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

时间:2024-02-21 15:4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性学习研究成果

第1篇

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提出,长期以来以接受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已难以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新《课程计划》提出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弥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足。我们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首先要理解它的含义和本质。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并体验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由此而逐渐养成创造性的个性。它至少有六大特点:⑴创造性,⑵自主性,⑶开放性,⑷探究性,⑸实践性(6)过程性。今秋全面实施新《课程计划》明确了目标要求、课时安排、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给学生的创造性的个性的培养带来极大机遇。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是成败的关键。它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导的前提

任何一种教育,无不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的成败在于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已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主流。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首先要求老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并且需要亲身的感受和体会,才能准确把握研究性的教学,无论在课题的组织,开题时机的把握,学习模式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评价等都要受教育观念的影响。

二、课题的组织是指导的关键

所谓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学科问题或综合性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它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关键所在,无论在难度、内容、背景、时间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和创造,也是教师创造性的具体体现之一。从难度值看,易了不成研究,难了研究不成。在选择或编拟课题时,要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以及实际生活的经历和阅历;要考虑三个有利于:一、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否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三、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课题按来源分可分为指导性课题(来源课本)和自拟性课题;按参与人数分可分为公共课题、小组课题和个人课题;按创造的性质分可分为知识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如何编拟课题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考,一是知识性课题方面;二是应用性课题方面。

(1)、知识性课题

知识性课题是我们和学生天天接触的 ,我们有计划、有组织、精心设计、创设创造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2)、应用性课题

应用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的一个亮点,它取材广泛,视野开阔,来源于学生的亲自实践活动和周围他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寻找规律,分析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三、开题时机的把握是指导的艺术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指标是首创性,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都属于再创造的问题,要保持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创造性,开题时机的把握则是至关重要的。要把握好时机教师要有全盘观念,全局思考,理解和把握高中阶段的本学科课程结构、内容安排、编写意图,打破年级、章节的限制,要实行开放性,不一定一经提出就要得到解决,也可以是半年、一年内解决,当然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例如,扬辉三角形的研究,就可以是高一学生完成,甚至可以是初中学生完成,特别是古代的数学问题,正是适合学生的水平,也许现在学生知识水平已远远超过古代数学家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还可能更加合理,显然有能力研究古代的数学问题,这是一些很好的知识再创造的课题。时机的把握、氛围的形成需要全局、综合考虑,正像艺术创作,所以称之为指导艺术。对时机的把握至少要考虑四个因素:1、新颖性。要使课题具有新颖性;2、求知欲。能激发学生对课题有强烈的研究欲望;3、兴趣性。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研究,研究于乐;4、研究的氛围。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形成,学习任务的轻重都会影响研究的氛围。如果能在四个因素最佳组合的时机开题,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个性,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研究模式的选择是指导的载体

对于科学问题的研究,你采用何种方式研究是开放的,只要你取的成果就行,有时如何研究也是未知的,还需要创新与探索。而我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属于学习的性质,只不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侧重点不同而已,所以学生必须学习几种最基本的研究模式。对研究的模式的教学也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探索,教师进行宏观调控,因势利导,这样学生才能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能力;不然仍是以记忆、模仿学习为主,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还是走接受性学习的老路;不然就会变成挂研究性学习的牌子,走接受性学习的老路。我们的教师要通过不同的研究模式,以相应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所以称研究模式为指导的载体。至于选择何种研究模式,要根据课题的性质、特点,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选择适当的研究模式,以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例如:在《研究绝对值方程、不等式解法》时,不给任何限制,全开放,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数学原理即可,如果又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更好。以论文的形式反映你的研究成果,你认为能把研究的成果说清楚,又能让同学看得懂即可,同时向学生提供《中学生数学》中的学生论文的范文,不要怕学生写的不好,关键是让学生跨出这一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学成。在选择研究模式时,当然要考虑你的问题的侧重面。

五、研究成果的评价是指导的导向

人类从事任何活动无不受价值取向的影响,所以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是起着导向的作用,这是无可置疑。如何能客观地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我们的培养目的,这已在《新大纲》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在某些杂志上看到的研究性学习的课例中,还是类似解题教学或开放题的教学,或是研究过程的某一片段,还是重成果、重拔尖,没有很好的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缺乏个性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与科学研究的成果是有明显的不同,科学的研究成果重在成果的社会价值,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重在个人价值(即学生个人的教育价值)。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与接受性学习的教育价值也是有明显的区别,对于个性的培养是接受性学习所不可代替的,其他是侧重面不同而已,研究性学习的五大特点,创造性、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也就说明了研究性学习在这方面的优越性。从而也确定了它是重过程,轻结果,在过程中得到体会和感受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至于以上考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教育价值评价

从教育价值来看,判断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所受教育的程度和受教育的广度(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接受性学习难以替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只要你课题选好、开题导好、研究过程中指导好、学生能积极投入,对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意义是无可置疑的,差别只在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自主发展,这也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的教育特点。至于论文的发表,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是不能对全体学生的要求,这因为能发表学生论文的刊物也很有限,即使再好的论文也不能让全体学生发表,但可以组织编写班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论文集,以提高学生论文的写作能力,这也很好。对论文的发表,研究成果的应用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不能作为对全体学生的评价标准。

(2)、研究方向评价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要求我们不要给学生有不必要的限制,要给出问题空间的开放性,研究过程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研究的评价只在于研究方向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都可以根据科学家研究规律进行评价,来实现方向性指导。美国著名的哲学家P•费耶阿本德认为,不阻碍科学进步的唯一原理是:怎么都行。只要你采用相应的办法达到你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就行,办法只不过是达到目的手段,它是为一定认识任务服务的,所以我们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时,不要有太多的“应该这样,不应该这样。”的指导,只要他采用的办法能达到目的就行,一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会、去感受,使学生学会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研究性学习指导是我们教师研究教学的新课题,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使素质教育向更高层次推进,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学科教育中得以落实。

第2篇

可是,我们一些农村中学,虽然按照要求,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但是有许多不足。

其一,不能正确理解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意义,消极应付上级检查。许多学校领导不懂得何为研究性学习,错误认为这是上级教育部门一时兴起翻出的新花样,它必定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但又迫于压力,于是只在课表上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实际上一直无人上课。有的学校暗地里把这门课分给了所谓的主科老师或让学生自习。

其二,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教师上这门课,可是选择的却是什么课都不能带而又无事可干的教师。学校认为这人闲着也是闲着,让他顶几节课才讲吧。而授课的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只知如何站完45分钟。

其三,好一点的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也定了具体教师来教,但是,他们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并列的课程,上课时只带着学生读读,这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的实际意义。

其四,再好一点的学校,在上课后,教师也布置了一些研究性课题,但题目大而无当。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不加指导,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不进行总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不感兴趣。

凡此种种,都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有悖。为此,对在农村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加强对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培训,使他们真正了解研究性学习,并重视它。因为研究性学习确实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让教师都懂得研究性学习,知道研究性学习它不单纯是一门课,实际上是一种方法学,它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到各学科中去实践。应该说,研究性学习与每个教师都有关,众多的教师不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旁观者。

再次,要让教师明白,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个教师要担负起“导”的责任。每学期每科教师都可给学生出一些适当的课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主动研究,从而获得这门学科的知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导”,要指导学生看那些书,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归纳,要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总结。有时,学生遇到困难,而教师自己也不能解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更高层次的地方去请教。

还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领导、教师不能太注重结果。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并不能要求学生马上有什么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而是让学生在尝试研究中去获得主动摄取知识的方法。不单是我们农村中学,就是一些重点中学,我想也不会强迫学生一定要出成果。因为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分析归纳的能力毕竟还不足,所以,我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学生的研究结果,不论优劣,教师要给以肯定,要多鼓励,少挑剔,以免打击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多年来到全国各地参加过不少研究性学习研讨会,会上听取了一些国家级重点中学校长关于这方面的报告,感觉到我们农村中学与全国重点中学有很大的差距。但我觉得在研究性学习上不能盲目仿效。毕竟地区不同,学校各异,学生也不一样。

第3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推进,要求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有规划、有步骤、讲方法地实施推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体验,在钻研精神、思考习惯、团结协作、关注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收获,促进了学科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

第4篇

关键词:大学本科专业 研究性学习 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重构教学已成为许多国家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国内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从中学开始。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目前,研究性学习在高等学校的实施主要是渗透在各门学科课程当中,如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均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其在高等院校的全面实施则以清华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提出“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要将“研究型教学过程化”,并已形成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总体来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基本得到认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已在各种学科课程中得到应用。但是,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则进展缓慢。大学教育中如何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或社会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于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内在地要求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侧重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2.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然而,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求同而忽视求异;在学生发展上,注重统一忽略个性;在传授方式上,重视主导忽视主体。因而,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研究性学习本应是大学生、研究生特有的学习活动方式,但当前大学却较少采用,更多的是继续着知识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强的问题。设置研究性课程,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其着力点却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大学教育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部分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大都要求高年级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就普遍开设研究性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一些学校开设的一般性研究课程(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意义的普通教育课程),另一些学校开设的专业性研究课程(学生按规定就某国、某地区、某一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以完成学分并获得学位),并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完成普通教育课程才能进入专业研究阶段。韩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浦项工业大学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三四年级学生作为教师助手参加课题研究。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应该借鉴他国的经验,通过研究和实践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提出、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以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

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明确课程目标和实施要求。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为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课程实施要求则是根据一定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而制定的对课程实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整个课程实施活动的一般原理。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基本特征,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如下:

1.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赋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让学生获得确定性的知识,而是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研究的过程重于研究的结果,研究过程中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②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往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提出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

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选择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问题提出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相像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从周围环境、从社会现象等方面去思考和发现课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研究性学习的项目或主题。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并要向学生讲授一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研究阶段是学生根据所制订的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的过程。本阶段中学生的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的交流。教师在此阶段要进行及时的思维引导,开拓学生的思路。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总结交流阶段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记录、阶段总结、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成果等进行汇集和总结,并以书面总结报告的形式来反映。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转贴于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元认知的辅导者。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尤其是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需要具备引导、提问、指点、激励的能力,善于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引导他们成才。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体。从学生的动机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不同于外部需求下的接受式的学习,它主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等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这种学习动机源于对研究课题的强烈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如果学生缺乏这种学习动机,就很难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的认知技能,与此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配套教学改革

大学本科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已有部分课程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但国内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的还较少。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的以传授学科系统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实行配套的教学改革。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

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怎样才能做好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这项工作,根据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课题的选定

选题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选题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选题要遵循一定原则。

1.可操作性

选择的课题我们能否做得来,通常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如这个问题需要的条件、所需的费用、所需的时间、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等。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和条件来选定研究课题。

2.科学性

即选题要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如果违背科学,问题就会陷入非科学或伪科学的歧途,导致研究一无所成。科学性要求我们注重科学价值。所谓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也包括对不正确的科学结论给予纠正,对不完整的结论给予补充。

3.创新性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创新、前进。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也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理论、观点、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对于中学生来说,刚开始参与科学研究时,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绝不能抄袭别人的成果,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二、材料的搜集、整理

1.从网上按主题收集史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材料,为我所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人民教育网等上有大量的新题可以选用或改编,如研究近代中国服饰变迁,在查阅资料时选择特定历史阶段的资料:、、、改革开放。查找这些阶段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除了教材提到的,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因素,查找资料时注意第一手资料的运用。

2.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教材的史料,比如教材的知识链接、正文后的材料阅读与思考

3.收集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并获得形象直观的效果

4.从教学杂志中收集史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教师的手边都会有几种历史教学类的期刊,多数期刊都会刊登优秀案例。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同仁先进的教学理念、巧妙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把案例里面的史料摘录下来,为我所用。如《中学历史教参》《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这些杂志上能比较贴近中学实际地介绍史学研究前沿的一些成果、有大量素材可以使用,更有不少思路可借鉴。

三、总结交流

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包括撰写历史小论文和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部分。历史小论文包括题目、作者、摘要、正文、参考资料和致谢等方面。如采用其他研习模式,其研究成果或是一条建议,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或是一本研究札记,或是一个网站,或是一个剧本等。而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报告会、答辩会、辩论会、擂台赛、小型展览或历史

剧等。

当然,历史研究性还可采用别的模式,研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都可以去尝试。以上论述非常肤浅,旨在抛砖引玉。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有一套全面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这些历史教师的实践。

参考文献:

[1]殷俊.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1(6).

第6篇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第7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 专题式教学 植物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植物学实验教学作为高师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高校本科阶段学习方法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建立以及继续学习深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各类社会人才(如高素质中学生物学教师)的重要环节。①如何根据植物学专业课程特点,实施研究性教学,推动研究性学习,深化教学改革,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植物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时展的需要。

1 开展专题式教学,推动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将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中,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研究过程,师生之间处于民主、和谐、文明关系的一种实践活动。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合作性、参与性和选择性,即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特点之一是专题性,即对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析理,学习、巩固已有知识,创造新知识。教师采用专题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梳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知识。

在高师本科阶段大三上学期专门开设植物学实验课程专题,是对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开创性尝试。学生作为研究者,以专题性课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植物分类、植物生理、植物生态保护等植物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优长,自主选题、合作探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较多的研究体验和研究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思想;以“问题”为中心,通过问题来学习;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摆脱对老师的依赖而积极参与到研究中的实践过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植物学的实验研究学习,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相关要素。

2.1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不在于知识的多寡、教材的重点难点,而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的、经过精心选择的、有一定挑战性的、开放性的一些文献;教学方法应该坚持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并注重对学生顺利开展研究地指导和帮助,而非机械、凝固、重复地讲授书本知识。

专题式授课主要克服了理论课程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过少,而专门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自由支配的,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进行自主合作研究所需的时间。植物学实验课程共54个课时,但理论课只安排一次。教师简要地阐述植物学实验专题课程目标、要求,介绍相关的研究热点、方向,培训学生如何开展、实施植物学实验专题研究。所谓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研究理念,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

2.2 分组选题

成立3~5个人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合作,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最终确定研究题目。其中包括寻找课题,查阅文献,确定题目,准备开题等环节。选题包括两种:一是学生自行寻找;二则老师提供,即实在找不出课题,或者因为课题缺乏可行性,可以选择教师的课题作为小组研究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电话、QQ等联系方式与老师保持联系;从最初课题选择到最后论文撰写及学生实施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教师都能够提供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选题的时间一般是两周。

2.3 开题答辩

开题答辩是促进各个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借鉴、学习的重要环节。小组成员通力合作、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开题报告地撰写。同时,小组代表以PPT向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展示本小组研究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前期准备、研究计划、写作大纲以及预期研究成果等内容,并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进行答辩。最后,教师通过审阅、答疑、点评各个小组的开题报告,指出研究课题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题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4 自主探究

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自主开展各项工作,完成课题计划。其包括:查阅文献,野外实地调查研究,采集和整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等。自主探究的过程是由课题小组学生团结合作、分工进行、共同完成,教师阶段检查和指导。

小组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分工,综合利用现代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自主、灵活利用课余零散时间、周末和假期时间,开展植物学实验专题研究,研究区域包括学校周边地区,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2.5 成果展示

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必须提交一份小组合作完成的课题论文和一份PPT演示的科研成果海报。利用计算机专门软件制作的科研论文海报,形式可以多样,只要客观反映论文研究成果即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认真评阅批改,提出修改意见,并合理评定成绩;教师利用各种途径展示与宣传学生的科研成果——学生研究成果汇编成专辑或推荐优秀成果给有关报刊杂志公开发表,以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2.6 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强调过程、注重能力。课程成绩的评定综合了开题答辩、论文写作、海报展示等多个方面;课程论文成绩不封顶,以鼓励学生无限的创造积极性。

3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

研究性学习以专题研究为导向,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优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极富挑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学习、研究自己所喜欢的问题,使他们学其所好、用其所长,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兴趣及成就感,满足学生的成才欲望,使相对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1 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实现了三个转变:(1)教学观念的转变;(2)教学模式的转变;(3)由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变。教师更多的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授课模式更具创造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和学生在友好、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开展教与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教学相长,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同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师生关系密切,是学习和研究的合作伙伴。

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通过知、情、意的积极投入与主动参与,使学习与研究并进、学习与生活相统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较好地锻炼,甚至对他们参加工作或考研读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2 形成科学思维,提升科研能力

第8篇

第一,选题的随意化。学生随意提出一个问题并不困难,然而要提出一个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的确不容易。那些看起来五花八门、纷繁各异的选题已经把我们带入了缺乏可行性与实践性的选题误区。

第二,教师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学术研究过程的模拟,把做课题、写论文等同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因而使研究性学习具有了成人专家化取向,从而走入有一个误区――“学生参与的精英化”。

第三,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与实践上的功利主义相结合,使其由促进学生发展转向加快学校扬名,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成果展示上,即“成果展示功利化”。

如何走出误区,使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学科内顺利开展呢?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够为大家的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当然不同的学校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肯定实施起来也不尽相同,不成熟的地方还希望大家批评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选准课题,找好起点

思维起始于问题,无问题则无一发生思维,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选择课题。课题首先源于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要提好问题,关键在于要对语文学习中的种种现象认真观察与思考。一旦向自己提出问题。产生解决它的欲望,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

课题也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课题选择无法脱离生活的土壤。面对学生生活经验、阅历相对匮乏的事实,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用敏锐深邃的思想及时感悟生活,让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经常在课堂上引进时代活水,抓住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只有教师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学生选择课题才不会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无奈境地。

同时,课题还可来源于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可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直奔目标;教师及时点拨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排除畏难情绪,保持研究热情;教师提供相应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引进新的信息,丰富生活体验;教师创设冲突观点,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心智潜能。

二、尊重差异。面向全体

为了单纯追求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些教师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初衷,采取硬性摊派的方式,指定一些语文功底扎实、文采出众的优秀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且步步紧逼,全程操作,不但要追求人员配备精英化,更要追求研究成果典型化。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但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研究兴趣,剥夺了他们参与的权利,而且也使那些学有所长的学生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背上了额外的包袱。这种思想及做法导致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异化,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要走出研究性学习参与精英化的误区,必须尊重差异、面向全体,体现一种全员性。智慧是一种普遍权利,而非少数人的权利。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相信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次是在成果评价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多肯定,多鼓励。只有尊重差异,面向全体,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理念追求。

三、反对功利主义。注重合理评价

我们在种种研究课题的成果汇报中经常看到整齐划一的、流水式的、表演化的展示,浸透着功利主义的信息,把研究性的学习推到了本末倒置的尴尬境地。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互动的交流,只有背诵与倾听、表演和欣赏。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努力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着手,采取“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等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根据我多年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做一些探讨。

一、“任务驱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新课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同等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组成。在现阶段,信息技术课担负着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任务。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信息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演练与应用实践来培养,但不是所有的素养都能通过技能训练就能形成,有的是要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加强思想情操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几种计算机的实用软件的操作,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应放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

学习方式是衡量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指标。学习方式应从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但要受认知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学习活动所在的学习环境的影响。采取正确的教学模式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

实践出真知。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才能更好完成知识的积累,以实践促进理论的学习而不至于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这一节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能抽象的讲解一遍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以及它的功能。好一点的采用课件的形式,将计算机硬件的各个部分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再配合教师的讲授,但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发挥其主动性。因此我们不妨先以多媒体课件讲解一遍计算机的各个部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分配一台计算机,让学生自己把机箱打开,将各个部件拆下来自己观察,要求记下各部件的型号以及它们的性能(教师给予提示),然后布置一个作业“调查当前计算机各部件的发展情况并与学校的计算机进行比较,每位同学配配置一台电脑,写出部件清单及价格,形成书面报告”。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极大的提高,而随之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研究性学习”――行之有效

在《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的学习中,笔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搜集并研究诗人李白的相关信息,设计制作一个“诗仙李白”的专题网站。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学习主题的确定阶段。本次探究学习的主题是学生在笔者提供的几个主题中选定的,探究学习的主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主题,只是后面两种因为个人意愿倾向明显,在教学进度上很难做到统一,在教学实施中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在该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划分学习小组,各组通过初步地资料收集和了解,围绕“诗仙李白”的研究活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李白诗文鉴赏、李白的传奇一生等等。

2、学习主题的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主题展开较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报告。小组成员分别承担力所能及的一部分工作,通过各自独立探索并不断地交流讨论,共享学习成果,相互协作,相互补充。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3、作品制作阶段。因为最后的研究成果要以一个专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呈现,全班同学要将研究成果资料进行汇总,并一起集体规划网站,然后是各组分工制作网页、最后合并网页形成完整网站。

4、研究成果的评价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个小组要推选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向全班展示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教师通过参考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的意见,给该组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作出一个合理的综合评价。

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有积极的意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难,但我们有信心继续探索和实践,在探究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绽放出应有的光芒和精彩。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专业选修课;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045-02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选修课教学结合的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大学教育中一个的重要方向,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一线高校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各高校大学本科学生知识体系中,专业选修课是必要组成部分,此类课程注重学生具体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讨如何通过专业选修课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从专业选修课教学效果方面来说,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科技创新相关内容也可以调动学生对选修课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选修课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专业选修课中真正有所提高。选修课知识内容与专业方向联系紧密,以长春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来说,主要开设了《纳米物理与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及《低维结构测试技术》等多门课程。文章以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纳米物理与技术》课程教学与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相结合为例,对科技创新与选修课结合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一定的论证,形成了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建议。

二、创新能力培养与选修课教学结合的措施

(一)利用绪论课教学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从学生学习心理角度来说,绪论课能否引起学习兴趣对于之后具体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在《纳米物理与技术》绪论课中,尝试将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插入恰当的位置,以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及讲解。比如,用学生自己独立实验获得的氧化锌、金、氧化铁等多种纳米结构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及高分辨透射电镜照片来说明人工合成纳米材料。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技创新活动并不是遥不可及,又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把学生对新奇的纳米世界的了解与身边同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信心。教师也可以从学生总结上交的专业选修课相关的科学问题研究背景调研资料中抽出一些素材,应用于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例如,绪论课中以碳元素相关纳米材料作为典型纳米材料进行简单介绍,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及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性,其中相关素材完全来源于学生在专业选课中对石墨烯材料调研的资料。诺贝尔物理学奖背后的故事及纳米相关多媒体视频资料的展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可以实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二)通过学生的创新实验数据阐明基本物理问题

《纳米物理与技术》课程包含对纳米尺度物理现象基本理论,包括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库仑堵塞效应等。教学中发现,如果能够适度地引入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数据结果,以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且可使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同时开发学生思维进行创新。例如,纳米半导体超细微粒量子尺寸效应导致能隙变化的问题,将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纳米尺度氧化锌材料的吸收光谱和发光光谱等数据引入教学中来分析量子尺寸效应对具体材料的性质的影响。再比如,可以借助学生创新实验获得的半导体/金属纳米复合物能带结构分析结果,来讲解纳米尺度电子结构问题,说明纳米尺度电子传输问题。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相关教学内容的具体含义,还可明确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由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科学研究与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目前,普遍认为大学的研究性学习是能体现大学本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重“教”不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使得学习的主体转换为学生,这种学习方式使得传统的学习模式发生改变,也会给学生掌握知识,创新学习的能力带来崭新的变化,这种方式于高等教育而言是必不可少的[1]对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途径方面,现在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愿及能力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2]王琴琴等人认为认知需求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与态度。所以在影响学生研究性学习中,任知需求占着很大的一部分比例[3]也有很多研究者指出,教师对学生有效的指导是学生能够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4]。比如《纳米物理与技术》中对于纳米尺度下各种物理性质影响问题,较适宜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此种方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进行科技创新所必要的文献调研等基本过程。我们针对学生是否愿意以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及学生是否具备文献资料调研基本能力问题进行了调研。表1给出了对应用物理学专业0801221班26名学生调研的数据结果。结果表明学生对文献资料查阅及分析方法的匮乏严重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在大学学习中的运用。发现学生对如何有效利用文献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很清楚,对相关实践技能了解不深入,缺乏自信等典型问题。而且大多数学生对如何从文献中获取创新性见解及方法并不是很清楚,因此也更不知道如何发现关键科学问题。因此,为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应用,针对学生开展文献调研及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期间,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以组织分组讨论的形式达到让学生找到所涉及学习内容的关键问题的目的。最终发现这种“注重前期调研—围绕关键矛盾启发提问—耐心反馈鼓励”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可以有效促进大多数学生自己发现关键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专题教学内容。之后,围绕其中某个专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由确定具体问题并展开文献调研及资料整理。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信息更新快、资源广、学科信息足够专业的特点进行文献资料整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可最终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意见,对学生学习起到激励作用,也可使学生感受到获得研究成果并与他人交流的喜悦。

三、结束语

总之,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多媒体等信息资源体系相关硬件建设均是支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客观条件,需要全体高校教师的努力。当然,学生们分组讨论及交流中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协作探究的能力,彼此竞争彼此合作也可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及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上述经验可以应用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指导、专业实验教学、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中,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邹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满意度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王琴琴,王有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认知需求,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1496-1498.

第11篇

首先,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再现过程,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再现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亲身参加研究的体验,并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再现给学生,给学生以示范、启迪.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中很少有现成的材料,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其次,教师应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社会发展和学生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有的中学教师总以为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研究生的事情,应由大学老师、教授去承担.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学习过程,它不分时间和阶段,只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人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中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探究情况,作适当的点拔,主要是方法上的引导

1.交流整合

学生个体或小组经过思考、讨论、探究之后,形成了初步成果,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奇异想法(即使很幼稚)也要予以肯定和赞扬,鼓励创新.师生在平等交流中取长补短,最后将修改后的结论以论文形式表示出来。

2.深化总结

师生交流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让学生讲一讲研究学习过程中思维受阻情况,讲一讲交流后的感受、启示.本课题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一般操作程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等等.通过研究过程的反思总结,学生逐渐积累起研究的经验,掌握研究的方法,从而真正学会研究。

3.类比应用

在交流、总结之后,教师给出给出相同类型的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独立解决,学生在自主地完成任务之后产生的喜悦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从而更加增强了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4.推广延伸

在完成上述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作进一步的推广和再探究.让有一定能力的同学继续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是无限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要定得过高,要能反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要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应做到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能参与研究,通过参与研究的过程获得体验。

2.层次性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应当能区分不同的层次,体现个性化原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后作业也要有层次性,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进一步研究。

3.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原则

要使学生人人参与研究,所选择的内容应当能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4.可研究性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水平相适应,要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并蕴含较丰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通过研究使学生都有所得。

5.合作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应当能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需要组织学生讨论,需要有学生的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

6.小型化、多样化原则

所选择的内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题材应当多样化,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学生还不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更需要所研究的课题尽可能小一些,以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7.递进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一开始不要定得过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还处在朦胧阶段,可由案例研究开始,逐步转化为课题研究,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求。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自主合作

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实施研究性学习既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实施,并实现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又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学校校本科程范畴,开发和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并突现数学的科学品质。本文介绍一下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设置过程。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主体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学习形式和勇于质疑、善于思辩、尝试批判的创造性思维品质.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学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沟通、合作与表达交流,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分阶段目标:

目标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进展状况,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基础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1、第一阶段,以“阅读材料”、“课外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及部分教学内容的招展与延伸为载体,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确定研究专题的方法,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探究意识和查阅文献资料技能、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沟通表达技巧等。

2、第二阶段,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为载体,学习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重点培养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预见、构思与策划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及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3、第三阶段,以“阶段汇报”、“解题答辩”、“成果展示”为载体,继续学习有关研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资料佐证和提炼观点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自如、条理清楚的表达能力、综合思辩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第四阶段,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高考热点问题为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与应用机会,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践与应用活动中获取各种知识,发展各种技能。

2、指导性原则。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坚持“教师指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监控评价全程”的原则,避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危险性,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动力。

3、过程性原则。注意实践体验,注重全员参与,关注研究性学习中的过程感受与情感发展。

(二)课程计划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准备阶段

1、请区教研室专家指导实施工作。

2、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年级主任为组长,各备课组长和该学科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实施课程的课题组,并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小组。

3、做好请示、协调和物质准备,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4、宣传动员:对学生及家长召开宣传、动员会议,宣传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争取家长支持,激发学生兴趣。

5、指导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

(二)实施阶段

1、指导小组有教师相互协作,分工负责,管理教学时空,安排辅导与研究指导等。2、内容、方法与策略见《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管理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在年级“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监控评价与行动研究总结等;各备课小组主要负责课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指导与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各小组定期开会协商,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

(二)年级各备课组按课题组要求,具体负责各阶段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

(三)按照预先设计的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课程监控量表评价量表等组织课程实施,并随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每一阶段实施结束,进行相应的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并根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修改原有方案和量表。

(四)课程实施随时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分阶段调查学生感受和进展情况,分析相关数据,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注意建立数学研究性活动课题库,汇总、展示相关成果。

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的正确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工作。评价工作在学校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教部和数学教研室共同完成。通过教师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成果质量,所指导学生的问卷反馈及其在课程实施中所发辉的作用而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定:指导者的热情,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提供研究方法的能力,指导课题设计的能力,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能力,课程开发实施及相关研究成果等.评价结果量化后纳入教师年级考核,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