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09:42: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临床专业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中医护理的教师培养
现如今,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学生专业成绩较低,同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日益明显降低。高职教师面对学生这一发展现状,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并实施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学生发展优势不断扩大。教师不仅要传授丰富的护理知识,还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做学生学习路上的引领者和帮助者,以此增进高职生和教师之间的友谊[2]。此外,在中医护理课堂中,教师应将学习主动权赋予学生,为学生理论知识时实践提供机会,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护理基础知识,掌握职业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实际病例鼓励学生尝试病例分析,即以赋予学生角色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体验,促使学生学习目标以及护理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时、顺利完成。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中医护理教师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医学院校毕业生占较大比例,尤其是护理专业和医疗专业,这类中医护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匮乏,且临床实践经验较少,知识结构也略显单一,进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不到理论知识的全部传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中医护理问题,教师也只是敷衍了事,并不能深入讲解问题,由此不利于打造高效的中医护理课堂。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积极主动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申请外出学习,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强化教师的中医护理素质[3]。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西医相关知识引导本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入研究,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升自身护理水平。例如,为了减轻胃肠手术患者的疼痛,缩短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提升患者治疗的满意度,可以应用合谷穴位按摩方法;大量不保留灌肠练习中结合中药保留灌肠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艾灸或激光照射至阴穴矫正妇产科胎位异常等;在注射法练习中结合中医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等。这不仅会巩固中医护理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而且这对中医护理事业进步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中医护理的教学实践
在高职院校非中医专业中开展中医护理的课程困难很多,中医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深奥的的学科,加之受学时少、内容多、教学方法单一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较多阻力,如果这时护理知识的学习阻力不能及时消除,那么以后的护理知识学习也得不到良好铺垫,最终导致学习环节脱节,不利于学生中医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并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学生中医护理的成绩会呈下滑趋势发展。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中医护理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2.1 整合中医护理教材
对中医护理教材进行合理优化、重新整合,更加突出中医护理的核心内容。加强现代与经典的结合是指学习中医护理学要更加重视现实,着重适应现代的护理模式、吸收现代先进的护理理念[4]。对中医辨证、中医基础理论这些课程时,高职护理学生应把它作为选修,不仅可以维持知识结构的完整,同时可以缩减学时。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医护理学中以现代护理程序为基础,灌输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结合辨证施护与中医理论的传统内容,这正是结合了现代与经典的内容。
2.2 好的开篇内容是成功的一半
中医护理学的教学中好的开篇内容是成功的一半。应对中医护理学的绪论篇章精心设计,综合采用讲解小故事的形式充分介绍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上与历史上在医学史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我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目前,不论是在卫生防疫、临床治疗上,而且在中医药的科研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贡献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需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习中医护理学课程增添动力[5]。
2.3 完善课程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中医护理学生的学习要求的根本理念,同时需要与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既要凸显中医特色,又要强调整体,达成此目标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首先,丰富中医护理教材内容,补充并更新临床实践教学实例,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对于临床护理的所需医疗用品、评分细则、具体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操作的目标等均需要完整的编写,同时严格监督使护生的中医操作水平更加规范性和系统性,在课堂传授的时候更加条理分明,更能掌握临床护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6]。其次,根据整体护理这一概念重新设置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学习人文护理内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然后,加强中医护理、西医护理的理念有机统一,即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的有机统一、护理程序与辨证施护的有机统一、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的融合。最后,严密结合人才市场需要,着重培养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强调中西医结合,加大就业范围。
2.4 充分发扬中医特色
目前不管是学科建设还是市场需要,中医护理正以这样的趋势在发展,即中西医结合。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中西医特色巧妙融合,更好地凸显中医护理的独特之处,更能提高实际的临床疗效,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亦可以教授学生积极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饮食合理控制和调整,这不仅会促进患者较快康复,而且还会促进中医护理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进而促进中医护理教育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7]。
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选择带教教师着重思考的是其中医临床护理操作步骤是否娴熟,是否拥有教师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否牢靠。此外,构建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系统,促进中医护理事業更加系统化。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任何在职护理人员均应接受相应的课时培训,并且不少于90个培训课时,在培训的过程中,重点强化培训对象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培训护理对象的护理能力和职业素质。在评估中医临床护理的教学质量,必须采取多向评价法,即教师之间互评、护生与教师之间互评[8]。
2.6 优化教学方法与科学评价
在中医护理的临床教学实践中必须以调动高职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主,同时,教师应创新中医护理的课堂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中医护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中医护理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多样化、系统化,更加积极地培养高职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友谊,促使高职生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活动,并且,教师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锻炼高职生的学习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中医护理生个性化发展。
同时,中医护理临床实践考核以高职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为主,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交流水平和创造能力。
2.7 提高重视力度
中医护理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且要求标准较高。因此,应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鼓励高职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中医教学中,要着重增加实践实训课程,教师应正式中医护理培训,并主动参加培训活动,以此强化自身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此来打造“双师型”的中医护理学教师。研究组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促进中医护理事业有序发展、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晓静.浅议高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09(23):647-769.
[2] 程敏辉,王琳.高职医学院校《中医护理》课程教学改革之探讨[J].教育论坛,2008,98(10):73.
[3] 胡桃英.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7,26(4):73.
[4] 申惠鹏.中医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 范新六,赵唯贤.中医护理学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4):398-400.
[6] 袁志坚.中医护理学课程中针灸模型教学和真人教学的体会[J].教育论坛,2009,109(9):69.
[7] 吕明.中医推拿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643.
根据《中医内科学》症状学内容,结合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共筛选129项症状、体征信息作为调查条目,由神经内科和心内科的临床医生、研究生经过统一培训后,采集四诊信息并如实填写调查表。
数据预处理和统计方法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运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各个症状、体征出现的频次、频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排序,并筛选出现频率>5%的症状进行系统聚类,考虑到变量比较分散,聚类方法选择最远距离法(Furthestneigh-bor),距离测度方法选择积矩相关(Pearsoncorre1ation)。聚类后对包含症状、特征信息比较多的类别进行因子分析(经检验KMO值>0.5,才做因子分析),并根据特征根>1的情况提取出公因子。将提取出的公因子再次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临床专业知识进行解释。
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体征频数分析首先对129项症状、体征变量进行预处理,原则是据专业知识对表达相同含义的指标进行合并,如失眠和多梦合并为新症状失眠多梦,合并后的症状、体征共有86项目。频率分析结果显示773例患者出现的总频次例次,四诊指标出现频率>5%的共有55个。
中医证候(症状、体征)主因子的第一次聚类分析因“眩晕、头痛”是高血压病病名诊断层面上的症状描述,可见于各个中医证型的高血压病中,故根据专业知识剔除这两个症状,对剩余53个症状、体征等四诊信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笔者尝试聚为3~6类,由于3类过于集中,而聚6类四诊指标又比较分散,最后根据专业意见,认为聚为4类比较符合实际,根据聚类的主症进行中医辨证,聚类后第1类可以辨证为肝阳上亢型,第2类辨证为血瘀型,第3类辨证为气虚型,但第4类包含变量过多,因此考虑对其做探索性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见表1。2.3对聚类结果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将表1中第4类包含的所有指标作探索性因子分析,迭代25次得到因子负荷矩阵。经KMO值为0.63,Bartlett’s检验P<0.001,满足因子分析要求。提取特征根>1.0的公因子共11个,累积贡献率为53.05%。因子分析并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因子包含的主症及载荷系数(≥0.5)表达的四诊指标。.4中医证候(症状、体征)主因子的第2次聚类分析对11个主因子进行标准化变换(Z-scores),计算因子得分,根据各症状的因子得分再次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最后根据专业判断,聚为2类比较符合实际,取每个公因子中载荷系数>0.5的症状作为该因子的症状指标,最后根据聚类出的主症进行中医辨证。见表2。本次调查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最终可以辨证为:肝阳上亢证、血瘀证、气虚证、肾虚、脾虚痰阻5型。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十分复杂。本文根据社区人群和医院病人的高血压病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中医专业知识和统计学方法,从数据挖掘角度探索高血压的证候规律。本次调查共收集了中医症状、体征、舌脉变量共129项。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为舌紫暗,出现477次,占总例数(733例)的61.7%,其它出现频率超过50%的有神疲乏力(55.8%),频率表现与他人的研究有区别[5],表现为众多的症状、体征,分布较为散乱;分析原来可能是由于设计过多的条目有关。因此根据统计学原理,结合专业知识,将症状、体征等信息先做频率分析,出现频率>5%者才纳入多元统计分析,且有些信息可以进一步合并,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指标有53项。本文主要的目的是对证候规律进行探索,由于各证素之间是“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高维高阶”的复杂系统,并且存在共线性,因此考虑应用探索性的多元统计方法对众多的证素进行降维。聚类分析则可以将一组数据按照自身内在规律合理分为几类,缩小主观判断造成的误差。但是由于变量太多,且病例来源较复杂,因此聚类效果并不理想。第4类所包含的症状、体征较多,辨证后包含的证型也较复杂;因此考虑运用其它多元统计方法进一步降维。探索性因子分析是通过寻求少数的公因子来综合反映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每个公因子代表了1个证候群。但是由于本次调查病人来源包含社区人群、医院病例,且有合并疾病,因此虽然归纳了11个公因子,然后累计贡献率仍未达到70%,因此进一步考虑再次对11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通过三次多元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最终可以辨证为:肝阳上亢、血瘀、气虚、肾虚、脾虚痰阻5型。这与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王世琪等[7~10]的研究略有不同,在理论上丰富了高血压证候规律研究。本文通过多元统计方法对高血压证候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方法学仍有许多内容:如其它多元统计和数据挖掘方法,都需在日后的研究中不断进行探索来完善。
作者:欧阳文伟林晓忠任毅欧爱华周罗晶单位: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关键词】继续教育;高职毕业生;培养体系
一、毕业后中医教育阶段
医学高职教育旨在为我国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医疗卫生人才。[3]毕业后教育是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具有独立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能力的中医师转变的教育过程,通过接受毕业后教育,医学生能真正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4]成为符合岗位胜任力要求的临床中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后教育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对培训目标、原则、对象、方式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5—6]但对终身学习理念的构建重视程度不高,不利于学员的未来发展。面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在中医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将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统一,在符合中医药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应把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1教学思想
将“终身学习”思想植入学校办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无一人不学、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的培训氛围。将专业认知和职业精神融入到培训全过程中,解决对专业存在的茫然与困惑,建立对中医学的文化自信,全面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理念。
2教学过程
中医学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教育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三基能力”的训练、经典内容的巩固、全科理念的构建,不宜开展专科培训。[7]在理论培训中,引导学员在以往知识基础上汲取新的信息,以自身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加以吸收消化,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原有知识经验同新知识相衔接。在实训、见习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员独立发现、解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员创造创新、发散思维。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培养学员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例如,开放实验室、实训室,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员学习兴趣;举办学术活动,拓宽学员知识面。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在线精品课程,发挥网络教学交互性、便利性等特点,满足学员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3教学管理
树立为学员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构建“服务型”培训管理体系。培训单位充分发挥自主权,加强在招收学员、培训、评价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搭建打通培训单位之间、培训单位与高校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学习与工作之间、现场与远程之间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立交桥,为拥有不同学习愿望、具有不同学习条件的学员提供机会服务和质量保证,真正做到适应多样学习、提供多样培训。
4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应试式为充电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根据各中医学专业特点,运用“互联网+”开展生成性教学,将诊断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巧妙地运用于培训教学之中,促进学员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员钻研、讨论、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提升深入理解问题的水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拓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5考试考核
依据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目标,考核的重点包括学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对学员自主学习的态度、表现、策略以及效果等方面做出评价。内容上,根据培训进度进行过程性划分,既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践训练过程中与教师及患者间的互动与日常表现,也有学术活动的参与情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式上,采取科室技能考核、自主学习考核、目标定向考核和结业考核四个部分,建立教师评价、学员互评、学员自评、试卷评价的评价体系,多方面促进学员“自主学习”习惯化。
二、继续中医教育阶段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更新中医药继续教育观念、优化中医继续教育方式方法、优化满足中医药人才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成为建设中医药人才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知识传承规律,必须坚持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
1教育形式
根据中医学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需求,在中医继续教育模式创新过程中摆脱原有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束缚,引入以学员为中心和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理念,实现中医药继续教育更好服务社会的目标。紧紧围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和中医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才规律,发扬中医药教育特色,以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中医学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专业性较强,其首要任务是提升此类学员岗位胜任力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的需求,因此,在教育形式的设定过程中要针对其知识结构和岗位能力的需求,坚持以学员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趋势,更新观念,科学定位,适时优化、调整教育形式,校正教育方向,将以往学历教育模式为主的培训方式转变为以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素质提高为目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形式,以满足学员多方位的学习需求。[8]
2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专业特色得以体现的关键。通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内容,进行课程优化,着重培养学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运用中医理论诊治常见、多发疾病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实现学员的岗位胜任力与城乡基层对中医药人才服务需求相匹配的目的。课程设置要突出中医特色,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减少知识点的重复和知识板块的叠加,充分运用中医学理论体系,根据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基础,适当增加必要的现代研究成果。针对中医高职专业毕业生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在高层次教育中以推进研究性、自主性学习为目的,在相对较低层次的学员中以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为主,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中医药教学规律原则,强化基础、突出经典,注重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以满足需求为原则,课程设置重点考虑适应中医临床实际工作岗位需要。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中医学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内容,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法,满足其自主学习的需求,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在线上利用多种数字技术、网络平台与网络资源,将不同流派的中医名家的理论教学过程、临床带教经历数字化,以便更加完整、客观地保留其学术思想的精髓,使中医名家理论能够得以传承与发扬。同时,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通过“课程联盟”形式共享中医名家的教学资源,使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借助中医临床诊疗视频等数字资源,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加深理解中医理论。[9]在线下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相应调整,如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PBL教学、床边(随机)式教学、师带徒式教学等等。建立开放式课堂,注重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4文化传承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纵观中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一直受到同等重视。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相对缺失成为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应深入发掘中医药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通过改革教育形式、更新教育内容、改进和优化教学等方法手段,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中医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培训的实效性。[10]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劝学”等有关内容的学习,以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使学员的“终身学习”理念能够进一步牢固。
三、将师承教育贯穿于继续教育各阶段
师承教育是我国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其特点是实行个体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中医药人才具有医德与医术、理论与实践、继承与批判、经典研读与临床实践“四个统一”的特征。[11]以中医思维培养为目标,根据“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的中医学教学理念,采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手段,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高职高专人才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对于中医高职高专人才终身学习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师承教育与中医高职毕业生培养结合的关键点是实行导师制。导师制是借助师承教育方式,体现以学员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导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重点由重知识传授向促进学员发展转变。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发挥培训单位统一组织教学工作的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把集中体现中医药学精髓的知识内容高效地传授给学员,并利用现代教育优势,加强“三基”的学习和训练,为立岗立业打下良好基础,为学员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汲取师承教育的精髓,通过导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稳定其专业思想,并尽早确定其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努力方向。这种方式将中医高职毕业生培养特点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了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了个性发展,保障了人才的特质和质量。通过实行导师制,汲取了传统中医药教育的精髓,结合了院校教育的优点,打破了中医教育培养同一规格同一尺度人才的现状,实现了教学目标全面性、教学过程生成性和学员角色主动性,符合中医人才培养的规律。学员除学到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外,更能够感悟到导师的高尚医德、临床思想和治学精神,使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度与中医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提升,[12]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医德修养及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是从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资格,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且成绩合格取得《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范围(一)适用人员范围:经国家或有关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药学、护理、其他卫生技术(以下简称“技术”)专业工作的人员。
(二)专业及级别范围: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技术专业分为初级资格(含士级、师级)、中级资格。全科医学专业起点为中级资格。
(三)考试科目设置:初、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设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
自2008年度起,全科医学、临床医学(专业代码为026到084)以及中药学初级(士)初级(师)、中级(专业代码分别为002、014、091)、中医护理学初级(师)、中级(专业代码分别为016、098)的各专业“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4个科目的考试,均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其他49个专业的4个科目仍采用纸笔作答方式进行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及经验传承,也将不断的发展并与时代科技文明完美的结合下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教学中的重点课程,是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其它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提高本门课程教学质量,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改善《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因此必须推动本门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并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是每一位《中医内科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李军祥等[1]提出启发式教学法,还有学者提出采用虚拟案例教学[2]等,这些都是
提升特定学生教学效果较好的方法。
目前,针对全国多数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分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不能显现学生专业特点等问题,本文现就《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及创新提出自身的教学体会:
1、根据时代需求及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既然是临床课程就应该根据目前社会上常见多发病的总体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十年前的社会上常见多发病和当下的常见多发病是有区别的,适当增加新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和不常见的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知识的推陈出新过程。如今贵阳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内科学》的专业有中医学专业、中西医学专业、针推学专业、中医骨伤学专业、医学心理学等十多个专业,其中又有专科、三本(时珍)、二本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学科偏重和中医基础知识、自学态度与能力以及实际需求均有所不同,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协调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与比例,调整重点、难点的知识结构;规定不同的教学目的;选用不同专业适合的教材;采用不同类型的考查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专业及层次学生,选用打牢基础医学知识为主,扩展知识为补充的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专业及层次学生,可选用打牢基础医学知识与扩展知识并重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注意,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最新的人类医学进展内容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从而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
2、丰富教学资料, 发挥视频教学优势
据近十年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学的经验,近些年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幻灯片讲述为主,但课堂板书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绝大多数时间。虽然幻灯片中已经增加大量的图片,但利用视频教学机会与次数不多,这就导致讲述内容的生动性、连续性、艺术感染力等特点并未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看到的多为疾病发展的静态结果,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相差甚远。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图片的好奇心所转移,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未提高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最佳选择就是发挥视频教学优势。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料时,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严谨的对视频资料进行剪接筛选,充分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在单位时间内对所要掌握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证治分类及预后等在视觉上做一个完整的陈述,配合教师对重点内容的详细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将临床疾病的大量信息潜移默化中传输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补充内科名中医医案,结合PBL教学模式
历代内科名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得以传承的载体,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结晶。但目前本院选用的《中医内科学》教材缺乏内科名中医医案的内容,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其充实进来,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脾胃论》等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结合起来。PBL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或教学。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指导为辅,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围绕某一病案进行研究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自主获取资料,分析和解决未知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自身一套具有学习潜力的挖掘[3]。PBL教学方法已经在本院本学科采用多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从历代内科名中医医案中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临床病案,采用PBL教学法通过有效的临床病案分析,既能提高学生运用中医知识和技能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证型的理解,做好证治分类,让其自己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学习效率,激发他们对《中医内科学》学习热情。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中医名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医学观点,探究名医家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激励学生多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增加学生中医文化底蕴。
4、规范临床实践教学,确保教学效果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必须要有一定的临床见习,见习可以分两种,一类是传统的门诊跟师见习;另一类是住院部特定病人的临床实践。二者应该结合起来,本院《中医内科学》教师在制定临床实践教学计划之前必须严格按照教学任务要求,准备好患有有代表性疾病的患者,取得病人的信任与配合,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中医医疗实践活动,切忌在临床实践中泛泛而谈,这里看一眼那里看一眼,没有任何实效。临床实践后,一定要进行集体总结,将根据教学任务准备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巩固课堂知识,建立规范的医疗实践活动意识。笔者认为,对临床实践课进行必要的规范改革,强化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交流能力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5、建全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完善考查形式
本院现实施的考核方法还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形式的考核,而本门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只会背书背病例是不行的,这样就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如何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只是学院对学生考查的最基本的要求,重点考查的还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故建立健全与教学任务相配套的考核方法是《中医内科学》改革与创新的又一重要环节,确保平时考核分、实践考核分、理论考核分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的具体落实,不要轻平时和实践,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方法,做到三方面兼顾,三方面都重要的思想进行考核。平时考核要求课堂提问、随堂测试、病案分析讨论、作业等都记入平时成绩;实践考核要求病案视频考查、临床基本技能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及临床病例考查等归为实践成绩;理论考核重点是要完善试题库的建设,按照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内容设定当前适合的题型,教学大纲要求对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按照相应比例以十倍以上的数目出题,并将试题库交由教务部门选题考察,正真做到教考分离。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时代的需求就应当实行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全方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作出最真实的综合评定。
总之,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所有中医内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根据时展的要求对滞后中医内科学教学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高等教育不能等同于初级教育,突出教受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的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军祥.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 2) : 38-39.
关键词: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模型;长学制中医学生;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卫生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中医学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医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医教育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作为中医院校主要的培养对象,长学制中医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同年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差异如何?这些不仅成为学生制定自我发展及学习计划的基准,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培养和指导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对处于某一工作岗位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人进行能力或素质方面的研究,多采用“胜任特征研究”。胜任特征能够从本质上反应出人才的核心能力及潜在特质,对于人才培养、测评和选拔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长学制中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评估,尝试引入胜任特征的概念与测评工具,是对现有长学制中医学生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
1.胜任特征的概念与发展
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后来被称为“管理胜任特征运动” [1]。他应用“时间——动作分析”的研究方法,界定哪些因素导致了优秀工人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过程和结果。
1.1 胜任特征的概念
基于对美国新闻署(USIA)官员的调查研究,DavidMcClelland 在1973 年发表的《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一文中将胜任特征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2]。Spencer夫妇在1993 年提出,胜任特征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胜任特征自上而下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 知识:岗位任职者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信息;② 技能: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③社会角色: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④ 自我认知:个体如何看待与认识自己;⑤个性特质:个人所具有的生理、认识与心理特点;⑥ 动机:人们内心深处反复出现的一种牵挂,它驱动、指导并选择行为。
1.2胜任特征模型的概念
胜任特征模型是指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最终确立起来的与绩效高度相关的胜任特征结构模式[4],它是做好某一特定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McClEiland于1973年提出了冰山模型,把一个人的特质比喻成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通常所看到的特质,是整个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而对个人职业生涯、工作绩效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层次胜任特征,是潜伏于水下的部分,较难一眼观察到,即社会角色、自我概念、自身特质和动机。
1.3胜任特征在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加拿大皇家医师协会在90年代初期即制定了相关的胜任特征框架,用于评价医生的关键知识和技能,描述了医生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应扮演的7大角色,即医学专家、 交流者、协作者、管理者、健康支持者、学者和专业主义者 [5]。Patterson等人于2000年通过3个独立试验对全科医生的胜任特征模型进行三个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发现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替代体验及敏感性、沟通能力、概念式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个性特征[6]。Ronald M. EpstEIn&Edward M. Hundert认为胜任特征建立在基本临床技能、科学知识及道德发展之上,包括认知功能、整合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情感/道德要求、临床技能、习惯性思维、背景分析七个维度[7]。董海瑛等人通过研究医学生对各胜任特征要素的态度评价,利用因子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职业发展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特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助知识及成就导向和行动六个群的医学毕业生胜任特征模型[8]。
2.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研究对中医教育的启示作用
长学制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是中医院校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因为学制长、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专业性强,中医学长学制学生早期树立专业取向与信念、培养专业学习胜任素质尤为重要。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中医学生的培养、考核与评价体系中,其对于中医教育领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明确培养目标,促进教育机构制度化建设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为教育机构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理论基础。以往的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影响中医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及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较宽泛。从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明确人才素质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方案,成为教育机构应逐步加以完善的重要方面。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是对中医教育标准的完善和补充,促进了教育机构自我反馈与修正的制度化建设。同时,也为教育机构职能发展由原先单纯的知识传授提出培养社会型、职业化、高素质中医人才的更高要求。
2.2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法研究
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研究为中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价值理念。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环境、完善规章制度和树立良好教风学风以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中医学生施加责任心、事业心、同理心、成就导向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的个人特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更好的达成中医教育的目标期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同时,也应加强培养方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尽管目前的中医教育教学改革已经逐渐在消除以往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弊端,越来越重视中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对于中医学生个人特质和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仍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体现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中。在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借鉴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或者对现有课程难以培养的其他潜在胜任要素,开发新的课程,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加强教学法研究,为突破现有教学瓶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及临床教学基地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早临床、多临床,树立扎实的专业思想。
2.3创新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模式
在考核评价模式的研究中,米勒金字塔是一个非常好的用于分析评估的理论框架。米勒设计了包括4个水平的金字塔模型,用于评价医学教育的结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评价长学制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理论模型。这4个水平分别为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表现(performance)和行为(action)。目前对于长学制中医学生的考核评价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考核、理念综合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几个部分。这些考核都分布在米勒金字塔的最底层,即知识、能力维度。对于高层的表现和行为,包括自我管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主动性、在实际医疗环境(病房或急诊室)中的表现等等,在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则没有涉及。因此,中医学生胜任特征的研究,为中医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一方面,考核方法需要更新;另一方面,考核内容需要完善。 2.4完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长学制中医学胜任特征的研究为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医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体系提供依据,为医学教育质量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中医人才选拔提供新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思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的习惯,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中医学生建立胜任特征标准参考,帮助学生为自己设定更高水平的学习目标,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中医学专业学生应认识到胜任特征的两个层次中,冰山水下部分的潜在特征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学习中重视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更要注意提高个人修养、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逐步塑造人格要素中对于成功起着关键作用的心理特征。
3.小结
中医教育应该重视不同胜任特征的培养,明确哪些胜任特征是优秀中医师所必需的,根据这些需要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测什么及如何测。中医教育不是简单的培训,不能只强调传授知识,为适应医疗保健基础科学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应将重点转移到如何处理知识上来,应进一步更新与明确教育目标,并使考核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Sandberg J,Under standing Human Competenc at Work: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9-25.
[2] McClelland,David C.Testing for Competenc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3] Spencer LM,Spencer SM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John Wiley&Sons,Ine,1993:222-226.
[4] Barry Smyth,Elizabeth McKenna.Competence models and the maintenance problem.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2001;17(2):235-249.
Abstract: The young teach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ck the educational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because of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clinical and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y are enslaved to the students’ assessment. All of these hinder the teachers' promotion of teaching ability. Adjust the way of evaluation is fundamental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aching. The new evalu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year-end assessmen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eachers, strengthen peer assessment an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self-evaluation and increase the weight of teaching in the title examination.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学能力;对策;青年教师
Key word: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ability;strategy;young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018-02
0 引言
中医院校作为中医传承最主要的阵地,中医院校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提升中医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中医很好传承的关键。有很多现实的因素影响着中医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长,分析影响其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是当前中医教育中需要探讨的课题。
1 影响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
1.1 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中医专业的教师由于专业特点,都不是出自师范院校,这就决定了中医院校的青年教师初为人师时,只有中医专业知识,而缺乏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也是一种专业,不是有了中医的专业知识就能够自然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虽然进入高校工作之后,在取得教师资格证时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同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培训课程,但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培训对实际的教学指导很有限。盛群力等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师知识体系得分较低[1]。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脱节,不把教师看作是一门专业,导致了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教师教学认知偏差,即作为认知主体的教师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有关教学现象及事件在其内涵理解、功能意义、地位及其关系等特性方面的一些或不正确或有所缺漏的反映[2]。这些通常反映在教师基本教育信念,如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以及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教师的成长等,此外也会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差异、学习动机激发等等方面,这些内在的信念与看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1.2 临床与教学的关系 临床实践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经验,大大提升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有助于课堂上中医理论教学,但同时另一方面,临床也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导致教师为教学投入的时间大大缩减。对于现在的青年教师,或者缺乏临床经验,或者临床占去太多的时间,经验的缺乏,导致纸上谈兵;太多的时间放在临床上,结果就是挤压了教学的时间。
良好的教学必然需要大量的准备,如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以及如何提问与练习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花时间去准备的。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定的临床经验有助于准备教学内容,如果临床占用时间没有这些准备,则直接影响了在教学方面的成长。临床的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教学能力的提升。然而,现实中临床上的经济收益与荣誉收益远远大于在教学上的收益,这对极需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和向上发展的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
1.3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高校教师最大的压力恐怕就是职称压力。而职称晋升的最主要条件就是课题和论文。同时由于对高校评价中更是“轻教学,重科研”,学校管理层面普通非常重视科研,也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导致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论文上面。教学和科研本应是相辅相成的,如同临床与教学,但科研给教师太大的压力,占用了教师太多的时间。由于职称评审的高压,管理层对科研的高度重视以及课题经费的利益驱动等,教师作为理性人有理由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努力途径,使很多青年教师放弃了在教学上的成长。
1.4 学生评教的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确实意识到了教学方面的薄弱,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包含学生评教这种举措,希望通过学生的评教督促教师的成长。虽然也有院校领导以同行听课评价,但由于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人情面子问题等,很少列入真正的考评系统中。从出发点来讲学生评教是好的。但学生评教也会有各种问题。教师要求严格、留作业多都可能会被打低分,即使是个别学生评价标准的不成熟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教师最后的得分。因为一些学校会将学生的评教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为了能得高分,甚至取悦学生,如降低考核标准、画重点等,而不是在教学方面下功夫。这就严重污染了高校教学环境,影响了教师自身在教学方面的成长。
2 基于评价的视角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评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评价体系不改变,光靠教师个人努力去提升教学能力是很难的,这就需要在各种评价体系中调整对教学的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如何通过评价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见图1。
2.1 加强年终考核中教学工作的比重 当前很多学校年终考核中教学方面主要考核的是“量”,缺乏在“质”方面的考核。教学的工作量是比较容易计算的,教学的“质”确实不太容易量化考核,然而,不能因为不容易量化就不考核,只有加强质的考核,才会引导教师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
2.1.1 重视理论学习的质与量 对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中医教师来说,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这需要学校、院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经常开设一些讲座、沙龙,使教师有获取各种教育理论的途径。在年终考核的时候,对当年理论学习的次数和学习收获一样列入考核范围。学习收获可以包括每次学习理论的收获,以及教学中的运用等文字资料。这类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师应付考核集中补材料,同时,因为上网也会使教师对自己上传的内容认真对待。
2.1.2 教学、临床、科研的工作量中比重问题 在年终考核中,一般会考核是否达到了学校规定的各项工作量,但很少会去考虑各项工作量的比重。事实上,如果在某项工作中工作量很大的话,意味着在其它工作上的投入必然是减少的。因此,学校在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师的总体工作能力,并不是越多越好。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此多彼少的原则基本是适用的。虽然有的人精力更充沛,但总体来说,大家在一天工作时间8小时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总量是相差不大。因此,学校在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要计算出三种工作合理的比重,如果科研、临床比重过大,或教学比重过大都不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
2.1.3 加强他评 年终的考核中教学工作不只看量,更要看质。教学“质”的标准可包括校、院领导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同事听课等以及学生评教的情况。只有各种评价主体的评价均放入考核之中,才会客观的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对教师起到真正的督促作用。现在很多学校也会有这样的工作,但并未列入最后的考核中,因此,很难对教师起到实质地督促、进步的作用。
2.1.4 强调自评 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评价又称为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3],他评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教学,只有当教师自己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时,教学水平才会真正的提升。因此,考核中必须将教师的自评纳入考评体系当中。可以通过考察教师日常的教学反思日志作为自评的参考。为了避免有的教师集中补材料,最好能在网上的一些平台上传教学反思日志,这样可以很好地达到“一日三省吾身”。如果这些内容都能与年终考核挂钩,相信会有很多教师形成常反思的习惯。用叙事研究、微格教学等途径用理论知识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行实践性反思,真正地用理论解决、解释实践教学中的各种现象。这样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调整自己的教师教学认知偏差,进而改变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看到教育教学理论的益处,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形成良性的循环。当自评成为一种习惯和动力,他评才会构成反思的内容而不是负担。
2.2 加大职称评审中教学的力度 职称评审是极有力的指挥棒,指引着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向。目前,在职称评审中涉及教学的要求以教学工作量为主,同时加上教学论文,至于教学的“质”基本是没有要求的。因此,要想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需要在职称评审中加大对教学尤其是“质”方面的要求。费章凤等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应该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4]。同样,对教学“质”的考察根据上述年终考核的方式,对每年的理论学习次数与收获、他评情况、自己的反思日志等做最低限度的要求。通过职称要求的导引,使教师走上外界督促、自我反思,最终教学能力提升的道路。
3 结束语
外部的评价都是手段,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个人评价。所有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中医本科教学质量。无论是年终的考核还是职称的评审,都应与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根本制定,只有如此,才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钟丽佳,张玉梅.大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44-50.
[2]彭豪祥,李红梅.教师教学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1,31(6):529-533.
关键词:中药炮制学;中药学专业;教学设计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2015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中药学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的规定,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毕业生[1]。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针对中药学专业开设的《中药炮制学》课程目标是着眼中药学专业,培养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掌握传统中药炮制理论和炮制技术,掌握炮制原理,构建中药制药、新药研发思路。《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必修课、学位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了解中药、掌握中药,便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好的进行中药生产、加工与研发。
2进行有效学情分析
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3]。掌握学生的背景专业知识,知识构架与专业培养目标,除此之外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心态、学习模式与就业意向,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内容的调整[4]。
2.1了解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药传统技艺兴趣浓厚,然而对常见炮制方法掌握不够,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中药炮制经验,尤其是对成品性状把握不够。课程组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侧重中药炮制技艺中影响成品性状的注意事项,中药炮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点以及在炮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通过实验课教学,老师示教,学生实操,使学生掌握药物的炮制方法。此外,学生对炮制原理的掌握,尤其是对传统中药炮制原理掌握、理解不够。教师在讲解时应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中医学科的背景知识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2.2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中药炮制》课程针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与改革实践已开展,同时中药炮制学也进一步细分化为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化学等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造教学队伍和教师知识的“升级版”。作为青年教师,更应当加强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与《中药炮制学》联系紧密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等内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当将上述知识内容有机的融合到课程设计当中,将会起到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5]。
2.3做好教材选用工作
目前就中药炮制学学科来讲,常用教材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等。本课程组在教材选用方面,选用最新版本国家统编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由龚千锋教授主编,并且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同时,课程组老师拥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药炮制学》规划教材、中国科技出版社的《中药炮制学》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药炮制学》教材,进行集中备课时认真研读,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和特点,融合到授课内容中。
3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围绕“三个目标”和“三个层次”进行合理设置。
3.1设置“三个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其在设置时除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外,还应体现重点和难点。以“蒸制何首乌”教学单元为例,将知识目标设定为:掌握何首乌的蒸制方法,何首乌蒸制前后药性的改变,制首乌“乌须发、益精血”的科学内涵,熟悉何首乌炮制历史沿革,了解熟地的现代产业化炮制方法。能力目标设定为:通过对何首乌蒸制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何首乌的炮制方法及生熟何首乌的临床功效,能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合理使用炮制品。同时,学生还应了解何首乌炮制现代研究概况,具备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情感目标设定为:①通过对何首乌蒸制的学习,培养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兴趣,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用以指导临床开具处方及鉴别中药饮片,熟悉中药炮制研究的基本思路。②通过讲解何首乌的蒸制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炮制原理、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研究基本思路,使学生认识到中药饮片“生熟异治”的重要性,炮制对临床疗效的重要性和炮制对用药安全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对中药炮制学的学习兴趣和深层次思考,激发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学习热情,巩固其专业思想,培养中医药思维。
3.2着眼“三个层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同行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过程应着眼“点、线、面”三个层次展开[6]。3.2.1点设计用图片导入、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示讲授“蒸制何首乌”的教学内容。开篇展示学生两张何首乌图片,以问题“能乌须发的何首乌是哪种?”为导入点,展开课堂教学。从何首乌的炮制历史沿革,到何首乌的蒸制方法(包括炮制辅料、操作注意事项、现代工艺参数);讲授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功效、适应症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主体内容讲解过程中,可穿插适当案例和中医药理论,强化中医药思维,指导学生掌握何首乌蒸制的方法、炮制原理和药效作用。此外,结合课下自主学习任务的拓展,延伸课堂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文献整合、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上述点设计,可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可以讲述何首乌蒸制的整体知识框架,能够运用思维模式图来理解、记忆何首乌炮制的知识脉络;②学生能够掌握何首乌的炮制方法、炮制辅料、炮制注意事项、炮制原理、现代研究等,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意见,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2.2线设计①将“蒸制”章节项下的其他药物的蒸制方法与本教学单元“蒸制何首乌”的炮制方法进行横向比较,使本章节内各教学单元不同药物的蒸制方法形成“线”,如地黄的蒸制、黄芩的蒸制、黄精的蒸制等药物炮制中都运用到“蒸制”这一常用的炮制方法,在学习各个药物的炮制方法时,要注意到各个药物炮制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区别点和联系点,各教学知识点相互关联,形成课程内的“知识线”。②在讲授“何首乌蒸制”这一教学单元时,要用到学生前期学到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内容,还要用到后期中药药理学学科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应将上述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形成各课程之间的“课程线”。③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何首乌的炮制”对实验动物的“补肝肾、益精血”的影响实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科研思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通过上述线设计,可达到如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归纳比较不同药物的蒸制方法、炮制辅料和炮制原理,并且能记忆重点教学内容。②学生能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炮制原理,训练科研思维。3.2.3面设计将本教学单元所讲授的“炮制改性”这一中药炮制原理与药物化学中药物的结构修饰改变药物功效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中药炮制的优势,培养中医药思维,鉴定中医药信念。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炮制虽繁不能减人工”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面设计,训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引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深层次思考。
4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将“一特色”、“双思维”、“多方法”并重。4.1教学内容上应突出“一特色”,注重“双思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突出课程特色。《中药炮制学》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其特色———炮制。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炮制”为重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应围绕炮制理论、炮制方法、炮制原理、炮制研究等几方面内容展开。同时还应穿插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讲解中药炮制原理,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7-8]。如:在讲授何首乌的炮制原理时,因生何首乌具有泻下作用,需要与黑豆汁进行拌蒸后泻下作用消失或减弱,产生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这与中药炮制理论“生泻熟补”相一致,同时我们引入“五色养五脏,黑色入肾经”、“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等中医药理论,在传统中药炮制层面揭示其中药炮制原理,然后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制首乌泻下作用消失,产生能提高实验动物造血功能的作用,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揭示了何首乌炮制的科学内涵。4.2教学方法上应运用“多方法”,使用“多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逐步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角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PBL法、“三明治”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9-10]。同时,学生采取课堂听课,课下“基于主题”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行。在课堂讲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辅助设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通过神农尝百草图介绍炮制的起源;通过相关本草古籍、作者及一些盛放药制药器物的图片介绍中药炮制的发展历程,加深学生对炮制的理解与认识,使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生理学是现代医学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是研究正常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沟通基础课程与后继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桥梁,不论西医专业还是中医药专业都将其作为主干课程列入计划。双语教学是指“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1]。即通过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两种语言中有一种是自己的母语,另一种是学生要掌握的外语(目的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两种语言的能力[2]。由于英语日渐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我国双语教学模式是以“中文与英文”为主导的“双语教学”模式[3]。笔者从事中医药专业生理学教学十余年,在教学中颇多感触,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以期通过与同仁探讨,在生理学双语教学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1双语教学的目标和优势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医院校是培养中医师的摇篮。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中医药学生的外语能力,提高终生学习、获取信息与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很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是要培养对国际医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医学精英人才。从人才战略的高度看,双语教学追求的是人才素质和长期效应,绝不仅仅是学习英语医学术语,更重要是建立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热情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良好环境。
双语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已被多数学生接受并支持。由于双语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单语种教学方式,无论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一个创新过程。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双语教学为学生增创了一个良好的听说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间进行了英语听、说、读、写训练,增加了学生对外语的应用、沟通与交际能力,对学生日后顺利走入现代化社会,走向世界打下良好基础。
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的交互,而不仅仅是在英语课堂上听英语教师从头到尾用英语授课。国灰即使教师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那也只能是一堂英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课,包括英语课在内的整个语言教学都不能被称为“双语”教学。简言之,“双语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2中医院校中生理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中医院校采用生理学双语教学主要存在下列问题:①生理学科本身属于过渡学科,增加了双语教学的难度。生理学是从形态学科过渡到机能学科的第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还来不及转换,就一下子被灌输大量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势必很容易丧失信心和失去兴趣。而生理学的重要性也只有到学习后继课程和临床课程时,学生才有体会。另外由于中医院校文理科兼收,大多数学生数理化基础知识欠缺,对生理学科的理解能力水平较差,同时又非母语讲授,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②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外语基础较差,影响专业知识的理解。③任课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类专业,外语水平有限,英语口语及发音与学生有差异。④英文原版教材对学生来说价位高,内容多,较难理解,学生尚无合适的教材,无法对双语教学内容进行预习与复习。⑤中医院校生理课的课时相对较少,而专业课的内容原本就较多,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用双语教学讲授与中文授课相同多的内容,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授课速度难以放慢。
3提高生理学双语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3.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要精深,英语好,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无论是生理课还是其他课的教学,教师若用外语授课,其授课的艺术性将受到影响。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一定要用教师的英文水平、教学技巧及人格魅力来引起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
3.2保证专业教学水平教师在讲课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思维、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如果应用双语,一味考虑某一术语用英语怎么说,语法会不会出错,对学生来说是不是新单词,通观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放开,积极的课堂思维和师生互动没有了,学生充其量是多记了几个专业方面的英语单词和学习了一些课本上已经写明了的知识。所以,双语教学绝不能将专业学科上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各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知识点,这才是学生所必须学习掌握的,双语教学课不是外语课。千万要避免为了用英文而降低专业教学水平,那样就舍本逐末了[4]。
3.3合理进行教材和课件准备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并在此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重新进行节选原版教材,改写和编辑出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5]。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均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制备的幻灯片和动画,要求有大量的和高质量的图表、动画,尽量减少将课堂内容以条幅文字形式投影出来。采用这种课件和教学方法可以减轻教师英文授课和学生听课负担。
3.4定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举行学生座谈会,根据反馈意见,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包括开设阶段性的小结和串讲、在实践课程(如实验和讨论课)上对英语教学进行补充强化。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5创造良好外语学习条件学校应鼓励师生在校园内尽可能地多用外语进行会话交流。对外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学校可组织课外辅导,同时再开设专业外语讲座或培训计划;举办一些班、校级比赛活动,如用外语表演小故事、有趣的医学小知识、小品、短剧等,以增加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3.6借鉴成熟双语教学经验双语教学是先进的教育思想模式。积极推进双语教学需借鉴国内外双语教学经验,加强各院校间双语教学的交流活动,编制出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或讲义,根据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出适合本校双语教学的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罗敏华,姚孟晖,文质,等.医学双语教学的初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4):156.
[2]卢丹怀.双语教学面临新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55.
[3]张谦.关于建立双语教学型大学的论证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1,17(4):57.
关键词:中医骨伤临床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88-02
中医骨伤临床课是骨伤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类专业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的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了中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所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在中医学教学体系中被设置于后期的教学阶段。由于专业性及实践性非常强,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加之,骨伤科疾病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其中尤其是对局部解剖学知识的掌握,且病情复杂。这就要求学生在前期基础课的学习中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临床课教师我们的责任是如何让学生将前期基础知识和现在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骨伤科临床医生。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综合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多学科理论交叉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各位老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经典病例教学法:经典病例教学法就是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选择客观、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临床病例作为本次所授课程的导引。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本病应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给学生创设悬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并在阶段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给与客观评价。采用经典案例教学法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临床动手技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提问式教学法:思考的动力来自于疑问,提问式教学法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它与上面所提到的经典案例教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以问题开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带动学生思考和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具体方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与某章节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讲授之前提出,围绕问题进行授课并最终解决该问题。例如讲授“腰椎椎管狭窄症”这一节时,可以先讲某个患者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的案例,即该患者的症状多于站立或行走过久时发生,若躺下、蹲下或骑自行车时疼痛多可自行消失。下蹲后症状马上缓解,若继续行走则出现同样症状,常形象的描述为“走路走不了几十米,骑车能骑几十里”。提出疑问并让学生思考该病症的原因。但是问题不要太难,一般应该从简单的开始,循序渐进用引导法逐步提深问题的难度和高度,否则会伤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就难以调动思考的积极性了。并且老师的问题要紧扣临床的疾病,最终讲完这一章节时,要用一点时间重复一下开始提的问题,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认识。
情景模式教学法:情景模式教学法是指学生通过“患者”与“医生”的角色扮演,模拟疾病及就诊时的情景而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操作时挑选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医生。由“患者”向“医生”求诊,“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分析和诊断,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诊断。然后由“医生”陈述病史、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最后由全体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出现疑问由教师耐心进行解答。该教学方法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思考能力,提高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和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引导式教学法:我们在讲解一个疾病时一般从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几个方面来入手,一个疾病可以涉及到多个学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运所学过的如解剖学、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对该疾病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如讲授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腰椎间盘退变时机体会出现那些临床表现。教师可这样加以引导:同学们可以从骨组织和软组织两方面考虑。多数学生会想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脱水,纤维环弹力降低,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椎体失稳而位移,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变性,钩椎关节增生及关节突关节的继发性改变等。这些结构变化,均可使腰椎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直接刺激、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根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教师可继续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类以及各类的临床表现,并且可由病理变化推导出一个疾病的治疗方法。这样教师从一个小的知识点可以延伸到多个面,可以从一个角度引导学生往多个角度思考,由一个学科向多个学科讲解,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各自的授课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法,并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它适合你,适合你所承担的课程那么它就是以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中医骨伤临床课因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灵活、综合的运用教学的各种方法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形成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在教学中理论联系临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临床思维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骨伤科临床医生。
参考文献
[1]韦绍山.浅谈情景式教学法在中职卫校内科学中的应用,《教学探讨》.2011年第29卷12期
【关键词】硕博连读;卓越中医师;研究生;教育改革;住院医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R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28-02
既往硕博连读培养方式的重点是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培养上,注重的是研究型创新性人才的产出,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认为硕博连读培养方式较适宜实施于基础学科。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医疗体制改革时期,医疗资源有限,整体医学水平需要提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卓越的中医师,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他们的卓越临床专业技能,承担起我国人民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我国医疗水平。同时,教育部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推出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我校按照教育部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实施硕博连读卓越中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施行硕博贯通五年新学制,实行“五年一贯、硕博连读、整体优化、分段培养”方式,努力构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体制改革,以建立与北美临床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接轨的规范化培训制度,创建一条现代中医名医成才的新途径,满足社会对高级医疗人才的需要。
卓越中医师的培养目标为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中西医临床诊疗能力与思维能力强,继承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熟悉本专业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及先进的技术技能和科研方法,达到初年资副主任医师的水平;科学作风严谨,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能力,并在本学科研究上做出创新性成果。本文从卓越中医师的培养目标出发,逐步探讨其培养模式的构建。
1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卓越中医师三阶段培养新模式
1.1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8个月)
①脱产在学校学习研究生课程,为期3个月。②临床前期训练阶段,为期5个月。依据“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原则,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开始在三甲教学附属医院进入临床前期训练,临床前期训练的科室包括专科门诊、检验科、中药房、病理室、中心实验室、医技科室、本专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其中本专科轮训要求2个月,以扎实专科基础,了解专科临床运作,初步确立研究方向。各临床科室根据医院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专科细则》对进入科室轮训的学生参照住院医师的培训要求统一标准带教和管理,确保临床教学质量。③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早日接触临床,能够将书本的知识结合临床实践巩固提高,熟悉临床医疗工作的运转情况,掌握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医技、检验、病理等各辅助科室的基本知识,初步确立研究方向,为下一阶段全面的临床科室轮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训练阶段(16个月)
①以二级学科的各专业基础轮训为主,进行本专业及相关主要亚专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强化训练,医院提供住宿,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总值班制,有执业医师执照的学生可以在医院独立值班,拥有处方权;②要求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助教工作,由所在专业的教研室主任负责安排,协助任课老师搞好教学工作,并且逐步自己授课、带教,培养提高教学能力。③通过本阶段的临床及教学能力训练,要求学生掌握病例的书写、医患沟通、人文关怀,学会如何管理病人,熟练掌握本专业各项诊疗技能,专业知识扎实,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门、急诊和危重专科病人的处理抢救等,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并且临床专业思维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组织及口头表达能力好,能独立给本、专科学生授课、带教。
1.3第三阶段为专业强化提升阶段(36个月)
①博士课程学习结合三级学科培训、课题开题阶段,为期6个月。白天学生在医院进行临床培训,夜间学习博士理论课程,避免时间上的冲突;学生经过了前2年的培训,应有自己的临床课题构想和明确的研究方向,在这段时间内要求举行开题报告,早日开展课题研究。三级学科培训从始至终注重专业临床能力的培训,改变了以往硕博连读需脱产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的旧规,避免了临床培训的中断。②三级学科培训、课题研究及名师指导阶段,为期30个月。本阶段主要以从事本专业的临床工作和临床科学研究为主,临床工作还是以强化临床能力的训练为主,要求完成专科病房高年资住院医师工作,例如:承担专科院内会诊、带教本科和专科实习医师、讲小课、承担一定的专科门急诊工作。另外,此阶段可施行学校名师与医院名医“双导师指导制”、名校与名校联合培养及公费国内外访学制。学校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遴选名(老)中医进行学术指导,通过“名师”“名医”的指导,提升学生临床水平;与国内外在相关专业领域达到较高水平的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联合培养和公费研究生国内外访学制度;并鼓励支持学生利用国家现有的政策和资源,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公派出国留学计划、广州市“菁英计划”等途径,派遣符合条件的学生出国访学,为期6个月~12个月。③通过第三阶段的三级学科培训,要求学生能独立处理本专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熟练掌握本专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专科临床理论知识和最新的临床技能,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较强的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能力。
2改革管理体制
2.1
改革学生学籍管理机制,将学籍管理纳入医院人事管理范围,学生具有医院员工身份,顺利考取执业医师资格的学生在医院拥有处方权,医院支付学生一定的工作酬劳,提高待遇,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
2.2建立以专科导师为组长,其他相关学科导师为组员的导师组,通过“课题”研究的纽带联系起来,保证对学生的多角度多侧面培训。
3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临床教学;中医外科学;医学生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医外科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临床教学是中医专业学生学习中医外科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途径。中医学的临床教学中往往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临床学习的内容庞大但是时间有限;近年来很多学生对外科学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内科学,学习态度散漫等,使得中医外科学的临床教学质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就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临床教学对中医外科学的重要性
中医外科学是非常注重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具有较多的二级学科:中医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及疮疡外科等。其中病证类别更是种类繁多,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远远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并诊断、治疗这些疾病。且中医外科学有较多的临床基本操作,如疮疡的切开引流、穴位贴敷、结扎挂线等,也是课堂学习无法完成的。而临床教学不仅仅可以帮助医学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临证观察、辨病辨证以及基本技能操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临证思辨能力,引导医学生探索新的观点及方法[1]。
二、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生的问题。医学生尤其是内科专业的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平时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自主学习和思考,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及操作的重要性[2]。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在临床接触患者时感到无从下手,无法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以及治疗,不熟练甚至不会操作所需的临床技能[3]。
2.带教老师的问题。其一,中医外科学的理论知识教授过程中多有照本宣科,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4];其二,同学们在每个科室里的轮转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有的带教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的临床教学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由,出科考核没有严格把关,教学的质量存在一定问题[5];其三,中医外科学的内容庞杂,临床教学的方式单一,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佳。总的来说,带教老师的职责及对学生的教学考核方式和内容并没有规范的管理。
三、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中可行的解决方案
1.加强医学生对中医外科学重要性的认识。要提高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中医外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中医对如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等专科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中医外科特色的治疗方法是同一领域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临床讲授中医外科时,带教老师可结合各个专科介绍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的特色,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同时可结合临床成功案例,进一步强调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6]。此外,严格的出科把关也可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学习相应知识。相应的技能考核以及难度适中的笔试、严格的考勤工作、定期的提问等,能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