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一体化管理

学校一体化管理

时间:2024-02-24 09:4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一体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一体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档案基本功能 文件生命周期 档案一体化

一、档案的基本功能及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条对档案的表述是:“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的产生是以处理复杂事务为目的、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载体条件的。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学校作为事业单位组织形式,自然有了档案法规定中所具备的一切档案属性。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第二,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第三,文件在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而与服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管理者对现行文件到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及对文件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出,现行文件的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档案管理的成败,要求档案人员必须积极进行文件的前端控制,从而确保档案自身管理质量,避免重复劳动,最终进档案室确保档案管理的延续性和科学性,达到学校档案的一体化管理的目的。

学校重点文件档案来源于各职能部门日常工作中自然形成文件资料,加强重点职能部门的文件资料前端控制管理,提高学校档案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学校的文件档案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史,也记录着教师、学生等成长的记忆。以学校学生毕业登记表为例,做好前期表格的填写及教师规范整理对今后的学生升学、招工、参军等起着凭证性作用。如实记录学生在校的学习经历也是为单位录用的依据。一份如实填写好的学生在校档案材料对于社会提供了真实凭证作用。

二、做好学校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

1.建立健全学校档案规章制度

档案存史、记忆等基本功能在学校工作中显得特别的重要,如学生学籍表、各类考试汇总表、毕业生登记表等,都是学生在校期间留下的历史“痕迹”,如同记忆一样。如何将这些记忆和痕迹保持其真实性,作为将来的凭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记忆与痕迹的保存对于学校档案工作人员来说责任重大,也是档案法所要求的法定职责。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依法治档。这在现代职业类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显得极其重要。

在保存学生历史痕迹过程中,首先要厘清学校各部门工作中产生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按上级有关档案资料归档要求进行整理分目。

2.设立档案管理工作机构

建立健全学校档案管理组织机构,由校长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由校办公室负责人牵头设立综合档案办公室,配备专任或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协助校办负责人整理和管理档案。学校综合档案室工作人员经常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认真管理日常工作并参与检查与指导。

要按《档案法》规定制定好本校归档文件目录表,分发到相关处室及班主任手中,做好平时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尤其是班主任,要及时正确填写好学生学期考试的成绩、思想品德等各类表格,认真指导毕业生等表格的填写工作,真实记录在校学生的学籍等相关内容,学生在校期间相关学习内容及活动尤其重要。

3.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按时整理档案资料

制定学校资料归档范围,由各部门负责人认真学习档案管理方法,做好平时积累,即时整理,即时归类,即时填写归档文件目录表,按规定制度即时移交并办理移交手续,完成上一年度档案移交归档程序。

4.积极参与文件形成前的规范指导工作

学校的学生毕业生登记表、思想考核表、各学期考试成绩汇总表等,作为学校工作的历史记忆,是相当重要的归档资料,也是学校档案资料保管整理归档的重点。这些资料承载着历史记忆,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历史资料,对学生今后都起着原始凭证作用。

第一,利用学校建立的“班主任QQ群”积极参与班主任日常工作产生的各种资料积累。档案工作人员要及时提醒重要资料的归档,随时参与班主任工作中产生的各类表册的填写解答指导,根据档案资料归档格式提前上传归档要求的各类表格样张,做到不重复填写或错写。

第二,加强管理,认真负责,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填写规范。以《毕业生登记表》为例,时常会产生填写内容的随意性、字迹不清、内容不实、空项漏项、盖印的地方未能及时盖印、遗漏现象等问题。档案工作人员要协助班主任共同指导学生在填写《毕业生登记表》中各类项目上的规范填写,真实记录填写各类表格相关内容。

第三,学校档案工作人员积极配合班主任认真填写毕业生登记表、学籍表,注重细节填写、规范填写,做到不漏填、不乱填,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评语客观公正,真实填写各学期成绩,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

以《毕业登记表》为例,认真、真实填写好《毕业生登记表》、学籍表等各类相关资料必须进行前端控制,主动与班主任协调,提前将应该归档文件各类表格填写清楚,保证文件的真实、完整,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更加是对历史真实负责。

三、学校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应处理的关系

做好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下学校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应该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1.模块化与整体性的结合

学校档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又有各自的模块,譬如学生档案模块、教师档案模块等。各模块各有特点,但又是互相作用、互相支撑,从而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已成性与生成性的结合

学生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中之重,数量巨大,条目繁多。一届学生在校时间构成了档案“显性的生命周期”,学生毕业了,归档后成为“已成性”的档案,延续其“隐性的生命周期”。已成性和生成性始终伴随着学校档案的一体化工作。

3.整理性与合作性的结合

学校档案不仅仅停留在整理、归类、入册等环节,很多档案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互相支持,体现了合作性原则。譬如,学生档案的生成,涉及科任老师、班主任、教务、政教、校办等多个方面或部门,从而体现了高度的合作性,进而优化并延长档案的生命周期的存活质量和存活时间。

因此,充分认识档案的基本功能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做好学校档案资料的前期管理是学校的档案质量整体提高的重要基础,学校档案的真实性、历史记忆、凭证作用才能得到保证。认真做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前期管理对做好学校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档案局.档案事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浙江省档案局.档案工作实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韩李敏.从档案的基本特点出发推进档案文化建设[C].2011年档案文化建设学术研究论文集,2011.

第2篇

一、一体化办学活动取得的基本经验 

1. 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体化学校领导共同交流学校的发展规划与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就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共商学校发展大计,确定工作重点,相互协调,制定一体化办学实施方案,保证工作顺利开展。通过结对发展,办学理念更新了,办学目标明确了,办学品位提高了,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提升了,为城乡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2. 增强教师创新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实施“‘强带弱、点带面、城带乡’的区域合作城乡一体提质工程”。重点开展“双优送教”活动,即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深入结对学校送观念、送教研、送培训,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得到更快的成长,教学质量得到逐步提高。严格执行城乡学校在管理者、教师方面互派支教(顶岗)教师的相关政策。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结对帮扶工作一年一总结。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优秀教案、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经常性地开展学习交流。 

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积极向上学校文化。首先,开展班主任结对活动,从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班队活动开展等方面加强互动交流,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其次,开展了结对学校学生之间的“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鼓励倡导一体化学校学生之间或书信往来,或情感交流,或捐款捐物,使受援学校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得到精神、物质和学习上的帮助。再次,利用国庆节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型活动,进一步丰富城乡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师生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增进一体化学校之间的默契。 

二、一体化办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不足 

首先,学校师资相对较少,城乡教师均有到对方学校长期学习的欲望,可是由于课程的压力,教学工作的延续性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交流的广度。其次,城乡学校之间教学硬件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差距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在实施“一体化”办学方案,开展教研活动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有效落实还有不足。再次,城乡学校间管理团队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城乡学校各自有着好的管理班子,但这支班子如何形成一个更加强大的管理团队,形成良好的互助,还是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各校的“结对帮扶”工作主要随中心学校工作同步开展,这样做的好处是省时省力,但缺点是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工作依附性和依赖性大,容易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束缚。最后,一体化办学活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许多活动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三、促进活动深入开展的几点做法 

1. 定期互派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对方学校挂职锻炼,促进双方办学理念,管理体系的融合。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以此平台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校间的共同发展,教师间的共同进步,学生间的共同成长。 

2. 进一步加强城乡学校科研交流,以双方学校科研骨干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学习交流,实现学校科研突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 实行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倾斜式培训培养。增加农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和名额,优先支持农村学校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带动农村教师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 

4. 尝试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坚持发挥城区学校优势,名校带动农村学校共同发展,不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开展集团、核心学校和成员学校一体化。采取两所学校“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两所学校变成一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即使没有上面的要求,学校也会自己想办法缩小分校和本部之间的差距。 

第3篇

摘 要:传统的中职学校教学中,理论课教师讲授工艺课,实习指导教师讲授实习课,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彼此独立和相互脱节的问题,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特长,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理论和实习教学一体化的进程。本文从教学计划、教材采用、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场所、教学评价体系、班级管理、组织机构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浅见。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双师型”教师

一、中职学校教学现状

传统的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大多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门工艺课和专门实习课分类,师资方面也以文化课教师、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类。这几类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彼此独立和相互脱节的问题。

特别是专门工艺课和实习课、专门工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分离,尤为严重。体现在教学上,专门工艺课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死记硬背;在实习车间进行专门实习课教学时,实习指导教师要把有关理论知识再重讲一遍才进行实习指导操作演示,造成课时的浪费和课程间的互动与连接不能相互呼应;体现在教师上,专门工艺课教师讲授理论课,实习指导教师讲授实习课,不能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特长,教师教学积极性不能得以充分调动;体现在教材上,专门工艺课与专门实习课分在两本教科书中,在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上机械地割裂开来。

这样的独立和脱节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各级职教管理机构都在大力提倡一体化教学,鼓励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理论和实习教学一体化的进程。

二、中职学校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

它包含了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一体化和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两个方面。它不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结合,而是按照课程的规律和需要,从技能技巧的形成规律出发,以中职教育特色为中心,采用诸如《车工工艺学与技能训练》等一体化教材,把学生安排在实习车间或实习场所的一体化教学专用教室,由一名“双师型”教师担任该课程的全程教学,既讲授专门工艺理论知识,又结合专门工艺理论知识进行实习指导操作的综合演示,最后让学生既掌握专门工艺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习训练。

这样就能避免了理论课与实习课分离造成的重复教学,相对增加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在同等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对理论理解更加深透,对操作就能做到精湛熟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习课与理论课能更好的结合。

当今一体化教学的浪潮渐高,在这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推动下,有必要尽快推广理论与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中职学校如何实施一体化教学

1.修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在笔者学校推行理论和实习教学一体化的初始阶段应按照教育部或人社部制定的《××类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专门工艺学教学计划并入实习教学计划当中。

2.注重模块教学法

在教学中,将工艺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课题都有具体的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3.选用一体化教学教材

一体化教学强调讲、练结合及专门工艺学与专门实习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例如,可依据人社部出版社的教材目录,选用适合学校各专业的诸如《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等一体化教材。弃用以前的如《车工工艺学》《车工生产实习》等理论与实习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的旧教材。因为旧教材存在内容上重复,教学进度上不够协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缺陷。

4.选拔培养任用“双师型”教师

即使有了再完善的教学计划,再完美的教材,如果仍然采用理论教师讲理论,实习教师指导实习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就如同空谈。所以选拔任用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是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国家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例如,对于笔者学校来说,一体化教师就应具有该专业的中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或技工教师系列的讲师、高级讲师、一级、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同时又具有该专业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

因此,学校应下大力气进行“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培养。在选拔培养上主要应以一线的实习指导教师为主。通过鼓励实习指导教师参加专业对口的学历教育,教学教法的短期培训以提高其理论业务水平;组织理论教师到相关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接受技能方面的继续教育;让实习指导教师传、帮、带以弥补理论教师操作技能的不足;在现有的工艺课和实习课教师中进行轮岗锻炼;在职称评定上,提倡教师申报技工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系列职称资格;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引进相关师资等形式,选拔培养引进基本胜任本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不同编制的教师加入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当中。

5.建立更多的一体化实习教学车间(教室)

实习车间是中职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场所。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课堂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和训练的一体化场所,所以一体化教学实习车间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学校应对实训基地教学设施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及时更新老旧设备,完善实习教学等各项设施,使实习车间能兼具教室的基本功能。如有可能还应建立多个一体化教学专用教室,配备与教学计划相适应的工卡量具、教学模型及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

6.建立有效的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中职学校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学校实习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价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促进一体化教学的优化和完善。

7.由实习指导教师转化而来的三位一体教师承担一体化教学任务

要求这样的教师既会理论教学又会实习教学,而且还是一个称职的班级管理者——班主任。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和目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1)从学生与任课教师接触的时间来看,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与之接触时间最长。实习指导教师也最有条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特点,更易指导学生在学习方法技巧方面的改进。

(2)从学生与实习指导教师的亲和度来看,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教学中对学生手把手地传授操作技能,容易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学生了解实习指导教师,信任实习指导教师,感激实习指导教师,有利于班级管理。

(3)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来看,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教学中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地体现着教师的共同特点和人格魅力,容易带动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

当然,这样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能力高、工作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学校在安排教师工作量方面应予以适当考虑。

8.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便于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在原来相对独立的教学部与实训基地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将车间、实训室等的管理划归教学部具体负责,实训基地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规划建设、设备维修更新添置、原材物料采购等职能。这样可以使教学部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同时也在设备使用维护等方面做到有机地统一。

四、中职学校施行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效果

笔者预见,通过推广理论与实习教学一体化的方法,能够收到如下良好效果。

1.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通过一体化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学生一直保持积极的求知愿望,边学边练,效果更好。

2.使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习技能操作的指导者,不但理论水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且操作技能也要过硬,三位一体的教师更会以自己的综合素质教育影响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使教学管理和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更加和谐地融为一体

理清了在设备维护管理上的职责,减少了部门间沟通的中间环节,提高教学部在实习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减小了学生管理难度,使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小结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一体化;综合素质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93-01中职教育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随着知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要求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标准看毕业生就业后是否能胜任企业的工作,满足企业的要求。当今时代,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教与学两方面,本人几年来一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就几年来的摸索,下面就教学管理谈一下本人的拙见。

1.规范化的管理

1.1专业设置的规范化。本校本着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合我市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突出特色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和自身优势,重点建设与学校分类的属性,建设规划一致的专业,培育专业品牌,办出专业特色,避免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1.2教材管理规范化。为进一步规范全市中职学校的办学行为,学校加强对教材的选用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针对不同专业合理配置教材,特别是使用了一体化教材和校本教材的规范化。

1.3教学计划的统筹管理。教学计划是指导和管理学校工作的主要依据,为推进课程改革和一体化教学,学校规范课程设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和社会双向要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一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市场围绕素质教育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促进"理实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创新的原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进程。

1.4教学过程的规范化。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督促教师互相听课学习,特别是一体化项目教学,要求基础、专业、实习教师集体备课,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坚持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本人对教学工作严格管理,做到每节课检查,每天记录每周检查一次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确保每次课的教学质量,为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1.5学分管理的规范化。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个人知识能力,个性兴趣爱好特长,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比如焊工专业的学生成绩考核1000分,包括学生每学期专修和选修的科目的平时课堂表现分,基础分,专业分,实习操作等几部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课堂表现,最后对学生有个综合评价。有了学分的规范管理,使学生课堂上有更多机会主动参与,突出了特长个性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一体化教学管理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管理工作,本人认为规范的一体化教学管理,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几年来,我们逐步做到了课程设置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环节一体化,建立完善的一体化教学评价标准。(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各专业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2)一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3)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了从学生到劳动者角色转换。(4)注重科学性,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

3.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综合型的人才,必有综合型的教师,几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一体化专业课程实施的能力。为达到"复合型"、"双师型"教师标准,学校通过各种培训,使用开展任务驱动,是学校的"复合型"教师达到8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70%以上。通过培训、进修学习,我校大多数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修养,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不仅如此,我们还打造一批思想品德好,管理能力强的优秀骨干教师,理念新,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团队,。我相信,我们职业教育有完整规范的教学管理,必定会培养出适应当今企业的优秀人才,也将受到全社会的认可。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

当前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要保持长远发展,必须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是教学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切入点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此来带动课程建设、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1 现行中等职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过分凸显学科的体系性和理论性

职教理论课程通常是由企业家和技术专家参加,以教育专家为主体组建专门委员会完成,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以适应性、综合性和层次性为原则,运用系统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等重要成果来完成。课程设置依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和划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按照学科门类划分专业;按学科逻辑体系组织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有很显著的学科性痕迹;这种学科性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课程的门类较多。例如:财会专业开设了普通必修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专业必修课: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税收、审计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技能等。面对年龄层次比较低的学生,由于理论性强的理论课程门类较多,就会把更多的教学课时用于讲解理论,这就又造成实践教学的欠缺。

1.2 专业理论教学内容覆盖的知识面窄,重复率高

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设计的学科性,也使我国职业教育基础理论在内容上多重复。例如,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会计技能课都讲“资产负债表”。这种重复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上的负担,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难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以财会专业为例,其教学内容包括统计、审计等知识。但该专业的学生一旦接触到相关账务处理知识却不甚了解,毕业后如果未能分配到对口的专业或改行,就得一切从头学起, 基础狭窄就会造成学生毕业后从业难。

1.3 专业理论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主“满堂灌”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少,理论教师多,很多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以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不活跃,气氛较沉闷。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而且多数从企业聘任的教师只会“做”,不会“教”,就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实现五个“一体化”

2.1 教师队伍一体化

教师队伍一体化,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训操作指导教师一体化,亦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可采用以下途径:①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②学校有计划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通过技能鉴定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③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参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科技公关、产品研发;④开展校企相互兼职,企业高管兼任学校教研室主任,企业技术骨干作兼职教师,学校教师兼任企业工程师,使教师不仅擅长对学科能力分析而且能对职业任务进行综合,不仅擅长工程设计而且能进行技术设计和实施,具有教学新思想,适应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2.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场地一体化

建设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场所,是实现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条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购置或自制必备的教学实训设备,教室的布局、设备的摆放、室内环境等体现职业特色;②注重开发一体化教室的功能,将专业教室建设成为融讲解、实训、实验、考工等于一体、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专业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工厂,开发一体化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③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引进企业文化,将企业氛围迁移到教室和实训室,创设企业岗位化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企业密切接触,体验企业精神,培养职业意识和素质。

2.3 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

重新设计和调整专业教学的课程,把以前的多门专业课程调整为更实用、操作性强的实用课程。例如对管理学和审计学等专业理论性强,学生难以接受的课程进行删减;增强了出纳实务、综合实训等操性较强的课程。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和教师要经常沟通,共同管理,对学生在听课与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2.4 教学与考核一体化

要有效推进一体化教学进程,对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就要建立一套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全过程,反映工学结合的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包括学生的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测评标准、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的测评标准。前者在于测评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毕业生能否符合准就业条件,成为企业或单位的有用人才;后者旨在于解析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的要素构成和指标,衡量和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2.5 专业设置与就业一体化

中职学校进行专业设置时,在对国家有关政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研情况,再确定专业名称和内容。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适时根据企业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在师资方面向对重点专业倾斜。“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观念的落实使得中职学校能够在生源减少等不利环境下生存,因此中职学校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其专业设置应与市场挂钩,与就业衔接。

3 实施“一体化”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1 激发学习兴趣,减少学生流失率,提高就业率

形象直观、简单易懂的一体化教学,把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反复交叉进行,不断更新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断向更高层次探索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学会了操作技能,消除厌学思想和情绪,降低流失率。

一体化教学是按企业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设置、重组课程内容的,需要学校教务科与相关企业配合,学校派出专职教师赴企业在相同或相近的岗位进行教学实践,合作企业有中国联通新疆分公司、王府井百货、新疆国美电器,涉及专业课程有出纳实务、会计基础、企业财务与会计等,这些教师通过实践取得第一手资料后,学校与财政局会计处和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行业专家进一步沟通合作,整理出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真正实现学生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时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我校就业率自09届以来高达95%以上。

3.2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一体化教学方法,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接受专业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不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我校近几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部门、财政部门举办的计算机、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级证、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率来看:实施前07、08、09年的合格率分别为80.5%、81.5%、88.4%,实施后10、11年的合格率分别为96.7%、97.8%,实施一体化教学后,中级证考试合格率也比原来高出20多个百分点;2010、2011年学校组织参加国家级、自治区和市级的会计专业技能大赛分别取得了全疆和全市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并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大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3 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体化教学方法对教师从理论传授到实践操作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实习,使得每一位教师既要深入钻研理论知识,又要积极探索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科学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由于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集教学、指导、组织、管理于一身,教师的沟通、组织、管理业务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不断提高,成为“双师型”教师。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针对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是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较圆满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强调技能操作训练,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目前中职学校大力推广应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家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6.

[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3]杜嵩松.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浅谈[J].实践与探索,2006,217.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张雅光,母耕秋.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中国培训,2009,9.

第6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教室车间一体化” 意义

“教室车间一体化”即学生在校期间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操作规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工作式的探讨与交流,最终形成职业素养与技能锻炼的紧密结合。以笔者所在学校机械类专业为例,该专业高技班学生在校期间以高级工鉴定标准进行考核,预备技师层次的学生以金蓝领技师的标准鉴定考核,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即是工作任务。“教室车间一体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融合。从外延上来看,要形成一个具备企业特征的以及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接近的生产工作环境;从内涵上来看,不仅具有企业的基本特征,还加强了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的空间。该模式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校企间无缝隙合作

“教室车间一体化”教学方式贴合企业的生产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的有效结合。笔者先后多次到校企合作企业——山东兖州华勤集团(意大利倍耐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企业)进行企业实践,并与其生产工程师进行深入探讨,工程师们对学校专业建设的方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该企业与学校签订了长期用工协议,同时接纳学校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

二、与企业生产紧密相连

“教室车间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当前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缺少技能特色,和企业的要求尚有距离,毕业学生要经过很长的实践才能与工作岗位吻合。许多校企合作企业反映,技工教育要培养有良好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员工,要求员工具备“德技双高”。然而,许多技工院校的实训车间实训课题陈旧,无法让学生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有些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反而会让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对以往单纯的实训车间进行升级变革势在必行。应当对当前的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培养模式进行变革,通过“教室车间一体化”模式的改革,培养方式符合企业的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

“教室车间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通过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开展教学,学生理论与技能的掌握通过工作过程逐步实施,最终达到教学培养的目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处理好“做与学”“教与做”“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训分离,教材中稍难的章节,理论老师往往一带而过。但学生在进行高级技师技能实训操作时却经常用到这些知识,给实训教师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工作任务往往开展不畅。实行“教室车间一体化”模式后,理论知识的讲授有的放矢,实训操作中使用到哪些教师就讲解哪些,同时,通过分组互动教学法,师生共同交流,共同突破难点。

四、有效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在“教室车间一体化”环境下,班级实行有效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班级中的考核制度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已初步养成,企业文化上墙。各种现象说明,一个虚拟工作情境已初步成型。“教室车间一体化”为学生进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室车间一体化”的制度是模拟企业制度来制定的,学生不仅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要遵守各班级制订的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两种制度同时约束,使学生违纪现象大为降低。这说明在学生教室车间一体的工作氛围中,自我约束能力得到了提高,提前适应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

五、降低了实训消耗

学校的重点专业是机械加工类、维修类和电工类专业,实训课占理论实践总课时的60%以上,实训材料耗材的消耗量相对较多。据统计,每学年机械类专业每位学生材料消耗360元左右和其他水电费15元左右;电工类专业每位学生材料消耗280元左右和其他水电费18元左右。在不包括实训设施维修、损耗折旧等相关费用外,学校实训耗材和水电费年损耗达223万元,实行“教室车间一体化”模式以来,各项费用的年损耗降低到176万元,为学校节约了较大的费用。作为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在整个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更应该大力提倡节约,“教室车间一体化”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旨下,有效地减少实训消耗,让学生加工出实用的产品。

第7篇

而在看似平稳的数字背后,蕴含着技工院校发展必须直面的挑战与重大机遇,还有一系列推进技工院校内涵发展的大动作。《职业》特邀冯政处长,以技工教育领域的专家视角,对2012年及2013年技工院校发展大势进行解读,以期梳理技工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利空与利好,研判技工院校发展道路之选择。

2012:六大亮点影响深远

2012年,全国技工院校总数与2011年基本持平,为2900所左右;全年招生人数约为157万人,比2011年的数字下降约4个百分点;在校生人数达423万,这个数字与2011年相比,下降幅度为1.53%;毕业生就业率比2011年略有提高,为97.3%左右。从总体数字来看,几项主要数据只是略有下降,可以说是“总体平稳”,尤其在技校招生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实属不易。而在2012年的数据中,有一个亮点值得关注――2012年技工院校社会培训规模继续增长,达551万人次,超过了在校生人数。这一数据的变化,反映的是技工院校“两条腿走路”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显效果。

回顾2012年,冯政处长用五个“一”和一个“两”总结了技工教育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六个亮点,并认为这六个亮点将对技工教育未来发展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制定下发了一项政策

201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2012〕34号)下发,这份文件对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

在这份文件中有一句话值得关注:“各地应探索实行企业在职职工就读职业院校的弹性学制、学分制政策,对于完成规定培训课程和学时的,经考核合格,可以获得职业院校毕业证书。”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技工院校办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招收企业在职职工进技工学校,用非全日制的方式开展学制教育。如果说原来技工院校是两条腿走路,那么这份文件让学校再多了一条腿,“三条腿”走路(即学制教育、中短期社会培训以及企业在职职工学制教育),这不仅能让学校走得更快,也能走得更稳。

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

2012年9月,人社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启动会,一体化课改试点学校由原来的30所增加到130所,参加试点的学生由2000多人扩大到1.25万人,新增焊接加工等10个试点专业。在这次会议上,总结了一体化课改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要搞一体化课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回答了“一体化课改未来该怎么走”的“思考题”。人社部王晓初副部长用“五个到位”明晰了一体化课改未来的发展思路,即组织领导到位、政策支持到位、师资队伍到位、校企合作到位和制度保障到位。

开展了一项标准的研究

在一体化课改中,教师一直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2012年,技校管理处委托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联合部分技工院校,开展了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标准和培养方案的课题研究。这项研究在2013年结题。研究明确了一体化师资的内涵,与传统的“双师型”教师作了区分,并按一体化教师职责任务划分为三个等级,与之配套的是一整套详尽、科学、系统的一体化师资的培养方案。可以说,这项研究成果为今后大规模培养一体化师资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有效助力一体化课改的推进。

完成了一项评价研究

从2009年开展试点至今,一体化课改的成效到底如何?课改的最终体现效果,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什么变化?技校教学是前进了,倒退了,还是原地踏步?这是个一直悬在课改的推行者、试点者和观望者心头的疑问。而这一问题也在2013年的春天有了答案。

由技校管理处组织,广州市职业技术研究室具体承办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研究”在2012年4月启动。研究通过对2009年秋季入学的试点院校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对比研究,一是对一体化课改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二是为一体化课改教学实施提供反馈和参考,三是为一体化课改整体评价体系的构建探路。而研究的发现也没有让课改的参与者失望,试点班学生在测评成绩总分、纸笔与实操测评、职业行动维度、纸笔测评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操测评指标等方面的平均得分率均高于非试点,表现在阅读理解、问题分析、工作过程知识获得能力、实操准备、操作规范性、条理性、工具使用、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及班级成绩分布均衡等方面。

推动了一项规范管理工作

2012年,在技工院校管理方面有一个大动作值得关注。根据《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的要求,人社部将三类技工院校的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地方,即设立普通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由省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批,设立技师学院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

审批权下放后,如何更好地统筹协调各地技工院校的发展?冯政处长介绍说,靠的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和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看得见的手”就是《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技师学院设置标准(试行)》和修订后的《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三类标准明确了三类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基本要求,设置了准入门槛;而“看不见的手”,就是技工教育必须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协调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

这并不单单是行政审批权的下放,而是出于对技工教育发展的更深远的考虑。地方在审批技工院校设立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三类标准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和促进就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本地区技工教育发展规划。这样既有统一性(设置标准),又有灵活性,可以更好地体现技工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就业的宗旨,激发出技工教育的活力。

《职业》:从数据来看,我们会发现技工院校的招生情况并不均衡,这背后受哪些因素影响?有哪些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冯政:全国有近3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有的能招七八千人,有的一个学生都没招到。这说明职业教育是有竞争性的。而招生差距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跟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经济发达,用工需求量大,职业教育就发达,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第二个原因在于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专业设置合理,符合当地产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招生必然多;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高,培养的学生好就业,并受到企业欢迎,口碑相传,招生自然就上去了,都不用做广告。第三个原因是职业教育市场竞争的存在。如果学校间专业雷同,同质化严重,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招生就会遇到问题。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招生宣传以及一些细节做得很好。例如河北邢台技师学院在每个村里设一个招生联络员,每个村子有这样的一个“触角”就形成了一个网,再把宣传做到位,把细节做好,招生量就上来了。

一体化课改,如何才能有效推进?

2009年7月,人社部在全国30所技工院校启动了汽车维修等5个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技工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教学革命。而2013年“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研究”的结题,展示了这场革命的阶段性成果。

改革之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且围绕一体化课改,争议、担忧、退缩、畏惧的声音从来不绝于耳。曾有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体化课改,实际上是一场教学革命,但是这个教学革命首先是在革老师的命。

《职业》:如果要总结过去三年多来一体化课改中的成功案例,您认为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哪些?

第8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技术课程 一体化教学

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竞争愈发激烈,若要保持生源的稳定,毕业学生就业率的上升,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保证学生的能力提升。

一、中等职业学校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现状

在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改革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改变教育传统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1]。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积极进行工作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为企业输出了大批量的专业型人才,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同时,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通过教学内容和考核制度一体化,打破了原有教学考核制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二、中等职业学校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理论性,体系化较强。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课程通常由教育专家为主,各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为辅组成教学委员会,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标准为基础,以适宜性、层次性、综合性为原则,运用系统化、科学化的手段进行课程内容编订,其技能课程的主要设定就是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划分。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技术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按学科种类进行专业划分[2]。这种划分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技术课程的理论课程较多,如: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1)普通必修课:语文、英语、教学心理学、等;(2)专业必修课:幼儿心理学、声乐、视唱练耳、油画、钢琴等,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因为其年龄较低,对理论性知识较强、体系较完整的普通必修课和专业必须课的兴趣度较低。

(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知识面较窄,重复率高。

在财会专业中,学生学习的基础财会、会计技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等课程中都有关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内容,这种内容上的重复不但使学生对学习课程内容的兴趣下降,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对财会技能知识的整体掌握,使学生走出学校进行就业时,出现遇到相关财务问题无法解决的局面,导致学生的就业率下降[3]。

(三)传统教学模式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存在理论知识较强、实践经验较少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学生的实践学习。在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教学课堂沉闷,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学生出现厌倦理论知识学习的情绪。“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浪费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打造教师队伍一体化。

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时,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校企联合,组建学校小组将优秀教师派遣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提高教师技能;(2)学校有计划地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实施相应奖励措施,促进专业教师进行高级技能鉴定认证,考取相关高级技能、技师证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

(二)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

对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将过去的多门重复性较强的专业课,调整成实践操作多、实用性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例如:财会专业中,管理学、审计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强度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校可以将此类课程调整为出纳实务、计算机软件实训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以此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同时,班级辅导员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与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与考核制度一体化。

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推荐一体化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制度,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考核制度,其中包括:(1)结合学生“工学结合”和定岗实习过程中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定量考核体系;(2)“双师型”教师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力的评定标准。其中(1)是评定学生是否实现学校培训专业型人才的目标,核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而(2)是检验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强弱的标准。两种标准的实行,有效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进程,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毕业的就业率,使中等职业学校能够长远发展。

结语

中等职业学习应积极开展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改变技能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技能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使学生在开放性、合理性、一体化的课堂中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加强“校企联合”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圆满地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技能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道路夯实基础,确保中等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海.浅谈中等职业学校面点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631+641.

第9篇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湖北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先进单位”

……

能集众多荣誉于一身,且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技工院校并不多,而襄阳技师学院做到了。襄阳技师学院能够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为职教名校,原因固然很多,学院大胆而稳健地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它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实施背景

襄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襄阳市成为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四个襄阳”的建设需要大批实用型技能人才,襄阳技师学院责无旁贷。专业岗位的需求。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

二、主要目标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四个襄阳”建设培养综合素养强的建设人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精”、“专”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更易于就业,使学生更受企业的欢迎。

三、工作过程

(一)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1)深入企业调研,确立人才培养标准。我院刘艳芳、张几峰、廖建、冯玲等教师多次深入襄阳轴承集团、中日龙公司、湖北新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了解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要求与职业能力标准。(2)校企合作,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我院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合作,对企业生产环境,产品加工流程等问题进行研讨,提取典型工作任务,避免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脱节,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为一体化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编写一体化教材。我们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要求,编写了《零件的钳加工》、《零件的普通车床加工》、《产品质量检测》、《数控编程与模拟加工》、《零件的数控车加工》、《组合件的加工与装配》、《配合件的数控车床加工》等一体化课程教材。

(二)组建一体化教室。我们根据一体化教学要求,在学习南阳工业学校等兄弟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即着手在钳工教室旁边专门设立了网络信息工作站,添设了资料查询柜,设置了联网计算机。

(三)通过参加国培、省培、校本培训,培养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院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四)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我院大力实行“订单式”培养方式培养学生,连续几年有组织地开展暑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活动2013年6月-9月,何永继、刘炜老师带320名学生到烟台富士康进行顶岗实习。

四、条件保障

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以周先芳同志为组长的一体化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机械工程系成立了以系主任刘艳芳同志为组长的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具体工作的实施。

制度保障:学院制定了校企合作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相关制度,用制度规范一体化教学管理过程。

经费保障:从国家示范校建设经费中,确定用近200万元用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教室的布置、教学设备的添置、不断完善实习实训设备。

其他保障:小班制教学。一体化教学班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实施小班制教学,以保证教学效果;双教师教学:每个班每门实训课程安排两名教师,以保证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频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主要成果和成效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一体化教学能够引导、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一体化课程教学试点班的实习教学成绩明显高于非试点班。2012年和2013年我院数控专业学生参加襄阳市职校大赛,成绩突出;(3)一体化教学作为我院特色,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省内外近40家兄弟院校和企业纷纷来我院参观学习,我院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4)对教师的促进作用大。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的知识面更广,灵活处理课堂疑问的能力更强;(5)建立了多元的评价方式。一体化教学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多元化,它可以采用开卷考试、论文、实验报告、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

六、体会和思考

它能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改变已形成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努力。

第10篇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融五大元素于一体,即:教师队伍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场地一体化、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教学与考核一体化,专业设置与就业一体化。这种模式使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使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能够有机结合,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单调教学为中心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中心转变,从以理论课堂为中心到以实训车间为中心转变,使学生在现场感知、实训操作过程中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操作技能,进而形成连贯、系统、全面的教学体系。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容

1.教师队伍实现一体化

教师队伍一体化,就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训操作指导教师一体化,即“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是教师,在实验、实训操作中是工人,既能讲授专业课理论,又能进行实训操作演示、传授技能,并能解决现场操作技术问题。“双师型”教师是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2.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场地一体化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环境按照教学工厂模式进行设计,教室既是实训车间,又是资料室和实验室,从而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与氛围。此方法能够融理论教学场地与实训教学场地于一体,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使学生在了解理论课内容的同时,更好地掌握实训操作内容,满足了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3.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

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教学的效果。因而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和实训教师要经常沟通,共同维持好教学秩序,对学生在听课与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与考核一体化

教学内容完成后,可采用“理论+实训”的一体化考试模式,在实训考核时融合理论考核的基本知识,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训操作中。例如我校的各个专业都有相应的工种资格证,学生学完规定的课程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就可以参加市劳动局组织的各类资格证考核,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5.专业设置与就业一体化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在研究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对人才市场的调研情况,确定所开设的专业名称与内容。这就要求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对专业的设置进行适时调整,并在师资方面向对重点专业倾斜。“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观念是职业院校能够在高校扩招、生源减少等不利环境下生存的法宝,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市场挂钩,与就业衔接,这样才能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和意义

1.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多为中考、高考中失意或中途退学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普遍不高,厌学情绪严重。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各职业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为仍然采用单调的教学方式对专业理论课进行抽象讲解,一节课下来,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学生少之又少,这是对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单纯的实训操作课,由于学生受到理论学习程度的限制,再加上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双师型”教师将讲授、演示和操作训练同时进行,让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在操作中强化理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普通车床操作时,将车床的主要构造、内部传动和工件车削等内容一边演示一边讲授,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很快掌握普通车床的基本知识,因此,

(下转页)

(上接页)

理论实训操作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

2.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即要求教师为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验、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既要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又要具有运用新方法、新技术等开展教学及科研能力。这样虽然教师本身工作量和压力很大,但能够很好地培养和锻炼自身,对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3.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打破了现有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整合教学资源,有效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通过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转变可以促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整体教学质量,这对提高职业院校在社会和企业中知名度有很好的宣传效果,从而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四、结束语

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很好的激发,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升,学校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的就业渠道得到明显拓宽,学校在社会和企业中的声誉也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有利条件下,职业院校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层次,真正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培养高技能操作人才的基地,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家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6.

[2] 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3] 杜嵩松.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浅谈[J].实践与探索,2006,217.

[4] 张雅光,母耕秋.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中国培训,2009,9.

第11篇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教学模式 电气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27-02

1 工学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在1991年由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随后前教育部长周济提出“坚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各职业院校推广。工学一体化是工学结合的延生与发展,工学一体化是指专业理论教育与技能教学融为一体,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让学生能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尽早掌握相关的技术与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动手能力。教师、课程、实习是工学一体化教育的几个关键,教师承担着课程教育和工作实习教育的双重任务,课程与实习的结合,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才能将工学一体化的作用发挥出来。工学一体化教育模式以逐渐被各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也将更大范围地推广至各职业技术学校。

2 技工学校教学模式定位

从本世纪初,我国沿海地区就出现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高级技工更是稀资源。特别是近几年,技术工人不足的现象以及越来越严重,高级技工的工资更是比一般的白领还要高得多,说明社会上对技工工人的需求处于极度旺盛的阶段。相对普通中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有属于自己的优势,比如学生可塑性强,工作踏实,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技工学校应充分抓住这点,定位属于技工教育的教学模式。技工学校要以职业活动为向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突出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衔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把课堂与工作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正式参加工作,走上技工道路的时候,就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摆在重要为位置,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技工学校还要为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科学的职业规划,使得技工学校毕业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

3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 以电气专业为例

推进工学一体化首先要明确教学的原则,主要为: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和能力实训;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将理论实践结合一体化。首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和能力实训。只有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技能才能被接受,学校针对产业中需要的技术设立专业、课程、师资力量。将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活动引入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坚持能力实训。其次,明确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生是工学一体化教学的核心,一切围绕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同时,工学结合学习要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并提高。

4 电气专业技术人才应具备的条件

电气已经广泛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机械、冶金、电力、化工、材料、环保等行业。根据调查发现,企业最需要的电气技术人才应该具有高超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基本能力。高超的专业能力体现在对各项电子、电气、机械等都有较好地理解。优秀的学习能力包括善于理解各种工作方法与指示;对新技术、新设备、新电气、新系统的学习领悟能力高;能够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等。良好的社会能力包括思想品德端正,有较高的团队意识,对公司、工作认同度高、敬业;能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管理;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较强的进取心。

5 通过工学一体化培养人才的课程方案

针对社会需求而确定培养人才的方向是科学、合理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性人才。通过实习工作与教学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途径之一。

按照国家规定,技工学校的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按照此要求,设置工学一体化课程时需要在高层次的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本文通过结合电气专业的实际情况,试着给出一定的建议。

课程设置:

前期以培养学生的基础为中心,该阶段以奠定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为主,以简单的电子、电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基本的职业能力,是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关键。通过行为的引导,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照明、电子等基本线路的安装与检修,使学生在工作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在前期初级阶段,可通过老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形式,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

中期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在该阶段表现得最为突出,按照工作过程知识和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性,由简单到复杂,并按照工作过程业务环节的时间先后顺序,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完成渐次复杂的工作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与利用信息、决策与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的能力,不仅强化了专业能力,而且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法能力得以提升。老师指导的成分在渐趋减少,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逐步加强。老师即是课程专业老师,又是熟悉电气、机械的专业工程师(或熟练技工),“双师制”也是工学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期,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任务中,增加综合能力考评,对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给予专门教学,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后期课程则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条件,让学生能真正进入工厂、企业中去,了解企业、工厂的实际运作,成为企业的一部分,感受真实的工作状态,也可以警醒学生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学习,提升学生的紧迫感。学校同时也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后期高级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体现在“顶岗实习”中,通过企业去影响学生的各项能力,既要给予压力、又要正确引导。在后期,体现了学校专业与企业的岗位、教育过程与生产工作工程,学习要求与工作要求,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

6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技术人才不同于普通中高院校培养的知识型人才,不能简单地通过考试、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来衡量学生的成绩。需要建立一套复合技术人才的评价体系,为工学一体化教学设立评价依据。评价需综合考察学生的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以专业能力为重点考察对象,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必须通过项。(见表1)

注:本表只简单对学生三大能力(学习、社会、专业)为目标进行考核,实际中学校要因地制宜,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地修改。

该体系以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动手能力为导向,学生的创造性、动手性、实际工作能力占据较重比例的,符合“以专业能力为重点考察对象”的要求,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设计四个必须通过项,旨在培训学生的社会能力,为其树立正确的观念。

7 推进工学一体化的建议

7.1 加强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老师作为技工学校的核心资源,是学校能否达成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在工学一体化的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桥梁,更是为技术人才指明方向的明灯。“双师型”教师是指老师同时兼任专职教课老师与中高级技师,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壮大,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软条件。技工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教师的方式,来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更加深厚。

7.2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顶岗实习方式

顶岗实习是推进工学一体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主要标准是岗位技能要求能顶岗、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得到一定的工作报酬、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等。在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中,实习评价占据25%的份额,同时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给予评价,就是为了要深化顶岗实习方式。学校不断拓展更多的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是实现工学一体化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合作办学;校企一体化;前提条件;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9-0068-04

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探索的不断深入,校企一体化办学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现实利益需求,扩大了企业在办学中的话语权,为校企资源整合、利益对接、协同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在研究领域,学者初步界定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载体—校企共同体(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1][2];分析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历史逻辑与动因[3];明确校企一体化办学的主要功能包括校企共同育人、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业和课程、共同开展科技研究等[4]。为高职校企一体化办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基本属性

“一体化”是指两个及以上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成单一实体的过程。校企一体化办学是指学校和企业围绕共同发展目标,以资产或契约为纽带,以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文化传承创新等合作项目为载体,整合双方或多方资源,共建办学实体,实现深度融合,结成利益共同体的过程。

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一方面,校企共同体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以教育教学、培训为主要功能,企业参与办学出发点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多出、快出人才;另一方面,校企联合开展的对外培训、技术服务会带来丰硕的经济利益。

多元主体办学。校企共同体以单个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建立,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吸纳其他学校和企业加入,形成校企合作联盟。为了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办学资源,校企共同体会通过建立理事会或董事会的形式吸纳政府、行业、科研机构、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合作母体(学校、企业)保持相对独立性。学校和企业是两类承担不同任务、具有不同发展优势的社会组织,由于基本属性的不同而始终保持着融合与拒斥,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融合成一个整体。

组织功能的横向一体化。学校和企业通过建立办学共同体,跨越了教育与经济、学习与工作的界限,实现了教学、培训、科研等功能的横向一体化。校企通过组织创新,以资产或契约为利益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在组织内部实现校企人财物等各种优势资源的整合、开发、共享。由于校企利益的紧密关联性和内部信息传递的便捷性,校企一体化办学可最大程度降低合作成本和交易风险。

二、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前提条件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文献搜集等方式,特别是对江苏和浙江两省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就实践层面来看,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包括形成各方利益交汇点、校企优势资源互补依赖、合作平台(或合作项目)支撑、合作关系稳定、第三方力量的积极推动等。其中,利益结合点是基础,优势资源互补依赖是关键。如果从更为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校企一体化办学则是产业发展、市场机制、职业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5]。

(一)形成各方利益交汇点

合作行为的产生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合作方利益结合点越多,重叠程度越高,合作关系就越趋于稳固。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技术和人才是构成教育和经济两个部门的重叠和交叉要素,是联结两个部门的根本纽带。高职院校寻求企业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寻求企业设备、技术与资金支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兼职等。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动力表现为获得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提升在职员工的职业能力、利用高职院校科研优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6]。校企利益结合点主要为技术与人才的供需关系。从深层次来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在于相同的行业(产业)文化背景,校企双方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7]。在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期合作过程中,双方文化不断交流、吸收与渗透,各自原有文化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文化产生一定的趋同性。同时,由于校企双方大多具有相同的行业(或产业)背景,在合作过程中,双方易于形成推动行业(产业)文化创新的内在驱力。从产业发展的视角俯瞰校企利益结合点,不难发现校企共同体就变成了教育对接产业并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链、技术链和文化链上的重要节点。由这个利益结合点出发,校企共同体通过人才链、技术链和文化链将产业领域的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各方利益的交汇点。

(二)校企资源互补依赖

校企资源的互补性,是促成校企一体化办学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高职院校相对于企业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拥有专业化的师资、丰富的课程资源、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以及相对完备的实训条件;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拥有大批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条件,与高职院校的互补性更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寻找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在技术研发方面,高职院校通常建立了一支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实验条件;企业则对技术研发提出现实需求,并能为技术研发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校企在技术领域的合作,可以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直接转化。与大学相比,高职院校技术储备相对不足,特别是在高新技术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因而与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开展深度的科技合作。但是,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高职院校以应用技术开发为重点的科研导向,较为适合解决大量一线技术难题。校企的优势互补性越大,资源整合利用程度就会越高,校企之间也易于形成越强的资源依赖关系。

(三)合作平台支撑

校企一体化办学必须建立一定的合作办学平台,通过一定的合作项目驱动双方关系的发展。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包括:校中厂、厂中校、职教集团、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产学研结合基地等。校中厂,通常按照两种方式组建,一是学校投资兴办的具有教学功能的校办产业;二是引企入校模式建立的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厂中校,是指在合作企业挂牌的校外培训基地,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主要指企业培训中心(基地),一般具有见习和顶岗实训功能。职教集团,是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政府、社会组织等所共同组建,以推动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与校校合作为目标,可实现教学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教育集团。校企合办的二级学院,是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典型形式。以江浙两省为例,大多由一所高职院校联合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或数家大中型企业,以单一专业群或多个专业群为依托,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共建二级学院。产学研结合基地,主要有校企共建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高职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等,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创业、产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涉及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建设主体。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功能相对单一,以实训功能的发挥为主。目前多数职教集团呈“集而不团”现象[8],集团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运行成本和难度都比较大,因而推进实质性的集团化办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校企合办的二级学院由于对办学者利益界定清晰,企业介入程度深,合作成本优势突出,在现阶段是校企一体化办学最佳的选择。产学研结合基地,生产、科研、创业功能突出,教学功能相对弱化,而且很多处于初创阶段,但是由于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紧密,所在地政府扶持力度大,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作用明显,强化了高职院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四)校企合作关系长期而稳定

校企一体化办学代表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是校企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由单领域、浅层次向多领域、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通常,在合作的起始阶段,学校单主体办学,以订单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横向课题等单一合作项目为主,企业很少介入办学。在合作的中间阶段,校企合作项目由单一项目、单一领域,向订单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拓展,此时学校单一主体的力量明显薄弱,很难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要,企业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参与办学。在合作的高级阶段,由于校企利益的契合点不断增加,企业需要拥有更多的办学话语权,以切实有效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这时就需要通过创新合作体制,建立新的办学载体,构建基本利益分配框架,进一步筑牢校企双方的利益基础,让办学者愿意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办学。

此外,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形成也离不开政府、行业、社会组织的支持。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一冷一热”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尤其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政策、法规、财政、税收等手段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发挥行业组织的指导作用,建立常态化的产教对话机制,以及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协调作用,形成推动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发展合力。

三、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运行机制

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组织形式,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在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等方面都有着较为独特的方式。以校企合办的二级学院为例,传统的学校和企业组织边界在办学共同体中已经消失,人员身份出现了重叠交叉,各种资源、信息的流动速度加快,外在环境亦校亦企。

(一)管理一体化

管理一体化是指校企派人员联合组建决策、执行、监督团队,共同管理办学共同体的过程。校企通过制定联合办学章程,明确办学共同体的性质、定位、办学功能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责权利关系。校企联合成立董事会、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办学共同体发展规划制定、组织构架、基本管理制度制定、办学经费筹措、重要人事任命、重大事项决策等工作。领导机构下设校企联合执行机构(如院务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执行领导机构的决策和办学共同体的日常运行。为提高决策和执行水平,根据合作项目运行的实际需要,设立相应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具体合作项目的研究、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培养、技术研发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并为领导机构提供咨询意见。除借助校企双方的质量监督部门之外,校企还应联合成立质量评价、教学督导等质量监督机构,加强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以确保办学质量。

(二)资源一体化

校企之间存在的优质办学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实验实训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平台和机制加以整合,才能实现校企资源的开发、融合与共享。就人力资源而言,校企可根据办学需要,联合成立专业教学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其中,专业教学团队可实行校企双负责人制,按校企1∶1的比例配置团队成员,通过“一对一”帮扶,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等方式,促进团队成员有效融合。对于实训资源的整合,一方面,校企已有的实验实训资源向彼此免费或有偿开放,以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与科研实际的需要,合理分担建设成本,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在信息资源方面,校企通过定期交流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方式,来促进校企信息资源的及时传递与共享。文化资源共享的着力点应放在企业文化资源开发和企业优秀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融入方面。

(三)功能实现一体化

管理一体化和资源一体化的目的在于达成校企共同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办学功能,以实现校企育人一体化、员工培训一体化、技术开发一体化、文化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是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核心功能,也是校企的核心利益之所在。在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校企联合成立的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员工培训方案,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课程教学采用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双负责人”制的方式,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师特长,确定1名教师为主讲教师,另1名为辅导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培训任务;成立以企业为主的教学督导组,定期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并将督导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成立企业人员为主导的专业评价小组,校企共同评价人才培养培训质量。在技术开发方面,依靠校企联合成立的科技创新团队,针对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工作,建立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直接通道。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通过开发企业文化教材、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共同设计校企文化景观、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推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联合开展行业文化、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研究,积极传承与创新行业、产业、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1.

[2]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61-63.

[3][5]周世青,何万一.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发展动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51-54.

[4]孙红艳.建立高职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机制[J].机械职业教育,2009(6):13-15.

[6]李丹.校企深度合作从何处“破题”[N].中国教育报,2012-03-11(3).

[7]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3):1-5.

[8]白汉刚,刘宏杰.从“集而不团”走向“三链”深度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3-01-16(5).

On the Precondition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School-running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E Wan-yi

(Nanji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3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