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管理案例

信息化管理案例

时间:2024-02-24 09:42: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管理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管理案例

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人才 教学

[作者简介]郗蒙浩(1967- ),男,山西阳泉人,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产运作管理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河北 三河 065001)赵秋红(1968- ),女,山西阳泉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筹学和供应链管理;姚忠(1964- ),男,河北张北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前期依赖的供应链横向企业联合风险分担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071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2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固有的弊端。这就造成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困难;也造成就业市场上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尽早地接触用人单位,认识企事业单位性质,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率,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需要考量和设计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为例,就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的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挖掘和创新;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根据职业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担负一线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原理性知识,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项目运作能力和较强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

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

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

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

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

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通过本实习内容,可使学生掌握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能力,掌握企业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预测的相关统计方法,掌握分析消费者购买倾向性、消费需求、购买动机的调查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组合中各种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营销理念以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体系。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内容,增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倾向。针对学生对专业认识有限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基本掌握,应确定较为详细的社会实践实纲和要求,真正让学生了解几种企业管理原理,掌握几种操作技能,做到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与认知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认识相比,专业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开始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门基于“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ERP专业数据库”“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并且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要求较高的综合型实践课程。课程的内容相关材料来源于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更好地体现了可操作性和临场感,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综合、全面的掌握能力,本实践环节是对工商管理专业骨干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生产实习设计内容多、课时量大、以实际操作为主。以实际案例和现场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根据本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行确定实习单位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指导学生选择在特定行业技术设备方面能代表行业发展水平,具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产学研活动中结合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把握机遇,及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郗蒙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经济师,2009(10).

[2]赵秋红,王越,郗蒙浩.物流管理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J].经济师,2010(7).

[3]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

[4]任,郗蒙浩.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0(32).

第2篇

[关键词] 企业管理;信息化;规划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21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044- 02

0 前 言

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众多企业都遇到过重重阻力和困惑,如何能够顺利推进信息化进程,是摆在社面前的一个难题。现代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系统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是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和保证。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规律的把握,本文将从几个案例中总结出一些规律,谈谈信息化管理的规划。

1 推进信息化,培训要先行

人员培训常常处于管理的协助地位,尤其是对信息化的培训工作,更是认为可有可无。但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对培训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信息化管理的一些措施都难以得到落实,形成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众多阻力。所以推进信息化管理,培训要先行。

1.1 科普信息化的优势,消除阻力

在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对员工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要让各级员工充分理解信息化的相关理念,包括信息化的优势、运营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举一个案例:某企业的某项业务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造,意料之外的是相对于新员工,那些已经在岗的、使用过旧的工作流程的员工阻力更大,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旧的流程,认为采用新系统势必要带来学习的负担,人的惯性促使他们抵触学习新系统,而且新旧系统并行转换时要加大工作量,这更加促使他们想办法阻止新系统的上线,因此造成了任务受阻。针对这些情况,企业加强了培训力度,尤其对原在岗职工进行了针对性地宣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新系统带来的优势,解除了思想顾虑,减轻了这部分人的阻力,同时用绩效考核的方法鼓励他们使用新系统,加快了新系统的应用进程。

企业的培训机构要对每一级员工进行信息化常识的普及,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要具有相应的信息素质,认同信息理念,尤其要让他们感受到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优势,只有这样,系统才可以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员工的落实,才能消除阻力,推进工作进程。

1.2 打造一支配套的信息化队伍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多类员工,所以必须制定一个宏观规划,打造一支配套的信息化队伍,不能忽视任何一层。

例如:某单位要上一个信息化项目,高层领导很重视,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基层员工也积极配合,严格把关数据的运行,项目初期系统运行很平稳。但是几个月后,随着外包的系统开发人员逐步撤离,问题出现了:当遇到系统需要调整时,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基层员工与开发人员的沟通出现了障碍,他们听不懂那些专业名词,而开发人员又常常不在现场,高层领导也不精通具体的技术问题,这时,实际上更需要的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来配合,然而这个系统中恰恰没有配备这类人员,所以造成了系统的搁浅。众所周知,只有连续的数据跟踪系统才有价值,系统一旦搁浅,可能就要重新开始。而同时上线的另一个项目因为具备这样的专业人士,并且接受了相关的培训,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这个案例说明,必须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打造一支配套的信息化队伍,才能使信息化建设得以持续发展。

2 强调制度的培养,为系统建设保驾护航

科学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敬业精神、规范的数据是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

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加工的工具,是对企业业务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的过程,信息化建设不但取决于系统的质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人员的执行,所以凡是有权利接触系统的人都到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执行,不能有半点疏忽或超越权力。

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一点尤为重要。比如电算化实施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个使用者认为计算机修改账目是很容易的,为了账面漂亮,没有按照制度要求冲抵错帐,因而造成了数据关系的混乱。其实他有所不知,系统内的数据具有勾稽关系,如果系统不够强壮,往往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现象,而且查找纠错将会非常困难。这一情况往往发生在信息化初期出现,因此在建立系统之出,强调制度的执行尤为重要。

3 配备帮助文档,提升培训效率

在早期的信息系统中,一般都有类似于《使用说明》的手册供用户使用,大概是因为当时计算机的界面技术还达不到易学习的程度,再加上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也只是初级阶段,如果不依赖于《使用说明》,很难进行工作。因而这些《使用说明》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看来信息系统中提供帮助文档是减轻培训成本的一个好办法。

比如有一个使用打印机的案例:某企业的几十台针式打印机经常出现因使用不当造成的部件的丢失和缺损,甚至要重复更换耗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当管理人员发现这个问题后,找来随机附带的使用说明,发现说明书内已详尽介绍了打印机的功能和使用的注意事项,只是人们懒得去看。实际上做一个简单的培训,引导用户参阅使用说明,再将打印机的使用方法进行演示一下,大多数情况就可以避免了。

但是为了降低成本,这种“说明配置”已经消失殆尽,多数系统都不再提供这种介质的说明书,甚至也没有联机帮助。使用这些设备的时候一般都是口口教授,很不严谨。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作为信息化培训工作应当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帮助文档供使用者查阅,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在线培训的成本,还也能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他们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的使用技巧,节能降耗,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以上是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中发现的一些启示,相信还有更有利的措施可以应用于管理工作当中,希望能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孟钧,张少锦,杨增辉,等.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建设项目格式化管理研究[J]. 中国工程咨询,2008(9).

第3篇

[关键词] 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2;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25- 02

信息化管理制度自从被引入至今已经有诸多成功案例,但是在高校之中对内部财务档案工作引入信息化管理制度,还因为进入时间晚、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而产生许多不可避免的分歧和问题,要想合理、科学的解决在财务档案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大高校的财务工作者还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利用制定管理规则、管理制度等有效手段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减少客观因素在建设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1 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征

建立高校内部财务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是指在高校之中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财务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利用、管理、储存工作,使财务档案的调用方便性大幅度增加、储存量大幅度提高、利用使用率大幅度加强,使传统的纸质文书、馆藏文体变成符合当下形式的电子文件,从而配合当代经济体制发展的步伐。综合以往高效财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和近些年来档案电子化管理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财务档案电子管理化在建设之中应注意以下2个方面。

1.1 加快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要想成功地从传统档案管理方法过渡到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方法,我们应从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和保持数据库中文件的完整度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建立完整的信息库,这是一个任务量大且需要细心的工作,在对原有财务档案进行扫描、录入、转移工作需用到相应的设备,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原档案的完好程度;其次保持数据库中文件的完整度,我们就录入等过程做到仔细,对录入人员执行严格的行为规范,使原档案数据不缺失不改变;另外对录入完成的数据进行分类也是录入工作中需着重注意的,合理的档案录入分类能使之后的档案调用工作开展得更顺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合理科学的设定录入分类。

1.2 加强对信息管理基础设备的建设

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定离不开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的,尤其是像财务档案这样具有保密性的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的基础设备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在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设备完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硬件储存设备,硬件是计算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储存、调用等工作都是以硬件为基础的,尤其是对信息的储存就更要依赖硬件储盘了;②软件,合适的软件则是档案可以被调用的主要途径,在使用、调出、查找工作中选择正确的软件系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这是针对于像财务档案这样保密性强的档案,在对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要对其设密码、留备份,使用和存储中起码要有两套不同的密码,此类文件需对其做严格的保密和内部限制处理。

2 高校在财务建设信息化管理工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

就目前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改革进程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没有准确的建设目标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其中许多高校的领导者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不重视、害怕在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导致财务档案信息化进程缓慢,在高校内无法形成统一的响应体系,思维模式仍停留在老方法中,以至于信息化管理进程停滞不前。而在另一些高校之中,信息化管理确已开展,但在其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良好的响应模式,甚至没有明确的工作分层管理制度,导致其信息化进程缓慢。

2.2 建设工作中人手不足

在我国高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的财务档案信息化改革进程中,一方面因为需要录入的财务档案基数大,录入过程繁琐复杂、任务量大,另一方面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手,有的学校甚至利用学生来帮助录入,由于财务档案中数字较多,对数字的准确度要求高,虽然能完成录入工作但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这样看来我们急需既能录入信息又能对信息平台进行操作的人才,而且需求量大,这就导致了建设工作中的人手不足。

3 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政策

3.1 成立素质较强的领导组和工作组

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是离不开领导组的带头作用的,要使领导组充分认识到建立财务档案信息化体系的重要性,并积极带动全校建设信息化的积极性,合理增加和调派人手,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化培养。在工作组的组建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到信息化管理的特殊性,不应将录入和操作过程分开,从学校员工内部选出适合的人才,并对其进行定向培训,使之成为信息化建设工作之中多用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我们应着重注意对人才培养,使其具有先进的管理意识和较强的现代化设备操作基础,进而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有自主创新的可能。

3.2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统一的规划标准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我们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明确建设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本着分组建设、分层建设、分类建设的基本政策,对执行政策、操作行为、人员工作内容制定严谨的体制规范,形成条文并赋予其法律执行力度,针对财务档案的保密性增强对其安全情况的监控制度,并成立专门的监控小组对内部网络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4 总 结

在当前全球信息化进程日趋完善的今天,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了管理工作的必然方向,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建设人员怎样在没有经验的基础下探索合理的方向与方法,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并在建设和工作过程中不断使其完善,直到确立自己的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方法,能否突破这个难点,成功制定适合本校的财务管理政策是高校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考验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侯贤祥.高等学校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财会研究,2011(10).

[2]郭生华.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服务管理功能的关系初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l0(5).

[3]壬颢.强化商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4).

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

伴随着社会发展,图书馆的公共职能越来越突显,与此同时,借着信息化的发展浪潮,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也提上了日程,经过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效能还有待强化;所谓管理效能主要是指通过管理目标的设置等具体措施,提高管理效率、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反映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下就从这方面展开具体探讨。

一、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首先,从概念来看,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来实施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以数据作为中心,按照系统计划,进行分层、分步骤的实施管理;从管理的方式来看,以过程管理为主,重点在于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管理,从而为用户提供优质、快速、高效的信息服务;其中也包括决策、指挥、控制等能够提高管理效率的活动。从内容方面看,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要求有战略规划、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步骤、管理创新之处与综合评价机制。

二、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

1、转变管理观念

首先,对信息技术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其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有一个了解,可以通过调研与问卷的形式展开读者调研;其次,应该对当前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清晰、正确的对待,不能边建设、边找感觉,应该防止盲目革新、盲目开展管理工作;因此,应该在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对相关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真正从特征的分析、管理内容的研究、管理方式的转变、创新服务的模式等进行认真思考,进而从管理观念上进行一个整体上的转型;表面上看,信息化改革一蹴而就,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牵涉到的现代化管理方式、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训、管理模式更新等,所以,要从管理理念上有一个分层的认知、分步骤的进行管理战略部署。

2、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从管理体制方面看,核心或关键在于决策的重要性,而决策主要依靠对相关因素的调研,并对调研所得的数据的分析;以目前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人们对于手机的应用习惯已经成为普遍行为,而且互联网的基本应用也已经十分普及,所以,在管理体制中,应该注重全面化管理;比如,技术管理、服务管理等应该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相应的将其它管理作为辅措施进行展开;其次,在管理体制中,应该将高层管理者按照责任机制进行合理安排,而在管理制度上进行一些信息化的部门联合,并分任务、分职责,从而形成一个有理有序,按部就班的发展体系;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考核评估的重要性,不但要将其作为一种监督手段,还要将其作为效能的评估手段,从而提升评估体系在整体系统化管理中的功能性作用;在这方面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统计与计划报表方法,将具体的指标与数据进行对应性的采集、记录、分析、预测,从而将实际的管理情况反映出来,并为进一步的管理提供经验与依据支持。

3、健全管理法规、制度

首先,管理也要求有法规所规范围与指导,尤其是在制度方面的严格限制,以及具体执行,要做到有法规可寻,有章程可找;其次,要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其中,重点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进行法规设置,使培训工作有理有据,有内容、有实质,从而将管理改革与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步进行,这样就可以在满足改革的同时,配置好人才,从而完成管理目标,并补充管理过程的内容;第三,应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教育工作,对其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各项职责、任务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满足管理之需,并对管理层进行一个合理的约束,使其任务明晰,这样管理起来才能更为有序、更加实际。

4、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首先,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也要求管理中更加信息化,也就是说,在管理技术方面、管理手段方面,也应该将信息化管理引入,从而提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并通过全面的由管理到管理工作方面的信息化来实现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其次,应该搭建起信息化平台,让管理者与工作人员有一个直接的交流平台,以及各种工作的现实情况解析,这方面就要求将上面所说的评估体系运用起来,分阶段、分周期的对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并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进行反馈,以此提升管理的灵活应对能力。

5、改善管理环境

由于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的提升,一切依赖于信息化,但实质上的实现要通过设备来完成,也就是说,应该从基础设备配置做起,将整体的管理环境、管理设施、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等进行一个循序渐进式的全面改革;若条件允许可以快速的大规模进行配置,若条件一般,则应该分步骤、分层次、分部门、分阶段进行具体工作的执行;另一方面,建议在管理环境的改善方面,注重信息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即对手机应用程序的开发研究,从而提高手机APP的管理应用,这样不但可以拉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能够将读者与管理联系起来,提供更及时、更精准有效的优质化服务。结束语总之,提升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率,强化图书馆管理效能就要求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切近的指导原则,并认真贯彻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需要从认识上转变管理理念,并通过对管理者的素质的全面训练与提升、科学设置管理步骤与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另一方面,还需要在管理中注意管理环境的建设,增加管理的持续性、灵活性,并将灵活与持续间的矛盾进行化解;另外,应该积极从管理机制上进行一些创新,并利用评估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责任机制等多种机制的联动来提升管理水平等。

参考文献:

[1]郭向东,陈军.甘肃省市县图书馆信息化现状调研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3).

[2]任建英,王红.断裂的当代图书馆:图书馆信息化的困境与路径[J].现代情报,2015(1).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融入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实现这一伟大构想的关键。

1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快速进步,农业经济同样如此。在农业发展道路上,要重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而为农业长久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主要有如下两点。第一,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产量。如今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经较为完善,但有些历史问题仍然未解决,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例如,目前我国农产品主要借助化学肥料实现增产,这种增产方式虽然效果明显,但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这就需要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农业发展,以此来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第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务农人员收入。信息化水平提升,能够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模式,科学推进农业生产和管理,不仅能够发展农村经济,还能提高务农人员的收入水平[1]。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农民种植方式落后,信息化意识淡薄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且大部分种植区域处于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交通、信息化水平和生产模式较为落后,导致当地务农人员对信息化农业的概念不理解,更无从谈及集中化的农业生产。由于大多数农业地区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很多农民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设备都不了解,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和管理主体是农民,因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和实施也要先从农民着手。

2.2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管理普及困难

全面推广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很多偏远地区的农业发展较为落后,人们对先进设备和农业科技都不了解,加之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员引导,使信息化管理普及难度加大。此外,诸多偏远地区的农业区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使很多信息化技术人才外流,进而加重了当地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2]。

2.3网络覆盖不全面,信息化基础落后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普及需要建立在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而我国很多农业种植区较为偏僻,当地交通和信息化基础设备建设不完善,使信息化管理模式普及很难实现。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且目前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资金不多,使网络覆盖率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若想实现农业全面信息化管理较为困难。

2.4信息化技术更新慢,缺乏信息化应用经验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衍生出了互联网经济,当下各行各业均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信息化的经营模式,让“互联网+”的经济理念渗透到全社会。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理论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整体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效率不高。此外,我国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技术更新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的发展[3]。

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3.1提升农民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水平

务农人员的思想认识直接决定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因而在大力发展农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同时,要提升农民的信息化认识,激励农民自主学习信息化务农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个乡镇政府要安排信息化教学讲座,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需要注意的是,在讲座和宣传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成功的信息化农业生产经典案例,让农民真切感受到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如条件允许,还可以安排一些信息化机械设备实践操作,让农民亲自体验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3.2加强信息化管理普及,积极引进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专业人才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关键,需要彻底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引进信息化人才。为了吸引广大信息化人才到农业种植区工作,各个地区可以结合实际,对口引进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其薪资待遇按当地公务员薪资水平进行补给。对一些表现较好的人才可以适当提升其薪资待遇,并颁发奖状。第二,地方政府可以直接在人才市场选拔优秀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让这些信息化人才能够指导农业种植等生产活动,进而普及信息化管理。

3.3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在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信息化基础设备的覆盖问题,唯有保证信息化设备覆盖全面,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服务职能。对此,地方政府部门一定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并积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提供保障。此外,地方政府在支持建设地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情况给予技术和设备支持,引进先进的农业信息化耕种设备,资助农业生产。

3.4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技术研发

社会生产与发展在于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同样是带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确保农业生产发展能够得到最新的技术支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从多方面发展,如生物工程、运输工程和种植工程等。技术研发迫在眉睫,必须在实践的同时,重点关注农业最新技术的研发。地方政府要为农业管理工作提供帮助,除了引进专业技术设备和人才外,还要积极鼓励信息化技术人才进行技术研发,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4]。

第6篇

【关键词】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化措施

高校改革的逐渐深入推动着高校管理方式的不断进步。其中会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是重要的改革举措。通过会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联通了高校的管理网络,提升了硬件设施的利用度,加快了学校管理效率,为学校的现代化管理带来显著的提升。

一、高校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深化高校管理改革。高校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全面推动高校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信息化的办公方式转变了高校财务管理中落后的办公方式,同时也推动了高校会计工作人员组织结构的调整。因此,高校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建立透明高校财务体系的关键,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完善的必由之路。

(二)提升高校管理效率。高校通过对财务档案管理实行信息化改革,可以有效地提升财务办公的工作效率,从而推动高校管理效率的提升。财务信息化建设带动了管理网络的信息化,高校领导和审计部门可以随时调取财务档案和资料电子版,便捷地提取财务档案。并且根据电子信息技术跟踪痕迹,提升会计工作的透明度。

(三)提升财务信息准确性。财务会计管理档案的信息化利用计算机设置的系统和办公软件,因此在数据上可以借助计算机的高速精确计算能力,降低财务档案管理和数据处理中的繁琐的计算问题。并且通过信息化的资料管理,将财务档案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进行存储。大幅度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降低了出现错误的几率。提高了高校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质量。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缺失。当前,高校在会计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制度的缺失。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财务会计档案的管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储存和管理机制。同时,对于会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少学校也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电子资料的管理方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检查和监督机制缺失,导致档案资料不完整,严重制约了会计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二)信息网络安全性较差。当前高校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设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会计档案是关系到高校财务信息安全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加强对信息管理的安全保护。但是在许多学校的管理中,对于网络安全的维护仅仅依靠防火墙和系统防护,缺少关键的信息安全维护设置,会计档案的安全性防护能力较差。

(三)财务管理团队管理不善。当前我国高校的财务信息管理团队对于会计档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较为落后。首先在管理理念上,认为会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只是对管理软件和操作系统的管理,缺少全局化的空间信息资源管理眼光。第二,在管理中缺少责任心,对于原始资料中的错误信息缺少核对工作,导致会计信息的错误一错再错。第三,缺少培训和在岗教育,导致管理技术和手段长期停留在较为低级的程度。

三、高校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对于当前高校会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此,高校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首先要深入研究信息化技术以及档案管理系统,并根据学校的专业方向、等级设计出符合现状的档案管理制度。第二,就是深入研究会计法律和法规,提高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合法性,保证符合审计监督部门的监管规定。第三,明确档案管理的负责人和领导部门,完善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流程,比如:档案的录入、核对、储存、管理、审核、调取等。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配置熟悉信息化操作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因此,高校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在未来的人才招聘和管理中,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首先,要根据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制定符合专业岗位的人才招聘计划,设置财务会计专业的人员进行专职档案管理。第二,要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工作,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和案例化的实践管理,提升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第三,就是设置合理的晋升通道,让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合适的途径实现晋升,完善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留住宝贵人才。

(三)强化网络安保能力建设。网络信息化技术时代,网络安全以及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关系到系统能否顺利运转。因此,提升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力还需要做好网络技术的安全防护能力。对此,高校信息技术管理部门需要根据会计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防护计划。对此笔者建议从内网和外网两个层面建立防火墙。对外网,要建立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双重防护机制,杜绝木马、黑客的入侵,降低损失。对内网,要加强安全密钥和使用者权限的设置,通过安全权限限制对会计信息的调取和流通。

四、结语

会计信息档案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记录,也是高校管理和发展中所留存的重要资源。所以高校会计管理部门必须随着管理技术的进步不断升级管理措施,推动会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促进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赵静.加强高校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山东档案, 2015(6).

第7篇

图书馆员信息化管理价值体现的必要性

技术/设备到位。选择技术成熟、兼容性、通用性强、运行稳定的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采用C/S+B/S架构,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交互),或根据本馆的性质、服务功能进行自行研制管理软件,保证信息化系统上线后良性运作,高效使用和安全维护。

馆领导重视。图书馆员信息化管理的方向、目标需要有长期规划,逐步走向规范化,以提高信息化的决策水平。同时为了使其能够持续稳步地发展,有丰富的IT知识和阅历的项目主管如技术部主任和有丰富人力资源管理资历的图书馆馆长的鼎力支持是图书馆员信息化管理得到有效实施的基础条件。

建立客观可行评价指标和方法。通过图书馆服务流程分析和岗位分析,明确各项工作在服务流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考核点和制定考核指标,并制定针对该工作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和实施方法。

图书馆员信息化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体现

(一)服务信息化

图书馆员信息化管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全体馆员的信息化思维和服务观念的彻底转变。馆员学习平台设有专家解答、业务知识总结、行业信息、案例研究等功能,并伴有搜索引擎,馆员可随时上网进行知识学习或下载资料,实现了全体馆员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共享。根据馆员目前的岗位、自身能力状况和图书馆对馆员的能力要求,确定馆员的培训需求,并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或提供相应的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并将培训总结公布网上,供所有馆员学习。

(二)高速快捷的管理平台

招聘平台以能力素质模型为核心,将图书馆未来战略目标进行目标分解,然后形成各个岗位的岗位责任与素质要求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将未来所需人力资源结构、职位和人才要求从模块数据库里提取出来,形成完整的招聘计划。在线管理平台可查看其下属馆员的相关人力资源信息并更改其职权范围之内的信息。自主管理平台使馆员可在线提交请假/休假申请并进行相关的审批程序和维护个人信息、查询个人考勤记录等快捷便利的自助服务。

(三)及时全面的绩效管理

图书馆员的绩效管理信息化过程见图1。它通过绩效目标制定、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考核与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及改进这四个步骤的循环活动,指导图书馆员不断提高工作绩效,从而改善部门整体绩效的持续交流和沟通过程。根据各岗位馆员考核要素和权重,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参照基于服务业务流程的SCOR模型和“KEMPT”模型绩效考核模式进行专业指标,关联指标(两者占70%)和阶段性任务指标(占30%)的月度全部考核,按照馆员工作业绩、服务能力、服务态度、服务及时性等方面进行馆内馆员及来馆读者网上在线考评。通过对图书馆部门组织、馆员个人的工作绩效的管理和测评,提高馆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增强馆员市场意识,从而提高图书馆整体工作效能,增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竞争力。

(四)持续高效的激励机制

第8篇

【关键词】:省级规划管理信息化GIS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GIS对于地理空间信息有较为直观的地理现实表达和空间分析等优势,很多政府部门已经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更新并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近年来,GIS也成为很多地方开展的“数字城市”的基础平台。然而,笔者通过城乡规划相关文献查询、地方调研、新闻传媒等信息途径了解,基于GIS城乡规划信息化工作多以城市为基础层面,如深圳、武汉、重庆、济南等地已经有着成熟的地理信息研发及工作管理应用;在辽宁,沈阳、大连、抚顺、本溪、葫芦岛等地也在开展诸如天地图等相关规划地理信息化工作。

本文试图以辽宁省级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为对象,梳理省级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侧重方向,研究省级城乡规划信息化的工作开展内容及方式,以期对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模式。

1、省级规划管理主要工作内容及职责

笔者以自己工作环境及直接涉及规划相关工作部门职能为研究背景,通过官方网站对于工作处室职能的界定,作为省域研究工作内容。

1.1 省规划中心主要工作职能概述

(1)参与城市化和城乡规划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调研和论证工作;(2)负责建设规划方案的受理和技术审查论证工作;(3)承担全省城镇规划备案和各类城乡规划成果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4)负责全省城乡规划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规划信息统计分析工作。

1.2 省级城乡规划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工作必然性

1.2.1 城乡规划职能工作的有效衔接

目前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模式,是以传真、文件签阅、会签、征求意见稿、会议讨论拟定、专家会议论证、现场踏勘等方式,工作管理方式单一,常常不能及时应对解决城乡统筹、外部条件变化等情况。作为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工作的职能部门,加速信息化,不仅是城乡规划管理的自身化要求,也是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2 城乡规划工作管理科学化

地理信息系统管理是政府透明化、公开化的有力工具。在国外,很多规划相关的政府部门已经将地理信息工作作为其管理的辅助工具,通过地理信息平台信息的、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利用地理空间的实景三维展示、法定规划图集的叠加分析、规划规范标准等文件的约束集成,实现高效的科学的规划管理。

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减少实际工作量,避免以偏概全的决策失误,对于重大项目选址、规划编制审批、规划监察等工作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2、省级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常见问题及工作模式

2.1 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常见问题

(1)系统开发多是以信息化工具语言为基础的开发与实现,主要停留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更多的是一个演示系统,“三分功能、七分实现”。

(2)地理数据更新速度慢,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方面,较多的借助遥感影像卫星,但是地理数据提取和处理手段仍需要进一步创新,规划管理定型化的惯例思维。

(3)系统研发公司百家争鸣、大多数公司理念以迎合甲方、迎合甲方领导为出发点,对于具体系统开发规划业务并不投入太多精力了解,而是常常将其成功案例作为操作实现推荐,使得系统研发成为系统仿制。

(4)规划管理“一张图”逐渐成为了“一种思维、一种模式”,横向铺开范围广,纵向落实应用却很难,这种模式发展下去最终会形成“规划墙上挂”到“规划系统画画”的形式转变,而没有质的飞跃。

(5)信息技术作用认识不足,信息化可使规划审批高效透明,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发挥可视化、数量化、定量化等作用,但是未能被规划界认同。

2.2 省级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模式探讨

2.2.1标准先行

省级规划信息化管理是城市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指导,目前很多省级管理部门并没有重视信息化管理,以省内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等工作来代替其省份信息化脚步的快慢。

目前,由于目前传统模式的规划管理较为适用。然而规划编制的审批进度、规划修编的频繁程度等也已经说明了规划管理方面的滞后,推进信息化管理,建立省级规划管理信息化标准,对于城乡规划行业信息化相关数据组织、功能实现等方面提出宏观标准,自上与国家建设部等管理工作接轨、而下统一全省信息化管理的管理。

标准分为刚性标准和弹性标准,对于刚性标准时各市规划信息化的强制性内容,刚性标注有利于省级城乡规划管理与各市有效衔接,如不同地理信息软件的转换标准、不同地理信息的匹配标准等。弹性标准则指指导性内容,指对于信息化发展建设有着促进的意义。

2.2.2 确定省级规划信息化内容

地方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相对精细,系统建设内容也相对较多,对于省级管理而言,也并非将地方较为优秀的规划系统删减功能、界面,拿来就用。如重大项目选址往往涉及很多很多城市,城市建设发展管理也并非就城市论城市,而从区域的角度分析等。

(1)城乡规划法规、政策、规范、文书等资料的信息化,这部分的信息化工作与办公自动化相关,很多地方办公自动化是信息化的开始。

(2)省级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对于区域建设项目选址等有着重要的作用4。

(3)历史文化名城(镇)、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等强制性内容信息化。

(4)规划管理信息化。强调将GIS、GPS、RS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规划系统当中,集成规划审查、规划审批等功能。

(5)城乡规划监管信息化。强调利用城乡规划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查违,而监测系统与城乡规划监察工作对接,建立立体互补监管系统4。

(6)业务联动信息化。狭义方面,省规划中心和省住建厅单位之间审查、审批、提供监测数据等方面的业务联动。广义方面,与数字监管、工程监管、土地监管等方面的业务联动。

2.2.3信息化分阶段实现

东北地区城乡规划信息化脚步比较滞后,省级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并非朝夕而成。一方面,组织者对于信息化的便捷方面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常见的对外门户网站等经常成为是信息化工作的主体,对于城乡规划业务仍然较为依赖传统的定性工作方式。笔者认为,目前省规划中心已经在信息化工作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努力,但是信息化工作仍然是一些初级内容,以应用为主,忽略了整合与联动等方面的工作。因此,省级城乡规划信息化工作具体实现如下:

(1)信息化意识的建立,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对于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工作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够促进工作的开展。

(2)办公自动化及政务内网的铺设,城乡规划信息化并非单体,业务流程化则是规划信息化实现的基础,否则单体系统建设只能成为城乡规划电子化。 因此应梳理省级城乡规划部分业务关系,设置业务权限。

(3)省级城乡规划业务系统开发及数据库建立。

(4)城乡规划信息化系统地理空间定量分析应用。

(5)省级规划信息化工作的运行维护。

3、小结

省级规划信息化管理是城乡规划管理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章简要的讨论了省级规划信息化管理的一些思路,但是在实际规划信息化管理开展过程中,仍然会面对很多问题,目前很多省份的城乡规划信息化管理是自下而上的运行,如何将自上而下的指导融入到自下而上的工作中,仍然需要一定的解决技巧。此外,省级城乡规划管理的内容,省级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工作衔接等工作都将需要具体深入的探讨。

作者简介:于思扬(1982-),女,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中心,工程师。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从企业角度来分析。人才是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关键,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存在的基石,也是未来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立足的武器,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对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化已经是未来企业存在的必然趋势。只有进行了信息化管理,才能够减少过去人工管理的多余成本,克服人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传递不及时、人力资源资料管理不健全和过高的时间成本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进行了信息化管理,才能为人力资源的规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规范和有序;只有进行了信息化管理,企业才能对自身人才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和配备,优化自身的人力资源;也只有进行了信息化管理,对人才资源进行了有效管理和配备,才能够让企业在现代化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进一步健康发展。

其次,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史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从无到有,从传统人工管理发展到信息化管理,是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21世纪是信息化高速公路时代,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推广,信息是一个企业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只有率先获得了相关的信息,才能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通过互联网和电脑等相关途径,如果一个企业率先获得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在人力资源方面能够获得更好的管理手段,对人才资源进行了优化合理的配置,那么,在人才竞争的经济时代,企业也获得了率先发展的机会。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现的措施分析

2.1管理者要加强自身学习进步,转变观念

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现实状况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普及比较晚,管理的手段更新慢,再加上管理者的人员大部分是销售型的实干型管理,对管理知识比较欠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还处于基础阶段。但是,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管理模式、战略愿景等的最终决策者,只有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意识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才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战略愿景,并调动企业相关资源,用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立。所以,管理者要不断充实自己,尽可能多参加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相关培训,多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和相关方法以及实现过程,多与资深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交流,通过自身学习和互相学习,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促使大家共同进步和发展。

2.2将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较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对于管理制度的建立力度小,最终导致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但是,如果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信息化处理,就必须要以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基础,只有制度健全了,人力资源管理才会规范化,只有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运用,而是需要将一定的技术手段,例如公司自身管理系统建设的系统设计、开发和优化技术,运用到信息管理建设和运行之中,让互联网和计算机灵活运用,才能让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得以真正的实现,才能让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最终为管理者服务,最终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服务。

2.3寻求可靠的合作伙伴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可以选择对外寻求合作对象,开展外包业务的。因为,每个企业的主营方向是不一样的,有的企业偏向于销售型,有的企业独立于技术型,有的企业则是独立于管理型,等等。作为销售型的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肯定是缺乏相应的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样的话,销售型的企业就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部分环节外包给其它企业去做,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可以外包于系统开发设计和优化的技术性企业,让它们帮助自己实现系统的建设,并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这样的话,原本企业不会偏离自身的战略轨道,也会实现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此外,也可以外包人才培训,将自己需要的管理人才输送到管理型的公司去培训,通过参与管理型企业提供的系统化培训,掌握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技巧,或者通过与培训类的企业进行合作,让他们培训合适的人才输入到公司,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帮助自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高校运行。

但是,合作伙伴必须要真实可靠才可以,因为,人力资源信息化是公司存亡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值得信赖的公司才会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系统,提供完备的服务,为公司提供高素质人才。那么,企业在选取合作伙伴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对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分析,比如,其成立的时间,企业的人才平均素质,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成功案例等等。其次,对合作伙伴,多种选择,择优录取;对于同一个性质的企业,可以多选择几个优质企业,并按照分析的基本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将最适合自身的企业设定为合作伙伴。最后,逐步推进,稳固合作;对于初次的合作伙伴,可以进行首次尝试性地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如果能够磨合到位,就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这样也可以为自身寻找到长期有效的可靠服务。

2.4培养综合型人才

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所涉及到的人才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人才,而是涉及公司所有部分的人才。首先,参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管理者必须是全面综合型的人才,能够掌握一手人才信息,能够掌握公司各个岗位重点需求,能够掌握公司人员素质状况,更要能够理解公司长期发展规划,知晓公司短期发展目标;其次,其它相关部分的人员,必须能够熟知自己所在岗位的岗位要求,也能够充分知晓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程序和规则,还能够将企业目标和自身目标融合。

但是,现代企业对于人才要求较高,培养的人才基本上是在某个领域特别擅长,而对其它领域一窍不通,而没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来满足自身需求,这是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对人才的培养机制还不完善。那么,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要如何来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够满足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呢?一方面,可以与相关的培训机构进行协商,让他们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可以尽量对知识进行扩展;另一方面,可以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其它领域的培训,让其在实际的工作中逐步掌握;最后,可以对外引进全能型综合人才。

2.5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

由于过去管理者意识的缺乏,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但是,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借用一定和设备基础,要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要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度,只有建设了稳固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才能够为未来的建设铺好道路。例如,计算机的配备。计算机是进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操作的工具,工具要能够有好的质量,管理者运用起来才会灵活自如。

3.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可以说是漫长而艰辛的,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许多企业不稳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尚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这对于其进一步的信息化管理是有难度的。所以,企业要做好心理准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逐步建设完善。只有这样,企业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才能寻求到长远的发展机会,达到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企业会计 信息化管理 对策

前言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指将原来传统的企业会计管理操作模式向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转移,依靠电子化手段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跨平台、跨部门、跨业务领域甚至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共享财务会计信息和进行基于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笔者重点就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化中会计财务信息的贡献率低、信息的综合处理和集成应用能力不足以及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企业会计信息化运作绩效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1. 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中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关注主要始于2001年加入WTO这个时期,随着国外企业的进入市场竞争的加剧,同时其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引进,刺激和加速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及其主要业务职能实施的全面解读和理解,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没有将其作为有机组成部分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相应功能模块的开发完善,造成了企业会计信息化执行和实施对于企业战略发展和核心业务竞争力提高的贡献程度和匹配力度较低。

目前企业会计化信息系统设计和模块功能分析主要是面向企业日常会计管理和事务性工作,很少触及企业发展战略的运作和对于企业关键核心业务竞争力增强而进行的,这种状况使得会计信息系统对于复杂会计信息记录的同时而不能有效地发挥这些信息的价值,对于企业关键业务职能实施的支持力度缺乏应有的匹配,造成了单纯出于操作细节考虑无法提供战略上应有的支撑力度。

第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整体架构以及信息采集来源等全方位的考虑,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于目前分布式的会计信息采集点的覆盖范围较小,并且系统框架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手段和全面考虑,使得会计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影响和限制了会计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比率。随着现代企业业务的分布式布局和业务细分的增强,使得会计信息采集点的分布也相对的分散和异地化,这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对于来自不同地方的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挑战,同时由于各种软硬件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个别会计信息采集点会游离于整个系统之外,这就需要加强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检测和管控能力。

第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综合化处理和集成利用方面的应用模式和技巧的掌握,使得整个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信息处理程度比较粗燥和浅显,会计数据信息的纵深层次的业务模式挖掘和商务信息的识别领域基本上还没有得到开发,基于计算机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基本上还没有得到战略性统一认识,使得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反映预测能力有限,对于相关决策的会计信息支撑力度不够。目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挖掘深度和综合运用力度相对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一般满足于对于目前个别孤立现象的描述和记载,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内在机制却很少去探索,更谈不上对于企业相关决策的创造性支持和智能化处理,这使得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会计信息的潜在商业价值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第四,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网络风险防范和功能模块需求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机制和制度的建立,使得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较差、功能模块的更新速度较慢,从而造成了会计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缺乏可持续优化机制和对于相关决策管理需求的有效支持,同时也使得重要财务会计数据面临着网络泄漏风险,给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埋下了潜在风险。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寿命相对较短,缺乏基本的日常维护和专业人员。

2. 加强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对我国诸多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正反案例的综合对比研究,同时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式和实施经验,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应该从对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核心业务职能竞争力培养的层次和角度出发,在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框架构建和功能模块设计中将其相应的要求有机地加以融会和贯通,从而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和关键业务实施的支撑和匹配力度。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必须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执行,这是指导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同时对于企业关键核心业务职能的实施要提供良好的支撑和匹配,这也是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所要重点解决的业务领域的问题。

第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应该着力于提升会计信息系统对于分布式会计信息收集终端的集成能力,特别是面对目前各种移动终端会计信息采集工具普遍应用的情况下,通过提升信息系统对于分布式会计信息的集成处理和覆盖能力,从而减少会计系统框架内的会计信息孤岛现象和提高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比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架构应该能够满足对于各会计信息源的覆盖,并拥有处理来自各种不同移动终端会计信息采集设备的集成能力,这是为会计信息系统对于信息的综合处理和集成共享的基础,信息收集的成本和效率必须要满足信息化平台处理的要求,同时要注意消除各个信息源的孤岛现象。

第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应该加大对于会计信息的综合处理力度,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纵深挖掘领域,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纵深挖掘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状况、具体运行指标属性和数值,从而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关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发挥信息化会计的管理职能。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重新的梳理整理和细分,并找出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帮助企业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对于未来的重大生产营销计划做出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把握,这些都离不开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处理和挖掘。

第四,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应该对于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及其功能模块的需求导向优化升级等做出系统的分析和统筹,通过相关计算机技术手段和内部管理制度机制的健全等来防控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网络攻击,另外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功能所面临的管理需求变化做出系统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优化升级计划。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既有软件风险,也有硬件风险,有来自内部管理方面,也有来自外部网络方面的,因此企业会计系统构建中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综合细化分析处理,同时要根据相关业务管理需求和市场需求来确定系统关键模块功能的优化升级。

结束语

网络新时期下,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赋予了会计管理更加有效的手段和较低的管理成本,赋予了其处理更多复杂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要给予企业战略和业务职能匹配以更多的关注,要注重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比率和减少会计信息孤岛现象,注重对于会计信息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化处理,将财务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转变,注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保障其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汤丽刚,赵庆纲.会计信息化环境在企业内部的控制分析[J].今日科苑.2010(08).

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 内部控制 流程优化

一、高校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目前,不管是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日趋自动化,高校也是这样,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其实高校管理信息化虽然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管理模式,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如果单纯强调技术的概念会将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引入误区。高校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管理信息化不仅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更是工作流程再造,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得以调动的一个过程。信息管理的反馈控制理论认为,管理周期延续时间的长短反映了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要缩短管理周期、提高管理效率,离不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管理活动做得好,内部控制有效,就能够实现它的管理目标,从而保证高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高校预算资金的安全与高效使用。可见,内部控制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管理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二、高校信息化内控失效的案例

下面介绍在信息化背景下某高校内部控制失效、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的真实案例:

2014年11月,某高校利用从收费管理系统中生成的多收学费信息通过银行进行了多收学费的清退工作,共计退还学生学费365859.15元,但就在退费的当天有学生向老师询问今天存入自己银行卡中的是什么款项(该校学生的各项补助亦是直接存入学生的银行卡)?系里的教师随即向财务处询问,财务处回复说是退还多收的学费,学生反映说自己没有多交学费。财务人员在进行核对后发现该学生确实没有多交费,收费管理系统产生退费清单的过程也没有错误,最后发现是系统里的部分学生的所属专业发生了更改,进而收费标准也发生了变动,收费标准降低从而出现在了退费清单之中。在随后进行的内部审计中,发现上述30多万的退费当中有221331.55元是误退的,涉及学生114人、11个班级,因发现及时,又及时向银行发出代扣指令,从而在12月底已追回大部分误退款项,只余下4271.57元尚未追回。

在这个案例中,退费清单是由操作人员从系统中经过条件筛选自动产生的,一般情况下得出的结果是不会有问题的。案例中的筛选条件是“已收-应收>0”,操作人员得知误退时对那名学生的收费记录进行核实时发现符合假设的筛选条件,却意外地发现该名学生的班级(专业)发生了变化(学号信息与专业信息不一致,而该生并没有转专业),相应地应收学费标准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6500元/学年变成了3500元/学年,从而产生了3000元的应退费。该生为2014级新生,从缴费记录可以看出,该生的第一次缴费是按6500元/学年进行收取的,而这与他专业的学费标准是一致的,可以推断出系统开始的设置是正确的,这名学生专业和收费标准的变动是后来发生的。操作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因某种原因学年开始时的信息由开发人员进行设置)均表示自己没有进行过相关的操作,审计人员试图从系统的操作日志中得到答案,没有找到相应的操作日志。至此,责任已不便追究。

三、高校信息化背景下内部控制的盲点分析

(一)实现信息化所采用的管理软件本身不够完善

通过梳理,审计人员发现上述案例中该校选用的收费管理系统是另一所高校自主研发的,在该校已使用多年,这些年因数据量及业务内容的不断发展进行了数次升级,但还是存在以下一些缺陷,导致案例中工作差错产生之初不易被人察觉:

第一,缺乏完备的操作日志记录功能。案例中高校选择的收费管理系统不是完全没有操作日志记录,审计人员发现,凡是在系统维护界面手工进行的一些改动都保留有操作日志,但对于一些从外部批量导入的操作却是雁过无痕。案例中首先发现专业发生过变动的学生信息后来通过系统维护手工进行了单个更正,更正信息通过操作日志可以查看到。而这个变动并不是唯一的,该名学生所在班级的所有同学的相关信息都发生了同样的异动,这样的涉及专业变动的有2个专业3个班级、导致63人的误退费。另外,因教材费发生变动的涉及4个专业(班级),导致47人的误退费。在发现数据是成批发生变化后操作人员对其进行了成批的更正,而这样的更正在操作日志上没有留下。可以想见,原来发生的异动也是因为是成批导入而没有留下改动的痕迹。在案例中操作人员没有主观恶意,且因为学生的善良存在,最终没有造成损失,只是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成本,如果这样的漏洞碰上居心叵测之人,这个系统又可以产生发放补助清单的,将很难保证不发生损失。而在损失发生之后,仅靠推测却是难以确定责任主体的。

第二,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从外部打开修改很方便。审计人员发现上述案例中采用的收费管理系统在操作人员在系统维护界面进行学生专业、教材费等资料进行修改(这是一些引起数据库数据发生变动的操作)时,系统没有设置任何提示,也使得案例中误操作具有一定的不易察觉性。

(二)信息化后缺乏对工作流程的优化

很多高校在信息化后没有优化工作流程,有的甚至让管理软件中的岗位牵制功能流于形式。在这个案例中,审计人员还注意到误退费产生的过程中:专业及收费标准的变动、退费清单的筛选均是一个操作人员进行的,但用的是两个工号,即系统在进行用户权限分配时规定一般的用户是没办法在系统维护界面进行诸如收费标准的修改的。但该校在实际工作时,有可能因为系统管理人员另外担负的工作较多或出于方便、信任把本是系统管理人员的工号和密码交由一般的用户使用,这样感觉本该是裁判员做的事情也统统都由运行员一个人做了,没有起到牵制和监督的作用。

(三)操作人员过度依赖管理软件,缺乏职业敏感度

另外,这个案例也让人们反思:是什么造成这次损失的最终发生?由于银行代为扣划与现场缴费方式的同时存在,而且因客观原因银行代收的信息目前尚不能实时地在学校收费管理系统中得到反映,形成多收费是客观存在的。但案例中的退费金额是史上最大的(这次退费不是这个学期的第1次退费),涉及的面也是最广的(114人,10个专业11个班级),这足以引起操作人员和复核人员的重视。还有,仔细观察退费清单审计人员还发现有很多应退数都是整数(如500、2500、3000),而且有的班级几乎全班同学都多交了学费,也许学生多交费是客观存在的,但因为新学年开始时银行代为扣划的频率高且不设下限,而家长存入款项是有计划的,经常很多时候扣到的都是零钱,可以想象这份清单也是存在可疑之处的。对这些异常,系统操作人员、复核人员没有第一时间察觉,最终导致了误退学费的产生。

四、高校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选择成熟度、安全性高的管理软件

在选择软件时,除关注实现管理目标所需的功能之外,需要关注以下方面是否也足够安全可靠:

(1)具备完备的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在进行软件选择时,为避免控制盲点的产生,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其是否具备完备的操作日志记录功能,以保证软件的安全运行。据了解,案例中的软件开发人员考虑到如果全部的上机操作均记录在日志中会形成庞大的数据从而影响系统的运行速度,于是只对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进行选择性记录。在事件发生后经过双方的沟通,软件开发方采取了在系统维护界面进行的所有上机操作均进行记录,为保持系统的高速运行定期进行日志记录的备份,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2)有适度的数据库加密保证措施。例如,案例中就算没有完备的操作日志记录,但如果在系统维护界面在操作人员进行有可能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变更的相关操作时(如专业变更、教材费的变更)系统能有一个像“您的操作会引起数据库数据的变动,您确定需要进行吗?”之类的对话框进行提醒,给一个操作人员进行思考的缓冲时间,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操作人员的一些因大意而造成的操作失误。

(二)进行工作流程优化

在管理信息化环境下更应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在自动化办公状态下,原有手工操作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会部分丧失作用,而同时计算机数据处理易于篡改、舞弊。例如,我们应该建立职能分隔制度,系统维护员、操作员和数据管理员应合理分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预防舞弊事件的发生;应该建立授权控制制度,各级人员、每个工作人员都得到一定的授权,并以密码加以控制,防止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避免像案例中的这种形式与实质的不一致,那样,即使再好的控制制度也只是徒有其表、一纸空文!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敏感度

操作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应多思考、多检查。案例中误退费情况的产生,虽然与系统数据的异动有关,但如果我们的操作人员和复核人员在退费清单导出后,对清单多加观察,就能发现这么大面积的退费而且同一专业的退费金额相同这样一种现象是一种异常现象,是与学生缴费的个体差异性不一致的,就有可能不是只检查那么一两个学生,也就有可能当时就能发现问题,从而消除错误的发生。

(作者单位为桂林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雯雯.学会内部审计的65个绝招[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

第12篇

苏州市天智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是江、浙、沪地区最专业的WMS与MES管理系统提供商之一。公司拥有咨询、销售、实施、开发、售后服务等共200多人的专业团队,在江、浙、沪地区有超过1000家企业的WMS与MES条形码信息化合作的成功案例。

苏州市天智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是注册于苏州园区的国家高新技术科技园企业,成立于2002年。目前总部设在苏州,并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有60多个分公司与办事处。公司致力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有10多年时间,是江、浙、沪地区最专业的WMS与MES管理系统提供商之一。公司拥有咨询、销售、实施、开发、售后服务等共200多人的专业团队,在江、浙、沪地区有超过1000家企业的WMS与MES条形码信息化合作的成功案例,有众多与国内外ERP(SAP、Oracle、QAD、四班、用友、金蝶、神码、鼎捷、浪潮)等成熟对接案例。

公司国内外客户遍及机械、电子、纺织、零售业、医疗、工业、金融、邮政、物流、政府等各个方面,公司具有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能力,可以为企业的自控系统的技术改造以及新建项目提供仪表成套设计、设计咨询以及现场施工与调试服务。

苏州市天智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将与“集团化、产品化、国际化”的总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坚持中国创造,走发展自主核心技术之路;追求世界品质,以国际一流企业为标杆,在产品水平、工程能力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上实现自我超越,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公司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苏州天智在流程行业已有 11 年的历史,对所涉及的行业理解比较深,也知道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业务需求。目前开发的所有的功能模块都是来源于行业需求,又应用到具体行业之中,真正反映客户的需求,满足行业应用要求,具有中国特色。

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苏州天智公司提品研发、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既保证用户可以达到预期的功能,也能保证持续的功能模块升级、 功能扩展,并提供完善、持续的售后服务,保证用户持续的投资收益。

目前,公司产品成功应用于机械、电子、纺织、零售业、医疗、工业、金融、邮政、物流、光电、光伏等15个行业。

成品结合条码管理,程序简洁易用,完全符合金号实际操作要求。对工人无需特别培训,大大提高了工人操作效率,大家一致评价这套条码管理系统非常合身。这套条码仓库管理系统彻底改善了行业客户历年来在仓库管理时面临的散、乱、杂现象。客户可以准确作出生产销售计划,小条码给他们带来了大效益。

咨询实施范围:包括财务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等MES管理系统模块。仓库条码应用:利用条形码“快速、精准、高效”的技术特点来实现企业对仓库进行精细化管理目标。主要应用包括:包装标签条码打印、出入库条码采集,仓库库位精准定位,与现有库存自动准确查询、多维统计与分析、生成报表等应用。专业开发服务:我们具有给每个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开发服务能力,根据以往经验,开发服务能很好的解决企业的一些特有管理结晶,不仅得到了保留,而且还在不同层度上得到了提升。很好地避免了因为上信息化管理,而必须放弃了一些优秀管理经验的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