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

时间:2024-02-23 14:3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身体素质;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48-001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在和未来。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才的基地,如何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促使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与提高,应成为高校体质健康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我国每五年都要对大学生的体质进行一次调研,各高校每年也要对大学生的体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不同年份的体育健康水平测试均值有一定的差异,2005年、2010年的测试结果与2000年测试结果相比,50米跑分别慢了0.1秒和0.2秒;立定跳远分别少了6.2cm和8cm,1000米跑则分别慢了11.3秒和16秒;引体向上差距更大,2010年减少了6次。由上述体质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在整体下降。同时,学生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

二、大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1.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社会原因

对于当前的高中生来说,在他们进入高中的那一刻起,就被各科的作业和考试包围,升学的压力很大,而体育成绩的好坏跟高考又无直接关系,这就导致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升入大学后,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本来就不好,加上就业压力,还有当前的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观点就是只重视知识技能,而忽视身体素质。长期的这种重知识轻体质的思想,也是导致了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学校原因

2.1运动场地、器材的不足导致学生运动时间的减少。随着高校大幅度的扩招,大学人数大量的增加,但是体育场地增加的幅度却很小。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在扩招前就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而扩招后更是紧张。就连基本的体育教学都很难满足,更不要说同学们自己业余的体育锻炼。而学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很多场馆都是收费进入,这更使得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降低。

2.2学校思想上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到了大学,同学们本来有了空闲的时间可以参加体育活动。很多高校也积极的相应国家体育锻炼的号召,但在实际的组织过程中却投入的精力太少。只是个别的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组织,并没有达到全校的动员。现代高校过多的把安全的理念放入了体育活动过程中的首位,而锻炼的效果放在其次。在学校的整体评估中,体育开展的状况影响又很小,这也是直接导致了学校对体育开展的不够重视。

3.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自身原因

3.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近些年来,国家、社会为了倡导大家参加体育活动,提出了很多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人自觉的参与体育锻炼。但是大学生作为当代年轻人的代表,他们自认为跟疾病的距离还比较远,这就使得他们没有认真的去考虑体育锻炼的作用,思想上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2不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影响。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了高中时候繁重的作业任务和高考的压力,精神上得到放松,再加上业余时间较多,如果不加以合理安排和引导,就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和作息习惯。如他们晚上睡的晚,通宵上网,饮食不规律等。这样的生活长时间的持续下去,必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有居住环境的改善,交通的便利,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动空间,减少了青少年户外活动的时间。同时,西方快餐文化盛行,过多高能量物质的摄入,导致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直接引发青少年肥胖症的增加。

三、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

1.营造全社会关心学校体育的氛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引起国家宣传、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向大学生普及正确的营养健康知识。同时应该加强对网吧、网络等娱乐场所的作息时间管理,营造全社会关心体育的氛围。

2.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和体育设施建设

保障体育教师在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等同。对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要纳入教学工作量,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及工作积极性。同时,在教育经费中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的支持力度,以确保本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逐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要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3.保证大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7号文件精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学校必须从管理机制、场地设施、人员保障、活动内容方面作积极探索,每天固定某个时间为学生锻炼时间,其他任何课程都不能占用。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给学生创造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把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走向运动场。把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升学、评优、毕业、就业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沁.《90后大学生体质现状及其对策探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第2篇

【关键词】 野外实践;素质训练;大学生

野外训练是在传统训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被训练对象施与特殊生存环境所展开的一种训练方法,其目的是创建特殊的艰苦的野外环境,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从多个层面塑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品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专家访谈,目前关于野外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是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而基于最基本的身体素质的影响等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笔者希望通过调查的方式对野外训练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诠释。

一、野外训练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于大多数高校或者社会上承办的野外生存训练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初衷,一方面来源于学校为了最大化的刺激学生对于新鲜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和对于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而开展的活动,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对于野外生存训练的时尚感。从目前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野外生存训练在中大城市当中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据资料报道,每年在一些发达地区,野外生存训练的活动频度大约在以35%的速度在增长,在一些中等城市,每年增长的速度也大约在25%左右。

二、野外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野外训练与一般训练相同的地方在于,在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同样的训练目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其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略有区别。对于传统训练手段来讲,大多数训练都是有针对性的机遇身体素质当中的某一种素质或者某几种素质开展的,对于野外训练来讲,由于其特殊的外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必须具备完好的能力。但是,野外训练往往不是到单纯的单一行为,往往是多个行为的集合体,在整个过程,就需要有多个行为同时参与才能顺利的完成整个训练计划,如登山、越野、游泳等等训练手段不仅仅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耐力,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和较好的速度、力量才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这些是在传统训练方法当中无法体现,所以在训练方法改进中,很多专家学者所采取的组合式训练方法就是野外训练的真实描绘。目前关于野外训练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基本身体素质的影响。身体素质的锻炼是任何一项运动训练所必须完成的内容,野外训练也不例外的承担着这样的重任,调查发现,对于野外身体素质训练来讲,在耐力、速度、力量、柔韧和灵敏等五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借助自然界的天然环境,这种训练是对五大身体素质同时进行的外源性刺激,最终使得身体机能得到适应和发展。

(2)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相互协作方面,对于野外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要想避开各种危险的环境和恶劣的条件,队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配合,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

(3)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现在对于大学生热议的问题之一,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野外训练要求学生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在面对各种困难时不断的在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线,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心理承受力,野外训练正好能弥补传统训练这方面的缺陷。

三、野外训练的发展前景

随着高校体育娱乐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城市压力的增加,在学生阶段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会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看好,所以野外训练会随着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大学生教育当中。从社会兴起的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今后一个时期,野外训练会成为众多体育产业商家追逐利润的手段之一。在高校的大肆宣传和广泛的开展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作为教师来讲,也需要经过专业化训练。

对于野外训练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在本研究领域,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增加对素质影响的评价标准,也希望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建议学校和教师在引入野外训练的过程中,有过渡性的训练项目,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和提高。另外,在参加和从事该项目研究中,应该首先做好被受训对象的各项身体机能检测,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童建国.学校体育开展生存训练可行性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第3篇

摘 要 本文以长治学院非体育系参加拉丁舞业余训练的大三女生的体质变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结论,拉丁舞业余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拉丁舞 女大学生 形态 机能 身体素质

一、前言

随着我国大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已引起国家、社会及学校的高度重视。伴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拉丁舞的热情奔放也是受到女大学生的欢迎。但体育舞蹈科学化的训练研究十分滞后。本文通过对女大学生拉丁舞业余训练后的体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拉丁舞业余训练前后女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的变化,从而为女大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长治学院南北校非体育系参加拉丁舞业余训练为期一年的大三女生为调查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依据本文主题在中国知网、期刊网及长治学院图书馆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并进行了分析与整理。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目的,对2011级参加拉丁舞业余训练的大三女生进行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5份,回收率为97%;经过整理,回收问卷中143份有效,有效率为95.33%。

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把数据用SPSS12.0和EXCEL2003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并对数据进行样本配对T检验,在双侧检验的显著性P值中,无显著性差异标准取P>0.05,显著性差异标准取P

三、结果与分析

(一)训练前后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变化分析与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身高在训练前后增长幅度较小,没有显著性的增长(P>0.05),体重在训练后比训练前平均减少了1.27kg,训练前与训练后虽然均属于正常指数,但训练后女大学生的BMI值比训练前低,说明拉丁舞业余训练后女大学生身体更加健康,在改善体型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拉丁舞要求舞者须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挺胸、收腹、抬头、立腰、平肩、松膝、臀部夹紧上提,并且各个舞种的风格、节奏各不相同,它对脚步、姿态、平衡稳定均有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帮助锻炼者纠正不良姿态,塑造挺拔、健美的形体。

(二)训练前后女大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与讨论

从表2可以看出,在肺活量指标中,女大学生由训练前的平均肺活量2671.36ml提高到训练后的平均肺活量3079.85ml,肺活量体重指数增加近10个百分点,两者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

(三)训练前后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变化分析与讨论

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对训练前后女大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50米、800米、立定跳远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并且从P值来看,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依据我国女大学生各项目评分标准与表3结合来看,训练前女大学生的50米、800米、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均属于及格状态,但训练后各项目的平均成绩都提高到了良好状态,这说明拉丁舞业余训练对女大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拉丁舞包含5个舞种,音乐节奏鲜明强烈,它的头、肩、腰、胯、腿及各个关节部位的活动对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它的音乐特点突出,强有力的节奏与力度相结合,不断挖掘人体内的潜力,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锻炼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长期参加拉丁舞训练有利于瘦身,保持轻盈体态,改善身体形态,能满足女大学生对形体美的追求。

(二)长期参加拉丁舞训练对提高女大学生的肺活量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女大学生的心肺机能水平。

(三)长期参加拉丁舞训练对于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季克异.继承・发展・开拓・创新――“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J].体育教学.2007(3):7-8.

[2] 梁莉,凌华.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素质、生理机能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6(12):89-90.

[3] 赫忠慧.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J].体育教学.2007(3):8-9.

[4] 张华,单亚萍.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和姿态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3):45-47.

[5] 刘光红.体育舞蹈对体脂影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0):56-58.

[6] 周丹.拉丁舞对大学生BMI与体脂肪率的多维影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119-120.

[7] 范洪成,张柴华,张丽.水中健身操对中青年女性体质状况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241-242.

[8] 崔玉.艺术体操锻炼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87-91.

第4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 大学生身体素质 潜在影响

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各个学校全面推行。因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且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体育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类中小学校均对本校的体育教学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革,其意在于通过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现笔者就中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潜在影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2002年教育部公布了自启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后的第一次监测研究报告。研究中对来自于全国14个省以及自治区和直辖市共设立的38个监控站的监控数据,与之前所做的4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最终结果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方面的指标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是学生肺活量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同时,近年来我国学生体重、超重率也出现了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是如耐力、体力以及视力等水平却出现了降低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忽视身体素质发展

由于现今的学生大多都是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不仅是家庭的重心,更是父母的希望所在。为此,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极为迫切的。但是,父母更为注重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在体育锻炼方面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很多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体魄较弱的现象。

2.学生轻视体育锻炼

多数学生由于不懂得如何通过正确的锻炼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特别在独自锻炼时不能采取科学的方法,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再者,由于受到部分学校教学方式的限制及其体育设备的滞后发展,致使学生运动项目单一化,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趣味。许多学生没有领悟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加之怕苦怕累,所以上体育课时显得漫不经心,很少能真正用心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由于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许多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上,而忽视劳动课,致使学生缺少必要的锻炼。学校体育工作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导致应试教育压倒一切,“每天一小时课外活动”的规定仍是一纸空文,这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部分学校由于体育器材以及体育活动场地的不足,致使体育活动较为单一,缺乏娱乐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日渐失去上体育课的兴趣。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及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潜在影响

有效的体育教学,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对这些即将升入大学的学子们的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潜在影响。

1.体育教学是增强学生体质的一条主要途径

健康的身体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和资本,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将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由此可见,强健的身体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阶段的中学生,他们即将迈入大学,走向社会,增强体质应该作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他们将来才能面对新时代的重重考验,才能有足够的精力、体力去接受考验、克服困难,以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者,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才可担当重任。而中学体育教学正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因为,在体育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会更显成效。同时,由于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平等、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学生终身开展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对学生今后进入大学,以至于进入社会都将产生诸多有益影响。

2.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最佳环节

作为教师,由于经常与学生接触,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开朗、乐于交流、喜欢探讨,有的学生却沉默寡言,性格较为内向。虽然这有可能是先天使然,或者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是,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也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只是心生胆怯而已。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时常组织一些互助的活动,如双人垫球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刚开始时,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不得不参加,但随着参加的次数增多,久而久之他们的心态也自然了,不但不会再感到有压力,反而乐在其中。慢慢地,他们也喜欢与人交流了,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

所以说,中学体育教学,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愉快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在体育精神中,责任感、荣誉感,以及与同伴合作、互助的精神,拼搏、竞争、信心等信念,对帮助学生学会公正地看待问题,学会遵守规则和规定,服从社会法律法规,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在体育精神的熏陶下,改变并塑造自己的个性,树立崇高的人格精神。

3.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舍不得打,舍不得骂,只要是孩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狭隘心理,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还会造成孩子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一旦遇到问题,就想到父母,不会自己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父母依赖较大。针对学生缺乏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的情况,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竞争性的训练和比赛活动,例如接力赛,需要高度的团体精神,以及队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鼓励,才能发挥强大的团体力量,取得好成绩。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些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无限力量,从而帮助他们纠正自私、狭隘的心理。

再者,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接受艰苦的磨炼,即使疲惫也要坚持。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以便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并做到在失败时不气馁,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同时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是他们的主要特征。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我国大多数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而这些体育活动不仅对学生的身体有益,并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从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和培养,培养他们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跆拳道 大学生 身体素质 心理健康

根据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得知,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每周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的学生大有人在。据调查,有近五成学生两周参加1次课外活动,且参与时间很短,多数学生不超过半个小时。学生不爱运动,不积极参与运动,致使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出明显逐年下降的趋势,体育不达标和体能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成为当前大学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势必影响大学生在就业及生活方面的发展,也会给社会进步造成影响。

跆拳道是高校运动中新兴的项目,其团结向上的运动精神和强有力的锻炼形式,都符合大学生当前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并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强健体魄的方面作出贡献,参与跆拳道锻炼的学生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另外,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由此看来,跆拳道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都作出了贡献。

1.跆拳道运动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运动的角度说,身体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速度素质(单位时间内做出的反应快慢的表征);力量素质(人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大小);耐力素质(人体在长时间肌肉活动时的抗疲劳能力);灵敏素质(人体迅速转换动作的随机应变能力);柔韧性素质(身体各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度)。

1.1跆拳道运动对学生速度素质的影响。

跆拳道运动需要学生调动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通过身体各个部位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完成动作,需要练习者运用手臂、腿部、脚部、肩膀,通过脚部踢打、手部攻击、防御结合等一系列动作完成,对抗性强,运动激烈,需要练习者反应灵敏,快速做出撤退、进攻、或是劈腿等反应,长期坚持会锻炼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身体的运动速度,包括出拳速度、踢腿速度、反应速度等。同时对人体机能的抗打击能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起到重要作用,对锻炼腰部、腿部肌肉也有很好的作用,使学生的速度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1.2跆拳道运动对学生力量素质的影响。

“手无缚鸡之力”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某些学生不能坚持锻炼,使得他们的力量素质非常薄弱。在跆拳道的实际对抗中,是由肌肉在反复收缩下产生强大的力量抗击对手,在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方面作用颇大。例如,跆拳道以腿法应用居多,腿部的力量和速度都会得到提升,腿部爆发力增强。同时由于腿部力量的提升,使需要腿部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水平显著提高,在达标测试中也验证跆拳道学习者比未参与跆拳道的学生立定跳远成绩要好。

1.3跆拳道运动对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

耐力素质需要人体长时间的坚持,克服运动中产生的疲劳感。耐力素质是衡量运动者实体素质的重要指标。跆拳道运动需要锻炼者全身协调配合,用踢打、拳法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协调全身力量、耐力方面,需要锻炼者不断坚持,挑战身体的极限,提高机体的承受能力。

1.4跆拳道运动对学生灵敏素质的影响。

灵敏度是人体快速反应、协调动作的能力,跆拳道运动中需要不断变换身体的位置和方向,寻找出击和躲避的机会,这就要求锻炼者具备较高的身体灵敏素质。跆拳道要求练习者动作灵敏、耐力持久,并且力道大、速度快,因此,在练习的时候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灵敏度训练,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灵敏素质,长此以往对学生身体产生很好的影响。

1.5跆拳道运动对学生柔韧性素质的影响。

在韧性训练的时候,运动幅度稍大会出现腰酸腿痛甚至抽筋的现象,但关节灵活,肌肉有韧性,才能在出拳、踢腿时做到有力,因此跆拳道对锻炼者韧性的锻炼,会同比其他运动项目的要求更高,在形成学生健康体格的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1.6.跆拳道对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心肺功能是一个人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练习跆拳道可以促进人体加速进行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使心脏收缩能力增强,增强心脏ATP酶活性,使心脏提高运动负荷,增强人体体质。长期锻炼跆拳道,还能改善心血管机能,使心脏每分钟输出血量增大,提高身体有氧运动的能力,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增强。在跆拳道运动中,由于身体各个器官需要更多氧气,心脏供氧量和循环速度都会增加,肺部通气量增加,这也是肺活量增强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参加跆拳道锻炼的大学生,在身体形态和心肺功能方面,都较训练前有了明显改善,腰围、臀围都存在减小的程度,而心率方面则减少了10次/分钟,体重平均减少4KG,肺活量得到增强,心肺功能提高等一系列好转变化,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提升。在体育达标项目中的表现也很好,心肺功能的增强使得男女长跑(男1000米、女800米)、50米接力等耐力型运动的达标率和优秀率都有所提高。

在练习跆拳道时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需要获得更多血液和有氧细胞的供应,使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增强肌肉新陈代谢的功能,在减轻体重、消耗脂肪方面的功能首屈一指。跆拳道消耗体内脂肪,紧实肌肉,避免学生发生肥胖等现象,使人体身材趋于匀称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体格。锻炼跆拳道使学生在身体柔韧性方面、肌肉爆发力方面、耐力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对形成良好体格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进步有很大的贡献。

2.跆拳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社会当前最为关注的身心健康指数的重要标准,对大学生在感情、思维、意识及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多角度测评,对于区分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的情况起到很大的作用。

2.1跆拳道可以帮助学生缓解不良情绪,并形成良好的文明举止。

随着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在长时间的压力下,学生很容易有焦躁、抑郁、不善交际等方面的不良心理问题。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宣泄,则很容易使学生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跆拳道在进行实战对抗和展示时,会发出洪亮的声音,即鼓舞自己的士气,同时将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对缓解情绪有很好的帮助。许多锻炼跆拳道的学生表示,在场上可以大声喊出来,所有的不快和积压的情绪都能发泄出来,心里觉得畅快了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进行跆拳道训练后,性格偏执的状况有所改善,并在强迫症和敌对方面有显著的差异,通过跆拳道的学习,明显改善学生的自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由此看来,跆拳道的喊声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同时,跆拳道练习者进场时都要向对方鞠躬,以示礼貌和尊重,因此跆拳道是一种礼仪性的文明运动,它推崇的是忍让和谦恭的精神,这也是跆拳道锻炼者遵从以礼训练的宗旨,在练习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礼貌的方式对待长辈、教练、同学,提高个人修养,对学生学习谦虚、礼让等良好品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跆拳道运动能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由于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学生本身因成长环境因素,人与人指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跆拳道的练习需要两人或多人互相配合,比如踢靶练习,一人拿靶另一人踢靶,互相配合,默契合作,两人轮流替换,在训练中增强队员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跆拳道推崇的是团结互助精神,由于学生各自身体素质、心理差异等方面影响,学生间的交流和团结受到限制,沟通不畅和接触的机会少,使得学生间的学生情谊越来越淡,许多学生几乎只认识周围少数同学,和其他同学的接触几乎没有。在此情况下,跆拳道为学生的进一步接触提供了可能,大家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学生越来越活跃,思维越来越开阔,学生间的交流变多了,性格也开朗了,班级融洽性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和活动组织越来越好做,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性随之提高。因此,跆拳道运动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跆拳道满足大学生对自身防卫的心理需要

由于当下社会压力大,造成流动人口增多,下岗失业人员比例上升,致使社会治安日渐不好,因此,对于缺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学习擒拿格斗术,寻求自身防卫成了许多学生的选择,特别是女大学生。由于女大学生在力量和体格方面的弱势,在面对危险的情况下,面临侵害的几率高于男生。虽然机智勇敢化险为夷不乏是明智的选择,但如果自身能有保护自己的擒拿、格斗术,使遇事时的危险系数大大降低,并且在危难时刻保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恰恰是跆拳道竞技技能的价值体现。跆拳道的自我防护技能对学生心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自我防护是人类的基本本能,是一切生命下意识的保护欲望,当身体受到攻击或即将受到伤害的瞬间,身体会做出本能反应,跆拳道是竞技体育中在保护中进攻,在进攻中保护的有效结合项目,这个特点是学生对跆拳道的防卫作用的认可和接受。有一技在手,大学生在遇到危险时就不会盲目到手忙脚乱,提高了脱险的成功率,对此,跆拳道满足了大学生自身防卫的心理需求。

2.4帮助大学生完善自身性格

大学生处于人生历程的辉煌阶段,在此阶段,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普遍较好,奋发向上,独立自主,有一股青春洋溢的学院风采。但正因为如此,单纯的性格,美好的愿望,在没有经历社会磨炼的情况下,往往对挫折的抗打击能力不够。有的学生有很好的自制力,能够控制自身的情绪波动,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处变不惊,不急不躁,用自身的控制力化解困难。但同时存在一部分学生排解不良情绪的途径与方法不正确,使心情越来越糟糕,当遇到着火点的时候很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通过跆拳道的学习和平时不断的发泄,使每个学生在压力面前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并及时通过呐喊、踢打等行为及时宣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及时关注学生情绪及行为变化,及时帮助,及时疏导,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心情得到抚慰,感情得到宣泄,使学生放下包袱,放松心态,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不断发现和纠正自己思维上的偏差,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程度。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运动量较大的竞技体育项目,其对抗性和实用性是大学生喜爱的主要原因,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是显著的。练习者只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并进行长期不断的坚持,就可以使身体的柔韧性、力量性与爆发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对跆拳道的学习,一方面提高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达到健身、健美的双重效果,增进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跆拳道使学生的抑郁、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得到缓解,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使得大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得到改善。学生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摆脱了浮躁和困惑,积极投入生活学习中,减少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各大院校推广跆拳道运动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王慧.探究跆拳道教学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12):33-34.

[2]董纪鹏.浅析跆拳道运动与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J].当代体育科技,2015(1):233-233.

[3]董珂.跆拳道训练对大学生体适能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5(11):135-135.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路径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必要性

身心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其中,身体素质包含形态、机能、健康维持能力和健康知识与意识,心理素质包含个体发展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心理素质,具体又可分为独立素质、自我调适素质、个体开拓素质等。研究表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心理因素会影响身体状况,反之,身体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和振兴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重要的人才储备。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作为一个典型的“初级社会”[1],从本质上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拥有多样性和专业性的技能,在社会群体中能凸显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显得更为复杂,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为多样性。有资料显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而社会需求的岗位数量却变化不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专业素养、人际交往、体质和心理)被作为用人单位录取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身心素质作为其中的一项基本内涵,更是社会所关注的重中之重。就当前形势来看,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健康的躯体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敏感群体而言,科学引导身心健康培养,系统地接受健康知识教育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二、当前大学生身心素质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需要面临多重压力,包括学业、人际、心理、就业等方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多数大学生身体处于一个医学上的临界状态,即亚健康,虽未出现机体上明显的疾病,但仍对人的精神活动出现干扰,并使人的适应能力下降。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承担多重压力的情况下,大学仍较为注重学生的智力培育而忽视了身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容易放松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2]。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国内学者对我国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身体健康等方面的专题调查,并对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因素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江苏省教育厅自2006年开始对大学新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并将结果按生源地反馈给13个省辖市,结果显示大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指标连年呈下滑趋势,在多数机能与素质指标变化趋势上,大学生甚至不及中小学生。另一结果出自王胜超副教授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我国部分高校的528名本科生 进行调研,样本覆盖13 个省市的15 所大学。数据表明被大学生认为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排在1~3位的是缺乏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生活无规律以及缺乏体育锻炼,其认知程度与影响程度达到54.8%~67.9%。“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则是增进健康的三大主要途径,其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85.6%的认知程度列于首位[3]。

近几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和2007年《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的相关要求,高校每年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测试和调查,包括体能测试、心理普查和体检等多项内容。从体能测试结果来看,纵向方面普遍显示,大一和大四年级学生的体测成绩对比大二、大三年级的体测成绩显示良好率较低;而从横向分析,新生入学初期,体能测试的合格率相对较低,约60%-70%,这一时期,有心理障碍学生的百分比相较其他时期呈高水平,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调查显示,有的学生经常出现因心理原因而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各项压力均有过此类现象,而部分学生会由于积攒过多的负面情绪,不及时疏导,从而因心理压抑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甚至出现厌学、厌世的现象。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健康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甚至有些认为自身的健康知识并不能达到维持自身健康的作用。大学生大都处在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格重塑完善的关键期。大学生的心理感受性强,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都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强烈的冲击。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对大部分初次离家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压力。而对于老生来说,学习压力、课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也容易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前,还应注意到90代学生的特征日益凸显,在物质基础不缺乏的条件下,“90后”的身心问题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譬如喜欢独处、不善人际、独立性差、缺乏安全感等等。

总体来说,由于年龄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个体在这个阶段的种种表现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对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尤其是刚进校的新生和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自身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有限,导致常常因为主观或者客观认知、个人情绪、人格等因素走入心理误区,出现诸如自卑、孤独、嫉妒、社交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机体的功能,体现出身体疾病。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在智力上占据优势的社会群体来说,如果不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疏导,便会成为身心问题的高发群体。如今各大高校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方针政策,正在积极地推进高校健康教育体质的建设和发展,但在这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许多高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不涉及到成绩结果,所以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同时,制度的不完善、政策的不合理也往往导致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各部门的衔接上都存在着问题,也使得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三、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路径

目前,我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4]。深入研究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内涵和提升途径,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身心健康意识,提高整体素质,为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及成功就业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从大学生的内部因素来看,培养自身调节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关键;从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家庭条件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竞争的加剧等,都可能成为他们主要的压力源,因此就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途径而言,应从学校、学院、班级,甚至家庭等多层级地构建身心健康教育模式,多角度设计提升途径,加强身心素质培养成效。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身心健康监测机制

学校应首先建立起大学生身心健康监测机制,避免“闭门造车”现象,加强体育系、校医院、心理咨询发展中心、学院、辅导员等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之间的衔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同时,以学院为单位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细化体检和体能测试的相关标准,定期通过问卷、测试等方式抽样跟踪学生四年的身体状况,收集有效信息,在必要时能提供详细数据。

(二)深入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制度

新生入学教育是新生了解校史、校情、校貌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大学生涯的第一课。积极努力深化新生入学教育能帮助新生更好地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帮助新生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因此新生入校这一时期对打实学生身心素质基础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同时,通过积极开展高年级学生与新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座谈会等生动活泼的方式,促进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维持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为新生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的顺利度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设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课程

教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以授课的形式使身心健康知识更直接地传授给学生。1990年国家教委和卫生部联合颁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文规定普通高校要开设健康教育课,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极具教育战略意义。在开设专业文化课的基础上,整合身心健康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三级身心健康教育网络,配合优秀师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程度的身心健康教育课程,以先进的模式、丰富的内容进行课堂理论学习,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避免“填鸭式”教育,多结合实践,综合考量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

(四)举办身心健康教育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育中的健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还应理论结合实际,要有实践的要求,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达成培养目标。从学校层面看,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借助“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节”、“校体育文化节”、“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平台,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锻炼身体机能,强化抗压抗挫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学院层面看,可依托学院学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月”、“爱国卫生月”等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深化身心健康教育的成效。

(五)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科研交流活动

在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通过对学生日常的教育与管理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还应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在身心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身心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使不同身心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从事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教师不仅自己要关起门来潜心搞研究,还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丰富自身素养的同时汲取先进的教育经验。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参加各级学术研讨会和各种学术培训的机会,不断开阔视野,提高层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六)建立身心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

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应建立以主管教学的院长、副书记为领导,学院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人员以及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依托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平台动员全院各部门明确身心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基本任务,关心支持和参与身心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保证身心健康教育在学院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增加身心健康教育的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七)针对困难学生进行困难帮扶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等,而进入大学后迅速的环境变化和角色的转变都易给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因此对于在身心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应充分依托学校和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借助“心理健康协会”、“朋辈辅导员”等组织,结合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协同专业指导教师,学院辅导员,学生骨干等对其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个的困难帮扶,正确引导和疏导负面情绪,宣泄压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八)开拓身心健康宣传教育阵地

能否科学认识身体和心理现象,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身体保健和心理调适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化大学教育模式中,网络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加强身心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依托网络媒体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切实需求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日常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快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努力做好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反馈学生日常所碰到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身心素质。

(九)加强“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在学生身心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身心素质教育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如遇学生出现身体疾病或心理问题应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寻求家庭的帮助。在日常管理中也应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身体或心理动态,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及配合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教育工作,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及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秀兰:谈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1)

[2]侯勇,颜素珍: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路径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5)

第7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田径教学;分层教学模式;具体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重视,这对大学体育田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的大学体育田径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技术性和竞技性,教学方法较为教条,教学内容“一刀切”,不考虑学生实际的身体条件,不适用于学生的个体发展。由此可见,大学体育田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它在大学体育田径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过去盲目教学的现状,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1 分层教学模式的内涵及优点

分层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践行,它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及潜力倾向为基础,将学生分组实施分层教学,进而实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这一种教学模式有着以下优势:第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将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结合了起来,有效解决了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差异之间的矛盾;第二,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对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利于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很大的裨益;第四,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2 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田径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大学体育田径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首要工作就是了解学生实际的身体素质状况,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采用相关的身体素质测试方法和测定技术,便于掌握真实的数据。比如,测试学生的短跑、耐久跑、跳跃、投掷等能力,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出准确评价,并记录数据,做好分层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2.2对学生进行分组,适时进行组别调整

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特长,以及学生的意愿,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在过程中定期评价学生的能力倾向等,再考虑学生意愿,对组别进行适当调整,让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能力相符,这对学生发展有很多的积极作用。比如,把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是身体素质相对优秀的一组,B组是身体素质正常水平的一组,C组是身体素质较差的一组。具体到不同的田径项目训练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特长进行调整。比如,B组的学生短跑能力较高,在短跑训练中就可以把这位学生调到A组。这样分组既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短跑能力的增强。

2.3实行分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进行分层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小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A组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探究与学习;对B组采用系统性教学法,让学生先示范动作要领,然后教师给予指正;对C组采用亲身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动作要领,学生跟着做,教师再指正。此外,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小组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400m短跑训练中,A组男生要求在1min以内跑完,女生要求在1.5min以内拍完,B组、C组则依次延长时间。

2.4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由于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情况不同,他们的田径成绩必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要进行分层考核评价。为保证评价结果公正合理,应设置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即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标准,这样一来既可以对全体学生的训练结果有个区别性评价,检验每一位学生对田径运动项目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增强不同层次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3 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体育田径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坚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宗旨,践行了“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利于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的提高,让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增强。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要重视教学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实施,遵守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这是关乎于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田径教学中应用效果的重要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乔诚,许建生.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6(15):56-57.

第8篇

关键词:成效 体育锻炼 意义 影响 策略

体育锻炼,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且和民族及国家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决定了祖国未来的成败兴衰。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非常迅速。而因为面临就业、社会变革、家庭、学校的期望,以及学习上的巨大压力,容易导致社会适应危机。特别是不健康的身心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开展大学生体育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

人体的成长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营养、遗传等,而体育锻炼可促进机体骨骼的生长,对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起到一定的提升,能够改善身体的各项功能和系统结构,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协调。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消除因为学习压力而带来的不良情绪。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情绪等因素,和大学生参与有活力的娱乐活动,及体育锻炼,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体育锻炼还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性格的影响

当前,我国有越来越庞大的独生子女队伍,而大学生是这一群体的主体。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独生子女症。这一症状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差的动手能力、个性畸形、任性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而作为机体锻炼的直接手段,体育锻炼可促进大学生基本技能的提升。通过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以及善于交际、活泼的个性,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今后健康的成长夯实基础。而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成效是,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长了“投、跑、跳”的能力,使身体的灵巧性和协调性大大提升。

二、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成效的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升锻炼的成效

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学校生活的大学生,应充分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项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首先学校应对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使学生能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更加清醒的认知,这样才能自觉的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其次,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还应适当的组织各种体育活动,通过举办各项体育赛事,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在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也使体育锻炼的成效性得到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良好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成效性做出保障。因此,学校应对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尽可能的完善。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开展。一方面,学校应对各个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尽可能的开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三)重视体育课堂的教学,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

尽管大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但却有着非常有限的体育锻炼时间,因此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可使锻炼的效果得到一定的提升。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要重视体育理论教育,更要对课堂教学中的体育锻炼,引起足够的重视。可通过组织体育游戏和体育锻炼等,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可亲自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会使体育锻炼的效果达到最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也是提升大学生锻炼成效的方法,可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进一步开展。

(四)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注重因材施教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大学生类型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也应该有所不同。应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在实践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择体育项目。对于那些急躁型和体弱多病的大学生,可选择那些持久性、有较小强度的体育项目,如慢跑等。而对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尽量选择一些集体项目,如拔河和篮球等。对于性格胆怯的学生,可选择锻炼胆量的运动项目,如平衡木和滑冰等。而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应对肌肉发育的均衡性引起高度的重视,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对身体的各个环节进行锻炼。

(五)加大经费投入,促进阳光体育的实施

大学应认真贯彻和执行教育部“关于开展阳光体育锻炼”的文件精神,并通过全过程的评估、管理和监督与跟进,掌握阳关体育的实施情况。加大考评力度,将评估机制的导向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学生每天进行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做出保障,同时,政府还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提供各项完善的条件,促进高校阳光体育锻炼的顺利实施。

大学生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及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而如何才能更好的提供体育锻炼的成效,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从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为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重视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成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田海滨.对我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N].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黄力艳.影响高校女大学生选修健美操的因素分析[J].大众科技.2010(08)

[3]顾民.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因素分析[N].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第9篇

关键词:NTC训练;体育舞蹈;大学生体质水平

NikeTrainingClub简称NTC,它是由耐克公司集合了大量的优秀职业体能运动的教练研发出来的适用于所有健康人群的全身性的功能性训练课程。其课程的构思主要是以世界级运动员的常规训练作为基础,这项课程中包含了五项基本训练,分别为力量素质、有氧耐力、核心部位能力、平衡能力以及柔韧训练。NTC训练课程是一种间歇性的训练方式,它通过特定的功能性训练内容,达到高效燃脂。由于它的训练周期短且效果显著,受到了广大的白领阶层和学生人士的喜爱。NI-KE公司也在各城市的高校进行了推广,高校体育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了相关课程的培训,并将这项新颖的训练方式融入了自己教学工作之中,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水平和运动能力。但目前来说对其实效性的研究还是较为缺乏,所以本文将NTC系统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的体质水平进行干预,为改善和提升其体质水平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其他体育项目课程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经验。本研究主要是针对体育舞蹈选项班的素质训练教学内容进行试点性改革。由于NTC课程的训练的有着统一的教学训练模板,且所有的模板课程设计都是源于功能性训练的基本理念,训练过程中采用间歇训练法,各动作之间都有着严格的间歇休息时间和训练的频率。因此只要在体育舞蹈的选项课的素质教学中严格按照NTC的训练手册执行即可。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二体育舞蹈选项班(女生班)作为研究对象,将体育舞蹈的两个选项班分别作为教学实验的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每个选项班人数为30左右人。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常规研究方法一致,以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为辅,以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为主。本研究主要是针对体育舞蹈选项班素质训练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由于NTC训练课程有着统一的训练模板,所有的训练方法都是既定,因此只要在体育舞蹈的选项课素质教学中严格执行NTC的训练手册即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制定的各项测试指标主要是为了测试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的力量以及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的能力,因此本研究结合体育舞蹈项目特点因此本研究选取心肺、速度、力量、柔韧和耐力素质相对应的训练内容。具体内容见下表。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两组别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分析比较

本研究的身体形态指标选取了体重、上臂围和大腿围三个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围度是指范围和尺度。一般在健身领域,是肌肉常用的测量指标,是反映人体的身体比例的指标。上臂围是指上肢自然下垂时,上臂肱二头肌最粗部位的水平围长。大腿围指的是人体下肢的肌肉最大粗壮部位的水平周长或经臀股沟点的大腿肌肉水平围长。表1可以看出,两组别同学在体重和身体维度方面的差异性并不突出,体重得分基本上处于正常水平。

2.2实验前两组别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分析比较

本研究选取的身体机能指标为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的气量。健康状况愈好的人肺活量愈大,肺活量因性别和年龄而异,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正常的成年男性其肺活量一般为3500~4000毫升之间,女性一般为2500~3000毫升左右。其中青壮年人的肺活量最大,幼儿和老年人的肺活量比较小。一个人在其20岁之前,他肺活量与年龄的增长是成正比的,而到了20岁后肺活量的增加量就不明显了。肺活量主要是表现人体胸腔壁的扩张与收缩的宽舒程度。到了30岁之后肺活量随年龄的增长成反比,大约每10年下降9%~27%,但如果一个人长期的坚持体育锻炼,他的肺活量却仍能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实验前期两组别的同学的肺活量成绩不是很理想,基本上处于及格边缘。

2.3实验前两组别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分析比较

2014年修订版的《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对于反映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指标测试指标选用的是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50米跑、一分钟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立定跳远以及坐位体前[2]。以上的各项指标分别是对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素质的具体体现。因此本文身体素质的评价指标选取50M、一分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和800M耐力跑。实验前期两组别的差异性并不突出,而且成绩基本上也只是维持在及格边缘。

2.4实验后两组别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分析比较

由下表4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经过一个学期的NTC素质教学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体重指标变化上的差异性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在围度指标上却是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中经过NTC训练的实验组学生的大臂围和大腿围有了很大的变化,较之训练前肌肉线条更加优美、紧致,这主要得益于NTC训练中的前爬平板俯卧撑、和全方位弓步蹲动态俯卧撑这三项有针对性的训练,经过一个学期系统的训练和对肌肉的刺激,使得学生肌肉线条更明显,从而更好地塑造了学生的身体形态。

2.5实验后两组别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分析比较

经过为期一学期的素质训练后,两组别同学的肺活量成绩都是有所提高,但实验组的同学肺活量成绩的提高幅度是否明显优于对照同学的,两组别更是呈现了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组的同学平均值得分可以达到接近良好成绩的水平。这主要归功于NTC系统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对同学的心肺功能进行锻炼,所以成绩提高幅度较之对照组更凸显效果。

2.6实验两组别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分析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和素质练习,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学生的素质成绩都有所提高。但经过NTC系统训练的实验组女生无论是在速度、耐力、柔韧以及力量素质提升幅度都是远远大于对照组的,尤其是在速度和耐力这两个指标成绩方面,更是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性。

3结论与建议

1.与常规素质练习相比较,通过NTC系统训练后,体育舞蹈选项班的学生在身体形态指标上的围度变化效果还是比较突出的,但对体重影响效果不大,与常规素质训练的效果相差不大。2.由实践性教学实验可知,实验组身体机能指标中的肺活量提升效果尤为突出。这就表明NTC系统训练中心肺功能锻炼效果较之常规训练效果更为突出,这为学生耐力性项目的成绩提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3.身体素质指标中,无论是常规素质训练还是NTC训练,各项指标均能得到提升,但经过NTC训练的实验组在速度和耐力指标表现更为突出,建议可以按照体育选项班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现状对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NTC系统训练辅导。

参考文献:

[1]姜宏斌.功能性训练概念辨析与理论架构的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5.(7):22.

[2]田彬.NTC训练课程对于高校大学生体质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第10篇

关键词: 有氧健身操 饮食 女大学生 身体形态 身体素质

有氧健身操是一种将健身操和现代流行热舞相结合的一种具有全新理念的有氧健身运动,即在音乐的伴奏下锻炼全身的健身运动。有氧健身操较其他运动更具趣味性,动作也简单、易学,音乐节奏鲜明,有较强的愉悦身心和增强身体健康的实效性。

1.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有氧健身操与饮食的搭配对女性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调查,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有氧健身操与饮食的搭配方法,为一些身体超重的人群提供一个有效的减肥配方。

有氧健身操是一种富有韵律性的运动,它的特点是长时间持续地运动,强度适中,能有效控制体重,有效提高练习者各种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人体的身姿和心肺功能、耐力水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锻炼大肌肉群。热量摄入标准是,减肥者在非训练日为1300千卡的热量摄入,训练日约为1550千卡的热量摄入。食谱即根据这个标准制定。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海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的55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效样本为50例,年龄为18―24岁。

2.2研究方法。

锻炼时间为3个月,每个星期练习3次。分别在每周一、三、五进行。有氧健身操编排为60分钟,其中热身操5分钟,有氧操30分钟,伸拉操5分钟,调整个性操5分钟,腰腹练习操10分钟,放松操5分钟。并制定了3个月不同的减肥饮食食谱,主要以瓜果和粗粮为主,配上少量的低脂肪、高蛋白食物。在3个月中对饮食和运动量有过少量的调整。

2.3测试指标。

身体成分包括身高、体重、体脂百分比、体脂重量、瘦体重。身体形态指标包括胸围、腰围、臀围、大臂围、小臂围、大腿围、小腿围。身体素质指标包括握力、臂力、腿力、安静HR、肺活量、血压、速度、耐力。身体柔韧指标包括左、右纵劈叉,横劈叉,转肩,下腰。测试时按照测定标准的要求进行测量,并严格执行各项指标的注意事项。

3.饮食与有氧健身操的方案

3.1饮食配方的依据。

摄入较少的热量是减脂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道理很简单,如果摄入体内的热量大于身体消耗的热量,那么体内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合理的运动和科学的饮食是减肥成功的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仅靠运动而不控制饮食,往往很难达到减肥的效果。

3.2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

根据人体能量守衡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减肥者非训练日为1300千卡的热量摄入,训练日约1550千卡的热量摄入。也可以通过比较简便的方法确定每日的热量――非训练日的摄入热量以人体基础代谢的热量为标准,训练日的摄入热量在基础代谢热量的基础上增加200―250千卡左右。

3.3确定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率。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三大产能营养素,不同人群对其供能比率的需求是不同的。一般人群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供能比率分别为60%、15%―20%、25%―30%,而减肥人群则应分别为40%―55%、20%―25%、20%。

3.4根据供热营养素的产热系数确定三大营养素的量。

每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能量值称为产热系数。食物中每克碳水化合物能提供4千卡的热量,每克蛋白质也能提供4千卡的热量,而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的热量。

3.5有氧健身操锻炼的制定。

制定有氧健身操的锻炼时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3.5.1安全性。运动采用的有氧运动,强度或负荷量应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减肥标准来制定。学生的健康性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心肺功能不健全的人是不能参加有氧运动的。在运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反应,随时对个别学生作强度的调整。

3.5.2可接受性。动作的编排采用学生能接受的简单动作,再不断变换动作的路线和方向,配上节奏欢快的的音乐,使学生在娱乐中达到锻炼的效果。

3.5.3预期效果。学生运动后体重下降了很多,心肺功能和体质健康状况也有明显的增强。而学生要想在停止运动后仍然保持体形,就要继续控制饮食并进行适量的运动。本次有氧健身操的编排目的是增加肺活量,促进体内血红细胞的氧代谢功能,全面提高训练者身体耐力,同时减少体脂含量。综合有氧操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健身者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健身者的需求更换其他操种。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这样消耗脂肪的比例才会增加。

4.结果与分析

4.1有氧健身操锻炼与饮食搭配后身体成分的影响。

通过对50名肥胖型女大学生为时12周有氧健身操锻炼与饮食搭配前后的身体成分的测试,结果显示:长期进行有氧健身操锻炼与饮食的搭配,能使肥胖型女大学生的体重比训练前减轻7.33kg,体脂百分比训练前降低2.34%,体脂重量比训练前降低2.1%,瘦体重比训练前降低0.93%。从身体成分的各个方面来看都有很明显的下降趋势。研究得出,长期从事有氧健身操锻炼加上合理的饮食搭配,能改善肥胖型女大学生脂肪代谢,改变身体成分,使瘦体重和体脂占总体重的百分比更加合理,对增强体质、预防肥胖并发症有积极的作用。

4.2有氧健身操锻炼与饮食搭配后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女大学生处于18―24岁年龄阶段,无论生理或心理都处于走向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期。在形态方面,女生进入大学后,胸围、腰围、臀围等身体形态指标的增长趋于缓慢。现代女大学生受其性成熟期心理特点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怎样保持健康的体质和健美的体型”甚为关注。但现状令人遗憾,由于营养的提高,又缺乏足够的运动,女大学生容易出现臀部和腰部偏肥胖、胸部发育不足的体型。优美。结果显示:为期12周有氧健身操的锻炼,满足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她们在音乐伴奏下,轻松地达到了锻炼身体,改善不良形态的目的。再配合合理的饮食,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有很大的改善。这50名女大学生的胸围围度比训练前缩小4.79cm,腰围围度比训练前缩小7.42cm,臀围围度比训练前缩小6.02cm,大臂围度比训练前缩小3.95cm,大腿围度比训练前缩小3.60cm,小腿围度比训练前缩小4.17cm,小臂围度比训练前缩小4.29cm。

4.3有氧健身操锻炼与饮食搭配后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的50名普通女大学生参加有氧健身操锻炼与饮食搭配的研究,发现经常进行有氧健身操锻炼有利于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即学生的手臂力量、腰腹力量、下肢力量和有氧运动能力等都有显著性的差异。结果显示,仰卧起坐比训练前增加12.70次,握力比训练前增加1.36kg,臂力比训练前增加2.85kg,腿力比训练前增加8.20kg,肺活量比训练前增加169.35ml,测试结果与相关研究的结果相一致,说明有氧健身操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4.4有氧健身操锻炼与饮食搭配后对身体柔韧和机体的影响。

柔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与年龄有关。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性会逐渐降低。二是与性别有关。女性的柔韧性普遍要比男性好。三是与训练有关。经常进行相关训练可使人保持良好的柔韧性。柔韧性也是人的基本运动能力之一,体现灵活性的柔韧性与体现稳定性的肌肉力量,是维系运动系统健康的一对相辅相成的要素。肌肉力量良好、柔韧性较差的人,关节的稳定性较好,关节不容易受伤,但是肌肉却容易被拉伤;柔韧性良好、肌肉力量较差的人,肌肉不容易被拉伤,但因关节的稳定性较差而容易受伤。本套有氧健身操在热身操中的柔韧部分是为了避免后面锻炼时的肌肉拉伤;在放松操中的柔韧部分是为了缓解肌肉的疲劳,消除运动后的不适。在中间部分有5分钟的伸拉操,主要是练习学生的身体柔韧部分。结果显示:劈右纵叉离地比训练前降低9cm,劈纵左叉离地比训练前降低7.09cm,劈横叉离地比训练前降低9.70cm,转肩两手之间的距离比训练前减少15.45cm,下腰手与脚之间的距离比训练前减少20.35cm。

5.结语

5.1有氧健身操锻炼与饮食搭配对女性身体成分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5.2有氧健身操在改善女性身体形态方面效果良好。

5.3有氧健身操运动对提高女性的身体素质效果明显。

5.4有氧健身操运动在身体机体方面的改善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第11篇

关键词:健美操;大学生;身体素质

一、我国大学生健美操运动现状

正处在身体和人格发展重要时期的在校大学生,大学是其吸收知识,强化体质,优化个性,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健美操的实质是通过音乐节奏结合身体练习,实现有氧运动,进而达到提高健康水平,完善形体指标,加强运动娱乐的体育锻炼活动。健美操在练习的时候不仅形态优美而且节奏感很强,并且能够有效提升活动人的外部形态,基于这些优点,在大学校园一经开始,就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进来。健美操不仅有表演性质,同时还有极强的娱乐性,一方面能够实现大学生展现自我的需要,还能够锻炼其生理和心理的能力,符合文化发展的要求,最终实现学生精神的愉悦发展,缓解紧张情绪,构建身心健康发展态势。尤其是最近几年,运动热潮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健身活动,知识水平的增加,科学锻炼意识的深入,使得人们在选择健身活动的时候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个性化,适合自身实际特性的运动锻炼越发受到欢迎。健美操随之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像新型的健身形式,水中健美操和利用器械的集体力量练习,还有在特殊场地进行的固定器械的有氧练习等多样化的健美操形式逐渐深入到了健美操爱好者的锻炼范围中。逐渐发展的健美操形式吸引了更多热爱运动的人群,尤其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健美效果好,运动损伤出现的情况也少,另外还能够减少脂肪,降低体重,优化形体,提升协调性和柔韧度,以及增加乐感的好处。健美操自发展开始就广受各界人士喜爱,将健,美,力三者结合发展,最近几年更有很多研究健美操促进大学生体质的相关内容,为大学教师在实际健美操指导教学中提供了很多可据参考的价值和意义,也为学生进行健美操锻炼提供了一些锻炼的方法和参照,有效地推进了健美操的发展。

二、健美操运动对在校大学生身体状况的影响

(一)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通过健美操运动教学,大学生的体重有所减轻,胸围和髋围有所增加,腰围,大腿和小腿围都开始降低。健美操作为一种动静相结合的体育锻炼形式,其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锻炼的部位影响范围广,运动形式多样百变。健美操能够锻炼身体的柔韧度,可以优化挺胸,收腹及立腰活动;健美操里的扩胸活动,可以锻炼胸背部肌肉增加胸围;提臀动作能够锻炼臀部肌肉,可以有效增加臀围;另外健美操中大量高频率,大幅度,高负荷的运动动作,可以有效地消耗掉学生的体内能量和身体脂肪。在健美操运动过程中心率基本保持在每分钟一百六十次的频率,在进行健美操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大量的消耗掉氧化分解的血糖以及脂肪。在健美操教学实际经验中我们发现,经常持续参加健美操锻炼的学生,每月平均减掉脂肪一千五百千克,常年坚持下来,可以有效达到减肥的目的,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

(二)对身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健美操运动锻炼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呼吸系统机能,根据调查分析,可以总结出经过健美操教学,大学生的肺活量的平均值会有所增加;安静心率会在健美操运动锻炼之后较教学之前有所降低。通过对进行健美操锻炼的学生心率测量发现,其心率基本都保持在一百五到一百六十次每分钟的频率上,依照运动生理学的原理,长时间在这种强度系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体的呼吸系统的有氧代谢功能,进而提升肺活量,优化学生肺功能。另一方面,经过如此强度健美操运动的锻炼,学生的心脏系统的回血量也会随之增加,使其心肌细胞有所增长,提高收缩能力,加大心输出量,这样能够提高人体的心血管机能。如此一来,可以得知,通过健美操运动锻炼,不急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呼吸进氧量,还能够提升其身体机体运氧、储氧和用氧的能力,以此提升大学生集体的有氧耐力。

(三)对身体运动技能的影响

通过健美操运动锻炼中需要做到的弹跳和踢伸活动,一方面能够加强腿部力量和弹跳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强身体的柔韧度和灵活性,提升四肢肌肉和回弹力量,再有就是还可以有效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强度,同时还能够实现必要的控制兴奋地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总结,健美操运动锻炼之后学生八百米跑步和运动跳远这两种运动的运动指数都较教学之前有所提升,这就可以体现出健美操运动对提高体质的影响。

三、加强健美操运动对提升在校大学生体质的效果

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健美操这种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认知感,可以开阔心情,降低抑郁感,并且能够减少面对众人紧张害羞的心理,从根本上提升自信心,良好的心态是健康体质的保证。

其次,能够帮助学生脂肪代谢。现在大学生因为饮食习惯不良,作息时间不稳定,一般都有肥胖的症状,进行健美操运动能够加强体内脂肪代谢,降低脂肪含量,对减少腰围和体重都有一定帮助,能够塑造健康的身体形态。

再次,能够强化学生体质。健美操运动可以通过身体各部分的锻炼,强化身体结构的能力,可以有效强化腹部力量,能够增加身体柔韧性能,能够完善机体协调性,能够调动身体灵敏度,通过这些方面的提升,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体质。

四、结论

在大学体育教育和锻炼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和普及健美操运动,教师要通过正确,科学,有效地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健美操锻炼中来,以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身体体质。学校要依据健康为首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持并推进健美操课程的发展,实现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光来.健美操[M].第二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国民体质测定标准 保定市高校 教学水平

引言:体质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并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人民体质,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并施行国民体质测定制度。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会同10个有关部门对3-69岁的国民进行了首次全国性体质监测,获取了20世纪末我国国民体质状况资料。此后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利用这些详实的数据,在《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与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体育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标准》突出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能让学生始终处于原有体质健康水平上的发展提高的状态;也能让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更能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革新意识,做到教学方法、手段、内容与时俱进,从而区别于运动员的竞技运动,体现《标准》促进健康的初衷。

1保定市高校学生体质现状及变化规律

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所示,从1990年至今我市高校学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不断上升,但身体素质指标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柔韧、耐力素质下降最为明显。

第一,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继续呈增长趋势,2015 年与 2005 年相比,男、女大学生身高分别平均增长0.55cm、0.41 cm,体重分别平均增长 0.79kg、1.03kg,胸围分别平均增长 0.76cm、0.72cm,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

第二,大学生普遍握力有所提高,平均增长1.99千克、1.47 千克。 且几种常见疾病的患病率下降,与2005年相比,低血红蛋白检出率继续降低。

第三,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有下降趋势。与2005年相比,我市高校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持续出现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 50m跑和反应力量素质的立定跳远呈现小幅度下降外,其它方面的下降幅度较大。特别是反应柔韧素质的坐位体前屈,我市高校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 4.1cm、2.2cm。

第四,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2015 年我市高校学生肥胖率高达 8.12%,比2005年增长22%;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其中男生为72.24、女生为81.09。

2国民体质测试标准在保定市高校的应用情况

为系统掌握保定市高校学生体质现状及变化规律,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培养身体素质合格的社会公民,我市各高校每年都会以《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的《学生体质测定标准》对全校学生进行测试,测试数据会在年末上传教育部备查。测试指标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主要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m、800/1000m、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全市12所高校共测试人数为179767人,其中合格人数为175004人,合格率为97.35%。

3评价国民体质测试标准在保定市高校应用的效果

《标准》采用等级制,综合评级是根据受试者各单项得分之和确定,共分四个等级:一级(优秀)、二级(良好)、三级(合格)、四级(不合格)。任意一项指标无分者,不进行综合评级。等级得分 20-39岁:一级(优秀)>90分,二级(良好)76-90分,三级(合格)50-75分,四级(不合格)

4以《标准》测试为依据改善保定市高校学生身体素质

通过《标准》测试与往年数据的对比,反映出保定市高校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滑,特别是柔韧性和爆发力方面。无论是男生女生,无论体育课选的具体是哪些项目,教师都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强化柔韧性和爆发力。例如在准备活动和放松中增加拉伸的时间和次数,在基本部分前增加游戏环节,调动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爆发力练习次数,达到提高学生爆发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实施办法[EB/QL]. (2011-09-15)

[2]李志敢,张林挺.运动处方的实施对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指 标的影响[C].第七届全国体育大会论文汇编(一),2004.

[3]陈秋如.西安市高校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 影响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3.

[4]全海英,刘旭阳,孔维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 实施中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