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时间:2024-02-21 15:4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第1篇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第2篇

教学是一门表达自己的艺术,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自己所教内容,必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实施方法,希望对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的观念要转变

“穷则变、变则通”,这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话,在语文教学中也一样。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可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也不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二、要切实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们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不能只在口头上,一定要切实得到落实。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创设情景可以很好地提高语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教师还要善于引导想象,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三、注重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就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教学呢?方法就是要实施教学新方法,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四、实施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角度、多种方法共同实施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解题探读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相关的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往往能够透露一些重要信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帮助。熟读课文,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根据文章体裁、抓住课文的人物、词句子等方面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研究分析,主动学习。根据文中的人物的描写去发问、探究。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富于想象,还要发展创造性思维,即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打破陈规去思考、去联想,善于多方位观察,多层面分析,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和有理有据的争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一锹掘出一个井”来,它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者面前艰巨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目标,但只要我们有心计,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生物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52-0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用“探本溯源”法,培养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我们以“新陈代谢与酶”这一节课中的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为例,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讲台与教师一起做实验,当发现老师请了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立刻集中到讲台上来,然后教师再请两位同学各取一支试管,分别按照教师的讲解操作,同时,请下面的学生密切注意两位同学的操作是否有误,如发现有误,教师就可以根据此时现成的例子加以纠正,并趁机教学生如何正确操作,以及本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必要时,教师应亲自操作演示,这样一节课下来,效果往往比单纯的教师演示教授要好。

三、用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四、优化目标,打好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第4篇

关键词:职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职高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通过与我校教师的沟通、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我发现我们职高课堂提问存在如下问题:

(1)提问成了惩罚手段。在职高数学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思想开小差或不愿听课,倒头睡觉。这时,有些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变相惩罚,收到的教育效果甚微。

(2)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只是使课堂教学能进行下去,而不顾及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时甚至自问自答。

(3)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不发”的局面经常出现。

(4)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识冲突的激发。所提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总之,职高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二、职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文中,我对课堂提问做如下界定: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口头语言问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学生回应或回答。也包括了学生在回应中的提问和提问意识。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提问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提高职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策略

要提高职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条下手:

1.遵循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提问目的、提问方式、提问时机、问题的针对性、问题的启发性、问题内容的有机结合。有效的课堂提问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③给学生留思考和回答的时间。

2.掌握有效课堂提问的方法

(1)布置设问,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内容本身的兴趣,往往是由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才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悬念,寻求答案,引发对新知识的兴趣。

(2)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地去进行思考。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先简述一个小高斯计算1+2+3+…+100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接着问:你能按故事中的那位同学的算法,在10秒钟内算出1+2+3+…+1000的结果吗?如果是1+2+3+…+n呢?这样学生感到兴趣、主动思考。

(3)因人设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该使提问切中问题的关键和实质,又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能够回答。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各个学生知识水平高低和智力发展的不同,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起点设问,点拨学生思维。 课堂上什么都想问一问,无病,无助于思维;问得不当,也会扰乱思维。只有站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设问,才能点拨学生思维。

(5)梯度设问,化难为易。基础差的学生思考问题往往无从下手,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更是一筹莫展。有些较复杂的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即使是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难于一下击破。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采用层层递进的设问方式,由浅入深,化繁为简,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

(6)易错点设问,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相同,尤其是对一些相近的概念的认识更有正误之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关键之处把学生思维中易错的问题显示出来。

(7)巧变设问,开拓学生的思路。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问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四、取得的成效

1.教师层面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职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践研究,确立了“有效教学”的新理念,掌握“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践逐步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在教学预设和生成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2.学生层面

(1)高效的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对职高教师的看法,改变了学生对职高数学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惧怕数学、厌恶数学课到愿意上数学课,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培养了学生的终身用数学的意识。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终身学习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我们的学生在未来如何进一步学习和使用数学就取决于今天我们学习习惯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问题中学习),培养了学生解快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意识。

五、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我们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提问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权,陈瑜斌主编.《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2009年1月

第5篇

一、新课改的理念

1、在目标定位上,新课改的根本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是倡导全人教育的思想。二是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2、在内容选择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在结构调整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明确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4、在教学策略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该版教材主要选取了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教师可以增加地方性自然灾害的介绍。如江苏省东部沿海居民每年深受台风之害,因此课堂上就将“洪涝灾害”替换为“台风”,并探究台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以及面对台风江苏江及沿海居民的防灾、减灾活动。

二、教育理念及方式的转变

1、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价值观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不以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价值;在培养目标上,它要培养的是发展自我和具有自主理性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每一个学生都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得到全面的培养,获得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以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为本。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教育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破除传统的以听话和服从为基本价值追求的观念和做法,培养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的个体,造就负责任的公民;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价值选择,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思维。

3、注重实践性。主张实践性或活动性课程应当成为道德教育课程的主导性课程;实践性教育观还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应始终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当作活动、教育的参与者和责任主体来看待。鼓励学生利用课本资源走出课堂,依靠学校已有的条件参与实践活动。

4、教学更贴近生活。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密切关注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中选取熟悉的素材,提供学习的情境。要以生活的逻辑设计、建构新课程,课堂内容要围绕生活的主题来展开。主题的呈现要反映生活的现实。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三、处理好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新教材除应保留以往教材科学性强,语言简洁等优点外,提高了可读性、生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力求突出重点、要点,设置难点、疑点,探求关键、特征,从多方面强化这一系统的功能作用。例如,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新教材借鉴发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国外优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处,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设组合图,增强其表现力,插图内容的难度也应逐步加大。练习系统是供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部分,设计上一要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要题型多样化,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给实验以应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导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提出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合作者”的观点。由此可见,当代教学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并不是要削弱老师的引导地位,恰好与之相反,若我们的老师能善于采取合理的引导策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更充分地发挥。

课堂的引导策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有效指引学生学习的各种方式方法。现代教学论也把引导看成是教学本质的范畴。所谓引导,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引而不发,导而不达,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经历必要的过程,最终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真谛。所以,老师更应该是一位“导”师,“教”师的意义次之。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框架下,作为一位优秀的“导”师,应该把身心充分融入学生中间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把握好时机,深入挖掘课堂引导策略,提升引导的力量和作用,尽快完成角色从“施教者”到“引导者”的转变历程。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其中所倡导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认知和接收。但教育理论不等同于教育行为,新课程标准和真实的课堂教学之间也还存在一定不可否认的差距。对于眼下我们数学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来说,许多教师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更独立、更积极和更具创造性的主体性品质。然而,从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部分数学老师还比较缺乏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甚至有时会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现象:片面强调自主、合作和动手等,如此一来,老师的主导功效在无形中被淡化。教学结束后,通常只是底子好的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底子差的学生却收获甚少。因此,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改善数学教师队伍现状。笔者认为,研究数学课堂的引导策略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策略

不同教育政策背景、不同教师所具备的素质能力和不同教学经验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的因素,所以对于课堂的引导策略来说,其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例谈几条具体的引导策略,不求面面俱到,旨在抛砖引玉。

引导策略一:瞒天过海法

瞒天过海其本来寓意为用伪装哄骗对方,背地里偷偷地行动。用在数学课堂的引导策略上,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设置“陷阱”,让学生在攻克“陷阱”的同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数学课堂上,不时采用瞒天过海的引导策略,让学生经历一点小挫折,才能对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上当”并快乐着,通过设置适当的开放空间,让学生在错误中提出质疑,再由质疑拓展思维的深度,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对权威说不的勇气。但是,通过“瞒天过海”所建立的引导策略一定要有足够的意识性和针对性,设计的“陷阱”不能过于偏移学生思维可触及的范围,让学生深陷“陷阱”难于爬出,如果学生体验不到探索的成功,一方面引导策略丧失本来意义,另一方也容易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引导策略二:顺水推舟法

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课堂现场情况,对教案预设做出灵活的调整。一边解决问题,一边把学生的思维顺势引向当前教学的主要目标。

如,在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时,通过观察不难看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一个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而且只需要知道圆柱的高和底面圆半径就能算出其表面积。此时老师举出实例: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a,高度b,求圆柱表面积?

学生应该很容易列出算式为:3.14×a×2×b+3.14×a2×2,当老师把计算式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的时候,就有同学马上说了:“这道题可以利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此时老师便可顺水推舟:“还有同学也认为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吗?”很快就有同学列出了利用分配率的计算式3.14×a×2×(a+b)。此时又有学生语出惊人:“老师,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其实圆柱的表面积直接用圆柱底面圆周长乘以高与半径的和就可以了。”大多数学生此时都满诧异的。老师:“你的方法很独特,我们先留机会给其他同学一起想想这个问题好吗。”同时将该同学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有同学说:“底边周长乘以高可以看作是求侧面积,那么底边周长乘以半径又可以看成是什么呢?”有同学说:“应该算是求两个底面积的和吧?”但从表述上许多同学都还是感觉困惑。此时,老师继续顺水推舟:“同学们仔细看看,如果把3.14×a×2和(a+b)分别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式子像是在求一个什么图形的面积呢?”有同学反应很快:“老师,是长方形,是一个以底面周长为长,高与半径之和为宽的长方形。”老师继续顺水推舟:“有什么理论依据吗?”很快有同学反应过来:“对了,我们以前学习圆面积推导公式的时候,不就是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么,与这个方法差不多。”此时,多数同学就恍然大悟了。

教师的教案预设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寻找规律的能力往往会超出老师的预设,作为老师,应多采用顺水推舟的策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但顺水推舟并不等于完全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一旦学生的思维和方向超出了教学目标甚至出现明显的错误,老师应及时在引导策略上做出调整。

引导策略三:将错就错法

在课堂上,学生犯错误是必然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没有可利用的价值。有的时候,如果老师的思维足够敏锐,就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巧妙地运用起来,并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如,在进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可能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是从列举非3倍数的数字入手,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但现实的课堂往往会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所以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会有学生说:“老师,我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那就是这些数的个位都是3、6、9。”在这样的时候,老师也许没必要立即否定学生的判断,而是采取将错就错的引导策略:“现在我说一个个位数是6的数,你看看能否被3整除,16可以吗?”学生应该很快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来仅仅看个位数还是行不通的。”通过这样的引导,老师接下来便能正式进入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中去。

这个案例,老师就采用了将错就错的引导策略,很容易帮助学生自己错误的判断,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显而易见比直接否定的效果要来得好。事实上,学生错误的判断也是建立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渗透着运用猜想的精神,这恰恰也是数学研究经常会采用的办法之一。如果老师随意地否定,可能会遏制学生思维的萌芽,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课堂引导策略来看,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几乎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人类逐渐步入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变革传统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1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这里所提到的整合指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是以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学习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工具,并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它不仅仅是策略和内容上是简单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它更是一种方法。其中包含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与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法,巩固提高所学知识,学会使用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手段来分析和处理有效信息,为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做准备。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整合的作用

2.1实现了情境教学

信息技术将信息以图片、文字、声音、视觉、动态、色彩等效果为一体来进行表现,突出其综合表现力强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学习印象。

2.2丰富了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使用音频、视频、PPT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音频播放让学生感知文章所散发的气息,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通过视觉效果了解文章大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能够让学生多元化的接触所学内容,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2.3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有效的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PPT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不仅包括课本所学内容还可以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详情、文章写作背景等,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4节省了教学时间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文章的一些内容还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能力有限更不如视频效果来得直接。文章当中许多细节描写可以通过视频观赏显现出来,教师可以结合视频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整合的方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系统训练体系,主要注重语法和词汇的相关知识,而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希望,在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最佳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的进行整合,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是本文提出的相关方法:

3.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根据课文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凭借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当然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规律,合理制作教学课件,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更有效率。

3.2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和学生间的交流

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求知识的工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重视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重点时,可以利用校园及身边资源作为例子进行讲解,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反思

当前虽然信息技术已经较为普遍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4.1应当加强网络技术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要加强网络技术的运用。互联网具有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地域无限性的特点,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有效工具。利用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在课堂上快速的找到所学内容的拓展,降低教师教学难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完善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当代网络技术的运用主要集中于网络论坛、QQ、邮箱等,专门针对小学堂语文教学方面的技术还未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应当完善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软件,同技术手段相结合,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5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要求。结合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雪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1(10):12-14

第8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要环节、实施、更新思想观念

一、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就是对世上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普通探究包括许多分支,其中之一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学科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新技术和习惯,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中。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可有以下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评估与交流

设计实验 分析和论证

进行实验

结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把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进一步说明: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 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猜想:问题的可能答案

设计实验 边讨论交流—边合作设计,内容包括:

1) 所用实验器材、

2) 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数据记录表

3) 简述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 实验要求:

1. 把测量数据记在自己的表格中

2. 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注意: 1.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打开的状态

2. 连入电流表时不要连错

分析和论证 主要内容: 1. 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2.跟你的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3. 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ia=ib=ic

评估与交流 主要内容: 1.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

2.测量结果如果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

3.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

4.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新的问题?想

不想进行探究?

完成反馈练习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发散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迫学生记忆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师“一言堂”教学,而且教学一环扣一环,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消除了过去学生的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且还觉得学习“易”、“趣”、“活”。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上的实施

一、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努力创设“教师一学生”及“学生一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还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2.创造良好的 “合作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 “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二、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重视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考虑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三,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如专职人员、志愿者)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如优异研究院、大眼睛科技教育网等都是这样把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真正体现互动学习的良好尝试。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之中”这一理想的实现。实现了传统学习模式向现代学习模式的转变。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从哲学观点来看,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在工作中就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1、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探究式教学”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成绩”并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2、从注重统一规格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关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并非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注意引导同学们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同时探究式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从注重掌握知识转向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第二层次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应用在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形式上,“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式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物理学基本特征,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为物理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能够显现各种颜色?为什么滚烫的开水和凉凉的冰棍都能冒出“白气”来?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4、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

5.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每种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法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师擅长讲授,讲述得好,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式教学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总体说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教育战线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去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无疑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盎然生机。

第9篇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世纪之初,先驱马丁・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个体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并致力于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情绪状态与过程、积极认知状态与过程和积极行为。

培养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又称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积极情绪首先可以让我们感觉良好,让人感觉到轻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思维的多样性,可以改变思维的内容,将坏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还可改变思维的广度或边界,拓宽我们的视野。三是可以改善人们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的复原力。四是可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给个体带来最好的状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积极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但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总体目标,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调整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以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为中心,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抵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角度使教学目标更全面,更人文。它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将目标回归,不止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还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积极意志品质,积极情感体验等。

正因为目标归宗,也意味着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者的视角要发生变化。教育者要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帮助学生开放积极心理潜能。侧重于发展性和促进性,帮助学生找寻优势,合理运用优势,提高自我价值。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关心他人,发展积极情感,投入社会生活,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的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一般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中的微观层次,但却是夯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让学生对过去的经历进行积极建构,获得生活满意度。提高学生对现在所从事学习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产生更多的兴趣、满足、愉快等积极情绪。还要注意对学生希望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挫折,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对未来和理想充满希望。

二是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视野中主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人们的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人格的塑造是积极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挫折。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

(一)构建积极的心理评估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通过测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访谈干预追踪,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难看出,这种评估角度为问题导向,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仅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现与培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积极的心理评估理念,加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加入正面指标,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反应,如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认知、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观幸福感等,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令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完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课程建设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内容。以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机能为根本,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帮助学生构建和谐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课程设计上,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国外积极心理学课程着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身的性格优势,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公开课――《幸福课》。课程构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利用积极环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选择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热点,以积极心理学角度解析,避免过度关注消极问题与案例。

(三)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探讨时下热点和大学生关注问题的心理沙龙、展示青春风采的心理微电影大赛、5・25心理文化节等。或者以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希望、创造力、生命力、专注等主题开展心理活动。再者,定期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方法。组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挑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正确应对压力与挫折等。此外,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氛围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做好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利用好线上阵地进行宣传,使积极心理学渗透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后,联动家庭共同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并有效引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通过积极和正向观念引导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

传统心理咨询注重心理问题的消除和修复,咨询师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暗示,并不利于学生的发掘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积极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者的各种能力上。该理论秉承积极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积极心理品质,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心理咨询应调动这些积极潜能,发展积极品质。

第10篇

关键词:主动 信心 能力 创新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同样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张春兴,2001, 18)由此可见,学生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积极开展教育改革的今天,“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前全国上下均在努力探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师生互动,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才是关键。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学生主体作用的涵义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柳海民,2002, 36)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赵家祥,2002,36)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而且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朱慕菊,2002, 3)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立

(一)以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励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学生为了能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而英语就堪称为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会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学生们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英语的目的之后,学生学习英语才有动力,也就会加倍努力。

2、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且更多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 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有选择性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杭宝桐,2000, 139)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Do you read English an hour a day?or Do you like watching English news or reading English newspapers?笔者认为,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会让学生不断地检查学习的内容,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在进步,就会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英语学好。

4、要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此充当监督,在向学生提出常规要求之后,间断地检查落实情况。让学生慢慢地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逐渐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学习惯已经逐渐养成的学生其自学能力也明显提高,学生的成绩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更可贵的是,多数学生真正体会到“方法的掌握比具体知识的掌握更重要”。而且,“方法的掌握必须在主体性实践中实现。”

二)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做到:

1、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缴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为了淡化传统教学给人们的印象,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

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的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个幽默笑语,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说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英语有现时谚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以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教学中,不能课本搬家,大声念一遍,小声念一遍,就算进行了教学,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设置情景。教师讲解忌繁、杂、重,要精讲,长则生厌。要变讲为提问,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而不是旁观者,学中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兴趣。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能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增,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不要埋怨训斥、责怪,要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折。根据不同的情况下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下耐人寻味的问题,让学生小结课堂主要内容等。

2、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例如,如今的新课标对重读闭音节要求不高,但在动词-ing的构成、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以及动词过去式的构成都会涉及到双写辅音字母再加后缀的情况,笔者的一贯做法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重读闭音节,学生掌握了之后就会动脑筋什么时候该双写辅音字母再加后缀,这样老师就等于教给了学生一个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内在力量。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记单词不达意时,是逐个字母地朗读、记忆,把一个有机的整体拆得七零八散,不按读音规则记,没把词、句、文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是今天记的单词,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没有成就感,自然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具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our things”时,要准备很多实物。教“camera”一词中拿起它问:What’s this?It’s a camera.。教“comic book”时,举起它又问:What’s this? It’s a comic book….然后利用学生手中的东西。如笔记本、手表、发夹、球拍、贴纸等展开问答。这样就能使学生更轻易地记住单词的同时增加兴趣。

三、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

(一)、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信心培养。所谓的主体参与的学习氛围是指学生有一种“我要学”的意识和“我要学”的大环境,而这种要学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等诸多因素。有了信心,再加上动机和兴趣的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学习氛围也就形成了。那些成绩较差但智商不差的学生由于受教师的歧视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小学学习中的失败体验,他们往往有一种心理定势,“我不行”,“我不会”,而这种心理定势又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笔者建议应该经常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关心、多帮助,让他们消除心理定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他们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使他们重新建立起信心,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而在教学中,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尽量多给予肯定和鼓励“You are the best”,要让他们时常感到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可以,用小礼物作为奖品送给他们,在作业批改中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评语,如:“Well”、“Gread”、“Wonderful”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学习方法正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不正确,不仅费时费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使学生丧失信心,甚至放弃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英语的特殊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比如:接到别人一个班,经常不急着讲新课,而是把他们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梳理一遍,同时告诉学生如果你懂了就权当复习,若没弄懂,这次一定要弄清楚,因为学习是连续的,也就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英语是拼音文字,教师应指导学生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学单词、记单词。在指导学生背单词时,通常要求学生边看音标边读单词边整体写,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就这样指导学生通过看、听、读、写的有机结合记忆单词。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应时常要求他们,第一步:熟练掌握重点句型;第二步:根据汉语点拨理解整篇课文;第三步:分段背诵。这样就把背英语简单化了,还可以给他们进行背诵比赛。而且遗忘的规律是间隔时间越长忘记量越多,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多加复习。当然,语言的表象背后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去主动地发现和掌握语言规律。只有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从“指导学习”逐步向“独立学习”转化,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学生才会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三)、培养学生自学和预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和预习能力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预习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预习中,疑难问题能促使他们查阅有关资料,甚至相互询问、探讨。这不但能堵漏补缺和质疑解惑,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堂上更会针对自己的难点和薄弱环节用心听课,积极操练。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尝试一下,开学初,布置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预习,可以让学生用短短几分钟了解新课文的语法、重点内容等,而且期末考试前还会检查整体预习情况,并向学生说明坚持预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布置以下预习内容:(1)朗读和识记所学生词,通过多次试读而达到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2)在课文预习中,要求学生听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语感,增强听力训练。(3)教师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和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经过多年的英语教学,笔者认为每位教师都会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接班后的一个月内通常能适应这种方法。我所教学的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就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有效习得语言和文化是维护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语言规律,把握其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记笔记的习惯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每学期进行笔记评比,评出优秀笔记本给予物质奖励,还把优秀笔记本在班上展示一天,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无形的动力和浓厚的兴趣,认真上课记好笔记。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练习,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点滴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长期下去,知识越来越丰富,学习主动性就会越来越强。

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牛津版八年级英语8B Unit2 Travelling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他们带进了迪士尼乐园。从因特网上下载了迪士尼乐园图片和主题歌曲,教学时,先让他们了解乐园的每一个奇妙的地方,挑出喜欢的卡通人物,并向同学们说出人物的特征,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他们兴趣盎然,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师则在旁边充当一名指导者和激励者,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内容,把他们的英语知识信息储在大脑的深处。

(二)、注重语言交际功能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communicate),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不是我教你学。英语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交际活动,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也是相互作用的。学生认识英语的进展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教学就是为了促进这种交流。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应该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由此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可以用简单的口语与他们交流,让他们不再胆怯,敢于说出自己“蹩脚的英语”。还应该注重交际策略的学习和应用,积极培育课堂真实交际的氛围,同时尽可能地创设虚拟真实情景进行虚拟真实交际。

在教学牛津7B Unit5 Abilities时讲到Reading处,要求学生以多种方式做展开性的提高练习,笔者曾经让学生采取记者采访的形式,把Reading 内容变成对话,还续写了张华出院哪天的新闻采访,有针对地问发生火灾时的心情,还让他们知道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由此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激励创新思维发展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标准不再仅仅是他占有知识的多少。国外学者指出,一个人在未来社会必须通过教育拥有三张"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以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创造力)的通行证。人们不难获得一个共识:新的世纪更加强烈地呼唤着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特别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训练,培养思维能力,做法是:

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这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获得自主性的发展为目的、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主体性教学组织形式,它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这种主体地位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落实。它为课堂教学改革吹进了一股清凉的风,促使传统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它强调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参与,在课堂中要把时间和机会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力量以整合,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发挥其为主体的能动性,以此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和教为学服务的目的,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完全以知识权威的角色再现,左右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形式多样,主要有小组帮差、小组竞赛、小组交流等。

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句引起的。在新编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以对话形式出现,可以要求同学以短文形式进行改写,有些课文则可要求同学改编为对话形式,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进行课文续写训练,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8B Unit1 Past and Present时,笔者让学生把Reading变为短文,并把自己当成海外归来的华侨,看到了阳光镇的巨大变化。大量使用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练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中学英语教学实践,可以让教师们感觉到学习英语的法宝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喜欢学,有兴趣学英语。就要如上所述,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只有主动去掌握老师所教学的知识,才能够扩大容量去吸收更多的知识,知识丰富了,又能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信心倍增给他们带来的就是无穷的学习动力。同时又能开拓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上述这一切都会是良性循环的学习方式,一旦付之于实践,中学生的英语成绩无疑会上一个新台阶。所以英语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学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产生成功感,激发他们去主动研究,主动探索,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应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学生是学习的主人,They are learning English not from teachers but with teachers. 在英语教学中,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标准(实验稿)》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杭宝桐主编《中学英语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柳海民主编《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