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时间:2024-02-18 14:32: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护生;职业道德;调查

护理人员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影响和决定着护士对待护理工作和患者的根本态度,影响和制约着护理质量。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作用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对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职业道德作为护士素质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摆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目前中职护生的培养往往重技能轻素养,尤其是对护生职业道德培养重视不足。为优化中职护生的培养模式,深化中职德育改革,提升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中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调研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背景及基本方法

1.调查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为学校的主体专业。随着当今社会快速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不加甄别的吸取已经严重影响其职业道德价值观,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现状的调研分析是基础。

2.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我校护理专业中12级女生90名,为已实习一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13级女生50名,为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14级女生90名,为入校学习一个学期的学生,共调查 230人,收回有效问卷 221份,有效应答率为 99%。学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平均年龄17岁。

3.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参照国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经过预调查、反复讨论修改而成。调查问卷主要从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职业认同、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道德行为五个方面对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了解,基本如实地反映了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

表1. 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

选项

题目 较差 一般 较好 很好

您觉得当今社会道德现状 53(23.98%) 145(65.61%) 19(8.60%) 4(1.81%)

您觉得医护职业道德现状 25(11.31%) 136(61.54%) 53(23.98%) 7(3.17%)

您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客观评价 11(4.98%) 108(48.87%) 90(40.72%) 12(5.43%)

从表1可见,中职护生对社会、行业及个人的职业道德评价不高。一方面反映了目前职业道德现状,一方面反映中职护生对社会、行业及个人职业道德具有更高水平的要求。说明加强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其主观及客观的必要性。

2.中职护生职业认同度分析

表2. 中职护生职业认同分析

选项

题目 强烈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强烈同意

我的职业是被人们所看重的 21(9.50%) 45(20.36%) 142(64.25%) 13(5.88%)

护理工作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9(4.07%) 44(19.91%) 144(65.16%) 24(10.86%)

从事护理工作有自卑感 34(15.38%) 170(76.92%) 15(6.79%) 2(0.90%)

护生职业认同感就是护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积极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积极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表2显示,有部分护生内心对护理工作极度不认同, 25%以上学生认为护理工作不能实现人生价值,7%以上学生认为从事护理工作有自卑感。

表3. 中职护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态度

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 救死扶伤,解除人们的疾苦 就业好,比较稳定 父母之命 自己随便决定

46(20.81%) 124 (56.11%) 38(17.19%) 13(5.88%)

您目前对学习护理专业的态度 非常喜欢并热衷于学习 提不起学习兴趣,强迫自己学习 讨厌护理专业,学习非常痛苦

95(42.99%) 118(53.39%) 8(3.62%)

表3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护理专业不是基于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而是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或利于就业的角度。因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表4显示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后,对个人职业规划却越来越模糊,只有69.23%同学明确表示初次就业岗位为护理,仅有31.67%的学生明确护理工作作为终身职业。

表4. 中职护生对从事护理工作的态度

毕业后您会从事护理工作吗 是 否 不确定

153(69.23%) 12(5.43%) 56(25.34%)

如果条件允许,您会将护士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吗 会 没考虑过,先做再说 肯定不会,有机会跳槽或转行

70(31.67%) 121(54.75%) 30(13.57%)

3.中职护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

100%的调查对象认为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中职护生已认识到护理工作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护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评价较差,13.57%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接受过该类教育,6.57%的学生认为未接受过该类教育,表明学校的职业教育实效性较差,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漏洞。

4.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

表5. 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

选项

题目 从不 偶尔 经常 总是

您会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1.81%) 18(8.14%) 114(51.58%) 84(38.01%)

您能做到对病人热情并负责吗 5(2.26%) 20(9.05%) 78(35.29%) 118(53.39%)

您会为了提高经验而在病人身上做不必要的操作 174(78.73%) 28(12.67%) 10(4.52%) 9(4.07%)

当无人在场时,您能按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吗 21(9.50%) 20(9.05%) 70(31.67%) 110(49.77%)

当病人遇到困难时,您会主动提供帮助吗 12(5.43%) 23(10.41%) 83(37.56%) 103(46.61%)

您实习期间有迟到或早退过吗 50(56.18%) 39(43.82%) 0() 0()

由表5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护理职业道德的内涵,但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意愿却有明显差异。

5.中职护生道德行为

表6.中职护生道德行为及自我评价

选项

题目 经常/基本符合 偶尔/不清楚 没有/完全不符合

您在平时和同学交谈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吗 23(10.41%) 168(76.02%) 0(13.57%)

您平时进出教室或宿舍时能做到轻手轻脚关门吗 153(69.23%) 58(26.24%) 10(4.52%)

您认为目前护理专业学生的言行举止符合护士的职业要求吗 113(51.13%) 80(36.20%) 28(12.67%)

表6显示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与护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存在一定的差距,护生经过专业教育对护士言谈举止的重要性有较高认识,但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又与护士的职业要求相差甚远,表现为道德知行上的不一致,但护生自身也能意识到这种差距和不一致。

三、结论及对策

以上调查显示中职护生整体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好,主动积极向上,但消极因素或不适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表现不容忽视。我们应积极分析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需求、心理状况、行为规范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改变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系统教育,经过内化,然后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最后形成职业习惯。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中职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目前中职院校均开设德育课程,但缺少具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护理专业对职业道德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搭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如将卫生法律法规、护理伦理等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纳入职业道德的内容,专业课教学是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一名合格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理想、职业要求等,为其将来走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景德育提高职业德育实效

说教式单项的德育灌输课,在传统教学中不失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好方法,但是单纯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情境德育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能够感动、感染和感化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品德情感在情境体验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冶和提升。学校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职业特点设计系统化的情景德育课程,让学生在情景中得以感悟和提升,将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提高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开展具专业特色职业道德实践活动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校园活动,让护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陶冶职业道德、升华职业道德情感。如邀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讲述亲身经历,组织护生观看南丁格尔传记等录像,组织师生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举办 “5・12”国际护士节的各项活动以及授帽仪式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福利中心提供专业志愿服务,从而使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角色有深入理解,培养护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仁爱、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程舟群,冯小君,王丽. 高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认知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27-128

[2]李玲. 高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 100-101

[3]王芳婷,廉军孝,张燕鸣,周璇,金瑞,王燕. 老年护理专业护生职业认同感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5):1688-1691

[4]王金国,王曼莉,赵要松,刘石磊. 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5):393-395

[5]马长永,郭照江,马晓.在读医学本科生职业道德思想养成状况调查和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85-88

[6]徐萍,罗金艳,项颖卿. 高职院校护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72-73

第2篇

一、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提高的必要性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从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即是法律人在法律职业领域内,进行法学执业行为必须遵循的相关职业道德理念、职业规范和习俗的总和。

法律人作为运用法律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从业者,其职业道德水准体现和反映法律职业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一个国家,如果其法律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实施,其法律则形同虚设。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法律制度的确实落实和保障,而国家的法律制度只有得到确实的落实才能得以沿用。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直接影响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维护。因此,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二、高校法学教育的优势

法学教育的潜在要求应该是具有崇尚法学精神的氛围、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人物、大量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等。首先,法学的精神在法学高校的校训校风、办学理念以及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校中崇尚法学精神的氛围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任何其他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其次,高校中的教师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良好的法学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对于法学教育具有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能够教授学生法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最后,高校法学院多与法检系统及律师协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将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进一步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因此,高校进行法学教育的优势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具有比高校更好的法学学习氛围,拥有更适合引导学生走向法律职业的教师、提供更规范的法律实践活动。

三、创新教育途径,实现职业道德的提高

(一)明确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说过,法律人应当具备三种素质:一是法律学问,二是社会常识,三是法律道德。这三种素质被识别为我国法律人最通俗的、最直接的通识标准。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不仅是传授学生法律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法律条文的技能,其目标更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精神,形成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从而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只有明确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法学教育才能切实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人。

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精神,要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为目标。道德认知能力是由道德评价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冲突的处理选择能力构成的。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影响其价值观,这样法学专业学生才会具备良好的道德认知的。只有明确法学教育人才配有目标,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施教,法学教育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实行及发展。

(二)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

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学校与老师更多地注重传授学生法学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作为法律人的灵魂和基本素质之一,应当在法学教育中得到重视,而且,法律的任务具有社会性,法律的事业是社会的事业,法律的教育应是训练社会服务人才的教育,法律人才必须有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因此,应当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的意义。通过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传授法律职业伦理知识,可使学生认识法律职业道德对法律职业的意义,领悟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明确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目标的实现和法律正义的实现所起到的积极性作用。

由于法学学科种类复杂、科目繁多,在大学法学教育中,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一般院校会将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必修课,即所有法学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另一类是选修课,即学生依据个人需求及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目前而言,许多院校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选修课开设,还有一些院校并没有开设这门课。

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其特殊属性,法律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依赖于学生个人道德水准,其具有先天性。但是,后天的教育同样也能对法律职业道德水准产生作用,因此,其还具有后天性。为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理解法律职业道德的内容,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水准,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对于学生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开设是学生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意识,使学生充分的了解、认识到法律职业道德,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打下根基。

(三)编写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材

讲授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室通过详尽的描述、阐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而教材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最基本、最主要的依据。由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特殊属性,基本没有专门讲述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清晰的、系统的学习依据。因此,编写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材是至关重要的。

法律职业道德教材的编写首先应当体现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要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一本书籍要作为教材使用,其内容应当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因为,教材是老师讲授课程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随着法律职业道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因此,在编写法律职业道德教材的过程中,应当汲取相关优秀的研究成果以丰富教材的内容。其次,编写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还应当从实际出发,以法学专业学生为基本出发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其他法学专业课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他法学课程中的相关原则性规定和道德性标准和要求。同时,编写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还应当符合法学专业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教材的编写方式可以进行创新,不再遵循传统教材模式的定义、性质、特征等条框内容,教材可以以记叙的方式进行编写,即叙述法律职业道德的起源和通过结合实例进一步解释说明相关内容,使法学专业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吸收和学习。法律职业道德的教材对法律职业道德的传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编写专门的教材以促进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专业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

(四)创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其特殊属性,它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不同,因此,在大学法学教育中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道德认知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代法学教育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过分注重老师的传授作用、指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成为了绝对的主导,而学生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的授课,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法律职业道德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创新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将道德认知逐渐深化为道德判断力和推理力提供依据和支持,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养成。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中加入讨论教学法,以不同的话题、讨论的方式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于法律职业道德的认知,逐渐内化成敏锐的判断力和推理能力。总之,在法律职业道德的教学中,讨论法的教学要比讲授法更有效,更能加深学生对于法律职业道德具体内容的印象,从而达到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目标。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分析法,通过选择具有现实性和典型意义的案件,针对案件中某一给定要素、某一领域或者某一问题或者对案件全部内容进行分析。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更直接的运用法律思维进行行思考和判断。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深刻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法律职业道德所涉及的正是法律职业活动中法官、检察官、律师及当事人等不同角色的伦理关系。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在解决道德两难问题时,更能深刻的领会到法律职业中的伦理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品格。

3.诊所教学法

诊所教学法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院,首创人是约翰?布莱维。诊所教学法是模仿医疗诊所展开法律教育的一种形式,这种教学以学生为主导,以法律援助为手段,以培养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在诊所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扮演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直接体验法律人在职业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各种职业道德问题,体验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法律诊所与法律机关之间以及其他法律人员的协作共处,尤其是法律职业协作的体验,这些能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日常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这样生动真实的经历,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法律实践过程中复杂的职业道德问题,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以及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未来法律工作中职业道德的反省和思考,为他们日后面对这样的职业道德问题提供有效的经验积累,从而达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 职业道德 修养

一、当前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1.道德修养的含义。所谓“修”,是指陶冶、锻炼、学习和提高:所谓“养”,是指培育、滋养和熏陶。古人所说的“修犹切磋琢磨,养如涵育熏陶”就是这个意思。“修养”是一个内涵丰富,使用广泛的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在接受外在教育的同时,通过自我学习和锻炼,使自己达到一定的能力和境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道德修养是修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形式。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和阶段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为磨练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求外”与“省内”相结合的活动。

2.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馆员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指馆员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馆员道德境界。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修养过程;一是通过修养活动所达到的道德境界。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作为理论、规范形态的外在的馆员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馆员的个人意识和内心信念,使之成为馆员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确定崇高的道德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从业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成为符合社会期望的优秀馆员。馆员职业道德,是馆员应有的道德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读者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馆员,会对读者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二、当前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1.提高馆员职业道德认识。馆员职业道德认识是馆员对道德知识及馆员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认识是行为的先导,馆员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基本道德知识、理论和馆员职业道德知识,了解、认同并接受馆员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形成对馆员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把社会的、外在的道德规范、准则逐步内化为馆员从事教育事业的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馆员职业道德认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馆员职业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馆员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优秀馆员”,增强对馆员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作为馆员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对读者产生的影响。馆员职业道德的魅力通过读者的“向师性”、“模仿性”影响着读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和最崇拜的人,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行为习惯等,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2.磨练馆员职业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作出道德抉择的力量和坚定精神。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志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由此可见,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当馆员把馆员职业道德意识变成个人的行动原则,并时时处处坚持他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时候,就形成了馆员职业道德意志。

3.树立馆员职业道德理想。在馆员职业道德修养中,道德理想对馆员的整个服务活动,乃至对馆员的整个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馆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必须明确道德修养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是馆员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是馆员最高的道德理想,需要馆员终身为之奋斗;近期目标是馆员在一定时期内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标,近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具体化和量化。近期目标服从和服务于长期目标,但又是达到长期目标的基础。

4.坚定馆员职业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馆员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由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比较稳固的“合金”,是人们把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中间媒介和内驱力,并使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

5.培养馆员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在我国《礼记•学记》中就以“敬业乐群”,明确提出来了。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谦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爱岗就是要有务实精神,敬业就是要有奉献精神。

三、当前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1.热爱读者。馆员对读者的爱可以启动读者的心灵,消除馆员与读者间的隔阂和误会,增强读者的学习动力,热爱读者还是影响读者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2.提高馆员的职业素养与学术素养。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语言表述是否清晰,语气是否礼貌,态度是否冷漠,控制个人情感是否得当等等。不端正的职业态度很容易在馆员与读者之间形成隔阂,阻碍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交流。

图书馆员要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作为服务工作的宗旨,要把读者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作为行动准则,想读者之想,急读者之所急,供读者所需,把为读者服务看成是最大的乐趣,把读者在自己的服务中受益看成是最大的欣慰和幸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职业道德 培养模式

随着教师职业不断受到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学校或社会通常将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导致部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只重视能力和素养的提高,而忽视道德的培养。近期新闻媒体频频报道教师虐待儿童、猥亵儿童、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均说明一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专业发展严重失衡。因此,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来推动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学家认为教师劳动是一种专业化劳动,突出表现在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以及对教育活动的自主的认识上。在我国现阶段,要防止一种偏向,即把教师劳动的专业化仅仅理解为教师学科教育训练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局限于此,还应着眼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只有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真正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切不可割裂二者的联系,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畸形。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这种发展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性发展的追求,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但它更是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①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多方面的素质,自然也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提供很好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高,则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整体性发展,反之则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今出现的虐童和猥亵儿童等事件,就是教师缺乏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这些教师缺乏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具备的相关道德素质,即便在其他方面,如专业理想、专业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但他们的专业发展道路不会走得很远,因为他们不具备教师专业发展某一方面的素质,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全面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最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自古以来,教师的道德形象就被视为教师最基本的形象。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自然包括教师最基本的形象塑造——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专业发展塑造的是教师完美的形象,这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所追求的教师形象是完全吻合的。可见,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是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新时代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整体上才能得到提高。那么,如何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

(一)热爱教师职业,提升职业认同感。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是一名教师,才能切实、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换言之,教师只有认可了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方能产生职业认同感。其一,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地位,要看到自己的职业在整个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资源,从而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发挥积极作用的人。其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身为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从内心感到学生的可爱,感到与学生交流的快乐,在快乐中,感到自己是学生的“领路人”,将引领他们走向未来的“康庄大道”。“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任何时候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都是不能否定的。”②在学习上,教师能够引领自己的学生学习并且取得进步;在生活上,教师应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如此之大,没有教师,学生也就不能称之为学生,更不能获得学业上的进步。所以,教师应该以教师职业为自豪,热爱自己的职业,专心研究自身发展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热爱学生,“催生”教师道德良知。

“一般说来,一个好的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外,应当有较高的情感投入;理解教与学的规律;具有较高的教学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③其中,教师的个性品质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一部分,包括热爱学生、关心学生。2012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发生了一起虐童事件。幼儿教师颜艳红虐待幼童,导致幼童身心受到伤害。这一事件及发生在河南的教师猥亵学生案件,均说明当今一部分教师个人品质极差,不爱护自己的学生,缺乏良知,他们的行为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

那么,以热爱学生为重点,催生教师的道德良知,成为当今社会所呼吁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里传出的一系列虐童事件,是师德败坏的一种表现,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根源。发生虐童、猥亵儿童事件的学校,大多是偏远山区或者农村的学校,因为学校师资缺乏,竞争压力小或者几乎没有竞争,那里的教师几乎不用考虑自身专业发展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动力外,还因为他们缺乏良知、丧失职业道德。这样的教师还怎样谈教师专业发展呢?因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的儿女,像父母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学生。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要采取适当和适度的惩罚,以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而不要进行不当的纠错行为或惩罚。“我们认为,合理的惩罚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必要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并能够达到说服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④合理的惩罚是爱护学生、着眼于学生发展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师富有良知的一种体现。教师以热爱学生为中心,催生道德良知,方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减少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来的,也有人将其称之为“工作耗竭”。它是用于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地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的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被认为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⑤“众所周知,开设专门的师德教育课,采取强制或硬性灌输,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打模式。”⑥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模式不顾教师的现实情况,无形中给教师许多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努力配合这样的道德培养模式,以至于身心疲惫,情感、态度等方面进入衰竭状态,产生职业倦怠。

因此,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时,应该注重教师自主地培养自我品质,形成“自动生成式”的模式。“自动生成式”的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模式相对,指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自身注重道德的塑造和养成,将道德逐步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而不是采用统一道德说教的形式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要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应该采用“自动生成式”的培养模式,防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仍然采取传统强制性的“灌输”培养模式进行师德教育已经不合时宜。教师会对自己的职业失去热情和信心,造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境遇。只有教师自主注重道德素质养成,提升职业道德水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打下基础,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结语

教师只有适应时展的需求,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应让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制约条件。促进教师道德的提升,必须从教师职业认同感、热爱学生、改变教师道德生成模式三个方面加以重视,方能取得成效。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必将一片光明。

注释:

①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60.

②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

③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1.

④申继亮,赵景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1).

⑤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0.

⑥张贵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教育科学,2001(2).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

1 中职学校对金融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意义

职业道德从其本质上看主要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明方面的内容,从金融职业道德方面上看,在工作中,从业人员需要遵守相关的工作原则,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和具体的金融知识的教学同等重要。

1.1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社会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看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各行各业的基本要求,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无论是在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是在实践的操作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说,需要对职业道德加强重视,并且深入到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从职业道德方面上看,其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职业道德就是在金融机构工作中所需要遵守的重要工作内容。

1.2 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方式

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自身素质和从业素质上都需要进行不管完善。从职业道德方面上看,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加强掌握,还应该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在金融道德方面要具有一定的修养。因此,在校园中,应该给学生们贯穿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待学生们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就会了解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对职业道德进行培养。

2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我国在中职院校的金融专业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缺乏合适的教材

通过对中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调查可以得知,涉及到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教材还相对较少。很多教师拿着传统的教案来讲授金融专业的重视。相关的知识无法和职业道德相连接。另外,在谈及到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无法将职业道德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统一,这完全受到教材的影响,所以说,应该从这种方面来进行改进和完善。

2.2 缺乏开展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

从中职金融学生的学习环境上看,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见,创造一个相对比较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比较重要。要想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也同样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从这一点上看,中职教学工作所面临的环境现状比较明确,不仅影响到金融专业教学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措施

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在加强中职院校学生们职业道德方面可以看出,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性比较突出,但是,各种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所以,为了对这些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深入分析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难题的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进行改进和完善:

3.1 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还与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有着自、自、相关的联系,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中职金融学校必须提高本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让老师发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作用,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优秀教师、年终奖评L匕的重要依据,通过该措施使教师热爱工作岗位,做好本份工作,积极进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同时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2 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

现在的许多从事金融工作的人员都没有参与过学校等机构举办的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活动,所以,教师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深刻认识职业道德的要求、意义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举办职业道德相关的竞赛或者是让学生出板报等活动让学生可以自己主动找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资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又可以让职业道德这个话题在学生当中流行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尸月。

3.3 步入社会,结合业务训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要想真正理解、做好如何遵守职业道德就必须要步人工作岗位,接受来自顾客的意见,全面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步人金融机构不仅可以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去,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让让学生接触到拥有高质量职业道德的人才,让学生不自觉的去向他人学校从而提升自己教师在假期时间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走进金融企业去看、去学习、去磨练、去成长,通过提高办理业务素质从而体现出高品质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律思维方式;职业道德;培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毕业后要完全胜任工作和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要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化水平才能得到充分提高,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笔者基于对法律思维方式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试图探讨法律思维方式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 

法律思维方式之辨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涉法性问题的思维方式。作为法律实践活动方式的观念形态,法律思维方式是伴随法律职业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独特性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的固化和凝结。不同于经济思维方式偏重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政治思维方式偏重于不同利弊的权衡和道德思维方式偏重于善与恶的评价,法律思维方式则偏重于合法性的分析。作为法律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合法性强调要以法律为准绳来思考与处理涉法性问题,面对任何涉法性社会矛盾和纠纷,基本任务在于做出合法与非法的判断,并依照法律,以权利与义务分析为线索,最终做出权利安排和义务界定。合法性是对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最高抽象,把握了合法性,也就从根本上把法律思维方式与其他非法律思维方式区分开来。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判断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法治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复杂的条件,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等,也离不开全民法治观念的确立。“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尔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鉴于此,“法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处理涉法性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法治得以真正实现的必要条件。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思维方式基础,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基本资质的内在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思维方式仅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所独占。从思维主体的角度来说,法律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层次。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官的思维方式;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广义的法律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作为广义法律思维方式的思维主体,社会大众是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的一般社会成员,他们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未经专门职业训练而逐渐养成的一种法律价值观和法律判断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法律思维方式既是专业的,又是大众的。法治的实现需要经专门职业化训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也离不开未经专门职业化训练而具有一定法律思维能力的普通社会大众。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自觉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这既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职业道德与法律之互助共生 

在现代社会,法律和道德共同构成两大基本的行为规范,两者共同为社会的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在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既是人们思考和认识法律问题的前提,又是人们思考和认识的对象。没有法律,也就无所谓法律思维方式。什么是法律?按照法学理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内容丰富,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基本构成要素。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任何职业活动都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其发展也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这样,职业道德规范也就应运而生。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发展的产物,它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自觉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遵守职业纪律,展现职业作风。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录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按职业道德标准行事,是各行业从业者应具备的一种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作为职业生活的两种基本行为控制方式,法律和职业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助共生。一方面,遵纪守法常常构成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是法律的灵魂,法律规范中的一些条文也是道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职业道德所提倡的内容会在一些法律规范中出现,同时,法律制裁的威力也有助于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当某一行为冲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做出了严重危害他人、用人单位和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时,为了维护用人单位及社会的正常秩序,就要动用法律手段对这一行为进行强制制裁和惩罚。 

法律思维方式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保障 

尽管人们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但在基本范围内也存在着深刻的共识,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成为各行业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必须在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积极探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努力促使学生形成契合职业化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为。 

按照一般德育理论,道德的培养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这样,帮助高职学生深刻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含义,是培养其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互助共生,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和惩罚。因此,努力挖掘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的法律意义,必将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法律思维方式的保障。 

敬业是一切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基础,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敬业就是要尊重、尊崇自己的职业岗位,以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到尽职尽责,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义务感。职业与责任如影随形,一个敬业的从业者,必须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其中包括道义责任,也包括法律责任。具体来说,一方面,从业者要做好分内的事情,如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等;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则应承担相应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履行职责,是敬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责任的本质要求。如果遇事临阵退逃,不仅谈不上敬业,还可能违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甚至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是职场从业者的道德底线。诚信的本质内涵是尊重实情、有约必履、有诺必践、言行一致、赢得信任。在职业生活中,诚信要求从业者尊重事实、真诚不欺、讲求信用。其实,诚信也是我国现行法律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对其他法律原则具有指导和统领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帝王规则”。显然,在诚信成为法律规范的时候,违反它所承受的将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可以是财产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罚。 

第7篇

关键词:会计人员 职业道德 问题

现今会计职员虽然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识,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同感不同,相当一部分会计职员认为提供虚假会计资料是常事,会计人员大部分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程度不高,会计报表的可信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大部分人已经对会计造假现象麻痹,有认同的趋势,可见全面遵守会计职业道德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对会计职业道德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出原因,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必须进一步加快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由于会计工作本身的性质,对会计活动进行中需要对方方面面的经济关系进行处理进行了决定,其关系包括有:单位与单位、单位与职工、单位与投资者、单位与国家、单位与社会公众、单位与债权人以及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等等。其中经济利益关系也就是进行这些经济关系处理的本质,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会计职业道德有其调整的两面性,当各种经济利益和国家公众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会计职业道德不存在为了能够对其违法利益获得,而对公众利益进行一定的损害,但是可以允许个人或者是经济主体对其自身的合法利益进行获取。会计职业道德可以和国家法制制度相配合,对其会计职业活动中所存在的利益关系进行处理,从而对正常的经济秩序进行维持。会计职业准则是一把标尺,对会计行为提出诚信守实、廉洁、爱岗敬业和坚持原则等各项道德上的要求;对会计人员形成正确职业观念起着引导和约束作用,遵循了这把道德标尺,才能形成有序规范的会计行为。

二、目前出现的一些有违会计职业道德的表现

(一)违背会计职业准则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一要求上,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最普遍的,主要就是出现了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会计造假案,严重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各种大中小公司的造假事件比比皆是。会计人员中的一小部分人,长期不注意自身道德修养,经不起金钱、权利的诱惑,采取欺诈、弄虚作假、毁坏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大量侵吞国家财产,扰乱市场秩序,造成巨大损失。同时还有一些会计工作者在其单位利益或个人利益,和国家、公众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就不能够进一步坚守原则,从而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

(二)缺少对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认识

经过查阅资料表明,有三成的会计人员对法规的熟悉和了解是模糊的。不少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法规不熟悉,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实际工作中,一些会计人员不注重加强自身修养,缺少学习钻研精神,对于似是而非、半懂不懂的会计知识和法律制度,不会想到去刨根揭底,真正的去弄清楚,继续的不遵纪守法,不依法办事。

三、加强建设的对策或措施

(一)加强会计道德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诚实守信是会计人员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整个社会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之一,所以当务之急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诚信教育,营造诚信环境。首先,加大宣传,借助网络、电视、报纸和广播电台,大力宣传会计从业者需必备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利用可利用的力量,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从思想上影响会计从业者,改变错误的观念;其次,加强环境改善,利用社会一切可利用的精神和物质资源,为会计从业者道德思想熏陶,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再者,抓典型,树典范,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的方法,现身示范,以此影响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加强会计教育培训

对于个人道德的修养,不但要依靠自我教育,同时还需要借助于社会教育,来对其进行强化。对会计人员应进行多层次、循序渐进和全方位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一是加强专业技术教育,会计知识在不断的进行更新,因此必须要对会计人员不断的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此对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要求进行满足。二是要对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进行加强,只有实现德治和法制的相互结合,才能真正的促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完善。三是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更新知识,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坚持原则,坚决不做假账。集中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四是要引导会计从业人员自省自律,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的引导、规范,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 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使得道德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三)加快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还要和日常财务会计事务的管理工作进行结合,同时结合会计业务知识教育,结合会计意识教育来进行,使每一个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完善会计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同时在经济组织进行考核、续聘以及奖惩的时候,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是对会计人员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目的就是通过考评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考评结果来督促会计人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运用职业道德规范对从业人员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启迪。健全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进行强化,建立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职业道德评价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这种“软”约束付诸实施的必要方式,借助于道德评价,道德规范才可能发挥潜在的裁判和激励效力。

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还需要依靠于全社会的力量,并且其和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够仅仅局限在进行会计行业道德建设,各行各业都需要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苑玉敏.网络时代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2

第8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5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00-01

医德是医疗工作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品质。医院每年招聘职工以医护人员为主,且绝大部分是从学校直接进入医疗工作岗位。进一步加强对新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的责任感,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对于新职工职业生涯的起步、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为掌握新职工对职业道德的认知现状,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我院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当年度医院新招聘员工职业道德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汇总及分析,对新职工职业道德认知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也为医院有效开展新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参考。

1调查汇总所反映出的基本问题

11有认知但知晓程度不高新入院职工在大学学习及实习期间,均接受了相关的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培训,对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有所了解。但相比专业课而言,课程安排不多,内容也较单一,考核流于形式,所以普遍对具体内容和要求掌握不多。尤其是对职业道德对医疗行业从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

12职业道德对执业影响的认识有一定偏差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从医者技术是第一位,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及影响是建立在拥有技术基础之上。尤其在医疗行业,只要有技术,才能争取到一个好的发展前途。普遍认为,职业道德对职业成长有一定作用,但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了解就可,遵守就行,无需过多涉猎。体现了新职工对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的影响重视不够。

13行业不正之风有所耳闻但对危害认识不深新职工对行业不正之风的理解多集中在社会关注的“红包”、“回扣”等热点问题。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不正之风是大环境所造成,不符合医疗从业职业道德,应予以杜绝。部分新职工认为,医疗行业不良风气带有一种普遍现象,由来已久、难以根除,个人能做到洁身自好,但对主动站出来与不正之风作斗争心存顾虑。尤其是存在着不正之风只是违纪而未违法的错误认识。表现出新职工对铲除行业不正之风信心不足,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14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不多,更多依赖个人领悟多数新职工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多处于灌输式的被动接受状态,途径比较单一,自学积极性不高。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对行业热点问题的关注、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医术大家敬业精神的感悟,以及职业精神的自我领会。反映出职业道德教育综合施教的路径不多,吸引力不够。

2调查所得到的收获和启发

目前医疗行业不正之风中暴露的突出问题,导致医患之间矛盾较为集中,社会满意度不高,群众信任感降低,不利于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工作是事关生命和健康的特殊服务行业,提高行业群体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转变社会认知误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长远和现实意义。新职工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提高职业道德综合素质,有利于新职工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塑造,有利于增强依法执业、廉洁行医意识,有利于锤炼德医并修精神、追求医学全面发展。因此,新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现实着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可避免新职工在今后的从业道路上少走歪路、不犯错误,提升成才的起点和空间。

21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医疗机构应从新职工入院之初着手,制定详细的职业道德培训教育计划,建立职业道德考评档案,并将医德考评与奖惩挂钩,培养新入院职工自觉养成良好的遵守职业操守习惯,防止不良之风的侵袭。把医疗机构从业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及医院规章制度、奖惩条例汇编成集,新职工入院人手一册,集中组织开展职业道德学习培训,并进行考试,进一步打牢职业道德思想基础。新职工见习轮转是全面接触实际工作的关键期,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见习带教老师的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对新职工职业道德的培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精心为新职工选好见习导师,严加疏导,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和带动新职工职业道德的自我强化。

第9篇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证。驾驶员除应具有一定的驾驶技能和道路交通法规知识外,还应有良好职业道德,才能确保安全行车。驾驶员职业道德是调整驾驶员在职业活动中与他人、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行业行为规范是用善恶标准来评价的,其依靠社会舆论、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它是驾驶员与旅客、货主、同事及领导等一系列关系的总和。驾驶员职业道德从属于社会公德,并受社会公德制约。

一、汽车驾驶员职业的特征

汽车驾驶员是道路运输行业客货运输作业的主要人员,汽车运输具有快速、机动、分散等特点。(1)流动分散性。汽车运输的特点是点多、面广、线长和流动分散作业。(2)独立操作,联系广泛。由于汽车运输分散,汽车驾驶员通常是一个人独立工作,要独立处理运输中遇到车况、路况、交通状况和气候等问题,为了寻求客货源还要与旅客、货主和各方面人员发生联系。(3)意外因素突发性。汽车行驶途中遇到的情况复杂,尤其是在部分地区道路仍处于混合交通状况,人们的交通法规观念淡薄,时常遇到行人或自行车突然横穿马路,自行车绕越水坑和避风、避尘,对方来车违章驾驶、强行占道等突况。

二、目前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的困惑

1教育与培训力度不足。(1)缺乏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力度。现在驾驶培训学习,年度审检安全学习、片组学习等职业道路教育缺乏强有力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导致汽车驾驶员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的下降。比如车辆后牌照不装,明显的目的是想肇事后方便逃跑。给逃逸案的侦破带来难度,对这些现象的教育、处罚力度均不能令人满意,在教育时教员不能说明之所以然,去透析职业道德与安全的关系,导致许多汽车驾驶员缺乏对职业道德与安全关系的理解,不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与安全的必然联系。(2)驾驶培训者的年龄缺少适度控制,造成驾驶培训初学者低龄化比例增大,社会闲散人员居多,生源素质不高。年龄较小的学员,身心、思想、观念、行为正处在养成阶段,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势必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足。而部分社会闲散人员更易受不良风气影响,难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3)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重驾驶技术的训练,轻职业道德的教育,加之考试的导向作用,驾驶培训教学中对职业道德教育普偏重视不够。

2公安、交通等管理机构对驾驶员职业道德监督重视不够,约束不力,缺乏必要的监督、教育、考察机制,难以引起驾驶员对职业道德的重视。在许多违章现象中,执法人员在纠正违章时追求“经济”忽略“违章是导致交通事故的必要条件”。对罚款数额大的违章项目处罚、纠正,而对几元的处罚项目视而不见,助长了交通违章大幅度增长。这样,执法不严妨碍了汽车驾驶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

3,社会不良风气对驾驶员的影响较大。驾驶员是社会成员之一,社会不良风气难免对驾驶员造成影响,甚至在一些驾驶员身上表现明显。“特权”思想在交通活动中的表现。公检法等特种车辆及政府机关车辆,不论执行任务与否,在交通活动中无视交通法规的存在。“有钱通天下”的思想作怪。机动车驾驶员违章驾驶的处罚,现在基本上以经济手段为主,因此,部分自以为有钱的人就“为所欲为”,违章只要罚钱就可以,发生交通事故可以用钱去解决等思想的深入,势必导致这部分车辆驾驶员的职业道德低下,不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交通活动中的首位。

4驾驶员的自身修养有待提高。目前导致过度疲劳驾驶、超速超载违章驾驶、车辆带病行驶、盲目超车等现象的加剧。这也是驾驶员对职业道德缺乏深刻的理解,更是诱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创新机制构建

1自律机制。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自律的认知系统是指驾驶员获取道德知识、增强职业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渠道和手段。因此加强驾驶员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势在必行。驾驶员职业道德七戒:(1)高速行车、违章超车、转弯猛拐,视交通安全于不顾;(2)只顾自己行车,随心所欲,不顾他人安危,抢道争先;(3)乱用喇叭,城区内喇叭长鸣,污染环境;(4)平时不注意保养车辆,车况不良,车容不洁;(5)让非驾驶员开车;(6)乱停乱放车辆、影响交通;(7)酒后开车,开车肇事后不保护现场、抢救被害人,而是驾车逃窜。只有牢记驾驶员职业道德七戒,才能安全行车。

2法律法规机制。在汽车驾驶过程中,遵章守法、安全行车是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这是由汽车驾驶员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汽车驾驶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遵章守法,就是要遵守有关交通和运输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安全行车主要是指保障旅客乘车安全、货物完好无损地运送到目的地,并确保自身和车辆的安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当今,汽车驾驶员只有对本职岗位的热爱,才能树立敬业精神,才能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姿态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优质服务的前提是爱岗敬业,不热爱自己专业的人就谈不上敬业,也就谈不上优质服务。

3技术优化机制。技术高标准是加强驾驶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根本保证。汽车驾驶员要提高运行效率,确保行车安全,必须掌握过硬的技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勤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文化知识,钻研驾驶操作技能,才能具备独立地处理行车中所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4监督机制。只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才能从根源上遏制腐败。在有效的监督下,权力的滥用才能有所收敛,对驾驶员的压力才能减轻。一方面要求驾驶员自律、遵守交通法规,另一方面,执法人员做到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遵守职业道德。从严管理,有错必究,违章必究,打破经济杠杆,流动和固定相结合、经济处罚和扣证教育相结合,严格按法规执行。杜绝交通违章的产生,就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第10篇

 

关键词:自省慎独  职业道德  检察道德人格 

    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及社会转型阶段新旧时期的影响,中国的社会道德面临了严峻的社会环境,金钱至上,利益至上,个人至上等等狭隘的道德观念开始上扬,对人们的道德信念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而这其中,对于从事法律工作,担负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重要职责的检察干警的道德培养更是提出了一道新的命题。法律赋予了检察官神圣的法律职责,同时也对检察官提出了要严守“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职业道德规范。而中国检察官职业道德是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因此其中包含了诸如专制思想、等级特权思想、人治思想等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相背离的内容。但就如当今道德研究中常常提到的重视社会集体利益,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人本主义等有益部分对于检察官的道德建设有很大的裨益。同时在道德出现缺失的今天,培养检察干警自省意识和自律精神,对提高检察干警的道德修养,培育道德人格有重要的作用。

    自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提出的一种修身方法。“吾日三省吾身”,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句为众人所知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人要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以便发现自己存在的违背纲常伦理的地方并及时纠正。“自省”也就成为了儒家重要的修身方法。而在此基础上,儒家进一步提出了“慎独”这一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这也是儒家“为己之学”的观点的反映,这里的“慎独”指的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人们往往在有人监督的时候能够按照纪律或道德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但独自一人,外界的压力消失的时候就往往会放松自己的行为,因此慎独是对人们道德素养的更高要求。检察道德人格的养成必须依靠检察官自身努力,在自我修养和践行中形成。而在这过程中,自省慎独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自省慎独有益于检察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检察职业道德修养首先是检察官主体精神的一种自我约束。韦伯指出:“近代官吏团体己发展成为一支专业劳动力,经过长期的预备性训练后有专长。并且近代官僚集团出于廉洁正派考虑,发展出一种高度的身份荣誉意识,若是没有这种意识,可怕的腐败和丑陋的市侩习气,将给这个团体造成致命的威胁。”而检察官作为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法律职业人,应该具有特殊的“身份荣誉意识”,具有更高的主体精神的自我约束。同时检察道德修养也是检察官个人主观改造的过程,因此要通过检察官个人对自己反省、检查、剖析实现自我的改造,将检察职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检察官个人的的道德品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二、自省慎独有益于检察官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水平

    要实现检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检察官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水平就显得很重要了。道德认识是人形成个性道德品质的前提,是道德人格形成的起点。因此,在儒家看来“知明则行无过”就成为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元素。而在这其中自省慎独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检察宫而言,他们长期面临着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面临着非常大的金钱权力乃至美色等的诱惑,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如果检察官们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则很容易跌入道德的深渊。因此,通过经常性的,反复的自我剖析和自我反省,达到自我督促的程度就能够进一步的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处理在各种法律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保持一名检察官应有的道德原则。通过对自己的反思,能够在正义与邪恶,理性与欲望之间找到作为一名法律人的道德人格所在。

   三、自省慎独有益于检察官培养坚定的道德意志

第11篇

[关键词] 非法学;法律职业道德;必要性;研究

随着我国进行法制建国的步伐越来越快,对整体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认识是相当严峻和刻不容缓的。当今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内很多院系都没有开设有关法律职业道德这门课程,即使是开设也没有相关职业道德的内容;而且即使学生在职业道德这方面的知识已经很精通,但是他并不一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很多院校在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学的时候遇到学分和学时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删减法律课程的学时,导致现在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法律中的相关问题认识还很不清楚,以后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职业团队道德情况不乐观的情况。

一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把大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教授大学生道德知识,以说教和灌输的形式把职业道德教给学生,旨在把学生培育成在工作中做好本职和安分守己的人。所以大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为在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等。西方社会对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则很少的涉及内容方面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案例讲授还有倾听学生的观念。西方更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

二 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现状十分严峻,已经对高校教育管理敲响了警钟。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偏执、自私、要求别人多关爱别人少、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严峻问题。而且大部分高校也是存在重视分数轻视能力、重视知识轻视素质,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并不重视,导致学生也是一味地追求分数的上升而不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这种现象对大学生以后的入职会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西南大学的肖平教授等人曾在广州、山东、重庆的地方做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从业动机的调查,35.2%的学生会把工作是否稳定作为以后择业的首要条件,发挥自己才能的是15.6%的学生,还有2.1%的大学生择业的动机为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只有7.9%的大学生想要找的工作是对社会有贡献的。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岗位的需求是以工资待遇和地点有较高的要求,这就会出现一些岗位有很多人去竞拿,而对于另外一些职业则是无人问津。甚至一些高校女生毕业后并不先找工作,而是通过征婚找到好条件的男友,来解决以后的工作问题。就敬业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功利主义很强,虽然说这跟整个社会风气和生活现状有关系,但是在工作方面并不能脚踏实地地干下去,奉献精神很薄弱,过分注重物质报酬,这样在找工作方面肯定会得不到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重用。

三 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职业道德必要性

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从党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以来,到十以后,我国对依法治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法律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系列观念”,而且我国对法治要求是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全方位展开的,渗透的。法治社会的建设是依靠全社会的整个力量,仅仅靠少数的法律精英是不可能完成的,它与整个社会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有关系。

2 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需要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都是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次,所以大学生除了要有专业的知识还应该在心理、法律和道德等方面都掌握。但是中国的高校教育并没有这样全方面教育大学生,导致他们对法治观念比较欠缺。即使有的大学对学生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的内涵,最后还是导致这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欠缺,这样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发展成为全方位人才。

3 校园良好氛围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触碰法律底线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并不是好的征兆,大学生活本应该像象牙塔一样纯真无邪,可是由于部分学生法律观念缺失,使得大学氛围不再如原来一样。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了自己的4名舍友;2004年7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学生罗卡娜刺死本校学生李春霞;2008年7月,海南师范大学的学生陈某偷拍本校学生私照,并且未得到本人同意,把照片上传到网络。制造了当时最为轰动的“艳照门”事件;还有近几年,复旦大学医学院林森浩的投毒杀人案,本应为为医生研究药治疗人,但是却用自己的专业伤害了人......孙晓楼先生曾说“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或者道德不好的话,那么他的学问或者技术越是高,就越会危害社会。”我们国家高校近几年出现这么多严重的犯罪案件,虽然说这种现象肯定有多方位的因素,但是犯罪学生自身法律知识淡薄是致使他们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的力度,为以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做准备。

四 高校非法学专业法律教育的现状

1 高校对非法学学生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我国高校明显是重智育轻德育,而且在进行德育时注重教给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爱党爱国家,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没有对学生的人格进行良好的培养。即使有道德品质课程,也是注重教给学生公共道德教育,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课程当中。很多高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时,课程安排并不合理,要么是在一二年级开的思想政治公共课里,对这些知识一带而过,没有重视,要么就是在毕业前对学生的嘱托中出现,但是并没有显示出来职业道德在教学中的地位。对于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一些高校教师的看法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认为学生课业很多,特别是本专业课程也是安排很紧张,如果把职业道德加进来,学生的负担会很重,可以等到学生走向岗位再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节约教育资源,也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可见大部分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并不重视。

  另外高校对职业道德的投入经费也不够,每个高校对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会有投入经费的,但是在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就很容易被侵占或占用,通过对一些高校的教育经费的了解情况,几乎没有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投入经费。但是对职业道德的活动开展,应该需要人力物力,经费的占用会影响到它的效果。

2 大学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落后

在以前的单一社会活动中,对职业的分类不够具体,职业操守要求比较笼统,大部分人认为教育就是把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传递,当时的社会也并没有对当时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来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很好地践行职业道德,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教育比较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着重对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完善,社会的发展在工作要求上也会对学生在职业道德上面很擅长,但是,人们被传统的思想理念扎根太深,教育者很难纠正,受教育者就更容易对职业道德认识不深入。

3 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流于形式

我国大学职业道德教育中,只是片面地注重知识的重要性,在职业道德的教育上以教授为主,但是职业道德本应该以实践为主,这样就违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本意。职业道德本身应该是应用性知识,应该让大学生结合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在真实的环境中建立职业道德,不能停留在说教上。

我们大学职业道德一直流于形式,虽然高校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校外活动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确实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但是这些活动的参与人并不是全体学生,不具有普及性。

五 推进非法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 凸显法学教育的独立性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应该选择不同的并适合专业需求的课程,不应该每一个专业都教授同一个课程。对于劳动法和与劳动法有关的法律都应该纳入教授范围,在教授时,不仅要把知识与学生以后专业的对口性高,更应该讲到更深层次,这样在学生以后工作的时候才能解决现实发生的问题。

2 重视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对这些枯燥的法律烂熟于心,而是十分乏味,而且教师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是并没有收到更好的成效。因此,在教授学生法律知识的时候应该把一些重点问题结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也总结出法律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

3 培养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把实际问题纳入其中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习到了很充实的知识,但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相关研究也表示,如果一个人对这份工作感兴趣,能发挥他才能的80%~90%,并且不知道疲倦。

4 改进“专业法学”课程的教育措施

对于非法学学生的“专业法学”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课和法学课的关系进行,两个课程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以要培养“双师型团队”,加强非法学专业教师和法学教师的交流,使专业知识和法律综合。

参考文献

[1]龚睿.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相关法律教育的思考――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分析[J].文学教育,2014(6).

[2]李国涛.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第12篇

【关键词】律师,职业道德

律师这个行业在很多人看来是另人羡慕的一个行业,在业外人看来,律师收入高,相对自由。中国的律师制度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所以中国律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起步也是很晚,相对很是落后,并且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在律师与司法官关系中,一些非正常现象导致双方职业关系失衡;在律师与委托人关系中,由于律师业务能力和道德能力存在不足,委托人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律师与公众关系中,存在公众情绪干扰律师正常执业,传媒误导甚至影响司法公正;在律师与律师同业者的关系中,存在恶性竞争问题突出。为维护律师行业的整体形象,强化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一、律师职业道德的涵义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社会职业中的特殊体现。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道德相比,有明显的职业规范性。律师作为一个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本行业的职业道德,称为律师职业道德。具体的讲,律师职业道德是由一定机构制定的,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具有现实约束力的思想信条和行为准则。

二、建设中国律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1、律师职业道德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市场中介组织要依据市场规则,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并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律师事务所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介组织,律师职业作为律师业务的物质运行者,需要建立自律性规章,以切实约束律师客观、公正、廉洁地从事律师业务,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

2、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律师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一支力量。国家法律、法规虽然对于保证律师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规定难免存在漏洞,并且在某些方面是必须由律师职业道德加以弥补的。因它覆盖面广,概括性强,能全面进行调整,能最大限度地对律师提出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要求。

3、律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律师队伍的建设。律师作为公民合法权益和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维护者,本身就应当是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楷模。但是,有一些律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违反法律、道德的事时有发生,给律师队伍的声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于律师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律师职业道德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规范化的律师职业道德对于律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利于律师队伍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从而进一步提高律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更出色地完成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三、加强中国律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律师荣誉意识的培养

西方律师业的早期,同样是由于社会民众对律师业的讥讽刺激了律师们,让他们意识到了职业荣誉的重要性。为了改变人们的评价,律师们开始为穷人提供免费的服务,有时这种服务完全不计成本,此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为打不起官司的人进行援助的服务演变成了今天的法律援助制度;不仅如此,律师还剔除在职业队伍中的道德败坏者来提高自身的纯洁性。希望中国的律师可以建立起职业荣誉感,重视自身行为的修养和性格培养,从内心激发对行业的热爱,对荣誉的珍惜,进而提高律师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加大法律普及力度,让法制理念深入大众

如果说对抗制诉讼模式是律师的价值体现,那么现代法制环境的建立和大众对法律的理解就是律师存在的土壤,没有土壤的包容,任何存在都是不现实的。而我国法制现代化刚刚起步,可以说法制的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律师职业道德的错误认识不可避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间的矛盾纠纷也日渐增多,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和法律打交道,这正是律师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只有让更多人真正的认识法律、了解法律,才会对律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律师执业的环境和前景才会更好。

(三)建立有效防控体系,预防权、钱交易。相比于明确的单极利益是律师追求案件胜诉的直接动力,付出和收获的不对等则是法官受贿的心理痼疾。大多数法官认为自己的付出多于律师,而收入却不如律师来的丰厚,无法摆正心中的天平使部分法官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为个人牟利,也有的法官会干脆辞去工作,成为律师后和原来的同事订立“协议”,钱权交易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为了打断这种违法的交易链,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必要的:1.提高法官的社会地位。2.完善司法独立的体制建设。3.完善关于律师和法官关系的回避制度。4.建立更加严格的惩罚制度。

(四)明确律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何为律师职业道德是一个道德领域的问题,法律无法对此作出细致的规定。从现在理论界认为有三条基本原则可以作为律师执业道德的最低评价标准:一是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律师在从业的过程中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形象为当事人服务,保持律师声誉。二是职业的独立性。律师执业中要保持独立,不得和司法机关或其他与案件有关人员进行不正当接触,不受司法机关干涉,不受当时人的意志左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执业。三是保持廉洁和清廉。这是对律师的双重要求,既要对自身保持清廉,也要做到不对法官行贿,做到对司法系统的廉洁。

参考文献:

[1]仓道来.《律师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2]《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1996年10月6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常务理事会第五资会议通过

[3]司法部1994年1月8日司发[1994]003号《司法部关于印发国务院批复通知和〈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