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防病虫害的方法

防病虫害的方法

时间:2024-02-18 16:0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防病虫害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防病虫害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植技术;防病技术

我国的人口众多,小麦又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一旦小麦减产或者小麦遭遇到病虫害的威胁,那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小麦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实现小麦的高产和超高产。

1 小麦高产栽植技术

1.1 小麦栽种前的准备工作 小麦栽种前有两项工作需要完成,那就是对小麦地进行精细的整地工作和选用实时良种进行播种。在整地阶段应该做到,对小麦地一流的稻茬进行整理,对小麦地进行深耕,在进行耕种之前应该做好基肥,要将整块土地进行深耕,保证整块土地都能够进行下一茬小麦生长。做完整地工作之后就应该进行良种处理和种子的选择工作,在进行种子的选择工作的时候,应该从当地的气候环境着手,如果当地的水量较少,就应该选择能够耐旱的两种,如果当地的病虫害比较严重,就应该选择能够有一定抗病虫害能力的麦种。选择好适合的两种之后,应该对小麦种进行晾晒,提高种子的发芽几率,对小麦种进行药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麦病虫害。

1.2 小麦生长中的施肥和播种 在进行小麦播种的时候,应该注意肥料和小麦应该一同播下,适时播种,减少小麦病虫害和冻伤,另外,在播种时,应该注意播种量要精确,减少重复播种的可能,做到深浅一致,尽量使用机械耕种。最后应该注意,小麦在播种时,应该使用45%复合肥进行施肥。

1.3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要做好小麦的高产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减少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杂草抢肥料的情况,是争取小麦高产关键。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小麦地经常会出现杂草丛生的情况,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产,因此在田间管理中,应该做好小麦的除草工作。首先应该在小麦生长的初期阶段,对杂草进行盖草灭草的工作,进行精细化的小麦田间管理工作,尽量提高小麦的除草工作效率,应该在冬季到来之前做好除草工作,放置在春季来临时,小麦地出现杂草丛生的情况。在小麦生长初期应该以物理除草为主。除了应该做好小麦的除草工作之外,还应该注意对小麦进行施肥和追肥,在小麦拔节期使用尿素进行稀释后施肥。能够提高小麦的单粒重,为高产打好基础。在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中,还应该做到水量适宜,抗旱防涝。

1.4 适时收割 小麦的收割也应该掌握一定的技术,在小麦成熟达到95%以上时可以进行收割,小麦收割的征兆应该是,小麦的大部分茎变成黄色,叶片枯黄,但是茎秆还有一定的弹性,这时候就是小麦进行收割的黄金时期,在收割时,如果是大片土地建议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机械收割更加快速。

2 小麦的防病技术

2.1 小麦的返青拔节期间的防病 在小麦的返青期应该注意对小麦病虫害的检测工作,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及时进行补救措施。根据天气预报的内容,对小麦病虫害的整治工作做好安排和布置。早发的小麦病虫害主要包括地下害虫、白粉病等等,对于地下害虫,应该使用50%辛硫磷乳剂加土进行撒施,将地下的害虫毒死。对于小麦的白粉病达到3-5时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再每亩用粉锈宁3g加水进行稀释,喷洒到麦田中。就能有效的减少小麦的白粉病。

2.2 孕穗灌浆阶段防病技术 小麦孕穗灌浆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应该更加重视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小麦的白粉病仍然是这一阶段的高发病症,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小麦的白粉病达到每亩10%-20%时,应该使用粉锈宁8g加水进行稀释之后喷洒到小麦田中,另外针对小麦的吸浆虫应该用6%林丹粉加20公斤细土进行搅拌后,洒在麦田中,杀死吸浆虫。小麦麦蚜虫也是小麦常见的病虫害,应该注意使用化学施肥的过程中,使用麦蚜虫的天敌,对麦蚜虫进行整治工作。小麦的病虫害防治中不能单纯的依靠化学药品进行整治,应该多利用害虫田地或者其他安全的物理方法进行整治。

2.3 小麦成熟阶段的防病技术 在小麦的成熟阶段,应该尽量选用那些高效低毒的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尤其是多选择使用武力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最大的病虫害威胁就是小麦吸浆虫,这种病虫害对小麦来说使用毁灭性的害虫,小麦吸浆虫的泛滥会造成小麦的大面积减产,所以在小麦吸浆虫泛滥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整治工作。减少小麦吸浆虫的泛滥可以选择能够防止小麦病虫害的小麦品种开始做起,减少小麦的吸浆虫的病虫害。最后,我们应该明确小麦病虫害的处理上,物理方法比化学农药更加安全,我们应该进行选用物理方法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做好小麦的高产栽植技术应该从小麦栽种前的整地阶段入手,选择适合的良种进行播种,做好田间的施肥管理工作,最后选择合适的实际进行收割,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就能实现小麦高产。在小麦高产中还应该有一个保障性的工作就是要减少小麦病虫害,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这两方面着手小麦必将实现高产。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类型;防治措施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我国的农业生产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在整个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粮食安全和稳定的保障。因此,在水稻发生病虫害之际,我国各大相关部门需要予以重视,针对病虫害发生频繁和面积广的地区进行重点整治,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和稳定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了预防水稻病虫害,这就要求对病虫害的常见类型进行研究和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深入考察,找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和防治办法和对策,为将来的水稻病虫害问题做参考。

1 水稻常见的病虫害类型

1.1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的大多数水稻种植区都有发生,这种病虫害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在离近水面的地方出现暗绿色的斑点,并不断变大,演变成椭圆状和云纹状,不同的温度会导致呈现的颜色不同,叶片和叶梢受病病逐渐枯死,从而导致水稻的产量大大下降。一般来讲,水稻受到纹枯病的影响,往往不能正常抽穗,产量会平均每株损失10%-30%,如果情况严重时会高达50%,不仅影响水稻的整体产量,同时也影响到农作物的出口,提高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1.2 水稻稻曲病 稻曲病主要是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后期,往往在水稻丰收的季节发生,人们会误以为大丰收,其实不然。稻曲病主要表现是:在初期害穗上部谷粒,抽穗的数量少达一粒到几粒,多达十几粒。初期会露出淡黄色,并且不断膨胀,最终完全包裹全部,体积远远超过正常的谷粒。病谷粒的增加,不仅消耗了整个谷粒的营养物质,同时也也导致空谷粒的明显增加,更严重的是,稻曲病会产生一定的毒素污染稻米,人们食用后会引起食物中毒,威胁生命健康。

1.3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是水稻病虫害的病害之一,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受害,在受病初期,水稻的株叶边缘呈黄绿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加重和恶化导致叶脉呈苍白色,最终干枯而死。发病一般从叶尖和叶的边缘开始,严重的情况下是害叶梢,由最初的暗绿色沿线斑点演变成黄白色病斑,最终不断扩展变成枯白色,如果不及时防治和治疗,就会在短期之内坏死,影响整体水稻的产量。

2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对策

2.1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首先,正确选取抗病的品种。品种的选择和使用大部分决定着水稻的正常生长情况,抗病品种的选择是有效预防水稻病虫害的方法和对策。优质的抗病品种会产生对病虫害的抗体,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有效预防大面积水稻受病。其次,要注重清理菌核。在每季的种植之前,要及时对浮在水面上的菌核捞起,可以通过加深水进行打捞,捞出的菌核要送出进行深埋或者烧毁,从而减少菌源,减小水稻纹枯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最后,加强栽培和施肥管理。在进行水稻灌溉的时候,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有间歇性地灌溉,从而防治水稻早衰。同事增加施硅肥,按照一定比例施肥,增强茎秆的强度,从而有效抵抗病虫害。

2.2 稻曲病的防治 首先,注意科学合理进行施肥灌溉。大田施肥有条件的应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使用,不要过多过迟施用氮肥。在灌溉上也要注意把握好,在晴天和阴雨天气要分别对待,比如阴雨天气,要适当降低田间湿度,从而有效刺进水稻茁壮成长。其次,药剂防治是有效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在水稻抽穗前7-10天及齐穗期,按照一定比例用50%菌灵或者3%井冈霉素,加上750kg的水各喷雾一次,同时适当配合磷酸二氢钾、增产菌等相结合,防治效果更佳。

2.3 水稻白叶枯病的预防 第一,加强对水稻的检疫工作。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疫工作,防止病种带入非病区,尽量预防病虫害的侵入。如果非要引入新品种,就要严格按照比例调配进行催芽。第二,适当进行施肥。在初期进行施肥,早施氮肥,促进水稻早抽穗,到了后期就不要施氮肥,从而减少白叶枯病的发生。要注意勤灌、浅灌还要注意晒田,对预防病虫害侵入都有一定的抵御作用。第三,要进行药剂防治。一旦发现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100g,对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防效明显提高。

3 结语

水稻病虫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对于水稻病虫害问题,要提高重视度,对病虫害进行深入研究,寻找适合并且有效预防的方法和对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水稻的产量,保证稳产、增产,减少病虫害的侵入,从而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徐翔,尹勇,罗林明.四川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不施药防治对比试验[J]. 植物医生,2005(03)

第3篇

【关键词】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措施

0.引言

近年来,在园林绿化中,只重数量,忽视质量,植树后缺乏正确的抚育管理,加之初期发生的林木病虫害未能进行必要的监测和防治,因而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增多,危害加重。制定园林树木病虫害治理方法时,应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的为害范围之内。本文着重讨论一下园林树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园林树木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作用迅速、效果显著,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现已广泛应用。这种办法是应用有毒物质干扰有害生物的生理过程,从而将有害生物杀死、阻碍物质如抗菌素可阻止侵染物的扩展。排斥物质可影响害虫的感官,如散布难闻的物质。引诱物质可引诱昆虫而大量诱杀,性诱饵即属这类物质。毒物可经口(通过昆虫口器),经皮(通过植物表皮),或内吸(通过植物液流)起毒害作用。毒物有少毒类或多毒类,有的还具有植物毒性,因此也可为害寄主。

1.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于化学防治的特点,如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且由于参与了生态调控能起到保护生态平衡、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作用。其缺点是防治效果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如化学防治速效,人工培养有益生物的技术难度较高,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种类不多等。总的来说,运用生物防治进行生态调控是园林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在园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用于防治园林病虫害的生物产品很多,包括天敌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微孢子虫、线虫和农用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害虫本身具有的化学物质的仿生合成产品(昆虫激素、性信息素等)、不育剂和植物源农药等。目前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上应用较广的生物产品有细菌类的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周氏啮小蜂、阿维菌素等。

1.3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微生物侵入病虫害体,杀死或抑制其生长发育。紫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防治虫害的微生物它只对蝶类(鳞翅目)的幼虫有致病效用。这种微生物能产生一种可在幼虫肠内溶解毒素,是适用于约150种鳞翅目幼虫的特有的肠毒剂。昆虫病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能取得象化学杀虫剂那样的快速防治效果,同时调节虫口密度,使之保持在危险限度水平之下,以达到防治的长效性。

1.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处理、射线、机械阻隔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任何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对热有一定的忍耐性,超过限度生物就要死亡。在园林树木病害防止中,热处理分为干热和湿热两种方式。机械阻隔也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例如覆盖薄膜,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花木栽培地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地减少叶病的发生,如芍药地覆膜后,芍药叶斑病成倍减少。覆膜防病的原因湿膜对病原物的传播起到了机械阻隔的作用;覆膜后土壤温度、湿度提高,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减少了侵染来源。对于虫害来说主要是通过人工捕杀、诱杀(灯光诱杀、毒饵诱杀、植物诱杀、潜所诱杀),此外还可以通过热水浸种、烈日暴晒、红外线辐射来杀死在种子里的病虫害。

2.加强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方法

2.1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有收效快的特点。当一些病虫害即将大发生或已经大发生时,及时采取化学的防治常可使用病虫的蔓延得到及时的控制。另外化学防治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受地区性和季节性影响较小,不同类型的地区和不同季节往往都可使用。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污染,对天敌有伤害,易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

2.2发挥综合防治优点

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合理运用栽培、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如果协调起来,就能达到既能杀死病虫害,也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天敌的作用。如采用内吸杀虫剂,涂抹茎、干和根部浇灌等,早期控制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的发生。选用对农药抗性较强的天敌,配合施用杀伤天敌较少的选择性药剂,是避免或减少矛盾的途径。在自然界里,多种病虫害常同时发生,分别防治,造成重复。以一种优势病虫害为对象,掌握植物发育的关键和病虫防治的有利时机,集中用药,兼治其他。可根据当时、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施放天敌、使用菌剂、药剂等针对性措施,达到兼治的目的。构成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及影响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治措施也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采取取长补短、提高效果是必要的。如防治地下病虫“种蝇”时,注重施肥与药剂杀灭成虫相结合的措施,可以基本控制其为害。

2.3建立园林保护体系

园林植物与农作物、林木有着不少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差异。城市是园林病虫害的载体,而城市是人造的环境,与农业、林业的自然环境相比较起了质的变化。如气温偏高、相对湿度下降、土壤结构复杂;城市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污染城市的大气、水源及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碍大气的流通和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园林植物种群的分布和生长,相应的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根据城市大环境的特点,利用植物群落内部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繁衍,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控制灾害性病虫害的发生。建立生态健全、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即生态园林体系,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能够实现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有效控制。当病虫害超出控制允许标准范围时,又要及时用药防治予以遏制。生态园林防治体现以防治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它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而且会收到很大的经济效益。

2.4完善养护管理机制

养护管理也是预防病虫害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适时的施肥、修剪、浇灌、养护,确保树木苗木茁壮生长。一颗健壮的植株,要比生长瘦弱的植株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要注意研究立地环境,改善立地条件,创造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植物群落茁壮生长的有利环境。 [科]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起因治理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需从维护生态平衡的概念出发,采纳综合防治的方法,强化预防工作,实施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学会预防病虫害。在防治策略上,采纳合理的治理方法,搞好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预防入规划设计中。

1、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多种次关头虫在一些处所上升为主关头虫,致使造成重大风险的病虫种类不竭增多;经济林病虫风险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成长和林农脱贫致富历程。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向;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踪严重;危险性病虫害扩散伸展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本、生态情形和自然景不美观组成重大威胁。

2、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人工林面积不断的增加,病虫害也日趋严重。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这是因为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与此同时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这样的森林生态系统非常懦弱,有害生物一旦传入,森林生态系统无法抵抗。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我国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大都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正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与预防策略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节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不雅概念出发,在整个森林出产、栽植及养护打点等过程中,都要有打算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手艺,调节生态情形,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水平,不使其形成超出风险尺度要求的策略及法子。要使自然防治和酬报防治手段有机地连系起来,有意识地增强自然防治能力。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体例很多,各类体例各有其利益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法子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映。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节制害虫的发生,避免彼此矛盾,尽量阐扬有机地协调浸染,连结经济许可水平之下的防治系统。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需要维护生态平衡,采纳综合防治和生态节制的法子,强化预防工作,实施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惟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改变。在防治策略上,采纳综合性营林法子,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预防法子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改变。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告。要用科学的体例,窥探病虫发生、成长动态,并把窥探的材料连系当地天色前提、林木状况,正确揣度病虫害的发生、成长趋向,并实时传递。快速把握病虫发生情形,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机缘。同时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主要方法,对种籽、苗木、其他滋生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增强打点,采纳严酷的检疫法子,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削减病虫害发生,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域,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

4、实施综合治理的过程

防治病虫的目的是为了节制病虫的风险,使其风险水平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踪。人们必需研究病虫的数目成长到何种水平,才能采纳防治法子,以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踪的水平,这就是防治指标。病虫风险水平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则,必需把握有利机缘,实施防治。按照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行为纪律和彼此之间的彼此关系,既针对分歧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那时和往后的影响,矫捷、协调地选用适合园林现实前提的有用手艺和体例。这几种方法取长补短,彼此辅佐, 将对生态系统内外发生的副浸染降到最低限度,既节制了病虫风险,又呵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平安,并注重实施的时刻和体例,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时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打点过程中,经由过程有针对性地调节和独霸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门,以缔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保留,而晦气于病虫孳生和成长的情形前提,从而预防或削减病虫的发生与风险。

5、结语

我们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第5篇

(冠县园林管理处,山东 冠县 252500)

【摘 要】当前城市居住区的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和病虫灾害现象,笔者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对策,为建设美好的城市居住区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病虫害;遵循原则;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居住区的发展,更加集中化、标准化、人性化,居住区绿化建设日益高涨。但是高标准的小区园林绿化建设并不是一日之功,养护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有些小区因为疏于管理,导致居住区内的园林绿化病虫害横行,没有达到园林绿化既有的功效。

如何管理城市居住区的园林绿化,预防及治理病虫灾害,从而发挥城市居住区绿化的景观作用,更好的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已成为园林工作者当前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所探讨的所在。

1 当前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居住区的园林绿化过于注重造景,忽略了其实际的生态效益,且在后期的养护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当,园林病虫害多有发生,不但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而且也降低了其观赏价值及经济效益。

其次,绿化中为了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使许多观赏植物及乔、灌、草等一应俱备,这样为害虫、病菌创造了更多的生存机会和多种寄主,病虫害一旦发生,不但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而且降低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开展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可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2 综合治理城市居住区园林病虫害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园林植物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

2.1 需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园林植物、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2.2 需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园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针对不同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如园林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虫危害,又保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2.3 需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如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2.4 需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防治病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因而经济允许水平(经济阀值)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必须研究病虫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这就是防治指标。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则,必须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防治。

3 城市居住区中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在现代化城市中,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在园林绿化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过去防治病虫害就是将害虫和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现在必须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指导工作,以发展生态型园林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人和环境为中心,充分考虑社会的长远利益,利用各种有效措施、手段、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预防及防治,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微生物控制在可允许危害的范围内。

3.1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把好入口关

调入苗木和花卉时,要严格检疫,从源头上切断外来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和途径,做到不引进、不使用带病原、虫源的植物。

3.2 搞好种植规划,合理配置苗木

有计划地配置和选育各类不同科、属的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地被与草坪,安排在一个群落中,以生态治理,即生物群落的生物防治新理念去贯彻落实防治工作。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可食植物的种植,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环境、气候条件及具有抗虫、抗病、抵抗力强的园林植物品种,可有效地预防病虫害的大量发生。

3.3 加强养护管理

病虫的发生与危害与植物的生长势有关,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危害的环境条件,如适时适量地给植物浇水、施肥、中耕、除草,结合冬季的整形修剪,疏除病、虫、弱枯枝,使植物内冠通风、透气,不仅可使植株外型更加优美、生长健壮,使植株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而且可以使植株避免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抵抗病虫害及不良因素的侵扰。对乔木类,可对树干进行涂白,不仅能杀死树干基部上的越冬虫卵,也增强了美观性。

3.4 推广利用无公害的防治技术

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其他生物物质利用等方面,如保护利用天敌昆虫,控制作用持久,防治效果显著,是化学农药无法达到的。

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如利用Bt 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即可,而用化学农药每代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

采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利用害虫的趋性或其他特性,配以杀虫剂进行诱杀,比较常用的有白炽灯、黑光灯、双色灯诱虫,饵料加农药、糖醋酒毒液等诱杀害虫。国外有利用高频电流、微波加热、放射能、激光红外线等高科技防治害虫的。

3.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及天敌,不仅污染了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因此化学防治只在应急时使用,尽可能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药剂,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第6篇

关键词:温室蔬菜; 病虫害; 防治

中国是一个温室蔬菜生产大国,也是温室蔬菜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为此,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是温室蔬菜种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河北省唐山市当地气候特点等因素,日光温室蔬菜主要有黄瓜、甜瓜、番茄、辣椒4类品种适宜种植。其种植模式主要是黄瓜、番茄、辣椒秋冬一大茬;上茬甜瓜,下茬番茄、辣椒;黄瓜套种油菜等。

1 温室蔬菜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1.1 农药防治使害虫和病菌产生了免疫力 随着温室种植面积的增大,一些害虫与细菌就丧失了其越冬的特性,使其周年繁殖,让病虫害难以根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温室蔬菜的产量。而生物防治见效相对慢一些,且代价较大,大部分农户还是主要依赖药物防治。

1.2 土壤因素 土壤是植物根系生长的环境,由于日照机会较少,温暖和湿度相对较高,病原菌很容易繁殖,而抗病品质又没有被开发出来,使得土壤病害逐年严重,如温室瓜类枯萎病发生之后,若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则在4 a的时间里,病株率就能够高达100%,使植物严重减产。

1.3 空气湿度原因 在寒冷的季节,温室夜间空气相对湿度高达90%以上,温室屋面和四壁结露后直接散落在作物上。对于番茄、黄瓜等来说,其热容量较大,果实以及叶面形成水膜之后,使蔬菜抗病能力大打折扣,这种环境下,很多细菌却繁殖旺盛。

2 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高温闷棚 温室建成后,晴天盖上温棚,使其处于密闭环境7 d,让温室内的温度达到60℃以上,杀死土表及墙体上的病菌孢子及虫卵,降低蔬菜在生长期的病虫害隐患概率。

2.2 土壤消毒 开始种植之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杀死土壤中潜藏的虫卵或者病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黄瓜、青椒等线虫病的发生概率。根据土壤常年病虫害的发生具体情况,选择5%辛硫磷颗粒剂1.5 kg/667 m2,或者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 kg/667 m2。在土传病虫害发作期间,以杀虫剂和杀菌剂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将药剂和细土在一起混合均匀,撒在地表上,再耕翻到土中。

2.3 栽培措施 栽培温室蔬菜之前,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整体管理,促使各因素相互促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既有利于蔬菜生产,又将病虫害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1)选择抗病虫品种。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抵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品种,从根源上提高温室蔬菜预防病虫害的能力。2)加强肥水管理。大力推广滴灌技术、暗灌技术,减小大水漫灌的概率,从而降低土壤湿度、空气湿度。3)轮作换茬。温室蔬菜种植时实行2~4 a轮作换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且不同蔬菜对土壤、肥力等要求不同,更换轮作可以除去积累在土壤中的害虫的食物来源,且可以提高产量。4)严格控制温度。根据温室里种植蔬菜的具体情况,严格控制温室内的温度,及时通风排湿,使温室内温度保持最佳状态,且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2.4 生态防治 这种方法要求对病虫、细菌以及蔬菜发展的生态环境有具体而准确的了解,利用它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生态方法,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如喜温蔬菜最佳的光合温度为18~28℃,而且主要光合量是在中午12:00之前完成的,可以提前揭去覆盖物,延长这些蔬菜的光照时间,适当通风,保持最佳温度。而午后,温室内温度可达33℃,这个温度下,白粉病、灰霉病的发生受到抑制。下午高温后排湿,降低温室内的温度,减轻结露的影响,防治病菌传播。

第7篇

l农业防治技术

1.1种子处理

选择优质、丰产、抗病虫性强、耐贮运、适合本地栽种的品种。种子经过晒、选、消毒、药剂拌种包衣等技术处理。“晒”即在阳光下暴晒2-3d;“选”即选择籽粒饱满、无病虫害,发芽率在规定标准以上;“消毒”可分为温汤浸种、药剂浸种和药剂拌种3种。温汤浸种即根据不同种子特性用50-60℃温水浸种15min,杀死种子的病菌;药剂浸种可用10%高猛酸钾、10%磷酸三钠溶液、10%硫酸铜溶液和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10-13min,然后用清水洗净催芽或播种;“药剂拌种”即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f如辛硫磷颗粒剂等)拌种包衣,消灭病虫和地下害虫。通过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虫卯病菌的基数,减少用药次数,为蔬菜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1.2清理菜地

播种前要清理干净地块,蔬菜生育期间,发现病株、n十、果,及时清出菜地,做销毁或深埋处理;采收后及时清除废弃地膜、秸秆、病株或叶,并集中处理,是减少病虫越冬繁殖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1.3实行轮作倒茬和嫁接育苗技术

同一种蔬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不应超过两茬,换茬时,最好是与葱蒜等辛辣作物轮作。

育苗嫁接换根技术能有效地预防蔬菜土传病害。如大棚黄瓜用南瓜籽嫁接,可有效防治黄瓜枯萎病达98%以上,同时兼治疫病。

1.4深耕土地合理施肥

采用深翻土地,精耕细作,一般深翻32-38cm,要打破犁底层,不断增加熟土层厚度。施肥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尽量少施或不施化肥,保护生态环境。

1.5推广高畦垄作、地膜覆盖、合理灌溉、增强光照技术

根据植株的表现、生育阶段和天气情况,对不同的蔬菜科学灌水,满足生长需要。保护地栽培宜采用膜下浇水,推广微灌、滴灌;露地栽培推广喷灌、管灌等技术。要禁止大水漫灌和不旱不浇水等作法。根据不同季节,尽量延长日照时间,保证后期绿叶数,采取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增加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防治技术

2.1利用太阳能高温消毒和冬季低温杀死病虫菌卵

夏天地表覆盖地膜,利用阳光高温,在60℃以上处理6-7d,可杀死土表病菌和虫卵。秋冬季节深耕翻土地,利用害虫休眠习性,清除路、沟、渠、田旁及空闲地方的杂草、作物秸秆。在寒冷天气冻伤、冻死越冬害虫菌卯。

2.2使用防虫网

在保护地棚室通风口和门窗处,罩上纱网防止昆虫飞入。夏秋高温季节,蔬菜播种后,立即将防虫网全面覆盖在畦面上,这样不仅可以防虫,而且还可以起到遮光、降温、保湿、防暴雨冲刷等作用。

2.3利用害虫趋避性进行防治

如辅挂银灰色膜驱蚜虫防病害,使用黄色机汕板,日光灯诱杀,糖醋液诱集夜蛾及传统的人工杨树枝诱杀技术。近年来,大力推广的频振式杀虫灯,运用光、波、色、味四种诱杀方法杀灭害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压缩害虫基数,效果显著。

3生物防治技术

3.1以菌防病治虫

利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菜青虫、小菜蛾、菜螟、夜蛾等害虫;利用木霉菌、萤光似单孢杆菌防治疫病、枯萎病等病害。

3.2以病毒除虫

利用颗粒体病毒、多角体病毒防治荣青虫、斜纹夜蛾、小菜蛾等害虫。

3.3利用农用抗菌素防病治虫

近年来,农用抗菌素农药发展很快,如农抗120、武夷菌素防治白粉病、炭疽病、叶霉病;农抗751、菜丰宁防治软腐病;农用琏霉素、新植霉素防治细菌性病害;阿维菌素、依维菌素防治红蜘蛛、茶黄螨、斑潜蝇、小菜蛾、菜青虫等。

3.4保护和利用天敌

控制害虫危害蔬菜害虫的天敌众多,有瓢虫、草蛉、食蚜蝇、猎蝽、蜘蛛等捕食性天敌,有赤眼蜂、丽蚜小蜂等寄生性天敌。瓢虫可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草蛉可防治蚜虫、白粉虱、蓟马等害虫;丽蚜小蜂可防治白粉虱、小菜蛾等。

4化学防治技术

4.1合理选择农药

在确保蔬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的前提下,在病虫害流行数量大时,应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杀虫广谱的农药,严禁在生产中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复配剂。

4.2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时防治

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掌握菜园病虫害的发展规律。要及时准确掌握危害症状、特点和防治最佳时间及药物反映;病虫害天敌生长规律、习性,天敌的作用效果和保护,选择最佳时间防治。

4.3正确用药提高防效

首先要合理混用农药,不能为降低成本盲目混川。其次要正确掌握用药量。在使用中严格按照农药说明安全使用,不得随意增减,配药时要使用计量器具。再有要交替使用多种农药,避免因长时间使用一种农药产生抗药性。

4.4根据天气情况科学用药

一般农药的使用受天气影响很大。比如阴天、大风、下雨都会影响农药的使用效果,因此,要掌握天气变化情况,选择无风、无雨等晴好的天气,一般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14时以后用药效果最佳。

4.5严格农药使用间隔期和蔬菜收获间隔期

第8篇

葡萄的管理方法:

抹芽除梢:去除多余的嫩芽和枝叶,保证正常生长;灌水中耕:在葡萄树开花前进行灌溉并除草;病虫害防治:利用多种方法预防病虫害;疏花套袋:去除多余花序并在为花朵套袋。葡萄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具体措施包括选用抗病的葡萄品种、对葡萄进行高架栽培、及时清洁果园、适时适度对葡萄进行剪疏和摘心控制其生长、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对葡萄进行果穗套袋等;物理器械防治:在害虫的成虫盛发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透翅蛾、吸果夜蛾等害虫的成虫,并减少果园内害虫卵的数量;药剂防治:防治黑痘病、炭疽病可使用好力克悬浮剂、杜邦福星乳油、杜邦易保水分散颗粒剂等;防治霜霉病可使用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等;防治灰霉病可使用农利灵可湿性粉剂、速克灵可湿性粉剂等;防治白粉病可使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防治白腐病可使用白腐灵可湿性粉剂;防治房枯病可使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喷雾。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关键词:林业;防虫害能力;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S7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63

1 林业病虫害现象大量发生的起因

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人们在大量砍伐天然林的同时种植了大量的人工林,导致目前天然林的数量大大减少,而人工林的数量激增。人工林防病虫害的能力较弱,较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这是当前林业大面积受病虫害困扰的原因;人们在大面积种植人工林的同时却没有加强对林业的管理,是林业病虫害现象大量发生另一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工林的培植过程中大量使用不符合规格的化学和农药,使林业周边植物中大量的有益生物被杀死,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病虫害繁殖速度快、生命力顽强,导致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 当前林业防虫害措施中的不足之处

2.1 人工林的面积未加以控制

人工林的大量种植使得病虫害现象的面积不断扩大,严格控制人工林的数量和管理是减少林业病虫害现象的关键[3]。然而,我国只注意到加强对已发生病虫害现象的林业及地区的管理,使得人工林面积也在不断增长。这无疑加大了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使得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更难以有效开展。

2.2 监测工作仍然有待提高

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监测,赶在病虫害现象发生之前预报是目前减少林业病虫害现象的有效措施。然而事实上,各地区在林业监测技术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林业监测设备落后、技术更新慢,缺乏优越的监测环境,导致林业病虫害的预报质量差,甚至部分监测仪器只有在病虫害发生之后才能被监测出来。

2.3 防治措施单一

在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技术和手段方面,我国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林业发展地区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经费不足,难以引进或研发更加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设备,只能依靠单纯的喷洒农药技术进行防治。农药防治不仅会对种植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还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不佳。

3 提升林业防虫害能力的策略分析

3.1 做好林业病虫害的监测工作

病虫害具有较强的繁殖力,病虫灾害一旦在某林地爆发即会在短时间内扩散开,加上病虫害生命力顽强,难以被根除,使得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监测成为做好防止工作的重要手段。根据我国目前各林业产地的基本情况,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各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更新各地的林业病虫害监测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增强当地的监测能力和质量,确保能够做到及时预报病虫害,及时阻止病虫害现象的发生。

3.2 因地制宜,创新林业病虫害防治手段

各地的林业病虫害状况不同,有些地区病虫害现象较为严重,有些还在可控制范围内。各地发生病虫害现象的原因也可不相同,部分地区是由于经济条件差,也有可能是由于该地环境条件适宜病虫害生长。根据各地的经济状况、林业培植管理、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对各地实行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是提高林业防治能力的重要手段。各地应该尽可能的发展生态农业,大力保护当地的天然林。在保护天然林的前提下做好林业建设工作,时刻不放松对病虫害的警惕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林业的损害[5];政府通过加强资金投入或吸引外资等形式,改善林业发展地的基础设施,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基础;增加对林业病虫害技术的技术投入,并及时推广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质量。

4 结 语

当前林业防虫害措施中的不足之处有:人工林的面积未加以控制、监测工作仍然有待提高、防治措施单一。为了提升林业防虫害能力,相关人员必须要做好林业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并因地制宜,创新林业病虫害防治手段。具体措施包括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当地的天然林;政府加强资金投入或以吸引外资等形式,改善林业发展地的基础设施;增加对林业病虫害技术的技术投入,并及时推广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毛义成.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园艺,2013(13):106-107.

[2] 刘品华.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4(11):297.

[3] 李小会,李宣进.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5(21):124-125.

第10篇

关键词: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科学用药技术

温室、暖棚、拱棚等保护设施内蔬菜产量高、品质好、生产时间长,但病虫害亦多。现代科学技术为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农药,但在实际生产中,用同样的农药治同样的病虫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则说效果差,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浓度,在这个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个棚里施用后则出现药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用药方法的正确与否。

保护地内温湿度可以人为控制。温室封闭后便于高温或烟雾灭菌灭虫,对防治病虫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当时的生态环境,灵活掌握用药品种、时间、浓度和方法,达到既控制病虫害,又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使产量达到最高,关键是科学合理用药。保护地蔬菜防治病虫害在考虑采用农业措施如起垄、排湿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虑综合防治及化学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要讲究科学用药。

1按植株生长发育规律用药

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才能顺利完成。全天光合产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须配合较高温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养分输送运转,温度以低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间生理代谢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产物需配合适当的温度(18℃左右),如果运输不顺利,光合产物停留在叶子上,叶子便会过于肥厚,果实产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动是呼吸,这是一个消耗养分的过程,温度宜低些,使养分消耗减少,以利于提高产量。如黄瓜为12℃即可。药物对作物的劳作(光合作用及营养正常运转)有抑制和破坏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营养运转旺盛期尽可能少用药或不用药,特别对瓜果类作物尤其不要用药。

种子均为植株衰老采收,多系菌源,下种时宜用热水浸泡或拌药消毒。幼苗期高湿低温系染病环境,加之保护地设施内连年种菜,土壤杂菌多,播种前必须进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湿高温低,以防细菌性病害为主;高杆蔓生作物中后期通风不良,高湿高温,此时应以防治真菌性病害为主;立夏育苗或延秋栽培多高温干旱,以防治病毒病为先。目前保护地生产上,黄瓜以防治霜霉病,西葫芦、番茄以防治病毒病,茄子、辣椒以防治黄萎病、疫病(死秧),韭菜以防治灰霉病,芹菜以防治叶斑病为主[1]。

2按发病规律用药

施药前要正确诊断发生的病害或可能发生的病害,勿将非侵染性病害认定为侵染性病害。如温室黄瓜、早春甘蓝等蔬菜,因前半夜温度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叶片上,因“仓库”爆满,营养不能运走,致使叶片增厚老化,出现生理障碍,叶片上出现圆形点,如同疥蛤蟆身上的点子。对这类生理病害,打药无济于事。再如黄瓜生长点萎缩、中部叶缘发黄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病症,与细菌、真菌、病毒无关,自然打药也不起作用。治虫时需先确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虫,然后选择专一性配广谱性的杀虫剂,进行有目的的综合防治,切勿图省事、省时,将不能混用的农药胡乱配合防治病虫害。勿用杀虫剂治病,勿用杀菌剂灭虫[2]。

细菌性病害发病的环境多系高湿低温有病原菌;真菌性病虫害发病环境是高温中湿(15~22℃)有病原菌;病毒性病害是在高温干旱环境、作物上有虫伤或机械损伤伤口时才发病,人为地控制一两个发病条件均可减轻和防止病虫害发生,无发病条件作物有类似症状者,应考虑其他因素。所以,喷药前必须辨清病虫害的特征、发生活动特性和农药的防治对象、性质,做到对症下药。

3按药效适时用药

防治农药多是保护性药剂,要提前施用,以防为主,要在病害发生前或刚发生时喷药[3]。灭虫农药在扣棚后定植前或沤制粪肥期施用,消灭地下害虫,蔬菜生长期用毒性较大的杀虫剂易造成药害,毒性小、用量少则效果差;地上部害虫在羽化期或着果前施用,成龄害虫抗药性强,也有一定的回避能力,防效差。又如对番茄钻心虫施药过晚,虫已钻入果实内,很难消灭。

配药前先看准农药有效期,新出厂的农药,浓度以最大限度对水,临近失效期的农药以最低限度对水,浓度不要过大,如普力克、乙磷铝,否则效果反而差,且浪费药剂,易烧伤植株。另外,需认准农药的有效成分,勿把含有效成分80%的农药,按40%浓度配制喷洒,也不要把含量5%的农药当做50%对水施用。农药以单一品种施用较为适宜,也可将2种农药混用,如作用对象相同则用量减半,如作用对象不相同则按最低浓度喷施,且以内吸收性和融杀性混用为好。

4按温湿度大小适时适法喷药

保护地内温度高低悬殊大,湿度大,喷药

时掌握温度在20℃左右、叶片无露水时进行,药液易着叶面,水分迅速蒸腾后,药液形成药膜,防病效果好,维持时间长[4]。梅雨连阴天或刚浇水后勿在下午至傍晚喷药,因此时作物叶子大量吐水,易冲洗药液而失效(保护地内露水70%以上系叶片通过气孔吐水所致),高温季节(温度超过30℃)不用药,否则叶片易受害老化。温高、干燥、苗弱,用药要少。一般感病或发生虫害应连喷2次,间隔5~7d,阴雨天只要温度在20℃以上就可喷药,以叶背面喷药为重,钙化老叶少喷,以保护中小新叶为主。喷雾量以叶面着药为准,勿过量而使叶上流液,否则叶面着药少,浪费药剂,效果差。个别植株感病,以涂抹病处为宜;病害严重时,以喷、熏结合为适,防病管理中以降湿为主,尽量减少喷药量和次数,既可达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又能节约药剂,生产无公害蔬菜,创造蔬菜最佳的生长发育环境,获得高产和高效。

5参考文献

[1] 毛荣姿,夏建平.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78,181.

[2] 张霞.温室蔬菜病虫为害的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27-28,31.

[3] 郭晋太,韩建明,杨爱国,等.早春拱棚茄子防治灰霉病药剂筛选研究[j].北方园艺,2008(1):211-212.

第11篇

关键词: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科学用药技术

温室、暖棚、拱棚等保护设施内蔬菜产量高、品质好、生产时间长,但病虫害亦多。现代科学技术为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农药,但在实际生产中,用同样的农药治同样的病虫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则说效果差,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浓度,在这个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个棚里施用后则出现药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用药方法的正确与否。

保护地内温湿度可以人为控制。温室封闭后便于高温或烟雾灭菌灭虫,对防治病虫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当时的生态环境,灵活掌握用药品种、时间、浓度和方法,达到既控制病虫害,又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使产量达到最高,关键是科学合理用药。保护地蔬菜防治病虫害在考虑采用农业措施如起垄、排湿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虑综合防治及化学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要讲究科学用药。

1按植株生长发育规律用药

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才能顺利完成。全天光合产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须配合较高温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养分输送运转,温度以低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间生理代谢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产物需配合适当的温度(18℃左右),如果运输不顺利,光合产物停留在叶子上,叶子便会过于肥厚,果实产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动是呼吸,这是一个消耗养分的过程,温度宜低些,使养分消耗减少,以利于提高产量。如黄瓜为12℃即可。药物对作物的劳作(光合作用及营养正常运转)有抑制和破坏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营养运转旺盛期尽可能少用药或不用药,特别对瓜果类作物尤其不要用药。

种子均为植株衰老采收,多系菌源,下种时宜用热水浸泡或拌药消毒。幼苗期高湿低温系染病环境,加之保护地设施内连年种菜,土壤杂菌多,播种前必须进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湿高温低,以防细菌性病害为主;高杆蔓生作物中后期通风不良,高湿高温,此时应以防治真菌性病害为主;立夏育苗或延秋栽培多高温干旱,以防治病毒病为先。目前保护地生产上,黄瓜以防治霜霉病,西葫芦、番茄以防治病毒病,茄子、辣椒以防治黄萎病、疫病(死秧),韭菜以防治灰霉病,芹菜以防治叶斑病为主[1]。

2按发病规律用药

施药前要正确诊断发生的病害或可能发生的病害,勿将非侵染性病害认定为侵染性病害。如温室黄瓜、早春甘蓝等蔬菜,因前半夜温度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叶片上,因“仓库”爆满,营养不能运走,致使叶片增厚老化,出现生理障碍,叶片上出现圆形点,如同疥蛤蟆身上的点子。对这类生理病害,打药无济于事。再如黄瓜生长点萎缩、中部叶缘发黄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病症,与细菌、真菌、病毒无关,自然打药也不起作用。治虫时需先确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虫,然后选择专一性配广谱性的杀虫剂,进行有目的的综合防治,切勿图省事、省时,将不能混用的农药胡乱配合防治病虫害。勿用杀虫剂治病,勿用杀菌剂灭虫[2]。

细菌性病害发病的环境多系高湿低温有病原菌;真菌性病虫害发病环境是高温中湿(15~22℃)有病原菌;病毒性病害是在高温干旱环境、作物上有虫伤或机械损伤伤口时才发病,人为地控制一两个发病条件均可减轻和防止病虫害发生,无发病条件作物有类似症状者,应考虑其他因素。所以,喷药前必须辨清病虫害的特征、发生活动特性和农药的防治对象、性质,做到对症下药。

3按药效适时用药

防治农药多是保护性药剂,要提前施用,以防为主,要在病害发生前或刚发生时喷药[3]。灭虫农药在扣棚后定植前或沤制粪肥期施用,消灭地下害虫,蔬菜生长期用毒性较大的杀虫剂易造成药害,毒性小、用量少则效果差;地上部害虫在羽化期或着果前施用,成龄害虫抗药性强,也有一定的回避能力,防效差。又如对番茄钻心虫施药过晚,虫已钻入果实内,很难消灭。

配药前先看准农药有效期,新出厂的农药,浓度以最大限度对水,临近失效期的农药以最低限度对水,浓度不要过大,如普力克、乙磷铝,否则效果反而差,且浪费药剂,易烧伤植株。另外,需认准农药的有效成分,勿把含有效成分80%的农药,按40%浓度配制喷洒,也不要把含量5%的农药当做50%对水施用。农药以单一品种施用较为适宜,也可将2种农药混用,如作用对象相同则用量减半,如作用对象不相同则按最低浓度喷施,且以内吸收性和融杀性混用为好。

4按温湿度大小适时适法喷药

保护地内温度高低悬殊大,湿度大,喷药时掌握温度在20℃左右、叶片无露水时进行,药液易着叶面,水分迅速蒸腾后,药液形成药膜,防病效果好,维持时间长[4]。梅雨连阴天或刚浇水后勿在下午至傍晚喷药,因此时作物叶子大量吐水,易冲洗药液而失效(保护地内露水70%以上系叶片通过气孔吐水所致),高温季节(温度超过30℃)不用药,否则叶片易受害老化。温高、干燥、苗弱,用药要少。一般感病或发生虫害应连喷2次,间隔5~7d,阴雨天只要温度在20℃以上就可喷药,以叶背面喷药为重,钙化老叶少喷,以保护中小新叶为主。喷雾量以叶面着药为准,勿过量而使叶上流液,否则叶面着药少,浪费药剂,效果差。个别植株感病,以涂抹病处为宜;病害严重时,以喷、熏结合为适,防病管理中以降湿为主,尽量减少喷药量和次数,既可达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又能节约药剂,生产无公害蔬菜,创造蔬菜最佳的生长发育环境,获得高产和高效。

5参考文献

[1]毛荣姿,夏建平.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78,181.

[2]张霞.温室蔬菜病虫为害的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27-28,31.

第12篇

关键词: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科学用药技术

温室、暖棚、拱棚等保护设施内蔬菜产量高、品质好、生产时间长,但病虫害亦多。现代科学技术为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农药,但在实际生产中,用同样的农药治同样的病虫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则说效果差,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浓度,在这个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个棚里施用后则出现药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用药方法的正确与否。

保护地内温湿度可以人为控制。温室封闭后便于高温或烟雾灭菌灭虫,对防治病虫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当时的生态环境,灵活掌握用药品种、时间、浓度和方法,达到既控制病虫害,又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使产量达到最高,关键是科学合理用药。保护地蔬菜防治病虫害在考虑采用农业措施如起垄、排湿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虑综合防治及化学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要讲究科学用药。

1按植株生长发育规律用药

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才能顺利完成。全天光合产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须配合较高温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养分输送运转,温度以低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间生理代谢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产物需配合适当的温度(18℃左右),如果运输不顺利,光合产物停留在叶子上,叶子便会过于肥厚,果实产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动是呼吸,这是一个消耗养分的过程,温度宜低些,使养分消耗减少,以利于提高产量。如黄瓜为12℃即可。药物对作物的劳作(光合作用及营养正常运转)有抑制和破坏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营养运转旺盛期尽可能少用药或不用药,特别对瓜果类作物尤其不要用药。

种子均为植株衰老采收,多系菌源,下种时宜用热水浸泡或拌药消毒。幼苗期高湿低温系染病环境,加之保护地设施内连年种菜,土壤杂菌多,播种前必须进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湿高温低,以防细菌性病害为主;高杆蔓生作物中后期通风不良,高湿高温,此时应以防治真菌性病害为主;立夏育苗或延秋栽培多高温干旱,以防治病毒病为先。目前保护地生产上,黄瓜以防治霜霉病,西葫芦、番茄以防治病毒病,茄子、辣椒以防治黄萎病、疫病(死秧),韭菜以防治灰霉病,芹菜以防治叶斑病为主[1]。

2按发病规律用药

施药前要正确诊断发生的病害或可能发生的病害,勿将非侵染性病害认定为侵染性病害。如温室黄瓜、早春甘蓝等蔬菜,因前半夜温度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叶片上,因“仓库”爆满,营养不能运走,致使叶片增厚老化,出现生理障碍,叶片上出现圆形点,如同疥蛤蟆身上的点子。对这类生理病害,打药无济于事。再如黄瓜生长点萎缩、中部叶缘发黄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病症,与细菌、真菌、病毒无关,自然打药也不起作用。治虫时需先确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虫,然后选择专一性配广谱性的杀虫剂,进行有目的的综合防治,切勿图省事、省时,将不能混用的农药胡乱配合防治病虫害。勿用杀虫剂治病,勿用杀菌剂灭虫[2]。

细菌性病害发病的环境多系高湿低温有病原菌;真菌性病虫害发病环境是高温中湿(15~22℃)有病原菌;病毒性病害是在高温干旱环境、作物上有虫伤或机械损伤伤口时才发病,人为地控制一两个发病条件均可减轻和防止病虫害发生,无发病条件作物有类似症状者,应考虑其他因素。所以,喷药前必须辨清病虫害的特征、发生活动特性和农药的防治对象、性质,做到对症下药。

3按药效适时用药

防治农药多是保护性药剂,要提前施用,以防为主,要在病害发生前或刚发生时喷药[3]。灭虫农药在扣棚后定植前或沤制粪肥期施用,消灭地下害虫,蔬菜生长期用毒性较大的杀虫剂易造成药害,毒性小、用量少则效果差;地上部害虫在羽化期或着果前施用,成龄害虫抗药性强,也有一定的回避能力,防效差。又如对番茄钻心虫施药过晚,虫已钻入果实内,很难消灭。

配药前先看准农药有效期,新出厂的农药,浓度以最大限度对水,临近失效期的农药以最低限度对水,浓度不要过大,如普力克、乙磷铝,否则效果反而差,且浪费药剂,易烧伤植株。另外,需认准农药的有效成分,勿把含有效成分80%的农药,按40%浓度配制喷洒,也不要把含量5%的农药当做50%对水施用。农药以单一品种施用较为适宜,也可将2种农药混用,如作用对象相同则用量减半,如作用对象不相同则按最低浓度喷施,且以内吸收性和融杀性混用为好。

4按温湿度大小适时适法喷药

保护地内温度高低悬殊大,湿度大,喷药时掌握温度在20℃左右、叶片无露水时进行,药液易着叶面,水分迅速蒸腾后,药液形成药膜,防病效果好,维持时间长[4]。梅雨连阴天或刚浇水后勿在下午至傍晚喷药,因此时作物叶子大量吐水,易冲洗药液而失效(保护地内露水70%以上系叶片通过气孔吐水所致),高温季节(温度超过30℃)不用药,否则叶片易受害老化。温高、干燥、苗弱,用药要少。一般感病或发生虫害应连喷2次,间隔5~7d,阴雨天只要温度在20℃以上就可喷药,以叶背面喷药为重,钙化老叶少喷,以保护中小新叶为主。喷雾量以叶面着药为准,勿过量而使叶上流液,否则叶面着药少,浪费药剂,效果差。个别植株感病,以涂抹病处为宜;病害严重时,以喷、熏结合为适,防病管理中以降湿为主,尽量减少喷药量和次数,既可达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又能节约药剂,生产无公害蔬菜,创造蔬菜最佳的生长发育环境,获得高产和高效。

5参考文献

[1] 毛荣姿,夏建平.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78,181.

[2] 张霞.温室蔬菜病虫为害的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27-28,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