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

时间:2024-02-22 14:3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

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成长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1]。但是,当今社会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几个问题,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影响了当今社会教育的进步。

一、家长忙于工作,忙于挣钱,忽视了教育孩子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总认为钱越多越好,占有的房子越大越好,当然有能力并且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占有的物资越多说明了你的能力越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在这一点上人们是赞同的。一些家长拼命地工作,挣钱,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我们也理解家长的难处:不挣钱一家老小吃什么、喝什么?但我们的观点是二者要兼顾,不可只顾一头而忽视了教育孩子。

孩子是家长人生价值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对孩子的教育来说,钱多、地多、房子多不如孩子的品德好、知识多、能力强。因为家长挣了许多的钱,但钱多了孩子没有能力也未必会花,更未必能守得住。如果品德不好,钱越多可能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这就要求学生家长朋友们自觉地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孩子能力,并且要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古人说过:“诗书传家远。”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在富不过二代的现象也是常常出现。虽然有的家庭富可敌国,但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则束手无策,有的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学习不好或品行不良,还有的孩子成为了社会的毒瘤。想一想,家长辛辛苦苦的奋斗除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是家长人生价值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其中的苦涩只有自己知道。

二、对于自己的孩子,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

有的家长可能这样说:“对于自己的孩子,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是啊,孩子还比较小,还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你都管不了,就更不用说孩子稍微大一点,或者以后有了一定的经济来源后,你不是更管不了吗?这种措辞只能是一种借口。家长朋友们真得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吗?我想主要的问题是不想管,不愿意管或者怕管,心痛管。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只要管,孩子一哭、二闹、三怄气,还有的孩子可能表现的更强烈一些,再有隔代亲挡着,难下管的“狠心”。

三、孩子自有孩子的福,不管父母家长的事

还有的家长到最后再找一个借口:自己小时候父母没有文化,兄弟姐妹又多,家庭又困难,大人难得管自己,现在不是也能混饭吃吗?孩子自有孩子的福,不管他的事,我认为这些都是不负责的想法。现在老师和家长说得对都不听,孩子长大了还能听?还不把你积攒下的地给你卖光,你挣下的钱花光。没有知识,没有能力,品德不好,什么工作都不能胜任,还不是把家产卖净吃光。

这让我想起发生在学校里一件事:一个学生平时非常不听老师的话,经常出现一些问题,不是今天拿同学的东西就是明天与同学打架,老师让其到校交流教育的看法,总是借口生意忙不与老师配合。当有一天,孩子因上网无钱拦路抢劫,被派出所逮住,让其家长领孩子时,空也有了,罚款时,钱也有了。所以,家长最重要的事就是与老师配合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挣钱置地盖房不如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培养丰富的知识能力。借口忙不是办法。

四、孩子交给学校由学校管着就行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人,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一个公民的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是他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多数家长都能很能好地认识这一点。在我们学校的一次家长会议上,一个五年级学生的父亲说,由于他的社会工作负担过重,简直没有空管教自己的孩子。其他家长一针见血地给他指出:如果你找不出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你这个社会活动家就分文不值。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2]但是,如今还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由学校管着就行了,就放心了。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一个孩子的顺利成长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配合才能教育出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的孩子,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孩子的人格缺陷。

如孩子在家庭的情况老师并不了解,可能有不孝敬父母的现象,不对其进行教育将来问题就比较大。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不了解,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所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以便及时与老师配合调整教学的策略,帮助孩子学好文化课。

有一些孩子非常烦有些家长的唠叨一定就有这个方面的原因。再说,双休,孩子在家的时间就多了,家长就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你现在有了七分之二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但如果晚上和周末不加强管理,会形成5+2=0,8+2=0,就是学生在校5天或每天8小时所受教育如果这段时间管不上,都会归0,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教育的效果很差,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问题大了就不可收拾了。

总之,这几个存在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当今的家庭教育,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甚至对社会风气造成不好的影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一句话就是: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给孩子一个正能量的家庭氛围,以形成良好的家风。

参考文献:

第2篇

当今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随之,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需要不断地改变、发展。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出自己作为这样一位专业的学子所应贡献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学专业才能继续散发出青春与活力。追溯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早在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就已经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时至今日,社会的进步更加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倡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注重专业特色的建设。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思路

(一)调整课程体系

教学资源的配置是有导向的,这个导向便是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倾向于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知识点讲授,但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动,而教育体系改革又是上层建筑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就应调整为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当今社会还需要中文系的学生具备极强的审美能力。具体的课程体系调整是这样的:1.语言类课程相对应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四大基本能力。语言类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与听、说的能力上联系更加紧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很好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的汉语课的教学全程需要始终融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观念,严格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两门课上注重自己的普通话表达,对古今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外延知识理解贯通,夯实自身的文字基础再训练加以运用。语言学概论更侧重于从一个人掌握的一门母语(汉语),及一门外语(英语或其它语言)作对照,比较地学习,从而深刻领会汉语言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形成与发展。训诂学是对古汉语研究古词义一类补充型课程,对学生研究古典文献,理解古文学经典都有很大意义。

2.文学课程在当今时代的调整目标更倾向于培养中文系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领悟能力。其中,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分期讲述就是很好的例子。将古代文学史分为上古、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分别以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样式进行论述,则是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分阶段地感悟这些文学经典的魅力,形成自己独立的对文学史的认知,从而培养文学审美能力。而有关文学的理论课程如文学理论、美学则应在学生对文学名著研读的基础之上开设。现当代文学史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关注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与时俱进。文学,当然建立在对大量经典作品阅读、背诵的基础之上,文学离不开背诵。3.写作,被誉为中文系学生的“看家本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实践性和操作性最强的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对这一“笔下基本功”进行适应能力需要,适应工作需要,适应社会需要的改革。写作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体现,并不局限于优美的文字,华美的辞藻,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方方面面,它需要每个人都怀着一颗感性心灵,去体验,去发现,懂得赞美。

(二)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从传统的四十分钟纯知识讲授开始进行调整,可在一堂课的课前或者课后十分钟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做口头表达,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即兴演讲的能力,让当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不再是传统的知识单向输送型课堂,而是师生互动型课堂。集思广益,也是一种对传统教学内容作出的很好的调整。中文系的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将学生的读书笔记之中精选出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内容引用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对于偏重于学术型的课程,老师则应更精,科学研究是一位学术型教师讲授课的基础,将这门课程学术前沿最关注的话题完整地呈现到专业课堂上。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被简要概括为“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即课堂缺乏民主,老师独断专行的作风。这显然是与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因此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作出改革、调整。大学的中文系课堂理应是一个自由、民主,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甚至擦出火花的课堂。中文系的课堂传授给学生的不应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应包罗万象。让学生读外国文学史的同时了解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如古希腊神话除可以当做一本文学经典来品读之外,可能更多时候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站在原地,就能最近距离地接触到古希腊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多地将一个近乎真实的欧洲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语言学课程更多地是让学生融入到一种感受语言文化甚至思维方式差异的环境之中,从而得到一份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对相互的理解与认同。真正的文学课堂,应是老师启发与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心灵去寻找、发现文学作品中美,而不是禁锢,更不是老师自己审美意识的强加。

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的提高带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较大的改变,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较高要求。在我国的教育行业,学校管理方面也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改革,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以及入学学生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较大的改革。针对这一现象,加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雪深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的学生们也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这样一个小小的范围。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开始从任何方向搜集各种感兴趣的消息,人失眠也在逐渐变得宽广,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越来越不愿意被各种外在事物所控制,以前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并且结合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2.增进对社会发展的了解。随着社会发展,当今社会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充斥着,现阶段的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信息要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现阶段的各种信息五花八门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旧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快速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消极现象

1.学校管理方面措施欠缺,过于机械化。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学校的老师管理方面。老师作为教育行业的执行者,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管理当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过分的体罚早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已经被社会的潮流所淘汰。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发生方面老师应该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耐性,不应该在学生面前表现的过于强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作出相应的措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管理,从今学生的全面发展。2.学生的自制力有所欠缺。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是十七八岁的学生,心理和身体方面都不是很成熟。这个年纪正是容易躁动的敏感阶段,对外物和社会的具有新鲜感的任何事物物的敏感性都比较强。在这方面老师普遍会比较关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比较乖巧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对评查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缺乏一定的关注和培养。这种方式很容易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更好的方向,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意识不到自己自身的特点而自甘堕落。这种两极分化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更应该以以人为本为理念,着重加强各个学生的管理工作的进行。

三、加强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1.加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加强我国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是符合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管理理念,并且创新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的意识,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过去落后陈旧的管理模式,创新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不但要在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假期期间也可以通过各种电子方式或者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2.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在教育行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在学生群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并且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可以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在行使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了解各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更加的人性化高效化。科学的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顺利进行。3.使学生工作管理更加的人性化。像优秀的学生这样的老师,心理的偏差无视思想和生活的状况,有对学生的知识带来的倾向。而主要职业大学生和职业技术性的学生以及其他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需要这个正式的高中的学习,自我管理和容量的约束。学校有学生的管理,管理,对学生相关的位置,有必要的工作,学生学习新的经营手法。

四、结语

在管理改革和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章程管理工作和管理职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想法,学生职业培训来构建系统需求管理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和职业普通大学生的培训领域,不仅按照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根据我们总结的社会发展趋势,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引入人文主义理念的管理,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各方面的需求,开发能力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学生和促进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教师和学生,根据时间的人才发展的要求。

作者:姚艳君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关键词:幼儿;隔代教育;“融”;“隔”;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92-01

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融”与“隔”,完善“隔”的策略,已成为当今社会与家庭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论述隔代教育中的“融”与“隔”,以及平衡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策略。

一、隔代教育的社会背景

隔代教育,古已有之。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部分年轻父母育儿观念的变化,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当下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其一,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对年轻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步加大。同时,女性的地位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提高,当代女性步入职场,成为家庭收入来源的一大主力。因此,年轻父母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孩子,照顾孩子的重任自然就托付给长辈。在部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隔代教育现象更加普遍。其二,有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特殊的情况。比如有的家庭离婚,有的家庭夫妻工作在不同地方,长期分居。这样,父母没有时间、精力、条件亲自对孩子进行教育。于是,祖父母辈不得不担负起抚养孙辈的责任。

二、隔代教育之“融”与“隔”

(1)隔代教育之“融”。其一,隔代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辈虽然有着比祖父母辈更为丰富的知识和适应当今社会的经验,但由于阅历较浅,经验不足,在抚养下一代时经常会碰到困难与疑惑。而祖父母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有较多的育儿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年轻父母。祖父母辈的实践经验和父母辈的知识经验结合,可以更好地培育下一代。其二,长辈分担育儿任务,年轻父母压力得到缓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而长辈因为退休,闲暇时间较多,便为子女分担育儿的任务。这样既缓解了父辈的压力,又可以消遣祖辈们自己的闲暇时间。其三,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祖父母辈对孙辈有着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地付出。这对孩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孙辈会受到祖辈各种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与感染,父母辈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体会到祖父母辈的不易,更加感激祖辈的付出。这样,三代人情感融洽,有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

(2)隔代教育之“隔”。其一,“隔代惯”现象,阻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隔代惯”现象是很常见的,祖父母辈的过分溺爱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会使得孩子对祖辈产生过分的依赖,形成蛮横、骄纵、自私的不良个性,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个孩子的奶奶对孙女宠爱至极,在这样万般宠爱的环境中,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其二,过多干预,阻碍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亲子关系中进行的。如果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超过了亲子教育,就会使得亲子关系的发展受到阻碍。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祖父母相处,与父母相处时间很少。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对祖辈的依赖远远大于对父辈的依赖,亲子关系就会变得冷淡。

三、完善“隔”的策略与思考

隔代教育在当前家庭教育中较为常见,隔代教育中存在着“融”与“隔”。我们要汲取其中的“融”,把隔代教育中的“隔”转化为“融”。

(1)祖辈实践经验与父辈知识经验相结合。祖辈比父辈有着更多的社会阅历与养育儿女的实践经验,祖辈的许多优秀品德对孙辈良好品德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祖辈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父辈要尊重祖辈养育孙辈的方式,积极向祖辈学习养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要重视自己作为新一代父母的知识经验,正确引导与教育孩子。两辈人相互学习,取其中之精华,舍其中之糟粕,形成教育的合力。

(2)两辈人共同努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还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发展。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培养优秀下一代的有力保障,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祖辈与父辈一起共同努力。家庭层次关系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两代人协作,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两辈人在培养与教育孙辈方面,尽量向对方靠拢,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只有两辈人一起努力,相互理解与尊重,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孙辈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3)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引导作用。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后受到教育的第一个地方,幼儿园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隔代教育的不足,可以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弥补。教师通过与祖辈的交流,可以更好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祖辈可以利用每天接送孙辈时教师所反馈的信息,了解孩子的不足之处。幼儿园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一些家园合作活动,让祖辈亲自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引导祖辈更新教育理念,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5篇

在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步显现的过程中,我国改变教育模式,提倡素质教育,然而这些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并未取得很大的成效。问题儿童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但据众多资料显示,绝大部分问题儿童是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老师。母亲的职责至关重要,然而当今社会下对母亲工作并没有真正认同。

一、“母职”工作的神圣使命

母亲,对于每个人都有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从母亲十月怀胎就开始建立,这是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一种天然感应,这种感应是父亲及其他家庭成员所不能具备的,是大自然赋予女性的特质,因此,“母职”是女性的天职。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领军人物、母亲教育运动的发起人与倡导者王东华先生在他的著作《发现母亲》中这样阐述:女性和男性的区别在于,女性的特点是适合于人口再生产,而男性的特点则是适合于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女性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服从自身特点从事人口再生产。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她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是一个大错误。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起到主要作用,吴东华先生认为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要远远胜过学校教育中的特级教师。母亲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她手里抚育的是影响未来的年轻一代,母亲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然而推动世界的手正是这只摇摇篮的手。

母亲的工作是神圣的,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工作。母亲的工作是造人的工作,是第一生产力,她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头,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养成方面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母亲言传身教,对子女一生的成长都起到重要作用。在母亲的怀抱下成长的孩子,拥有更多健康和快乐的音符,他们最终会拥有自己幸福的人生。

二、当今社会母亲失衡心理对母职工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解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给女性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性别的歧视逐步淡化。在这种状况下,越来越多的女性认识到要在社会再生产中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是社会的进步。但对于母亲这个角色来说,除了在社会再生产中体现个人价值,更重要的是她的母职工作是否得到的认可与尊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机制体现在各行各业,这也给我们的母职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绝大部分女性在成为母亲这一角色后,她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我国古代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承担相夫教子的重任。而当今社会的母亲一边是家庭,一边则是竞争激烈的工作。全职太太在这个社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一方面是由于生计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女性自身认识的误区。受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实社会没有给母亲相应的地位与权力。众多的女性认为要在家庭中享有与丈夫平等的地位,就必须摆脱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旧观念,就必须走出家门拥有足以养活自己的职位。在参与到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过程中,她们也失去了自身在家庭中的职责。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社会现象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应该归咎于家庭教育的恶果。母亲在心里上已经进入了误区,只养不教,把教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完全忽视了自身作为母亲应有的教养责任。七?后、八?后、九?后的母亲们,生完宝宝一年的时间基本上都回到了工作的岗位。孩子更多是由他人照顾,在孩子性格养成的最关键时段,母亲却不能履行她的教育职责。

众多母亲抛家离子投入到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过程中,在物质在生产中寻找到自身的地位和价值。然而,她们却违背了自身的生理特征,用做母亲的权利换来虚无的短暂的成功,对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却是长远的弊病。

三、社会对“母职”的尊重与支持

以上提到众多的女性放弃“母职”工作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生计的压力。 生计的压力一方面是来自于家庭,一方面则来自于社会。生养孩子对于家庭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社会对于养孩子更多的看成是个人的事,所以投入的支持是非常有限的。然而事实上,孩子并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孩子最终要成为社会的公民,成为社会的财富,因此,关心孩子和母亲就是关心国家的长远发展,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北欧等一些社会福利国家成为妇女照顾家庭的支持者,他们通过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资金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公共母亲”的形成。这对于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要实现“公共母亲”这一认同,还需要漫长的时段。在这漫长的时段中,需要社会逐步改变对“母职”的认识,规划出一套科学的母亲价值认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经济的支持是最为重要的。母亲与孩子得到相应的物质保障,这个社会对于“母职”的认识会自然发生转变。家庭教育有了根本保障以后,孩子生有所养,生有所教,整个社会才能呈现和谐的局面。

第6篇

【关键词】十;社会转型期;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一种适应各种职业要求而生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上主导地位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履行各类本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巨大变革的冲击下,道德领域出现了“失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道德失范的屡现不止。在当前新形势下,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已然成为我国社会转型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凸显重要和迫切。

一、当前形势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职业道德建设是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重点之一

古人云: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党的十也强调,道德建设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当今社会,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就是职业活动,因此,通过对当前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增强其事业心、责任感,对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有较大助推作用。同时,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维护行业秩序、规范从业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依据和有机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必要手段之一

党的十七大曾明确提出:“要以加强职业道德,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确立职业道德规范,正是纠正不正之风的起始。当今社会一小部分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腐败作风,不仅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利益,败坏了党风党纪,也扰乱了社会秩序,污染了社会风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可为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奠定基础,也可整体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职业道德建设是促进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道德建设,可谓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一个环节。只有明确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并使职业道德建设与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资源进而最大程度地创造经济价值。与此同时,物质文明的丰富,又能更大限度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四)职业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理想状态,也是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而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则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通过良性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职业道德建设是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途径之一

当今我国已经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但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仍有一些令人担忧之处,市场发展不健全及法律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屡现不止,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对国家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职业道德建设,有效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运行,可体现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两个文明建设设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从而在世界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二、当今社会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及分析

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有以下几类:权力异化导致腐败滋生,医生、教师等特殊行业“失德”,利益欲望驱使导致商业欺诈频现及制假售假猖獗,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因追求利润或“面子工程”导致工程质量问题频现,新闻行业受利益影响,出现职业道德缺失的不良势头,新闻媒体低俗化、过度娱乐化以及虚假新闻等等。

究其失范原因,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一)社会转型造成职业道德“失衡”

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冲击,使新旧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冲击与摩擦,造成社会成员的心态失衡,进而导致职业道德“失衡”的局面。

(二)职业道德建设流于表面

在社会转型期,部分地方、部门的职业道德建设背离了本质,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注重从业者技能方面的培训而轻视了道德意识的培养,造成组织成员道德意识模糊。更有甚者,部分领导者、管理层根本不注重职业道德建设,或者只做表面文章,搞形式、走过场,对职业道德建设是否有实效漠不关心。

(三)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其自身缺陷如强调金钱的地位和作用、市场至上的原则等等,为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容易造成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缺失,进而导致出现不道德的生产经营理念,给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带来巨大冲击。

(四)政府监管的失控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职业道德建设,政府亦需宏观调控,承担监督和管理社会各行各业的社会责任,从而规范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然而,由于政府外部的社会监督不完善、不规范,内部自身管理松弛、监督不力,以及部分政府部门责任感的缺失,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加剧,社会职业道德失范严重。

(五)相关法制法规尚不健全

职业道德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其建设过程的有序进行,离不开法制的制约。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尚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条文,面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公众和社会舆论的谴责作用极其有限,而司法机关又苦于无法可依,难以大力惩治,长此以往,职业道德的失范行为必然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态势。

三、新形势下职业道德建设举措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

曾指出,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为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就我国当前国情和社会性质而言,职业道德建设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源,确立从业人员共同的社会目标,将此目标作为人们的行动指南,以坚定人们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进而确保职业道德建设的正确目标和方向。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想要职业道德建设现实可行,全面系统地法律体制必不可少。合理地将职业道德规范列入法律法规体系,是加强职业道德管理,有效减少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职业道德建设的体制化和制度化,为职业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强调职业道德的普遍适用性与各行业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因为职业道德本身的共性与规律,导致其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在我国当前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对广大从业人员的最根本宗旨和要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行为规范。但各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行业内部矛盾常常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因此,新形势下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要体现在其对规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也要体现出其普遍适用性与特殊性的结合。

(四)规范公共权力的正常运行

社会公共权力用以规范社会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健康发展,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权利。

但是我国当今社会上,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监督,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必须重视对公共权力的规范。首先要致力于提高国家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牢固树立慎用权力、秉公办事、公正廉洁、作风正派的观念;其次,在监督管理环节上,要做到提前防范,抵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特别是对问题高发区域的公共权力,更要做到有效地监督与约束;最后,应健全干部管理制度,对作用干部的考察要全面、公正,同时,必须持续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使公共权力真正做到人民权力为人民。

(五)加强国家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职业道德制约机制

当前社会最为群众诟病的、、权力异化等问题频现,一是国家监督制约机制跟不上形式的发展,二是社会监督无法落实。因此,在建立健全国家监督机制的前提下,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之外的社会监督作用,特别是社会舆论对职业道德的导向作用,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对政府部门及政府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规范其价值观和利益观,进而有效地遏制滥用权力和等行为的发生。

四、结语

社会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社会转型期健康身上的总体发展趋势下,种种职业道德“失范”的消极现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我们要正视当前社会职业道德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对社会职业道德建设问题采取合理、可行的对策,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谭国强,王开珍.浅谈行政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失范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4(29).

[2] 李显良,堪南武.新时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和有效方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7).

[3] 顾中文.新形势下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3(23).

[4] 徐彦胜.加强新形势下职业道德建设[J].学习月刊, 2010(6).

第7篇

【摘要】大学生创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与焦点,在创业风潮席卷全国高校大学生的浪潮中,出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此对我国当今大学生创业市场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全国;问题;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才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高校必须承担起全面深化改革人才的重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运营模式,将继续发光放彩。虽然高校在大学生创业的工作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其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也被放大开来。本文将就此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创业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存在,只是当时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今天,在大学生创业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才逐渐走入大家的视线。创业教育起源于西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教育部的大力推广,才逐渐被许多国家重视,因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仅仅只有十余年,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因此,我仅指出较为突出的问题。(一)高校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性教师。我国很多高校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其主要原因在于教授学生创业课程的老师不一定创过业,了解创业。作为老师其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对当今就业形势大环境没有太多的了解,而且作为教授创业教育的教师而言,书本资源是相当匮乏的。此外,我们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知识跟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大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很好地缩短这部分差距,更甚,一些高校为了面子工程整出一些创业班,只要你上够课时就发给一个合格证,更是歪曲了创业教育的目的。(二)高校学生缺乏耐心了解社会。当今社会充满了浮躁的气氛,渐渐也影响到了部分大学生,造成他们好高骛远,不肯脚踏实地。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刚踏入社会时,一心想创业,却忘了创业需要一定的经验与阅历。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后,他们先是在相关单位工作,获取一定的社会阅历与创业经验,再开始创业,而我国大部分创业的大学生并没有取得一定的经验与阅历就开始创业,从而造成参加创业的人很多,成功的人却很少。大学虽然是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但大学毕竟不是社会,一部分学生在大学里学到了人际交往的窍门,而沾沾自喜,却忘了大学跟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尽快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是促进创业成功的一大难题。(三)大学生创业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对于很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资金的获取、社会的帮助成为了创业的关键。大学生创业活动是在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创业教育并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社会支持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创业活动应当以整个社会作为支持背景,完善的教育体系,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性①。目前,我国仅有上海、浙江几个省市出台了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大部分地区缺乏相关支持,社会上很少有企业或者个人愿意投资大学生创业活动。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与社会相脱轨,学生无法从社会得到模拟的场地与机会,市场也得不到适应自己经济体制的人才,从而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市场化的建议

目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同时也面临着各类社会转型、调整经济结构等问题,这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同时也给高校提供了发展的机会②。我国高校应当把为整个经济社会培养市场经济型创业人才作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新重点。现阶段,就努力做好大学生创业教.8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应用研究育事业,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增强专业的师资力量。建立一套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创业课程和专业的师资体系是当今高校的重中之重。作为人才的培养圣地,高校担负的更大的责任是传播知识,所以完善的师资、科学的课程是对学生百利而无一害的,同时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可能有一定的发展。对此,高校对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的经济型人才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清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就此方面来说,高校应把目标重点放在两方面,技术型创业人才和产品型创业人才。二是高校应该合理地制订相关课程,要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及就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有所用、有大用,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减少当前社会存在的学的专业不是自己今后发展的事业的现象,就此来说,我认为当大学生进入校园后应该给予他们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利用高校资源避免浪费。三是应该配备专业化的师资资源,高校设置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除了要有科学的教育体系之外,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是重中之重,只有专业化的教育与专业化的教师相互匹配,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因此,学校教育不要仅仅局限于教育导师,最好可以邀请一些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实干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实地指导。(二)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创业教育的主体说道底还是大学生,因此如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是相当重要的。就目前社会来说,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与阅历,因此学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在校园时期做兼职,发展技能,从中获取一定的社会经验,同时社会也应当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们尽快地步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只有适应社会的变化,才能获得成功。作为有关部门和政府来说,提供一个有关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一平台帮助大学生对当前市场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目前这种平台并不多见,因此创建一个这样的平台也是当务之急。大学生创业平台可以增强学生与学校、社会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大学生创业的一对一市场辅导,通过咨询、模拟、评测等有效办法,实现大学生创业的科学市场化③。(三)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及有关政策的支持。新时期,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社会资源支持的问题,首先,要从政府部门入手,作为政府部门首先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高校,同时对那些有想法有实力的大学生设立相关的资助项目,重点帮扶大学生创业活动,此外政府应该创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让大学生更好地接触到真实创业的启动情况,像上海设有“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湖北省设有“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等。另外,政府部门应广泛收集和分类大学生的创业信息,以大学生为基础,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其次,大学生创业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不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如何科学、标准,只要缺乏社会支持,毕业之后的创业活动都会夭折。因此,政府、高校、企业等应该相互协调合作,形成符合市场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以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缺乏较好创业环境的问题,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宣传形式在社会上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可以通过在学校内营造富于创造力、创新精神、奋斗的学习氛围,开展创业的相关活动比如竞赛、辩论会、研讨会等等,政府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手段进行宣传鼓励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④。第二,制订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尽量保证大学生创业拥有宽松自由的环境,比如,创业前三年不用交税,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等等。第三,鼓励企业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实现校企合作等,让高校周边的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的支持,同时也可以让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把自己的实际管理经验,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案例和素材,安排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水平。

作者:王燕 单位:河南大学

第8篇

一、信仰的定义与作用

1、信仰的定义

信仰是一种人类独有的精神心理现象,对其认定的体现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坚定不移的信赖与执着的追求,信仰是人类稳定的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是人对一种精神文化的信任和依赖。

从信仰的内涵中我们不难看出,信仰在人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最旺盛的时代,科学的信仰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肯定,也是个人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信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信仰是一种人类精神上的活动,能够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类的精神需求。通过科学的信仰,当代大学生能够将其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结合,说明信仰在大学生树立自身的精神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信仰同时也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科学信仰的大学生,就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加自身的责任心,通过对信仰的追求来规范自身的行为。高校也能通过对大学生信仰的教育,来正确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和行为规范要求,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努力奋斗。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原因

1、中国大学生存在的信仰问题

(1)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信仰的迷失。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相对“浮躁”的社会氛围。而这一社会氛围同样也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校园生活热情度低,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也从网络虚拟的空间中受到各种诱惑和刺激。这就使得大学生们面对如今的社会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同样的,他们对科学的信仰也失去了追求。

(2)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信仰的边缘化。当今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需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原理以及的其他相关理论并不会觉得陌生。但是,我们必须弄清的是,接受过原理课程的教育并不代表学生们都会信奉相关理论,大学生们对信仰的立场也并不是非常坚定。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今天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下,盲目地根据现今社会的变幻,陷入到不科学的信仰困境中,从而缺乏对的信仰。

2、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产生原因

(1)外界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信仰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分析,当代社会大学生信仰问题很大一方面受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转型会导致现代科学知识理性和传统权威性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物质性价值与传统权威性价值信仰的内在冲突、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矛盾这三个冲突。然而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则是因为文化跟不上变革的速度而导致的。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致使人自身存在的根本方式受到了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成为独立自主性的个体。经济全球化也使人类第一次获得了关于自身存在的丰富性、完整性的自我意识,从而使不同信仰内容和信仰形式在同一时空下并存。而人们的精神世界受我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封建迷信势力也在不断壮大,不断出现一些新式的迷信与伪科学,甚至一些打着“科学”、“宗教”的旗号迎合人们强身健体的善良愿望肆意泛滥。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情况造成了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困境。

(2)当今多元化文化下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当今的社会时期,我国呈现出了一个“多元”的文化格局。它对于中国来说,近代百年的历史是古今中外文化冲撞、交流与融合的历史。中西多元文化全汇集到了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之中。信仰隶属于文化,而现如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多元化的文化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因素,从而造就了大学生对信仰的迷茫。首先,中西文化相互之间的融合是交错对接的。但由于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时代落差,它们互相间是一种错位对接。由于现如今网络技术的发达,很多大学生从各方面得到外来文化信息,由于自身个体的发展,对很多外来信息的筛选过滤还存在着模糊,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信仰的迷失,过度的崇外。其次,在多元化文化的交融中,外来文化所占据的“地位”要高于本土文化。而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因为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还有些落后,导致大学生的内心依旧积淀着“参照模仿西方外来文化”的心理因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本能。

(3)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对信仰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导致很多的学生从小就得到来自家庭成员过多的关爱,甚至可以为子女的成长做出牺牲。而在学校教育中,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高校教育理应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是现在学校的教育还处在一个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国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过分看重大学生学习成绩或实践能力的问题,这样就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宗教文化对中国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及家庭的、民族的还有西方宗教团体的渗透多等方面的原因。

现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达、讯息传播的高效性等因素,导致如今社会的大学生能够从各个方面接受到宗教的渗透。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大学生受到来自各自民族,或者家庭成员中信奉宗教的影响,也使得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成为了大学生信教群体的重要部分。

三、信仰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首先,科学的信仰对大学生的精神层面有着重大的影响,能够积极促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信仰通过观念的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次,科学信仰对于大学生也是一种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人们的感情存在于人的生存状况和历史发展中,同样存在于人的生活实践中。大学生人生成长中从家庭依赖过度到自我独立的这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依赖感出现了断层,他们需要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科学而合理的信仰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需要,它促使大学生在精神上的独立性,使他们的情感找到了可靠的精神寄托。

再次,信仰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健全的人格能够正视环境与个人的责任,从而对自身、别人或所居的环境能够正确的适应,而健全人格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则是信仰。

四、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采取的对策

1、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力度

当代的大学生正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对现在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第一,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高校应该确立信仰教育独立地位,使它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概念相整合,优化大学生对科学信仰的认知。第二,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一个最主要的渠道。高校要开展信仰教育,也从侧面要求高校应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同时改变教育者对信仰教育的认识,与时俱进积极通过创新的理念开展信仰教育,同时将科学的信仰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等这些内容纳入到信仰教育的范围当中去。

2、要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在儒家的思想中,追求的“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天下为公”也正是高校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观点。所以,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大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的人生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产生很大影响。在进行信仰教育时,也不能脱离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而简单地谈信仰教育,更不能忽视现实生活的影响而单一地谈信仰教育。

3、加强信仰教育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制度建设

教师一职担负着巨大的重任,教师的手中掌握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一直主张的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因此,教育事业一直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内在以及外在,完善自己,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

1.高职院校概念

多数人认为高职院校就是相对的不入流。但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更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同时用人单位也更加重视应聘者的动手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单位会发月薪数万的广告来招聘一个焊工。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

2.高职院校的特征

(1)不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强化培养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的能力。

3.高职学生的就业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有技术的人,已不再局限于只看学历,所以在就业方面,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1)不管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它们所培育的学生在能力相同的条件下,就业的几率是一样的,甚至高职院校的学生会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好就业。

(2)毕业证书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专科毕业证书完全一样。这就意味着不管你是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还是高等教育院校毕业的学生,同样的机会摆在面前,都是平等的。

(3)毕业证书的含金量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一样,不会有人看见你的毕业证书是高职院校而歧视你。

二、教师培训

1.高职教师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为非师范院校出身,没有经历过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等方面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认识不够到位,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学生特点把握不准,加上社会地位偏低,造成了高职教师心理压力大,职业忠诚度不高等现象。

2.培训高职教师的必要性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永恒的事实,那就是终身学习。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国家现在的政策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当今社会最注重的是教育,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是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教师的终身教育和培训已成为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

三、制度建设

1.教育部门应严格规定各教师每年都需要进行培训,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为现在很多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他所学的知识都已经过时了,所以教师就应该参加培训,以便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趋势。

2.建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机制

新一轮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要求,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改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未来教师的自主探求和主动反思等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3.为了保证教师素质的培养质量,有关学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4.有关部门或者高职院校可以开办关于高职教育教师的比赛

设定一定的奖励或者荣誉称号,可以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去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参加专业技能考核并取得证书。

5.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提倡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教师素质培养质量提升的配套措施。

教师培养模式直接指向教师素质的养成问题,它是连接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实践的中介。从理论上看,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教育开放化理论等都能为我们认识并解决教师素质培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从实践上看,国内外教师培养的实践为我们建构教师培养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无法做到改变社会,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社会,让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随着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国家也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诸多举措,职业教育也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该主动接受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培训,熟悉职业教育内涵、教学方法与技巧,提高对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塑造 现代人格

一、人格的界定及我国人格发展历史

人格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原意为面具,后被转化为心理学术语人格。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哲学领域的柏拉图,而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习惯于把其放在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和思考。我国为大家所熟知的如心理学领域彭聃玲教授将人格定义为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和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自古以来,个人品格的塑造作为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被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的研究最早始于儒家的理想人格,以孔子为例,强调君子人格及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即“仁、知、信、直、勇、刚”,提倡“施仁行义”“ 入世进取”等为学和立身处世的思想。及至清末的兴起,及西方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儒家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提出理想中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质和品质,这个时期的思想中其实已经具备了现代人格的雏形。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独立人格的塑造自“五四”开始,主张“法律上之平等人权, 伦理上之独立人格”,但由于多种社会因素这一主题一直未能再现,新的独立人格意识也毁灭于摇篮之中。而今,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现代社会对人类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出现了一种新型人格——现代人格。

二 、大学生健康人格特质及其发展中的现存问题

当今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塑造出现了诸多问题。从外部因素来看,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因素,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我国某些传统思想观点如遵从权威和礼法,坚守中庸等观念和思想使个人完全失去了人格的独立及思想的创新进取,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而当代人格建造中现代人格又未形成具体的范式,反映在人格上就是存在着“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的危机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中普遍存在对德育的忽视,教育中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对人格塑造关注不足,学校德育支持乏力,形式主义严重,以简单的德育代替人格教育,单纯追求为了德育而德育,并未将对人格的塑造融入整个教育和课程体系,甚至某些德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只是一个摆设,在整个教育中并未受到应有重视。而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格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如个人自身自主能力和实践精神欠缺,缺乏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抗挫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等等。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焦虑现象,很多由于是独生子女的关系,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且存在爱慕虚荣、自私自利、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这与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不够,参加社会实践过少等原因是分不开的。

三、大学生人格塑造的路径分析

综上所述,针对当今大学生人格塑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寻找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将德育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实现人格从外塑到内化的转变

学校要将育人工作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而不是将其摆在形而上学的位置上,同时结合美育、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方面构建个人完整人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体格,同时以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构建新的理想人格

纵观我国人格发展历程,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养成人的高尚品行和塑造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人优秀的道德理念的基础上,提倡“施仁行义”“入世进取”等为学和立身处世的思想,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使当今大学生不仅从生活行为方式上,更要从心理、观念等方面向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进行转变,以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三)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大学生人格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关键因素之一是周围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柯尔柏格认为, 学生人格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对学校规范和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团体的认知。同时还应关注学校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以其内在的高尚精神和完美人格引导学生 。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教师,其言行举止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四)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情感体验, 加强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针对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交际障碍等问题,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还需要通过其大量的社会实践和自身锻炼来完成。学校可以通过积极构建实践基地、创造大学生就业计划等措施,为学生开展实践创造条件;同时社会也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扶助支持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第11篇

为了了解大学生在校的诚信状况,我们对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诚信状况调查,2010年通过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总计发放了120份问卷进行调查,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113份。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财经大学在校生的诚信状况。

一、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诚信现状

现状一:日常大部分时间能做到诚信,认为人际交往中诚信仍是评价他人的重要标准

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受访同学中仅有13.6%能够完全做到诚信,74.2%的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做到诚信,一般情况下能做到诚信的约占11.1%,而较少和几乎不能做到诚信的只占1.08%。而在人际交往中,50.9%的同学表示很看重他人的诚信,比较看重他人诚信的占了44.7%,而不太看重或不看重他人诚信的同学仅占了0.7%。

诚信作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是否诚信影响着人际关系,影响着社会总体的诚信水平。由调查结果可见,目前我校学生的诚信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高的,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基本上做到诚信,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校园风气等因素影响,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诚信,所以在校大学时的诚信水平仍然需要改进和提高。一个人是否诚信决定了他和别人交往时是否能够真心付出,是否可靠。调查中绝大部分的同学表示很看重或比较看重他人的诚信,说明在如今的社会中,诚信仍然被看作为评价和选择一个人的标准。

现状二:在校大学生在学业上的诚信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同学中,受访同学中16.8%的同学认为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很不合适,36.3%表示不太合适,26.1%中立,超过两成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而对于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12.0%受访同学认为很不合适,14.4%认为可以理解,27.8%认为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一样的,有近一半同学认为不太合适。面对考试作弊,在受访同学中有44.9%对考试作弊表示很不合适、坚决反对,29.1%的同学认为不合适,16.2%中立,但有9.8%认为可以理解。

从数据上看,大学生在学业上诚信状况很是令人担忧,这也很可能与大学较自由宽松的环境有关,很多学生上了大学后就逐渐变得慵懒,迟到旷课早已是普遍的现象,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持着不以为然的态度,没有相应的处罚,学生也大部分认为这个不涉及诚信的问题。由于大学里缺乏管束,很多学生在平时都没好好学习,浑浑噩噩,到期末考时,为了通过考试,不得不通过抄袭的方式,不过毕竟还是少数。

现状三:不同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的学生诚信状况有差别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的学业诚信得分均值为3.89,女生为4.04,男生的诚信水平显低于女生。一、二年级学生的诚信水平明显高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党员和团员得分均值为3.94和4.10,相对高于群众和其他派的3.44和3.50。

大一大二的同学刚进大学时,还带着高中时的单纯和幼稚,到大三大四就相对变得老油条了,这样的风气也渐渐影响整个校园的风气。而党员和团员,在入党入团时就已经经过一定的筛选,思想觉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故而诚信度也相对较高。

现状四:在校大学生认为诚信在社会中很重要,但认为当今社会的总体诚信水平一般

调查结果显示,当询问到诚信在当今社会中所占的地位时,近九成的同学认为诚信在社会中是重要的。而约58.3%的受访学生认为我国社会诚信总体水平在一般的。

虽然诚信缺失状况存在,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诚信是很中重要的,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大学生的眼中,我国当前的社会总体的诚信状况还不令人满意,可以说是令人担忧的。我国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看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建议

建议一: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大学生从自身作起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诚信状况将会深深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由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还没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比如开展诚信论坛,国学课堂等等活动,让大学生加深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而作为大学生自己,也要保持自己的诚信,不要被校园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影响,坚持自我,不要被身边的不诚信行为所影响。

建议二:改革大学教育体制

大学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和调整,大学教育本来是自由自觉式的教育形式,但是有时由于过于过分宽松的环境,许多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大学里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没有认识到大学一样需要好好学习,到考试时不得不使出各种办法以求得考试的通过。所以校方可以在体制上加以改革,把这种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而不以期末成绩作为学习的唯一指标,多加赋予学生以创造性的作业和课题,让同学们乐于去学习。

建议三:营造诚信的校园风气、校园环境

第12篇

对于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才生药家鑫故意杀人事件,法院给了公众一个满意的判决,药家鑫因交通肇事罪及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被判死刑。此事件虽然已画上了句号,但留给人的沉思是长久的。从马加爵到药家鑫,折射出我们的素质教育的悲哀。哀哉!恨哉!痛哉!悲哉!究竟是谁的错?家庭?学校?社会?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多年来,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是被忽视的,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本来是对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反而被强化了。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呼吁: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有空时才说几句;有些家长虽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在目标认识、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缺乏科学性,这样不仅容易导致与“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初衷相去甚远的结果,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还可能酿成悲剧。针对这些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引起家长的重视,提高我们教育的质量,培养出既有知识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年青一代。

首先,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视教育为学校的事、老师的事、社会的事,以为自己付了学费,把孩子送入学校,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这种想法是极不正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对子女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相反,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良好。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家长是怎么理解素质教育的呢?他们理解的素质培养,首先是学东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技能。山西大学教育系副教授郭芬云说,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目前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和重视,而体现为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培养则被忽视了。如果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青少年将会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如精神失落,包括酗酒、早恋、吸毒等;道德失落,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没有感恩意识等;行为失控,包括没有正确的生活目标、丧失起码的自控能力、“一气之下”“一念之差”走上犯罪之路等;学业失败,包括厌学、倦学,甚至是逃学、辍学等;身心失调,包括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性格软弱等。因此,家长应转变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和忽略,重视对子女的人文素质教育,让孩子在数年的学习生活中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向上的信念。

最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掌握一些必要的科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有关珍爱生命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生命的起点,让孩子从小懂得珍爱生命,感知生命的珍贵和欣喜,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血腥,多一分温暖。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当今社会中存在很多令人失望的现象:孩子不知道感恩父母,学生不知道感恩老师,病人不知道感恩医生,成功人士不知道回报社会……难怪很多中学的一线教师感慨书越来越难教了,人越来越难育了,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应以我们的家庭教育为起点,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家长不能总是用“老实听话”等传统标准来评价孩子,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现代人文精神,以适应当代社会的人才观。

总之,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让我们每个人都转变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多尽一分心力。

(本栏责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