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

时间:2024-02-26 17:1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学生心理疏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

第1篇

【关键词】学生叛逆语文教学

近年来,针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相关研究已经迅速成为理论界与教育界的热点研究课题,专家与学者在进行一些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时,也纷纷开始涉猎中学生叛逆心理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在关系。但只是零星散见,并未能将中学生叛逆心理与初中语文教学框架紧密融合,更勿论提出借助初中语文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对策了。

一、学生叛逆心理概述

学生叛逆心理指学生为维护本身自尊,对应对对方要求而选用一种截然相反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叛逆心理作为青少年成长、发育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心理状态,也是学生在初中这一年龄段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有着一定的诱发因素,主要如下:首先,初中学生在这一年龄段迫切地希望能够独立,自尊心也变得很强。初中学生在不断提升的独立意识的作用下,其自信心也开始发生膨胀,开始变得偏激,不成熟甚至叛逆心理均会出现。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知识不充足的同时,不愿意听取家长、老师的意见,叛逆心理表现极为明显;其次,中国家长单一、粗暴且专专横的家庭式教育法会带给孩子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无处排挤这种压力时,就容易引起叛逆心理;最后,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过于关注尊师重道,却没有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所以一旦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教师变得束手无策,加之只是一味以自己的角度批评、审视初中学生,造成学生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叛逆心理。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

1、语文学科的交际性在效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本身作为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分支。初中语文教学的交际性主要表现在其工具性与人文性上,正是这两点的和谐统一,使得语文课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情感沟通能力。学生一旦借助于语言的交际性,可以有效舒缓心理压力,排解心中不快并巩固了语言基础知识,这说明语文的工具性完全可以帮助初中学生疏导叛逆心理问题。

2、语文学科的部分教学目标在调适学生心理的可行性

语文学科的一些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有着一致性。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既关注初中学生语文知识、写作技能及人际交流的提升,又同时也重视通过初中语文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学生日后德、智、体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学在调适初中学生心理、提升学生性心理素质能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初中语文教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

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它是众多教育意义突出、审美情趣出色的文学资源的集合体,所以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发挥心理健康的引导与教育作用。语文教材的每次重新编订,专家们均以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康品性为根本出发点,精选融人文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等于一体的文章作为教材的最新内容。也正是因为这些课文,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通过与学习共同学习教材,引导学生形成对人以善、感恩、助人、自尊、奉献等乐观精神,这也是学生减少叛逆心理的强大心理后盾。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对策

1、借助课文教学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内容涉猎极广,文章更是异彩纷呈。教师在进行不同课文的教学时,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向学生渗透健康的心理。如在进行“体会大自然”类课文的教学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色中充分感受到《春》里的美丽、《海滨仲夏夜》的清新,引导学生以景寄情,开拓视野,将心里的不悦、矛盾借助欣赏自然宣泄出来;在讲授“童年”类课文时,教师积极帮助初中领学生回忆自己的美好童年,通过回忆幼时的天真无邪来充分减缓内心的压抑及叛逆情绪;在进行“体会真情”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初中学生通过课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意、领会朋友、同学间的真挚情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父母,为孩子的心理叛逆寻找适当的突破口,便于学生排泄压抑与叛逆。

2、借助阅读教学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阅读是人类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行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因为他们正处成长的关键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与完整的世界观,需要阅读海量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并从这些优秀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吸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判断力、理解力及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推荐初中学生自己阅读一些健康的文学作品,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劝慰、家长长篇大论似的说教更能发挥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疏导自己的叛逆心理。

3、借助写作教学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学生写作是学生初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项目,学生写作作为初中学生理解、阅读及总结等能力的外在表现,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教学达到帮助学生疏导叛逆心理。写作在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之所以得天独厚,是由于教师除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通过学生在课堂的发言及作文可以洞察到学生心理的变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学生随笔、作文等时,若发现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与父母冷战、内心抑郁甚至失望等等,语文教师要以恰当的心态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做好学生叛逆心理的疏导工作。

结语

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入手,选取恰当教学方式以疏导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首先阐述初中生叛逆心理;随后指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班主任;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疏导

初中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能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及时察觉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容易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这些都是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有利因素,而要真正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班主任还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等方面下工夫,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班主任要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而随着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也容易出现逆反情绪。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家长、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班主任掌握了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可以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一)学习指导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途径。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有很多困惑。因为初中的课程增多了,难度加深了,竞争更激烈了。很多的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了老师和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到了初中,一个老师要教几个班,不可能有时间对学生一一辅导,家长对寄宿孩子的学习细节也无法监督。如果学生对新的学习不适应,就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所以班主任就要对刚进入初一的新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消除学习障碍,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只要学生乐于学习,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学生就很容易朝着其他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生活指导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价值观的剧烈冲突,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初中寄宿制学生一般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学校住校,开始新的独立生活。班主任除了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还应从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学会生活,快乐生活。当生活出现各方面变故的时候也能以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具有抗挫能力。

(三)人际关系指导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初中生刚好是处于逆反期的时期,最容易在人际关系方面出问题。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青春期指导

初中生刚好是步入青春期的时期,但青春期的学生会有很多困惑。班主任可以分男女生召开会议,对学生进行如何度过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知识指导。

二、班主任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并与学生个体相结合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一定要注意方法,好方法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用灵活的方法解决不同的学生问题。就好像同个牌子的锁表面看起来都相似,但每一把锁只有自己的钥匙才能打开。根据我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一)班级团体心理疏导

班主任管理的是一个班级,班里的几十名同学都是同龄人,都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可利用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疏导。比如主题班会的形式就是我常用的方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班级会召开“我爱我师”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理解老师的辛苦,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育。在母亲节召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主题班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除了感恩教育,班级还可以对学生学习方法、人际交往、如何度过青春期等方面进行主题班会的团体疏导。

除了主题班会,我还采用了班级日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团体疏导。比如在初三的时候,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为了让学生互相激励,缓解压力,我在班级日记写了有指引方向的引言:班级日记是班级成员共写的日记,与私人日记不同。它以公开共享的形式,使学生能以一种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方式,坦白自己、互相交流、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让师生之间公开坦诚交流,并实现默契的沟通,成为构建师生平等关系的一个平台。设立班级日记的目的是使师生不断完善、改进自己学习和工作方法,达到不断学习、超越自我的目的。请同学们以一个班级主人翁的身份,正确使用言论自由,在这里倾诉你们的鼓励和关爱,诉说你们的喜悦和苦恼,记载你们奋斗的足迹和远大的志向,共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拼搏进取的班集体。班级日记放在教室公开的地方,在班级日记里,同学们踊跃参与,每隔一两天我就会翻看班级日记跟学生交流,鼓励和表扬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在各方面表现积极的同学。一本班级日记就这样成了我们师生交流的平台,真正让我们变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很多问题都在班级日记里得以交流和解决。通过团体疏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帮互学互助,能使班级形成团结、活跃、上进的良好班风,利于学生整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阶段作为人生中单纯而又复杂的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发展。因此帮助他们排除那些不良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善于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再加上他们的心理结构也尚未发育健全,所以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干扰,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失误,都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师要努力找到病根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收到显著疗效。我认为可以从“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发现并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或现象,主动提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望:中医用语上指观气色。学校每天有一套套的工作人员、值班人员,既有行政人员又有班主任,还有教师、食堂、门卫及后勤工作人员。他们与学生都有一线的接触,学生的言谈举止自然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学生的“言谈举止”就是“气色”,就是心理健康状况的直接表达。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写在脸上”、体现在行动上、表现在交往上,如果工作人员有责任的观察,一定能捕捉到需要的信息。

2闻:中医用语上指听声音。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很多方面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可以从单个声音和群体声音两个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可以通过“闻”来观察学生心理状态,做出分析了解,达到调查学生心理导向、分析学生心理是否存在相关问题、提供探寻需要解决的信息。

3问:中医用语上指询问症状。询问是最常用的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教师在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迹象的基础上,主动询问学生影响心理健康情况的一些因素。问的方式或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切记一条:不能泄露学生心理信息和超越学生心理承受的健康状态。问是最常见的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方式。

4切:中医用语上指摸脉象,这里引申为分析问题因素、归纳问题归因、划定问题切面、指出问题倾向等理论层面。切从理论意义上说,是诊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根据教师对学生的“望闻问”,可以初步发现及分析学生是否存在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障碍,为教师和学校下一步解决或帮助学生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线资料,并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学校主要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室”和“班主任工作日志”来实现的。

二、积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现在的学校和家庭,不是不知道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而是回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后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引发社会安全问题。我们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采取了以下积极措施。

1.观察阶段。通过上面“望闻问切”途径,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但个体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还要进一步调查分析、再做出合理化的结论。只有进一步观察,综合分析一线信息并深入调查探究,才能分析发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由于人们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心理抵触,往往是我们帮助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最大障碍。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我们不光要有爱心,而且要有持久的耐心。

2.“保守治疗”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对“观察阶段”学生的观察,如果发现有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倾向,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保守治疗”方法。“保守治疗”方法就是依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诱因”,首先进行“诱因”规避和“正能量”引导。比如发现某一学生有“上网瘾癖”倾向,首先要进行的是学校教师对其产生“上网”诱因的分析和帮助规避,并利用学习和活动对其进行“正能量”诱因引导,使其对“上网”能正确认识并健康对待。

3.“手术治疗”阶段。这阶段主要是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帮助工作。到了这个阶段,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我倾向价值观”,由于对社会的“是非辨别”能力差,心理诱因已经严重增强,对别人的正确引导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依靠简单的个体教育和帮助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综合教育整体能力进行教育,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外因,直至心理健康成长。这个阶段是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但由于缺乏有效机制和保障性手段,问题学生的最后帮助都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理想目标。

第4篇

摘要:初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都发生巨大变化,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及时疏导,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产生严重的问题和后果。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承担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结合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心理学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材;心理学知识;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70-02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然而在现实中的普遍情况却是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强调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如精神压力过大、厌学、处理不好与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系等等,甚至会发生自杀、自残、伤人等流血事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6岁,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上的巨变也会造成心理上的波动,容易敏感、多疑、冲动,如果没有教师和家长的及时疏导,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承担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共有五本,其中七年级、八年级教材中有心理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重要意义。如教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正视自我 成就自我》中有运用心理测量对学生进行智力、人格、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识别和评价行为和情绪问题高危学生,发现存在多动、品行障碍、情绪障碍、社会功能障碍等方面障碍的学生,使家长和教师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早处理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如教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中涉及了紧张程度与学习效率关系图,即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可以用这一定律来描绘考生的紧张程度与考试发挥水平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个定律给学生解释为什么适度紧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考试中正常发挥水平,而过度紧张为什么会导致考试中发挥失常,成绩下降。学生明白这个定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调节过度紧张心理的方法,如认知调节法、积极暗示法、深呼吸调整法,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实际体验,在考试前提醒学生运用这些调节过度紧张心理的方法,便于达到调节、避免和克服考前过度紧张的心理,这对于学生从容应考、发挥真实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如教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涉及情绪和情感的知识,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认知调节法、理智控制法、合理宣泄法、心里放松法、行为调节法、理性升华法,使学生能够调节不正常的、消极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和培养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还可以传授给学生培育高尚情感的方法,如:感受理智法、体验道德法、欣赏美好法,培养学生丰富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感,有助于调节、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培养和发展积极的情绪。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培养健康、文明的兴趣爱好和高雅的情趣,远离假恶丑,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又如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从众与自主》中讲授了“从众现象”这一心理学中的知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主选择勇于负责,学会抵制外部不良诱惑,找到真正的自我。针对初中学生“追星”的普遍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明星的奋斗精神和优秀品质,而不是盲目从众,哪个明星红就追谁,盲目崇拜、疯狂迷恋明星,以至丧失自我,妨碍学习,影响生活。

又如教科版八年级上册《与挫折同行》中讲授了面对挫折时我们应该怎样做的问题。现在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差,受不得一点委屈,听不得老师家长的半点批评。关于学生动辄离家出走、自残甚至自杀的报道不时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上出现。所以,挫折教育是近几年经常被提到的一个教育方面的热词。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如意事常八九,当挫折和逆境真的到来时,没有好的心理素质,没有正确的态度,没有一定的战胜挫折的方法,是不能很好地战胜挫折的,进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既然挫折是不能够避免的,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地面对它,掌握一些战胜挫折的方法,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态度。学会一些排解挫折感的方法,进行自我疏导,比如心理补偿法、情感的合理宣泄或转移法、升华法、自我暗示法等等。还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努力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增强自制力。通过平时这一系列的积累和储备,当挫折真正到来时,不会手忙脚乱,悲观失意,自暴自弃,而是能够理性地审视挫折,从失败中汲取力量,为今后能战胜困难而积累经验。

除以上所述,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出现的心理学知识去引导学生,而是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多方面渗透自己知道的心理学知识,全方位塑造学生的性格,使之具有自尊、自爱、自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认真负责的积极的健康的性格特征。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教师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长苦恼、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一定要真诚而又细心地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路径着眼,应从小抓起,步步抓好;从学生的发展环境而言,这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再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而又积极的发展是所有教师的天职。

参考文献:

[1]谢琳.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田兆勇.王金莲.新形势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J].学周刊,2011,(23).

第5篇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复杂的社会、快节奏的校园生活、繁重的学业负担以及青春期成长的困惑,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了心理失衡。他们会因与父母一次不成功的沟通而离家出走,会因和老师的一次矛盾冲突做出不理智的决定,甚至会因与同学间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放弃生命。

据统计,目前全国心理疾病患者有1600多万人,而约有三分之一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全国20%~30%的家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0%的中学生有心理障碍。轻则影响学习,重则导致人格畸形,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效的心理疏通能帮助学生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在良好的状态下开始新的生活。

二、“阳光”自己才能“阳光”别人

作为老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使自己的心里充满阳光。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有这样才会对学生的错误给以宽容,不至于在矛盾激化时做出过激的行为。有句名言说:“当你暴怒时,不要做出任何的决定,因为它可能使你后悔不已。”所以,只有我们的心中充满了阳光,才能让孩子的心里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只有我们宽容似海,受伤的心灵才会把我们当成避风的港湾。让我们做“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孩子送去雪中送炭的温暖吧!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心理疏导的前提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想让学生相信老师是对的,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否则,我们的很多努力很可能是失败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调查显示,师生间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往往会对他所教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喜欢一位老师,甚至会有放弃学习的想法。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教好书、育好人的前提。

四、谈话的技巧是心理疏导的关键

1.创设情境,巧妙引导

创设和谐轻松的气氛,和学生以聊天的方式,由其他事件引入,用言语的技巧转入实质性的谈话,让他在放松心理戒备的情况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的心理疏导将会水到渠成。

2.学会倾听

当学生开口说话时,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切忌只顾自己说,不顾对方的反应。在他们的宣泄中,我们能获取很多信息,据此,我们可以调整疏导的方案,选好疏导话题的切入点,从而因势利导,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疏导效果。

3.善于运用非语言交流的方法

非语言交流的方法是指通过语言、语调、表情、肢体等方式传递信息,它往往能达到神奇的效果,表达出语言表达不了的内容。例如,他高兴时,你随他轻轻一笑;他生气时,你也跟着眉头紧蹙;他气愤时,你随声附和一句“就是”;而当他泪流满面时,你轻轻握住他的手,或者递上一张纸巾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缩短师生距离的巧妙方式。他会将你视为知己,甚至亲人。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

第6篇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在当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探讨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消除逆反心理的科学方法,对促进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1.初中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属于"经验型"的辩证思维还没有得到发展,虽已能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不迷信权威,喜欢怀疑与争论,对权威的见解不轻信盲从,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加上社会阅历较浅、辩证思维水平有限,因此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遇事爱钻牛角尖,不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常常明知自己的证据不足,但为了维护自尊,往往固执己见,坚持错误思想,把教育者的教诲、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出现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加以对抗的逆反心理。

初中生好奇心强烈,喜欢探索、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在需要的不同层次中,少年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已十分强烈,而这些需要的发展与满足常常会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挫折感,而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又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结果,由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不断蔓延,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

2.家庭的影响

当代初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升学期望值普遍都很高,大大超过了他们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造成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觉得经过再大的努力拼搏也无济于事,于是便产生怨恨、抵触情绪,破罐子破碎,索性与家长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

初中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也是导致其逆反心理、逆反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不少家长强迫子女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而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的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事事想独立做主,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主。因此,对于家长的粗涉十分反感、恼怒,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3.学校的影响

当代少年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选择的非程式化和非单一结论的观点,追求享受与奋斗并举的生活。他们的价值取向是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对物质生活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现实的快乐原则,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个性自由,渴望自由、独立民主。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条,缺少新鲜感、时代感,教育方式单一呆板,难以适应学生的新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不愿意听教师的道理讲解,拒绝接受道德教育。

4.同伴的影响

同伴指同龄或年龄相近的群体。初中生与同伴交往的频率已高于与父母交往的频率。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谈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发泄对成年人的不满,心理上互相慰藉,发现并实现自我价值,同伴之间容易互相认同。同伴文化已成为初中生判断是非曲直和行为的参照标准。而少年同伴中不良的价值观或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使其成为逆反心理,一旦成人采取干涉、压制的行为,就会加剧其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

5.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当代青少年成长在市场经济时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某些不健康的文化生活,令初中生深恶痛绝但又感到无能为力,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诱发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增强情绪调控能力

遇事要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看待,并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避免过激行为和对抗行为的产生。

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和学科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之逐渐形成辩证的思维观,能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现象,也能客观地、一分为二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抵制或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2.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要不断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发生的变化,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效预防、消除子女的逆反心理。

家长要与子女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要,平等对待 ,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这是预防逆反心理的有效手段。

3.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师局身素质

教学工作方法要做到情理交融,从情入事,以理服人。教师要注意提升自身素质,防止教育失误,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要热情对人,关心每个学生。发扬民主,倾听他们的心声,教育要求要合情合理,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事需冷静处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4.正确引导少年文化的发展

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要正确引导,在班级中营造民主、宽容、友善、平等、向上的氛围,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好的群体文化。

5.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心理教育

多创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生动活泼、适合青少年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隔断产生不健康思想的源头。

要加强法治建设,多开办法制讲座,组织模拟法庭,旁听司法审判,使学生减少社会阴暗面对其侵害。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 逆反心理 对策

一、引言

逆反心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顺从的心理状态。它的出现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初中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4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90.14%。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对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在不良因素的诱导下还有可能滑向犯罪的边缘。

二、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在初中学生身上不但表现特别突出,而且形式也多种多样,根据成因大致有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育者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强制要求的手段以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随意留校、强制检讨等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

(二)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当

教育者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执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于频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不严格要求。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在心理上出现厌烦甚至厌恶情绪,使他们采取反感或“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

(三)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公正

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公正造成学生反感和对立。教育实践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讨厌的是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盲目猜测,偏听偏信,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

(四)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

教育者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各种行为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或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的需要和愿望相矛盾,这些都容易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厌烦情绪,并导致他们不去接受和执行。

三、引导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

(一)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

教师在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调查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如若对优生偏爱姑息、对差生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表现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对立情绪,造成心理抵触,从而出现教育效果的“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

(二)教师的教育要严而有度,讲究艺术

教师的教育要严而有度,讲究艺术,并善于运用“暗示效应”。所谓暗示,指的是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被暗示者大多愿意接受那些具有较高威望和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的人的暗示。因此,做为暗示的实施者和学生心目中的崇拜者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人际吸引力的同时,还应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并灵活运用教育技巧,尤其应注意巧妙运用“暗示效应”,尽量少用命令方式提出要求。

(三)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

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讲求民主作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四)对症下药和因势利导,逐步转化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尽量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观念。每天,我们的老师都会找时间和他交流,或长或短、或早或晚。在轻松、不拘束的氛围中给他们讲名人的故事,科学家小时候学习的故事,讲一些自强不息、逆境中成长的好少年的事迹。同时注意教育方式和艺术性,主动地跟他们聊聊自己的感受。经常有意放一张报纸在办公桌上,报纸上就是有关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的一些新闻报道,标题醒目,老师是有意叫他们到办公室帮忙拿点东西,他们会看到这些报道并主动和老师交流,无形中又受到一次教育。他们三人是非常好的朋友,一但有一人与父亲或母亲发生矛盾,另外两人一定会陪他,或一起上网打游戏,在网吧过夜;或者一起在街上溜达,坚决不回家。总之,老师要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各个击破,逐步转化。

综上所述。身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清楚地意识到,对青少年学生而言,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只不过是有强弱之分而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科学地疏导。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有效配合学校的德育。

参考文献:

[1]赵丰主编.青少年成长急需解决的16个问题[M].民族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生;英语学习;掉队问题;分析总结;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43-01

1 初中英语学习学生掉队的原因

初中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只有将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好,才能够促进英语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可是,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却存在掉队现象,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

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这是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最主要原因。每个中国人无论是小学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母语,对这种语言的掌握也特别熟练,可是英语却是一门与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学习起来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因为无论是书写还是读音、语法等方面都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用学习汉语的方法去学习英语,不仅心理上会产生不适,而且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初学者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克服这种旧的认知习惯,建立新的认知习惯,克服母语的干扰,不断扫除心理障碍的过程。这个过程过渡得越快,外语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果不能尽快地克服,则掉队。

1.2 初中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

因为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都比较基础,所以英语教师的整体水平不是很高。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很难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也是一知半解。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比较难得问题并且无法都得到良好解答的话,就会对这一门学科失去兴趣,从而严重制约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心理缺乏有效指导,掉队生队伍的不断扩大也使掉队生在心理上也得到"自我安慰"。他们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都不学英语,我何必勉强跟着学,我倒不如把这个时间用到数学、语文上,用到这些学科上还能有点效果,用到英语上是白费时间。这种情绪一旦在班里蔓延开来,则雪上加霜愈加不可收拾,甚至会影响到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中等学生。

1.3 教学方法不当。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可是,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落后,部分学生无法适应,这就导致了掉队状况的发生。而且在英语学习中因为不适应教学方法而掉队学生就很难再跟上,只有教师针对这部分掉队学生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帮助他们赶上其他学生。

1.4 思想观念上的制约。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是,部分中学生却没有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认为自己又不和外国人接触,用太多的精力去学习英语根本没有用。所以,就会占用大量的英语学习时间去学习其他课程,这就观念上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英语水平。近年来,我国与国外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不然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发展状况,还会给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

1.5 应试教育影响。

迫于升学的压力,不少中学的英语教学,不是按大纲要求进行,而是受升学考试的任务来安排教学,即考什么教什么,暂时不考的项目(如语音、会话等)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时间缩水,目标要求降低。大纲虽然提出考试应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但因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在一些学校,口试尚未纳入英语考试的轨道上来,因而使这些学校在教学上对听说训练存在表面现象,流于形式,貌似重视,实际上重视不够,措施不得力。

2 解决初中英语学习学生的掉队策略

初中英语学习学生掉队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所以要积极采取相应策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帮助初中生克服心理障碍。

全面、准确地贯彻大纲,克服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是防止大面积掉队的重要措施。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这种陌生的语言存在一定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及时的疏导,帮助他们对英语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

2.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制定教学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将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们能够对英语产生足够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学习效果将会明显提高,这就有效降低了学生掉队现象的发生。

2.3 结合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教学应该结合素质教学要求,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初中英语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从而顺利升入高中,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打好英语基础,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从而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2.4 不断提高初中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重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首先,可以通过提高招聘要求,不断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英语教师;其次,就是开展培训够工作,提高校内英语教师的整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扬红烛精神,提高教师素质,不让学生因为老师的原因而掉队。

参考文献

[1] 欧寒梅. 初中生英语学习掉队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07:29-31.

[2] 杨林芳.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06:14-16.

[3] 陈风云. 初中生英语学习掉队现象分析 [J]. 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9.02:38-40.

第9篇

关键词:高一新生心理健康认同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来自家庭,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元化变得越来越突出。中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对各种外界力量显得很敏感。教育工作者根据国内外学者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六点特征: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乐于学习;善与人相处;善于自我调节;情绪愉快而稳定。一些科研机构调查的抽样数据表明,约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学生心理基本健康,能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现实,有稳定乐观的情绪,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有正确的学习意识,并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的学生大多表现为自强,自信,关心他人,很容易得到同学的喜爱,而且自制力强,抵御挫折和打击的能力也比较强,懂得如何通过正确的渠道缓解自身压力。而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或孤高自傲、或苦闷、失望,自暴自弃,情绪不稳定,波动大,与周围环境不和谐,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针对不同程度的心理状况,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异常:

1.逆反心理。这是中学生在青春期正常的心理表现,由于高中阶段处于少年向成人世界的过渡,中学生急于期待外界社会对自己的承认,表现为一种对成人话语权的强烈地反抗,极力地摆脱对成人的附和盲从地位,甚至我行我素,尤其对教师和家长的意见,高唱反调,采取抵触情绪,甚至强词夺理,这类学生容易做出越轨行为。有一个女孩子,多才多艺,又擅长乐器,学习成绩也很好,升上高中之后被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吸引,难免贪玩耽误学习。由于她的家教很严格,母亲的说教让她产生抵触情绪,从此更加故意制造难题给父母,放学后宁可绕远路也不按时回家,和同学正常接触也故意装作神秘。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发现了这个问题,我通过向很多同学了解她的情况,发现她这种逆反的行为,及时和她沟通,帮助她疏导这种逆反情绪,换位思考自己和家长的关系,帮助她摆脱了这种错误情绪。逆反心理一旦严重,有可能造成学生越轨行为。

2.随众心理。随众是指没有主见,没有原则,过分依赖他人喜恶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高一学生来到新的环境,没有了以往的好朋友为伴,内心渴望结识新朋友,建立新的友谊,特别是住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长的关心和监督相对减少,难免产生孤独感,心中不踏实,他们更希望尽快溶入新集体,为避免被其他同学排挤,有时明知不对,他们也随大流,人云亦云了。也有一些学生是由于虚荣心强,好“面子”,即使自己不喜欢,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不合群的人,而改变了自己。有一个高一女孩小林,平时风风火火,中性的性格让她在同学中颇受欢迎。可是一段时间之后,隔壁班的一些女孩子议论她的话传进她的耳朵,她们说小林的短发很难看,好像压着个帽子一样,为了这个,小林很难过,也不知道该怎样改变自己,于是平时就坐在教室里不敢见人,后来又用夹板把头发都直立起来,打扮成自己喜欢的偶像的样子,生怕再招来别人的嘲笑。针对她的这种情况,我找来她的好朋友,和她坐在一起讨论她们心目中的小林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有什么样的衣着打扮,什么样的举止,什么样的发型,和什么样的笑容。这时小林发现,朋友们喜欢的是从前的她,追求怪异的发型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保持自己的原则才是最重要的。随众心理容易造成学生虚荣心增强,偏离正常的成长路线。

3.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主要是缺乏自信、心胸狭隘所致。进入重点高中后,面对新老师、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班集体等因素所导致的变化,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继续保持优势,甚至越学越好,有些学生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时,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的学生就会因各种各样的竞争受挫而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故意制造事端,想令别人也不好过!有一个叫小陈的学生家境贫寒,所以她从小勤奋读书,希望有一天跳出农门,摆脱贫困的生活环境,初中毕业考上了重点中学,她成了当时本村村民羡慕的对象,不过,进入重点中学后,学习成绩却不断退步,几经努力都没有明显效果,小陈失望了。她看着同室好友小王的进步,内心难以平静,于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凡是到考试前一周,小陈就"犯病"了,有时还"神志不清",弄得好朋友小王不得不放下书本,把本应该用于学习的时间陪她看病,为她煮药、打饭、洗衣,小王的考试成绩自然大受影响,小陈却高兴了。嫉妒心理害人害己,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会导致非常不好的后果。

4.松懈心理。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如愿以偿进入高一后,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重点中学就肯定能上大学,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这些学生过于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而有意地忽略自身的主观因素,或出于自负觉得自己不需要太多努力,只要到了高三自己就自然会努力学习,一样来得及。

5.焦虑心理。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大部分为各校的尖子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往往还是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但进入重点高中后,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高一学习科目多,难度偏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原来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案例B:小欧高一入学成绩排在班的第一名,但初中学习成绩好并不等于高中就好,由于小欧未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中段考试只排在班的二十多名,家长觉得不理解,多次找班主任对小欧做工作,小欧感到压力很大,整天觉得闷闷不乐。

6.失落心理。优秀学生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而变得苦恼、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达到心理平衡。有一个学生小何,初中时虽然不是排在班前一、二名,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沉静、听话的好学生,他以高于录取分数4分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但这个成绩只排在班的中下水平,加上前几次测验成绩都不理想,小何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没有地位,为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小何忽然变得"活跃",有时,课堂上老师刚说一、两句话,小何就会大声"插话",常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无何奈何,不得不批评小何几句,小何却暗暗高兴。

7.高傲心理。优秀生往往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自己是周围人的主宰,所以操、支配欲极强,别人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要横加干涉,自己要做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继续做下去,处处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大部分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优秀生,因此倍受老师、班主任的钟爱,经常得到的是表扬和奖励,但有时却造成了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追逐名利的现象。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一旦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就容易引起个体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碍。有一个学生小许,从一所初中的重点班毕业,但是由于初三早恋影响了学习,结果成绩一落千丈,中考也并不理想,尽管家长想方设法为他找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但他仍不满意,总以重点班的尖子生自居,瞧不起新集体中的同学,对别人善意的提醒当成是“多事”,“找茬”。慢慢地,同学与他拉开了距离,而他在新集体中,学习成绩仍然没能马上追上来,他不愿从自身寻找原因,更是把这种结果怪罪到同学对他的疏远上,引发了很多矛盾。

鲁迅先生在六十年前大声呼吁:救救孩子!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正常的,也有一些是家庭或学校或社会教育某一方面的缺失造成的。今天的教育理念要求保护受教者的天性,然而我认为,这种天性似乎应该有另一种理解,理解力,判断力,创造力都师应该保护和发挥的,但天性中的劣性如果不及时疏导和排除也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是否得到良好而有效的引导对一个人来说意义重大,中学时代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处理和调节,很可能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所影响。

第10篇

目前,中学生厌学心理较为普遍,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合理疏导这一心理问题,使中学生走出这一心理困境,已成为摆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厌学现象在不同层次学生中普遍存在。我校属于标准化普通高中,生源相对较弱,厌学学生较为普遍。因此,我们想立足于我校实际,深入学生、家长、教师当中,调查学生厌学的具体情况,期待从中寻找高中生厌学原因,探讨疏导厌学心理的有效途径,以便能为学生、家长及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与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高一、高二年级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课题组通过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访谈等有效渠道,对我校在校高中学生做了厌学心理调查。我们在高一、高二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和10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了几位学生和教师。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厌学现象的主要表现

从问卷及教师访谈结果来看,85%的学生时不时有厌学情绪,6%的学生有较严重的厌学情绪,5%的学生有很严重的厌学情绪。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的情绪失调性心理障碍。厌学这种行为是学生表现在学习活动上的主要问题行为。当前普通高中生存在的厌学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心不在焉,无所事事,要么东张西望,要么昏昏欲睡,不做笔记,不回答问题,但下课时精神十足。

2.不完成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课前几乎不预习,课堂上不参与教学活动,课后不复习,不愿做作业,作业马虎应付,照抄照搬,有时甚至不能完成。

3.不能遵守班规校纪。常有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时有旷课、逃学行为,有时干脆放弃学业;对教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有抵触、对立情绪。

4.回家不背书包,迷恋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不听父母教导,与父母关系紧张,叛逆。

5.厌学学生大多数学习目的不明确意志力薄弱,自制力较差,自信心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造成厌学行为的原因

高中学生厌学行为表现及引发原因并不是完全在高中阶段出现的,绝大多数发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从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及师生访谈结果来看,造成普通高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

从学生问卷简答题“请回忆有没有哪个事件引起或加深了你的厌学情绪?”的调查结果看,有40%的学生提到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当(教师、家长的不当体罚,包括打骂、打击性语言、唠叨、冷漠、过度关注、不恰当对比等)引起他们厌学或讨厌某一学科。80%以上的学生叙述的诱发事件发生在小学和初中,高中阶段情况基本稳定。下面列举学生说道的几个典型事件。

事件一:说起那天的事,A同学说:“那是小学时的一天,那天的太阳格外明亮、也分外的刺眼”。周一升旗,他因犯错被罚站在旗杆下,他感觉“周围一片明晃晃的,经过旗杆下的同学似乎都在对我‘指指画画’”,当时我多么希望那只是一场梦!”但这个“噩梦”却一直伴随着他,至今挥之不去。从那时起,他就“讨厌学校、讨厌老师、讨厌学习”。

事件二:同学B说:“那天因为考生字,有三个没写出来,老师就让我把那个单元和前几个单元的生字每个写10遍,否则就停我的课。”因为几个单元的字较多,他熬夜还是没能写完,第二天不得不让家长谎称生病而逃过老师的批评。自此,对于过量的作业或惩罚,他常感到头疼,也常用类似的谎言或照抄等不当方法度过“难关”,学习成绩自然也一落千丈,由此他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

事件三:C学生写道:“小学数学老师打人,还常侮辱差生,然后我就不愿意学数学,现在一想起那个老师就讨厌他,一上数学课就头疼,不想听。”D同学写道:“小学英语课上被老师打,从此不喜欢英语。”

事件四:E同学说:“自己从小到大被对比,尤其是有一个学习特别好的哥哥或姐姐,感觉自己很废、很渣,不是学习的料。”

虽然以上事件属个别现象,但类似教育教学方法欠佳,教育者教育批评方式及语言不当的事例在此次问卷中占一定比例,从某个侧面仍能反映出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小学起始阶段和初中过度阶段,学校、教师和家长如何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及一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没有科学的育儿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导致教育方式单一,甚至粗暴。从问卷和访谈中可看出,当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或出现不良行为和情绪时,家长安慰、关心、引导的少,唠叨、指责、抱怨甚至体罚的多,这不但没帮助孩子,反而使孩子心理再次受挫,更容易失去自信,产生厌学心理。同时,一部分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孩子很容易滋生依赖性与懒惰性,不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要求又过于苛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有些强制性家长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孩子的承受能力及需求和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甚至参加各种学习班,这样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夫妻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对孩子影响很大。夫妻关系不好、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往往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创伤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导致孩子无心学习。同时,有些父母往往容易把家庭矛盾转嫁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难以将精神集中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成绩难以提高,从而产生厌学情绪。F同学说“一回到家,爸妈常常吵架,家里气氛很沉闷,根本没心思学习。”许多同学也提到家庭环境及亲子关系对自己学习的影响。

3.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不良社会文化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较大。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此阶段(12–18岁)的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生理上有“成人感”,心理上却是半成人状态;言语上常有片面性、绝对性;行为上常有冲动性、爆发性和极端性;情绪方面既易喜又易悲,波动幅度大且难于自控。人们常把此阶段叫做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或“急风暴雨”期。在此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他们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客观、全面的看待、分析和判断。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产品普及,网络知识,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丰富、营业性娱乐场所普遍,这些趣味性极强的产品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果在这一时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管理,许多学生就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认为这些有趣的事情上来,从而耽误了学习。问卷和访谈结果也证明有许多厌学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们觉得课堂教学与精彩的网上世界相比枯燥乏味,因此兴趣发生转移,从而慢慢放弃对学习的努力,而把大量时间放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上,完全丧失学习动力,产生厌学行为。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厌学学生基本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恒心,缺乏毅力,没有吃苦精神,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其实,学生的许多自身因素也可归属于客观因素,这些可以说是我们做父母的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他们这些方面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重视知识而忽略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5. 高中适应性困难的影响

高中课程增多,学科难度增大,教学速度加快,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有些学生刚升入高中,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比较差,再加上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的制约,难以适应高中学习。随着功课的增多,学科内容与初中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变化,有些学生还是以初中时的学习模式来应付高中的学习便深感吃力。一些初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也开始跟不上去。例如高中物理与初中相比较难,对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都有较高要求,部分学生由于思维模式、学习习惯未能及时转变,虽在物理上花了不少时间,但仍然很吃力,听不懂,跟不上,成绩比起初中下滑很多,因此就产生了“我不是学物理的料”的想法,开始对物理失去信心,并发展到讨厌物理。

因课程多,高中的作业量也比初中增多。一时难以应付的大量作业容易使学生预习、复习的时间减少,加之许多学生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导致新课不能得到有效的复习和巩固,造成学生不堪重负,身心疲惫,日子一长,便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 自杀;意识;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27-0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1]。我国1995-1999年平均年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有200万人自杀未遂[2],而15~34岁的青少年占自杀死亡人数的40%,自杀已经成为18~20岁青少年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3]。为了解浙江省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依托浙江省卫生监测区抽样框架[4],收集30个监测县、区的全部学校,并分为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3个层(非普通高中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且为本省户籍人口,不包括成人初中、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残疾人学校等);在每个层中,按监测点地理位置,从北向南,从西向东,班次从低到高依次排列班级,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各层抽取135个班、68个班、46个班;对抽中班级的全部在校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 652份,回收有效问卷11 638份,有效回收率为99.88%。城市学生4 476名,农村学生7 162名;初中生6 228名,普通高中生3 419名,非普通高中生1 991名;男生5 913名,女生5 725名。

1.2 方法 采用集中调查、自我管理式问卷调查方法,问卷由调查对象在教室填写。现场调查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选择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较高、能讲普通话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作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负责现场调查;调查开始前,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介绍调查目的、意义和匿名性。每个班级按照座位分A,B 2组单独进行,保证调查对象至少1 m间距;作答过程现场保持安静。

1.3 数据处理 使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二次录入,核对检错。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过去12个月,调查对象自杀意念率为13.05%,城市学生为14.03%,农村学生为12.44%;自杀计划率为3.89%,城市学生为4.13%,农村学生为3.74%;自杀未遂率为4.13%,城市学生为4.85%,农村学生为3.69%。普通高中调查对象自杀意念率高于初中和非普通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对自变量赋值,学校类型:初中=1,普通高中=2,非普通高中=3;性别:男性=1,女性=2;自身健康状况:好=1,一般=2,不好=3;是否感到孤独:从不或很少=1,有时=2,经常或总是=3;是否失眠:从不或很少=1,有时=2,经常或总是=3;学习成绩:优良=1,中等=2,靠后=3;过去30 d旷课:无=1,1~5 d=2,6~9 d=3,10 d以上=4;过去12个月离家出走:无=1,1~3次=2,4~5次=3,6次以上=4;吸烟:过去30 d内,未吸过=1,吸过=2;饮酒:过去30 d内,未饮过=1,饮过=2;打架:过去12个月,未打过架=1,1~5次=2,6~9次=3,10次以上=4;被人威胁:过去12个月,未被人用凶器威胁=1,威胁过=2。变量选择方法采用Enter进入法。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学校类型,性别、自身健康状况、是否孤独、是否失眠、学习成绩、离家出走、吸烟、饮酒、打架、被人威胁是中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中学生自杀意念率为13.05%,自杀计划率为3.89%,自杀未遂率为4.13%。有资料表明,在有自杀意念的人中,5%会发生自杀行为,有自杀行为的人中10%将自杀死亡,而自杀之前约70%事先曾表达或暗示过自杀意念[5]。有自杀未遂史是再次发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6]。因此,对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中学生,学校、家长、社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监管,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降低自杀发生的可能性。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普通高中学生自杀意念率显著高于初中生(OR=1.236),而非普通高中学生自杀意念率显著低于初中生(OR=0.763)。普通高中学生和初中生相比,功课繁多,竞争激烈,面临高考,心理压力大,易产生自杀意念;而非普通高中学生压力相对较小。本次调查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OR=1.817),和其他文献[7]一致。可能和女生心理特征(敏感、脆弱、依赖性强等)有关。中学生自身健康状况是影响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证实,一些慢性躯体疾病、精神疾患是促进自杀的首位因素,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8]。本次调查发现,健康状况不好的中学生产生自杀意念比例是健康状况好的2.665倍。被人欺负或威胁是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9]一致。中学生是一个缺乏自我保护的群体,往往会受到周围少数同学、社会人员的欺负、威胁,且由于害怕不敢告诉教师、家长,缺乏正确的疏导途径,内心恐慌、绝望,而产生自杀意念。饮酒、吸烟和自杀意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有研究报道,饮酒的青少年更具有反抗性,更倾向寻求刺激和冒险,更冲动[10]。因此,在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时,应严格要求中学生戒烟、戒酒,以利于健康成长。

中学生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因此,学校、家长和社区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给予足够重视,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压力,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减少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翟书涛.21世纪自杀和自杀预防研究展望.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5-6.

[2] PHILIPS MR, LI XY, ZHANG YP, et al. 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1999. Lancet, 2002,359(9 309):835-840.

[3] PELKONEN M, MARTTENEN M. Child and adolescent suicid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 and approaches to prevention. Pediatr Drugs, 2003,5:243-265.

[4] 俞敏,赵华娟,饶克勤.浙江省公共卫生监测样本地区设计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2,19(3):151-154.

[5] 沈渔.精神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55-856.

[6] PHILIPS MR, YANG G, ZHANG Y, et al. Risk factor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Lancet, 2002,360(9 347):1 728-1 736.

[7] 梁军林,孙录,赵静波,等.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3):144-146.

[8] 初永华,邵建波,丁树刚.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措施.职业与健康,2008,24(21):2 309-2 311.

[9] 马琅,张建新,魏嗣琼.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受欺侮经历现状及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45-446.

第12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要管理好一个初中班级,做好中学生的教育工作,教师必须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才质量已成为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3251名中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所长通过对500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初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初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初中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据专家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情况,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些现象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同学之中。因此,结合我校实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中学生正处在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不稳定阶段。在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教育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往往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得以提高,但心理冲突随之出现,这些心理冲突就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目前的现状看,中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调整与解决。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对新环境的适应刚入校的中学生面临两种新的环境一个是生活环境。比如同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位,集体学习中要面对比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等。另一个是学习环境,学校老师的讲课方式和小学教育不同,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学生自己逐渐适应。

2 、人际交往限制学生心理的疏导。由于网络的发达,学习任务的增加,现代中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等。导致中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中学生独生子女多,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中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

3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目前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普遍提前,而心理发展则严重滞后,两者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再加上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远远落后于成人。因此,心理发展水平同生理成熟速度的不协调,是其心理冲突的一个基本原因。

中学生因生理特征的发育逐渐成熟,使得他们心理上也产生了变化。

4、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和不安表现在情感方面就出现了对异性生理“秘密”探求的渴望,对异性同学的爱恋,我们称之为 “早恋”。有的中学生因为 “ 暗恋”,又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制约不敢表达,于是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从而导致精神不振,学习下滑。还有的中学生因为性格上的外向或向成年人模仿,在中学就谈恋爱,他们在师生中要么不被理解而被排斥, 要么因沉迷于所谓的“ 感情”而不能自拔。对于学生的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在行为上正确教育、心理上恰当引导,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5、中小学课程与学习方法的差异性。课程多,课时变少;学习任务重,游戏时间少了;压力与期望多,放松与关怀少了。这就要求中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学校教学,改变过去的被动,做到主动自觉。然而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有茫然失措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自律性差,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还有参加考试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6、现代网络与计算机对学生的负方向影响。现代教育已将计算机和网络引入了中学课堂。不少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这样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上课溜号、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所以,有些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沉醉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家长所给的零花钱没有得到恰当的支配,深陷网络不能自拔,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如不及时帮助调整,稚嫩的中学生难免走向人生的反向。

(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班主任工作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班主任除了要有较强的学科知识、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还必须有心理辅导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初中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贫困地区中学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要想把贫困地区中学的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管理的灵魂,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主任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背景,更是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班主任要严字当头,但过分的严厉,会引发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逆反的心理,不利于开展班主任工作。在课下之时应放下所谓老师的架子,和他们试着做朋友。由于处于贫困,大部分孩子家境不是很好。很多学生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是重组家庭,或是单亲,所以每个学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课堂纪律,但是不可否认他们都善良,淳朴,渴望爱和关注,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为了让他们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班主任不得不去深入、全面的了解研究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为以后班主任工作奠定坚实夯实基础。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抓住中学生每一个心理特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和表扬为主,以多树立典范,榜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任何学生取得成绩之时,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班主任也要e极表扬,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更上一层楼。同时让他们在老师身上感受到被爱和关注。当然必要的批评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身临于表扬环境之中,实际上也蕴含着不少的批评,对没有受到表扬的同学就好像受到无形的批评一样,这种批评往往容易被学生接受,会使他们下定决心,争取下次得到表扬,自发的努力。

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日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尤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 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三、回顾与展望

要管理好贫困地区中学的班级,必须得分析贫困地区中学班级的现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根据实情采取相应措施。贫困地区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复杂,任务繁重,班主任要在各项工作中,善于采取各种办法,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关爱学生,教导学生。要想把贫困地区中学的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培育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先决条件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背景,更是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更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主任角色的主导作用,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王新利.班级管理浅见[J].中国贫困地区教育;2008年02期

[3]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刘志春.王小红.优化班级管理探析[J].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