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

时间:2024-02-27 14:3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概述

第1篇

[关键词]善治 应急体系 多主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16-02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分布广、强度大、损失严重,几乎每一年都会发生洪涝、风沙、泥石流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近些年我国屡屡遭受大的自然灾害袭击,如2006年南方罕见的台风、雨涝、干旱,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在今年3月份的西南五省市大干旱,夏季以来我国多地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自然灾害不仅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危机,迫切需要建立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方、运转高效的自然灾害应急体系。

一、善治理论概述

西方治理与善治制度的实践是对公共领域的危机或民主政治衰败做出的拯救性的回应。善治理论为我国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综合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善治的五个基本要素有:1.合法性,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法治,它指的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透明性,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每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信息,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4.责任性,它要求管理机构及其人员在公共管理中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5.回应性,基本含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

善治理论的五个基层要素为我国灾害应急体系的构建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即灾害应急体系的构建应有法可依,程序合法;同时保障灾害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明确应急体系中各级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职责;建立反应迅速的应急管理机构。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定统一的《国家灾害应急管理法》,完善我国灾害应急法律体系

法治是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是善治理论的重要内容。我国己制订了上百件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法令,如《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但是各法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在立法精神和具体内容上缺乏协调和统一。我们不妨借助国外的危机管理经验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结合国内处理各类危机的经验,制定出一部统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性规范防灾减灾工作的基本大法。通过该法对减灾法律覆盖的灾种、各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力和义务、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公民权利的保障、政府信息的通报、危机处理的责任追究等问题做出明确的界定。同时,在灾害应急之外,还需要制定《灾害救助法》《灾后恢复重建法》等,来保障灾后的重建工作有法可依。

(二)构建多主体参与应急机制

善治的本质特性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合作管理,这就要求现代灾害应急体系必然是多主体参与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自然灾害呈现高频发、大规模和国际化的特点,单靠政府难以应对和适应新形势下的危机。因此,需要打破传统灾害应急管理政府一元化的格局,引入多主体参与的应急机制。即构建政府、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共同应对危机的多元主体的参与治理机制。这里既包括政府与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公民的合作,同时也包括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于我国的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家手中,政府在这一参与机制中应负主要的应对责任。即建立的是政府主导、社会辅助的多主体参与机制。

这种多主体参与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自然灾害的救助负担,降低了灾害的救助成本,提高了灾害的救助效率,也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由于自然灾害早已跨越了国家,甚至影响范围波及全球。世界各国协同应对全球化的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和责任。多主体参与的应急机制,’有利于危机应急体系的协调和高效运作,对全面应对危机起了重要作用,如下图所示:

(三)做好灾害信息的新闻工作

为了控制灾害危机,稳定社会秩序,避免社会恐慌,政府必须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奥古斯丁总结自己应对危机的最基本的经验,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说真话,立刻说”。因此,在公共危机时期,政府要采取公开、迅速的信息方式,确定新闻机构,代表政府向社会政府的有关工作情况。其主要的途径为:一是通过政府的门户网站进行危机信息的工作,将关于灾害危机的第一手消息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二是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授权发言人在特定的场合定期向公众媒体政府重大事项以及社会上公众关心的各种信息等。特别是在危机时期,由于危机情形的不确定性,政府发言人应随时举行新闻会,向新闻媒体危机信息。

(四)建立统一、专门的自然灾害危机管理机构

正常状态下的科层制行政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紧急事件的非常态管理决策与指挥的要求,自然灾害的紧急性特征,导致“倒逼效应要求迅速缩减决策管理层次以适应管理幅度扩大的急迫需求”。为应对我国政府部门层级条块管理模式的缺陷,提高救灾体系的反应速度,应建立统一、专门的灾害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该机构建议设为常设机构,由一位国务院主要领导负责,处理包括自然灾害等紧急事务在内的综合的救灾协调指挥机构。在该机构下,对应地方政府的建制设职能部门如自然灾害局。该机构在平时主要负责灾害的预防准备,抗灾救灾知识的宣传,自救互救能力的培训,对各种危机进行划分总结,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制定长期反危机的应急计划和战略等工作。当自然灾害发生时,立即启动危机指挥中心,启动紧急预案,协调各相关部门,保证抗灾救灾工作能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时,有效、有序地展开。

(五)加强危机应急中的责任机制的建设

善治理论强调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基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责任越大,善治的程度越高。

一是通过完善应急责任法律法规制度,明确灾害应急管理的监督主体、对象、责任。最大特点是解决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问题,并直接产生法律效应,对于在公共危机中由于未履行积极行政责任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行政人员,由人民检察院行使法纪检查权,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以起到安定民心、促进公务员积极履行行政责任的作用。

二是切实履行首长负责制。根据党领导政府原则,各级党委享有对各级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进行人事任免的权力。对于在灾害危机处理过程中失职或负有领导责任的行政首长,党委可对其予以免职,任命新的行政首长。对于人事的任免需予以公布,以促进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对灾害危机处理的及时正确。

三是行政机关依照《公务员法》追究公务员责任。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对在公共紧急事件中违反工作纪律的行政人员,按照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的处分。道德谴责是指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对于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等不致违反纪律的情况,依据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通过批评教育的形式予以谴责。

[参考文献]

[1]孔繁斌.治理与善治制度移值:中国选择的逻辑[J].与现实,2003(3).

[2]郗孟祥.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的国际借鉴与现实构建[J].求索,2009年,第1期.

第2篇

1.1我国电力系统出现问题概述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用水用电也逐渐水涨船高,我国电力工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电网安全面临新的形势,出现新的问题,安全压力也随之增大。电力系统与人们的生活休息相关,与企事业生产经营业密切相关,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在严重破坏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社会形象的同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影响,可能导致交通、通信瘫痪,水、气、煤、油等供应中断,严重影响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甚至对社会安定、地方乃至国家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在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形势变换的新形势下,电力系统因外力破坏(如冰灾、台风等自然灾害)或人为蓄意攻击造成的电网支解情况也屡见不鲜。例如类似于2008年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大面积破坏、电网支解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受到自然灾害、天气变化恶劣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个时候正是节假日特别的春运期间交通运输最频繁最繁忙的时期,因冰冻雨雪灾害的严重影响,铁路交通运输受到了影响,出现了断电,使得中国的运输的大动脉京广铁路线路出现了滞留的现象。而由于电力中断还造成了各灾区主要高速公路被迫封闭,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的民航机场因积雪结冰也被迫关闭,从而阻断了成千上万旅客回家过春节的通道,雪灾天气加剧了电煤短缺,大面积区域供电中断,大量民房倒塌,部分区域供水中断。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恶劣天气变化,由此造成的电力中断、交通中断,由此对人们的生活、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1.2辽宁抚顺供电公司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电力工业都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全国联网格局己基本形成,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安全运行特性日渐复杂,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电力系统对自然灾害等各类灾害的变化应变处理能力就显得相关较弱,容易受到破坏。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1995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杆塔倒塌,导致全县的企业、居民住宅大面积停电15天,经济损失严重;2005年新宾县再次发生了“8.13”洪灾,全县电网停运达10天左右,给全县人民的生产及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几次突发性事件暴露出了新宾电力企业的应急机制、民众参与力度、多部门联动机制、各类应急方案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以新宾供电分公司为例进行分析,新宾供电分公司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预警机制不完善。新宾地区近几年遭遇了几例比较重大的灾害造成电网中断事件,这些灾害暴露出供电公司部门与基础设施部门、气象部门、交通部门联动的预警防灾机制不协调。部分电网结构薄弱,安全稳定问题仍较突出。一些输变电设备长时间重负荷运行导致灾后无法正常运行。多次灾害暴露出基础设施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动的预警防灾机制不协调。部分电网结构薄弱,安全稳定问题仍较突出。一些输变电设备长时间重负荷运行导致灾后无法正常运行。

第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部分老旧设备仍在使用,部分地区单变、单线较多,输电断面瓶颈、无功补偿不足、短路电流过大、电磁环网等安全稳定问题突出。驾驭大电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明显增加,需要提高对大电网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大电网故障产生和发展机理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工业、生活对电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用电负荷过大,问题频出。随着经济发展的飞速发展,我国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网安全可靠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供应紧张和电网结构薄弱,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受到煤炭供应不足,水电站遇到枯水时期,电力供给跟不上步伐,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严重威胁。比如,抚顺属长白山支脉西南延续部分山区,市区坐落在浑河河谷冲积平原上,南北夹山,浑河由东向西横贯市区。抚顺供电公司供电服务区域为10816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227万,由于受大面积的山地地形地质构造限制和复杂的气象气候条件的影响,经营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电网设施设备大范围损毁,可能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抚顺地区电网的特点是电源及负荷分布比较集中,大电源、大负荷的投切均对电网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设备安装、启动、调试、运行、维护任务十分繁重,外力破坏、盗窃盗割电力设施问题突出,运行维护人员误操作或调度值班员处置不当等也可能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野蛮施工、非法侵入、恐怖袭击等外力破坏或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电网设施损毁有可能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

第四,驾驭大电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明显增加,需要提高对大电网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大电网故障产生和发展机理的研究和分析。

这些情况给电网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电网安全的风险增大。同时也提醒我们应急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开展与社会联动的应急联合演习工作应当制度化。重要用户、重要场所等应急电源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问题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1.3我国电力系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环境的内在因素,包括:

(1)电力系统单一和多重故障;

(2)继电保护动作不正确和保护性跳闸、切负荷措施电网稳定性遭到破坏;

(3)电网结构薄弱、线路过载;

(4)自动化监控或通讯系统故障及认为操作失误;

(5)煤炭、水能、核能等一次能源危机。

第二,环境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

(2)盗窃及电力设备的误伤事故;

(3)恐怖袭击与战争。

2.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及应用

2.1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概述

城市供电应急管理体系的依据主要是相关的安全应急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此外还有《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电业生产事故调查暂行规定》、《国家电网公司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暂行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规范的电力事故防范制度体系,它们与其它各种常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一起,共同构成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制度体系,为实施安全生产常态管理、预警管理和应急处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2.2城市供电应急管理体系内容

(1)城市供电应急的预警机制

电力应急管理中的预测预警系统应当包括几个必要的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顺序调用,辽宁抚顺供电公司根据可能导致的电网大面积停电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将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预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根据每一级的情况,制定出不一样的预警机制,比如针对三级(黄色)预警,应该采取的措施为:公司负责电网运行的副总工程师、应急办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公司调度中心、运行工区、各供电分公司、信通中心、办公室等有值班任务的部门负责人到岗值班,其他有关部门人员待命。总值班室、所属各单位应继续关注预警事件的发展趋势,并将跟踪情况及时报公司应急办公室。必要时,按应急领导小组批示,由副总工程师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会商和评估,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对电网的破坏可能程度,提出预防和处置的建议。调度应根据时间变化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应对可能出现的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生技部做好应急抢修队伍的组织及抢险准备,会同物资供应部门做好电力应急抢险装备(包括抢修车辆)和储备物资的准备。营销部要督促所属各供电公司通知高危及重要用户做好启动自备应急保安电源的准备。公司所属有抢修任务的各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到岗值班。应急抢险、抢修队伍在家待命,并保证能立即集结。

当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应急管理部门或政府电力主管部门预警结束通知或经过预警行动后,事态发展已经得到控制且不满足预警条件时,可以结束预警(当进入应急响应时,预警自动结束。

(2)城市供电应急的运行机制

一个成功的运行机制将会有助于问题、困难的解决。对电力系统来说,如何应对突发性的灾害,一个成功的应急运行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力系统应急运行机制,应该从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运输、采购、反馈四个方面进行,同时需要配备支撑技术平台、相关保障机制,这些一起设备系统一起运行起来,共同构成应急物流体系。具体运行的时候,还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设备、设施机制;政府协调机制;应急预案机制;灾害信息、报告机制;应急物流预案保障机制和反馈控制机制;分门别类的不同运输通道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电力系统应急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等。这些运行机制一起运行,目的是要建立电力系统应对突发性灾害的综合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和运行高效、可靠的电力系统应急物流保障平台 。

(3)城市供电应急的指挥机制

辽宁抚顺供电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监部,负责人由安监部主任担任,成员由安监部、调度中心、办公室、生技部、营销部、农电部、基建部、物流分中心、新闻中心、信通中心、发展公司等部门人员组成。这几个部门分别负责的岗位为:安监部负责牵头组建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落实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各项指示要求,组织开展应急值班,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接收、分析、报送事件信息,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并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调度中心负责电网事故处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公司大面积停电事件的新闻应急处置、媒体应对、信息、舆情引导和监测,配合政府开展社会维稳工作。生技部负责组织电网设施设备抢修恢复工作,负责支援客户应急发电设备的调配工作。信通中心负责应急通信保障工作。营销部:负责组织客户恢复供电,提出支援客户应急发电设备的需求。基建部负责组织基建施工力量参加抢险救援、抢修恢复工作。农电部负责组织农网设施设备抢修恢复工作。物流分中心负责应急物资供应及运输工作。公司其他部门做好职责范围内相关应急工作,完成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抚顺供电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指挥、组织实施本单位经营区域内事故处理、事故抢险、电网恢复、应急救援、维护社会稳定、恢复生产等各项应急工作。第一,接受抚顺供电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处置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落实其布置的各项工作;第二,组织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先期处置;第三,组织领导本单位经营区域内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事故处理、事故抢险、电网恢复等应急处置工作;第四,决定启动、调整和终止本单位应急响应;第五,负责向公司报送应急信息情况。

(4)城市供电应急的保障机制

一是实施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全面识别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技术标准,规范风险评估方法,量化风险等级。通过风险评估,识别作业、电网、设备运行风险及其程度,为控制风险和安全投入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二是制定措施,做好风险控制。对评估出来的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采用相关途径使控制措施有效“落地”。三是建立体系文件,实现管理与作业规范化。针对体系管理内容,按“写我所做”的要求,建立工作标准,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内容、方法与质量要求,解决管理工作“落地”问题。四是执行标准,确保工作有效。按建立的工作标准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各项工作,由于标准规定了具体工作内容、时间与质量要求,严格执行标准,保证各项工作管理到位。五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风险动态管理。通过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将风险控制与工作流程固化,实现流程管事。六是建立审核机制,促进持续改进。

第3篇

关键词:城市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我国城市防洪抗旱的概述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众多的国家,区域内地质气候条件复杂,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威胁我国区域经济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尤其是临江城市和西部干旱区域,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更为频繁。广西省河流较多,年降雨量分布不均且季节性变化大,河流岸堤较高,气候干湿分明,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防洪抗旱形势十分严峻。国家专门制定了防洪抗旱总纲,并责成防洪抗旱指挥部、气象部门加大对自然灾害的监控力度,强化物资储运管理,提升防洪抗旱救灾的实效性。洪涝和干旱自然灾害的物资储备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城市区域,人口密度大,城市交通复杂,建筑物聚集,为防洪抗旱的营救带来诸多不便,加之城市排水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内涝情况相对严重,进一步加重了城市防洪抗旱的压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加大区域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并对临江区域的城市防洪堤坝进行修缮和加固,水利工程作为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也是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家成立了防洪抗旱指挥部(简称“防总”)承担全国的抗灾救灾管理和物资储运管理工作,洪涝和干旱是我国较为普遍的自然灾害,其抢险工作十分重点,国家防总按照国务院和水利部的要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时刻做好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的思想准备。对我国自然灾害的预防要常备不懈,首要做好防汛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工作,它是防洪抗旱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尤其是洪涝、干旱多发地,临江区域,广西自古是洪旱灾害的多发地,更应加强城市的物资管理工作。所以,必须将防汛抗旱的物资储备和管理工作做扎实、做细,并科学管理、按需供应,从而确保我国城市防洪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防洪抗旱物资储备与管理

2.1 城市防洪抗旱物资的储备方式

城市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应从防御大灾的预想需要出发,采取国家、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相结合的储备方式,并逐步形成物资储备较为完备的体系,其构成主要是中央级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各防洪抗旱机构自有储备(常用物资)、社会储备和机关团体、群众备料四种。防洪抗旱物资储备本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执行国家足额储备实物的原则进行物资的储备。

中央级防汛物资储备始终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在全国指定了15个中央级物资储备定点仓库,采取委托储备的方式储备防洪抗旱物资,并坚持“讲究实效,足额储备”的原则,重点支持遭受特大洪、旱灾害地区物资的应急需要;常用物质储备,为保证防洪抗旱抢险应急物资的供应,常年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洪抗旱物资,在防洪抗旱抢险中最快运抵现场,在“抢早、抢小”中发挥应急的作用,针对广西南宁城市区域的河流较多,流域面积广,需要多点、均量沿江河进行物资储备,并适时增加县城区域临时储备点,积极防御较大的旱涝自然灾害;社会储备,为弥补常备防汛抗旱物资的不足,防御超预期自然灾害,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衍生出新的社会储备形式;机关团体好群众备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受洪水威胁的单位和群体应当储备一定的防洪抗旱抢险物料”。广西河流众多,必须按照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点均匀分布,物质均衡储备,加强区域的仓储管理工作,做到物尽其用,为防洪抗旱做好物资供应的基础。

2.2 防洪抗旱物资储备与管理

防洪抗旱物资管理主要是指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是防汛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持仓储物资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必须执行严格防汛物资的管理法规、制度和标准。防洪抗旱物资管理具有专业性强、动态特殊性、回收保管等特点,搞好仓储管理,不仅能节约仓储管理成本,降低自然损耗,也对保障防洪抗旱物资的数量、质量、运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必须按照区域的实际,向国家防总申请,准确足额储备物资,这是安全防洪抗旱的关键。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定额是为保证安全防范自然灾害所必需的经济合理物资储备数量的标准,相关职能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执行国家水利部和防总的要求,科学计算、准确核定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定额,并及时建档立卡,并加强仓库的管理,强化防洪抗旱物资的控制,避免物资的超储积压,尽量做到物资储备经济合理,节约投入资金。

做好物资仓库的管理工作。仓库管理作为保护防洪抗旱物资的重要举措,在整个救灾物资管理中作用突出。要求救灾物资仓库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物资的验收入库、保管保养、质量检查、清仓盘点等环节,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好仓库的日常管理工作。特别是对物资到货,必须在厂家和职能部门的共同监督下,对物资进行验收和检查,确认物资型号、规格、质量、数量准确,才能办理正式入库手续。根据各种防洪抗旱物资的不同功能和特性,并结合广西南宁市的气候特征,对物资采取科学的保养方法,确保物资在储运过程中数量和质量完整无损。在实际仓库管理工程中,对防洪抗旱物资的储备管理规定要求是:合理存放,妥善保管,帐物相符;三清:数量清,规格清,质量清;两齐:库容整齐,堆码整齐;三一致:账、卡、物一致。明确仓储物资的管理制度,做到权责明晰,分工明确,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做到无发货凭证不发、质量不合格不发、未验收不发,认真审查申领资料和物资的数量、质量,并做好记录。对仓储的防汛物资经常进行科学化、规范化保养,做到无锈蚀、无霉烂变质、无损坏,并严格按照“四号定位,五五摆放”的方法,存放分区、分类合理,并搞好仓库卫生,保持整洁,及时查检线路,确保防汛物质的仓储安全、完整。防总职能部门要在灾情前期对防洪抗旱物资进行检查,对救灾设备要检修、试验,对易烂、易潮的布物,要进行性能试验,应急物资要逐一试用,确保其使用功能。城市防洪抗旱救灾物资的管理工作中,物资的运输也是关键的环节,从而确保救灾物资及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城市防洪抗旱物资储备与管理的发展

伴随城市现代化防洪抗旱监测预报技术的发展,物资的储备与管理也要实现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讯系统和灾情在线预警系统,以及便利的交通网络进行规范化管理,既迅速、准确随时了解库存物资的详情,又能快速机动调配救灾物资,满足我国城市现代化防洪抗旱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防洪抗旱物资管理制度、仓库管理责任制、从业人员培训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同时不断探索物资管理的新方式,树立社会主义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和统筹战略观念,善于管理、精于经营,确保防洪抗旱救灾中争取主动,提升城市物资应急保障能力,确保抢险工作的有序开展。

城市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社会化趋势正在不断形成,依托社会蕴藏丰富物资的大范围,转变以国家储备为主的观念,加大国家与区域物资储备、社会储备的联系,并强化区域多点储备的政策,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机动灵活性强、反应迅速、物资储备丰富的网络,实现防洪抗旱物资的统一调配,大幅提升物资的使用率,降低物资储备总量,有效规避资金的重复投入,提升我国城市防洪抗旱的机动和整体效率。

结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我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的威胁,尤其广西等地,洪涝和干旱自然灾害相对严重,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损失。国家防总应积极制定城市防洪抗旱应急预案,并结合广西南宁的实际,切实修订适应性强的应急预案,同时加强防洪抗旱物资的储备与管理工作,强化物资储备的多样化、多点化,并将物资储备推向市场化,并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监测、物资储运机制,并结合我国城市防洪抗旱的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防洪抗旱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常献春.防汛物资储备及安全管理[J].河北水利,2010,07.

第4篇

[关键词]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40-02

自2003年以来,各种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接踵而至,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引起了我国对应急物流的高度重视和研究。基于此,各界学者专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在应急物流发展现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与发达国家健全的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较大缺陷,尤其是在组织构建中的许多细节方面显示出其不足。

1应急物流概述

11应急物流的概念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应急物流可以定义为: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事件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与传统物流相比,应急物流除了包含物流基本的七大功能之外,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效益。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特殊需要,应急物流会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其效益。

12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除了具有传统物流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21突发性

突发公共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知的,由此而导致了应急物流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发生。另外,突发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受灾地区破坏程度等都是无法预知的,使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在不断努力寻求避免或削减突发事件带来危害的方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122高响应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导致了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严重,波及范围较广,决定了应急物流的高响应性。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需要应急物流及时做出反应,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尽最大可能的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3弱经济性

与传统物流相比,应急物流更加注重效率而不是效益,其衡量标准是配送速度,而不是经济效益,也就是说传统物流中经济效益原则和成本分析原则往往不是其考虑因素。在灾难发生时,早一步将应急物资送达,就会将灾难的损失降低一分。

124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追求的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与传统物流烦琐的程序相比,应急物流的物流环节相对简单,物流链条紧凑,一切以“快”为衡量标准。政府的强制性与行政性等职能在应急物流中得以体现。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采取紧急行动,做出决策,控制局面。

13应急物流的分类

针对应急物流的分类,不同专家学者以突发事件为基准,将应急物流分为不同的类型。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1)按照突发事件所发生的领域划分,应急物流可以分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突发社会危害应急物流以及突发疫情应急物流。

(2)专家学者在第一种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物流的性质,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还可细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

(3)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可将应急物流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国家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

(4)按照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5)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

(6)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

2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物流实体要素组成的,具有应急物流服务功能的有机整体。其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以适当的运输工具把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适当的地点。

21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是由国家部门统一指挥,各级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集中部署,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军队布置严谨,反应迅速,执行性和适应性强,在应急物流体系运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应急物流运行的主力军。

我国仅在沈阳、天津、武汉、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设立了中央急救物资储备库。“十二五”期间拟在现有19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新建或改扩建10个储备库,省、市、县各级建设1~2个本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到2015年,保证灾后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其中,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能够保障1028万户紧急转移安置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据了解,1990―2009年的20年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8%。

22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应急组织机制不健全。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各地方政府集中部署的状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协调人员大部分是从各单位抽调,应急物资分散在各个部门,还未形成中央与地方、中央与企业的协调联动,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制定有效应急物流方案。

(2)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我国应急物流保障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①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方面的联系;②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物资流动被分割。另外,我国应急物流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①全面系统规划缺乏,没有形成体系;②大多数是行政性的法规,缺少权威性;③法律申报手续复杂,难以实现应急物流的时间效益。

(3)应急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技术标准一体化主要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信息及作业等技术标准的一体化。目前,我国应急物流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信息系统缺失,缺失预警、评估系统。在灾难发生后,不能很好地整合信息资源,分析灾情,安排信息流、人员流、资金链、物流。信息系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受灾地救灾物资供需失衡情况的出现。

(4)应急基础设施不健全。在交通运输方面,运输道路和运输网络能力不足,没能形成良好的路、铁、河、航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应急物资的运输提供保障。在其中一种或几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断的情况下,其他运输方式不能实现有效衔接,延误救援时机。

(5)应急储备配送体系不健全。在我国,大部分物资入库后以人工分拣为主,误差大,分拣效率低,导致了救援物资良莠不齐,造成了应急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救灾效果。另外,救灾物资储备不足,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物资达到救援地的效率,延误救灾时机。

(6)应急预警机制不健全。在我国,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缺乏共享,很难在事故、灾难发生前进行排查和预警,提前采取有效的应急预案。有时即使做出预警,也因为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而无法及时对灾难、事故做出应急预案,减少损失。

(7)应急物流人才匮乏。物流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物流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在应急物流方面。当灾难发生时,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规划救灾物资配送路线;当救灾物资达到灾区后,缺少相应人员将物资登记、分类以及保管分配,造成了物资的大量浪费,使得本就紧张的救灾物资无法发挥其应有效用。

(8)国民忧患意识淡薄。与众多灾难频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公民的灾难教育还相对缺乏。在灾难、事故发生时,公民不能冷静面对,实施有效的自救,往往因灾难、事故而恐慌,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3结论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从2003年的非典,到近年来不同震级的地震、食品安全等问题,无一不反映了应急物流在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性。行之有效的应急物流预案,分工明确、协调运作的应急物流体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重视,在应急救灾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应急物流 突发事件 研究

1 课题研究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灾害种类多,发生频度高,区域性、季节性强,是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为代表的恐怖袭击,以2003年我国的“SARS事件”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件,以中国2008年“5·12”汶川地震为代表的自然灾害等等一系列突发事件都对人类社会、乃至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这种大型灾难具有应急物资供应不足、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应急需求点多、持续时间长、受灾人群多、受灾面积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突然性、危害性、不确定性、衍生性等特征。如何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由于突发性灾害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灾难,以快速、高效应对各类灾害是全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大挑战。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为减少受灾面积、人员财产损失,防止灾难的进一步扩大,要解决或处理死者安葬、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等问题,防止灾难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应急物流需求。它直接关系到救灾工作的进度和完成质量,是保障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的血脉,应对灾害的基础是对灾区应急物资需求的合理满足。

2 国内外应急物流文献概述

2.1 应急资源分配问题研究 应急资源分配是应急资源调度的基础和前提,其目的是依据灾害影响区域内资源需求节点的资源需求数量,科学确定分配给各需求节点的资源数量。文献[1]首先对重大自然灾害中救灾资源的发放、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不同批次应急资源对于不同需求节点的救助效益指标和相应的数学模型。接着详细分析了传统遗传算法,并指出在应急物流中传统遗传算法的不足。最后作者在标准遗传算法的基拙上,采用设置摆动适应度函数与条件交叉、变异概率的方式设计了动态遗传算法,并用此改进的动态遗传算法求解了应急物资分配的数学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献[2]则主要考虑救灾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对每个灾区需求节点设定救灾资源供应量的一个下限值,此供应量下限值设定为该需求节点资源需求量的一个特定百分比,并定义在救灾资源的分配中,对各灾区需求节点的配送量必须要大于等于这一下限值。文献[3]研究了单出救点、多应急物资需求点情形下的应急物资动态分配策略。作者以局内决策理论为基础,求得了嵌套机制下的两阶段应急物资分配策略,并和单阶段分配策略做了比较,论证了文章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文献[4]构造两个随机规划模型,具体描述了基于情景的不确定情况下洪灾救援应急资源分配问题。模型中的决策变量包括救援组织的结构、资源位置以及资源的分配,约束是救援能力和救援资源的数量。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网络分析功能,得出潜在的资源需求节点和相应应急资源的需求量。

2.2 车辆调度和路径规划问题研究 有序地通过一系列装货点和卸货点,使车辆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达到诸如路程最短、费用最小、耗时最少等目标。车辆调度是指制定行车路线,主要有三个特点:①计划性。计划性是调度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事先划分好配送区域,配送车辆按照已经划分好的区域线路执行每日的配送工作。②机动性。机动性就是必须加强运输信息的反馈,及时了解运输状况,机动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准确及时地调度命令,保证运输计划的完成。当遇到门店要货量不均或要货属性(体积/重量等)差异大等情况时,对原划分好的相邻区域间可以进行微调。③及时性。调度工作的时间尤其重要,无论工时的利用、配送环节的衔接,还是装卸效率的提高、运输时间的缩短,无不体现了时间的观念。因此,调度部门发现问题要迅速,反馈信息要及时,解决问题要果断。

文献[5]研究了应急资源配送路线优化问题。文章考虑震后道路的阻断风险和负荷风险,为震后救灾和应急资源疏散提供重要参考,组成联合效用函数并建立震后救灾最小风险路径选择模式。文献[6]分析了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区别,强调了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和较高的社会效益目标性。文章以旅行商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多属性决策模型,并用典型的指派问题分析方法加以求解,最后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文献[7]在其博士论文中把应急物资调度决策问题分解为应急物资需求预测与分级、应急物资筹集与应急物资调配三个子问题。然后,分别对每个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的重要特色是使用了模糊数和区间数的网络最短路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应急资源选址模型。

2.3 突发事件下应急动态决策研究 由于突发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紧迫性的特点,应急决策往往是决策者在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需要随着事态的发展不断调整应急策略来面对动态的事态环境将损失降到最低。文献[8]根据灾区灾情的严重情况,联合使用多种运输方式将应急资源快速高效地调度到灾区,设计了应急资源调度的多模式分层网络。并以合作博弈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调度模型和算法,但该研究主要说明了如何在微观层面上进行救灾活动,对宏观层次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问题没有做过多阐述。文献[9]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危机事件”与“危机管理者”之间过程。并使用贝叶斯法则修正有关其他参与人的类型的信念,进一步建立了应急决策者与突发事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但模型目标函数以期望成本最小,这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弱经济性明显有出入,并且确定的方案不满足动态调整要求。

3 现阶段应急物流相关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3.1 应急物资分配相关研究中的不足 综观国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由于应急序贯动态决策建模难度大,数学求解难,现阶段主要研究往往局限于单阶段静态模型,而多阶段动态模型则相对较少。对于一些不太严重的、可控性高、影响范围小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分配可以一次性完成。需要对应急物资进行多阶段的动态决策,需要的应急物资往往不能一次性得到满足,需要进行多次分配决策,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主要是针对于一些严重的、可控性差的、影响范围大的突发事件。

3.2 调度车辆及路径规划问题研究方面的不足 ①重大灾害,往往造成大量道路基础设施的损坏。在应急资源调度问题的研究中,具体建模时极少考虑道路的实际受灾情况,都假设灾后道路的运送能力不变,而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造成44条道路受损,其中33条道路中断。在实际中,道路网的破坏,尤其是地震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救灾物资的运送和灾民的转移,往往造成受灾地区与外界连通的道路运力大大下降。所以目前相关研究和实际情况还有较大出入,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如何将道路状况考虑进入应急物流模型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②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模型中极少同时考虑灾后道路的抢修与应急物资配送的路径选择。在灾情发生的最初阶段,一方面由于道路状况不明导致应急物资的配送路线难以确定;另一方面,决策者在考虑抢修受损道路时要权衡道路抢修的代价和抢修后的实际物流配送能力。目前国内关于如何将道路抢修和物流配送纳入一个框架下综合考虑还是空白,所以如何权衡两者的研究就变得很有意义,既丰富、扩展了应急管理理论,又解决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永波,贾楠,任锦鸾等.救灾物资发放问题的动态遗传算法求解[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3):29-34.

[2]Yang C C,Lin W T,Chen H M.Improving Scheduling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Using Data Mining Analysi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2):3378-3387.

[3]于辉,刘洋.应急物资的两阶段局内分配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394-403.

[4]Zhang L M,Lin Y H,Yang G F,et al.Emergency Resource Scheduling Based on Adaptively Mutate Genetic[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5):1493-1498.

[5]许添本,吕奖慧.地震救灾最小风险路径选择模式之建立与应用[J].学刊,2002(85):33-48.

[6]张毅,郭晓汾,王笑风.应急救援物资车辆运输线路的选择[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3):51-53.

[7]郭瑞鹏.应急物资动员决策的方法与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2006.

第6篇

关键词:10kV配电网;可靠性;运行维护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08-02

1 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的发展也逐渐加快,而10kV配电网的建设成为了我国现今电力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10kV配电网的建设质量,最主要的就是提高10kV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因为10kV配电网的网络结构比较复杂,其供电可靠性经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对影响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各类因素的研究,再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和预防。

2 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配电网结构设计不合理

配电网的结构设计要根据规定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进行,这样当配电线路在经过某些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区时才能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进行及时有效的排除,从而保障了系统的稳定。否则,当系统某部发生故障时,因结构设计安全不达标而致使故障蔓延,进而影响整个配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

2.2 自然灾害的破坏

10kV配电网的可靠性也很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如雷电、洪水、台风等。一旦配电网受到雷电的攻击,就会导致其绝缘子发生爆裂或配变被烧毁,而使其无法正常运行;洪水则可以使配电网的杆塔和拉线在受到冲蚀的情况下而发生倒杆事故;而台风的危害最为明显,可以直接将杆塔吹倒,从而导致线路断开或碰线而引发短路。

2.3 人为的破坏

人为破坏也是影响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在配网线路旁高抛导电性物体而导致配电网单相接地;砍伐高架线路旁边的树木时不小心将线路压断而造成线路接地或短路;弱电线路、市政工程的施工开挖或顶管,如中山城区某一小区的供电电缆就因为市政工程施工队伍的野蛮施工,使供电电缆在三个月内连续被挖断三次,导致该小区的居民三次停电;盗窃电力设施的行为而直接使整个线路停电以及道路旁的电杆被车辆撞击而致使其倒塌或电网断线等。

2.4 客户设备故障

客户设备故障也是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客户配电设备使用时间较长,设备残旧,又没有进行预防性试验,无法判断设备的性能,使用中出现故障,导致10kV线路跳闸;而部分客户则在投资期间为节省资金,一味追求低价格,导致设备的选型较差,运行中容易出现故障导致线路跳闸,中山火炬开发区在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有接近60%的10kV线路跳闸都是由于客户端设备故障引起。

2.5 线路故障的引发

线路故障对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也非常之大。线路故障一般都为以下四种:(1)配电网三相中的某一相在超负荷情况下还在运行。(2)三相的开关中有一相没合好或无法合上而导致熔断器熔断。(3)当线路的接点被氧化时,会造成线路的接触不良,最后导致配电网缺相运行。(4)受导线本身热胀冷缩特性的影响,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导线的张力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如在高温环境中,导线发生膨胀致使线路的弧垂增大,从而使线垂接地短路和交叉处的放电故障发生率也跟着增加。当线路与树木的距离很近时,一旦有倒杆断线的事故的发生,就会造成导致线路与树木连接而发生接地故障,从而引起整个线路的跳闸。另外,当线路的保险瓷体质量不达标或配电线路表面有大面积的污垢堆积时,受风吹日晒的影响,线路表面的绝缘层会被腐蚀开裂,在遇到阴雨天气或者湿雾天气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甚至将瓷体击穿,从而导致地故障的发生。

3 10kV配电网的维护措施分析

3.1 加快配电网发展速度,合理设计电力网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目前的配电网发展速度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使我国的电力供应矛盾也日渐明显。与此同时,在电力网络的设计也不尽完美,其网架比较薄弱、结构也不太合理。因此,要适当地加快我国配电网的发展速度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另外还要增强电力设备的科学性,合理设计电力网络,使我国配电网系统达到最优化。

3.2 加强对配电网线路的管理与巡查

加强对配电网的管理,做好配电网线路的巡查工作,定时地检查电力设备和供电线路的运行状况,提高电力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在高杆树木压断线路而导致跳闸时,管理部门要进行及时清理,以防止其他故障的发生。当电线、变压器等设施被盗或车辆撞断配电线路时,要进行及时的抢修,以避免引发其他事故。另外,还要加强电力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及业务知识的培训,严格按照行业规范进行日常线路管理工作的开展,注意收集配电网运行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找出电网的运行缺陷和故障发生的规律,再制定出相应的有效的防护措施。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还要加强电网安全保护宣导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开展,提高他们的电网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破坏电网事故的发生。

3.3 加强对配电网供电线路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

加强对配电网建设中供电线路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在配电网供电线路的设计初期就要对设计的方案和设备的型号进行认真的检查与确认;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好施工质量,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等影响因素进行导线设备的选择与架设;配电网投入运行后,要定时地对线路和设备进行检查,确认其有无老化或损坏,如有,就要及时的检修或进行技术改造,同时还要根据负荷情况的变化来调整线路设备的参数值和保护定值。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配电网的运行可靠性,所以要按照技术标准认真选择好电网建设所需的每一条线路和每一个设备,并督促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施工以及做好质量监督记录。

3.4 加强客户工程的验收和用电检查

从制定客户供电方案、图纸审核、中间查验及竣工验收等环节着手,加强业扩工程的管理力度,严把验收关,防止伪劣产品进入;在客户接入端加装氯氟化硫开关或“看门狗”等设施,将客户侧设备故障有效隔离,防止事故扩大影响10kV线路的运行。加大对客户的用电检查力度,发现故障隐患协助客户及时排除,提醒客户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查看设备的质量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设备故障的发生。

3.5 加强对电力设备供应商的筛选与审核

电力设备供应厂商的选择要层层筛选、认真审核。供应商的首选是那些有良好声誉且国家推荐的企业。然后也可以选择那些国内外的知名大企业,抑或是有过合作、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且其设备产品质量高的企业。选择好供应商后,还要对其进行审核并严格做好设备产品的验收工作。若条件允许,还可在部件组装前进行再次检验确认,以便尽早地发现问题,防止运行时故障的发生。

3.6 加强各种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应急预案的准备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受人力控制的,其对电网造成的故障损失也是不可预估的,我们只有加强各种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应急预案的准备,并及时了解灾害的动向,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与抢救,从而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配电网的应急预案措施中要有台风的应急预案、汛期的应急预案以及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应急预案等。

4 结语

结合上文,可以知道10kV配电网的可靠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自身结构设计不合理、线路安排与运行的不恰当、自然灾害、客户设备故障及人为破坏等。因此,我们要从电网设施的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及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加强客户端管理等方面加强进行控制与管理,以提高整个配电网建设的质量以及其运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保证10kV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王龙水.浅析10kV配电网可靠性运行及维护[J].城市

建设理论研究,2011,(24).

[2] 田炎明.浅析10kV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机电信息,2011,(36).

[3] 黄乃成.提高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措施[J].城市

建设理论研究,2011,(17).

第7篇

关键词 公安边防 库存物资 物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E2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75

1 基本理论概述

1.1 应急保障库存物资概念

所谓应急保障库存物资是应急保障性物资的一种,它通常状况下主要是以库存形式存在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中,实施救助和保障应急的过程中所必须用到的物资。应急保障库存物资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应急保障库存物资包括的种类比较多,既包括灾害防范的物资、灾害救助的库存物资,又包括用于恢复灾后重建的各种应急库存物资;狭义的应急保障库存物资仅仅是针对灾害救助的库存物资而言的。从根本上来说,应急保障库存物资是实现应急物流快速响应的重要物资后备基础,更是衡量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物质保证。

1.2 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特点

第一,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种类比较多。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种类比较多是由于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应用范围和对象来决定的,由于应急保障库存物资主要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中,而一旦发生这些事件,对受灾地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受灾地区无论是生活必需品、医疗药品还是其他救灾设备都需要外部进行提供,因此,必须具备种类齐全的应急保障库存物资才能够满足受灾地区的各种需求。

第二,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来源多样,管理难度比较大。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来源渠道是非常多的,不同种类的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来源渠道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应急保障库存物资主要由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生产企业应急储备以及社会捐赠三部分组成,如表1所示。

由于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来源比较多,因此,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管理也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导致了在较短时间内对数量巨大的,种类繁多的应急保障库存物资进行管理的难度比较大。

第三,应急保障库存物资保存期限的有限性。从根本上来说,应急保障库存物资是为突发、应急事件而准备的物资,但是在突发、应急事件未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了突发、应急事件但没有用得上的应急保障库存物资来说,将一直处于库存的状态。但是大部分的应急保障库存物资,比如水、方便面以及药品等都是具有一定的保存期限的,一旦超过保存期限,这些应急保障库存物资将会被更新,否则将会带来非常重大的负面影响和效果。

第四,应急保障库存物资需求的不确定性。由于应急保障库存物资主要为突发、应急事件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一旦发生突发、应急事件应急保障库存物资需求就会增加。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发生突发、应急事件的时间、地点以及规模是非常不确定的,因此也直接导致了应急保障库存物资需求具有非常明显的不确定性。

1.3 应急保障库存物资分类

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分成的种类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主要划分标准有按照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用途来进行分类、按照对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需求进行分类、按照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分类等,如表2所示。

2 我国公安边防部队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管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未严格按照的种类进行管理

边防部队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种类比较多,因此必须进行分类管理才能保证顺利的调动和使用,才能够保证不同种类的应急保障库存物资具有充足的储备。但是从目前来看,边防部队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分类管理的台帐,导致出现了不同种类应急保障库存物资混合管理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管理、调动和使用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2.2 区域调动管理不足

由于目前边防部队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区域调动缺少统一的规划,因此区域调动管理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区域调动的临时性特征明显,也就是说,只有当上级下达应急保障库存物资调动的指令时,才进行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区域调动,造成准备性不足,容易在区域调动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2.3 管理未体现效益性

由于边防部队自身的特性,因此对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管理,在成本、效益方面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对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的管理方式方面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对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管理费用考虑的比较少。

3 完善公安边防部队应急保障库存物资管理对策建议

3.1 应急保障库库存物资储备种类管理

要完善应急保障库库存物资储备种类管理的台账,通过检查、核对,检验等方式对各种新型装备、防爆类、照明类、警械类等物资进行分类摆放,做到整齐有序,各类装备物资出入进行台帐管理,做到帐物相符,及时了解不同种类应急保障库库存物资的管理情况。

3.2 应急保障库库存物资储备设备管理

在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基础建设,实现上下、区域联保的同时,公安边防部队还将不断丰富社会化保障模式,通过签订战备金储备支取协议书、商品物资采购意向书和医疗保障、运输保障、油料保障协议书等形式,统筹安排财务供应、给养保障、医疗救护、运力补充等,努力实现保障效能最大化。

一切为了一线,一切服务一线,一切保障一线。为更好地保障部队遂行重大任务,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将按照急需先配、急用先补的原则,优先满足重点方向、重点地区任务部队需求,重点为部队研发遂行多样化任务急需的专用装备,力争5年内全部队应急装备编配率达到85%,机动队和基层执法执勤单位警械、防护等装备配备率达到100%。同时,在重点方向保持适度规模的保障力量,加强后勤基地、各类仓库、运输队、修理所和机动队保障力量建设,提升专业保障和紧急支援保障能力。

3.3 应急保障库库存物资跨区域指挥调动管理

为确保高效指挥,公安边防部队将进一步构建多级联动的后勤应急保障指挥机构,平时抓好战备教育、预案制定、物资储备、专业训练等工作,战时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同时,抓好后勤应急保障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搭建平战结合、程序规范、传输高效的后勤指挥平台,不断提高后勤应急保障指挥的及时性、精确性和有效性。要积极作好应急保障库存物资区域调动的规划管理,对调动的方式、区域进行详细的制订,以保证急保障库存物资区域调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4 应急保障库库存物资储备效力管理

要坚持应急保障库库存物资储备管理效益优先,在充分考虑成本、费用的基础上,对于储备成本、费用比较大,而又即将达到使用期限的应急保障库库存物资,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只有这样公安边防部队后勤应急保障工作才能有力推进,部队快速反应和综合保障效力才能进一步提升。

3.5 做好应急财务保障工作

(1)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保障机制。部队应急行动的特点决定了应急保障财力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为使各方面财力能充足、迅速地满足应急行动所需,应建立应急保障财力储备筹措机制。(2)加强高素质财务保障队伍建设。边防部队财务部门是重要的综合部门,承担着为公安工作提供财务保障的重要职责,其工作综合性、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在新时期、新形势条件下,建立一支团结、过硬、廉洁、高效的财务保障队伍,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3)采取灵活多样的保障办法。公安边防部队资金供应历来都坚持自我供应为主,争取支援为辅的原则。在执行处突应急任务时,由于突发事件动因较多,情况多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适时高效地实施经费保障。(4)强化监督提高财务保障效益。处突应急财务保障涉及经费数额大,范围广,如果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很容易造成经费物资的浪费。因而为了提高财务保障效益,必须强化监督。

第8篇

关键词:档案;保护技术;灾害预防

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地有档案制度,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档案都没有中国的档案要更为重要。我国的档案不仅应用在科学技术、军事领域,并且在民生和社会领域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都休戚相关。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在新世纪前后才普及开来,传统的档案仍然以纸质的形式保存,在保存过程中极易发生破坏甚至损毁。再加上当前各种全新档案形式的出现,做好档案保护工作和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档案及档案保护概述

对于档案的定义来说,学界迄今为止并没有定论,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档案就是个人、机构、组织在日常活动中产生并保存的记录、文件和资料。对于该词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源于清初,有学者认为源于古代中国,这两种观点迄今为止都没有确实的证据予以证实。

档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档案是记载历史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实的载体;个人档案是每一个中国人接受教育的凭证,也是就业、干部提拔、进行医疗等活动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科学技术档案是记载科学技术的第一手资料;统计档案是记载各项统计数据,指引国家和各级政府作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基于上述档案的重要作用,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优秀的档案保护和灾害预防手段是确保档案完整、准确保存下去的前提,是档案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2 档案保护技术研究

档案保护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延长档案的寿命,是档案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破坏和损毁,从而最大限度地使档案能够长久保存和流传下去。本文所讨论的档案保护技术一律指的是传统纸质档案的保护,对于当前时代产生和发展的电子档案在所不问。

当前档案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一,档案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抛开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料不算,纸质档案、录音录像资料、照片、磁盘、胶片都成为了当前重要的档案类型,类型的多样化也给档案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其二,档案的数量不断增长且增长速度非常迅速。档案数量增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机关、机构和组织产生的各项活动也越来越多,档案数量只会越来越多;其三,档案保护工作的发展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档案保护的手段非常陈旧,完全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档案工作;其四,档案人才越来越其稀缺。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年轻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人才断层。

笔者认为,档案保护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其一,做好档案保护技术评估。“凡事预则立”,做好档案保护工作,首先要对因地制宜地对本地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评估,分析对于档案管理影响最大的因素到底是资金、还是人才,到底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技术等等;其二,要做好日常档案保护工作。要对档案进行分级管理和保护,对于特别珍贵和特别重要的档案资料,实行优先级较高的保护和修复。并且要定期、不定期地对档案数量进行统计,制定好长期的保护计划;其三,加大资金、技术、观念和人才等多个方面的投入。要想做好档案保护,必要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符合时展潮流的观念和综合性档案管理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

3 档案灾害预防研究

对于档案保护来说,档案灾害是摆在档案管理者面前的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档案灾害指的是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造成的,能够给档案造成不同程度破坏力的各种灾害的总称。档案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1)气候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地震、沙尘暴、泥石流、塌方等等;(2)工业事故,包括核泄漏、各种爆炸、大气和水污染等等;(3)人为灾害,包括纵火、决水、电力破坏等等;(4)环境因素灾害,包括电线老化、档案室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消防设施不完善等等;(5)计算机系统问题,包括计算机病毒、硬盘故障、木马等等。

对于档案灾害的预防来说,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其一,从制度上予以规范。当前我国现行《档案法》于1987年制定,于1996年修改,最近一次修改距今已经有20年之久,其中的很多规定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实践中已经落后,新的《档案法》亟需出台。只有从法律层面进行规制,才能够切实有效地面对档案灾害预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二,建立起应急处理机构,无论在任何时候,一旦出现可能影响档案安全性的灾害,能够第一时间消除影响或者进行档案转移,最大限度地将各种灾害对于档案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其三,加大资金投入,要采用更为先进和有效的档案灾害防护手段,例如建立隔水、防火、防爆炸的档案保存空间。除此之外,还要研究档案的修复技术,对于部分损毁的档案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修复,提高应急技术的研发,以提升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

4 结语

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治理国家的难度非常大。而系统的档案制度,使得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教育、医疗、就业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能够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下来,极大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大大降低了社会管理和治理的难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电子档案将会让档案的输入输出与保存都变得更加便捷,但是对于老旧档案的电子化来说,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传统档案的保护和灾害预防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当然,限于阅历和水平问题,本文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胡金玉.汶川地震中受灾档案的保护与抢救及其启示[A].2011年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

[3]高宏伟.天津市档案保护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第9篇

关键词:政府危机管理;公共政策;制度

春节前,一场近半个世纪以来罕见的冰雪灾害袭击了我国中南部地区,不仅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也暴露出政府部门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考验了中国政府处理危机的执政能力。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已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威望和效率,也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一、政府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概述

(一)政府危机管理。“政府危机管理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针对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组织相关力量在监测、预警、干预或控制以及消解危机性事件的生成、演进与影响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1]危机管理不仅强调对危机反应的管理,还包括对事前预防和事后恢复的管理。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是针对潜在的或当前的危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

(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措施、办法、条例等的总称。公共政策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它是为解决某一具体政策问题而制定的,必须付诸实施。

(三)政府危机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决策者以一定的理论原理和价值观念为指导,对已确认的政策问题进行科学策划、统筹安排、做出对策,使其转化为行为规范的过程。政府危机管理是针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它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及其良好绩效,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有效处理危机。

二、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早在2003年SARS之后,中国就在加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各级政府制定了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明确我国要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这次雪灾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目前我国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在面对复合性突发事件时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

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预警预防、应急反应、评估恢复三个阶段的机制,其中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两项最基本的制度。目前,我国没有建立专门的预警机制和预测机制,不能将危机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各级政府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与日常管理中,危机的信息预警能力不足,以致政府处理危机事件时比较被动。另外,对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也不能完全适应危机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应急反应迟缓,跨部门协调动员机制不顺畅。在各级政府之间应急管理职责的划分、应急响应过程中条块部门的衔接配合等方面,还缺乏统一明确的界定、尚未完全形成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的分级响应体制。

(二)政府危机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危机爆发时,一般是针对特定危机,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机构。这种临时性机构不能对危机准确预测和预警,加之缺乏政府危机管理专业人员以及缺乏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经验,严重影响了危机的处理效率。此次发生在南方各省的自然灾害表明,我国现行的以部门为龙头的突发事件应对组织机制存在很大问题,各级政府下属的应急办公室只是一种协调性机构,还不能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还存在以部门职能为中心的部门主义倾向,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

(三)应急预案缺乏情报学支撑

应急预案应该是情报学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应急体系的建立和运作,可以视为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和情报分析系统,缺乏情报学基础就会导致信息不畅,难以作出科学的决策。此次雪灾也暴露出在处理公共危机时信息不畅,部门和地方应急机制不够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1月25日京珠高速公路之所以出现严重大堵车,与各方通车信息混乱有关,致使许多不知情的车辆进入湖南后无法出去。

(四)政府和公众危机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人们的安全观一直固守传统的国防和外交安全,而忽略了经济、生态、信息、文化和公众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问题。政府部门对全社会防范风险和应急管理处置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工作不够,社会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主动参与程度都十分薄弱。早在全国降雪的初期,1月份时,有些地方还在赞叹瑞雪兆丰年,没能对大雪成灾有预期,更没有将雪灾与全国春运结合在一起全盘考虑,加之五个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应急专项预案中,并不包括雪灾,所以导致了这一复杂性的全国性灾难。

(五)政府危机管理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对危机的来临做好科研、组织、人力、物力、信息等各方面的准备,在公共管理服务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应对危机事件的公共财政支出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在危机出现时,各级政府不得不临时集中各类资源,临时研究

三、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

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危机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却可以管理控制,以减少危机的发生数量,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危机多发期,政府要加强危机管理就必须对其全过程实施控制管理,在危机预警预防阶段、应急反应阶段、评估恢复阶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危机管理系统。

(一)预警预防阶段

从危机管理的目的和效果来看,危机预防比危机处理更重要。加强危机的预警和预防,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危机的发生,并预见可能发生的危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治机制。各级政府必须将危机管理寓于日常的制度建设和管理之中,建立完善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危机预警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快捷、通畅、及时、准确的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建立统一的危机处理指挥机构和协调机制。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大部委制改革”的思路,很适合改革现行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制的要求。可考虑设立集中统一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具有大部委性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或者“应急部”),设立常设性、专门性的危机预警部门,对危机事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制定长期危机管理计划,加强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

3.建立危机管理教育、培训系统。政府、学者、科研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为危机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要加强对政府官员的危机教育和危机处理培训以演练,增强干部危机管理的能力。此外,政府还应通过社区、学校等机构加强对公众的反危机宣传和训练,普及有关危机知识,提高民众应对危机的能力。

4.加大政府危机管理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公共风险来决定财政支出,合理地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专款专用,确保应对复杂危机事件的正常运转。

(二)应急反应阶段

危机出现后,政府运用所有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危机的发展和升级,迅速解决危机,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

1.迅速启动应急反应机制。政府应依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多方面非常态管理措施,积极查找危机产生的根源,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及时化解危机。“在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控是迅速控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证。”

2.及时公正地信息。正确引导媒体进行公正的报道,将危机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公众披露,避免社会的恐慌,稳定公众的信心。要建立公共危机沟通机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召开例行的新闻会,公布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并告知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注意事项。

3.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参与作用。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参与、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充当志愿者参与,将对危机事件应急救助起到重要作用。

(三)评估恢复阶段

危机消除后,各级政府应认真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科学地评估各种应对危机的预案和危机处理措施,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1.重塑政府形象。当人们度过危机后,政府应做好危机后的沟通工作,向公众承诺今后的措施,表达政府的诚意,安抚公众的恐慌心理,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2.强化责任追究。在应对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官员承担与职权相应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制度。当政府公务人员不能履行或背弃责任时,必须受到相应的行政惩处。

3.建立评估机制。政府应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危机评估小组,进行有关方面的技术鉴定、事故分析和财产损失等方面的评估工作。对危机处理全过程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以后危机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面对错综复杂、难以避免的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作为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公共安全责任者角色的各级政府,必须制定出最有效的公共政策,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的努力化解各种危机,保障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维平.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2]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84.

[3]林爽.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8).

[4]鄢龙珠.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05,(6).

第10篇

【关键词】应急通信 短波通信 技术手段 发展现状

一、应急通信概述

所谓的应急通信,是指在遭受大型的公共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的时候,通常采取的一种非常规的通信手段,从而保障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因此,应急通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其次是其通信的不可预测性;再次从应急通信的紧急程度来讲,主要体现在其业务的紧急性;最后则是从网络的建设来讲其快速性和短暂性。而应急通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内涵也随着行业和技术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因此,首先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应急通信是通信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公网的一个补充;其次所谓的应急通信,及包括技术,同时也包括应急通信组织管理方法,而这也是应急通信的主要承担的职责。

二、我国当前应急通信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2006年首次颁布了《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之后,我国开始逐步建立保障国家通信安全的相关机制,同时提高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组织和应急能力,以此保证在突发时能够高效的满足对重大通信故障的需求,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我国还专门组织了专业的应急通信队伍,为应急通信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同时由国家电信局掐头的还专门建立了三级应急管理体制。在应急的装备方面,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卫星网络、各类车载通信、小型便携通信和短波网为主的四大通信系统网络,并已经基本形成了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体系。在近二十年的国家大事件中,如抗洪救灾、国防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努力。

三、应急通信的主要技术手段

(一)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则是指由通信卫星和通信地面站组成,通信卫星则作为天空的中继站,通过其技术,转发或反射电报、广播和数据的无线信号。卫星通信具有覆盖面积大,通信传输距离远,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卫星通信通信频带宽、容量大,通信线路稳定质、质量好,建设成网快机动灵活,可以广播方式工作、便于实现多址联接,通信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等诸多优点。在发生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使地面光缆和微波中继线路中断时,卫星通信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及灵活性,能够快速组网, 迅速恢复重要通信完成应急通信等特殊时期的话音、数据和图像等通信任务。常用的卫星通信系统有ChinaSat卫星系列、鑫诺卫星系列、亚太卫星系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海事卫星通信系统、VSAT卫星通信网。

(二)短波通信系统

短波通信系统是利用短波通过电离层反射来进行远距离通信或者通过地波进行近距离传输。短波通信不需要建立中继站,建设和维护费用低,建设周期短,通信设备简单,体积小。短波通信可以通过改变工作频率以躲避敌人干扰和窃听,破坏后容易恢复,电路调度容易,临时组网方便。短波通信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传输介质的电离层不易遭受人为的破坏,通信设备可以背负或装载入车辆、舰船、飞行器中进行通信,适合应用于抢险救灾和军事通信。

(三)应急通信车

应急通信车是一个应急指挥的平台,可以实现现场各种不同制式、不同频段的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与远程指挥中心之间的通信。应急通信车具有布置开通快、机动性高、运用灵活、调度方便、与现有网络接入便捷、自带电源设备等特点。应急通信车具有应急平台综合应用、卫星通信功能、视频会议、现场无线组网覆盖、图像接入、语音与综合接入调度指挥、光纤接入、公用无线网络接入、导航定位、野外供电等功能,是应急通信的首选方式之一。

(四) Ad-Hoc网络

在Ad-Hoc网络结点具有报文转发能力,结点间的通信可能要经过多个中间结点的转发,结点通过分层的网络协议和分布式算法相互协调,实现了网络的自动组织和运行。Ad-Hoc网络可以随时随地组建,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由普通的网络结点完成的多跳路由,网络结点可以随处移动,网络的拓扑结构随时发生变化。Ad-Hoc网络的快速自组能力以及抗毁性,在军事、应急通信领域有广泛应用。

(五)集群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系统,即系统所具有的可用信道可为系统的全体用户共用,具有自动选择信道功能,它是共享资源、分担费用、共用信道设备及服务的多用途、高效能的无线调度通信系统。而根据我国通信发展,我国现在使用的集群通信系统有GoTa、GT800、TETRA、IDEN4种制式。这些集群通信系统具有体积小、组网灵活、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可实现调度、群呼、优先呼、虚拟专用网、漫游等功能,能为应急通信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总结

本文结合自身的专业,对我国当前应急通信发展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分析,本对我国当前的应急通信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如卫星通信、车载、短波以及集群通信系统等,并深入探讨各自技术的特点和分类。

应急通信作为对我国各方面事件的后备方案,对保障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的北斗导航的使用,我国的通信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因此,做好对应急通信的研究时提高应急技术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如明.未来应急通信发展策略再思考[J].通信技术政策研究,2009(6):1-14.

[2]Chiti F,Fantacci R.A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J].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8,7(6):8-14.

[3]陈仑. 应急通信保障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第11篇

[关键词]简述 瓦斯 防治 技术

中图分类号:TD722

一、概述: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近10年增长2.2倍,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我国GDP目前占世界生产总值不到10%,但能源消耗已经高于20%,能源排放的污染气体居世界首位,温室气体占世界总量的25%,GDP的能耗、污染排放和碳排放都过高。 “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提出转变能源供需模式,使其由“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的需求”,向“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转变。

我国煤炭产量约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5%,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逐年增加,而一些发达国家的煤炭产量是下降的。煤电在电力中的比重将由当前的约60%逐步下降,2050年可降至35%左右。

煤炭科学产能是指在安全、高效、洁净、环境友好的条件下生产煤炭。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的30多亿吨原煤只有不到一半符合科学产煤标准。符合科学开采的煤炭产能在20年后预计可达到34亿-38亿吨。

煤炭目前是我国主力能源,煤炭的洗选、开采和利用必须改变粗放形态,走安全、高效、环保的科学发展道路,煤炭在我国总能耗中的比重应该逐步下降,2050年可望减至40%(甚至35%)以下,其战略地位将调整为重要的基础能源。

二、我国煤炭的赋存特点:跟我国的地形地貌一样,复杂多变。露天煤矿比重低,绝大部分是井工矿,且矿井条件复杂,煤与瓦斯突出、水、火、顶板等自然灾害多。

复杂的地质条件也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经过多年的奋战,我们已拥有比较先进的煤炭科学技术和装备水平。

三、瓦斯防治发展: 2000年以来我国煤矿安全科技工作者围绕煤矿瓦斯灾害治理、防灭火、粉尘防治、水害防治、瓦斯利用、安全监测监控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

实践表明,煤矿瓦斯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分布的特点,瓦斯灾害特别是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条件是其主控因素。

取得的3项创新成果:以瓦斯地质数学模型法为基础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技术、多尺度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方法和指标及可视化预测等。

1、瓦斯地质数学模型法为基础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技术

分源预测法和瓦斯地质数学模型法结合起来,通过技术互补,改进和完善了以瓦斯地质数学模型法为基础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技术,并在郑煤集团告成矿和大平矿进行了示范应用。对大平矿3个工作面预测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4%、4.4%、17.5%,平均误差为8.1%。

2、多尺度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方法及指标

突出区域预测瓦斯地质方法的核心是识别瓦斯富集区和构造软煤发育区。考虑到不同规模的构造对瓦斯赋存和构造软煤的控制作用是有差异的,井田的划分、矿井内部采区的安排以及工作面的布置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构造格局的影响。因此,从构造的尺度效应、矿井生产布局和突出区域预测的研究方法、获得构造软煤等基本数据的技术途径和精细可靠程度等多个因素来看,突出区域预测应在不同的尺度进行。

3、多尺度瓦斯地质编图方法及可视化预测系统

采用Visual C++ 6.0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利用GIS组件MapObjects2.3,结合瓦斯地质理论、GIS原理与方法、数据库技术和可视化理论等,实现了矿井基础图件的可视表达,建立了瓦斯地质信息库(包括断层、钻孔、瓦斯含量、突出点等信息),开发出了可独立运行的数字瓦斯地质编图系统,实现了瓦斯含量预测过程及预测结果的可视化。

4、基于电磁辐射原理的煤岩动力灾害预测技术

中国矿大研究了电磁辐射法监测预报煤岩动力灾害的技术及方法,开发了煤与瓦斯突出电磁辐射监测仪,初步实现了电磁辐射的动态连续监测。

但在实用化技术方面需进一步研究完善,如在电磁辐射预警临界值及动态预警准则、煤岩动力灾害电磁辐射动态监测等方面,是这一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也是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

5、电磁辐射预测技术成果

通过理论分析和进一步现场实测干扰源特征,对煤岩电磁辐射自动监测预报装备和动态监测软件进行了完善,提高了滤噪、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和准确性。

同时,开发了在线式电磁辐射实时监测系统软件,可以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判断电磁辐射水平的变化趋势,从而对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矿压危险发生的可能做出预测预报。实现了远程监视南山、峻德矿电磁辐射测试数据。

实现了与煤矿安全监测系统联网运行

四、地质雷达超前探测3项创新成果

针对不同深度、不同地质异常,开发了矿井受限空间防爆屏蔽单脉冲调制平面的系列天线(50MHz~200MHz),多种天线结合使用还可提高解释精度和降低物探多解性。

第12篇

关键词 滑坡地质灾害;特点;诱因;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6-0110-02

地质灾害主要是受自然、人为等因素影响发生的地质沉降塌陷、山体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作用下的灾害。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一些区域自身地貌特殊,加上人类活动施加的影响,滑坡灾害隐患更是逐年上升。滑坡等地质灾害会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人员伤亡及工程毁坏,严重影响着区域的居住环境及区域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国家应该着重加强滑坡灾害的预防,并及时预测滑坡灾害的发展趋势,制定区域的灾害预案。

1滑坡地质灾害的特点概述

滑坡地质灾害时一种因土体失衡而发生的位移灾害,灾害的发生实际是土移释放能量的过程。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地貌特征、地质深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震等,中国西南地区是各种地质灾害的多发区。笔者将在文中对地质灾害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是滑坡灾害的气象水文。中国跨越多种气候带,如西南地区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雨季较长。气象水文条件是地质灾害发生一大影响因素,雨季降雨会对土体形成冲击力,侵蚀土体,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还与周边的地形地貌有关,如黄土高原与六盘山交界地带的区域,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形成西高东低的地貌状况,在加上黄土高原自身土质的原因,在季风雨季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区域的地质岩性状况也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如黄土高原岩性多样,且分层分布,土体稳定性降低,不同岩层的土质会在暴雨等外力的作用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相应增加。地震灾害等也是地质灾害的影响点,如中国的西南地区处于地壳活跃区,地震灾害的发生便会伴随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再如黄土高原地质构造变化不大,但是地质发育并不完全,因此在地震烈度为六级左右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的情况下地质灾害的发生条件便已成熟。

滑坡地质灾害常引发连锁反应,因而具有迁移式影响。坡体的变形或迁移会影响临近边坡的稳定性,形成贯通的坡体破坏,进而扩大灾害的影响。滑坡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应该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地质条件与诱因进行详细地质灾害调查,掌握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加以防范、治理。

2滑坡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1滑坡灾害的诱因

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一般包括自然与人为两种原因,笔者将对地质灾害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进行逐一分析。

滑坡地质灾害的自然原因方面主要有地质条件与雨季降雨两方面。可以说地质灾害多发区的降雨是滑坡失衡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雨季大量水体作用于坡层构造,并通过坡体的土层断裂间隙深入土层,土体在雨水的渗透侵蚀作用下发生散化、膨胀,坡体土层的胶接性降低,坡体的抗剪强度也进一步下降。在不稳定的地质状况下,坡体自身的结构力学在坡体自重及外部侧应力作用下发生移位,形成滑坡地质灾害。

滑坡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方面主要是不良的人为工程及活动导致坡体失衡的灾害促进及推动作用。具体的人为影响因素包括工程设计不合理、人类建筑群使地质承载超负荷、排水系统不畅导致坡体长期遭受水力侵蚀、地质灾害的防范管理不到位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不易修建高位陡立坡脚的工程,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工程建筑要根据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专门的设计,但是在一些地质灾害多发区,并未进行严格的工程控制;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受地质条件的限制应该将建筑群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地质承载的可持续状态,但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却存在坡体超负荷的现象;此外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排水系统的使用性能应具有高标准,以便于雨水及时排除,但是一些区域并未对坡体的强度进行防护,针对雨水侵蚀现象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由此可见,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并不到位,滑坡灾害的管理方面仍处于放任无为的阶段。

2.2地质灾害的危害

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主要包括人员伤亡、建筑损坏财产损失、区域的道路运输基础设施遭掩埋以致使用功用中断等。国内有一项不完全统计,根据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2.9万起,造成13925人死亡失踪,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618.54亿元人民币。地质灾害的危害不容小觑,这些数据呼吁我们加大地质灾害的研究与防治。

地质灾害不仅造成生命及财产损失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还会中断地区的经济建设进程。滑坡灾害会破坏地表植被,破坏地表土层结构进而降低土层的涵养水分能力,严重的还会影响土层的修复性能,形成地质灾害多发区域, 使生态恶化,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应该全面覆盖地质的勘测方案及评价机制、区域的灾害预防与治理规划、灾害全程监测等。全面的灾害防治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功用。

加强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广泛开展地质状况的勘察分析。地质的勘察分析能够及时了解灾害多发区域的地质发育状况,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数据参考。开展呢地质状况的勘察评价工作可以先开展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并将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作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重点区域,将试点区域的灾害防范措施扩展至其它地区。此外,在勘测过程中要注重滑坡灾害严重区域的勘察评价,并深入分析缓坡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因素,根据灾害机制与规划制定适用的灾害应急预案。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还需要进行完善的灾害防治编制规划。进行灾害防治工作的编制规划需要分步骤详细进行,在编制规划中分清轻重缓急,并加强灾害严重区域的专门规划治理,以最大程度的控制灾害的发生,减少滑坡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造成极大的损失。

加强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还需要建立灾害监测体系,适时的开展全程灾害隐患发育跟踪。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效用的发挥需要借助跟踪检测网络系统,只有将防范措施应用于地质灾害隐患区才能发挥出防范措施的功效。此外,在全程监测中还需要根据监测的数据变化对应急预案与防范措施及时完善,以形成科学的滑坡监测与预警系统。

此外,滑坡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措施中还应该加入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与技术,如在地质灾害监测中运用遥感等信息技术;在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系统中应用借鉴国外先进的机制与技术,以提高灾害的预报预警准确性。

4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滑坡地质灾害的自然特征,还分析了灾害发生的诱因。从地质灾害的危害出发,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完善灾害处理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柴立计,赵翔,李永学.滑坡地质灾害预防与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