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积极心理学特点

积极心理学特点

时间:2024-02-26 14:4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积极心理学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积极心理学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军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90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05-02

时代在发展,心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现代军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样一群年轻人身上有着蓬勃的朝气,有努力向上的渴望和劲头,而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又塑造了其比较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着受教育者的变化,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积极心理学外向、积极的特点正符合当代军校学生的特点,其与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效果一定是令人期待的。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这一研究开辟了积极心理学的先河,打破了以往消极心理学独占研究领域的现象。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1],研究中心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与积极心理学相对应,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模式,它的产生,为心理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二、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军校有着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行事规范,进入军校学习的青年通常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青年学生群体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他们有个性、有主见、有追求,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有独立解决一些问题的欲望和能力;同时,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对于知识和进步都有着强烈的渴望,然而应对困难和失败的能力比较差,心理比较脆弱。学生本身的特质加上军校的环境因素,综合起来,就出现了军校新生通常难以适应军校生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因而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上这些因素给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目前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还比较落后,缺乏时代特点,也忽略了当代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教育的内容上,也与当代军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相去甚远,心理教育工作并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加上军校学生的活动特点总是以集体为单位,个人的行动保密性差,所以面对个人的心理问题,军校学生总是难以启齿,再加上压抑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使原本的心理问题严重化。除此之外,军校的心理教育以提高训练水平、军事素养为目标,因而呈现出比较生硬的特点,虽然体现了军校的特点,但缺乏了一些人文关怀,因而需要引入新的思维和手段,改进目前的教育现状。

三、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一)加强心理干预,用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

积极心理学重视心理问题出现之前的积极预防,它强调的是人自身系统的各项能力的积极塑造,这种心理学重视的是人自身的闪光点的发掘和扩大。世界上的人多种多样,性格千差万别,然而不管是怎样的人,身上都会有勇气、乐观主义、毅力、洞察力等优点。作为军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就要对青年学生进行了解,在接触中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性格,挖掘出其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通过不断地积极引导,使得星星之火发出燎原之势,从而让学生自身的正能量克服心中的不快、阴影,从而自发地树立起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学习的渴望、对于进步的追求。

对于军校来说,进行心理教育,首先就要破除“出现问题再解决”的错误思路,一定要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进行干预。首先,领导干部、学生管理人员要积极与学生接触,在生活中了解其性格特点,掌握其思想状态,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保持敏感,争取在问题刚刚出现之前就能积极地干预。其次,要扭转对于当代军校学生的刻板成见,要正确看待当代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元素。比如一个学生可能比较活跃,大大咧咧,有的时候可能表现为不太服从命令,而管理者就要看到这一性格中有利的一面,可以请这类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事组织委员方面符合其性格特点的工作,让其在管理中学会约束自己。最后,要不断激发学生个性中好的元素,让其优点闪光,这时的鼓励和夸奖是必要的,管理者应该学会多鼓励、多夸奖学生。

(二)优化治疗方案,以积极的方式鼓励学生

对于心理治疗的技巧,积极心理学的看法是:增强被治疗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这种治疗方式的思路与心理干预的思路也是类似的。积极心理学的策略有三种: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面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不应当将学生视为病人,也不应当从“修复”的角度开展工作,而是在“叙述”故事、事实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行事方式做出理解和反应,让其自己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观念,从而树立起对于生活的信息,增添对于生活的塑造的力量。

根据积极心理学,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从挖掘其自身潜能下手。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构建起认知能力,培养其积极的情感,从而认识和分析自己的情绪,从而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要帮助其完善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个性,帮助其学会自我放松和自我肯定;最后,要不断培养学生自身的意志,只有通过意志和自控力的培养,才能使得学生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处变不惊,能够拥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柔化教育理念,用积极的理念关怀学生

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环境适应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主张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结构等来促进心理教育模式的发展,同样,它也十分重视国家的法制系统、学校的小环境、班级的小系统的环境对于人心理的影响。

诚然,我国军校的学生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严肃的氛围和严明纪律的约束下,学生面对的更多的是命令和要求,完成不了就要受到惩罚,因此在学校内部,精神压力就比较大。加上艰苦的训练,远离亲人,师生情感交流又比较少,军校的学生管理就有些显得不近人情,缺乏人情味、冷冰冰。在心理教育方面,笔者认为,根据积极心理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柔化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方式,用积极向上的例子引导学生,而不是用反面的例子去告诫学生,多提好人好事,少举反例;在学习和训练中,可以多一点正面的鼓励,少一点批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益处,这样为学生们的学习、训练营造积极向上的大环境,于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生、教师之间互相影响,自然就能够做好心理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地关怀学生,体恤学生,让学生多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帮助,让寝室、班级中都充满人情味。

(四)丰富教育方式,用积极的取向引导学生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心理问题为主线,来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然而这样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军校的学生群体。因为在军校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单一,并且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以集体为单位,拥有的自由时间极少。如果去心理咨询室做个人治疗需要同相关干部请假,并说明请假原因。因此,这使得本来是隐私性的活动公开化。结果是当学生自感出现心理问题以及连带的一些情绪问题,诸如焦虑,痛苦,悲伤等,很少有勇气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坦然地去面对自己。因为军校的特殊特点,严明的以集体为单位的管理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得到普及。但是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的有问题的个人,而是更多着眼于希望提高自身潜能的健康人群。在军校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仅仅占很少的比例,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属于适应问题、情感问题、自我发展的规划以及学习动机低等的一般心理问题。面对时程长,耗人耗力以及需要隐私保护的个体心理咨询来讲,团体心理辅导以它的趣味性、高效性、参与性高等特点更受军校学生青睐。

团体心理辅导和积极心理学有相似的理论背景,即人本主义思想。它们都是以正常人群为研究对象,并倡导发挥人的积极潜能在于预防而不在于治疗。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是模拟现实情境下的人际互动关系,因此个体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是处于一种动力系统,在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中相互推动和构建自我的健康人格。积极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一定的可行性。目前韦敏在关于《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实验》[4]的研究中表明,积极心理学领域下的团体心理辅导使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感受到了更多来自集体的关爱,和对人生有更清晰的目标,对生活有新的积极的动机,从而扭转了原来的悲观厌世态度。另外,由叶红萍等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的应用研究》[5]中表明,积极心理学领域下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提升高职新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尊水平以及主观幸福感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四、结论

积极心理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其中一些积极的因素是可以为我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所吸取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为我们进行心理教育指明了方向。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尚未有确凿的研究、实验能够证实,因而在应用的时候,也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使用和理解。总而言之,时代的进步带来社会的转变和人类心理问题的产生,因而不论在什么时候,心理学教育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且不断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高斐.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干预方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李敏,贺玉梅.455名军医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6).

[3]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0).

[4]吕建峰,冯正直,张兴梅,范娟,魏小琴.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0).

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因就业问题引起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常见,甚至发生自杀悲剧。2007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寻求职业发展,培养潜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寻找个体潜能。这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课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就业教育差别很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心理模块知识陈旧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背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所需表格填写训练等。各个高校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缺乏与学生专业课程衔接,难于提高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1]。较少高校有专业心理老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调适等。与心理有关的内容知识基本无更新。

(二)课程倾向于职业技能培训,忽视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引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倾向于传授求职技巧,如介绍信、推荐信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而较少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就业心理调适和积极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首先会在心理上有一些变化。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等影响,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多数个体易表现出焦虑、失落等心理表现。张弛等调查522名大学生,76%认为“最让自己感到紧张和忧虑的事情”是就业问题[2]。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情绪容易波动,耐挫力弱。在面对就业压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应对,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

(三)课程实施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是一门指导性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且需要根据大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较多学校就业指导课成为理论课的讲授,学生配合度不高,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大一到大四所讲内容没有变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师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课的模式为主。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近年,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对创伤、缺陷和疾病等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去发掘潜能和力量,使人们更幸福、快乐,并得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韩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终成事业。其积极的思想都可以为大学生学习和内化。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宗旨主要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积极的人格力量,显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赛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访和大笑练习为内容,发现这些练习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态度,甚至影响到人生态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抑郁症治疗、医学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一)嵌入积极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素养。当前“就业难”问题除了就业人口基数大和专业限制外,与大学生自身依赖性强、逃避进入社会、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较大关系。英国哲学家拉金斯提到“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需要从入学开始,贯彻整个大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将责任意识和感恩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

(二)构建“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严峻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承受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要吸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特点和实践性的特点,每个学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大一大二阶段应该以“择业指导”为主,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优势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学新生处于适应期,心理波动比较明显,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此阶段重点在于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现实困惑,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引导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掌握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第二阶段应该以就业指导为主。学生掌握就业指导知识外,鼓励学生实践,通过调查走访、案例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就业的积极心理体验,鼓励学生创新自己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如运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MBTI)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实践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体验和参与式学习是完成这一体验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群体参与的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新模式[3]。设计活动依据“幸福”三因素理论,包括积极的情感、积极的参与性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三部分。团体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积极情绪、积极的应对和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按照这三个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如“寻找自身优势”、“三件好事”、“感恩探访”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尚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对于授课老师也需要扩宽思路,在现有体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服务到大学生群体。(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 武沁宇.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

第3篇

Teachers' Mental Health Quality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ZHANG Weiying

(Schoo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Sports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5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l commencement of the sports school art education, pointing out the presence of teacher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t this stage, then discuss several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mental health level, it is the parties who cause concern and attention.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teacher; mental health;quality

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是指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是教师身上具有稳定性且长期存在的本质性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热爱感与尊重感,不但会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造成影响,更会在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促进其良性发展,学校方面就必须以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出发点,通过各种手段,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快速、良性发展。

1 积极心理学简述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人类潜能观的促进作用之下,积极心理学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二战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战争时期以及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被放在对战争创伤的治愈以及战后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应对上。直至上世纪末,积极心理学才再次在心理学体系中得到广泛发展,这一时期中,有关研究人员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在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本学科是通过对人类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的方式,挖掘人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提高人内心幸福感。

2 美术教师心理健康现存问题分析

教师由于从事的是教育育人的工作,受到该职业特点的影响,需要教师在职业期间投入大量的情感与精力,以优化教学质量。然而,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情感过度消耗,角色频繁转换的问题,导致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同样是非常巨大的。虽然适度的压力对教师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压力超过教师可承受范围时,就会造成教师过度紧张,心理健康方面产生问题,对教学活动效率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本校为体育运动学校,美术学科教学工作历来不受重视,教师心理压力非常大,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的身心问题:

(1)情绪问题。美术学科教师群体大多有孤独、忧郁、焦虑、妄想、嫉妒、善变以及暴躁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负面情绪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排泄与疏发,将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压力感加重,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教师出现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加之本校学生生源参差不齐,除了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还有部分山区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必须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转换,以有效展开教学活动,但这种做法的收效甚微,导致教师容易出现自我怀疑的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甚至可能被宣泄在学生、同事或者是家人之上,更为严重的情况下将出现具有破坏性以及攻击性的行为,社会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2)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所反应的是一种因个人成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倦怠性情感,表现在身体上的疲劳与心理上的情感衰竭。对于美术教师而言,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无法感受到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兴趣与主动性,在生活上态度两极分化严重(表现为愤世嫉俗或者是冷漠少言),伴随存在成就感、信任感的降低,逐步丧失了继续努力与奋斗的热情。本校学生有着非常强的流动性,在有专项需求时,学生必须调动至其他地方参与训练,再加上美术学科所安排的学时不够充分(仅仅为正常学校美术学科安排总学时的2/3左右),因此教师更加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与行为,部分教师疲于应对这种局面,容易萌生辞职意向,学校除了需要面临教学资源流失的问题,教学质量更是无从保障。

(3)身心疾病。当然,在巨大的教学压力影响下,教师还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一些身心疾病以及心理障碍,这其中包括了因心理因素而产生的睡眠功能障碍,食欲减退,身体机能失调或病变等躯体性症状,部分严重的教师还可能出现强迫行为,人际沟通障碍,以及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都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3 基于积极心理学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策略分析

从教育研究的视角上来说,教师对独立性、自主性以及自我价值实现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导向是完全一致的。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上,心理健康除了追求无心理疾病外,还要求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健全的人格品质,有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有正常良好的社会功能,有健全健康的精神生活。即在人这一生的发展过程当中,不应当仅关注某个关键阶段中的关键问题,而是需要将目光放在生命全程之上。具体到美术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来说,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不单单要求重视美术学科教师群体中所突出的、典型的心理症状,还需要高度重视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心理诉求,通过培养心理素质的方式改善教师的生活状态,凭借积极的力量帮助教师维护心理健康,以促进其良性发展。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提高美术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树立积极心理健康管理,明确发展目标

就目前来看,针对教师,乃至普通人所进行的心理健康辅导主要内容集中在个体的心理问题上,以解决心理压力为主要关注对象,研究的重点没有集中在对优良品质的培养之上。故而,未来工作中需要打破这一思维局限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与理念,对心理教育工作进行优化,高度重视培养美术教师的人格力量与魅力,认识到这种人格力量对教师教学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长远价值。

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除了需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外,还需要重视培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正性特征与能力,逐步养成自信自尊以及勤劳上进等特征,在教学中不断革新教育信念,认识到美术教师这一角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价值,不单单需要扮演好辛勤耕耘的“园丁”,同时也需要在这一过程当中爱护自己,关爱自己,促进自我价值的顺利实现,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改善与调整,打造有较强感染力的积极人格。

而对于学校而言,需要重点做好对预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不良问题,并促进其健康素质水平提高的工作。从全体性的角度入手,在对待美术学科从教人员时,应当抱有欣赏、赞扬为主的眼光与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美术教师内在力量与潜在能力充分发掘。同时,需要注重教师的积极反应,鼓励美术教师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培养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为教师提供系统化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机会,利用积极地引导,让美术教师能够秉持并坚定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2 加强积极体验能力,提高主观幸福感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位美术教师都有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潜能,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动力与潜能的方式,诱发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师自身对生活的满意度,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美术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有主动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意识,掌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心理状态进行调整的方式与方法,特别是情绪状态比较消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主动回归从事美术教育中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的方式来体会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自豪感与成功感。并且,教师还可以探索创造性的方法与手段,提高自身心理状态的积极性,主动解决心理问题,保障自身心理状态的健康与良好,将心理问题的指导与辅导自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这种方式,让教师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与发展问题引起足够高的重视,主动参与,并提高积极、愉快的正面情感体验,激发内在动力,反作用于精神上的良性发展。

对于学校而言,除了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尽量改善美术学科从教人员的生活水平,还需要根据美术教师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以及心理健康特点,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技巧加以干预。其一,需要重视做好对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的设计,并监督评价指标的应用。即将传统的工作绩效指标替代为基于积极心理健康学的评价标准,梳理积极的榜样力量以及参照对象,让教师能够明确对主动调整价值取向,对教师职业的价值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其二,对于美术教师而言,由于所教授的美术学科对学生升学成绩不产生直接影响,也并非重要考试科目,因此美术教师的工作与个人很难受到学校、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认同,许多教师长期游离于各种评优、职称评定等机会之外,部分教师会出现怨声哀悼的现象,希望自己的工作被重视,希望自己被肯定,在此基础之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以实现自身价值。针对这一特点,需要引导教师重温以往教学工作中体验过的积极情感,增加教师对积极情感体验的体会与感悟,从而在面对当前以及未来教学工作中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具信心与希望。其三,美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其个人生活是否幸福与愉快,直接受到其是否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寻找到快乐的影响。教师生活幸福的与否直接与教师个人心态的平和、互动的情感、以及求知的快乐相关。

第4篇

我们知道心理学诞生的时间很早,但是要谈及积极心理学,我们只能从二十世纪末期才能发现它的踪迹,它是在美国的消极心理学统治了几十年以后才被提出来的,并逐渐的完善发展到现在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学科在对人格的塑造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积极的心理学能将人格的类型清楚的划分,并根据人类自身的本性发现其中的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为人们更好的塑造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对于消极的心理学会是一个很好的矫正。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主要观点

一般对于国内的学者对消极心理学了解很多,而对于新兴的积极心理学了解甚少,但是积极心理学从诞生到现在的几十年里,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心理学的完善意义重大。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的心理学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它和之前的消极心理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利用心理学等方法和手段来发现人类的积极方面的特点,并加以发扬,使人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格,让人们的认知和情绪都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当前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人们的幸福感、乐观主义等一系列的主观层次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人们的幸福指数和快乐指数等;然后就是对人们的个人的性格进行研究,主要就是个人层次方面,其中可以包括人们的工作能力、工作中中的人际交往、生活中的体验幸福等的能力;最后一个就是人类群体a的组织性的研究,研究人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等,主要包括人们的公德意识、人们的职业道德,社会的风气等方面。当然,这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由于积极心理学诞生较晚,因此各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还不是很完善,但是就现在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两点: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追求和用积极和欣赏的眼光来发现每个人的积极人格。第一点的价值追求,积极心理学认为要将每个人的积极方面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注重对人类的积极方面的培养,包括积极的心理,积极的素质,积极的思想等方面,这和消极心理学的价值追求是有区别的。第二点就是用积极的眼光来发现每个人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就是用积极发展的眼光来关注人类的情绪和幸福感,当然这还包括人类的积极人格,因为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和根本,只有积极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心态和心理,才会对社会、对他人有积极的态度。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积极心理学指导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拥有积极人格的人才能够更容易取得成功,更有利于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也是我们提倡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一)积极的学校指导环境。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变得自由,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度开始下降,但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使得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身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当代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在乎,对自己的人格和今后的发展模糊,经常出现一些消极的思想和心理。为了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就要对症下药。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的讲堂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问题,并且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积极的人格的积极影响。通过这些心理的训练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的指导和学校的努力,一定会改变大学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塑造当代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二)积极的社会指导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也可以说是进入了半个社会,因此,积极的社会指导环境对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塑造也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的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高,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室也刚处在萌芽的阶段,并且我国的心理咨询师数量很少,这导致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供不应求,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社会可以在以后多组织一些心理咨询的活动,来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和生活上的指导,让大学生感觉自己生活的环境是积极向上的,让大学生积极的向社会上的良好风气看齐,提升自己的人格。

(三)积极的家庭指导环境。在人格的塑造上,家庭这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大部分是由家庭来影响的。因为家庭的教养对于人们人格的形成和塑造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学生人格的积极塑造,和家庭关系密不可分。当一个学生的家庭氛围是欢乐和积极的,那么这个学生的人格肯定也会是积极乐观的。相反的,一个学生的家庭氛围如果是消极的,那么他塑造的人格不可能出现积极的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一定要保证学生生活的家庭氛围是积极乐观的,让学生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阳光,这对学生的内心是一个莫大的帮助,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下,学生的人格肯定是积极乐观的,当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困难后,一定不会消极悲观,他会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面对。这样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学生的积极人格的塑造,完善学生的人格。

在我国,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的塑造还处在萌芽的阶段,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和不足,但是积极心理学对于人格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的理论是正确的,是我国以后发展的标准,因此,我们一定要积极的努力和研究,对积极心理学探究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塑造进行完善。

第5篇

心理学的作用在当今生活日益凸显,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重视学生心理的发展情况。所以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等机构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增多,心理健康课程的理论也逐渐发展与完善。其中,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积极心理学,不管是心理健康教学理论还是实践的各个方面,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使用心理学由开始到现在已较为完备和可靠的科学的实验方法与研究手段,来探究人们的品德、潜能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热潮。它开始于20世纪末的美国,代表人物为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的改进;提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限定在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对心理问题的解释也应该从它积极的方面入手,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在人内在品质中积极的那一面,积极心理学深深地受到人本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二者都强调人内在的潜力,相信人内在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重点应该是从人内在的向上的力量和人的生活出发,倡导用一种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心理方面的问题,在负面的事件中看到积极的一面,就像人本主义的积极关注一样,这样就有利用发现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人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在能量,就可以用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提供力量,也可以让人们在最大范围内发现自己的内在的力量,由此而达到一种幸福的生活。同样,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心理能量,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内在潜能。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课的目的从主观层面来说,是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过去和展望未来,这种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同的情景时能够学以致用;从个人层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自己的积极品质和才能,这些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产生深远的持久的影响;群体层面是通过打造良好的课堂和班级风气,让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安全健康的。这群体环境包括了教室课堂氛围、学校环境,也可以延伸至学生的家庭,多方面环境的塑造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资源。

 

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方向来看,是可以给心理健康课程实践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帮助。

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分析

 

(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同时教师教育也是以学生为对象。心理健康课需要取得实际效果,就需要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与人本主义颇有渊源的积极心理学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在这种情境中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而心理健康课程正可以给学生这样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上,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也让学生自己明白内在存在的克服困难能量,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存在的障碍,利用这种积极的潜能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使成长有所滞留。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就使心理健康脱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的方式和中心,不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强大资源。但是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还在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存在着,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为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使知识的传达率提高了,也可以防止一些突发的意外的事件,但是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都受到影响。所以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

 

(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中一方面就是研究个体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获得的感悟与收获,包括人类的快乐、幸福、美好等等,强调人应该对待生活是感恩的,是充满希望与幸福的,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生感悟。具有这种感悟的人会以“积极”为主要目的,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特点是以目的明确、计划详细、可行性强的活动为主,在活动中需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与收获,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一些道理或精神上的成长。同时,活动场景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在某些生活情景下的行为反应,这样就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进行对比,并可以把这种行为反应应用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这种形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认真领悟、专心体验和技能的操作训练。

 

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体验不断的积累,能够加深内在的强化,慢慢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这更注重内在感悟,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不应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某些知识,而应当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有所收获。通过体验获得的感受会比通过记忆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更长久,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课堂授课内容和氛围都是积极的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课堂应强化通过“积极”这条主线来进行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始终围绕着“积极”设定。在当代心理学的范围中,“积极”一词,应该是正向或充满活力的含义。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课程也应该是充满活动的,具有正能量。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对恐惧的负面的事印象更深刻,而积极心理学更重视传授学生正面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该是正面的案例多一些,虽然一些心理问题的事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和应对这方面问题,但是负面案例的介绍强化了学生内在的恐惧;另一方面也应在情绪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内在良好品质的发展和心理能量的强大。以积极为主旋律,用丰富健康的内容与合理的方式塑造学生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乐观,富有希望的。在活动中的体验也是积极正向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目标与宗旨。

 

(四)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社会活动的外部表现,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影响下,以积极体验为中介,由外而内,转为个体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是个体内化社会活动的结果。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第三方面也重视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在课程内部,通过课程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内在潜能的发现与发挥,还需着力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包括课堂,学校乃至家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向,从影响学生开始,带动了学校家庭的全面发展,由点到面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而好的环境又给学生以强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走出心理课堂之外,学生也能继续保持在课堂上这样积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能帮助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总之,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健康课堂是积极向上的,从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主体的改变,到课堂氛围和环境的塑造,都体现了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针对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而进行的心理健康课程实践的方法还有待完善和发展,其效果,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得到体现。

第6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职业院校;学生管理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主张通过对人类自身积极力量的开发和应用,来发掘人类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潜力,进而帮助人们变得更美好、更健康,促进人们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个体积极人格、群体组织系统和主管积极情绪体验三个方面的研究。职业院校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发展规划,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适应学校生活,从管理者角度来说,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其积极的学习品质。

一、职业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擅长的智能优势,学校教育应当关注并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求稳求安全,避免校园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采用的都是“好学生”的评价标准,顺从听话、守纪律即为好学生,这极大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刀切”教育方式与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当前职业院校单一的评价标准,不仅导致了评价的片面性,也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职业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单薄、形式单一

德育工作是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但是,实际的德育工作目标宽泛、内容空洞,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达成教育目标,教学效果微乎其微,学生管理工作仍然以“监管”为主。

(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所偏离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关注点总集中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也就是说,职业院校总是从学生的心理缺陷出发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学生潜能的挖掘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此陷入片面化。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的学生渴望个性获得发展和渴望自由发展,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由于叛逆心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改变以往单一的“好学生”评价标准,将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将学生的自评、互评加入到评价中来,着眼于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优点、改正缺点,不断超越自我,获得全面发展。

(二)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建立积极的教育管理系统

环境是一双无形的手,时刻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职业院校要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营造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需要构建积极的教育管理系统,做好每一项学生管理工作。这需要管理者树立积极的管理意识,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同时看到学生心理发展好的一面,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德育教育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组织学生体验生活、进行社会考察、实地参观等途径做好德育工作。

(三)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体验

帮助个体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职业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心态,敢于面对过去、乐观迎接未来。职业院校的学生身上也潜藏着优秀的品质,只是还未被挖掘出来,基于这一点,学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避免利用外部制度来打压、管制他们,更不能嘲讽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首先要与学生共同制定向上的规章制度,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挖掘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三、结语

职业院校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采用“积极模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戴菊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提高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职教通讯,2011(18):32-33.

[2]田静,陆春庚.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教师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4):97-100.

第7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32

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二十一世纪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它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全新的概念: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积极特质的新型学科,必须完成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态度、科学的行动,解释与实践心理学。

过去,消极心理学常常强调人类病态的心理特点,很少有学者去关注人格成长、人类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的方法。受此影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局限在心理疾病的筛查、诊断、干预、治疗等方面,很少从正向去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例如善良、热情、包容等等。

而积极心理学诞生以后,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阵波澜。积极心理学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设计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交往技能、审美能力、创造性、对未来的设想、洞察力、智慧和才能。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感、利他性、同理心、关心、文明、现代化、忍耐力及职业道德。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这些人类品质不难看出,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及群体中的正能量,关注人类生活中、现实社会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它采取更加积极的方法去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类的活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2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 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来看,许多学校并没有及时汲取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仍然在用消极心理学的框架,在课堂中注重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对于表现异常的学生十分敏感,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积极品质关注较少,认为那是人理应具备的品格,不用过多关注,也不用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得不到关注,也就无法得到及时的鼓励与指引,失去了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机会。

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来看,很多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是否产生病态心理,及早筛查,尽早治疗。重诊治,轻预防;重反应性干预,轻前摄干预;重个体咨询,轻团体辅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

2.2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鉴于上述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有必要引入当前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非意味着完全摒弃以前消极心理学的内容。消极心理学中对于疾病、缺陷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大多数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仍有少数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缺陷。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由于高考失利或对学业失去信心才不得不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在入学时就有沉重的负担。在他们看来,自己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是被淘汰的人,不受到别人的关注也不受别人的重视,毕业后即使很快找到工作,也是低人一等,有自卑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这样的学生,他们身上仍有诸多积极品质的存在。例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人善良、热情、善于交际、幽默,有年轻人的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品质,在课堂上给予正确引导,放大学生的优点,积极培养学生向上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积极预防,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3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都是以“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为中心的“矫治模式”。从学生一入学的心理普查,用到的工具主要有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量表(SAS)等,关注的都是不健康的人格。从筛查中筛选出得分较高的学生,分别谈话,以达到进一步确认的目的。从每年的心理普查情况来看,被选出进一步接受咨询的学生往往带有恐惧、抵触的情绪,很多学生自述自己平时生活、学习正常,没有不适,也有少数学生在咨询过程中阻抗严重,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这都与教育工作者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正向人格特征,反而去关注他们消极的一面有直接关系。针对这类情况,可以在筛查结束后尝试不立即进行咨询或辅导,而是通过上课或学生日常活动对他们进行特别关注,在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后再进行辅导。学生在得到充分的肯定,并感到被接纳以后,往往阻抗就不会那么明显,并且恐惧、抵触的情绪也会随之消失,反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 未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向

首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越来越多的纳入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强调正向能量,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什么是幸福,关注学生的正向体验,而非心理疾病方面。关注学生做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再过分关注学生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足。

其次,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并非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门课程或是一次咨询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一整套课程体系架构共同参与、协同支持。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积极的正向引导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特别改变以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由专人来完成”的错误观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以及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2003,(3).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3]陈晓英,杨舜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5).

第8篇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50009)

【摘 要】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野,以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在警察的心理健康调适方面面临的尴尬,提出了构建积极心理学的调适机制。

【关键词】心理学;警察;心理调适机制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在殴美等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一支心理学流派,据《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12日的报道:在世界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选择它的学生已经超过了曾经最为热门的“经济学导论”,排到了第一位。在国内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成功、幸福等理念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工作者的关注。一直以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占据了心理学的整个领域,它以关注人类消极、负面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强迫、人格障碍等等为主,为此,心理咨询服务也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恐怕也是时下心理咨询师培训行业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对而言,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的积极方面,关注普通大众的心理健康,并帮助人们开发自身的潜能,让普通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有价值感,更有幸福感。

这个普通人当然也包括警察。勿庸置疑,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由于贫富差距、利益纷争、多种诉求以及人际竞争等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纷繁复杂,作为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安定的执行者和维护者,警察在和平的年代面临着更大的应急和风险。笔者曾深入基层一线,随警作战,真切地听到发自他们内心的声音:太累、压力太大,精神高度警觉和紧张。不仅是工作,家庭、生活、经济、子女的教育以及来自组织的压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警察侵袭,让有些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警察罹患了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有些因此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然而,由于警察群体的职业特点,维护公众形象的需求,以及较高的社会期望,再加上警察个体的一些因素,使警察不愿承认自己的的心理问题,也不愿轻易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除非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时,才谋求诊治。这使得在传统消极心理学下生发出来的个体心理咨询、警察心理热线等心理调适机制对警察这个群体起不到很大的作用。2000年以来,公安部在全警系统分批次组织一些警察参加国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以此谋求警察心理的疏导途径。但纵观十多年来的变化,效果甚微,很多警察心理咨询部门形同摆设。一方面,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应试式的短期培训无法传授很多的理论和技能,如果参训人员不认真学习的话,很难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实际技能信服于人;另一方面,因为缺少安全感和信任感,有效的心理咨询本来就避免在熟人或者同事之间进行;再者,由于警察在工作中经常从事类似调查笔录、询问讯问等工作,不太能接受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形式。所以,尽管笔者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也是身为警察,但是,实际工作中,很少有同事向我作过咨询,即使他们有什么问题,也只会以拉家常或者其他无伤大雅的方式跟我沟通。而事实是,就我所知道的,最近三年来,我所在的单位已经有三名警察因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而去大医院求治。

传统消极心理学在警察的心理健康调适方面处境尴尬不言而喻。而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乐观。为此,我们应当谋求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警察心理健康调适机制。笔者基于实践出发,介绍三种有效的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以供探讨。

一、乐观的ABC解释风格。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曾以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的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认为,悲观的解释风格是罹患抑郁症的核心因素,而乐观的解释风格是可以习得的,就像为你的心理健康打了一支免疫针。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是在你生活中碰到的任何负面的事件。B(Beliefs)代表对不幸事件的看法和解释。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觉与行为。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和阿伦·贝克认为:事实上,不是事件(A)本身而是我们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和解释(B)引起了我们的感觉和行为(C)。塞利格曼教授把它应用到乐观的ABC理论中。举个例子,今天,你在路上执勤时查处了一个违章,当事人心怀不满,对你破口大骂,当众羞辱了你,这是一个不好的事件(A),如果你想(B):我真是太倒霉了,总是碰到这样的事,在哪儿都受气。这种想法就是悲观性的,它具有个性的(我太倒霉了),普遍性的(在哪儿都受气),永久性的(总是碰到)的特点,这样,你心情很沮丧,不想上班,甚至回避正常的执法情境。那么在不断的负性事件的攻击下,你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障碍。但是,如果你转换一种想法:这次执勤出了点小意外(暂时性),碰到了一个不讲理的人(外归因),在其他地方我还是很顺利的(特异性),你就是一个乐观的人,负性事件发生以后,你可以允许负性情绪跟你呆一会儿,然后客客气气地把它送走,不久,你就会恢复到良好的状态,很少受到负性事件的影响。显然,不同的解释同格会让你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所以,学会乐观的ABC解释风格,不仅是习得一门技术,更是掌握一种生活的艺术。

二、组织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国内外的部队训练和学习中采用的比较多。服役官兵们生活、训练比较单调和枯燥,而且与社会隔离,远离亲人,心理压力比较大。所以,各种带有训练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课非常受欢迎,它既能增加同志之间的团结协作,也能锻炼诸如细致、耐心、勇气、胆识和魄力等优秀的个性品质。警察因为警种不同,职能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所以,在做团体心理辅导时,可以先由市局培养的心理咨询师对各个单位的教导员或指导员进行团体辅导兼培训,然后再由他们组织、指导本单位的警察进行团体心理活动。

三、利用警察学习时间举行心理学讲座。心理学不像物理学、天文学那样涉猎的人只有少数,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专家,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你会观察人、揣摩人、防御人,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但是,个体的生活经验不等于心理学知识,有很多个体经验往往与心理学理论相悖。比如,你帮助了一个人以后,通常认为他受恩于你后肯定会更加喜欢你,但心理学研究显示,在这种情况下,你反而会更加喜欢这个人。所以,组织警察内部培养的心理咨询师,为普通警察举行一些较专业的心理学讲座,让心理学的养料滋长每一颗心灵,让警察学会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在千辛万苦的同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压力,让他们生活、工作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体会到成功和幸福的感觉。

第9篇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形成。10年来,各大高职院校为各个行业培养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后,成长为中高端制造、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物流等领域的一线中高端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各行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积极心理学的应运而生恰好可以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的一门科学,可以说是传统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在20世纪末由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劳拉?金等提出,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其兴起的标志。积极心理学在中国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在中国的广大高校中备受重视。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和团中央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其中对青少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四点建议:(1)向青少年宣传、普及健康的心理卫生知识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心理观;(2)向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的增进方法,开发青少年潜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3)教师要关心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4)努力消除青少年的心理困惑,培养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这四点建议,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任务,值得广大高职院校思考。

2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首先,高校没有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照搬照抄其他高校的模式,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更没有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自我认知落差较大,甚至产生了仇视社会的心理。

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流于形式,只是按照相关的课程标准开设,教师上课甚至只是照着教材通读一遍,期末时候画好重点考试即可。基本的课堂任务都没有保证,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个别高校虽然有心理咨询室,但常年处于闭门状态。

最后,心理教师不专业,个别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团队,心理教师甚至不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没有能力按照标准完成相应的课程讲授,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疏导。

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途径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模式,要以和谐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保障,以发觉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宗旨,将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作为主要渠道。

3.1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首先,要明确心理学教学目标,树立积极健康的教学理念。高校心理学教学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我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明确目标后,就要在课堂上树立积极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这种教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授给学生,让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教师要注意把积极元素融入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中。心理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模式,要选取积极的题材作为教学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再次,要把积极元素体现于心理健康教学形式上。在教学形式上,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让学生享受积极元素所带来的成功。最后,要运用积极元素到心理健康教学考核中。考核过程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逐一点评,点评和考核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

3.2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个体心理健康咨询模式

随着学生各种心理问题频发的现状,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为个体心理病态学生提供积极型的心理疏导。在这里工作的咨询人员要相信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要矢志不渝的坚持向学生强调人性中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的资源、接纳过去,温暖学生的心灵,使这些学生建立对生活的自信。

3.3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模式

建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靠个体咨询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建立团体辅导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注意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的题材,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困难,勇敢的接纳过去,珍惜现在的资源,帮助学生、特别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

3.4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为营造积极成长的心理氛围,高职院校要注意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秀品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把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通过校内宣传橱窗、校园的广播电台、校园网站等媒介传递给学生。

为了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主题活动可以结合三?二零心理健康周和五?二五心理健康月。通过活动,把积极的心理教育理念灌输给学生。具体的活动内容可以参考开展校外体质拓展、校园内的心理舞台剧、校园内的心理情景剧、与心理学有关的演讲比赛、主题摄影比赛和心理专家讲座等。使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生活中阳光、向上的元素,发掘自身的闪光点,树立追求幸福之心。

3.5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健康的校园育人环境

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更能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学校要根据本校的教学特点和专业特色,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自由开放、舒心自信、从容不迫的育人环境下接受知识、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受润物细无声般的呵护,让学生感受到信任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鼓励的真诚。通过努力培养出阳光、自信、健康、和谐的学生。

3.6 打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与进行心理健康授课的心理教师的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所谓“名师出高徒”,只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积极健康的学生。如此,广大高职院校要加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教师自己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积极意识,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楷模。

第10篇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达到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历经“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和咨询”、“心理卫生与健康”等变化,直至近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才广为接受。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始走向规范化建设道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全国普通高校大多开设相关课程,呈现出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任选到必修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主要有三种实践模式:一是学科模式,以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内容作为设计课程体系的主线,注重传授系统与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二是经验模式,采取心理训练、活动、实践等形式,旨在让学生获得经验和体验;三是问题模式,注重心理辅导与咨询,从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入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无论何种模式,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思想依旧占主导,过分突出学科理论体系,忽视人文精神的传递与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设课程,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没有太多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因而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目标上,以“问题矫治”为导向“,成长发展”不够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依据教育的三项历史使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置一般分为三级:一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为主,注重开发潜能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二级目标面向心理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为主,注重心理咨询与疏导,消除心理症状;三级目标面向心理障碍和疾病学生,以心理治疗为主,注重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矫治[1]。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受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契合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过于偏重二、三级目标,忽视一级目标,导致过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矫治,忽视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偏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与发展为主,促进全体学生成长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实践”不足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学科取向”为主,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严重,过分强调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内容编排上呈现重症状诊断,轻预防,重障碍,轻发展的特点,凸显出过于理论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专业心理学教学的特点。这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未能紧贴学生实际需要,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违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互动”不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决定着其是一门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均是大班教学,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少课堂互动,更缺少教学实践活动,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冷眼旁观,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心理素质未能有效提升与培养。

二、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首发,旨在倡导用一种积极的态度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是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积极情绪体验是核心,积极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最多、成果最丰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应该从单纯的问题取向转移到人类正向品质的研究与培养,通过挖掘人类自身拥有的潜能和力量来达到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的目的,这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不同。1958年,学者Jahoda率先在反思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的科学概念[2];Cowen更进一步主张“健康应该是积极特征的存在程度,而不仅仅是疾病的缺乏”[3]。由此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正式融入心理健康的诊断治疗体系,促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也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主张开发心理潜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4]。可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新的思潮已经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成为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智慧、感恩、乐观、美德、幸福”等积极因素被积极心理学认为是人类所固有的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这些积极的特质被培育与强化,那么与其相对的消极的特质就会改变与消退[5]。因此,要想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和力量,必须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协调发展、预防、干预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由关注学生的消极方面转向积极方面即可。在具体的目标设置上,大学身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健康、和谐、幸福的价值核心理念,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优势心理品质和正向积极的力量,在协调心理问题解决与积极品质培养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人格特质的健全、心理潜能的开发。

(二)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丰富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出了诸如增强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改善学习能力、完善积极人格等14项学校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5]。概括起来涵盖三层含义:一是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增强其主观幸福感,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融入“幸福课程”;二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必须塑造积极的人格,彼得森和赛里格曼提出了6种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6],为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创建积极的教学环境,增加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离不开营造积极环境,一个良好而积极的教学环境是增加大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条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深入心灵的课程,它的开设不仅要让学生入脑,更要让学生入心,只有学生用心、用脑、用感情去实践与体验这门课,才能更好地领悟与体会,才能内化与升华。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突出学生主体为中心、以创设故事情境为中介、以凝聚成功经验为起点、以提升积极体验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主线”的原则,通过课堂互动、团体活动、角色扮演、多元艺术表演等手段,形成自觉自愿的自我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用乐观的心态去体会,增强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和对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达到预防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

作者:宋传颖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4.

[4]葛莹莹.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15,309(3):132.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游戏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与神秘性,心理学理论较抽象,难点较多。一方面,学生的好奇心强烈,迫切希望能了解这个“黑箱子”的内部机制;另一方面,学生更看重心理学的实用性,希望能运用课上所学知识来解决内心的困惑。

一.学情分析

一方面,小学教育班的学生对心理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试图通过系统的学习,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一小部分学生希望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也喜欢阅读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然而,大部分的是非专业的心理学书籍,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片面的,容易走进心理学的误区。

另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个性开朗,性格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气氛比较浓厚,课堂纪律良好。

二.教法分析

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我的课堂教学组织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一方面,讲述一些心理学家的故事,譬如弗洛伊德、阿德勒、华生等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略心理学的魅力;另一方面,讲述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譬如,犯罪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初步的介绍,消除学生对心理学的一些认识误区,譬如“学了心理学就能看穿别人的心理”、“心理学是伪科学”、“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去心理咨询”等。使其树立对正确的心理学观念,通过正反面对比,使学生对心理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寓教于乐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那么 “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的旋律是一种享受。我力求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我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地死记硬背” 这种教学理念。

1.“起调”扣人心弦

课堂引入有时会做一些心理测试或者一些趣味测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有时会讲一些心理学家的故事,引入主题,既能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家的故事,扩展知识面;有时还会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活跃其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主旋律”引人入胜

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一般来说,我会根据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通过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组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来组织教学。

我采用游戏法分析记忆技巧。通过记忆接力游戏,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参与感强,每个同学都为自己小组的荣誉而战,使尽浑身解数,课堂气氛活跃。游戏之后,参访获胜与战败的学生,向同学传授记忆经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交流经验,让学生进行总结,得出记忆的技巧。最后,由我进行补充、总结。这种教学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显著。

气质类型理论抽象,气质类型的特点也容易混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故事法来突破这个难点。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冲动鲁莽的鲁达、灵活多变的孙悟空、深思熟虑的林冲、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四个故事,结合故事讲解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记忆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根据气质类型特点来评选出本班的四种气质类型的代表人物,从而加深学生对气质类型的理解与记忆。

我通过“心理热线”、“马加爵事件”、“异往恐怖症”、“强迫洗手症”等案例以及“我怕猫猫狗狗”的视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的标准,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咨询的程序。通过案例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案例分析,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易于学生理解。

3.“终曲”余音绕梁

通过游戏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来讲解心理学的知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犹未尽。平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我进行补充、完善的方法,让学生回顾课堂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时,我也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来复述课堂的主要内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乐在课外

我在课堂中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譬如“罗森塔尔效应”、“首印效应”、“德西效应”、“酸葡萄心理等趣味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既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的优越之处,也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通过理解记忆,快乐地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真正做到乐在课外。

三、初见成效

第12篇

〔关键词〕行动力;积极心理学;幸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20-02

积极心理学为提升人类幸福感,提供了健康方向。这要感谢马斯洛,他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要感谢荣格,他提出对生命意义进行研究;要感谢易经,它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诉我们中国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还要感谢塞里格曼・谢尔顿( KnnonM. Sheldon) 和劳拉・金(Lawra King)等多位教授,他们把积极心理学推广到全世界。

教育塑造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温暖的与和谐的。这个理念符合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积极品质、活力与美德”的本质特点。作为教育基础的中小学,更需要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根植积极品质,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实现人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世界和谐的理想。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省会城市,石家庄经济与文化都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需要倍加努力。所以,我们选择围绕营造中小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心理品质来设定教育发展目标。从1995年探索起步,到今年,石家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这十五年,可以说是探索与实践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十五年。

第一个五年,我们选择了几所理念先进的学校,委托他们研究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品质形成的因素,发现两个环境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个研究结果使得我们把研究的第二步,锁定在了如何营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校环境,如何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第一中学、28中学等一批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第二个五年,是我们培养具有积极发展能力和预防能力的教师队伍的五年。我们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培训规划”。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与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是培训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学校心理咨询师要走“学者化”道路,向着科学、制度、职业、规范化发展。

第三个五年,石家庄市教育局联合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和省会文明办成立了“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同时启动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学校环境,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风吹到每一位中小学生心中。一个中心、26个分中心、245个三级站点,2000名心理咨询师,形成了石家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局面。2012年,心理咨询师将覆盖石家庄市每一所中小学。

我们知道: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执行者,全力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业使命感,让有幸福感的教师培养获得幸福感的学生,既是对教师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中小学生教育环境的适宜营造。这是石家庄市在2009年启动《教师健康促进工程》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