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时间:2024-02-28 15:5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第1篇

一、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家长们把对孩子教育的自觉意识转化为孩子的各种良好品行、习惯的过程,是自孩子出生起就应该实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孩子独立,分享,尊重。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家庭教育理念的推广,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然而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存在误解,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进行,这显然是片面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的平等互利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主张探索的家庭教育课程化,指的是学校主要利用已经建立的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帮助家长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以课程化的方式接受系列的、规范化的指导与培训,以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参与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长为主体的家庭教育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家庭教育课程化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全面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从而推进家庭教育有效进行。目前,我们所做的是根据多年办学经验,针对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通识类的家庭教育指导,并创造条件逐步完善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内容。

二、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2016年8月8日的《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揭示了家长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0到3岁、4到6岁、7到18岁)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孩子素质能力缺失及不同城市衍生的“个性化”等问题已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痛点。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7-18)家庭教育焦点问题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生活懒散不爱整理衣物(70%),有拖延倾向喜欢把事情留在最后(58%),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56%)。报告显示,不同地区的家长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大致相同,重合度达80%,只是在不同问题的关注程度上呈现出一定地域性差异。其中排在家长关注的前三位的分别是:一线城市是生活懒散(66.91%)拖延(55.22%)自控力差玩手机(51.79%);二线城市是生活懒散(69.81%)拖延(57.27%)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计划(56.06%);三、四线城市是生活懒散(72.54%)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计划(63.02%)拖延(60.57%)。可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孩子生活懒散,学习缺乏恒心,存在畏难情绪。它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家长过早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生家庭教育的重点

根据埃里克森(Erikson,E.H,1902-1994)提出的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人格)发展理论学说(psychosocialtheory),初中生一方面勤奋学习,期待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这时,如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学业发生兴趣。初中生的依赖重心已从家庭转到学校、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阶段的家庭教育重点应是:①鼓励孩子与同伴互动,寻求他们的接纳;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②帮助孩子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勤奋感,体验成功,积累经验,以形成勤奋进取的个性,克服自卑,勇敢面对现实困难;③积极回应孩子的努力,用认同和赞美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概念;④引导孩子建立普遍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活动(知识性、技能性、课外活动)的内驱力;⑤培养孩子求知读书的动机、兴趣、习惯、态度以及意志与价值观等心理因素,形成一致性的人格特征。⑥指导孩子在学习中学会读书、用功读书、热爱读书。⑦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把家长的信任感内化为学习的潜力和动力,提高学习自我管理能力。⑧家庭充满正能量,父母情绪正向,经常读书看报,对孩子形成正面影响。四、初中生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初步实践苏州市作为人口净流入的二线城市,城乡居民原有的家庭基础、背景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素养基础的家长群体,原有的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方式需要创新和转型,其中包括探索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有效实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践。1.构建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涵盖以下教育专题:①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②初中生家庭教育的责任理念与主要内容;③初中生的心理矫治与健康指导;④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⑤初中生的同伴交往与学习指导;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融合;⑦家庭教育的资源开发与案例积累。具体做法:①用好苏州市教育局编写的《苏州市家庭教育家长读本(中学篇)》,并根据学校与学情不断调整拓展、修改完善家庭教育专题,使之形成适合本校初中学生家长的培训教材,逐渐构建家庭教育校本课程体系;②信息技术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整合,学校的网络资源供家长共享,如苏州市“智慧教育教师”APP,“苏州父母”APP,校园网平台,有关班级QQ群、微信群等,供家长自主学习的辅导资料,并开发更多的包括教育案例在内的学习资源;③研发可供不同层次家长和不同时间学习的菜单式培训方案,为本校学生与家长提供个性化、阶梯式的家庭教育指导;④探索并实施家庭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2.培育双师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培育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是关键。近几年,苏州市已举办了七届“中小学家庭指导师”培训班,为家庭教育课程化培育师资力量。学校在分析学情和家庭教育情况的基础上,选拔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班主任和优秀家庭教育父母参加,聘请国内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及家庭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逐步形成了由智慧教师和爱心父母组成的双师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平时就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家长的现身说案例来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目前,团队中的很多优秀者已加入苏州市家长学校的“智慧教育教师”APP和“苏州父母”APP。3.完善多途径家庭教育培训体系。(1)定期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和沙龙。学校每学期根据家庭教育课程教材和主题,制定家庭教育讲座和沙龙计划。实现班级、年级、校级三层衔接,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四位一体。做到内容分层,即班级联系学生实际举办有效性讲座,年级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针对性讲座,校级涉及社会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实践性讲座。形式新颖,即专家点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活动观摩与亲身实践相结合。(2)开发丰富的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借助“苏州市安全教育平台”,建立开放、灵活、快捷的安全教育课堂。结合“苏州市家长学校平台”,中的系列活动,组织授课讲座,开展亲子阅读、校园开放等活动,进行家长沙龙研讨、家长互教互学、家访指导、个别咨询等。借助校外少年宫、活动中心、实践学校等教育场所,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借助相关网络平台,为家长提供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4.组织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活动。目前,学校的大小活动都有家长、社区、街道志愿者的身影。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成员在学校设立的志愿岗、绿色食堂管理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听证会等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校每学期开设7个安全教育专题,组织至少3项安全教育活动,如“开学第一课”“防溺水专题”“校车安全”等,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学校安保部门定期检查完成情况,写出评价反馈意见。学校实践家庭教育开放课程,欢迎家长走进学校组织活动,如每学期家长会的策划与组织都由班级家委会成员策划与承担;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生运动会,由家长担任后勤服务;组织家长参与毕业典礼、成长仪式等的策划与后勤管理、摄像摄影的美篇推送等。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并轨运行与合作互动,形成了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三维”有效教育综合网络。初中生的家庭教育课程化实践是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综合网络中的新生事物,旨在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有效教育能力。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过程也是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作者:徐海浮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家长帮•好未来公益基金会.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OK/OB]./wx/file/2016report.pdf.

[2]俞清.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实例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6).

第2篇

关键词:贫困生;自尊;案例

一、教育理念

以你所期望的别人待你的方式待人,真诚、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案例陈述

记得所带的第二届学生中,有个看起来很文弱的男生小博。他平时不爱与其他的同学来往,无论是课间还是午休,总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学习。不论是平时的测验,还是期中期末考试,总能在年级名列前茅。寡言少语的小博,不被逼迫到一定程度,是不会跟任何同学主动开口说话的,一旦开口讲话包括回答老师的提问,就涨得满脸通红通红的,因此同学们总愿意逗弄他。这样的一个孩子,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他的性格是天生如此吗?

带着这样探究的心态,我开始密切地关注他。通过在和小博小学同班级学生的闲聊中,我侧面了解到:小博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还有个姐姐是大学生,家里生活很拮据。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出去找工作,只得在家操持家务。父亲没有一技之长,只好在外面打零工,找到活时就能挣一些钱,没活时家里的生计就难上加难。为了解决家里的困境,姐姐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给别人当家教,以贴补家用。家庭的困境,使性格本来就内向的小博更加沉默了。

三、案例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增加了贫困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

沉重的经济负担促成学生自己及家庭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因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自卑心理。

2.家庭教育环境造成了贫困学生性格上的缺陷

大多数贫困家庭因父母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疏导,再加上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对孩子的要求不切合实际,进而逐渐导致孩子性格上出现偏差。

3.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间产生盲目的攀比心理,个别学生或老师对贫困学生的歧视与冷淡,都造成贫困学生精神上的孤独和痛苦。

4.对贫困学生资助方式的不当

由于学校和社会上一些资助方式不妥,无意中加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四、解决策略

像小博这类家庭贫困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障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自信心。那我们的家长该怎样做才能呵护好处于青春期贫困学生脆弱而又敏感的自尊心呢?

1.正确引导孩子思维

初中阶段的生活,正是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看待问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被动性,极易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一定要在百忙之中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不能对孩子不闻不问,甚至是呵斥、责骂,应该是择机对孩子进行开导和劝慰,关注孩子的全方位成长。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在他愿意告诉你,并想寻求家长帮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想办法,告诉孩子如果自己已经尽力了,但仍无法解决的话,那就要量力而行。更要恰当地利用身边耳熟能详的事例,教育孩子“人穷志不短”,父母虽然没有给你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你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可让孩子多看一些励志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和孩子一起去讨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改进家庭教育模式

无论是家长自身遇到困难,还是家庭遇到暂时的困难,都不要因为我们做父母的无意识的负面情绪流露而影响到孩子,更不要因为生活的困顿当着孩子的面去争吵,而应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不当的家庭教育模式,会使孩子的性格愈发地趋向偏激,只有消除令孩子焦虑的不良因素,才能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幸福地健康成长。当家庭遇到经济困难时,家长应该面对现实,自强自立,苦中作乐,为孩子做出榜样。同时,既不要对孩子夸大目前面临的困难程度,也不要隐瞒着孩子,粉饰太平,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经济管理中。通过每日每月的家庭收入与支出的管理,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的辛劳,这样既能让孩子为家庭尽一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更能养成勤俭持家的优良品德。此时的父母,应该俯下身来,与孩子成为贴心的朋友,经常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06.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07.

第3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 法制课程 家庭影响 互动 反馈

未成年人犯罪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公害之一。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十五六岁青少年,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高危时期,心理扭曲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一道道防线。

一、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

我们知道,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直接后果造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它导致了高分低能,人为的产生了大量的“双差生”。大家知道,“双差生”属于被歧视、被排斥、被放弃的群体,这些学生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关怀得不到同学的帮助,在家父母没有好感,他们从学校分流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社会上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增设法制课程,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措施

近年来,我们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增设了一定的法制课程,把法制教育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中,应该说效果不错。作为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和有关司法部门合作,结合本地常见的多发性未成年人犯罪,组织编写案例分析教材,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案例的选取要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使未成年人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我校近年来生源质量急剧下降,问题生、后进生比例一路攀升,这就对我们的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二、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

1.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是孩子首要模仿的对象,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行和文化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可能孝敬你;你对家庭、对生活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目前,很多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脱节有关。社会进程的演变,生活所迫,家庭成员的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目前我国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当众多的社会角色发生冲突时,特别是家庭成员受生活压力过大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弱化,走上两个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放纵,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采取一些哄骗、物质刺激、棍棒教育等不正确的方法,导致孩子不健全的人格。甚至有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其实不论社会分工如何细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替代的。父母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责任人,是第一责任人,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

2.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急需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对于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把素质教育的目的、思想以及科学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家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实在必要。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应当将计划的内容告知学生的家长,使未成年人的父母根据学校计划,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教育。同时作为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对话互动联系,定期的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所思、所想、所为,通过家庭信息反馈,与学校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配合,可以正确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对那些品行不正,性格怪异孤僻,行为异常的学生采取具体的监控,矫正措施。只有通过学校与家庭结合、支持、依靠、互补互进,才能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家长教育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开家长会等提高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水平。通过指导,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不但能主动关心子女,摒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代之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而且能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

学校教育要突破单纯的应试教育的原有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要以大教育思想为指导,优化育人环境。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社会风气也不尽人意,媒介宣扬凶杀、迷信陋习和利己主义的腐朽意识形态等等,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采取消极回避,试图把学校隔绝于社会之外,搞一厢情愿的“净化”教育是不能奏效的。教师要在指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辨别是非曲直,同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作斗争。

第4篇

运用新兴媒体开展统战工作的新思考

网络条件下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磐安民歌民谣史料辑录分析

浅析美国独立战争后犹太会堂——社区模式瓦解的原因

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策略

浅谈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虚拟世界VI设计——虚拟世界与VI的一种结合形式

谈论幼儿的家庭教育

浅谈我国制播分离的发展与趋势

我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文字的视觉个性与版面编排设计的关系

以态势分析法寻求地方高校合理定位

对当今全民健身运动的思考

浅谈设计师的风格形成

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趋势与启示

论冈察洛夫文艺理论同其创作实践的矛盾与背离

良好组织形象的美学思考

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成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摭论低幼动画片的主题表现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之我见

语言研究

与“不”连读成语的会意字

阅读策略研究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

浅析英语语法对汉语网络语言的影响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hotpot与火锅的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运用

谈预设在英语广告中的作用

任务诱导型参与活动与二语伴随性词汇习得

浅议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浅谈俄语语义辞格

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实用价值

教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艺术殿堂

绽放自然之美:激活水彩灵动

浅谈戏剧的真实美

文学教育(中) 设计素描教学难点问题的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浅谈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

略谈动画色彩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浅谈儿童厌学问题的解决

谈谈我国民族声乐的核心魅力

中文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

试论《论语》中的孔子与“礼”

双音节动词重叠条件及留学生使用偏误分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漫谈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和魏书生的教学实践

多种评改方式促进作文能力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因素

书法练习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浅谈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长效机制

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分析

作文批语,你学会温馨了吗

重新审视新课程情景中语文课堂的教与学

教学艺术

艺术作品对真理的显现

影视鉴赏课程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的思考

从《阿房宫赋》看探究性学习

论精细化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意义及价值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高中学业考试管理办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浅谈幼儿协调训练的文学教育(中) 培养

表演技巧的掌握对主持能力的优化

构建新课改下的政治课堂

重视史料分析 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高专院校服装设计教育体系

浅谈新课改下的多媒体历史教学

敦煌壁画中体操雏形与现代竞技体操对比分析

例谈中学教学的“教与学”

为高效课堂添点剂

对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创新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师生关系

中学体育教学之我见

运动竞赛焦虑和训练焦虑的差异及处理方法

中国古代书院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文教随笔

文学教育(中) 公文写作思维步骤

追求人生价值应遵循生命三重性规律

自信绽放智慧之花

试论青年人阅读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第5篇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背景下,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把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到教育日常上来。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观念,一种教育观,知识能力并重,给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与帮助,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种教育应该是可以必须贯彻在每一个教学内容中和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家政教育和法律教育就是长期坚守的教育标杆。

【关键词】家政教育;法律教育;短板

1首先,对青少年经常进行家政教育。

家政教育,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家务事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虽然我们具有大多数的国人包括不少教育者在内的人们认为搞家政教育荒唐可笑,但家庭教育对安居乐业、对提高人口技能与人口素质,稳定社会秩序的客观作用却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直接关联着民族与国家的每一根神经。对此,古今许多教育家思想家早有定论。如:我国长期流传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亦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古训。日本在各级各类学校也早已开设有家政教育课。因为我们把家庭家政内容从个人私事或琐碎小事上升为社会责任。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家政教育完全被排斥于中小学教育之外,结果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和今后的成家立业均产生许多不利影响。成为令外国朋友费解的事情。从家庭生活技能方面来看,多数中小学生不会使用煤气灶、天然气;不会做简单的饭菜;甚至初中生不知道水烧开了是什么样子;民以食为天。但今天的青少年却明显的讲是成长过程分割成了两个阶段,既动手阶段和动嘴阶段。他们最后一个阶段,口才如何无所谓;对前一个阶段却是如临深渊,望而却步。老师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大中小学生不会做饭,有的人只会泡方便面,或者炒鸡蛋,有许多高三女生分不清哪是绿豆芽,哪是黄豆牙;所以遇到家长出远门就只能买上大堆的方便面,火腿肠和矿泉水,要不就拿钱去饭馆吃饭,我们对六个初中班201名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表明自己洗衣服的有96人,其中还包括50名私立学校的学生;完全有别人代洗的有71人,自己洗家人也洗的占34人;除去没办法或不同程度依赖家人的之外,真正自己洗衣服的仅仅有4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2.8%;自己收拾房间更是寥寥无几。从理财消费观念上看,因为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765名问卷调查者中,有211人表示愿意将来做商人挣大钱,占总人口的27.58%;但对于怎样当商人,怎样赚钱则一无所知;这同美国家庭中让中学生子女带小部分资金参入证券锻炼,经商炒股赚钱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消费观念上传统的开源节流,吃饭穿衣量家当等消费理念对青少年影响较少;小学生消费的主要目标几乎都集中在学习之外的追星、崇拜方面;买明星隔代图片、书、歌曲专辑、文化衫、文化和工艺品等;其次是小食品,泡泡糖,巧克力,麻辣条等等,这都将对以后的个人消费产生不良影响;在家庭关系上对内尊重体贴长辈,靠等现象严重,对外也不受什么远亲不如近邻的附属,受社会影响,同住一个单元也可能从未打过招呼,独生子女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占据主流,但独生子女因客观条件所限,本身就存在许多缺陷,家政教育的欠缺会更加突出。造成青少年的生活自理、社会治理能力的进一步弱化。所以我们应当学习日本学校的经验,在中小学校广泛开设家政教育课,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深厚文化功底和各种必须能力的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人才。

2其次,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法律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老师首先要懂法、知法、讲法。教师依法执教要在思想上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要经常学习法律知识,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法律教育,要利用身边发生的实际案例感染和教育学生,使他们知法懂法。下面我们来讨论这样几个案例:三年级小学生王某上课时候,后面的同学李某想搞恶作剧,在不知不觉中把王某的椅子挪开了,王某重重的做到了地上,当时正要上课,王某没有感到不适,就悄悄的坐好了,老师对李某进行了批评教育,然后就都继续上课。可是在两天后,王某突然感到腿脚发麻,几天内病情发展迅速,到后来不能坐着,家人带到医院经过检查,诊断为尾椎挫伤,病情恶化,导致下半身麻痹住院治疗。那么,在这次事件中,责任如何划分?最后法院判决李某负主要责任,其父母作为监护人,给予王某经济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之责。这个鲜明的案例,要广为宣传,让孩子们知道,小恶作剧会导致大伤害,平时要注意和同学间友好相处,要知法懂法。再如,两名中学生在居民区附近的空地上踢足球,一不小心把足球踢到了居民家的阳台上,打碎了玻璃,造成了阳台上一名幼儿被割伤,居民起诉两名学生,法院认定:两名学生负全责,由其监护人父母承担民事责任,对受伤幼儿进行经济赔偿。如果对青少年不抓紧法制教育,就会造成法盲犯罪。法盲犯罪是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极度缺乏。这使不少青少年在违法犯罪之后还不知道自己违法犯罪,甚至还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劫富济贫”。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中,要创设情景,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多例举案例分析,从中吸取教训,达到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总之,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观念,一种教育观,知识能力并重,给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与帮助,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种教育应该是可以必须贯彻在每一个教学内容中和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家政教育和法律教育就是长期坚守的教育标杆。

第6篇

摘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礼仪环境的相关缺失和不足,使当前的中职生在礼仪修养上仍然存在较大不足。建立健全礼仪教育体制机制,推进礼仪课程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充分运用校外礼仪教育资源,是当前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职教育;礼仪教育;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新时期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EA090275)之子课题“强化管理整体推进学校责任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EA090275GX022)

作者简介:罗丽静,女,忻城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广西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16-03

一、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

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生活的不断拓展,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内涵已经大大丰富,成为评估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标准,成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水平的直观反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礼仪水平。[1]中职学生是我国技术人才的生力军,是未来社会的重要主体,他们礼仪修养的大幅提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当前中职生在礼仪修养上仍然存在较大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礼仪价值观错位

不遵学校纪律,经常迟到或旷课、抽烟、喝酒、爬墙跳窗等我行我素;盲目追求时髦,穿着打扮不得体,说粗话、脏话;不尊重师长,随意打扰他人学习和休息,对他人的相貌、体态、衣着评头论足,给同学起带有欺辱性的绰号,相互打骂、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故意拖欠课本费,向家人骗取费用,随意说谎;乱扔纸屑、果皮、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不爱护公物,乱踢、乱涂、乱刻、乱画、乱挖公共设施。这些不良现象在中职学生中广泛存在,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对这些不良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视为“有个性”,这问题归根到底是中职学生群体中的礼仪价值观错位问题。[2]

(二)礼仪知识和技能严重不足

与同龄人相比,中职学生在礼仪知识和技能上的缺失更为严重,由于缺乏符合自身年龄和身份特征的礼仪知识和技能,中职生在与同龄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境地,致使中职学生难以适应公共场合的沟通需求,表现为高度的不自信,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对外学习和交往。[3]同时,与在自己熟悉的场合的放肆无视相比,在陌生场合的自卑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对中职学生群体的正面评估,强化了部分中职学生对现代礼仪的反感和抵触。

(三)不良礼仪习惯积弊严重

如上所述的众多不良礼仪行为表现中,很多都是中职学生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虽然与现代社会提倡的礼仪格格不入,但许多陈规陋习要改变也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在地方性的社会公众的传统观念中,仍然有一些与时代和国际接轨的礼仪还不为普遍社会成员所接受,甚至还遭受否定和贬斥,这些积弊在中职生身上也较为顽固地存在着,对中职礼仪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四)缺乏相应的礼仪行为自我评价能力

礼仪行为自我评价能力是礼仪自我学习和提升的重要推动因素。一个人如果能够对自身的礼仪行为正确、如实地认识和评价,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在礼仪学习、运用和提升上的得和失,有利于自我纠正和提高。[4]从现有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中职学生在自身礼仪行为上缺乏相应的自我评价能力,难以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礼仪行为,自满或自卑的自我评价较为常见。

这问题的存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需要深入研究,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中职学生礼仪素养问题的成因

总体上看,中职学生在礼仪素养上的不足,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相同的中小学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普通高中也并不比中职学校更重视礼仪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学生礼仪教育的最大变量。[5]当前,中职学生基本来自农村家庭,迫于生计,相当部分学生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外出务工,许多中职学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生活,“留守”现象普遍,他们与父辈长之间长期缺乏情感和行为交往,相关教育缺失,加上祖辈自身缺乏现代礼仪观念和素养,决定了中职学生的家庭在礼仪教育上非常“不给力”。调查发现,中职学生群体的家长教育观念普遍存在不足,相当多的家长缺乏教育意识和责任感,放弃自身所应承担的教育角色和责任,对孩子的礼仪修养自然重视不够,部分家长更是成为中职学生不良礼仪行为的榜样。总体说来,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当前中职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初中是学生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和地方政府、社会、家庭一样,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培育,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考试分数的高低。因此,当前的中职学生大多是来自初中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就被学校教育“边缘化”了的群体,他们就是中小学所谓的“问题生”、“难管生”和“不管生”。再加上很多中职学校长期以来对礼仪教育重视不够,礼仪教育缺乏专职专业教师,礼仪教育价值目标严重功利化,内容单一化、方法简单化,重理论、轻实践,致使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一些中职学校办学定位错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部分教职工行为散漫无序,违背现代礼仪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也对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的学习及养成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社会礼仪环境的缺失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国际交流的愈发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从保守转向改革、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依赖转向自主、从安贫转向求富,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同时,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也正受到形形“新事物”、“新思潮”的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不再受到尊崇,现代道德体系建设和礼仪教育滞后,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礼仪氛围,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和迷茫,社会上仍然较多的不道德、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一时尚未得到及时的应对和纠正。社会上各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更是对青少年正确礼仪价值观念的塑造带来消极影响。

三、新时期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改进对策

学校在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应主动承担起相关职责,积极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中职学生礼仪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一)建立健全现代礼仪教育体制机制

长期以来,礼仪教育只是作为一项自主开设的课程,一般学校仅作为一门无足轻重的补充课程,在实施方式上有较大的随意性。要提高中职礼仪教育的成效,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礼仪课程规范,把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常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礼仪教育目标,编制礼仪校本教材,丰富礼仪教育内容,保障礼仪教育的基础设施及人员配备。完善专业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礼仪教育。制定礼仪素质评价标准,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校园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将文明礼仪内容融入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礼仪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此,中职礼仪教育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随意性走向规范性,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民主性。

(二)推进学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礼仪教育需要有一整套符合各地中职学生实际需求的礼仪教材,这一整套教材既包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礼仪的普适性材料,也包括与学生具体专业和地方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校本教材。[6]在教学方式方法上,(1)要创造条件大力提倡情景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同伴示范、角色扮演、视频观看等情景式的教学模式,把礼仪教育内容以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生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寓教于乐,使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2)要结合实际加强礼仪实践训练,把实践锻炼作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校园日常行为礼仪规范检查评比、到政府社区和企事业窗口部门参观见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强礼仪实践锻炼,促进礼仪教育从思想认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克服原有粗俗不雅的行为习惯,把学习到的礼仪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养。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通过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载体加强礼仪知识宣传,在校园内普及文明礼仪知识。通过文化景观、警示语等方式让礼仪教育渗透到校园的物化环境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主题活动,如征文、演讲、辩论会、小品、班会、礼仪风采大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文明礼仪的理解,并使之内化。通过组建校园礼仪队开展相关训练和服务,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起良好的行为榜样,充分发挥礼仪队员模范和激励的作用。通过组织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的不文明现象,促使师生对不文明现象带来的后果进行反省,营造一个的人人学礼、知礼、讲礼、行礼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中职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受到良好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四)重视校外礼仪教育资源的运用

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及礼仪修养的提升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充分协作,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强大而坚实的礼仪教育合力,提高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成效。[7]中职学校应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出发,充分考虑礼仪和礼仪文化的特点,积极争取和利用家庭和社会礼仪教育资源,通过沟通协调,动员家长重视孩子的礼仪素质教育,并主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对礼仪文化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参加地方政府和单位组织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注重在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努力动员社会力量为学生参加礼仪实践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康小莉,云书海.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03-105.

[2]张松德.论教师的教学风格[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126-127.

[3]张秉福.关于加强教师礼仪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97-98.

[4]胡凯.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现代教育科学,2006(1):44-47.

[5]王景华,邹本杰.礼仪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6]沈娟.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道德素养[J].教学与管理,2011(1):68-69.

第7篇

〔关键词〕初二;青春期;分化;异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22-03

一、对初二学生异往状态的若干认识

案例一:初二女生小雯,一天体育活动课之后,发现自己放在课桌上的饮料被同班的几个男生抢去,心里很气愤,但是未表现出来。之后向其中的某男生催还借自己的钱,不料对方非但不还,而且还同另外几个男生一起奚落她,当众叫她的绰号“二胖”。小雯觉得很气愤,情绪爆发,将自己的书扔到了教室外,将自己的水杯丢进了垃圾桶中。事后小雯觉得自己当时的行为很失控,当时的表现很丢脸。

案例二:初二女生小菊,班里的几个男生给女生们打分,排次序。小菊听到传言被评为第二,但是在男生中对这一结果出现了争议,她得知后很苦恼,尤其是对自己的脸上有一些青春痘不满意。

以上两个案例反映出初二学生异往的一种独特的状态。在青春期异往中,学生大体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称为异性疏远期;第二个阶段为异性接近期,一般从初中二三年级开始;第三阶段为异恋期,一般出现在青春期中后期(高中至大学阶段)。

初二学生的异往处在异性疏远向异性接近过渡的一种状态。而且由于男女生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有差异,所以大体可以分析出案例中小雯和小菊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异性接近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对异性的情感和态度较为隐秘,而且对象广泛。而男生由于进入青春期的时间较女生晚,所以在案例一中,男生们的态度基本尚属于异性疏远期,这一时期学生表现出的是心相近而行相远的状态,表面满不在乎甚至排斥异性,内心则充满关注。

青春期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体貌特征,尤其是关注别人对自己体貌的评价,这反映出学生在初二阶段自我意识的不完善。所以针对两名女生面对的困惑,在辅导中我请她们每人写出40条自己的优点,以此种方式,来完善其对自己的认识,实现在此阶段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协调,效果较为明显。

案例三:初二某男生小明数月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来自外地的一名开朗活泼的女生,自我感觉这名女生十分有魅力,对这次相遇感到异常的惊喜,但由于接触时间短,仅留下了她的学校地址。回到学校之后十分思念,经常因为她分神,觉得身边的女生黯然失色,不想同她们交往。小明给那位女生写过一封信,但一直没有回音,很苦恼;想过去找她,但是路途遥远,怕路上有危险;也曾试图忘记她,但是做不到。小明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好去找她。自我评价这学期变化较大,学习上更主动了,同时变得沉默(认为这样更稳重)了。想到她的时候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

初二的男生大都进入了青春期,在经历了短暂的异性疏远期之后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对异性感兴趣阶段。此阶段中几乎所有学生都会有自己中意的异性对象,但却很难对这种感觉作出适当的解释。在案例三中,小明在陈述自己对远方女生的感受的时候恰是这种感觉,自述并不想与之恋爱,只是希望能跟她经常见面、聊天,但这又似乎不能完整解释自己的感受,自己仿佛还有更多的需求,但需求是什么自己并不知道。

有的学生认为这种感觉是爱情,这主要是受大众媒体铺天盖地的“爱情教育”的影响,歌曲、网络小说、影视等相比学校及家长枯燥的说教(如这是友谊不同于爱情)显然对学生更具影响力。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介于幻想的爱情和友情之间的特殊情感是教育和辅导的方向。

案例中小明单相思的对象在外省,自己对她的了解很少,所以给辅导增加了难度。如果是在同一个环境中,学生则可以通过打破对于对方认识的完美陷阱,通过全面的认识来平衡自己内心的感受。心理学中有一个有趣的效应叫光环效应,在异往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当事人往往会因为看到对方的一个或几个优点,而觉得其整个人是完美的,对其不足视而不见,进而影响对异性的客观评价,这种情况在初二学生中较明显。

案例四:初二某女生小婷,初中以来一直同男生小庆保持着较多的接触。之前小婷对小庆并没有特殊的感情,只是觉得两人在一起活动、玩耍、打闹很开心,渐渐周围同学开始开他们的玩笑,说他们相互喜欢。小婷回顾和小庆的交往也觉得彼此已经相互喜欢了。初二以后,班里转来了一个女生小媛,小庆在宿舍中声称自己不喜欢小婷了。开始小婷没什么感觉,但渐渐地发现小庆在近似疯狂地追求小媛,自己感到失落,并希望自己能够完全地忘掉小庆。如果平时宿舍同学提起小庆,她会强迫自己表现得不在乎,甚至会表现出对他的不屑。但是自己心里却不是这样的感觉,自述还是很喜欢他。会谈中我了解到小婷的家庭氛围很好,她也不希望因为现在的感受影响自己的学习,让父母失望,但是却不能如愿。经常因为这件事情矛盾、苦恼,有时失眠,学习效果也大不如前。

在处理学生异往过密问题上,现在的教育者比较关注的是中学生恋情会影响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受到了影响这一结果,而忽视学习受影响的过程。案例四中小婷经历的是失恋的体验,这种感受在初二学生身上往往是第一次,因此在体验的程度上是较深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会谈中,小婷表现出不同于大多数同龄女孩的理性,这是她的优势,但同时也给辅导增加了难度。所以,辅导者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她体会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能够倾诉和释放之前强迫拒绝和压抑的情绪情感。在缓解其失恋的情绪体验后,进一步帮助她分析之前应对失恋的不当方式,并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这是辅导的方向。另外,在此过程中,小婷同样需要对自己和小庆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案例四中小庆的表现,反映出中学生恋情的一个主要特征――不稳定性。初二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出现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这样非此即彼的极端状态。喜欢对方时是因受到其某方面的吸引,当发现其缺点时则会比较容易放弃。

小婷与小庆发展到青春期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周围同学的评价。初二学生比较从众,一些青春期恋情的发生会因为相互的传话产生,一些则会由于同伴不经意的炫耀“恋爱了”的良好感觉而感到人际压力,进而主动或被动地寻觅自己的恋情。

在这个案例中,小婷描述自己的一些小学同学在经历了失恋之后,不与任何的男生交往,以免再次受到伤害,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这种倾向是需要关注和引导的。需要引导学生尝试新的积极体验,而不是退行到疏远期的异往状态。小婷最终体会到自己如果现在有一个好的状态,那这种感觉应当是以前没有过的,是一种崭新的体验。

综上所述,初二学生异往处于一个由疏远到接近的急剧变化的阶段。此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体貌烦恼、单相思的困扰、青春期恋情、失恋等,除此之外,异性接近期异往过少的问题可能更隐蔽,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此方面在接下来的案例五中会有所提及。

二、教育者对学生异往的影响

初二年级异往教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一个需要接受的事实是异往过少、异往正常、异往过密这三种情况在初二学生中是并存的。我的假设是如果这三种类别的学生在班级中呈正态分布,说明是正常的。不管是异往过少还是异往过密的显著增多,都是一种非正常状态。教育者过度的压制会造成学生整体异往过少,而放任的态度会导致异往过密的显著增多。

案例五:高一女生小阳,她在新环境中人际交往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没有朋友,觉得同学很难接纳自己,她也很难接纳其他同学。尤其是很难接受班里女生和男生交流的方式,而且觉得男生都不愿和自己交往。

在描述中她提到很佩服自己以前的一位初中班主任。那位班主任严格禁止班里异性同学间的交往,也很讨厌男生的献殷勤和女生的撒娇,她表示很认同之前那位老师对待男女生交往的态度。但是现在一切似乎都变了,到了这样一个异性同学广泛交往的团体中,其他男女生之间的交往让她很难适应,自己也被视为团体中的异类。她表现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对待男生,也不知道怎样在宿舍中跟经常谈论男生的女同伴们插话。

这是一个案例的片段,从中可以看到在进入高中之前小阳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认识――男女生不能公开交往。但是在新环境中这种认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而且高一的学生对异往是有强烈需求的,这在她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混乱。事实上,在辅导过程中进行的一次角色扮演中我发现,她并非像自己描述的一样不会使小脾气、不会撒娇。从她的这种情感和言语表达的不一致,我们可以猜测这种不一致同初中时这种极具女性化的特点不被接受是相关的。

一些教育常者以学生是否出现青春期恋情来评价异往教育的成果,这是不恰当的。在教育过程中搞一刀切,不允许交往,甚至不惜将异往丑化,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异往观“畸型”,对其心理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案例五可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根据心理社会学的理论,青春期学生需要保持一定的异往,形成异性友谊,良好的异往对学生成为一个更社会化的人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不容学生出现青春期恋情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学生在初二阶段出现青春期恋情的原因很多,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家庭氛围,有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之前的小学和学前教育也会对他们产生影响重大,换句话说,有的学生早恋,有的学生异往困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可能仅是一种表象。

某市区重点初中初二男生两个月内三次离家出走,家长的描述是学生出现了青春期恋情,将其视为离家出走的原因。而实际情况是家长仅关注了结果,而学生出现青春期恋情和离家出走都仅仅是表象。了解中发现,男孩找女朋友的最重要原则是女生不要劝他好好学习,不能管着他,得能够接纳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欣赏和接纳的内在需求,而这样的需要在家庭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离家出走和交女友表达的是对家庭和学校中不被欣赏和接纳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需要透过表象去观察学生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青春期恋情有时体现的仅是尊重的需要、被接纳的需要。有的学生人际状况不佳,在班集体中缺少归属感,在集体中缺少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有的学生家庭氛围不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恋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补偿。

同时,初二是学生出现学习分化的阶段,学习的分化会给部分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学习是学生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诸多的异往问题究其根源是学习压力所致。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我们希望学生的知和行的统一,学生懂得了如何与异往,接下来就应当表现出合适的行为。但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先有行后有知的过程,即学生的心理成长要伴随各种尝试进行,暗恋、单相思、青春期恋情、失恋等,每次的尝试都伴随其内心的深刻体验,这些体验会帮助学生了解合适的异往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对于教育者而言,学生的这些尝试可视作很好的教育时机。

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异往教育时,应当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进入学生的认识世界和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回避、不压制、不放纵。(稿件编号:090227003)

参考文献:

[1]侯慧君,辛爱民.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

[2]袁丽丽,石刚.中小学校青春期教育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

[3]董萍华.初中生早恋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权克均.青少年学生异往浅探[J].广西教育,1996,(10).

[6]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7]高亚兵,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2002,(1).

[8]李宛青,杜天伟.郑州市中学生青春期健康知识调查结果及引发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9]叶发钦.青少年异往存在的问题及辅导[J].基础教育研究,1999,(1).

[10]李玉英.青春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

[11]王磊,张大均.青少年异往的心理功能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J].青年探索,2002,(5).

[12]吴晶,龚海梅,谢作灿,丁洁.青春期学生异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2,(3).

[13]刘黎明.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14]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第8篇

(一)礼仪价值观错位

不遵学校纪律,经常迟到或旷课、抽烟、喝酒、爬墙跳窗等我行我素;盲目追求时髦,穿着打扮不得体,说粗话、脏话;不尊重师长,随意打扰他人学习和休息,对他人的相貌、体态、衣着评头论足,给同学起带有欺辱性的绰号,相互打骂、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故意拖欠课本费,向家人骗取费用,随意说谎;乱扔纸屑、果皮、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不爱护公物,乱踢、乱涂、乱刻、乱画、乱挖公共设施。这些不良现象在中职生中广泛存在,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对这些不良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视为“有个性”,这问题归根到底是中职生群体中的礼仪价值观错位问题。

(二)礼仪知识和技能严重不足

与同龄人相比,中职生在礼仪知识和技能上的缺失更为严重,由于缺乏符合自身年龄和身份特征的礼仪知识和技能,中职生在与同龄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境地,致使中职生难以适应公共场合的沟通需求,表现为高度的不自信,影响了中职生的对外学习和交往。同时,与在自己熟悉的场合的放肆无视相比,在陌生场合的自卑进一步降低了社会对中职生群体的正面评估,强化了部分中职生对现代礼仪的反感和抵触。

(三)不良礼仪习惯积弊严重

如上所述的众多不良礼仪行为表现中,很多都是中职生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虽然与现代社会提倡的礼仪格格不入,但许多陈规陋习要改变也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在地方性的社会公众的传统观念中,仍然有一些与时代和国际接轨的礼仪还不为普遍社会成员所接受,甚至还遭受否定和贬斥,这些积弊在中职生身上也较为顽固地存在着,对中职礼仪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四)缺乏相应的礼仪行为自我评价能力

礼仪行为自我评价能力是礼仪自我学习和提升的重要推动因素。一个人如果能够对自身的礼仪行为正确、如实地认识和评价,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在礼仪学习、运用和提升上的得和失,有利于自我纠正和提高。从现有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中职生在自身礼仪行为上缺乏相应的自我评价能力,难以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礼仪行为,自满或自卑的自我评价较为常见。这问题的存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需要深入研究,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中职生礼仪素养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中职生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相同的中小学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普通高中也并不比中职学校更重视礼仪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学生礼仪教育的最大变量。当前,中职生基本来自农村家庭,迫于生计,相当部分学生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外出务工,许多中职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生活,“留守”现象普遍,他们与父辈长之间长期缺乏情感和行为交往,相关教育缺失,加上祖辈自身缺乏现代礼仪观念和素养,决定了中职生的家庭在礼仪教育上非常“不给力”。调查发现,中职生群体的家长教育观念普遍存在不足,相当多的家长缺乏教育意识和责任感,放弃自身所应承担的教育角色和责任,对孩子的礼仪修养自然重视不够,部分家长更是成为中职生不良礼仪行为的榜样。总体说来,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当前中职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初中是学生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和地方政府、社会、家庭一样,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往往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培育,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考试分数的高低。因此,当前的中职生大多是来自初中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就被学校教育“边缘化”了的群体,他们就是中小学所谓的“问题生”、“难管生”和“不管生”。再加上很多中职学校长期以来对礼仪教育重视不够,礼仪教育缺乏专职专业教师,礼仪教育价值目标严重功利化,内容单一化、方法简单化,重理论、轻实践,致使中职生的礼仪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一些中职学校办学定位错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部分教职工行为散漫无序,违背现代礼仪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也对中职生文明礼仪的学习及养成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社会礼仪环境的缺失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国际交流的愈发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从保守转向改革、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依赖转向自主、从安贫转向求富,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同时,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也正受到形形“新事物”、“新思潮”的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不再受到尊崇,现代道德体系建设和礼仪教育滞后,社会尚未形成良好的礼仪氛围,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和迷茫,社会上仍然较多的不道德、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一时尚未得到及时的应对和纠正。社会上各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更是对青少年正确礼仪价值观念的塑造带来消极影响。

三、新时期中职生礼仪教育的改进对策

学校在中职生礼仪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应主动承担起相关职责,积极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中职生礼仪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一)建立健全现代礼仪教育体制机制

长期以来,礼仪教育只是作为一项自主开设的课程,一般学校仅作为一门无足轻重的补充课程,在实施方式上有较大的随意性。要提高中职礼仪教育的成效,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礼仪课程规范,把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常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礼仪教育目标,编制礼仪校本教材,丰富礼仪教育内容,保障礼仪教育的基础设施及人员配备。完善专业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礼仪教育。制定礼仪素质评价标准,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校园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将文明礼仪内容融入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将礼仪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此,中职礼仪教育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随意性走向规范性,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民主性。

(二)推进学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礼仪教育需要有一整套符合各地中职生实际需求的礼仪教材,这一整套教材既包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礼仪的普适性材料,也包括与学生具体专业和地方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

(1)要创造条件大力提倡情景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同伴示范、角色扮演、视频观看等情景式的教学模式,把礼仪教育内容以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生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寓教于乐,使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2)要结合实际加强礼仪实践训练,把实践锻炼作为中职生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校园日常行为礼仪规范检查评比、到政府社区和企事业窗口部门参观见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强礼仪实践锻炼,促进礼仪教育从思想认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克服原有粗俗不雅的行为习惯,把学习到的礼仪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养。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第9篇

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养成教育为常规教育,从班级管理入手,重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以感恩教育为主要抓手,形成特色教育;以丰富多彩的主题目活动为契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德育品位。

二、工作思路

1、确立一种意识:德育为先,管理制胜。

2、抓住两条主线:养成教育,感恩教育。

3、搞好三个结合:主题教育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治相结合。

三、工作目标及任务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和团总支书记加强学习,注重研究工作方法和策略,搞好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二是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抓好班主任的培训,加强班主任经验的总结与交流,提升德育科研的档次,围绕感恩教育,分年级组搞好三个德育专题的研究,七年级组: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感恩教育。八年级组:初中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调查及对策。九年级组:感恩教育转化问题生案例分析。

2、德育工作制度化。修改和制定德育常规工作的相关制度,并保持相对稳定,如《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升旗制度》、《学生会常规管理抽查》等,尽量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安全工作“三讲七查”,警钟长鸣。教育与排查相结合,教育分三讲:学校集中讲,夕会针对讲,班会总结讲。排查有七查:一查人员进出,看门卫是否履行职责,走读生是否遵守校规,校内有无闲杂人员;二查管制刀具,看学生是否私藏利器、棍棒等物;三查夜间外出,看是否有学生翻围墙爬院门上网吧;四查学生矛盾,看有无打架斗殴迹象;五查设备设施,看建筑物、电路开关、门窗玻璃等有无隐患;六查运动训练,看体育器材是否完好,训练过程是否有人指导和保护;七查课间课外,看学生是否做危险游戏或危险动作。

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争创班级特色。一是硬件建设。各班要在开学两周内搞好教室寝室的布置,教室里班训(或班级口号)、课表、时间表、班干部名单、卫生生活值日表为必贴内容,其它布置因班制宜,力求美观大方,体现特色。二是软件建设。班级一天一次夕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一周一次班会,搞好评比表彰,一月一期主题黑板报;认真评选推荐升旗手,宣传升旗手的先进事迹;积极参与校级各类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5、抓好行为规范教育,注重过程管理与终极评价相结合。第一学月认真学习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特别是七年级新生,班主任要亲自领学,从仪表、言行、一日常规方面进行规范。各班制定《一日常规奖惩方案》,组建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和民主监督体制,班级要大力表彰遵守一日常规的模范生,惩治不良倾向,并发挥民主监督的力量,将各级各类表彰与平时的常规管理结果挂钩,达到惩恶扬善,弘扬正气的目的。

6、继续抓好环境卫生的整治。寝室内务整理和厕所卫生是卫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厕所的打扫安排要把分工细化到每个蹲位、每条水槽。开学第一、二周,班主任现场指导学生打扫厕所及内务整理不能少于两次。文明寝室的评比工作将一如既往。教师三楼办公室卫生纳入学生会检查范围。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爱护劳动工具的教育。

7、做好学生自主管理的文章,发挥学生会、团支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搞好常规管理。成立校园记者站,挖掘和宣传学生教师中的先进事迹,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学校。

8、围绕国庆六十周年,开展以“光辉的历程、灿烂的明天”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采用主题班队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9、家校联动,共同育人。继续搞好校讯通的宣传和服务工作,召开学生家长会,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

10、突出“感恩教育”的特色地位。三个年级分阶段,分主题,有计划地实施感恩教育,评选出第二届校园感恩之星。(《感恩教育活动方案》另发单行材料)

四、分月活动安排

九月份:一日常规教育、安全教育

1、组建新的班委会,各班召开班委会明确分工和职责。(第一周)

2、七年级夕会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年级各班制定相应的班规室约。(第一周)

3、开始对发热学生进行晨检,严防猪流感发生。(第一周)

4、第一次安全大排查。(第一、二周)

5、各班开展“寝室内务整理示范周”活动,按照学校内务整理标准,班内评出示范室,室内评出示范床,对床铺摄像展出,对学生张榜公布,把内务整理向纵深推进,。(第二周)超级秘书网:

6、主题班会:感恩教育第一课——感谢师恩(第二周)

7、学生会组建并开展常规抽查活动。(第二周)

8、筹备国庆系列活动。(第三、四周)

9、主题班会:“光辉的历程,灿烂的明天”——爱国教育演讲赛。(第四周)

十月份:爱国主义教育。

1、“光辉的历程,灿烂的明天”——爱国教育演讲赛决赛。(第六周)

2、“我爱祖国,我爱红歌”歌咏会。(第七周)

3、文明寝室创建活动一。(第六——八周)

4、感恩教育:开展“感恩祖国,立志成才”的主题征文活动。(七、八周)

5、安全月排查。(第七周)

6、主题班会:爱国,从爱校开始。(第八周)

十一月份:前途理想教育

1、召开学生家长会,分析期中成绩,确定分层教育目标,谋求家校联手,共同教育。(第十、十二周)

2、举办初中生排球赛。(另通知)

3、安全月排查。(第十周)

4、期中德育评估。(第十一周)

5、主题班会:用知识改变命运

十二月份:法纪教育

1、文明寝室创建活动二。(十三——十六周)

2、法制教育讲座。(十二周)

3、培养发展一批新团员,上一次团课。(第十四——十六周)

4、“拒绝网吧”主题教育。(第十四周)

5、主题班会:擦亮眼睛,拒绝诱惑。(第十六周)

元月份:集体主义教育、安全教育

1、迎新年元旦文艺演出活动。(第十七、十八周)

2、冬季安全教育讲座。(第十七周)

第10篇

小叶,15岁,活泼好动,聪明漂亮,成绩良好,人见人爱,但上初二后,整个人都变了,除了上课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外,还整天爱打扮,甚至天天跑别班,无心完成作业和功课,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面对这个小姑娘的变化,我很痛心,凭我的直觉,小姑娘早恋了,我该怎么帮她呢?

二、案例描述

半学期考试过后,质量分析课:找寻原因,寻找差距,并制定出转变方法。下课前,我说:“如果谁有什么困惑,并相信老师,欢迎在课后和老师谈谈。”

当天晚饭后,小姑娘来了。下面是小姑娘和我的一段对话:“谢谢你能相信老师,想和老师谈谈你的困惑吗?”“老师,我喜欢上了别班的一个男孩了。”“这说明你长大了,这是好事啊。”“可是,老师,我怕呀,我读书读不进去啊。”为了减轻她的心理负担,我说:“能和老师谈谈那个男孩有什么优点吗?”“他英俊高大,聪明,喜欢帮助别人。”“还有吗?”“还有,打球打得好。”“确实很好,怪不得你会喜欢他,老师也会喜欢这样的孩子。”“老师,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小姑娘笑了。“你喜欢那个优秀的男生,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喜欢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你认为是这样的吗?”“是的。”“老师相信那个男孩也是喜欢你聪明、可爱、读书好,对吗?”“是的!”“那如果你无法静下心来学习,退步了,你肯定那个男孩还会喜欢你吗?”“不知道。”“你希望保持你在那个男孩心中的好印象吗?”“希望。”“那接下来知道该怎么做吗?”“知道了,谢谢老师。”面对小姑娘的背影,我如释重负。

这使我想起了前不久某职业技术学校出台了这样一条规定:“不准男女同学独处、交流,连开班会也要在指定的地点,男女分开坐,如果被怀疑两人拍拖,校方会给予记过处分或警告。”校方在男女生之间设立这道无形的“隔离墙”真的能避免和堵截早恋吗?

三、案例分析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青春期提前了,加上网络、影视和新闻媒体的影响,校园里的早恋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拿出起码的宽容来,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眼中钉”或“洪水猛兽”,而要看到这种感情的可贵和产生的某种必然性。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坦诚交流,并让家庭教育及时予以跟进配合,让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明白爱的责任,引导他们以更为理性的态度看待男女间产生的纯真爱恋之情。这要比某些学校那种“严防死守”式的“隔离墙”政策有效得多。

1.外力的约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青春期的孩子自制力较差,应该有纪律的约束来引导帮助他们心理健康成长。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自觉地加强自身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培养,确立远大的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全身心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拼搏。要充分认识早恋的危害和后果,避免进入这一误区。一旦进入,就应当以坚强的意志力冲出来,越早越好。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催化剂,能激起学生很强的求知欲,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2.适当的“内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意识

(1)异往不等于早恋。如果孩子和异往过于密切,影响了学习,首先不要慌,要和孩子及时沟通,但沟通的前提是支持孩子和异往,不能压制。告诉孩子那不过是青春期出现的情愫罢了,当前的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做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人,应该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

(2)早恋不是洪水猛兽。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少男少女之间发生早恋,的确有不利的影响。但是粗暴地干涉和棒喝,以及在男女生之间设立无形的“隔离墙”,只会让学生在内心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来应付学校、老师和家长。

(3)大惊小怪不可取。青少年的求知欲是最强烈的,包括对异性的了解。不要把与异性的交流接触,都认为是不正当、不正常的,视为早恋而横加制止。我们都知道,“早恋”是不成熟的,往往不会有结果。要防止发生这类不利于学习的现象,我认为不能在少男少女之间人为设置“玻璃隔离墙”,而要做好引导,让少男少女们都能在阳光下进行正常地交流接触,不要像防贼似的防着他们的正常交流与接触,更不要把他们的交往都视为“早恋”而大惊小怪。

(4)做聪明的师长。当孩子主动告诉你他或她喜欢上一个人时,一定要沉住气,祝贺孩子长大了,然后提醒孩子,喜欢上一个人,应该是喜欢对方的优点,所以更应该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把对对方的好感化为学习的动力。比起简单地说教和干涉,有个教育家讲过一个故事――在农村上初中的儿子兴冲冲地向父亲宣布:“爸爸,我爱上了一个女生,我将来要娶她。”父亲说:“她也爱你吗?”儿子得意地回答:“是的。”父亲说:“祝贺你成为一个有魅力的男子汉。但我必须提醒你――你将来若想在县里发展,你应该到县里再考虑这个问题;你将来若想在市里发展,应该到市里再考虑这个问题;你将来若想到外地发展,应该到外地再考虑这个问题。否则,会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儿子想了想,说:“那我还是等等再说吧。”这位聪明的父亲,算是为人父母者的一个好榜样。希望我们也能学一学那位父亲,给孩子们提供参考意见,也给他们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四、案例评价

第11篇

“网络,想说爱你不容易”,这样的感慨源自我所接班级中的一个学生――郑某。他个头高高的,看上去是一个健康帅气、充满自信的男孩子。但他曾是一个让家长操碎了心、老师挠破了头的“瘾君子”――上网成瘾。初二时,刚接这个班不到一周,我就发现了一个看上去有点特别的学生。他平时很少说话,少言寡语,还不合群;上课,除了睡觉,就是无精打采或者看着窗外发呆;发言是根本没有的事,即便被迫叫起来,也是答非所问;作业要么不写,要么潦草几笔,也不管对错;只有课间同学们偶尔谈到游戏了,眼神中才会流露出一点光彩;常嘟囔的一句话是:“真没意思,真没意思。”

“什么情况”?我心里直犯嘀咕,迫切想找到问题的答案。面纱随着他妈妈的到校终天揭开。那天是周一返校,和学生一起来学校的还有他的母亲――一个看上去略显憔悴的中年妇女。他妈妈非常无助地对我说:“周老师,我儿子不想念书了,您帮我劝劝行吗?”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虽说这孩子成绩不够理想,但经过半个多月的接触,我分明感觉到他并不让人讨厌,反而很聪明。怎么会不想上学呢?据他妈妈讲:这孩子小学时挺听话的,到了初中突然就变了,还学会了上网。刚开始时是去网吧,假期的时候软磨硬泡,又以不学习相要挟逼着家长买了电脑。再后来就是违背当初的保证没日没夜地玩游戏。管严了,就不吃饭。家长心疼,于是被迫就范。开学后没时间玩了,就闹着不上学,家长软硬兼施也不起作用。

二、案例分析

21世纪,全民用“网”是不争的事实。电脑在方便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其巨大魅力也导致一些青少年痴迷甚至无法自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适当上网有助于提高智力,训练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沉溺其中,便耽误时间,影响学业,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杀手”。而孩子迷恋网络,家长负首要责任:有的家长借口工作忙,占用了本属于孩子的时间;有的家长得闲时,只顾着自己娱乐放松,忘记了好玩也是孩子的天性;有的家长不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更有甚者,对孩子重视不够,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性……

郑某身上折射出来的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正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才导致郑某迷恋上网,进而有了厌学的想法。郑某的家长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加上平时忙于农活,和孩子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即使想和孩子说话,也因孩子不愿意交流不得不作罢,当然对孩子的大事小情也就不是很清楚。而当孩子在学校,或因为成绩或因为与同学交往产生压力而无法排解时,自然想到向可以包容万物的网络倾诉。另外,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信任和放任也是促成孩子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信任表现在孩子可以用任何一个小谎应对家长的盘问;放任表现在用钱方面不加以控制。其实郑某家长的观点和很多家长一样,也很普遍: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正是这种观念让孩子手里有了过多的零钱促成了上网方便。当然,这位家长身上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是:对孩子的无理要求(逼着买电脑、无节制地上网等)不是理性地拒绝而是无度地满足。而当问题出现后又束手无策,使得孩子更为放肆地无理取闹。

三、解决策略

孩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让无数家有“网虫”的父母到了谈“网”色变的地步。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避免孩子陷入网络的“陷阱”,正确用网、趋利避害呢?

(一)改变从强大家长做起

1.家长首先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网络素质,不做网络和游戏的“门外汉”。假设你对网络、游戏一窍不通,又怎么可能正确引导孩子?只有家长与孩子在同一个游戏或技术层面上建立了平等关系,孩子才会对家长信任、依赖,而不是拒你于千里之外,这时你的引导才是有效的。

2.在取得孩子信任与依赖的前提下,家长要抓住时机帮助孩子明白网络成瘾的危害:电脑辐射对大脑的隐性伤害是巨大的(免疫力低下、体质弱、头晕失眠、记忆衰退……)显性伤害表现为有损身体健康:头昏眼花、疲乏无力、双手震颤、视力下降……孩子若能对号入座,你的教育效力便起作用了。

3.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上网问题。不要完全限制孩子上网,因为网络有它固有的优势: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供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孩子绿色上网:首先,最好给孩子提供一个在家上网的空间,避免孩子经常光顾网吧等场所。若不具备条件,控制孩子的上网资金也是一种有效手段。其次,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家长要用电脑工作,或写文章,或上网查询了解信息,而不是用来玩游戏,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受父母的影响,把电脑用在学习上。最后,家长要适时控制监督。制订计划是当务之急,适度的惩罚在所难免。控制上网时间,在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可以查阅网站,将它作为学习的辅助手段,且不能超过一定的时限。明确告诫孩子,玩游戏一定要适度、有节制,不可长时间玩,影响学习、休息。切忌对孩子粗暴、简单化。

(二)改变从关注孩子做起

1.把时间还给孩子。家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太忙了。然而,无论你有多忙,为人家长,你的时间有一部分是属于孩子的。孩子表达需要时间;游戏需要时间;有了错误,你的批评、孩子的哭泣需要时间;有了进步,你的表扬、孩子的开怀大笑需要时间;听听孩子的意见,更需要时间……而这一切,你若做不到,不会“说话”的电脑和网络能做到。

2.把建议赠给孩子。家长在允许孩子上网的时候,应该建议并引导他们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访问内容丰富的教育、科技等网站,鼓励孩子通过网络寻求更多有利于自己成长学习的信息和知识。

3.把安全送给孩子。“三要、三不要”。要监护孩子浏览网站;要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和设施,避免孩子误入不健康网站;要及时提醒孩子小心各类网络犯罪并及时向成年人求助。不要在网络上照片、地址、电话等详细信息;不要和陌生人临时会话;不要约见不认识的网友。

4.把兴趣转给孩子。培养孩子多种兴趣,如打球、集邮、书法、绘画、看书、养花等,把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记得曾有一个家长,为了不让孩子看电视,一年之内,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陪孩子游览名胜古迹上。不仅增长了孩子的见识,而且帮孩子改掉了依赖电视的坏习惯。

第12篇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只是服务于社会中的极少数人。随着中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高等教育已经开始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和过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性问题不存在了。当代高等教育并非匀质的系统,其中一部分高等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社会声誉卓著,毕业生更可能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凸显于这类高校。

在法国,其现代高等教育包括大众化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é)和精英型专业性大学校(Les Grandes Ecoles)两种。高中毕业生通过会考原则上都有资格上综合性大学,但要想进入专业性大学校,则需凭优异成绩挤进专门针对大学校的预科班,学习两年并通过严格竞试后才能进入大学校。如法国教育部材料所说,大学校是法国高等精英教育的场所,法国政治、经济、文化、工商界的领军人物,无论是高级管理人才还是技术精英,大多出自这个圈子,尤其是名牌大学校。有数据显示,大学校虽然数量多达500多所,但多数在校生数都在100至500之间,其在校学生一共占法国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比例还不到30%。[1]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大众阶层子女考取大学的比率约为1%,优越阶层和教师家庭子女的考取比率高达18%。[2]显然,能够进入大学校的学生大多出身于社会优越阶层,而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子弟基本上被拒之门外。大学校日益被指责为“精英集团再生产的工具,其招生考试是精英集团保护自己的手段,蕴含了极大的不平等”。[3]大学校入学的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遭到越来越多的指责和抨击,日益受到各方的关注。尤其是针对近年来法国社会动荡的反思中,人们都认识到“在一个阶层、群体、种族构成愈加复杂的社会,这种‘精英再生产’的状况已不利于法国社会基础的更新,不利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这一问题也受到了法国政府的深切关注,其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文件指出,“尽管三十余届政府都竭尽全力,大学校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仍在恶化。大学校学生中工人和职员子女的比例大大低于这些阶层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今天的状况已经是这样,一个在不利郊区环境中的儿童,实际上无任何机会进入名牌大学校。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许多社会阶层将无丝毫机会在某一天进入经济和管理精英行列,对于整个民族而言这一结果是灾难性的。”[5]

二、法国大学校入学机会不公平的深层原因:文化资本的影响

尽管上述入学不公平问题由来已久,但大学校的竞考制度使得该问题较为复杂,尤富隐蔽性。因此,随着当代高等教育民主化、平等化和大众化潮流,学者们才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其中,对大学校入学平等性问题的深刻分析,最有影响的是法国著名学者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文化资本理论。该理论指出,日常实践乃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每个行动者所占有的资本决定了他/她在社会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而这一位置又塑造了他/她的习性(性情系统、判断图式和感知图式)。习性来源于早年的生活经验,并得到教育系统的强化或者调节。因此,由于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习性、文化趣味等内容的文化资本影响,大学校实际上是社会不平等的复制者和精英阶层再生产的工具。[6]

此后,学者进一步运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对大学校的负向社会功能进行了更广泛的分析。其中,瓦里埃•艾尔鲍伊(Valerie Albouy)等人对1940年到1980年间考取大学校学生的社会家庭出身的细致考察表明,“文化资本”是导致大学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深层原因。[7]尤其是1995年,米歇尔•奥里亚特(Michel Euriat)等人的研究,使得对大学校入学不平等性的讨论,一下子成了当时法国社会学界和教育界的焦点问题。文化资本的有关影响主要如下。

其一,作为家庭文化资本的内容之一,家庭其他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对个体的学业发展存在着重要影响。2002年大学校录取者中,13%的学生的父亲具有大学校学历,12%的学生的兄弟姐妹具有大学校学历,34%的学生的家庭中还有别的成员具有大学校学历。[8]法国教育部的有关调查也发现,将来是否读预科班、备考大学校,80%的学生在初中一年级就已经拿好了主意。[9]可见,家庭文化资本对于个体学业生涯的重要影响。

其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获取有关大学校教育信息的途径存在重要差异。2005年法国政府对预科班学生获取教育信息途径的统计表明,干部家庭子女中有45%的学生表示可以从家庭中获取教育相关信息,而工人家庭子女中只有17%表示可以从家庭获取相关信息。而对于论坛和沙龙、学业定向介绍会、亲友这三个信息渠道,两种家庭背景的学生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10]但是,这很好地佐证了布尔迪厄的观点:即优越阶层的家长不但可以对子女进行直接的学业帮助,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家庭中获取关于教育系统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学生的学业选择至关重要。

其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各类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存在显著差别,而这些活动是学生积累自身文化资本的重要方式。2005年法国政府对15岁以上青年人的文化实践活动的统计发现,干部家庭的学生中每年至少听一次音乐会的比例达到50%,而工人家庭中这一比例只有22%;在看歌剧、参观博物馆、读书等方面,二者也存在相似的显著差距。[11]

其四,更值得注意的是,“共和国精英主义”素养,是进入这个封闭的精英小圈子的绝对原则。其考试通过笔试和口试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文化、历史和语言知识,而且考查学生的演说能力、思维方式、举止气质等。因此只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学生才能通过这样的考试。对于成长于社会底层的工人、普通职员,特别是移民家庭的子女来说,其文化资本是他们进入大学难以逾越的障碍。

总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各界不断的质疑和责难,大学校也逐步认识到了其入学机会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文化资本的制约性。因而,许多大学校已经开始实施一些新的招生制度和采取一些措施,试图从多个方面改善这种不平等现象。

三、法国大学校“文化资本补偿计划”的实施

在上述背景下,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法国大学校招生制度开始出现实质的革新,新近较为突出的举措,就是实施文化资本补偿计划。

1.总体进展

近些年来,大学校也逐步认识到了其招生不平等问题,并承认其在精英的社会再生产问题上负有直接的责任,因而开始实施文化资本补偿计划。

被称为法国“政治家摇篮”的巴黎政治学校率先开始了文化资本补偿方面的尝试。2001年以来,为帮助工人、失业者和移民家庭等弱势家庭的子女也赢得进入精英学府的机会,该校开始实施“优先教育公约计划”(Conventions Education Prioritaire),对“优先教育区”高中生采取特殊录取制度,即高中的优等生可以不通过该校传统入学考试,而只需通过一次“严格的口试”就可以直接进入该学校,接收学生的数量取决于他们的成绩和才能。该校还委托这些地区的高中教师在毕业班中挑选具有学业潜力的学生,并派出教师对他们进行特别辅导,并与一些赞助方合作,为这些学生提供听讲座、参观博物馆和看展览等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机会,以帮助获得通常只有富裕家庭孩子在课外才能获取的知识。

上述计划,得使社会舆论对其从批评转变为赞赏。此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和大学校预科班开始仿效。到2005年1月,参加大学校联席会议(Conférence des Grandes Ecoles)的57所大学校签署了《争取精英教育机会均等》。近几年,已经有约40所大学校开始采取各种相关措施。

各个大学校在该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侧重不同,但都重视通过文化资本补偿方式,解决大学校入学机会平等问题。据大学校联席会议的“社会开放”工作小组介绍,各大学校的有关举措可以概括为:(1)为有不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的同学提供住宿;(2)为强化学生报考大学校的志向而对其进行必要的、充分的心理辅导;(3)与高中校方携手,帮助学生报考大学校;(4)评估并重视学生非学术方面的能力;(5)努力使竞试与年轻人的“社会文化实际经验”相适应。可见,这些举措是有针对性地帮助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高中生,在高中三年中充分挖掘其潜力,弥补家庭所属社会地位给他们造成的“文化资本”的不足。[12]

2.具体运作案例分析:“大学校:为什么不是为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法国最著名的商业类大学校――巴黎高等经济与商业学校(ESSEC)实施的“大学校:为什么不是为我?(Une Grande Ecole: Pourquoi pas moi?)”项目。最初该项目的实施集中于较为贫困的Cergy地区及其周边,现在已在法国各地不断得到扩展。因此,下面以此为个案,对文化资本补偿措施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该项目旨在为有弱势家庭背景的优秀高中生提供培训和影响,使其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潜力,产生报考大学校的动机和抱负,从而“越过障碍而不是降低其高度。”[13]按照该项目的负责人蒂埃里(Thierry Sibieude)的说法,该项目的目的更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4](1)发展学生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2)培养学生的自信,培养流利表达的能力;(3)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行业的知名企业;(4)使学生得到团队合作的经验,培养团队精神;(5)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成绩的方法和工具;(6)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7)使大学校的招生更多样化,更一般来讲就是使精英教育的受众更加大众化;(8)使ESSEC的学生更了解法国社会的多样性。

该项目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高中学生,来自ESSEC的学生辅导员和教师辅导员。也就是说,该项目采用“双导师制”。在该项目中,高二学生每年的参与时间为100小时,高一和高三学生每年的参与时间为140小时。学生辅导员每周与高中生一起活动3个小时,教师辅导员主要指导参加项目的高中生如何在原有的高中学习和ESSEC项目活动之间合理安排时间。项目计划具体从7个方面帮助他们(见下图)。[15]据该项目2008年1月的统计,目前,高中生参与人数为160名(55名高一学生、55名高二学生、50名高三学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8所中学;ESSEC有8名教师负责管理该项目的各个方面运行,24名教师担任该项目的教师辅导员;每年有大约40名ESSEC的在校学生担任该项目的学生辅导员,另外每年还有大约10名非固定学生辅导员参与该项目。[16]

参与该项目的高中生每个星期三的下午在ESSEC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听取各种为他们准备的课程、与ESSEC的大学生们交流、参观博物馆、听歌剧、写作和口语训练课,访问各类公司以及其他一些有助于他们中学课业学习的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演讲的能力、讨论和辩论的能力。

显然,所有以上的这些措施对于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校的考取,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法国大学校“文化资本补偿计划”的成就与影响

七年来的实践表明,文化资本补偿计划成效显著,已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尤其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计划实施的规模不断扩大,切实帮助弱势群体获得精英教育机会

总的看来,到2007年1月,已经有30多所工程师大学校和管理类大学校启动了与ESSEC类似的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巴黎、马赛、图卢兹、雷恩、斯特拉斯堡等许多地方。由于这类项目的帮助,法国将有1万多年轻人得到迈入原先不敢企及的名校之门的机会。

例如,在巴黎政治学校,目前有约1 500名高中生参加了其特殊机制下组织的考试,其中264名学生被正式录取,且享受奖学金。这些学生中,有99人来自移民集中的巴黎北郊塞纳圣德尼省,56名来自倒闭工厂矿区和失业工人集中的莫塞尔省,超过半数的学生是失业者、工人或底层职员的子女。这些参与项目的学生即使没有被巴黎政治学校录取,其中有80%最终也都进入了大学校预科班。[17]

又比如,从2003年开始,参与巴黎高等经济与商业学校项目的高中学生人数一直在增加,2004年不到30人,2008年2月份这一数字已上升到160人。参与该项目的高中的个数量从最初的4所增加到了目前的8所。学生辅导员的人数从2003年的30人增长到了2008年的44人。另外,到2007年底已经有20多家企业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据统计,2002年到2005年参与该项目的大约100名高中生中已经有77人成功进入了高等教育阶段。[18]

2.项目产生了后续的良性影响,使弱势群体在精英教育机构学得好

有意思的是,巴黎政治学校计划实施之初,曾引起社会许多人的指责。人们认为,这不符合大学校建校之本――“共和国精英主义原则”,很多教师工会和学生团体甚至指责这种做法是在廉价出售文凭。但几年的实践表明,前述特殊举措录取的学生成绩优秀,竞争力强,并不亚于通过传统考试录取的学生。以“优先教育公约计划”首届学生为例,每年能够通过各项考试顺利升学的比例高达90%,其中不少人还成为班中最好的学生。他们积极融入学校生活,多名学生成为学生组织的负责人,甚至创建新的学生组织。就是在就业市场上,他们的竞争力与基于传统考试的其他毕业生没有任何区别。[19]

3.最根本的成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抱负

文化资本补偿计划为何迅速产生上述成效?最根本的一点是,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该计划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从而激发起去追求更有抱负的成才之路――读大学校之强大动力。而在这项计划开展之前,进入大学校甚至是他们想也不敢想的。

例如,2004年参加“大学校,为什么不是我?”项目的同学有23名。经过项目的帮助和指导,这23名学生都选择了更有抱负的学业目标,至少选择了比他们加入这个项目之初更有雄心理想的学业目标。在这23名学生之中,18人将来准备申请大学校。[20]正如一个名叫玛丽•劳尔的同学所说,“三年来这个项目是我每周都去上学的主要原因,每个星期三我回到家里似乎变成了一个新人,有一种坚持、追求、赢得成功的冲动。我的梦想是能够进入Compiegne的UTC大学校。”[21]

4.意外的收获:促进了处境不利地区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应指出,文化资本补偿计划还意外地促进了处境不利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自信,由于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从深层次上改变着在校表现:学生们抛弃了消极的价值观(“在学校学习一点儿好处都没有”),认可了学习的价值。一股真正的、积极的动力已在教育优先区的所有高中启动。[22]

文化补偿计划还对高中教师,尤其是相对困难地区的高中教师也起到了促其稳定的作用。教育优先区的教师人员流动性很强,但是随着文化补偿项目的进行,随着学生们学习状态的改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被逐渐调动了起来,他们愿意在工作岗位上贡献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队伍也变得更加稳定。[23]这一点对于处境不利地区教育质量的不断上升,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六、对法国大学校“文化资本补偿计划”的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多数国家在促进精英教育入学机会平等性上的措施和改革多集中于经济支持和有差别的政策倾斜,在文化资本方面的考虑和帮助还较少。法国大学校文化资本补偿方面的实践,有其新意,值得我们批判地加以借鉴。

法国大学校案例表明,家庭所属社会阶层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家庭的文化资本,特别是通过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影响儿童的习性,从而影响其获取精英型教育机会的所需文化资本。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参与度,例如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和观看歌剧的频率,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文化资本。尤其隐蔽的是,学生报考精英型高校大学校除了考查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还需要信心和抱负、在公众面前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所谓“精英社会”行动准则的把握等等。显然,相比于家庭经济资本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显性影响,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的学业影响则是隐性的,但其影响的重要程度却是不容忽视的。

“文化资本补偿计划”对我国分析和解决教育尤其是精英机会平等问题,有独特的启示。如前所述,文化资本差异所导致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问题在中国也是十分突出的,[24]其影响甚至明显大于家庭经济资本。[25]因此,从文化资本角度对我国精英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的研究将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在本论文中我们看到法国大学校采取的文化资本补偿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项目赢得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培养了弱势家庭子女的自信,使他们有了更高的学业抱负,参加项目的学生最终大多走上了精英教育的轨道。该举措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该计划可以为我国进一步解决精英教育机会公正问题提供智力参考。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该计划仍然隐含这样的假设,即下层社会、边远地区村民、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文化是落后的,是无力的。这实际上就容易产生文化中心主义局限,导致单向性的做法,即只重视使这些群体的子女习得上流社会的、都市文明的主体民族的“高雅文化”,而忽视甚至歧视这些群体的文化。这对于弱势群体子女进入精英校园后的良好适应和可持续发展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的社会和谐的建设,也会产生弊端。所以,理想地看,高校招生时在考核内容和方式上应力求多样化,以尊重文化多样性。这是因为,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不同文化场景的人们有其智能强项。[26]此外,我们还应主张不同文化群体的孩子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注释: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学生所处生态文化场境与其学习指导:民族地区初中生的人类学研究》(课题批准号:CMA060083)

参考文献:

[1][3]孟雅君,郭晔丹,常永才.一个国家,两轨高教之迷―法国大学校社会地位的历史文化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1).

[2][7]Valerie Albouy et Thomas Wanecq. Les inégalités sociales d’accès aux grandes écoles[J]. Economie et Statistique, 2003(361).

[4][12][17][19]安延,白章德.“扶贫工程”为平民开启法国精英大学机会之门[N].中国教育报,2008-1-28:8.

[5]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德国、法国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55.

[6]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6-26.

[8]Christian Baudelot et al. Les dossiers.Les classes préparatoires aux grandes écoles évolution sur vingt―cinq ans[J].La Documentation francaise,2003(12).

[9]刘芳.先帮穷孩子树立自信,再上名校[N].新华每日电讯,2005-7-25.

[10][11]INSEE.Annee des données. L’accès à la culture[EB/OL].,2006:2

[15]Report of ESSEC. Une Grande Ecole: Pourquoi pas moi? Programme Porte par la Chaire Entrepreneuriant social de l’ESSEC[EB/OL].,2006:3.

[16][18]Report of ESSEC. Une Grande Ecole: Pourquoi pas moi? janvier 2003-janvier 2008.[EB/OL].,2008:2.

[20][21] Report of ESSEC.Une Grande Ecole:Pourquoi pas moi?Succès pour la 2ème promotion et extension du dispositif au niveau national[EB/OL].省略,2006:2.

[22][23]Le rapport de l’Institut Montaigne,Ouvrir les grandes ecoles a la diversité,janvier,2006(1).

[24]王伟宜,谢作栩.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探讨[J].东南学术,2004(增).

[25]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受教育机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