研究表明了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因素,但未能揭示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中的过程特征。

从影响维度,已有研究主要从创新绩效、企业绩效、竞争优势等三个方面验证开放式创新对企业产生的影响。Parida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绩效提升的正向作用[11];Lichtenthaler发现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12];Chesbrough认为开放式创新式的企业不再依靠蓄积创新资源,而是通过组织间创新资源的交换与创新收益的分享而获取竞争优势[3]。但是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某一方面,未能揭示出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整体性影响及特征。

3 研究过程

3.1 样本及描述

调查样本来自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28家创新型企业,全部分布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制造行业。从所属地区来看,12家企业位于广州,其他企业散布于佛山等珠三角地区以及河源等粤北、粤东地区。从销售规模来看,按照我国工信部的企业划分标准,这些企业为大中型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达到57亿元。答卷者主要为公司管理中高层、技术总监、技术负责人、技术项目主管等管理成员,均十分熟悉公司技术创新情况,确保了问卷的信度。

3.2 分析过程

归纳性分析方法是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通过对质性数据的量化分析归纳出反映素材内容的一些本质又易于计数的特征。本文对资料采用归纳性分析法,采用的软件为Nvivo10。开放式调查问卷主要来源于Chesbrough和Crowther [2]并作一定的修改。调研依托2012年6月广东省创新型企业院线提升计划宣讲培训会议。由于集中培训,每位答卷者均有两天的时间,确保了问卷的高回收率(100%)和效度。

第一步:对资料进行初步识别、筛选与分类。首先剔除了23条无效条目,最终得到了包含520条有效条目的一级条目库。其次,按照内向型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构建二级条目库。其中,涉及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条目396条,涉及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条目124条。分析发现,存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实践的企业仅有5家,其他企业均认为完全不存在相关活动,由此认定基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相关陈述不能严格地按照动因、过程与影响维度进行编码。因此,对外向型开放式

创新的资料仅作一般分析,以下编码过程只针对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第二步:对二级条目库中的条目进行主类别编码。严格按照归纳性分析法的过程,由2位

研究者通读问卷材料,独立对所有条目进行编码。在

第一轮编码时,以本文涉及的主题以及动因、过程和影响3个维度为参考依据,以预设的主类别编码表为基准,对所有陈述进行主类别编码。通过软件分析对比,两人在主类别编码上的一致率为82.7%(即有82.7%的陈述被赋予相同的主类别编码)。两人讨论了不一致的陈述,并研究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于意见不一致的主类别编码及相关条目,由全体成员讨论确定是否进入构念条目库或删除。经过此环节,剔除了28条不适合进一步分析的条目,最终确定了8个主类别编码及368条条目。第三步:进行子类别编码。子类别编码先由2位研究者各自将8个主类别下的陈述归入不同的子类别中。在这一轮编码中,2位研究者的划分一致率达到93.7%。对于不一致的地方,由全体成员共同讨论,最终确定了包括357条条目的子类别。这样,经过3个步骤,本文得到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3个维度下的主类别特征要素、特征关键词及相应的条目,如表1所示。

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1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特征

通过以上的归纳性分析,本文得到了创新型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8个主特征要素以及相关的特征关键词。

(1)动因维度。主要包括3个动因要素:技术需求、竞争地位与企业绩效。其中,技术需求是最主要动因,表现为“内部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难以自主开发”等多个方面,且“内部创新能力不足”是主要特征。由于内部研发能力的限制,创新型企业内部既有知识基础难以推进前瞻技术以及突破性产品的研发,需要引进、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弥补研发能力的“短板”。这为Chesbrough 和Crowther关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内部研发活动不是一种替代而是互补的结论提供了经验证据[2]。此外,在日趋激烈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外部先进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缩短与竞争对手乃至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也是创新型企业进行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动因。

(2)过程维度。主要包括4个特征要素:创新途径、知识渠道、过程组织、效果评估。其一,创新途径、知识渠道要素呈现多样化特征。其中,“大学”、“科研院所”、“学术会议”以及“购买外部技术”、“产学研合作”、“企业联合开发”的条目数最多。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创新型企业主要与大学、科研院所等组织合作,获取、购买先进以及前瞻的知识与技术,而与外部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主要限定于跨国领先企业。由于竞争、知识产权等原因,本土企业之间开放式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程度还相对较低。这也为企业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程度较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2]。其二,过程组织要素呈现规范化特征。绝大部分创新型企业设立了项目管理机构、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室等职能部门,设立专门的人员及团队全职负责相关工作,并制定了系统的目标和计划以及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激励机制。其三,效果评估要素呈现出多层次特征。“与核心能力匹配”是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效果评估行为的最普遍特征。为了能够较快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缩短研发周期、快速取得经济效益以及避免产业化失败风险,企业倾向于引进与公司发展规划、技术路线、核心能力相匹配的外部成熟技术。从引进技术的类型来看,大部分企业引进改进技术与全新技术并存。从引进技术的出发点来看,外部技术主要用于提高现有产品绩效。

(3)影响维度。绩效提升特征要素表现出系统性特征,相关关键词包括“促进技术进步”、“提升经济效益”、“开拓市场空间”等多方面。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提升产生了包括技术、市场、产品、管理乃至公司整体变革等系统性的影响。例如,外部技术引进帮助广电运通公司攻克技术研发难题,对公司技术、市场、管理、团队能力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对赢得竞争优势产生了显著的作用。

42 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特征

从材料分析可知,有5家行业龙头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活动,其他23家企业则认为完全不存在相关行为,表明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出售等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活动在企业中不具有普遍性。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阶段时,为了拓宽市场空间,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会采取更为灵活与开放的合作策略,通过技术、产品、标准乃至管理经验的输出获取行业影响力、快速商业化途径以及市场空间[13]。分析这5家企业的问卷材料可以发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活动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并未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制,具有随意性,主要的途径包括:一是转移技术至关联公司,如联塑科技;二是交钥匙工程,如联塑科技;三是专利转让与出售,如美的集团;四是商业模式创新,如达安基因公司,如表2所示。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28家广东省创新型企业的质性数据,首次运用归纳性分析方法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特征进行研究,不仅验证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在我国本土企业中的适用性,同时也为针对我国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研究提供了启示与线索。研究结论为:(1)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积极且规范的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仅限于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且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2)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特征类别可以归纳为动因(技术需求、竞争地位、企业绩效)、过程(创新途径、知识渠道、过程组织、效果评估)与影响(绩效提升)3个维度8个要素。(3)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内部动因具有多样性。多样化的创新途径与知识渠道,规范化的过程组织以及多层次的效果评估机制是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特征。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产生了系统性影响,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最为普遍。(4)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的途径包括转移技术至关联公司、交钥匙工程、专利转让与出售、商业模式创新等。

本文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研究的企业为跨行业的大中型创新型企业,还需开展不同外部环境、行业以及规模情景下企业开放式创新特征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结论的普适性。未来可进行大样本调查或针对特定企业开展案例研究。此外,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多组织参与的乃至跨国界合作的过程,对于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组织架构特征,提升本土企业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水平以及实现本土企业间双向开放式创新协同等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Chesbrough H,Crowther A K.Beyond High Tech: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J].R&D Management,2006,36(3):229-236.

[3]王雎,曾涛.开放式创新:基于价值创新的认知性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2):114-125.

[4]Lichtenthaler U,Lichtenthaler E.A CapabilityBased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Complementing Absorptive Capacity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8):1315-1338.

[5]倪自银,刘强.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J].软科学,2013,27(10):59-63.

[6]葛秋萍,辜胜祖.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研管理,2011,32(5): 43-48.

[7]West J,Bogers M.Leveraging External Sources of Innovation:A Review of Research on Open Innovation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Forthcoming,2013.

[8]Lee S M,Olson D L,Trimi S.Coinnovation:Convergenomics,Collaboration,and Cocreation for Organizational Values [J].Management Decision,2012,50(5):817-831.

[9]Fetterhoff T J,Voelkel D.Managing Open Innovation in Biotechnology [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49(3):14-18.

[10]Wallin M W,Von Krogh anizing for Open Innovation: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10,39(2):145-154.

[11]Parida V,Westerberg M,Frishammar J.Inbound Open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HighTech SMEs:Th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2,50(2):283-309.

第5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商业模式创新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主要途径和企业运转的核心。本文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和其路径实施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 路径 实施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的不二选择,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也呈现“点-线-面-过程”这种进阶式的发展趋势。不仅如此,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还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展开研究,包括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实施与趋势。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研究

(一)基于企业创新程度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大相径庭,这也决定了企业实施创新的途径有所区别。Linder 和Cantrell(2000)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挖掘型,即在不改变商业模式本质的前提下挖掘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潜力;二是调整型,即通过改变产品/服务平台、品牌、成本结构和技术基础来调整企业的核心技能,提升企业在价格/价值曲线上的位置;三是扩展型,即把企业的现有商业逻辑扩展到新的领域;四是全新型,即为企业引入全新的商业逻辑。Osterwalder (2004;2007)把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存量型创新、增量型创新和全新型创新三类。他认为对于能够获得新资源、核心能力或分销渠道的企业,可以采用存量型创新方式来供给与过去相似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在某些方面滞后的企业,可以采用增量型创新方式,在现行商业模式中增加新要素以加强竞争优势。而对于拥有新技术并能把握机会的企业,可以在新市场形成过程中进行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由此可见,不同的类型的企业,其实施的商业模式创新途径也各不相同。此外,Mahadevan(2004)还考察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持续性问题。根据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和可持续性,Mahadevan 把企业分为当前领导者、趋势创造者、新进入者、模仿者和跟随者,并着重讨论了前三者的创新策略。Mahadevan认为,当前行业领导者应该力图进行“妨碍性”商业模式创新,即通过实现范围经济、掌握垄断资源和控制供应链等方式来提高现有客户的转换成本。趋势创造者应该突出自己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寻求可持续收益模式,并弥补在新领域缺乏的知识和能力。新进入者应该进行“战争式”商业模式创新,即降低现有客户的转换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并向新客户宣传特殊的价值主张。

(二)基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很多学者都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展开入手,他们主张通过改变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Weill 等(2001)强调了改变要素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们提出了“原子商业模式”的概念,并指出每个原子商业模式都具有战略目标、营收来源、关键成功因素和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四个特征,通过改变原子商业模式的组合方式就可构建新的商业模式。Osterwalder(2004;2007)指出,在商业模式这一价值体系中,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顾客关系、核心能力、价值结构、伙伴承诺、收入流和成本结构等因素来激发商业模式创新。Davila等(2005)在其著作中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从价值主张、供应链和目标顾客三方面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他们认为可通过开发新产品或延伸现有产品的价值来改变价值主张,即改变送达市场的产品的价值;供应链创新,即改变创造和送达产品价值的方式,主要通过改进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及运营整合来实现。Johnson等(2008)认为,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命题(CVP)、盈利模型、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个要素组成。这四个要素涵盖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围绕这四个要素的创新来实现的。Lindgardt等(2009)也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创新来实现。他们指出,商业模式包括价值命题和运营模式两个要素,每个要素又分别包含若干个子要素。

(三)基于企业价值链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Magretta(2002)认为:新的商业模式就是隐藏在所有商业活动下一般价值链上的变量,价值链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包括所有与生产有关的活动,另一部分包括所有与销售有关的活动。进而,他得出结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起始于一个产品的创新,或者起始于一项流程的创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他们将通过开展何种活动来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在价值链上来选取上、下游伙伴中的位置,最终能够与客户产生收益。Miles等(2006)从企业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间合作经营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的动力和方向,这也是基于价值网络内协作关系的创新。

(四)基于企业系统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Voelpel等(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要从客户、技术、组织基础设施和盈利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考虑,同时还强调了商业模式创新思维的系统性和与外部环境匹配的重要性。Amit和Zott(2009)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活动所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可能越过了企业的边界,并使企业和它的商业伙伴能够创造价值,企业从中分享一部分价值。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研究

(一)面向战略规划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德勤咨询公司(2002)构建了一个类似的三阶段(即机会分析、模式设计和计划实施)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框架。Voelpel 、Leidold 和Tekie(2004)则把创新实施研究的重点放在商业模式创新规划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客户测试、技术测试、企业基础设施测试和财务测试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循环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客户测试主要考虑企业新的价值主张能否显著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或创造新的细分市场,以及原有客户能否迅速适应新的价值主张等问题;技术测试主要解决企业是否拥有实现新价值主张的技术,以及是否能够开发更新、更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等问题;企业基础设施测试旨在回答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合作伙伴能否实现和传递新的价值主张等问题;而财务测试则旨在测试企业利润的可持续性以及竞争对手模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不仅如此,Osterwalder(2007)把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分为环境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组织规划和商业模式执行四个阶段。环境分析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使规划团队成员就商业模式的社会、法律、竞争、技术等问题达成共识,然后规划商业模式的框架。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来描述新的商业模式。在组织规划阶段,企业根据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同时规划支持商业模式执行的基础信息系统。最后阶段就是将设计好的商业模式付诸实施。由此可见,这些学者都是基于战略规划的角度而展开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的。

(二)面向个人和组织学习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有些学者,包括Sosna、McGrath等,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是一个个人和组织不断学习的过程。Sosna等(2010)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初始商业模式的设计和测试;第二步是商业模式的发展过程;第三步是精炼和改进商业模式的过程;第四步是通过组织学习保持商业模式的成长。McGrath(2010)也持类似的观点,认同组织和个人学习在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但与Sosna等学者不同的是,McGrath认为商业模式的试验失败和学习过程既可能发生在组织内部,也可能跨越组织边界发生。

(三)面向持续改进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Morris、Schindehutte 和Allen(2003)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在逐步加深对自身的商业逻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从基础层商业模式向专有层商业模式和规则层商业模式逐步递进的过程。Chesbrough(2006)则从商业模式升级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企业优化其商业模式的方法和步骤。他把商业模式分为大众化、部分差异化、市场细分式、能获得外部支持、能整合企业创新和能动态适应市场六种,并认为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提升取决于现有商业模式是否能够创造足够的利润、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开放程度以获得外部资源以及企业是否愿意出售自己不需要的非核心资源。为了让商业模式的划分和升级具有可操作性,Chesbrough 还明确提出了衡量这六种商业模式的标准,分析了每种商业模式与上一层次商业模式的关键区别,并认为这些关键区别就是提升商业模式的着眼点。与此同时,Chesbrough 还强调了开放性对于提升商业模式的作用,认为这六种商业模式的总体趋势是促使企业不断趋向于开放式创新和管理。

(四)面向IT变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Timmers(1998)、Kodama(2004)、Venkat raman 和Hender son(2008)等学者都谈到了IT 系统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并强调IT 系统建设要与商业模式创新相匹配。不仅如此,包括IBM和SAP等企业也是高度重视IT系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IBM(2006)认为,IT 变革是商业模式转变的一个内在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商业模式转变的可行性。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企业技术人员应该配合企业管理者从三个方面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行动,即理解商业模式的系统构成、用商业思维对企业现有的IT 模式进行创新、建设柔性化和响应化的IT 基础设施。与此同时,SAP 公司的总裁(2007) 在其著作中强调了变革时代全球经济的信息化特征,并认为企业应该通过建立弹性信息架构和协作业务网络来加快转型速度,以根据客户需要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与解决方案,而不再是满足于向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单个商品或服务。

研究展望

尽管商业模式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领域不够完善,特别是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设计出适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商业模式成为创新型企业的出路,而对于有了一定模式的企业如何在动态环境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商业模式必须考虑企业、顾客和竞争等三大因素,并在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之下,选择若干个具有战略性的设计变量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以上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对其未来展望如下:

第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合法性悖论”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尤其是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如何突破原模式的包围并成长为主导模式而不中途夭折的动态研究。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目前,已经开始有很多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

第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后续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应该加强案例研究工作,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如增加资料收集的渠道以增强说服力,特别是采用与企业高管直接交流的方式来收集样本企业的数据;还可以通过多案例研究、定量方法等研究方法来丰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形式。

第三,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决定是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以及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

2.钟婷婷.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

3.王建国.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道[J].现代企业教育,2011(5)

第6篇

中学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对中学生进行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而笔者在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后发现,现行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落后

现行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集中体现在教育思想与观念落后上。从学校行政管理者、教师到学生本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表现为在中学培养目标、学生观等方面,与教育创新要求相去甚远,甚至有些是相背离的。

2、教育途径单一

从教育途径方面来说,只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又只重视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对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极不重视。目前中学教育中只重视课堂教学,从学生出勤到教师讲授严格把关,而其他途径则流于形式,既无任务,也无要求,中学没有有意识地开辟更多的教育途径来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潜力。

3、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中。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是否完善。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形成学生综合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条件。然而,“单纯应试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只重视升学竞争要考的学科,忽视非考学科,尤其忽视劳动、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等学科;只重视学科教学,忽视课外活动。

4、教育方法呆板

教育方法方面,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施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成为影响中学生创造素质培养的最重要方面。

教学方法上只重讲授法,轻讨论法、谈话法等其他方法的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极易在中学生心目中形成教学等同于讲授的错误印象,以致会影响中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对工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而且单一的讲授法,学生没有太多参与学习与活动的机会,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中学生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

5、教学过程失衡

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与此相应,中学重视教师的教法,忽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实,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重要得多。

教学中重视向学生讲授学习内容的结论,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只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背答案与结果,不愿也不会去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长此以往就会剥夺学生进行探索创新的权利和机会,扼杀学生创新的天性。

以上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若干问题。此外,中学教育管理、中学校园文化环境以及中学教师素质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利于培养创新素质的问题。这种现状必将阻碍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最终将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因此,中学教育必须改革。

二、中学教育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改革措施

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导致中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这种状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为此,中学必须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针对中学教育现状,中学教育创新应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环境创新、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教育评价创新等方面。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前提

培养创新素质首先是观念创新。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1)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在中学教育中我们应当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是就学生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言的,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教师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说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但二者并不是并列的,教师这个主体是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因此,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2)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

传统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也即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所以,教育改革、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着眼点应放在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学生诸如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超脱陈旧学习方法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取得成绩的能力、创造性能力等、让学生能学会转变为会学,促使新世纪教育质量观落到实处。

2.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是培养创新素质的突破口

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只有在浓厚的创造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只有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坏境和氛围主要包括家庭、校园、社会三个方面。

(1)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家庭环境

在培养创新素质的实施过程,家庭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幼儿园,而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堪称一流“学府”,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素质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2)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环境

营造校园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环境,一般包括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育教学设施等。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载体和物质标志,是培养创新素质、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二是制度文化环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等。它是学校开展创新素质培养的制度保证,是创新素质研究与实验不断深化的前提和保障。三是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校风教风、精神风貌等。它是创新素质教育环境创设的内核和灵魂。

(3)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社会环境

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级。

宏观上,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全社会营造出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包括对教育导向的宏观指导、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以及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观的舆论导向,建立以教育科研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

微观上,社会是学习创新的大课堂,陶行知说过:“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为学生拓宽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的道路。

3.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

目前,以“统”(统一性教学)、“独”(教师独占课堂)、“死”(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是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群体)局面的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4、建立崇尚创新的评价机制是培养创新素质的保障

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接受的评价有密切关系。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质量的评价必须创新。

(1)建立全新的评价观念

“接受教育”评价的弊端集中表现在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它不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需要,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所要求的评价观念是,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利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能只看一次考试或一张试卷的分数。

(2)制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评价标准

根据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和要求,应当制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从而建立相应的学生档案卡或成绩单。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档案卡,凡是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有所显示的都应记录在案,我们应当对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给以多种方式的激励,形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努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有力机制。

(3)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升学的制度

第7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策略;模式;实施;风险

Abstract: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cess is a multiple subject, multiple factors, but it is also a full of uncertainty and complex proces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he main mode,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to talk about how th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Key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es; Mode; Implementation; risk

中图分类号: C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动力。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计算机、微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市场由过去传统的相对稳定逐步演变成动态多变的特征,由过去的局部、地域限制性竞争格局演变成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格局,同行业之间、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正日益向我们走来,企业的成功已显著体现在以知识经济作为基础的新产品、新技术创新上。

2目前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技术创新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这些因素组合与配置的方式及其结构上的差异,就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其分为三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

2.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 致力于率先使某种新产品(服务) 商品化的过程。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拥有最终是建立在技术自立基础上的,但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特性的自主创新和有限的创新资源决定了企业不可能普遍实行自主创新战略。只是对于高新技术导向的企业可以尝试采用自主创新策略, 以便于对技术创新独自进行管理, 减少与外部协调的不确定性, 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但企业要承担较大的创新风险, 由于企业监控的困难及过高的诉讼费用, 无法保障创新成果的专有, 创新利润很容易为其他跟进者与模仿者所瓜分, 所以许多企业退而求其次, 采用模仿创新的技术策略, 平衡技术创新成果所带来的收益和风险。

2.2模仿创新

针对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企业,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而且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上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

2.3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战略是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竞争战略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在此方式中,企业是核心,即是研究开发的合作者,又是技术创新的最终实现者。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本企业外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则更有利于创新资源的集中使用,避免重复开发和投资,降低了创新风险,提高了创新效益。通过合作创新与企业以外其他优秀技术人才的合作开发,还为企业的技术人员提供了掌握先进技术的捷径,迅速提高企业内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 为企业恒久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3技术创新的特点

技术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创造过程。它既包括独创力的发挥,又含有创造力的应用,并且创造力的发挥与应用,贯穿于技术创新以至技术进步的各个阶段及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3.1风险性

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活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未知因素往往难以预测,其努力的结果普遍呈随机现象,再加上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给创新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3.2技术创新时间的差异性

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所需的时间因其性质不同而异。据统计,大部分技术创新需要2-10年的时间。工厂企业开发部门从事发展性开发属于短期创新,一般需要2-3年。应用性技术开发属于中期创新,大概需要5年左右。另外,基础性开发由于是技术原理的发现和新技术的发明,所以需要的时间可能较长,为8-10年。

3.3一体化与国际化

技术创新主要是利用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进行创新活动。它的这种性质要求技术创新活动必须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外部,即产、学、研形成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保证技术开发的顺利进行;二是在企业内部,即技术开发部门与生产现场及质量管理和销售部门形成一体化。

从国际化角度看,由于不同国家间的技术互补性有利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需要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这样就导致了技术创新主体的国际化。

3.4外部性

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性,即非创新者从创新中获得收益而不需支付相应的报酬。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的扩散造成的,主要反映在技术的外部性、市场的外部性、创新的利益外部性。技术的外部性主要是由于非创新者根据创新成果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新产品实行反求工程,而且有关创新的信息也会从企业的行为活动中反映出来,获得创新技术,进而进行模仿创新。市场外部性是指由于创新者的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后所形成的市场信息的外部性,及由于创新者开发了市场,剩余市场需求容量的存在,使非创新者节省了市场开发成本,减少了风险,缩短了市场实现的调节。而创新的利益外部性主要是由于技术的外部性和市场外部性而形成的。

4我国现代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策略

不同的技术创新策略有各自的优缺点,适合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的企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环境,选择适当的途径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自主创新要求创新主体有强大的经济实力、雄厚的研发力量和大量的成果积累,在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起点和要求是最高的;自主创新模式更多的为少数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所采用。相对来说,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起点和要求就低得多。因此,模仿创新是后进国家实现快速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发展中国家较为现实的选择。模仿创新是企业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现实途径, 是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必经阶段。

对于大多数具有一定技术资源的中小企业, 模仿创新策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现实选择。模仿创新策略能够避免相当大的研究开发探索的风险, 使企业冷静地观察率先者的创新行为, 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 选择成功的率先创新进行改良, 而且有机会免费获得的公开技术或能够以合理价格引进, 这些技术无须重复研究, 使投资具有高度的方向性、集中性和针对性。同时模仿创新策略可以使企业有可能观望市场的发展和演变, 能够细致而充分地研究市场需求反馈信息迅速改进产品工艺设计, 调整产品策略, 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并选择适当的时间进入, 有效回避市场“沉默期”所导致的损失。因此, 能够使中小企业在创新活动上后发而先至, 迎头赶上, 以分享成长市场的创新利润。

作为我国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型企业,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上既要尊重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我国的国情,面对现实,应首先采取模仿与合作创新策略方式来迅速切入市场并得到发展,以缓解技术创新带来的压力。在采取模仿与合作创新策略的同时,立足于自主创新,积极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实现从模仿与合作创新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

5结束语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事关企业的战略利益和安全,事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事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后劲。所以,现代企业对技术创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制定自己的技术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5,(7)

[2] 缪沾,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云南科技管理,2001,(5)

[3] 王克勤,刘建徽,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8(1)

[4] 胡川,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商业经济,2005 (1)

[5] 夏保华,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本质、动因和管理[J ], 科学技术与辩证,2003 , (2)

第8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传导机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1-0105-05

一、引 言

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外很多学者未把旅游产业和旅游产业集群严格区分,如Williams(2004)分析了区域酒店业集群和旅游集群的互动问题,认为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补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The Cluster Consortium(1999)用“集群图”(Cluster map)对南非旅游产业集群的整体构架进行描述,还论及集群内的联系及旅游产品整合。Sara Nordin(2003)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旅游业产业集群的创新研究作了深入分析。Donald等(2004)认为旅游集群是由有效的旅游供应链而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其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在国内,尹贻梅(2004)、庄军、赖华东(2004)、龚绍方(2007)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不难看出,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离不开地理空间的“集中”及产业内企业之间的“联系”两大核心要素,旅游资源聚集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成长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可将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围绕一定地域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一切行为主体相互结网和互动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其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行动与工作,创新旅游服务,开展旅游合作营销,对于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和所处地域的文化、社会、经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集群企业具有很强的地域联系、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信任、理解和相互合作,是集群内最有价值的资源。Riley(2000)研究了波兰北部高山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和产业创新的关系。Hawkins(2004)引入集群理念分析了印度尼西亚的世界遗产旅游景点,提出了打造网络化的世界遗产景点集群的合作性战略,进一步总结了旅游产业集群链接方式:交通链接和营销链接。创新的集群环境是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创新体现在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等多个方面,Nordin(2003)指出旅游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运用新的技术和组织结构来提供新的产品,或者创造新的提品服务的方式。而旅游产业集群正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交互作用基础上的,营造创新氛围有利于促进集群创新和产业升级。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立足旅游集群的特点,研究其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传导机制与途径。

二、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作用

相对于制造业集群而言,旅游产业集群具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旅游产业主要以资源聚集为主形成的集群,既接近消费市场又接近资源产地,如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旅游产业集群靠近消费市场,湘西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托当地异质性、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其次,旅游业集群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度,而旅游目的地企业并不是位于上下游明显的价值链上,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企业相互之间并不是投入产出关系;最后,旅游集群创新的无形性使其创新行为不能获得专利的保护,导致大量的对新投资和新策略的“搭便车”现象,其成功的发展战略容易被竞争者轻易模仿,从而失去竞争优势,如新的旅游线路的开辟。旅游集群依靠其独特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这种推动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中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所形成的创新效应是核心,集群规模效应所形成的市场和品牌效应是属于内部作用,集群社会关系网络资源以及产业政策和制度是辅助作用,如图1所示。

1 产业技术创新作用。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是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核心,这种机制主要是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来实现,集群为合作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产业的集群化实际上产生了一种新模式――集群式创新;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旅游集群成员可以获取集群之外企业无法获取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通过集群中的旅游贸易网络、传播机构、商会、培训协会等组织形式,将创新费用和压力分散到集群的各个组织中去,从而降低单个旅游企业的创新成本和压力;旅游产业集群中同行业的生产厂家、供应商、重要的客户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交织在一起,使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使集群的知识传播速度达到最快,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值。

2 产业规模效应,旅游企业和组织通过旅游集群内的群体协同效应以及合作与竞争,可获得诸多竞争优势,最终促使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旅游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其巨大的影响力,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降低了集群的平均成本和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使集群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高;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企业和相关的组织集中在一起,共享基础设施,降低成本;建立在集群基础上的区域社会网络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节约交易成本。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强化营销网络功能,获得纵向一体化利润,如湘西以凤凰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集群品牌等,都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3 产业发展环境优势。旅游产业集群还通过对旅游产业外部环境,如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等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旅游集群的社会资本存量越高,集群社会网络和社会文化环境就越“优质”。旅游产业集群中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分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它组织机构的产品。能够很好的发挥其它组织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集群内部的联系紧密,其内部的网络组织和动态机制部分弥补了集群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缺陷;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争取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相关的中介与咨询机构可集中向集群企业提供旅游管理咨询及旅游资源开发、营销策划方案等服务,提升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传导机制

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优化必须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集群企业主体和利益相关者两个组织主体,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效应进行传导和扩散。

1 旅游集群企业主体传导。产业是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合,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

升级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产业内的企业上,只有产业内部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产业才有结构升级的组织载体,因此企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作为旅游产业集群的主要组成主体,企业是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传导机制。旅游集群的优势最终都将通过企业体现出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结果也将由企业体现。集群中的旅游企业借助于旅游集群的优势,可以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和服务水平,实现更快的企业成长,最终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优化。

(1)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借助于旅游集群的优势,旅游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技术结构的优化(如图2)。首先,推动创新专业化。集群有利于旅游企业之间形成基于开拓共同市场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促进了旅游企业间有序的竞争来激活创新动力,也使小企业专精于某项技术,成为某一高新技术的拥有者,使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以较低成本获得产业的整体升级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其次,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旅游集群有利于旅游企业融人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获得人文网络的支持,增强企业间的信任,推动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合作,降低为弥合企业间知识和经验技能的差距所付出的成本,集群使相互间具有紧密联系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大大降低了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最后,增强学习效应。集群有助于技术知识“传播”的加速,企业可以利用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信息的溢出效应,通过模仿和学习缩小差距,节约成本。

(2)企业发展能力增强,借助于旅游集群的优势,旅游企业的发展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经营模式的优化(如图3)。首先,旅游集群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促进当地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单体企业集聚到资金、设备和知识、技能等硬软件资源,进而有效增强集群企业的发展能力。其次,旅游集群促成了集群企业间关于市场及顾客信息的畅通交流渠道,可大幅提升集群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相互信任降低了集群企业间的市场信息交换和组织间相互学习的成本,大大降低了群内企业的协调合作成本,进而降低市场信息搜寻成本和等待风险;同时与同行企业市场信息的交流往往伴随产生对信息的全面且深入的理解,有利于集群企业对市场动向的把握,掌握更多的市场情报以应对市场变化。最后,畅通的资源交换与组合渠道极大地促进旅游集群企业间知识的交流与传递,产业集群中某一企业成功的产品开发、营销及经营管理等模式,其它企业可以通过集群网络信息平台,模仿与借鉴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率。

2 旅游产业集群利益相关者传导机制。旅游产业集群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组织、旅游者、社区居民和其它组织等。旅游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对政府、社区居民、相关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能力和优势,对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产生影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如图4)。

(1)政府是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制定旅游的总体政策和规划,建立旅游管理的制度和体系,是旅游产业集群规则的管理者和监督者。旅游集群可借助于政府的能力,为产业发展争取更好的基础设施,同时可推动政府出台更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产业政策和管理制度,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环境和经营模式。

(2)社区居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旅游集群为旅游企业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通道。首先,旅游集群可以通过加强与社区公众的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其次,产业集群的构建有利于发挥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产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和升级;同时旅游集群也有利于调动社区的创新积极性,提升产品的档次。

(3)相关组织是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的主要决定者,旅游集群为相关组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旅游集群有利于充分发挥相关组织的支持作用,发挥其针对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旅游企业管理特点、专业化协作模式及相关专业技术等多方面的作用;旅游集群可利用相关组织提供的重要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人才的交流,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旅游集群利用利益相关者的传导,必须要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形成利益共同体。集群发展中必须注意集群发展对社会的效益,尽量考虑政府的社会利益诉求,争取到政府更多的支持。

四、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途径

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要求产业结构随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表现在产品的高加工化、高附加值化、技术实现集约化。所以,产品结构、产业经营模式、产业部门结构和技术结构等优化是产业集群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主要途径(如图5)。

1 优化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业集群使较多的旅游类企业集中在同一地区,由于信息沟通的优势,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给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激烈的竞争氛围迫使集群企业采取各种具有创新性的差异化举措,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不断的被开发出来,并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旅游集群不仅具备强大的产品创新优势,而且有利于旅游产品更好的实现高加工化和高附加值化,从而不断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目前,依托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充分利用文化旅游创意的功能开发新的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的增值已经成为当前民族地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途径。如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立足集群优势,利用民族文化创意实现旅游商品的增值,采用品名重造、品牌标签、新设计、新工艺、新形象塑造、新创作、新加工等多种手段,将民族文化创意融人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包装中,优化了旅游商品结构;利用民族文化创意实现民族传统艺术增值,依托相关的民俗风情产业集群园区,利用创意和现代先进手段对原有的民俗文化表演进行包装,通过原生态的民俗歌舞表演动态演绎苗族文化、苗族民俗风情的魅力,不断推出新的旅游表演项目,如凤凰推出的《我的湘西》、《寻梦凤凰》和《山风鼓韵》等大型原生态文艺晚会受到市场青睐,优化了旅游产品结构。

2 优化调整旅游产业经营模式。在旅游产业集群中,内部的激烈竞合效应促使旅游企业不断优化和创新经营模式,提高产业效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旅游集群为区域旅游联合营销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如湘西民族文化旅游集群立足集群优势,充分把握民族文化核心,塑造民族文化创意品牌的特性和独特魅力,利用事件新闻效应和名人新闻效应,通过文化活动策划不断宣传凤凰文化旅游集群的品牌影响,打造区域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效应,扩大集群整体的市场份额,优化了产业经营模式。

3 优化调整旅游产业部门结构。旅游产业主要

包括核心层、紧密层、辅助层三个层次(如图6),核心层的企业主要包括掌握旅游核心资源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者旅行的主要关注点;紧密层包括为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提品和服务的企业,如旅游饭店、交通运输、旅行社、游览娱乐、旅游购品经营等;辅助层包括为旅游企业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和支持的企业,如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教育事业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旅游集群可以通过其优势,不断的优化旅游产业部门结构。

(1)旅游集群推动旅游产业部门更加专业化。旅游产业集群“垂直解体分工”和“网络化协作”的产业组织模式使集群组织和企业倾向于将生产资源集中于最擅长的业务,将不具优势的业务外包,并通过网络合作形式获得专业化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旅游企业可将主要资源整合到更擅长的部分中,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区域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旅游企业通过剥离不具备优势的生产环节,可以将有限资源集中在更擅长的生产环节上以强化核心竞争力。

(2)旅游产业集群依靠其网络优势,推动旅游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为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技术融合、业务交叉与渗透的情况下,核心产业可能分别与相关产业发生融合,使其边界逐渐模糊化,并提高集群中复合度,旅游产业集群可以提高需求的方式引致其它与之有关的产业形成和发展,借助于旅游集群的市场与品牌优势,与旅游业处于同一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产业,如旅游产品销售、旅游文艺表演、旅游文化影视产品等,可以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形成新的产业链;同时,相关的具有辅助的产业或机构也随之发展和壮大,并形成产业优势。

4 优化调整旅游产业技术结构。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的技术结构水平低下,旅游产业集群通过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及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可形成知识共享网络,使得集群中的旅游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可以方便的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相关的技术平台,如图7,旅游集群所提供的合作创新平台是集合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资源利用和推动技术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是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织力量,可以有效地优化旅游产业的技术结构,推动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

(1)合作研发平台。企业和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合作研发平台,使旅游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实现企业更快的创新。同时,各种技术知识和经验在旅游集群中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产生外溢,集群企业通过集体学习容易地享受到知识、技术诀窍等战略制胜的关键要素在集群中外溢和扩散所带来的好处。

(2)产学研合作平台。大学与科研单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知识支持和产业创新的人才支持。旅游产业集群为旅游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更快的实现旅游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集群对于加快旅游企业与大专院校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的平台作用,旅游企业与大学联合开办旅游专业,而大学可以为旅游企业直接提供人才支持。

第9篇

关键词:物流服务创新;动因分析;物流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company service couldn't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ing economy and logistics industry. Hence, the innovation of the logistics service has become the motive power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logistics company. Basing on the motivation analysis of logistics service innov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methods accordingly.

Key words: logistics service innovation; motivation analysis; logistics service innovation methods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原料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边界都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各种新的生产运营模式和消费体验模式相继涌现,并相较于传统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虚拟企业生产、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新型生产运营模式和消费模式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物流服务产业作为一种引致性需求也相应的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也已经初具雏形。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物流服务在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构筑可持续竞争优势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把创新物流服务,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当成企业的战略课题来研究。

物流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演化出一体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社会化等发展趋势。具体到物流企业这一微观层面,就是要围绕客户需求,遵循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来创新物流服务,创造更大的客户价值。本文主要立足于物流产业的特定背景,以一般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特定研究对象来研究探讨物流服务创新的动因及其系统服务创新模式。

1 传统物流企业服务的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传统物流服务无论从量还是质两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物流需求。大多数传统物流企业的服务与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也不能有效满足客户的需求,亟待创新。

(1)功能要素缺乏整合,不能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1]。由于相当多的传统物流企业是脱胎于运输公司和仓储企业,因此普遍存在功能单一,规模小,功能要素之间缺乏协同增值效应等弊端,仅能提供最基本的功能,缺乏具有创新性的服务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发达国家在物流服务方面已经贯穿原料采购、生产组织到配送服务整条供应链,往往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够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2)物流服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在物流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两个指标上都存在巨大的挖潜空间。一方面由于物流企业从业者,尤其是物流企业的领导层对信息化的优势还缺乏深刻认知;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等外部经济因素导致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的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种状况导致物流服务的准确性差、可靠性低和操作速度慢,物流资源的消耗过度,物流成本增加,因而,无形中大大削弱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和快速应变能力。

(3)物流企业的跨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低,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自己包打天下,所有物流活动都由企业内部完成[2]。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一方面往高度集成整合的角度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向国际先进物流企业学习,在对所有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分析的基础上,把部分适合外包的物流活动委托给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甚至学习目前国外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企业,仅仅作为一个一体化物流方案的提供者,而具体的物流活动实施外包。

(4)物流企业的跨产业创新能力较差[3]。目前,发达国家在物流信息、物流金融等领域已经有相当多的创新服务模式广泛应用于具体的物流实践中。我国目前在这些领域还处于理论引进消化阶段。在实务领域缺乏具有推广性的可资借鉴的成功案例。

综上所述,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的不足既表现在理论的创新匮乏方面,也表现在具体的实践创新方面。同时,对创新的具体途径及系统化推进策略方面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现代物流迫切需要对物流服务创新模式进行系统化梳理,更好地满足物流需求。

2 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动因

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动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新的需要出现,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获取竞争优势,取得持续成长的发展需要。具体创新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竞争环境,尤其是物流产业环境的变化及顾客需求的变化。21世纪以来,物流服务的顾客需求逐步向个性化、多样化、一体化和定制化等趋势发展;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物流服务的方式和媒介也相应的有了新的可能性。物流企业作为特定的外部经营环境之下的竞争主体,势必要以顾客为导向,以新型技术为载体来设计自己的物流服务方案。然而,无论是顾客为导向的理念,还是新型技术的应用意识都不足以自动导致物流服务绩效的提升。也就是说,其中物流服务创新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

(2)外部经济环境的发展为物流服务创新提供了可能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相应的物流需求规模也得到了空前膨胀。物流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具有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逐步兴起,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支撑性环节。过去功能单一,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低的物流服务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势头。并且具有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的物流部门也具有了服务创新的雄厚经济后盾。

(3)在传统物流服务利润空间变窄的背景下,物流服务企业为了谋取超额利润,迫切需要通过物流服务创新来营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无论对被服务企业而言,还是对于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而言,物流服务本身都是营造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和源头。譬如,沃尔玛和戴尔电脑这两个企业分别是零售企业和制造企业在传统领域难以突破的前提下,透过高效的物流运营的支撑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典型案例。

(4)企业内部战略规划、商业模式与运营理念的变化及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导致物流服务创新的跟进。比如传统企业追求规模化经营,采取低成本战略,因此相应地在物流业务上普遍采用按库存生产(MTS)的策略和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的策略。而现代企业更多地追求个性化定制服务,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相应地在物流业务上普遍采用按订单生产(MTO)的策略,非核心业务外包模式。同时,市场竞争态势由过去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态势向竞合态势发展,相应地在物流业务中涌现出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物流策略。总而言之,物流作为整个企业的一个子职能,必然会在企业战略的指引下,相应地推进物流服务创新以适应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

3 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策略途径

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策略途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

3.1 平台创新

所谓平台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包括物流节点和物流线路等硬基础设施安排;另一方面是物流信息平台方面这一虚拟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安排。物流企业在物流节点和物流线路这一物流网络的创新直接关系到整个物流系统的绩效。尤其是物流节点的选址方面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自有节点的选址,比如自有配送中心的选址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配送效率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是外部节点的整合利用,比如港站、码头及机场等公共设施的选取和利用。物流网络规划需要做系统规划,追求系统整体效益,尤其在一些存在效益背反的选择时,更是要基于客户服务的需求来进行合理权衡。物流信息平台这一虚拟平台创新方面更是存在巨大的挖潜空间。一方面可以基于新技术对既有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升级优化;另一方面可以对各种信息孤岛进行集成整合;第三方面可以多个物流企业联盟开发或者政府主导开发公共信息平台。

3.2 流程创新

流程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流活动的先后顺序或并行与串行安排;另一方面也包括各物流活动之间的协调机制设置。物流服务也是一个包括采购、组装、运输、仓储及配送等业务环节的长链条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分析可以借鉴业务流程重组(BPR)等方面的理论实践为指导依据。同时,在各物流活动的协调机制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博弈论和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的研究结论为指导依据。

3.3 服务界面创新

物流企业提供给顾客的是一个无形的服务产品,虽然并不像传统的有形产品的制造企业与客户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交接界面或者交接点。但是,处于顾客的立场,顾客总是希望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服务界面能够提供一个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不需要顾客去面对解决方案背后的运营细节,甚至需要顾客自己去协调背后的复杂关系和各运营主体,但同时,顾客又希望整个服务界面又具有透明性,在顾客渴求介入的环节,顾客可以自如介入。目前,在服务行业广泛应用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可以被引入物流企业,作为服务界面创新的一条新出路。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挖掘客户需求,并且对客户的需求特征数据进行记录,深入分析挖掘,形成有效的客户解决方案。同时,透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及网络技术等构建立体、全方位和单一界面的顾客服务接触界面。

3.4 跨界整合创新

物流产业是一个引致产业,也就是说物流产业往往是基于其他产业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天然的内在依赖性。目前,在物流服务创新方面可以与具体产品的生产制造领域整合创新。比如在服装生产领域,可以对服装的一些外饰采取延迟制造,也就是把产成品生产的终结点后移到流通领域,因此产生了延迟制造的物流服务模式。物流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形成一种新型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目前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也成为物流服务创新的典范。物流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创新也会产生新的物流服务策略。除了上面一些跨界整合创新的案例,还有一类案例是通过跨界整合,可以使物流产业的触角深入到其他的新领域,比如冷链物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物流产业与生鲜食品产业的融合可以构建出一个新的物流服务领域。

3.5 技术要素创新

物流服务创新的技术要素创新可以说贯穿在物流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基础平台、客户服务界面,乃至跨界融合等方方面面。技术要素创新是一种新的技术要素的新的应用,既可以是客户的需求驱动,也可以是物流服务提供企业本身的锐意进取和求新求变,但是不管怎样,技术要素也是物流行业中创新的一个重要的使能要素。因此,作为物流企业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要与行业中的知识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之间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努力探求新的技术设备在物流服务解决方案中的实际应用。目前最先进的各种信息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化装卸搬运设备、实时信息捕捉跟踪设备等都可以成为物流服务解决方案中的重要组成要素,甚至可以成为方案优化的催化酶。

总而言之,物流服务创新可以从以上途径来展开实施,但是在具体的物流服务实践中往往可以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组合创新,从更系统的高度来谋求差异化竞争策略。

4 结论及未来展望

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态势及整个经济背景预示着物流服务创新是物流企业能否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所在。并且物流产业本身所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这一无形产品,其创新的可能空间远远大于一般的实体产品的空间。因此,作为物流企业能立足于整个物流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来分析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背后的动因,揭示出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谋求透过服务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显得尤为必要。平台创新、流程创新、服务界面创新、跨界整合创新及技术要素创新成为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五条重要的策略途径,为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指明了具体方向。当然,在此基础上,物流企业在具体的实践中,努力创新,整合资源,拓展思维,必将发展出更具推广意义、更富实践操作细节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Flint, D. J., Larsson, E., Gammelgaard, B., et al. Logistics Innovation: A customer value-oriented social pro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11,26(1):113-147.

第10篇

1.(2013・广东文综卷・32)2013年1月,教育部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说明书法教育的重要性,④正确。同时,甲的观点有合理性,但①“根源”表述错误;乙认为浪费时间,明显对书法教育认识不足,②分析正确;③观点太绝对,不选。答案选D。

2.(2013・福建文综卷・29)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解析:中国式过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至今人们仍然代代相传,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A正确。中国式过年与科技发展、民族和睦没有直接联系,B、D不选。C错在“文化之大全”上。

3.(2013・北京文综卷・24)“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 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 和而不同

解析:题干强调绘画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有创新精神,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C正确。A强调文化的独特性,B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D强调文化的多样性,所以A、B、D与题干指向无关。

4.[2013・江苏政治卷・34(1)]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然后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2013・安徽文综卷・38(3)]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紧紧抓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一关键句,指向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实践、借鉴优秀文明成果、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等角度,主要从以上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考点精讲】

一、继承与发展――辩证继承文化与促进文化发展

1.内涵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特点

(1)继承性:主要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2)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正确态度

(1)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6.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7.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二、文化创新――不竭源泉动力与基本途径方向

1.源泉动力

(1)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必由之路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3.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的主体。

4.创新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创新途径

【应试策略】

掌握本专题内容,首先,明确一个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把握两种积累:文化的发展,包括横向积累即文化传播,纵向积累即文化继承;理解三大措施: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处理四大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其次,要特别关注重大文化活动、文化实践以及各地文化发展的典型案例,着眼于“大立意,小切口”的思维方式,重点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

【创新演练】

1.目前,中国首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正在筹划赴法国、德国的巡演计划,要让传统的昆曲艺术“姹紫嫣红开遍”。此举

①有利于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 ②是吸收外来文化成果的重要途径 ③是中外文化实现完全融合的契机 ④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2.2013年5月9日,台湾竞争力论坛了第二季“台湾民众国族认同”调查结果,57.5%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89.3%的民众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文化具有

A.特有继承性

B.社会历史性

C.相对稳定性D.鲜明民族性

3.“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鼓响则城门关闭,宵禁人息”,2013年4月1日起,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正式恢复每日“晨钟暮鼓”仪式,人们将在钟鼓声中感受古老的传统儒家礼仪文化。该仪式意在说明

A.新的传媒不能完全代替旧传媒

B.传统文化更能让人们产生共鸣

C.儒家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精华

D.文化发展的前提是文化的继承

4.扬州在古城保护中,“不与人家比高楼、比规模、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精致、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扬州的古城保护和利用浓缩为12个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这揭示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A.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

C.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

D.文化创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5.下列选项能够为漫画所反映的文化道理提供有力佐证的是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充足条件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3D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推动了3D电影的飞速发展;3D电影在带给人们视觉震撼的同时,相关的3D设备也成了影院新的卖点。3D技术带来的变化体现了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C.与时俱进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D.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7.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④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8.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在《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一书中指出:如果西方是苹果,中国是橘子的话,那么苹果的话语是解释不了橘子的。同样,橘子可以学习苹果,因为大家都是水果,但是必须明白,橘子学习苹果的目标不是把自己变成苹果,而是要把自己变成更好的橘子。

随着经济崛起,中国感觉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文化"走出去",中国其他方面的“走出去”已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比如企业“走出去”往往被视为是对外在世界的威胁等。所以,这些年中国在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国外,包括孔子学院、各种形式的“媒体走出去”项目等。

(1)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加快改革开放对促进文化发展的意义。

(2)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参考答案:

1.C 我们应该吸收的是外来优秀文化成果,②说法错误。③错在“完全融合”。

2.D 57.5%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89.3%的民众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3.D 该仪式“人们将在钟鼓声中感受古老的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所以,A项不合题意;B项错在“更能”;C项错误,儒家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4.C A、B项与题意无关;材料并未体现扬州是如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以,D项排除。

5.C 读漫画中的文字可知,漫画强调的是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①②④符合题意。③材料体现不出。

6.D “3D电影在带给人们视觉震撼的同时,相关的3D设备也成了影院新的卖点,体现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

7.B 列宁的这段话强调了无产阶级文化与旧文化的历史联系,①④是其应有的启示。②③与题意不符。

第11篇

关键词:顾客价值 市场机会 创新路径

顾客价值的含义

顾客价值即顾客感知的成本收益比。成本不仅包括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直接支付的价格,而且包括顾客在获得与使用该产品与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有形和无形成本即交易成本;收益指顾客的感知收益,包括顾客获得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按照前面的定义,顾客价值=顾客感知收益;顾客成本=(直接收益+衍生收益)/(直接成本+交易成本)。

其中,直接收益因素主要包括:功能、质量、服务、定制等;衍生收益因素主要包括:地位、乐趣、时尚、新知识、成就感等;直接成本因素主要包括:支付价格、物流成本、使用成本等;交易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等。

顾客价值是由上述四个方面的价值因素综合而成。上述四个方面的价值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无论企业身处任何行业,都应在以上四个方面持续地关注顾客价值,努力从中发现顾客需求的不经济点和变化趋势,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为顾客创造新的更大价值。迈克尔・波特(1985)认为,企业通过两种机制来创造顾客需要的价值:降低顾客的成本或提高顾客的收益。对这两种途径进行进一步细分,可以将增加顾客价值的基本途径划分为五类:减少顾客成本;提高顾客感知收益;或者二者同时实现;使顾客感知收益的增加大于顾客额外付出的成本;或者顾客感知收益的下降少于其感知成本的节约。

无论企业采取五种途径中的哪一种来增加顾客价值,其基本前提是对顾客价值有一个准确、深入的了解。

顾客价值的变化

顾客的价值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这种变化既包括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变化,也包括顾客需求的升级。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各个价值点只有与顾客价值构成的变化相适应,才能真正赢得顾客。例如,B产品需要顾客付出的直接成本高于A产品,给顾客带来的直接收益水平与A相近,但是B产品能够大大降低了顾客的交易成本,同时大大提高了顾客的衍生收益,从而显著增加了顾客价值,就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的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升级当中。这意味着顾客价值等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呈增长趋势,但只有那些能够使顾客感知收益增长速度大大快于顾客成本的企业,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成长。根据伍德罗夫(Woodruff)的阶梯理论(Laddering Theory)模型,顾客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顾客认为产品应具有的基本功能属性;顾客表达出的对属性的更高要求;顾客未说出的更高要求;顾客未预期到的属性。当顾客表达出的对产品属性的要求得到满足后,这些需求将演变为对产品的基本要求。

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因此顾客需求的升级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图1所示,A1B1是某产品在需求层次1条件下的顾客感知价值线。靠近A1的是低端客户,靠近B1的是高端客户。在顾客需求没有升级的情况下,一般企业只能在A1B1曲线上选择一点进行竞争。那些能够在A1B1曲线右侧生存的企业(例如C1)将赢得竞争优势。但是如果顾客需求升级至需求层次2,那么顾客感知价值曲线将变为A2B2,如果C1点的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和跟上顾客需求的升级,则同样将会被淘汰。

企业市场创新路径的分析框架

创新来源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既有宏观环境因素,也有产业坏境因素,还有企业微观因素。企业的成长受到外部环境很多因素的制约,从宏观环境看,主要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人口、自然6种因素,从产业环境看,主要包括顾客、合作者、竞争者、替代者和互补者5种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最终都是通过对顾客需求的影响发挥作用。因此,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顾客需求的因素。按照这一思路,可以构建一个以顾客价值为核心,以企业内部流程为内层,以产业环境为中层,以宏观环境变化为外层的四层次的创新途径分析框架。

(一)从宏观环境来看影响顾客价值的主要因素

影响顾客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和自然因素。理解和把握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化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高度的敏锐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思科公司就是两个从宏观环境变化中捕捉到成长机遇的成功范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科公司发现美国的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以每100天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对高速数据交换业务将产生巨大的需求。而当时落后的数据交换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互不兼容,则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思科开发了路由器等一系列高速网络数据传输设备,实现了不同网络之间的无缝高速连接。其技术和产品为顾容带来了突破性的价值,也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成功。

(二)从产业环境来看影响顾客价值的主要因素

影响顾客价值的主要因素有:竞争者(包括直接竞争对手与潜在进入者等)、替代者、合作者(包括供应链的各个参与者等)与互补者。在产业内各种因素中,企业往往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对产业内其他因素的关注与研究,则能够帮助企业发现为大多数竞争者所忽略的顾客价值。

(三)从顾客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的产品、服务与内部流程(价值链)

企业应着眼于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顾客购买任何产品或服务都是为了解决自己某一方面的问题,因此,企业必须从顾客价值链的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的价值链,关注顾客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减少或者取消那些对提升顾客价值帮助不大的企业活动,加大对提升顾客价值贡献较大活动的投入,为顾客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四)对顾客价值的直接观察、研究与把握

由于顾客价值的复杂性、动态性,直接来自于顾客的创新机会很难设定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企业可以从顾客感知价值的构成因素,即直接成本、交易成本、直接收益和衍生收益四个方面的价值因素出发,分别思考能够提升顾客价值的途径。特别是要更多地关注减低顾客交易成本和提高顾客衍生收益的途径。比如,增加使用乐趣、提高产品或服务可获得性,增添个性化因素,加强品牌建设以降低顾客的信息成本,提高其心理收益等。

企业市场创新路径分析

(一)适应市场需求并创新企业产品路径

在市场细化中,依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是易被忽视的部分,它有一定的需求,但是市场容量不大、规模较小,产品周期短,经常不被企业重视,或者企业出于成本考虑而放弃这样的市场,事实上,企业可以改变市场结构,开发适应顾客的现实情况、针对顾客需求向市场提供顾客想要价值的产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买方市场,越来越多的顾客注重产品的差异性。培育特色产品,满足个性化市场需要,改变大多数时候只能提供无差异产品的现状,在市场竞争中,要机制灵活、市场反应迅速、及时生产转型,形成自己的特色,注重开发独特性、个性化、新颖性的产品,取得市场认可,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打破行业界限的企业市场创新路径

顾客在选择产品时,不仅仅在同类产品中挑选,还会无意识地比较各种不同形式的产品。因此,企业应站在更广阔的空间考虑竞争。当在同行业发生竞争时,如某一产品的价格、性能发生微小变化,或推出新型号产品,都会带来同行业竞争者的巨大变化,而当竞争发生在替代性行业之间时,却很难引起注意。在市场中,竞争也会发生在为顾客提供了同一功能的生产出的两种不同产品的两个行业中;或具有不同功能的产品,但能达到同样目的不同行业中。企业管理者往往只看到同行业产品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从顾客价值的角度来看待替代性行业或相关行业之间的竞争。企业应关注这些替代性行业,分析顾客选择替代行业产品的原因,改善本企业产品,争取无形之中失去的顾客。同时也应站在顾客使用本企业产品的整个过程的角度分析顾客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提供的帮助,考虑能提供与本产品有互补性的产品,这些产品也许看起来并不重要,却对实现企业产品价值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软件需要与计算机硬件配套使用。

(三)企业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路径

首先,采用绿色营销模式。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有环保意识。在我国,不少企业为了扩大生存空间,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产品本身的环保问题也不予关注。然而当前世界各国都关注环保问题,消费者也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绿色无污染。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解决利润空间与环保这一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科学选择产品的生产原料、技术、制造程序,生产出符合标准的绿色、无污染产品,进行绿色营销。从顾客角度出发,满足顾客环保的需求,为顾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

其次,打造品牌战略。品牌是顾客价值的载体,依靠好的服务质量获得顾客的良好评价,建立品牌营销模式,从而树立获得市场认可的良好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纽带,以顾客价值的有效分析与定位为基础,不断有效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提升品牌的无形价值,培养顾客忠诚度,实现在顾客价值传播过程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品牌联系用户,将对企业的市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企业营销渠道创新路径

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深,市场也不断被企业所细分,产品消费者的市场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销售渠道已经不适应企业市场营销的需要。企业应该重新调研市场,了解顾客的偏好,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把握目标市场变化,找出影响顾客需求的主要价值因素,及时调整销售渠道,适应市场新的需求,利用充足的资源去创新销售渠道,开拓全新的销售方式。随着网络营销销售手段的出现,对于企业来说,利用成本低、效率高、覆盖面大的电子商务这一网络营销渠道,充分调研目前的市场,找好市场定位,为企业的营销取得更大的进展服务,最终赢得顾客和利润,促进企业更快发展。同时,利用网络营销渠道,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由于其方式快速、迅捷,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的产品最终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结论

顾客价值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顾客价值导向为企业市场创新提供了新的来源,企业通过基于顾客价值的分析,能够使企业很好地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的动态环境的挑战,改变传统竞争思维,开创全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刘建徽.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J].工业技术经济,2010(5)

2.苏.顾客价值驱动的企业战略定位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0)

3.崔明,马千里.基于顾客价值的整合型E-mail营销模式研究[J].开发研究,2010(2)

第12篇

一、金融服务创新的内容

所谓金融服务主要指银行服务。一般认为,银行服务指通过柜台提供给顾客劳务性使用价值;实际上,现代银行金融服务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远远超出柜面,而是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金融服务创新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况且拓宽服务本身就是创新。服务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人、环境、手段、方式等,金融服务创新就是这几方面创新的集合。

(一) 服务意识的创新

人是影响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服务意识创新是其它创新的前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讲是要不断地更新服务观念,使我们的服务意识与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合拍甚至超前。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与市场经济、与商业银行机制不适应的服务观念,主要有: ①变以我为主的服务观念,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②变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观念,树立服务到“家”的主动服务观念; ③变“存款第一”的服务观念,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 ④变静态“僵化”的服务观念,树立灵活“创新”的服务观念。

银行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服务质量的集中体现。服务态度的创新并非指经常变换对待顾客的态度,而是在文明、诚信、虚怀大度、热情和负责的前提下,探索针对不同身份顾客心理的接待方式和交谈语言,以使所有顾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 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的创新

服务环境主要指营业场所的环境,它是银行形象的展现。服务环境的基本要求是洁净、整齐、舒适、方便、安全。以此为基础,不断改善和更新环境的过程就是服务环境的创新。最近有些行在营业场所实行的“一米线服务”,就是主要从顾客安全考虑的一种环境创新。再如,为使顾客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营业厅摆放沙发供客户休息;为了便于顾客了解银行业务,在营业场所装置电子显示屏;有的为了缩短与顾客的“距离”而降低柜台高度,以便于与客户交谈等等。这些都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的创新。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作法,以日本的银行为例。位于大阪的池田银行一进门所看到的不是柜台,而是一间特为顾客准备的休息室。日本有些银行还设置了一些与营业无直接关系的设施,在给顾客提供附带服务和方便的同时,也吸引了客户。如池田银行在营业厅旁开办了一个世界钱币博物馆;金都信用金库在银行旁开设了一个备有700 多册图书的儿童阅览室;神户的关西信用银行则设置了老人游艺室,并举办定期聚会和讲座;有些银行备有免费检查身体的设备等等。再如,国外的银行营业场所根本看不见像我们银行四壁都贴着的“服务公约”、“文明用语”等,而是装饰上高品位的美术作品。这些作法,为创新我们银行的服务环境提供了思路。

服务环境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服务设施。然而此处的“服务设施”指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直接设施。服务设施创新的重点应是电子服务系统的运用和开发,以达到高效、快捷和方便顾客的目的。此外,应装备和更新先进的监控防爆设备,以保障银行和顾客的安全。

(三) 服务方法的创新

这是服务创新的重点。服务方法包括服务技能、服务方式、服务程度和服务艺术等方面。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地谈谈服务方法的创新。

服务技能创新。技能创新的实质是要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其前提是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书面上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勤奋探索、不断创造。

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方式是服务过程的表现形式,对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根据银行服务方式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应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①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以前只办理储蓄业务的柜台,现在大都兼有办理代收代付、小额抵押贷款等业务,但这只是一个开头。办一张卡、进一个门就能办完所有的金融业务,集储蓄、结算、转帐、外汇交易及其它业务于一柜台,是今后发展的方向。②变分解服务为合成服务。由“双人临柜”改为“单人临柜”就是这种创新的很好例子。按此思路,贷款、结算等业务的某些中间环节也可合并或省略。③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传统的银行业务一般都在营业场所的柜台办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电子化的运用“, 上门服务”、“电话银行”、“寻呼银行”、“汽车银行”等纷纷兴起,自动柜员机和银行信用卡的推广是开放式金融服务的代表。④变顾客被动接受服务为顾客主动选择服务品种和自我服务。这就要求银行开展种类齐全的服务项目,以此来满足不同顾客的多种需要。自我服务主要指“自助银行”的服务方式。此外,服务方式还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在时间上,一方面改变只注重柜面的“售中”服务,延伸到金融商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另一方面,由习惯的“上班”时间延伸到上班以外的时间,乃至“24 小时服务”、“7 天服务”制。在空间上,从柜面延伸到柜外、从银行内部延伸到银行外部———家庭、企业、社会。

服务程序创新。从规范化角度看,服务程序应相对固定,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服务程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从总的方向上看是程序趋于简化,如把顾客要履行的几种手续合并成一种手续,把顾客要跑的几个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把需要几个人完成的事合并成一个人完成。

服务艺术创新。服务艺术指对服务某一方面创造性运用的策略。服务艺术本身就是服务创新。它包括单一服务艺术创新和综合服务艺术创新两个方面。如运用语言艺术、接待艺术属于单一服务艺术创新,而“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的服务艺术、立足于未来的需求或长远利益的“前瞻服务”艺术则属于综合服务艺术创新。美国一银行的“一分钱储蓄”是专门面对少年儿童的,从眼前看是赔本经营,但这些小朋友将来都有可能成为该行的固定顾客。再如其它针对某一特殊顾客群的“特殊服务”艺术,突出某一特色的“特色服务”艺术,我国农业银行的“黄金客户”服务,都是服务艺术的创新。

二、金融服务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服务创新不是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都应源于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顾客的需求分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种。服务创新的意义不在于被动地满足现实的需求,而是在于开发潜在的需求。所以,金融服务创新的唯一途径是,一切从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出发,分析和研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在借鉴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风格。

当前,金融服务创新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 改进

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种方式方法都不是十分完美的,再加上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说金融服务仍需不断地改进。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自己原有的服务环境、服务措施和服务方法加以完善;二是观察研究别人的情况,发现不足加以改进。

(二)“移植”

创新是个相对的概念。前所未有的东西固然是一种创新,可是当自己没有,又在不违背知识产权原则的前提下吸取别人经验,针对自己原有的东西加以完善,这也是一种“创新”。“移植”的内容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其他地区的,也可以是其它行业的,如“服务承诺制”就是一例。根据不同情况“, 移植”可分为“模仿”和“改进”两种。在金融服务中,一项新的措施和方法会很快被别人模仿,所以在自己独特创新的同时,注意他人的动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不要机械地模仿,改进式模仿不但能够跟进而且能够领先,变被动为主动。

(三) 组合

即把不同服务要素或把不同服务方式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熊彼特就把“创新”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金融服务“新组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服务者重组,如设咨询台、迎宾员、导储员、大堂值班经理等;服务环境组合,如把休息、娱乐、艺术等纳入营业场所,给顾客全新的感觉;服务设施组合,如把交通设施与某些营业功能组合,把电子设备与银行业务组合;服务方式组合,如定期与活期储蓄组合,本币与外币存款组合,存单与存折组合。

(四) 创造

创造就是独创出别人尚未有的服务形式或方法。从整体看,创造才是“创新”的原始来源;从个别看,创造也是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法宝。

三、几个相关概念的说明

服务不但是一种经营策略,也是竞争战术;不但是赢得顾客的手段,还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战略创新、战术创新和形象创新。所以,对金融服务创新需要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金融服务创新的自觉意识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金融服务创新与我们强调的“优质文明服务”、“深化金融服务”、“规范化服务”有什么关系呢? 以下作一简要说明。

(一) 优质服务与服务创新

优质服务是服务质量管理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靠金融服务创新来实现。

(二) 深化服务与服务创新

深化服务指服务质量的层次不断提高,从“深化”的过程看,就是服务创新的过程; 但“深化服务”的提法却没有指出“深化”的途径和方法,而这个途径恰恰就是“服务创新”。

(三) 规范服务与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