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特点

技术创新特点

时间:2024-02-18 16:0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创新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术创新特点

第1篇

关键词 技术经济学 特点 问题 发展趋势

一、技术经济学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拓展,在理论上也不断进行创新,使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技术经济学在当前的背景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专项研究领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为了更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经济项目效益评估才设立了技术经济学。作为重要的学科和技术手段,技术经济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对任何经济效益的功能部门都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技术经济工作者近些年的努力在各个行业都逐步建立起了研究领域,能够科学地对不同行业进行资产评估或者项目评价。以前的研究领域仅仅局限在几个行业,现在无论是资源类、经济类、环境类,还是技术创新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研究领域不断增加。

(二)技术经济学不断从微观领域渗透到宏观领域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和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以前的技术经济学主要涉及厂商、成本、市场以及所得等这些微观理念,从本质上看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念,但是现在的技术经济学在此研究基础上还涉及了就业、产业结构、社会福利以及投资消费等一些宏观经济领域。例如,在技术创新或者对项目进行评价中,技术经济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从简单的定量分析到应用复杂系统模型的方面深化

技术经济学主要是客观分析、比较和评估某种预定目的而可能被采用的各项技术方案、经济效果、技术政策后者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最终来科学选择在经济上最合理而且在技术上最先进的最佳方案。技术经济学在对人们活动中产生的技术性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定会用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懂,而且清晰明了。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这些常规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或者市场咨询机构的需求,很多问题需要通过一些复杂系统的模型来研究,如动态系统激浪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这使技术经济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技术经济学理论应用更具有广泛性

技术经济学是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的,其理论不仅在各种产业政策或者技术政策的论证和评价中发挥作用,而且还广泛应用于投资建设项目、经济规模、资源开发等的论证与评价中。由此可见,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十分广泛。

二、技术经济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理论有待创新与完善

技术经济学具有研究对象庞大复杂、边界宽泛以及学科内容陈旧的缺点,而且系统性和国际性不强,学科研究中的内在关联性也不好,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左右摇摆,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加上没有清晰的分析方法,因此导致学科建设发展比较滞后,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具有很大困难。

(二)技术创新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放在了自主技术创新上,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没有对技术创新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技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最终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需要和国际相关学科进行融合

当前在国际中没有和技术经济学完全对立的学科,因此我国的技术经济学与国外学术界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也受到了限制,无法及时吸取国家外关于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阻碍着我国与各国之间的更多交流与合作。

三、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使技术经济学体系和理论框架向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技术经济学仍然是发展较快而且很实用的学科,尽管其理论体系已经成型,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学科性质以及学科研究内容等一些基本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拓展,学科固有的属性有所丧失,因此在今后的讨论中最好是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来总结出一个明确的说法,最终使技术经济学体系和理论框架向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深化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稀有资源减少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局势,因此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利用和优化配置仅有的资源。对于项目评价,应当在研究技术、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此外,除了对项目进行技术和财务等一般经济评价以外,还要进行社会效益评价,不仅要保证技术的可行、经济效益合理,还要保证环境受到保护,资源能够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使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研究

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一定要重视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早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就制定了通过市场来换技术的这样一种战略。但是通过该战略,我国的企业并没有得到国外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加上我国自主创新的力度比较弱,导致我国对外商的技术非常依赖。从总体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技术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掌握高端技术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对于技术经济学,今后要不断拓展学科体系建设,并重新架构,在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方法,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彭运芳.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探究[J].价值工程,2009(06):74-76.

[2] 陈冬梅,李博.浅论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特点[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10):201-202.

[3] 徐斌.技术经济学理论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难点;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3-0031-03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占据我国企业总数99.8%的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创造GDP、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而且也是推进技术创新的活跃力量。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而复杂的竞争局面,为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将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中小企业的定义主要参照三项指标:从业雇佣人数、企业资产量、在一定时段(通常为一年)的经营收入。目前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和划分标准基本上都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的。一般来说,中型企业是指企业规模在100人至1000人之间,同时年营业额在1亿元至5亿元之间;而小型企业是指企业规模在100人以下,同时年营业额在1亿元以下。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从而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它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市场的占有率的提高及在消费者心目中地位的上升都至关重要[1]。技术创新往往是技术上采用一种新发明的结果,它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旨在得到一种新的或有某种改善或改进的产品,这里的产品不仅仅包括一般消费品,也包括设备、原材料及软件等;而工艺创新是设计并采用某种新的加工方法,包括改进和革新原有工艺条件、状况等。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

当前,国际分工正呈现出由垂直转向水平的新特点,一个国家或地区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地占领一个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尽力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同时把相对低端的技术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给或主动转移给其他国家或地区,从而形成新的分工体系,即水平型的国际分工。随着国际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大量的国际产业资本、生产能力和先进技术逐渐转移并聚集到我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世界性的加工制造业集群区,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从而使我国这个“世界工厂”逐步呈现向高科技中心转变的趋势。在此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中小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不再局限于国内周边地区的同行业,而是为数众多的国外或外地区的现代化企业。这些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先进产品和先进工艺,通过技术联盟,国内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次级的国际生产与技术研发基地。

中小企业人员少、规模小,并且一般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一般是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或者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开发等方式进行技术创新[2]。在投资项目选择上,中小企业一般着眼于现在而非将来,选择投资小、见效快的技术创新。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中中小企业大量涌现,由于生存和发展的紧迫性,决定了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大量的实践表明,众多的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最初都是来自中小企业,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应变能力强、思想束缚少于大企业的特点,往往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出比大企业更高的效率。因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始终扮演着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力量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科研事业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动力。尤其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经济一体化这样的大趋势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创新就会落后,不创新就会被淘汰,能否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虽然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决定了其创新的高效率,但是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却面临了很多的问题与挑战。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中小企业往往资金不足,所以必须进行融资。对于企业来讲,融资有内源和外源渠道两种,内源渠道就是通过企业本身的资本积累,外源渠道就是通过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和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首先,生产的产品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企业的利润偏低;其次,一些中小企业资本积累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少,所以仅仅靠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和资本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外源性的资金加以补充。目前,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中小企业要从外源性渠道获得资金也比较困难。从银行信贷来讲,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银行的主体利益得到强化,已逐渐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有了自担贷款损失的压力,必须保证所贷出的资金和利息可以安全及时地收回;而在中小企业方面,一是难以向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使银行无法判断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二是自身信用差,拖欠银行还款现象严重,这两方面都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任度,使得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较为困难[3]。

(二)中小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职能大多不够完善,因此激励机制往往缺乏有效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激励手段单一,更多的是采用短期物质激励,忽视精神层面的激励,这容易导致员工只是暂时受到激励,不能保持长久性;二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的甚至没有绩效考核体系,单凭管理者的印象来确定人员的绩效,进而确定工资级别,其工资和奖金往往和实际绩效关联不大;三是缺乏系统的业务或技术培训,企业管理者注重员工产出,而忽视员工学习方面的投入;四是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难以找到归属感,导致企业人员流动大等等;五是在激励员工技术创新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上激励机制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阻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人才,因此,是否具备创新人才成为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由于受传统就职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优秀的技术人才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工作,同时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差、工资水平低、研发资金短缺、社会地位及其发展都不及大型企业,使得他们很难引进人才。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科技人员70%都集中在高校、科研院以及大型企业等,而在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比重却非常小。

(四)中小企业缺乏信息获取渠道

信息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科技信息,才能了解和洞察国内外同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和方向,作出及时、快速的反应。我国提供科技信息的中介行业还没有得到发展,信息中介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然而中小企业如果自己投入资金建设一套获取信息的渠道,成本又太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不能及时获得企业相关的技术创新信息,尤其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如果缺乏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不能寻找创新机会,更不能保证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前景。

三、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措施

中小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需要采取信任及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地发挥出来。为此,中小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措施,来有效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中小企业可灵活应用短期物质、长期物质及精神或内在层面激励相结合的措施。

短期物质激励是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相对成熟的部分,主要是要让员工体会到自己绩效反映在薪酬上的变化。短期物质激励可以针对员工的绩效及不同偏好制定一个“菜单”,包括金钱、家庭支持计划、带薪休假、医疗保健等多种方式的不同组合,供员工“自助选择”。长期物质激励即股票期权计划,美国普遍推行ESO(经理股票期权)和ESOP(员工持股计划),是一个值得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上积极探索的方向。股票期权计划把管理者、技术员工的利益和股东利益及企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使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一致,从而最大化降低委托成本,并在长期利润的驱使下进行持续的创新[4]。

除物质激励外,对员工(尤其是技术型或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采取精神层面或内在层面的激励,即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提供更有更有挑战性的职位工作,提升工作纵向负责的深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树立为企业学习榜样对象或者颁发荣誉证书等,满足员工内在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而激发出创新积极性。

(二)塑造全员参与创新的企业文化

进入21世纪,面对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中小企业仅依靠企业家个人或部分专家的创新活动很难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满足顾客的全方位需求,全员参与创新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要使全体员工尤其是专业人才把技术创新作为自己的潜意识行动,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套促使员工积极思考、不断改进工作的氛围,形成一种企业文化。要提倡勇于冒险及创新的文化,形成“奖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体制。对创新成功者要及时给予承认,并加以奖赏;对没有获得成功的创新者,不能冷落他们,对他们同样要给予鼓励、支持,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员工创新的顾虑。像美国的3M公司始终鼓励其员工的创新活动,对创新成功的员工,公司会毫不吝啬地给予英雄般的款待,动用各种措施给予表彰。即使创新失败或因试验付出代价,只要是为了改进工作,则不会由其负责,仍鼓励并支持其继续努力。反之.谁要是在公司任职三年内提不出任何改进工作的意见和行动,则在公司裁员时将成为首选对象,这便是3M公司久盛不衰的奥秘。

(三)采用产学研合作方式

当前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技术到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独立自主开展R&D活动已经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内部研发也不再是获取技术的惟一来源,开放式创新逐渐得到认同并被广泛采用,有效地从外部获得技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在此环境下,中小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的“产学研方式”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及企业的重视。中小企业有灵活的机制,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有可投入的项目资金,有应用新技术的欲望,这便为科研院所提供了用武之地;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院所在技术前沿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表明,企业邀请院校或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从而更好地确立研究课题及专业技术发挥;对企业而言,好处也是很明显的,能够快速提升企业的科研实力,并产生效益。作为中小企业应用产学研方式的一个例子――厦门德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先是联合厦门大学承接省科技厅重大专项――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研究,然后又联合厦门理工学院组建厦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方通过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课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厦门德茂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品的完善与应用,并产生了预期效益,实践证明了产学研模式的可取性。

(四)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尽快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融资渠道,努力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中小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不足,技术和资金相对薄弱。对此,国家应逐步建立全方位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专门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性、全国性信息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以及有关金融投资、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信息与服务[5]。融资环境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国家可制定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融资资助计划,并逐步建立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以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要。另外,从国际通行做法看,风险投资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广泛的技术进步,可以用于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这样一种机制是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持久活力,而不是向企业注射短效的“兴奋剂”,我国可以谨慎地研究加以试用。目前,国家也从信贷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以更多的融资保证,如各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等。这些解除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措施,必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10):10-11.

[2]杨 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吴菊梅.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点思考[J].民营科技,2008,(6):25-26.

[4]陆 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6):35-36.

[5]杨 静,孙玉娟.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五大途径[J].江苏商论,2008,(4):116-117.

On th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M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Zhang Chaohui

(Xiamen Data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361008, China)

第3篇

IFA2008不仅是欧洲核心市场贸易和业务的强有力的表现平台,同时也是亚洲和美洲公司展现自己的平台。国外参展商占所有参展商总数的66%,他们的加盟能够推动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发展成为一种更国际化的活动。

作为世界领先的电子消费品贸易展览会,IFA2008为与会的专业观众展现了这个极富活力的创新行业的所有新产品,包括从大型平板电视到袖珍型的手机电视、从移动式媒体播放器到全套的家庭影院的各类产品。本届展览的亮点包括高清平板电视、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音响和GPS导航设备等是本次展会的重点。各大厂商纷纷展示其最新产品,从中人们可以窥见消费电子行业的一些新发展趋势。平板电视越来越薄,是本次展会上引人关注的趋势之一。

新家用电器在IFA2008的首次登台反映了当今世界追求舒适家具和健康饮食的趋势。现代冰箱的保鲜系统、蒸煮器具、甚至独立式或镶嵌式烤箱皆反应出了这种试图通过使用一定方法保持更多营养成分的追求健康营养的趋势。

下面就请读者朋友通过我们德国前方的特派记者李明君发回的照片来领略IFA2008大展这道异彩纷呈的消费电子大餐吧。

2008创新大奖@IFA在德国柏林揭晓

2008年9月1日,德国柏林消费电子IFA大展上,由IDG国际数据集团和RBI锐德商业资讯集团联合主办,TWICE和《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承办,协同IFA主办方共同推出的“2008创新大奖@IFA”在这里隆重揭晓,其中亚太区来自中国的平板电视企业康佳与韩国的三星、日本的日立共同成为本次评选的赢家,分享了工业设计金奖、技术创新金奖和环保节能金奖这3个最具份量的创新大奖。其中康佳68系列液晶电视获得工业设计金奖,日立UT37-XP770B液晶电视获得技术创新金奖,三星LBA656液晶电视则获得了环保节能金奖。

具有创新特点的优质产品,是企业生产的核心,也是IFA展的展出核心内容。经过长达5个月的报名、专业评测和专家评审,“2008创新大奖@IFA”组委会最终认定,康佳68系列液晶电视以其美观超薄的外观和全高清、120Hz的超强功能斩获工业设计金奖;日立UT37-XP770B液晶电视则以其超轻薄和自由放置特点获取技术创新金奖;三星IE46A656液晶电视则以其突出的电源设计和环保材质获得了环保节能金奖。这3个分别来自中日韩的平板电视企业以其创新设计的产品获得了来自欧洲和全球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本届IFA2008上当之无隗的明星产品。

本次“2008创新大奖@IFA”的评选中,来自中国的康佳能够与日本韩国的顶尖企业比肩获奖,充分说明了中国的消费电子企业在工业设计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和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日本和韩国企业则继续在平板电视领域保持着旺盛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领导趋势的地位,IFA2008成为中日韩平板电视企业展示技术创新能力和工业设计实力的最好舞台。

超薄海信LED液晶电视亮相德国柏林IFA展

8月29日,全球瞩目的国际消费电子盛宴――2008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IFA2008)在德国柏林隆重举行,来自全球的消费电子领导厂商齐聚一堂,纷纷展示出旗下最新的高端旗舰新品。在展会上,海信展出了全球最薄的LED电视,这也是继海信7月在国内并全面上市该产品后首次亮相国际展会。在IFA现场接受《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采访时,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云利告诉记者,海信掌握着该世界领先产品的核心技术,目前全球仅有寥寥几家厂商拥有此项技术。LED产品的主要优势在于节能、环保以及其绚丽的色彩。强调产品的绿色、节能性,是本届展会的亮点之一,海信的展示以“节能超薄,畅享LED”为主题,与IFA2008的主题相得益彰。

第4篇

一、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一)集中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主要尺度,不同的集中度反映了市场上企业间的垄断和竞争的基本差异。集中度对技术创新行为与动因的影响是直接和明显的,但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如何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的集中程度越高,技术创新就越活跃。其理由之一是创新的目的是获得垄断利润,若集中度低,意味着进入壁垒低;创新很快被许多企业模仿,导致竞争加剧,利润率降低;只有垄断市场才能获得开发新产品所需的超额利润。理由之二是研究和开发具有规模经济。理由之三是创新是具有高风险的活动,需要高额垄断利润作为R&D的资金支撑。第二种观点认为,集中度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在开发潜力大、技术模式不稳定、以产品创新为特征的技术发展阶段,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创新:在开发潜力小、改进可能性不大、具有较成熟的技术系统时,需要垄断推进创新。第三种观点认为,由于垄断者缺少竞争对手的威胁,其创新动力不足,因而他们运用垄断权力比运用创新多。本文认为,集中度对创新行为和动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应结合产业技术特点,按集中度将产业归类为高、中、低集中度的不同产业群落,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群落的技术创新行为和动因。

(二)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随着技术进步,企业规模存在着扩大与分散两种趋势。对于到底什么样的规模使技术创新更有效的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主要讨论集中在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创新行为与绩效差异上。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拥有很大的R&D资源。包括技术人才资源、资金和良好的协作条件,可以依靠技术创新长期发展。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调查,在OECD范围内,全部工业R&D的三分之二左右是由那些雇员超过1万人的大公司完成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每年的R&D经费大致相当于意大利全部工业R&D的支出。中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企业中,从事R&D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而小企业只占很小比重,在技术开发绝对额中,大中型企业占80%以上。

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明显,由于R&D经费的不断增加,使创新产品大量推向市场,可以认为他们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企业R&D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没有准确测定。在中国,新产品开发支出相对利润的贡献,国营大中型企业不如乡镇企业(主要是小企业)。据测算两类企业的边际贡献比为1:3。由此可见,大企业的R&D投入产出效率低于小企业。小企业虽然在R&D实力、资金筹措能力等方面不如大企业,但它具有灵活性、专业化程度高和面临强大竞争压力的特征,因而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优势。首先,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市场需求,小企业确定R&D项目的首选决策变量是销售可能性,而考虑技术发展本身的则较少。其次,小企业创新效率高。产出与投入之比高于大企业。再次。小企业在创新的时机和速度上优于大企业,据日本政府调查,开发周期在1个月以下者。大企业占1%,而中小企业则达到29.3%,开发周期在2年以下者。大企业上升为29%,而中小企业下降为6.8%。总之,规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显然的,大企业更有强的资源优势,其创新活动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小企业具有灵活性、竞争压力大的特点:大企业与小企业在创新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公共政策对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

产业组织中的公共政策也会对技术创新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高效、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明晰产权关系,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这种公共政策下,不同经济成分在创新的行为绩效方面体现了不同特点、中国的国营企业与其他经济类型(合资企业、城镇集体、乡镇企业)相比,其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高级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百分比高,而技术开发支出占净产出的比重,国营企业比城镇集体和乡镇企业要低,国营企业在创新模式上的特点是:利用大学毕业生和工程师集中在大城市的有利条件而掌握较多的技术人员:资金投入既包括了企业自筹,也包括了政府R&D投入;创新的效率较低。有些大中型国营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设备创新乏力,几十年一贯制,缺乏灵活性。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的合资经营企业已成为经济中的重要成份,这类企业在创新上表现出了比国营企业大得多的活力,其创新特点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管理高效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创新效能化。创新的主要领域是高附加价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技术含量和高市场需求的产品。设备与工艺上强调先进性。通过引进加创新的方式占据技术领先地位。中国许多合资企业的外资方属国外跨国经营公司。近几年跨国公司(MNEs)在技术创新方面采用了一种新的R&D战略,他们为了适应现代全球竞争的需要,在所投资的国家建立自己的R&D机构,开发适应东道国特性的新产品,而且将这些海外投资企业联结成一个创新的网络。这比从本国输出技术体现了更高的效率,同时,避免了东道国构置的贸易壁垒和进入壁垒。日本在这方面已走在了前面。1990年日本在欧洲设立的R&D机构为73个,而到1992年增加到203个,增加了近2倍,在这些机构中。有四分之三与本国的跨国公司直接相关,有四分之一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独立R&D机构。这种R&D全球网络也带入到中国的许多合资企业,使得这些企业的创新效率更高,从而形成了与国营企业相比的更大反差。总而言之,公共政策能引导企业进行更有效的创新,中国应采取有效产业组织政策,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效率,合资企业的创新模式为国有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技术创新对于市场结构的影响机制

(一)技术创新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核心

技术创新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基本手段,也正由于市场需求才成为技术创新的长久和主要动力。在现代化社会中,技术知识的物化和商品化,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基本手段。其

重要趋势是,社会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既有规模的扩张,又有结构的演变和升级。需求规模的扩张,与社会可供利用的资源有限并存,因此,只能靠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的内涵和集约增长。需求结构的衍变和升级,也与传统产品的晶种少和质量差并存。因此,只能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产品的加速换代,提高质量,来为社会提供多品种、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及服务。可以说,企业只有把握市场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技术创新是发展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

不同产业的技术发展存在一种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也即各产业的技术发展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发展的,各产业的技术形成一定程度的供需或互补关系:一个产业的技术发展常常受制于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同时也给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动因之一。是最重要的变量。从传统产业和薄弱产业来说,除了传统产业、生活方式所需之外,要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而且应从全面增强这类企业的内在活力方面,进行系统的技术创新。而有序的和系统的技术创新,将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的高级化。提升了传统产业,也可能培植和形成新兴产业或者推动传统产业、薄弱产业的复兴。此外。许多新产业,都是通过知识和技术创新,由于重大的技术突破而出现的,在新的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时,新的产业就可能产生。

(三)技术创新引起企业的并购或知识联盟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正从资源资本要素投入型向知识技术创新型方向转变。当前,跨国公司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成为世界先进技术和绝大多数前沿技术的创新者,也是全球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主体。在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中,有两种现象不容忽视。一是建立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知识联盟,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战略联盟往往是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间的强强联合,实现了联合公司间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这种战略联盟正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创新的源泉。二是通过并购提升技术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其他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可以尽快获取被并购企业的关键技术和大批技术成果,以补充自身技术上的劣势,增强技术研发的能力,并进而保证企业长期的技术垄断优势。实践表明,相对于企业自我发展,企业并购与知识联盟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外部获取方式,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的超常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 创新 产业演进 市场结构 创新模式 技术结构

1 引言

本世纪初,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他特别强调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熊被特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三种理论,即技术推动说、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以及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毫无疑问,熊彼特的工作构成了现代创新研究的基础和起点。[1] 现代经济增长已从自然资源时代、资本时展到了创新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创新活动影响着产业的市场结构与技术结构的演进,而创新的模式与特点在不同的产业演进阶段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研究创新与产业演进的作用机制,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推动产业市场结构的演进

2.1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企业的发展、行业的演化都伴随着市场结构的演进。根据克拉克森的定义,市场结构是指:“市场或产业结构涉及影响竞争过程性质的那些市场属性,因此,市场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及规模的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以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2]

市场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整体性是指每个产业从整体上表现出区分于其他产业的竞争属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等就是指市场结构的整体性而言的。动态性是指产业是不断演化的,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演变,推动了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所以可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导致市场结构变化的核心要素。[3]市场结构一般用市场集中度、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产品差异化程度度量。产品差异主要是由企业造成的,所以一般主要探讨市场集中度以及进入和退出壁垒。

2.2创新与产业进入壁垒

最早系统地对进入壁垒进行分析和论证的是贝恩(J.Bain),他首次把进入壁垒视为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贝恩将进入壁垒定义为:“允许市场上在位企业赚取超正常利润,而不受威胁的一切因素。”[4] 斯蒂格勒(G.J.Stigler)则从市场上在位企业与潜在进入企业成本不对称性的角度对进入壁垒做出了定义,他认为:进入壁垒是市场上在位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成本优势。

贝恩将进入壁垒的因素分为以下四种: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资本要求。[5]资本要求作为进入壁垒的要素,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对于许多市场潜在进入企业来说,融资问题可能并不构成进入市场的障碍。

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市场上在位企业能比潜在进入企业以较低的单位成本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贝恩将绝对成本优势的原因归结为在位企业具有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在位企业控制重要生产要素的供给来源。市场在位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R&D的投入,使在位企业能够保持一种成本上的优势。由于生产经验的积累,干中学的成本优势依赖于企业的累计产量和时间,由于市场在位企业比市场潜在进入企业早进入市场,那么在位企业就会享有干中学的成本优势。

贝恩论证,如果最小经济规模是行业需求的重要部分,那么市场上只能维持少量企业的存在,这些企业能获取超常利润而不会引起新企业的进入。如果市场容量不变,在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越大,它实现规模经济的程度就越高,使新企业的进入也就越困难,那么进入壁垒也就越大。市场上同一行业的产品,都不会是完全可替代的,消费者对不同企业的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好,即表现出产品差异的特性。企业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产品的竞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结果必然也会表现在产品上,即通过技术创新产生差异化产品,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3创新与产业市场集中度

产业市场集中度反映产业市场集中状况,最常用产业主要企业集中比率指标来衡量。企业竞争优势体现在产品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程度等方面。产业演进过程中,企业间相对竞争优势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引起产业内主导企业、竞争企业、跟随企业、补遗企业等市场地位的相对变化,主要企业市场份额的相对变化,以及产业在位企业的退出与新企业的加入。在创新过程中,产业市场集中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3 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的演进

技术结构指各种技术在各产品生产和工程中的运用规模以及基本生产资源的相应分配。[6]技术结构是导致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的重要因素,创新是技术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力。对应于不同的创新特点(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技术结构的演进将分别处于渐进状态与跳跃状态。在产业技术结构的演进过程中,特别是处于跳越式演进状态时,会引起产业市场结构的剧烈变动。

4 产业演进状态影响创新的模式与特点

4.1 模式与特点

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通过对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考察,发现它们三者之间既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又存在着有机联系,它们在时间上的动态发展影响着产业的演化。通过引入主导设计概念,以产品创新为中心,提出了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简称A—U模型。其主要特点是引入了主导设计的概念,揭示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他们把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及产业演化划分为流动阶段、转换阶段与特性阶段,认为产业的创新类型、创新程度和创新特征取决于产业的成长阶段。[7]厄特拜克以汽车行业为例进行了说明。福特汽车公司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先是新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从1905年到1909年,该公司先后生产出从2缸到6缸共5种不同的引擎,到1909年推出了主导设计——T型车,在以后的15年中,尽管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它们只有渐进性的创新。

A—U模型反映了许多产业成长的创新演化规律,也构成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基础,然而A—U模型并不适用于所有产业的成长过程。程源等分析了美国、日本与中国电视机产业演化特点,认为A—U模型代表了一种发达国家产业演化中的创新规律。但是对于像日本和中国这样的后起直追国家,由于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引进、消化吸收开始,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后才能开始进行产品创新,因此表现出工艺创新在前而产品创新在后的发展模式。就是对于中国和日本的情况来说,也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市场集中度的状况和创新的侧重点和创新的水平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考察不同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应该结合产业的属性和特定的国家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析。[8]

4.2 影响创新模式的其它因素

产业由于处于不同的演进阶段会对创新模式与特点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具体产业自身特点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其中主要是产业所处技术系统及产业所处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

4.2.1产业所处技术系统的影响

美国管理学家图西曼把产品从简单到复杂分成四类:非组装型产品、简单组装型产品、组装但系统封闭的产品与组装但系统开放的产品。不同产业处于不同的技术系统中,技术系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产业的技术进步方式,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发工业国家的追赶模式与发展模式。我国学者柳卸林按照产业所处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和与产业所处环境有关的技术范式的复杂性,把产业创新分为:传统的分包契约型、模块组装型、复杂产品型与以技术为基础型几类,并论述了不同技术系统对产业创新的影响。[9]

4.2.2产业所处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

不同创新环境中,创新资源的分布特点、创新主体地位及创新制度环境不同,使得创新的互动效果、创新主体、创新导入技术类别及创新的主动性有很大的区别。陈松举例说明了我国轻纺工业的技术导入以购买含新技术的关键设备(占17.8%)和成套设备(占17.4%)并结合技术培训(占16.3%)为主,原材料工业以技术培训(占22.3%)为主要技术导入形式,化学工业的技术导入以购买含新技术的图纸、技术手册和软件为主要方式(占70.4%),机械工业导入技术的主要方式为购买含新技术的设计图纸和软件(占19.8%)、技术培训(占18.8%)、购买含新技术的关键设备(占18.0%)和购买R&D成果(占15.8%),电子工业主要采用技术培训(占33.5%)和购买R&D成果(占22.3%)导入技术,供气供电行业主要通过购买关键设备(占28.9%)和成套设备(16.5%)以及技术培训(占14.9%)导入技术。[10]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创新与产业演进的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

5 结论

创新是产业演进的核心动力。基于企业的微观创新行为,促成了产业壁垒的形成、市场集中度的变化、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它们整体促进了产业的演进过程。不同的产业演进阶段、产业技术系统、产业市场结构及区域创新环境等因素,又制约和选择了不同的创新模式与特点。

参考文献

1 刘洪涛.国家创新系统(NIS)理论与中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博士论文,1997年3月:5

第6篇

[关键词]科技兴贸 发展趋势 问题 对策

科技兴贸是国家科技部为培植外向型高科技产品出口企业而设置的一项科技扶持计划。即通过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服务功能,改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政策环境,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推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最终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

一、当前科技兴贸的新特点

我国当代科技兴贸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指导思想。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推进高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根本;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宗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国内竞争力为出发点,培育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立足创新的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贸易与科技、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第二,基本方针。抓住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三,目标。按照国际化、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逐步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成为加快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示范基地;成为以多家重大产业集群为主体,几百家配套企业为集群的出口基地。第四,科技含量的增加是当前外贸出口最大的亮点。科技正日益改变着我国的出口格局,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和资源型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利用政策营造高新技术产品良好的出口环境,标志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带动了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第五,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并已成为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将推动我国外贸出口在2020年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3%以上,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5%左右。我国外贸出口也将从主要依托机电产品出口转变为主要依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而实现我国外贸出口的历史性跨越。

二、新形式下科技兴贸的难点和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也存在着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体为逆差,出口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主体依赖外资企业等问题。

1、存在结构性矛盾

一是我国在中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的同时,高端核心电子信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信息通信技术产品(ICT)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较大比重,约占九成;电子信息产业以组装加工为主,国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约占八成。三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依然较低。四是制成品出口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密集度的纺织品、服装、鞋类及低级机电产品为主体。五是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占整个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六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并且占了绝大比重。如2004年,中国以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要占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这意味着其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依赖大规模进口零件和生产设备,也表明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数量很少。

2、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增强

由于全球信息产业不景气,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大力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频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发达国家在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节能性、安全性、兼容性、环境标准等方面技术壁垒频出,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对我国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带来新一轮阻力,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

3、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方式呈多样化趋势。国内产品价格优势减弱

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竞争的重点正从重视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竞争方式从单一的物品出口形式,向多元化、复合型贸易方式转化。并且我国2004年开始的出口退税改革将增加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成本,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产生不利影响。

4、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呈垂直型的分工

只是分工的主要领域从原来在初级产品与制成品间的分工,转化为制成品的低级加工与高级加工的分工。中国向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和欧盟出口大量低级制成品,进口大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工业设备。这表明我国产业在整体质量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5、机电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非价格竞争手段薄弱,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机电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特点

缺乏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名牌机电产品,使得我国机电工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6位的能力,没能充分发挥出口潜力,机电产品出口落后于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世界排名仅在第15位。

以上问题的产生自然不能归咎于科技兴贸战略本身,其主要原因一是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不到位且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对重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政策,缺少能有效推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机制与具体措施。二是中国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不足。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一般占GDP的2%以上,中国在2006年仅为1.41%;全国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三成企业有研发活动,高新技术研发的经费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企业融资难题日益突出,需要科技兴贸专项资金支持。三是依赖引进外国技术。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四是未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中国在引进技术方面仍未突破“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圈,不仅在这方面投入的费用远低于韩国、日本等国家,而且在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连已有的创新能力都丧失殆尽”。

三、推进科技兴贸的对策措施

为了改变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以较好地解决金融、财税、物流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全频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科技兴贸对策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

1、努力改变产业结构落后状况

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有计划地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群,

加速改变经济结构,实现以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出口商品带动产品出口总体增长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增强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新的出口增长点,包括成套设备、通信设备、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高档家用电器等。另一方面,完善和调整产品出口贸易的有关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逐步提高资本和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在整个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促使出口方式从来料、进料加工为主向来料、进料加工与OEM、ODM、承包系统工程、加工和境外散件装配共同发展转变。

2、加强科技兴贸部际联合工作机制的组织协调

外经贸部、科技部、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建立了四部委联合工作机制,共同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有效地消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外贸易、科技、产业相互脱节的体制障碍,形成贸易为龙头、科技为动力、产业为主体的机制,统筹科技资源,发挥对外贸易与科技发展、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与推动作用。

3、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重点发展适宜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增加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产出与出口的同时,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工程、航天航空技术以及光机一体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及其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出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大力吸引国内外资金和创业人才,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持续开发能力,培育一批国际化的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大的出口规模,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4、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信息服务系统

一是通过数据采集、政策咨询、市场供求信息等,帮助企业增强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二是及时收集、通报国外技术法规及产品标准的变化信息;三是加快出口促进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和体系,加快网络结构调整,增加网络带宽,提供各类业务平台,搞好系统集成,努力为外贸、海关、金融等部门、各行业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服务,以有效地提高外贸出口效率和素质。

5、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资金支持

一是每年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并逐年增加;二是加强地方配套支持力度,集成资源办大事;三是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尽快研究建设创业投资机制;四是通过“国家出一点、企业出一点、社会集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五是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商务部、科技部、财政部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技术更新改造贷款贴息资金和研发资金,改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研究开发能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如桂林莱茵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争取获得了科技部科技兴贸研发资金,2003年实施“中药天然植物标准化提取物和高纯度单体”项目,去年出口创汇1350万美元,同比增长17%,产品85%以上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西欧等地区,成为广西外贸出口的重点企业。

6、引导企业尽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自主开发、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的引进,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的力度。如桂林橡胶机械厂实施的“子午胎定型硫化机”科技兴贸项目,在引进日方图纸、工艺的基础上再创新,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轮胎定型硫化机,出口年年增长,去年新开拓了意大利、英国、印度、法国等国际市场,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为橡机行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我国轮胎质量的档次。

7、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跨国经营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

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多双边合作与援外、对外承包劳务等工作结合起来,鼓励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境外办厂等方式,带动我国高新技术、成套设备及相关产品的出口。如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承担的“同轴电缆及耐热、耐火电缆交联电缆、出口开发”项目,依靠自身技术力量,依托国外公司,坚持实施出口带动战略,在澳大利亚办厂,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设备,使产品技术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等产品水平,并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去年全部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三分之二的产品出口海外,年出口创汇超亿元美金,同比约翻了一番。

8、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联合技术开发,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产业格局

引导和组织企业与研究机构加强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全面提高企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持续研发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桂林吉福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依托广西植物研究所和新西兰专家开发的“高纯度罗汉果甜苷的快速生产工艺研究”项目,创建和树立了罗汉果――“东方神果”的国际品牌形象。产品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建立了年产100吨罗汉果甜苷的生产线,并已批量出口,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7200万元,创汇4000万美元。

9、继续支持平台建设,丰富科技兴贸创新平台的内容与功能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参加国内外高新技术博览会、洽谈会等国际市场推销活动。充分利用以深圳高交会、上海工博会等为重点的四大高科技展会平台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

10、创新金融模式,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

加强地方政策法规上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切实保证中小企业各项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实。

11、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

鼓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开展具有融资功能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按照政策对高新技术产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费率予以适当浮动;指导企业灵活运用具有融资功能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提供出口收汇保障和信用保险项下的融资便利。

12、政策性金融扶持方面

国家应在政策性金融扶持方面,除了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试点范围以外,要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第7篇

    关键词:全面创新管理(TIM) 全要素创新 技术创新 非技术创新

    随着创新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创新管理的内容与方式日益复杂,并逐渐形成以全面创新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全面创新管理”模式。

    全面创新管理(TIM)的概念是许庆瑞教授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以构建和提高核心能力为中心,以价值创造和增加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组织的各种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凭借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其内涵可概括为“三全一协同”,即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全时空创新和所有创新之间的协同。其中,全员创新是主体,全时空创新是手段,全要素创新是内容。

    虽然众多学者已做过企业要素创新的研究,但是从TIM角度研究全要素创新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基于TIM的理论对企业的全要素创新进行总结和研究。

    技术创新

    TIM模式下的全要素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并根据产品创新的要求进行工艺创新,以使两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实施产品创新

    TIM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的产品创新是建立在产品整体概念基础上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产品的构思、设计、试制、营销全过程,实现产品某项技术经济参数质和量的突破与提高。TIM模式下的产品创新的重点在于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创新过程的内部机制,如并行工程、多功能小组、先进工具和早期参与,使创新的产品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由于未来产品的特征为: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全球化;智能化;高效、高参数化、高可靠性;生命周期趋短。TIM模式下的产品创新要根据未来产品的特征进行。基于TIM的产品创新要采用多种创新类型,如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不仅要有企业内部的创新小组、技术中心,而且要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创新联盟。

    推进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已有改进的生产方法,主要为:对生产装备的更新;对生产过程的重组;或者以上两者都有。企业在工艺创新中必备的能力有:项目规划能力、监控能力、跨部门管理能力以及非常规工作的管理能力。

    TIM下的工艺创新发展发向为:超精密、超高速;必须能跟得上产品创新的“步伐”;满足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的绿色要求。其实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全员树立工艺创新的观念;领导应该加大重视和支持力度;完善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设备的支持;以产品生产的要求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导向。

    产品和工艺协同创新

    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同时减少成本和提高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对产品、工艺创新同时并举。Pisano等在考察了美国与欧洲的制药企业后,提出对新产品与新工艺的同时开发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他们发现凡是那些将二者作为一体来对待的企业都获取了巨大的优势。新产品与新工艺的一致性可使新产品上市变得更加平稳,使复杂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变得较为容易,也使市场的渗入更加迅速。

    TIM的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二者途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产品创新侧重于活动的结果,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产品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而工艺创新的成果既可渗透于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渗透在各种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上。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动态联系。企业只有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相结合,才能取得技术创新的良好效果。

    非技术创新

    战略创新

    战略一般分为扩张型、多元化、联盟和一体化、紧缩型、稳定型。TIM的战略创新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进行战略创新,即选择适合自己的战略类型。TIM的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因经营目标决定企业顾客、竞争对手、竞争实力,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企业战略是企业的方向和核心,基于TIM的战略创新要适时、慎重地进行,从而为企业的全要素创新指明正确的方向。

    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主要是指为了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而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调整。落后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瓶颈, TIM下的组织创新已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

    TIM下的组织创新特点: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和谐发展;结构创新主要是建立扁平化学习组织;与企业信息化有机结合。主要从以下方面实施:构建扁平化组织,大力减少中间组织层次;构建领导和员工的伙伴关系;发展企业中心机构;重视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加强企业的信息、知识的流动与共享;不断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市场创新

    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不同的市场创新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创新基本形式为:首创型、改创型、仿创型。目前市场的趋势为: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全球化趋势和区域化趋势并存;价格、质量、服务、环境等多维度的竞争;企业需要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

    TIM的市场创新步骤为:第一步是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创新类型;第二步是实施即定的创新。市场创新的内容包括:目标顾客创新;产品创新(功能、质量和品牌);价格创新;渠道创新;促销创新。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TIM的制度创新特征为:社会性和集体性;动态性;两面性,即激励性与约束性并存。

    TIM下的制度创新主要为:建立权利、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企业管理运作新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总经理为首的决策体系;人事制度的创新,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注重人才的合理布局,实现人才正常的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产权保护制度,保证创新带动企业发展,同时实现员工个人的价值;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方式来激发全员的创新潜力和热情,努力实现创新目标的制度。

    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是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的创新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使得企业文化自身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为实现企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TIM的创新型文化的主要特征为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企业战略的长期性、动态性,强调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TIM的文化创新主要是: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精神;建立新型的企业价值观;实施科教兴企的战略;构建管理文化。

    非技术要素协同创新

    TIM的非技术创新的各个要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其中战略创新是方向,组织创新是保障,市场创新是途径,制度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先导,协同创新是手段。因此,在实施TIM时,必须统筹考虑和周密安排各项非技术创新,使其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从而为企业全要素创新的成功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技术和非技术协同创新

    全要素创新关键在于协调好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两者的关系。这种协同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技术创新势必要求企业对各非技术要素进行调整,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企业战略、组织、市场、制度、文化等创新中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新产品或服务的创造效率;另一方面,非技术要素创新是企业对生产资源重新整合和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的过程,是企业成功推进技术创新的保障。图1表示了技术创新要素和非技术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的协同性如图2。A区表示非技术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因此,应将非技术创新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创新重点;B区表示技术创新“滞后”于非技术创新,因而,技术创新理应成为下一阶段的主攻方向;而当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完全协同时,则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恰好可用图中的直线来表示。当然,不同企业的创新侧重点可能不尽相同,如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侧重于非技术创新,而知识密集型企业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谢章澍,许庆瑞.论全面创新管理发展及模式[J].科研管理,2004

    2.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3

    3.许庆瑞,贾福辉,谢章澍,郑刚.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全员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3

    4.官建成,刘建妍.产品竞争力的源泉—技术和组织的集成创新[J].中国机械工程,2005

第8篇

关键词: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 现状及原因 创新工程体系 对策

非公有制企业历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四川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越发壮大,其产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重。2004年,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43.68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近1/4。为了在激烈的竞争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非公有制企业必须积极寻求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即经济技术创新。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内涵

经济技术创新概念,起源于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提出的 “创新理论”,其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经济技术创新指企业将新的知识与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之中,以创造和实现更高的经济价值和企业利润为目标的活动。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引入新的产品、 采用和推行新的技术、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

对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本文认为,是通过教育培训,积极构建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让员工全面参与到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并在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全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运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对生产经营管理流程中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创造新产品,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最佳状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内容包括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方面。

攀枝花市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现状及原因

尽管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经济技术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但是,与国内外、省内外发达城市先进水平相比,经济技术创新在涉及领域、数量、质量以及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明显不足,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热情不高,且创新水平较低。

总括起来,制约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认识不足。许多企业满足于现状,他们认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进行技术创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攀枝花市是以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工业产业城市,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依附于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不愁销售,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改进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半数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属家族式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对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资金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仍是阻碍企业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大障碍因素之一。2004年攀枝花市国民生产总值163.82亿元,但整体攀枝花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仅有8978万,其中非公有制企业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小于1%以下的企业占2/3以上。

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然而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现状令人堪忧,这是由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决定,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由于规模小、发展前景差、福利待遇差等多方面因素,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

技术创新机制缺乏。机制不健全是阻碍非公有制企业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在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领导组织机制、运作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尚处于“初始、本源”状态。因此,针对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在活动的总体方略上采取需求拉动模式,即市场需求或生产需要销售信息反馈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创新的市场检验。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渐进性创新,能够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完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使之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就要构建及完善其绩效评价体系。

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根据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基本要素,结合本地创新资源和企业状况,指标体系基本结构设置为三个指标类A、B、C和15个指标项。具体设置为技术创新投入(资源) A(包括RD资金投入强度A1、RD人员投入强度A2、技术改造投入强度A3、RD经费占年销售之比A4、网络建设情况A5、RD经费年增长率A6);技术创新产出(效率) B(包括主导产品更新周期B1、RD成果B2、企业开发成功率及转化率B3、技术引进消化能力B4);技术创新实现(效益) C(包括企业新产品市场占有率C1、企业新产品收益率C2、企业新产品销售率C3、企业劳动生产率C4)。

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设定之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进行量化评价,其程序如下:

确定权重值,结合各项指标在体系中的作用程度,进行综合权衡确定,其各项指标权重αij值(A1=0.2,A2=0.2,A3=0.15,A4=0.15,A5=0.15,A6=0.15;B1=0.20,B2=0.30,B3=0.30,B4=0.27;C1=0.18,C2=0.21,C3=0.22,C4=0.18, C5=0.21)和各类指标权重Wi值(A=0.3,B=0.3,C=0.4)。

用Yij=50(Xij-minXij)/(maxXij-minXij)+50对每项指标统计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变为标准值。

指标项和指标类的评价值计算,指标项评价值Kij=αijYij,指标类的评价值Ki=∑nj=1WiKij。

评价分析,根据评价总值和各层次的评价值,对企业进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也可对其中部分进行单项对比分析。按标准把经济技术创新划分为几个层次,这样可分辨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评价分析可弄清创新企业的创新特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便于有针对性对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进行管理,引导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

根据评价结果,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四个层次,即评价值达到90分以上者为第一层次,达到80分至89分者为第二层次,达到70分至79分者为第三层次,达到70分至79分者为第四层次,60分以下者为第五层次。通过对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创新能力层次的分析,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相差较大,低级水平的企业较多,第一、二层次的企业所占比太小,说明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较弱。从评价总分排列上,最高分为90.63分,而最低在45.64分,两者分数相差很大。可见,企业创新工作开展很不平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采用该指标体系对非公有制企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基本反映出活动的实际状况。该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必将在非公有制企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对策

政府行为对策

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是促使攀枝花市非公有制企业经济技术创新,走上良性循环的保障。各级政府应考虑各种经济实体的协调发展,把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为主体,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力量积极参与的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企业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经济技术创新机制,为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广泛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创造条件。

制定优惠政策,为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提供资金保障。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要给予非公有制企业更大的扶植和支持,以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更好地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攀枝花市建立和完善“财政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形式多层次经济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加快服务体系、网络的建设。国家应该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国家应逐步建立完善为中小企业实施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各种专门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区域性、全国性信息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和金融投资、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服务。

企业行为对策

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攀枝花市许多企业对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有的企业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非公有制企业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难以开展。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行为观念,提高认识,提升文化知识水平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要认识到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非公有制企业求生存图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以职工为主体,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企业必须坚持经济技术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分类指导、综合推进,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载体、职工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人才机制、激励机制。

共同入股成立担保公司,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广筹资金 在攀枝花市最为有效的方式是非公有制企业共同入股成立“会员制、封闭型”的担保公司,将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信誉和银行赢利愿望连成一条融资回路,为企业谋求发展。

加强技术管理,强化消化吸收和创新 加强技术管理,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缩短与国有企业和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调整技术引进的结构,引进对象从以“产品导向”技术为主逐步向产业基础技术、主要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加强技术引进的宏观管理,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引进以后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管理,并加大投入强度,为企业创造效益。

此外,建立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结合当前科研院所转变的契机,大力推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结合,使科研院所成为企业的重要技术源。

市场主导对策

充分发挥市场在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导作用,这是市场积极体制与市场积极规律的客观要求。只有市场主体合格了,企业才会对市场信号有灵敏的反应,才会有技术创新的潜在利润,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感才会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

应递减一些行业进入壁垒,使金融业、通信业等有步骤地对非公有制企业开放。赋予非公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地位,使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重组整合,其结果必然是善于技术创新的企业。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 营造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的氛围

我们正处于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重视科技创新时代。这是崭新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时代。时代向教育提供了机遇,也同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于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执着于培养创新能力和人才的过程中出现了向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学科的倾斜,向自然科学课程侧重,向市场经济的需要关注的新特点。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对艺术教育要努力营造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的氛围。

二、 融情感的“美”与“德”,培养艺术创新精神

艺术的永恒主题就是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所以,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先生在美育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体现出他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着重培养艺术创新精神。从人才素质的全面性来看,它需要审美素质,而通过艺术教育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在基于丰富联想的创新性方面、在与众不同的个性特殊性方面、在感人至深的愉悦体验方面,都是创造包括科学创造所需要的,可能正是这样的原因,才能解释为什么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会与高雅艺术有不解之缘,而有人把创新人才的最高规格概括为多功能审美型,也就毫不奇怪。

三、 借助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艺术所具有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具体可感的、非智力情感因素体验的、充满独特个性创造性的特征,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特征。艺术不仅仅是负载着文化延续与传播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批判与创新。人们可以也可能不懂艺术,但无法不感受艺术的创新精神。我们各级各类学校里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非专业性的音乐、美术教育,都还明显具有盲目性特征,这与宏观教育与具体的教师素质有密切关系。了解一些肤浅的艺术知识,而且是技术知识,不是思想的、美学的、哲学的、文化史的知识,再加上掌握一些艺术方面的技能技巧,这样的的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免不了会有疏离。然而,这样的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乃至课程评价,至今还十分普遍,许多教育者以及教师可能会是艺术的专门家,但未必是教育的专门家,而艺术教育内在地蕴含着许多价值也就被掩抑了,或者忽视了。

我们在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走向文明:艺术教育研究报告》中发现,他们把艺术教育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自我表现力、适应生活等联在一起,而且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定位也是培养健康发展的艺术理解能力。而具体目标则包括: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使学生掌握有效交流手段、向学生提供判断与评价事物的工具等等。显然,这样的目标依然具有发展性,而不是简单地为艺术而艺术。

四、改革艺术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龄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龄教育的学生。因此,传统教学与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相差甚远,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一部分学生爱提一些新奇、古怪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创造出适于所教对象的教法,有利于创新精神和人才的培养。如快乐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为着眼点,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享受到艺术的兴趣,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采用互动教学法:在“观摩欣赏―模仿学习―重点难点练习―综合训练―总结复习交流”进程中,师与生、生与师、课内与课外之间,师生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观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创建新工程;采用“小集体学生法”;明确目标、任务―优化组合―小组设计―集体呈现―小组学习活动―评价,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创造、合作、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个性,提高技术、智能、弘扬艺术文化,强化技术综合素质。说到底,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都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装饰装修;现状;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随着建筑装修工程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人们对施工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建筑装修装饰施工单位的关键目标就是确保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质量的好坏也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工程的使用功能和装饰效果。所以,施工质量在整个装修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待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隐患,使工程施工质量可以充分达到建筑工程投资效益。

一、装饰装修工程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1、装饰装修工程的特点

建筑装修是敷设于建筑表面的装修层,所以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必须以结构主体为载体才能进行施工。其施工受到建筑空间的限制,施工中工序平行、交叉、搭接频繁,交叉施工,造成不安全因素多。同时建筑装修设计风格各不相同,装修材料品种繁多,使建筑装修施工工艺呈多样性,也就是说,同一空间的施工要通过多道工序、多种工艺来完成,而同一道工序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来达到相同效果。施工工期短、质量要求标准高。

2、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现状

从消费结构看,住房相关商品是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方向。目前,住宅已成为五大消费热点中的第一增长点,装饰装修消费是目前以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居民的消费热点。与之对应,装饰材料市场无疑会随着住宅建筑业的增长而相应增长。虽然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情况比较乐观,可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这么一种情况,就是行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重制约了它的快速发展,需采取一定的措施。

二、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创新主体错位,创新客体不明,缺乏有目的和针对性强的合理设计,或找不到创新的具体对象,设定不了创新的准确目标;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的配套性不强,政府干预过多,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等。由于战略管理的异化趋势,导致经营与管理的明显错位。许多企业将合同、市场占有率、产值、利税指标等一些具体经营目标当成战略,把战略管理当成目标管理,盲目扩张,导致与管理的明显错位。发展速度的盲目追求,导致内部机制及管理活动的失控。目前大多数建筑装饰企业的成本管理分成三大类型:一是项目经理对制造成本负责,实行成本的过程预控的成本集约化管理。二是项目经理部以经济承包基数为基准,实际上是以竣工结算为制造成本的根据的成本粗放化管理。三是介于前二者之间。这种成本管理的模式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架构。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有成本控制计划、有成本管理计划,但运作时以经济承包为主,结果以竣工核算为准,换一句话说是“事后算账”,形成了成本控制的“虚拟化”。

三、推进建筑装饰装修企业管理的措施

1、注重经营组织机构的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建筑装饰企业要在经营组织机构上创新,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以调整组织机构和整合优势为主线,着力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从而建立与市场化经营完全对接,并同施工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2)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职责目标细化,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3)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出售、租赁、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第三层面的归并、重组、剥离等改革工作。分别按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员增效、激活机制的不同要求,对不同公司采取不同的思路、途径与方式进行改革,理顺其产权关系,明晰市场主体,整合企业资源。(4)建筑装饰企业一定要强化建筑装饰主业,分流副业,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慎重地推行生活后勤系统的改革剥离,妥善分流原有职工,促使其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食其力,同时将企业有关职能与社会化管理对接。

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是从组织上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建筑装饰企业自公司到项目部要形成一个系统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积极营造以重点、难点工程项目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格局,分层次完善职能、落实目标。企业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在企业技术、生产、经营等多条战线上开展创新工作,发挥技术开发、咨询和服务的职能作用;项目部要强化科技攻关的主体意识,在工程项目上积极合理的推广应用新技术,重点强化项目部工程技术控制管理工作,在不同层次及各自的职权范围内抓好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

3、强化市场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筑施工企业应通过经营管理创新,形成新的动力源,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要树立战略创新意识,企业领导是创新的决策者和组织者,成功的企业领导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先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积极有效地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并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要从战略上、全局上,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决策和规划。二要确立创新的营销战略思想。市场创新不仅要求企业树立市场导向营销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更需要树立一种超前意识的整体性的包含全球营销战略思想、服务营销战略思想和全方位竞争战略思想的营销思想。三要创新市场营销方式。进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考虑:对市场的预测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警惕他人新产品的竞争,产品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往往出现在旧产品成长期。四要确保企业营销机制创新。企业营销机制创新是企业创新的灵魂。要实现市场创新,企业必须加快营销机制创新,建立全新的市场竞争运行载体。

4、实施现代化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筑装饰企业要冲破封闭落后的人才观念,注意人才争夺的新情况、新特点,用人力资本概念指导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增强企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1)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提高企业管理队伍素质,使企业员工明确企业的用人导向,让人才在公平竞争中得到重用。(2)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以工作的锻炼,来提高人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3)确立实施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链,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接续和人才储备。(4)更新人才招聘观念,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基本的配置方式,积极地从人才市场吸引和招聘人才,推进人才社会化、市场化发展。(5)通过制定明确的考核奖惩制度等多种手段,运用合理的激励、分配机制把优秀职工、关键人才留在自己的企业里。

【结束语】

装饰施工中的组织与管理是装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质量决定组织与管理的水平。随着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建筑装饰工程将会不断出现新变化、新问题,我们应提前准备,创新管理,以使建筑装饰工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涛.河南省建筑装饰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06(12)

[2]吕春光.装饰装修工程工厂化[J].建设科技.2005(15)

第11篇

[论文摘要]温州是专业市场的发源地,在新的环境下,温州专业市场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温州专业市场的发展。本文在分析这些新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为温州专业市场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引言

专业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可以说是温州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实现资源配置方式快速转变的重要途径。从总体上而言,温州专业市场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末,温州共有各类专业市场445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54个,生产资料市场89个,服务市场2个。全年专业市场成交额720.3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超亿元市场67个,年成交额591.23亿元;超十亿元市场18个,年成交额421.83亿元。

二、温州专业市场的发展新特点

(一)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在规模结构调整上,表现为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个数增多,单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年成交额超10亿元的大型市场共18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家。实现成交额421.83亿元,占全部市场成交额的58.56%。

(二)市场组织有所创新

温州专业市场利用遍及各地的温州人资源,以专业市场为支点,积极向外地拓展市场,构筑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营销网络。

从全国范围看,100多万在外温州人分别在京、津、陕、滇、藏等地办起了“连锁式”的市场,大大增强了市场辐射的广度和深度。从世界范围看, 40多万海外华侨在纽约、巴黎、罗马等大城市创建温州街,在俄罗斯、巴西、喀麦隆、阿联酋、荷兰等国开办中国商城,积极地促进了温州商品走向世界。例如,桥头钮扣市场已经开拓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市场,构建了由内向外的营销网络,即以桥头钮扣商贸城为中心的“第一市场”;以12000多名供销业务员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承包了7000多个柜台进行批零经销的“第二市场”;以及海外温州人在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第三市场”。

(三)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州专业市场逐步由原来单一的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原先专业市场的本地农民、小商小贩,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改变了家庭作坊生产方式,先后办起了现代化企业,通过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及聘用技术管理人才,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有的经营者还组建了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优质和名牌产品。

(四)市场交易方式尝试虚拟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趋个性化,各种电子商务模式纷纷涌现。网络销售、电子虚拟市场等新型营销方式日渐成熟,使“有形”专业市场向“有形”和“无形”市场共存的趋势演进。例如,桥头的钮扣、拉链、钟表等产品有30%以上的交易在网上完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已由过去的100%下降到20%,剩余50%的交易依靠电话、传真等方式完成。

三、温州专业市场的现有问题分析

(一)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场无市”

一些企业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逐步由家族式企业向企业集团转变,实现规模经营。企业规模的扩张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脱离专业市场,建立起独立的销售网络。

(二)电子商务化水平不高

虽然说近年来温州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化有所提高,但是大多数专业市场还是以现场、现金、现货的“三现交易”为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化建设明显滞后。

(三)重复建设现象尚存在

一些县市区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扩建,导致一些专业市场的定位与所经营的产品雷同。这不仅稀释了经营人才、分散了客源,而且同类市场的竞争会使经营者将大量精力花费在内耗上,难以实现由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向大规模集约化经营转变。例如,目前在温州从事服装批发零售的就有站前商贸城、金泰温州服装批发市场、五马商城、白马商场、铁井栏童装市场等,这些市场都定位相近,档次雷同。

四、温州专业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市场功能创新

从目前情况来看,应重点做好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化、国际化、展销化和营销方式多样化。建立健全专业市场网站,规范网上交易;建立与其配套的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充分利用40多万海外华侨优势和温州特色产业在资金、技术、服务上的比较优势,依托专业市场,构建国际性的商品交易中心;发挥温州国际轻工业城的优势,依托专业市场,办好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商品博览展销会;鼓励各专业市场组建进出口公司,发挥为中小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功能。

(二)市场交易技术创新

专业市场作为信息高度集聚的场所,应该摆脱传统手工操作的信息管理方式,加大对信息管理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设备的投资力度,加快引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人员,以提高市场信息管理效率,消除市场信息集聚和传递功能创新所遇到的障碍。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优势,在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拓展商品配送中心功能的同时,积极开辟网上交易市场,从而改变面对面的交易方式,节省商品运输成本。

(三)市场结构调整

针对温州“空壳市场”、“半空壳市场”与小规模、低水平的专业市场大量存在、市场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问题较突出的现象,应该对温州专业市场进行整顿,淘汰、重组、整合和提升一批专业市场,走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引进经营中高档商品、品牌商品的商,提升专业市场的商品档次。加强质量监管,实施政策导向,促进专业市场结构均衡。

(四)市场组织创新

随着专业市场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温州专业市场的先发优势逐渐丧失,仅仅凭借感性经验、市场意识和冒险精神的传统市场管理者已无法应对新时期的挑战,应借助现代市场管理理论,逐渐将专业市场经营自主权向现代企业家转移。加快商城公司尤其是龙头市场主办者的组织创新,构筑集商品交易、商品配送、中介服务、进出口、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贸易集团。

五、结束语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温州因体制创新而走在了全国前列;如今低层次的商品交易经济模式已经无法生存,整个温州专业市场的辐射能力也已大为减弱。作为“温州模式”曾经的一大特点,专业市场同任何一项具体制度安排一样,必然存在一个生命周期,而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演越烈,温州经济当务之急是摆脱传统专业市场的框架,进行市场创新,以新的发展模式取代旧的传统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天祥:《中国专业市场的演进:基于交易费用的研究》

[2]钱涛:《浙江专业市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3]温州市统计局网站:2008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wzstats.gov.cn/infoshow.asp?id=8077

[4]郑勇军、袁亚春、林承亮等:《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缪来顺:《温州专业市场发展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第18卷第2期

[6]颜菊阳:《温州专业市场走到十字关头》

[7]陈志平、余国扬:《专业市场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第12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各级审计机关加大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力度,发挥了节约政府资金、遏制建设领域腐败、促进项目管理、保证投资效果等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开展此项工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够规范的问题,隐藏着极大的风险,制约了投资审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对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审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政府投资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审计机关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以投资活动为主线对参与建设活动的设计、建设、监理、施工、材料供应等诸多单位和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控制,对固定资产投资立项的合法性、建设资金来源和使用的合理性、竣工投产后的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建设项目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促使投资单位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遵守国家有关基本建设法规,制止盲目建设,减少损失浪费,起到防患未然的作用,以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一种行政执法行为。但是在政府投资审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审计程序不合法、审计内容不全面、手段单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一是审计程序不合法。政府投资审计是审计法规定的法定审计,《审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同时,《审计法》还规定,审计机关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并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也就是说,政府投资审计项目必须列入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出具审计通知书,审计完成后必须出具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还应当下达审计决定。但是有的审计机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上述法定程序没有得到很好执行,还存在不列入审计机关年度计划、不出具审计通知书、不出具审计报告或不下达审计决定等违法行为。有的地方政府要求审计机关在投资项目的各个环节介入审计,把审计看作是项目建设的参与者,处处依赖审计,事事要求审计人员参与,一些重大事项甚至直接请审计人员决策、定夺。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因政府投资审计程序不规范、不统一问题而涉诉的审计机关,其败诉的几率相当高。

二是审计内容不全面。为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行为,提升政府投资审计质量和成效,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署制发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规定审计机关政府投资审计重点审计以下内容: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情况、投资控制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项目建设管理情况、有关政策措施执行和规划实施情况、工程质量情况、设备、物资和材料采购情况、土地利用和征地拆迁情况、环境保护情况、工程造价情况以及投资绩效情况。除重点审计上述内容外,还应当关注项目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有无因决策失误和重复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应当注重揭示和查处工程建设领域中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线索,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应当注重揭示投资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当然,在具体到某一个项目审计时,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上述审计内容会有所侧重,但主要的诸如建设程序、投资控制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项目建设管理情况、有关政策措施执行和规划实施情况、设备、物资和材料采购情况、土地利用和征地拆迁情况、工程造价情况不可或缺。审计署也要求各级审计机关更加注重工程质量情况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注重检查和评价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逐步做到所有审计的政府重点投资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但是相当一部分审计机关在政府投资审计中,片面理解或各取所需,有的只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有的单纯做工程结算审计,还有部分审计机关对审计职能缺乏准确的定位,美其名曰创新,几乎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可以看到审计人员的身影,直接介入招标、预算编制、价格确定、变更签证等,混淆了项目单位的管理职责、中介机构的审核职责与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责。使审计机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是审计技术方法单一。目前投资审计范围广泛性、审计对象复杂性,需要有丰富的审计技术和手段,如果仅局限于对资料的核查、采用常规的取证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审计的需要。近年来虽然引入了计算机的技术方法,利用项目单位数据库的相关资料导入AO进行检索、分析,或是利用各种造价软件对造价进行复算,只不过是减轻了人工检查、复算的工作量。对其他领域的相关技术尚未全面引入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中,也没有与传统审计领域专业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组合创新。以审计隐蔽工程签证为例,大量工作需要通过现场踏勘核实资料反映事项的真实性及数据的准确性,而由于审计机关并非专业的检测机构,由于时间的限制,现场踏勘时除常规的的测量、清点、计算外并无其他特殊工具及先进手段,因此对于大量隐蔽工程的数据(如地基加固、河塘回填等)及部分非实体参数的数据(如材料的强度、配合比等)均难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加以核实,而对于一些为实体施工而增加的施工措施,由于一旦施工完毕后就无法复原其本来面目,更是难以辨别其真伪。

四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审计水平高低与审计质量好坏成正比,与审计风险成反比。一方面当前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经验和能力缺乏。工程审计涉及的面很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很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点的建设工程各具特色,专业水平要求高,审计人员单独完成审计工作相当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工程审计人员缺乏,个别审计机关只有一两个工程审计人员,存在一人审到底、一人说了算、一人拍板、一人决定的弊端。个别审计人员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深入或扩大范围的审查,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个别审计人员长期与工程老板打交道,面临的诱惑很多,在处理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时不够慎重,违反审计程序、审计规范、审计纪律等规章制度,造成询私舞弊、隐瞒审计情况。再者近几年政府投资项目规模较大,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也是目前通行的做法。但部分社会中介机构为了得到审计业务,追逐企业利润,盲目降低投标报价,致使不合理低价中标,审计质量也就根本无法保障。另外社会中介机构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人员构成良莠不齐,加大了审计机关对审计质量监管的难度,潜在风险急剧扩大。

固定资产审计具有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业务知识涉及面广的特点,为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审计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法规体系,出台审计操作规范。目前的审计机关开展政府投资审计所依据的一些法规和规范已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法治化建设,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审计署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在此基础上,地方审计机关应进行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尽快出台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法规和规范。这些法规和规范应该明确政府投资审计的程序、内容及重点,突出规范审计程序,列明各种政府投资审计项目必需的程序,包括审计机关外部协调的程序,也包括审计机关内部管理的程序;要突出审计人员不得参加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活动,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不应作为建设项目的参与者、执行者签署任何文件;强调审计内容是对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设计到竣工决算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设计、概算、预算、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决算等内容的审计监督。

二、合理配置资源,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打铁还需自身硬,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做好审计工作永恒的话题。人员素质不仅指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有无私奉献、不畏困难、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还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的积累源自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而言,我们一方面希望审计人员具有综合知识,了解建设项目建设的全部过程,熟悉国家建设项目的法律、法规,精通工程专业技术,是复合型审计人才;一方面又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审计人员都是统一标准,要求审计人员对各类工程专业知识均熟练掌握。因此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实践,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根据项目的重要性程度及专业特点,合理配置专业技术力量。要立足审计实践需要,积极探索审计技术创新。审计技术创新在提升审计成果水平、拓展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增加审计的权威和公信力方面大有作为。要建章立制,确保创新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在审计实践中通过借助高校和科研单位智力资源或社会力量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等模式,为审计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针对技术创新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审计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从多方面为审计技术创新提供经费保障。

三、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审计问责制度。质量是审计项目的灵魂,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既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内在举措,又是其根本目的所在。为了加强全员、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明确审计责任,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针对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审计质量监控五个要素建立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并通过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等方式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此外,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应充分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通过分级质量控制,多道程序把关,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对于审计人员泄露审计期间知悉的被审计单位秘密,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存在重大违规问题和案件线索,审计人员应当查出而未能查出、应当报告而未报告、应当处理处罚而未处理处罚以及违返党风廉政建设规定、审计纪律,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应当强化问责机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