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

时间:2024-02-26 17:1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新课标课程内容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49-02

体育教学是落实课改的主阵地之一,体育课应该注重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新的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在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因此在新课标的影响下,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实效与形式的结合,课堂教学上掘内涵、重创新。课堂评价要全面、新颖。体育教学其实是落实课改的主阵地之一,它在学生的成长岁月中,已成为一道最亮丽、最令人向往的风景线。

一、新课标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在2011年新修订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中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与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终身体育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的基础。

二、新课标在体育教学中的革新

近两年来,体育课也有教育新的理念,对于这理念老师众说纷纭,出现的分歧很多,针对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的体育课才算精彩?十几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告诉我,老师在体育课堂上应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注重实效与形式的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因此,我在上课时就采用游戏内容来贯穿整个课堂。创编出新奇的游戏方法,并增加难度来吸引他们,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与群体活体活动的各种规则,并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例如:我在给学生上短跑课时,改变以往的先上“途中跑”,再上“蹲距式”起跑的老一套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起跑方法,并在练习中仔细观察、摸索、探究,看哪一种方法起跑最快。结果学生有蹲着的、有爬着的、有站着的……哨音一响,同学们迅速冲向终点,欢声、笑声、加油声、鼓舞声响成一片。改变了以往的一听跑就头疼的怪现象。同学们在快乐的气氛中很投入地完成了练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掘内涵、重创新。新课程标准明确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结合实际,可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这样,在课堂上创设了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没有拘束感。在初一的合作跑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组合(至少两人,多则不限),采用任何形式的慢跑,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想,方法各式各样,有多人的绑腿跑、有两人一组的手拉手侧向跑、有两人面对面的同向跑,千姿白态,学习效果也特别好。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密切配合的团队意识。

3.课堂评价要全面,要新颖。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必须促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练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要通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先让学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标梯度。

首先,教师应当把握好评价时机和评价的角度。在体操练习中,有位学生在给同伴保护帮助的时候漫不经心,发生了学生摔倒受伤的事故。我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加强责任心的教育,体育课上,安全重于泰山,如果出现上述现象,教师就应当首先从安全的角度去考虑评价的问题。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应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如团结合作、不怕困难、公平竞争、尊重他人、增强责任感等,这些教育随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只有技能学习而没有思想教育是不合格的体育课。

最后,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掌声和鼓励等。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行不行,努力就行!”“好不好,进步就好!”

三、结论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创造者,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的快乐与真谛。我们体育老师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更是一项更深层次的脑力劳动,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在新课标的导向下,引导着学生走进快乐的体育世界,让体育课因新课标、新教法而精彩。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

“新课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要求通过学生的身体活动与身体健康这两条主线,将中小学课程标准与学校的体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体育课程结构重新建构。“新课标”指出要坚持四个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并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新课标”依据学生的具体条件将体育学习划分为六个等级水平。“新课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教育部课题调研组在2005年底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改革的总方向获得了各级学校较为广泛的认可;课程设置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加具体合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进行积极的和本质的变化;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当前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已经进入逐步完善化阶段。此外,还有其他的调研报告也指出:所有被调查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其中超过95%的被调查教师认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认为传统的教育质量观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这一现象正在得到改变。[1]182

二、“新课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从“新方案”以及搜集到的全国十多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主要面对的是中小学,培养的主要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能力来看,多数院校强调“多能一专”、“一专多能”以及“强实践能力”。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方案要求通过术科必修课程学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主要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战术,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教学、训练以及组织裁判能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术科选修课的学习,要掌握所选专项的运动技能,并达到较高的水平。新课程方案中的专业学科类课程有所增加,而专业术科类课程的比例有所下降。黄汉升等人认为,“术科课程比例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学生不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相反的是在专业课中强调要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术科除要必修外,其他的一般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2]。与1997年的课程方案比,新方案中专业必修课总学时有所下降,选修课百分比上升了将近10%,并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形式开设限选课,这样的课程安排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与能力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适应“新课标”要求的高素质、强能力的中小学师资创造了条件。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新课标”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1.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技能教学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偏差

“新方案”中缩减了体育术科总学时,增加了基础课和学科类课程的总学时,专业学科类课时比97方案增加了5.6%,术科课程总学时比97方案减少了144学时。从1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来看,各校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按照“新方案”的要求设置的。访谈中,多数术科教师认为,术科必修课教学学时压缩后,对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培养不利。季浏教授认为,“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的教学。新体育课不但没有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相反更加突出运动技能学习。[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4]“新课标”还首次提出根据模块选项教学,要求高中阶段(10~12年级)的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与运动爱好。无论从体育课的性质、“新课标”的目标及内涵来看,掌握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术仍然是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毛振明教授也强调,我们现在决不是要什么“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要在全面端正体育教材观的前提下,在严格和科学地精选体育教学内容之后,有层次地、有重点地去“强化运动技能教学”。[5]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高校13位体育学专家调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锻炼;教学方法中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忽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需求,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中存在反映体育学科前沿水平的相关知识不多,反映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不够,没有凸显出关注健康的理念,普通教学中关于竞技运动的内容比较多,竞技色彩浓厚;各种技术课的教学中,高校教师自身缺少教材、教法的内容针对性的学习,对中学教材和教法不熟悉且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体教专业的学生科研能力水平亟需提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等问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教学能力结构不合理,学生难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3.高校实践性人才培养环节过于集中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检验,更关系到他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是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代表队的训练中实习,使学生的教学、训练能力得到锻炼。一些高校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从2007年开始实行3学期制,在各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在全校选修课中选修,或者听讲座,此外,要求学生走出校门或教室,进行大量的实践。山西大学体育学院要求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不得低于38学分方能毕业;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规定实践性环节不少于10学分;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1周教育见习、8周教育实习,此外,还有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等环节。从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运城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山西7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形式为中期见习和毕业前夕集中实习。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大四的第七八学期,实践周期为8~10周,在教育实践之前,每个高校都有一周的教学培训学习,给学生具体讲解实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自我;医务监督;意识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抽取分校教学点的3~6年级的每班15个人(总共6个班级90个人包括男43名,女47名),并对我校的2个兼职体育老师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男44份,女41份,男体育老师2份),回收有效率94.6%。

数据处理法:采用计算器计算后进行有效率的假设检验。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研究

1.调查结果

在体育新课标的引领下突出以“健康第一”宗旨深入人心,不仅让体育教师认识到医务监督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而且也要加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自我医务监督意识的培养。因此,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自我医务监督意识[n(%)]

从上表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医务监督意识都是比较强,这是个可喜的地方。有65.9%的男生与58.5%的女生自我医务监督意识一般,还有31.8%的男生与41.5%自我医务监督意识不强。经过这次的调查,我认识到学生比较缺乏医务监督意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或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2.分析原因

我主要把医务监督分成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自我医务监督和教师组织活动的医务监督。学生的自我医务监督主要从运动心情、排汗量、精神状态、不良感觉等来分析的,而教师组织活动的医务监督是从学生做准备活动、器材的安排以及进行体育活动时有没有安排保护措施等来进行分析的,在教学操作中教师主要从主观感觉来处理,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少用到客观指标来进行医务监督,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表2 教师组织方法是否适当[n(%)]

通过问卷调查: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组织方法还是比较适当的,男生认为适当的占79.5%,一般的占15.9%,不是很适当的占4.6%,女生认为适当的占68.3%,一般的占24.4%,不是很适当的占7.3%,通过对一些认为教师方法组织不适当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那几个学生的体质普遍都比较差。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监督体育教学的组织和运动条件

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认真组织教学。做到教学组织结构有序,安排课程内容及教法手段既能全面增强学生素质,又能照顾不同生理特点和个体差异,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指导学生学会掌握练习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运动量大小与影响锻炼效果的关系,当观察学生运动量过大时,要及时调控,避免因此造成学生过度疲劳,既影响健康,也会因恢复过程延长而影响下节课的学习。

2.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和预防措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提高学生守纪自觉性和安全防范意识,把安全防范贯穿于每次活动始终。教师发现有学生急于求成等倾向时要及时提醒制止,预防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4篇

一、体育课要改变教学观,让学生快乐

长久以来,传统体育课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为主,其教材结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效能,致使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过分地强调动作技术,让学生机械模仿,被动重复,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单调、厌倦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降低教学效果,阻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解与示范有机结合,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体育课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模式,寻求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以提高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课堂教学法。

体育新课程指出: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使其身心真正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采用快乐方法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的活动乐园,让学生快乐势在必行。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乐园

学校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体育课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呆板、陈旧、气氛紧张,使人压抑。加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全面控制,既限制了学生的自由空间,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的灵活,学的实效。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激励式等教法。学生运用模仿法、创造法、情感体验法、再现法、互相纠正错误法、对比法、小组之间比赛法等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过程要多采取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分解法、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以及感官上全方位领会体育动作的要领,掌握动作的方法。学生练习,要充分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课堂气氛,让游戏练习法、比赛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循环练习法、重复练习法有效发挥作用,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取技能、得到锻炼。

实践证明,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不仅打破了郁闷的教学气氛,而且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激发了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望,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进而体现了教的灵活性,学的实效性。

三、因材施教、因需示范,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感受快乐

在体操教学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都存在着恐惧和犹豫的心理障碍。为此,在学生学习动作前,就必须尽可能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融洽、和谐,消除紧张情绪,感受快乐。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运用体操术语和解剖术语,运用果断而简明的语言来描述动作过程、身体部位的运动方向与器械的关系等。讲解技术动作的关键要领,并辅助以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明确要领,从心理上坚信自己能行。然后让一名胆大、心细、基础好的学生出来示范,学生边示范教师边讲解,使之顺利轻松地完成示范动作;当学生看到动作并不难,而且没有什么危险,学生的信心就会增强,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学生的努力,每当发现学生的动作有所进步时,教师要马上予以鼓励、表扬、分析成功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信心,迅速地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技能技巧。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压臂抬头、振髋、转体、推手等词语来强化动作,恰如其分地使用技术语言进行体育教学,效果很好。

田径教学内容一般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大都不太喜欢上这类课,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的动作要领详细讲解,那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不佳,特别是初学者容易造成一种心理负担,感到动作复杂、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讲解的语言要生动、精练、简明扼要,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收到良好效果。为教铅球的侧向滑步动作,我就把它总结成“预摆1—2次,左腿摆出,右腿蹬伸,滑步摆蹬收压快,两脚几乎同时撑”,然后边示范边讲解,效果较好。在耐力跑教学中,适时地说一声:“看哪位同学能坚持到最后?”可以起到加油鼓劲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持之以恒精神。另外,诙谐幽默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对学习枯燥的田径内容具有“调味”“”的作用。

在低单杠教学时,翻身上杠这一动作是教学难点,个别同学无法把握这个动作的要领。当体力较弱的男生上杠时,你可以帮助他一下,还可以说:“平时要多锻炼,才能长成健壮的男子汉。”好胜的男生会在伸伸舌头的同时想:我一定要努力锻炼,长成男子汉。当一名性格内向又“弱不禁风”的女生做同样的动作时,教师就不能用带有讽刺的话来刺激她,而是要给她一点鼓励和勇气,让她大胆完成动作。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作用很大,而无声的语言作用就更不可估量了。当学生做完动作后,轻轻地拍一拍他们肩膀;动作做对了,教师向他们微笑着点一下头,这些行动语言,就像甘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激发着学生的活动热情。

新课标带来新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消极情绪,积极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学生的厌倦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理解和学会运动知识和技能,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防止其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第5篇

关键词中学拓展训练实验研究

一、前言

(一)拓展训练的内涵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寓“体验”,是在体验下的感悟、震撼下的理念,把重点放在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方面。拓展训练通过特有的体验式培训,采用“先行后知”的教学方法,不是靠说教去传授知识和经验,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实践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项目所蕴含的丰富理念,然后通过反思来获得深刻的认知,改变落后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以及行为,磨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由于拓展训练适应了时代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使其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

(二)高中体育新课标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标除了注重学生在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和身体健康的发展外,同时更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锻炼。《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在心理健康方面,也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拓展训练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从这点来看,与新课标所提出的社会适应目标是非常吻合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汕头一中2013级高一11个教学班进行抽样,4、5、6、9班共205人进行“拓展训练”教学模式授课,实验前所有研究对象均无重疾病,健康状况良好。各班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查阅国外有关Outward Bound、Project Adventure、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等课程体系和体验式学习的文献资料,通过网络查阅了国内外50余篇有关拓展训练的文章。

2.实验法

(1)对汕头一中高一11个教学班进行抽样,以4、5、6、9共4个班205人为研究对象,对4个班进行每周一节(45min)共8周的将拓展训练溶入体育教学中进行授课。实验后分别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卷调查。

(2)拓展训练内容的确定:由于中学校园设施的限制,结合拓展训练项目分类,我们尽量使用不要任何器材的项目和需要简单器材的项目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教学。

3.问卷调查法

利用体育课,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实验完成一些不过分依赖器械,简单易行,有充分安全保障的团体类拓展训练项目,同时调查和了解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心得。对4个班共205人进行实验后的问卷调查,发放调查表205份,回收问卷205份,回收率100%。

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对问卷进行检验,将问卷呈送给30位专家,进行了效度检查,结果证实问卷的有效性为86.7%。

可信度检验:本调查采用的是重测法进行问卷的信度检查,选取其中的20位教师进行前后2次问卷调查,两次调查间隔7天,重测信度皮尔逊相关系数R=0.98,高度相关(P<0.01)。这表明问卷的可信度较高。

4.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对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平均数和百分比的处理。

5.逻辑分析法

对所搜集的资料及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结合实际运用合理的逻辑学知识,采用了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对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进行了逻辑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内容步骤及结果分析

1.实验内容及步骤

由于中学校园设施的限制,结合拓展训练项目分类,我们尽量使用不要任何器材的项目和需要简单器材的项目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教学。本研究对4个班共进行3个项目为期6周的实验,每周1节(45分钟)为1个学时共6个学时。3个项目分e是:信任背摔、挑战极限(爬绳)、合力冲击见表3,实验操作步骤见表4。

2.实验结果与分析

(1)拓展训练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校体育课程5个领域目标。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以实现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总目标。拓展训练进入高中体育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同时这项运动着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可以融入本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因而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拓展训练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校体育课程5个领域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拓展训练的练习,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表5可以看出,参加实验的学生全部认为感觉很好,并且上得很愉快,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开端。”(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拓展训练的体验,掌握了爬绳的基本技能,提高了体能、锻炼了胆识、学会了向困难挑战的能力。(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拓展训练的练习,发展了学生的体能,提高了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4)心理健康目标。通过拓展训练的练习,增加了学生自信心,培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5)社会适应能力目标。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2)针对高中生的特点,拓展训练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从小受到家长的娇惯、纵容,孩子养成任性、孤立、自私、没有爱心等不良习惯。但是他们也渴望与同学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鉴于这些情况,拓展训练可以针对高中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与心酸。这样特有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敞开心扉,建立起彼此的信任、理解、关爱,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使学生在性格乃至个性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中学时期,学生都背负着高考的重任,许多学生将几年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这一任务上,难免压力重重,教师和家长也时常叮嘱学生抓紧时间,然而长时间地处于高压状态,势必会降低学习效率,适当开展素质训练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达到很好的放松效果,帮助学生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3)拓展训练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目前中学体育课除了增加体质外,更重要的是进行体能上吃苦的磨练,培养学生竞技体育意识,从而导致了一些思想意志较薄弱学生逐渐丧失了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在这种循环下,体育课项目偏重竞技性。即使一些集体项目也没有充分发挥项目的核心内容(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并没有延伸到精神的层面,不能完全挖掘出学生内在的潜力和极限能力。而拓展训练中的许多项目利用“先行而后知”让学生在心理感受和兴趣上大大加强了对项目本身的爱好。所以,拓展训练正是延伸和有效的补充传统体育课在学生心理发展上的需要。

拓展训练进入体育课堂将是对普通中学传统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拓展训练融入中学的最佳功入点,它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也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若能成功地运用生动有趣事的拓展训练,将会使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性倍增,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中学人才培养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拓展训练一定会在此我国中学体育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拓展训练引入中学体育课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对我国普通中学体育课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2.拓展训练面向全体学生,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量身定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通过体验式学习、实验,开拓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了《新课标》提出了学校体育课程5个领导目标。

3.拓展训练进入中学,有利于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

(二)建议

1.建议将拓展训练作为体育课中的必修课,使未来的体育教师都能胜任此课程的教学任务。

2.上课形式可以是体验形式的,也可以是比赛形式的,拓展练的比赛是对体验的加深和强化。

3.建议每周上1次,1次为2学时,对部分项目,若在1次课上没进行回顾与总结,可在下一次课基本部分之前进行回顾与总结。

参考文献:

[1]李艳.浅谈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中的普及和发展[J].科技信息.2007(16):P166-189

[2]唐风新.对中小学生军事素质拓展训练的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6.17:P87-88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因势利导 高中体育 锻炼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02-01

随着新一轮的课改的进行,根据新课程的精神,教学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并设置了相应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也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我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贯彻体育“强身健体,健康第一”的职能,快乐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体育课堂,带给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的健康水平。

新课标针对体育教学每一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提出了若干内容或活动建议,这些内容或活动建议同时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体育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内容和方法,则由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而增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也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一、因地制宜组织训练项目

新课标设置了水平五,以便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四级学习水平相衔接。水平五是高中学生普遍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标准》在水平五和水平六中各设立六个运动技能系列。每个系列包含若干模块,一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如篮球、有氧操、短距离跑、中长跑、太极拳、轮滑等)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我经过仔细研究以后发现,根据我校目前具体的条件来说,太极拳和轮滑项目根本无法实施,所以授课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课程调整。在体育组几位老师的共同协商下,我们又组织学生代表进行问卷,最后决定以球类项目和田径运动为主要课程。球类主要安排了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几个训练项目。

二、不拘一格组织上课形式

一般说来,体育课是所有课程中组织形式最为灵活的,体育教学方式也不是单一的。即便如此,传统的体育课授课基本上还是以单一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指点——轮流演示”模式为主。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习惯了按自己的思维定式,严格要求学生的意识、习惯和行为“规范化”、“格式化”。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体育锻炼,枯燥单一的授课形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更使许多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宁愿呆在教室里做作业也不愿意上体育课。

新课改实施以后,用“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教师要由课程的主导者、传授者转化为“首席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终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尝试着把体育的课堂形式由“单一”变成“多样”,引导学生选择那些教育和体育价值较大、有利于身心发展和终身体育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让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竞赛式练习、男女生搭配学习等各种不同的练习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体育活动中,在快乐的体验中轻松地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因势利导,组织多项体育活动

无论是学习哪种课程,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普遍存在的,体育课也不例外。譬如有的学生倾向于球类运动,有的学生比较喜欢田径项目,有的学生喜欢参加团体项目……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大多数男生都比较喜欢打篮球、赛跑、排球等激烈的运动项目,女生则多倾向于羽毛球、乒乓球、跳远等项目。因此,教师要兼顾学生之间差异性,就必须要组织多项体育活动,让爱玩的学生在酣畅淋漓的玩乐中学习,让喜欢安静的学生也能得偿所愿。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我还经常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和别的班级进行拔河比赛、邻班友谊比赛、篮球比赛等比赛项目,让学生经常有机会和其它的班级一决高下,在竞争的氛围中,学生的好胜心很容易地就被激发了出来,参与的热情也是一次比一次高涨,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强化意志的目的,还培养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参与热情和团体竞争意识。

四、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锻炼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项终身的课程。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学生自发地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建议学生成立课余兴趣小组,建立篮球队,还可以每天早起晨跑,做下健康的体操舒展肢体等。不仅要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还要立足长远发展,想方设法的让学生保持体育锻炼的热情,让体育成为学生强身健体的终身课程。

第7篇

【关键字】新课程; 教学模式 ; 教师角色 ; 地位

新课程顺应时展的要求,“导、研、评、练”的教学更进一步明确了一些做法及要求,它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体育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决定着教学目标、方式,同时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成效,因此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成功基础因素之一就是如何改变教师角色。因此这是对教学模式的新探索,同时也对教师的角色地位提出的新挑战。新课改新模式下的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呢?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强调新模式下的教师角色。

1教学观念

1.1认识到新模式下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学思想,是从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提出了教学模式,给沉沉老去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一切都应以人为本,新模式的关键是教师,因为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决定着教学的目标、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成效。此教学模式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对自己角色定位。

1.2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体育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研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运用上,教师除了要自己对学生进行评价外,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互评;在对课堂的引导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动作路线的被动记忆到学生去主动去完成课堂上的练习。

1.3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只有教师在新课标新模式下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有”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例如在游泳体育课中,教师不是传统的教练员,不是课堂的统治者,要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教师要从开始的“导”――与学生共同探究――多元化评价――多种练习方法进行充分的准备,这样一堂真正属于师生共同的体育课才能成为学生的课堂,也唯独如此,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扬起新课标的风帆,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课堂,共同收获。

2教师角色地位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都处于主角地位。常言“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仿佛教师决定了学生的一切,这种教师的绝对权威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湮没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扭曲了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化知识的建构,同时更扼制学生探究型学习的可能。新课程新模式下的课堂,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的与学生互动学习。它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是为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设计的师生共有课堂。

新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重大转变,教师独霸课堂的教学权威感将消失,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话、平等参与和评价教学活动,真正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认同学生的观点,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时更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展示条件;与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更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空间,例如在体育课堂上,再也不是体育教师一直站在学生的最前面,对学生进行管制,而更多的是在导入本课内容后,体育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与学生共同研究动作路线,更多的是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会乐此不疲的去研究动作内容,最终他们会体验到自己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新模式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组织者,作为组织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他们营造一个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好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的去完成学习内容,体验过程,在体育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真正从被强迫过度到主动体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要转变学生注重接受性的学习,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改变过去的机械性模仿动作,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能力。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问题的帮助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掌握基于问题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探究领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都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评价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做出自评互评,最终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动作技术。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方法 创新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体育教师要由原来的重知识、技术传授向重学生身心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限制学生自由(如随时向教师发问),转变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转变。

体育新课程主要是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客观条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互相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动机时,可以创设各种外部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如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内容,采用时尚的街舞、健美操、搏击操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外部学习动机以后,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并引导这些内部心理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生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如让学生自己创编街舞、健美操等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并且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什么动作技术为出发点设计的,它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远期教学效果的最佳获得。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追求的体育教学模式则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出发点,最终达到由“教”到“不教”,由“学会”到“会学”这一目标发展。在“快乐足球”中米卢提出了:单纯性的竞技体育也可以快快乐乐地训练、快快乐乐地比赛拼杀。米卢利用此理念激发了国家足球运动员的内在激情,从而实现了中国队进世界杯的梦想。而我们的中小学体育何尝不可呢?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传授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动作或提高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打从心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失去信心。新课程标准下的快乐体育教学,应该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因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要想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快乐体育强调以积极的方式去促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追求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和最拿手的体育项目,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乐趣。

三、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改指出,教学应以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为首务,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愉悦活泼的教学情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初中足球教学,我们可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产生兴趣,发现不足;这比教师单纯地为他们纠正技术动作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外,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当前体力等等。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有用、有效,自然会激发他们在跑步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注重面向全体,体验成功

体育活动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让他们“玩得有劲”;对那些动作发展较差的学生则降低动作要求,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跳跨栏活动中,要提供几种不同高度的跨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增加高度。教师只是起到引导、鼓励、保护学生的作用。兴趣与成功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用成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只是想当然的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成功。例如教师可以用一个难度较低的动作让学生学习、考核,学生自然能取得比较高的成绩,以此体验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慢慢地就会在快乐中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第9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差异教学

所谓差异教学,通常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等,以适应学生在准备水平、智力倾向、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新课程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凸显了体育新课程中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实现差异教学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差异教学是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优质体育课堂呼唤差异教学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无论学生的发展水平、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兴趣等如何,教师大都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方式、统一的评价维度,这对身体素质与体育需求各异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教师对体育成绩优异和体育成绩不良的学生在交往方式、交往时间、关注程度、期望水平、积极评价方面的差异,往往是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况。

关注体育教学中的体能素质差异,提高教育质量应该成为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自觉行为。体育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这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师肩负的重要职责。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和实施体育新课标的今天,只有对学生进行差异教育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体育教学才能发挥出育人、健身、娱乐等功能,真正地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优质的体育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实施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体育需求得到满足,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多样化的学生结构需要差异教学

差异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和后天生理、心理发展逻辑的必然状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高的要求,会造成有些学生获益,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受挫折或失败。体育教师应承认学生在体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在教学过程寻求适合每个学生的运动、健康素质不断发展的有效教育方式,使学生个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体育教育公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异主要是来自身体条件、运动技能、心理承受力、特长兴趣等因素。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学生,明白学生的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在体育教学中应通过区别指导或分组、分层教学,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认识学生间的差异,并围绕学生间的差异设计情境,构建师生互动共学、平等对话、情感有效交流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扬长避短”,实现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育中实现差异教学的策略

(一)使教与学两类变量最相适配的策略

“差异教学”就其本身的概念而言,就包含了要求教师的“教”去适应学生的“学”的含义。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兴趣爱好、智力状况和学习风格(它们代表着“学”的变量)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方式,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如果教师的教学,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它们代表着“教”的变量),考虑到了学生的这些不同,并与之相适应,那就叫“差异教学”,否则,就不叫“差异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两类变量的适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内容必须对学生具有适度的新颖性,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接受水平。第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第三,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包括教学的进度安排,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技能水平相适应。甚至连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与学生的技能水平密切相关。例如,篮球教学中的四角传球,这对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是适合的,但对篮球基础差的学生可能不适合。第四,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供的学习媒介,要与学生擅长的体育项目相适应。多元智力理论的创立者加德纳就指出:“以个人(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应该在评估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倾向方面富有经验。这种学校不但寻求和每个学生相匹配的课程安排,也寻求与这些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二)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

“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主要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设计和安排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优势技能和学习风格偏好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在优先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技能和学习风格偏好相一致的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前提下,也要尽可能去接触、了解和参与其他的学习内容或活动。

“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的本质在于,强调运动项目、任务及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它至少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运用自己的体育特长,完成自己所擅长的任务,按自己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这对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提升学习的效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机能方面的欠缺或不足进行弥补,促使学生各种生理、心理机能得到协调发展。多元组合与交替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为学生开设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体育选修课或体育课外活动课,以满足和发展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第二,围绕同一体育选项,给学生设计和安排多元化的学习任务;第三,教师在同一体育项目的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开启多种不同的技能活动窗口,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教授同一内容,创造一个能使所有学生都受益的学习环境。

三、实现体育差异教学策略的途径

体育差异教学应该在教学目标、计划、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并根据差异教学策略提出具体的实施途径,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并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健康意识。

(一)科学测查

对学生差异的测查是体育差异教学的前提。为了能较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可分别采用问卷调查、交流谈话、体能测试、心理测查等方法去发现个体差异,如体能的差异、体育学习态度的差异、心理承受能力间的差

异、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等。这些差异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的特殊性。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个性特征、学习风格、动机、兴趣等,才能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准备不同的教学材料。这种对学生的测查伴随在每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当中。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也是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随时进行,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二)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在对学生运动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科学测查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差异教学既照顾差异,又要对每个学生都具有挑战性,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速度去学习,可以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可以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也可以异教材、异进度、异要求。这些做法保证了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够处于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保底线,在此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的实现。具体到每一节课,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并鼓励学生努力达到最高层次的目标。这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量上的差别,它既可能有量的差别也可能有质的差别。

(三)开放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体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学习内容。差异教学需要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统一的模式,并依据体育运动的可替代性特点,体现出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一是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有充分的弹性;二是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需求,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考虑到体育运动项目具有的非阶梯性和学生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在差异教学的课堂上,体育教师要提供开放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使学生具有开放性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为了照顾学生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提供开放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之后,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把它呈现传递给学生,对于促进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提高、爱好专长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及团队意识形成等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鉴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是灵活多样的,在一节课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在差异教学中虽然强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也强调这些方法的运用都必须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只有适宜与否的区别。

(五)弹性的组织形式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会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安置,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让学生同质分层或异质合作。单纯的同质分层可能会产生标签效应,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单纯的异质合作也有可能使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只能在合作的小组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其他学习较困难的同学,缺乏与同水平同学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会使他们陷于自我满足的状态,影响他们的进一步提高。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在体育差异教学中,要把同质分层与异质合作结合起来。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分组应是弹性的、动态的,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变化。在弹性、动态的体育分组合作中,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都能够得到发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同体育锻炼需要的学生也能够得到教师及时的关注,可以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感觉到被接纳、被尊重,有成功感,这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六)多元化的体育评价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37-02

我们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全面发展不仅对人的智力有要求,也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要求,所以,要想实现更好的教育教学目标,体育的作用不可忽视。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而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当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体育也成为人们适应社会节奏、调节身心的重要方式。在中国的体育体系中,学校体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途径,是一项基础工作,而小学体育则是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整体的效果,有着长远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抓好小学体育这个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起着基础作用的课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更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新课改要求,从而更好的开展小学体育教学,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领会体育新课标,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过去的小学体育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和体育运动的技能,过于强调体育的"竞技性",没有从健康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不够丰富。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小学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教育,应当遵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目标要求,将"健康第一"的体育运动思想作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加以贯彻实施。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除了开展一些传统的固定项目外,还可以结合大纲要求,结合学校所拥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既要有一些竞技性的项目,还要有一些游戏类、娱乐类的项目,将各种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不断丰富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让体育教学与全民健身的运动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同要求。比如,有些地方发展的花样篮球教学、抖空竹等特色教学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教学创新。

2.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往往过于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形式上过于简单粗暴,往往是教师演示和教导,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教育和训练,被动参与体育学习,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而且也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把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作为一个重点任务,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体育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小学体育教学。

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做到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加自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参与学习和享受学习的过程,更容易做到深入学习,也更容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小学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不是很重,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吸引,也容易受到相互间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变化多样、需要学生合作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除了采用教师讲基础知识再进行示范教学,组织学生模仿教师的传统做法外,除了单纯的模仿练习,还可以多采用一些小组合作练习、自主练习、相互纠错等等方式。同时,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想法,更新教学方式和内容,适当增加游戏、娱乐类的活动,做到寓教于乐。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学生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逐渐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一个稳定的习惯上,从而提高我们教学的成效。

在注重整体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传统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标准化、统一化,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所以,效果也不够突出。对此教师应该在注重整体教学的同时,更要围绕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而展开,尊重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性,注重教学中开展"分组教学"、"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健康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强化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具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总之,教师要坚持以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体育训练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为目标,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创动作有特色"。

3.将体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了判断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检验标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否认真对待学生,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否默契,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展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有效性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应该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真确价值的过程。有效教学主张老师树立教学目标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运动技能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而,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使体育课堂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体育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的,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从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收益。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收益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传统教学的缺点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以传授技术为主的指导思想仍在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仍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感情、意志、心理、生活独立性等方面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内容枯燥、师生间很少有互动。

传统体育教学技术性内容过多,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需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与社会和自然脱节,不利于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和环保意识的形成;不注重联系学生的身心特点,缺乏自由选择的余地,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太少,一直都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体现。

(三)体育教学方法缺乏新意。

始终都是老师示范,学生练习,没有形成宽松、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不利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从而导致体育课的气氛不够热烈,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师生间缺少团队的凝聚力,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意识和协作精神也就得不到培养和发展。

三、制约体育有效教学的因素

判断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要看学生是否有能力的提高、技能的增长,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进步大,说明课堂有效性很高;反之,有效性很低,甚至没有。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制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教师如果在备课的时候忽视了对上课时间的考虑,而把教学目标制定得非常细致和具体,就会使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的限制无法完成。给学生安排过重的负担是与新课标的思想背道而驰的,因此要适度给学生放松一下。

(二)忽视了运动技能的教学。

在很多中学里,体育课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由玩耍,教师只是负责监管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完全忽视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事实上,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是整节课的灵魂与精髓,应该贯穿在整个体育课堂中。如果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那么就会阻碍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也不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关注技能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后所获得的愉悦心情。

(三)片面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少体育教师认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一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如果片面强调兴趣而不重视自身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也是错误的。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出现了学生自由玩耍的局面。这样的体育教学虽然受到某些学生的喜欢,可是没有完成任何教学目标,就属于无效课堂。

(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少体育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只是一味追求学生的好评,不重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更不要谈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了。为了让学生高兴,体育教师允许学生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时间长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任何的提高,教学内容基本为零,课堂有效性成为空谈。

(五)忽视了方法设计。

也有不少体育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也很注意实施,可是不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不注意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他们把体育教学目的简单地理解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要领。

四、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针对以上种种存在的教学现状,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改进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

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并非要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改变以往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完全将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倾向。

例如在田径项目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追求学生的运动成绩。也就是谁跳得高、跑得快、掷得远就是好的,而忽略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真正目标——健康第一。因此,我们在今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提高和体育锻炼方法的培养,使学生的能自我锻炼,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体育成绩的卓越。

2.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始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引,不断转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体育教学当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而不是看做一种目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3.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由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转变,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运动员”向“教练员”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裁判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做学生的“搭档”、“朋友”充分的融入学生当中,利用各种方法调节课堂的气氛。

(二)精心的备好课。

备好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认真学习专家的专题讲座。专家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从备课的意义、备课的理念谈到了具体的备课方法,指出教师要树立终生备课的思想,要更加注重隐性备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丰富自身内涵,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要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是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3.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冷漠、紧张、对立,学生就不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如果师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体育课。反之,师生关系僵化、抵触、紧张、对立,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学生不买你的账,不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一切都是枉然。教师只有和蔼可亲、宽容豁达,学生才有可能生动活泼起来。

(四)创设和谐的学练环境。

体育运动场地、体育器材设备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要给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年龄、体能、技能、心理特征的场地和器材设备,对那些正规的竞技项目的器材设备、场地的大小与硬度、器材的大小与重量、设备的规格等进行教学改造,或创造一些新的器材设备,并通过改变规则、动作要求与组合等,增加学生完成动作的可能性、参与运动的乐趣。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共同自制一些体育器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筹划,全面设计好场地、器材。场地、器材的布局要新颖、美观。

(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

要想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1.要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完成体育教学,就必须把握住学生个性、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了解学生兴趣的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放矢,因材施教。

初中阶段,初中生在小学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地分化,也更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他们对体育课和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和选择受性别、个性、原有体育基础,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男生多喜欢运动量大,竟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项目。女生则更爱好动作强度不太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运动项目。

学生对其产生兴趣之后,才会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教师要注意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适当借助于教学工具。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示范动作要领,还要用适合学生的语言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

2.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要激发学生学会表达自,对体育的看法,敢于和善于提问。教师要做好教案的设计工作,依据学生的具体知识和水平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特别要掌握好教学设计的难易程度和手段,不断提出和处理各种问题。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较低的起点进行多方位的设计,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式和途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充分的有效的启迪,这样学生才会有林林总总的想法和创意;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创新的萌芽才能有机会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3.内容要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对其安排难度过大或者过小的教学内容,否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特征的鲜活个体,学生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一定要照顾到所有学生,使其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4.增强对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

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动作要领的教授。体育教学中的动作要领是在体育运动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体育研究者总结出来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指导性非常强。因此体育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动作要领准确表达给学生,学生在充分理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就会更熟练、更准确地完成各项体育动作。

5.整合体育方法和设计。

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运用了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的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增强求知欲。学生在习得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过程中,思维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看表面现象,还需留意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意识。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运用诸多教学情境、方式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思维。

6.内容新颖与形式多样化。

从实践看,体育教学中,速度、耐力、力量和灵敏性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技能的巩固,都在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练习中获得的,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若不注意教法的灵活性、动性、样性和内容新颖性,总是死板的去教、去练、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力求全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发展个性和对体育诸多项目的爱好,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增强体育锻炼的实践,促进他们自我锻炼能力的形成,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六)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活动量的大小、学生情绪的反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力求避免重复、烦琐、单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各种体育练习,从而达到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

1.采用比赛教学。

中学生多争强好胜,一听说进行比赛就跃跃欲试,所以可以运用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学的方法要多种多样,努力克服“教师示范、讲解”的单一模式。直观教学非常重要,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录像、光盘等音像资料,加强直观感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练习中,提倡好帮差活动,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后,进步将会很快,可以多请学生作示范或表演,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和展示创造力与表现力。教学内容的竞技化、教学方法的成人化以及教学组织的程序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2.采用教学形式游戏化。

游戏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为此,可借助游戏的形式,把一些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寓练于趣”,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做下肢力量素质练习时,可以搞多人都能参加的立定跳远接力和用单双脚跳前进的划龙舟等。

3.采用“激励”教学方式。

激励教学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效。要避免简单的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说:“你的动作非常好,我很喜欢”,“大家来看张三同学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是成功的”等语言进行激励。同时对他们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等非言语性动作奖励将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前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策略,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服务于新课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改革;发展;专业能力

1.前言

纵观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因素往往成为左右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任何课程都要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效果。课程改革的历史都证明,任何课程都必须包括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新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去解读新体育课程标准并能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呢?

2.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2.1 体育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终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个过程,它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无论在何处,教育总是贯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渊源于终身教育的终身体育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来减少现代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十分关注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他们打下爱练爱玩和会练会玩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育,它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必须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2.2 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一直以来,由于受竞技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本质区别认识模糊,于是,竞技运动项目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诚然,竞技项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课堂中,就难免会造成课程内容的竞技化、成人化倾向。此外,我国以往对每一项教材规定具体的学时比例,目的在于全国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却造成了统一性有余而灵活不足的结果。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与2000年《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着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2.3 体育课程评价日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体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再次,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3.建立新理念、改变旧观念

3.1 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教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适应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体育教师将不再是为了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他们将帮助每一个学生分析并确定自己的体育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和方法。体育教师将变成导师和咨询人员,而不是继续充当高高在上的绝对正确的权威。体育教师还应成为体育诊断方面的专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工作中,他们都应能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等诸多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2 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在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进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中。大卫?奥麦基曾说:“真正的教育决不是从科学、历史、文学以及艺术中拮取一些事实,而重要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而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体育教师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体育课程建设将面临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还是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科研促进体育课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型的体育教师。

4.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注重整合、创新与设计

4.1 优化整合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单单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不能与现在的教学相适应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加以整合和优化,现今的教学模式很多,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合作式”教学模式等。为此,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模式,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是体育教师们应该较好地掌握的。笔者认为,要想较好地掌握和合理的运用这些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模式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要分析其优缺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其运用的价值有多少,是否值得运用和借鉴;其次,要对模式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的需要从这些教学模式中选择出适合教材内容的操作性强的、实用的、价值高的、效果好的,还可从各种教学模式中选择出各自的精华部分再进行整合,进行创新,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不断修正,逐步完善,做到选择模式、优化模式、整合模式、创造模式。

4.2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任何教学都是一门艺术,体育也不例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这样才能融益智、健身、添趣于一体,从而启迪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育教学应以活泼、自由为主,将封闭式的传统体育教学,发展成为开放的现代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加强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原本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唤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学练时做到入趣、入情、入境,获得生动的主动体验。例如教学生跳远,目标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可以先不讲解跳远的有关动作要领和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相象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思考,怎样的跳跃动作是比较合理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提示,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跳远动作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讲解几种不同的跳远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跳远技术,这样就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跳远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4.3 多方位、多角度的设计课堂。随着中学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也越来越重要我国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序进行的,即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总是整理队伍、报告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准备部分是让学生慢跑和做操;基本部分是让学生按大纲规定的两个基本教材进行学习和复习;结束部分要求学生做放松练习和教师课后小结情况,这样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实际上限制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扼制了体育教师的创造性。

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课堂教学程序要以生理学、医学和心理学为依据,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因此,新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程序是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潜能,设计出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并具有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程序的课堂教学效果来。学生上体育课主要是想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释放身心能量,调节紧张情绪,获得愉快体验。

因此,课改后的体育课不能再成为军事课,要避免过去动不动就让学生站军姿、罚跑步和体能训练,尽量少搞队列队形训练。所以,体育教师要转换观念,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运动场地和器材等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程序。

5.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训与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课程建设中的进一步确立,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性。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也越来越显性化。它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和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如此改革,迫切需要培养适应新需要的体育教师,也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新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地需要的继续教育模式。

6.结束语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基础上,更重视体育对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作用上。如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锻炼的能力等。在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下,通过体育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围绕“健康第一”的宗旨,教育出“健康”的,高素质的人。为此,体育教师在组织与实施中需转变传统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塑造者,成为创新型和科研型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s].2002.

[2] 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陈琦、杨文轩等.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体育科学[j].1985(5).

[4] 李锋、孙向燕.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与管理[j].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