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1 15:4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学专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科院校 学生学风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B8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3-02
学风是指学生在校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方面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目的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1]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代表着学校的校风,反映着学校的教风,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2]学风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其优劣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绩效,乃至走向社会以后的成长和进步,还关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和学校的声誉,所以,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东省2012年正式启动“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青岛农业大学被确定为第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以培养服务于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适应特色名校建设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了解农学类大学生当前的学风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题组对青岛农业大学农学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全样本问卷调查,希望通过问卷调查能客观地了解当前农业类大学生的学风情况,以为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3年5月,课题组对所选取的青岛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2011级和2012级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233人。其中2011级76人,2012级157人,男生124人,女生109人;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附加师生座谈会、班会和典型个体谈话。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纪律状况、学习方法、专业认识等多个方面,共33个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233份,回收23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校学风的认可度分析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认为目前学校学风很好的学生为148人,占总人数的63.5%,其中2011级36人(占2011级参与调查总人数的47.4%,下同),2012级112人(71.3%);认为学风较好的学生有73人,占总人数的31.3%,其中2011级41人(53.9%),2012级32人(20.4%);认为学风一般的学生有16人,占总人数的6.9%,其中2011级2人(2.6%),2012级14人(8.9%)。另2012级有1人认为学风很差,占2012级参与调查总人数的0.6%。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94.8%)对目前学校的学风比较认可。
(二)对班级学风的认可度分析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自己所在班级学风很好的学生为94人,占总人数的40.3%,其中2011级32人(42.1%),2012级62人(39.5%);认为学风较好的学生为86人,占总人数的33.0%,其中2011级16人(21.0%),2012级70人(44.6%);认为学风一般的学生为54人,占总人数的23.2%,其中2011级31人(40.8%),2012级23人(14.6%)。另2011级有1人、2012级有3人认为学风较差或很差,分别占本年级调查总人数的1.3%和1.9%。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多数学生(73.3%)对班级的学风比较认可,但仍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班级学风一般或较差,说明班级学风存在一定问题。缺乏学习动力、厌学和为考试而学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8.5%。
(三)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分析
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超过7小时的学生仅有3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5%。其中女生25人,占女生总数的22.9%,男生10人,占男生总数的8.1%。约有19.7%(46人)的学生认为自己每天几乎没有时间学习。调查发现,占用学生时间最多的工作被认为是社团、学生会和分团委工作,占总人数的62.7%(146人);另外有10.7%(25人)的学生将时间用于上网聊天或打游戏,其中2011级15.2%,2012级8.2%。结果说明,社团、学生会和分团委工作占据了学生的主要业余时间,女生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高于男生的,2011级喜欢上网聊天或打游戏的学生多于2012级的学生。
(四)大学目标定位与专业满意度分析
2011级94.9%(男生93%,女生97.2%)和2012级86.8%(男生86.4%,女生87.2%)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的目标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掌握一技之长,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准备;2012级有10.7%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的目标是为今后的深造做准备,而2011级选择该项的学生仅为3.8%,表现出学生的深造意愿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2012级对所学专业很满意的学生比例为45.9%,满意的为32.7%,有17.6%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或不感兴趣,而2011级选择这3个选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0.9%、26.6%和2.5%,表现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对专业的满意度都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的趋势。
(五)学习动力及影响学习的因素
2011级有48.1%的学生认为学习最大的动力是毕业时找份好工作,其中男生41.9%,女生55.6%;2012级学生选择该项的比例为15.1%,其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5%和28.2%,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且女生表现尤为明显。约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是个人兴趣(2011级49.4%,2012级62.3%),但学习氛围(2011级27.8%,2012级13.8%)和教师授课方式(2011级11.4%,2012级17.0%)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从2011级调查问卷中我们还发现教学设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较大,达到了总调查人数的12.7%。
(六)对待学习的态度分析
从迟到旷课情况、预习复习和作业、自习、考试准备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态度方面的问卷调查,发现:2011级有36.7%的学生认为迟到、旷课和早退现象严重或普遍存在,这一比例在2012级为23.8%;2011级有36.7%的学生能够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2012级为23.3%,大多数学生为经常或有时预习复习,但2011级有13.9%的学生从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约有40%的学生(2011级40.5%,2012级39.6%)在考试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复习,20%-30%(2011级29.1%,2012级20.8%)的学生直到考试周才开始复习。
(七)最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和改善学风的措施
2011级学生认为“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看杂志、看手机、聊天和吃东西”和“考试作弊”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例分别占到了58.2%和32.9%;2012级学生认为“作业抄袭”、“旷课、迟到、早退”和“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看杂志、看手机、聊天和吃东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选择比例分别为20.8%、32.7%和27.7%。对于改善学风的措施各年级学生的看法比较一致,均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上课水平”(2011级86.1%,2012级49.1%)、“加强学生管理,严肃课堂纪律和考勤”(2011级45.6%,2012级40.1%)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2011级45.6%,2012级61.6%)很重要。因此,改善学风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三、结论
从调查分析的总情况来看,现阶段农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学风表现出了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乏专业意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且学风有随年级升高而变差的趋势。说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志趣、提高教师人格魅力对于改善学风非常重要。
[ 注 释 ]
关键词:农学;实训基地;涉农专业
一、涉农专业的现状
1涉农专业学生逐年减少
多年来,海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人数比例雄居江苏省榜首,2009年该市共有初中毕业生13515人,已升入职业中学的毕业生2986人,涉农专业的学生131人(45人农学职业班,其余为农业对口高考),占初中毕业生总人数的097%。2010年该市共有初中毕业生10927人,已升入职业中学的毕业生2547人,涉农专业的学生96人(28人农学职业班,其余为农业对口高考),占初中毕业生总人数的088%。2011年该市共有初中毕业生11082人,已升入职业中学的毕业生2843人,涉农专业的学生93人(21人农学职业班,其余为农业对口高考),占初中毕业生总人数的084%。
社会风气普遍认为农民是社会的最底层,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脏、苦、累,收入低。这就导致了学生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农学专业,学生也不想走父辈的老路,所以每年报农学专业的海门市涉农专业学生占初中毕业学生总数的百分比表
年份初中毕业生
人数(人)占初中毕业生总
人数的百分比(%)2009年135150972010年109270882011年11082084(资料来源:海门市统计局)
学生逐年减少。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免除了农学专业的学生的学费,每月贴补涉农专业学生150元的生活补贴,即使这样,大部分涉农专业的学生还是参加农学专业的对口单招,而不愿进入农学职业班级。
2涉农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滞后,不能与时俱进
一方面,由于涉农专业的学生少,很多涉农专业教师改上其他专业课,放弃了自己专业技能的提高,还有一部分农学教师怕辛苦,不愿意到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而是在黑板上“种田”,给学生讲些理论性的东西,没有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使得涉农专业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培训名额有限,很多教师没有机会外出培训接受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农学实训基地的现状(1)在学校周围租用一块农田作学校的农学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与农学课程安排种植了一些适宜当地生长的作物,供学生生产实践。由于土地是租用的,学校在实训基地的投入不足,只是勉强能满足作物的基本生产,根本不能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成果。实习实验条件使得教师显得力不从心,实训基地设施落后,大棚钢架及配件部分损坏,附属设施也陈旧落后,这就意味着学校无法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2)学校与当地的农业企业合作,企业投资学校在企业中派出农学教师,在企业中做技术员,使学生定期在企业中实践,这样学校节约了成本,学生的实践达到了一定的目的,美中不足的是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这样就不能按照学生的培养计划进行,学生的实践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农业实训基地的发展前景1农业实训基地具有科技助农示范作用
(1)改变传统种植模式。随着社会不断的向前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和一些作物品种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农业的发展,按原有的传统种植模式进行耕作,劳动强度大,产品产量低,产品质量差,不能满足当前社会人民生活的物质需求,而且农民的收入低。例如,西甜瓜的传统种植模式为地爬式,每亩田种植500棵,每亩产量1500斤,由于是地爬式,瓜被叶片遮住不见阳光,导致品质差,价格低,每斤15元,收入2250元。同样,如果采用吊蔓式栽培模式每亩可种植1700棵,每亩产量5000斤,瓜都是悬空生长,透风性好,品质好,价格贵,每斤3元,收入15000元。
(2)改良当地传统品种。海门具有许多优质的地方特色品种,如天补的甜瓜、常乐的草莓、万年的山药、香沙芋等,但是,多年连续种植使得农产品品质降低,产量下降,病虫害严重导致种植户的收入低。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农业实训基地的实验设备把本地的传统品种进行脱毒培养,生产出脱毒苗,并进行工厂化育苗,改善了农产品品质,提高了产量,增强了抗病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引进新品种。为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可以在农学实训基地引进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新品种的引进需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引进西瓜、甜瓜需选择不同含糖量、不同的颜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蔬菜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蔬菜向水果型、彩色蔬菜发展,如水果黄瓜、樱桃、番茄、彩椒等。
以上示范作用已在常乐镇培育村农业示范园区,麒麟镇庵宝村农业示范园、三厂镇大洪村农业示范园区、海门镇高店村农业示范园区及周边农户实施,解决传统西甜瓜地爬式栽培为吊蔓式栽培,改善了西甜瓜的品质,提高了西甜瓜的产量,增加种植户的收入,使亩收入超过万元。为了改善常乐镇培育村的多年草莓栽培中所遇到的产量下降、品质差的困难,通过组织培养成功培养出草莓脱毒苗并试种成功。为了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在培育村引进樱桃、番茄,试种成功并得以推广;在庵宝村引进水果黄瓜试种成功并推广。
(4)展示新的科技成果。把农业专家的科研成果如无土栽培、水培、立体栽培在农业实训基地进行示范,尽快把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农业实训基地成为农民技术培训基地
随着农业实训基地示范作用的功能增强,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来参观学习的农民越来越多,这就使农业实训基地成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基地,培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对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指导培训,把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有问题在田间解决。②定时或不定时地把种植户集中到实训基地参观学习、集中培训,把新品种、新技术向大家作介绍,再以种植户为示范点进行推广。③实训基地可以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种植户有问题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或网上留言,也可以直接视频解决。
3农业实训基地成为海门市中小学学生科普教育基地
农业实训基地对海门市中小学学生开放,让同学们走进园区参观现代农业的科技成果,使同学们了解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改变同学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耕作的印象,令同学树立了的学农爱农的思想。对于现代农业专业的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课程讲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进行言传身教,不但能使学生掌握作物的栽培技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学农思想的教育,培育他们学农、爱农并愿意服务于农业的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专业;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知识体系
1农学专业实践的地位
1.1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期新教改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还是调整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其中,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所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既是一个课题,也是教育者的责任。而农学的特殊性在于其本身属于经验科学、实验型科学,需要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系统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理论内容丰满充实。
1.2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
德育素质包含多方面,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都属于此范畴,而心里素质则一般指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习惯、抗压能力,这些都是农学专业的教育者要加强的地方。只有参加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验项目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素材,才能让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和均衡化,同时,心里素质也更加稳定,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中,在实践中创真知。
1.3农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
相关人员在以农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实验与理论的结合、相关课题的延展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的多重引导,对农学专业相关知识进一步深化研究。这是一门经验和实验型科学,一门通过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而不断积累和总结的学科,该学科突出特点是实践和实验性质的内容比较多,相关课题也都是围绕实践去开展和延伸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实践能力是教育者必须考虑的,也是教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2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统筹安排,积极引导
如何培养学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等思想是思想教育关键,学生出于热爱,才会逐步形成兴趣,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深入实践,进而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目前,很多学生对实践性的农学兴趣不大,实践性的实验场所也不太理想,造成了学生对该专业的误读。农是中国立足之本,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的腾飞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农学专业的系统学习和成功的实践课题能让我国的农学进步前景进一步提升,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感。比如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伟人,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研发出了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我国的口粮问题,其人及其成果注定是中国农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因此,教育者要顺势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农学现状,掌握农业发展大方向,参与实践,积累经验,丰满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动手技能。有句古话:“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句话就能总结出来,农学的立足基础就是实践和实验,所以,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对农学知识了解和掌握的积极性,参与实践,参与课题。在教学比较困难的课题中,让学生自我完善,寻找答案,既锻炼了能力,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方式的方法。
2.2严格要求,认真对待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遵循规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认真对待问题是十分关键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做事马虎不得,一个不严谨的实验数据可能毁了整个课题的初衷,所以,态度要认真,才能做好这份实验型的科学工作。用事实来说话,严谨的态度让实践更加科学和可操控性,在实践活动为教学活动中心的农学之中,有必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把实践课题的最终结果作为考核指标。
2.3保障实习场地和实习经费充足
实践教学的前提是要有实践的基地和配套的实验设备,这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要的经费是农学学科必不可少的。通过实践经费的投入,可实现学生实践条件的改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实践过程之中,掌握相应的应用技能。除此以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实践基地,参与实际作物的成长过程,改进措施,实现产品高产,做到企业创收和增加高校实践双赢。
3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迎合社会需求,更好地培养具有现代化技术的学生,做好相应的实践教学工作尤为重要。农学专业教师要注重做好思想观念的转变,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做好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更好地培养农学专业人才不断努力,努力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军文,陈严平,唐天向,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3).
[2]赵勇,张建,王季春,等.农学专业作物生产类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
摘要:本文针对广西大学植保专业《昆虫研究法》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有目的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 水电站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方法的调查研究 基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组织与工作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调查研究 对大学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 青少年业余训练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 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利益生态调查研究 关于日语二外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 高校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现状调查研究 “工学结合模式下医护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报告 高职院校《市场调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专院校武术教学与改革的调查研究 大学管理学教学的课程调查研究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独立学院就业竞争力调查研究 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程序性知识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林病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农业高校环境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引用日期:2015-12-15.
[2] 胡祖庆,赵惠燕,胡想顺,刘德广. 《昆虫研究技术》课程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 中国科技信息,2013, (3): 133.
[3] 高素红,吉志新,田景文,赵春明,雷小庆,齐惠霞,梁文君.《昆虫研究法》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调查报告[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11(16): 158-1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EB/OL]. http:///view/3550515.htm. 引用日期:2015-12-15.
[5] 郑霞林,贤振华,王国全,吴海燕,张君成,蒙姣荣,李俊,杨娟,陆温. 昆虫专业“能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森林昆虫学”为例[J]. 广西农学报,2015, 30(4): 64-67.
[6] 郑霞林,贤振华,王国全,张君成,蒙姣荣,李俊,杨娟,陆温. 植保专业“能力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广西农学报,2013, 28(6): 52-55.
作者介:郑霞林(1984~),男,农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昆虫生理生态学。
1 农学类研究生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 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步泛深入,各学科门类不断与世界接轨,外语成为国际交流的必备手段。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只有专业背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能够顺利地进行对外交流。因此,农学类研究生加强双语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1.2 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研究生能做出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据统计,目前权威的论文和著作90%以上用英文发表, 70%以上的信息由英语传播。只有具有较好的学术背景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读懂并领会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和期刊,才能学习到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才能找出研究的空白点。另外,国外设备的使用说明与技术软件的更新大多通过英语或其他外语进行。因此,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外语,加强双语教学对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农学类研究生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上不够重视
农学类研究生主要以科研为主,主要学习和工作地点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大量的科研任务挤占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时间和查阅国外文献的时间。对农学类研究生来说,老师们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科研进展,考核注重的是科研成果,对学生外语的学习关心不够。由于农学类学科的特殊性,一些导师最看重的是实验与技术,客观上导致对双语教学反应迟缓,在研究生教学中未给予足够重视,甚至未把双语教学提上议事日程。有些院校虽然设立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只是注重形式,走过场,以应付检查为目的。
2.2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目前一些农科院校的双语教学师资匮乏,一些院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双语教学师资。一些院校尽管配备师资,但教师英语水平低,自己未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口语不标准,语法混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还有一些院校认为,双语教学就是专业英语课,有较高英语水平的老师就能上,忽略了教师的专业背景。
2.3 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目前,农学类双语教学的课堂虽然有些突破,初步改变了以往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引入了多媒体、动画等教学道具,但本质上并未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仅仅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完善教学,通过普通的动画形式来引导学生的兴趣,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于研究生教学而言,这种方式远远落伍,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2.4 管理不够规范
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受到重视,双语教学的开展势在必行。但大部分农科院校急于求成,在现有的资源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纷纷设立双语教学课程,推广双语教学,导致管理不规范。在师资配备、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授课效果等方面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考核体制。师资配备急功近利,部分双语教学教师英语基础不扎实,专业背景欠缺,无法按照英语思维习惯去理解和传授专业知识。
3 对策建议
3.1 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对农学类研究生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开设农学类研究生双语教学课程首先要统一思想,形成整体认知,要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导师过分重视实验室实验和田间操作,忽略学生通过外语掌握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现状。尤其是老一辈的农业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只有更好地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找出自身不足,找准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3.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双语教学的保障。由于我国缺乏英语教学环境,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又能随心所欲地在母语和英语之间进行切换。优秀的双语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而且需要具有丰富的农学专业知识,能够用英语表达农学专业相关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通过教与学的结合,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以及农学专业学科知识。同时,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实施优秀教师资源共享。
3.3 改革双语教学方式
目前在双语教学方式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交互式教学、对话型教学和阅读型教学等教学方式。无论哪种模式,最关键的都是要提高教和学的自由度,促进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双语连接,逐步减少两种语言间的隔阂,实现两种语言在专业领域间的自由转换。
【关键词】: 农学专业课实践兴趣方法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内容比较枯燥、抽象,有些内容确实很难理解,以致学生不愿意深入钻研,同时也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那么,如何讲好农学专业课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专业理论课,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
如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又如糖类和ATP是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再如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够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非洲人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3.理论知识实际化
如讲无氧呼吸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切身体会和最常见的例子来理解: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就会使人感到腰酸背痛。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且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的质量。
4.利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
如在学习遗传知识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一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学生议论纷纷,对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观念,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起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立足够用、适当拓展”的原则,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大部分学生起点较低的现状,体现层次组合。在教学内容、进度上允许有弹性,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材,个个成功”的办学理念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口升学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就业层次的学生则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相应增加了专业技能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题目,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施实践教学
农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本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农学专业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更显重要,而实践教学则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丰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农学专业课程设计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状况,通过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按季节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组合各技能模块。对各目标课程进行认真编制,编写各学习单元资料,实施教学计划,课程组合上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界限,把某些专业基础课放在专业技术课中讲授,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按照职业目标和生产季节组织专业教学。宜前则前,宜后则后,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交叉进行。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
四、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涉农专业;大类招生;天津农学院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68-01
一、大类招生的内涵
大类招生始于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的“元培计划”。元培计划的教育理念是:把本科教育定位为整个高等教育(10年或9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在此阶段,实行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方针的延续和深化)。在此模式框架内,探索自由选课学分制、导师全程指导制、弹性学制和教学资源许可条件下的自由选择专业制。突出基础、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为研究生教育阶段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的生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1]实践证明,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考生报考角度来看,大类招生降低了考生志愿报考时专业选择的烦恼;从学校培养角度来看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入学后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学校合理分流按需供给,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于是,大类招生逐渐在高等院校中推广开来。
二、天津农学院涉农专业招生现状
根据天津农学院2014年招生录取数据分析,发现涉农专业生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相近专业间报考率差别大
由于考生对各个专业认可程度不一致,导致相近专业间第一专业志愿报考率差别巨大。例如动物医学(小动物医学方向)专业的报考率为163.3%,而动物医学专业的报考率仅为73.2%。
2.部分报考涉农专业考生被录取至非农专业
从考生第一专业志愿报考情况来看,报考涉农专业的考生中有10.9%的考生被录取至非农专业。
3.部分报考涉农专业考生被调剂至其他涉农专业
从考生的六个专业志愿报考情况来看,报考涉农专业的考生中有7.35%的考生最终被调剂至其他涉农专业,与考生的专业意愿不一致。其原因仍为按照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录取,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差别较大,这些考生由于分数偏低,被调剂至其他涉农专业。
三、涉农专业大类招生构思
根据教育部学科分类,天津农学院现有招生专业中涉农专业及方向共有15个,分别属于4个学院。结合天津农学院实际情况,依据学科分类及所属学院,拟将涉农专业分为农学类(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林学类(林学、园林)、植物生产类(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动物科学(设施畜牧业方向))、动物医学类(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小动物医学方向)、动物药学)、水产类(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进行大类招生。
四、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优势
相比传统招生模式,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具备以下优势。
1.有利于考生志愿填报
以往按照具体专业录取,考生最多报考6个专业志愿,能够选择的范围比较小。再加上对专业的认知不全面,在挑选专业的时候无从下手。按大类招生后,原来相近的专业整合为一个大类,考生就可以填报更多的专业志愿,在增加了考生选择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专业选择的困扰。
2.有利于涉农专业录取到更多有意愿的考生
以往按照具体专业录取,容易造成报考涉农专业的考生被调剂至其他涉农专业或被录取到非农专业,导致涉农专业生源减少。按大类招生后,相近专业间的报考率差异大和各专业录取最低分差异大这两个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有涉农意愿的考生更加容易录取至自己填报的专业,涉农专业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3.有利于整合学院内的教育资源
大类招生后,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期间,学生共同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相对集中,学院可以充分整合院内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
4.有利于学生的后期培养
由于学生共同学习专业基础课,从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覆盖面,有利于实现“基础厚、口径宽”的培养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大学三年级的分流过程中,需要参考学生前两年的学习情况,这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有利于合理分流
以往,考生入学报到后,由于录取专业不是考生期望的专业,经常提出调整专业的要求,但由于学校教育资源、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按照意愿选择自己真正想学的专业。而按大类招生培养后,通过两年左右学习,学生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加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加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道路。
参考文献:
乐趣化体育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场馆、器材、设施现状等条件预先设计的包袱,以抖包袱的手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积极锻炼,取得成绩后的成就感产生的愉悦,周而复始,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1就业导向下的体育教学
就业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乃至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指标。学校教育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三支队伍,必须形成合力,共同为促进学生发展,增强就业竞争优势而努力奋斗。学校体育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教育功能,在促进专业学生优秀人格发展、身体素质发展、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是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能够发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应有的作用。
然而,当前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体育教学,采用“选项课”、“公选课”、“三自主”俱乐部等模式,促进学生发展、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目标模糊、针对性不强,教学改革做表面文章,穿新鞋走老路,效果不明显。
2以专业为中心的精准教学
以专业为中心的精准教学是乐趣化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取得成绩后的成就感产生愉悦的源泉,是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保证。美国麻省工程学院利克里德尔博士报道:“一个科学家,以每分钟3000字的速度阅读,每年365天,每天读13小时,需要12年才能看完他的专业知识的每一个细节。那时他将发现他掌握的知识已经落后了12年。而70年前,一个科学家每天只要看25分钟书,就可以跟上学科发展。可见信息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确有“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口袋式”、“仓库式”的体育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的需求,必须寻求精准教学的新路。
颠覆建国66年来沈阳农业大学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以专业为中心的促进学生发展与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的教学模式,创新农业大学校本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实施精准教学,使学生适应企事业招聘单位,①忠于职守,绝对服从,兢兢业业,执行、负责;②洁身自好、廉洁奉公;③激情四射,信心百倍;④专业制胜,经验丰富;⑤快速适应,时刻充电;⑥高度执行,少说空话;⑦顾全大局、团结协作;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⑨善于沟通,加强合作;⑩文明礼貌、举止得体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优势,提高就业率,国家、学校、学生、家长产生的成功愉悦――是乐趣化体育教学的真意。
3乐趣化体育教学的实施
以专业为中心的乐趣化体育教学,依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论,阐述高校体育是毛,而专业则是皮,毛必须附在皮上;体育必须为专业服务,只有颠覆建国66年来高校体育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专业为中心的精准体育教学模式才能实施真意乐趣化体育教学。
3.1乐趣化体育教学预防农学专业学生职业病的实施
农学专业毕业生可担任农业、环保、计划、国土资源等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科研单位及生产部门的科技工作,各级技术推广单位的技术管理和推广工作,各层次的生态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区域农业开发的规划、设计、实施及管理工作。
农学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主要是久坐伏案、手眼配合、脑力劳动型工作。久坐伏案不仅颈椎病、腰椎病找上门,高血压、糖尿病、静脉曲张等慢性病也会光顾。手眼配合需要高度的灵活性,而久视则丧血,造成高度近视、视力模糊。久坐伏案、脑力劳动型工作着装要求严格,男生西服革履、女生脚踩高跟鞋,造成腿脚疼痛、心情沮丧。久坐消化不良,患胃病几率很高。空调房冬天太热、夏天太冷,缺负氧离子,引起感冒、肠胃不适、伤脑伤肺。
职业病对农学专业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不言而喻,预防职业病,从在校学生开始。而学校体育教学采取以专业为中心的精准教学,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效果十分显著。针对农学职业特点,教学生每小时,弯弯腰、踢踢腿、伸伸臂、转转脖子、搓搓脸、站起来溜达;上下午休息时间,打一套太极拳,做一套五禽戏、八段锦,都有显著的作用,这些知识技能是农学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必须掌握的。
3.2乐趣化体育教学促进农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
农学专业学生从事的脑力劳动工作,精力高度集中,耗氧量大,身心压力、人际关系复杂、社会适应经验不足,容易产生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针对农学专业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用体育锻炼的方法加以宣泄,达到心理平衡。
3.3乐趣化体育教学促进农学专业学生优秀人格发展的实施
农学专业学生优秀人格发展十分重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坚力量,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甚至村官也从大学生中选拔,可见管理干部、业务干部的大多数都来自大学生,其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因其自我约束力差、责任心不强、自我接受、适意感等人格缺失也屡见不鲜,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恶劣的政治影响。其主要根源产生于大学读书时缺乏严格的人格训练。据此,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人格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新思维,以专业为中心,将教材重组与变式,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吃苦耐劳、勇敢、顽强、进取、忠于职守、团结合作、严肃认真等非智力因素融入体育教学中。采用慎独教法、磨难教法、角色转换教法、小群体合作教学法、探究教法、体验教法、提高兴趣教学法(开展竞赛,关注成果,拓展知识,参加实践,假喜真干),“和田创新法” 、“创新技法”、“创新能力训练法”,使每位教师都以“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创新思维,改革教法”为己任,传道、授业、解惑,为培养适应国家、市场、民生需求的农学专业人才呕心沥血。
3.4乐趣化体育教学促进农学专业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
为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国家意志,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体育课教学必须结合专业进行精准教学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标准》达标率的提高。
《标准》成绩反映了学生的体质健康,而学生的体质健康受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的影响,因素也十分复杂,主要有管理因素、营养因素、体育锻炼效果因素、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等,必须建立一个齐抓共管,长效联动运行机制才能奏效。“落实《标准》长效联动运行机制”课题研究,构建主管校长负责,体育部、校医院、院系、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计财处、后勤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长效联动运行机制,目标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清晰,密切配合。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条件中,也要与国家意志配套,把《标准》成绩明确列入招聘的必要内容,突出贯彻执行国家意志的决心不可动摇,是贯彻落实《标准》并取得明显效果的根本保证。
4小结
(1)改革建国66年来农学专业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体育教育模式。
(2)改革农学专业体育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日历、教案等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文件。
(3)实施以专业为中心的“精准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增强就业优势的捷径。
关键词: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前景;科技人才;课堂教学;国家政策调整
我国自古就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正在朝着工业化国家迈进,但是我国仍然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农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大量劳动人口走进城市,留在农村的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生产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大多数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思想;同时我国各地的职业高中、高校中的农业专业的毕业生不希望回到农村工作,大多数毕业生都向往到大城市去,有怕吃苦、嫌农村待遇低的思想,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目前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乐观的现状。
应该说我国农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宣讲农业知识,以及农业生产中对种子的生产经营的基本理论知识,农业经济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对农业相关的农药的使用等,并且培养与农业相关的工作部门或单位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等。应该说农业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加之我国政府近几年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所以学好农业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具有很好的就业、发展前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培养好农业科技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样可以为我国的工业建设、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现阶段农业专业学生的现状
现在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可以说所有的青年学生都希望到大城市去工作,希望脱离落后贫穷的农村,同时由于涉农单位大部分在农村,其工作环境差,每天都需要到田间地头去,风吹日晒,并且待遇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所以造成了我国与农业有关的学生的就业非常困难;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力度越来越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对农民的粮食种植进行补贴,农民购置大型农机产品给予补贴,提高粮食收购的价格等,并且现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也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作用,开始改变靠天吃饭的思想,传统农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农学类专业都呈现出蓬勃的上升之势,就业面也越来越广,社会地位和声誉都在提高,农学专业及其毕业生的就业都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必将踏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涉农专业的学生必将会有一个崭新的发展前景,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必将会大有作为。
二、具体工作及策略
对于我们职业高中中的涉农专业,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和教学重点也应该随之改变。首先应该确立新的培养目标,根据我国的农业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内容和专业的调整。我们应该知道,农业培养的目标是与农民、农业相关,让农村的孩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帮助农民致富,特别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大力促进农业集团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与农业生产、农业服务和技术管理应用能力等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我们职业学校应该加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充足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所以我们职业学校可以围绕当地的农业生产,有选择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充分地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适应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能够随时根据生产实际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及时进行反思,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职业高中的农业教师更应该首先进行改变,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也应该积极进行农业生产的实践操作,积极开展农业科研工作,密切联系当今世界的最新农业科技理论和科技成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农业生产的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
我们学校应该为我国农业生产培养实用性、创新性的人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进行参观实习,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模式、管理方法和技术,了解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前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并且能够对知识进行合理综合运用,提高知识的利用率,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生物生产系统学 人才培养模式 启示
纵观日本教育史上的重大改革,大体可概括为三次:第一次是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其重点是提倡普及全民教育,极大地降低了文盲率;第二次是日本政府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将学校体系确定为6、3、3、4制(即小学6年,初、高中各3年,大学4年),而且首次将国民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从而使初中教育得到普及;第三次是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以及整建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全面改革教育制度,强调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科技立国的需要,把教育重点转向了培养有个性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其核心是推动终身教育政策。总之,日本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灵活变化以及持续平稳发展的过程。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突破以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轻视非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格局,更好地发挥高校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日本也和中国一样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本科课程改革。以非专业性的一般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带动整个本科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日本大多数高校的本科课程已实现了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一体化。在教养教育的实施上,主要以全校各专业学部共同负责制取代原先地位较低的教养部,这样做既提高了大学的自主性,也促进了“大学教育个性化”的改革。
笔者在日本四国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国立大学法人爱媛大学农学部作访问学者期间,有幸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日本农业高等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感兴趣的问题,尤其是对该校生物生产系统学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专门请教了一些专家学者和友好人士进行解读,收获颇多。深感日本爱媛大学农学部生物生产系统学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校乃至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相似专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注重开阔视野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接触专业较早
日本大学的学士培养目标很明确,即培养通识性、复合型人才,不强调专业,只讲学群门类,如自然科学、理工、人文,医学、体育、艺术等大类。爱媛大学农学部的教育理念和目的是:基于对生命现象以及循环、更新概念的理解,学习与生物生产技术的开发和传播、生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环境保全和创新等有关的高等专业知识、技术;解决地区社会和国际社会上关于食品、资源、环境的各种问题;以培养能为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循环型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为教育理念。爱媛大学农学部共设7个系,系下再分为若干研究室。其中生物生产系统学系共分为10个研究室(作物学、果树学、柑橘学、蔬菜花卉学、花卉育种学、畜产学、植物病理学、环境昆虫学、分子生物资源学、土壤肥料学),学制均为四年。学生的履修方案(即人才培养方案)如表1和表2。
从中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主要以通识教育(即公共课程)为主,课程设置包括教养类(占52.4%)、基础类(占45.2%)和专业公共课(占2.4%)。特点之一是重视专业教育。新生的人文类研讨课和初级培训课程由农学部开设,通过教师介绍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以及进展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教育,培养科学研究必需具备的基本态度,并尽可能地让学生早些了解农学部的专业设置全貌。特点之二是外语学习,主兼修并举。除主修英语外,还兼修一门其它外国语,如德语、汉语、法语等。这对扩大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也有重要的作用。特点之三是科学基础课少而精。基础类的科学基础课程,除了解析学入门和统计学入门必修以外,其它四门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三门。特点之四是实践活动开展早。一年级暑期在附属农场完成一个单位学分的“生物资源科学实习A+生物资源科学实习B”(共计4天),通过观摩学习果树修剪、人工除草、打扫畜舍等简单的农事活动,培养专业兴趣;与此类似的还有二年级上学期的“生物资源科学实习ⅡA、ⅡB、ⅡC……ⅡG”,实习内容涵盖了农学部的7个系(生物生产系、设施生产系、资源与环境政策系、应用生命化学系、森林资源学系、地域环境工学系和生物环境保全系);实习方式主要以参观见习社会上的一些相关设施为主,例如水库、污水处理厂等,学生可根据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两门,在完成实习报告后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二、专业课目设置宽泛,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农学部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第一次专业分属(即分属于各个系,类似于我们国内高等农业院校的农科学生在完成大类培养之后的专业分流),分属的主要依据是之前的成绩,并且经过教授会讨论决定,未按照规定修完学分的学生不能参加此次分属,等待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二次机会。进入到生物生产系统学系的学生再依据个人成绩和意愿申请进入到各个研究室,继续修满毕业所需要的专业课程学分(必修课28学分,选修课42学分)。
表2是该系学生二年级下学期以后的专业课程和实习的安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设置的课程几乎涉及到整个大农科内容,除了理论课以外,实验和实习占了很大比例。而相关的实验课及实习安排都在三年级全年进行(春季4月~次年1月末或2月初,暑假除外),其中实验课的时间安排是按照课程门数做循环式进行,例如作物保护学实验(植物病理学和环境昆虫学)和畜产学实验均从4月开始(每周2下午),每门课程隔周安排时间,一直持续到次年1月下旬。
农业生产管理学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均在每周一(全天制)进行,地点是在学校的附属农场。实习内容很丰富,例如果树(柑橘、桃、柿、葡萄等)的嫁接、套袋;水稻移栽、收获、品质检查以及稻米食味测试;蔬菜(洋葱、蚕豆、马铃薯等)定植、栽培管理及收获;花卉扦插;土壤调查及分析;农场生物多样性调查等。教员根据学生每次提交的实习报告或者作业以及出勤情况等评判是否给予学分;实习带给学生新鲜感和趣味性,同时也锻炼动手能力。
课程和实践的“综合化”,对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有益的,而且这也是加强学际领域研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而且,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有利于连续对作物和动物进行关于其生活史、生长发育规律等的观察,了解各种农事活动的意义和操作要领,锻炼动手能力。
三、研究室实行教师负责制,重视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培养
日本教育向来提倡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经济的出现与日本发展战略的变化对大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报告,要求日本要彻底改变教育“培养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与创造性能力的、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的状况,强调把“创造性”当作个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大学审议会在1998年的报告里更明确地指出:“今后日本各个方面的体系都要进行大的转变,由过去的追赶型体系转变为能独立于世界前列、开拓新纪元的体系,基于目前状况和对未来的展望,今后高等教育方面,要从中等教育阶段旨在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为基础,转为着重培养学生的课题探索能力”。可见,日本正在进行的重视培养大学生探索性和创造能力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社会变革为背景的。从客观上说,这一改革的努力从根本上反映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点,对日本社会和高等教育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日本大学里的基层科研组织是研究室或实验室,实行教师负责制。爱媛大学农学部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正式进入到各个研究室,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将受到教授在学术思想和科学研究素质等方面的严格训练。有趣的是,教师拟定出研究题目后,学生从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可开始最基本的基础训练,并没有开题答辩的过程。学生们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问题提出假设;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以图像、表格等方式进行归纳,再提出进一步要探索的问题……如此反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此外,研究室每周各有一次“研讨会(Seminars)”和“课外阅读与讨论”,教师和三年级以上的本科生以及硕士生、博士生都要参加;参加汇报的学生将近期的研究进展(观察结果、疑问以及下一步计划等)或者阅读过的相关文献资料做详细讲解后,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日本要求的大学生六大能力之一。被学界称为“席明纳教育模式”的研讨式、开放性教育模式对训练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目前在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以及专业研究机构中开展得较为普遍,但在大学本科中尚显不足,今后还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此次学术访问中的交流和考察,爱媛大学农学部生物生产系统学系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注重拓宽专业领域、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些经验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不仅可以在学生交换培养,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还可以在类似专业体系的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中不断完善我们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崔贞林.中日教育思想与改革之比较[J].东疆学刊,1999,16(4).
[2]何奎.日本大学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
[3]尹秀艳,李胜,高俊霞等.日本大学教育情况考察报告[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4).
[4]郭波.日本大学教育情况及对我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23(3).
[5]李昕.个性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8,(11).
随着当前高校农学类专业的门类和研究领域的增加和扩大,农学类实验室的数量和类别不断增加,仪器和设施也不断增加、实验室使用频率逐步增强,使用人次及开放时间均有所增加,涉及水、电、气的安全使用、贵重仪器的规范性操作、化学试剂的存取程序、放射源的安全使用、“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等,不仅涉及到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还关系到其他人员的生命安危和周边环境保护等问题[1]。结合前人的研究,按照事故发生原因,可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分为以下几类:(1)线路老化或用电不当引起的火灾;(2)违规操作引起的爆炸;(3)辐照或危险化学品造成的毒害;(4)回收不当引起的污染;(5)机械操作引起的机电伤人;(6)设备损坏事故等[2]。
2存在问题
农学类实验室安全事故屡抓不绝,究其原因主要是安全意识淡薄[3],有研究者认为:约98%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5]。此外,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防范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2.1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近些年,随着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制定了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开展了安全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抓安全等于开会念文件的现象,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刻板、内容贫乏,导致安全责任认识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甚至逆反心理,致使上级的安全教育不能贯彻落实。
2.2安全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无专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责任不明确,监督工作不到位,考核体系尚未建立,致使安全管理工作很难推进。
2.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老化、不齐全;消防设施配备不足;实验室房间拥挤,室外安全通道被挤占;部分实验室未配备各类安全应急设施和用品。
3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对策建议
根据当前农学类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当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用制度来保障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工作的重要保障。农学类高校要成立由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专门机构来实现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逐步形成学院、院系、教研室、实验室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且制定严格、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让管理者有章可循,让操作者有据可依[4];并积极借鉴国外农学类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3.2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用思想来武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不断强化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提高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同时,严把考核关,做到未经安全培训、未通过安全考核者一律不得进入实验室;制定安全预案,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安全演练,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素质。
3.3持续改善安全条件,用硬件作支撑实验室硬件条件是保障安全的首要条件。实验室在新建、扩建、维护过程中,要在防火、防爆、防毒、防污染等安全设施上加大投资力度,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配备充分的劳动保护设施和用品,以及安装检测、监控设备,便于发现隐患,排查事故,杜绝事故发生。并充分考虑实验室的水电气等管道的布设,在实验室建设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达不到安全要求的工程不予验收。
4结语
一、连续性报道
连续报道,或称追踪式报道,或称行进式报道,“紧紧围绕某一新闻事件,紧跟其发生、发展、转折一直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及时的、连续不断的报道”[3]300。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地、突出地、连续地进行报道,容易唤起读者的注意力,影响大,效果好。《农学报》在经营农事新闻栏目中,尝试性地采用了连续报道的叙事结构,对具有重大意义的农事活动运用追踪报道的方式加以记录传播,旨在使受众群体能够了解农事消息或农业贸易、生产及农会活动的全貌,及时准确地把握各省农事进展过程与最新动态,以便于根据传播的信息调整农业生产活动。连续报道所选取的题材必须是受众普遍关注的事件,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切度,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农学报》创刊于中国第一次办报之际,学会、报刊、学堂形成三位一体的办刊格局,限于“乡劳野夫”这一广大受众的学识空缺,报刊传播的科学知识需要通过学堂这一特殊的机构才能得以广泛传播,而学堂同时赋予报刊的教育职能,“将其作为切磋学术的重要媒介,在教育资源极为匮乏的晚清社会成为重要的师资力量”[7]。“学务之要约有三端:一曰研究,二曰广育,三曰报章。此三者固宜次第举行,渐求进化,尤须相辅而行乃收实效。”[8]这是对晚清学堂教育职能与报刊社会传播功能的一种高度的凝炼。特殊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晚近报刊与学堂之间相辅相成的依托关系。《农学报》编辑亦能认清实务,捕捉到农业学堂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传播作用,并对其作以追踪。第11册《蚕师应聘》中谈及,“杭州拟办蚕学堂,现聘请宁波江君生金为教习,江君曾学看蚕病法于巴斯陡,又曾遍历法意日本,凡察种饲育缲丝各术,皆极精究,刻已应聘至杭,明春即开学矣”[9]。首次透露杭州即将创办蚕务学堂的信息,聘蚕师作教习,为学堂的创立作了重要的师资力量的准备。相继在第12册中,《学堂兴筑》一文明确提出筹建杭州蚕务学堂的规划,“杭垣创建蚕务学堂,准于明春开办。现拟建造屋宇,已于湖上购地,鸠工估费,林迪臣太守特命邵伯?茂才董其役云”[10]。学堂务必有其活动场地,因而购地建造屋宇便成为创办学堂的首要工作,为教习活动提供固定的场所。此文对创办学堂的前期筹备工作作了详细报道。其后在第21册中就创办学堂一事,进行跟踪报道,颁布了《浙江蚕学馆招考章程》,例如“蚕学馆之设,以考验蚕种,分方做子为第一要义……,饲蚕种桑等法,亦详细讲求,大旨取康发达成法,参以中法以求蚕病”;“本馆先在杭州西湖金沙港建屋购器,试办三年,俟有成效,再行推广办理”;“在馆诸生,必遵馆中所定课程规条,尽心学习”[11]等规章制度,对其招考条件“有家世业蚕,文理通顺,年二十左右,明敏笃静者准其投考”[11],考试时间,课程要求,请假制度,食宿管理等各方面均作详细规定,规范学堂秩序,以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第26册中,继续对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行进式的报道,蚕学馆开始聘用蚕师,传授蚕事之法,“杭州蚕学馆,现由日本驻杭领事速水君,代聘农学士至杭教习,并译人以为传诂之用。现考取各生,颇有已明习蚕事者,将来成效,可欲卜也”[12]。可见,蚕学馆的办学情况已步入正轨,略显成效。关于浙江兴办蚕学馆一事,从学堂兴筑到颁布章程,聘用蚕师,这一系列动态过程描绘出蚕学馆兴学的发展轨迹,这些前期步骤都为“蚕馆开学”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在一切条件充分具备的情况下,蚕学馆正式开学。第29册中,如实记载,杭州创办蚕学馆,“已于上月(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三日开学,学生三十人,备取学生三十人,额外二十人,留学日本者二人。日本蚕师名轰木长,为其国宫城县农学校讲业管主云”[13]。养蚕业作为中国传统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备受事农者关注。杭州蚕学馆兴办在当时是一个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事件,对科学养蚕植桑以及推广农事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及传播功能。《农学报》农事新闻栏目对蚕学馆的创办过程的报道具有一种鲜明的动态感和新奇感,时间延续性较强,对这一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追踪式报道,极其重视事件的最新发展状态,是一种显性的纵向连续报道。现代意义的连续性报道对时效性这一特点极为重视,尤其是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蚕馆开学这一则报道持续一年之久,一定程度上不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这与其所依附的社会环境、传播渠道以及农业本身发展的特点等多种局限性是息息相关的。《农学报》在农业新闻中采用连续性报道这种方式即为一种创新,连续地报道同一事件的相关信息和动态过程,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切度,使该蚕学馆形成一种社会影响力,从而对蚕桑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预测性报道
预测是在现有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预测,而不是凭空预测。《农学报》中预测性报道方式多用于对农业贸易情形、市场价格的预测,分析农产丰收、市场走向情况之后对市价、农产获利的前景作出科学的预测。在《农学报》第5册中,考察两年间蜀东米的收成状况,对米价进行预测。“蜀东去岁不登,米价奇贵,今岁青黄不接之时,斗米千五百文。幸春夏之交,雨晹时,若豆麦可卜丰收,然待哺者多,市价恐未易骤平也”[14]。这种预测都是以确凿的事实或调查为依据的,经过缜密的分析估测农产品的发展趋势。《麻利可兴》一文中,及时把握国内外的麻产量,指出“全球产麻之处,推中国为最良。然中国惟江西一省,擅夏布之利,他处仅供索约綯而已。故种者不多,利亦不厚。今美国求得新法,用化学制麻,软白如丝,布不殊罗谷。然所产甚少,往往来华购取,苛中国将硗瘠之地,广植苎麻,将来利益不在蚕桑下也”[15]。通过这一调查,对市场现状的准确把握,得知中西产麻数量甚少,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分析、推断出麻利可兴,帮助人们了解、认识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根据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调节农事活动。
三、新闻述评
新闻述评以叙述新闻为主,加上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恰到好处的评论,是介于消息和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报道形式[3]322。新闻述评是作者本人对新闻事实直接表示意见,希望读者对新闻事实所取的态度与其相一致。《农学报》在刊登消息时已经萌生了这种报道意识。如《农学报》13册中,《闽茶精制》中如是说:“福州某洋行所办制茶公司,前月将第二次制造之茶当众出投,以价高者得,而投票者出价颇昂,不减上次。另有该公司茶园自植之茶,色味较外洋远胜,亦于是日出投。刻拟在园内再种茶七万株,以冀推广。吾华业茶者,当亟思振作,不然利源将日益外溢也”[16]。此条消息主要陈述福州某洋行所办制茶公司制造的茶叶品质精良,出售价格较高,利润颇丰。选题及题目看似具体,而作者却能“小中见大”,直指问题本质,在摆出闽茶精制的事实之后,继而转为对中国茶叶“当亟思振作”的忧思与倡议。《农学报》第16册刊登《和使论茶》一文,便采用了这种报道方式,作者在提倡旧法制茶时,列出了各国喜购中国茶的一系列事实:终理各国事物衙门,咨称准驻京和国钦使克罗伯照会,称现有本国京城茶商来函,谓中国新法所制茶样,惜未佳甚不及旧法色香味品之佳,且将茶之本原尽行丧失。现爪哇印度锡兰等处,皆精心植茶。然比之中国旧制之茶,皆不能及。刻下欧洲欲购中国上品佳茶,无处可觅,想系中国产茶之处,未知欧洲等处,均欲购买之故。前中国上品茶,在英和销卖,价值比之新制之茶约昂三倍。惟印度茶现亦运往他国售卖,而欧洲人皆喜购中国茶,不喜购印度茶。俄来信均如是言[17]。作者首先陈述了中国旧法制茶色香味俱佳,为新法所不及这一事实。随即,以欧洲各国喜购中国茶为例证,强调中国茶具有较大的市场。在列出事实之后,顺水推舟地议论道:“中国茶商,当实力讲求焙制之法,特请本衙门致意,通晓产茶各处,整顿茶务,以固利源”[17]。从新闻标题的“论”字,便能从中悟出本篇报道有论的成分,而从其内容分析,是在大量事实叙述的基础上所作的论,有述有评,边述边评。由于述评中有了充分的事实和有说服力的例证,由此发生的议论更具有说服力、号召力,能够引起各地方政府的重视,致力于焙制茶法的改进,以推广中国茶,闻名于各国。
四、农事新闻报道方式之意义
《农学报》办刊之初的宗旨为“广开风气,维新耳目”。在其主要引进翻译西方农学知识的同时,也对国内的农事情形作了刊登,这些新闻栏目的设置多以几近同时的“时务报”“知新报”等为参照范本。虽为一份专业科技期刊,“不干政治”,但《农学报》的编辑仍探索一些新的报道方式对农事消息作以更有效的传播,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他们对办刊模式、报道方式作了更为有价值的探究和摸索。在新闻报道中,采用更为灵活多元的报道方式,如专题性报道、连续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多种方式,虽时效性、完整性不及现在专业角度的新闻报道方式成熟,但也初步具备了基本的雏形。运用多种方式报道的农事短小新闻,给严肃的学术期刊增添了不少活力,使期刊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可见,《农学报》的编辑用心之良苦,在国人自办报刊尚不成熟政局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仍能够致力于探索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以求鲜明有力地实现传播意旨,实为不易。作为一份专业科技期刊,传播农事消息、西方农业科学知识是为其办刊宗旨,但是本刊编辑仍能在基本职责之余,探索新的报道方式,以求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就应征了《农学报》编辑群体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强烈的敬业精神与人格力量。在晚清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中,《农学报》能坚持十年之久,与其编辑团体的兢兢业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始到终的这一路虽然走得步履维艰,但确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刘小燕 单位:商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