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时间:2024-02-22 16:3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542.4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83-01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培养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数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第3篇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定式

心理定式是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提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消极的思维定式是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的思维方式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情景中去,不善于区分要认识的对象和旧经验之间的异常,仅仅凭借旧有经验就直接套用在认识对象上,常常难以跳出旧有的“框架模式”,使思维误入歧途。

人们无论从事学习还是工作,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经验和习惯,在思维方法上形成自己所擅长的、比较固定的思维套路和模式——即思维定式。具有创造力就必须善于超越从众思维、突破思维定式,善于走出经验思维的误区。克服、避免、突破从众思维和思维的定式,是创造性思维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正如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已有的知识束缚。因此,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消极定式,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独立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当务之急。

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强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地质疑。质疑问难是思维独立性的表现,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敢于提问的学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找出矛盾,展开探讨。

(2)增强不盲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独立性会表现为一种追求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的、独具卓识的思维品质。比如说,设计一种保温瓶,你能突破传统的筒形,设计出球形的保温瓶,则意味着你的独立思维往往会有别于众人,又异于常规,因而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所以,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对于培养求异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2.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学生的创造心理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沿径向外辐射。这种多向的、立体的、开放型的思维没有固定的方向、固定的范围,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是一种打破旧的思维框架、解放思想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学生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使学生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能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知识。因此,教学应通过各种课内外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异性。传统教学、应试教育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就使他们不仅缺乏创见,还形成了思维惰性。现代教学、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摆脱习惯的影响,鼓励和培养他们的求异性思维,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3.想象力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的身心投入在一定情景的一种状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要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景、画面、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便是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2.创设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如:讲了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后,我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一位同学问:“11.395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满5向前一位进1,9+1=10,这时百分位应该是0,根据小数的性质,0可以省略,等于11.4,为什么约等于11.40呢?”我及时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说出了各自的想法。这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创设操作情境

操作活动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把外部活动转化为语言形态的智力内经方式。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新知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操作中熟练,方法在操作中创生,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索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形成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建议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认识

通常数学被认为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这种说法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新课程增加了大量的实际行应用的材料,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学生实际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发挥,引导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现实,又应用于现实的道理,并尽强调数学是怎样从实际背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又怎样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思维逻辑。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由于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数学思维的。我们教师应该注意到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应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培养数学思维应从具体到抽象。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时,对于概念的学习极为重要,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感兴趣,具体做到把兴趣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才有可能是学生掌握必要的必需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可操作的方法?应做好课前预习,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强,连贯性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无法理解掌握数学学习的思维惯性。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先猜后证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意识到教师有极好的机会向同学表明猜想在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以此给同学们奠定一种重要的基本思维方式,让学生们学会猜想问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有“素养的”“合理”的猜想,而不是让学生去胡乱猜想,让其知道合理的猜想在于审慎地运用归纳和类推。最后完成“论证推理”的全部过程。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如在解析一道题时,应注意适当的强调这个解题是有指导意义的特征。所谓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它不仅在于题目本身,而是在于题目的现实指导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第7篇

关键词 例题 心理品质 思维品质 “引导性”问题

数学例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养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需要数学例题的教学去实现,“通过例题教学,要达到掌握双基、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启发思想、培养能力的目的”。[1]因此,数学例题教学是决定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

一、数学例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数学例题教学功能没有全面的认识

《谈新课标下高一数学差生的原因及培养策略》一文,作者对某地高一年级学生做了调查,分析发现:“70%的学生数学成绩差,不理想,学习困难吃力;20%学生成绩属于中等水平;10%的学生数学成绩较好。”[2]我们不妨把这70%的数学成绩差的学生称为“学差生”,“学差生”的比例很高,这不禁让人深思,新课标下的数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数学“学差生”的产生,有智力的与非智力的因素。通过对有关研究数学“学差生”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为解决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老师们想了很多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的实施,共同的作用就是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强度。比如有研究者认为:“数学课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科学设置例题,精讲多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3]而从改进例题教学的角度去解决数学“学差生”问题的研究不多。

实际上,数学例题教学的过程,既是“掌握双基、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启发思想、培养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品质、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思维能力”,也需要“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沉着冷静、细致周密”的处事风格等“心理品质”。也就是说,例题教学除了具有“掌握双基、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启发思想、培养能力”的功能之外,还应该具有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功能。这可以说是过去我们对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空白,需要教师去探索、去发掘。

2.数学例题教学方法认识偏差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数学例题的教学,很多教师教学目的单纯,就是以解决例题所涉及的问题为目的。因而也就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例题、研究例题对于学生的其他教育功能。“不少教师照本宣科,其枯燥乏味让学生大倒胃口,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4]我们常常看到,在例题教学中,有很多老师要求学生记住一类问题的解法,数学题目解法类型化。大多数学生则只是模仿老师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例题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模仿”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学习目的的方法就是做大量的练习,学习方法简单地成为了“题海战术”,因而造成“一听就懂,一做就错”[5]的学习怪圈。学生的学习,都要依赖于多讲、多练、多辅导,节假日、双休日要补课就不足为奇了。

波利亚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例题教学也是这样。实际上,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具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任何数学例题的解决都有其知识经验的、思想方法的根源。因此,在数学例题教学方法上,不是老师教学生解题,应该是老师组织、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师生一道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寻找例题的解决方法。

3.数学例题教学要求认识偏差

“懂了吗?”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上课时会向学生发出这样的提问,尤其低年级更是如此。对于数学例题的教学,很多老师和学生也是把“听懂了”作为例题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目的是否实现的标志。“对例题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必须明确一点,学习数学没有‘差不多’已经懂了的概念,而只有懂与不懂两个层次。”[5]尤其是“学差生”,他们往往把“听懂了”作为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听懂了”他就满足了。什么叫“听懂了?”“懂”即“了解”、“明白”之意。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懂了”不是数学例题教学的终极目的,“懂了”不应该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数学例题教学效果。从思维水平上分析,“了解”、“明白”只是学生对教师例题解法的认同与接受。而不是在教学互动中掌握了解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思维结构。对于例题教学的目的要求,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目前没有确定的标准,但数学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学生的数学例题学习就不止于“懂与不懂”两个层次了。

二、数学例题教学中心理品质的养成

许多学生数学学习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心理品质,许多学生数学学习良好也可归功于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品质对能否有效解题影响很大。“数学差生的行为受到来自自我(self)的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是消极的、偏执的、顽固的,对未来的自我是不怀希望的”[6]。

以“意志”为例,很多数学“学差生”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是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缺乏毅力和恒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长期坚持勤奋刻苦的学习状态,一遇到困难就裹足不前、垂头丧气,甚至自暴自弃。由于各种因素,我国当代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意志品质薄弱者占有很大的比例。爱因斯坦告诫人们:“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对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而言,……如果我们能在学校心理健康课堂或学科教育课堂以及其他活动中对于适合其年龄阶段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全方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就能获得最有效的促进。”[7]

对于不同的学生,他的心理品质在他的解题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有的沉着冷静、有的浮燥冒进、有的粗心大意、有的细致周密、有的自信勇敢、有的消沉懦弱等。因此,在例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解题尝试,发现其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向学生指正,说明这些心理品质欠缺对其学习、成长的危害,并给予正确的导向。从而帮助学生改善其不良心理品质,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不仅是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而且是检验人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发展的过程,作为学生,要在数学学习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健全自己的心理品质。

三、数学例题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养成

关于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活动,人们共同的看法是它决定于思维品质。“数学思维品质”[9]实质就是人的数学思维的个性特征,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智力与能力的差异,是衡量数学思维优劣、判断数学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它包括思维的目的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谨性和思维的广阔性等。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就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经验表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其数学能力的突破点和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往往要抓住数学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而数学例题教学则是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养成的主要平台。在例题教学时,重视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既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短板,更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突破口。

四、数学例题教学分析举例

一般情况下,这个例题的教学就结束了。但如果是这样,作业布置下去,就会发现,会有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第一种解法。而这个例题是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时为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一道例题。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解法一,原因很简单,就是解法一相对容易,解法二相对较难。因此,教师接下来还应该与学生一起比较两种解法,既肯定他们没有忘记旧知识,得出解法一,又强调学习上为获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要不怕困难,要有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一开始老师的三个提问,用到的都是第一人称“我们”,老师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样的角色位置,学生和老师都是探索的主体,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三个问题都是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目标,引导学生怎样思考与分析研究,问题(1)是常见的,多数学生也能这样思考;问题(2)的提出,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指向广阔的知识经验;问题(3)则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三个问题联结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路,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是必不可少的。

例2 求函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如果没有相关的经验,或没有得到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一开始看到此题,真的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观察分析:首先这是求函数最值的问题,不同类型函数的最值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函数的最值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广阔的展开。其次,可以从本题函数的内容、结构、变形上设计“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有正弦、余弦,要讨论函数的性质,应该考虑弦化切;从函数式的结构形式上,可以类比两点连线的斜率公式;从函数变形上,可以考虑对函数式作适当变形,从而转化成asinx+bcosx的形式,这就是大家熟悉的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引导性”问题,要点到为止,启而不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等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付光.谈新课标下高一数学差生的原因及培养策略[J].才智,2011(1).

[3] 周博.简析创设数学典型例题的策略和意义[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9).

[4] 卢忠扬.对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9).

[5] 屠丰庆.例题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9(11).

[6] 彭熹.基于社会心理学的数学差生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第8篇

有人说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促使大脑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看法

1.学习能力、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因素,发现并总结运用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不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既能增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又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是矛盾的,只有充分采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的看法

1.要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位好老师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也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涉及到语文、科学、自然等学科的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题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个车间前3天生产零件1200个照这样计算,4天又生产,这一周共生产多少个零件?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求出后4天生产多少个零件,最后求出这一周生产多少个零件。综合算式是1200÷3×4+1200=2800(个)。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平均一天生产多少个零件,然后直接乘以一周的天数(3+4)就可以得出结果,算式是:1200÷3×(3+4)=2800(个)。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2400+400=2800(个)。其中,2400是1200乘以2得到的,表示生产6天的零件数,400是1200除以3得到的,表示平均1天生产的零件数;最后用6天生产的零件数加上1天生产的零件数,就是这一周7天生产的零件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激发兴趣,也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第9篇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人文内涵和特征。对于中学学生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此外,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理想人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其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理想人格的含义及其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入手,就语文对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中学语文 理想人格 影响

目前,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人本主义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此外,课程改革对于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要发展人的潜能、尊严、本性和其自身的和谐发展。鉴于中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且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三观”乃至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该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承担起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重任。

1.理想人格的含义及其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1.1理想人格的含义

所谓的人格主要是指其作为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对于个体的思维、道德及心理品质的集中反映。它主要包括个体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品德、道德修养、气质、精神面貌、综合素质和独特性格等方面的内容。而就人格的塑造而言,其主要是指个体进行自我完善以形成理想、健康人格的过程。理想的人格需要具备审美、道德、思维及智慧人格的完美统一,此外,个体还需要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完美人格,这样也间接的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1.2理想人格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其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交相出现,将严重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对学生以后的思维乃至理想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确保学生可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三观”认识,必须促使其理想人格的塑造,增强其对待生活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其人生的健康发展。

2.理想人格对于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简单的交流工具,也是对个体生命的解码和人性的体现。语文课文正是作者的思想、气质、态度、灵魂及客观事物所组成的产物。因此,我们需要切实掌握语文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和特点,努力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理解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自强不息、勤劳俭朴等人格品质。此外,语文对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影响特点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其影响具有自身学科的独特特点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促进作用

中学生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培养自身的理想人格。所谓的直接性主要是指潜意识的特点,即不管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不是自发的,都会对学生的理想和健康人格产生特定的,直接的影响,此外,还会促使其产生一些额外的特质。语文课本是全人类优秀文明的积累,其既包含了人类爱自然、爱自由、爱人民、爱社会、爱国家的崇高感情,也包含着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是与非的处事原则和判别标准。

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有一个明显的认识、了解及感悟,这将极大程度上对其个性和感情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可以促进学生自制性、创造性、知识性、自觉性、独立性、责任感和荣誉感等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意识、情趣来促使其人格的充分发展,此外,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求真、求善等理想人格在道德方面的养成。同时,通过教师使用一些特殊的教学策略,例如,在班级组织一次全员参加的文学竞赛,利用具有号召力的宣传,对竞赛产生的“榜样生”进行物质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间接地健全全员的人格思想。

2.2培养和形成作用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通过在教师带领下的课堂教学,可以间接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有意无意的“双边”交流,会自然而然的促进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虽然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因素不是直接代表着理想人格形成所包含的必要因素,但是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人格则必须要具备这些“不经意”过程中所产生的因素。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经常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即产生许多的疑问,这就会进一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经过其不断的探究,不断的思考,知识间不断的交相呼应,会很容易使知识得到切实的内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类实践活动,要时刻注意其与教育资源的有效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精神、自主学习意识、学习参与热情和创新实践能力,也可以逐渐的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基于此,当代教育特别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修,注重教育和实践间的交流、合作与沟通,以通过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且在这种多渠道、多样式的实践合作过程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尊重和谦让,这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此外,通过利用环境教育知识来开展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极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判断力、理解力、认识和认知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和认知结构等,这些种种因素都会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养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总 结】

综上所述,人格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训练和培养过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对于理想人格的培养、养成及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此外,初中生恰逢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初中生顺利养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语文独特的优势,使其承担起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许家琴.中学语文教育与学生理想人格塑造【J】.教育探索,2012(6)

第10篇

关键词:伊顿公学 教育 大学数学 教育目标

一、伊顿公学的教育目标和重要性

在英国伊顿公学(Eton college)的网站(省略)上,列出了这所著名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它们是:

・Promoting the best habits of independent thought and learning in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Providing a broadly-based education designed to enable all boys to discover their strengths, and to make the best of their talent within Eton and beyond;

・Engendering respect for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 and th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boy makes to the life of school and community;

・Supporting pastoral care that nurtures physical health, emotion maturity and spiritual richness;

・Fostering self-confidence, enthusiasm, perseverance, tolerance and integrity.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目标(简称伊顿目标)和增加对它的解读,除了上述英文原文外,本着尊重原汁原味的原则,将上述目标翻译如下:

・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追求完美中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最好习惯;

・提供范围宽广的教育环境,使所有男生在伊顿校内外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他们的才智;

・引导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和团队协同工作的重要,认同每个学生给学校和社区带来的影响、作用和贡献;

・支持和鼓励对人牧师般的呵护和关爱,使学生身体健康、情感成熟和精神富有;

・培养和养成自信、热情、坚韧、包容和诚实正直的品质。

可以看出,伊顿公学不以僵硬的条条框框式规则束缚学生得思想和行为,不以有利于某个宗教团体或党派利益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以当今社会先进、无私、核心的价值观念熏陶和教育学生,以最有利于学生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伊顿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满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蕴含了和谐、公平、公正、积极向上、博爱等先进社会的元素。可以想象一批批年轻的毕业生带着伊顿人文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从伊顿走向社会,容易与人和谐相处,有效合作,以自信、热情、坚韧、包容、诚实正直、情感成熟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等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氛围,构建起稳定和良好的人文价值结构,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和谐程度,提高社会的人文文化水平。在工作上,追求完美,善于独立思考和学习,持之以恒,不折不挠,价值观念稳固,精神动力强大,这样容易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做出创造性的工作,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以及社会管理上做出创新和成就,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文化的发展。

事实上,伊顿目标中的这些人格特征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合作,政治、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是世界各国所推崇的主流人文文化,是区分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一种重要标志。具备这些人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人在国际上更容易地与不同文化的人相处和交流,从而在国际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中占据优势和主动,赢得他人他国的尊重,甚至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因此,关注和研究伊顿的教育目标,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教育人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在英国有五年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在国内多年从事大学数学教学和研究,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教育对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品质培养的不足。本文从伊顿教育目标开始,从大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培养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问题,探索如何把大学数学教学和提高伊顿目标中的人格品质结合起来。

二、大学数学教学要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

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过于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重点放在概念、定理及其逻辑关系上,教学的目标仅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数学计算以及数学建模等能力。教学方法上,强调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究艺术,课后要认真检查和批改作业等。教学是在教师们自己的摸索和体会中前进,行动分散,低级地重复前人走的教学之路。对于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对于如何安排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性格品质涉及少,这方面的研究和实施方法少。这样的教学把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分裂开来,忽视了学校的最重要目标是要培养人格品质。同时,目前的教育管理方式局限性强、缺乏集体的力量、落后、水平低,会阻碍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广泛传播,降低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停滞在低起点和低水平的重复中。

要改善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不重视人格品质的培养的状况,教育管理部门要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国家、省、市等教育部门组织一批有经验的水平高的教育工作者,组成一个团队,或者协会,针对不同的学生来源和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研究课题,专门地和长时间地研究和探索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借鉴国外的成果,制定出兼顾培养学生人格品质的大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实施办法,然后逐渐完善并在很多学校推广。在学校内也组建类似的教学服务平台,减少重复性的工作,增强工作的协同性,让老师们,特别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们,一开始就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按照专业知识和人格品质二者兼顾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和研究,使学生不仅学到数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在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结合大学数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增加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方法

数学是人们研究自然界和数学本身的抽象世界中数、形、运动变化、推理和行为等模式的空间结构和数量关系等性质的科学,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渗透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地理等自然科学和语言、音乐、绘画等社会科学中。数学的发展主要是伴随世界工业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来的,具有如下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严格的准确性。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文化价值。学习数学可以改进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思考问题严谨缜密且有深度,善于洞察真伪和抓住本质,工作和生活计划性强,办事条理有效率。同时数学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可以提高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大学数学的教学与改革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些特点,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和处理好讲授数学理论知识与培养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关系,在教学方法和管理上做到既兼顾理论知识教学,又做到了从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提高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品质。具体可考虑如下几点:

1.注重数学美。数学中一些概念、性质、定理和推导及证明中含有很多美的东西,如抽象美、严密的逻辑美、精确美、对称或反对称美、符号或公式的形式美、平衡美、守恒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等。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数学美,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分析概念、推导公式和证明定理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把美的东西讲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并通过布置训练思考题、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和思考中理解和欣赏数学美,让学生体验到追求美的快乐和价值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培养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逐步养成追求完美和真理、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品质。

2.利用数学知识和理论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思考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布置思考题、提问和评论等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去伪存真,反复推敲,苦思冥想,确定思考的方向,练习思考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的品质和下结论做决定的能力。具备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思考品质是创新和创造的必要条件,是一个人性格品质中重要的方面,能克服人云亦云、跟风和肤浅的缺点,容易为社会做出创新性的贡献。

3.在数学问题的求解和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和尊重个体与差异的品质。一般地,数学问题的求解思路和方法有多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法,不同人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分享对方的劳动成果。在教学中,除了讲授外,教师要通过对一些数学问题,多组织一些活动和采取一些方式,如随堂提问、问题征集、不同小组的问题回答、作业题检查和解答等,让学生多参与、多配合、多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个体的了解,认同不同个体的差异,增加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认识到来自不同家庭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普遍存在差异,不同特征的个体组成了集体,感受到相互间协作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养成尊重个体,尊重差异、工作相互配合与协作品质,提高团队意识和精神力量。

4.在教学中要以牧师般的爱来关爱学生,感化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像宗教牧师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通过谈话、询问等方式多了解,多帮助、多鼓励、多引导、多肯定、多包容,通过教师的真诚和爱心行动使学生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良好风气,培养和提高学生热情、正直诚实和包容的品质。

5.以数学史和数学家的事迹和成就来鼓励、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历史、发展和应用,讲述数学史中的一些典型故事、数学家的科研成就和精神追求等,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精神的力量主要来自宗教和信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宗教的发展缓慢、范围窄、影响小,这更加需要教师们以各种方式和各种宣传教育材料,鼓舞激励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动力,填补缺乏的不足。

当然,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群体包括教育管理人员的性格品质的影响,需要教师具有伊顿的人格品质。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自己的努力,让我们拥有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拥有自信、热情、正直、包容等伊顿目标中的人格品质,以教师的整体力量影响和带动学生。

参考文献:

[1]伊顿公学的网站:省略.

[2]石艳.全面关怀-从“伊顿公学精神”反思中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当代教育科学,2006,(2),52-53.

第11篇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略)

二、化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与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学生好奇心强,富于幻想,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最容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只有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学好它。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化学实验,如“蓝墨水写红字”――先准备好滴有石蕊试液的稀NaOH溶液,此时溶液看上去好像蓝墨水一般,用毛笔蘸一下溶液,在事先用无色酚酞浸泡烘干过的滤纸上写字。顿时,滤纸上出现了红色的字迹。再如将NaOH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通过这些趣味实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教学中应注意化学实验的教学,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使化学实验能力得以提高。《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选做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①在电影和电视里,常常看到的一些云雾缭绕的幻境,它们是怎样拍摄出来的?②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③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现象?等等。

此外还要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经常性的锻炼。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深刻性的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考,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的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思维逻辑性的培养,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

思维精密性的培养,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克服思维定势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象能力

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想象力,而大多文学作品的形成,技术的创新等,都需要依托想象力,因此不难发现,想象力是人们思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充分发挥这项能力,才能推动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在小学语文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小学生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使写作的内容更加具有个性特点,形成更加高品质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想象力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想象力在作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一、想象力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1.提升写作灵活性。小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而思维意识更是处于跳脱阶段,在考虑事情时不会仅仅依靠固定模式,因此小学阶段也就成为培养学生现象能力的关键时期。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写作灵活性,具体表现在:首先,描述事物的题材是作文中较为常见的命题式作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其中要领,在写作中也没有表现出抵触情绪,这也就说明学生具备了想象能力,就能够产生写作思路及灵感,因此写作能够直接体现出学生的现象能力,这种对写作能力的间接培养能够被学生们所接受及认可。其次,学生在写作时运用想象力,能使自身所掌握的知识面得到拓展,从而形成更加立体的现象空间,使作文描述主体能够通过学生思维加工,展现出另一种形态。

2.推动学生个性化写作。通过对高品质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及作者的写作风格都是因人而异的,他们都存在着的鲜明的个性化写作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想象力,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现象能力的培养,同样能够使学生的写作表现出个性化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进行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这是由于想象力来自于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学生个体不同,思维也就难以一致,所以想象力也就不能被模仿,学生运用想象力写作出的文章,就会被赋予学生的思维,从而形成个性化写作;其次,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更加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从而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而现象力却可以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作文写作,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想象力。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1. 丰富学生自身的表象储备。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都比较少,对于身边事物的观察和积累时间尚短,无法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想象力框架。尤其是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知识的积累或者是表象的储备还存在着不足的问题,从而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其在小学作文中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增加他们的表象备,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素材。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为了增加自然或者是景物表象的储备,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经常带学生去野外进行观察,让他们亲身经历一些自然事物。

例如:观大自然的日出、日落景象、感受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植物的形态、动物的活动等等,在以后想象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让学生多阅读一些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让他们感受一下名人的写作风格,以及描写事物的手法等等,观察一下名人的想象力的发挥过程,有助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延伸;第三,不仅要提高学生表象储备的数量,而且要更加注重表象储备的质量,在对小学生进行表象储备的过程中,一定要选取优质的表象题材进行观察和学习,才能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往好的方向发展,避免学生阅读或者观察一些对想象力发展无益的事物或者作品。

2. 立体思维的培养。想象力需要良好的立体思维能力为支撑,才能将想象的画面变得生动、形象,进而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将其描述出来,才会显得更加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小学生由于进入真正学习的时间尚短,而且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合理的立体思维的培养,在立体思维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立体的事物进行描写,安排不同的学习处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然后写出自己看到的事物的形态,最后学生可以就自己的描写进行相互交流,或者是从另外的学生的角度进行观察,这样学生就能从各个方面对事物进行感知,从而建立起事物在脑海中的立体形象;第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的工艺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完全凭借脑中的想象进行完成,然后将制作的工艺品与真实的事物进行对照,教师指导出学生在工艺品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差距,从而纠正学生在立体思维中的不足之处。

3. 自由思维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跟自由思维的关系密切,在培养想象力的过程中,进行自由思维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自由思维并不是指学生可以胡乱地对事物或者人物进行想象,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对想象的对象进行合理的夸张或者延伸,自由思维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我们在培养自由思维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夸张和比喻等手法,这些手法是培养想象力和自由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利用这些手法能够进一步扩散自己的思维,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打开自由思维的大门;第二,自由思维不仅要培养思维的广度,而且要培养思维的深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再次想象,从而不断扩充自己自由思维的深度,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描写和想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