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4:3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安全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构筑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积极践行“大力兴水、全面节水、科学管水”的治水思路,立足我区区情、水情,针对水资源现状、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建立和完善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水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是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坚持民生优先,以人为本。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
目标要求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资源条件与产业布局相匹配,提高水资源综合供给能力;全面实施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加快推进灌区节水和黄河及其它流域的水权转换,大力调整用水结构;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三条红线”控制体系,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推进城乡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提高城乡防洪抗旱减灾能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重点供水工程,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水利发展思路,管好资源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深化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构筑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体系的重点建设内容
一要建设清洁能源、煤化工、新型产业基地供水保障工程体系。根据区域功能定位,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围绕国家、自治区级工业园布局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规划建设清洁能源、煤化工、新型产业基地供水保障工程体系。近期(2013-2017年,下同)重点建设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供水工程、乌海经济开发区供水工程、鄂尔多斯市所属旗县供水工程、包头市所属工业园区供水工程等。该工程体系覆盖全区11个盟市43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供水工程47处,到2017年供水能力达到23.5亿立方米,解决园区重点工业项目的用水问题。
二要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节水灌溉工程体系。以节水、增产、增粮和农牧业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立以规划为统筹、项目为依托、部门相协调的政府资金整合机制,重点建设节水增粮行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7类工程,规划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12万亩,新增灌溉节水能力19.47亿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5亿斤。
三要建设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体系。根据区域、重点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状况和当前存在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已开展的生态治理项目和规划设计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规划建设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体系。近期重点规划建设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沙产业水生态治理工程、正蓝旗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水环境治理工程、海拉尔市伊敏河河道治理及生态恢复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
四要建设城乡饮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重点建设阿拉善盟巴彦浩特及沿线苏木镇饮水安全工程、呼和浩特市水安全保障与水生态治理工程等,新增供水能力4.22亿立方米,改善城镇385万人饮用水条件。建设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到“十二五”末解决256万农村牧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五要建设县域经济供水保障工程体系。根据当前部分旗县已有的前期工作情况,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近期重点规划建设8个盟市22个旗县22个重点供水工程项目,规划工程总供水能力4.1亿立方米。建成后预测实现工业增加值1300亿元,保证48.88万人口饮水,发展灌溉面积44.85万亩。其他旗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供水保障工程,可采取现有水利工程等方式解决,或根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对本规划进行适当调整。
六要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围绕解决缺水地区水源问题和重点缺水项目的水量指标配置,在西部主要解决水指标问题,在东部主要解决水源问题。近期重点规划建设文得根水利枢纽及“引绰济辽”调水工程、西拉木伦河红山水库连通工程、辽西北供水工程通辽支线工程和水权转换节水改造工程,配置水量19.84亿立方米。
七要建设防汛抗旱减灾工程体系。围绕我区的主要江河、重点城市防洪减灾任务,结合现有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近期重点规划建设黄河、嫩江干流防洪治理工程、主要支流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城市防洪工程,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和科泊尔海防洪滞蓄工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以及草原抗旱基本井工程。
通过以上七大工程体系建设,使全区防洪、灌溉、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水资源调蓄配置与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12万亩,新增灌溉节水能力19.47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5亿斤;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区域经济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得以缓解,新增供水能力32.98亿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城乡饮水安全得以保障;主要江河重点城市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建设堤防及护岸工程5013公里,新增抗旱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构筑“8337”发展思路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要强化规划指导。自治区水利厅负责编制自治区 “8337”发展思路重点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工程相关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印发,指导全区“8337”发展思路重点水生态治理与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的实施。各地区要依据该规划,结合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节水灌溉、饮水安全等专项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规划方案,制订年度实施计划。
二要加大政府投入。要加快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对我区的水利建设投入,争取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地方财政水利专项资金。进一步落实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与使用政策,用足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抓紧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确保补偿资金全部用于水利建设与管理。
三要吸引社会资金。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发展非公经济的决策部署,按照7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四要严格水资源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确保到2015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199亿立方米、2020年控制在211.57亿立方米之内;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确保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27%、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1;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确保2015年全区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2%、2020年达到71%;建立水资源管理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水资源配置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关键词:尾矿库、生态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尾矿库是选矿厂废弃物处置的一个关键设施,是矿山开采、选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尾矿库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尾矿存储工程,而且是一个具有生态环境运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于一身的多功能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环境、工程结构和人为控制因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是矿山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尾矿库中存在大量尾砂,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危害环境的危险源,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不利因素都会直接威胁着它的生态环境。事实一再表明,尾矿库一旦出现事故,必将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
一、运用生物绿化恢复生态环境治理无主闭库尾矿库的意义
隆化县地处冀北山区,近十多年来,以铁选为主体的选矿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为隆化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已闭矿的无人管理的尾矿库,更是威胁生态环境的巨大生物绿化生态环境。
隆化县目前已有三个小型金属非金属矿已经因为破产而关闭,而其所属的尾矿库已成为无主闭矿尾矿库,但它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附近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综合治理意义重大。隆化目前的无主闭库尾矿库,库存总量已达到104万m3尾矿砂,且又是生态环境较差,无人管理,成为具有高势能的,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极其危险的危险源,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不利因素都会直接引起威还生态环境安全的事故发生。
通过对生物绿化生态环境无主尾矿库的生物绿化治理实施,不仅大大提高尾矿库对生态环境威胁的安全度,而且可改善尾矿库生态环境,因此对无主闭矿尾矿库进行生态生物绿化综合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对无主尾矿库进行生物绿化综合治理的工程方案
隆化县针对目前已生物绿化生态环境无人管理的尾矿库库区尾砂,冲刷严重等现象,2010年通过县财政自筹资金和申请国家专项治理扶持项目资金,对这全县三个闭矿的无主尾矿库进行了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总投资为1548.33万元,其中争取利用国家闭库尾矿库治理项目扶持资金投资464.50万元,隆化县政府财政配套投资1083.83万元。
尾矿库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对尾矿库存在的安全生物绿化生态环境整改治理,其综合治理方案是对尾矿库进行生物绿化生态环境设计治理,主要内容包括修建排洪系统、坝体加固、库区滩面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并设计制定了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1、排洪系统治理
根据对尾矿库生物绿化生态环境设计排洪系统整治内容的要求新建永久性排洪设施。排水系统治理方案包括溢洪道、新建排水斜槽、布设滩面排水沟、坝下消力池等内容。三个闭库尾矿库共新建排洪系统950米,坝坡、坝肩排水沟1890m。
2、坝体加固治理
根据郭家屯镇河北村尾矿库初期坝不可见、坝坡存在拉沟等现象,为防止尾矿库坝面水土流失,有效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在坝脚处新建初期坝,对局部需要治理坝面采取先覆土平整,而后进行植被绿化水保法处理。
3、库区滩面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因尾矿库均已停止使用,库内尾砂堆置散乱,针对目前库区尾砂、冲刷严重等现象,为防止尾矿库库面水土流失,有效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对尾矿库面干滩进行生物生态环境绿化治理。
根据绿化生物的植被成长适宜性,尽量选择本地植物进行生物生态环境绿化,生物生态环境绿化的范围为,三个闭库尾矿库内尾砂、冲刷严重区域。库面生物绿化生态环境恢复工程的实施,采用乔、灌、草立体绿化种植,全面覆盖方式。其步骤为,先进行滩面,按0.5%坡度进行调坡覆土根据库面地形按照一定的坡度自库尾向坝体方向形成0.5%坡度,与库面排水主沟坡度方向基本保持一致,覆土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不得小于30cm。,而后复垦植被绿化水保法处理,进行乔、灌、草立体综合种植覆盖。尾矿库库面生物生态环境绿化工程实施后,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体系,能有效抑制扬尘和其它污染源的产生,将有效改善库区周边的环境状况。
为了方便库面复垦绿化工程的施工,本次尾矿库生态环境隐患综合治理中,各库区均设计一条通往库面的简易公路,每条临时公路全长1.5km,300mm厚块石垫层,垫层上敷设200mm厚碎石层作为简易公路路面。以方便生物绿化生态治理工程进行,并方便日后生物绿化恢复生态工作的管理。
三、对无主闭库尾矿库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效果
通过上述生物绿化恢复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治理工程实施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是防止了库区滩面尾矿砂的、冲刷,减少了库面流沙的水土流失,有效的增加了土壤的入渗,减轻了对库区流沙土壤的侵蚀,遏制了库区滩面的荒漠化。
其次,是恢复了生物绿化覆盖,改善了库区周围生态环境。有效地减轻了冬春两季的尘沙飞扬。净化了大气环境,使库区周围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技术与成效
1.1创新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增效
云和县属浙南山区,山多地小,造成本区域具有明显的垂直性气候差异,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形成了光、热、水、气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为创新种植模式提供了生态环境条件。按照创新模式、产业循环发展的要求,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农作技术和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模式,研究示范推广了稻-鱼﹙鸭﹚、耳﹙菌﹚-稻、稻田养鸭、稻田养螺(甲鱼)、稻药轮作、果药套种等多种农作制度,年均推广耳-稻轮作面积150hm2,稻田养鱼230hm2,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中耳-稻轮作栽培模式、浙贝-水稻模式分别获丽水市十佳和十佳优秀农作制度新模式。
1.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
根据减少农业投入品减轻农业污染的要求,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清洁化生产,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规范农业生产和使用农业投入品。云和县年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340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314hm2的73%。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和水稻统防统治面积1600hm2,通过推广应用生物、低毒、低残留农药,2013年化学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0%左右,病虫危害损失率下降5%以下。据调查,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全年平均用药防治3次,667m2农药用药量(有效成分)为258g,常规区全年平均防治5次,农药用药量为319g;水稻统防区平均节约工资84.1元;统防统治区平均667m2水稻产量497kg,比常规区增产9%;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比常规区667m2节本增效124.5元。
1.3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三品一标”认证
按照质量安全、环境生态的要求,实行农产品安全、绿色生产。以提升品牌公信力为主题,围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企业生产管理、产品认证和证后监管开展工作,实行“三品一标”(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云和县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整体认证)1160hm2,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有机食品1个。开展“三上墙、两规范”,即安全责任制度、内检员责任制度、质量安全承诺书要上墙,生产记录、农资管理要规范。
1.4做好畜禽粪便处理促进畜禽清洁养殖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加快推进“五水共治”,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根据云和县委《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编制了《云和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调整了云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出台《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畜禽养殖“减量化、规模化、生态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通过建设沼气池或格栅式厌氧沉淀池,利用农田、园地、林地等就地和异地消纳畜禽排泄物等措施,使沼液和污水进入氧化塘,畜禽养殖场达到了雨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生产工艺标准。逐步实现养殖场排泄物达标排放。
1.5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沼液(渣)综合利用
近年来,云和县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把农村沼气项目与“千万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农村污水治理等紧密结合,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以“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与改造圈舍、改造厕所、改造厨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模式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到2013年底,全县共建沼气2543户,服务网点31个。年处理养殖污水15.3万t,年产沼气100万m3,年提供沼渣沼液肥2.5万t。通过引导和扶持养殖户走向养殖-沼气-种植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6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为进一歩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标准化和经济生态化。农业部门积极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2012-2013年向浙江省农业、财政厅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1项,争取项目资金280万元,2014年储备生态循环项目5项。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云和县畜禽排泄物、作物秸秆、食用菌废菌棒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0.7万t,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56万t。
2工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
云和县农业部门成立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农业局领导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县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领导。以农业生态能源办公室为主,成立农业治水办公室,农作站、质监、畜牧等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为成员,负责规划、指导全县农业治水各项工作。
2.2制定方案整治农业水污染
根据浙江省农业系统水环境治理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及云和县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结合云和农业发展实际,制定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治水目标、任务及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农业水环境治理。
2.3政策激励积极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
2007年以来,云和县出台的云和县粮食生产意见,明确对水稻开展统防统治给予600元·hm-2补贴,对全年统防统治33.3hm2以上的合作组织财政再给予150元·hm-2的奖励,有力地推进了统防统治工作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云和县政府出台了《云和县农业产业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使畜禽养殖逐步达到水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工艺标准。
2.4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认真总结和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好做法、经验和好模式,以生态循环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生态循环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3问题与讨论
中图分类号:S942.3
一、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河湖水系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河湖水系治理规划必须统筹考虑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治理标准、原则、方法。通过全流域的雨洪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源调度补给、水质净化等工程、非工程措施,实现对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
1.2 坚持多功能协调的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河湖水系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化,在治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功能需求,不可片面强调防洪、排水等功能,忽略水系的生态功能也不可一味地强调生态维护,降低了防洪、排水安全要求。
1.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的,为了更好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认知自然。在水系的治理过程中,充分保护河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创造亲水空间、水陆过渡带等,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1.4 坚持规划留有余地的原则
河道治理规划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规划,科学的规划应充分留有余地,为未来的规划更新提供空间,以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需求。
总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一、综合性:河道生态治理应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水质净化、生态景观等功能的需要,同时兼顾亲水活动的安全。
二、协调性: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 生态景观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注重沿线的整体风貌。
三、自然性:坚持恢复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土种为主,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四、经济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地制宜、节能高效;统筹前后期建设管护,尽可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养护费,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河道现状弊端
2.1化学污染
多年来,许多河道被迫接纳了一些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施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废水、废物,居民生活污水及各种垃圾,导致了河道污染,水质严重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喝水颜色黑浊、臭气熏天、河虾绝迹,河道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2.2河道淤积、采砂现象严重,防洪抗旱能力偏低
由于自然侵蚀和认为因素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河道被淤积、侵占,河床雍高,调蓄容量减少,河道行洪排涝和抗旱能力逐渐下降甚至丧失,同时淤积的底泥也因为缺氧发酵释放出污染物,影响水质,对水体生物的生长造成危害,而且河道中非法的无序过度采砂,致使河床变形,堤防基础破坏,河岸坍塌,最终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3盲目填占河流,河道水面面积和水体总量减少
乱倒垃圾、废弃物侵占河道、部分交通建设、城镇建设基础设置建设占用河道,致使河道狭窄,河道水面面积减少或萎缩。近些年通过各种工程的设计建设了解河道现状,以上两种现象在飞云江流域沿线部分地区较为突出。
2.4河道挡墙换结构形式单一,河道形态被盖面,河道硬质、渠化现象严重
由于传统河道治理为满足行洪排涝、供水灌溉、交通航运等功能,同时也便于土地的利用,减少占地,保证过水断面,,大量采用混泥土、浆砌块石等樱花材料构筑河道,河道横向断面结构形式单一,纵向则往往未加论证就进行裁弯取直,河道渠化现象严重。不少老河道均存在此类问题。硬化断面阻止了水体与土壤之间的交换渗透,使具有净水功能的植物、微生物、鱼和乞讨生物难以生长,河流自净能力下降,同时硬化护岸视觉单调、生硬让人难以亲近。
三、河道生态治理的设计要点
3.1 河道平面设计
河道总体平面生态化设计时,要尽量宽窄结合并保持河道弯曲。从安全角度,弯曲的河道能缓冲洪峰控制洪水的流速,降低洪水对护岸的冲刷程度。从生态学角度,曲折的河道可以为鱼类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到来时还可作为生物的避风港。
3.2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河岸生态景观、主导功能等因素,以保证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在部分远离居住区的地域,应尽量保证河道的天然性,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同时尽量减少人工痕迹。选择河道断面时应首先保持天然断面,不能保证天然时依次选择复式、梯形、矩形断面。同时,应增加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在断面切换的河段水流速度会发生变化,使水中的含氧量增加。既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并可以产生自然生态景观带。
3.3 河道护岸设计
由于以前河道建设护岸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只考虑到了安全性,但是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许多两栖动物、微生物、植物的生物链被打断,河水与地下水之间也被阻隔,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在河道护岸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并具备以下功能: 一定的结构强度、多种生物共生、自我修复功能、净化功能等。现在普遍推广的生态格网护岸、混凝土草坪护岸等多种生态护岸,均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地下水与河水自由沟通、造价较低、材料柔性化等共同点。
3.4 植物配置设计
河道生态系统的植物配置设计也至关重要,丰富的植物群落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河道两岸环境。植物根系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并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其抗侵蚀、抗冲刷能力;植物的枝叶可以起到截留雨水、抵消波浪、净化水质、天然氧吧的作用。研究表明:植物对能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其能滞留河水中89%的氮化物和80% 的磷化物。根据生长地点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水生植物、护岸植物、河堤植物等多种。在植物选择时,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物种,不能选择情况不明的外来物种。
【关键词】矿山;采空区;治理;生态环境保护
1、引言
1.1矿山基本情况。新疆铁厂沟煤矿位于伊宁市西北方向的铁厂沟内,行政区划属伊利县巴彦岱镇。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A组、B组浅层煤开采后形成多处采空塌陷坑,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1.2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2.1自然地理概述
(1)地形、地貌。铁厂沟煤矿矿区位于伊宁盆地的北缘,北天山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区内冲沟发育,地形变化较大,矿区地形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方向倾斜,区内海拔高程725-915m,相对高差190m,在A组、B组煤的第一水平采空区形成多处地面塌陷坑。
(2)气象、水文。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雨量428.10毫米,蒸发量2364.8毫米,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气温8.66℃,极端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39℃,最大冻土深度1.8m,多年年平均日照数2764.6小时,全年风速不大,风向以西北为主,且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最大风速为5.0级,一般在2-3级。矿区苏阿勒马特河穿过矿区,是矿区唯一地表水系,为常年性水流,年平均流量0.24m3/s。
1.2.2地质概况。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三迭系(T)、侏罗系(J)、第三系(E+N)和第四系(Q)。
1.2.3水文地质概况。矿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碎屑岩类裂隙水。
1.2.4工程地质条件。(1)区域稳定性。矿区位于区域活动断裂附近,地震设防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根据地质指标和地震指标,矿区属次稳定区。(2)矿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矿区出露的地层岩性将岩土体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①岩体。矿区内出露的岩体属较坚硬―软弱互层状的砂岩、泥岩岩组以层状构造为主,软化系数低,抗水、抗风化性能弱,力学性质较差。②土体。矿区内出露的土体属碎石土及粉土,广泛分布于矿区,覆盖于侏罗系之上,工程力学性质较差。
1.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采空塌陷区的影响。铁厂沟煤矿较大规模开采始于1957年,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形成30余处采空塌陷坑,塌陷坑深度多在10m左右,最深可达30m,形状多为椭圆状和圆状,直径多在10-20m,最大可达30m。
矿山地面塌陷坑主要危害对象为区内煤矿矿井、工业广场、矿区运煤公路、运煤车辆、生活区、生产办公区及矿区工作人员。
2、恢复治理的意义
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从而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生态环境意义。
3、地质环境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3.1实施的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消灭或尽量减少矿区存在的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各种隐患。通过项目实施基本恢复矿区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绿色矿山”。通过项目实施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投资多元化,解决生产矿山的无废开采与废弃矿山(物)的综合开发利用。
3.2地质环境治理的任务。地质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消除或减轻现状采空区,预防发生新的由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清除、充填现有采空塌陷区,科学、合理的设计防治方案;恢复治理工作符合矿山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使地表环境恢复到自然状态;通过此次矿区采空区的环境恢复治理,消除、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4、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4.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及工作程序
4.1.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依据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拟定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原则。采取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治灾与兴利相结合,绿色设计与绿色施工,保护和美化环境治理原则。坚持以治理矿区地质环境,控制人为采煤破坏生态环境,解决治理矿区探矿工程及矿山开采形成的地表及草场植被破坏、地面塌陷等隐患区地质灾害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4.1.2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如下:
现场调查-可行性研究-前期勘查-施工组织设计-地质环境治理-植被恢复。
4.2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根据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主要包括采空区勘查和采空塌陷治理两个步骤。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初步确定矿区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采空区为地质环境治理范围,治理方式初步确定为放顶回填碾压,根据开采现状确定治理面积约360000m2,现状塌陷坑深度10-15m。
4.2.1勘查阶段。由于矿山开采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塌陷区,为了做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工程施工方案,必需进行前期采空区勘察工作,详细、准确的查清采空区边界、埋深、走向、体积、顶底板状况以及围岩的工程力学性质等。
勘查工程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研究、工程测量、工程物探(包括地面物探和和钻孔内物探,如:浅层地层地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间瑞利波法、岩体声波纵波测试、钻孔超声成像等)、井探、钻探、室内测试等工作手段和方法。[1]
4.2.2治理阶段。根据其它煤矿治理采空区经验及相关规定,结合实地调查,针对采空区的规模及力学特征制定专门的治理方案:根据勘查结果对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未塌陷地段的采空,区进行放顶,为回填碾压的选择提供依据。经过治理加固后,还应做好地表的防护工作,在地表上植树种草,以达到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利用目的。
5、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1社会效益。通过治理,消除了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的影响,从而保障运输公路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基本恢复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当地农牧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利于社会稳定。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对人民生产及生活的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矿山生产设施,确保煤矿改建后安全生产,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铁厂沟煤矿目前正处于改扩建阶段,塌陷坑的存在对矿山的建设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治理后将更有利于矿山建设开发。
5.2环境效益。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环境意义。
参考文献
[1] 匡忠祥,宋卫东.《地下金属矿山灾害防治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期刊杂志 1~75业.
作者简介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自古以来就为世人熟知。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环太湖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更是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而太湖又是长三角的心脏,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太湖也承受了沉重的环境负担,太湖受到相当严重的污染,太湖流域的整体水环境也都受到严重影响,环太湖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也受到极大的制约和影响。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这是在国家层面上首次对太湖进行系统治理。环太湖五城市湖州、苏州、无锡、常州、嘉兴依据国家、省对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对太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
涵养生态环境
五城市都把修复生态、涵养环境作为一项全面性工作来推开,湖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在2004年启动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上,2010年又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目前,所辖德清、安吉、长兴三县均已创建成为省级的生态县,国家级生态乡镇目前已达到31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9%。启动了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今年成为浙江省森林城市,到2012年成为国家森林城市。苏州近年来着力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清淤。为进一步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2010年,苏州提出通过5到10年时间,逐步把苏州建成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群”。已建成常熟市尚湖等3个国家城市湿地的农园,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湿地公园等2个国家级湿地农园,苏州太湖湿地农园等5个省级湿地公园。无锡市全面启动环太湖重点区域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完成贡湖湾湿地一期、长广溪一期、尚贤可湿地一期等项目。2010年成功创建为国际花园城市和国家生态市,2011年3月成功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常州市开展了湖泊清淤,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生态防护林体系。嘉兴市启动了石臼漾和贯泾港水源生态湿地建设项目,为饮用水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控制污水排放
认真实施环境污染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努力培育绿色企业,这是环太湖城市在源头上治理太湖的重要举措。湖州市2010年共对2800个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无重大污染项目。严格执行新增主要污染物项目总量替代削减制度,制定和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产品和产能,努力腾出更多能耗空间和环境容量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苏州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关停污染重,工艺(设备)落后企业1653家,关闭化工类企业1007家,同时培育了一批绿色企业。苏州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9007.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6%。在推进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和规范企业排污行为方面,苏州的成效也较为显著。无锡市累计建成覆盖所有城镇的68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超过200万吨。常州市通过网络加强污染控制,全市135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实现联网,监控装置的联网率、运行率达到100%,完好率达90%以上,下辖的二市五区全部建成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嘉兴实现分类审批,对高耗能、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从严把关。2010年,除三产外,全市批准建设项目2468个,否决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227个,中策橡胶等一批重大项目因环境问题被否决和劝退。对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面实现污染替代和排污权交易,并将投资排污强度纳入环境评估体系。
水环境全面治理
近三十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太湖已受到严重污染,太湖流域的整体水环境都受到严重影响,保护和治理太湖已经刻不容缓。湖州市着力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将引起公众关注的长兴蓄电池,南浔旧馆有机玻璃和重金属、安吉竹制品列为环境重点监管行业,全面加强长效管理,深入开展矿山环境专项整治,深化畜禽养殖场治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首批133个村的整治工作已全面启动。湖州市全力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在建设老虎潭,保障城市居民饮用水的同时,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区域集中供水工程,累计解决了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把饮水安全纳入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之中。苏州为全力确保饮用水安全,建立健全了全方位的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和蓝藻日常巡查制度,切实改善省界断面水质。无锡市在经历蓝藻危机之后,形成长江“双源供水,双重保险”供水格局,2010年又制定了《无锡市中远期安全供水工程方案》,全面启动“安全供水高速通道”。无锡还在全国率先推行“河长制”,全市1284条河道全部实行“河长制”管理,形成了“上下联动、属地管理、考核推动,社会参与”的水环境管理局面。常州实施河网综合整治,大力推广节水减排。为加大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嘉兴市成立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对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统筹做好全市重大水环境整治项目的协调和督察工作,监督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度。
环太湖城市因湖而美,因湖而富,因湖而兴。太湖的保护和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太湖流域各地区和衷共济,同心协力。2010年环太湖苏州、湖州、无锡、常州、嘉兴五城市人大召开了推进治理太湖第一次联席会议,环太湖各市围绕生态保护,治理太湖的战略目标,通过生态建设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防治污染与保护生态并重,突出以水环境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太湖流域水质总体状况好于往年。2011年4月在湖州召开的第二次联席会议上,通过了《共担生态文明重任,共建富饶秀美太湖》的《湖州宣言》,《宣言》提出,治理太湖,必须从源头做起,尽快恢复太湖流域的生态功能,推广优化生态治水方式,使水资源得到实际利用。构建沿湖生态农业带和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人大的协同监督作用,尽早实现总书记提出的“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的愿景。
【关键词】城市水利;河道治理;
1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
2 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蓄洪涵水理念。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利于减小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两岸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丰俭,缓解旱涝灾害。然而,水利部门往往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采用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标准,建筑高坝雄堤,裁弯取直,结果却适得其反,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原因在于没有顺其自然。生态美学理念。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3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的取向
滨水是城市最为宝贵甚至稀缺的空间。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
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自然河道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疏堵合理。 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近自然的需求。
护岸生态化、景观化。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要根据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各异的特点,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
治理中,应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色面貌,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治理采用材料源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河道生态治理的应注意的问题
4.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可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4.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4.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4.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湿地充满了野趣,散发着自然气息,可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4.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①要加强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的观察与调查,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②要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③要合理利用相关设施,通过河水置换、增氧等综合措施,增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河道水系治理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结果的迥异,充分暴露出传统水利的不足和缺陷,即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改变河道原有形态,无法满足人水和谐相处的要求。而生态水利的优势就日趋明显,既实现工程安全,又紧随自然和谐的景象,顺应自然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国舫.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J].2005.
[2]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5).
[3]李益健,任南.简述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M].环境科学与技术,1993(2).
关键词:工业共生网络;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治理范式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9-0084-05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一些学术论文和会议报告中开始出现了“生态工业园 (Eco-Industrial Parks,EIPs)”的概念,它是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应用载体之一,强调人类的工业活动应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资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系统中。Moran认为,生态工业园是通过管理资源(包括信息、材料、能源、水等)利用和环境的合作,实现经济和环境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得工业园区内部集体利益大于所有单个企业利益的总和,产生“I+I>2”的效应。生态工业园最早起源于工业共生理论。所谓工业共生,是从自然界中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但又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借喻企业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存亡的经营模式。根据生态系统循环、共生的原理,专家设想创建一种工业园区,使园区内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的原料,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户
工业共生网络是集工业生态学、共生理论、网络组织理论三者于一体的企业组织形式,强调的是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普遍存在于生态工业园。在我国,工业共生网络的研究还处于国外研究成果的援引和介绍阶段,尚未涉及工业共生网络运作过程中的微观层面,尤其是从治理范式角度对工业共生网络进行研究,虽然有极少数的学者研究过,但相关的研究成果仍然不多。因此,本文将尝试从治理范式角度来深入研究工业共生网络,以期丰富工业共生网络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一、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不同的生态工业园因它们之间的发展政策、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的不同,导致了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多样性。纵观各国的工业网络运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是生态工业园中最基本和最为广泛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它的形成往往是因为生态工业园中存在一家或几家大型核心企业,而许多中小企业服务于这些核心企业。二者间的关系为:一方面,中小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原料和配套零部件;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构成了工业共生网络。依据园区内核心企业的数量多少,可将依托型运作模式分为单中心运作模式(如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和多中心运作模式(如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区)。
在该模式中,核心企业主导网络的运行、中小企业的兴衰取决于核心企业的成败。在生态工业园中,核心企业往往被视为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的缔造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决定了共生网络的存亡。一旦核心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如技术转换、规模变更等,都会对工业园区及中小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是指在生态工业园中,各个节点企业地位平等,通过各节点间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的相互交流,形成网络组织的自我调节以维持组织的运行。
与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不同,园区内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同时与其它多家企业存在合作关系。各企业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在合作谈判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机制来实现价值链的增值。在市场的作用下,园区内各企业之间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建立起复杂的业务关系。但是, “看不见的手”并不能保证帮助企业寻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出现“市场失灵”,使企业间合作关系处于混乱状态,对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嵌入型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嵌入型工业共生网络是一种介于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之间的新型网络组织结构,它吸收了依托型工业共生网络和平等型工业共生网络二者的优点,由多家核心企业和依附于它们的众多中小企业通过各种业务关系而形成的多级嵌套网络模式。
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多家核心企业之间通过交流副产品、人才、信息、资金等资源而建立起共生网络,从而形成园区内的主网络。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各自依附于自身的核心企业,构结成多个规模不一的子网络。另外,各中小企业之间也存在业务关系,所有参与共生网络的企业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交织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这种网络模式下,网络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流渠道增加,交易频率加快,各级网络层层相嵌,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中的投机行为分析
从上述内容可知,工业共生网络成功运行的基础是成员间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合作关系的稳定取决于成员间契约(包括规则、协议、法律合同等)的签订以及成员声誉、信用的可靠度。现实情况是,每个网络成员都是利益的追求者,客观上避免不了追求能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交易。换句话来说,网络成员可能会无视契约的存在、毁坏声誉以及背弃信用,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滋生出“偷懒”、“搭便车”等投机行为。
(一)寻租行为
在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副产品的交换和信息交流,网络成员会投入大量资本以建设专用资产,而这些新建的资产一般具有较高的专用性,不易转作他用,这就为专用资产占有者带来寻租机会。在合作企业业务交易过程中,投机主义者就会凭借占有专用资产而产生寻租行为。具体表现为:首先,当一家企业在原料需求上依赖于另一家企业,拥有原料的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享有主动权,这就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其次,园区内部业务交易大多数是围绕核心企业展开的,众多中小企业依附于核心企业,形成多家中小企业服务于一家核心企业的局面即“多对一”,致使中小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可能导致核心企业产生寻租行为。
(二)败德行为
在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进行投机行为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合约的不完全性。通常情况下,企业交易双方在签订合约时,存在以下三种情况:首先,在一个复杂、不可完全预测的世界中,人们难以制定出周密的计划应对各种改变,容易产生疏忽;其次,在签订合约时,往往受到语言的限制,即很难找到一种语言来描述各种情况和行为;再次,在出现合约纠纷时,法庭难以完全理解并强制执行合约,提高了解决合约纠纷的成本。由于上述三种情况客观存在,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完全,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此时缔结的合约是不完全的。因此,不完全合约的普遍存在性,为合约双方钻合约中没有明确或不能执行因素空子提供了条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投机行为。
(三)窥探核心技术行为
倘若合作企业之间在同一领域存在竞争,为了赢得竞争,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往往窥探对方的核心技术,这种现象尤其存在于技术水平差距悬殊的合作企业(如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同时,在工业共生网络中,副产品是连接企业的主要纽带。在副产品交换过程中,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料成分的配比、数量,甚至工艺技术等容易暴露在合作企业面前。这就为合作企业创造了“偷懒”或“搭便车”的机会,能窥探到其它企业的核心技术。上述情况说明,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总容易被落后于它的企业窥探、模仿,造成技术的扩散,不但危害了本企业的利益,也大大地降低了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治理范式
工业共生网络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其运作过程并不十分完美,机会主义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网络的稳定及安全。面对上述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工业共生网络应采取何种治理范式来应对潜在的网络危险日益成为学术界亟需解决的难题。
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是决定交易行为的主要因素。为便于分析,威廉姆斯认为应假定不确定性充分大,因而要求实行适当而又连贯的决策,这样,分析的重点就放在资产的专用性和交易频率上。按不同的交易频率,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交易活动可分为三种:一次易、偶然交易和重复发生的交易。按资产的专用程度来分,这些交易又可分为非专用性、中等专用性和高度专用性三种类型。
根据两种交易频率类型(不包括一次易)和三种资产专用性程度,可以得到工业共生网络中四种普遍的治理范式:市场治理、双边治理、三边治理和一体化治理。工业共生网络中交易类型和治理范式的关系如表1。
四、治理范式在不同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应用
(一) 工业共生网络市场治理范式
在生态工业园中,一些合作企业间存在多种原材料供应方式和副产品的交换渠道,但没有联合投资专用性资产,彼此并不存在依赖关系。同时,在园区内,能为某一企业提供原材料或交换副产品的企业并不唯一,而是有多家。这样的话,该企业有了较大的空间以选择合作伙伴,即可以随时终止与原有合作伙伴的交易关系而选择新的合作伙伴,并且交易活动可以是偶尔发生的,也可以是长时期地重复发生。上述情况表明,这些合作企业的交易过程不存在资产的专用性问题。对于工业共生网络中这种非专用易来说,市场是主要的治理方式。
随着时间的延续,企业间重复进行交易,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彼此间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它们累积合作经验。同时,在重复交易情况下,即便资产是非专用的,合作双方也可签订契约维护自身的利益,因为残酷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必须重视自己的声誉和信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当然,在资产非专用情况下,并非企业间所有交易都是重复进行的,也存在偶尔的交易活动。通常情况下,偶尔的交易很难丰富交易双方的经验以预防投机行为。但是,在生态工业园中,一些评估机构或同一商品的其他买方的经验可供相关企业借鉴。如果商品或劳务是标准化的,那么这些经验或评价,通过正式或非正式途径,将促使各企业选择负责任的行为方式,以便为自己在园区内树立良好的口碑,避免自身的经济损失和声誉贬值,这也会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避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二)工业共生网络双边治理范式
在生态工业园中,双边治理范式适用于由中等和高度专用性投资支持的重复交易。这种重复交易模式普遍存在于生态工业园中。比如,园区内一些大型企业为保证副产品能够顺利交换,必须建立专用的运输管道以供使用。这说明,为实现交易,这类企业一定会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在企业间副产品交换得到强力物质保证后,交易就会长久持续下去。由于交易关系持久而具有价值,重复交易的特征潜在地保证能收回专用性治理结构的成本。
(三)工业共生网络三边治理范式
一般情况下,合作企业在偶然进行的中等和高度专用易过程中往往容易碰到以下两种问题:一是不完全性的合同难以为交易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二是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的成本极高。遇到这种情况,市场治理和双边治理均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市场调节的成本较高,交易专用的规制结构的设置成本不能为数次性的交易所补偿;双边治理结构的成本更高,因为作为数次性的交易不值得保持长期的关系。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的治理结构,而三边治理结构符合要求。它不是直接求助于法律诉讼,而是在解决冲突和评价绩效上采用第三方仲裁。
在生态工业园中,三边治理结构中“第三方”的选择条件是较为苛刻的,它应是共生企业共同认可的权威机构如政府部门、园区管理者。首先,权威机构在仲裁过程中不受外界影响,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使仲裁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其次,选择权威机构作为“第三方”可降低人为因素在交易过程中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交易契约的不完全性,有利于解决矛盾冲突,从而降低合作双方产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这也就在无形中避免了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中偶尔发生的中等或高度资产专用易的投机行为,有利于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性。
(四)工业共生网络一体化治理范式
在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运作过程中,一体化治理结构常常用于解决资产高度专用性的重复交易,其治理特征是,合作双方中的一方兼并另一方,成为一家企业,实现交易的内部化,进而完全控制交易并承担全部责任。与企业间交易相比,一体化治理结构交易内部化的优势是,适应性问题可用一种连贯的方式来解决而无需商谈或修正企业间的契约。同时,假设内部激励相互协调,数量调整就可以以任何频率进行,以实行交易总收益的最大化。
(五)治理范式在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应用
依据前面提及的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特点可以得知,不同的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其内部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也各有区别。应对不同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应该采用同一种治理结构,而必须对症下药,实行治理结构的多元化。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以资产
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为纽带,将治理结构同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联系起来(如表2),实现治理结构同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对号入座。
五、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治理对策建议
在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现实经济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交易费用的存在,在专用性资产投资关系中,契约总是不完全性的,仅凭契约制度安排无法从根本上防范投机行为。也就是说,不仅要制定契约制度防范投机行为,还必须发挥园区政府的协调与管理功能,建立网络企业的信用和惩罚机制,形成共同的组织文化,增强参与企业自觉维护网络稳定与安全的责任感,从而更有效地防范和制止投机行为。
(一)发挥园区政府的协调与管理功能,维护工业共生网络的稳定与安全
由于生态工业园副产品交换的特殊性,政府在工业共生网络的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与管理功能有利于网络的安全与稳定。
首先,发挥政策优势,完善政府服务功能,为工业共生网络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工业共生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园区政府应针对工业共生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规范共生企业的行为,鼓励诚信合作,培育共同的组织文化等,增强园区内企业的凝聚力。
其次,园区政府应充分发挥“第三方”的功能,积极协调网络企业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在企业的治理制度安排中,政府充当“第三方”,有利于多种治理结构的并存,维护诚实守信企业的利益,保持公正性。此外,在网络运作过程中,当因合作企业之间关系影响网络安全时,政府应作为园区的“协调人”参与协调工作,维护合作企业之间关系良好发展,从而使网络的安全更有保障,增强企业参与工业共生网络的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制定工业共生网络总体发展方案,积极进行维护与管理。政府站在有利于整个园区发展的角度,对工业共生网络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并提出明确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方案,及时调整发展计划和制定改进方案,从而引导企业向正确方向发展,维护企业间的良好关系,巩固和稳定工业共生网络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网络企业的信用和惩罚机制,以防范投机行为的产生
信用是缔结工业共生网络的基础,也是网络健康成长的行为路径。为了防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采取投机行为,损害合作者的利益,必须在园区范围内建立信用与惩罚机制。
首先,建立企业信用联合征信、信用评级、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在生态工业园中,由当地政府和园区管理者作为倡导者开展联合征信活动,建立相对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在当地或园区范围内统一的企业信用评估准则、评估方法和管理办法。此外,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将征信服务与国家法律和政府监督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使之成为防止企业采取投机行为的外在威慑力量。
其次,在园区范围内引入和培育多元化的信用中介机构,为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组织保证。
(三)培育共同的组织文化,提高企业理念和行为的一致性
在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是由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合作基于合作关系构成的,也是多种治理结构并存的“共同治理”。正是由于这种特征,决定了生态工业园内所培育的企业文化将比传统企业文化更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同时,园区中合作企业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与沟通,其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开始相互包容,理念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得到提高,从而形成共同的组织文化。这种共同的文化有助于增进企业间的沟通与理解,减少组织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降低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从而为共生网络的稳定与安全提供了保证。
一、主要目标
环境空气质量方面:确保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0%以上。
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县地表水省考断面达到Ⅰ-Ⅲ类考核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国家和省市下达的指标要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方面:全县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分别减少5%、4%、12%、12%以上。
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全县力争不发生二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
生态保护红线:按照国家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02%。
二、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运行机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着力推动形成“环委会统筹协调,专委会分兵把守,部门牵头推进,县乡两级具体负责”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责任单位:县环委会各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
(二)强化履职考核。严格落实《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对党政领导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或者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而导致产生,或者未完成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约束性目标任务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同时,强化全县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情况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并作为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生态环境局)
三、深入推进“标志性战役27个专项行动”
(三)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攻坚战。深入推进城市扬尘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各施工企业按“六个百分百”标准施工,确保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以上。(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城管局);深入推进城市餐饮油烟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县城区域内排放油烟的规模以上餐饮经营场所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深入推进工业废气治理专项行动,确保水泥、有色冶炼达标排放整改基本到位,有机化工、表面涂装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取得关键进展。(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初步建成清洁高效、环境友好的货物运输体系,实现柴油货车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专项行动,力争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网格化、精细化管理,露天焚烧行为有效遏制。(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城市烟花鞭炮禁放专项行动,确保县城禁燃区落实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要求。(责任单位:县公安局)
(四)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攻坚战。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确保完成乡镇(含村级“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全面推进问题排查整治。(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深入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行动,确保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85%左右,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力争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县住建局);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专项行动,确保摸清排污口底数,建立档案,封堵、取缔违法入河排污口。(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五)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攻坚战。深入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行动,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完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和填埋场排查整治。(责任单位:县城管局);深入推进农用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完成国家、省市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目标。深入推进危险废物处置专项行动,确保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得到规范化处理处置。(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六)坚决打好自然生态保护攻坚战。深入推进矿山开发整治专项行动,确保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矿山得到有效治理,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基本实现修复绿化。(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专项行动,确保乱占湿地、破坏湿地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责任单位:县林业局);深入推进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电鱼”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违法行为,确保得到有效整治。(责任单位: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
(七)坚决打好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确保基本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以及集企业污染源监控、园区环境质量监控于一体的数字化在线监控平台。(责任单位: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住建局、县生态环境局、水边镇政府、巴邱镇政府);深入推进化工园区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和完善化工园区长效管理和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应急管理局);深入推进工业企业达标排放专项行动,确保各类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全面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深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确保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专项行动,确保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八)坚决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深入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全面取缔河湖水库禁养区网箱养殖到位,打击湖泊水库投放肥养殖。深入推进农药化肥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确保全县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专项行动,确保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农户改厕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城市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卫健委)
(九)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构建长效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全力打造赣江最美岸线。(牵头单位:县发改委)
(十)坚决打好河湖水库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攻坚战。确保河湖水库水质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并向好的方面转化。(牵头单位:县河长办)
四、加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力度
(十一)持续推进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确保在规定的整改时限完成整改并销号;积极配合做好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工作。(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十二)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审计指出问题,对照问题抓好对照自查,确保在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并销号。(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审计局)
五、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十三)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优化空间格局,落实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产业布局等规划编制过程中依法同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能源,推动“三线一单”应用实施。(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发改委);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低碳交通业、低碳建筑业、特色林业、绿色旅游业、节能环保产业。(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林业局、县文广新旅局、县商务局、县生态环境局);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和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提升区域品牌价值。(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十四)引导公众绿色低碳生活。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体系,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社区、低碳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推行生活方式低碳化,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和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积极引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教体局、县交通运输局)
六、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制体制,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成现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发证和登记任务,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健全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体制机制,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
(十六)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构建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十七)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创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协调推进机制,创新矿山生态修复机制,构建以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河长制、林长制。(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生态环境局)
【关键词】矿山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探讨
1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相关要求阐释
1.1基于地质条件实际情况分析客观环境
矿山开采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客观地分析地质条件,以保证更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矿山地质发育的状况、表现特征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开采工程项目可能带来的影响开展防治分析工作[1]。与此同时,需要提前明确矿区地形、地质构造以及水文特征等相关情况,在对实际条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设计要求。
1.2以全局角度确定目标任务并制定治理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以及综合治理,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同时,不对矿山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景观带来负面的影响,尽量降低矿山地质问题所引发的后果,而这同样也被纳入到保护和治理工作整体目标内容当中。在确定治理任务的过程中,主要的内容包括四点:其一,治理采矿废石场区域;其二,治理预测塌陷区域;其三,治理原有废旧竖井区域;其四,对其他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1.3保护治理工作的开展
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保护和开发的保障原则。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地质环境保护以及综合治理工作重要作用的高度关注,同时确保统筹保护工作、治理工作以及开发任务的协调性,进而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确保矿山开采工作更加稳定和有序,而人和自然之间能够和谐共生[2]。其次,预防为主、预防和治理相互结合原则。众所周知,矿山开采工作与工作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必须要积极开展预防准备工作,尽量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如果矿山地质环境出现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并且针对形成的不良后果进行治理与恢复,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事前的防治工作,有效地规避地质环境受到破坏的情况发生,尽可能减少开采主体遭受的损失。
2矿山环境的污染治理内容
第一,污染问题和地表破坏。在我国,采矿活动较为频繁,而且矿井废水当中存在诸多有害的物质,对矿区周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了严重污染,甚至对农作物以及地表植物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地下水位也会出现下降的问题[3]。与此同时,在实际开采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废弃、固体废弃物或者是粉尘,且矿层本身也会排放有害的物质。若无法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则会引发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会对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要给予高度重视。然而,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在采矿作业以后会留下大量矿坑而没有回填,使得地表沉陷问题明显,直接影响了居民耕地和建设用地构成,甚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居民生活环境,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矿山管理的意识薄弱。因为矿山管理工作人员本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所以部分企业和管理人员始终没有树立正确意识,对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环境保护问题也较为忽视,一味地追求安全与生产问题,导致环境管理和保护问题逐渐突显出来。
3矿山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与探讨
3.1环境保护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为了更好地保护矿山的生态环境,应对国内相关规章制度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原则予以有效结合,积极构建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以保证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具备法律依据。在我国自然资源当中,矿山资源十分珍贵,而且其具有不可再生特点,所以必须要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才能够保证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且保证生态平衡[4]。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需要设立环境监督部门,有效监督矿山企业,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确保生态平衡。
3.2开发与保护并重
在矿山发展过程中,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同时也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却同样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其中,水资源、植被以及土地资源等破坏程度较为严重,而且矿产资源开发中所产生的三废也污染了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开发和保护的协调性发展。应在矿山开发之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勘察矿区与周边环境,尤其是地质条件勘查。而在开发的过程中,则应尽可能减少对既有耕地或者是农田的占用,并及时处理开发中所形成的废弃物[5]。在完成开发以后,需要合理地采用相关措施恢复矿山周边环境,特别是遭到破坏的土地资源以及植被。
3.3及时恢复土地植被
矿山开采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而植被破坏程度最为明显。如果开采量过多,会严重损坏地貌与地质条件,难以与植被生长的条件相满足。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决,就应当针对被破坏的矿区开展表土剥离的处理措施,并放置在客土场当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坍塌的几率,同时还可以为植被的生长给予所需土壤。在此基础上,应当对矿区周边植被种植技术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定点植的方式增强其成活的几率。由此可见,植被种植一定要科学合理,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与防治结合的基本策略,以保证矿区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有必要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矿山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进而采取更具可行性的环境保护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当不断强化政府与社会等方面的资金补助,实现各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适当修正矿山环境治理机制,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解决,增强我国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李峰,王素芳.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C].第四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152~156.
[2]陈爱华,陈端.矿山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现状[J].商品与质量,2015(16):12~13.
[3]李世松.试论矿山环境改良技术及其适应性[J].河南科技,2014(14):11.
[4]刘俊青,王文才.内蒙古张三壕铁矿环境地质问题预测与治理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5~28.
2020年水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活力泾县、品质泾县、魅力泾县、幸福泾县”的工作目标和实施“五大会战”的要求,以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抓手,统筹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突出项目带动,着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以精准扶贫为着力点推进水利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农田水利项目县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项目的申报或实施工作,切实加强以水毁修复、小型水库灌区渠系配套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全县水利建设总体水平。
1.着力开展青弋江治理生态修复工程。2020年完成泾县青弋江治理生态修复工程(上坊高铁桥至浒玺段)初步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
2.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进度。2020年计划完成汀溪河蔡村段河道治理项目、幕溪河晏公段河道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完成孤峰河治理工程建设任务及项目验收工作。同时启动徽水河大康段整治工程建设。建设完成汀溪河蔡村下游段工程,完成扬子鳄栖息区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工程岩潭五星河河道清淤堤防建设项目建设。做好秦坑河治理工程前期工作。
3.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2020年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以贫困村为重点的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同时,统筹兼顾全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加强和乡镇自来水厂的密切联系,确保农村饮水水质符合要求,供水得到保障。同时继续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大排查工作的整改,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取得实效。
4.加快推进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建设完成2019年昌桥乡新垅村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2020年计划完成该项目竣工验收。2020年漕溪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项目招标等前期工作并计划下半年开工建设。
5.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山洪灾害非工程建设。2020年汛前完成蔡村镇前胡水库、茂林镇朱冲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成东风、双坑、石龙头等3座水库降等和安冲水库加固工程建设。投资844万元我县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改造提升项目计划今年年底开工建设,2020年汛前基本投入使用,同时按照要求对全县小型水库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进行建设全覆盖。
(二)突出防控结合,全力确保防汛安全抗旱有力
2020年将进一步加强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修订应急预案,完善台账;进一步加强对全县水库、山塘及涉河在建工程的巡查,确保底数清晰整改到位;同时规范阵地建设,畅通会商系统,完备物资,强化队伍,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做好汛期的防汛调度工作,加强与大唐电站、青弋江灌区管理处和水文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防洪调汛会商联动机制;进一步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及时掌控安全隐患,确保度汛安全;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在做好汛期防汛工作的同时,分析研判天气形势,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蓄水保水工作,为抗旱工作打好基础。
(三)突出监督执法,切实强化水资源管理
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抓好水行政执法与案件查处及水事纠纷调解,大力营造良好的水事环境和发展环境。更新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以规范管理、查处水事案件为重点,抓好水政执法管理,加大监管和巡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取水、违法设障等涉水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严格执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自备水源企业用水和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大水法律法规、水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
(四)突出履职尽责,扎实做好河长制工作
一、中国石漠化的概况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我国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全国有喀斯特总面积约10000多万公顷,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中贵州、广西、云南3省(区)总面积3280万公顷,石漠化总面积达670.8万公顷。贵州省有147.6万公顷石漠化山地,其中岩石率在70%以上面积达80.8万公顷,在短期内具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岩石山地有78.1万公顷。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目前仍在快速发展,如贵州每年新增石漠化面积就达933平方公里。
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当地人们的生存亮起了红灯。石漠化地区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南地区的发展,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治理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二、石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一)石漠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因而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度樵采。二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三是过度开垦。四是乱砍滥伐。五是乱放牧。
经过统计分析,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二)石漠化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主要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造成广大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因旱成灾损失巨大。
据统计,1999年3省(区)的200多个县(市)因遭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21亿元;2000年6月贵州省有49个县(市)发生洪涝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548万人受灾,破坏房屋7.72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1亿元。贵州省紫云县麻山等石漠化程度特别严重的地区,已丧失了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只能采取移民搬迁措施。石漠化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1986年以来广西平均每年受旱、涝灾害的农作物面积达1300多万亩,粮食减收2亿公斤,经济损失70多亿元,其中石山地区尤为严重。
二是石漠化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缩小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石漠化造成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许多地方广种薄收,难以维持农民的基本口粮,并丧失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三是加剧贫困,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穷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3省(区)现有的109个贫困县中,有73个分布在石漠化地区,至今尚有贫困人口625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28个国定贫困县中,石山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的县有23个。全区1999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150多万,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许多地区陷入“越F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结果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危机。可以说,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貌区农民贫困的主要根源。
四是影响江河安澜水利水电设施安全运行,甚至危及到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石漠化地区处于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源头,生态位置极其重要,两江流域有许多各类水电站,石漠化对水电站安全运行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持续不断的大量泥沙淤积,严重影响了电站的安全运行和寿命,并降低了泄洪能力,直接威胁到长江、珠江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三、治理石漠化的几点思考
(一)治理石漠化的原则: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长江和珠江防护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他强调,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下大力气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二)治理石漠化的生态经济模式: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1.高效合理利用石漠化地区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石漠化地区基岩呈半状态,土层瘠薄且大多分布在岩缝中或石旮旯里;降雨量大,但降水极易沿岩溶裂隙、落水洞进入深处的地下水系而难以利用,致使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资源俱缺,必须依靠先进技术,高效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把生物节水(如培植推广耐旱作物品种等)、农艺节水(如地膜覆盖、聚垄耕作等)、工程节水(如砌墙保土、修建地头水柜等)和管理节水结合起来,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坡改梯等培土培肥工程和间作套种、错季节种植、立体种植等措施来提高基本农田的单产和复种指数,稳步解决石漠化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人畜饮水问题。
2.以生态经济型林(果、药)草为主的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型林(果、药)业:一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所在区域的植被覆盖率,防治石漠化扩大,改善、恢复和重建石漠化地区良性生态系统;同时又可增加石漠化地区农民收入,调动农民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自从广西实施治理石漠化生态工程以来,各县市都采取各种措施治理石漠化,开始在石山地区搞造林绿化试点,主要树种是任豆、杂交竹、金银花和毛葡萄、核桃等特别是毛葡萄的绿化效果比较好,并且经济效益也不错,是比较适合石山地区种植发展的好品种,并且很多县市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山野毛葡萄生命力强,根系发达,藤蔓叶茂,具有恢复植被,调节气候、防止土壤沙化、改良盐碱、减少灾害的功能;它还可以用来护坡、护堤,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治理石漠化的经济作物当首选毛葡萄。
3.在岩溶石山、半石山进行人工促进封山育林育灌恢复植被模式。广西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加快石山地区治理石漠化的步伐,广西采取了造林封山并举和封造结合的办法。不少石山地区还根据自然条件恶劣,封育期长等特点,在加大封山育林力度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石山造林,在石关缝中种上竹子、任豆、香春树等。
4.石漠化地区替代产业的培植及其产业化经营。要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农业人口比重高、退耕还林还草后复垦现象严重、经济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石漠化治理区必须在农村就业结构优化、替代产业培植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突破。
比如加强石漠化地区农村小城镇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以降低石漠化地区人口对土地的直接压力。
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石漠化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洞穴、峡谷、石林等自然风景点及少数民族风情,可发展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民风民俗游,还可以开发季节性果林旅游业等。通过挖掘培植适合石漠化地区地域特色的替代产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成为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三)关于加速石漠化治理的几点建议
1.林业部门在石漠化治理中应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农业、水利、科技、扶贫等多个部门已开始关注和进军石漠化领域。林业部门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应当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显现出来。通过长期实践证明,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林业措施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手段,应尽快确立起林业在石漠化生态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2.M快在不同区域启动石漠化治理试点示范工程。林业局作为林业生态建设及防治荒漠化的国家主管部门,应逐步在云南省文山州扩大试点范围,探索模式。
3.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国家在石漠化治理方面还没有专项投资,亟需建立起稳定的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