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能效管理

企业能效管理

时间:2024-02-18 16:0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能效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能效管理

第1篇

关键字:建筑施工企业能效管理;现状分析;方法探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marke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is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facing major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s a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nergy management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energy efficiency management; Analysis; Method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纵深发展,智能建筑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精、尖”的状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智能化系统越来越强大,但是建筑施工企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尤其在能效管理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建筑施工企业能效管理现状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的能效管理是以建筑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为基础,在满足居住者舒适健康等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并且能够降低建筑物成本的一套管理系统。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能效管理,既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建筑环境,也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能效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节能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不到位

建筑施工企业能效管理和节能材料以及设备的性能具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材料和设备是提高建筑能效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筑节能最基本的构造元素,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加上素质和技能的欠缺,对于节能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不到位,不能够发挥其物质基础的作用。

2缺乏对建筑围护结构和系统设备两个方面的管理

由于建筑能效是设备系统的节能和围护结构的节能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使整个建筑物达到一定的能效水平,就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例如加强对于墙体、们创意及屋面等维护结构的管理,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从目前来看,实际的施工中缺乏对这两方面的管理,有些施工者随意变更施工方案,管理者没有及时发现,就会制约建筑能效的管理工作。

3管理者忽视了建筑能效管理和整个施工过程的关系

建筑能效指的是建筑物的节能特性,这属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层面,所以说加强对建筑能效的管理,要从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程序来看,而管理者往往忽视了这一层面,对于建筑能效水平大小的管理没有和建筑工程的各个主体施工环节相连接,工程在施工阶段以及建筑物的日常运行阶段中,也没有执行建筑节能的相关标准。

4缺乏完善的建筑施工企业能效管理体系

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能效管理工作,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体系,需要有来自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多方的监督,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的监督过程中,往往会缺乏一方或者是几方的监督,造成整体监督环节链条的断裂,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能效管理工作发挥效用。

二 建筑施工企业能效管理方法探讨

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能效管理能够有效的进行建筑施工的能效分析,实现对建筑冷热源、照明、给排水、暖通空调以及配变电系统的监督和控制,并能够实现绿色技术的监控,方便管理者及时采取优化运行的策略和措施,由此可见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能效管理力度十分必要。在实际的管理中需要克服上文中提到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当前管理现状,才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1加强对节能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力度

上文中已经指出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能效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节能材料和设备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说在今后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建筑施工物质基础的管理。为此,首先需要严把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关,要确保采购者从正规的渠道购买具有节能性能的材料,保证材料设备的质量;其次要对节能材料和施工设备进行严格检查,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入到施工环节影响工程质量,不具备节能性能的材料进入施工程序影响了建筑的节能发展,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施工设备,也要严格制止其参与建筑施工;最后要加强对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力度,还需要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激发其管理的动力,这样才能够避免问题的出现。

2管理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建筑围护结构和系统设备两个要素

建筑施工企业的能效管理工作需要和施工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对于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和因素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管理,尤其是要加强对建筑围护结构和系统设备两个重点因素的管理。为此需要将二者的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并从中选出一条最佳的方案加以实施,在实际的管理中不能够出现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现象,要做到一视同仁。在进行能效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建筑所处的地理区域进行综合考察,将围护结构的系统设备的节能功效充分的发挥,达到及节能又舒适的目的。

3建筑能效管理的过程要和建筑施工过程相统一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能效管理工作属于施工质量环节,因此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其看作是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需要将建筑能效管理和建筑施工管理相统一,将能效管理融入到施工全过程管理的内容中。所以说,必须要建立起动态的能效管理和施工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以便管理者能够及时的掌握建筑施工现场的各种情况,掌握节能材料的使用情况、工程的质量标准以及工期等内容。由于建筑能效水平的大小和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有着很大的关联性,所以说要想实现建筑能效的管理,还必须要加强对建筑项目的立项、施工规划设计、工程具体施工到竣工结算各环节的管理,为此要在每个阶段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并成立中心管理部门,建立管理内容共享平台,方便管理者更清晰的了解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和能效管理情况,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4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

上文中提出,在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能效管理工作中,还缺乏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所以为了更好的配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起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的完善监督机制,及时的指出管理者在工作中的不足。例如建立起建筑施工企业能效测评监督管理模式,以这种激励的方式鼓励管理者积极地开展工作,为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能效管理实现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除了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拥有法律强制力的保证,当前,建筑节能环保化管理已经向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大趋势,所以说这个完善的监管体制中一定要有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的保证。现代社会是高科技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还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可以依靠信息技术建立起能效管理的信息化操作平台,这样既方便管理者管理,又能够推动管理工作向着智能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这也符合今后建筑行业的发展总趋势。

结束语:近年来节能建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不少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也走起了节能高效的路子,但是这条路要顺利的走下去,一定要具有周密的计划和完善的建筑能效管理体制。但从当前的建筑施工企业能效管理的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一些问题普遍存在,本文就是从现状出发,重点说明了管理中的问题,并在下面的论述中指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给今后的建筑施工企业在能效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显著 建筑节能与建筑能效管理探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7期

[2] 尹波 武涌 刘应宗 建筑能效标识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施工技术,2007年第10期

第2篇

对此,笔者以为,空调能效标准的不断提升,对于国家、行业而言是好事情。但能效标准提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能盲目炒作,更不能演变成一种口号和概念。能效标准的提升,既涉及到节能技术的革新与改进,也涉及到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在行业日渐成熟的背景下,能效标准的执行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在短期内不能妄下结论。

能效标准提升势在必行

2005年3月1日,重新修订后的空调能效等级国家强制标准正式实施。与老标准相比,新标准明确提出,空调上市实施能效准入制度,只有达到五级及以上的产品才能上市销售,且能效值也较老标准有显著提升。

实际上,从2004年初开始,各个空调企业就闻风而动,积极应对新能效标准的实施:一方面,加快市场上低能效产品的消化处理。许多品牌的低能效产品通过低价手段,从一二级市场流向三四级市场;另一方面,加快技术工艺改造,为今后大批量生产高能效空调进行技术储备,同时也对商家和消费者进行预热。

在空调能效标准提升过程中,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技术难题,而是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实际上,自2002年开始,国内空调业的发展就步入了快车道,企业蜂拥而上投产空调,造成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层出不穷,产品均价在短短三年内下降了近50%左右,许多企业都遭遇了亏损尴尬。这种状况下,能效提升导致原材料成本增加,进一步蚕食企业利润。然而,终端市场的空调涨价难度巨大。商家抵制、消费者不接受,更为关键的是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市场份额及生存,不得不采取了现有利润下的市场最大化,行业并没有达成涨价同盟。

最终,新能效标准实施之后,尽管国内所有主流企业都按照新标准实施,但是在五个等级的新能效体系中,五级低能效产品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二级及以上高能效产品市场占比不足18%。同时,不同能效等级产品的市场售价也相差甚远。格力、美的等品牌的二级能效与五级能效产品之间的价格相差均在千元以上,最多高达2000元。

实际上,在新能效标准实施之后,整个行业的均价并未出现大幅度上涨。这主要是由市场因素所决定的:首先,消费者和厂商对于高能效产品的接受情况并不好,所以企业仍将重心置于五级能效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其次,整个行业在2004年至2005年间正经历洗牌的高峰期,近五百家企业被淘汰出局,最终只剩下不足五十家企业,而真正活跃于市场的企业也只有三十家左右。如此一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存与发展,而不敢贸然进行高能效产品的大面积推广;再者,能效标准推出之后,整个社会舆论和宣传配套推广手段缺乏,导致人们对于节能空调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对于空调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价格、质量等方面。

随着国家推动节能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全社会的节能呼声渐涨。于是国家现行的空调能效等级标准也面临着再度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我国目前实施的能效等级标准与美国、欧盟诸国相比门槛仍然过低,因此,在现行能效标准的附录中,还专门提出到2009年我国能效等级标准的最低门槛将提高至现有二级节能水平。

目前,众多厂家对于已经启动的新标准修订情况反应不一。有的认为,应该参照原有标准的要求,将门槛直接提升至现有二级水平,快刀斩乱麻。有的认为,应考虑行业整体情况、企业实力差异及市场接受程度,门槛应逐步提升,不能一步到位,设置在现有三级能效水平上较为合理。

空调能效最低门槛提升至二级或是三级,还有待各方力量的博弈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权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09年我国现行的能效标准肯定会提升,各空调企业应当早作准备。同时,由于空调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市场洗牌,整个行业格局趋于稳定,各企业都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最终 “雁字形”市场格局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因此,今后能效标准的提升并不会造成行业性的恐慌,也不会再度出现大面积的洗牌。

变频领跑能效技术转型

其实,每个意见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利益。作为海信、新科等变频推广企业,显然是希望能效标准的提升一步到位,这样有利于变频空调发展。而对于双菱、双鹿、扬子等中小企业而言,显然不希望能效比提升辐度过大,从而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最为难的,莫过于美的、格力等企业。尽管大辐提升能效标准不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大的影响,但对于能效提升之后究竟采用何种节能技术,却让它们左右为难,毕竟,海信等企业在变频技术上已先入为主。但如果停留在定频技术上的节能改造,成本压力与提升难度都会非常大。

其实,多年来全球空调业的技术变革并不大,制冷制热技术原理很稳定。空调能效提升的途径也相对有限。在定频空调上,提升能效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增加空调热交换器的面积和采用高性能的压缩机,但这必然会引起空调生产成本的增加。像美国谷轮的涡漩压缩机,能效比较高,但价格却是普通压缩机的二倍以上。同时目前热交换器所耗用的铜材料替代工艺还不成熟,一些铜铝复合管还没有获得完全认可,因此热交换器的面积增加必然导致铜需求量增加。在铜价一直高位上涨的情况下,这会再度引发成本大涨,也有违节约资源的初衷。

因此,许多人都将空调能效提升的突破口寄于变频空调上。实事表明,变频空调能效比高已获普遍认可。资源小国日本在政府的强势推动下实现了100%的变频空调普及率,大大改善了空调耗电大的状况。同样,变频空调进入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变频技术和产品也在海信、新科等企业的积极推动下日趋成熟。不但拥有了交流、直流等多种产品,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变频产业链,实现了变频控制技术的国产化。

但变频空调在我国多年来的发展中,却遭遇了推而不广的尴尬。很长一段时间内,变频空调的市场份额一直在10%左右徘徊。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上没有对企业推广变频空调进行积极引导,不仅产品的生产检测标准落后于定频空调,连变频空调能效标准也至今尚未出台;二是参与推广的企业有限。多年来,格力、美的等行业巨头一直没有加入到变频空调的推广阵营中来,而海信、新科等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却又十分有限,造成一定时间内,变频空调还是小众化产品,消费者对于变频空调好处的认知度有限。当然,由于前面两大因素解决不了,又造成变频空调无法大规模量产,市场上的售价要远高于定频空调,最终出现了第三大阻力,市场售价高,消费者不接受。

笔者以为,无论变频空调在目前发展中遭遇多少阻力,只要空调能效标准进一步提升,任何企业都无法阻止变频空调替代定频空调进行快速普及的大趋势。这虽然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但企业却不得不早做打算。

能效制度实施,管理须先行

能效标准实施已经两年多,在这两年里,整体情况是乐观的。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对全国空调市场能效执行情况的抽查来看,基本上国内现有空调企业都能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所有上市销售的产品都能达到新能效标准要求的最低门槛,同时所有机器在显著位置也张贴了能效标识。

在大局良好的同时,却仍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少数企业存在着能效标准虚标的情况,LG、小天鹅就被查出一款产品能效虚标的情况;二是高能效节能产品不多,低能效产品充斥市场。目前,市场上的空调虽都符合国家能效标准,但真正的节能型产品并不多。

造成能效虚标的原因主要源于现行的能效管理制度。由于能效标识均是由企业自主申报,然后通过工商、质监等政府职能部门委托第三方进行监督和抽查。这其中,政府管理力量有限,不可能对市场上所有空调企业的产品进行检查。其次,在管理手段上,政府职能部门对于空调能效标识的管理过于粗放。再者,一些企业缺乏诚信意识,钻职能部门的管理漏洞,有计划地对产品能效进行虚标。

此外,造成低能效产品充斥市场的原因也源于管理手段的单一。目前,国家只是制定并推出了能效标识。但在能效标识实施过程中,却缺乏对企业行为进行评判和激励的手段。比如,可以通过财政奖励或者中国家电协会等机构对市场调查,对高能效产品生产和推广力度大的企业进行直接奖励,引导企业朝着生产“高能效、高品质”产品的方向发展。

第3篇

【关键词】能效管理;电力销售市场开拓;关联性

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正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主要是能源供应与需求关系的不对等,因此,能源的供求问题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障碍,进行能效管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1能效管理工作的意义

作为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的问题,能源的高效利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当今的社会现状,政府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一方面通过对产能落后的钢铁提炼技术进行淘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能源进行有效开发的方式,加快了对诸多可再生能源以及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的开发,并且建立了一定数量的能源储存基地,除此之外,还对参与能源开发和利用工作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以此来保证我国能源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平衡[1]。但是,在我国,工业生产始终占据经济结构的主要地位,因此,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对能源使用率进行提高的方面,需要通过能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缓解相应的危机,最终达到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2能效管理与电力销售市场开拓的关联

2.1加快行业的进步

能效标识在我国的实施就是为了对能源利用率进行提高,例如智能冰箱、变频空调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电器大部分都采用了节能的技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以此来保证其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材料和工艺也出现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新兴产业的产生的发展,通过电力企业服务客户数量的增加,达到促进电力销售市场开拓进程的目的。

2.2有利于能源的替代

国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的方式,引导并且鼓励企业能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大幅度的提高能源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从而证明电能的优越性,除此之外,电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在清洁方面具有的特性也是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其进行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之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微波炉、电饭煲等电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普及率越来越高,电能成为主流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无论是电器的普及,还是电能使用率的提高,都是促进电力销售市场开拓的有利因素。

2.3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企业对节能技术的高效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能源使用率进行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以及对市场风险进行抵御的能力的目的。现阶段,由于受到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的影响,开始有部分钢铁生产企业明显感受到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其中不乏通过裁员、减产等方式对风险进行规避的企业,但是也有另辟蹊径,选择在自身生产成本上进行降低的企业,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与电力企业携手,寻找或开发能够提高电力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对比,电力企业选择与节能公司进行合作,对钢铁生产企业中耗电量极大的系统进行改造,最终达到了电力能源节约效果,使企业在市场环境出现变化的时间内,抓住其他企业减产的时机,对自身的产能进行有效扩大,最终抢占了市场的大量份额,并且促进了电力销售市场的开拓[2]。

2.4能效管理能够完善企业电网结构

能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电力企业对自身电网结构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相关的服务能力和质量。也就是说,能效管理工作的成效与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关系,随着能效管理工作的要求被逐步落实,企业在效益方面也具有了显著的提升,除此之外,企业对自身技术进行发展和创新还起到了加快新型产业产生和发展的作用,通过社会对电力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推进了电力企业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对自身的电网结构进行完善,从而满足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电力销售市场开拓的目标。

2.5能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

电力企业通过对自身所拥有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确保能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从而保证为企业提供电能服务的优质性。为了加快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电网公司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推出了“井井通电”的政策,通过将传统柴油机运用电能进行替代的方式,降低抽水灌溉的成本,减少农民的负担,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政策的实行,对于供电关系的科学构建,以及提高电力企业在农民中的认知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确保消费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发展,能够保证电能在能源市场中的占有率。

3结论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社会能源供给与需求间关系的不对等,才为能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巨大的潜力,虽然现阶段能效管理对电量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这项工作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的占有比例,因此,能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加快电力销售市场开拓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郭红利.浅论能效管理与电力销售市场开拓的关系[J].河南电力,2014,01:35~36.

第4篇

1.满足企业单耗考核、能源成本核算的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摆脱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是企业走向壮大的前提,核算包括能源成本在内的生产成本是企业找准市场定位、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特别是那些能源成本对生产成本影响显著的企业。当企业能源种类、产品种类、设备种类较多时,简单的分摊消费量、分摊费用的方式不利于企业产品能源单耗的考核和产品能源成本的核算,不能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例如棉纺织企业涉及的能源品种有:煤、电、自来水、深井水、蒸汽、压缩空气等,涉及的用能设备有:络筒机、整经机、浆纱机、喷气织机、验卷机、锅炉、空压机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等,用能设备单机功率小,数量众多,生产车间为封闭环境,对温湿度和光照度要求高,24小时连续生产,空调和照明需求量大。产品按原料不同、规格差异又形成许多产品种类。2012年应某纺织企业的请求,对其不同产品的能源消耗量进行测试,我所合理制定能效测试方案,认真分析设备种类、设备状态、原料种类、产品规格等参数之间存在交叉时的设备耗能情况,对企业的用能设备(系统)共计41台(套)进行了能效测试。此次测试一方面满足企业核算不同产品能源消耗成本的需求,实现企业能源消耗的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各种设备单机实际能源消耗的第一手信息,实现国产、进口设备的能耗对比,为企业以后采购设备提供经济性比较。

2.满足节能服务公司获取准确测试数据的需求

当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需要外部节能服务公司承担时,譬如目前大力推广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节能效果关乎节能服务公司能否在节能改造后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决定了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是节能服务公司重点关注对象,而节能量的数据都要来源于能效测试。计量技术机构可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提供公正、准确的测试数据,满足节能服务公司获取自有产品或服务节能效果的需求。例如某照明器材生产企业欲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承担政府对于城市道路路灯的节能改造项目,先期工作是要确认在满通道路照明标准值情况下用以替换的LED灯和原来的钠灯的能源消费情况。通过对企业委托送检的LED灯和钠灯进行电力参数和光学参数的测试,获得以下数据: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满足标准规定的平均照度和均匀度的情况下,以75W的LED灯替换150W钠灯可实现节电率58%,以135W的LED灯替换250W钠灯可实现节电率53%,从维护角度考虑,LED灯寿命可达50000h,而钠灯寿命在6000h,从运行中能源消耗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角度综合分析,论证了节能服务公司承担此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可行性。

二、来自政府部门的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能源保障能力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的影响,能源约束日趋强化,政府部门从国家能源战略全局角度推进节能降耗,对能效测试的需求主要是从加强监管、督促节能降耗的角度考虑。国家陆续出台了各种用能设备(系统)的节能监测标准和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不断推动用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限制达不到能效限定值和能效等级低的用能设备的销售和使用。

3.满足质监部门能源计量工作的技术需求

质监部门主管全国计量工作,能源计量是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效测试是能源计量服务的一个方面。各级计量技术机构可通过扎实开展能效测试等多种形式的能源计量服务活动,拓展计量技术机构服务领域,树立计量服务的新亮点。根据《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十二五”计量发展规划》、《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2013年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要点》等国家政策法规文件,计量技术机构应开展计量检测、能效测试、能效比对、能平衡测试等能源计量技术服务活动,满足节能减排领域的发展需要。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针对锅炉、换热压力容器、电梯等高耗能特种设备出台了《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督管理办法》,2010年颁布了TSGG0003-2010《工业锅炉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加强了对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管理工作。在对某企业的计量技术服务中,企业拟对有机热载体锅炉进行燃煤添加催化剂的改造,以提高热效率降低煤耗,由于没有相关的测试设备,不能准确把握改造后的节能效果,获知企业有这方面的需求后,我所积极组织人员对改造前后的锅炉分别进行能效测试,经过对比,添加燃煤催化剂后的锅炉热效率提高了6%,通过改造可实现节煤750吨/年,帮助企业很好地论证了项目的可行性,也为企业落实改造和申请节能技改项目扶持资金提供了数据支撑。

4.满足经信部门节能监察工作中的技术需求

经信部门主管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通过开展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源监察审计、节能评估等活动加强对工业企业节能工作的监管,督促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淘汰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执行国家、省产品(工序)能耗限额标准,落实新建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计量技术机构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通过加强与经信部门的合作,可以参与或接受委托开展多种形式节能技术服务活动。能效测试是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节能评估等活动一个重要方面,节能监测需要依据节能监测标准对用能设备进行能效测试以获取被监测对象的实际运行状况和能源利用状况,能源审计需要通过能效测试来发现节能潜力和给出节能技改建议,节能评估需要通过能效测试来评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源利用效率。计量技术机构通过能效测试工作逐步积累相关经验,转变单一技术协助的角色,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技术服务奠定基础,作为独立于经信部门和企业的第三方,可通过获取资质,进而承担与能效测试相关的其他诸如合同能源管理、第三方节能量审核等工作,不断拓展节能降耗服务领域。

5.满足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节能工作中的技术需求

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主管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随着2008年国务院通过《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正式拉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序幕,2010年江苏省地方标准DB/T1645-2010《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范》,推动本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相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等都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提出要求。相比企业节能工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较为滞后,但由于公共机构量大面广、能源种类和用能设备有其特殊性、在全社会节能中具有表率作用,公共机构节能受到更多的关注,通过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设备能效水平是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心。计量技术机构通过加强与公共机构节能主管部门的沟通合作,可作为第三方接受委托开展公共机构能效测试工作,针对公共机构用能设备现状,重点对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空调通风系统、围护结构等进行专项测试,针对测试中发现的变压器负载率低、功率因数低于0.9、室内照明功率密度、照度值不达标、空调通风系统保温情况差、电梯能效低、围护结构保温效果不佳等用能设备(系统)不合理运行情况,指导公共机构加强用能设备管理、开展用能设备改造,不断推进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工作。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数据仓库;能效评估;模型设计;联机分析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5-1370-03

Application of Data Warehouse in EEA System

DAI Hua-liang, WANG Jian

(CIMS Research Center,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in energy efficiency assessment. Design Enterprise Energy Assessment System by using data warehouse and OLAP tools. Then taking analysis of equipment energy efficiency theme which is for a chemical plant for example, notation model, logistic model and physical model of the enterprise energy efficiency data warehouse are described in details. And finally the data warehouse is implemented on the basis of MS SQL Server 2005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ergy-consuming enterprises in energy saving work.

Key words: data warehouse; energy efficiency assessment; model design; OLAP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但能源利用效率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严重限制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政府提出了创建资源节约型经济社会的建设目标。要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工业产业中的高能耗企业是工作的重点对象。许多高能耗企业目前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能效评估体系,对能源的具体使用情况及其产生的效益缺乏准确的认识,造成了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失和浪费现象,影响了产品成本的估算和企业能耗的有效控制。

目前数据仓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是应用于金融、电信等行业,但在高能耗企业,这方面的技术还未得到充分的应用。对于高能耗企业,全面的生产用能数据对高能耗企业的能效评估和节能分析有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数据是彼此分散、各自独立的,甚至是不相一致的,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可以将这些数据进行集成和统一,再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分析和挖掘这些数据的信息,发挥这些数据的价值,使它们成为企业能效评估的重要依据。

该文的研究是以MS SQL Server 2005平台为基础,创建数据仓库。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典型能耗企业高效使用能源提供定量的分析与优化手段,实现企业能效评估的数字化和系统化。

2 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概述

根据数据仓库奠基人W.H.Inmon认为“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是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永久的且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它用于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1]。”数据仓库将大量用于事务处理的传统数据库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并按决策主题的需要进行重新组织,这种高度集中的数据为各种不同的决策需求提供了有用的分析基础。典型的数据仓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由数据仓库、数据仓库管理系统和数据仓库应用分析工具3个部分组成。

联机分析处理(OLAP)是与数据仓库密切相关的一种决策分析工具。OLAP技术使数据仓库能够快速响应重复而复杂的分析查询,从而使数据仓库能有效地用于联机分析。OLAP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多维数据分析,主要通过对多维数据进行切片和切块、钻取、旋转等来实现。OLAP的多维数据分析与数据仓库的多维数据组织正好形成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利用OLAP技术与数据仓库的结合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决策支持系统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问题。

在企业能效评估系统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中,采用了3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这种结构将数据仓库、OLAP服务器与客户端严格区分开。在该数据仓库中既包含了大量业务处理系统的操作细节数据和其综合数据,也包含了历史数据和近期数据,这些数据是OLAP应用的基础。OLAP服务器的主要用途是对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进行管理,同事OLAP服务器还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多维数据集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传递给客户端。

3 企业能效数据仓库设计

设计企业能效数据仓库的第一步是确定主题。主题是与企业相关的重要的物理项、概念、人、地点和事件的主要分组,数据仓库是按照主题域模型进行组织的[2]。设计数据仓库首先要从企业的生产用能数据入手,综合决策支持的实际需要,确定数据仓库的主题。根据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该企业能效数据仓库包含了设备能效分析、经济能效分析、环境能效分析3个主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求,本文建立的是以设备能效分析为主题的企业能效数据仓库实例。其次需要确定的是支持设备能效分析这个主题的数据源。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特大型企业,有大量的历史与近期数据,数据源比较丰富。设备能效分析主题是从各个设备包括主能耗设备、加工转换单元、输送分配单元对企业能效进行分析。在企业能效数据仓库模型中,分3步来进行设计,分别是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设计。本文针对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设备能效分析主题为例,给出企业能效数据仓库的完整的设计方案。

3.1 概念模型设计

数据仓库设计中概念模型设计的目的是确定面向主题的信息包图,完成界定系统边界和确定主要的主题域及其内容,其成果是在原有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较稳定的概念模型,是在较高抽象层次上的设计。

3.2 逻辑模型设计

目前最流行的数据仓库模型是多维数据模型。多维数据集的结构由其度量值及维度定义。度量值及维度均出自多维数据集数据源中的表,这些表的集合称为该多维数据集的数据模型。每个多维数据集数据模型均包括一个事实数据表以及一个或多个维度表。数据仓库的逻辑模型即多维数据集数据模型一般有两种常见的类型:星型模型和雪花模型。

星型模型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面向OLAP的一种多维数据模型的数据组织形式,通过使用一个包括主题的事实表和多个包含事实的非正规化描述的维度表来执行决策支持查询,从而获得比高度规范化设计结构更高的查询性能。

雪花模型虽然较星型模型更符合规范化的设计结构,但它增加了查询的复杂度,降低了查询的性能。因此本数据仓库采用星型模型。该企业能效数据仓库中设备能效分析主题的逻辑模型如图2所示。

3.3 物理模型设计

概念模型是指数据在数据仓库中的存放形式和组织形式。设计物理模型还包括确定索引策略、数据存放位置和存储分配。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星型模型或雪花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事实表和维表的结构;明确两者的数据字段、数据类型、关联字段、索引结构;确定数据仓库中多维数据集的存储结构,如物理存取方式、数据存储结构、数据存放位置及存储分配是否分区等。

目前大多数数据仓库都是建立在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础上,最终数据的存储是由数据库系统进行管理的。在该数据仓库的设计中,选用MS SQL Server 2005及其组件分析服务器作为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在逻辑上是多维的,但在物理存储上其多维数据集的存储方式可以有关系型联机分析处理(relational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ROLAP),多维联机分析处理(multidimensional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MOLPA)和混合联机分析处理(hybrid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HOLAP)3种方式[3]。

在该数据仓库中,多维数据集的存储选择HOLAP方式,即基本数据保留在原有的关系数据库中,而聚合体则存储在分析服务器上的多维结构中,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数据重复,还能够提高查询性能。

4 实现

针对该化工企业,此数据仓库的实施是以MS SQL Server2005平台为基础,前端编程工具为C#.NET。

创建企业能效数据仓库,首先从企业各个相关部门获取数据表,并按照数据仓库的设计要求进行改造,建立起一个源数据库。这步非常关键,它是整个数据仓库建立的根本,也直接地决定着系统的分析功能。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并且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非常细致的选择、整理、清洗等工作,以保证数据的质量。数据的质量包括数据的正确性、明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建立源数据库之后,通过SQL Server中的DTS(Data Transformation Service)服务工具,创建数据仓库中的事实表与维表;通过Analysis Services来建立多维数据集,实现OLAP操作,支持多维查询表达式(multi dimensional expression, MDX)查询,并通过自动构造MDX语句,实现上卷、下钻、切片、切块、旋转等OLAP运算。

在前端数据展现上,可以用C#.NET通过Analysis Services所提供的数据透视表服务进行开发,或直接利用MS Office中的Excel和Access,来实现对多维数据集的数据展现功能,从而可以方便地得到各种统计报表和分析图形[4]。

5 结束语

只有充分利用、分析高能耗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历史数据,才能从中获得有用的数据信息。将数据仓库应用到企业能效评估系统中,能使评估数据的数量丰富、质量提高,从而为评估结果准确度的提高做出贡献,也为企业生产用能管理提供有效依据,使企业决策人员能更有效地确立节能技改方案,更有效地指导节能降耗工作;同时数据仓库的构建为下一步进行数据挖掘奠定基础,为其他类型企业能效数据仓库的构建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William H. Inmon. 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 3r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2002.

[2] IMHOFF C, GALEMMONG, GEIGER J.数据仓库设计[M]. 于戈,鲍玉斌,王大玲,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HAN Jiawei, Micheline KAMBER.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 范明,孟小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6篇

第一,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立意的核心——分布式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在中国还需要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因为当下集中式的发电和能源的集中管理,依旧是中国能源领域里最重要的模式。中国今天虽然也是全球的风电设备和太阳能设备制造大国,但是这些清洁能源在中国的上网率和使用率依旧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集中式用电方式对分布式用电方式的排斥。但是在分布式能源迅速发展的欧洲,比如,丹麦、荷兰、芬兰等国的分布式能源的发电量已经分别占到国内总发电量的2%、38%和36%;以德国为代表的工业大国,也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分布式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只有当分布式能源的采纳成为社会的主流,分布式能源与互联网结合才能真正派上用场。这无疑是对传统能源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分布式能源的使用对改变人类能源使用格局,减少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条快速切入的路径呢?我认为答案是有的: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在“十二五”期间于全国试行的分布式天然气发电,就是迈出了积极探索的第一步;其次,如果我们能够大力椎广微电网技术,也就是允许分布式能源实现小区范围的经济调度,或者对企业余热和废气燃气的使用,在微网侧实现管理的话,这也将是分布式能源非常有益的尝试。因为这样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不仅需要电源,还需要储能系统,以及完成电力运输的交流或直流的微电网,为了使它既可以独立运行也能并网上网,需要需求侧的电网自动化管理。

近来,随着太阳能光伏企业在中国的大量倒闭,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并网。如果有企业能够帮助小微型太阳能发电设施实现微网的运行,作为常规能源的替代和补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其经济意义和技术意义会来得更加深远。在这方面,中国的太阳能及风电企业家们应该打破传统上千军万马并网上网的思维,积极开发相应的信息技术,在微网一侧实现真正的分布式能源的使用。可以说这样的市场时机已经到来了,这样的技术储备也早已经有了,需要的只是企业家们的决心和突破常规思维的魄力。

第二,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管理,不得不提到传统企业的能源效率问题,也就是能效管理技术的提升。今天,大量中国企业能效管理依旧被视作若干设备的升级改造,系统级的能效管理的概念还远远没有建立。也正因为这样,中国那些耗能大户,比如钢铁、化工、有色冶炼企业,能效管理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依旧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我曾经倡议一些企业家们发起建立中国的能效云管理,并且可以以GE在能源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创_新参与其中,这其中的产业空间极其巨大。但对于能效云管理,要做的基础工作非常之多,首先要做好能源管理,需要跟踪目标企业的能耗使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这样的工作至少需要两年以上,才能积累有价值的可供分析和改进的系统数据。

这一领域是一个典型的跨行业、多技术综合的范畴,只有那些拥有多样技术储备和持续投资决心的企业才能承担得起大规模的能效管理工作。,但是,针对某个行业、或某个企业的能效管理工作还是很容易实现的。这里面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就是传统工业知识和信息产业知识的结合,也是两类人才知识的交互和结合。在这方面可以说跨界人才在当今的中国极其稀缺,培养能够通晓工业工艺和先进的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的人才是使得这种方案得以成功部署和实施的关键所在。也正因为这样,建立能效云恰恰是解决当前人才瓶颈和技术壁垒的一个关键措施,它可以使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被多个企业乃至于多个行业共同分享,而将技术注意力集中在标准的建立,标杆模式的采纳和推广、以及能效改进方案的实施上。

第三个巨大的鸿沟,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工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当今的中国企业中,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依旧集中在管理信息化的层面。在工业自动化、生产自动化,以及对使用信息手段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等诸多领域,本土企业仍然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事实上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差距,中国本土企业与全球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以汽车行业为例,未来的汽车产业已经被贴上了互联网汽车的标签,因此即便像通用汽车这样的老牌公司,也迫不及待地开始大批招募软件技术人才,希望能加入未来互联网汽车与苹果、谷歌和微软的竞争中。

道理很简单,汽车制造曾经依赖于大规模定制、高度柔性的生产系统,但是未来的汽车乃至汽车部件会变成传统部件加传感器、以及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智能化系统,从而使得汽车成为彻头彻尾的互联网设备。这一变化了的行业布局,有没有被中国的整车厂和汽车部件厂所意识到呢?包括德尔福在内的汽车部件制造商已经开始在各种元器件中部署智能化芯片,从汽车安全,以及改善驾驶员分神系统入手,提升部件的智能化程度。这一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整个行业变革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除此之外,即便是在销售客户管理等曾经是信息产业非常成熟的传统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其工作方式和产业格局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举例来说,今天的工业企业销售人员还需要带着大量纸质资料去给客户做推广介绍吗?一些大型设备、复杂系统的性能计算、指标计算,还需要后台技术人员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够带给客户吗?完全不需要了,因为移动互联网强大的终端模式已经完全能够解决以上的问题,而且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精准。

第7篇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 融资租赁 确认 计量

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是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新型节能机制。在这种节能新机制下,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s Company,简称ESCO)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一、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服务模式

2006年,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简称EMCA)将合同能源管理分为三种类型: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和能源费用托管型。同时,结合国内外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践,实务中除了上述三种合同能源管理类型之外,还存在改造工程施工型、能源管理服务型两种类型。这五种类型在能源管理合同中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组合出现,以适应不同用能单位的具体情况和节能项目的特殊要求。

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服务模式是指合同规定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项目融资,为用能单位提供项目的资金以及全过程服务,在项目期内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公司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效益,合同期满后节能效益和节能项目所有权归客户所有。例如,在5年项目合同期内,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公司分别分享节能效益的20%和80%,节能服务公司必须确保在项目合同期内收回其项目成本以及利润。

此外,在合同期内双方分享节能效益的比例可以变化。例如,在合同期的前2年,节能服务公司分享100%的节能效益,合同期的后3年里用能单位和节能服务公司双方各分享50%的节能效益。

二、融资租赁方法的选择

目前,各节能服务公司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将在用能单位安装的节能项目作为本单位固定资产处理;(2)将用于安装节能设施的本公司自产产品作为销售处理;(3)将安装在用能单位节能项目上的资产作为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处理;(4)按照建造合同准则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六条列出了五项融资租赁确认标准,并规定符合其中一项或数项标准的,应当确认为融资租赁。合同能源管理在以下两个方面均符合条件:首先,合同能源管理在项目合同期满时,节能项目资产的所有权无偿转移给用能单位,符合融资租赁认定条件“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其次,节能项目资产为用能单位量身定做,一般不通用,符合融资租赁认定条件“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做较大改动,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融资租赁与合同能源管理在特征上具有很大的趋同性,因此融资租赁的方法成为解决合同能源管理中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效益分享期会计核算最具现实意义的会计模式。

三、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效益分享期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用能单位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节能服务公司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企业,其特殊性在于其销售的是一系列的节能“服务”,即为客户提供节能项目。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能源审计(节能诊断);节能项目设计;节能服务合同的谈判与签署;节能项目融资;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施工、安装及调试;运行、保养和维护;节能效益保证;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分享节能效益。

基于融资租赁的方法,在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效益分享期中,将节能设备视为融资租赁的标的资产,节能服务公司视为出租方,用能单位视为承租方。租赁开始日为节能效益分享期的起始日,租赁期间为节能效益分享期。节能服务公司每期收取固定金额的节能服务费,类比于租金收入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一)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效益分享期起始日的会计确定

根据租赁准则,在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合同能源管理中,到期资产无偿移交给节能方,不存在未担保余值,一般也不存在廉价购买权。用能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每年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服务费是固定或可确定的,因此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效益分享期起始日:

节能设施公允价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每期节能服务费×(P/A,r,n)

长期应收款账面价值=最低租赁收款额=每期节能服务费×n

未实现融资收益=长期应收款账面价值-节能设施公允价值

根据长期应收款的账面价值,借记“长期应收款――节能项目款”科目,根据节能设备的公允价值贷记“节能项目资产”科目,其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二)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效益分享期的会计计量

节能设备在节能效益分享期起始日已交付用能单位使用。节能效益分享期间,节能服务公司还要对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设备保养与维护的后续服务,不可避免地发生各项保养与维护费用。这部分费用是节能服务公司维持节能设备正常运转的必要支出,直接计入其损益类科目进行核算。

同时,由于节能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节能服务公司每年收到的效益分享金额也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其无法纳入融资租赁方法体系,应直接作为节能服务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处理。

节能效益分享期内,节能服务公司还应对未实现融资收益进行分摊,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节能收益分成转入”科目;对于各期收到用能单位支付的合同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应收款――节能项目款”、“主营业务收入――节能收益分成转入”科目;后续服务时发生的各项支出,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节能效益分享期满后,节能设备直接无偿转交用能单位继续使用,节能服务公司无需进行会计处理。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全新的节能服务机制已经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只有进一步制定相关会计准则、规范其会计确认与计量,才能确保节能服务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依据。Z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张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创新与法律应对[J].生态经济,2010.

第8篇

1)部分设备达标率与行业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2)天然气放空损耗较大,能源利用效率较低。3)现有节能管理体系主要以实现节能量为目标,忽略了生产能源单耗等指标,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能耗综合状况。基于以上原因,采气厂有必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集气站能耗管理机制,提升采气厂的节能管理水平。

2主要做法

2.1健全组织机构,夯实管理基础为确保对标活动有效开展,各基层单位要成立专门的能效对标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形成本单位能效对标管理机构,为推进对标工作建设奠定管理基础。

2.2调研分析能源消耗现状

2.2.1建立各类能耗数据台帐结合单位能源结构,收集整理各个用能环节的能效指标数据,为后期指标项选定提供充足有力的数据支撑。

2.2.2进一步完善能源计量器具依据国家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以及能耗定额管理和能效对标等工作需要,各单位要进一步梳理现场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情况,查找上报需增加的能源计量器具,完善耗能计量器具配备。

2.3建立指标体系,选定对标标杆

2.3.1集气站综合系统能效对标综合考虑开发阶段、处理规模、工艺技术等因素,选取差异性较小的集气站进行横向对标,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单位油气当量生产综合能耗、单位集气站生产综合能耗、单位集气站生产用电单耗、单位集气站生产用气单耗四项。

2.3.2能耗系统能效对标按照天然气采集系统特点,针对各基层单位实际分别制定对标工作方案,对于处理工艺、耗能设备等差异性较小的集气站采取横向对标方式,优选先进标杆;对于差异性较大、规模较小的集气站采取纵向对标方式,根据开发阶段(早期、中期、后期),选取阶段的最佳水平作为标杆,随着开发阶段变化,标杆指标相应作出调整。

2.3.3重点能耗设备能效对标根据设备类型,参照国家行业标准,在全厂范围内对同类设备进行横向对标,对标范围主要包括各集气站加热炉、锅炉,对标的核心内容是设备运行效率。

2.3.4生活辅助系统能耗对标生活辅助系统作为集气站的重要部分,能耗对标可从生活基地面积、人员数量、集气站规模等方面考虑,分人均能源消耗总量、单位系统用水(电、气)单耗四项指标,指标的先进程度可充分体现集气站能源管理水平。

2.3.5重点能耗设备效率对比及达标天然气加热炉:一是集气站处理站内各类加热炉热效率达标(国家标准)及相互之间热效率、排烟温度、空气含量等参数的对比达标;二是单井天然气加热炉热效率达标及对比。

2.4制定改进措施,实现达标创优能效对标指标的达标工作立足于系统管理,是由人、物、技术和设备等诸多功能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围绕选定的各类指标标杆,将各集气站指标项实际水平与选定标杆进行对比,明确差距和薄弱环节,制定相应措施加以改进,实现达标的目的。1)采用管理途径。在企业内部改进管理、优化生产,使处理装置、能耗设备处于最佳控制参数范围内运行,提高运行效率。2)采用技术改造途径。投入资金,开展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降低生产能耗指标。3)采用加快设备优化级途径。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以先进装备予以替代,实现企业装备的现代化。

2.5完善考评机制,强化对标管理

每年组织对各集气站能效对标进行考核评价,考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并作为节能先进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对指标值先进、能耗状况明显改善的单位给予奖励。

3结束语

第9篇

在近日举行的2014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全球高级副总裁、APC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就首次展示了推动能效云的三大力量,以系统化思维破解数据中心能效难题。他表示:“构建能效云的关键在于聚焦云就绪、云能效和云持续三位一体的系统化思维:云就绪关键体现在速度提升,这就包括加快速度运营,方便快捷应对变化,将自动化与IT同步协调;云能效则在于降低成本,包括最小化或延迟资本投入,优化运营成本,最大化机房可用空间等角度;而云持续的重点在于提高性能,专为用户所需的正常运营时间设计的产品方案,需要对正常运行时间进行维护和监控,可以按需部署供电制冷和IT,以及在各个环节应用节能技术等。”

这就需要用户对数据中心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而不是简单地购置节能产品。在峰会上,施耐德电气为了充分落实云就绪、提升云能效和实现云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全新举措,涵盖产品、解决方案、服务和认证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的整体能效。

预制化方案落实云就绪

数据中心正在从模块化走向预制化,这是十几年前就率先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施耐德电气给出的又一前瞻性判断。为此,施耐德电气于去年年底收购了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领导者西班牙AST公司,并在创新峰会上正式推出预制模块化解决方案。“预制化方案显著改善了云就绪的现状,大大提升了云就绪的关键指标――速度。”施耐德电气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永哲认为:“由于它为用户简化了规划、设计、建设数据中心的过程,使数据中心的部署更快速、更可预测,同时具有与业务同步扩展、高安全性与高可靠性的特色。”

预制化与模块化都遵循模块化的数据中心设计和建设思路,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采用工厂预制方式,即在工厂完成数据中心相关基础设施的组装、连接和测试,尽量降低数据中心对场地条件的限制,减少建设现场工程量,从而缩短建设周期,提升工程质量。此外,传统的模块化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常更多地强调设备级的模块化,这样很难提高整体可用性和能效。“甚至有的企业将模块化UPS就定义成模块化的数据中心,这完全是误解。”施耐德电气IT事业部大中华区战略市场部总监谢卫刚表示,“预制化数据中心系统的模块化架构,不仅集成了整个解决方案,由于工程预制因此还实现了数据中心工程的产品化。”这也成为从模块化到预制化跨越的高门槛。预制化数据中心需要在企业工程中转化为定制化产品,虽然现场施工难度大大降低,但是却加大了工厂生产和组装的难度,方案、产品、材质、组装都需要进行反复的整体优化、评估和测试,这不仅需要企业对产品和方案有准确的把握,还需要企业对整体数据中心系统、工厂内部运营机制,调试与组装机制,以及客户需求与条件等有丰富的经验和咨询服务的能力。“不仅这种经验要体现在方方面面,技术细节的把握关乎整个系统工程,甚至小到一个特殊的螺母。”金永哲强调说。

预制化将IT设施加物理设施组成集成一体化的架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当属集装箱式数据中心。虽然它的应用尚在初级阶段,但不少行业和特定环境对它都有强烈的需求。金永哲介绍,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的应用环境广阔:第一,企业数据中心需要扩容,但办公地点已经没有空间;第二,诸如石油开采等偏僻地区;第三,诸如武警部队等对数据中心有移动需求的场合;第四,环境辐射较强不适于采用一般机房的数据中心。最近的新趋势则是,在云就绪中对资金投入产出压力较高的托管数据中心用户,最希望分批按需部署,“边运营,边扩建”。比如今年上半年正式启用的国内首个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深圳云基地盐田港数据中心,第一期项目实际建设周期只有三个半月,建设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却没有打折。据悉,全球更大规模的采用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仅施耐德电气就已经有近500个成功案例。

创新技术提升云能效

云能效重点在于降低成本,施耐德电气新推出的拥有创新技术的不间断电源和制冷产品在最小化投资,优化运营成本,最大化可用空间上可圈可点。

平衡高可用性和高效率历来是数据中心的节能难题,作为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与工业应用能效管理解决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Galaxy VM三相UPS则在这一点上迈出关键一步。它采用三种能效模式实现高可用性,成为市场上唯一使用三种能效模式实现高可用性并满足业务需求的UPS。其创新的ECOnversion超级能效模式可实现高达99%的效率,在达到双变换模式电源净化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创新性的模块化电池架构借助灵活的蓄能方式实现扩容和延长正常运行时间,从而支撑用户“边成长边支付”模式。而施耐德电气新推出的InRow 2代行级制冷产品则是新一代紧靠热源的创新制冷产品。它的最大特色就是“能效高、占地少”,据悉,它可降低单位制冷量投资50%,空间减少50%,并能随负载的变化而调整制冷量和风量,既满足制冷需求,解决了高热密度问题,又大大降低了制冷能耗。

在本土化研发上,施耐德电气和百度合作“天蝎”计划,研发符合行业需求的整机柜等定制产品。随着来自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渐成趋势,施耐德电气旗下APC还为此进一步加强研发战略。据来自中国研发团队的高级市场经理张亮介绍,去年施耐德电气旗下APC抽出各事业部和产品线的精英力量组建了“China for China”团队,做到协调集团内资源为中国客户定制产品,实现本土决策。今年下半年,将有不少为中国客户定制的产品推出,从而进一步提升云能效。

服务与认证实现云持续

第10篇

关键词: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协同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1.07

中图分类号:F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1-0029-05

Abstract: Based on synergetic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ynergetic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of three subsystems, these a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ergy saving efficiency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n, it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t.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synergy degree of every industry from 2004 to 2014 was rising, but for every industry, it also exists decline in some years. The unstable R&D input, enterprise management oversight and weak supervis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that caused the order degree of each subsystem declined, which finally lead to the industry synergy degree declined. Furthermore, the synergy degree between energy conservation efficiency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subsystem are higher than others. The reason was that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bsystems low order degree caused all the synergy degree were lower that related to it. Therefor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level is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nd each energyintensive industry needs to overcome their weakness to increase the synergy degree of overall systems.

Key words: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ergy saving efficiency;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synergy

我高耗能产业包括六个具体的行业,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这些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节能和减排的潜力也最大。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相互作用是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方面,蔡宁等在探索我国工业节能减排效率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技术创新 [2]。顾阿伦等发现,水泥行业中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节能减排效率,某些技术还可以使成本有效降低[3]。汪克亮等对我国29个地区节能减排潜力进行研究,发现技术进步能显著促进区域节能减排[4]。何小钢

等以中国36个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具有显著正影响[5]。赵建安等探讨了我国主要高耗能产业的节能减排潜力,以及在2020年CO2排放降低的总目标中工业节能减排的贡献率和贡献规模[6]。在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方面,曾萍等以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节能减排能显著拉动技术创新[7]。张金英等研究了低碳经济与产业技术创新,发现节能减排的客观需求会促使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8]。

从前人研究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但二者是否协同尚待研究,因为系统协同发展可以产生“1+1>2”的效果。因此,本文将构建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协同度模型,动态监测我国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以及各高耗能产业间协同发展程度的差别,为我国高耗能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1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发展机理

协同学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研究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如何通过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结构[9]。将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三个子系统视为复合系统,高耗能产业发展中这些子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关系。高耗能产业的废弃物主要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因此节能效率的提高必然也会提高减排效率,而且节能效率提升能够降低能源消耗成本,提高企业的收益,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高昂的减排成本和有效的减排政策能够促使企业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手段降低排放。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共同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如果三者协同发展将产生“1+1+1>3”的整体协同效应,最终促进高耗能产业的良性发展。

2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考虑指标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共性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三个子系统,用这三个子系统的协同演进反映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的协同,子系统下具体的序参量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两大子系统的序参量值获取过程中,节能和减排效率的测度是最核心的,而在测度的指标选取上需要考虑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为使测度更加准确可信,本文使用相对指标来衡量投入和产出:①将单位产值劳动力数量、单位产值占有资产量和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作为投入;②产出指标中以高耗能产业各行业的单位工业产值表示期望产出 [10],以单位产值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表示非期望产出[11]。

3协同发展测度模型构建

31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计算模型

本文拟采用数据包络方法中的SBM-DDF模型对高耗能产业的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进行测度[12]。

在构建效率测度模型时,以我国的高耗能产业作为模型中的决策单元,单一决策单元的N种投入用x表示,x=(x1,…,xN)∈R*N;M种期望产出用y表示,y=(y1,…,yM)∈R*M;K种非期望产出用b表示,b=(b1,…,bk)∈R*K;则(xt,yt,bt)表示第t时期的投入产出数据,(gx,gy,gb)为方向向量,(sxn,sym,sbk)为投入和产出达到效率前沿面的松弛变量。据此构建的高耗能产业效率测度函数为:

从图1可知,我国六大高耗能产业的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在2003~2014年期间总体呈上升态势。节能效率年平均增长速率最高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均为186%;最低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82%。减排效率年平均增长速率最高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245%;最低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64%。减排效率的年平均增长速率普遍高于节能效率,只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节能效率增长率明显高于减排效率增长率。

42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系统有序度与协同度的测度及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将六大高耗能产业三个子系统的序参量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然后带入式(8)、式(9),得到三个子系统序参量的有序度,将所得数据带入式(10),得到六大产业以2003年为基年的2004~2014年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见表2)。

从图2可以看出,六大高耗能产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总体呈现明显的提升状态。各产业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明显高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技术创新的有序度低,与其相关的协同度也因此较低,也直接影响复合系统整体的协同度。从图2(d)、图2(e)和图2(f)中可以看出,三个产业在最近年份均出现协同度下降的情况。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比较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三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节能效率在2014年降低最为明显。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子系统的有序度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下降最明显的是技术创新子系统。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程度最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其节能和减排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持续增长,但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出现明显降低,所以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协同度均出现下降。因此,各产业应当在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只有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协同发展才能够长久有效地实现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同属高耗能产业,但各产业协同度出现波动的原因各不相同,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改进。

六大高耗能产业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对比结果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我六大高耗能产业从2004~2014年整体来看,虽然各高耗能产业之间的协同度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各产业协同度的变化形式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协同度处于稳定上升状态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次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但是其在2014年协同度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主要是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降低,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2014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萎缩,其相应的利润也出现下滑,因此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也相应减少,导致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出现降低,整个系统的协同度也降低。存在较大波动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两个产业在2010年协同度均出现明显的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出现明显降低造成的,而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降低是由于未获得稳定的资金投入而导致研发投入降低,同时相对产出也降低导致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协同度在2014年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前者是节能效率子系统有序度降低导致的,导致这一降低的原因主要是2014年能源价格降低,而该产业在六大产业中属于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产业,因此其对能源价格的敏感性最强,能源价格的降低导致其节能效率的降低;后者是技术创新子系统和减排效率子系统的有序度降低导致的,从2004~2014年总体来看,该产业的减排效率子系统的有序度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该产业在六大产业中属于规模最小的产业,且其单位产值三废排放最低,因此受到的监管不够严格,企业排放的随意性比较强,当企业遇到经济环境比较差时,会通过降低减排效率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

5结论与启示

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与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度模型,对我国六大高耗能产业2004~2014年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协同发展进行测度,得到如下结论:①六大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②各产业的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子系统的协同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③各产业协同度的变化情况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发展趋势呈平稳上升状态的产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总体趋势呈上升但有一定波动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两个产业协同度在2014年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发展趋势不太稳定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两个产业协同度在2010年出现十分明显的下降。④六大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协同发展水平受各自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子系统的共同影响,任何一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波动都会影响整体的协同程度。⑤各产业协同度出现波动的原因有一定的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解决。

研究结果表明,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三个子系统要实现协同发展,要以各子系统的有序发展为前提,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会影响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各高耗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使得与之相关的子系统间的协同度都较低,国家应当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避免因研发投入不足影响技术创新子系统发展,进而影响该产业节能减排效率的提高。各高耗能产业协同度出现波动的原因各自不同,如果是节能效率过低导致的,则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节能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由于管理问题导致节能效率降低,影响节能效率子系统的发展;如果是减排效率的原因,需要加强减排效率子系统的发展。减排会导致企业费用增加、利润减少,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因此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和惩治力度,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手段进行减排,在监管过程中不能因某些产业规模小或排污量较低而放松监管。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发现各自的短板,进而补足短板,保持各子系统的均衡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整个系统的发展,最终实现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江珂.中国环境规制对FDI行业份额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20个污染密集型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0(6):139-146.

[2]蔡宁,丛雅静,李卓. 技术创新与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基于SBM-DDF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的区域差异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6):57-70.

[3]顾阿伦,史宵鸣,汪澜,等. 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潜力与成本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16-21.

[4]汪克亮,杨宝臣,杨力. 基于环境效应的中国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潜力分析[J]. 管理评论,2012(8):40-50.

[5]何小钢,张耀辉. 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与发展方式转型――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实证考察[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3):19-33.

[6]赵建安,金千致,魏丹青. 我国主要工业部门技术节能减排的潜力及实现途径探讨[J]. 自然资源学报,2012(6):912-921.

[7]曾萍,邓腾智,吴小节. 节能减排与技术创新:来自广东珠三角地区企业的经验证据[J]. 经济体制改革,2013(1): 107-111.

[8]张金英. 低碳经济与产业技g创新框架的构建[J]. 中国行政管理,2010(10):73-76.

[9]Haken H Synergetics. Instruction and Advanced Topics [M]. 3nd Berlin: Springer,2004.24-45.

[10]沈可挺,龚健健. 环境污染、技术进步与中国高耗能产业――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11(12): 25-34.

[11]吴桐.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序参量三维协同调控模型和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12]Fukuyama H,Weber W L. A Directional Slacks-based Measure of Technical Inefficiency [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9,43(4): 274-289.

[13]刘瑞翔,安同良.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变化趋势与因素分析――基于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构建与分解方法的研究[J]. 经济研究,2012(11): 34-47.

[14]吴卫红,王建英,张爱美,等. 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协同发展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6(7):61-67.

第11篇

Abstract: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energy suppl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tense and the state strongly encourages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professional energy-saving company and industrial enterprise cooperating to carry out contract energy project and sharing the energy-saving benefit is becoming ma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utine operation mode of contract energy project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关键词:合同能源;运作模式;效益;评估

Key words: energy contract;operation mode;benefit;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056-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破坏代价,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样的结果与经济结构、增长方式不合理直接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专业节能公司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具有技术、专业、资金方面的优势,项目的成功运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因此,熟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准确的节能效益评估客观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合同能源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合同能源管理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成本的一种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机制。其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框架下,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和节能改造等服务,通过共享节能效益回收投资成本并从中获取利润,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风险和成本,而且可以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1.1 节能公司为用能客户提供的服务内容

节能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根据用能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客户全部或部分提供以下服务项目。

①能源审计;②项目设计;③项目融资;④设备采购;⑤工程施工;⑥设备安装调试;⑦人员培训;⑧节能量确认和保证。

在合同期间,节能公司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收回投资并且得到预期的投资收益后合同结束。合同期间所使用的节能设备、所产生的节能效益全部归客户所有。

1.2 合同能源项目参与各方获取节能收益的几种主要类型

1.2.1 节能效益分享型

节能改造工程前期资金投入由节能公司独自承担,用能单位负责提供用能场合。项目完成后,客户在一定的合同期内,按比例与节能公司分享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具体比例可以随着项目达效的年限递减,通常项目达效初期,节能公司可以多分一些,以优先补偿节能公司付出的投资;达效后期用能单位可以多分一些,以鼓励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1.2.2 节能设备采购型

用能单位委托节能公司进行节能改造,先期支付一定比例的工程投资,项目完成后,经过双方验收达到合同规定的节能量,客户支付余额,或用节能效益支付。这种方式与节能效益分享型相比,用能单位支付的总费用相对要低一些,而节能公司可以很快收回投资,便于有效地降低运营风险。

1.2.3 节能量保证型

节能改造工程的全部投入由节能公司先期提供,客户无需投入资金,项目完成后,经过双方验收达到合同规定的节能量,客户支付节能改造工程费用。

1.2.4 运行服务型

客户无需投入资金,项目完成后,客户委托节能公司长期负责项目的运行和管理,客户支付一定的运行服务费用。合同期结束,项目移交给客户管理。

2 工业企业合同能源项目的常规模式

由于工业企业耗能在全社会总耗能中占比最高,因此合同能源项目运作的重点目标应该着眼于工业企业。工业企业中耗能包含煤、油、气等一次能源,但更普遍的是以电力为代表的二次能源。本文我们以节电项目为例介绍目前工业企业合同能源项目的常规模式运作模式。

2.1 节能公司选择合同能源项目合作方

①节能公司必须熟知国家节能政策、及时了解政府主管部门的信息与公告,并据此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及业务重点,确保所运作项目符合产业政策,以便获取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

②节能公司应当积极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牵线搭桥或采用其它方式,与有节电要求的客户进行对接,相互深入沟通,实现信息交流,通过积极介绍成功案例、预期节能效果等取得客户的信任,初步确定合作意向。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③对节能公司所拥有的众多成功案例进行复制、推广,不失为一条高效捷径。对于有节电意向的工业企业,节能公司可以与客户充分交流后,组织现场调查。现场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可能的节电场合进行勘验,掌握第一手准确资料,初步研判节电潜力。所谓节电场合,既可以是一个车间、也可以是若干台大型设备、还可以是某一类型的用电设备。现场调查环节非常重要,调查完毕后,如节电潜力较大,进一步开展后续工作;如节电潜力达不到开发价值,及时中止项目,以消除投资风险。

④签订合同能源项目合同。现场调查完成后,如果确认节电潜力较大,有实施价值,合作双方应尽快签订合同能源项目合同,之后按照合同约定,开展后续工作。

2.2 准确统计选定的节电场合在项目实施前的耗电情况

节电场合的耗电情况严格意义上应该以一定统计周期内的该场合消耗的电能量为依据。如:对一台大型水泵实施变频节电改造,应当在对应的拖动电机配电柜上安装电能计量装置,并确认电能计量装置接线正确、误差合格。建议至少确定一周以上的统计周期,记录水泵日用电量。对于因工况改变、意外停电等原因导致的明显异常数据,予以剔除。最终,根据所记录的数据计算确定该水泵在稳定工况下的日平均用电量。个别欠规范的节能公司,简单将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使用时间,或者根据用电设备的额定电流折算用电量,将之确定为节电项目实施前的设备用电量。这样比较容易计算出虚高的预期节电率,直接造成对用能客户的误导。一旦引发合同纠纷,会造成双方误解,是不可取的做法。

2.3 采购、安装节电设备

节能公司采购节电设备后,在用能客户配合下,规范安装节电设备,并调试设备运行正常。

2.4 准确统计选定的节电场合在项目实施后的耗电情况

节电设备安装前、后统计方式、方法,统计用计量装置均应保持一致,以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具有可比性。

2.5 节电量及节电率的确定

按照双方合同中约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对节电设备安装前、后的用电量指标进行分析计算,确定节电量以及节电率。

2.6 按照合同约定,双方实现节电收益的合理分配。

3 工业企业合同能源项目节能效益评估要点

3.1 简单项目的节能效益

这里说的简单项目,主要特指易于计算节能、节电量的项目。如:利用余热、余压的发电项目,这类项目,发电量减去厂用电量后即为项目供出电量。项目实施后用能客户可以少从电网购买相应电量。从而节约购电成本。电力系统可以相应少发、少供这部分电量,实现碳减排,或将节约电量提供给其它电力客户使用。

3.2 复杂项目的节能效益

所谓复杂项目,主要特指计算节能、节电量比较复杂的项目。如:风机、水泵的变频改造项目,对比改造前后的电量很困难。因为大多数风机、水泵的运行工况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其节电量、节电率只能近似计算。为了不影响节电效果认定的,合同双方只需要共同确认两个关键点。①变频改造确实节电了;②节电量的近似计算是基本合理的。

这样就可以约定一个节电收益的计算分配方法。至于谁多谁少,可以协商处理。

3.3 特殊项目的节能效益

有的合同能源项目实施后,单位时间耗电量不减反增。如:大型电石、铁合金冶炼项目就存在此种状况。对冶炼电路短网系统实施无功补偿后,短网电压降得到有效改善,电极电压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此时,电炉变压器单位时间耗电量反而增加了。对于这类项目,单纯地考核日用电量,显然无法准确评估无功补偿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经过改造后,生产一炉产品的时间会缩短,产品单耗会降低。引入这两个指标评估改造效果,无疑更加客观。

总体来说,工业企业合同能源项目的节能效益评估十分复杂。原则上,应该立足于较高的着眼点,从技术和管理方面全方位考评,综合评价其效益。

4 工业企业合同能源项目的运作风险点

4.1 节能公司存在技术风险

即使是十分成熟的案例模式,在节能项目投运并完成节电率测算之前,也无法确保百分之百节电。当节电与完成工艺之间出现了矛盾时,当然不能舍本逐末,片面追求节电而造成整体工艺流程被破坏。

另外,有时节能公司技术判断失误,可能造成安装设备后,出现不节电的失败案例,导致合同无法执行,给节电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4.2 合同能源项目合作双方的诚信风险

合同能源项目是一个长期的合作模式,一般来说少则一两年,长则十几年。如果客户经营过程出问题,就可能无法按照预期指标回收经营效益,甚至可能陷入严重亏损的境遇。

另外,用能客户在合作之初往往对节能技术缺乏认知,双方基于合同约定能源管理模式后,节能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风险全部由节能企业承担。待节能项目运作模式步入正轨以后效益逐步显现,客户企业发现与节能公司的合作成本远远高于企业买断设备自主运作的成本,于是找各种借口消极履行合同,这样的例子在节能管理行业俯拾皆是。

4.3 融资难也是横亘在这个行业前的一大障碍

项目运作之初,节能公司需先期提供启动资金、采购设备及安装调试、进行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节电收益在后期才能得到回收。因此,先期的充裕的启动资金对节能公司至关重要。

然而,节能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因存在潜在风险、缺乏担保而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节能公司出让的是技术,拥有的只是未来的收费权和现金流,而商业银行看重的,恰恰是土地、厂房等能够作为抵押的资产。这是造成节能企业贷款难的最根本原因。

5 未来的前景展望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导致能源消耗总量过大,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另外,工业企业对节能降耗的渴求,使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合同能源运作模式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于海涛,范鹏翔.合同能源管理在包钢节能改造的实践[J].包钢科技,2016(02).

第12篇

世界各国节能的管理模式不同,并与国家的政治体制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联。一般说来,市场经济国家大多采用市场机制为主,并辅以政府干预;少数国家则以政府干预为主,辅以市场机制。例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以鼓励、引导和宣传为主,配合强制性法规和政策,促进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有着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则形成了“限制性政策+鼓励政策+信息服务”的管理模式。

世界各国都有政府机构管理节能工作,但机构设置和职能不尽相同。

美国的节能归能源部管理,加拿大也是如此。美国能源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局(EERE)机构庞大,是部内最大的一个局,有两个综合办公室:规划和预算办公室,管理和运行办公室;下设5个市场部门:即电力技术办公室、工业技术办公室、交通技术办公室、建筑技术和商务办公室及联邦能源管理办公室,还有6个区域办公室,地点分别设在亚特兰大、波士顿、芝加哥、丹佛、费城和西雅图(详见附图)。

美国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局的职能是:保障公共和私人部门的能源安全、环境质量和经济活力,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http//wwwerendoegov/eere/missionhtml):

——提高能源效率和生产率;

——向市场转让洁净的、可信赖的和可以转让的能源技术;

——通过提高美国人的选择机会来改善他们每一天的生活质量。

日本的节能管理工作由经济产业省代管的资源能源厅负责。日本对节能工作实行全国统一管理,一竿子插到底,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机构负责节能管理。2001年小泉政府机构改革后,在原来1府22省厅调整合并为1府12省的条件下,节能管理机构不仅没有撤销反而升格了:由原来资源能源厅煤炭部的节能课升格为节能新能源部,编制增加到65人,反映了日本政府对节能工作的高度重视。

中介机构是世界各国推进节能工作的重要力量,既有利于推进节能政策、强制性标准、规划和计划等的实施,也可以使政府工作人员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战略性、宏观性事务的研究和实施。例如,日本在节能领域的中介机构较多,节能中心、能源经济研究所、新能源和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等。他们在节能情况调研,搜集分析相关信息,研究提出政策建议,贯彻落实和组织实施节能政策,推动日本节能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节能的动因从安全推动转向环保推动

市场经济国家的节能,最初发端于1973年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危机。由于石油危机导致全球性油价飙升和经济衰退,美国、日本及欧盟国家等石油进口国的能源忧患意识日盛,能源节约被提到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为了防止能源供应约束引致经济衰退和社会恐慌,这些国家纷纷出台各种节约能源的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保障本国的能源和经济安全。

以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发大会为标志,国际节能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次会议开放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环境外交中的热点。经过缔约方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在1997年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形成了《京都议定书》。虽然该议定书还没有正式生效,但作为最经济的减排措施,节能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其目的就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防止温室气体排放引致生态灾难,保护地球——人类共同而惟一的家园。

三、通过增加公共预算,支持节能项目的实施

市场经济国家推进节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不断增加公共财政预算,支持节能计划和项目的实施。支持的重点包括:法规制定、公众宣传、教育培训、信息服务、课题研究,同时组织引导企业对关键性、共性的节能技术进行开发、示范,引导能源效率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美国的公共预算是通过各类节能计划或项目来实施的。EERE支持的9个一揽子的优先领域,分别是:极大地减少甚至最终结束对外国石油进口的依赖;减少能源价格的不利影响;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保证程度;增加发电、输电和用电的保证程度和效率;增加建筑物和器具的能效;增加效率,降低工业的能耗强度;创建国内新的生态工业;政府垂范;改变EERE的行为方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用于能效和新能源的投资预算逐年增加,2001年为11.8亿美元,2003年增加到13.1亿美元(详见表1)。

表1美国联邦政府能效和新能源局公共财政预算(单位:百万美元)

注:①包括可再生能源——项目指南、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融资和节能政策与管理。

日本用于节能的公共财政预算也较多。例如,资源能源厅2001年度财政预算1300亿日元(约10亿美元),节能和新能源为520亿日元(约4亿美元,其中330亿日元的补助费、45亿日元的开发费、10亿日元的信息服务费和130多亿日元的国际合作费),占资源能源厅预算的40%。投资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对节能工作的重视。

四、节能的管理手段与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为了推进节能工作,市场经济国家根据具体的节能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措施。其中,有些措施是加速节能技术在市场的推广应用,常常是短期目标导向的;还有一些政策则是促进节能市场转变的,属于长远目标导向性质。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的政策措施较多,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表2是其中的一种分类结果。

表2国外节能政策措施的分类

现将市场经济国家采取的主要节能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效果,简单介绍如下。

(一)与节能有关的法律法规

依法进行节能管理是国际惯例。我们对收集到的48个国家资料进行了有无专门节能法的统计,结果发现,14个国家有专门的节能法,其他国家则在相关法律或政令中涉及节能问题。如日本有《节能法》;美国虽然没有专门的节能法,但有关能源的法律法规,如1975年的《能源政策法》、1978年的《国家能源政策法》、1987年的《国家器具能源法》,以及1992年颁布的国家节能政策法令等,都涉及节能问题。

日本修改后的《节能法》,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责任、政府在节能上的管理职能等都做了严格界定:年消耗燃料300万升标油或1200万千瓦时以上电力的为一类重点用能单位;年消耗150万升标油或600万千瓦时以上电力的为二类重点用能单位。重点用能企业必须配备专职能源管理士,每年向通产省及相关部门报告能耗状况。如不能按期完成节能目标,又提不出合理的改进计划,主管部门有权向社会公布,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处以一定的罚

金。《节能法》规定,通产省(经济产业省)直接管理4000多家一类和6000多家二类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内容包括根据评价标准采取合理的节能措施,任命能源管理士,开展节能宣传,统计和报告能源利用状况等。

(二)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产品标识及认证制度

国际上有关节能的强制性标准一般是能源效率标准,通常由法规设置一个最低的能源效率数值,达不到这一数值的产品禁止进入市场。目前,能效标准主要用在建筑、汽车、家用电器和电机上。即目前的强制性能效标准主要是针对终端用能产品的。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通过立法确定了能效标准和标识的合法地位,先后实施了强制性能效标准、标识和自愿性认证(即“能源之星”)制度。能效标准由能源部负责制定和实施,1990年1月第一批强制性能效标准生效。强制性的能效标识由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80年开始组织实施,由美国国家电力公司向购买节能产品的用户提供补贴。自愿性标识由环保局于1992年开始组织实施。即美国强制性的能效标准、标识和自愿性标识是由不同部门组织实施的。1993年4月,当时的克林顿总统签署总统令,规定所有联邦机构的政府采购必须是“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这不仅使“能源之星”标识制度获得极大成功,也使之成为许多国家的节能基准。

日本实施“领先产品”能效基准制度。对汽车和电器产品(包括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等),分别制定了不低于市场上已有商品的最好能效标准。煤气与燃油器具、自动售货机、电气便座、变压器等“领先产品”能效标准也在制定过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必须按照“领先产品”标准执行,否则将受到劝告、公布企业名单和罚款等处理。日本还与美国联合实施了办公设备的能效标识计划。电脑、显示器、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扫描仪和多功能驱动器等,达到美国能效标准的就贴上“能源之星”标志,并相互承认。这一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据有关调查,2000~2001年,日本电冰箱的能源消耗降低17%,复印机的能效水平提高了3%,汽车燃油效率提高了8.5%。

日本建筑节能设计的能效标准也是强制性的。原来的建筑物设施的能效标准是1992年制定的。从2001年4月开始,日本提高了空调、照明、通风、热水器、电梯等系统和设施的能源效率标准;并要求没有达标的必须提出改造计划。日本节能中心在全国随机选取800个家庭,为其安装可测试耗能量的仪表。使用结果表明,1998年这些家庭电力消耗比上一年度平均下降了20%,说明即使日本的建筑节能潜力也很大。

1992年澳大利亚实施强制性的能效标识计划,冰箱、冰柜、空调、洗碗机、洗衣机、烘干机等都是标识的对象。1998年起澳联邦政府进一步完善能效标识制度,改变星级能效规则和相关家电产品的能效标准,2000年9月已启用新的能效标志。据2001年统计,消费者对能效标识的认同率高达80%,能效星级高的家电产品销售量显著增加。澳大利亚还为冰箱、冰柜和电热水器等3种家电产品,电动机和组合式商业空调器2种设备,制定和实施了最低能效标准(MEPS)。荧光灯镇流器从2003年开始实施MEPS。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以其投入少、见效快、影响大、节能和环保效果显著等优点,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认可。据国际能源署统计,至2000年6月,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并实施了能效标准,有37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能效标识制度,其中大多数的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是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并且是强制性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可以从有关文献上查到国外钢材、冶金、建材等产品的能耗水平的资料,但这些数据大多是有关单位根据政府的统计资料和企业公布的数据计算出来的。

(三)激励性政策与措施

为了激励企业节能,国外也使用激励性措施。美国、日本及欧盟国家采用激励机制,收到显著效果。此外,市场经济国家还通过征收能源税和碳税,控制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引导能源结构升级,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

美国《国家节能政策法》明确规定,“公用事业单位实施激励性计划”,鼓励其他机构参与电力需求管理,双方协商实施具体的节能项目,参与单位得到一定的资金补助和服务。激励的形式有现金返还、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等。现金返还是为了鼓励用户购买节能产品,特别是“能源之星”标志产品;也鼓励节电,如为了缓解电力危机,加州政府实施了“20/20能源返还计划”:如果用户2001年夏季耗电量比上年同期降低20%,可得到2001年夏季电费20%的返还。在美国2001年财政预算中,对新建的节能住宅、高效建筑设备等实行减免税政策。各州政府也制订了地方性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如俄勒冈州对节能产品的减免税,最多达1500美元。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服务,居民在购买“能源之星”认证的建筑时可申请低息贷款。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促进了节能建筑产品的开发,降低了建筑物能耗和维护管理费用,还带动了墙体、屋面保温隔热技术的发展,刺激了建材市场,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日本制定和实施的激励性政策主要有:对节能设备推广、示范项目实行补贴制度。经济产业省每年380亿日元(约3亿美元)的预算,用于补贴家庭和楼房普及能源管理系统、能源服务公司(ESCO)以及采用高效热水器等。对使用列入目录的111种节能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和税收减免优惠。减免的税收约占设备购置成本的7%(设备购置成本不高于所得税或公司应付税的20%)。除正常折旧外,还给予特殊的“加速折旧”政策,最大可获得相当于设备总价值的30%。对使用节能设备实行优惠,通过政策性银行给予低息贷款,以鼓励节能设备的推广应用。通过财政预算支持节能技术开发:对“国家的节能技术开发项目”由政府全额拨款,对“企事业单位的节能技术开发项目”,国家给予补贴。2001年日本用于节能技术开发的财政预算为970亿日元(约7.5亿美元)。其中,520亿日元用于国家的节能技术开发和国际合作,其余40%用于资助企事业单位进行的节能技术开发。

日本也采取精神奖励的办法,调动企业节能的积极性。例如,经济产业省定期节能产品目录,开展节能产品和技术评优活动,分别授予经济产业大臣奖、资源能源厅长官奖和节能中心会长奖。

(四)信息传播及咨询服务

国外公民有较高的节能意识,与政府开展经常性的、有目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分不开。国外非营利性的节能信息传播和咨询服务,一般由政府提供经费资助,中介机构组织实施。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公共出版物、网站、宣传点等,向公众进行节能宣传。地方政府在社区和责任区范围内,通过发放小册子和期刊、建立网站、实施示范工程和培训计划等,提高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近年来,澳大利亚温室气体办公室(AGO)与维多利亚州可持续能源管理局、新南威尔士州可持续能源管理局一起,共同组织实施“登星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

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节能宣传教育工作。除节能日(每月第

一天)、节能月(每年2月)在全国开展节能技术普及和推广及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外,还规定每年8月1日和12月1日为节能检查日,检查评估节能活动效果及生活习惯的变化。日本的节能中介组织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如节能中心在中小学校开展建立“节能共和国”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节能宣传教育。该活动不仅得到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公司、协会和大学也参加到了这一活动中。全日本已成立了59个“节能共和国”,其中的3726位成员来自小学。日本培养“资源忧患意识”从儿童抓起由此可见一斑。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支持的节能咨询服务,包括能源审核和信息传播等。1991年澳联邦政府实施企业能源审计计划(EEAP),帮助企业检测能耗。联邦政府提供50%的经费支持,委托澳工程师协会对200家能源审计合格的机构注册登记和管理。计划实施的结果表明,进行能源审计的854家企业的年均节能率达11%。澳联邦政府还为工商企业提供节能的咨询服务。维多利亚、南澳、昆士兰州以及北方地区都开展了类似的能效咨询和信息传播工作。

国外也通过能源服务公司(ESCO)为企业节能服务。ESCO是运用市场机制开展节能服务的一种实体。ESCO项目有两种付费方式,即担保和效益分成。担保的具体做法是,ESCO给用户做节能项目,并保证节能省下来的费用与投资成本相当;用户定期支付ESCO的服务费用,向第三方支付投资。分成的做法是,ESCO对用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并从用户节能省出来的经费中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能源价格、企业信用、融资和贷款、技术水平及用户积极性等因素,都影响ESCO项目的成败,在进行此类项目节能试点时,应予充分的考虑。

(五)自愿协议

自愿协议是指工业界整体或单个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为提高能效与政府签订的一种协议。协议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工业界整体或单个企业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某一能效目标,政府给予承诺方以某种形式的激励。在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后,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自愿协议形式被发达国家所迅速而广泛的采用。欧洲和美洲已有10多个国家采取了这种措施,欧盟有300多个这样的协议,日本有30000个地方性防止污染协议,美国有40个联邦一级的自愿协议。自愿协议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多的非强制性的节能措施,在荷兰、挪威等国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通过自愿性计划来推进节能工作的开展。如联邦政府提出了自愿性“温室气体挑战计划”,并提供经费支持。到2000年参与该项计划的企业达500家,预计2005年将达1000家。参加该项自愿计划的有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企业,机械加工、金属制品、钢、铁、铝、水泥等生产企业,以及食品加工类企业。通过实施各种节能提高能效措施,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也产生明显的环境效益。据统计,2000年参加企业共减少23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从国外的实践看,自愿协议的对象一般是耗能产品,如钢铁、建材等。实际上,自愿协议是对政府采用的成本较高的其它政策措施或政治上不可接受方案的一种替代。因此,作为一种“软”措施,自愿协议对企业的影响与“硬性”手段(如标准、税收等)相比是不同的。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往往需要与其它政策措施(如税收、投资补贴等)联合使用。

五、政府自身节能,率先垂范

除了采取强制性措施、激励手段和提供节能服务外,国外政府还从自身节能入手,推进全社会的节能。研究表明,政府(包括国防及教育等公共部门)已成为许多国家消费能源最多的部门,能源消费在行政经费支出中占很大的比重。因此,政府自身节能不仅可以减少其能源消费、节约开支;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拉动节能产品的需求;可以起示范作用,带动企业和社会节能;更主要的还能增强节能法规和政策的权威性:要求社会公众执行的,政府自身首先做到。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政府机构的自身节能工作,以节约费用、实现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澳联邦政府规定,所有政府机构均要向工业、旅游和资源部报告年度能耗状况,同时向国会提交报告,接受议会和公众的监督。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采用能效标准更高的建筑物标准体系;对新建和改造建筑物、办公设备、电器设备执行最低能耗标准;推广使用太阳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技术;政府交通工具执行新的燃料效率指标;开展生态办公室计划,在办公环境节约利用能源资源;联邦机构的政府采购必须是四星能效等级以上的产品等。联邦政府的表率作用对各州和地方政府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们也先后建立了类似的能耗状况年度报告制度。1998~1999年度报告显示,联邦政府总能耗降低了9%,温室气体排放降低了8%。

美国1985年就推出了政府节能计划。在对能耗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制定了白宫短期及中长期节能行动计划,通过各种降低能耗、改善建筑和设备能耗状况等措施,实现降低能耗的目标。老布什总统批准了白宫节能计划,克林顿总统任期内签订了节能合约。1992年美国《能源政策法》又对联邦政府机构提出了具体的节能目标:1995年单位面积建筑物能耗在1985年基础上降低10%,2000年降低20%。联邦政府12902号行政令进一步要求各政府机构2005年节能30%。到2000年,该计划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实现。

六、国外政府节能管理的总体趋势与经验

我们可以在各国政府部门的节能管理机构设置、增加公共财政投入、采取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得出国际上节能领域的一些总体趋势。

一是政府在节能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节能动因已经从能源安全转向环境保护,无论是能源安全还是环境保护,都有相当程度的“外部性”,不是完全依靠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干预;节能产品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政府提供公正的信息加以引导。即西方国家政府在节能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是政府部门中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节能。尽管世界各国的情况并不相同,但总可以找到负责节能的政府机构。有的国家归能源部门管理,如美国和加拿大;有的国家归经济部门代管,如日本的资源能源厅(副部级);有的国家实行综合管理,如澳大利亚的工业、旅游和资源部。

节能管理机构的级别,一般为局级编制,美国、日本都是如此。从人员数量的变化看,一些国家增加了人员编制,如日本在节能和新能源局升格后,管理人员增加到65人。一些国家节能管理人员有所减少,如1998年美国能源部改革时,能效和新能源局的人员由最多时的649人减到530人,现在约450人。同时中介组织在节能领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政府在具体推进节能的方式方法上,对企业的直接行政干预较少,鼓励性措施和惩罚性措施也都有法可依。在措施上,从强制性、激励性,到咨询服务、与企业协议等多个层次同时推进,既制定强制性的法规和标准,也采用自愿协议和市场机制;既推进企业和社会节能,也重视自身节能,起表率作用。管理内容上,重点抓终端用能设备和设计规范两个“源头”。通过公

共财政预算,支持节能项目的实施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统计指标体系,重视数据和信息的搜集和,做好节能的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