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

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4-02-24 14:4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论;原则

1引言

近些年我国煤矿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安全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观念,重视系统论在安全文化系统建设中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1.1针对系统论的论述

通过使用集中性、终极性等概念构建的系统论,在一切综合系统、系统的规律等研究中都比较适用,且最大限度的对结构等进行数学表述。系统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符合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

1.2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的研究

1.2.1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中人的研究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是人员,在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包括了决策层的矿长及相关负责人、管理层的各部门领导、执行层的技术及其他工作员工、操作层的普通员工以及受邀临时到访的职工家属、领导等。1.2.2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的要素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主要在思想、组织、制度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得以表现,其构成要素为精神、行为、物质、制度文化四大层次。其中精神文化是安全文化组建的灵魂与核心,其安全价值观是安全文化的重中之重。精神文化通过安全制度文化进行体现,通常是在生产中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等进行实施,从而为精神文化提供制度保障。行为文化作为安全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以精神及制度文化为基础,为员工的安全生产与活动提供正确的行为方式,他不仅包括制度内的安全生产行为,也包括文化宣传等。而物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具体表象形式,其主要由安全技术、设备、生产环境等构成。以上四种文化只有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安全文化系统的价值及作用,为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提供保障。1.2.3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的过程根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企业安全文化过程主要由安全承诺、安全行为激励、全员参与安全事务等组成。煤矿在建设安全文化系统的时候要以相关要素为基础,基于自身及外界环境调教,有条理、有步骤的实施。

1.3系统论在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构建中的运用

1.3.1遵守原则,做好系统构建在进行安全文化系统的构建中,要遵守整体性、结构功能性原则,要有系统化的组织设计。在构建中要站在企业与空间、时间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所谓企业视角是说要以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为基础,分析内部员工、要素、过程;空间视角则是说,要将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看做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但又要突出其独立性,设计的系统应具有开放性、符合企业及社会发展潮流;所谓时间视角是说,构建的系统要充分的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使其形成闭环系统。所以,在进行安全文化系统的构建中可以侧重于理念目标子系统、发展动力子系统、构成控制子系统的构建,从而优化煤矿安全文化系统的建设。其中理念目标子系统以构建理层结构为重点,要基于企业内外环境状况后,制定安全承诺及目标,通过此系统帮助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为企业职工打造企业安全信念。过程控制子系统是由系统组建的制度保障与组织,其利用审核与评价实现行动的指引与目标的实现,并利用了实践的方式不断的对子系统进行完善。发展动力子系统属于激励系统,他可以利用树立企业优秀标兵的形式激发员工动力,实现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1.3.2坚持目的性原理,打造“以人为本”的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为宗旨”,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标准》所规定的一级指标中,决策层行为、管理层行为和员工层行为的权重是最高的。通过打造“本质安全人”的方式,让“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实现成为可能,这十分符合煤矿企业的发展。因此在煤矿“以人为本”的本质安全文化系统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安全第一”的概念,要尊重、爱护每一个生命,要利用各种方式帮助职工提高安全观念。通过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大旗,使员工的心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实现统一,进而打造出相互尊重、信任、关爱的员工人际关系和安全联保的企业发展环境。1.3.3以最优原则为基础,推行合理的激励机制,为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发展提供动力坚持最优原则,根据员工的发展与需求特点制定物质、精神、外在等激励措施,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的建设。当前多数煤矿企业对职工的监视行为较重,忽略了激励机制,仅有的激励机制大多与金钱刺激为基础,其效果甚是不佳。

2结束语

总之,在煤矿本质安全系统的建设中要重视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系统动态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安全机制的推行与落实、员工安全价值观的树立与良好行为系统的培养,为煤矿的本质安全文化系统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兆波,曾建潮,董追等.基于HFACS的煤矿安全事故人因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7).

[2]宋泽阳,任建伟,程红伟等.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缺失和不安全行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11).

第2篇

1、建设安全文化,是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2、狠抓安全文化的教育,让安全文化内化于心,是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保证;

3、完善安全文化的制度,让安全文化固化于制,是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保障;

4、强调安全文化的执行,让安全文化外化于形,是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关键;

5、实现安全文化的延伸,让安全文化内延外伸,是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迫切要求;

6、创新发展安全文化,建立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安全文化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

*年,国家安监总局把“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推动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作为一项工作要点。交通部也要求交通部门与大型交通企业落实责任,安全发展,全面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顺应发展的需要,中交四航局二公司*年安全生产管理思路中,提出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随着社会对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共识,下面就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谈谈自己的思考。

1、建设安全文化,是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专家认为,“本质安全型企业”具有四大基本特征: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二是物(机器设备等)的安全可靠性;三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四是制度规范、管理科学。这些特征,体现了安全的管理从传统管理、经验管理迈向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的阶段。

我们认为,“安全文化”是全体职工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从安全文化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安全文化通常是由物质(安全条件)、制度(安全制度)、行为(安全行为)、素质(安全素质)、精神(安全氛围)等五个基本层次构成的。安全文化着力于培育本质安全型人才,用安全的氛围塑造本质安全型人才;本质安全化企业的构建从根本上也是本质安全型人在进行,人管机、人创造环境、人进行管理,归根结底,安全文化培育出的本质安全型人才是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根本。

在人、机、环三位一体安全系统中,人的不安全因素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二者都是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内容来进行的。在进行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过程中,安全文化建设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要素,它必然促使我们如何看待安全、如何思考和定义本质安全、如何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如何评价安全绩效等。

2、狠抓安全文化的教育,让安全文化内化于心,是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保证

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强调坚持正向引导教育,培育本质安全型人才。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和以人管人,职工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参与,没有切实解决好职工内在心理需求的问题。企业应该在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反思的基础上,从坚持“以人为本,文化领先”的角度入手,突出“以我为中心”的安全管理理念,注重引导、培育广大职工对安全与健康的自觉、自愿、自需、自求意识。企业应围绕“本质安全、珍爱生命”这个主题,开展多方安全教育,引导员工从自我做起,从岗位做起,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引导职工将其本能的安全要求固化在生产实际操作之中,使“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成为每个职工的迫切愿望和需求,力求实现安全管理的人人自为而治。

通常来讲,一个人具有的安全观念决定了这个人的安全行为,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树立“安全就是发展,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经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理念,现实中,一些员工认为“安全是小事、安全事故损失不大”等侥幸心理决定了这类人不能把安全工作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表现在日常的行为中就是劳动保护用品戴不戴无所谓、安全防护措施做不做没关系等行为。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树立起正确的安全观念是培育本质安全型员工的首要条件。

安全文化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应由公司和项目部创新形式来组织开展,在安全教育培训中和讲解过程中不断重复进行公司安全文化理念的宣传教育,力求通过不断教育、提醒、强化、警示达到对员工心灵深处的安全之弦的触动效果。让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提高警惕,时刻提醒自己工作、生活之中勿忘安全。自觉养成自查、互查、自改、互改身边安全隐患的习惯。在一定的程度上,良好管理是由良好的习惯来体现、维持,安全文化是企业主体对安全的倾向性和假设,同时又是企业员工在自己实践中领悟的东西,这样使安全文化理念内化于员工心里,成为内心自律诉求,逐步将员工的“要我安全”理念转化为“我要安全”理念,在观念转变的带动下,员工自然会积极行动起来,逐步培育出“人人自觉管安全,管好安全为人人”的安全氛围,推进企业的本质安全化建设。

3、完善安全文化的制度,让安全文化固化于制,是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保障

理念和行为之间,制度成为纽带。安全文化理念需要通过安全规章、制度表现出来,成为安全文化的有形的外在形式。公司建立国家法律、法规的响应系统,首先确保最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能得到及时的贯彻和执行,并及时评估、修订公司现行的安全方针、政策、文化理念,确保其合规有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颁布之后,公司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规程等进行专门评价和修订。

各个项目部应严格执行公司下发的各种规章、制度、文件等,同时还要建立自己的安全组织机构,把公司安全文化的方针、理念融合到项目部安全管理中,结合项目实际制订出一系列符合项目自身安全建设需要的规章制度。如在《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中把业主、公司、项目部等有关的工作流程、规定编制进去,进一步确保了公司、业主、项目部等程序的有效贯彻执行等。

固化的安全规章制度不但体现了公司的安全文化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执行和不断完善来规范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固化于制,突出刚性的要求,具有指导性,有章可循,又突出规范性,违章必究。

4、强调安全文化的执行,让安全文化外化于形,是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关键

我们常说“安全无小事”,“制度都有,就是没有落实、执行”。安全文化执行力就是要强调在安全执行力上突出将正确的事做对。一方面在认识上我们要“小题大做”,安全无小事;另一方面在行动上我们要“大题小做”,把安全工作的各项要求做实,做细,执行下去。企业管理的阶段,我们是走过了人治阶段,走向法治阶段中,靠制度干事、管事,执行力就凸现出作用,通过执行力的到位,并上升到执行力的自觉,安全文化的落实是具体体现在各种安全保证措施、规章制度的切实执行方面,也就是安全文化的执行力,而安全检查及整改落实是否及时有效恰好反映了安全文化执行力的强弱。换句话说,安全文化的执行力建设就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能力的检验。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创建必然要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执行力。

随着劳务分包采购量的扩大,我们还应实现从“干事”到“管事”的转变,有效监督外包单位安全管理的执行。

员工的安全行为及各类物的安全性能是要靠制度约束和检查监督的,从项目部的层面上来讲,应该切实加强内部安全检查和整改纠正力度,从提高企业文化执行力的高度去认知常规的安全隐患整改和制度的执行,从而使员工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和自发整改各类安全隐患的习惯;从公司这一层面上讲:各层领导应创新理念,高度注重企业安全文化的执行力,从企业安全文化发展方向的高度出发,不断增强各层领导的企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从而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建设打造良好的基础。

公司提出“以人为本、策划在前、全员预控、全员参与”,要做到全员参与,首要提倡“大安全”的理念,突出安全文化就是“全员文化”。在公司的各业务、资源支撑系统中,对安全工作都要齐抓共管,各司其责。如采购部,在劳务分包采购中,对资源的准入门槛要高一些,如要求专职安全员的配置、安全费用单列等,在源头上把好关,在材料采购中,要充分地关注材料设备的安全标准及安全性能。人力资源部,则要在员工的安全培训创新形式,注重实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协助分包商办理有关培训和资格认证手续,并提出分包商安排培训取证的人员要达到相应规定条件的要求。工艺部在施工技术方案上要充分考虑安全施工,确保安全生产,尤其对重要受力点、危险点施工,要充分计算、核算,有必要请专家认证,工作要做细做实,方案决定一切。党群部则要提炼安全文化的理念,总结安全管理的案例,不断引领、规范员工的安全管理行为。安全管理部要创新管理模式,注重管理的到位,实际效果的体现。等等。

5、实现安全文化的延伸,让安全文化内延外伸,是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迫切要求

公司的近几年的发展表明,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成为一个企业谋求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企业要迈向产业链的高端,以业务流程再造为主要内容,提升内部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也应立足于帮扶延伸,提升外部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成为实现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培育分包商队伍,就是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实现安全文化向分包商的延伸,则是培育分包商队伍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安全文化渗透上,要注重将安全文化的理念、要求、工作模式向分包商队伍的传播。召开分包商安全管理主题会议,就安全管理与分包商互动起来,让其主动融入进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在管理理念上,要从“干事”向“管事”的转变,“干事”侧重于要求业务素质,而“管事”则再对管理素质提出了要求。同时,我们既要防止“以包代管”,也要防止“以管代包”,要在培育、提高分包商自我管理能力上下功夫,切实理顺总分包的安全管理责任,这样分包商队伍才能逐步成熟,成为我们良好合作的社会资源的外部市场。

同时,通过基层管理人员的安全行为的规范和安全素质的提高来影响和带动员工的安全素质提高,引起分包商员工的共鸣和效仿执行。再通过较高的员工安全素质来进一步影响和辐射至作业队操作层面,进而达到整体安全素质提高的目的。

企业应该把“处处为职工考虑,时时为基层着想”,从人文关怀、和谐理念进行合理拓展和延伸,让企业的安全文化理念及时、合理的拓展到分包商的操作层面。如有的项目部不但为全体参建人员购买工伤意外保险,还专门为作业队员工发放专门的工作服,定期检查作业队的员工宿舍的卫生、消防、安全等,让职工时时处处感受到项目部的人文管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体现公司对基层员工的关怀,从而自觉为建设项目而安全的工作,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员工整体的安全素质,增强了项目安全文化的辐射力和渗透力。

6、创新发展安全文化,建立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长效机制

今年,局将企业文化建设转向精细化管理和文化管理的阶段。企业文化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平台,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它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稳定功能。

第3篇

关键词:民航;安全管理;管理体系;建设

民航作为社会经济和技术高度发展下的一个重要标志,相比于其他的运输方式,运行速度更快、机能性更好,地区跨度大,可以到达其他运输难以到达的地方,但同样民航建设造价高、耗能大、技术复杂、运输能力小,受自然因素影响更大。作为当前一种广为推广的运输方式,民航仍伴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安全系数仍是民航事业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设备不断优化升级、安全意识逐渐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的民航安全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也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但就总体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安全风险,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影响和制约了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安全问题依然是民航建设的重要课题,对此,下文就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说明。

一、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旨在维护民航的安全,作为一种措施体系,坚持以国家民航发展和国家安全政策为依据,强调对民航发展的安全性建设,制定民航安全方针和目标,减少民航风险性因素,保障民航事业安全、稳定的发展。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涉及的内容包括:民航安全理论、安全法规准则、安全管理信息库、安全监督、安全文化、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贯彻和落实到民航事业的各个环节中,构建完善、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使其处于一个最优的状态。一方面,利用安全管理体系能更快地发现民航运输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及时控制和扼制风险。另一方面,提高了对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能力,使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作用切实地反馈到民航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使其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二、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事实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民航的选择性更大,民航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交通运输业中所占据的比例和起到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从客观事实上来看,民航相对其他的交通运输业更具有风险性,事故危害性更大,影响波及面积也更大,不仅是国内,甚至波及国际,具有高风险性、突发性、国际性,关注度极高、死亡率也极高的特征,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而且还会影响国际关系的稳定,对整个运输环境的安全性产生怀疑。导致部分人相比于民航的快速性和舒适性,更愿意选择比较传统、安全性能更高的运输方式。在国民生产力不断提升、人们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民众对国航运输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同样这也是民航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寻求突破和改善的地方,是民航能够真正普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形式的核心内容。因而,强调对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效改进航空系统的安全系数,提高民航风险预警、识别、控制、管理成为当前民航事业寻求突破和发展的核心层面。在民航运输发展初级阶段,对风险缺乏一定的预警性和预见性,往往都是在风险形成后对事故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吸取经验,提高安全警觉性,加以改善,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在这个阶段,对民航安全的管理更多的是偏向于技术和设备方面,是基于硬性方面的考虑,而忽略了管理的柔性,对事故隐患分析不透彻、不全面。

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交通运输业取得了质的飞跃,民航行业内部也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规范的运行规章和监督监管机制,飞机运行体系和管理体系双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航运质量,降低了事故率,但在管理水平、健全的法规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造成一定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管理体系在长期的发展,不断兼容、不断攻破矛盾下,日益成熟,不断完善,积极吸取优秀的成功经验,在民航全面发展中推行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三、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探讨

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自始至终地贯彻和落实的,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既是民航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时期内,完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降低民航运行风险,提高运行质量水平呢?对此,下面就进行具体探讨:

(1)正视当前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现状。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实施的,是遵循当前民航发展的基本特征,明确当前民航安全管理的基本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对症下药,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作出有效的铺垫。我国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一个基本的发展过程,由对空勤人员适应环境的心理、生理方面的研究到认识到人文因素的影响,强调对飞行员和机务人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形成一个管理框架。到当前,我国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基本已经全面步入正轨,并且都具有很高的完成度和完成效率,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能具体地管理落实、操作执行到各个环节中,加强每一个环节人员、规章程序、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和应用,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安全管理体系在民航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2)发挥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兼容性和统筹性。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不是单指哪一个体系的安全管理,而是多方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如: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保安管理体系等都是民航建设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体系的安全问题都可以造成整个民航的安全事故,因为要正确地认识各个体系之间的关系,实现兼容性的发展,既保证各个体系的安全性也能有效发挥各个体系各自的作用。而且任何体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民航安全建设服务的,在建设宗旨上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明确目标,具有统一的发展思路,发挥其兼容性和统筹性的作用,也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深入地开展。

(3)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意识”是行为的先驱,而文化则是“意识”内涵化的表现,当前,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都基本处于一个开放式和多元化的形式,改变了以往“关门造车”的模式。一方面,改变了企业故步自封的态度,加强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便于企业更快地掌握发展动态,积极地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化。另一方面,树立企业安全意识,使企业在应对市场竞争和挑战下,能够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在企业之间相互监督的条件下,将安全意识和安全体系建设切实地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实现企业之间的良好竞争。同样企业要积极引进安全文化人员,将“安全第一”贯穿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

(4)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使职工能够明确自身职责、自觉遵纪守法、接受管理和规范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有效提高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效率,使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迹可循,为民航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孙佳,高洪江.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分析[J].中国铁路,2012.

第4篇

关键词:临时安全维护;文明施工;标准管理

随着建筑市场的范围逐渐扩大以及不断的完善,企业单位要控制好在建筑工程中所投入的资金以及加强效益的管理工作。在资金方面,应该保持合理的使用,在各个工程项目投资的资金不变的情况下,不断的使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提高。一个工程项目形象的好坏,都是跟工程的施工现场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工程实际现场中应加强建立安全文明施工设施。当前时期,建筑工程应根据资源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打造良好的现场施工及生活环境,建造出具有美观又比较实用的建筑安全文明施工设施的标准管理。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形势下,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之中所使用的较为有效的安全文明施工设施方法,这样可以在今后的工程项目资金周转以及维护修理中很大程度上降低整个工程的总体成本。

1 对现场临时搭建的施工设施进行重复使用

对于建筑项目在一个区域里的工程,可以重复使用现场临时搭建的施工设施,这样做可以很好的将临时搭建的施工设施所使用的总体造价按照工程设计使用天数的比例进行分摊购置成本方法,经过这样的重复使用,可以大大的降低工程的费用,同时也不会影响工程的质量,进而也使工程的总体形象变得更好。另外,对于建筑项目不在一个区域的工程,临时搭建的施工设施可以设计为一次性使用设施,相对来说,一次性临时搭建设施的费用比较少,针对性却很强,不过,其只能进行一次使用,不能当作多个项目的设施。

2 在施工现场与生活区门口应建立岗亭

施工现场与生活区不在同一个控制范围内时,必须要建立岗亭。所谓岗亭,指的就是采用不锈钢成型方通焊接而成的,打底的颜色是白色,使用红色镶边,表面颜色也是用红色涂抹,比较能够引人注意。另外,还应安排相关的值班人员对施工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进出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监视建筑材料的对外运输,时刻观察施工现场的动态及生活区的生产与生活情况,保证其安全性。

3 工程施工现场进行临时安全维护

对于工程施工现场临时安全维护设施的建立,可以根据现场本身的条件,使用钢管进行焊接。在焊接钢管时不应将其制作的太长,那样会不利于搬运,长度一般控制在1.5m以内,高度在1.2m左右即可。为了避免人员的攀爬,施工现场四周应建立相关的警示牌。为了使围拦能够很好的组合在一起,要在围拦边框处装置插销,利用插销连接围拦。设计围拦时应考虑到它在拆装过程中是否比较简便,是否方便搬运及运输,这样有利于项目工程完工后的管理。另外,在围拦的颜色上应该采用红色与白色相间的色彩,时刻的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

4 加强安全文明施工设施标准化的实践体会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在安全文明施工设施中标准化的工作情况上来看,笔者有几点体会:第一,设立安全文明施工设施的标准化工作,可以使施工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从而真正的把安全设施贯彻到了工作中;第二,标准化的工作可以让参与建设安全文明施工的工作人员增强了安全意识,第三;标准化的工作积极的带动了工程承包商对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第四,标准化的工作为今后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进展思路;第五,目前,标准化的工作已经成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安全设施标准化工作在实际施工现场中还没有真正的全面推广与实行,建筑部门在设计安全设施标准化的过程中,对部分设施的材料及标准要求都没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说明,在实际实行中工程承包商对其设施不够理解,导致了在监督管理检查与验收过程中出现了标准不相符,没有真正的做到全面的统一,部分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损坏现象。因此,工程部门要不断加强施工现场保护,另外,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还应不断的对设施进行完善,并加强其管理,争取能够做到统一的规范标准以及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实用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一系列的设施工作,可以使施工现场的工作能够有规范地进行,安全文明施工设施也得到保障,从而使得工程的质量得到了保证,进而提高了工程的形象。另外,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工作,是企业具有文化观念的基本特征,它可以反映出工程在实际过程中的管理状况,甚至可以反映出工程的质量情况,可见,安全文明施工设施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施工企业单位应加强重视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卢岚,杨静,秦嵩.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5).

第5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 违章 行为矫正 石油 勘探 物探

一、引言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是构成事故的主要致因。据统计,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1]。因此员工能否掌握并落实各项安全管理与控制措施,做到遵章守纪,是防止事故和伤害发生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员工违章行为的分析,探讨员工违章行为的特点,并通过深入分析员工行为特征,探寻有效矫正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方法,总结出员工自我规范行为养成的必要条件,探索出自觉行为的养成周期,为基层单位培养员工安全行为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

二、员工违章行为特点及分析

2011至2012年,某物探公司累计完成三维地震勘探项目154个,二维地震勘探项目121个,驻队HSE监督累计上报问题项23496项,其中违章行为18676项,占总问题项的79.49%。按照该物探公司违章行为级别划分原则统计,一般违章行为8776条,所占比例为46.99%;较大违章9476条,所占比例为50.74%;重大违章424条,所占比例为2.27%。出现违章行为的作业场所中,钻井作业现场存在违章条数最多,共计4574条,占总违章条数的24.49%。

上述违章行为数据分布特征,反映了该物探公司作业现场违章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违章行为占发现问题比例的近80%,反映了在石油企业全面实施HSE体系管理的大环境下,企业在HSE投入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作业现场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整改得到了加强。

――重大违章行为占总体违章行为的比例仅为2.27%,反映了企业针对可能导致重大事故风险的控制措施与要求得到了广大员工的充分重视,但同时也反映了员工对不容易导致严重事故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求重视不足。

――钻井作业现场违章数量最多,承担钻井作业的人员为承包商人员,业主和承包商在安全文化方面的差异直接体现在员工行为习惯上,而员工行为习惯往往是不自觉违章发生的主要诱因。

调查研究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绝大部分行为都是源自某种习惯和惯性,有意无意之中,习惯总是在方方面面渗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违章行为后果的认识不足,为了节约时间和体力抄近路,是一种时刻都在发生、司空见惯的事情。因此,从纠正具有多发性、长期性、顽固性的习惯性违章做起,是纠正各种违章的最佳切入点[2]。

三、自我规范安全行为养成研究

“自我规范安全行为养成”研究需要在具体的工作现场进行,研究工作不应影响现场员工的正常工作,通过“五步法”最终实现矫正工作中不安全行为的目的。

1.矫正不安全行为的“五步法”

第一步:记录行为现状。在不改变现有的任何要求、环境和条件下,全过程录制员工“原始”的日常操作全过程。

第二步:分析行为原因。一是分组反复观看“原始”录像,对照工作程序,查找问题。二是统计和分析,对发现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归纳。三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员工访谈,了解员工的态度。四是分析不安全行为存在原因,是工作中图快、图省事和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强;是自己感觉不出来、意识不到;还是存在侥幸心理。

第三步:完善作业标准。一是对所有关键作业活动分别进行工作安全分析,分析作业程序的有效性;二是组织对原有的操作程序进行讨论,并修订和完善;三是优化工作环境,针对发现的作业现场不规范的问题,组织整改。

第四步:全员培训提高。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让员工掌握修订完善后的作业程序和标准。

第五步:严格监督矫正。一是,继续对员工操作行为进行全程跟踪录像;二是员工轮流担任兼职HSE管理员,监督他人作业行为;三是班组员工每天观看30分钟录像,轮流主持班前会,组织查找和分析不安全行为。

2.自我规范行为养成的关键

观察自我:以往,对于习惯性违章或不安全行为,很多员工意识不到,即使被别人提出,也依然我行我素,通过录像技术与工作循环分析相结合,使员工能客观公正的观察到真实的自我。

自主参与:积极营造良性互动的氛围、风气和文化,将实验与员工提高自身约束能力的意愿紧密结合,让员工充分参与到实验中来。

完善程序:通过工作安全分析和控制措施的讨论,完善操作程序,使程序更加科学,工序的末端管理更加规范。

强化培训:通过HSE知识培训与技能训练,使员工熟练掌握作业程序与相关HSE要求。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录像分析的方式,对所有不安全行为发生频次和校正时间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初步总结出了不安全行为在严格监督情况下的矫正变化规律,探索出了自觉行为的养成周期。通过具体分析员工行为变化过程,统计了每名实验人员规范作业习惯养成的时间,不规范行为的反复时间,分析了规范行为的固化时间。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初步确定在严格监督前提下,不安全行为的矫正需30-40天。

五、结论

统计表明,人因导致的事故已从上世纪60年代的大约20%上升到了目前的90%左右,纠正违章行为已成为企业杜绝和减少事故的关键环节。管理学大师朱兰指出:“员工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知道实际正在做什么;有必要的责任、权利、技能和工具纠正其工作中的错误。以上三条中缺少任何一条都是管理责任”。因此,减少违章行为需要从管理上找差距,从管理和文化的层面采取措施,为员工打造遵章守纪的良好氛围,更需要从员工自我行为的养成方面予以引导。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装饰材料;室内设计;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装饰材料是室内居住环境设计施工的物质基础,在室内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实现装饰材料的实用还是达到审美需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结果,都必须通过建筑装饰材料的科学选择和有效利用来达到目的。当下人们对装饰材料室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对装饰材料室内设计常新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强调重视建筑装饰材料的艺术审美特征,在室内设计施工中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加以整合构造产生特殊的空间环境实用审美效果,是实现装饰材料创新应用的基本途径。在装饰材料室内设计工作中不断探索挖掘装饰材料的艺术表现力,可为空间环境的意境内涵构造带来充分的形象力和拓展空间,是室内装饰设计施工行业今后的科学发展方向[1]。笔者在本文中总结自己在室内装饰设计创新的经验,列举一些基本的装饰材料室内设计的创新应用方法,希望为同行工作带来借鉴意义。

1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方向

建筑装饰材料集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和造型艺术于一身,因此它的艺术特征具有瞬间性、直观性、造型性、永固性、表现性和再现性等多重表现形式。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实用性和审美性。实用性是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属性,审美性和艺术性是一种附加属性,但随着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居住方面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装饰材料室内设计中的艺术审美性逐渐受到重视并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仅仅追求其经济实用性,包括遮风挡雨、防潮、防火、隔热、防渗漏、防风沙等实用功效,传统建筑材料室内设计观念大大忽视了建筑装饰材料潜在的美学价值,使室内设计相对单调乏味,不利于居住人们生活情调的提高。随着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建筑装饰材料的质地、颜色、形状、图案、质感和规格等诸多方面,引起人们对其审美特性的探索,而且当今社会发展提倡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施工中的创新既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也顺应了室内装饰行业的发展趋势。

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会无可避免的与建筑装饰材料打交道,人们对建筑材料室内装饰设计的要求会与建筑装饰材料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同步而行。突破传统室内装饰设计的僵化模式,探索建筑装饰材料室内设计的创新方式,实现室内装饰设计艺术审美化,必然会赢得广大居民的喜爱与拥护。目前,建筑装饰材料是居住空间室内设计施工的主要使用原料,在设计使用中有诸多优越性,在今后建筑装饰材料的室内设计施工中的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方向主要朝着符合化、环保化、智能化、成品化和艺术审美化方面发展,建筑材料的审美艺术化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美学需求,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一个方面[2]。

2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具体方式

2.1开发装饰材料使用潜力,实现材料结合方式的创新

在传统的装饰材料室内设计中,从设计观念到装饰材料等方面均比较落后。装饰材料室内设计人员应积极更新设计观念,了解市场中各种新型的设计构思和设计施工工艺。重点反思传统装饰材料的应用价值,对于老旧的装饰材料的材质、颜色、图案和质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逐渐探索其新效用。主要的材料结合方式有形状结合、图案结合与形状结合等,通过崭新的结合方式使陈旧的装饰材料焕发新的生命光彩。装饰材料设计人员应更加深入了解每种材料的特性,充分探讨其在艺术审美方面的使用潜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创新方案的全新构思[3]。

2.2巧妙利用普通装饰材料,实现装饰效果创新

普通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具有经济性实用性强的特点,可以作为室内装饰材料设计创新的一个出发点。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有质疑设计成规的品质,大胆革新普通装饰材料的运用方式,对材料的形状、颜色、质感等进行重新审视组合,实现新型的审美艺术效果。改变传统的材料加工合成工艺,确定新式的设计装修风格,在保证原来基本底色的情况下,加紧艺术感性成分,实现装饰效果创新。可以再卫生间等比较潮湿的空间环境内采用防水石膏板,在衣柜和书架的构造中加入各种新鲜的造型设计,增加情趣[4]。

2.3综合使用多种新型设计构思,丰富室内装饰层面

对装饰材料的图形组合进行创新设计,根据材料表面的颜色、材料质地肌理等,改动材料形状结构,通过与另一种材料的结合产生出新的视觉效果。在室内设计时注意装饰材料的质地转换,通过反向设计的方式使材料呈现较大差异性的审美效果,增加其视觉审美的张力。运用模仿自然式的设计思路实现室内设计的新鲜感与超越感,增加室内装饰审美层面。

2.3将建筑装饰材料与颜色光线相结合,实现设计整体效果创新

室内装饰材料设计的搭配应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这样才可以保证整体空间环境给人以和谐的视觉审美享受。在各个具体的室内设计施工中,主要考虑装饰材料与空间环境颜色光线的结合。根据主人的色调喜好选择相应的色调对墙体、家具等进行颜色上的配置,根据主人对光线强弱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窗体类型以及玻璃的品种,然后相应地对各种室内陈设进行调整,促使各类装修物品达到协调比例。颜色与光线的合理搭配在空间设计中具有明显的表现力,通过优化装饰材料的颜色光线搭配方案,可以提升整体装饰效果[5]。

3结语

综合全文来看,应当把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构建当做一次严格严谨的艺术创作活动来看,并坚持建筑装饰材料室内设计施工重点为满足人们审美艺术追求的根本工作原则,不断研究探索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与艺术潜力,切实实现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施工中的创新,有效保证建筑装饰材料的实用与审美双重属性,提升人们住居环境的文化艺术情趣和实用审美生活质量[6]。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可以有效增强住居环境空间感情与意境,提高住居环境的审美艺术表现能力,有助于构建和谐舒适的个性化居住环境,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宁,孙迟.论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意性应用[J].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2013,09,01.

[2]胡剑忠.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39(6):293-296.

[3]刘寒青.可持续装饰材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用美学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25.

[4]葛鲁君.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J].轻工标准与质量:产品设计与应用,2013,(1):61-62.

第7篇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

(1)性质不同

文化事业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公益性文化部门,其主体是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文化事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生产体系、公共文化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消费体系和公共文化管理体系。公共文化产品以整个社会为服务对象,具有使用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其生产者难以从市场获得正常的价值补偿。因此,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不能由企业等营利性组织来承担,不能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而必须建立起市场以外的集体选择机制,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要组织形式。因而,公共文化产品是由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等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的文化产品是免费的或显著低于成本价格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不实行经济核算,不拥有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财产权。而文化产业则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主体是文化企业,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拥有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财产权。文化产业以营利为目的,以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基本特征。文化企业以工业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制造、销售和经营文化产品,创造经济价值,追求经济效益。公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多数属于私人产品,而文化产业向消费大众提供的正是私人文化产品。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性和消费的排他性,任何人对私人产品的消费都排除了其他人同时消费这一产品的可能。因此,在市场发育比较充分的条件下,企业受自身利益驱动,可以有效地为消费大众提供各类私人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文化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主要原因。

(2)职能不同

文化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如读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获取信息、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等。文化事业具有点多面广、资源共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等特点,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民族精神塑造、社会道德教化和主流价值观培育,彰显的是文化建设的社会职能。因而,文化事业要强调原则性,弘扬主旋律,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努力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增强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正义,让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而文化产业的基本职能则是繁荣文化市场,着力于满足公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由于社会分工、阶层分化、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原因,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元性、多样化特征。这种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主要通过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文化产业当然要兼顾社会效益,但它主要追求的却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文化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消费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功能。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3)运行机制不同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性质和职能上的显著差异,决定了它们的运行机制也存在很大不同。文化事业作为社会文化中的公益性部分,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采取行政化运作模式。从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到文化事业单位生产的文化产品、提供的文化服务,都受政府行政系统直接主导、调控、干预和管辖。文化事业的决策主要源于政府的政策法规、文化发展规划及上级命令和指示,有着垄断性的行政资源配置,经济上享有各种优惠政策。文化事业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或社会捐赠来兴办并确保其运营。生产纯公共文化产品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运营资金全部来自政府拨款及社会赞助;生产准公共文化产品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运营资金一部分来源于财政资助和社会捐赠,另一部分则来自本单位的自我创收,如门票、出租、广告等收入。文化产业作为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部分,则实行企业单位管理体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就是说,文化产业完全遵循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走市场化发展道路。文化产业以企业法人的组织形式进行经营活动,各类文化企业均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的经费全部源自文化企业自身的积累和筹集。我国文化产业有多种经济成分,其筹资渠道也包括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及混合所有制等多种途径,并且在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与其他产业一样,都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依法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国家主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对文化产业实行间接调控、扶持和引导,政府并不直接决定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

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联系

(1)相互渗透

尽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存在很大差异,对二者加以适当区分,以便更好地推进文化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是完全必要的,但二者都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部门,都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因而又不可能截然分开,其划分是相对的。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密切,二者常常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交叉重叠之处较多,许多文化行业都兼具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特点。一方面,文化事业中包含有文化产业的成分,认为文化事业不能营利或无法营利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中也渗透着文化事业的因素,如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行业属于文化产业核心层,但其中渗透着大量的政治引导、思想宣传、道德教化、法律普及、文化传承、公益广告等文化事业性内容。实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多数文化商业运作都包含一定的公共文化成分。

(2)相互转化

在人类历史上,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原本为公共物品,属于文化事业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文化资源和产品开始具有了市场意义,而科技革命则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的传播。于是,部分文化事业逐渐转化成了文化产业。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是文化事业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是在原有文化事业的基础上起步的。可见,从历史角度看,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前提和源泉,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派生物。而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公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有些文化产业的内容也会逐渐转化为社会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构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一部分。同时,文化产业内在包含的某些价值理念也会转化为文化事业的价值追求。由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而它们的界限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

(3)相辅相成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它们一起构成我国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形式,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一方面,文化事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导,对文化产业具有导向和滋养作用。因为文化事业不仅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思想基础、艺术形式、文化资源及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培育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拓展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促使文化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适应性。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心,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牵引。因为文化产业不仅能够积累资金,增加税收,革新技术手段,促进经济发展,使文化事业获得更为深厚扎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够活跃和繁荣文化市场,提高公众对公共文化的消费期望,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文化事业的产品形式和精神气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互依、互渗、互化、互促关系,演绎着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现代图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作用,使文化既构成社会进步的精神保障,又构成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作用,则既统一于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之下,又统一于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大格局之中。

二、大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由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互为支撑的,所以只有大力促进二者互动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深层底蕴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日益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现阶段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前提

首先,对文化各领域、各行业的事业与产业归属进行科学区分和恰当定位。要准确把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各自的性质、特点、职能和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公众文化需求的变化而适当调整二者的划分,使其各自处于合理的发展轨道上,并能及时获得针对性较强的分类指导。其次,强化各类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要制定出台明确具体、系统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手保护和发掘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等文化资源,共同投入,共同利用。第三,大力培育和优化文化消费市场。要不断创新文化服务的手段和载体,丰富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突出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扩展公众的文化视野,增强公众的文化吸收能力,培育公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和习惯,促进社会文化消费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这些举措,既是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各自职能的客观需要,又是有效促进二者互动发展的前提条件。

2.构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机制

构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就是既要以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又要以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一方面,要构建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培育机制。要健全文化事业投入制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拓宽文化交流渠道,提高信息传播质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优化文化生态环境,扩大文化对外开放。这既是推动文化事业自身的发展,也是发挥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资源支撑和消费带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大国家对文化事业扶持力度、增强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培育能力的同时,也要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提高文化事业自身的运营效率和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要构建文化产业对文化事业的反哺机制。要完善各类知识产权有偿使用制度,细化文化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健全和落实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政府采购、定向资助、专项奖励等政策措施,引导各类文化企业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在道德教化、法治宣传、文化普及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弥补文化事业投入的不足,巩固和确保文化事业在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主导性地位。

3.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文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因此,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大力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比翼齐飞,协调共进。切实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就要在厘清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的基础上,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资金投入;一手抓高雅文化,一手抓大众文化;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市场管理。要积极探索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处理好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关系,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适当安排。要建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协调机制,密切事业与产业之间、消费与市场之间的有机衔接,全面落实改革抓突破、创作抓精品、群众文化抓贴近、文化发展抓建设、文化管理抓规范的基本工作方针,不断提高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服务质量和发展效益。

4.完善文化产品综合评价体系

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进共赢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将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有机统一起来,尽快完善分别面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产品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对重要文化产品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要进行系统评估、量化分析和动态对比,以此作为文化政策制定和调整的科学依据,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逐步提高综合效益。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的、最终的评价标准,就是人民群众是否认可、接受、喜欢、满意及其程度。

5.正确处理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关系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控制模式 最优控制模式 网络信息传播 信息组织 技术控制

网络信息传播平台是一个技术平台。网络信息技术是保证网络信息有效传播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渗透到了传播的每一个层面,正是这种网络技术才有了网络传播的诞生。所以,网络信息传播控制管理技术虽然较之因特网自身的发展而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但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控制而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从这个背景出发,作者打破学科界线,集相关信息技术于一体,把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分析,避免了以技术看技术的片面性,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技术,并依据各种网络技术控制对象和特点的不同,结合控制理论,构建出多种同构模式,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1控制

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是控制主体向控制对象施加一种主动影响或作用,使控制对象保持稳定状态或者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自罗伯特·维纳(RobertWiener)创立控制论以来,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被许多学科广泛吸收,丰富了各自的理论体系,管理学也不例外,管理学用控制论的思想、概念和方法来分析管理控制,一方面使管理控制更具理性认识的深度,另一方面,由于其更现实、更具体,从而又反过来帮助人们更形象地揭示控制论的内在机能。本论文所研究探讨的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控制,应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正如文献所述:以书目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控制,实际上是以文献信息流的书目控制为基础的多层次控制,属于传统的管理控制范畴。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活动朝着达到组织目标的方向进行,而且控制系统越是完善,组织目标就越易实现。

2控制模式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目标决定控制方式,有什么样的控制目标,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控制方式。但是,由于系统控制中控制的目的不同、控制的对象不同、系统的状态不同,所选用的控制方式也不同。同一个控制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实现;同一个系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它的控制方式。这种复杂的关系,就决定了管理控制方式与模式具有多样性。因此,研究和了解控制的形式与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控制方式与模式,对于有效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分析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研究的总体框架,打破学科界线,把涉及到的相关信息技术,归结为“标记语言”、“网络协议”、“分级与过滤”、“计量评价”、“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网络安全”、“网络编目”、“数字图书馆”等技术集群,与控制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微观控制”、“宏观控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前馈控制”、“共扼控制”、“最优控制”等多种同构映射的对应关系模式。并归纳总结了各种控制模式之间的关系,绘制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提出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

3最优控制模式:数字图书馆

最优控制理论是研究和解决从一切可能的控制方案中寻找最优解的一门学科,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着重于研究使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条件和综合方法。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技术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之集大成,几乎囊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与压缩,信息分级过滤、分类索引,信息安全,用户界面等。另外,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是最尖端的、综合的,因此也是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数字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复杂的信息类型和信息服务转换相对一致的界面,提供给读者。可以利用简单的信息技术,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的技术;可以引入全文搜索引擎,数据挖掘技术,甚至基于知识内容的检索技术;可以通过遵循某些协议标准达到一定程度的扩展性和互操作性;对信息资源要设定版权属性,对多媒体对象添加数字水印,对用户也要进行一定层次的认证;也可利用信息家电、手持式个人信息设备发送信息,提供服务。

数字图书馆集所有网络技术于一身,使多种网络信息技术控制模式融合于一体,扬长避短,使整个网络控制巨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因此,作者将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控制中最优控制模式进行研究。

3.1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

数字图书馆与因特网都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共享和访问机制,但两者在信息资源的控制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数字图书馆与Internet信息控制的比较如表1所示:

从表1不难看出,相对因特网而言,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经结构化了的、加以标引和组织过的巨大信息库。如果把Internet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无墙图书馆,广义的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就是要优化Internet的信息存储结构,提供一致的检索接口,使整个网络成为一个虚拟的、单一的、有组织、有结构的信息集合,实现跨仓储的无缝查找。

3.2数字图书馆信息控制原则数字化信息

资源库与传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有较大的差异,但在信息组织与控制上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借鉴国外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和处理的有关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若干原则。

3.2.1选择性原则。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不可能包罗万象地将所有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明确主题的收藏体系。

3.2.2多维揭示原则。信息是多维的,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数字图书馆借助现代技术,表述多媒体信息特征的能力较传统的图书馆先进了许多,如图像、声音信息的全面揭示等。数字化信息的处理与检索效率也是传统图书馆技术无法比拟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

3.2.3非线性组织原则。非线性信息组织是依赖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组织模式,文本的非线性信息组织,同样将信息组织成一个网状结构,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超文本技术是这种信息组织方式的现实模式。超文本技术已广泛应用于CD--ROM和互联网文献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检索效率。数字图书馆主要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非线性信息组织应该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信息组织方式,超文本技术应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标准技术之一。

3.2.4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数字图书馆的主线,是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特别是图书馆网络化兴起之后,标准化更是维系图书馆网络的基础。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描述语言的标准化和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是其主要内容。数据格式是数字化信息的基本结构的描述,只有数据格式符合大家所公认和遵守的统一标准,才可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数据描述语言是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基本特征的一组代码体系,只有数据描述语言的标准化才能实现用户和系统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标引语言的标准化主要是指用来描述信息的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以及检索要求的规范性语言。随着计算机网络化发展,规范控制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基础,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和OCLC都建立起规模巨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并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规范文档数据库。

3.2.5完备性原则。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已突破了信息媒体的限制,将全文文本信息、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的信息整合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对于特定信息对象范围的收藏是完备的,这是完备性原则的第一个含义。另一个含义是,数字图书馆将整合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使得数字化信息与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在存取层面成为一个整体。为了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确保数字图书馆的完备性,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也将融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对象中,是将传统图书馆的资料(印刷型和非印刷型资料)与数字化资源的一种整合。

3.3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控制的评价指标图书馆的服务性与网络技术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的特殊性,它兼顾传统与现代,既负有历史使命又具有现代感。数字图书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获取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整个社会实现资源共享?人们并不清楚。这些问题催生了数字图书馆评价这一领域。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数字图书馆领域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3.3.1数字资源内容评价体系。a.信息收录范围。相对于其他的组织方式,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渠道更多。从国际上的实例看,数字图书馆的对象来源已远不止将现有的已出版的资料数字化,而是扩大到包括数据集、网页、教学材料、试验数据、博物馆物品、出版社的原始材料、对专家用户追踪所得的信息等。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评价:完备性:指主题数字资源建设是否完整。

其包括揭示层次、信息类型、信息源两个方面。全面性:指上网的印刷型文献和电子资源是否涵盖特定学科范围、主题领域的主要资源;是否达到数字图书馆目标读者所需求的90%以上信息内容。包括数据库的检全率和检准率,专题情况的完备率等指标。综合性:数字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为基础,但不拘泥窄有的、单一的学术内容,并且大量利用互联网上具有信息支撑作用的资源。除文献资源外,还应包括政府信息源、国际联机检索数据库、企业网站、科研机构网站等几类信息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信息源,具体包括: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公共服务信息;政府部门工作信息。

b.信息质量评价。权威性:数字资源建设是否有知名组织和专家支持。如网页内容或数据内容的作者、提供者、维护者是否有相关专业人士参与,数字资源的创办者是否有较高的声望,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核心电子全文期刊收录比例,权威出版物收录比例。独特性:也称唯一性,指数字资源内容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存在别人无法获得的资源,这是评价数字资源价值的重要方面,也是各类数字图书馆使自己的信息服务立足于众多因特网资源站点的根本。

多维性:对信息的揭示是否是多维的?多角度地揭示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图书馆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的基础,多维的信息揭示便于从多种角度来描述信息的特征,如文字信息可以从作者、题目、出版商等多种角度来反映该信息的特征,而声音信息可以从音色、音质、音量等方面揭示。针对性:指数字资源创建的目的性。如数字资源是否明确定位,是否有明确的用户对象,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满足面向对象的专业需求。准确性:指信息内容是否科学、真实和客观。如专业概念是否科学,数据是否真实,信息来源是否一一标注,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差错率是否高等。新颖性:指信息资源更新频率。网络数字资源的传播速度很快,信息资源可以24小时随时更新,更新及时、时效性强,信息的内容更加新颖。现代信息更新率的迅速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必要性,信息的时效性也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内容更新的重要性。重复率:指不同资源数据库的重复比例。数字资源的质量评价因不同资源类型其评价指标不尽相同,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二次文献数据库及电子图库的评价指标均不相同。

3.3.2技术标准评价。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技术的标准化、描述的规范化、组织的有序化、利用的方便性、传递的快速性、技术的兼容性、搜索的准确性、检索途径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安全性等。

描述的规范化:每个数字信息对象是否被分配了惟一的识别符或名称?它必须独立于其存储位置且长期有效。技术的标准化: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索引方法,将来开发数字图书馆信息的检索工具就会非常困难,势必出现针对不同的揭示方法制作不同的检索工具的混乱局面。

在数据着录格式方面,其数据库是否不仅支持已有的国际标准(如ISO2709,MARC)和国内标准(CNMARC),而且支持最新的RDF和XML格式。

通用性:在数字图书馆中,信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这些信息的来源也很广,有的在数据库里,有的则存放在光盘上,有的存放在磁带机上。数字图书馆要撇开信息的类型差异,统一将它们作为数字对象进行组织。对任何一个信息单元的检索都可带动其他若干信息单元的搜寻,读者可以在各个信息单元中自由切换。

整合性:数字化图书馆不仅是数字化信息的组织者,同时也要将数字化信息与非数字化信息进行有机的集成,组成一个广泛的、有序的和完整的信息组织体系。由于传统书目信息和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在技术和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能否建立起这两种信息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组织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先进性:是否利用各种自动化处理技术,包括自动标引、自动文摘生成、自动篇名生成、自动分类等?由于数字图书馆信息规模如此庞大,完全依赖手工分类与标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尤其需要在自动化标引与组织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

集成性:是否能够较好地实现海量信息的存储?如何保存和管理海量数据是数字图书馆系统设计的核心任务之一。

易检性:信息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检索。海量数据的搜索效率(包括多语种搜索、图像搜索、语音搜索、智能搜索)与速度是衡量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效果的重要指标。

安全性: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过程中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

3.3.3形式评价。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有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设计方便用户浏览和查询的浏览器非常重要,其界面友好程度、功能设计、版权保护和计量方法均可以作为数字图书馆技术评价指标。前文中已多次提到,故不再重复。

3.3.4用户反馈评价。

a.登录人数。登录人数多反映网站有较强的吸引力,对大多数人有一定帮助,往往网站都会在网页上随时显示人数。

b.电子文献的利用率。使用专用软件来测定文献被下载的次数,这正如传统文献的评价指标——被引次数一样,反映了文献的利用情况,次数多则说明文献的利用价值高。

c.用户与网站的直接交流情况。用户往往在使用电子图书馆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与网站组织者联系,反映网站的利用情况,指导网站进一步完善。

总之,数字图书馆评价是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面对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评价交互活动。针对具体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研究者和建设者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目标制定自己的评价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竞争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由于美国以信息产业带动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制订自己的信息社会发展计划,以求得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网络时代,谁最先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库,谁就掌握了先机。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醒我们:“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者的手中,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若失去了信息控制权,其政治、经济、文化命脉就会在无形之中受人所制。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实现自主信息的有效控制,保障有益信息的有序传播,防御有害信息的攻击破坏,其意义等同于把住国门。数字图书馆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终将成为下一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控制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技术将是解决网络传播中“网络信息传播不平衡”以及“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等诸多宏观问题的最有效的或者说唯一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 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安全费用;内部控制

    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国家陆续出台相关规定,要求煤矿企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和其他高危行业企业计提安全费用;部分省市也纷纷出台地方法规,要求建筑、非煤矿山、化工等高危行业按标准提取安全费用。企业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提取的安全费用,具有专门的用途,属于专项资金,应根据其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资金管理。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由于高危行业的中小企业大多资金缺乏,只有合理、有效地控制安全费用,才能既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又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高危行业的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安全费用的管理。

    一、严格控制安全费用的计提和使用

    (一)按规定计提安全费用

    目前,安全费用的提取标准因行业不同而存在差异。如煤矿企业的提取标准为:大中型煤矿吨煤不低于3-8元,小型煤矿吨煤不低于6-10元。危险品生产企业以本年度实际销售收入为计提依据,采取超额累退方式按照以下标准逐月提取:全年实际销售收入在1 000万元及以下的,按照4%提取;全年实际销售收入在1 000万元至10 000万元(含)的,按照2%提取;全年实际销售收入在10 000万元至100 000万元(含)的,按照0.5%提取;全年实际销售收入在100 0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照0.2%提取。各省市高危行业安全费用的提取大多以销售收入为依据,所占比例为0.5%-4%不等。

    在提取安全费用时,一旦确定提取标准,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应遵照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规定严格执行,不得随意降低提取比例。

    (二)按规定用途使用安全费用

    安全费用属于专项资金,国家和地方政府明确规定了这一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必须按照规定正确使用安全费用,划清安全费用与其他各种货币资金的界限,满足企业安全投入的需要,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根据规定,煤矿企业的安全费用主要是用于矿井的通风、治水和瓦斯检测等设施设备支出,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安全费用则主要是用于防爆机械电器设备配备和完善以及安全设施及危险源监控支出。各省市规定的安全费用具体使用范围各不相同,如陕西省的安全费用具体使用范围是:企业安全设施及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经费、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等;而广东省的安全费用使用范围则更加广泛,包括“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费用,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费用,安全设施、设备投入和维护保养费用,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等费用,事故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投入及维护保养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费用”。

    二、建立有效的安全费用资金使用内部控制制度

    (一)建立安全费用的会计核算体系

    从目前高危行业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来看,一切与安全有关的费用并没有单独核算和管理,而是计入各部门或相应的各项费用之中,如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等。如果建立安全费用核算体系,对安全投入和事故损失进行核算、分析,能够系统有效地收集各种安全生产投入产出资料,为评价安全工程和安全措施的经济性、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使安全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并有效防止决策失误。同时,安全费用核算体系的建立,可以拓宽高危行业中小企业控制成本的思路,从而可以在更广的领域内寻求控制成本的途径,制定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通过安全费用的控制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安全费用核算具有现行财务会计与成本核算的一些特征,更是一种管理会计核算,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安全管理服务。它不可能拘泥于现行财务会计与成本核算的规章制度,而应体现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安全费用核算方法的理想选择是,以会计核算为主,统计核算为辅,其基本特征是:对于显见成本,主要通过会计方法来获取核算资料,但在具体运用这些会计方法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对有些数据的收集不必设置原始凭证,也不必进行复式记账,账簿记录也可大大简化,成本的归集和分配应灵活多样等等。而对那些会计方法无法获得的隐含成本,则借助统计手段获取。对通过会计手段获得的信息,力求准确、完整,而对通过统计手段、业务手段获取的资料,原则上只要求基本准确,也不要求以原始凭证作为获取信息的必备依据。

    (二)健全安全费用的财务管理制度

    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安全费用计划用来确定计划期安全费用的来源和具体运用,是安全费用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正确地编制和认真执行安全费用计划,有计划地计提和合理使用安全费用,对于改善企业劳动条件和安全水平,提高安全投入的使用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全费用计划需要确定企业计划期安全费用的增加、减少和结存的数额。在编制年度计划时,一方面要根据计划年初结余数额和计划年度提取的数额,确定可供使用的资金数额;另一方面要根据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计划年度支出数额和计划年末结余的数额,进行综合平衡。

    由于大部分安全费用是用于各种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和工业卫生项目,因此,为了安排企业计划期安全费用支出,还需要编制安全投资项目支出计划。安全投资项目支出计划需要确定企业计划年度各项安全投资项目支出的发生、转销和结余数额。

    (三)提高安全费用的使用效益

    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在安排安全费用使用时,应当精打细算,力求节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特别是那些一次性投入金额较大的安全投资项目,事先应进行可行性研究,选择技术上先进和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把好资金使用的关口。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安全费用支出审批制度,根据事先确定的安全资金投向,严格审批每一项支出,按计划和制度使用资金,防止发生损失浪费。

    在安全项目实施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当认真监督费用预算的正确执行。安全项目所需要的材料、设备等物资,应由企业有关部门编制供应计划,会同财务部门与供货单位签订合同。财务部门根据合同规定的付款时间,将专项物资采购支出列入安全费用收支计划,以便按计划支付货款。对于无合同、计划外的临时采购,必须按规定手续办理追加计划,否则,财务部门有权拒绝付款,以杜绝盲目采购。

    对于安全管理费,安全管理部门必须提交费用预算,经财务部门审批方可在安全费用中列支。财务部门要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查明实际成本脱离预算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安全费用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安全费用的分析与控制

    安全费用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安全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综合反映,在正确核算基础上进行安全费用分析,目的在于寻找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进行正确的安全投入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对安全费用分析的要求不同,因此分析的内容也会存在差异。一般而言,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安全费用分析的要求较高,需要掌握企业安全费用发生总额、了解安全费用中预防性成本与损失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实际安全费用与计划安全费用及其各个控制指标之间的关系。

    安全费用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安全费用的动态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和分析,指出偏差,及时纠正,实现预期的安全费用管理控制目标的过程。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安全生产特点,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安全费用控制。常见的措施有:编制安全费用预算计划、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成本意识、加强安全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科学的安全费用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等。

    三、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一)提高安全费用的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的安全费用投入使用具有一定的风险,具体是指企业在进行各项安全投入过程中,由于对安全投入的属性认识不够,造成企业安全投入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加之各种难以预料、控制的事故因素的作用,最终导致企业安全投入的效果因达不到预期目标,或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高危行业中小企业往往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规模扩张、市场的开拓,而对风险的考虑相对较少。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企业安全投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试图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只有提高企业安全费用的风险管理意识,才可以提高其对各类致险因素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进而提高安全费用的使用效率。

    (二)健全安全费用管理责任制

    安全生产是高危行业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安全费用又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资金保障,因此,安全费用的管理,必须在企业经营者的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同时明确财务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安全费用的管理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一是财务部门作为安全费用管理的专职部门,负责安全费用的提取、核算和分析;二是安全管理部门使用资金时,要提出使用计划和预算,经财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使用;三是财务部门要定期检查安全管理部门的安全费用使用情况,促使安全管理部门合理使用安全费用。

    (三)畅通安全费用管理的信息沟通渠道

第10篇

关键词: 唐山市;生态城市;思路;措施

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其特点

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2 生态城市的特点

目前,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已从最初的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原理,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生态城市的特点也在研究和实践中日益深化。就目前的总体认识水平,概况起来说,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

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气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

以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和前瞻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时,不仅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需求。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会因眼前利益而用“掠夺”其他地区的方式换取自身暂时的“繁荣”,或牺牲后代的利益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

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础和智力条件之一,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相合的社区环境。

(5)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

生活环境优美,管理水平先进,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也达到国际要求。同时对城市人口控制,资源的利用,社会的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实施高效率的管理,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6)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7)区域统一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以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

二 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是遏制我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迫切需要

目前,唐山市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污染严重。由于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破坏程度在不断加剧,资源衰竭与浪费相当严重,迫切需要城市的生态建设。

2 是解决我市环境与发展间潜在矛盾的内在要求

唐山市是重工业城市,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引发环境问题。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环境,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必然对环境,资源带来更多的压力,因此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城市来缓解二者之间的冲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统一。

3 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要求按照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社会的持续性的原则来规范人类与环境的一切行为。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要求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 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减少对大气质量,水环境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协调人口的发展与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切实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管理决策四位一体的高度综合。

2 循环再生原则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 整体有序的原则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把生态城市建设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社会有机结合的循环再生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既要研究制约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又要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种生态环境因素,按自然规律办事。结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采取综合的措施和对策,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

此外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要遵循的原则还有优先减量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所谓减量,也就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的物质量;再利用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则是通过把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

四 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保持经济不断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过程中,逐步将以往的传统粗放式“单向型”、“线性型”城镇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的“闭环型”、“效益型”发展模式,并通过三大体系,五项设计,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1 建设生态城市的三大体系

(1)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a)水系统。随着城市水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水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制约因素,单纯依靠“开源”已经无法满足城市水的需求,节约用水的强化管理也难以继续有效发挥作用,城市节水管理必须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的科学管理模式,尽可能增加城市可供水量,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降低需求量的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多的依靠技术进步进行低质水(城市污水、雨雪水等)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由被动节水管理转变为主动科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管理模式的根本变革。它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b)能源系统。能源是一个城镇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再生能源。发展沼气不仅是户用沼气,还要发展集体用户沼气,充分运用太阳能,在建设房屋时,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热能。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资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

(c)交通系统。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以城市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保证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出发,在充分考虑城市整体景观的基础上,设计城市道路的布局网络。在建设生态城市时,还要注意把公路建成生态大道,做到“六个好”:把路修好,把树栽好,把房子盖好,把田种好,把清洁生产抓好,把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d)建筑系统。要采用新型环保建材、新的建筑工艺技术,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特色,要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还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2)生态环保体系建设

(a)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建设中要注重建立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注重提高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前期建设中还应注重布局合理,如植物群落的配置,采取乔、灌、草综合的立体绿化方式。注重将绿地联成网络,如以几个公园园林为绿化斑块,交通道路沿线为绿化廊道,新建成的小区为绿化点,点线面结合。即在绿化规划中明确哪些是营口市绿化斑块,哪些是绿化廊道,哪些是绿化点。

(b)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型城市要搞雨污分流,对污水的处理要走“大中小微”结合的路子。小城镇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要在“小、微”上做文章,可大力发展沼气,采取厌氧发酵的办法处理污水,成本低,效果好。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同时,人畜禽粪便经过厌氧发酵后,其沼液、沼渣、沼肥可代替化肥、农药,是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重要条件。要高度重视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将城镇生活垃圾管理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

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3)社会事业体系建设

要加强生态文化和社会公德教育。不少国家把维护生态、保护环境作为对后代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倡导对全人类的环境责任感。如新加坡规定,随地吐痰罚款200新元,随地扔一个烟头罚款1000新元,后者相当于一般人的一个月收入。在香港,随地吐痰者罚款300港元,上海市规定随地吐痰可罚款200元人民币。要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向公民传授生态文化和社会公德知识,提高公民生态文化意识,养成公民良好的生态文化道德行为习惯,敢于同不道德的行为作斗争。

城市政治文化有与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科技、文化、观念、伦理、道德、法制、管理等协同共生的完备的软件系统,生态城市以经济社会法则与自然生态法则相和谐为基本特征,但实现这种和谐需要以社会自身的和谐为基础。

上述每一个体系都要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建设,三个体系之间又可形成一个整体的循环圈。这个循环圈又可与周边的农村形成循环,还可与邻近的城市形成循环。

2 做好生态城市的五项设计

(1)规划设计

城市的概念规划设计上,要做到以下几点:(a)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地形、地貌、资源、气候、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生产生活上的差异,体现不同的风格特色;(b)要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出发搞设计;(c)要做到六个结合、六个注重,即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外国经验与民族传统、现有能力水平与改革开放潜能的有机结合,注重历史、注重传统、注重文化、注重特色、注重生态、注重环保;第四,要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什么产业?靠什么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生态型城市必须有吸收外来要素的功能,有开放式的结构,能聚集人气和市气。同时城市自身各种功能区的建设也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环境设计

这里主要是指城市的生态环境设计。其主要思路是结合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和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包括林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保障和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住区设计

应用生态建筑原理对住区进行科学的生态规划设计,形成由生态型建筑和基础设施组成的人工环境以及包括文化、道德、法律和人的精神状况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要利用节能、低耗、无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造成化学污染、危害身体健康的产品;要减少家庭能耗及废物排放,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要应用循环经济理念、生态技术,实现对天然资源的完全利用和循环利用;要提高绿化率,优化住区环境布局。

(4)产业设计

城市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费者,是污染和废物的主要产生者。因此,如果城市能设计成少消费资源和少产生污染,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接近生态化的目标。生态型城市的产业设计,应该有利于物质循环的完整性。从这点看,城市产业结构应该充分地多样化,围绕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产业链。当位于产业物质循环回路某一环节的企业难以获得正常回报时,为保障循环的进行,政府要给予补贴或其他形式的帮助。当然,这种循环可以发生在不同层面,如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工业小区内部,在更大范围上,甚至可以考虑若干城镇或与大城市之间,围绕区域范围内各地资源(包括废弃物)的综合平衡、充分利用,实现分工合作。

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来布置新产业,建立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构建由生态型科教产业、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相应的服务业组成的城镇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化的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安全优质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工业、生态建材、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微生物、信息工程、软件开发、人才培训、文化娱乐、生态旅游与休闲等产业,以及科研基地、示范基地等。要把推行ISO14000认证作为生态型城镇建设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5)景观设计

生态型城市的景观设计要与生态型城市的总体规划同时设计,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各搞各的。要把观赏价值与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效益结合起来,要与农村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要把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类动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3 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示范点建设

(1)企业内部循环示范点建设

以唐山市重点工业产业的大型企业为示范点进行研究,探讨不同产业的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规律,通过流程再造,技术改造,管理现代化等有效途径,把这些大型企业建设成为各个产业样板,并对其经验进行推广,推动行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

(2)工业生态园示范点建设

工业生态园建设是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运作模式。工业生态园的示范点建设有两种形式,一是新建工业区,二是已有工业区。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整体规划和设计工业生态园,包括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实现能流物流良性循环;区内生态环境设计,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对已有的工业区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生态化的改造重建。

(3)矿区生态重建的示范点建设

按照循环经济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主要针对其地理特点,以建立矿区开采以及生态重建为一体,从生态,社会,经济三者效益的统一的角度规划设计生态重建示范点。

(4)农业生态园(村)的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的建设是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集约经营的综合农业生产系统。它是林,牧,副,渔,加工等多产业的建设,并且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如松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2000

[2] 张俊君,许学强,魏清泉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地理研究,2005,(2)

[3] )周红路,郗洪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化建设[J].大连大学学报,2002,(4)

第11篇

关键词: 《弟子规》 《谨》 职业学校学生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魂、民族的根。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由邦德爱心基金会组织的《弟子规》宣传小组走进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听了他们生动的演讲,我深受感动。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职业学校学生、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各个学校的做法不尽相同。《弟子规》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将这部传统文化作品中的精华,如道德劝诫、历史文化知识普及、传统语文教育等,传输给学生;对其糟粕,如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等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加以扬弃,久而久之,就能起到文化熏陶和思想润泽的作用。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如何运用《弟子规》的内容来教育学生?结合对《弟子规》中的《谨》的学习心得,我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解读《弟子规》的内涵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究信用。再次,和他人相处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最后,要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也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了解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

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90后”,一部分是“80后”。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目前职业学校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其父母多数在外打工,他们从小便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缺少父爱母爱。有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家庭关系破裂离婚,形成单亲家庭,对孩子身心造成莫大伤害。不少家庭教育氛围不好,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要么一味溺爱与庇护,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要么严厉有余,对成绩要求过高,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特别是破碎家庭的子女,很多感到自卑、压抑,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极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逐渐养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习惯。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没有考上普通中学的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成绩是中等及中等偏下,但是智商不低。进入职业学校后,有的学生学习消极应付,不求上进;有的上课不专心,心不在焉,身在课堂心在外;有的作业不认真完成,抄袭,或根本不做;有的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等。这些学生还影响了其他想学习的同学。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所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多。从正面影响看,学生可以在网上方便、快捷地学到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拓宽知识面,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由于职校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其负面影响也不小,使一些学生迷恋或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网络游戏中。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没有跟上去,明显滞后,不能适应职校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虽然职校生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但是他们的思想和人生观还没有形成,只要把握《弟子规》的精华,在学校营造学习《弟子规》的氛围,就一定能够改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中加入《弟子规》的学习是必要的。

首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他们拥有良好的生活、行为、思想观念,对于我国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其次,各行各业不仅需要众多的高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大批成熟的蓝领技术型人才,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他们以后在各个行业的发展。

最后,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后面的路还很长,要改变他们原有的不良习惯,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四、职业学校学生如何践行《谨》

结合蔡礼旭、钱文忠等老师对《弟子》的解读,我们归纳《谨》这个部分的教诲,以“孝”为主题,训练学生三方面的能力。

1.培养时间观念

不少学生没有时间观念,这是由平时的不良习惯引起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谨》开篇就谈到了时间问题。一个人,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三大类就是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非常珍惜时间。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王亚南从小就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床的一条腿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睡一觉,迷迷糊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腿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继续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由于少年时刻苦读书,王亚南后来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学生首先要立定人生的志向,知道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人生是很短暂的,我们要用这个短暂的生命,做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得起成长过程中长者的提携,对得起国家对我们的诸多照顾的事。当一个人有这个念想的时候,他就会尽心尽力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奉献社会。其次,珍惜时间,要从对他人恭敬开始。对父母、对关怀他的人都能恭敬,他就不会浪费时间,而让关爱他的人伤心难过。职校生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敏感度不够。要让他们树立信念,使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现在人生第一要事不是赚钱,而是增长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学习中来。我国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我校指导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并且有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增长智慧。

2.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1)讲究卫生,强健身体。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漱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整洁为强身之本。一个人讲卫生,身体才会健康,不影响学习。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吃饭不要挑食偏食,而且不要吃过量。职业学校学生尚未成年,不该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出现不当的言行。

(3)仪表整洁,行为规范。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同。”这是说一个人的仪容要端庄。古人很注重仪容,他们时时提醒自己要“三正”:帽带要正,裤带要正,鞋带要正。学生时时要检查帽子有没有戴歪,裤子有没有扎好,鞋子有没有穿好。另外,衣服鞋帽也要放好。

我校提倡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节约、安全。如宿舍内务,具体要求是:洗脸巾的晾挂:洗脸巾先对折两层后再对折成四层的长方条晾挂在学校统一布置铁丝上,洗脸巾重叠面靠外,重叠面下沿要对齐,成一条直线,上下两层要对齐。洗漱器具的摆放:牙刷、牙膏放在杯内,与杯把成直线,放在窗沿上或橱柜内(必须是一个整体,成一条直线),每个杯子的杯把朝同一方向。水桶的摆放:按三个一排高在内矮在外的次序靠窗下摆放。脸盆的摆放:底对底放在桶上。清洁工具的摆放:扫帚按高矮次序摆放在窗子的右边(紧靠墙边),垃圾桶并排放在窗子的左边(紧靠墙边)。床下物品的摆放:进门的右边床下(从外向内)摆放箱子,箱子的外沿平面要在一条直线上;进门的左边床下摆放鞋子,鞋尖朝外(从内向外)摆放成一条直线。床上物品的摆放:靠窗方向顶床头放被盖(被盖开口朝外),另一方向放枕头等物;被盖折叠的要求:被盖按五斤以下折三折、五斤以上折四折的方法折叠,要求上、正、外三面平整(上面平面必须平整,正面两个平面在一条直线上,外面四条线在一个平面上)。此外,书籍、课桌要摆放整齐;实习时的工量具等物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又如学生行为规范,具体要求是: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染发、不烫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就是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时要恭敬尊重;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身体不要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张开,或者是盘腿,也不要抖脚,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人的姿态。这教导一个人站有站姿,坐有坐姿。“立如松,卧如弓,行如风,坐如钟”,这样的习惯对身体是最好的。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身体东倒西歪,没有好的习惯,对身体是有害的。在开学初我们就通过军训来锻炼学生坐立行的姿势,通过体育课晨跑等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质。

3.培养做事能力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不要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从素质教育到新课程改革,其共同的基点是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看作是具有鲜活个性和巨大潜能的生命体,而评价学校育人成效的标准就是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即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如何使学生学会做事?我认为要从两方面去培养。

一是工作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对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的培养,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每周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事情,怎样做事情,发现他们处理问题方法不当的时候,及时加以提醒,使其改正。让班干部组织一些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实践中经受锻炼,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事情,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班干部需要具备的能力很多,比如组织领导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统筹驾驭能力、攻坚克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就能达到的,而是要在实践中通过具体事情的处理解决,日积月累才能实现。另外,要多搞活动,班级每周最少搞一次活动。如晨跑,在最初两个月的晨跑中我每天都到,跟同学们一起跑。后来,我让班长在第一个跑,起带头作用,只要班长不停,其他同学自然就会跟着一起跑。并让体育委员在队伍最后,班干部穿插其中,目的是督促不跑的同学。班干部以身作则,这样以后做其他工作就有说服力了。经过一段时间,班干部基本上能够管理好晨跑,也不需要我到场了。还可以举办才艺表演和象棋比赛,目的是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提高自信心。举办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使他们能勇敢、大方地表现自己。在锻炼班干部的同时,我让每个学生轮流做值日班长,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体验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同学们都参与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也就形成了。优秀班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荣誉会给同学们带来更大的精神鼓舞。

二是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劳动习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理保持班级和宿舍的卫生整洁,为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以及集体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社会责任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责任感,形成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够胜任各种工作。古语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放眼世界,我们感受到:成功的技术工人都是从点滴小事开始做起的。不少职业学校学生理论学习不行,动手能力也不行,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结语

《弟子规》是对传统道德的宣传,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参考文献:

[1]蔡礼.《弟子规》全文解读.

第12篇

一、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说的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们母语的特点和汉语学习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语文对话教学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思和社会实践中,坚持生活化、审美化、开放性、全息性、实践性、创造性、最优化的教学原则,把握和谐、主体、民主、生成、发展、多维、体验、感悟等特征,以诵读、揣摩、感悟、体验、品味、质疑、探究、倾听、想象等为主要方式,在复杂丰富而又生动活泼的对话场和交融互动的立体网络形式中,通过与文本、他者(同学、教师、作者、编者、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网络)、自我的心灵等多元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人人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构建精神家园,实现诗意的栖居,进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

这种教学在学习价值上,不仅注重获取有意义的知识信息,更注重参与到知识的批判和创建中去创新学习;不仅注重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脱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展开外向型对话交流(即人与他者展开对话),更注重展开内向型对话交流(即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在学习组织上,不仅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展示,更注重学习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整合。学习成果上,不仅注重改变自身,更注重改变人赖以生存的世界图景。

二、摒弃教学中的伪对话

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培训未及时跟上等原因,产生了对对话教学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也往往会出现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独白式“对话”。对话之初,教师就预设好了提问的模式和答案,抛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这样的“对话”实际上只是让学生“猜谜”而已。这是教师用“对话”之名行“独白”之实。

2.浅层问答式“对话”。教师预设的问题缺乏梯度和深度,教师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或者文本的内容转换成问题提出,徒具对话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却未能有效激活,实际上未能达成教学目标。

3.表演式“对话”。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在忙于“演”,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掩盖起来。缺乏真实作基础的对话是不能达到“立人”效果的。“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但是,这是满足教师所布置的特殊要求的问题。他的问题变成了发现教师喜欢什么,在课堂问答和考试以及外表行为方面什么东西可以使教师感到满意的问题。”像这种讨好教师的提问和回答是导致对话歪曲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情况则是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教师有时也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在某些公开课上。

4.小组讨式“对话”。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小组讨汇报,即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四人一个小组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是对话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当前对话教学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把讨等同于对话,不管教学什么文本,都让学生讨,其结果就是学生往往忽略了文本的存在,没有在对文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来交流,所获得的体验和理解也往往流于浮泛,大而无当。另外,对话者容易集中在几个优秀的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这样,教师的“话语霸权”转为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对话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发展机会。对话是实现教学民主的一种方式,民主缺失的对话无疑是伪对话。

三、实现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

1.搭建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离开了平等和民主,对话教学就会滑向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呈现原来的灌输与被灌输、训诫与被训诫的关系。这里的平等强调的是师生之间价值的平等,即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和平等的观念,学习尊重差异、尊重生命。由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

罗杰斯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特别是教师要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对话不是被迫的你问我答,而是心灵的沟通与呼应。

2.给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对话要有效,首先得有时间保证。既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还要有充分的对话交流时间。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建构意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相关资料;新课进行过程中,在教师、学生交流之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深入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品读赏析;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训练。

3.设置有价值的话题。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话题可能来源于一对矛盾、一个问题、一种现象。有价值的话题具有适当的深度(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有思考的价值,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比如:有教师上《范进中举》提出的问题“范进是一个可笑之人吗”,就是一个“牵一问而动全文”的话题。

语文教师要善于概括和设置话题,从对话的三要素(听者、说者、话题)看,话题是对话交流的核心。话题设置的科学与否、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笔者以为,对话教学中设置的话题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科学性。即话题能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协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第二,综合性。即话题能培养学生综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启发性。话题的开启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第四,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话题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能沟通课堂内外,引发学生多元思考。第五,趣味性。话题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调动起学生创新思考的兴趣,能让学生调动起语文各方面的知识,并沟通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

4.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理解、体验,并非让学生游离话题,而是让学生围绕对话主题充分进行自主的思考、体验。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美学修养等都会影响到他的阅读理解和鉴赏,阅读的结果会带上学生强烈的主观色彩。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课堂合唱的“多声部”。对此,教师不要用唯一的标准去判断他们多彩的解读,只要他们的解读于理或于情能自圆其说,就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突发奇想”。教师在学生对话中,不要进行即时的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普通的一员参与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去发现、去分析、去证。这是教师的宽厚和关爱、信任和期待以及点拨艺术在评价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