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9 14:3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研究模型与方法
DEA模型[5]由于其科学性强、计算简便、灵活性好且能够提供更多的评价信息等优点被广泛地用于技术效率测算中.但多数的传统DEA模型是在径向技术距离函数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产出或投入向生产前沿面径向的缩减、扩张程度的测算只能够在投入或产出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变化会引起技术效率的变化,对于在实际情况下技术效率对径向的要求并不能够满足[6].因此,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提出具一般性的非径向DEA模型[7],而且,传统的DEA环境效率测算模型只考虑期望产出的不足,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仅会有期望产出也会有环境污染物等的非期望产出.在本文研究中,同时考虑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采用一种新型的环境效率测算模型,即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双目标DEA模型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进行测算研究.
2青岛市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测算
2.1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双目标C2R模型测算与分析根据指标的科学性、目的性、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等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并参照青岛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内容体系,设计了该市整体经济发展环境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本文选取3个投入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重点耗能工业能源消费(万t标准煤)、社会从业人数(万人);1个期望产出指标:青岛市地区GDP(亿元);3个非期望产出指标: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t)、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图1).根据图1列出的指标体系,查阅2002—2013年《青岛市统计年鉴》以及《青岛市环保局年环境公报》,获得青岛市2001—2012年12个年份对应图1中的7个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并利用模型(2)进行测算.该评价问题中对应的期望产出偏好与非期望产出的优先控制无差别,我们可以假定每一个DUM中对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权值分别为θ1=0.5,ξ1=0.3,ξ2=0.1,ξ3=0.1.利用EXCELVBSolver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前6列所示.如表1所示,青岛市在2001—2012年期间,其经济发展整体环境效率水平在2001,2002,2005,2010年里达到了DEA有效,对应的α*r=1,β*t=1,并且h=0,其余的年份未达到DEA有效.从产出指标方面对α与β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2003,2004,2006,2007,2008年期望产出效率值大于1,即α>1,说明GDP发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非期望产出却未得到有效控制,说明青岛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放松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生态环境;2009,2011,2012年的期望产出效率值小于1,即α<1,说明GDP并未达到最优,但非期望产出却得到有效的控制,说明青岛市近几年开始加大了非期望产出的控制与治理力度,与此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和限制.
2.2各形态污染物治理效率测算为了更进一步的分析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3个污染治理子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将运用C2R模型对其治理效率进行分别测算分析.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可靠性以及可处理性,结合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对其投入-产出指标进行了设计(表2).利用青岛市2001—2012年12个年份的数据进行环境污染3个子系统的治理效率测算分析,即水污染治理效率、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效率.将青岛市2001—2012年的每一个年份看作一个决策单元,利用该市2002—2013年统计年鉴以及青岛市2001—2012年环境公开年报可获得的每个决策单元相对应的指标数据进行C2R模型测算,其结果如表1后3列所示.把水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进行测算分析,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2,2003,2008,2012年治理效率值为1,决策单元达到有效,说明这些年份水污染治理水平最高;除2011年外,其他年份水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较高且很平稳.把大气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进行测算分析,可以看出,只有2011,2012年为决策单元有效,大气污染治理水平最高,但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水平相对于水污染治理较低.把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当作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测算分析,可以看出,2005,2006,2008,2010,2011年为决策单元有效,其余年份虽未达到有效,但水平相对不低,可以说是整体水平较高.
3对策与措施
生态环境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城市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环境治理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污染治理水平与效率的提高一直是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与污染治理效率测算分析发现,青岛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不能兼顾,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资源环境,同时,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水平不一,水污染治理水平较高,大气、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较低.针对以上主要问题,对青岛市未来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3.1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从源头控制污染由青岛市经济发展环境效率我们可以看出,该市经济发展投入的环境资源并没有获得期望的经济增长,或者说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了环境资源,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青岛市在未来发展中应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目前,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中第二、第三产业占主体地位,但同时第二产业又具有“重型化”的特点,也就决定着其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因此,在未来生态城市建设中应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加快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从而减少非期望产出,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效率;同时,青岛市应充分利用自身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不断提高旅游品质,以此带动第三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3.2走科技创新之路,运用高新技术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通过效率测算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青岛市对于环境保护、治理的投资逐渐增加,但污染治理并未达到有效,这说明污染治理的效率在技术层面上仍需进一步提高.在污染物产生的过程中,应加快生产工艺的改革进步,设备的升级改造,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在污染物治理的过程中,应提高污染处理的效率,增加污染物处理量.青岛市在未来发展中应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方面的投入,推进技术进步,缩短环境污染治理周期,从而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3.3增强污染治理的针对性,针对不同污染采取不同方法由测算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青岛市的水污染治理水平较大气、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水平而言相对较高,对水源地、重点流域、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有严格的规划方案,比如,《大沽河流域环境保护规划》、《2013—2015年环胶州湾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等,使得水污染治理水平较高,这也符合青岛市蓝色发展战略的需要.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由于其污染来源、范围更为复杂、广泛,所以较水污染治理难度较大,青岛市在未来环境污染治理中应在保证水污染治理水平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的加大对大气、固体污染物治理的力度.工业废气经处理合格后排放,逐渐淘汰高污染气体排放的工业设备,比如,燃煤锅炉,推动全市公共交通发展,淘汰黄标车、黑烟车,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严格监测空气质量,完善相关大气预防、防治的法规条例.对于固体废物,在减少产生的基础上主要是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率,从其产生到最后被利用应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对于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要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具体的方法提高大气、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水平,从而提高青岛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整体水平.
作者:李宁张雨赵亚芝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石材产业布局和准入条件,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推动石材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建设“生态”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整治范围
全市石材开采、加工等企业。
三、规范整治标准
1、具备完整、有效的环评审批手续。
2、锯房必须有封闭措施,防止噪声及粉尘污染。
3、切割锯及磨板等废水必须循环使用不得外排,废水池必须要有防渗漏、防流失措施。
4、锯泥要建设专门的干化池进行沥干,并做好防渗漏、防扬散、防流失措施。其它边角料等固体废物也必须有专门堆放点,堆放点地面必须硬化,做好防渗漏、防扬散、防流失措施。锯泥及其它边角料等固体废物必须做到清运及时。固体废物的清运应当由专门从事固体废物清运的单位或个人清运至规定的堆放场所。
5、厂区内的地面及门前通道必须及时清理,做到每日清扫两次(早晨一次,下午上班前一次),并做到不间断洒水保洁,防止运输扬尘、大风扬尘及汛期降雨产生的流失。
6、厂区必须有完整的围墙,全部生产活动及原辅材料、成品、锯泥边角料等的堆放必须在厂区内。
7、按时、足额缴纳排污费。
四、工作措施
1、停止一切石材开采加工项目的环评审批。
2、对于环评手续齐全,有污染治理设施的石材企业,加大监管力度,继续完善提高污染治理设施水平,确保其稳定达标。
3、对于环评手续齐全,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或达不到环保规范整治标准的,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不能按期完成整改任务的,依法报请市石材开采加工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予以关停。
4、对于没有环评手续无证经营的,依法按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予以处罚,责令其停止生产并处罚款,同时报请市石材开采加工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给予取缔。
关键词?演“十一五”时期;污染减排;区域比较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6-0056-07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资源消耗激增,环境质量下降,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设定了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总体来看,各地区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时期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污染总量控制取得积极成效。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0年度以及“十一五”时期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的结果,2010年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COD)和SO2排放量两项约束性指标分别下降12.45%和14.29%,均超额完成10%的减排任务。
目前,工业排放仍是我国污染的主要源头。其中,SO2排放量中有约85%来自工业排放。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钢铁和化工这四大行业是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大户。尤其是电力行业,从地域上看,我国火电发电企业集中分布在华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这三个区域的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电力消费量大,且水电、风电、核电等其他电源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火电一直是当地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因而江苏、广东等省市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处于较高水平;而华北地区靠近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山西、内蒙古,火力发电具有先天的优势,火力发电成本优势明显,火电行业在这些地区的集中布局导致山西、内蒙古等地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西部地区水能、风能等资源丰富,对火电的依赖相对较小,工业化进程滞后,云南、宁夏、青海、等地区废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另外,北京、上海等省市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以高耗能、高排放为特征的产业明显减少,因而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也较少,但城市化进程加快却使这些地区机动车等新污染源的排放不断增长。由于各地区地理和资源条件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使得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也直接影响不同地区的减排效果。鉴于污染排放具有的区域性特征,本文以四大经济圈(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三大经济地带(东、中、西部)为研究对象,比较“十一五”时期典型区域污染减排的效果,为提高区域减排措施的针对性提供依据。
二、“十一五”时期典型地区的减排效果
1. 长三角地区①
产业趋同性高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之一。同时,开发区产业同质化明显,这一地区很多城市都在发展的高新技术园区、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以及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长三角的江、浙、沪三地的同构性相似系数高达80%以上。同时,过去30余年中,这一地区工业化进程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多。“十一五”时期,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加之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和新建废气处理设施等工程减排措施,除生活烟尘排放几乎无变化之外,该地区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果较明显。
(1)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但COD工程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废水排放总量增加约16.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态势,2010年比2005年下降约4.1%;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长三角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38.2%。同期,长三角地区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得以有效控制,下降幅度达19.9%。
(2)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污染减排效果较为明显。“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54.5%,但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却有较大幅度下降。SO2排放量下降24.0%,其中工业和生活SO2排放量分别下降25.4%和8.3%。烟尘排放量下降21.7%,工业烟尘排放下降25.1%,生活烟尘排放量在这5年间几乎没有变化,波动幅度很小。工业粉尘排放量减排效果则十分明显,大幅下降49.8%。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效果十分显著。“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5.77万吨降至2010年的0.62万吨,降低89.3%,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该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十一五”时期,随着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分别增加约48.4%、23.9%和15.6%,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46.8%。2010年,上海和江苏已实现固体废物零排放,浙江省固体废物排放量也仅为0.62万吨,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2. 泛珠三角地区②
尽管泛珠三角地区中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三次产业构成状况相差很大,但总体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降加速,至约14%;第二产业比重90年代后才大幅上升至约45%;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但呈先快后慢趋势,至约41%。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泛珠三角地区污染减排面临较大的压力。③
(1)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减排效果一般。“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废水排放总量有所下降,减少约4.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8.5%,而由于外来人口激增,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该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泛珠三角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27.5%。“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的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呈下降态势,10.6%的降幅略超过下降10%的约束性任务。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
(2)工业废气排放量翻番,排放得以有效控制。“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上升势头十分强劲,大幅增加110.0%。但由于泛珠三角地区脱硫设备、除尘器等废气治理设施投入力度较大,因此“十一五”时期该地区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较好控制,SO2排放量下降13.1%,其中工业和生活SO2排放分别下降14.1%和 8.2%。烟尘排放量下降38.6%,工业和生活烟尘排放分别减少45.0%和5.1%。同时,工业粉尘排放量减排进展十分顺利,由2005年的293万吨降至2010年的150.6万吨,降幅达48.6%。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随着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不断提高,泛珠三角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514.76万吨降至2010年的155.71万吨,降低69.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增加111.5%,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略为减少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了51.7%,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72.2%。其中,2010年海南省实现了固体废物零排放。
3.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沉重,旧体制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逐步恢复,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恢复提速使得东北地区污染排放和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目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导致“十一五”时期该地区污水和废气排放量均有所增加,加之废水处理设施等投入不足,致使其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一般,化学需氧量与二氧化硫减排幅度均在10%左右。
(1)废污水排放量有所增加,COD减排效果尚可。“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废水排放总量略微增加4.7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22.1%,而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26.2%。东北地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也有所减少,下降14.0%,小幅超过“十一五”约束性指标的要求。
(2)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较快,减排效果一般。“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上升较快,由2005年的31,103亿标立方米增加至2010年的45,306亿标立方米,增幅为45.7%。除生活烟尘排放量增加了10.5%外,废气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呈下降态势。其中,SO2排放量由2005年的208.8万吨下降至2010年的186.9万吨,下降10.5%,勉强达到“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工业和生活SO2排放量分别下降7.2%和 24.7%,是四大经济圈中工业SO2减排效果最差的地区。烟尘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170.6万吨下降至2010年的135.6万吨,下降20.5%,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下降35.08%。在东北地区各项大气污染指标中,工业粉尘排放量减排成效相对较好,降幅为61.2%。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增加94.7%、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增加11.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89.4%,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73.1%。在综合利用提高和合理处置的作用下,“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11.28万吨降至2010年的4.65万吨,降低58.8%。其中,2010年吉林省实现了固体废物零排放。
4. 环渤海地区④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地区钢铁、机械、石油、石化、造船等重化工业扩张较快,工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环渤海地区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临港产业也没有降温迹象,钢铁、石化、制浆等“大进大出”的产业集中在该地区布局。在快速重化工业化下,“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废水和废气排放均有所增加,但由于该地区在新增废水处理设施、脱硫设备和除尘器方面投入较多,主要污染物减排成绩突出,化学需氧量和S02减排均接近20%。
(1)生活污水排放量有所增加,化学需氧量减排效果突出。“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废水排放总量有所增加,由2005年的86.9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112.2亿吨,增加29.1%(见图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缓慢增长态势,增加2.5%;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速度较快,环渤海地区生活污水排放量5年间增加了53%。“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有所减少,下降幅度为17.3%。
(2)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上升较快,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上升很快,增加75.1%。废气中的SO2排放下降19.5%,其中工业和生活SO2排放量分别下降18.4%和 25.1%,减排效果明显。烟尘排放量下降27.1%。工业粉尘排放量则由2005年的159.1万吨降至2010年的70.2万吨,下降55.9%。
(3)工业固体废物减排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时期,环渤海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由2005年的61.08万吨降至2010年的7.31万吨,减少8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增加88.3%、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减少23.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增加114.9%,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增加76.7%。其中,2010年,天津市实现了固体废物零排放,山东省和北京市固体废物零排放接近零排放。
4.“十一五”时期四大经济圈污染减排效果比较
从化学需氧量和SO2这两项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减排效果相对较好。再从SO2的排放构成变化来看,四大经济圈工业和生活排放下降的幅度存在较大差别。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工业SO2下降幅度明显超过生活部门,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地区高污染产业转移加快、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使其工业废气污染防控效果改善,而在应对外来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生活废气排放激增方面,这两个地区的经验、制度建设和设施投入却相对滞后。对于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相对较重,其污染减排的压力仍集中在工业领域。四大经济圈废水排放的情况基本一致,COD排放量均有所下降的同时,各地区生活废水排放量大幅度上升,成为未来废水治理的重点(见表1)。对于烟尘、粉尘以及固体废弃物等非约束性或预期性污染减排指标,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大经济圈均取得了突出的减排效果。
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两个地区的减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工程减排实现的。“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废水处理设施增加4,708套,同期新增脱硫设施等废气治理设施数14,537套,使其废水和废气治理能力明显提高;环渤海地区新增脱硫设备、除尘器等废气治理设施数5,895套,5年间该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1,256套。但该地区各省市之间废水处理设施投资的差距很大。其中,山东省新增废水处理设施927套,占该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总数的约73.8%,而北京市和河北省废水处理设施数则出现了减少的现象。相比之下,泛珠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工程减排力度明显不足。“十一五”时期,泛珠三角地区废气治理设施的数量不足长三角地区的一半,废水处理设施数仅增加2,190套。东北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仅为684套,其中仅辽宁省新增废水处理设施656套,占东北地区新增废水处理设施总数的约96%,而吉林和黑龙江废水处理设施投入严重滞后,这直接制约了东北地区COD的整体减排效果,而该地区新增脱硫设备、除尘器等废气治理设施数2,273套,仅为长三角地区的15.6%。工程减排的力度和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染治理投入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地环境保护意识和对“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重视程度的差别。
表1 “十一五”时期四大经济圈主要污染减排约指标
完成情况的比较(%)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东、中、西部地区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分析
1.“十一五”时期东、中、西部主要污染减排指标的变化
(1)SO2排放地区差异不大,西部地区减排效果较差。从SO2排放总量来看,2010年东中西部差距不大。其中,西部地区SO2排放量最多,为817.4万吨,占全国SO2排放总量的38%;东部地区次之,排放量为771.93万吨,占比为35%;中部地区排放量相对最少,为595.79万吨,占27%。而从减排效果来看, 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SO2排放量较“十五”末的2005年分别下降为15.5%、13.1%和8.9%。
(2)化学需氧量减排效果一般,东部相对较好。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差别也不大。其中,东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多,占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38%;中部地区次之,占32%;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相对最少,占30%。根据2010年和2005年的环境统计数据,东部地区的减排情况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的减排效果并不理想。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较“十五”末的2005年分别减排17.4%、10.5%和7.4%。中西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少,但是环境污染治理设施投入力度不足,污染减排效果相对较差,其中西部地区未完成“十一五”时期COD的减排目标。
(3)中西部地区烟尘减排效果较好,东部略差。2010年,中部地区烟尘排放量为306.28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总量的34%;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比重均为33%。三大经济带烟尘减排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烟尘排放较“十五”末的2005年分别下降19.6%、30.8%和30.0%。中部地区烟尘排放量最多,但烟尘整治力度较大,因而烟尘减排效果较好;西部地区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相对密集,燃煤产生的空气污染物如烟尘等排放量较大,SO2和烟尘过度排放容易造成酸雨,国家以及西部各省市区政府对烟尘和SO2的治理较为重视,带动了西部地区烟尘治理。
(4)工业粉尘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地区差异不大。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中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最多,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38%;西部地区的工业粉尘排放量较中部略少,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34%;东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最少,占全国烟尘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8%。另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十一五”时期三大经济带工业粉尘减排效果显著,分别较“十五”末的2005年减排53.8%、51.7%和46.7%,减排幅度居主要污染物首位。东部地区不但工业粉尘排放量最少,而且减排效果也居首位。
2. 影响三大经济带减排效果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从收入水平来看,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5,510元,中部地区为24,871元,西部地区为22,570元。若按当年汇率计算,则分别为6,873美元、3,756美元和3,40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调整后的划分标准,虽然东、中、西部地区都已经跨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但东部地区处于“偏上中等收入”阶段(标准为3,946美元~12,195美元),中西部地区还“偏下中等收入”阶段(标准为996美元~3,945美元)。从城市化水平来看,2009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达57%,中部地区为高出44.3%,西部地区高出38.4%。再从就业结构来看,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我国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8.7%,其中,东部地区为36.3%,中部地区为26.6%,西部地区为19.7%。如果再考虑产业结构等因素指标,可以初步判定,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钱纳里所划分的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其中,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段,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而西部地区至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段。
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各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的差别,直接影响其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和技术水平。目前,国内外有关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本都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主要形态为倒U型,即当人均GDP达到一定临界水平后,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将由负转正。在大多数研究结果中,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一般发生在人均GDP5,000美元~20,000美元之间(Stern,2004)。基于发展中国家样本的EKC曲线临界值一般要低于发达国家样本环境的临界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具有警示作用(Dasgupta等,2002)。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十一五”时期人均GDP水平,东部地区已经或正处在倒U型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处,这使其污染排放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将呈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这些地区处于污染排放快速上升的时期,但在国家强制减排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也有可能加快达到拐点。
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时期“政策和管理减排”对整体减排的贡献度较大,而在政策执行力方面,三大经济带指尖也有差距。东部地区更注重环境保护,执行中央关于污染减排各项政策较为彻底,强调落实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认真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及减排核查核算办法,对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和年度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污染治理效果相对较差、能源富集的一些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更注重GDP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和就业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污染治理投入力度较小,其减排效果与东部地区有差距。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以及较高的排污费成为东部“双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压力,而该死去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交易成本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报酬递减。与此同时,由于东部地区已初步实现产业升级,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迫使那些不符合本地发展目标的企业外迁。而在西部地区,现阶段仍更多的是考虑生存问题而不是生活质量。因此,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不断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部分地方政府表现出“招商引资饥渴”,为了引进工业项目,往往降低环境门槛,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姑息纵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虽然对加快中西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污染物减排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加之国家能源战略布局调整,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导致西部地区未能完成“十一五”时期SO2减排10%的约束性任务,不仅使其后续减排压力增大,而且原本脆弱的西部生态系统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我国首次对主要污染物减排设立约束性指标,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环境治理和污染减排工作,污染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并在减排日常监管和激励机制创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十二五”完成更高目标的减排任务打下了基础。通过比较长三角、泛珠三角、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四大经济圈和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减排效果可以看出,相对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减排任务较重,污染治理效果较明显,而考虑到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平衡和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等因素,尽管欠发达地区污染减排目标略微放宽,但其实际污染治理效果较发达地区差。除了减排指标设置差别外,造成各地区减排效果差别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各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是导致减排效果差别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当地污染防治的支撑力度以及对中央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关键词:环境规制 汽车业生产率 传导机制
一、导言
基于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环境规制的措施以及北京市资源的有限性,北京市要做大做强汽车工业,就必须走一条高技术效率、高技术含量的道路。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生产率影响进行了诸多分析及检验,得出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传统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会产生抑制作用。Dension(1981)、Gollop and Robert (1983)、Barbera and MC-Connell (1990)、Gray(1987)、Jorgenson and wilcoxen(1990)等认为强制性环境规制可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谢洪军,任玉珑(2007)认为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部门经济效率在总体上处在较低水平,且污染物排放的增加使产出降低或投入增加,降低工业生产率。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在面临较高污染治理成本时,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企业效率。Judge和Douglas(1988)、Francisco和Leung(2005)分别对美国企业和墨西哥虾业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财务绩效、农业生产率有正的影响。白雪洁,宋莹(2009)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可提升中国火电行业整体效率水平,印证了“波特假说”。王兵、吴延瑞和颜鹏飞(2008)测度了APEC17个国家和地区1980―2004年对CO2排放做出不同规制的三种情况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发现环境规制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水平。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并不必然导致企业生产率的下降,甚至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环境规制既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率提高的事实,也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率下降。季永杰、徐晋涛(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环境政策(如排污收费)对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效率影响不同。解垩(2008)指出,增加治污投资和减少工业SO2排放对工业生产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对于环境规制对北京市汽车业生产率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传导机制的研究鲜见。
二、环境规制影响北京市汽车业生产率的直接传导机制
环境规制对汽车产业生产率的传导机制,就是环境规制通过对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等作用,而对汽车产业生产率产生综合影响的过程。
(一)环境规制对汽车业生产成本的传导机制
环境规制对汽车业生产率影响的直接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方面。在环境规制作用下,产业成本的增加,其作用机理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汽车制造产业为了服从环境规制政策所产生的成本,包括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等产生变化的成本及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污染含量低,但成本较高的生产要素而增加的成本;第二,在调整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以降低污染排放所产生的费用增加产业生产成本。(1)废水污染防治成本提高。汽车及零部件的装涂是汽车制造过程中产生废水排放最多的环节之一。涂装废水含有树脂、表面活性剂、重金属离子、油、磷酸盐、油漆、颜料、有机溶剂等污染物,CODcr值高,若不妥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2)废气污染防治成本上升。汽车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是污染空气,加快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锅炉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烟尘;中涂室和面漆室产生的漆雾和二甲苯气体;中涂和面漆烘干的有机废气与喷漆废气(主要污染物为二甲苯)。(3)固体废物处置成本增加。汽车制造项目固体废弃物种类较多,对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属于危险废物的有:漆渣、磷化渣、脱脂清槽废液、磷化清槽废液、表调废液、电泳清槽废液、超滤清槽液。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垃圾堆,汽车业必须采取多项措施,首先,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产生废弃物少,易回收的原材料,并根据实际需要改善包装方法,实行废弃物分离和分类。其次,提高废弃废物的利用率。
环境规制对汽车业生产成本的传导机制可描述为:北京市政府出台环境规制措施,对汽车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作出更为严格的限制与要求,汽车制造企业为应对环境规制措施必然会在污染物的处理上增加投入,致使生产成本中的环境成本增加,进而增加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成本。
(二)环境规制成本增加对汽车业生产率的传导机制
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后,汽车制造产业在生产成本外,需额外支付一定的污染治理费用即环境成本,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其结果必然导致生产率的降低。实践中通常使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测算企业的生产率(投入与产出比)。
标准的生产函数为Q=F(x),Q是产出,x是投入向量。环境规制要求产业投资于污染的防治,将环境资源也作为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中。因此,包含环境资源使用成本的生产函数写成Q=F(x,y),其中y是环境资源使用的成本,也就是服从规制的成本。汽车制造企业环境规制成本增加对生产率的传导作用在于新增的污染治理投入没有用于生产,在产出不变和技术状况既定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生产率的下降。如果污染治理的投资还对生产性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导致产出的降低。则环境规制政策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得越多,对汽车产业生产率的不利影响也越大。
Dension(1981)、Gollop and Robert(1983)、Barbera and MC-Connell(1990)等经济学家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从生产成本方面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生产率的传导作用,他们认为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必然导致产业生产率下降,环境保护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必然会以增加厂商的私人成本、降低其竞争力为代价,造成产业经济上过高的成本。Gray(1987)指出对产业实施环境规制将增加产业成本,最终导致产业生产率下降;Jaffe.etal(1995)认为,环境规制会给产业造成额外的成本负担,一是控制污染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另一种则是由于受规制影响的产业的某些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提高而造成的间接成本。
三、结论
环境规制通过影响汽车产业生产成本从而产生对汽车业生产率影响的直接传导机制可描述为:环境规制措施对汽车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作出限制与要求更为严格,汽车制造企业为了应对环境规制措施必然会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处理上增加投入,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增加,致使生产成本中的环境成本增加,进而增加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在技术状况和供需条件不变情况下,新增的污染治理投入及环境规制成本没有用于生产,在产出不变和技术状况既定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增加必导致生产率降低。
综上,一方面:环境规制措施对汽车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作出的限制与要求更为严格,汽车制造企业为应对环境规制措施必然会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处理上增加投入,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增加,增加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生产率的降低。另一方面:环境规制的出台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提高,为汽车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产业为服从环境规制而进行的污染治理投资,可能挤占R&D支出,从而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在两种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产业技术创新不但能够降低污染治理成本,而且还可能导致生产成本下降和产品质量提高,从而提高产业生产率。
参考文献:
①白雪洁,宋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中国火电行业的效率提升[J].中国工业经济2009(8):68―77
②谢洪军,任玉珑.环境约束下的经济效率――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生产力研究2007(24):16―18
③季永杰,徐晋涛.环境政策与产业生产技术效率――以造纸产业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6):78―82
④王兵,吴延瑞,颜鹏飞.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5):19―32
⑤解垩. 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 农业经济研究,2008(l):19―25
⑥庞瑞芝,白雪洁,杜传忠.环境管制、生产力提升与产业发展2008两岸产业效率与产业发展研讨会观点综述[J]. 中国工业经济,2009(1):155―160
⑦赵红,扈晓影.环境规制对产业利润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12):78―81
⑧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2):17―24
1、国外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
1.1 美国
在美国,城市固体废物回收上采取了许多包括直接回收、转换利用和庭院堆肥等在内的措施,不仅在立法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还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运用了许多新理念和新技术,效果很明显。美国采用商业模式来运行,处处都是商业的操作方式,渗透到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回收、处理、加工及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美国的MSWM呈现出以控制垃圾源头为先、垃圾再循环和堆肥处理居次、填埋或焚烧垃圾最后的多层次管理模式,并具有典型的商业化特色。针对废旧电池、电脑等产品,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其中含铅、水银、镉等有毒物质的回收再利用,决定企业购买废物再循环设备可减税15%,目的是刺激废物再循环企业的发展。
1.2 日本
日本全社会对垃圾实施了减量(Reduce)、物质再循环(Recycle)和再使用(Reuse)“3R”政策。日本实施厨房有机垃圾的处理,将这些废弃物,经粉碎、发酵、脱水后加工成便于贮运的绿色有机肥。填埋垃圾中设通气管道,促进垃圾中的有机物质向无毒无机物转化,降低垃圾渗出废液的毒性。提高日本环保的公众参与意识,者提出的“环境共有原则”和“环境权为集体性利益原则,尤其是针对企业,使其将环境保护看作是自己的一种责任,把存在的环境问题视为会威胁企业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因而会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进行技术改革创新和获得在清洁生产上的优势。日本MSW的收费制度实行从量制和定额制两种形式,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构建了与城市同步发展的管理模式,缩短了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距离。
1.3 德国
德国在城市固体废物立法管理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围先后颁布并实施的《固体废物规划法》、《固体废物人法》、《固体废物处理企业的专业资质证条例》等法规或规定。德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范将其延伸到德国固体废物处理、管理、运营和相关经济领域,并在固体废物治理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国在大力开发利用废物资源法律政策的保障下,已经实现了由单纯污染治理到废物循环再生的战略转变。尤其是垃圾回收和废物资源再循环已经成为垃圾废物治理的主导方向。鼓励居民分类收集生活垃圾,提高生活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德国还实行了一套独特的生活垃圾处理双轨制,并成立了一个名为“双向回收体系”的协会,由此推动了垃圾废物处理进程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利用氧来控制垃圾堆肥工艺是前沿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堆肥系统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
1.4 巴西
巴西强调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的积极参与合作,一起构成城市废弃物管理体系。当地政府提供免费场地,非政府组织赞助设备,企业提供废弃物分类培训。居民在MSW产生后,先将其初步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类。市政环卫部门专门上收集于垃圾后无偿地把收到的废弃物送到合作社分拣,之后再卖给在合作社等级的提供不同回收的厂家。湿垃圾则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或者运往焚烧厂进行焚烧。当地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采用当地协会“赛普利”模式解决巴西高失业率。巴西某些城市,还正在实施“资源回收计划”,旨在扩大资源回收,并将回收桶设到所有超市、百货公司、加油站和公寓。
2、国内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
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每年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利用而没有被利用的资源价值250多亿元。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占用大片土地,污染空、水体和土壤,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在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一直是政府一手包揽,机制不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严重滞后。为此,近年来,一些城市引入了市场机制,让一些企业作为垃圾处理主体,真正使得垃圾处理市场化、产业化,慢慢开始将垃圾处理过渡到市场化。政府正在对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利于垃圾处理市场化发展的现行政策及管理制度进行逐步改革。
我国在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技术规程来加强管理。通过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并分别根据具体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制定了单独的法律法规,并对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进行了汇编,此外,先后制定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填埋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填埋处置是对固体废物进行管理的综合性科学工程技术,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堆放和填埋。中国目前以填埋为主,近几年焚烧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废弃物越来越受欢迎。为此,还需要对所有的焚烧场,对经营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堆肥是有机固体废物稳定化、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只要城市生活垃圾实行了源头分选,堆肥就可以成为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能源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我国现在继续发展该项技术。
我国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的产生。通过产业组合和补充,促进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全过程控制。这样可以减少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量和其潜在污染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水平并不高,只是单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但该项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正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3、结语
借鉴国外的管理方法和实践经验,我国在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上,需要结合收费制度、立法管理、回收制度、循环利用等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在产业化上,要改变单纯治理固体废弃物的现状,将废物综合利用,将其“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严格按照我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规定,按固体废物处理指明的方向:“实施废物最小化:对于已产生的固体废物实行资源化管理和推行资源化技术;发展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广青,董仁杰,王凤宇.美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及思考[J].研究探讨,2006,(5).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1、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1 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h);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建设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 2.1 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
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2.2 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
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 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科学管理措施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2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
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4 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3.5 污染物排放“输入——响应关系” 城市环境规划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关键问题是建立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输入——响应关系”,即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关系,运用大气或水环境容量模型,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因而污染物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是城市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污染趋势预测、污染治理方案的模拟和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应用“输入——响应关系”,必须认真做好。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先进信息手段,对环境保护规划也同样。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具有表现直观清晰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使环境规划中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可以进行各种综合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计算快捷,存储修改十分便利,图形加工能力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环境保护规划值得提倡的先进手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因此,做好环境保护规划势在必行。
一、城市环境和资源的压力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跟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密度成正比,因而,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也接踵而来,加上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猛增的人口,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升级的消费,都带给了紧张的城市环境和资源更重的压力。
(一)大气的污染和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的约有100多种。主要由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引发,后者更甚,特别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死带来的。城市化日渐加快,相伴相生的工业、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迅速,这些发展就导致了更多空气污染。当污染物:大量的废气、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臭氧等被排入大气中后,空气的质量就受到了严重的破环。
(二)废水污染
城市水污染主要涉及如下三点:
1、工业废水。
2、生活污水。生活排放污水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有资料显示,有一半的废水是生活排出的。
3、农业中用的化肥、农药,通过雨水进入到到河流中后,使地表水受到污染。据相关环境部门调查,我国城镇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中的污水每天至少有l亿吨。
(三)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主要涉及到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另外,也包括农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物。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后才能丢弃,否则就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固体污弃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被废弃的某物品有可能是废物,但如果转换一定条件,废弃物也能变为资源。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就是利用废物的这个双重性,使固体废物减量、无害化,并且变成资源。对于不能利用和一定会产生污染的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
(四)噪声污染
噪声一般可分为高、低两种。一般而言,低强度的噪声对人体是无害的,而且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高强度的噪声则会对人体有害,使人疲劳,情绪低落,甚至引发疾病。高强度噪声,无论是对人的听觉、视觉、智力还是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都有伤害。高强度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现代交通工具、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文体娱乐场所所带来的喧闹声等。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音污染已发展为城市污染的严重灾害之一。城市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数量的猛增。
二、防治污染的举措
(一)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当在维持现有城市的能源与交通状况的前提下,找出危害广,影响大的最严重污染物,以便能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理。城市规划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
1、合理工业布局。
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
3、绿化造林。
(二)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生活污水主要是有机物的污染,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就没那么简单了。虽然每个城市水污染的程度各异,但仍可普遍采取如下措施加以防治:
1、提倡节约用水,对废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实在不能用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水管道中。
2、划分区域用水,在污染严重区域开办废水处理基地,尝试多种处理方法,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净化水,严格杜绝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倒入江河湖海中。
(三)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计划
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填埋,另一种就是焚烧。虽说目前,我国填埋生活垃圾已经发展到稳步推进的阶段,但实施填埋时一定要妥善处理土地资源,确保最大限度的减少填埋场的污染和浪费,变填埋气体为资源。焚烧垃圾主要适用于可燃垃圾,东部沿海城市因其土地资源的宝贵性,就决定了焚烧处理会慢慢演变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四)综合整治和规划噪声污染
2004年,国务院了有关加强节能减排措施的相关规定,全国上下都做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但在年末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至2005年,随着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的加速发展,更加提升了节能减排工作开展难度。细究其造成原因,除了各级领导责任不明确、相关部门认识不到位外,还有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方法不落实这些原因。针对这些不足,我国加大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制,对污染源类型、处理工艺等都做了明确要求,全面帮助环境保护部门,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1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在节能减排中的影响
1.1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现状
由一份2001~2008年国内GDP增长总值和工业耗能率统计教据可知:由2002年起,我国能源消耗逐渐超过GDP增长率,到2004年到达顶峰,是GDP两倍之多。到来2006年降低与GDP同值。随着国务院对于环境治理方面重视度加深,及大量编制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我国能耗量由2008年的4.21%下降到4.06%。在2009年,我国部分省、市节能减排设备安装率达67%,如陕西省某发电企业在《电力行业除尘技术规范》推行后,安装废气净化装置颗粒去除率提高了37%,油剂回收率增加23%,车间内空气质量符合工程部标准,无明显刺激性气味。通过各式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提供了可靠节能减排技术指导,提高了坏境保护力度。
1.2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在节能减排中的影响
1.2.1提高各行业节能减排重视程度
一些小型化工生产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所处地域偏僻,企业领导并不重视污染治理,任由工业废物排放,加重周边地区环境恶化,长此以往造成了大量不可挽回资源损失。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一般要求内都会规定废物排放量与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强制一些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处理工业废物,减少了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盲区。
一些大型企业也会由于过去没有专门技术规范来衡量“三废”治理标准。而对节能减排没有足够重视,通过学习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提高对于节能减排重视程度,也会设立内部章程,保障节能减排工作高效完成。
1.2.2提高各行业节能减排处理水平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已经推出99项环境工程技术法规,其中55项已经正式实行,余下44还在不断编制补充当中,确保技术规范专业化、全面化。这些规范主要由基础类、技术类两种构成;技术类又分为控制技术、修复技术、完善技术,除去通用技术外还对应不同污染物提供了不同处理技术,涉及了近40种企业为其提供配套处理方案。其中技术类还包括《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定技术导则》,帮助企业在污染处理中如果遇到新问题,也可以依据规范自己制定,过去一些企业对于一些污染物,并没有专业处理办法只是模仿其他行业处理办法,通过学习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找到适合自己的污染问题,结合专进行科学治理,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提高了节能减排效率。
1.2.3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
每项工程在投资建设时,都会涉及环境影响评价,对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恶化环境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解决方案。环境工程规范不仅为其规定了参考指标,还帮助其找到污染源出处,并提供改良方案。如《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指出,坯布在精炼、漂白、染色、水洗等环节都会出现不同污染元素污染水资源,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可以依据污染物不同,配合相关环节制定科学有效处理方案,提升评价质量|4]。
2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提供了大量先进污染治理技术,推动了我国环保工程发展接下来将从水污染类、固体废物污染类、大气污染类三方面介绍环境工程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2.1水污染类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不仅涉及了工业废水排放处理,还对医院这种事业型单位进行了污水处理规定。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联合治理水污染问题气以《医院工程技术规范》为例,该规范以提高医疗机构水污染物处理为编制思路,将编制重点放在了室内外排水管网优化设计上。通过设计清污分流,使清水在经过检测后通过管网进行回收再利用,将非传染病医疗机构污水通过二次混凝沉淀,进入消毒池进行紫外线消毒后进行排放,并将污泥进行回收处理。在处理期间严格监控温度、pH值和污染物浓度等,确保排放污水对于环境影响符合规定,并且重复使用催化资源与可回收资源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2.2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治理技术中又分为通用类与特殊废物处理类,主要作用是通过收集处理、分类处理、回收处理和集令焚烧四种,对于高溫蒸汽、医疗废物也要进行特殊消毒处理最后依据种类进行填埋或焚烧。在普通固体废物处理中,会先集中送至固态废物处理场,进行分类处理一呰纸质废物可以送回工厂进行加工再利用,而一些生活类垃圾可以用作肥料。剩下不可回收废物再进行特殊处理后采取焚烧或填埋措施。固态垃圾在处理厂存放过程中会产生垃圾渗沥液,这种液体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经过发酵产生酸性,污染地下水。因此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还推出《渗滤液工程技术处理规范》规定渗滤液处理办法,通过干污泥填埋或是浓缩液混凝压滤后填埋,降低污染程度,起到节能减排作用。
2.3大气污染
各类企业大气污染中,火电厂污染量较高,氮氧化物与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排放2/3和1/3。因此针对火电厂化工工艺设计与废气处理技术规范较多。如进行脱硫塔工艺改
造增加喷淋次数,并在每层安装排污管道与控制阀门达到脱硫净化效果。在吸收塔顶部安装除雾器,吸收粉尘颗粒减少硫化物排放。通过改造脱硫塔工艺布置提高操作弹性,延长脱硫液体与烟气接触面积既提高了脱硫效率,还使排空烟气干净清洁,起到了减排作用。在处理过程中增加循环泵,与循环沉淀池设置,通过过滤与吸附处理,提取其中可回收物质进行资源再利用,起到节能作用。
3总结
1.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是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特征之一,环境适应性是在变化的生态环境之中,可能出现全部情况造成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人类对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有不同物种之间的适应能力,还包括自然变化使物种被淘汰。有些自然变化属于良性变化,并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但是近年来恶性变化不断增加,已经影响到了人类居住的空间,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多挑战。为了降低人类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必须努力降低恶性影响,尤其是能源短缺、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所以在不会永久损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是生物适应性的重要表现。生态环境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都会遭遇多次极端危险情况,这些危急情况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永久性损伤,使生态环境寿命下降。如果在极端危险的状态下,生态环境也可以发挥出调节功能,那么就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发挥功能。但是这种适应功能有一定限度,例如在人类使用氯氟烷烃时,往往都会在流层大量堆积,而且会分离出氯游离基,臭氧层与游离基发生反应,臭氧浓度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臭氧层产生空洞。这种空洞一旦产生,自然环境根本无法恢复,这就是环境适应性存在的局限。而这种能力是生态环境特有的,所以环境适应性存在于生态环境之中,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属性。
2.环境可靠性
环境可靠性也属于生态环境的基础属性,但是二者存在一些差别。首先,虽然两者都是强调生态调节能力,但是环境适应性主要强调可能发生的极端危险情况,环境可靠性主要强调日常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并不是特指极端情况。在描述生态环境破坏时,环境适应性主要通过定性方法进行微观诠释,环境可靠性则是通过定量方法进行宏观诠释。当然,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互相存在一定联系,环境适应性越强,生态环境的可靠性就越高,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在进行环境保护试验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适应性与可靠性的区别,环境试验尽可能选择可靠性试验,可以获得准确的生态环境基本数据,在模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添加环境适应性试验,检验环保措施的实际效果。
二、环境工程的预防与治理
由于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破坏承载力,如果超过承载力就无法进行自我修复。所以在破坏性过大的阶段,需要采取环境工程进行修复,在自然环境恢复适应性后结束环境工程。目前我国常用的环境工程为以下几项。
1.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基本资源,也是生态环境中的主要因素。根据2010年我国开展的水资源调查数据发现,我国全部城市中,有50%以上的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在世界水污染城市中,前十个城市中有8个是我国的城市。所以进行水污染防治已经是我国环境保护部门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水污染。例如漂白粉、活性污泥法等水污染治理技术,都起到了十分优秀的效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部门格局实际污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水污染控制规定,完成水污染防治工作。
2.大气污染防治
社会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各类家电数量急剧膨胀。虽然家电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大气污染问题却更加严重,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还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冰箱与空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释放氟氯昂,这种物质会破坏臭氧层。而人们最常用的出行工具就是汽车,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会排出大量尾气,这些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降低大气污染,我国采取了工业气体净化、除尘等空气净化技术,使空气污染呈现下降趋势。
3.固体废物防治
固体废物防治难度非常大,不仅因为无人面积广,还因为固体废物污染源较多,无法采取全面控制措施。我国常用的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是填埋法,这种方法在公元前3000年由古希腊发明,通过填埋有效降低固体垃圾数量,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以提升。目前我国进行了多种工业废渣研究,已经将部分工业废渣转换为建筑材料,减少了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固体废物防治方法将不断增加。
三、结语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a given period of urban development goals and plans;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ny disciplines. In urban ecosystem,there are natural elements as well as highly artificial elements,but the garden landscape is the only composing element with the function of self-cleaning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environment quality,safeguard urban ecological balance and beautifying the environmen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op between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urban environment.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园林
Key words: urban planing,environment protection;ecosystem garde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022-01
1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1 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2 大气质量恶化严重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 固体废物、垃圾成堆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1.4 噪声扰民现象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
2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2.1 环境保护规划的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 大气污染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3 水污染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4 固体废物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2.5 建设生态型园林
2.5.1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①调节小气候。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②改善环境质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杀菌作用;衰减噪声③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2.5.2 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①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美学原则,强调意与形的统一。②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③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④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⑤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⑥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不同的植物材料,运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布局则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环境气氛,如常绿的松科和塔型的柏科植物成群种植在一起,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高低不同的棕榈与凤尾丝兰组合在一起,则给人以热带风光的感受,开阔的疏林草地,给人以开朗舒适、自由的感觉,高大的水杉、广玉兰则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银杏则往往把人们带回对历史的回忆之中。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的不同特性,是搞好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江铭.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探[C]//生态园林论文续集,1993:95~99.
贵州省概况
1经济概况
贵州省位于西南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据统计,2010年贵州省国民生产总值为4,602.16亿元,和上年比较增长了12.8%,占全国排名的第26位。其中,第一产业的总产值为625.0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58%;第二产业的总产值为1,800.06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9.11%,第三产业总产值为2,177.0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7.31%。
2生态环境概况
贵州省是一个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脆弱生态区,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水土流失以及水资源下渗比较严重。贵州省也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主要矿产有煤、铝、磷、锰、金和汞等,其中煤炭资源的储量最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全省的大气环境,水环境都有严重的影响,“三废”问题也由此产生。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所引用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贵州省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
2大气污染损失核算
随着贵州省工业化道路政策的实施,贵州省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污染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是水环境、大气的破坏以及固体污染物的堆积,同时,也导致了水土流失,耕地资源的耗减。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主要为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本文主要对这3种物质进行核算。本文通过查找数据,选取从2005~2010年的数据进行核算,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贵州省大气污染环境经济损失从2005~2010年的变化。文章中对大气的核算方法采用的是污染治理成本法,即如果所有的污染物都能得到治理,环境就不会被破坏。这通过计算实际治理成本和虚拟治理成本,得出结果,然后进行分析。
大气污染物实物量通过查找数据得出,贵州省2005~2010年的大气污染物的具体实物量见表1。
大气污染损失价值量核算依据《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得出,二氧化硫的单位治理成本平均为1,250元/t;按照其他行业综合考虑各种除尘技术及所占比重,确定粉尘的平均单位治理成本为200元/t;根据各种除尘器施用的比例及除尘费用,确定烟尘的平均单位治理成本为300元/t(郭高丽,2006;许慧等,2010)。贵州省各种大气污染物虽然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但表2的数据显示出二氧化硫的实际治理成本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虚拟治理成本在不断减少,这说明二氧化硫的治理水平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烟尘的实际治理成本虽呈不稳定状态,但整个表中的数据显示,烟尘的去除率仍然最高,工业粉尘的实际以及虚拟成本都是不断减少。但总的环境污染形势还是相当严峻,这必须得引起政府及公众的关注。
3水污染损失核算
目前,水环境污染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而城市生活污水是最主要的来源。据统计,贵州省2010年废水总量为6.08亿吨,占全国废水总量的0.81%,而城市生活污水为4.67亿吨,占全省废水总量的76.8%。工业废水主要是由于化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他矿产的开采、食品制造及加工等所导致。贵州省是三峡库区的上游区,其水环境对下游区的水资源利用有很大影响。由于2001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颁布,贵州省对于污水治理的政策比较重视,近几年来,水污染的防治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水污染损失的计算方法有人力资本法和市场价值法等,但这2种计算方法在核算的时候主观性因素影响较为严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对于水污染损失价值量的核算采用的方法是恢复费用法。根据杨友孝(杨友孝等,2000)、陈东景(陈东景,2000)、王艳(王艳等,2006)等的研究,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状况,所使用的废水边际社会成本的平均成本为2.2元/t。2007~2010年废水的排放总量在不断的增加,环境退化成本也随之增长,2010年的污染治理成本为13.376亿元,占本年度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0.29%。从2005~2010年,累计投入的治理费用达75.26亿元,可见,贵州省在对废水治理需要的投入上是相当巨大的。
4固体废物污染损失核算
环境污染除了水污染及大气污染外,还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两大类。贵州省矿产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尾矿堆积,城市生活垃圾的堆放等都尤为严重。本文对于固体废弃物的损失成本核算采用的是恢复费用法,根据杨友孝,蔡运龙(杨友孝等,2000)等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确定了近几年来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平均边际社会成本为190元/t(蔡婧等,2011)。贵州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较大。虽然有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污染治理成本还是很高。2010年,其污染治理成本为1.14亿元,占占本年度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0.02%,六年累计所需的治理成本为10.65亿元。由此可见,这所需的投入相当巨大。而目前,国内的一部分省份对于固体废弃物都实现了零排放,即实现了全部无害化处理。因此,贵州省还需要加大对此的重视,引入高新技术手段,大力整治工业固废的问题。
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固体废物 循环利用 生态工业园 绿色消费
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矿物资源的日趋枯竭,生物资源滞后于人类需求,昨天的废物势必又将成为明天的资源。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高速增长、环境状况严峻、资源相对缺乏局面,而发达国家自从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管理作为环境管理中的强制手段,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德国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前者制定了“污染者负担”原则,明确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对包装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义务;后者的核心是产品责任制,规定对废物管理的首选“避免产生”,然后“循环使用”,最后才“最终处理”。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健全的国家,在立法体系上采取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制定了以《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为基本法,《废弃物处理及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综合法,《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等为专项法律的法规体系。
2、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由于废弃物管理的技术研发和前期投入很多,很多企业经营都是微利甚至亏损。针对市场的失灵,政府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强力的支持作为有力补充。欧盟国家在政府直接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有融资帮助、环保专项基金支持、照顾性的分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鼓励废物回收与再生企业投资等。对于一些国家紧缺的资源,欧盟通过征收排污费、生态补偿税、资源使用税的方式,提高直接利用原生资源产品的税收标准,使再生品有一定的价格优势,拉动循环经济产品消费。
3、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主要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引导各行业推广3R技术、清洁生产、废物资源化,从经济活动源头上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从而有效实现经济利润和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日本政府积极开展对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教育,促成各学术团体和研究型机构业务的开展,并拨出专项基金鼓励进行废物处理和3R化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4、加强民众环保和循环利用意识
发达国家充分发挥社团法人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推动绿色消费理念。如日本注重公众参与,发动市民开展义务收集公共垃圾,并发放垃圾分类处理和再利用的宣传小册,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加拿大注重把正确处理垃圾的知识纳入各级学校教育中,从学生抓起,从小就培训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
5、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生态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的一种新型组织,是循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内污染物的“零排放”,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和绿色化转向,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生态工业园区是国际新兴的环保理念,是实现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一些发达国家,如丹麦、美国、加拿大等很早就开始规划建设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生态示范区。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生态园区是丹麦的Kalunborg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4个厂为核心企业,把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料,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纸浆―造纸”、“肥料―水泥”和“炼钢―肥料―水泥”等工业联合体。
二、我国固体废物再利用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固体废物产业发展现状
这几年,我国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在国家一系列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引导下,我国固体废物再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1)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2009 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3.82亿吨,综合利用率达67.76%, 比2000 年提高了15.96 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大宗固体废物除尾矿、磷石膏、脱硫石膏受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利用量较小外,其它废物基本实现了由“以储为主”向“以用为主”的转变。
(2)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企业和科研单位不断的技术创新,我国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突破,开发了一批用量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如掺量达90% 以上的粉煤灰、煤矸石制砖技术,磷石膏生产硫酸联产水泥技术,煤矸石、煤泥混烧发电技术等,钢渣高温熔渣快速粒化技术、微晶陶瓷技术和热能回收技术等几十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已开发利用脱硫石膏单线年产5000 万平方米的纸面石膏板生产线,全煤矸石生产烧结砖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利废建材设备制造逐步实现国产化。
(3)利用途径不断拓宽
过去曾被当作垃圾填埋和堆存的粉煤灰,不仅成为生产建材产品的主要原料,而且广泛应用于高等级公路和市政工程建设,如三峡大坝利用粉煤灰作为混凝土掺和料,共浇注2800 万立方米;北京奥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利用粉煤灰350 多万吨。近年来,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正在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可以生产氧化铝、特种硅铝铁合金、超细高岭土、高强模具石膏等产品,应用前景和发展势头较好。
(4)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目前,资源综合利用已成为许多企业调整结构、改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如广东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科学发展”的思路,于2003年投资建设梅县荷树园电厂,将梅州本地大量废弃的煤矸石综合利用起来,掺烧劣质煤发电,形成了煤矸石综合利用―清洁发电―新型建材(灰渣砖、水泥填充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走出一条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科学发展之路。
2、存在问题
(1)发展循环经济观念落后
一些地方、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在实践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片面追求政绩观。
(2)法律法规不完善
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相关的法律、政策严重缺位,尚未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
(3)综合利用产品应用水平偏低
整体看,我国利用大宗固体废物生产的产品种类较多,但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储备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应用滞后。
(4)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综合利用水平高,如南京、上海等地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已达到100%,但在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等资源丰富的省份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煤炭资源和火电厂较为集中,大宗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再加上受价格、市场等因素的限制,综合利用规模较小。
(5)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属性界定模糊
目前我国的固体废物再利用产业被看作是公益性行业。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分别由环卫部门、环保部门、卫生部门、城管部门分头负责管理,每个部门又有自己的收集和处理系统,这些部门既是垃圾治理监督管理部门,又是垃圾处理的具体实施单位,缺乏独立经营的积极性,限制了固体废物再利用产业的市场化。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固体废物再利用产业进行明确定位,也没有提出其发展途径:是单独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还是在原有产业内部建立分别对应的回收再利用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废弃物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和混合化,多头管理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借鉴启示
1、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方针、制度以及措施法制化,用于指导整体性的循环经济建设。修订《环境保护法》,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原则性规定,在分则中单列清洁生产和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再生利用规定,或将之分散列于污染防治、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章节之中;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等专门性的环境法律,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再生利用作出特殊的规定;修订《政府采购法》、《税收征管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在其中纳入政府对循环经济扶持和激励的内容等。
2、加强政府指导与支持
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对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政府可采取的管理手段有融资帮助、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废物回收和再生企业投资等;经济激励手段主要包括减免税费、绿色补贴和价格支持等。政府必须注重采取手段的有效性、管理可行性、成本最小化和措施的性。此外,对于一些紧缺的资源,通过经济手段提高直接利用原生自然资源产品的税收标准,使原生产品处于价格劣势,从而拉动对循环经济产品的消费。
3、广泛开展循环利用的宣传教育引导绿色消费
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中,把推动循环利用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流行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4、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在已建立一批国家生态示范园的基础上,继续构建和完善生态工业链条,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园区污染物“零排放”和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洁,逄辰生,张瑞久,《欧盟城市固体废物立法管理及实践》,《节能与环保》,2008,第8期,第22-25页
[2] 陈洁,逄辰生,张瑞久,《德国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综合处理分析》, 《节能与环保》,2008,第9期,第19-21页
[3] 张瑞久,逄辰生,陈洁,《法国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与处理》,《节能与环保》,2009,第6期,第27-28页
[4]高明阳,王龙生,《美国固体废物管理中的行政许可制度初探》,《网络财富》,2009年3月,第24-25页
[5] 张瑞久,逄辰生,陈洁,《英国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方式》,《节能与环保》,2010,第5期,第23-25页
[6]姜鑫,边增光,《关于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发展现状分析》,《商场现代化》,2010,4月上旬刊,第70页
[7]龙涛,刘太春,高玉宝,《我国金属矿山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对策分析》,《中国矿业》,2010,第6期,第54-56页
[8]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委员会,《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行业发展综述》,《中国环保产业》,2010,11,第18-21页
[9]杨健、董珂,李国会、李晓华、孙颖,臧秀清,《中国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现状综述》,《天津科技》,2009,第三期,第36-37页
[10]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委员会,《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利用行业2008年发展综述》,《中国环保产业》,2009,9,第19-23页
[11]姚志伟,《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犯罪立法的完善》,《法制与社会》,2009,12(中),第324-325页
[12]胡涛,吴玉萍,张凌云,《我国固体废物的管理体制问题分析》,《环境科学研究》,2006,第19卷增刊,第33-39页
[13]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委员会,《我国固体废物的管理体制问题分析》,《环境科学研究》,2005,12,第39-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