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9 16:2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启发式教学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体系,启发式教学还是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观的直观体现。我们可以把启发式教学灵活应用于管理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启发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渗透,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启发式教学应用过程中,承担着将书本和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这种知识的转化虽然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能够实现,但灌输式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的知识转化过程中是低效的。我们在管理学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渗透,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并促进学生将知识自行转变为能力,最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渗透
1.启发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诱导教学法中的渗透
诱导教学法使一种将启发式教学法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诱导教学法应用时,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进而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能够用于诱导教学的内容,通过教师在灌输教学法实施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发展。诱导教学法需要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找准问题切入点,并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寻找答案,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实现教学效果的强化。诱导教学法其实施的根本原理就是启发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渗透,在教师进行诱导教学中启发教学法渗透时,可以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等方法指点学生思路,并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索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并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归纳整理成体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思想在诱导教学法中的渗透,能够有效提升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灌输式教学法虽然有一定的弊病,但这种教学方法却能够准确、高效的将概念传授给学生。利用启发式教法的诱导教学法,更是能够在管理学的理论教学中实现对概念的进一步阐述和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对枯燥的管理学概念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对管理学概念的理解,促使他们掌握管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启发式教学思想在诱导教学法中还能将理论和概念具象化,提高学生对概念的应用能力,而对概念的应用正是教学任务完成的具体表现,因此,启发式教学应用于管理学诱导教学法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启发式教学在管理学讨论教学法中的渗透
讨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管理人才,因此管理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管理学中,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教学法大致包含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四个环节,讨论教学法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教学问题,并提前将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准备的时间,在课堂开展教学活动时,先将教学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的讨论能够向着教师设计的方向发展,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整体点评。讨论教学法的四个步骤中,无论是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思路阶段都包含着启发教学的思想,通过启发教学思想的应用,才能设计好启发教学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向着教师设计的讨论方向进行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3.启发式教学在管理学案例教学法中的渗透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时,他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通过案例教学,不仅煅炼、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理解和巩固,对所学过的知识能记得更牢。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这样,管理案例教学实质上为学生提供了把学到的管理理论知识用于管理实践的一个绝好的机会,有效缓解了学生接触管理实践难的矛盾。案例教学法作为管理学教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将启发式教学思想使巧妙的融入其中,因此,案例教学法正是在启发教学的核心思想中发展深化的,启发式教学的渗透体现在案例教学法的方方面面,并实现了较优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关键词:数学 启发式 教学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曾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说。“愤”是经过思考想搞明白而还没有搞通的抑郁的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是教师才应引导学生把问题搞通,即“启”;“ 悱”是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的窘境,孔子建议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即“发”,所以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但又遇到困难是教师启发的前提条件。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给学生,结果数学课上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为问题在老师讲得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辅以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这样的教学仍不具有启发性。现代启发式教学是创设一种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行为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指导、开导、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并投入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具体操作程序:教师提出某一个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它,并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即知识与思想方法);然后教师再提出一些与前述问题有关的问题,进一步引导,逐步解决。从而形成整体经验。
一、启发式概念在数学教学中的解读
运用启发式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自己先作出判断。
1、按照认识过程进行教学,在概念的教学中则经历抽象定义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判断的过程。这就是说,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是含判断因素的。是要反映一个判断的过程的。
2、按照认识过程进行公理的教学,其过程和概念教学过程类似,无需重述。它也是含有判断的因素,反映一个判断的过程的。按照认识过程进行定理的教学,首先要经历抽象定理(定理的内容)由具体到抽象的得到“猜想”的形成过程。即观察、比较、联想、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过程,显然,这是一个判断的过程,在推理论证“猜想”的过程中,突出一个判断的过程,就是寻求了论证思路的过程。在定理的教学过程中,也含有判断的因素,而且反映两个判断的过程。
3、关于例题的教学,按照认识过程进行,可多至三个判断过程。这就是解文字叙述的实际事例形式的题(即教科书中所说的“应用问题”)。首先由具体事例的分析,归纳为一项或几项数学问题,例如归纳为这样或那样的方程或方程组解。再次是判定用何种解法,而后进行解题。在概念、定理和例题的教学过程中,都是含有判断因素的。从而在数学的教学中,是无时无处不可用启发式的教学过程来进行的。比如概念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事例和具体材料抽象而成的,数学中要想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必须从这些学生已知的实事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入手,去其表象、存其精髓,逐步形成概念。
二、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是催化剂,落脚点是诱使学生思考,并通过独立尝试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作出猜想或判断。判断一种教学是不是启发式教学,不是看其外在的形式是否热闹,也不是看学生动手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不是达到了领悟的水平,是不是经过自己的尝试作出猜想或判断。了解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在实际中如何搞好启发式教学呢?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个方面:启发的原型、启发的时机、启发的力度。
启发的原型。就是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中待学知识的生长点。我们知道,数学学习过程是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内化、领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新的数学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材料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必须分清哪些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新知识的相关材料,即启发原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教学。
启发的时机。这一时机的把握有一定的技巧。
1、要把握时机。如证明角角边定理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当学生虽明白题意而又不知如何小手时,抽取第一个启发原型,从而把思路定向为“证第三角相等”;当学生在分析中不知用何法证角相等,出现第二次思维困惑时,再次抽取启发原型,将思路定向为“利用角公理”;及时诱导、点拨,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公理”上来,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创造时机。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水平,在启发原型的基础上,及时创设愤悱情境,营造良好的启发态势,使学生在似知非知、欲懂非懂的情境中,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尝试活动中去。
启发的力度。古人早有论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示之始而正之终”,意思就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但不要施加压力;提醒学生但不能直接告诉答案,教学的一开始,教师诱导,提示,学生尝试并得到一些结果时,教师再予以指正。搞好启发式教学,就必须把领悟和判断作为启发式的主要特征,把启发原型作为启发的基础,及时创设并抓住启发的动机,准确把握启发的力度,才会启而得“法”,启而得“发”。
三、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讲解、提问、演示、实验、小结、复习、解答疑难、布置练习,都要以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地、充满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那么在启发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启发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知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启发式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遍历我国目前化学教学课堂的现状,可以看出很多问题,首先由于一些化学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高,照本宣科,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主动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弱.其次由于一些老教师抱着陈旧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挥创新思维,转变教学模式,导致即使讲得很有深度,学生依旧存在接受困难的现象,学习压力大,老师自身也觉得很苦恼,更有甚者导致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并且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和当地教育局在化学课堂上不够重视,学校投入力度不够,并且学校对于相关的实验设备不够完善,导致学生不能具体去认识化学这个学科的魅力所在,不能对化学有个更直观的反应,让学生对于化学只停留在老师所讲的书本上,永远投入不了实践,更使得好的教师无用武之地,渐渐丧失教学信心,帮助学生机械地应付学习任务和考试,沦为照本宣科教师中的一员.这些暴露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都亟需我们去解决,同时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们要本着勇于创新的先进理念,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化学教育把好关,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
1.互动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互动启发式教育主要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互动的模式来启发、引导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教学环节,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方向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各个学生和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交流,做到有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共享课堂,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让课堂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到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探究化学问题,主动推开化学世界的大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互动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在抓住课堂效率的同时,由老师满堂灌的模式转变为全新的教学模式,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热情,同时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更大的扩充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需要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根据自身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互动模式,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并无固定的模式,所谓千种变化尽在不言中.
三、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根据我们调查研究,开展互动启发式教学,要根据各个高中化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师要进行互动启发式教学就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等相关因素.
1.对化学概念理解的互动启发
在实施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条件是首先让学生做好一定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师根据化学的概念巧妙的穿插互动环节,不断引入学生进行新的思考,通过举例子,反问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化学中更概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我们在学习小苏打和麦秸竿的反应时,我们可以亲自让学生进行实验,用一小勺的麦秸竿灰里面加入一点点苏打粉,同时下面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等到加热到一定程度,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两个互相发生反应,并且麦秸竿灰呈现蓬松式的发泡,体积变大很多,同时里面出现很多小孔,火焰的颜色呈现黄色,同时在这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它们反应出现啥现象,反应的剧烈表现是如何,他们反应的生成产物是啥,同时火焰的颜色为啥是淡黄色,是否有钠参与反应等等通过这些形式的问题我们让学生加强对化学反应的记忆,并且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记忆,减少遗忘率,同时互动式教学方式脱离了原来的照本宣科的模式,不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和无聊,培养了学生的训练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认真的去思考,形成对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的清晰理解.教师只有在对学生化学概念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深化,这是一个必要和前提.
2.对解题训练来巩固的互动启发
必须按照相应的教学原则,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才会促进教学的实际效率的提高。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自主性原则。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单独传授知识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高中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有着很严重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增加启发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为学生得以进行自主学习做出相应的引导。二是独立思考的原则。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要建立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不断地思考并且可以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增强独立思考能力。三是举一反三原则。生物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把生物启发式教学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相结合进行扩展。
二、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策略探析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更好地进行高中生物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得到提高,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教师想要使教学效率提高,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第一,进行直观性教学。生物课程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所不同,生物学科更具有抽象性,这一特征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直观性教学。第二,加强生物情感方面的教学。高中生处在青春期阶段,他们的情感尤为丰富,需要教师予以关心,提高高中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必须要加入一定的表扬与情感方面的教育。第三,展开第二课堂教学。为学生实施课下辅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得到提高。
(二)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与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与其他教学课程有很大不同,生物学科主要是对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生命迹象进行探索与研究,从某方面来说,生物学科是具有实验性质的学科。教师要增加实验的次数,让学生通过生物实验来提高自己对生物的认识,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举例说明,研究内环境稳态这方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讨论出结果,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内环境稳态这方面的知识,通过直观的手段与实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真正学习水平。
(三)语言生动形象,化繁为简
在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方面,要求教师的能力要达到标准,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关键,教师的谈吐、教学强度和教学方式都会对高中生物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相对枯燥单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更不利于启发式教育的开展。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注意针对所讲知识的重点方面进行处理,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比如,在反馈调节这个生物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反馈调节比作工厂,从而灌输反馈调节的生物概念。另外,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渗透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增强。
三、结语
数学自身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数学学科和数学学习的特点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变化等概念的一门学科,能有效地刻画社会和自然规律,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数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学的思想和眼光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是公民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数学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学习。英语教学
(l)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要求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努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得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在这种科学抽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2)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学习数学,既要学习数学知识,也要让学生思考知识发生的过程,知道数学结论是怎么证明的,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包括蕴含在其中的严格推理方法以及其它的思维方法。
(3)数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生活、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数学应用具有普遍性。数学教育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要让学生有较宽广的数学视野。因此,数学学习有自身的突出特点:学习对象:形式抽象与高度概括;体系要求:逻辑严谨与概念精确;思维要求:系统严密与思维精当。
数学学习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逻辑的严密性,数学学习是学习数学思维方式,数学学习是学习理性精神,数学学习必须重视问题解决。所以,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数学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己有经验、知识和思维水平出发,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积极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活动过程,感悟数学精神,领悟数学本质,提高数学素养和能力,能够学会学习与思考,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数学学习持续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数学启发式教学需要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和充分的情感参与,通过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建构知识和探究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能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特征数学启发式教学是建立在数学学科基础之上的启发式教学,除了具有一般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性、主动性、民主性、发展性等共性特征外,还应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探讨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认识数学启发式教学的特征,从而提高数学启发式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第一阶段:释疑解难阶段这一阶段又称为启发联想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创造启发的条件,解决在第一阶段提出的疑问,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发生联系,达到解决疑问的目的。教师在这一阶段必须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于过去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要的回顾或者总结,让学生对新提出的问题产生困惑,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已经产生的观念。而对原有知识的复习,要有所选择,一般是按照新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的,目的就是要将新旧知识加以联系。例如在学习“宪法关系”这一问题时,我们一般要讲授的是宪法关系的概念以及宪法关系三要素等内容。而在讲授时,教师就可以先设问:宪法关系是否是一种法律关系?如果是,法律关系是如何定义的?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什么?这是学生原本已经熟悉的旧知识,对这一原有知识进行复习后,再将这一知识与新的知识联系,这就实现了新旧知识的同化。
(二)第三阶段:释疑类化阶段这一阶段又称为作用启发阶段。第二阶段我们实现了新旧知识的同化,而在第三阶段我们要做的是使取得联系后的新旧知识在联系点上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具体化的过程。奥苏伯尔指出:“这是把抽象的上位知识推广到同类的下位的具体事物上去,使抽象的知识与它所反映的具体事物之间建立联系”。[7]按照大教育家孔子的观点,其提到的“举一反三”中的“一”就是这里的抽象概括,这个“一”就具有“反三”的类化迁移的功能。这一具体化的过程既是检验抽象化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标准,也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上几个过程就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当然,启发式教学能否发挥最佳的效果,还要视乎教学材料的选择,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者的启发诱导的方式是否得当等几个关键因素。
二、启发式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宪法学课程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有:
(一)重结论,轻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上。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则对回答错误的内容视而不见,只注重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却对学生得出结果的过程忽略了。很多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总是本着一种希望学生能尽快洞悉教师设问的目的的心理,总是期望学生很快得出老师预设的答案,所以就势必造成“重结论,轻过程”。这实际上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在作怪。
(二)变“主导”为“主问”“启发式教学内在本质是建构和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学双主体性的规律。”不过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应该由教师启动,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教师具有主动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误解其“主导”地位,将简单的提问视为“主导”。虽然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提问不是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启发式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适当适时地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答疑解难,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模式。但是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启而不发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体现的是教学互动。教师设问之后,必须由学生回答,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问完某一个问题之后,学生没有及时回答或回答错误,教师就会认为对这样的学生启发是白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理性分析,如在启发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水平,有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等等。
三、启发式教学在宪法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教与学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不同的启发手段,通过释疑解难,带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认清问题,而学生在这一启发之下,主动思考,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实现了交流和互动。此外,启发式教学还能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在宪法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方法,先对学生进行启发,把他们的思维带动起来,再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这体现的是教师在促进学生的“学”。
关键词: 启发式 高中生物 教学效率
启发式教学模式正是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使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弊端。
1.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原则
1.1独立思考原则。
以往,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被动。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脑海中,学生逐渐丧失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此以往,就会影响高中生物教学效率。此外,生物是一门理性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独立思考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2自主性原则。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必须坚持自主性的原则。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兴趣入手,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生物教学中。在传统高中生物教学中,为了应付高考,教学方式迂腐,有所枯燥,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教学过程中。
2.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着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以探究生命活动为主,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还应该加强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将生物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应该让学生不断强化生物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保证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实验实践验证理论知识。
例如,在生物组织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检测内容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掌握,然后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与设备,让学生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实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高生物教学整体效率。
2.2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生物学科相比起其他某些学科而言有着特殊性,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素材和案例都是在现实生活和实验教学里面可以找到相应的模板,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应该以实验教学为基础,反之,生物教学则是无效的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生物知识,产生对生物的见解和认知。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必须与实验相结合,将生物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降低生物学习难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实验过程中,了解与感受实验的步骤,并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蛋白质检测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操作中,通过实验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挖掘学生的生物学习潜能,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
2.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发挥启发教学效果。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生物教学过程中,无论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还是课后作业,一般都有参考答案,甚至都有解题的具体思路,教师将参考答案稍作调整,就作为标准的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形成固有思维,很多学生都不敢提出质疑,自身的思想受到约束。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特别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应该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疑问必须耐心解答,同时以指导为主,让学生主动探讨生物知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该多给予学生一定的赞扬,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2.4提升生物教学的规范化。
生物教学必须遵从严谨的科学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的学习原则。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过程中,还应该坚持规范化的原则,保证教授的生物知识准确无误,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生物名词,不可曲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在解题过程中还需要本着规范化态度,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结语
生物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还应该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自主性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生物教学的规范化,促进启发式教学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马二宝.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及途径探微[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8):21-22.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启发式教学 教学应用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概述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法所指的就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目的与课程内容所展开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最终价值是为了能够通过活跃学生思维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提升生物教学整体水平。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的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一直采用的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对生物课程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事实上,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所能够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教育者只有在结合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之上应用一些恰当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将枯燥的生物理论知识与趣味性较强的生活实践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现出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让学生可以更主动地参与到生物课程学习中。
(三)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和劣势。
在引入启发式教学法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育者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就如同是茫茫大海中灯塔一般重要,通过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会被全面激发出来,并且在熟练掌握课程基础的前提下更主动地思考由生物课程所带来的人生感悟;但启发式教学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弊端,学生在此种学习状态下会变得愈发依赖老师,如果及时不加以改正就会容易产生惰性思维,继而逐渐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意愿。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探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效率。
为了能够让启发式教学在生物课堂中应用得更顺利,教育者可以从如下方面展开课程教授:首先,引入生活实例。生物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正是由于它与其他类型的课程有所不同,因此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更多问题和不理解之处。基于此,教育者应当将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实例引入课堂中,通过将抽象理论知识具象化表现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加强生物情感的教学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情感细腻和思维缜密的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的学习信心不受打击,教育者要经常性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关心和鼓励,运用情感激励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喜爱之情;最后,实施第二课堂。为了能够进一步巩固生物课程在课堂中所学知识,教育者应当细心地为学生安排相关课下辅导内容,并借助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帮助让学生逐渐掌握在生活中应用生物知识的方法。
(二)运用直观性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自主性。
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授课中会经常性地涉及有关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迹象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基于此,教育者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且帮助他们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对于自然与生物的认知水平。举例说明,在教授内环境稳态这一课时,教育者可以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动手实验时间,让他们在初步得出研究结论后再展开小组之间讨论。通过此种方式,学生会对内环境稳态的课程内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进而有利于他们生物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运用生动且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化深奥为简单。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需要教育者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在教学技巧的选择上也要表现得更为灵活。很多生物教育者在开展启发式教学时仍然采用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对于生物实验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为此,高中生物教育者要一改往日的死板和沉闷,尽可能地将生物课堂的气氛营造得更活跃,让学生可以一直保持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授反馈调节这一课程时,教育者可以将这一概念比喻成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工厂,让学生在心中对反馈调节概念产生初步轮廓。此外,伴随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大范围普及,教育者也可以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通过播放图片、音频、视频及电影短片的形式辅助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开展,让学生可以对生物课程产生更高的兴趣和期待感。
参考文献:
[1]徐慧琴,曾丽霞,何振,张灿,杨雪,熊丽,刘德利.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摘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当遵循独立思考、合作研究、举一反三以及极力促进原则,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发挥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一是运用直观试验手段开展启发引导;二是运用深入浅出比拟开展启发引导;三是运用现代手段演示开展启发引导;四是运用小组分析质疑开展启发引导,让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绽放精彩。
关键词 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原则;要点
启发式教学作为新课改中成效较为显著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了广大生物教师提升教学成效的利器。这一教学模式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点的同时,强化了能力培养,较好地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模式的运用原则
1.独立思考原则。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向学生提出思考题,应当要求学生对照教材要求以及学习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自己积极的思考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不再被动等待教师的直接给予。久而久之,学生在生物启发式教学模式中,能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原则。在生物启发式教学中,独立思考是必要的,但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受制于自身学习基础与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深刻性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配合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在小组这样的载体中进行相互交流,提高学习成果的完善程度,以及增强重难点攻克效果。
3.举一反三原则。生物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生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以及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举一反三,从一个知识点联系到其余相关的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和提高分析能力。
4.激励促进原则。启发式教学模式更多的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目标任务,这一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在启发探究过程中的进步进行表扬,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要为他们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模式的运用要点
1.运用直观试验手段开展启发引导。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能够直观形象地解释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环节,应当借助于实验教学这样的有效载体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研究实验规律,启发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和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内环境稳态”内容时,在实验室进行了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首先用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加入实验用的蒸馏水和血浆,接下来用pH试纸分别对两支试管内溶液的pH值进行测试,在获得检测结果之后,对两支试管都注入同等数量的盐酸溶液,将试管摇均匀并开展pH检测,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开展分析研究,分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这样的启发教学结合实验过程开展,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也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了启发教学的成效。
运用启发式会计教学法,要求教师精选授课教学内容。同时应明确:学生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主体,多种启发式会计教学法在会计专业课教学中还要做到灵活运用。
关键词:启发式;会计教学;运用
在会计教学的多种方法中,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那么如何运用启发式会计教学方法呢?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粗浅地探讨。
1 精选授课内容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基础
会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运用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熟悉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提炼、概括出关联性、规律性、系列性的知识,要完成授课内容的精选。精选授课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完成:
(1)明朗结构。教师要将各门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脉络经纬、相互关系介绍清楚,让学生对会计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有所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2)把握要点。教师要抓住会计的实质问题,把握会计课程的要点。小到一个基本的会计概念,大到会计政策的变更,都能够深入浅出地授予学生其要点实质。
(3)突出重点。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多数人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要让学生从众多的会计知识中找到学习的重点,教师就要将教材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向学生介绍清楚。
(4)浅化难点。许多的会计问题涉及到其他专业课程,此时教师要尽量浅化知识范围,在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体系内进行讲解,不宜太多扩展延伸,否则会使学生因为难以掌握知识而丧失学习兴趣。
2 多种启发式会计教学的灵活运用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会计专业课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效的启发式会计教学法。
(1)示范启发式。感性知觉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总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比如介绍会计凭证、账簿的种类和填制时,先让学生传阅一些会计工作中常用的真实凭证、账簿,再通过图表进行分类讲解,然后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掌握会计理论知识,从而对会计凭证、账簿的分类和填制理解得更全面和透彻。
(2)类推启发式。从会计专业课教学内容的顺序上来看,通常都是上一次课为下一次课做准备,而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一个难点,如某企业月初资产总额是200万元,本月发生四笔经济业务:一是销售商品,收到货款存入银行10万元;二是以银行存款支付下季度保险费4,000元;三是从银行取得借款20万元;四是张某借差旅费3,000元。问该企业月末资产总额是多少?教学中只需要启发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已学习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
(3)相互启发式。由于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从而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往往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在会计课的教学中,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不少学生难以理解或理解不深,甚至教师反复强调,学生仍不得要领。不妨尝试下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谈一谈对该问题的理解,因为学生之间的语言和心理状态是相互接近的,往往沟通起来会更容易。
(4)案例启发式。案例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达到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目的。如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学习中,列举正反两个公司的操作案例,要求学生分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八个方面的具体运用和相互关系,从而让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中深化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5)比较启发式:比较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一个问题不同解决方法来发现、对比各方法的优缺点。如在固定资产折旧的学习中,通过对不同折旧方法的介绍、计算和比较,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是哪一种折旧方法对当期费用的影响较大?二是哪一种方法符合谨慎性的要求?三是哪一种方法有利于企业当期纳税额的计算?教师要对比讲解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深入掌握知识点。
实践证明,多种启发式会计教学法的配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对重要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利用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处理会计实务,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主体
启发式会计教学中除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启发"的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学生在预习中可标注一些知识点和疑难点,然后带着问题听课,对照老师授课过程中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巩固和加强,能锻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
(3)互助互动。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认识。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的"交流会",学生可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信息量,活跃课堂氛围,有效掌握知识。
会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分析思考、动手操作;只有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肖锋.学会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启发式;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问答法;讲授法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项宝贵的遗产,对古今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一些有影响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中都贯穿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对启发式教学法的研究,认清其深层次的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启发式概念辨析
我国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及,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所谓“不愤不启”,就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所谓“不悱不发”,就是当学生对问题尚未考虑成熟难以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则不宜越俎代庖。只有在学生“心愤口悱”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启而发之,并收到举一反三之效。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理的阐述。在这句话里,孔子虽然没有概括出启发式这一抽象概念,但他指出了启发式的实质,即启发和举一反三。启发的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首先要自己学自己思,思到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请人启之发之的迫切愿望,这时,教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既强调学生学、思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举一反三,实质上还是强调发挥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在孔子看来,学生品格的养成与学问的充实,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启发是教师启发,诱导是教师诱导,与放任自流绝不相同。
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思想
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把启发式教学看成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式”而来,认为既然是“式”,那就一定是一种具体的方式、方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需要由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来体现。而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格式和环节,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涵义,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由于在一种思想的指导下,会产生种种不同形式的行为,所以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具体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能是形式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发现法、自学法、演示法、观察法)进行教学,只要行之有效,体现启发、诱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启发式教学。
误区之二:问答法就是启发式。
问答法或谈话法、提问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最早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教师作用的一个比喻,他将教师比作产婆,意即产婆虽然自己不生孩子,却可以帮助他人生产出新的生命。他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他所谓的“产婆术”,即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正反两方面的问题,不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澄清对事物的理解,得出正确的答案。他创造的“产婆术”,直到今天仍被中西方教育界推崇备至。于是,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教学无非就是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于是,一上课就连珠炮似地向学生问个不停:“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好不好呀?”等等。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产生思考,就没有收获,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巧设问题,往往有柳暗花明之功,点石成金之效。而简单、肤浅的是非问答,是毫无启发意义的教学方式,无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
把问答法、谈话法、提问法看成是启发式,主要是源自“满堂灌”。因为“满堂灌”是注入式,问答式自然就是启发式了。这种不加分析地将问答法或谈话法看成是启发式,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曲解。
误区之三:讲授法不是启发式。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讲授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形式。不论是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私塾里,还是在2300年前柏拉图的学园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即使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讲授仍是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知识的传播、德育的渗透、智能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教材中的重点通过教师的讲解得以突出,难点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变复杂为浅显、化深奥为通俗,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
讲授法不等于注入式、“满堂灌”。注入式、“满堂灌”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制性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只要讲授生动有趣、形象逼真、透彻入理,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较为全面的知识,并能把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发展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讲授法就是启发式,不是注入式。
误区之四:放手让学生提问就是启发式。
有些教师说:启发式不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多问吗?那好,上课时,我就放手发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看法和做法,其实离启发式相去甚远。诚然,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启发式思想的体现。但是,人的思维常常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有问题才可以推动人们进行积极的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这个道理。启发学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提问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提问。因此,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提问并不等于就是启发式教学,我们鼓励学生质疑,也不是让其无止境地提问题,而是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深刻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
教师应具有的启发艺术
精心营造启发的情境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具有启发艺术,首先表现为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和求知欲望的情境与氛围,这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前提。比如,在关于二极管工作原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三个小动画,设置了三个问题:(1)演示N型半导体的形成过程后问:N型半导体的多数载流子是什么?学生立即答:电子;(2)再演示P型半导体的形成过程,又问: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的形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到:掺入的杂质离子不同;(3)教师最后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放在一起。学生疑惑了,教师随之激疑:在交界面会有什么现象产生?总之,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原动力。以上的教学,由看似容易的问题入手,步步深入,无疑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对PN结的分析讨论,学生自然会领悟了。
善于利用启发的原型学生认知过程是旧知识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每项新知识的接纳,必须以旧知识为固定点。因此,教师应具备的启发艺术还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表象储备,从中有效地提取教学时所需要的“启发原型”,即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同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相关材料。显然,利用好启发原型,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例如,讲解Cache地址映像和地址变换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有意重复已学的地址映像和地址变换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到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很快找出更好的方法。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很多好的解决方法可以从分析已有方法的优缺点入手,恰当结合而形成。这个过程,就是以“启发原型”为待学知识的滋生点与向导,因而收到了“启而得发”的效果。
及时抓住启发的时机教师具备启发艺术,还表现为善于把握和抓住启发时机。打铁要看准火候,启发式教学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对此,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主张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时,才能及时予以点拨和诱导,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使他们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如在上述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布置学生做如下练习:虚地址映像到的实地址是什么。在多数学生为解题成功而感到欣欣然时,教师突然说:解错了。学生顿感惊讶:为何错了,错在何处?在学生急于寻个水落石出的“火候”上,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道:公式中的“nd”指的是什么?于是学生便很快地察觉出他们所犯的错误,并找到正确的解法。
准确把握启发的力度把握好启发的力度,是使学生“启而得发”的一个关键。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谈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寥寥12个字,是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论述,它启示我们:高明的启发艺术是给学生适当的引导,但不是拖着他们走;是给予激励和鞭策,但不施加压力;是稍加点拨和提示,但不是代替他们作论断。若用现代学习论的观点来说,适度的启发就是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遵循其“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使其“伸手不及,跳而可获”。例如,在讲计算机的存储体系时,如果在讲解完存储体系的结构图后,教师即问学生:存储系统是如何工作的?那就难免会出现“启而不发”,因为这发“炮弹”并未射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难度过大,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启发不利的一种表现。但如果这样引导:CPU从哪里读出程序?(答:内存);程序太大,放不下怎么办?(答:硬盘);还放不下怎么办?(答:光盘);于是得到结论:存储系统是通过操作系统及相关硬件层层被调用的。
总之,教师的启发是一门学问,要搞好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巧设情境,善用‘原型’,抓住时机,把握力度”。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启发艺术,才可称之为“启而得法”,从而收到“启而得发”之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英.启发性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4,(9).
[2]刘飞舟.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67-02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启发式教学法作为古老而又具有新生命的教学方法,被广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认可。然而,许多教师在没有清楚理解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要求上,“自定义”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出现了启发问题单一、不全面与启而不发等问题现象。因此,为了能够更准确掌握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本文从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与实施策略两方面来论述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教师只有在清楚、理解启发式教学法实施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对教师准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1. 时间性原则
时间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教师一旦提出问题,学生就会根据问题展开大脑的思维活动。若思考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还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状态,学生难以较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教师只能“被迫”地自己给出答案,提问就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若思考时间过长,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很快完成思考,教师此时如果不及时提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对于困难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就会在多次尝试而失败后陷入混乱、盲目的状态,启发式教学法也就不能顺利实施。例如,讲“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时,教师带领学生做“水变水蒸气实验”并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量变都会引起质变?为什么?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并寻找答案,教师要根据学生观察实验的频率与表情掌控最佳时间。实验从开始到结束近4分钟左右,如果有接近一半学生的状态是完全放松或者有一小部分学生若有所思,教师则可以停止思考,找学生发言,进而帮助没有思路的学生打开思维,继续思考。可见,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根据具体的问题与学生的思维特点,设置适宜的时间,帮助学生打通思路,促使其对问题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这样启发式教学法才更有实际效果。
2. 适度性原则
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强调了适度性原则。教师在讲解某个原理时,学生未能以此类推,就不必再教。然而,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时,往往都忽略了这一点。教师认为讲授的知识越多对学生越好,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连抛式提问。学生不能做到“以三隅反”,说明其对问题的认识、思考尚不深刻,教师此时多讲无益。必须引导学生重新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再启发,直到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若教师“举一隅”后,学生能够“以三隅反”,表明其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发生了质的改变,并在下一次学习中得心应手,启发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例如,讲“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时,教师依旧可以选择“水变水蒸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水是否一定会变成水蒸气”和“什么情况下水是一定会变成水蒸气”这两个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发现只有当给水加温到100°C,并持续加温,水才会变成水蒸气。也就是说,量变引起质变需要一个临界点,叫做度。学生明白了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质变,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度”的理解,教师则无需再进行关于“度”的讲解,避免学生产生混乱。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逐渐前进的过程,既是教师教的目的,也是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不能将全部问题都抛给学生去思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循善诱。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问题或者知识时,把握一个度。
3. 熟悉性原则
熟悉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前对于所要讲的教材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越深,对实施启发式教学越有利。往往教师在讲授较熟悉知识时,课堂知识讲解比较灵活。这种灵活表现在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环环相扣,课堂完整,更具有层次性。因此,教师要想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就需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例如,“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这一知识点备课时,除整合、梳理本节知识点外,还需要掌握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成语、谚语、故事以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等。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才可以在讲授新课时以不变应万变,灵活应对学生的多种想法与思考。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对策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具有灵活性。启发式教学法既可以贯穿整个课堂,可以运用于某一教学环节,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1.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1)情境启发。情境启发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实施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图片、实物、故事材料等教学辅助工具,运用表演或朗读等手段展示某一特定情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先进人物(如霍金、于敏、赵久富等)的视频影像,通过视频影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先进人物的伟大,启发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真谛。
(2)提问启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旧教材以知识理论为主,新教材以寓言故事、漫画插图、社会生活真实照片等教学素材为主。教师可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搜集与教学素材相关的有效信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对这一问题“欲罢不能”的状态。例如,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乔布斯是成功者,但仅靠他个人的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吗?”并告知学生“1985年乔布斯获得过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别的技术勋章”。让学生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问题积极去教材中寻找答案,完成对这一问题的全部思维过程。
(3)练习启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观念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思路。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观题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解答主观题时,学生不仅要结合政治课的知识点,更需要联系其他学科和社会热点。因此,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应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将与本课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解题思路之后,举一反三,解答其他主观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例如,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将这一节知识点汇集在一道主观题上,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如以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事件为例,广大军民万众一心、无畏艰险抗震救灾,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可能对该问题毫无头绪,教师就要及时作出启发性引导,引导学生可从人民群众、价值观、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答题技巧,开拓学生解题思维,使其在解答主观题时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解答问题。
2. 在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1)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及时性特点,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使学生了解时政的同时,引发他们对教材理论知识积极探索,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例如,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组照片,分别是小区停满私家车、高速公路堵车、景点人群拥堵。从学生亲身感受过“堵”的现象切入,激发学生探寻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好奇心。从“堵――你参与添堵了吗?――为什么会堵――破解堵之谜”,连续性提问,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与讨论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开放性特点,针对某一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多答案或者不易理解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对“问题”的探讨,学会总结问题、归纳结论,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鼓励每个学生提出见解。例如,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教师要板书“中国各时期的社会形态与对应使用的生活工具”示意图,引导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什么关系”展开讨论,学生边讨论边归纳。当讨论略有结果时,教师可以指定若干学生发言,然后讨论。未发言学生可根据已发言同学反馈的信息,结合自身思考得出答案。合作过程看似简单,但实质上学生的思维会在这个讨论过程中被激活。
(3)与讲授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讲授法是比较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但讲授法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讲授法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就会显得更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教师在将启发式教学法与讲授法结合运用时,需要钻研教材的整体脉络,熟悉教材内容;注意贯穿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一层一层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淑双,王玺玉.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J].教育探索,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