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1 14:3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新能源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TE0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过度地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人们迫切需要寻找新能源来取代这些能耗高、污染重的能源,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要想真正地实现低碳经济,就必须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以技术为核心,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低碳经济的概述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卫视气体排放,从而达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这种经济发展形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现代社会里,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高碳能源的消耗不断加剧,而高碳能源消耗的加剧不仅会引起温室效应,同时还会恶化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日渐严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威胁,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紧迫性。低碳经济符合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缓解温室效应的恶化,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 低碳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新能源技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低碳。新能源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作为人类生产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谁能等,在使用这些能源的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非常少甚至是没有,有利于温室效应的控制,改善环境质量。
2.2 战略性
S着工业的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而石油、煤炭等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越用越少,同时在石油、煤炭等资源消耗过程中也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在这样环境下,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在低碳经济要求下,新能源技术符合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具有显著的战略性特征,加快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 不确定性
目前来看,我国对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给新能源技术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新能源技术是一项科研成果,还需要进行实践来证明其效果,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新能源技术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
3.低碳经济环境下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必然,在这种环境下,新能源技术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如光伏发电技术、海洋能技术、地热能技术等,这些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3.1 光伏发电技术
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这种技术不仅安全、可靠,同时还无噪音、污染少,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另外,光伏发电技术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建筑屋面的优势,如无电地区、地形复杂的地区等。
3.2 海洋能技术
海洋能技术就是开发利用海洋能的一种技术,而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盐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中国实海况海浪发电研制商产设备。技术人员可以对各种海浪发电机进行测试,并可将海浪发电机产生的电能通过液流运送到岸上,出售给消费者。
3.3 地热能技术
地热能作为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源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容颜,并以热力形式存在,地热能不仅属于一种可靠的再生能源,同时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清洁能源。加大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而地热能技术是针对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还有待于深入地研究,尤其是对开采点的准确勘测以及对地热蕴藏量的预测。
3.4 风能技术
所谓风能技术就是运用风能来满足生产需要的一种新能源技术。风能作为一种有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而产生的一种能量,风能量比较丰富,而且广泛分布,利用风能取代那些高碳能源,能有效地缓和温室效应。当前,风能的利用主要以发电为主,针对这种新能源技术,还需深入研究,推广风能应用范围。
4.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建议
4.1 加大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投入
在低碳经济环境系,加大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必然,但是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新能源技术还不够成熟,从而造成新能源的利用率不高。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就必须加大新能源技术的投入,为新能源技术研究提供保障。一方面,国家要给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要鼓励新能源企业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技术研究工作中去,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新能源技术研发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创新,提升新能源设备的研发技术,建立有效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机制,根据我国发展需要完善相关机制,从而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4.2 加强国际合作
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快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就我国新能源技术而言,与国外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发展新能源技术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与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就新能源技术领域展开合作,从而不断促进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新能源技术也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产业。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要加大创新,将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同时,要强化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不断提高我国新能源技术水平,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真正地实现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辉.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2]郝翔.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4):106-107.
[3]吴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能源技术经济范式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1-105.
[4]吴连日.低碳经济环境下新能源技术研究[J].中国市场,2016(25):222-223.
关键词:新能源技术;分布式电源;电力系统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39
目前,全球济和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人们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电能作为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能源,其需求量在日益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基于新能源的分布式电源在电网中的应用可以增强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使其在电网系统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1 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基本概念
分布式发电是在集中式发电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相对技术,一般指的是发电功率大约为50kW,分散布置在用户周围的一种发电技术,该技术具有小型模块化、可靠性高、运行效率高等特点。从广义上来讲,分布式电源是指安装在电力用户周边的一种小型发电设备,与传统的电厂相比,该技术拥有着更加强大的任意性与自主性。
2 分布式电源在电网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其特征分析
2.1 实际应用
基于新能源技术的分布式电源主要包括下面几种发电类型:内燃机、燃气轮机、光伏发电设备、生物发电设备以及风力发电设备等。这些技术产生电能使用的都不是传统的煤炭等能源,也不是应用核能,而是采用新技术和新能源来实现电能的转化,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与现代环保理念非常契合。
(1)燃料电池发电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在电能转化的过程中,使用天然气以及甲醛等氢元素含量比较高的燃料,这些燃料在在与氧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以生成H2O。在氢氧元素转化成水的过程中,氢氧离子会发生定向转移,从而形成电流。与传统的氢元素燃烧生成水相比,该技术的燃料中的氢元素在不进行燃烧的状况下,发生电化学反应,进而使得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了电能。目前,随着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发展,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正在日益成熟,其应用的燃料种类正变得愈来愈丰富。比如固体磷酸型燃料电池、电解质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等。
(2)风力发电技术。该技术的能量转化原理为:在风力的作用下,风力发电机的扇叶发生转动,进而驱动发电机的轮毂发生同步转动,在此过程中齿轮箱的高速轴、联轴器、刹车盘和异步发电机转子进行运转,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完成电能的转化。
(3)微型燃气轮机技术。就单独的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来讲,该技术并不成熟,不适合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推广,因为该技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仅仅为百分之三十,远远低于同类型发电技术。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假如可以采用热电联产的方式将其联结,那么微型燃气轮机的发电效率就能够上升到百分之七十五,远高于同类型技术,且其还具备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便等优点。从本质上来讲,微型燃气轮机仍然是汽轮机的一种,它使用的燃料主要为天然气、甲烷以及石油。目前,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具有一定的商业应用潜力。
(4)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的原理为通过光伏电池或者光伏设备将太阳能转化成人们生活和实际生产可以直接运用的电能。和传统的一些发电技术比较,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其在电网中的应用正在逐渐增多,并且由于光伏发电技术使用的是环保、零污染以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因此其应用前景非常良好。
2.2 基于新能源技术的分布式电源在电网中的应用特点
与传统的发电技术相比,分布式电源具有高效率、高环保性、能源来源广泛以及节能等优点,因此,在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电网系统承受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分布式电源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当电力系统由于某些突发的原因产生故障影响其正常运行后,使用分布式电源,可以确保用户对电力的正常使用,还可以有效避免故障的进一步扩大,增强了电力系统运行的机动性与稳定性,可以为电力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供电服务。另外,基于新能源技术的分布式电源的应用,还可以有效的降低配电站的建设成本以及输电成本,有效减少输电过程中对电能造成的消耗。
3 基于新能源技术的分布式电源在电网中应用的影响分析
分布式电源在电网中应用之后,使得传统的电网系统由辐射状转变成了高度交叉联结状态的电源网络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与用户之间的高度互联,对电力系统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明确分布式电源的具置以及电源容量是组建分布式电源系统的必要前提,在结合客户终端的具体容量要求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所有的衡量指标,从而明确分布式电源采取何种发电方式。其分布式电源采取灰色并联、小波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等技术,其发电容量要求是以满足负荷正常运作情况下所需具体能量为主,同时还能够承受突发事件,构建负荷模型。
(2)分布式电源在电网中应用之后,会引发一些电能质量以及输送问题。在应用分布式电源的过程中,配电系统潮流单向模式发生了改变,无法维持电压,造成有载调压变压器以及开关电容器等配电网电压调整设备出现了异常反应,进而影响到电能质量以及系统的稳定运行。所以在将来对分布式电源的研究过程中,要增强对电能质量以及电网运行问题的研究。
4 结束
基于新能源技术的分布式电源拥有环保性好、灵活度高、安全节能等优点,并且可以很好的满足电力系统以及用户的需求,因此,在将来,分布式电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推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岩.我国分布式电源发展规划与现状分析[J].电气应用, 2015(09).
关键词: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 发展 措施
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的能耗、排放及污染所进行的一场经济模式的伟大创新,是人类社会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的一大进步。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应对环境问题,它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内在要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换言之,促进能源经济革命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1]。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针对现代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开展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建立起最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低碳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能源的根本目标在于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两大本质转变:其一,基于碳基能源的现代不可持续发展经济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其二,以往的高碳黑色型能源消费结构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的绿色消费结构。由此,我们发现发展低碳能源就是要促进能源生产、消费的低碳转变,全面实现能源生态化经济,这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基础。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低碳能源经济革命应包括三个阶段目标:其一,近期目标,即把煤炭的清洁利用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坚持提高利用能源的效率,加快开发新能源、低碳固碳等技术;其二,中期目标,即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坚持推广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电池等,还要广泛应用碳收集、埋存等技术;其三,长期目标,即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其主体包括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的核能等。这是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对低碳能源的发展实践而言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促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的低碳能源发展措施
(一)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重视对节能减排的激励
当前,我国能源行业面临市场价格不合理,刚性的、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敏感度偏低,在能源的利用上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务必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把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减弱,引导能源行业不断创新节能环保技术,发展低碳能源,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应加大改革能源产品市场价格的力度,抑制能源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把能源的稀缺程度更全面地反映出来,并加大处罚高污染企业的力度,给予产业创新、升级更多的支持、激励。在约束各行各业的能源消费时,应完善制定相应的标准,并采取法律强制措施,如建筑节能标准、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电能耗标准等,同时大力宣传、普及低碳制度,让消费者、生产者都能更好地了解低碳制度,引导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绿色、低碳,为国家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
(二)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创新都是进步的灵魂。为此,我们应充分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发低碳新能源技术、低碳产品,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条件。如企业可以自身战略环境为基础,构建起合理的、科学的低碳营销模式。当前,低碳新能源消费已经演变成必然的市场趋势之一,企业只有把低碳能源元素融入到以往的生产经营模式中,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做出改变,才能真正降低生产经济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资源利用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大力践行低碳理念的低碳能源经济战略,大力开发并利用清洁能源。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水能、太阳能、风能、植物能源等应用比例的提高具备较大的可行性。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需要面对市场化技术、市场化能源的难题,只有提高低碳能源技术的含金量,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才能把低碳经济带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中。为此,我们要坚持推广先进的低碳、无碳能源新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三)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提升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为不断推进节能减排,我们还应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降低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大力推进生态化的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高碳的能源,完成建立低碳绿色消费体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其次,要积极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绿化发展,围绕低碳能源产业群,为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支撑点;另外,要把低碳经济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碳排放纳入经济政策的范畴加以执行,利用政策的力量督促企业节能减排,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避免过度开发,为发展低碳能源经济保驾护航。
在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国家应加大宣传低碳能源产业光明前景的力度,把低碳能源产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未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扶持,促使低碳能源经济在我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低碳经济中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同时,要坚持发展和扩大低碳能源产品的出口贸易,鼓励低碳能源消费,并对低碳能源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进行合理的调整,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从而不断提升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语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通过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等措施对节能减排进行激励,并及时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水平,为全面实行低碳经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关华,赵黎明.低碳经济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与调控[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5):84―89
从2006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新能源产业的配套鼓励政策,新能源产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正成长为我国未来的新兴支柱产业。但同时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合理优化新能源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依据优势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这对于实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优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目前能源消耗量已占到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即将面临着能源短缺的瓶颈约束。同时,由于中国一直以来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使得中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不堪重负,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中国仅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一年可以获得的资源量达73亿tce,大约是2000年中国全国能源消费量13亿tce的5.6倍、煤炭消费量的8.3倍。并且新能源的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为建立分散型能源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中国目前太阳能热水器装机容量在全球居于首位,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如果将大水电装机计算在内,中国是世界上新能源开发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突破3GW,保持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地位;风电新增装机突破1GW,成为全球新增装机最大的国家;燃料乙醇的产量也只是位居美国和巴西之后。
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86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中国对于新能源产业也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七个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下,我国2011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市场的全面开启,未来中国的清洁能源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预计在未来十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仍会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成为世界新能源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市场。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地对新能源产业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都有了很大提升。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根据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被立足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并逐步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新能源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确立以太阳能和风能等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和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 万倍。我国的太阳能开发和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可显著减少煤炭消耗,也相应减少煤炭开采的生态破坏和燃煤发电的水资源消耗。同时发展太阳能能够促进系统安装和生产配套设备以及大中型晶体硅、薄膜电池的芯片和组件等产业的发展。另外,太阳能的开发将会有利于解决电力发展的区域限制,到2020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将达到约3亿平方米,光伏发电约10万千瓦时,将解决约100万户偏远地区农牧民生活用电问题。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
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风电也是效率极高的新型绿色能源,据统计,风力发电每生产100万千瓦时的电量,便能减少排放600吨的二氧化碳。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能够有效缓解供电紧张的局面,是该区域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风电产业增长速度居各种新能源发展之首,前景十分看好。
生物质能的使用总体上不会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环保效应明显,同时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农业、林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比较适宜中国的国情,应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中重点的发展方向。
同时,考虑到短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支柱能源消费品这一中国能源结构特色,以及燃煤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环境污染影响,政府应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使用技术,实现煤炭向绿色能源的转化,这对于我国的能源工业和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规范,推进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我国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编制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 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确立,明确规范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主体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措施,包括制定新能源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实行新能源优惠上网电价,设立新能源财政专项资金等。
美国和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制定能源战略、政策、法规来具体指导本国能源产业的有序发展。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是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很好的全局预见性、可操作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值得借鉴。
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和政府还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储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做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的激励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税收、补贴、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这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美国加州的“购买降价”政策,日本政府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工程补贴,德国的收购光伏上网电价制度等。
目前,我国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我国应从政府投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加大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规模;借鉴国外绿色证书交易模式,在国内各省区市间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和BOT投资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进行融资建设。
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做法,适时出台风电、太阳能的“电价――利率联动机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为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电价补贴提供保证,从根本上解决风电、太阳能项目赢利能力差的问题,创造风电、太阳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国新能源技术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由于缺乏足够的开发与研究,不少关键性设备不得不进口,导致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可以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并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和薪酬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行业内高端研究人才。我国还应适时改变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打造开放的科研合作平台,密切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我国可以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经济条件,工业房屋建筑,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new energy economy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problems, grasp the new energy industri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effect and explore new energy economy in industrial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way, better achieve 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build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the harvest mor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 the new energy, the economy, the industrial housing construc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能源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低消耗、节能的目的而实行的一种经济适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方式,运用到工业房屋建筑中来,就要从地基的选定、材料的运用、建筑施工的取材等各方面考虑新能源的使用,实行工业房屋建筑在新能源经济条件下更健康、节能。
一、建筑新能源技术在工业房屋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1、用于保温的护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用于保温的护结构设计有粘土空心砖护、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护、加气混凝土护、内保温复合护、夹心复合护以及外保温复合护。这些护结构设计各有各的优点,也各种各的不足之处,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使建筑物的护全部或者部分在室外,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中,温度的差异就会导致围护结构的不同变形[1]。
2、高舒适度追求加剧能源的消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渴望得到恒温恒湿的居住环境,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的要求,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达到人们的目的,从而违背新能源建筑节能在房屋建筑领域应用目的。
3、不合理建筑节能产品的滋生。随着低能耗建筑节能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很多产品应运而生,人们通过利用低能耗建筑节能理念来达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却忽略了投入产出的比例,造成资源的浪费。在生产建筑节能产品的时候,产品的作用已经远远低于所消耗的资源,虽然从资金方面看,可利用的资源在资金使用上比较低,但是从一定程度影响了新能源的作用发挥。
二、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在工业建筑领域的应用
1、深入了解工业建筑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工业房屋建筑,尤其是一些要实行实行改造以及再利用的工业房屋建筑,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是全面了解工业建筑房屋及厂房的结构体系和企业生产性质。譬如有些工业化工房屋建筑大多是砖混结构或内框架体系,少数为纯框架。二是考察工业建筑房屋的残缺和腐蚀状况。充分考虑建筑独有的特征,尤其是一些化工厂房决定了生产和使用时,对结构的腐蚀较重,特别是受到经常性的酸,碱浪,汽相腐蚀对,墙体,粱、板等极易被风化、碳化,从而使构件削弱甚至丧失其强度,失去承载力[2]。三是了解工业建筑房屋的设计标准。不断修改和补充,关注工业旧厂房的改造和再利用的循环使用方式,从本土工业发展的形势出发,构建新能源、环保型的工业房屋建筑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环保型的再利用。
2、全盘考虑精准化。精打细算是实现资金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在工业房屋建筑的管理上,结合新能源的应用,建立精打细算的造价预算管理,做一个精算师。综合对工业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成本预算,包括开工、施工、完工等各个阶段,制定可行的资源计划,对人力、设备、材料、能源、设施及其他各种资源等进行估算[3],包括初步项目成本估算、技术设计后的成本估算(预算)和详细设计的成本估算(最终估算)等几种不同精度的项目成本估算。尤其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成本估算共更要精准,对开工阶段编制预算、施工阶段落实预算、工程竣工阶段编制决算多有全盘的考虑,精确地估算项目总成本,并将其分摊到项目的各项具体活动和各个具体项目阶段上,通过造价预算实现成本管理[4]。使用总预算确定的方法、进行预算分解和调整的方法、预算投入时间安排的方法及详细预算的方法,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去进行这些工作。
3、发展新能源房屋建筑。新能源在房屋建筑上,主要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和各种智能服务设施的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体现着“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人”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生活得更舒适、安全、方便。不仅仅可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环境,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功效[5]。例如在节能住宅方面,一般情况下至少有15cm厚的保温层,能源消耗为65kwh/a;低能耗住宅,一般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处于20~25cm之间,能源消耗不超过30kwh/a; 被动太阳能住宅,一般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在30cm以上,采暖能源消耗不超过15kwh/a;零供暖住宅[6],在被动房的基础上,通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如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来主动采集能力,达到零供暖的住宅。
三、结论
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在工业房屋建筑领域推行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仍然存在各种问题,譬如认识不够、观念不新、技术力度不够,各种相关政策还相对不完善,并且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等不足之处随之显现。在以后的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新能源经济条件下工业房屋建设的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明辉;叶传海;冯峰;;尹崇华;;新能源经济的社会福利数学模型及分析;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材料和技术需要进行不断地研究和创新。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材料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人们的能源、环保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所以新技术、新材料在质量和功能方面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文章主要阐述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新技术;新材料;建筑设计;应用
建筑工程的发展方向多样化,尤其是在功能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建筑设计不仅对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实现节能、艺术等。而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提出可以满足建筑发展的大多数需求,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帮助,优化施工的整体环境,从而促进建筑工程朝着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建筑设计中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1.1生态技术
生态技术是指首先将工程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然后通过生态化的技术来对环境进行调整。这样不仅可以将室内环境的格调提高,而且能够尽可能地节省能源的耗用,从而实现了社会、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绿色能源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将自然环境的调控能力充分调动起来,进而实现建筑整体的稳定,推动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发展。
1.2环保技术
采取高效的节能环保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的能源耗用,减少不需要的浪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资源不足的情况。对环保技术进行细分,又可以分为隔热技术、保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涵盖的内容丰富,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其中建筑保温隔热技术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外窗保温隔热技术、外墙保温技术等,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能够维持室内温度的平衡,同时将设备的能源耗用量大大降低。所谓的新能源技术就是将一些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加强环保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在实现节能的基础上发展建筑行业。现在社会中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低,逐渐了解到新能源技术的方便和高效。另外,新能源技术还能够为建筑的照明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3数字智能技术
数字智能技术一般适用于调控空间环境,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有两种作用:①维持室内环境的稳定性;②减少建筑对能源的消耗,在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同时提高整体的舒适度。数字智能技术的涵盖面也很广,如:室内温控技术、室内光照技术、安全控制技术,它们都能够实现一定的智能。
2新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2.1保温方面
传统的保温材料的厚度比较大,所以在外观上缺少雅致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窗洞的加深、层间距的缩减等。然而新材料真空隔热板可以有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隔热板的厚度相对来说会薄很多,而且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在隔热层的外部裹有金属和纸质,将壳间的空气抽取出来,往内部填充纤维、泡沫塑料和硅酸盐,使其形成真空。采用这种新材料可以将厚度从200mm压缩至50mm左右。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新型的保温材料,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玻璃材料的保温技术也在逐渐兴起,得到大众的青睐,如:吸热玻璃、调光玻璃等。建筑设计者可以利用这些材料的不同特征,将它们组合成不同的构造形式,实现有效的保温和采光要求。
2.2通风方面
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有一种新研制的特殊窗框及其开合装置是当前比较有潜力的产品之一。它能够从窗框的底部过滤将外界空气,然后再将空气从底部引入室内。独特的处理方式能够保持空气流动速度的稳定,避免过高的气流感产生。除此之外,窗框内置的噪声吸收板可以有效地排出冷凝水,并对空气进行过滤。但是这些机制启用的前提是要满足一定的压力差,主要是以风和气体动力之间的作用面积来形成压力差。这种材料组成的结构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使用者可以通过总线系统和计算机来对能源消耗的情况进行掌握,并对不同通风条件下的消耗情况有详细地了解。
2.3结构技术和材料技术的综合应用
如今是一个数字信息时代,建筑材料正在朝着高科技的方向发展,新材料的种类也在变得更加复杂化、丰富化,另外结构技术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这种改变可以使得建筑空间造型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得以发展,不受到材料和结构的限制。传统的建筑结构是以木质为主,受不断创新的科技影响,正逐渐地变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到如今的充气结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引入,使得建筑的造型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设计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提出的高要求。以目前的水平来看,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这种改变是具有革命性的。因此,为了能够让它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建筑设计中,必须要重视起来,注重创新,加强研发力度,进而为社会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天津大学,2012.
[2]何芬.建筑界面和表皮的材料视觉传达研究[D].湖南大学,2012.
1、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背景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能源的消耗不断增长,传统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面临着枯竭,并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能源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研究新能源技术、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出路,也是各国应对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
新能源产业的发起源于对新能源的发现与应用,所谓新能源,即还处于开发阶段或研究阶段的不同于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等。煤、石油、天然气等普遍开发利用的能源产业称为常规能源产业,而太阳能、海洋能、风能、核能、潮汐能、地热能、沼气能等新开发利用的能源产业就称为新能源产业。史及伟(2007)指出,新能源产业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柱,其标志产业是核聚变应用和太阳能应用产业,可望使人类进入无限能源时代[1],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能源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产业更是被很多发达国家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2]。虽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但近年来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也十分明显。李廷(2011年)就指出,我国现在有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3],可见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未来十分具有前景。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的能源资源较为丰富,但我国的能源消耗也十分可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认识到新能源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力开发新能源,为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在规模、技术、收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09年,我国已达到年产400×104kw光伏电池的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4]。据2013年中国风电发展报告统计,至2012年底全国(不含港澳台)累计风电装机保有量5374台,累计装机容量7532.4万千瓦。2009年年底,我国新能源的年利用量总计达到2.58×108t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34%,总体来看我国的风电产业已初具规模,提前进入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基本步入轨道,目前国家依然在大规模的投资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也不断得到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四川省新能源产业政策
1、四川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四川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增长均十分迅速,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能源的生产从2005年的8301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11691万吨标准煤,能源的消费从2005年的9073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15013万吨标准煤[5]。可见,四川的能源生产能力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供需缺口,平衡能源的供需问题对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发展新能源产业、保障能源有效供给也成为了四川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四川新能源产业起步比较晚,相较于传统能源并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四川在新能源发展上具备一些其他地区没有的优势。在核电发展上,四川目前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完善的核工业专业队伍例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西南电力设计院、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在太阳能产业上,四川被称为了“中国西部硅谷”、“光伏第一省”,具有丰富的资源条件,而总面积约30.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具备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此外,四川还具有丰富的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资源,具备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本条件。据统计,2008年全省累计水电发电量842.85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8.05%;沼气建设则一直在全国位居前茅,累计新建沼气工程1701处,总容积43万立方米,年处理畜禽粪污能力达1151万吨;太阳能发电材料方面也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天威新能源为龙头,以阿波罗太阳能、成都光电、碧晶科技、新光硅业等为主干,以南玻集团光伏特种玻璃、川开电气设备、建中蓄电池等为配套的规模将近100亿的太阳能产业集群3。总的来说,一方面四川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十多年的西部大开发,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上已经初具规模,但另一方面,四川省目前的新能源产业比较分散、规模较小,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未来保持新能源的持续稳定增长、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是四川省目前面临的难题。
2、四川省新能源产业政策
我国最早是在“七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发展新能源,指出改善能源结构、提倡能源的多元化生产,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积极搞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四川省也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又指出:“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发展核岛系统集成、核岛和常规岛设备、核燃料元件等关键部件,大功率风电机组,生物质能发电成套设备。加快发展多晶硅、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大容量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积极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国家重要的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四川省新能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川省发展新能源的政策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等国家提出的指导性法律法规,以及在四川省提出的包括了《四川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办法》、《四川省实施办法》在内的一系列地方法规,数量较少,内容还不够完善。总体来说,四川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主要来源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战略政策,还处于一个“空架子”的阶段,并没有提出比较具体的政策措施方案。
3、四川省新能源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新能源产业管理机构
从数量上、质量上来看四川的新能源产业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在政策体系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新能源产业缺少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无法进行统一协调,容易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对一个成熟的产业,应当围绕这一产业形成一套完备的管理机制,从规划、投资、建设到管理进行统一协调。
(2)新能源法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一个成熟的产业往往围绕其发展有一系列的法规政策,而对于新能源产业,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出的一部框架性法律,没有具体的、完善的配套细则与实施条例,地方上出台的政策措施也数量不多,不够完善,使得新能源的相关部门和企业无章可循,在管理上不能形成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需求,这也是目前全国各地的新能源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成为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3)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
虽然四川大力执行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对各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开发大力扶持,并针对新材料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补助政策,但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产业的发展依旧处于瓶颈阶段。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套统一的、系统的财政运行机制,导致政府即使年年加大了投入却始终没有获得成效,产业发展始终显得投资不足。目前四川省急需一套包括目标机制、竞争机制、融资机制、补偿机制、交易机制、管理服务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运行机制,以此来避免无序发展短期发展恶性竞争和单一发展[3]。
(4)缺乏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四川省目前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主要集中在加大投资力度上,但对于投资用于技术创新的这一部分应达到多少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四川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缺少动力,缺乏核心技术。一味的使用国外过时的技术或高价购买引进国外专利不能体现新能源发展的优势,而技术研发是一项投入高、见效慢的工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新能源产业政策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政策体系,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比较具有代表性,对我国新能源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体来看,世界各国对于新能源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几点:(1)完善的法律法规;(2)财政支持;(3)注重科技创新。
美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一早就认识到了能源安全问题,在50年代就建造了第一座核电站,到了70年代,“石油危机”更是促使了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在的美国已经迅速将新能源政策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为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壮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1、财政支持
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各种税收优惠和消费补贴如生产税收减免、消费税减免、个人所得税抵扣等,为新能源创造市场空间。具体的方式包括了生产税收减免、消费税减免、个人所得税抵扣等。例如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提出了生产税收减免政策,规定政府在风电机组投入生产的最初10年内提供1.5美分/kwh的税收优惠;2010年,美国对采用新能源建筑技术的房屋主人实施所得税抵扣;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方式,为住宅、小型商户物业采用新能源设施提供前期费用资助,从而扩大新能源的消费。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数据,美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在过去十年里增长迅速,2009年投资超过90亿美元6。财政支持是美国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财政的投入也显示了一国对新能源的重视程度。
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自70年代初石油危机以来,美国就开始了新能源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能源政策节能法案1975》、《能源税收法1978》、《清洁空气修正法案1990》、《能源政府法1992》、《能源政策法2005》、《先进能源计划2006》、《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7》、《食品环境保护和能源法2008》及《美国能源法2010》等法案,成为美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7]。
3、重视科技研发
科技发达是美国新能源产业发达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对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将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和水电作为能源研发投入的重点领域。据统计,2006年,美国联邦财政对风能的研发预算提高了27%、太阳能提高了87%、生物能提高了118%,2007年地热和水电研发预算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50%[8]。之后,美国对能源研发的预算拨款再次大幅度提高,在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的《美国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案》中将16亿美元用于能源科学研究[9],到了2011年美国又持续增加了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财政预算。可见,美国主要通过资金投入来加大科技研发,通过这个途径率先掌握关键技术,从而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取得支配地位。
4、新能源配额制
美国的一些州建立了可再生能源信用证书(REC)体系,发电商可以将可再生能源电力和REC分别销售,REC的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年末供电商向配额制管理委员会出示相应的REC达成指标完成任务,未完成预定目标的供应商,将以缴纳罚款或选择“替代性付款”方式受到处罚[10]。通过严格的新能源配额制,美国政府将新能源的增长总目标分配给了各电力供应商,客观上保障了特定的新能源增长达到目,为促进新能源提供了市场,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四川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1、加大资金投入
新能源产业是新兴的弱小产业,是在能源匮乏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行业,四川的新能源产业在技术上、规模上都有待提高,需要有政府的特别扶持政策。资金的投入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扶持方式,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扶持可以是从税收优惠政策、财政奖励政策、企业融资等方面出发,解决新能源企业投资大、融资难、超负荷运转等问题。不管是技术上、法律法规上、宣传上,新能源产业都继续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
2、扩大宣传力度
目前公众对新能源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对新能源的具体发展情况也不够了解,政府应当把宣传新能源作为倡导绿色消费的一方面,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宣传新能源的发展情况,让普通民众了解新能源;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宣扬绿色生产、绿色生活;营造绿色环保的低碳消费环境,培养民众的绿色能源消费意识,使新能源消费深入人心。
3、完善产业制度
作为发展初期的新能源产业,仅靠自身实现产业的发展很困难,需要政府的配套产业政策的支持。首先是扩大市场,对四川省利用新能源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对使用新能源的用户提供补贴,还可以加大政府的采购和订购等;其次是解决新能源企业的后顾之忧,对新能源的价格实施市场保护价,在税收上适当予以减免,对新能源企业的投资、融资提供优惠等。总之,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制度上的大力扶持,否则寸步难行。
【关键词】绿色能源技术;绿色建筑;应用
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安居、活动的重要场所,从构建前的原材料生产、运输,到构建施工,再到投入使用,最终成为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的整个寿命周期中,能耗无处不在,且耗能量巨大。
1、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概述
绿色能源就是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或者污染很小的清洁能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 UNDP) 目前将绿色能源分为三类: 一是大中型水电; 二是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 三是传统生物质能。在绿色建筑中,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绿色”代表可再生性,具体就是指可再生能源。这种能源直接取自自然,不存在污染问题,又在自然界中储存量巨大,且可以不断再生,因而不存在能源枯竭的问题。其次,“绿色”指循环回收利用,在房屋的建造过程和人的居住过程中会产生污水、生活垃圾等许多废弃物,它们同样蕴含能源而且许多仍有使用价值。对这些废弃物中能源的循环利用也体现了“绿色”的理念[1]。
2、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2.1 太阳能利用技术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我国已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沿革。利用太阳能可节省大量电力、煤炭等能源。太阳能资源一般以全年总辐射量和全年日照总时数表示。我国、青海、新疆、甘肃等地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
1) 太阳能热水器作为太阳能热水系统较为低端的产品,在国内发展成熟,普及率高,最具代表性,按结构可分为闷晒式、管板式、聚光式、真空管式、热管式等,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可提供日常生活用热水,节约用电,具有良好的经济性。2) 太阳能空调系统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光热转换,以热能制冷,方法有多种,如压缩式制冷、蒸汽喷射式制冷、吸收式制冷等。3) 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采暖、降温的设计方法,使房屋内活动主体空间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温度缓冲区实现采暖、降温需求。无需安装特殊动力设备的被动式太阳房应用最为广泛,尤其在气候寒冷或炎热的地区。我国被动太阳房采暖可节能60%~70% ,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可节约标煤 20 ~40kg,发挥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太阳能主动技术则表现为太阳能光热利用和太阳能光电利用两方面。光热利用主要用于采暖和制冷,根据利用温度的高低分为高温利用、中温利用和低温利用。太阳能光电技术主要是利用单晶硅或多晶硅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建筑的光电利用则主要用于太阳能照明。4)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半导体器件的光伏效应原理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目前,我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政府主管部门在相应太阳能推广政策中明确提出了应大力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模式,优先支持一体化项目,在济南、烟台等地出台了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利用设备的政策规定,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3]。
2.2地热利用技术
1) 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地热发电的过程是: 首先将地下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通过“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进行利用,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的载热体主要为地下天然蒸汽、热水。2) 地热供暖是通过换热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利用方式。其利用方式简单、经济性好,倍受各国重视。位于高寒地区的冰岛开发利用得最好。
2.3风能利用技术
风能资源取决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的利用主要以风力发电为主。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为10亿 kW。对于我国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及远离电网的农村、边疆,利用风能可解决生产、生活能源需求。风能资源受地形的影响较大,我国东南沿海、内蒙古、新疆、甘肃一带风能资源很丰富,这些地区适于发展风力发电。但是,风能利用技术也会因风速不稳定、风能利用受地理位置限制严重、风能的转换效率低、相应设备不成熟等因素制约[4]。
2.4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源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是太阳能转化而成的一种化学能。这种能量分布广、来源多,除了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以外,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等有机物质也含有生物质能。生物质能的储量极高,而且可以转化为常见的燃料,现今它已成为了世界能源消费量最高的能源之一,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有关专家认为至 2050 年,生物质能源将提供世界 60%的电力和 40% 的液体燃料,生物质能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中的主要能源。在建筑中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方式就是通过燃烧为室内供暖或作为烹饪的燃料。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生物质直接燃烧、热化学转化、生物化学转化三种利用方式,通过这些使用方式可以将生物质能转化为固、液、气三种形态的多种燃料。由于农业秸秆的大量废弃,在我国农村生物质直接燃烧的使用方式较为普遍,通过对锅炉的结构改造,生物质的燃烧效率可以满足农户需求。近年,我国已推广新式省柴节煤灶超过 1.7×108户,新式灶提高了热效率 10 多个百分点,缓解了部分地区柴草不足的紧张局面。在环保建筑中生物质的利用方式多以生物化学为主,这种方式通过原料的生物化学作用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产生气体或液体燃料,对环境基本不产生破坏。它的产物主要是沼气和各种醇类燃料,其中沼气的使用技术较为成熟。沼气发酵的生物质原料主要是生活废物、废液和各种垃圾,它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垃圾处理方式,它所产生的甲烷同样是一种清洁能源,在我国农村发展很快,沼气池超过 500 万个。在绿色建筑中,沼气池发酵技术是生物质能最高效的使用方式,可以减轻建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目前,在大力倡导应用新能源技术的同时,更应重视当前基础、常规的建筑技术。例如,不可忽视围护结构保温技术,而一味追求通过新能源实现采暖需求。有人将围护结构保温比喻为建筑物的外衣,把新能源视为建筑节能的“补药”,那么我们必须避免不给建筑穿外衣就开始大力补充新能源,不可“吃着补药裸奔”。对此,清华大学的张寅平教授曾表示“新能源的应用是趋势,但高新技术在某些清况下未必是适宜技术。所谓可再生能源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一定不要用概念说话,一定要用科学数据说话。技术是否适宜一定要以应用中的实测数据来佐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太阳能电池为例,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材料制备过程需要用能,如果太阳能电池的总体产能低于其生产期间耗能,那么其大规模应用必须慎重。
结语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绿色建筑的倡导,绿色能源必将逐步取代化石燃料先进的地位。与传统能源相比,在建筑中利用绿色能源无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加有利,也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然而,尽管绿色能源建筑的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大部分新型能源仍然存在分布分散、稳定性差、造价高昂和技术不足等缺陷,世界对绿色能源的研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邦禹. 绿色能源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导刊,2013,02:38-41.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韩新月(1982-),女,河南商丘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何志霞(1976-),女,甘肃泾川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D200902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9-03
一、我国高校设立新能源专业的必要性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发展新能源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以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而获得,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由于新能源具有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它。而且新能源可以作为促进人类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这些国家在相关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的元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不过,我国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在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带动下,新能源领域成为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我国新能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总目标是:建立初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和升级,促进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争取在2015年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2%左右。[1]
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新能源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已在悄然进行,它必将带来新的经济繁荣、新的社会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是缺少成熟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我国主要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完全依赖进口,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士去破解。所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2]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3]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新能源专业来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人才要有宽的知识面、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要求,进而要求高校做好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国外已有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新能源的本科专业,用于培养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于2000年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2003年又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依托其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心也建立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专业。此外,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都开办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美国的俄勒冈州科技学院于2005年也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四年大学本科学位课程。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变化,对于新能源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世界上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开办有关新能源的专业。
我国高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新能源这一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2010年7月经教育部审批,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江苏大学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担开设任务,已分别于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招收第一批和第二批本科生。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则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二、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对国内外新能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基于新能源产业特点及企业和社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结合本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确定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制订等。
1.培养目标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依据,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新的专业,目前处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阶段,因此,找准本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确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尤为重要。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机械工程、电气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土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支持,并结合新能源产业的特点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物理、化学及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应用专业知识及技能、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尽管自2010年以来国内陆续已有许多高校正式获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资格。但总体来看,我国系统培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对于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4]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紧密相关,又强烈地依托于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机械、电气、化工、自控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由于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如何以这些学科为依托,形成内容先进、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根据孙根年有关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给出了系统思考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5]
由图1可以看出,在层次上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不同的课程类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门人才培养这一特定的功能。
3.教学组织与实施
基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结构,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制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教学组织上前五学期主要进行普通文化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在第二、三、四、五学期还安排了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的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操作机会。第六、七学期组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核心课程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第八学期开展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特色
1.以厚基础、宽平台、交叉学科为理念,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和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
课程建设时,首先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方面增加了“大学化学”、“物理化学”、“能源与环境化学”和“半导体物理”课程。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强调物理、化学基础的同时,通过减少“工程图学”、“工程力学”和“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的学时数来弱化机械类课程。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本校本学院学科优势和特点,在热流体理论方面除了开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外,还开设了“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和“新能源利用中的热流体理论与技术”两门专业特色课程。目的是提升专业内涵,强化特色,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学生今后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
2.强调实践教学及新能源工程训练
首先,增加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其次,增加了实习环节的学时数,把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变为第四学期末的一周认知实习和第六学期的三周生产实习。目的是增加实践教学,先认知实习,后生产实习,使实习环节更为科学和合理。再次,还增加了项目设计,把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的两周课程设计修订为第六学期末的两周课程设计和第七学期末的两周项目设计。目的是先开展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后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设置更为科学和合理。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增加了新能源工程训练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和指导老师双向选择后,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指导老师在与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合作中,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机会。这个环节是在第七学期前完成,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明确的学分要求保证学业导师制的落实。指导老师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向学院推荐其保研,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前后的培养具备一定的连续性。最后,为了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及已有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新能源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新能源技术工程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在课内及集中实践环节总学分要求基础上还增加大于等于六个学分的课外实践要求(社会实践、竞技活动)。
3.体现多学科交叉特点
在课程设置时,除开设“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等课程外,还增开了物理、化学方面的课以及“新能源材料”、“现代生物学导论”、“能源与环境”、“新能源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这样充分体现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物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各学科的交叉。
4.重视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学校开设了全英文及双语课程,比如全英文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双语的“热流体数值计算基础”、“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质燃烧及混燃技术”课程。其次,借鉴国外新能源专业的课程设置增设了反映新能源领域前沿的“生命周期评价”课程。此外,还增设“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必修课。这门课要求学生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听取学院安排的新能源前沿及工程应用专题讲座7次以上。专题可以是合作企业、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也可以是本专业教师科研最新进展的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尽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5.以太阳能为主,兼顾生物质能和风能,提供其他种类新能源的广泛选择的专业定位
首先,在太阳能方面,学校设置有“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技术”专业课;在生物质能方面,开设有“现代生物学导论”和“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而在风能方面,设置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和“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专业课。其次,还提供了广泛的新能源相关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比如“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水力发电与水电站”、“燃料电池原理与技术”、“热泵原理与应用”、“生物柴油制备及应用”、“生物质燃烧与混燃技术”、“能源工程管理”、和“能源经济学概论”等课程。
四、结束语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非常新的专业,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笔者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新能源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供参考。笔者相信江苏大学有能力、有信心建设好该专业,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
(1).
[2]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3]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
2010,(8).
本专业课程基本框架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此基础上,第二层次设置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选修课、工业自动化方向选修课、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选修课和跨方向公共选修课。第三层次设置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允许在七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毕业的总学分不少于164,且各层次课程应满足相应模块的修业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包括通识类必修课和通识类选修课,分别要求达到36学分和11学分。学生至少需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多余学分可申请以50%的比例折算抵免通识类选修课程学分。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要求毕业前必须选修不少于38学分的课程。通识类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全体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按学校文件规定,必须重修。所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第三学年开始选修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或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在相应方向所选修的课程要求至少要分别达到12、9.5及10学分。另外还建议学生每学期至多选修2学分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并选择适当的经济管理类通识课程,以丰富自己知识结构。学生应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开设的课程具体包括:
1.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类课程以及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共36学分。
2.通识类教育课程平台(通识类选修课)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体育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六大类别,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两类以上(含两类)课程,且要求在精品通识课程中选修不少于2学分,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总学分。通识类选修课要求修满11学分。
3.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专业导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C程序设计、电路等,共30学分。
4.专业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共17学分。
5.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课)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调度、电力系统新技术专题、配电网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等,要求修够12学分。工业自动化模块包括电机拖动技术、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电梯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物流自动化技术等,要求修够9.5学分。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模块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智能变电站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智能电网技术、微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要求修够10学分。
6.专业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跨模块课)这部分课程3个方向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要求模块课和跨模块课的总学分至少达到38。包括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磁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电路CAD技术、专业英语、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DSP系统设计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
7.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外,3个方向的学生还要完成相应模块的课程设计,分别为电力系统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智能电网技术课程设计,为期均为1周。实践课的总学时为28。
二、新版培养方案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1.专业方向改革与原培养方案相比,专业方向作了很大改动,这样做的原因有三:第一,原培养方案并不分方向,所有学生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专业课程平台的26门专业选修课中自行选课,且要求毕业前修够至少36学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这是因为学生对专业方向的把握能力不够,所选的课程不够系统化,导致学生毕业时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内涵仍不明确,从而直接对考研或工作造成影响。第二,原培养方案的课程侧重于工业自动化方向,电力相关课程较少。然而从近几年我系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进入电网公司和发电厂等电力企业就业的学生每年都占据一定的比例,迫使我系对专业方向进行更合理的设置。第三,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能源技术与传统电工技术不断融合,丰富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微电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要求本专业应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综上,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分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3个方向,学生必须选定一个方向,并在相应的模块课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发展,毕业时有更好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在电力部门和新能源产业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要选修一定学分的跨模块课,成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
2.课程结构改革原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学时数及其所占百分比
3.课程设置改革由于专业方向的改动较大,因此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变化。改动较大的是专业课程平台,增设了多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方向的课程。工业自动化方向增设了电力电子技术装置及应用、物流自动化技术。在跨模块专业选修课程中,删去工业控制总线、电子电路故障诊断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课程。另外,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紧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对每门课的教学内容都做了优化,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理论和技术。
三、结论
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
电力能源是现代社会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能源可持续发展趋势下,电力能源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电力能源体系建设进行科学管理,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其中,电力新能源产业建设是解决能源危机、环境以及通货膨胀问题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我国目前电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来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就风电而言,我国规划的风电基地所在地区电网规模偏小,需要依托更高电压等级、大规模远距离输送。这就使得复杂的电网技术和经济问题普遍存在,给电力新能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导致了系统调峰调频问题的出现。目前,我国系统调峰主要依靠煤电。而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对于电力系统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系统调峰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缺乏社会的支持。作为一种新型电力能源技术,太阳能发电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深入人心,被广大人们所接受。这就使得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社会的支持,各项研究和应用活动受到了严重制约。电力新能源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知识产权掌握度不高,实质上是受制于国外研发企业为其“代工”。这就造成了技术应用存在障碍的问题,使得电力新能源发展缺乏先进有效的技术支持。
造成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问题的原因
目前,电力新能源作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已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面对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明确影响我国电力新能源建设的因素,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造成我国电力新能源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我国新能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开发甚至开发过度;行业标准不完善问题日渐凸显,并严重制约新能源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或无力支持;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加强电力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分析
在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想、明确影响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因素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必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电力能源资源管理,以确保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加强电力新能源发展的具体实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战略分析。以高效低排为中心的燃煤发电技术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与国家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同样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制定严密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严格执行控制质量检测标准。同时,提高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在资源和生态允许的范围内大力发展水电在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就应该大力的发展水利发电,这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受水电开发和生态环境本质上存在对立、水库移民的安置问题以及水电工程建设困难等诸多因素对建设规模和进度的影响。大力发展核电根据中国现有的核电技术,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要求必须达到规模化应用,保证不影响核电的正常持续进展。同时,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核电科技和产业体系来,提高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完善的科技与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最原始的可能性,拓展核电的非电力应用。积极筹划未来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及早进行未来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的筹划工作能够更好的适应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由于中国的西北部相对而言具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土地,且还有较为丰富的石油能源以待开发,适宜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应该以西北地区为主,在发展相关规模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好大功率长距离超高压电压的输送问题,并良好协调各种能源发电的配合问题。大力发展新能源除了可再生能源以外,我们还要对核聚变能、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能源等新能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它们的研究同样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为今后的能源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生活水准的普遍衡量标准之一。能源使用,系统,基础设施及生产和商业机构遍布全球,深入生活。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高速崛起,导致全球能源紧缺。同时,人类已经意识到能源使用会造成严重环境影响。我们需要多种能源和技术来满足未来需求和减少环境破坏。绝大多数在发展中的尖端或新颖能源技术都趋向洁净和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研究目的:
如今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通过对当今世界能源状况的调查分析,让人们了解珍惜能源的重要性。减少化石燃料等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珍惜我们唯一的生活家园地球。
研究时间: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方式获取当今世界能源现状。听取专家有关报告,了解当今科研人员对世界能源现状的看法和计划。
研究问题:
当今世界能源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的发展现状
具体内容:
一、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将稳步增加
二、煤炭成为未来增长速度最快的能源
三、世界石油供应充足,供需基本平衡
四、天然气需求稳步提高
五、核能需求下降,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
高经济增长和高油价下将刺激世界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