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

时间:2024-02-20 15:5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

第1篇

一、认清形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

第一,充分认识民政工作在营造健康发展环境中的新作用。

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政工作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在养老服务、殡葬服务、福利彩票等事业上,民政部门承担着政策引导、行业监管、市场培育等职责,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要发挥指导性作用。在推动社区建设中,实现社区环境不断改善,人际关系逐步和谐、社区治安日趋好转,社区资源得到整合,社区服务更加完善,在基层社会环境的优化和稳定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对完善市场秩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业行为,提高社会组织程度、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区划管理工作,直接服务城市化建设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在营造健康发展环境中,要进一步强化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丰富和拓展民政工作的内涵。

第二,充分认识民政工作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中的新作用。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不断协调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这是民政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直接体现和作用方式。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给社会弱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完善社会福利,为老年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福利服务;搞好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平衡社会发展;推进社会救助,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社会所有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从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发挥民政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必须有一个快速发展的民政事业相匹配。

第三,充分认识民政工作在规范社会管理中的新作用。

科学规范的社会管理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建设、婚姻登记管理、救助管理、社团登记管理,都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直接关系群众的基本权益。围绕“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社会事业社会办,群众的事情群众管”是大势所趋。而民政工作的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民间组织管理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民主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大力改进和发展民政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有助于为创建更加公正和民主的社会积累经验,从而有效地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使我们这个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二、务实奋进,在推进民政现代化中创造为民服务新业绩

第一,围绕为民解困,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民政为民,安民为本,安民以济民为要。尽管这几年我们的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正在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和他们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迫切需要我们提高社会救助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救助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切实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健全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合理的筹资分配体系、科学公正的监督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救助网络,即建立和完善以城乡居(村)民最低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社会救助为补充,各项优惠政策相配套的社会救助网络;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和送温暖为补充,社区服务相配套的社会互助网络;以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基层福利服务网络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同时,积极探索与时展要求和各地情况相符合的社会救助工作新路子,推进弱势群体救助服务社会化,培育发展社会救助工作志愿者队伍,扶持推广“慈善超市”等社会互助的新形式、新载体,不断开创社会救助工作新局面。

第二,围绕强化管理,促进基层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民政部门承担着大量的基层社会管理任务。加强这项工作,对基层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要努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加大民政工作社会开放度,增强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加强民间组织建设,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促进社会转型方面的作用,推动其从政府主导型向自我管理型方向转变。着力加快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发展,努力培育一批能力突出、机制灵活、带动力强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服务。进一步提高社区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服务能力、应急能力,促进社区有序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居民自治、村民自治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实现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提高整个社会自治水平。

第三,围绕深化服务,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是民政部门的重要任务。这几年我们以办实事为抓手,为群众办了不少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但总的来说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满足不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履行好政策引导、总体规划、行业监督、市场培育等职能。首先,要转变公共服务的观念。要从过去主要为传统民政对象服务,向为城乡困难群体为主的广大群众服务拓展;从过去主要保障困难群众生存权,向既保障群众生存权,又注重维护他们的发展权和民主政治权益拓展;从过去以农村为主,向城乡并重拓展;其次,要深化公共服务的内容。根据不同群体、对象的多方面需求,大力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通过美化社区环境,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在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卫生、医疗、教育、文体等方面的服务;整合资源,增强敬老院、老人公寓和“星光老年之家”为民服务的能力,为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切实解决优抚安置对象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为他们提供重实际、重实用的服务。第三,要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要从零散的被动式服务向项目式主动服务转变,提高为民办实事的成效;从一家独唱向多家合唱转变,大力扶持公共服务业发展;从有求必应的随机服务向政策法规的长效服务转变,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增强合力,在创新破难中提升民政工作新水平

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大力营造民政工作良好的发展环境。

民政事业是民心事业、稳定事业,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能否真正将民政工作落到实处,是对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考验,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地位、新作用,把民政工作放到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及时研究民政工作中的新情况,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工作上给予支持,在力量上给予保证,在财政上给予保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民政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中,切实加大对民政事业的投入。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让公众了解民政、理解民政、支持民政,为民政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二,强化大民政建设,着力形成民政工作的强大合力。

建设大民政是对传统民政的突破,也是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职能作用的基本实现形式。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拓展工作内涵,优化工作结构,围绕发展大局,统筹民政资源和力量,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完善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从多方面整合民政力量,全力发展大民政工作格局。要按照部门配合密切、资源供给稳定、信息渠道畅通、政策实施互动、运作协调高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社区建设、老龄工作、双拥工作、社团建设等五大平台建设。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牵头作用,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融入,主动配合,主动支持,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民政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畅通民政和社会互通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民政工作,推动民政工作社会化,为民政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第2篇

区居委会是城乡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中地位日益显现,作用日益重要,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一、在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中发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的作用

(一)在自我教育中规范社会行为

社区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根基,而城市文明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社区居委会要把对居民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渗透于居民的自我教育中,把不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养作为提升社区文明的关键,在辖区内倡导严格遵纪守法、注重文化修养、崇尚文明行为的社会新风尚,以此提高社区文明程度,进而实现规范社会行为这一社会管理基本任务。

1、借助“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平台,以“法律进社区”活动为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制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居民区,加快法律的社会化步伐,培育守法居民。一方面,要突出宪法和居委会组织法的学习宣传,教育居民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和自治意识,使其明白自己在居民自治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力军角色,树立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管理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要广泛宣传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依法履行应尽义务,以法治文明带动行为文明,以行为文明规范社会行为。

2、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为核心,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和谐创建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活动。文化是文明的核心,要着力把文化资源变成教育资源,通过发挥先进文化的熏陶作用,在辖区内形成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以此推动居民文明行为的养成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在培育文明市民的过程中实现规范社会行为这一社会管理任务。

(二)在自我服务中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关键是解决好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社区居委会要按照服务居民、方便居民的原则,健全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在自我服务中不断解决社会问题。

1、服务对象要从传统的救济对象拓宽到包括驻社区单位和退休人员在内的全体社区居民,重点做好对辖区内贫困居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会救助和保障工作,实现服务对象的全接触。

2、服务内容要从单一服务逐步发展到满足社区居民各种需求的多样化服务,重点做好社区服务中心和文化、卫生、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并根据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办理好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实现服务内容的全覆盖。

3、服务方式要从具体事务的直接操办者向社区组织的运作者和协调者转变,重点通过运作各类社区组织、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发动居民共同做好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真正赋予居民依法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实现服务方式的全转换。

(三)在自我管理中化解社会矛盾

现代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且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切实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平台作用,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自我管理中及时化解相互间的矛盾,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区和谐,对于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整合社区治安力量,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范水平,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前提。社区居委会要主动建立与辖区派出所的治安联动机制,使社区建设与社区警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同步推进,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2、搞好群防群治,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依靠和发动辖区居民,及时准确掌握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做好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的工作,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确保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增强社区治安的自防能力。

3、强化对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一要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机制,着力抓好以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落脚点管理,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中高危人群的管理控制。二要完善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政策。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安置思路,创造刑释解教人员融入社会的有利条件,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其在工作、生活、创业中的实际困难,消除可能导致其重新犯罪的不利因素,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全社会积极参与安置帮教工作的良好氛围,实现安置帮教工作的无缝衔接;对于吸毒人员要重点抓好戒毒帮教工作,确保其能够及时实现教育转化,还要做好对辖区居民的禁毒宣传教育和经常性的禁毒专项斗争,确保对涉毒违法犯罪能及时发现并有效打击,防止出现新的吸贩毒人员。

二、在协助基层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关开展工作中发挥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的作用

(一)在协助基层政府开展工作中协调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的总称,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社会关系的协调就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位置和角色不同,形成了利益关系的分化和矛盾。社区作为党和政府社会管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承接者,要切实转变管理和服务理念,充分发掘社区丰富的社会资源,建立有助于资源共享的跨界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在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居民之间建立平等交流、协商互动、互利合作的新型社区关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居民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促进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使社区真正成为政府和社会的连接器、行政管理和自治管理的衔接器、政府管制和社区共治的转换器,确保党和政府社会管理的工作重心移接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矛盾和问题解决在社区,努力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使不同利益关系的社会阶层在同一社区和谐共处,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二)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促进社会公正

促进社会公正,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根本。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事业要实现业有所就、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密切党群关系,维系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因此,社区居委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辖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时把政府的公共服务送到有需求的居民手中,让群众的困难解决在基层、怨气消除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公正,这是社区居委会作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前沿阵地和政府社会管理的“保险阀”和“稳压器”的职责所在。

三、在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的监督活动中发挥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作用

(一)在依法组织开展的监督活动中应对社会风险

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的带头人和代言人,在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有关监督活动中维护居民切身利益,防范和化解影响稳定的社会风险,是实现社会管理预期目标的根本保障。

1、组织居民有序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听证活动。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管理状况的好坏,而政策的科学化则来自于民主化的保障,组织居民参与公共政策听证活动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的有效形式,也是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这既有利于发挥公众需求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导向作用,还可以实现对政府行为的制约和监督。因此,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制定时社区都要组织居民参与听证,协助政策制定者把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环境影响、矛盾纠纷及各类不稳定因素予以充分考虑,确保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政策的执行力,防范因公共政策制定失误而侵犯居民利益所产生的社会风险。

2、组织居民对城市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是及时纠正不法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基层民主、推动群众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基层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实现者、维护者和发展者,每个工作人员都是政府形象的代表,其作风的好坏、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社区居委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窗口,要组织居民定期对基层政府和其派出机关的信息公开情况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服务水平、工作能力、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现进行民主评议。通过评议,既能帮助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又能充分听取居民对于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居民和政府之间搭建起了畅通民意、汇集民智、化解民怨、凝聚民心的平台,使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更加直接有效,使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以充分行使。这对于促进干部执政为民意识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的各项制度进一步落实,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意义重大。

3、对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市政服务单位在社区的服务活动进行监督。通过监督引导相关单位将工作重心由严格管理向热情服务转变,切实解决居民困难,努力维护居民利益,以优质服务来保障社区居民工作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从而有效防止因服务不到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第3篇

2012年,我县民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中心任务,以提高“三个群体”(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孤老孤残孤儿等特殊群体)生活保障水平、加速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为着力点,促进“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民政事业新的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继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加强敬老院建设力度,计划建嵩县中心敬老院一所,改扩建2所。切实提高敬老院管理和服务水平,组织五保对象足额入住敬老院,对全县五保对象进行全面普查,把符合五保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五保范围,不断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确保我市集中供养标准不低于1800元,分散供养标准不低于1100元的要求,保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切实保障五保对象的生活水平。

3、巩固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大争取上级医疗救助资金力度。提高医疗救助的覆盖率、资金使用率和救助水平。继续实施城乡困难群众补充医疗保险和大病医前救助制度,搞好与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缓解我县3.2万名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

4、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制度。配合我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工作,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确保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申请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二、加强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灾害救助能力

1、全面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嵩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完善救灾应急机制,提高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2、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扩大救灾物资储备和品种。规范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制度,确保救灾款物安全、合理。

3、切实抓好农村困难群众草房、危土窑洞和危土坯房改造工作,缓解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早筹划、早安排、早动手,完成全县117户351间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任务。

三、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改善和提高孤老、孤儿、孤残人员的供养水平

加快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补缺型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孤儿救助制度,今年要将全县农村孤儿全部纳入五保供养、对所有城市孤儿实行全额低保救助。依法做好儿童收养工作,规范收养行为。要努力改善“三孤”人员居住条件,将孤儿、孤老、孤残人员住房优先纳入危房改造规划。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切实解决流浪精神病人、智障人员、危重病人的救助、返乡和安置难问题。

加强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工作。强化政策指导和工作协调,为福利彩票发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夯实福彩工作基础。扩大发行规模,增加发行数量,年内力争突破1500万元,为社会福利事业筹集更多的资金。

加快推进慈善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xx和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华慈善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健全“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工作机制,以宣传推动和政策激励为主要方式,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作用,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慈善事业。

四、全面落实和完善双拥优抚安置政策,保障和维护优抚安置对象的合法权益

1、要以创建双拥模范县活动为载体,推动双拥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国防意识,不断加大军地相互支持力度,深入开展关爱功臣和军民共建、科技拥军等活动,推进双拥政策法规落实。组织开展好庆祝建国60周年期间的拥军优属活动和军休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2、落实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军休人员生活待遇、退役士兵扶持就业补助经费和分散安置的一至四级残疾退役士兵建房补助经费,确保按标准发放到位。对全县优抚对象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优抚对象数据库,实现网上业务办理和报批。落实一至六级残疾医疗保障制度和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社会化发放、残疾军人抚恤金“一卡通”工程。 [1]

3、继续深化自谋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落实自谋职业补助金、技能培训费、待分配期间生活补助费。加大退役士兵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城镇自谋职业退役士兵的培训,力争年度内使城镇自谋职业退役士兵都能得到一次免费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为其有效就业创造条件。为退役士兵就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下大力度推进我县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工作,完成市局下达我县的自谋职业40%的任务。依法做好指令性安置就业工作,重点做好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以上人员和转业士官的安置,7月底前做好安置的前期准备工作,10月底前安置率要达到95%以上。要认真做好军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落实军休人员政治和生活待遇。继续做好复退军人稳定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和隐患,有效处置突发事件,防止复退军人大规模赴市、省进京上访。

五、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1、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和治安设施,推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筑牢社会稳定基础。要统筹推进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坚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扩大群众民利与增强党和政府有效管理能力有机统一,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发挥农村社区在基层社会稳定中的基础作用。

2、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认真做好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后“两委”班子培训和稳定工作,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创建活动。推进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努力提高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要把养老服务事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政工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参与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要把养老服务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争取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逐步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积极争取财政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争取政府面向城乡孤寡老人、低收入老人及其他有特殊困难老人的收养型、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着手制定嵩县老年公寓建设规划,力争一两年内建成1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养老院。完善和落实社会办养老机构扶持优惠政策,有序推进民办公助和公建民营。逐步形成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发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服务社会功能

继续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切实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功能,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着力发展和培育公益慈善类和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类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制,加强行业协会管理,规范行业协会行为,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

八、加强和改进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不断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1、加强行政区划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完善行政区划调整审核论证制度,加大区划调整力度,完成德亭乡撤乡建镇工作任务。适度开展其他乡撤乡建镇工作,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

2、继续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规范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完成县城二、三期开发街道命名和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大力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地名设标工作,年底前,要有70%的乡镇政府驻地完成地名设标工作。推进地名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地名信息的网上查询,拓展地名信息化服务方式和领域。

3、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认真组织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完成区划调整后的勘界任务。强化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加强界桩管护,依法调处边界纠纷,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

4、加强和改进殡葬改革工作。加大殡葬改革宣传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殡葬改革,巩固和提高火化率,确保完成市下达100%火化率目标任务。防止和化解殡葬改革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问题。继续开展平坟扩耕活动,加快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建设,提高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入墓率。积极探索拓展殡

民政局工作计划要点的延伸阅读:如何写好你的工作计划

第4篇

村改居是将处于城市边缘、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的现已纳入城区管理范围的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它是城市化过程中从农村到城区的改革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的土地征购、户籍管理等政策体系下的产物。这些村域地处中心城区与农村之间,亦城亦乡、亦商亦农,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

我县城区的社区建设,是随着县城建设的发展起步的。2002年10月将__镇城关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2010年3月将社区居委会一分为二,成立了__社区和__社区两个居委会,下设40个居民小区(其中:__社区24个、__社区16个),管理5734户2.2万人。2个社区居委会有工作人员45人,办公用房3130平方米,活动场地1300平方米。近几年,随着__小区、__小区和__生态产业园的相继建成,使__村、__村和老城区逐渐连为一体;__中学、县职业中专、武警中队、消防中队和__火车站、__大酒店、__公司、__生态农业等项目的落户,加快了__镇__村人口的聚居和二、三产业的发展,__村境__水沟至__交界30米宽的大街硬化已完成70%,其余部分已列入今年城建重点项目,新城区框架已基本形成。__镇__村、__村、__村和__镇的__村已基本无耕地或耕地很少,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二、三产业,随着居住人口的继续增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镇化建设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现有的体制使政府在管理和服务方面无法投入更多的资源,原有村委会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周边地区相比,我县的社区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县区,要实现建设关天经济区三级城市的规划目标,有序推进新建城区村改居已是大势所趋。

村改居是从农村到城镇社区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一次变革,不只是更换一个牌子、简单地改变农民身份,而是涉及到广大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的调整,充满利益的摩擦和文化的碰撞,利弊并存。

1、村改居的好处

一是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起步迟、起点低、速度快的历程。扩城工程、重点镇和集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城区建成面积由十五末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十一五末的4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3843人增加到2010年5.4万人,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3%提升到2010年的36%。《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__五年规划纲要》也对我县未来的三级城市建设做了宏观的描述,指出到十二五末,要基本实现新老城区一体化,城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8.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这就意味着,到20__年,全县将有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要落户城镇,推进城镇化的任务相当艰巨。而实行村改居,正是为了适应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形式需要,促使城镇人口增加,提高城区承载发展的能力和基层组织管理服务的能力,鬼魂城镇化率大幅度提高。

二是有利于提高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村委会是乡镇管辖下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管理对象主要是村民,对辖区内的其他居民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管理。除村两委会外,配套的各类机构基本上是有名无实,村组干部工资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标准较低,很难保证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的是属地化管理原则,与村委会相比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有所不同。居委会下设有实体职能部门,其办公经费和专职工作人员工资由财政解决,标准比村委会高,能够达到机构设置完备、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干部待遇得到提高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更能有效地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全面提升社区群众的自治能力。

三是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建城区内村民的各种生活需求日趋多样化,社会管理领域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越来越突出,原有村民和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退休干部职工、其他居住人口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差异较大,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明显,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呈多元化,公平意识、民主意识、维权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体制亟待深化。实施村改居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更加有力地协调辖区内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促进全民共享平等发展机遇,缩小收入差距,消除城乡差别。同时,新建城区内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实行村改居后,有利于加强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促进一方平安。四是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农本观念的根子在文化教育与生活形态,村改居打破了固有的生活空间,加大了人口的地域流动,促进居民全面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社区居委会也可以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组织辖区内居民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居民形成健康向上、平等互助、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促进居民素质、社会环境和城区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__镇已成立的两个社区各类社团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就是很好的经验借鉴。

五是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村改居后,居民在就业方面,自主创业可享受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还可享受一对一就业帮扶和公益性岗位的安置政策。社会救助方面,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住房方面可申请廉租房和公租房。养老保险、优抚补助、子女上学不再有农户和非农户之分,以充分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

六是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公共资源配置。通过村改居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调整,让新建城区居民在发展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享有更多的公共资源,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村改居的矛盾

一是干部素质问题。现村两委会的组成人员均为农民,他们多数人传统的农本观念和小农意识还比较浓厚,文化程度偏低,对农民的传统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远不能适应社区管理的需要,村改居后,干部素质需要整体提高。同时,少数村组干部担心村改居后,随着选举方式和干部选拔范围的扩大,自己原有的领导地位和各种利益将受到影响,因而存在抵触情绪,持否定态度。

二是思想认识问题。群众对村改居的认知程度不一,不同层次的人对此项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有差异,观点不一致。村民中一部分人无所谓,随大流;一部分人有疑虑,在观望;一部分人怕吃亏,有抵触。主要原因是村改居涉及的相关政策尚未深入人心,特别是部分村民担心既得利益受到损害,思想顾虑一时难以消除。

三是政策差异问题。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政策造成的利益差别。基层组织方面,村改居后,居委会的人员结构、职数设置、选举方式、工资福利及办公经费与村委会不同;群众利益方面,村改居后农村户口集体转为城镇户口,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低保、五保、医保、优抚标准)、惠农补贴、集体土地处置、农村承包地、居民住房、林业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与村民不同。由于部门政策不衔接、不配套,这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两种国民待遇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如户籍改革取消了农村户口与非农户口的分别管理,但就业、计生、低保、医保等仍然按城乡二元政策执行,造成城乡居民两种待遇。

四是社区规模问题。省政府今年颁发的设置居民委员会的规模是1000--5000户,而__河流域的几个镇政府所在地,从就业形态看,均具备村改居条件,但从人口规模看,__、__、__村的现有人口均不超过2000人,目前还不具备村改居条件,可考虑在行政区划上重新组合,或者等人口聚集到一定规模再进行。

总之,实施村改居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拉大城市框架,推进我县关天经济区三级城市 建设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但由于涉及到管理体制转换、集体资产改制、社区公益事业建设等问题,必然引起村民权益、利益的变化,眼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矛盾。统筹分析,着眼长远,从大局考虑,我们认为实行村改居利大于弊,势在必行。

1、统一思想,增强共识。村改居是新时期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城市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搞好村改居工作对于进一步理顺城区管理体制,落实属地管理制度,提高居民素质,加强和巩固基层政权,推进城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我县扩城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正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县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级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要高瞻远瞩,从长远利益、大局角度来考虑村改居问题,以领导认识的统一带动群众观念的转变。在决策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关天经济区三级城市为目标,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依法操作。在实施中要广泛宣传,层层动员,首先要对村干部进行培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及时与社区居委会的管理理念相接轨,坚定改革的信心,正确把握村改居的各项政策。各相关部门要因势利导,宣讲政策,解疑释惑,提高群众认识,正确对待暂时的利益得失。

2、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各镇村改居工作应根据相关村干部素质、群众认知程度和资产经营管理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镇情、村情,制定不同的方案,采取不同的形式,做到一村一策、区别对待,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切忌一刀切。从调查情况看:__村干部热情高,群众也形成了一定共识,该村辖区有县级单位__个、镇属机关22个、规模企业4个、个体经营380户,总人口1万余人,其中常住人口839户3172人,流动人口7000多人,村改居条件已经成熟,可以率先实施。凤凰镇凤镇街村可在进一步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跟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研究__镇__村、__村、__村村改居实施意见。

第5篇

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要求。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社会基层是社会管理的前沿,是社会管理的根基所在。社会基层从来就是整个社会大厦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基层社会更面对着众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大量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大量“两新”组织注册经营在社区,大量文体团队和社群组织活跃在社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社区,大量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落到社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劳资矛盾,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贫民区、“三无”农民、房屋拆迁等问题都首先在基层社会反映出来,大量社会摩擦首先出现在基层社区。基层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点。各级党和政府只有把注意力放到基层社会,做好打基础的工作,使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适应现时代大量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完善,群众的满意度才会提高,幸福感才会增强,就可以把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社会稳定就具备扎实的基础,就可以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有些创新工作在全国都具有示范作用。如发源于南通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在化解基层矛盾、巩固基层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法院系统创新利用“能动司法”理念,在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量涉企涉众纠纷、维护企业以及劳动者权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江苏被誉为全国最安全的地区之一。但是,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方面,我们还做得很不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突出表现为一些地方、一些干部管理理念“山寨化”,或认为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平安,或认为只有强化管理,才能保天下太平,或认为凡事只要能摆平就是水平,凡此种种,就是不懂得按社会管理的规律办事。还有就是体制机制陈旧。在一些地方多头管理与管理真空、手段单一与滥用权力、行政傲慢与行政无能并存,基层社会管理由于办事无“腿”、说话无“嘴”、调控无“手”、执法无“权”,致使管理无效。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各级领导要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切实贯彻总书记的指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为此,各级领导要更新社会管理理念,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规律,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社会的创新性工作,不断用来自基层的成功实践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本着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原则,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基层党的建设、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建设、基层干部的素质能力建设,并结合发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在管理社会中的作用,把政法、、司法、民政以及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整合起来,形成基层社会管理的强大合力。唯此,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6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社区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39-01

解决好“农”字问题历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都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对破除二元发展模式,特别是协调好城市、工业快速发展与农村耕地保护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何让农民更好、更久、更愿意的留在新建设的农村社区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应当予以重视的课题,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襄阳市襄州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区,现在更是处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 “池阳新村”社区发展基本情况

1.1 “池阳新村”社区情况简介

双沟镇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是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距襄阳30公里。唐白河傍镇入汉水,316国道跨境18公里。南霏汉丹铁路,西临襄樊飞机场。同时双沟位置优越,物产丰富,是襄州区东部区域的中心城镇和物贸集散地,素有“小襄樊”之称。而池阳新村位于316国道以北,唐白河以南,东起吴河自然村,西至龚咀自然村;由原吴河村、龚嘴村搬迁集并后建成。新社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42082平方米,占地353亩,其中居民住宅楼建设规模为49栋1186户,主体全部为5+1框架式结构,户型从80到150平方米4个类型,另建成商铺90间。现已成规模,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均已建设到位。

1.2 社区发展农业产业独具特色

畜牧业是双沟镇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产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增收。为此双沟镇大力发展畜牧业,鼓励和支持养殖专业大户,并且推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进一步促进全镇养殖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区位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蔬菜种植为主导,大力发展生态型、品牌性农业,加大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抓好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化、社会化”发展趋势,推进“一村一品”发展。

1.3 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有效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双沟镇池阳新村配套公益设施建设,包含警务室、医务室、康复理疗室、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图书阅览室、书画艺术展览室、远程教育室、电影院、商铺、公交站、超市、移动服务室、庄稼医院等众多便民设施,同时住宅楼之间配有绿化景观,清澈的唐河岸边,修有休闲景观带。便利的设施和完善的服务进一步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享受一流、到位、便捷的公共服务,真正实现群众“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1.4 新社区产业多元化,集体经济增强

双沟镇通过土地流转、移村腾地和土地平整的形式,把零落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发展,引进一些大型的龙头农业专业合作社来从事规模现代种植。农民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流转给大户手中,收取土地流转地款;让大户进行田间管理,自己也可以就近打工赚钱。并且该镇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仓储物流运输为主导的产业园区。为此鼓励本村村民发展以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以及搬运装卸为主的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开发社区市场,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

1.5 医疗学校基础服务设施完善

新社区实现了“七配套”,即基础设施配套、文化设施配套、教育设施配套、医疗设施配套、产业配套、管理配套、服务配套。满足适龄儿童就近上学的需求,彻底解决上学距离远、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实现群众治病就医不再东奔西走,群众赶集买东西的日子将不复存在,所带来的是便捷的购物环境。同时,严格的管理监控体系,确保农民购买的生活生产物资的质量和品质。

2 “池阳新村”模式的特点+创新

2.1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池阳新村”建设之初,由中南规划设计院顶层设计,结合社区实际和社区功能地位,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策略。按照“区域相近、适度集聚、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采取集并、改建、整治等方式,利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撤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改造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分类指导办法,科学合理确定新村落(社区)位置布点、集并规模和生产半径,规划建设14个农村新社区。同时池阳新村由原吴河村、龚嘴村搬迁集并后建成腾出良田342亩,可以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精致农业,农民也可以从流转中换取相应的收入。

2.2 功能完善,以人为本

“池阳新村”破村域界限和分散居住的格局,实现了“七配套”,即基础设施配套、文化设施配套、教育设施配套、医疗设施配套、产业配套、管理配套、服务配套。新社区的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村民实现了向居民转变,享受着功能齐备的各项公共服务,真正的让村民实现足不出户就能满足所有需求。

2.3 加强政策支撑

双沟镇结合本地的产业特色,加强政策支撑,针对畜牧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首先是资金优惠政策,畜禽专业户资金困难时负责协调金融部门给予小额信贷;并对养猪专业户实行现金补助。其次是养殖用地优惠政策,积极协调养殖用地,政府免收一切费用。再就是规模养殖防疫优惠政策,动物防疫优惠收费,并实行由畜牧站职工帮联为主的专业户挂牌服务制。

2.4 广泛的主体参与热情

双沟镇为了进一步丰富社区的文化娱乐生活,并以浓厚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感染村民。同时进一步扎实开展以“八荣八耻”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和谐村落、平安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转变社会风气。利用各种基层农民组织广泛的动员农民参与社区管理中来,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池阳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乡村治理层次上的一次实践,更是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体系建设和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上的一次创新尝试。在看到新社区管理服务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发展的同时,也要结合省内大部分新社区管理面临的实际难题有着清醒的认识,看到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上需要完善之处。

3 结论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新型社会的背景下,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完善是城乡社区管理模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保障。我们在看到各地建立和完善新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更应意识到农村社区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与时俱进、行之有效、创新发展的管理模式来与之相匹配,以实现更好地服务农民、农村和农业,当前的实情还是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此次调研的襄州区“池阳新村”在新社区管理模式创新和完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尤其实在社区管理的定位上,打破城社区管理服务“二元篱墙”和社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赢得了广大社区农民的拥护和赞许,为我们进一步创新发展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提供了积极的探索,也为推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提供了一定助力。

参考文献

[1]樊雅E.济南市历城区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2]孙倩.温江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3]王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管理服务创新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4]曲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5]鲍成庚.新形势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第7篇

一、组织领导及分工

1、为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成效,成立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具体分工:由局长负责全面整治工作;副局长负责四个街道“两违”整治迎考工作;副局长负责宣传、督导考核及后勤保障工作;副局长负责市容整治迎考工作;其他各成员根据相关职能予以配合。

二、整治重点和内容

(一)整治重点

城市规划区内,金水路以南区域,重点是跃龙街道。特别要抓好广场、公园、汽车站、火车站周边,主干道、主要商业大街、主要交通路口、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市容市貌整治。

(二)整治内容

整治内容包括:乱张贴、乱涂写、乱设摊、乱搭建、乱占道、乱停放、破旧广告设施等。

三、整治措施

(一)抓好宣传发动,实现全民参与

群众是创建工作的主体,也是创建成果的最终受益者,更是创建工作的不竭动力。为保证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圆满完成,充分发挥门前责任区责任制、“111”公共参与城管工程、社区、报刊、电台、电视台等现有平台与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复评以及创建的标准、要求、创建措施、创建进程、成果等,及时宣传群众自觉支持配合创建活动的典型事例,曝光各类市容违章行为,真正形成一个创建的积极健康良好氛围,使创建活动成为群众自觉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达到共建共享的目标,为创建工作夯实坚强的基础。

(二)抓好卫生责任制落实

执法队员对沿街各商户进行全面走访,查漏补缺,对于未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商户予以补签,督促各责任单位和每个市民自觉服从管理、自觉维护街道环境秩序和公共设施。

(三)抓好环境整治,实现整治目标

1、流动摊贩、临时审批摊点、学校周边整治

一是加强对流动摊贩的日常整治,特别是对乱设摊行为的整治,该取缔的要取缔、该暂扣的要暂扣,保证城区主干道、商业大街及附近无无证摊贩流动。对于已批占道经营摊点,严格按照批设的要求定点经营,不得四处流动。

二是加强对“自产自销便民服务点”的管理,服务点内标志清楚,时间明确;周边秩序良好,环境整洁;严格实行农户自我调剂、自我管理、自理垃圾,对屡教不改的流动摊贩严格予以处罚,并予以取缔。

三是加强对早点摊的管理。要求各摊主严格遵守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撤摊,对不服从管理者应予以暂扣或取缔。

四是加强对学校周边秩序的整治。特别是在学校放学期间周边秩序的管理,保证学校周边无游商、地摊,道路畅通、整洁有序。

2、沿街店铺管理。沿街店铺要做到无跨门营业、占道经营情况;门口处无牵绳挂物、晾晒衣物等不文明现象;店铺招牌整齐,无乱设招牌现象。

3、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空档时间整治

加强对背街小巷的乱堆、乱倒、乱洗,污染路面等情况的管理;同时加强空档时间和夜间的集中整治,坚决取缔流动摊贩,做到发现一处查处一处,绝不放过。同时加强对修理店、饭店、水果店、花店、电瓶车经营店等的整治。城乡结合部无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现象;区域内无线路乱牵挂现象。

4、停车秩序管理

加强对主要街道、商场周边、市场周边非机动车按位停放管理,规范停车行为,确保人行道畅通。

5、户外广告管理

规范沿街店面经营户的广告招牌、遮阳篷的设置,广告、招牌等用字规范,内容健康;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基础设施上无乱设置招牌现象。遮阳篷在同一路段规范要基本一致。陈旧破损的要限期修复或拆除。沿街各种灯饰、户外广告、霓虹灯、空调器设置安全合理,安装位置适当,不影响街容路貌观瞻。同时要加大力度清除墙面、电线杆等处的“牛皮癣”。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局落实复评、创建工作任务的重要抓手。本次整治工作时间紧、难度大、问题多、任务重。全局上下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创建任务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站在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举措,加强协作,狠抓落实,确保国家卫生县城复评、省示范文明县城的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确保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扎实开展。

(二)明确重点,攻坚克难。当前,创建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针对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各单位要对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找准问题,明确重点,制订计划,结合县、局整体整治方案,全力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努力达到无“六乱”现象的要求。

第8篇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仍难以适应快速而深刻的社会变迁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保持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多发凸显。社会问题多发凸显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而深刻的变化。这就迫切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一些重大变化的挑战。一是阶层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利益分化较小的、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干部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简单阶层结构,已经转化成利益分化较大的、由许多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复杂阶层结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整合和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相处的秩序,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二是城乡结构的变化。先后有2亿多农民离开耕作的土地和生活的村庄,转变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人,而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渴望过上不同于父辈的生活。如何使转变了职业的农民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的新生活,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大挑战。三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衡量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的基尼系数逐步攀升,城乡、区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些分配不公现象引起群众不满。如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四是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几千年来家庭代际的金字塔结构,在城市里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开始出现倒金字塔家庭结构,社会流动的加强和代际关系的转变使城乡家庭小型化、居住人少化趋势明显,很多过去可以由家庭和代际帮助解决的问题如养老、单亲抚养、疾病照顾等逐渐成为社会问题。这些都是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任务。

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组织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可以概括为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住房自有化、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后勤服务市场化”等改革的推进,作为传统管理体制基础的“单位组织”把社会问题解决在基层的能力弱化,有些单位组织则彻底解体;另一方面,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社会流动加快,改革开放后大量新产生的就业组织大都采取了“非单位”的管理体制。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单位人”由过去占95%以上下降到现在占25%左右。在政府和分散的“社会人”之间,原有的单位管理网络在弱化,而新的社区管理网络还不够完善,导致出现社会整合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要直接面对分散的个人,加大了治理的成本,自上而下社会事务的落实和自下而上社会问题的解决受到阻碍。同时,基层的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无法解决在基层,导致上访案件增多;在一些地方,有些社会问题由于多年积累,形成民怨,很容易因意外事件造成。因此,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需要进行新的探索,走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的新路。

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也带来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获得了正当性和合理性,但约束、监督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规范系统还不完善;社会生活和生产行为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但适应这种复杂性的社会管理技术还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但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等等。因此,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而且要注重软件建设。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完善与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

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和路径

现代社会管理是一个以政府干预和协调为主导、以基层社区自治为基础、以非营利社会组织为中介、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管理的基本体制是政府承担着几乎全部社会职能,以单位为基础对社会实行总体控制,社会运行成为政府运行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行政吸纳社会或社会运行行政化的管理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组织体系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行政化单位体制逐步弱化,国家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依托单位承担社会职能的组织基础,同时强调在改革中剥离单位原来承担的社会职能,实现社会职能社会化(以及某种程度的市场化)。但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在一段时间里仍然习惯于以行政化手段进行社会管理。这样,一方面国家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时努力把组织社会生活的职能转移给社会,而另一方面社会却因为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延续而不能有效地自我发展和组织起来,难以承接这种职能转移。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就必须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构建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从宏观上说,这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科学认识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主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一般而言,现代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且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更不能相互替代。因此,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就包含着两个基本目标,即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扩大社会自我管理的范围。鉴于目前我国社会的发育和发展明显滞后的现实状况,第二个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社会领域的发展必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参与社会治理的不仅仅是相对于国家和政府的民间社会组织。推动社会领域的发展,应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工青妇等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的作用,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事务,是公民个人、家庭、基层自治社区和非营利社会组织所不能办理的公共社会事务,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必须依靠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予以办理。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公民权利、协调社会利益、回应社会诉求、规范社区自治、监管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以及应对社会危机等。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促成公平公正的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从而构建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环境。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法规和社会政策。要不断完善规范政府行为、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正、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法规体系,制定各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这四个方面构成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逻辑和路径。为了构建现代社会管理体制,一切与此相矛盾或背离的现行社会管理制度都应被纳入改革和完善之列。目前,尤其需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

大力发展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以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为主体的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扩大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社会空间,是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现代社会,形成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努力降低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和总成本,已成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面临的问题是,社会自我发展空间仍然较小,相对于强大的国家和市场而言,社会还处于弱势地位,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条件有限,甚至难以有效承接经济组织在改革中剥离出来的以及国家相对退出后留下的社会管理职能。因此,要大力发展和培育我国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社会管理的资源保障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来满足社会管理资源投入的需求,现在的关键是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动员,以及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培育发展。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国家公共资源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投入,是社会管理最重要的财力资源保障。一是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公共资源一直呈增长趋势,但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来看,我国公共资源的投入仍然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财政社会净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实际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央(联邦)政府直接承担着广泛的社会服务供给职责。这也是避免出现区域公共服务差距,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化的重要条件。二是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社会事务公共资源配置体制。进一步完善1994年以来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为社会政策提供资金配套,减少只给政策不给钱的做法。三是推动公共资源社会投入配置重心向下。注重充实基层财政,有效提高基层政府提供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并把基层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广泛动员社会资源。从国际经验看,社会管理的社会资源投入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各种机构的内部社会管理投入,如作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组成部分的企业社会投入;二是各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投入,这些组织在启动以后也部分地通过非营利的有偿服务来实现自我维持和发展;三是各种形式的社会捐赠,包括慈善捐助。比较起来,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资源投入主要还是国家财政投入,社会资源投入比较有限。例如,2009年我国慈善捐助总额为509亿元,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0.17%、财政总收入的0.75%。而同期美国社会慈善捐款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GDP总量的约2%、财政总收入的约10%。因此,完善有利于慈善捐助健康发展的税收制度和慈善组织制度,推动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投入社会管理,形成参与社会管理的宏大志愿者队伍,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9篇

为深入贯彻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老龄工作新格局,促进和谐*建设,现就推进我市城乡老龄事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市老龄工作面临的形势

**年,我市老年人口为101.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8%,开始步入老年型城市。此后,我市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截止20*年6月底,全市老年人口达18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2%,老年人口较1992年增长79.7%,人口老龄化日渐显现。老龄工作事关社会和谐和稳定,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清我市老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把老龄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老龄工作,更加有效地解决好老龄工作中的各类问题,推动我市老龄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城乡老年居民养老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城乡老年居民老有所养。搞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形成城乡老年居民养老保障长效机制。巩固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适时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养老保障差距。

(二)进一步完善城乡老年居民医疗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老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确保城乡老年居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缓解城乡生活困难老年人的医疗困难。提高各类医疗机构惠民医疗水平,为城乡老年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老年人社会化管理制度。加强企业退休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街道、社区要把企业退休老年人纳入社区服务范围,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落实相关政策,改进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和保健制度。10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800元。每年免费为我市90岁以上老人提供上门体检服务一次。发放生活补贴和体检工作由各区(市)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并承担所需费用。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为老服务基础设施

(一)进一步完善城镇老年福利设施。加快对城镇国有老年福利设施的改造,完善设施功能,满足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建老年福利设施,搞好建设规划,完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投资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和改造。整合城乡基层老年福利设施资源,充分发挥“星光老年之家”在为老服务中的作用。

(二)进一步改善农村老年人居住条件。切实抓好农村敬老院建设,加快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进程,确保新建敬老院的入住率达到83%以上,有入住敬老院意愿的“五保”老人动态入院率达到100%,做到“应进全进”。抓好农村困难老年人危旧房改造工程,结合“三个集中”和灾后恢复重建,优先安排落实困难老年人的住房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采取政府投资新建、国有资产调剂等方式,力争在2010年底前解决好市老年活动中心室内活动场所问题,为老年人开展活动提供方便。建好区(市)县老年活动中心,在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开辟老年人活动场地,满足老年人活动需要。把农村基层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作为配套设施抓好落实。

(四)进一步完善老年服务设施。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居家养老提供信息服务。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完善社区老年人日托服务设施,为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提供场所。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公立卫生院,为老年人就医、防疫保健、康复护理等提供方便。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采取健全工作机构、强化服务队伍、完善服务体系、整合服务资源、规范服务管理等措施,力争2010年底前,全市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形式、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90%以上的乡镇建有老年服务中心,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为老服务站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考评监督机制,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二)扩大老年人精神文化服务。各区(市)县政府要把老年文化体育和老年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老年文教体育事业发展。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老年大学基层分校建设,通过开办网络老年大学、电视老年大学等方式,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加强基层老年文体活动阵地建设,丰富老年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服务。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益。充分发挥基层司法工作机构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诉讼等法律援助服务。加大基层涉老纠纷调解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广泛开展“助老工程”,按规定减免涉老案件诉讼执行费用,落实各项为老服务优惠政策。

(四)大力发展老年社会服务业。积极推进老年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落实国家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化为老服务组织,开发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项目和产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展老年福利服务,积极推进老年“爱心护理工程”,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五、进一步完善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老龄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各区(市)县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监督考评机制,解决好老龄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要发挥好议事协调作用,督促做好涉老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发挥好职能作用,做好调查研究、督促检查、组织协调、宣传表彰等日常工作。涉及老龄工作的有关部门要增强工作主动性,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各项老龄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各级老龄工作队伍建设。各区(市)县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老龄办工作人员,采取内部调配、聘用等方式,充实区(市)县、街道(乡镇)老龄工作力量,确保老龄工作正常有序开展。要明确老龄工作人员职责,完善监督考评机制,落实好工作人员待遇。

第10篇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以来,泰州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倡导“美德善行”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微观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把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以引导和促进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美德善行”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需要建构长效机制,而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资本理论则为此提供了新的视角。所谓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1]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生成,主张通过人与人之间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追求集体的利益。显然,社会资本理论与“美德善行”系列活动在目标指向方面具有一致性,能够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和强大动力。因此,必须通过培育良性的社会资本,为构建“美德善行”系列活动的长效机制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一、通过社会信用建设培育社会资本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它意味着对他人的行为具有稳定的预期,这是社会成员之间互惠合作的前提。虽然社会资本往往是“超出政府控制范围之外的副产品”[2],过多的外在干预通常只会对其生成与发展起到抑制和阻碍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培育社会资本方面无能为力,实际上,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推进社会信用建设促进社会资本的培育,助力“美德善行”活动。

首先,必须努力打造诚信政府,为社会信用建设树立标杆。政府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者、监管者,政府诚信是社会信用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信用建设方面,政府自身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为此,政府固然要重视对机关内部公务人员的诚信教育工作,但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自身必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因为在现代社会,唯有法治才是政府信用最为稳定的基石,“要使政府诚信于民,重要的是将政府的权力运行纳入法制轨道,将道德诚信变为制度诚信”[3],为政府信用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制度规范权力。要通?^“权力清单”等严密的规章制度,使行政权力的运用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确保权力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地防止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等权力滥用的现象,维护政府的公信力。2.以公开增进互信。在“美德善行”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遵照“以公开为常态”的原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美德善行”活动的动态信息,使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整体规划、计划步骤、阶段成果等相关情况,增进政府与群众的互信。3.以沟通强化认同。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政府与人民群众应就“美德善行”活动建立健全制度化的沟通渠道。通过咨询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群众对于“美德善行”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增强群众对“美德善行”活动的认同感,提高对政府的信任度。

其次,必须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为社会信用建设夯实制度基础。失信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它的收益大于成本,而惩戒机制是社会交往规则的组成部分,本身具有社会资本的属性。因此,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就必须针对失信行为建立相应的准确有力的惩戒机制,以大大增加失信行为的成本。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要根据每个公民的诚信状况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并依靠信息化的技术把他们的信用记录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及时灵敏的反馈和惩戒,让失信者付出法律和道德的沉重代价,在社会生活中举步维艰,从而使诚实守信成为每个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

二、通过推进志愿组织建设培育社会资本

志愿组织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取向的自治性社会组织,它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通过志愿机制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的特征。“普遍认为,志愿性组织是社会资本生长的温床。现代社会中社会资本的产生和更新与志愿组织和部门有着密切联系。”[4]志愿组织不仅为社会成员的持续互动交流提供了有效的组织框架,更重要的是,志愿组织的公益性质,使得它能够引导和帮助社会成员突破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的桎梏,以更加广阔的心胸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志愿组织所生成的社会资本中蕴藏着丰富的公共精神,更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故而能够推动“美德善行”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志愿组织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现代社会资本,以“美德善行”推动活动的深入发展。

首先,要为志愿组织参与“美德善行”活动建立稳定的渠道。志愿组织也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者,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可以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区分“掌舵”和“划桨”两种职能。对于那些需要奉献爱心和公益精神的活动,政府可以通过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委托给志愿组织承办,充分发挥志愿组织贴近群众、灵活多变的优势。而政府部门主要进行全盘掌控,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引导志愿组织服务于“美德善行”活动。正是在具体的志愿活动中,志愿组织的公益性质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升,而社会资本也得以生成。

其次,要努力提高志愿者的整体素质。志愿者的素质是志愿组织的生命力所在,与志愿组织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面对目前志愿者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水平有限的现实情况,政府部门有必要根据“美德善行”活动的规划和要求,对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培训,以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对志愿者的培训必须特别强调志愿精神、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努力提高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他们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从而为志愿组织的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三、推进基层社区建设以培育社会资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下,社区作为城乡基层管理的微观细胞和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既是“美德善行”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抓手,又是培育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必?努力构建居民平等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网络,培育现代社会资本。。

首先,要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大力推进基层社区民主建设。要遵照党的十的精神,认真落实居民在社区管理中的各项权利,依托居委会选举、居民公决、社区论坛等多种多样的制度和组织,引导和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特别是就社区内如何开展“美德善行”动的问题,要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引导他们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监督活动的执行情况。通过居民面对面的互动协商,求取政策的“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整合社区利益,以此强化居民对于“美德善行”活动的认同感。

其次,要动员和组织居民直接参与社区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社区治理中,居民作为主人,不仅要“坐下谈”,而且要“动手做”。具体到“美德善行”活动,就是要对活动进行科学地分解成具体的任务,落实到社区内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家庭,让每一个居民都对“美德善行”活动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正是因为亲身参与“美德善行”活动,居民才会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中增进互信,生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社会资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美德善行”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通过构建邻里互助网络培育社会资本

邻里是社会生活中的初级群体,具有位置相近、利益相关、情感想通的特点,因此也是社会资本的天然载体。在实践中,必须把邻里关系作为切入点,围绕着邻里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邻里之间构建和谐互助的网络,培育良性的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资本无缝对接和谐互动,共同助力“美德善行”活动的开展。

第11篇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筑健康屏障,保障群众能够“防得了病”。

全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着力改变“重医轻防”的局面,突出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努力使群众“少得病、不得病”。积极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市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人数199万人,建档率73%。实施了农村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两癌”检查、免费服用叶酸项目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改造农村牧区户厕5.6万座。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完善全市三级传染病直报网络,强化传染病预警预测,切实抓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卫生监督,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市财政投入800万元购置水质全分析仪器,使我市水质检测项目达到国家标准。强化妇幼机构和产科管理,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98%,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完善自愿无偿献血网络,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预案体系、应急队伍、应急演练等基础性工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落实创卫长效机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今年6月1日自治区人大批准《____x市爱国卫生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爱国卫生工作迈上法制化轨道。

(二)构建和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提高群众就医的可及性,确保群众“看得上病”。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是我市医疗卫生的客观现状。据统计,我市医疗资源83%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集中在大医院,造成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医疗资源缺乏,成为“看病难”的原因之一。为此,着力发展农村牧区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1. 在农村牧区卫生方面。抓住国家以项目资金的形式对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给予支持的有利时机,近年来,实施了15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3所苏木乡镇卫生院、138所嘎查村卫生室新建改扩建项目。2014年,积极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标准化嘎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目前104个嘎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中,完工并投入使用13个,主体完工正在装修中22个,正在进行主体建设40个,未开工29个。三年投入25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城市医院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农村牧区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牧民群众在乡村的就诊率明显提高,逐步引导形成“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观念。

2. 在城市社区卫生方面。社区医疗服务具有方便、价廉等优势,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又有利于降低卫生服务成本、减轻城市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是缓解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出路。我市合理调整卫生资源,鼓励和引导医院延伸服务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将一级医院、部分二级企业医院、区属医院、门诊部、分院、街道卫生院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医院举办的发展模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全体居民,并形成“十五分钟服务圈”,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群众就医,逐步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与此同时,不断加快大型医院建设,先后建成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包医二附院、包钢医院、北重医院、市肿瘤医院、包钢三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等医院新大楼。2013年启动新都市区医院筹建工作,开工建设了精神卫生中心病房大楼。

(三)完善机制,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看得起病”。

立足卫生行业实际,多途径构建医疗保障体系,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改进医疗服务,努力缓解群众就医负担。

1. 不断完善新农合工作机制。2014年全市参合农牧民69.63万人,参合率99.07%,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25元,基金达到2.96亿元。实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病种扩大到29种,其中将14种大病以及无责任意外伤害纳入大病商业保险范围。今年住院报销最高封顶线提高到13万元。

2. 积极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69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自治区增补药物,实行药品零差率

销售,实现基层全覆盖的目标,有效降低群众用药负担。3. 加快医疗机构运行管理机制改革。

一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九原区医院、达茂旗医院、固阳县医院和土右旗医院分别列为自治区和国家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重点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医药价格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二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同时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不断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流程,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预约诊疗服务。强化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启动市中心医院与土右旗医院协作办医。积极推动包钢三医院股份制改革。与市公安部门联合开展医院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启动市综治委、卫生、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建立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大力发展医疗服务,鼓励不同形式的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三是积极开展医疗机构公益性建设。推行济困门诊、济困病房建设和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工作,大力推行单病种最高限价。深入推进“健康____x行动”。

四是加强行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大力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在12家三级医院安装了反统方软件。积极推行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和诊疗费用一日清单“五统一”制度,实现诊疗收费电子监督,努力提升卫生行业形象和医院公信力。

(四)加强设备配置和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群众“看得好病”。

提高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是保障人民群众就医效果的根本所在。在抓好各大医院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高、精、专医疗技术队伍,更新陈旧医疗设备的同时,着力抓好农村牧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配置、卫生队伍建设,促进全市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加强医疗设备装备。为406个嘎查村卫生室、4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价值317万元和260万元的基本医疗设备。投入276万元为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双向转诊车。投入253万元实施农村牧区基本卫生服务全覆盖工程,配备了17台流动卫生服务车及车载设备,发放3314个家庭健康保障小药箱,为全市173个没有卫生室的行政嘎查村农牧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

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750万元在固阳县医院、达茂旗医院、土右旗医院实施旗县医院能力建设,配备PACS系统,用于日常监测信息采集和远程会诊。投入700万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全市一体化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第三方医疗服务。2013年,我市首次引进医疗服务第三方评价组织机构,对我市12家医院进行了全面的医院服务管理暗访调查,对每个被调查医院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并就存在的问题与医院领导班子面对面、一对一、全方位、逐条逐项进行反馈,对改进医院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培训制度和规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确定包钢医院、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为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

加强名医培养和学科建设。全市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自治区级领先、重点学科14个,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所5个,____x市领先、重点学科71个。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引进和培养医学博士、硕士210名。2013年启动实施名医人才培养工程,五年投入1000万元。首批5名名医培养对象、10名名医后备培养对象陆续赴国内外进修深造。对未进入名医培养工程的蒙中医、儿外、传染病、精神科等学科进行专项资助培养。今年确定培养对象22名,其中名医培养对象5名,名医后备人才培养对象10名,名医后备中蒙医7名。

虽然我市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以及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医改面临不少困难,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一)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不足,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疾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等比较陈旧、滞后,妇幼保健机构作为差额拨款单位,财政投入总量仍然不足,运行存在一定压力。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经费不足。慢性病防控一是经费投入不足,部门间协调沟通、各负其责、有效监督的工作机制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专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负责和分级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县级以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能力低下,全市90%以上传染病是由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现并报告。地方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滞后,目前全市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40余人,工作任务繁重,人员年龄普遍较大,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全市9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中,目前仍有3家妇幼保健机构(东河区、石拐区、昆区)还未纳入政府全额事业拨款单位,与《全国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标准(试行)》中要求的“明确妇幼保健

机构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的目标还存在差距。全市9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均为单独建制,名称规范,科室功能设置基本能与其开展业务相匹配。现达茂旗妇幼保健所、青山区妇幼保健院开展产科、住院临床业务,其他机构受条件限制仅能开展门诊诊疗和妇女、儿童保健服务。除昆区、达茂旗、固阳县妇幼保健所以外,其余机构业务用房均未达到《考核标准》的要求,其中白云区、东河区、石拐区妇幼保健所等机构甚至未达到要求的50%。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备中,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平均占75%以上,本科学历所占比例达50%以上,按照《考核标准》中保健人员与当地人口比例1:10000的最低编制要求,昆区、青山区、东河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置均不达标,白云区、石拐矿区由于服务人口较少,存在开展业务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而其他达标旗县也存在人员老化,专业人员断档的问题。(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差距较大,一些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优势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市三区,特别是青山、昆区,三级医疗机构重复设置,职能交叉,资源“过剩”,新都市区、九原区和其他旗县区医疗资源匮乏,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的合力优势。特别是农村牧区卫生工作基础薄弱,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卫生资源总量、质量、卫生基础设施、服务条件及人口健康状况等方面都落后于市区,绝大多数大型先进医疗设备都集中在了城区大型医院,农牧区医疗设备短缺、落后,且旗县区之间、乡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三)卫生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供需矛盾仍然突出。8家直属医疗单位1997年核定编制人数3970人,床位数2590张,已不适应各单位目前业务增加、服务需求增多的实际需要。目前8家医院实际开放床位4341张,按照床位和专业人员1:1.5的比例,应核定人数为6652人,总体人员短缺。同时,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专业人员不足,疾控机构具备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人员比例不足30%~40%;卫生监督员总体数量不足,平均监管数量大,监督频次低。基于此种情况,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编制,畅通进人渠道,有效缓解部分单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立足目前我市医疗单位发展实际规模,在充分调研和测算的基础上,分批分步有序增加部分医疗单位编制,从长远角度解决人员不足问题,以形成专业人员梯队建设。

(四)“无主病人”救治机制亟待完善。我市几乎所有医院都存在“无主病人”欠费情况,2009至2013年各医院累计接诊无主病人1995人次,累计投入救治费用515.3万元。巨额的医疗欠费,医护人员长时间辛苦付出得不到回报,影响医疗机构正常运转秩序和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卫计委要求地方设立大病救助基金,我市目前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

(五)公立医院改革滞后,有待于加快探索推进的步伐。目前,我市公立医院改革仍然停留在表层的服务管理方式的改进,深层次的“四个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仍然没有推开。

(六)村医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我市共有乡村医生921人,50岁以上占40%。乡村医生面临人口老化,而绝大多数又没有养老保险的现状。为保障村医老有所养,调动和发挥村医积极性,需要积极探索实行村医养老保险机制(鄂尔多斯市制定养老补助待遇:在岗工作满10年,女满55岁,男满60岁的村医,每月发放养老金1200元)。

(七)健康服务业发展滞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健康服务中所需供应出现短板,导致现行健康消费保障机制不完善。服务链上的关键环节缺损,使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无法与消费需求和新兴业态发展趋势相匹配。第三方医疗服务需求逐年增加,现有的第三方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八)120急救能力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市政府投入不足、急救资源不足,急救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我市院前急救一直处于供需不平衡的状态下。政府投入不足,各急救分站业务收入只能维护一般运转,基本建设、更新车辆、增添设备困难重重,120急救车辆配备严重不足,且车辆更新不及时,车辆状况差,存在“带病”出车现象。按每5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我市至少应配60辆救护车用于院前急救,现有的27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急救分站实行24小时两班倒,有4个分站由于人员不足,实行每班24小时制,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国家对急救服务辐射半径规定为3-5公里,而我市由于急救网络医院不足,服务半径远远超过五公里,服务距离大,急救时间也在延长。在我市的报警求救电话中有30%的是骚扰电话。

(一)以将改革开放和创新作为核心驱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

1. 应进一步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尽快拿出区域性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以卫生业务为主线,以实用共享为目标,参照____x市卫生信息化“12446”工程,加大政府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信息化平台。

2. 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强化卫生人才科技支撑。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将人才战略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深化“将才、团队、平台”的科研人才发展模式,以人才培养带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基层医疗服务监管制度,推动基层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监管工作。建议市政府保障名医人才培养工程持续推进,加大名医人才培养工程影响力,更好建设与管理重点学科,完成科研成果、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3. 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健康服务中所需产品供应短板,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评价等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建议市政府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等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建立我市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4. 院前医疗急救带有社会公益性和政府行为的特征,是社会抵御重大灾难、集体突发事故不可缺乏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和快速的现场急救能力,是社会安全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院前急救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市政府加大投入,整合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各医院急救分站医疗急救资源,参照北京模式建立符合实际的综合型120急救体系(既指挥各家医院的急救分站做好院前急救,同时也有自己独立的一支急救队伍,指挥中心的急救队伍平时也参与院前急救,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可以迅速到位,及时开展应急救援)。

(二)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所提升。新农合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居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规范性核查进一步加强,《____x市爱国卫生管理条例》基本落实,并实行城市卫生长效管理。在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项目的基础上,以城带乡,积极探索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机制,促使大医院的人才向基层流动,并积极探索村医养老保险机制。建议市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制度以便加快支付制度改革深化进程,并通过提高筹资标准、增加财政补助等方式,增强制度保障能力,提高参合患者医药费用补偿比例,并进一步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管理标准化,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一体化管理。

(三)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提升医疗卫生安全保障能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是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作用。近几年,我市在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安全保障方面有了全面发展,下一步建议市政府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将健康管理融入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呼吁并引导城乡居民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行为,实施健康自我管理,全面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四)调整和优化卫生发展布局,促进城乡卫生统筹协调发展。

第12篇

年工作完成情况

年,是实施“十二五”计划的关键之年,一年来,乡人民政府对照目标自加压力,创新举措奋力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工业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全年完成情况: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398424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03.46%;增加值完成125824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02.13%;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80785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02.61%;利税总额完成54552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01.38%;销售产值完成388768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02.49%;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户(市创新制碳有限公司),全面完成区下达任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全年完成20200万元,占年目标任务万元的100.25%,比去年15500万元增加4700万元,增长30.32%。分利用我乡辖区内的优势资源和环境,成功招商6个,签约资金59000万元。全年完成招商资包装项目6个,到位资金完成72000万元,占年目标任务70000万元的102.86%,比去年62000万元增加10000万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58500万元,占年目标任务50000万元的117%。

为有序推进我乡经济工作,成立了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将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和机关部门负责人分别联系企业、单位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我乡经济指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奠定了了良好基础。同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横向道边、纵向到底,分别与各村以及规模企业签订经济指标目标任务责任书,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充分的利用考核促进了各村、规模企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针对企业存在问题,积极出谋划策,解决好企业与周边村民的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好企业生产要素需求矛盾,努力为企业营造了良好发展氛围。

二、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一)重大项目建设:福缘康居农民拆迁安置房二期2、3#房现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待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成自泸高速公路连接线区城乡拆迁安置房建设已新开工建设26栋,项目建设总体推进较为顺利,预计到明年交交付使用。富康路、新村花园路待安置房竣工后实施道路路面硬化。成自泸高速公路连接线区城乡拆迁安置房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预计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二)征地拆迁工作:已完成东延线第四批次补征地及房屋拆迁工作,被拆迁户均按期腾空交房,并已全面拆除。东延线弃土场茴新三组共计拆迁村镇产权房屋83户,均按期搬迁腾空交房,动迁房已全部拆除。全面完成鸿化公司项目近期征地工作。

(三)建设管理工作:在年政府目标责任管理中纳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乡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未发生任何地质灾害案件。完成蜀光中学新校区扩建动迁安置房48户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的代办工作并发放到产权人。为我乡三峡移民九户35人办理养猪专业合作社项目,相关补助资金全部发放到户。审批办理村民危房改建14户,建筑面积1012平方米;立案查处违法、违章建设2件;办理村镇产权房屋所有权证50件。

三、农业生产全面完成

全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950元。抓好农业技术和农业政策宣传,推广各项种、养殖技术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全面完成抗旱保春耕工作。今年发放年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补贴资金共260962.09元。同时对2010年—年所有惠农资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均无截留惠农资金等违规现象发生。落实抗旱资金10余万元对“春灌”进行了整治,由于准备充分和调控到位,我乡安全度过了汛期。

四、开源节流,创收节支

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相关文件要求,严格规范我乡财务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全年完成财政税收2980万元,占区下达全年目标任务2976万元的100.13%。完成划拨预算收入460万元,其他收入42万元。积极配合农业部门,组织好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等惠农资金的发放。全乡两批两补资金共260959.88元,水稻良种补贴38800.00元,并全部按有关规定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

五、惠民爱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民政救济。严格按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及申请程序开展工作,同时,对我乡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调查和核实,对清理出的各类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按规定进行了处罚。按时对救助对象足额发放医疗救助金。严格落实优抚政策,发放各项优抚金共计35601元,全面完成“量体裁衣”280户的建档等工作。

(二)人口工作:群众享受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资金的兑现率达100%。建立了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管理为辅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与现居住地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考核。全乡近几年无重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发生(要写近几年吗?),群众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满意率达95%。全力推进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同时,借创“国优”之机,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工作,充分利用每月定期会议对村计生服务员进行法律知识、统计知识、避孕药具知识、优生知识、生殖健康知识的培训。

(三)劳动保障:多渠道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双向选择平台。就地转移3850人;向外输出1400人,完成劳务收入1601.1万元。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共有3652人。东延线及补征地、东环线的各类保险已全面足额兑现。全面推进新农保和城居保工作,为我乡群众老有所养提供了保障。

(四)文教科卫:结合“五个”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体育工作的开展。我乡按照自身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开展了化氛围浓的春节团拜会、“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第二届“乡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等各类演出、体育竞赛。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12次,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执法6次,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节和“中考”前分别进行了六次规模较大的食品卫生安全大检查,对学校食堂和工地食堂卫生专项整治,对农村酒宴加强了监管。

六、整治城乡环境,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除了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责任,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意外,我乡充分利用利用标语、专栏、村务公开栏、村民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群众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知晓率达到95%。同时全面建立长效机制,按照“村收集、乡集中、区统一清运”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明确了责任分工。通过“门前五包”制度和村规民约等形式,突出农民主体,强化自我管理,各村、组严格按照村民“一事一议”对辖区环境卫生进行治理。

积极开展治理工作。在“清水行动”中组织了全乡干部、群众完成釜溪河流域段水面清漂及岸边垃圾清除工作;完成本区域内所有的卫生和“脏、乱、差”治理,处置各类垃圾300余吨。认真组织力量开展了对釜溪河沿岸200米内的畜禽养殖户的取缔工作,并顺利通过了验收。

七、狠抓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

(一)通过召开各类会议、宣传活动、督促检查等形式,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年初制定和完善各项工作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的安全工作责任。开展了“百日安全生产”、“渡口、渡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全国安全生产月”以及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的各项宣传检查活动。乡安委会组织各类安全检查23次,参检人数达69人次,查出各类隐患60起,已整改59起,整改率达98.3%。

(二)坚持每半月一次的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特殊时期每周一排查、调处和随时分析研判相结合。本着“化解就是最好的稳控”的理念,年初将所有的积案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后,将每一个积案落实党政领导包案,明确化解责任人、落实化解措施、兑现奖惩机制,同时对每次分解、落实化解责任的件实行跟踪督查。目前,已处理、化解案件94件,正在化解的21件。尤其到目前为止成功化解了一起多年的积案,振奋了全体党员干部的信心,为确保我乡全面完成十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任务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八、狠抓军事建设,增强国防力量

完成了武装部正规化建设,做到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摆放有序,清洁卫生,武装工作所需各项经费保障到位。建立了由133人组成的基干民兵连,明确了民兵干部,建立了应急民兵分队、信息情报网络和防洪防灾抢险队。年征兵工作加强了对预征对象的教育管理,坚决按时完成预征对象和各阶段工作任务,严格把好政审、体检关,保证了征兵的质量,为部队输送了优秀人才。由于工作主动积极,完成质量较好,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区武装工作先进单位。

年的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

年乡人民政府在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党代会和区第党代会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围绕“三路”打造“一城”发展“一业”(“三路”即东环线、东延线、鸿板大道,一城即东部新城,一业即围绕东部新城和青莲寺及釜溪河沿岸发展商贸、休闲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突出抓好“东部新城建设,奋力推进新跨越,奋力在区域中心城市中崛起,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平安新”。

二、工作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50元,安全生产事故控制在区下指标内。实现财政收入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7.38%。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项目推进,增强发展后劲

围绕东环线、东延线建设,认真做好配套和协调工作,确保市、区重大项目在我乡辖区内顺利建设,如期完工。大力抓好新村花园(东延线动迁安置房)和农贸市场建设。完善福缘康居项目农民拆迁安置房安置房二期相关手续。完成成自泸高速公路连接线区城乡拆迁安置房建设、配套道路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力争取项目,力争鸿板大道早日开工建设。以项目争取规划、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带动发展,增强全乡的发展后劲。

(二)倾力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引进力度

加大对外开放合作,采取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对接引进等新办法,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城市建设、商贸旅游、服务管理等大项目落户。要加大对洽谈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加大在建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加大对建成项目的功能完善服务力度。

(三)巩固工业发展水平,提高运行质量

坚持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提高工业现有发展水平,加快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优势产业调整升级、改造升级,着力提升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和巩固具有成长优势的小企业健康发展;切实支持和帮助现有规模工业企业通过体制创新、信息管理、科技投入、员工素质提高等,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强化企业协调服务,切实帮助现有企业及时协调和解决资金、能源、用工等生产要素保障问题。

(四)切实加强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

1、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认真落实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做好新农合工作,不断扩大受益面。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落实工作。推进城乡低保工作,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户、孤儿供养政策,落实好残疾人“量体裁衣”帮扶工作。

2、推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切实解决适龄儿童“读书难”、“学前难”问题。加强公共卫生、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医疗卫生制度,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确保食品安全。

3、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4%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4‰以内;加大优生促进工程实施力度,强化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工作,全面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和计生惠民政策,违法生育行为处理率85%以上。

(五)深化城乡环境治理,优化公共生活环境

抓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做到主要道路有人保洁,环境卫生有专人检查,专人督促整改。进一步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在对现有垃圾池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使垃圾池进一步向公路两侧延伸,使城乡环境整治的好处惠及更多的群众。以城市建设为突破,搞好城市风貌塑造。

(六)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1、认真搞好社会化管理。继续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文明健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区建设,全面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组、文明企业建设。搞好“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制意识。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赌毒”斗争,强化文化市场和网吧管理。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社会国防意识,做好双拥共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