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6:0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教育开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众所周知,智慧是很难定义的,真可谓见仁见智。可是,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她把智慧的定义写在智慧的行动中,写在情境教育的天空里和田野上。于是,智慧这一似乎虚无缥缈的概念,在情境教育中鲜活起来,透射出生命的活力;智慧这一古老的概念,在情境教育中生动起来,闪烁着时代的色彩。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提示了智慧的核心——道德,彰显了教育的道德意义
智慧一定要和道德牵手,道德是智慧的核心。孔子在阐述智慧时总是与道德——仁相提并论,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智慧也。智与仁的并提,不仅表达了对人格完美的评判标准,而且将仁纳入智的内核。
李吉林的智慧是用道德、用美德来支撑的,情境教育始终充溢着道德意义。情境教育的创生源于她对教育现状的不满与批判,基于她对儿童真切关注和发展的深切的关怀。是这种道德感让她重新思考小学语文教学,思考教育,以此建构起情境教育。她这么说:应试教育下的语文,“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甚至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延误了儿童发展的最佳期,扼杀了儿童的天赋才能,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是道德,是作为教师的社会良知和教育责任,让李吉林有了勇气,有了方向,生长起研究和建构情境教育的智慧。
在情境教育的开发与展开过程中,李吉林把握了一个教育的重要维度——道德的情感维度,即重视情感在道德中的特殊价值和独特功能,又让道德成为情感的理性引领。把情感与情感中的道德感统一在一起,融和起来,就确定了道德的情感维度。情境教育正是用这一维度让教育温暖起来、美丽起来、智慧起来。这样的教育具有最幸福的表情——快乐。试想,假若道德从教育中抽离,道德从智慧中剥离,那还称得上教育的智慧吗?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彰显了智慧的民族品格和世界胸怀
情境教育既汇聚、表达了东方的教育智慧、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又汲取、回应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深情呼唤。它在内涵上把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结合、统一在一起,本革中有着国际视野,国际视野中又有着本土行动。这种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样的智慧既有根,深深地扎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又有眼,瞭望全球的教育风景。也正因为此,才让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走上了国际教育讲坛,与世界对话,与大家分享智慧。
李吉林对民族智慧的态度和方式是:吸取、坚守与优化。她的目光始终投射在民族文化的经典中。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她领悟了民族智慧的精髓,尤其是中国古诗词的“意境说”。她研读“意境说”,从中提炼出“真、美、情、思”,作为情境教育构架的核心元素,凸显情境教育的“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鲜明个性和独特优势。这一个性和优势,说到底是民族文化所赋予的文化个性和智慧优势。
李吉林对世界教育改革智慧的态度和方式是:借鉴、整合、尝试。她觉得“外语的情景教学训练语言生动而有趣,仿佛是在生活中学语言”,由此产生了移植的想法,并积极尝试来自大洋彼岸的做法。她的“移植”、“尝试”是领悟后智慧的迸发,是与民族文化整合的结果,智慧自然就在整合之中。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的实践品格和理论品格,生发了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并把两者统一在一起
在智慧的范畴中,既有理论之维,又有实践之维,它们指向不同的领域。李吉林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在她那里,实践智慧包含三层含义:关注实践、研究实践,这是一种智慧的行动;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实践中能生长起智慧。她的实践智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研究、改革从问题出发,以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过程,推动实践活动的智慧展开。二是坚持研究、改革要重视经验。经验是实践的结果,又是实践的提炼,经验也让教师获得自信。三是研究、改革以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为现场,因而李吉林对教师的指导最具现场感,最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李吉林并不排斥理论思维,相反,她十分重视并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在理论思维的基础上创生理论智慧。而且她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引领性和提升性。更为重要的是她把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结合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智慧张力。这种智慧张力体现在她的话语方式、风格上。她的话语是质朴而诗意的,但又有理论的含量,不生涩,不浅庸,平常中深刻,深刻中浅显;体现在她的概念系统的建立上。她所归纳的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核心,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概念系统;体现在关于情感与理性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上。她以情感为动因、为纽带,激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但她始终把情感与理性结合在一起,因而情境教育中,情感并不肤浅,相反很深沉;理性也不冰冷,相反洋溢暖意。实践与理论两个智慧维度,形成了李吉林教育的文化气象。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大智慧,揭示了智慧的灵魂——创新
智慧有大小之分。李吉林是大智者,因为她十分关注并着力研究教育中的大问题——儿童、儿童发展。
李吉林心系儿童,以主要精力钻研这门学问,获得了关于儿童与儿童发展的智慧。她不止一次地说:“不断地走近儿童,每日欣喜地凝望着一个个鲜活、晶莹的生命,目不暇接的画面、曼妙的歌唱、天籁般的欢声笑语……伴随其间,让我倾听儿童心灵纯真的童声,追记儿童心灵美妙的音符,像演奏家触摸心爱的琴弦那样,轻抚儿童情感的微波和浪花,并且努力地去把握它的节奏,去美美地猜想着那童年的梦幻和憧憬……”儿童是情境教育的主语,儿童成了最真实、最鲜活、最丰富、最美妙的情境。提出情境教育,本身就是基于对儿童智慧的充分尊重、认知和开发。儿童给了她智慧的启迪,她又用情境教育点燃了儿童的智慧,而儿童智慧又点燃了成人世界、教育世界的智慧。
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的实质是创造性。李吉林以极大的精力开发这种可能性,让儿童潜能得以唤醒和开发,让儿童走上爱创造的学习之旅。显然,她把创造、创新作为智慧的灵魂,以培养、发展儿童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情境教育的主题。尤为可贵的是,她探索了儿童探索世界、创造世界的动力机制,称之为内发性动机,她作了这样的概括:“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从探究开始,走向创造、创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是创新教育具体、生动的体现,是创新教育的成功范式。
关键词:智慧教育;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24-04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开放学习的不断普及,信息化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兴起,微学习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微课程作为微学习的有效资源,亦倍受学习者的追捧。然而当前微课程多以微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只停留在视觉阶段,缺乏相应的检测、反馈等环节,导致微课程的学习还难如人意,如何设计开发交互式微课程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数字化教育走向智慧教育而引发着教育系统的“质变”,智慧教育正不断涌现。智慧教育的核心是智慧型课程,微课程只有在智慧教育的支撑下,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面向智慧教育开展交互式微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智慧教育及交互式微课程的概念,开展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探究,以期为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一、智慧教育与智慧型课程
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战略,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地球”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使得教育系统从数字化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祝智庭教授指出:信息化环境下的智慧教育指信息技术支持下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旨在利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技术创新)、 运用智慧教学法(方法创新)、促进学习者开展智慧学习(实践创新),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较强施为能力的智慧型人才,落实智慧教育理念(理念创新),深化和提升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素质教育。[1]陈琳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高度信息化支持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适当而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慧化教学、智慧化学习、智慧化评价、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以及增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以实现教育由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向适应社会发展,再向引领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与跨越。[2]虽然专家们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智慧教育目标却是明确的,旨在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有效实施智慧教学法,开展智慧学习实践和智慧学习评价,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系统的质量,培养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才。
纵观全球教育领域,许多改革都是围绕课程来进行,如时下流行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智慧教育正引领着未来教育变革的方向,其突破口在于课程,制高点在于智慧型课程。因此,建构智慧型课程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智慧型课程应是着力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和适应时代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富有智慧地学习,教师更富有智慧地教育教学的课程。[3]
二、交互式微课程的概念与特点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微课程、微电影、微访谈、微技能、微学习等不断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微课程作为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深受学习者青睐。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段“微视频”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4]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同时要提供与这段教学视频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5]
微视频不代表微课程,但当前的微课程大多还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常常突出了视频的主要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缺乏交互性。因此,如何设计开发交互式微课程是一项重要课题。交互式微课程应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包括“微课件”、“微视频”、“微练习”、“微测验”四部分的学习资源,并具有“微反馈”与“微评价”等功能,从而形成动态交互的教学环境。交互式微课程具体如下特点:
一是时间短小精悍。微课程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因而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记忆规律和认知特点,确保学习质量。
二是知识点碎片化。微课程主要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拆分,以知识点为单位,从而形成一系列连贯的微视频。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掌握,可以灵活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是教学设计完整。微课程虽然切割了教学内容,但课与课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包含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丰富的学习内容、交互的学习资源以及测验反馈评价等环节。
四是人机交互操作。交互式微课程不仅提供微视频的讲授,还提供相对应的交互模拟练习和评估测验。通过人机交互的操作,使得学习者与知识形成互动,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检测学习效果。
三、面向智慧教育的交互式微课程设计
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将交互性融入到微课程中,提出了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内容,除了包含微视频以外,还包含了微课件设计(学习引导)、交互式微练习设计(模拟训练)、交互式微测验设计(测验评估),如图 1 所示。
1.微课件设计――智慧在引导
交互式微课程的智慧在于引导。正因如此引发出微课件的存在,其作用在于简明扼要的清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各节微课程之间的联系等,便于学习者了解课程、选择课程,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点。微课件的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微课件的框架设计涵盖了微课程主题、学习目标、所学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其中知识点的层次关系来源于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包括知识模块间和知识点间的横向并列关系、课程层层结构间的纵向递进关系。其设计目的有两点:一是学前给指导,呈现出本节微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和其排列顺序,以便学习者高效地观看微视频。二是在完成学习内容后,通过再次观看微课件,可以较为系统地梳理所学的知识,且整合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中,起到对知识的总结归纳的作用。
微课件可采用PPT、Prezi等软件来设计开发。为提升视觉效果,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在制作时着重考虑四方面因素。一是图文并茂,因为文字和图片的共同运用比仅仅通过文字进行学习更易于理解,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字体字数,标题与正文的字体合理搭配会给学习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字数要适中,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即可;三是动静结合,利用软件自带功能设计切换和动画效果,会给学习者带来空间感与动态感;四是背景音乐,选择时要符合微课程的主题,在播放时毫无违和感。一般选择的是无歌词的轻音乐或钢琴曲,给学习者创造出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针对初中生写字课程开发了交互式微课程――《汉字文化》导入课,该作品获得了2014年第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它包括汉字起源、汉字演变、汉字书写、汉字与文化四个知识模块。《汉字文化》微课件首页如图3所示,的四个圆圈分别代表四个知识模块,其内部是将知识模块的再划分,即单个知识点,并且按照箭头的方向播放,箭头在其中起到一定的指引向作用。微课件呈现出知识识框架与相应的逻辑循序,便于学习者与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相结合。
2.微视频设计――智慧在视听
交互式微课程的智慧在于视听。当前,网络微视频多以课堂教学实录型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微视频设计成类似电影、电视的形式,缺乏吸引学习者兴趣的元素,使得学习者无法轻松、愉快、高效率的进行学习。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学习内容的设计以及微视频呈现形式的设计。微视频设计框架如图4所示。
(1)学习内容设计
交互式微课程的学习内容不只是对于单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更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点的整合,进而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设计学习内容时,首先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单独的知识点,然后对每一小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脚本设计。微脚本设计就是将教学设计脚本化,便于微视频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各小节知识点的关联性,即将单独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运用以确保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与学习思维的逻辑性。
(2)微视频呈现形式设计
微视频的呈现形式包括课堂实录型、录屏软件录制型、可汗学院型等。根据交互式微课程的内容不同可选择适当的呈现形式,本文更倾向于采用录屏软件录制型呈现形式。Camtasia Studio是现在较为流行的集前期录制与后期编辑于一体的屏幕录制软件,能够满足微视频录制的基本要求。比如:录制功能、实现画中画教学效果、能在重难点处插入批注或输入关键字词加强学习者记忆,能通过镜头的缩放来实现局部的放大等。《汉字文化》微视频呈现形式如图5所示。
3.交互式微练习和微测验设计――智慧在效果
交互式微课程的智慧在于效果。微课程的学习是没有教师在场的学习,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为确保学习效果,需要在微课程中应用交互技术来实现练习和测验的功能。应用交互技术的两种设计如下:
一是在观看微视频学习中,弹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弹出辅助教学资源的链接让学生练习,只有进行操作后,方可观看接下来的微视频。对于所弹出的问题及弹出时刻、链接的教学资源等都要精心设计,其目的就是要强化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学习者回答弹出的问题后,即时给予正误的评价,同时自动发送测验结果到指定邮箱,方便教师了解学习情况。这种施加干预的交互式微课程能督促学习者将观看与思考、理解与记忆以及学习与创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深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是在观看微视频学习后,进行人机交互的练习和测验,评估学习效果。这种设计方式在练习和测验的内容及形式上都要精心设计。内容要由浅至深,不断挖掘知识点,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形式要丰富多样,除了选择、填空等测试反馈的常规形式,还可以加入交互式模拟操作,使学习者亲自感受体验,激发学习者的动力。这种施加仿真模拟的交互式微课程能帮助学习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培养,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能力的提升。《汉字文化》练习环节设计如图6所示。
四、结束语
将微课程上升到智慧教育的层面建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本文开展对智慧型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研究,通过分析智慧教育和交互式微课程的相关概念与特点,提出了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的新思路,指出应着力从微课件、微视频、微练习、微测验四方面开展设计开发,期待更多人参与到设计交互式微课程的研究中,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资源与环境,以促进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8.
[2]陈琳,陈耀华,郑旭东,李振超.智慧教育中国引领[J].电化教育研究,2015(4):23-27.
[3]陈琳,陈耀华,李康康,赵苗苗.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课程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3-40.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生信息技术,2013(4):10-12.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33-35.
[6]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3):127-130.
[7]崔小洛,周文娟,张胜男.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7):53-54.
关键词:智慧教育;建设应用;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76-03
2012年,根据国家、省市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针对教育的发展实际,依托“非凡城市,智慧园区”的大环境,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全面启动区域智慧教育工作。采用复用政务网技术,高标准构建了园区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区内所有中小学、教育单位的高速、稳健的互联互通,为学校教育与全民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理基础;基于园区“三库”、“三通”建设规范,科学推进了园区教育枢纽平台建设,一期“一库一门户六系统”建设已全面上线应用,平台应用渗透面达到100%,二期“双线五块”建设全面启动,侧重学习体系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了“管理补缺”到“学习创新”、“经验性评价”到“大数据实证评价”、“学校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建设跨越;基于平台的全民生态学习资源体系正在形成,精品教育资源不断增长,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均衡化、全用户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基于“未来教室”互动课堂构建、“翻转课堂”实践研究、“移动学习”范式研究等亮点应用全面展开。
一、区域统整:“区校联动,四建四强”(见图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会经历一个从初创到统整的过程。在初创阶段,各学校齐头并进、竞相发展,从基础环境构建到软件开发与购置,再到教学资源建设,各显身手、全面建设、封闭应用,尽管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如经费投入重复、信息共享困难、公共服务缺失、管理人员不足等区域性问题。到了智慧教育阶段,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共享与教育的均衡问题。我们需要打破信息孤岛,满足“时时、处处、人人”智慧学习需要,为每一个人“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美好明天服务,因此,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区域统整也就势在必行了。
园区区域统整的具体做法就是“区校联动,四建四强”。区域层面,重点在于“建网、建云、建库、建平台”。“网”就是教育城域网;“云”就是教育专有云资源池;“库”就是基础教育数据库;“平台”就是满足教育应用的枢纽平台与系统。学校层面,着力“强队伍、强资源、强应用、强特色”。“强队伍”就是要完善校级信息中心机构设置,并加强教师队伍的应用培训;“强资源”就是要加强学科资源的积累与开发,丰富个性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便捷化;“强应用”就是强化新技术新媒体应用研究与实践,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水平;“强特色”就是要打造学校亮点应用品牌,成为亮点技术运用的先行军,如E学习基地、纳米实验室、仿真虚拟应用、未来教室实验等。
这样一来,角色定位,各有分工。学校获得了解放,减少了大量技术压力、资金压力和劳动压力,把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到信息化应用与学校内涵发展中去,保证智慧教育落地生根。
二、公司代建:“技术,精准管控”(见图2)
传统意义的软件平台开发,用户既要提应用需求,又要拿技术方案,设计招标文档,还要组织招标、过程管控与结果验收,往往技术不力、经验不足、精力不够。更为严重的是,交付、验收之后,平台出现了问题,开发公司却跑路了,用户只能两眼一抹黑。基于这些问题,园区在软件平台的开发上首创公司代建模式,保证了平台开发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所谓公司代建模式,就是由园区信息化领导小组认证、确定第三方公司,负责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深化设计等工作;代为办理各项相关行政许可手续与建设程序,以自己的名义担任招标人、采购人和发包人,依法组织公开招投标、采购,并与项目承建各方签订合同;负责项目建设实施的全过程管理,按确定的总预算严格控制投资,并确保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项目完成后,代建公司与建设单位共同组织第三方测试与用户验收,签署验收意见。建设单位、主管局协助代建公司履行职责,不干预代建公司日常管理,并通过现场检查、查看项目文档、列席管理会议等方式开展监督工作,做好相关工作的协调与配合工作,保证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
园区积极探索了“需求+代建”“1+1”智慧教育开发模式。教育部门主要提需求,代建公司深化设计、组织开发以及后期的运维。代建公司入住开发单位,沟通无障碍,团队相融合;建立周例会制度,及时汇报项目进展、提出整改意见,为项目整体进度的完成及合作沟通创建了条件;建立项目配置管理、文档规范化管理、人员信息管理等体系,为项目过程的管控提供了依据。
代建模式的推行,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团队,使开发管控更专业更精准。
三、项目过会:“按需审批,科学推进”
哲学教育在工具理性时代境地的尴尬。市场经济中,学生很难摆脱“功利境界”,而趋于器物层面的追逐,这是高校哲学教育的现实困境。哲学教育的困境引发大学生“灵魂发育”迟滞与“人文素养”贫乏。时值大学,正是陶冶学生精神品格、提升精神境界的关键期。以哲学为基点,引导大学生反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使大学生领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进而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促成大学生精神成人进而转识成智。
一、哲学教育的资源困境
教育资源有广义(指与教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土地、建筑物、教职工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和狭义之分(指教学设备、教育经费等)[1]。由此,凡是教育实践所需的各种资源皆可称之为教育资源。而哲学教育资源是指在哲学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哲学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哲学教育过程从资源维度而言,就是哲学教育资源发挥作用的过程,哲学教育效果与哲学教育资源作用发挥的程度密切相关。哲学教育资源作为伴随人类文明进程的宝贵资源,相对而言具有稀缺性(物质层面)。哲学虽超然形上,却从未中断形下给养。没有坚实的积淀,哲学似乎就是困难的。人类文明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物质文明增长史,物质资源的匮乏,相对而言,必然阻碍哲学的发育和成长。哲学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具有历史性,受限于主客观条件,人类所能开发和利用的哲学教育资源对于哲学教育的客观需要来说总是有限的。当下哲学教育资源虽空前丰富,但事实而言,哲学教育要取得最佳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哲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并利用哲学教育的各类资源。哲学教育所能够利用的只能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客观存在着的各种资源总和。虽人类文明已长足发展,但哲学资源的积淀和开发却很有限,甚至很多哲学资源已随时间推移和空间变换而逐渐消失,因而现存的或潜在的哲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便成为紧迫问题。资源的开发受主客观条件限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即是开发的主观愿望,同时更为满足哲学教育的客观需要。资源开发受社会发展状况、科技条件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资源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发展达不到应有的程度,哲学教育资源也不会相应的产生或得到应有的利用。当前我国哲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资源匮乏、滥用、闲置、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们的认识水平等密切相关。资源本就稀缺,加之没有合理开发与利用,便可能导致哲学教育的迟滞甚至畸形发展。当然哲学历史资源的稀缺只是相对意义的,哲学教育中的物质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精神层面的资源却是可以循环利用不断再生,具有无限开发前景。就发展维度而言,不经积累,没有传承,必然丧失文化底蕴,迷失精神家园,溃失精神动力。哲学资源的重要特征在于在需求中不断丰富,丰富中不断创新,创新中不断发展。但哲学源源的生成周期相对较长,这就产生了哲学资源的价值实现问题。就此而言,开发周期的现实问题成为哲学教育资源开发的瓶颈。可以说阻碍当前哲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便在于此。从传承和发展角度而言,周期性长特点造成哲学资源的再生困境与载体的相对缺乏。哲学资源的生产与价值归赋相对错移的特点,使得哲学成为望而生畏的事业。这就需要特殊引导,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对哲学教育资源的保证,从而实现哲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哲学教育的方式困境
受市场经济役使,学生心灵被物欲遮蔽,意义与价值趋附世俗,“单向度的人”成为困扰高校教育的难题。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牵引大学生对精神和价值世界的注意力,既是哲学教育的困境,同时又是哲学教育的重要契机和任务。哲学教育要如何吸引和牵引注意力和思想,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困境。哲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哲学教育来说,就是在有限的时空中完成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整合过程就是完成教育资源间的有效对话。就系统理论而言,这个对话就是包括师生在内的教育资源的协同。既然是协同,这个有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内部的非线性机制便会产生作用,循环与再生便产生其中。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便是系统非线性的重要机制,这也是教育资源整合的可能前提。“智慧”在于自知,知不知而爱,便会产生“爱”的对话机制,这是哲学教育方式的内核。因而,哲学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哲学教育是爱智慧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它是人生根本问题的教育,而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教育;哲学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启发式的对话教育,而不是灌输教育[2]。因而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的教育以精神成人,注重发现方法以转识成智。“爱的古老是普世公认的,而且是人类一切最高幸福的源泉。……假如没有爱,无论是城邦还是公民,都不可能从事任何伟大或高尚的工作”。因而爱是人类一切善行和幸福的赐予者,爱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师者因爱而备受尊重。马克思说,从来都没有抽象的人性,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不能抽离社会关系谈论所谓人性之“善”,须将人放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考察。工具主义尘嚣甚上的当下,哲学学科与哲学教育者在现实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实际地位境况,使满怀爱的教育成为某种抽象物,而爱成为脱离人的存在和需求的抽象行为。所谓智慧之爱在单向度价值取向面前不是哲学教育理想国,而是乌托邦。爱是一种动态的追求,是一种因缺乏而来的渴望。爱是一种主动创造和赋予的能力。爱总是让我们的看法在所爱的对象身上呈现出较高价值,唯有爱才能看出这些价值[4]47。当然可以抽象谈论,我们如何单向度创造和赋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以崇高价值,却无法改变本身的现实需求。尽管说“教育是把知识和生活中实际发生作用的价值统一起来的唯一突出的手段”。可是哲学教育的价值赋予与现实生活实际发生作用位移,使哲学教育仅成为空洞的爱的教育,而离转识成智似乎更遥远。“古代的学园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6]52。哲学的目标不再像古代那样,把人作为一个人来培养,而是把人作为办事员或教授———就是说,作为某些特殊的、或多或少深奥的知识专家、理论家、传承者来培养。然而这些知识与整个生活无关[7]。
三、哲学教育的学习困境
现实而言,哲学专业招生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工具价值取向使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学科被称为“冷门专业”。主动志愿于哲学专业的学生是稀缺的,且大部分是因“服从分配”而被调剂到哲学专业来,这是“拉郎配”的教育资源整合,而不是需求的满足,其结果是学生不满,学习兴致不高,教学质量不佳。被调剂的学生在单向度社会价值影响与多向度哲学的爱的教育熏陶中,经常性的矛盾:选择理想,还是选择出路。这使得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均感困惑。功利主义的泛滥影响了专业取向。面对学习动力不足现状,哲学教育亦是不断探索,如何整合资源,变革教育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哲学智慧,感受哲学之美。苏格拉底看来,对话是反思式的探索,是摆脱无知和通向智慧的桥梁。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扶持引导学生发掘他自身的潜能和力量。他被唤醒来意识到自身的潜力,他的前进动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身”[8]180。这个源于自身的力量就是需求动因。学习活动首先是由人和社会需要引起的,需要与需要的满足成为需要的价值肯定。肯定,意味着需要的丰富性增长和扩大的可能,使自由和全面地发展成为可能。“一切事物渴求的东西都是它缺乏的东西,没有任何事物会去谋求它不缺乏的东西”。智慧之爱缘于知已之无知,源于自身的需要。但需要总是现实的具体的,爱智慧也并非是抽象的,爱智慧与智慧之价值相关,智慧不仅关系无知之满足,更关系经世致用,安身立命,生活之现实性比起爱之纯粹性更具有批判性,智慧之爱总与现实性紧密相关。杜威说:“当你批判地思考你在世界上所做的事情时,你便在从事于哲学思维。当然,你所做的事情首先是过生活。”“哲学本身就是为解决人类生存中所面对的问题而产生的”[9]。按照马克思说法,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但哲学不断沦为谋生手段,不幸的是哲学却恰如此况。
本质而言,人愿意从事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作为谋生手段的学习是人不愿从事的。哲学教育的困境在于学习的异化,异化的学习是远离了人的存在方式或价值实现方式,无法成为人的生活本质,只有消除其手段性质,直接展示为人的存在方式,才成为人的需要[10]。对于大学生而言,哲学从来就不是谋生手段,哲学可以反思究竟如何生活,但并不承诺手段性。当然哲学并不轻视个人问题,而是强调个人问题的真正解决,但只有依赖社会问题的解决才是可能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发展。
哲学不是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和技能,可以成为循例办公的人员,也可以养成达到特殊目的专门技术人员。但人们培养自己的精神,努力从事于高尚神圣的事业,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11]66,哲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冯友兰曾说,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12]10。由此,哲学必须摈弃那种以所谓的兑现价值为目的的实用主义态度。唯其如此,哲学才能真正回归自身,从而进入超验的本体澄明之境。
关键词教育应用伦理“应用”教育新探
1、
这世界上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大家都会关心的,这件事情就是教育。从小到老,大家都无不身在教育之中。当然,你我他也会有身在教育之外的时候(不过这时候应该说是身在教育之中的特殊才对)。在各种特殊面对教育的情况中,或许最难得最重要最费劲的一件事情就是对教育对象的探索与反思。因为我们大家在教育面前都是那么有限,要想对教育的自身存在探索出个一二三,那一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或许正是这种原因,我们人类认识或反思教育的路才变得那么漫长,而走这条路的人也未必能赢得很多人的同情与理解。然而,教育确实是我们人类文明的宝藏,你我他在这里加入了探索和反思教育的行列,或许所做的努力能对社会文明进步会有或多或少的益处。
在社会文明伦理的大系统中,教育应用伦理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正是在社会文明伦理的大系统中,“教育”一词本身才充分显现了“文明应用”的具体特征。这就是说,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具体应用的伦理存在。如果说没有社会文明的存在要求,也就不会有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这里所显现的教育的“文明应用”具体,正是教育的社会存在本质。所以,“教育应用伦理”中的“应用”二字特别重要,其动态的“应用”二字更能表明教育的社会文明存在的具体特征。
我们中国是人类最古老的教育国度之一。上下五千年,中国所积累的教育经验无疑是一笔宝贵的人类文明财富。在中国,教育大家群星布天,曾经发达的中华文明就是证明。斗转星移,中国陷入可恶可悲的历史低谷后才挣扎着重新站起,在这段特殊的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新学教育无疑起到了重大的社会文明推进作用。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已经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教育更是得到空前的改进与发展。伴随中国发展的步伐,中国今天的教育正朝着世界先进平台迈进。在此之际,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发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工作。自从“浙风”渐起,“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试着较上了劲,而这背后所存在的则是新教育理论开发的重大风险:要么新教育理论开发成功,促成中国文明发展愉快地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要么新教育理论开发失败,造成中国文明发展的更加困难费力……
2、
当我们今天在考虑是“社本”教育为好呢?还是“人本”教育为好呢?或者是“双本”教育为好的时候,先看一看动物世界中的一些“教育现象”,我们或许能在其中得到一些额外的启发。
我们先看动物世界,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动物世界中的“教育现象”是那么丰富多彩。为什么学?为什么教?个体的自然生存需要和群体的自然生存需要无疑是发生动物教育现象的根本原因。个体动物的学它性和自学性是为了自然生存好理解,在群体动物中的教它现象显然已经超出了个体生存需要范畴,是长辈“类爱”的体现?还是强者“自大”的炫示?虽然动物不可能有代类体社会作为的“自觉”性,但它们的“类爱”或“自大”的示范教育无疑促进或保障了类型生存的具体延伸。
我们人类也曾经历过动物式的“教育现象”时期,如果没有说错的话,我们人类或许就是在动物时期偶然间经历诸多“教育革命”以后才步入文明大道的。我们人类最原始的“教育”当在动物时期,堪称我们人类最伟大的“教育革命”也应该属动物时期。我们人类今天回头看看动物世界的“教育现象”未必不是好事,至少可以让我们人类看清一些教育事理:“个体和群体的自然生存需要是教育的自然根本”,当我们今天“重新”重视这条自然教育应用伦理的时候,我们还得牢记仅仅立足这点上是不够的,远古的动物人如果没有“个体性教育”向“全体性教育”进步的“教育革命”,我们人类一定是脱离不了原来的动物局限步入文明大道的。
由以上事理可以引出供今天教育理论开发参考的一些事理就是:不仅要维护保养现有较成功的教育范式,更要重视促成具体教育在动态中推陈出新,而且是在推陈出新中切合实际地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为现有文明教育之先。教育改革应向远古的动物人学习,既然“无中生有的教育革命”创造了文明人类,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也在质变性的“无中生有的教育革命”中谋取更大的文明教育发展呢?
3、
教育理论的生长基础何在?教育理论生长的基础应该是大统一的“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而这当中的“大统一”则是教育理论生长基础的关键,如果说我们人类的教育理论仅仅建立在“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的某个层面上,哪怕已经是建立在“整个自然之理”的层面上,我们人类的教育理论都会有“发育不良”的可能。为什么?因为“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的现实各自存在都还处在不停发展之中,都还相当地不文明成熟。譬如“心理学”之类,我们人类今天对自己的“意识存在”就还知之甚少;又如“社会学”之类,社会文明构成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问题还远非得到理论上或实践上的最好解决;再如“哲学”之类,我们人类有许多“哲学”已经走到了“尽头”,不仅上帝被“弄死”了,而且人也被“弄死”了,甚至还没摸到边的整个自然也被“弄死”了。教育理论如果在如此不确定的具体的“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的某“基础”上生长,我们能指望其教育理论会有什么最周全的文明效果吗?所以,教育理论应该对自己的具体生长“基础”持一种特殊的“疑惑”为好,这样才有利于把“根系”布到“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的大统一存在上去,并自己特殊生成有利于文明教育具体生长的“生存基础”。
教育应该有自我生成“生存基础”的特殊能力。我们人类在动物时期为什么会发生“教育革命”?教育的自生成的“生存基础”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当时远古动物人的教育“生存基础”中,要不是有某些原始特殊的“人之理”、“社会(群体)之理”、“整个自然之理”的“大统一之理”的意外发生,我们人类在动物时期就难有什么“教育革命”的发生。因此可以推断:我们人类的教育如果没有自我生成“生存基础”的能力,我们人类就不可能有别于其他动物走向文明。并由此进而说:我们人类今天的教育“生存基础”还是应该靠教育自己“无中生有”的“生成”为好,解决教育自我生成“生存基础”的问题当是今天教育理论开发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教育自我生成的“生存基础”是源于具体高于具体的特殊。今天的教育家们应当看到这种特殊的教育应用伦理存在特征,在这点上自我树立行业的“专业信心”,不应指望具体某部分的“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可以作为教育最好的“生存基础”,而是要在高于“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的“大统一之理”殊建造教育自己的“生存基础”。这是教育应用伦理得以具体展开的关键,如果我们今天的视野看不到这点,或许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开发就会因各种“肤浅基础”的障碍,在一些“人本”或“社会”的层面中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搁浅。
教育的“生存基础”是产生和形成具体教育“师本”的关键。源于“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又高于“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的“大统一之理”是产生或形成周全的文明教育“师本”的具体基础。在“大统一之理”下,任何部分的“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都会处于被教育的下风,因为源于“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又高于“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的“大统一之理”一经成为教育的具体“师本”的生存基础,现有的“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就会处于被催促发展的教育程序之中。教育本身的文明价值存在就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现,凭据“大统一之理”的“师本”催促“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进步,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教育理论开发所期望的文明效果吗?
4、
用哲学的特殊视角来看我们人类的教育存在,里里外外就是一种具体教育应用伦理的存在过程。从教育应用伦理的一般显现可知:“共识”是社会性质的,“公平”是产生“共识”的前提条件,“程序”是显现“公平”促成“共识”的具体路径。在我们人类的具体教育应用伦理存在中,“应用伦理”所共有的基本自律已经特有方方面面的体现:具体教育“师本”的产生,其教育“师本”就是一种具体的“共识”;形成教育“师本”的“大统一之理”,其本身就是一种“公平”原则的结果;在凭据教育“师本”催促“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进步的具体活动中,要与被教育对象达成具体“共识”,就得依赖“公平”原则并通过一定的教育“程序”去具体实现之。
而且,在具体的教育应用伦理形成或运作中,哲学的特殊视角还可以看到教育应用伦理所有的一切都是“活着的”。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统一之理”的根基是处于不确定性发展中的“人之理”、“社会之理”、“整个自然之理”,因而“大统一之理”是相对“活着的”;具体的教育“师本”因为“大统一之理”是“活的”,所以也是相对“活着的”,其具体的教育“师本”也是随着“活的大统一之理”而处于不确定性发展中的;由于教育“师本”是具体“活着的”,教育所追求的学习“共识”更是处于不确定性发展中的;为达到学习“共识”而存在的“公平”原则是不是“活着”的?具体事实上,整个自然中的所有“公平”原则也都是自处在本有化变之中的;各种教育范式是教育“程序”平台的具体体现,现有的教育“程序”平台已经定型了吗?或许教育改革或“教育革命”落到实处就是要对已有成型的教育“程序”平台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并凭据教育“程序”平台的改造而落实全新的教育“共识”目标,所以,教育“程序”平台也是具体“活着的”。
5、
无“师本”不成教育。我们人类的教育发展到今天,在教育“师本”上有些什么样的特殊具体?很显然,我们人类的个体与类体或全体之间的“文化差”一直是形成教育“师本”的特殊具体。任何人类个体一经面对强大的类体或全体的文化背景时,都是处于少知识或弱知识的,都是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所以,我们人类历史也就在这点上自然而然铸就了“文化差”式的教育“师本”模式:以既有的历史堆积的经验确定了的“文化材料”为其条件加工成“知识性师本”,然后在具体付诸对人类个体或群体对象的文化教育。
凭据“文化差”建构教育“师本”是存在一些非理智问题的。其问题就出在我们人类的教育如果太过分依赖“已经确定”的既有文化,其既有文化的“过去时”的滞后性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师本”的文明存在质量。经验化的“过去时师本”天生就有一种向后拉的特性,把前人的文化成就或有文化成就的前人知识化地排列成“巨人肩”式的高山峻岭,如此“已经确定”的“山梁师本”虽然对任何人类个体都是强大的,但是怎么都改变不了“过去时师本”的经验特殊,而这种“过去时师本”的经验特殊除了能有利于实现既有文明的继承目标以外,其特有的限制创新发展的拉力往往会大于促进发展创新的教育企图。我们人类在如此“过去时师本”教育的具体中,又有多少人能在“纯知识”排列的“巨人肩”式的高山峻岭上爬过去的?!
我们人类教育因“过去时师本”而铸成偏知识化教育,这虽然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也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日益暴露出来的“应试”教育问题无疑是今天教育面临危机的警钟。当我们人类今天试图解决现有教育的“应试”问题时,是不是应该在更深的教育伦理存在层次中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文化差”是产生“过去时师本”的具体原因,“过去时师本”是形成偏知识化教育的具体原因,偏知识化教育是造成“应试范式”的具体原因,当我们今天面对如此特殊的教育具体时,能简单再用一些特殊的“文化差”来解决问题吗?当今世界,一些区域的教育偏“社本”,一些区域的教育偏“人本”,在整个人类教育都处于偏知识化教育时,想用“社本”教育和“人本”教育的相互差来解决“应试”问题是不大可能的。尽管在“社本”教育和“人本”教育的相互交流中,各区域的具体教育会得到或多或少的改善,就算实现了较周全的“双本”教育,这种特殊的“文化差”造成的综合性效果还是不能真正解决“应试”教育问题的。
6、
经过以上对人类教育伦理存在的新探,我们可以看清这样一个事实:显然“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是同一个级别较量的“对手”。我们人类教育历史性地走到“应试”教育范式这地步,它本有着自存在、自运作、自发展的特殊具体,能是在它具体存在之外理想出个“素质教育”范式就能取代其存在吗?何况,“素质教育”具有的“人本”特征太过偏重,这也不利于周全的人类“三本”教育(其“三本”是指人本、社本、自然本)的文明形成与进步。
“素质教育”虽然不是整个偏知识化“应试”教育的同级别“对手”,但是,中国现有的偏知识化“应试”教育却因为“素质教育”的先锋性挑战而陷入“麻烦”了。已经存在的偏知识化“应试”教育被质疑,这就为人类教育革命在中国的发生推开了一道门缝。人类意识的文明构成需要是知识、智慧、品德的具体统一,既然已有的偏知识化“应试”教育只能满足了人类文明意识构成三分之一的需要,我们今天除了要解决已有偏知识化“应试”教育的“自大权威”以外,更重要的工作还得放在人类教育应用伦理的具体开发上,从教育应用伦理中具体开发出“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人类教育在具体开发出“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之前,“应试”教育的“知识师本”的“自大权威”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的。
我们应该把挑战“知识师本”的“自大权威”和反对“知识师本”存在区别开来。人类已有的“知识师本”教育是具体存在的,而且也是具有相当文明存在价值的,即使到了“智慧师本”教育和“品德师本”教育开发出来的那一天,“知识师本”教育也还是自有三分之一的人类文明教育价值的。在人类文明教育的系统构成中,同样是少不得三分之一的“知识师本”教育部分的。
7、
无“师本”不成教育。我们人类文明教育在今天之所以落个严重残缺,就是因为“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迟迟未能得到应有开发。这一切并不全是“过去时”的“知识师本”惹的祸,而“知识师本”只是因为太有人类经验的方便性,所以才形成了我们人类教育偏主知识化“应试”的现实局面。既然人类经验的方便性只有利于“知识师本”的形成,我们人类今天就得突破这种方便性去寻找有利于“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生长的的其他方便性。“人类经验的方便”只能作为生成“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的参考,生成“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的方便还得在人类教育应用伦理的具体“应用”存在中去寻找。如果我们人类还是一味在“人类经验的方便”中去努力“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的开发,结果,知识化的“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还是不能解决偏知识化“应试”教育的问题,反会弄得我们人类教育在偏知识化的“自大权威”中更加不能自拔。因为知识化的“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再怎么弄都不是应该具体存在的“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具体存在的“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应该是相对“知识师本”独立的“应用”,在我们人类周全的文明教育中,“应用”教育的“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与“应试”教育的“知识师本”应该是各占三分之一文明教育份额的。
智慧生于思考,品德生于行为,智慧教育程序和品德教育程序是各具特殊的“应用”教育存在。和“应试”的知识教育程序相比,智慧教育程序和品德教育程序应当在人类教育应用伦理活动中构成。现实性具体“应用”是可以区别于过去时“经验”的。智慧教育程序和品德教育程序也只有在现实性具体“应用”平台上才能构成,智慧教育程序和品德教育程序只有完全立足“应用”平台,最终才能脱离“知识化”程序的困扰得以自我文明生成。智慧教育程序和品德教育程序“应用”平台上的生成,其构成周全的人类文明教育的“应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具体统一才能成为可能。到了那时候,与“应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应试”教育虽然失落了往常的“自大权威”,虽然会分出去许多教育时、空、相,但那时候的“应试”教育部分肯定是要比之前的“自大权威”的纯“知识教育”更加文明成功。
8、
人类文明意识由知识、智慧、品德三大部分构成,历史证明,偏某方面的教育追求都不是最好的人类文明教育。理论上说,人类最佳的文明教育应该是知识、智慧、品德能够平衡和谐统一的教育。知识方面的“应试”教育已够“发达”,现实的问题当是对智慧方面和品德方面的“应用”教育作出具体开发。不能指望“应试”教育程序能生长出全新的“应用”教育程序,可以要求“应试”教育在整个新文明教育开发中逐渐收紧部分构成,充分为具体的“应用”教育的创新让路,让具体切合实际的“应用”教育能够得以方便生成。
人类个体文明意识的知识、智慧、品德的平衡和谐统一是和人类类体、全体文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平衡和谐统一有内在联系的。以往“自大权威”的“应试”教育之所以能够特殊持久,文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总是处于波动式的发展状态中不能说不是具体原因。如果教育的目标能够锁定在为了社会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平衡和谐统一上,如果社会文明也是这样要求具体教育的,我们人类教育还会是偏主知识的“应试”教育范式吗?
教育行为是社会文明的社会工程行为,社会文明对教育行为的要求无疑是生成具体教育的关键。如果说社会文明要求教育行为要为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平衡和谐统一服务(而不是为了社会文明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某部分目标服务),理论开发的教育革命就会在教育实际上渐进展开。如果说社会文明对教育行为的要求不能提档到为了政治、经济、文化平衡和谐统一的大目标上,所有的理论教育革命都将会具体落空。在中国,我们的人民政府能否形成对教育行为的全新文明要求,这将决定人类教育革命能否在中国具体发生。
9、
有了社会文明对教育行为的高级文明要求以后,在“应试”教育之旁开创“应用”教育的工程就得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办到。在具体操作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行。只有理论不行,怎么说都是空话。只有行动也不行,盲目行动只会得出瞎胡闹的结果。教育前线的行动应和专职科研的理论有一种具体沟通,在互动中同生共长出教育应用伦理的“应用”教育部分。形成“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是不同于形成“知识师本”的过去时背景的,现在时和将来时的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形成“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的具体基础。所以,教育前线行动和专职科研理论的沟通是具体生成文明教育中的“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的根本保障,除此之外我们人类实难再找到“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的具体生长点。
文明教育中的“智慧教育”部分和“品德教育”部分是活着存在的,活就活在具体的“应用”上。知识化的道德哲学和理论伦理学虽然在具体的教育应用伦理中有着相当的文化指导价值,但是,必须通过专职科研与教育前线的具体沟通程序,知识化的道德哲学和理论伦理学才会有指导教育应用伦理的具体价值。不然的话,如果教育前线发生“短路”,抛开与专职科研的具体沟通,直接把过去时的知识化的道德哲学和理论伦理学拿来教育前线操作,过去时的知识化的道德哲学和理论伦理学不但不能具体指导教育应用伦理,反而会大大有碍“智慧师本”和“品德师本”的具体生成。为什么,因为教育前线所专项的是具体的教育活动,教育前线并不能也不可能直接具有“消化”道德哲学和理论伦理学的功能,所以,教育前线是不能直接凭过去时的知识化的道德哲学和理论伦理学来具体生成“智慧师本”和“道德师本”的,理论“消化”机制无疑是实现“应用”教育的根本保障。
显然,由于“应用”教育的具体特殊,理论联系实际的沟通程序就显得比什么都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具体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沟通程序存在,就不会有任何具体“应用”的发生。“沟通程序”是需要社会文明建设才能具体生成的,如果不能社会文明运作,“沟通程序”是不会自然发生的,这就是我们人类迟迟不能建立健全同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文明教育的原因。既然“智慧教育”和“品德教育”是偏现在时和将来时存在的,“应用”的具体“沟通程序”的建立健全就是不可或缺的远比任何理论存在都重要的文明作为。
10、
关键词: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慧教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06-03c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
(一)“智慧校园”的概念
提起“智慧校园”,应该追溯到“智慧地球”,智慧地球也叫作“智能地球”,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当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短缺、效率低下等问题,它是2008年由IBM提出,2009年IBM颁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中国智慧地球战略的序幕,所谓的“智慧地球”,就是将感应器嵌入到生活中的各类物体中去,基于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相应地,所谓的“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各种服务系统为载体的集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各种工作为一体的智慧环境,同时,也是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井然有序的校园管理、高效保质的教学以及谨慎严谨的工作进行充分的融合。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
透过国外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当前“智慧校园”走过了设备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已经应用到教育创新阶段,在国内,以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智慧校园”为代表,其他省市也逐渐在推进“智慧校园”试点建设工作,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全面的融合,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二、X大学的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数字校园硬件建设现状
1.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室
为了贯彻落实创新教育的有利实施,在教育领域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初期建设中,设计开发基于3D打印的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同时,也设计开发了基于乐高机器人的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课程。在此基础上,该校创设了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室,实验室设有3D打印机、3D扫描仪及辅助设备、教学用机器人、计算机等设备,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可能。
2.校园网络中心实验室
为方便师生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设置了校园网络中心实验室,建设大容量存储、备份数据备份系统的数据中心以及虚拟化服务器集群,实现数据集中存放和服务器集中整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主要的软硬件及设备包括机房制冷、环控报警系统、网络设备、服务器集群与虚拟化、数据中心等。
3.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室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打造集教学、研究与培训于一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可以实现教师网络电子备课、异地协同教学、基于课例的集体教研、网络研修、远程培训等功能。
4.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当下数字教室和未来教室的必然发展趋势。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集智慧教学、人员考勤、资产管理、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推进未来学校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
智慧教室设有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提供电子教材管理与交流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评价分析平台,实时追踪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还可以通过网络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设有记录平台,以无纸化的形式加强课堂互动功能,提高学习效率;反馈平台可为课堂的教师提供及时反馈,使教师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智慧教室在四种平台分工合作下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
我校信息技术教师,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已基本上具备了教学设计、多媒体综合应用能力,并且能够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对于智慧课堂中的教学系统维护,安排有专业的维护人员进行设备维护。
2.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基本上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计算机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尽管在课堂上还是有个别学生使用智能设备上网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但总体而言,智慧课堂的效率还是非常高的。
(三)与“智慧校园”之间的差距
“智慧校园”是一个多元的、泛在的、多功能的服务支持平台,“智慧校园”也逐渐走向移动化,目前,使用手机借阅书籍已经在很多高校得以实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慧校园将会应用到更多的移动领域,例如:手机开门、手机考勤、手机消费以及手机课堂等移动领域。手机开门是指在许多高校中的寝室和教学楼等地方设置了安全划卡门,将该技术整合到手机当中,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也方便了管理,手机考勤、手机消费以及手机课堂等都与该功能类似,同时,也将建设其他类别实验室,例如:微课优课制作实验室、数字化理科实验室和家校互动实验室,等等。这就使得在促进学校管理的同时也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践路径
(一)需要克服或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规划的前瞻性与调整性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智慧校园的有力支撑,我们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上需要前瞻的规划;另一方面,也不能只顾前瞻性的综合考虑而盲目追求最为先进的技术体系,应该做到全面规划,综合把关。
2.管理制度以及负责部门的建设问题
智慧校园需要有专门的实权部门或者团队进行管理与维护,以便充分调动和调整学校各方面的资源系统。另外,管理制度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大家必须按照严格的管理制度去履行各自的职责,只有这样智慧校园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
3.智慧校园的后期维护问题
随着智慧校园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智能化应用升级问题显然将是一个挑战,所以,智慧校园的建设将是一个不会停止的工作,我们应该在后期维护上长远规划,以确保智慧校园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
4.智慧校园与教学效率问题
部分教师在智能化应用方面不是特别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问题,学生则自控能力不强易导致学习的分心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慧校园的教学效率。
5.基本措施
就X大学而言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是对现有的教学环境的改造,因此,难免会出现规划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就不得不面临规划的调整,而由于技术的发展,原有规划如果明显落后,也有必要做出新的调整。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坚持需求。
第二,避免改动基础计划。
第三,务必重新评估调整的项目。
第四,确立相关的规章制度。
四、结论
从目前来看,“智慧校园”还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智慧校园”仍然处于建设初期,虽然其在当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是基于“数字校园”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但在某种意义上讲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只有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改进,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向新的高度发展,这其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智慧校园”的建设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各地区、各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总体发展,逐步实施、统筹规划,使基于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的“智慧校园”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6.
[2] 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38(B10):18-21.
[3] 周彤,刘文.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信息与电脑,2014,(11):86-90.
[4] 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5] 刘启新,沈李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序I.
[6] 徐春林.高校校园物联网的探索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1):23.
[7]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8]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7.
[9] 黄荣怀.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75-84.
[10] 鲁东明.智慧校园已经不只是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9.
[11]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黄小卉,黄宇星.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1,(11):8-11.
[13] 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15-19.
[14] Z. Yang and L. Da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Storingfor Small Files in Hdfs[C].Computer Science & ServiceSystem (CSSS),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2,2239-2242.
关键词:教育;小学数学;智慧共生资源;教育模式
一、共生的含义以及智慧共生在数学教学模式上的应用
共生原本是指自然界中的两种不同生物相互依赖,从而更好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生存模式。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菌类,任意一种之中或者任意两种之间都可能会产生共生关系。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会常用到共生关系来获取互利,比如在稻田中养螃蟹,一方面可以减少病虫害对稻田的威胁,另一方面还可销售螃蟹获取额外利润。共生关系是比寄生关系更加高级的一种生物生存模式。
基于共生的概念,教师与学生智慧由共生而来。如今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新课改要求现在的学校与教师,不仅要培育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在同时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人为本增加学生的智慧,使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共生。而数学这门学科由于具有严谨的思维性、逻辑性,是增加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智慧的重要学科。因此以数学为切入点,江苏省小学数学教材引入智慧共生理念,进行了数学教学模式新探索。
二、智慧共生教学模式下对教师的要求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目前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纷纷进行创新和改革。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加学生的智慧,营造一个智慧型课堂,首先要求课堂上要有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因此江苏版小学数学教材下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有如下要求:
1.深刻研究教材
新版的江苏省小学数学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度改革,各方面都充分配合了师生智慧共生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授课之前,应该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度的研究,使书中的知识以及透出的智慧思想融会贯通。再把从书中理解的内容转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充分备课。将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以不同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智慧。
2.灵活教学渗透智慧思想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以渗透智慧思想为中心进行知识教育。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动作、语言不宜过于死板,需要灵活运用一切教学资源,以生动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板书、画图、习题讲解、新知识的接受。与此同时,应该将多媒体引入课堂,通过课件和视频进行教学。对于一些教学重点难点适当地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谈论,在交流和讨论中创造出一种智慧交流的氛围,做到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的搬到课堂上去,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培养出充满智慧的学生。
三、智慧共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要求
为了创造出一个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教师在改变原有教学模式之后,学生在自身方面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等进行相应改进,使之更好地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师生智慧共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各方面能力。
1.培养对数学的热爱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思维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对学习数学没有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学生应该逐步建立起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中提高学习热情,增加智慧。
2.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数学所必要的一种学习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此在课堂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真学习研究,同时,在自主学习中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在思考过程中增加自己的智慧。
3.善于分析、归纳和总结
数学不同于其他小学学科,课堂内容数学知识环环相扣,涉及的公式和定理众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养成善于归纳、分析和总结的好习惯。归纳课堂所学知识属于哪个数学知识范畴;分析课堂所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在对自己没懂、没透的知识进行重点突破;总结自己在每一阶段学习数学中遇到的困难和使用的解决办法,总结自己在学习数学上的优点和不足。在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智慧。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相信智慧共生教学模式会更好地完善和发展,逐渐创造出新的教育模式走进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逐渐创造出适合于每个孩子的数学教育。江苏省数学教材可以说在这一方面开了先河,相信在此之后,各省市的教材中都应该适当地引入智慧共生的理念进行教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培养好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庆甲.浅谈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反面行为的智慧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09).
关键词:智慧教育;技术;融合;创新;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 05-0053-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8
引言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掀起新一轮基于信息化的教育创新和改革的浪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也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密切关注教育改革,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并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智慧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一 智慧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1 智慧教育的内涵
关于智慧教育,国际上比较流行使用Smart Education。韩国的Jong Won认为“SmartEducation”并不是单纯的基于智能设备的教育,其实质是对自我指导的(Self-directed)、激发动机的( Motivated)、灵活定制的(Adaptive)、资源丰富的(Rich Resources)和技术沉浸的(TechnologyEmbedded)的教和学,SMART代表了智慧教育的理念和特点,韩国教育部在推进智慧教育策略时,将智慧教育定位为“针对‘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一代教育范式的转型”。
关于智慧教育的中文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祝智庭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培养面向21世纪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内在需求。陈晓娟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杨现民[5]认为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是对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以上三个定义可以看出,祝智庭是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角度来定义智慧教育的,陈晓娟是从智慧教育的技术支持和功能视角来定义智慧教育的,而杨现民则是从教育形态和发展阶段来定义智慧教育的。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它是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形态。
2 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智慧教育不仅具有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还具有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属性来看,数字化、开放性和交互性是智慧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数字化为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性能和统一的标准;开放性拓展了学习场所,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交互性使教育信息在人机和人人之间双向流通,促进师生、生生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智慧教育具有未来教育的泛在化、情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泛在化是指基于泛在网络无缝链接实现的能随时随地进行教和学;情境化是指基于情境感知技术实时获取和感知学习者所在学习环境、情境和状态等数据,并进行自动分析从而能够自适应调控环境和方案以便为学习者提供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是在情境化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现有基础、认知风格、学习偏好和个性需求推送学习资源、信息和服务。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背景下,学习系统可以智能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这意味着教育可走进每个学生的真实世界,以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 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智慧教育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取向:
一是关于国家层面的计划和政策的研究。智慧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都将智慧教育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比如,韩国在2011年9月了包括“改革教育系统、增强教师能力和提升基础设施”三项措施的“智慧教育战略”,同时提出要用“电子教材、云课堂、在线评估和构建教育内容生态系统”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新加坡在其“iN2015 Planning”中将“建立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国家范围的教育基础设施”和“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教育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中心”作为方案重点。美国联邦教育部针对K-12系统提出了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策略;俄亥俄州提出了“建立在线数据系统、共享教学资源库和构建教师社交网络”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澳大利亚于2012年提出了“转型澳大利亚教育”的智慧教育方案,用互动课程吸引更多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兴趣、用技术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能力、培养具有高尚价值观和全球技能的劳动力。印度政府也在2010年提出了SESI (Smart Education,Smarter India)的“智慧教育、智慧印度”的总体规划。此外,我国的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宁波市等地区也出台了发展智慧教育的计划。如海淀区提出“智慧海淀、智慧教育”的规划,提出了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的目标,确保海淀区智慧教育规划的落实。
二是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主要研究智慧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目标特征、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模型设计等方面。比如韩国提出了由五大特征组成的SMART Education的理念和架构。祝智庭提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的命题,提出了“智慧计算一智慧学习一智慧教育”的三角形“智慧教育图式”。黄荣怀则从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研究入手,把智慧教育的理念形态化、具象化,提出了TRACE智慧学习环境、SMART智慧教室和Smart Campus智慧校园。杨现民认为智慧教育的目的是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化教育转型和升级的高级阶段,同时介绍了智慧教育模式和关键技术。赵秋锦等提出了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式和设计思路。这些研究对智慧教育理论层面做出了一些阐述。
三是实践研究层面,主要是一些科技公司设计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构建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运用。如IBM的智慧教育五大解决方案已经在北卡罗纳那州立大学得以实施;韩国三星开发了三星智慧教育云平台并在韩国的中小学中进行了部署。国内的一些商业公司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华为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推出了“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和“移动书包”四层次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三 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从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看,以碎片化、交互性、嵌入式为特征的“云教育”、“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新型教和学的方式逐渐兴起,智慧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制高点与突破口,并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创新与变革。
1 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态势的一种预期。智慧教育使教育活动跨越了传统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机构和时空的边界,形成了未来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在这种教育形态下,教育和技术得以智能化“融合”,这有助于解决一直以来教育和技术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对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无缝连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智慧教育体现了“大教育观”的理念,不仅在时间上打通了存在于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的壁垒,还在空间上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智慧校园、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等学习场所的建立,连接学习社区和个人空间,使得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构建了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智慧教育还体现了“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助力实现“因材施教”的愿望。
课堂是教育变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这场变革的生力军。为了适应智慧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和创新;所有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教育范式的转型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大教育观”,并增强应对变革、主动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实践之中的意识。
2 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智慧教育追求“技术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要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倡导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资源设计轻活动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如平板电脑、数字星球、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工具和平台在促进认知、情境教学等方面的优势,探索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学科、年级和内容特点的系列化、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和交互设计,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深度融合,要朝着体现“技术协同、技术沉浸、信息无缝流转”甚至“技术消弭”的移动性、泛在性、开放性、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发展。
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近几年来融合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翻转课堂、移动学习、MOOC、微课、“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模式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2014年NMC地平线报告认为翻转课堂、MOOC和移动学习是未来1~2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教育形态。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为例,笔者曾经作为Intel未来教育的指导人员参与邯郸市、成都市等地区的教学活动,观摩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移动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利用智能信息技术为学生推送阅读资源、收集学生的学习经历、进行学习分析,及时获得反馈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改变了传统信息化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内容呈现和简单交互的形态。
3 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让学生具有智慧。未来学习是基于智慧生态的学习,这种学习是泛在化的、情境化的和联通化的。泛在化学习能让学生以各种连接方式(WIFI、3G/4G等)和各种终端设备按需获取学习资源,颠覆了数字教育时代“固定地点、固定设备”的学习方式;情境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世界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交互环境中进行学习;联通化学习突破了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以分布式认知和联通主义的知识协商和社会建构来学习。因此,未来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未来各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不断涌现,比如基于增强现实的探索性学习,基于物联网的设计性学习,基于MOOC的在线交互学习,基于3D打印的发现学习,基于创客项目的创造性学习等。如台湾南港小学为学生提供了基于校园为背景的探索式学习,学生利用手机、PDA等安装移动APP,在安装有感应装置(QR Code或GPS)的校园里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步道或藏宝游戏一类的学习活动。这种方式能够适时给予学生学习回馈,提供学习的框架,大大提高了其学习成效及兴趣。
4 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智慧教育追求教育系统的整体创新和变革,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就成为促进这场变革的重要支撑。智慧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级系统和工作流程中的充分应用来分担大量繁琐的、机械重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为管理体制、工作流程和办学体制的创新提供了保障,也为招生考试制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将助推“E卡通”和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一生一号”的实施与管理,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学生档案和学籍信息的自动升级,对学生信息、学习数据的跟踪和记录,有助于解决“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不规范、择校、留守儿童管理困难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智慧教育就是保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的制度基础。
智慧教育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个性。智慧教育创新和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既注重知识能力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分层教育和个性教育,既培养通才也培养专才和拔高人才;采用动态开放的模式,探索多方协商、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合作的培养机制。智慧教育倡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5 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处在“机控人管”的模式,其智能化程度不高,无法应对智慧教育的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等应用的发展,教育管理将走向“智慧管控”。智慧教学管理将借助于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将众多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学习场景中获取的海量信息,凭借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关联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教育管理中,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由于经验判断引起的决策失误。智慧管理还可以实现教育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过程督导和可视化管理。比如,通过教育云平台提供的成绩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所有学生各科、各时期的成绩进行横向、纵向或者历史性的对比分析,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分析系统提供的数据视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学校、各班级甚至个体学习者的成绩水平,对教育管理部门把握各种层次的教学水平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6 教学评价的创新和变革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学评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践层面仍然属于“经验主义”的评价模式。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价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记录、采集、存储、识别以及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实现总体和个体数据的智能性跟踪评价,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主要思想,这种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分析技术来支持学习分析选择学习者特点、网上交互活动频率等变量,分析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和干预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学习分析为智慧教育智慧而科学的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祝智庭认为学习分析将成为智慧教育的重要支柱。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在教学评价方面已经开始探索使用智慧评价模型,如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就实现了将班级成绩、个人成绩、知识点、试题、认知层次和学习力等类别进行智能化分析,并自动生成班级和个人学习的诊断报告。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城市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3-05
教育是城市振兴、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石,寄托着所有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信息社会”作为当前的一大主流形态,呈现出“智慧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社会转型深度融合的趋势,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009年初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随之被国际社会迅速接受,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城市各行各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教育领域,“智慧教育”表现为通过ICT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实现形式,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智慧教育”的提出是“智慧城市”和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目前南京城市的发展已进入到全面建设“智慧南京”的阶段,“智慧南京”就是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抢抓全球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
在此基础上,南京“智慧教育”的提出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智慧教育”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需遵循“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智慧南京”信息基础设施,做到“智慧教育”与“智慧南京”统筹协调同步发展。
一、南京“智慧教育”的建设原则
“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核心内涵是依托计算机和教育网,全面深入地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吸收各类社会教育力量,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及效益,全面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智慧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在项目实施与建设过程中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
“智慧教育”作为南京“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首先要做好与“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衔接。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做到统筹协调,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各单位、学校以及其他外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的横向关系上考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智慧教育”创新整合平台建设项目的分步实施,又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协调发展。因此以总体规划为先导能够保证建设方向、顺序、内容、后续扩展保持正确和统一的方向。
2.以全面的信息集成为核心
实现“智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打通“信息孤岛”之间的联系,通过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等技术,实现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内容整合、流程整合等四个方面的信息集成目标。
3.以信息资源利用为基础
通过对基础设施、运行支撑平台、数据、知识、应用系统、维护队伍等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最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4.以用户服务为导向
“智慧教育”体系的设计应以如何让用户获得最佳服务体验为原则进行实施,屏蔽技术细节,注重用户服务体验,降低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学习成本,增强用户服务体验感,增加用户的粘性。
5.以开放合作为手段
“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应具备开放性,可以方便的融合第三方软件系统,提供开放的API让出版商、教育资源制作商、移动运营商迅速接入,并向平台内的用户提供第三方软件服务。
二、南京“智慧教育”总体框架
南京“智慧教育”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大服务平台、三大基础设施、三大保障体系”,即在组织架构、政策法规及安全保障三大体系的保障下,构建教育专网、感知校园和教育云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设施,推进以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教育开放平台及城市教育智能门户为核心的“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见图1)
三、南京“智慧教育”发展目标
遵循“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要求,在“智慧教育”总体框架下,充分利用“智慧南京”公共基础设施,使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全市的南京教育专网,创建全市共享的“感知校园”普适化管理平台;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对内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智慧化教育管理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智慧教学的要求,对外联合社会教育机构,吸收接纳有益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具体实现目标:一是积极推进各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并与市政务网络及市级中心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网,加快教育无线网络的普及;二是加快建设感知校园基础设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办学水平和校园安全;三是加强统筹协调,与市政务数据中心共建设教育云数据中心,提供教育基础设施云服务;四是积极推进基础数据整合,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五是建设市、区、校电子政务系统,推进多级教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各类教育数据汇总分析和多级协同办公,实现全市教育的智慧管理;六是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与智能分析,提升优质资源利用价值,形成智慧教学的基础;七是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实现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对社会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八是利用社区化、移动化、服务化的技术手段,建设市教育智能门户,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办公、移动学习应用;九是建设开放式的学习互动平台,吸收社会教育资源,提供智能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
四、南京“智慧教育”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南京“智慧教育”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设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教育专网的互联互通、校园的感知物联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能力,为各项教育智慧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加速构建“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满足南京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对于教育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智慧创新和人的现代化的需求。
1.教育专网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增强、优化南京市教育专网的系统功能,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密切合作,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政务网,按需求合理扩展网络,整合南京市现有网络资源设施,完善“一点两翼”架构,实现各中心内部之间高速互联。整合教育城域网教育服务功能,在南京积极推进全方位、多样化的数据服务及应用服务。到2015年,主中心与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万兆,主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千兆,三个中心与区域学校的网络带宽达到百兆。完成南京教育城域网的多层应用网络的建设,整合原有网络设施,建设专用区域教育服务器集群,为基础教育和公共教育提供种类丰富的无障碍虚拟教育信息化服务,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教育应用和服务需求。
2.感知校园
以物联网和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加知校园建设。建立起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为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1)打造国内领先的平安校园。在校园中部署物联网传感器,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和音视频编码传输技术,依托无线网络作为传输通道实现结点之间的高速互联,通过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音频、视频、温湿度等信息推送到教育管理平台和家长手机上。平安校园利用技术手段打开了校园的“围墙”,在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并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同时,让家长放心安心。
(2)实现校园节能。通过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管理的校园能源管理平台为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奠定基础,为客观评价校园节能效果、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和制定有效的节能对策提供基础依据,为可持续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数据支撑,为节能宣传、节能管理制度、能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条件和支持,加快推进南京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
(3)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解决学生食堂消费、学生宿舍管理、保安巡查巡更、开水房及澡堂用水控制、大门门禁及停车场等一揽子问题,并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市民卡的对接。
3.教育云数据中心
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合作,加快推进教育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构建云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基础设施采用集约化管理,方便业务应用灵活部署和管理,保证更强的业务连续性,促进节能减排和搭建绿色数据中心。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云计算机中心机房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云主机系统建设、云存储系统建设,以及数据的容灾、备份系统建设。
构建云服务部署管理平台,为上层“智慧教育”应用提供弹性部署环境,同时承担全局的数据集成与整合、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与统一认证、基于虚拟社区的交互与协同环境支撑,大规模的内容管理与服务、上层应用的接口服务和管理支撑,以及提供云服务平台的运营监控、资源池管理等运维支撑。
4.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推进“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包括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智能教育开放平台和教育智能门户在内的各类子平台。
(1)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加快构建“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统一标准、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力争到2015年建成覆盖市、区、校,能够体现南京教育特色和水平的教育资源集群库。依据国际和国家资源库建设要求,制定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成立资源建设项目专家组,负责南京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科齐全、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开放可定制、内容丰富、便利教学、质量优良的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有序高效、科学合理的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以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心,整合各级教育机构和社会的公共教育信息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包括农村和终身教育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满足信息社会终身学习需求的目标。
(2)教育管理智慧化
在“十二五”期间,首先建立统一、完善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手段,动态整合来自各级教育机构的基础数据,逐渐实现教育系统内各个部门、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动态及时地互联互通,达到数据的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应用共享,彻底消除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设全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电子办公、公文流转、数据上报以及综合查询分析,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工作效率。通过为每个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统一的应用环境,满足这些部门电子办公、跨部门协同办公及网上审批的需求。
(3)教学与学习智慧化
建设教师教研空间,为教师建立在线研修、团队教研、网上备课、共享资源和业务交流的数字化校本研修平台。为各级教研组织、个人提供基于社区协作方式的网络教研平台;基于个人教研工作及教研协作,提供多种教研应用。
建设学生学习空间,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在线作业、虚拟实验、实时测评、个性发展和互动合作的网络学习系统。引进泛在学习的理念和技术,整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基础工程,进行泛在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创设“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平台以社区化的形式为学生、老师提供在线教学、学习平台。
建设智慧教室,通过教育专网接入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端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师生通过教育云终端设备同时共享教育云上的资源。教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授课;学生通过学生电脑和电子书包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与交互;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教师社区和学生社区进行师生和家校互通,充分发挥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效能。
(4)智能教育开放平台
通过多层次的开放平台为最终用户即资源的使用者提供数据及应用服务,资源使用者可以通过开放服务平台浏览和申请使用教育资源,并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对资源进行下载、重新整合和展现。同时,教育应用开发商或各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开放平台上载教育应用或资源并提供各类教学服务,而平台的运营者或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开放平台对用户、资源、计费进行统一管理。平台将提供包括在线课程、直播课堂、你问我答和智能分析等功能。
1)在线课程
教师个人或社会教育机构可通过“在线课程”的方式自己的教学应用,也可利用平台提供课件录制、技术、服务等自建教学应用。各类教学应用内容包括讲座、习题、模考、答疑等多种教学资源,全程采用多媒体音/视频授课,图像、声音、文字、手写演示同步传输,拥有领先的手机移动课堂和高清视频课件,支持随时随地在线或下载学习。
2)直播课堂
平台提供直播教学软件。通过该软件,教师可通过摄像头、话筒、白板、PDF讲义等多种方式组合完成音/视频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进入网络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即可轻松感受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实时互动的教学效果。
3)开放问答
智能教育开放平台提供开放式问答式一对一教学模式,任何人在这里既可成为教师也可成为学生,既可提出问题也可解答问题,并可通过解答问题获得收入。平台将通过制订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审核仲裁机制,来充分保证答案的正确性和保障参与用户的权益。
4)智能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动进行提示、诱导和评价,以此弥补没有老师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
5)教育智能门户
建设教育智能门户,为全体用户提供统一服务窗口,公众可以通过门户了解各类教育服务公告,浏览公开的优质资源推荐、浏览各类教研教学活动资讯、分享教学案例,获取政府在线审批服务,与各类教育机构进行互动,享受教育云服务。市、区、校级教研机构可以在门户上组织各类教研活动,通过虚拟社区实现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流程化作业和教研过程的多人协同;可以通过门户采集教研教学活动过程数据、资源服务行为分析数据,结合学业测评系统,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来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智慧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组织领导体系是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组织领导部门和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力度,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分级管理。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进一步充实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重大项目决策提供支撑。
稳定专业教师,特别是专技人员的岗位,按试行的管理条例落实有关人员的待遇,规范检查考核,兑现奖惩措施。教育城域网各中心按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并配备技术人员,在工作环境、收入分配和人员编制等各方面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加强“智慧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教育”运行、管理、服务的规范与法律准则。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各个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理顺区域“智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整合教研、科研、培训(含教师继续教育)和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各部门的力量。在政务部门逐步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建设信息化工作沟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智慧教育”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对各单位的信息化投入挂钩。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全市各级单位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信息化队伍。
3.加强“智慧教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智慧教育”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安全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教育”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全过程管理,做到从“智慧教育”业务系统设计和建设实施,到后期运维各个环节充分保障“智慧教育”建设的信息安全,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建设安全保障的完整闭环。加快推进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建设“智慧教育”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强化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和容灾备份体系建设等工作。
4.确保“智慧教育”经费投入与投资效益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智慧教育”的投入。“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学校根据教育规划编制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集中采购。探索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创新,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以政府资金和信息资源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智慧教育”建设领域,扶持一些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智慧教育”建设运营主体。
5.建立“智慧教育”应用激励机制
继续抓好各类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和智慧化应用先进个人的评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学校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与晋升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12.
[2]南京市.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Z].2012.2.
[3]邓贤峰,张晓海.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思路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1(2).
[4]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一、重新认识自我
教师的发展需要正确的角色定位。当我们把平凡看成平淡、平庸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当我们把自己的职业看成挑战者形象,不断超越自我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不断地认识自己。真正有意义的培训必须从这里开始。教师的校本培训要唤醒教师意识,感受为师的快乐与幸福,对新教师开展这类培训活动将更有意义。
教师节,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认识自我的最好时机,尤其是刚刚进入教师队伍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于是我们开展了《9月10日,这一天》征文及座谈活动,旨在让新教师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自己初为教师的每一细节及每一句话语,感受为师的神圣及快乐。
校本培训要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我,促进教师的自我觉醒。我们组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调查”。调查包括:教师上的课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所有任课教师中所处的位置等等。通过这样的调查促使老师全面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及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等。调查表不要求上交学校,主要让教师自我反思及觉醒,从而能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我们也组织新教师参加“工作半年来,改变你最大的是什么”、“工作半年来,你认为最缺的是什么”等网络论坛讨论。有新教师讲:以前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应该很轻松,但当自己成为一名教师后,才发现教师的责任及压力也很大。当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时自己的心情会随之低落,而当学生的成绩提高时自己也会有成就感;有老师讲:教师工作责任与压力,满足与苦闷共存。在回答“最缺的是什么”时,这些新手们说:最缺的就是像老教师那样对课堂把握的能力及对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最缺的是扎实的理论积淀;最缺的是还没真正学会和学生相处。通过这样的反思,新教师们找到了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及发展的方向。
二、开发教师智慧
一般认为一名合格教师需要有两个因素:学科知识及教学经验。“学科知识”及“教学经验”当然很重要,但现在看来还有一个也十分重要,即教师的智慧,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能力。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设计(预设)的智慧,如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开发;二是发生在教育教学现场的应变与处置能力。后者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智慧,所以有人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教学智慧,迎战变化的课堂”。校本培训核心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校本培训重视开发教师的智慧,要给教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任务驱动式是具有一定激励意义的学习或培训方式,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可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及创造性。如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师培训作业:“寻找一堂好课”,要求教师通过平时的听课评课活动,整理出一学期来所听到的同伴上得最成功的一堂课,并进行点评,发掘课堂背后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智慧。“寻找一堂好课”活动要寻找的其实是听课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智慧,因为人们总习惯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事物的好恶。
我们也给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我爱我校》主题设计。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课程的实施上,也体现在课程的开发上,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后一种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及革命性,也极大地挑战着广大教师的智慧。我们设计的《我爱我校》主题设计活动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及课程的开发能力。活动要求不同学科的老师围绕着《我爱我校》主题设计出一堂基于本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校校本资源的微型的校本课程。通过活动:生物老师设计出了《环境污染与校园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查与研究》一课,利用生物学知识来关注学校的池塘生态变化;英语老师开发出《Yang Jian Middle School》一课,让学生给外国友人设计一套学校的导游手册;美术老师设计出《校园春天》让学生用色彩来“歌唱”校园等等。
思想是需要磨炼的,通过磨炼可以让思想更鲜明更深刻,“对话”就是思想的交锋及磨炼,所以,经常性地“对话”活动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对话”的方式很多,有会聚一堂的“沙龙”;有主讲与听众相互交锋的“论坛”;有各抒己见的“笔会”等。
校本培训重视开发教师智慧,最主要是教师实践智慧的开发及培养。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教学事件的处置及应变能力。这样一种能力主要是在实践情景中培养,培训者可以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及分析,通过对教师的现场评课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我们组织过“一课三人上,三人上一课”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上同题课。我们也邀请了课程专家及名师到校进行现场评课。经过名师点评过的课,大家都记忆犹深,特别是对亲自上课的老师来讲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同样重视教师的课后反思,反思就是革除积弊,改变心智模式。对教师来讲“非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如果教师对“累死人的课”或“回味无穷的课”不作任何反思,那么“教师的生活中只剩下一些零碎或杂乱的片段,失去了整体改进的希望”。反思将有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也应重视教学案例的研究与积累。教学案例由于具有很大的情景性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极大的启示与指导性。如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都是“笑声”惹的祸》《一本书的较量》等案例的分析研讨活动。
三、成就教师价值
价值是教师奋斗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动力。当人们觉得活得有价值时,或者是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努力工作时,他就会活得精彩,活得充实且有意义,并能不断创生出新的价值。教师是否能觉得自己有价值,是教师检视自己工作业绩的一个至高的标准。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的成就或研究的成就上,也体现在社会给予的荣誉上,甚至他人的欣赏或追慕上。
教师的价值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并且能自我意识,但在许多时候也需要别人来发现,及要借助别人评价来体现,这就为“培训成就教师价值”提供了可能。
在教师的价值中,首要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得到学生的肯定上,所以,我们在为教师设计的“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中有这样一些内容,“这一学期中,对你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什么?”“寻找老师的三个优点”等,让学生寻找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很有可能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源。
教师的价值也体现在教学研究之中,对教师进行教科研培训,可以让教师“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学校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培训教师编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论文,让教师参与各类各级论文的评比,鼓励教师在外发表教学论文等。我们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沙龙,并把教师们的发言整理成文,这些文章先后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中国教师》《江苏教育》《教书育人》等杂志上。
教师的价值同样应体现在同伴的眼光中,同伴的欣赏及肯定可让教师获得极大的归属感及成就感。我们组织“骨干教师论坛”活动,让不同学科、不同研究志向的教师谈自己的成才体会或研究成果。如我们请部分骨干教师先后主讲了《谈教育教学中的法律问题》《教师心理辅导》《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等论坛活动。
关键词:智慧;教学资源;教学细节;赏识性评价
一、资源处,显智慧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智慧型教师会把自己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他们能够创造性地“用教材教”,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凭借适当的教材资源,融合课内外的学习拓展延伸。
一位教师在教授there be句型后,首先落实好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教材内容。在拓展环节,教师则呈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绘本故事,学生参与故事表演热情高涨。紧接着,教师用《孤独的牧羊人》乐曲作伴奏和学生唱起了这个故事,掀起了课上又一次,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学习英语的快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教师有很强的开发运用资源的意识,文中的拓展内容是该教师根据一个绘本故事改编而成的,故事书是她在学校的跳蚤书市花2元钱买来的。这2元钱的课外资源被该教师智慧地利用起来,使文本这种静态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思维中荡漾起来,在表演中变化成动态的画卷,在歌唱中让语言更加灵动,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学习,学生也从这2元钱的资源中收获着智慧的惬意,体验着学以致用的快乐。
二、细节处,显智慧
细节决定成败,要让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就要学会关注细节,培育自己的细节精神。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细小的环节。课堂教学在总体设计后,其过程是由一个个细节连接而成,同时,细节也包含于总体设计之内。细节是一种资源,发现、开发、利用细节的过程是智慧生长的过程――细节诞生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常常在文本尊重与超越、预设与生成、对话和体验中产生。
在一次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位教师特别注重挖掘文本的细节资源。其中strange一词是教学目标词汇,教师是这样引入的:Hello,children!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I didn’t know you.And you didn’t know me.So we are strange to each other.教师做了一番精彩的自我介绍后,问道:Am I strange to you?学生回应:No.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教师呈现了与之相关的问题:Jack and Amy meet something strange.What does “strange”mean here?(A.陌生的B.奇怪的)学生根据故事内容选出正确答案B,教师请几位学生试着朗读单词,全都朗读正确。
该教师与学生交流中反复用到strange一词,看似浪费时间,实则磨刀不误砍柴。不仅自然地渗透该词的发音,而且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智慧。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有关注细节、努力挖掘文本中的细节资源。在教学的种种细节中,教师敏锐地发现、及时的开发、巧妙地利用,使之成为智慧的教育过程,学生和教师的智慧也会伴之成长。
三、评价时,显智慧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在不断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教师若能多给予学生赏识性评价,定会激发学习的无穷动力。
沈峰老师执教的牛津小学英语6B Review and check教学片段:其中一个环节是沈峰老师运用brainstorm的方法,鼓励学生用today,a new English teacher,Children’s Day这三个关键词造句。这种开放性的限制瞬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沈峰老师始终不忘给出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有一个学生的造句是这样的:Today a new English teacher is teaching us English in front of the Children’s Day.这里沈峰老师没有直接否定孩子的错误,她立即走到大屏幕前Children’s Day的位置,为这句话创设了情景,并且面带微笑回应道:Now I’m giving you an English lesson in front of the Children’s Day.沈峰老师用她的机智和幽默,智慧地化解了孩子的尴尬,“让学生体面地坐下”,从而保护了学生继续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赏识性评价,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爱,一种融温存、睿智、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它可以让学生在赏识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才华,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教师以赏识性的眼光看待学生,能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失败,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这样能够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做智慧型教师,为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远不止文中谈的三个方面。笔者希望通过文中列举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分享所见、所闻、所感,做抛砖引玉之举,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探讨的行列,因为这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思考研究。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问题是永无终了的,心灵是永无止境的,结论性的答案是永无可能的。可见,永远在过程中,永远在路上,应是我们探讨“智慧”话题的应有态度。
若问智慧来自哪里?严瑾定会亳不犹豫地回答:智慧诞生于现场。现场是智慧的聚合地,是智慧的生长点,是智慧的一块高地:在现场这块高地上,一定会耸立起教育的高峰,而智慧的高峰又一定会返照教育现场,提升智慧的高地。
一、智慧生长:教育现场的核心目的
严瑾认为,智慧生长是教育现场的核心目的,只要你衷情于教育现场,那么智慧就会被发现,就会引导我们去创造。
是生活经历给予严瑾智慧的启迪。她永远忘不了,自己当年高中毕业后,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就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以下简称“拉小”)当了代课教师。她永远忘不了,30年来,在拉小的校园里,在老校长周荣华的带领下,尤其是跟着周校长追求智慧教育的那15年,她沐浴在智慧的阳光里,受到了最为严格也最为生动的专业训练。她的专业训练不是在书斋里和书本上,而是在学校的现场,在教育的情境中。
当她的思考越来越深刻,那内心深处的智慧绿芽已冒头萌发,迅速生长起来。于是,她也越来越敏慧,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成熟。犹如当年辫子上的花蝴蝶,如今已成了头发上的一只小发卡,那小发卡像是在智慧的枝头上缀满了美丽的花朵。
这一切的一切都悄然发生在拉小的校园里。严瑾相信这样一个法则:坚守、倾情于教育现场,教育现场一定会给你一个深深的回报一一智慧的心灵。其实,这既是智慧教育的一个法则,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法则。
严瑾的思考还不止于此。她继续思考:教育现场在哪里?教育现场的特性又是什么?课堂当然是教育现场,此外课程研究、开发的那个地方,管理和教育发生的场所当然也应该是……进而,她做了这样的概括:教育现场既是教育的田野,也是教育的时空。进而,她又做了这样的抽象:教育现场首先具有实践性,只要教育实践发生,教育现场必然诞生:其次,教育现场具有存在性,只有在教育现场,学生才会拥有生命的存在感和生命充实的体验:再次,教育现场具有综合性,在现场发生的一切都是整合的状态和特性:最后,教育现场应当由“我们”组成,它往往是复数。这样的认知和把握当然是智慧的,那么现场的发现与创造就是必然的,智慧生长这一核心目的的实现也就是必然的。
二、“百步”团队:教育现场的核心力量
严瑾始终认为,校长的核心使命是锻造一支优秀的团队,团队的灵魂不是校长,而是坚定的信念。
她反复说,我做的一切,都是和团队一起做的,一切的成绩和荣誉不应是我个人的,而应属于学校,属于这个亲如兄弟姐妹的团队,领头人的真正作用在于创设一个善学习、有能力、会创造的团队。她还认为,现场不只是一个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只有团队在,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现场,因此,衷情于教育现场便是衷情于团队。
严瑾和她的团队常常在校园内的五子树下交谈、讨论,于是不少的憧憬和梦想油然而生。五子树五枝同根,向上生长。春去秋来,孩子们在树下戏石、游戏:日月穿梭,老师们在树下小憩、倾谈。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大家心里总是升起一种情怀,以及由这种情怀所带来的悄悄的感动。在拉小,团队是由情怀建立起来并自然维系着的。这样的情怀又离不开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理念:抱团、合作、共同生长。说到底,这样的情怀核心就是一个字:爱。抑或说是四个字:真诚的爱。是拉小人对教育的热爱,对学校的挚爱,对孩子的博爱,是培育起无限的情怀形成的文化回忆。这一切,都在五子树下这一现场滋生、发育、强大。严瑾内心的想法是:没有爱,哪来的智慧?没有情怀,哪来的团队的力量?
严瑾和她的团队又常常在一条细细短短的小溪旁徘徊、交流、思考,不少的想象在那里酝酿和产生。这条小溪就在校园的最里面,源^处镌刻着“智慧若水”四个字。小溪水,带给拉小教师的是积极的思维状态以及对教育本质深深的思考,是思想的深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尊严,是思想的张力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自我超越的动力。严瑾内心的想法是:没有思想,哪来真正的团队?哪来团队的深刻性?小溪水,这一生动的现场,让拉小的团队成了有思想的苇草,在教育的此岸与彼岸开出了思想的花朵。
严瑾和她的团队每天每日都在百步坡上来来回回,上上下下。百步坡,只有近百步的小山坡,是拉小人每天必经的道路,在他们心里有着极其重要而崇高的地位。穿行百步坡,成了拉小孩子和教师们每天的必修课。因为百步坡象征着一种精神:向上、攀登、突破、超越。路在坡上,理想在星空:一切开始于坡下,突破与超越在坡顶。在严瑾和她的团队看来,这是拉小发展中一次新的,是精神上的新。拉小团队的形成和壮大,不仅有情怀,也不仅有思想,还有这样的精神:永远向上,不会停步:永远攀登,不畏艰难:永远超越,永不满足。百步坡成了拉小校园中最为动人的生活现场,成了一个崇高、伟大的教育情境。严瑾是这么认为的:没有精神,没有理想,哪来的力量?又哪来的团队?
五子树、小溪水、百步坡,不大、不长、不高,严瑾和拉小人却将它们视作现场中的文化符号,这一符号渐渐成了拉小教育哲学的隐喻。符号、隐喻里,存着无限的情怀,无穷的智慧,无极的思想,无上的精神。正是这些情怀、智慧、思想和精神,铸造了拉小教师团队的灵魂:坚定的信念。所以,严瑾面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中诸多的困惑和困难,没有皱过眉头,脸上始终满溢着灿烂的笑容:她的团队这么忙,这么累,这么辛苦,却从来没有倦怠,内心始终充溢着愉悦和幸福。这不是信念是什么?团队是教育现场的核心力量,往深处说,这是信念的力量。严瑾有,她的团队也有。
三、儿童发展:教育现场的核心主题
严瑾认为,不断地认识和发现儿童是教育研究的第一课题,让儿童学会创造,这是教育现场中最为伟大的发现。
拉小一直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从老校长周荣华开始,直到今天,研究成了拉小的传统,从未间断。严瑾继承了这一传统,准确地说,她一直生活在这一传统中。接m研究,深化研究,是顺理成章、十分自然的事:相反,她认为假若不研究,倒是十分不正常的。拉小有个研究的总课题:智慧教育。这么多年来,拉小对于智慧教育的研究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越来越深入。
何为智慧教育?严瑾思考最多的是智慧教育落地的载体――课程与教学。但她认为,目光只聚焦于课程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课程、教学这一组透镜,透视到课程、教学深处的儿童,让儿童永远成为课程、教学的核心,让儿童的身影永远在课程与教学中闪现、闪耀。在拉小,智慧教育就是要让儿童回到原本的核心位置上去,这需要重新并不断地认识与发现儿童。
于是,拉小的课程发生了重大转型,即让课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程,这一课程的总名称叫“智慧园”,其中有一朵最为耀眼的花叫“晓小课程”。例如:“开学第一周”是拉小一年级的试验课程――晓小课程的一部分。这一试验在拉小已经实践、研究了三年,贯串整个一年级的学习。有媒体将这一试验的特点概括为“拼音慢节奏,数学玩中学,绘本来加盟,习惯伴我长”……晓小课程的实施紧紧围绕拉小精心筛选的16个习惯展开,学校还编写了校本读物《大嘴呱呱》。开学第一周的最后一天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家长也受邀来到课堂和孩子一起上课,除了分享一周的收获,还需要与孩子合作完成“人生第一本书”:用一张A3纸,跟着视频一起动手折成书,上有专属LOGO和天马行空的绘画,以及家长对孩子一周生活的感言……
无须多作解释,晓小课程是儿童自己的课程,儿童参与到课程开发中去,因而是儿童自己在创造课程。这一事实又一次证明了:儿童的潜能巨大,但是需要被承认、尊重和发现,需要给予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展现,并在展现中发展。严瑾说:“晓小课程也转变了教师对专业追求的认识。拉小一年级教师们在研究中构建,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在反思中提升,逐渐让自己成为一名会编教材、会讲绘本、会做研究的优秀教师。”
拉小的思想更解放,课堂更开放:让孩子们自己当家做主,自己上课,自己规划、设计、实施、评价课程。9月10日,教师节到了,孩子们说,让我们的老师休息,今天一天的课我们自己上。他们自己上语文,上数学,上英语,上音乐,上体育……自己开班会,组织实践活动,自己布置作业,总结、评价一天的进步……何止是这一天呢?一学期,一学年,整整六年,拉小的孩子都是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校里有小校长、小大队辅导员、小班主任……他们干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这一切,都使严瑾建立并进一步增强了教育信念:儿童是应该被发现的,儿童是必须被发现的,儿童是可以被发现的,关键是让自己心里真正有儿童。因此,发现儿童实质是发现自己,让儿童学会创造的实质是教师学会创造。冰心写过《只拣儿童多处行》,是的,只有儿童在,现场才是“活”的现场:只要儿童在,春天就在。拉小就是这样的教育现场,就有这样的春天。
四、“大家一起学”:教育现场的核心行动
严瑾认为,“大家一起学”既是教育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行动,一种方法系统,其目的是构建学习共同体。
教育现场,在本体上应是学习现场,是学会学习的现场。遗憾的是,至今学习几乎还是一个“黑洞”,人们是怎么学习的,儿童是怎么学习的,仍然不是非常明了。严瑾和她的团队想让这个“黑洞”敞亮起来,C明起来,他们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实践反思、前瞻未来的基础上,设定了一个突破口:“大家一起学”。
首先,对“大家一起学”的内涵特征进行阐述。“大家”,指以儿童为核心的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资源,是一个个“我”的集合:“一起学”,指围绕着儿童的学习,所有参与者都在学习中,强调“我们”的协同:“大家一起学”,最终是通过“我们”一起的学习,促进每一个“我”的智慧生长,求得每一个“我”的融入式发展。
其次,“大家一起学”是一个结构,处在结构上位的是目标和理念。严瑾将目标定位于“三慧”,即慧学、慧玩、慧生活。其中慧学是核心与基础,慧玩是儿童的天性,慧学与慧玩的相遇与结合,提升了学习的境界,提升了玩的品质。无论是慧学还是慧玩,最终都是为了“慧生活”,“三慧”串起了“大家一起学”的目标链。处在结构上位的,还有“大家一起学”的理念。对此,严瑾用“包容、共生、卓越”三个词来阐释。
再次,把“大家一起学”置于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严瑾带领团队寻找到并形成了“大家一起学”融入课程体系的几种方式:植入式、延伸式、镶嵌式、节庆式等,将“大家一起学”落实在课程中。此外,他们又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活动性学程”。其一,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学习活动:其二,学习活动需要设计,用系列化、结构化的学习活动编织整个教学过程:其三,学习活动必须体现活动性,即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性:其四,这样的学习活动形成了学习进程。他们又形成了不同的“活动性学程”的实施路径:发现学程、表现学程、现场工作学程、互惠学程,以及讨论式学程、探究式学程、表现式学程、跨界式学程等样态。
最后,“大家一起学”最终目的是建构学习共同体。严瑾这么判断:“就这样,‘大家一起学’的教学现场成为每一位学习者生长于其中的洋溢着勃勃生机的公共学习场域。”我的领悟是,今天在课堂里学会了“大家一起学”,明天到了新的学习空间,以至于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自觉地“大家一起学”。犹如心理学家所言,今天学会了合作,明天就拥有了竞争力。
拉小教师发展中有一个个驿站,这些驿站推动教师一步一个脚印、一环扣一环、一站接一站地向前,慢慢地就会发生腾跃。我似乎看到,严瑾正带着她的团队又站到了一个新的驿站,准备新的出发。每次出发,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百步坡上的攀登,将会抵达下一个驿站:而每一次抵达,又是一次新的出发。无论是出发还是抵达,无论是抵达还是出发,严瑾永远在教育现场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这就是一一严瑾的智慧。
[专家点评]
在与严瑾校长的接触和交往中,她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其一,她与老校长薪火相传,身上葆有“百步向上”的气质,永远给人一种“黎明的感觉”。
拉小门前有一个小小的山坡,叫百步坡,百步成坡,步步向上。百步坡上,严瑾时时刻刻散发着学校特有的气息:温情的话语、勤奋的习惯、向上的姿态、智慧的行动,这一切从她30年前走进拉小那一天开始,便细水无声地影响、吸引并激励着她。如今,她不仅融入这溪流之中,而且逐渐成为中流、主流,并继续影响、温暖、吸引、激励着每一位拉小人“百步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