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区别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区别

时间:2024-02-27 16:1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区别

第1篇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巧妙地把会计和信息技术两者结合起来,是显示着会计与企业管理资源系统达到统一、相互融合的成果,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工作谋福利。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改造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以一个全新的结构建立起信息技术与会计资源的相互流通的平台,使得会计的信息资源可以运用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达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减少业务处理量,使得大量的基础业务处理自动化,能够及时地反映会计信息情况,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优秀成果。它建立起会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一种新的联系,形成新的思想和意识,促进了企业业务的健康运行。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上,把当代的电子技术与会计业务高度结合起来,利用电子计算机特有的功能与优势,代替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中需要人工处理的繁琐事物,它可以进行记账,减少因为人工记账而出现的信息缺失和错误,还可以进行算账和报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和数据的正确度。会计电算化是最早把电子信息技术引用到会计领域中,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一些项目。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它们都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突破了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来迎接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竞争。

二、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1.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会计信息化相对于会计电算化较为先进,会计信息化产生于信息时代,运用的是更为先进全面的信息技术,把会计与信息结合起来,适应的是越来越扩大的企业规模,是新历史潮流发展下的产物。而会计电算化产出于工业时代,利用的是电子计算机来替代人工完成一些会计业务,降低会计业务的处理量,适应企业的发展。

2.利用的技术手段不同

会计电算化产生于工业社会的环境下,受到当时科技信息水平的制约,硬件方面多以F/S即文件/服务器这个架构为主,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减少业务的处理量,是人们开始引用电子信息技术到会计领域的成果,但是会计电算化当时的科技水平较低,甚少地运用到了网络通信技术。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科技信息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于是产生出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更多地运用到了网络通信技术,集生产、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供应信息于一体,实现人力、财力、物力三者合一,达到信息收取的实效、快捷、方便。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会计信息化下的产物,作为目前企业管理运营的一种重要工具,应用非常广泛,当前国内金蝶、用友、速达也有自己的ERP软件产品。

3.信息的输入输出不同

(1)信息的输入不同。会计电算化的输入系统是记账凭证,财务部门需要自行输入数据,而会计信息化的输入系统中,大量的信息数据可以直接从企业的各个部门系统中获取,减低了因人工输入数据而产生的错误,更可以通过原始凭证和账户登入会计信息系统,直接获取数据,非常地方便。例如ERP系统,它可以对不同的种类、不同的信息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和汇总,可以快速地将该账户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整合,方便了企业查看和分析。

(2)信息的输出不同。会计电算化的输出主要运用打印和制成磁盘的方式,而会计信息化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传递,企业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数据,公布财务信息,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机构和部门,达到部门与部门间联系密切,提高企业业务的信息流通度。在ERP系统下,实行的是全面的实时跟踪,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ERP系统对业务的每一项操作进程进行掌握,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更改。ERP更设计有专门的通报问题系统,使得管理者可以快速地进行有效措施。

4.系统的层次不同

会计电算化主要考虑的是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为核心,应用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促进财务部门的相关管理。而会计信息化服务的层次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它是应用于企业的各大部门,包括管理层、决策层,达到系统地管理企业信息,实现信息的高度统一和流通。会计电算化服务于财务部门,注重的是会计数据的处理,提高数据的科学化和准确度,统一规范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从而生产规范的财务相关报告,而会计信息化注重增强数据的实效性和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依赖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更显示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ERP系统下,服务的范围更为广泛,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为企业管理实施优化,把企业内部信息、企业人员、客户需求、企业活动、财务管理、供应信息实行综合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对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有效规划和管理。

5.实现的目标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数据的处理,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输入数据和处理信息的繁琐劳动,其服务的流程与手工操作没有根本上的区别,重点是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会计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其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共享、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实时汇总数据,充分地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效,突破旧的传统信息资源模式,促进企业的决策和高度管理,发挥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6.功能特性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基本的业务流程上,是对手工会计操作的模仿,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记录数据,输出输入,转账,汇总,制成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除了具有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对业务进行核算、管理会计信息、通过数据的处理进行分析、提供企业决策的功能,并根据信息管理的相关原理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其功能更着重于帮助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实效性、实时性和科学性,更适应企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

三、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当前我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全面不平衡,因此同时存在着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分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定位,以及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

会计电算化始于工业社会,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据了较长的时间,因此人们对于会计电算化了解和认识较深,懂得灵活地运用会计电算化,熟悉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操作,现今仍有较多的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大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也具备会计电算化的一些操作技能和水平。而会计信息化始于信息社会,发展时间较短,不为多数人而熟悉,较多企业为了适应规模的发展扩大和提高生产力水平而使用会计信息化,并从中享受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效。会计信息化突破传统的会计资源系统,运用更为先进的信息理念,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掌握更高的操作技能,对会计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它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概念,实现信息的集中,促进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

1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 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到,两个概念是人们在不同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来的。

2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没有划定的边界,只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其在会计领域应用深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在认识上产生了飞跃,两者都以信息技术为特征,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不同时代所依托的信息技术迥异而使其各自应用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了较大的区别。

2.1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阶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的单项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 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 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 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 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

可见,电算化和信息化都应用了计算机技术;电算化较少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化则更多地依赖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电算化几乎没有用到感测技术,信息化则会随着其发展 越来越多的使用诸如条码感测、智能感测等感测技术。

2.2系统地位层次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 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 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 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 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 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2.3系统目标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效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 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

2.4信息输入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2.5数据处理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 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Intrane(企业内部网)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2.6信息输出的区别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输出主要有显示、打印、磁盘等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内部需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过网络实 现信息传递与共享,通过授权、划分权限级次,企业内部各个机构、部门从信息系统上直接获取。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深入研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系统中的逐步推广和应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 业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

3区别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进程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1979 年我国开始搞计算机会计的试点,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直至1990年 国内才推出第一批品牌的会计软件,可以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硬件,找到合适的会计软件已属不易,不存在网络大规模的应用和遍地开花,而且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的计算机会计确实是只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徘徊,软件生产厂商开发的 会计软件业主要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即能够 用软件替代手工完成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工作。20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大中型、分布式数据库逐步 应用于国内信息处理领域;随着F/S(文件/服 务器)逐步向C/S(客户机/服务器)、B/S(浏览 器/服务器)体系架构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 ERP产品推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有实力、有能力取得上述技术与服务以后,计算机会计脱离了“信息孤岛”时代,进入了集成财务、生产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经营决策的企业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孤立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不再单独地服务于部门需求,会计信息会随着更准确的输入、更深层次的加工、更实时的处理以及满足了更多样的需求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增值服务。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C/S、ERP,所有企业都应该对自己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正确定位,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无论企业的硬件架构和所选用的软件层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一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可见,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已是趋势使然。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工作更多地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成果,此外,它同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它要求人们以新的视野、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工作,构架新一代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促使企业推进全面信息化建设,最终促使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颜莉。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30。

第3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管理

通常许多人把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两者概念混淆,有些人误认为两者概念相同,没有区别,实则不然,会计电算化运用计算机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进行核算。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有控制和管理功能,并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智能性等特点。

1.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1.1会计电算化。当今的会计电算化是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以电子信息技术、数据库等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自从计算机诞生起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主要是用于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会计电算化的探索。

发展阶段(1983至1988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计算机技术逐步涉及各个领域,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大部分都是单机工作处理一些简单帐务。

普及阶段(1988年至今):一些行业软件公司开始设计、开发专用或通用会计软件,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开始购进会计软件,逐步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

尽管通过会计电算化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计算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但财务软件仅是解决了企业一个部门的某个问题。

1.2会计信息化。上个世纪末,我国的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它反映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具有账务处理职能集中化的特点,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1.3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比较。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但后者蕴涵了网络会计等新内容,并且溶于企业信息化整体之中。

从本质上看,会计电算化注重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侧重于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更多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比较见下表。

2.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仅能在用于公司内部的财务部门,不能实现与其他部门连接,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无法实现共享,财务人员录入的数据,基本上只是单纯地为了记账,完成事后对业务的反映工作。会计电算化的信息是与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相隔离的。会计电算化只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会计信息化有效地克服了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各种不足。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的全面信息化如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组织等等,不仅将会计信息子系统有效地融合到企业整体信息系统中去,而且采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整合,形成现代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统一。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技术革新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内部问题,将会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3.如何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

3.1转变思想观念。做为企业的领导者要意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提出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方案,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3.2在硬件设施方面,首先要具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设备,其次要注重软件的开发和外购。特别是软件系统的选择和防护,要考虑到利弊,如何规避风险,增强安全性。

3.3在软件建设方面,首先要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账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分析和利用、预测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来,实现角色转换。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不仅仅是财务管理方面知识,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职业道德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再次要实现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加强与企业外部联系,建立相关数据库,为企业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宰华东.刍议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完善[D].吉林大学,2005年

第4篇

    究竟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何在,如何从电算化向信息化转变,财务职能又将如何随之转变,转变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会计工作者又将如何应对呢?

    一、为何要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

    (一)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可以说是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人工会计的模拟系统。尽管通过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电脑上去。财务软件的功能仅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计算工作,解决了企业一个部门的某个问题。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二)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必要性

    现今,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互通,致使财务软件只有财务部门在使用,与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也没有很好地连接。财务人员录入的数据,基本上只是单纯地为了记账,完成事后对业务的反映工作。会计电算化实施中还存在另一大问题就是与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隔离。其实,以上两个问题都反映了现有的财务部门无法及时准确地提供管理者关心的财务信息。可见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是我国企业目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之一。E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对各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加严峻。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面临国外企业的竞争也会随之加剧,中小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如果我们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那样也就无法与国际接轨,更无法与强敌竞争了。

    二、如何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的我国企业存在着财务管理思想、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使得财务与业务不协同,没有实时动态的财务信息支持管理和决策,导致财务风险增加,资金回笼困难,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利润被吞蚀,资金越来越紧张……这些情况正是国内大多数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很多企业都明白会计电算化必须向会计信息化转变的道理,但是却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的灵魂,他的决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如果企业的领导能意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那么这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必然会加快,反之这个企业的会计系统水平便只能停留在电算化的阶段。 (二)硬件设施的准备。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平台,由于实现会计信息化是建立在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时候计算机硬件系统是已经准备好的了。而在软件系统的选择上企业会有两个选择:一是自行开发;二是外购。两个选择都各有利弊,如何规避风险、作出最有利于企业的选择,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软件设施的建设。软件设施建设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职能的转变。会计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账务工作中摆脱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分析和利用、预测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这也是未来会计的主要责任。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尽快适应这一角色转换。

    2.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的其他业务系统相连,使信息可以共享,加快数据的交流与分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强化资金管理与财务管理等至关重要的目标。

    3.与企业外部的往来单位建立联系,飞快地获取企业外部数据。

    (四)斯达成功实例

    黑龙江期达造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达)实现管理信息化可以说是我国企业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后实现效益增长的证明。

    斯达是以黑龙江造纸厂为基础,在1997年4月组建的多元化合资企业。总资产5.3亿人民币,员工2300人,纸浆生产能力8万吨,是全国轻工百强企业。斯达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化为手段,把握“两个市场(采购、销售)、一个源泉(生产)”,以旬成本信息化为核心,进行两级控制,两级制约,促进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事后管理向超前控制的转变,不断追求高效益。2001年1-4月份,也就是斯达实现管理信息化,特别是成本管理信息化,公司销售收入8287万元,比同期增长8.5%,实现利润1410万元,比同期增加1.9%。

    尽管斯达属于国内大型合资企业,但是斯达模式的成功足以说明管理信息化及会计信息化可以真正解决管理者与生产者、销售者信息的不对称,帮助企业实现经管的全透明运行,并给企业带来利润和效益的增长。

    三、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5篇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应当看到,没有过去20多年会计电算化所积累的丰硕成果,今天的会计信息化也就无从提出与研究。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没有划定的边界,只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其在会计领域应用深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在认识上产生了飞跃,两者都以信息技术为特征,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不同时代所依托的信息技术迥异而使其各自应用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了较大区别。

(一)信息技术环境的区别。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会计电算化阶段,人们谋求能够开发出解决会计领域单项工作或整体核算工作的软件,从而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实现劳动力的解放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硬件方面则主要以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为主,很少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和感测技术。会计信息化阶段,人们需要研究和开发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乃至决策支持等诸多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这个阶段的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产品和概念的提出无不建立在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

(二)系统地位层次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主要服务于财务部门的核算与管理,属于部门级应用;而会计信息化则是企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除了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要为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和决策层提供服务,属于企业级应用。

(三)系统目标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以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首先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改变手工会计的不规范现实,要求会计软件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而会计信息化则更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效率和增值性,这种增值性应依赖于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的快速搜集、实时传递以及对不同层次数据的深加工。会计信息化的成效依赖于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研究。

(四)信息输入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输入系统的是记账凭证,数据主要由财务部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可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同时可以预见,随着原始凭证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日臻成熟,经过数字签名的原始凭证会直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五)数据处理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主要通过批处理方式处理业已发生的数据,而会计信息化使实时处理数据成为可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业务部门通过Intranet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的内部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二、会计信息化是新形势下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会计信息化是会计改革的需要。会计属于上层建筑,在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均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会计社会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变化呼吁会计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革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也强烈冲击着传统会计模型。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构建现代会计模型,再将现代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统一,构成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应该体现信息环境下会计变革的要求,反映会计与技术的结合及相互影响。

(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为此,企业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其他自动控制技术,来控制设计和生产过程,以减轻人们的劳动,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信息化的另一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力图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AIM)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三、会计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深入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冲击。知识经济借助于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掌握信息经济时代的经济特征,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信息技术对会计计量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对这些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全方位提供经济组织的经济信息。信息技术给会计实务提供了机遇,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连接财务和各职能管理系统,做到数据共享、信息互用,使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并将作为经济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纳入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会计实务提供的巨大机遇,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实现会计从核算向管理的过渡,提高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

第6篇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思想框架。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然都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但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两者的内涵大相径庭。

(一)历史背景不同

会计电算化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渐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加强信息处理力度,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

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有一个公式:”企业的财富=经营+信息“,可见信息之重要性。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化。

(二)目标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三)技术手段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设立时的环境束缚,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

(四)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故其会计程序也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进行,也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和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五)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不同

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网络,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

(六)系统的层次不同

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一)简化流程

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网络会计系统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同时,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网络会计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大幅度降低。

(二)集成信息

会计信息化集成所有数据于一个数据库,实现实时获取信息、实时处理信息、实时报告信息的新流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连接,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三)数据共享

数出一门,共同使用,各级管理者可以实时、动态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支持决策,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也由微观逐步转变为宏观数据运作。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基于信息化的网络财务软件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账、远程报账、远程审计和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集团企业总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并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四)动态反馈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业务信息实时转化,自动生成会计信息,省却了手工方式下将业务资料输入到会计账簿的过程,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实现财务的在线管理,财务信息搜集处理的动态化也使得财务信息的和使用实现了动态化。信息生成后将通过财务软件实时反映到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

三、影响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一)硬件方面

硬件技术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平台,离开了硬件技术的支持,会计信息化将无法开展。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网络,将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货款结算等项业务处理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软件方面

随着会计准则的标准化,企业间会计系统的差异逐步缩小,会计软件也逐步从单纯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知识型软件方向发展。管理型、知识型会计软件除了注重本身的技术特征外,更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侧重于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融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会计信息的先进性带来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拉动或开拓用户的需求。如今,软件设计更成熟、更先进,性能更稳定,版本更新速度更快,功能扩充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质量更好。

(三)人员方面

将会计、财务、营销、管理等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融入到会计信息系统后,要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就必然对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需熟悉新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第7篇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实践性很强,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事业的意见》的要求,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应将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以期能培养出符合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准会计”。

一、案例教学法。会计电算化的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特定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济业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判断、处理来训练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普遍使用。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应该广泛采用这种方法。在目前的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在编写中,大都侧重于上机操作的训练,举的会计业务案例都是极简单的,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把《会计电算化》当作一门计算机操作课程来学习,无法把电脑操作和会计业务处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时,应大量引入企业的经常性业务,以培养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感性认识。在每种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分段练习完后,应让学生“扮演”企业会计的角色,再运用该软件做一套完整账务处理,使学生 “身临其境”,以致在工作时能快进入角色,熟练运用电脑处理会计账务业务。如果有条件,还可将学生已完成手工账务处理的案例再利用会计软件重新处理一遍,通过手工与电算化的并行处理不仅可强化学生对实际经济业务的认知,还可提高学生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操作的实践水平。

二、演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是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把教师在多媒体计算机上的操作流程投影到电子幕布上或学生机上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将实物和操作过程及方法直观演示给学生,学生在观看了操作流程后,然后再独立上机操作,这样就能很好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整个流程及各种会计软件的运用的学习都需要运用这种方法。只是教师在演示时,一定要掌握好速度,切不可只管自己演示,而不管学生是否跟得上。而且,这种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很简单容易”错觉而掉以轻心,因此,教师在演示时,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学生的水平对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予以提醒,以免学生自己上机时不知所措。

三、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均已学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已经过手工进行账务处理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手工账务处理的基本技能。为了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讲得透彻,使学生易于理解,可将手工账务处理起点与流程、人员分工、工作内容、记账的载体等与会计电算化的异同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既巩固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又轻松学习了会计电算化的新知识。

四、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简洁又直观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比较会计电算化与手工账务处理的异同时,可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比较会计电算化与手工账务处理的流程时,可将会计电算化的流程图与手工账务处理的流程图放在一起,让学生先了解各种账务处理的流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什么,然后再来比较异同,通过这种直观的比较,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此外,在讲会计电算化的内容时还可用图表的形式,在讲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构成时可用结构图等。

五、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是“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级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常用的方法。如果运用适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虽然会计电算化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也可适当运用。比如,在讲到电算化下的凭证的填制时,可将会计电算化下的记账凭证与手工记账凭证放在一起,先让学生自己找出异同,教师再总结,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诱导,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对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的目的是能够在工作中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软件,以及熟练运用所选择的会计软件正确处理单位的经济业务。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时,不管条件如何、学时长短,学习的会计软件的种类是相当有限的,无非是国内几个知名的通用软件,如金蝶、用友、金算盘等,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所选择的会计软件的种类繁多,一般中小企业恰恰不会选用以上三种软件,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从已学习的会计软件的操作中进行归纳总结出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工作内容等,教会学生阅读会计软件使用说明书,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的。

当然,以上这些方法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比如在比较教学法中又常常同时运用图示教学法,在启发示教学法中又常常运用案例教学法等等。只要在教学中把握以上这些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就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

第8篇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如果从1981年提出“会计电算化”算起,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已经有24年了,在这24年里,我国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我为能够完整见证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全过程而感到十分荣幸。

1、“会计电算化”的由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推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政部拨款500万元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当时用的计算机是从东德进口的。为了总结一汽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情况,指导下一步的应用工作,在财政部、一机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1981年8月,由一汽和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讨论会在长春召开,在这次讨论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当时财政部会计制度司杨纪琬司长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他是我国会计信息化最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2、解决会计软件不足的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会计软件都由应用单位自行开发,虽然开发水平不高,但却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会计电算化人才。因此,当时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矛盾是会计软件不足的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各应用单位自行开发软件,很难大面积普及会计电算化。当时余秉坚、王军两位财政部的领导推动了我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是建立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制度,笔者当时曾在财政部会计司具体负责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

3、用友软件的社会贡献。用友软件集团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贡献在于从80年代末就开始为社会提供通用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软件,为广大会计人员提供了适用的电算化工具,用友财务软件在90年代初率先通过了财政部的评审。王文京先生带领用友公司已经走过了17年的路程,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财务软件公司、最大的ERP软件公司和最大的独立软件开发商,其组织编写的《会计电算化指南》是90年代的经典文献。可以说,用友从会计电算化中成长,也为会计电算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其他对会计信息化有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培训和“甩账审批”也值得一提。前者为会计电算化应用培养了几百万人才;后者提高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质量,虽然“甩账审批”在90年代后期就不再适用了,但是它的历史作用是明显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规范》也是值得一提的,它对会计电算化应用做出了规范。在会计电算化中发挥过一定作用的人物还有:王景新(已故)、杨周南、袁树民、张瑞君、郭新平、严绍业、叶韶勋、杨英选、徐少春、陈利浩等。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和会计软件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会计软件产业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一批当初只有几个人的软件公司,现在已经发展到几千人的软件公司。根据对以前的发展、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预测,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和会计软件分为: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和会计智能化三个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软件产业也相应分为会计电算化软件阶段、会计信息化软件阶段和会计智能化软件阶段,也可以形象地将他们分为会计信息化或会计电算化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1、在会计信息化初级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20多年里,会计软件产业主要为会计工作解脱手工繁杂劳动而努力,那时会计软件的应用主要局限在账务、报表、工资三个模块上,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它叫做“老三样”。其中在90年代后期经历了会计软件向ERP软件的横向发展,使会计软件成为了ERP软件的一部分,初步探索了企业管理一体化的应用模式。

由于“老三样”本身是比较规范化的,财政部制定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的技术规范,“老三样”软件比较容易为应用单位所接受。经过初级这段应用经历,我们也发现会计软件需要进一步得到提高,才能使ERP的整体效果得到体现,这就是提出会计信息化的主要背景。

2、在会计信息化的中级阶段,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的10年,会计软件产业主要为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而努力,那时会计软件的应用除了“老三样”账务、报表、工资三个模块外,“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控制”成为会计软件的“新三样”,集团企业的集中财务管理成为新的亮点。这些应用需要ERP各个模块的配合,是“新三样”区别于“老三样”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深度和质量螺旋式上升的重要体现。

据了解,国外大型ERP软件在“新三样”的应用效果都不太好,其原因主要是国外软件没有深入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为国产软件留下了发展“新三样”的空间,用友公司从上世纪后期就开始了“新三样”的研发,已经推出了多个产品。我国的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控制方法本身还需要提高规范化的程度,才能带动会计软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新三样”的应用,也将带动国产ERP软件整体水平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在会计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未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已经基本完成时,会计软件产业将主要为财务决策提供数据的分析,那时会计智能化分析软件将得到普遍的应用。用友公司已经开始探索为用户提供BI(商业智能)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会计信息化与会计软件产业协调发展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会计软件产业的支持,会计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会计信息化的土壤,因此会计信息化与会计软件产业必须协调发展。

第9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因素;数据安全

在1999年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究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首先提出“会计信息化”概念,但对于“会计信息化”这个全新的理念,专家学者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强调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达到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目的,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有的人认为“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还有人就直接认定“会计电算化”就是“会计信息化”。虽然理解不同,但都是承认以会计信息为基础,那应如何正确理解“会计信息化”概念呢,我们不妨先了解“信息”概念之后再来定义“会计信息化”概念。

信息是信息论的一个术语,其本身就有多种定义。1928年《信息传输》一文中描述: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75年,意大利学者G..Longo在《信息论:心得趋势与未决问题》指出:“信息是反映事物构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他包含在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的本身”。2011年又出现了“信息是反映事件的内容”的说法。可见对信息概念也是意见不一致。但信息基本定义仍然可以归纳为:信息是通过符号(如文字、图像等)、信号(如有某种含义的动作、光电信号等)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信息所蕴含内涵是: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基础信息,结合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有管理信息来源,借助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加工、应用、分析、传输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完整、可靠、实时、全方位的信息系统。

1 会计信息化过程经历三个阶段

1.1 会计电算化阶段:立足于财务报表、凭证、帐薄的规范生成及简单的会计分析功能

1981年,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正式提出了“会计电算化”概念,旨在突出电子信息技术对会计的作用,强调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的技术与方法,以辨析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两者的区别。这个属于狭义的会计电算化范畴,其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都是以模拟手工记账方式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随着企业会计电算化不断深入发展,形成广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其主要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延伸到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制度,实现侧重于会计部门的数据处理及财务分析目的,但由于企业会计数据信息的高度保密性,企业经营实践中,无法做到实时共享。

1.2 企业ERP系统阶段:实现对物资供应链系统的管控,实现企业内部资源有效管理目的

所谓企业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它是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工程技术等为一体,全面计划管理企业内部资源,具有及时性、集成性、远见性特征。通过对销售、市场、产品管理、战略经营计划等模块的使用,取得了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资料,结合企业的流程优化,有效地配置各项资源,以加快对市场的响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由于公司ERP系统只是定位于企业内部资源计划,对企业外部的上下游企业的相关数据无法做到有效管控,制约着ERP系统效率的发挥。

1.3 企业会计信息化阶段:从管理者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会计信息的高度共享

1999年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究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来的会计信息化概念。希望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达到实现信息高度共享目的。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内容上,会计信息化相对于企业会计电算化与企业ERP系统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能实现会计业务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65-02

引言

《会计信息系统》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审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如何解决本课程存在的重理论轻技能、重某一特定软件技能轻其他软件技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脱节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应用与维护》、《会计综合实验》等课程的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等问题,一直困忧着高校任课教师。CDIO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先进的国际工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意思,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作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教育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本文基于CDIO这一教育理念,探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财会审专业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置存在名称不统一、体系不完善、内容不规范问题。在课程名称上有的称《会计电算化》,有的称《会计信息系统》;在课程体系中理论及技能初级中级与高级层次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内容欠规范。比如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会计电算化考试指定教材,规定初级会计电算化内容包括会计电算化概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计算机基本操作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等五大内容,技能方面使用用友T3教学软件,包括账务处理模块基本操作、工资功能模块和固定资产功能模块的基本操作。广东省中级会计电算化考试指定培训教材,围绕“会计电算化”的体系结构,主要讲述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控制和审计技术,包括: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基本核算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资金集中管理与预算管理子系统;成本管理与核算系统;会计信息的综合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案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制度建设;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中级会计电算化中侧重理论,基本没有涉及电算化技能。又如会计信息系统,以出版版次较多的吴扬俊、沈文华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信息系统为例,全书分上、下两篇,共11章加6个附录。上篇(1~7章)会计信息系统基础,包括:会计信息系统概论、账务处理系统、报表处理系统、其他核算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ERP沙盘模拟与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下篇(8~11章)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介绍在中国广泛使用的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U8软件、金蝶软件集团有限公司KIS软件,重点介绍其中的账务处理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的操作使用方法。该书虽然理论技能均有涉猎,但存在电算与手工的脱节且不同软件使用各自的会计数据不便于信息比对。薛祖云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概述;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账务处理子系统;采购与应付子系统;存货子系统;销售与应收子系统;职工薪酬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与控制;信息系统安全与风险防范;管理决策报告与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化审计。较多关注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技能训练。饶艳超主编,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运营、信息系统计划、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和审计、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产品应用等。王振武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信息系统,阐述了信息、网络、ERP和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讲述了业务流程、交易循环及其信息化后内部控制的过程与技术;讲授了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技术,还介绍了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模型构建原理。现有的诸多教材均或多或少地存在重视理论忽视技能、重视某一特定软件技能忽视其他软件技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脱节问题。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解决会计信息系统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应用与维护》、《会计综合实验》等课程的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等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将《会计信息系统》分设为《会计信息系统基础》和《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两门课程。在课程定位上《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主要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入门知识和技能,以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达到会计从业资格会计技能要求为目标;《会计信息系统运用》则强调会计信息系统拓展知识和技能,以宽口径方式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基础》讲授从业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包括理论和技能两个层面的会计电算化概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计算机基本操作及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五大内容。《会计信息系统运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将基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放在技能培养上。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会常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维护,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技能水平及软件处理能力。在内容分配上,《会计信息系统运用》应以代表会计软件较高水平、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大的专业软件为例,如金蝶系列财务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分别编辑适应小型企业的金蝶KIS软件、用友通软件,适应大中型企业的金蝶K/3软件、用友U860软件四个教学案例,从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到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模块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根据学生水平及专业课程要求,实验中有关的项目可以根据授课对象及课时数灵活选择使用。教学内容上,设置一套特定会计数据,同时应用于手工会计系统和电算化会计系统,实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的融合,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使用不同的会计软件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一致的会计信息。使学生既可明了计算机会计核算与手工会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又可以相互验证会计数据录入、处理及输出的正确性。

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储存和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向使用者输出所需会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管理、预测和决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为了使学生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CDIO大纲设定的预定目标。教学中,我们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以外,需要更多地使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和体验式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软件初始化过程中,要求学生拟定会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会计单位名称;软件应用模式;账套参数及基础资料等。在会计处理中,虚拟会计单位的各类业务,包括:外币类业务;存货类业务;往来类业务;多项目核算业务;固定资产业务;自动转账业务等。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计软件操作技能训练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自主选择不同系列(金蝶、用友)不同版本(KIS/K3/T3/U8)的会计软件完成建账、账套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固定资产处理、期末处理及进销存处理基本模块和辅助模块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得出及时、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角色,体验会计主管、出纳、制单员、审核员、记账员及预算员、资金管理员的工作内容。学生做作业就像玩游戏,无论是一个同学在一个账套内依次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还是几个学生组成团队分担一个账套中的不同角色,都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完成技能训练。在考核上,会计信息系统宜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力求准确界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论

经过如上改革,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理论及技能初中级与高级层次得以清晰、内容相对更规范。特别是通过内容整合,把手工会计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加入会计信息系统,学生使用手工和计算机两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相同的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把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知识技能联系起来,在比较中加以固化。比如证账表处理中,手工填制凭证与计算机制单的区别——手工填制凭证只需在第一条分录书写摘要,计算机制单必须给每条分录输入摘要,计算机制单可以通过辅助录入窗口丰富凭证反映的核算内容;手工环境下,所有经济业务发生后都需要手工填制凭证,计算机环境下除制单员录入凭证外,计算机功能模块会自动生成凭证,如固定资产折旧及其增减变动、期末损益结转、存货的收发存等等;手工环境下,会计工作存在证证核对、证账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以及表表核对,计算机环境下只要凭证录入无误(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符)、表格公式设置正确,会计处理中的记账、报表生成就显得轻松多了。

参考文献:

[1] 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6-87.

第11篇

关键词:电算化;内部控制;建设

1会计电算化后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电算化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内控体系,就象一个毫无抵抗力的人生活在充满病毒和细菌的环境中一样,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另一方面,由于电算化系统具有高密度储存、方便使用、自动高速运行的特点,这就更加便于单位根据自身特点所设置的内控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

2实施会计电算化后需要重新考虑的内部控制因素

2.1可能存在的会计数据准确性问题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数据仅需要会计操作人员一次性输入到计算机中,电算化系统就会自动完成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的登记工作。但这些工作的数据全部来源于第一次的手工录入,因此,原来手工记账下行之有效的账证、账账核对工作已经失去了作用,即一旦原始录入数据出现错误将很难被发现,并且会直接导致一系列会计数据的失真。

2.2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保密工作需要加强

会计资料属于单位的最高机密,一旦被非法窃取或篡改,将有可能使单位蒙受这样那样的损失。在原来的手工账下,会计凭证、会计账表分置保存,非法修改的情况会变的非常困难,而且会留有痕迹,况且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单位的全部会计资料。而在电算化系统下,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存储在服务器和磁盘中,复制、检索、修改等操作可在瞬间完成,而且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就增加了会计资料泄密的可能性。

2.3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加强

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资料多存放于电脑磁盘中,会计核算全部依赖于计算机,一旦机器发生故障或发生突然性的断电以及感染病毒等情况,都会危及会计数据的安全;此外,存放会计数据的磁盘如发生意外损坏也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因此,就要求运行电算化软件的计算机系统必须始终保持正常运转。

2.4财务软件本身有可能存在的问题

很多财务软件在操作时序上本身就缺乏必要的控制,当多台机器同时录入记账凭证时,很容易出现乱号、空号的情况。还有不少财务软件留有财政部明令禁止的“反记账”、“反结账”功能,这就给财务人员随意改动会计数据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

2.5电算化下使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暴露出来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使得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然经过计算机电算化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而且培训教材大多老化,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形势,也是造成会计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差,难以适应电算化环境下对内控要求的原因。

3针对上述新增内控因素,需要单位加强内控建设的方面

3.1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尤其是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控制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控制主要是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一套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完整的规范化数据格式。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因此,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是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

3.2对会计凭证录入的控制

对会计凭证录入的控制其实就是对会计岗位分工的控制:会计主管应着重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稽核人员应该在认真复核原始凭证后填制正确的报销单,并交由业务经办人员签名或盖章,无签名或盖章的视作无效凭证,不得进行账务处理;凭证录入人员根据准确无误的报销单录入凭证;凭证审核人员对照原始凭证对录入凭证的科目运用和逻辑关系进行审核,以保证录入电脑的会计资料准确、真实。自制原始凭证必须经过会计主管签章才能有效,严禁录入人员将未经审批的凭证输入。凭证的传递要有严密签收手续,防止失落或出现非法数据,以保证录入的完整性。

3.3对会计资料保密的控制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止非法进入和修改数据库的情况发生,应该设置多级安全保密措施。通过对用户密码口令的检查,来识别操作者的权限,防止用户查询到其不应了解的数据。操作权限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管理。出纳与会计档案保管;凭单录入与凭单审核这两类岗位属于不相容岗位,从职责上必须相互分离。各岗位只有一部分明确的权限,并用密码控制,以达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目的。电算化系统操作人员的权限分配、密码设定、自动操作登记等内控制度是电算化系统实行“不相容职责相分离”原则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执行并加以必要的监督。此外,还应定期打印“计算机操作日志”并妥善保管,以备日后查询。

3.4对电算化系统安全运行的控制

应定期检查运行电算化软件的计算机系统,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从源头上预防故障的发生。对于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维护除了要经常性除尘、检查防水、防火、接地以外,还应定期检查硬盘文件,并清除磁盘碎片,同时配置UPS电源,以防止因突然性停电而造成的数据丢失。另外,必须严禁在电算化计算机系统中使用来路不明的磁盘、软件,要建立“拷贝文件管理制度”,做到专机专用、专盘专用,对于不需要写入的磁盘应将其设置在写保护状态。定期在硬盘和光盘上备份会计数据,将年度会计资料刻录成光盘以便保存。要安装正版反病毒软件和防火墙,并做到随时检测并清除计算机病毒。

3.5对电算化软件选择的控制

单位在选择会计软件时应对软件的功能进行必要的审查,以检验其是否符合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对是否存在“反记账”、“反结账”等功能,应进行认真的检查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对已记账和已结账的业务应设置不可修改操作程序;如果确实需要修改,则必须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冲正或补充登记的程序来更正,以保证录入会计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6对加强内部审计的控制

(1)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计。

(2)审查电子数据与打印存档资料的一致性。

(3)审查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出现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

(4)对电算化系统运行的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任何形式的漏洞存在。

3.7对会计人员电算化操作业务的控制

单位应经常核查会计人员操作电算化软件的业务能力,同时加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力度。培训过程中应着重立足于本单位实施电算化的实际情况,逐步培养或聘用一批业务精通、执业素质高的财会人员,从而推动本单位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对于规模相对较小、会计业务相对简的单位,应尽量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会计电算化先进技术,为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第12篇

2005年3月我国实施了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即会计从业资格的取得,必须参加由有关部门组织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并且考试成绩合格。这一规定对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会计执业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近两年的执行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该制度中尚有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

第一,申请参加考试的条件及其资格审查。《办法》中规定了申请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人员应符合的基本条件有: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对违反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办法中也明确予以了限制。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这些条件本身比较笼统、抽象,没有定量标准,地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无法进行审定,致使报考条件及资格审查大多流于形式。同时,条件中没有对学历提出要求,这显然也与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岗位要求不相符合。因此,对现有的报考条件进行细化与量化,并明确报考人员的学历要求及考试资格审查的内容,严把“入口关”,是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素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在遵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可以通过查阅报考人员所在单位(居委会、学校)提供的档案或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对于社会人员,应重点查阅其有无违法乱纪行为,是否诚实守信和团结互助等方面的情况,以此衡量其法纪观念的强弱和道德品质的好坏;对于在校学生,除了重点查阅其在校期间是否遵纪守法外,还应了解其诚信考试、诚信做人方面的情况,发现诸如考试作弊或恶意拖欠学费等缺乏诚信的行为,应取消其报考资格。在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应明确其获取的途径及水平,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此外,还应规定报考人员的学历至少在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以上,这是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

第二,考试科目、内容和难度。首先,从考试科目上看,根据《办法》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这一规定虽然明确了对法规、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要求,但未对会计的岗位能力提出要求,而且初级会计电算化与珠算任选其一,也弱化了对会计基本操作技能的要求。笔者认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分为理论考试和会计综合职业能力测试两部分。理论考试仍然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两门;会计综合职业能力测试应包括会计实务操作及会计岗位基本技能操作两项内容,其中,会计实务操作旨在考生掌握一定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具体的会计实务处理能力提出要求,而会计岗位基本技能操作是一名合格会计人员必不可少的岗位职业能力之一,它不仅包括会计电算化、珠算,还应包括点钞、假币识别、汉字与数字录入等内容。其次,从考试内容和难度上看,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质和我国的地区差异,即使国家规定了统一的考试大纲,也不可能要求全国所有地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难度都完全相同或相近。但即便如此,除了会计岗位基本技能操作外,其余科目的考试内容和难度也应体现“三个围绕”和“一个区分”。“三个围绕”指围绕会计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围绕会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实际,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状况。“一个区分”指严格区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与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的区别。前者反映的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条件,而后者是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的进一步反映,显然后者的层次和要求更高。所以在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命题时,应充分把握和体现“三个围绕”和“一个区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最初目的,并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免试问题。《办法》中对会计从业资格免试的范围、时间及科目都做了具体规定。其中,免试的范围为中专以上会计类专业学历,时间为两年,科目为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并对会计类专业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有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和合理,例如虽然没有中专以上会计专业学历,但通过自学考试等途径已取得大专会计基础单科合格证书,就应该免试会计基础科目;已取得国家认可的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或珠算五级以上等级证书,可能不符合专业学历要求,但也应免试相应科目。相反,尽管已取得了中专以上会计类专业学历,但初级会计电算化却达不到规定要求或珠算未达五级,也不应该给予免试。

第四,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发放。会计从业资格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条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应当有能力胜任会计最基本的工作岗位,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并非完全如此。例如一次就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后能否较好地从事会计工作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刚取得资格证书的社会报考人员、应届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单位会计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社会报考人员中,认为自己能胜任、基本能胜任、基本不能胜任和完全不能胜任的分别占15.8%、31.7%、48.3%和4.2%;在被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认为自己能胜任、基本能胜任、基本不能胜任和完全不能胜任的分别占22.5%、44.2%、30%、3.3%;在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单位会计人员的调查中,认为获证人员能胜任、基本能胜任、基本不能胜任和完全不能胜任的分别占18.75%、38.75%、35%、7.5%。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有四成左右的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基本或完全不能胜任会计工作。这一结果虽然不一定完全客观和准确,但也反映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即书本考试和实际应用能力相脱节,其原因有考试科目、内容、难度、免试等方面的问题,也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发放问题。

在现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下,考试合格就可以发放从业资格证书,这一做法显然会导致书本考试和实际应用能力相脱节,因此必须加以改进。即使不改变现有的考试科目,也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会计实务操作方面的测试,只有理论考试和实务操作都合格,才能发放资格证书。如果采用前文提及的考试科目分为理论考试和会计综合职业能力测试两部分,则证书发放的要求可作适当调整,即并非两部分考试一定要一次性合格才能发放证书,可以对理论考试的合格规定两至三年的有效期,在有效期内,只要会计综合职业能力测试合格,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就可予以发放。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须发挥出积极的导向作用。不仅要通过考试引导报考人员了解和熟悉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还要使其熟练掌握会计实务操作和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会计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