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化运营方式

数字化运营方式

时间:2024-03-01 14:3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运营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化运营方式

第1篇

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加快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及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广播影视数字化政策的要求。

2. 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将带动国内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将真正形成以数字电视应用为龙头的新的文化娱乐消费热点,带动我国数字电视元器件、机顶盒、数字电视接收机、数字电视应用软件、数字电视内容供应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构筑新型的数字电视价值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有关机构预测,随着我国广电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将带来上万亿元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2. 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是新时期加快自身发展、安全播出的要求

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使数字电视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电视的革命性浪潮正席卷而来,数字电视最终取代模拟电视,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几年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了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的时间表,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推广应用,数字电视用户增长迅速,数字电视新业务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到2005年,全球数字电视观众将达6.25亿,数字电视市场将达1000亿美元,电视服务费、视频游戏、以数字电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年收入将达600亿美元,电视商务的年收入将达到450亿美元。

传统电信业经过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后持续高速发展,并不断开辟宽带、短信、彩信、移动接入等新业务,网络融合的速度加快。

我国几亿台电视机和近1亿有线电视用户还只接收公共电视节目,广播电视的服务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与电信业不断开拓新业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积极采用数字电视技术,逐步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不仅仅是广电系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和数字加扰技术,对于安全播出、安全传输,防止非法信号入侵,维持社会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

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是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城市国民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大力实施数字化改造,推广、普及数字电视应用,不但可以向市民提供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的节目服务,还可以提供信息资讯、数据服务等现代信息业务,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投资环境,营造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和文化环境,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创造国际化的人文环境,提高国际影响力。

二 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主要任务

在有线电视网络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战略,涉及到网络、技术平台、业务形态、平移策略、运营支撑体系等方面。

1. HFC网络升级、改造

有线电视网络是网络运营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来临的时候,网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现在,国内网络运营商建设的HFC网络,其传输带宽大部分为550、750、860MHz三种,传输的模拟电视节目数约在30~50套之间。按照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有线电视网络技术规范,其上/下行频点分割为65MHz,除去过渡带和预留的调频广播频段,实际下行传输带宽应从110MHz(Z-1)开始,如果考虑到个别干扰严重的增补频道、Cable Modem宽带接入占用的频道、无线开路电视传播干扰(同频干扰)的频道不能使用,网络实际有效可用带宽将进一步减少。

另外,实施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时,考虑到资金、人力、物力、时效等因素,可行的办法是以HFC网络的光节点和住宅小区为单位分阶段进行,如果HFC网络未改造,每个光节点的用户规模较大,“模转数”割接时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用户的群情反映可能会影响数字化的顺利进行。

因此,从平移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平移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网络改造,把HFC网络升级为支持数字化业务的网络。

2. 构建数字电视服务平台

按照总局建设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要求,网络运营商需按照广电行业标准,国家、国际标准以及总局八项行业暂行技术要求等技术规范,建立数字电视服务平台,面向市场,开展接入服务。

服务平台是运营商的主营业务平台,是获取业务收益的技术基础,通常由有线数字电视总前端、分前端以及连接总前端和分前端的传输链路、系统管理和监控、运营支持系统等部分组成。总前端预留接口连接国家数字电视传输平台,接收来自国家(省)级节目平台的数字电视信号,用户管理系统提供通用网络接口,与上级监管平台连接。

服务平台应依据先进性、标准化与开放性、兼容性、可靠性与安全性、可扩展性设计和建设,既支持数字音视频业务,又支持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适应用户个性化服务的要求。

根据网络运营商所辖网络的用户规模、用户增长预测或城乡电视机拥有量等因素选择条件接收系统(CAS)和用户管理系统(SMS)的实际服务容量,避免因CAS和SMS的软/硬件能力不足影响平移或重复投资。

3. 建立可运营、管理的业务形态

平移的目标是实现有线网络数字化,这就意味着需逐渐终止模拟电视传送业务,把现行传送的模拟电视节目转移到数字电视服务平台,继续保持原模拟电视的业务形态不变,这也是平移后的基本业务形态。基本的业务只是基本数字音视频业务,体现电视的公益性,其实也是网络运营商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体现。该业务不能按照市场的规则和运营商的意愿实施相应的市场策略,但可管理、可单独打包、加扰控制、申请服务价格等。

除了体现电视公益性的基本业务之外,应根据发展阶段,逐步建立可运营、可管理的其他业务形态,如分门别类的付费电视节目(包)、付费音频节目(包)。体现数字化时代的其他业务如电子节目指南(EPG)、准视频点播(NVOD)、增强型电视、多媒体杂志、天气、证券、教育、交通、旅游、房地产等综合信息业务将作为下一步发展方向,也作为新的亮点以其个性化的服务价值带动音视频业务的消费,在业务逐步成熟后将分离为独立收费的新业务产品。

数字电视的普及,为付费电视和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客户群。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业务形态,有利于运营商获取增值的业务收益,也是数字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的广告系统,把数字电视作为一个承载媒体,定时、定点广告。这是另一类有意义的业务形态。

4. 制定整体平移策略

在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传输、停止模拟信号传输

后,要给用户继续提供服务,机顶盒是必不可少的终端设备;同HFC网络的其他网络部件一样,机顶盒是网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平移策略时,关键是机顶盒以何种方式、何种价格、何种渠道投放到用户家庭,以及以什么方式、多长时间回收机顶盒等设备的投资。通常有几种方式:

(1)免费安装方式。该方式由运营商集中采购,免费为每个用户安装1台机顶盒,通过权限控制和业务管理维持原有的节目数量和内容不变,网络维护费暂时不变,通过按机收费杜绝模拟时代的盗看现象,开展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用户需要的第二台机顶盒需自行购买。

(2)增加网络维护费方式。该方式类似第一种方式,也是免费为用户安装,但节目内容和数量适当增加,网络维护费适当增加,以新增的网络维护费和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

(3)融资平移方式。通过银行买方信贷或第三方投资等方式融资购买机顶盒,或机顶盒厂家出资提供机顶盒,免费向用户安装,节目内容和数量适当增加,网络维护费适当增加,以新增的网络维护费和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获取的增值收益逐月或逐年返还投资方。

(4)设备押金方式。该方式由运营商集中采购机顶盒为用户安装,资产归运营商所有,通过权限控制和业务管理维持原有的节目数量和内容不变,网络维护费暂时不变,用户通过设备押金领用机顶盒,运营商通过设备使用费和付费电视业务获取增值收益。

(5)预交收视费方式。该方式以付费电视频道为基础,用户预交2~3年的收视费后,免费为用户安装机顶盒,用预交的收视费抵扣运营商采购机顶盒的费用。该方式的前提是用户对付费电视节目有充分的购买兴趣。

不论何种方式,运营商都需获得平移后的增值收益。没有增值收益,巨大的服务平台、机顶盒等设备的投资无法回收,不能持续、稳定、优质地向用户提供服务,运营商也无法维持正常的良性运作。

平移策略的制定还需考虑政策、法律、民情、舆论等各个方面,必须是根本性的、基本能贯穿始终的、可操作的,避免前后政策的不一致造成市场的动荡。由点及面、先易后难、由新住宅区到旧住宅区,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层层推进。

整体平移不仅仅是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大计,不仅仅需要运营商大力贯彻执行,同时还需要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如上游的节目和内容供应、下游的终端设备供应等)的有力配合,大家共同来做好这块大蛋糕,共同分享数字电视的市场成果。

5. 完善网络维护和服务体系

建立数字电视用户管理和服务新体系,彻底改变传统有线电视的用户管理和服务模式,借鉴电信行业的服务体系和经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以业务品种为基本单位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模式,针对用户选择的业务,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计费体系。把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手段始终作为长期的重要工作。

建立新型维护体系和维护制度,就近为用户提供线路维护、安装、故障处理、迁移等全天候服务。条件成熟时,逐步使维护工作社会化,通过市场调节作用,降低维护的单位成本。

在服务区域内建立和完善营业网络,通过内部网络,建立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和银行结算体系,通过Call Center和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业务咨询、费用查询、业务更改、用户信息更改、故障申报与处理、派单返单、数据维护、账单投递等候服务。

根据数字电视业务的特点和付费电视节目的不断增加,用户的个性化特点将不断体现,用户集中管理的技术风险和负荷越来越大。为了降低运营风险,提高效率,增加运营管理的灵活性,便于业务管理和用户服务,可采用分级的业务管理方式。

三 外部条件和政策支持

1. 政府主导,社会支持

电视及其宣传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大事,从模拟电视走向数字电视,从公益事业逐步走向公益性付费电视,从单业务向多业务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关系到国内电视产业在数字化网络的技术变革中,从内容、制作、传输、接收及其相关的软、硬件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明确本地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实施步骤、停播模拟有线电视的时间表,公告市民,使数字电视深入人心,积极推动以数字电视应用为龙头的国内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2. 立法促进数字电视发展

同电力、电信等社会基础行业一样,把有线数字电视及其网络纳入国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之中,并给予立法保护,不断促进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家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数字电视必将取代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已经成为当前信息化和数字化竞争最前沿和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在目前有利的优势条件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数字电视强国,建议把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及其相关产业纳入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并对该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和政策性贴息的融资支持,从根本上扶持国内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3. 建立新型的数字电视资费政策

数字电视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数字电视节目画面更清晰、节目更丰富、使用更方便,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和维护都有更高的技术要求。用户收看数字电视节目、享受数字电视新业务,必须要通过有线数字电视终端(即机顶盒)才能实现。通过机顶盒和数字电视加扰和业务控制系统,能对所有业务进行有效管理。因此,推广、普及数字电视应用必须建立相应的资费体系。

第2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产业链;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数字图书出版业发展及产业链的重构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纸质图书一直是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整个出版产业链环节中,传统图书出版企业也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知识经济快速崛起和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新传媒的快速发展,既为知识的传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图书出版领域发展提供新挑战。特别是数字图书出版的兴起,为网络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和电子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发展动力,也为我国图书出版业与其他产业整合提供了契机,也加速了图书出版产业链整合与重构。

一、纸质图书出版产业链构成分析

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是在国家产业管制和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发展和成熟完善起来的,在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完善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监管主体,以各级出版单位为市场主体,以民营书商和出版工作室为辅助、图书报刊发行的销售网络,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出版产业链。为了促进图书出版产业发展,我国对出版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出版单位的企业化发展采用的是集团化方式,经营方式遵循经营性与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相分离的原则。2009年,国家实施了以部委为主管部门的出版改制工作,依据专业分工的原则,组建了中国教育、科学、卫生、医药、财经等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到2010年底,除保留少数公益性图书出版单位外,基本完成了经营性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图书出版产业逐步走上了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印刷集团和四川新华书店发行集团为代表的出版产业主体。

在纸质图书出版产业链中,按“编-印-发”为主要产业经营链条领域中,出版社、印刷企业、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等不同的图书出版企业,分别在各自经营的领域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底,共有出版社580家,出版物印刷企业9,309家,发行网站168,586处。在此其中,进行全产业链经营的出版集团达到32家。在出版产业链条中,编辑环节产值达到了1,063.6亿元,印刷环节达到了1,320.68亿元,发行环节达到了653.59亿元。

二、数字图书出版发展下的产业整合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出版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传统图书出版企业开始转向出售纸质内容的数字版权,参与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体系中。而以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等为主体的新媒体企业,以自身的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经营模式对传统图书出版产业进行渗透,推动着数字图书出版的深化与发展,促进了图书出版产业链的融合与演化。

(一)网络运营商与图书出版产业的融合。网络运营商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的聚合和呈现的方式,让人们通过电脑等网络媒介有选择的阅读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是计算机阅读的最原始的推动者。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运营模式:一是以网易、新浪、搜狐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提供新闻咨询等信息,供阅读者免费阅读,而主要是通过广告和增值服务获取收益。近几年来,他们为读者大力推广各种阅读社区,开通博客等方式,进而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二是专业性文学创作网站。先是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网站平台创作网络小学,网络平台再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再就是把其内容到网络平台,并提供有范围内纸质出版服务,以便把数字图书资源覆盖到更广阔的领域;三是以中国知网、书生之家、超星图书馆为代表的专业性阅读网站。主要向期刊杂志和出版社购买版权,获得数字化出版内容,为付费者提供专业化的文献检索服务。通过这三种模式,就形成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新媒体产业与图书产业相互交融与渗透,作者、网络媒体、出版单位和读者等之间就形成了新的价值利益链条。

(二)通信运营商与图书出版的产业融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已经成为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主要通过手机上网为移动客户提供信息阅读,是移动用户阅读的主要推动者。通信运营商主要通过3G等强大的无线数据传输功能,将数字化文化产品、新闻资讯发放到各种无线终端上,供读者随时随地都能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这种产业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信运营商通过购买相关的图书版权,建立移动阅读服务器,阅读者付费下载阅读;另外一种就是网易、腾讯等互联网运营商或者图书出版企业利用数字化集成技术把图书资源信息转换成移动数字化信息,形成专业化移动阅读平台,而移动通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有偿数字下载通道,二者之间对付费阅读进行利润分成。这样便形成了以移动通信运营商为中间桥梁,网络平台和读者为纽带的商业运营模式。

(三)电子设备制造商与图书出版的产业融合。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各种电子设备微型化和功能多元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星公司推出的平板电脑、苹果公司开发的Ipad、Iphone系列产品、亚马逊的电子书等都为读者的数字化文化消费方式创新提供了基础。电子设备产业与图书出版产业的融合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子书商、网站先购买数字化图书版权,然后放置在电子书内,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有偿地提供给读者下载阅读;另一方面就是利用智能手机内置到综合消费软件系统,用户能够方便地从平台上付费购买,实现在“碎片化的”时间内阅读,然后是手机平台管理商和信息内容提供者按契约约定进行利润分成。智能手机快速推广和4G网络平台开发推进为数字阅读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新媒体运营商和图书出版业相融合的动力,从而也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

网络运营商、通信运营商和电子设备商与图书出版业的交融发展,不断拓宽着自身盈利模式和相互之间的盈利空间,也扩展了图书出版产业链的边界。因此,重构图书出版产业链,对于图书出版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数字图书出版产业链重构途径

依据图书出版产业发展趋势,我国图书出版业必须脱离传统产业流程的桎梏,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向更宽阔的产品领域扩展,逐步形成以“内容制作――内容集成――媒介传播――衍生产品”为主要流通环节的全新产业链。

(一)数字化的内容制作与集成

首先,强化内容制作的市场适应性。内容制作是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强化内容质量,搞活图书形式,是数字图书出版发展的内在要求。整合数字图书出版相关产业,就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采用数字化编辑方式,对图书的市场调查、写作、编辑和排版等内容进行创作,加快新闻出版产业与媒介相融合。一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内容质量。要基于自身优势,有选择的、进行有领域的内容出版。这就要求做好策划选题工作,强化策划选题的重要性。实现这一点,就要把创意和策划等部门的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选题策划工作公司;二是创新内容制作方式。引进交互式的文学创作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以博客、网络小说为主要形式,形成创作者与读者互动式的创新方式,使作品在正式推出市场之前就接受市场的检验。

其次,作好内容集成,激活图书呈现形势。数字图书出版业就是以图书内容为基础,按照数字化的格式要求,进行数字化转化,形成不同制式的电子文档,在建立完善的下载平台的前提下,为不同数字阅读者提供下载和为数字印刷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基础。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就应该依托自身的内容优势,通过数字化的集成转换,建立起“数字化图书馆”,将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融为一体,读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动按适当的格式和版式,在数字媒体终端上进行下载使用。如果需要印刷,可以输出印刷版的资源;如果需要网络或手机阅读,可以输出到互联网或者手机等媒介终端上,最终实现图书内容的多媒介传播。实现这些功能,还需要各种数字化技术升级与支持,主要包括作品内容的数字化、编辑加工过程的数字化、印制过程的数字化、发行终端数字化、销售渠道的数字化以及阅读消费的数字化。

(二)数字化媒介传播创新。图书媒介传播就是图书产品通过消费实体、物流配送体系或者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最终传输到读者手中或者数字化阅读媒介上,最终实现图书产品的消费功能。数字化图书出版产业链重构就是要实现通信技术、网络媒介、各类阅读终端相互协调配合,综合利用,最终实现图书发行的数字化、现代化。

首先,实现纸媒传播方式的创新。虽然数字化媒介阅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纸质图书阅读还是占据主要地位。据第九次全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显示,2011年有75.3%的18~70岁的读者还是更倾向于选择纸质图书;另外,有11%的数字阅读者阅读完电子版后还会再阅读纸质版。因此,纸质媒介仍然占领主要位置,短期内还不会消亡,纸质图书销售仍然是图书消费的重要手段。销售纸质图书的实体店创新理应成为媒介创新的重要方面,如体验式文化消费就是实体书店创新的最主要方式。比如,专门开辟阅读区、餐饮区、儿童乐园区,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文化消费服务。同时,实体店也要开展电子商务,实现图书的线上与线下销售的相互结合。

其次,实现数字媒介传播方式创新。一是自建渠道的创新。主要是自己生产电子等新媒介,然后内置于自身的数字图书内容之中,如自己开发的电子课件等;二是与通信运营商共建数字图书传播媒介,提供有偿下载服务,然后再与通信运营中间商利润分成;三是构建“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平台,实现互联网在线付费阅读下载。

(三)衍生产品创新。图书衍生产品也可以称之为图书产品的增值价值品,主要体现在已经出版的图书,依托其内容或“故事”的黏性,经过进一步加工整理改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信息服务等产品,实现图书产品链的扩展和附加价值的挖掘。实现衍生产品创新就需要在构建高质量的内容,提高受众群体对内容黏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介并把内容嫁接到上面,扩展图书产品的影响力;最后,再向影视、娱乐等相关产业延伸,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终极目标是实现图书产品链条重构。

首先,大众类出版物的衍生产品创新。大众化出版物具有受众群体广、进入门槛低和其传播的内容容易形成一种社会潮流的特点。由此可知,大众出版物呈现的内容与大众日常生活、休闲阅读、文学娱乐等息息相关,衍生产品开发更应该注重大众喜闻乐见性、大众娱乐性的电影电视产品,休闲娱乐的游戏产品,甚至还可以建成大型文化娱乐主题公园等,如迪斯尼乐园,就是寓故事、影视、游乐一体的产品价值链。

其次,教育类出版物的衍生产品创新。教育类图书出版主要是指与学习、教育及培训相关的图书出版,主要为读者提供各种理论、专业性较强的技术知识等,按照国民教育层次,可划分基础教育出版物和高等教育出版物两大类。这类图书生产过程涉及到研发、审批、招标、机构销售和政府攻关等环节,也是一个产品链比较长和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后续的非正规教育上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后续教育内容的需求存在着专业性、针对性并且不受时空限制性等特征,其产品链的开发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出版商可以利用专业认知方面的优势,挖掘内容资源和人员优势,注重教育培训与评估等衍生产品开发。如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教育。如国际出版巨头培生集团、圣智学习出版集团等,已经普遍采用了在线教育的形式,拓展了商业空间,产品链的价值增值空间非常大。

再次,专业类出版物的衍生产品创新。专业类出版物主要是专供某些专业领域使用的图书,主要包括法律、科技、经济、医疗等行业的专业用书为主要方向,为专业人员专门从事工作、研究、教学等提供支持和帮助。专业类出版物的读者相对比较固定,市场空间与前两类相比,市场比较狭小,但是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衍生品服务。专业类出版物的阅读群体对专业知识的精度和深度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他们也更愿意支付较高的费用购买专业性数据信息,这就为大力发展衍生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的图书出版商向信息服务商和提供商转型,增加产品链条的附加价值。如麦肯锡集团和汤姆逊集团已经成为本领域中的佼佼者。

四、加快数字图书出版产品链创新的措施建议

目前,纸质图书出版面临着产能与销售的“滞胀”局面,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图书出版则是迎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新的产品形态。数字出版商、网络运营商、通信运营商和电子设备制造商等主体相互融合,正形成一种以数字图书出版为主要业务的产品链条。这种产品链条必然是以内容制作为核心的“内容制作――内容集成――媒介传播――衍生产品”的新的产业链模式。那么,实现数字图书出版产品链创新,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着力构建有特色的内容资源优势。数字图书出版业无论如何变化,“内容为王”是不变的主题,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图书内容是数字图书出版产业链迎新中的首要职责,也是能够为整个产品链创造更多价值的基础。图书出版企业依据自身优势,进行出版内容的资源并购与整合,把主要资本力量投入到核心优势的内容上来,剥离自身并不擅长的出版资源,为数字图书出版发行与衍生品开发提供质量保证。企业在保证出版内容专业属性符合要求外,也只在1~2个出版领域进行深度的衍生品开发,以确保衍生品开发的质量。

其次,以产业协作形式开展技术项目的投资。数字化图书出版业的产品链中,渗透进入了更多的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这些技术领域丰富的发展成果,支持了数字图书产品的发展。其庞大的资产、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又决定了传统图书出版企业不可能完成这些环节的运作。这就决定了企业要基于自身“内容”资源优势,对其他产业技术要求高的项目进行合作开发,然后按照一定的方式参与分享产业链的价值成果。另外,企业还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选择产业链中价值厚度高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有限的财务资源创造最大化价值。

再次,加强新型产业链经营人才的培养。人才匮乏是数字化图书出版业进行新产业链拓展的主要障碍。从上市图书出版企业来看,他们募集到资金主要用在新产业链环节的拓展,但是企业投资项目往往进展都比较缓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才匮乏。在数字化图书出版产业链中,广阔的产品发展空间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来实施投资与管理。数字图书出版中技术需求的复杂性,也要求企业内部加大新型产业链经营人才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冰,邓超.信息传播技术演化下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9.

第3篇

[关键词] 数字化企业;企业信息化;参考框架;成熟度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26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41- 04

1 数字化企业的缘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主体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企业集团、产业链层面的竞争;竞争的性质、范围由有形的竞争转向无形的竞争;竞争的方式由单一价格竞争转向服务模式、营销渠道等全方位的竞争。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数字化企业迈进,以期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全球著名的沃尔玛公司是最早一批向数字化企业迈进的大型企业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即投资4亿美元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以支持公司总部与全球6 600多家分店、100多个配送中心以及数千家供应商通过统一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高效的联通。在经营管理方面,沃尔玛为全集团的所有店铺和配送中心配置了统一的管理系统,全集团每天发生的一切与经营有关的购销调存等详细信息,都通过网络传送到总部数据中心,总部可在1小时之内对全球门店的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等实现全部盘点;在商品采购方面,沃尔玛与其供应商基于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实现了高效协同,供应商可以实时掌握沃尔玛的销售状态和库存动态,按需为沃尔玛的配送中心进行补货,实现了整个供应链存量水平的最优化;在商品配送方面,沃尔玛建设了高度智能化的配送中心和运输系统,实现85%以上的商品由配送中心供应,保证货品从仓库到任何一家商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而其竞争对手仅能达到50%~65%水平。 沃尔玛平均补货周期是2天,而竞争对手却至少要5天;沃尔玛的运输成本仅占总成本3%,而竞争对手却高达5%。此外,基于多年累积的海量数据,沃尔玛应用商务智能以小时为单位动态地运行决策模型,形成最佳的商品组合、陈列以及降价促销等策略。通过实施数字化管理,沃尔玛的总资产周转率是同行业企业的数倍,而其经营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几乎是同行业企业的一半[1]。

2 数字化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分析

随着沃尔玛、戴尔、思科等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企业的逐步涌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数字化企业的发生与发展相继开展了多方位的理论探究和案例分析,并由欧美的学者正式提出了数字化企业的概念,即“Digital Firm”或“Digital Enterprise”。

数字化企业的提法虽然已被广为认可,但关于其定义与内涵却众说纷纭。美国波音公司的Wayne Esser等学者对数字化企业的理解是:“实现无纸化制造,并且带来高效生产力的企业”[2]。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认为,数字化企业是现代企业运行的一种新模式,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为原动力,遵循数字经济规律的知识型企业[3]。Jonh Davies认为,数字化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作为企业构建的基础,以便实现下列的基本目标:更有效地贴近客户需求,提高员工生产效率,以及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它利用通讯与计算技术的融合来改进业务流程[4]。国内的袁清珂等学者认为,数字化企业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它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和企业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生产控制过程以及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和集成化。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制造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5]。

总体而言,数字化企业至今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多数将其理解为一种企业运营模式,少数将其理解为以集成应用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因此,数字化企业的内涵有待进一步阐释,从而为我国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指明发展方向。

通过对沃尔玛、海尔集团等国内外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代表性企业的共性特征的提炼,我们对数字化企业的定义及相关特征给出了新的界定。

数字化企业是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在各项运营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各环节数据的适时获取、充分共享和深度应用,达到优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与量化决策的集成统一,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市场竞争的知识型企业。数字化企业集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企业创新的发展潮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从运行特征看,数字化企业的各类数据实现全面数字化,企业全员都能随时随地获取被授权访问的数据,促进了工作效率提升;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充分获取并深入利用各方面信息,强化对业务的掌控能力,能够实现事前预测与事中的有效控制;基于充分共享的信息,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与职能部门之间实现一体化运作,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之间高效协同,形成产业链优势,从而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高效满足客户需求。

从信息技术特征看,数字化企业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支撑各类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拥有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各类信息系统,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有效集成,形成了集成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以及生产运行方案的制订等方面都能通过相应的辅助分析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或预测,形成最优化的方案来指导决策或生产,从而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生产的安全性、效率和灵活性,有效降低成本。

3 数字化企业建设的参考框架

通过综合分析沃尔玛、海尔集团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向数字化企业迈进的关键举措和成功经验,我们针对数字化企业建设提出了一种共性的参考框架,具体包括推进方向、企业数字化平台参考框架、数字化企业成熟度评估模型及建设原则等4方面内容。

3.1 数字化企业建设的推进方向

传统企业向数字化企业迈进,应该从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等3个方面加以推进,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公司各项业务的全面融合,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管理创新:在构建数字化企业的过程中,以创新的管理思想为指导,以创新的管理制度为保障,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把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充分结合、相互促进,优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优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

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搭建起企业数字化运作支撑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高度融合的业务运作数字化和管理决策数字化。业务运作数字化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采购、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服务等。通过实现数字化设计,显著增强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通过实现数字化制造,显著提升生产运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生产作业效率,降低生产作业成本,强化生产作业安全;通过实现数字化采购,充分发挥企业集中采购优势,显著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实现数字化营销,显著降低营销成本,扩大销售范围,提升客户需求分析与预测能力;通过实现数字化服务,显著降低服务成本,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手段,提升客户满意度。在管理决策数字化方面,基于高效的经营管理平台与决策支持平台提供的管理手段和决策支持工具,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实现有效的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效率。

知识管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管理,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以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持续发展。在战略层面,企业应将知识管理纳入到战略体系中,让企业的各部门和每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有效结合,围绕部门和岗位工作目标来明晰关键知识领域,进而设计知识管理提升手段。在战术层面,企业需要建立知识管理机构,推动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相关制度,构建崇尚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构建知识库与在线培训平台等知识管理系统,搭建面向知识提炼和分享的专家交流会等实体交流平台,从而为知识管理奠定体制与机制保障。

3.2 企业数字化平台参考架构

现实中的企业有着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从企业模型分析的角度,可以将企业运营行为划分为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运行3个层面,在业务运行层面可以将业务链进一步划分为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及客户服务等5个领域。不同类型企业的业务链可能全部涵盖这5个领域,也可能只是部分涵盖。

如图1所示,企业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运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平台,每个方面的支撑平台服务于特定的业务或管理需求,并基于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实现整合应用。

决策支持平台:用于将企业的经营数据与业务运行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并转换成便于分析的信息,使得分析人员能够利用高效的分析手段来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促进企业决策科学性与效率的提升。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解决方案。

经营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的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办公管理等方面的经营管理需求,为各类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实现高水平的运营管控,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企业资源计划解决方案和协同办公平台解决方案。

研发设计平台:用来集中管理企业的研发设计数据和相关数据,支持多领域、多专业一体化的研发设计,促进新产品研发或复杂工程设计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制造业为例,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

生产运行管理平台:用来支持生产计划或生产方案的科学制定、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基础上的生产指挥与调度及生产作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实时优化,促进生产作业的精细化管理。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具体行业领域的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解决方案。

物资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规范采购业务流程,提升库存与库房管理水平,实现集中采购,以此来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满足生产和销售业务的需求。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取前台与后台的模式,前台主要面向采购交易的电子商务网站,后台主要面向企业内部采购业务流程和库存管理流程的业务支持系统。

销售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规范销售行为,实时掌握销售数据,实施统一灵活的销售策略,实现物流配送等保障业务的合理安排,整体上降低销售成本。根据销售业务的差异性,主要有两种主流的建设模式:一种是搭建企业级的销售管理系统,同时管理多个销售终端,典型的代表是沃尔玛公司;另外一种是搭建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产品销售。

客户服务平台:用来降低服务成本,支持客户自我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主流的建设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呼叫中心(Call Center),支持客户通过电话方式来获取供应商服务或实现自助服务;另外一种是建立客户服务网站,借助互联网来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手段。

知识管理平台: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载体,用来支持企业知识的归集与分享,促进员工在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业绩和创新能力。构建面向显性知识归集与分享的企业知识库是目前主流的建设模式。

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对于企业内部的各类信息平台以及合作伙伴企业间的相关信息系统,只有实现它们的高效集成应用,才能做到企业内外各类信息的充分整合与共享,实现业务流程的紧密衔接,从而支持企业实现高效的运营。关于企业的应用集成,传统的点对点集成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复杂的集成需求。为了避免点对点集成的个性化实现和高耦合问题,企业需要采用基于统一的标准实现所有相关系统集成应用的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模式,该模式简化了集成的实现与后续的维护。

3.3 数字化企业成熟度评估模型

笔者借鉴文献[6]等企业IT成熟度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众多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个评价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评估模型,以供参考。

3.4 数字化企业的建设原则

数字化企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原则:

(1)必须统筹平衡企业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及知识管理3个方面的有序推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很多企业在推进自身数字化的进程中割裂了三者关系,导致信息化建设成果无法适应企业管理变革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或者是企业人员不能适应信息系统的应用要求,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

(2)制订科学合理的企业IT战略规划,遵循IT治理的国际最佳实践原则,稳步扎实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从部门级的分散建设模式转向了企业级的统一建设,并开始重视制订统一的企业IT战略规划。但是在IT战略规划的实施方面,却普遍缺乏严格规范的IT治理,导致IT建设与业务需求错位,无法达到既定的建设目标。

(3)必须高度重视并实施好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工作。数字化企业需要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运营的高度融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可用性直接影响到企业业务的连续性。因此,必须充分做好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工作,以保障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可用性。

4 结 语

本文基于对各类数字化企业案例研究所形成的认识,提出了一种通用的数字化企业建设参考框架,以后将就不同类型的企业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设模式和评测标准。希望此文能对企业管理相关人员加深关于数字化企业的理解,加快建设数字化企业的思想转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索德奎斯. 沃尔玛不败之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Wayne Esser,Roger N Anderson. Visualization of the Advanced Digital Enterprise[EB/OL].http://leanenergy.ldeo.columbia.edu/docs/OTC%20EsserAnderson%202001.pdf.

[3]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 数字化企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John Davies. 迈向数字化企业[J].IT经理世界,2005(18).

第4篇

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较为滞后

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较为滞后使得目前各地的数字电视实验或者市场推广初期都没有章法可循,因此在很多环节,如在节目审查、系统外资金准入的条件等方面模棱两可,也隐含着很多危机。技术标准是数字电视的产业政策中的核心部分。卫星标准虽已经确定,但是对于广电媒介来说,运营的价值难以开发利用。无线标准正在测试中,而有线标准默认为:DVB-C。因此,标准的不确定性对于运营者而言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正式标准出台前,技术的服务商和媒介运作都很困难。

运营模式成为发展障碍

对于运营个体而言,不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台,运营的模式成为最实际的问题,这是一个概念落实的关键,也是一个产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数字电视运营模式的筹建和细化也是数字电视避免泡沫的关键。由模拟电视发展到现在的数字电视时期,在市场上存在一定的误导观念,如数字电视一本万利,但是数字电视运营起来需要的不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法,一套可行性极高的运营模式及与之配套的成本核算的体系,才是最为重要的和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数字电视经营模式的建立过程也是模拟电视的经营模式向数字电视的经营模式过渡的过程。其间,二者的碰撞、融合必不可少,这样的机制升级是中国广电前所未有的。现有的数字电视经营的启蒙者和数字电视平台的筹建者大多是技术人员,对于经营没有太多的认知,因此在技术问题得到突破后,经营模式的问题将成为一个很大的潜在危机。这些都是电视经营突出重围的关键所在,也是电视经营实现平稳过渡、持续发展、降低转型成本的关键。

内容出现瓶颈

目前我国现有的电视节目类型也同样不适应数字电视的发展需要,急需开发更多的互动点播节目、游戏娱乐节目、各类具有针对性的资讯节目以及服务应用。比如付费节目、随次计费节目、电影选播系统、歌唱点播、新闻选取、电视在线教育、电视购物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如果没有大量清晰多样的节目,没有不同于以往模拟电视时期的内容,数字电视的付费收视概念就难以得到受众的认可。吸引受众支付机顶盒或全数字电视的成本并付出额外收视费的因素,不仅是清晰度的简单交互,更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内容。

数字电视内容格局的建立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解决内容问题的角色由谁来充当?整个内容运行体制的筹建由谁来指导和负责?如何建立一套利益分配体系以及行业监管体制,并兼顾大量内容的各个环节,与用户的承受能力相协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资金的短缺

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需要的资金量很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青岛模式、佛山模式还是杭州模式,都是采取免费向用户提供机顶盒的方式,目前功能最简单的机顶盒也要500元左右,再加上每户有线电视用户要完成双向数字化改造的费用约5000元,以此计算,仅仅我国1亿户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改造费用就需要10000亿元以上的资金,数字电视的推进过程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资金是事业运行的血液。技术设备的改造与升级维护、内容的再利用与购买、经营活动的推广等,都存在着资金缺口,而且广电自己缺乏专业的资金管理人员。其实资金来源并不是最大的问题,而资金的管理才是关键所在,资金配置的方案和资金监管,以及资金如何运作才能实现预期的效益最大化,实现预期效益,从而保证资金的良好再循环或者资金再投入,这些都是关系到数字电视运营成败的关键。②

下面,谈一谈我国目前电视数字化的突破之路。

加快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完成了整体转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600万户,应该说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模式、政策已经很明确,现在的关键是按照24字方针做好群众工作,真正让群众认可、社会支持、政府放心,实现平稳转换。要通过数字化,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安全可控的多媒体信息平台,推动有线电视网络走本地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

加快地面数字电视国标的实施

2006年8月,我国颁布了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并要求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地面数字电视国标的测试和试验工作还在进行,配套标准还在制定,符合国标的发射机和接收机还在产业化过程中,国标的全面实施要推迟一段时间。一旦国标设备测试完成和配套标准制定完成后,总局将统一部署,全面推动国标的实施。地面数字电视国标属于强制性标准,各级广电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避免出现重复工作,造成浪费。在推动我国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中,要确保公共服务,保持模拟与数字并存播出,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视听权益不因技术的改变而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开发新业务,满足新需求。

最后,我们应该相信,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是电视媒体领域不可阻挡的潮流,数字电视不仅意味着一场电视技术的变革,也是媒介形态上的革新,它将会对电视传媒这一产业在运营机制上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得传媒的内容生产、经营、消费方式都发生变革。

注释:

①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http://www.chinairr.org/view/V07/200807/12―4690.html

②李亚京:《数字电视时代的距离》,《新闻与写作》,2005(3)。

第5篇

受捧:数字化从“灰太狼”到“喜羊羊”

2010年,期刊数字化完成由“灰太狼”到“喜羊羊”的转换,尤其是期刊数字化产业有新的转机,亮点纷呈。继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中国举办之后,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在杭州举行,会上人们对数字化未来充满信心,“数字化不是洪水猛兽,是春风送暖”、“数字革新是机遇”。2010年底第五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上,各期刊社也显示出对数字化积极拥抱的热情。《读者》继2010年5月推出自主品牌手持终端阅读器后,读者出版集团门户网站“读者网” 12月正式上线运营,网站同时建成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10余种期刊和近千种图书的数据库,具备了在线阅读、下载、版权贸易等商务功能,成为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统一门户及数字商务平台。2010年,《瑞丽》在全媒体策略下重新定位自己,将传统平面媒体的创意和制作优势注入数字媒体,将“内容+服务”“品牌+服务”“技术+服务”作为新兴媒体的核心和方向,并利用数字技术和运营手段实现内容创新,积极推进内容收费和广告收入相结合的双轨制方式。

驱动:数字化正改变着媒体格局

中国期刊业的数字革新,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积淀,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进展。从2010期刊数字化现状看,中国推进数字出版面临极为有利的条件,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势不可挡。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认为,数字化对传统期刊出版将是如虎添翼、春风送暖,必将为传统出版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数字化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中国媒体的格局。

数字化拓宽了期刊发展的空间。数字化技术近10年来的发展,急速而深刻,凸显了出版业的创新实践。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46.42%;2009年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799.4亿元人民币,又比上年增长50.75%。目前,我国期刊网站580多家,电子期刊总量已经达到近万种。据有关方面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数字出版用户每年将增长30%,收入每年将增长50%。

数字期刊产业化渐成规模。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等数字期刊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营运模式,期刊数字化产业渐成气候。例如,中国知网已成为全球著名的专业互联网与电子出版机构,拥有2000余万在线读者,在海内外拥有数千家机构用户。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步成熟,期刊数字化从内容提供商到技术服务商,到网络发行平台,到终端阅读、移动阅读,已形成了期刊数字化产业链,并在逐步延伸和完善;在培养用户阅读习惯和广告商对数字期刊认知的过程中,将逐步建立起持续有效的赢利模式。著作权人、出版社、数字期刊营运商的有效合作推动了数字期刊产业化的发展。

数字化推进期刊“走出去”。数字化使中国期刊借助互联网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例如,中国知网的海外机构用户已遍布美国、英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等500多家用户。在未来的岁月里,数字化将有可能改变中国媒体的格局,使中国媒体产生新的造血功能,加快中国期刊“走出去”步伐。

策略:通过数字化拓展新媒体业务,谋求上市

自现代传播集团携期刊到香港上市以来,期刊界上市的动作频现。2010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做客中国记协第十四期新闻茶座上透露,《女友》、《知音》等杂志正在积极筹备上市。4月,“浙报集团斥资三十亿投期刊及全媒体”的消息震惊业界,浙报集团的大手笔背后,昭示期刊数字化成新宠。期刊通过数字化,发展新媒体业务,谋求上市是一个策略。期刊整体上市能产生过去无法想象的效果,更有利于其发展壮大。《读者》、《女友》、《知音》等杂志转企改制后正在积极筹备上市。自甘肃省成立机构专门负责读者集团上市工作以来,经过两年的筹备,2009年底,由读者出版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和酒钢集团等多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正式成立,上市步伐加快。《读者》的品牌效益有望被资本市场放大。

知音传媒集团积极发展期刊数字化业务,其旗下《知音漫客》社区网站打造知音情感网和文学网,实现网上出版发行;以《知音漫客》杂志为基础和依托,创办了知音漫客网;投资数字电影拍摄知音题材的故事片。该集团坚持抓好《知音》主业的同时,以《知音》品牌为依托,发展数字影视、动漫、网络等相关数字化产业,不断增强规模化发展的实力。

2010年4月,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海浩表示,集团将不再追加报纸投资,而将加大期刊投资力度,未来浙报集团将斥资30亿元进行媒体转型,该笔资金主要投向期刊以及打造现代传媒集团。浙报集团拥有28家媒体,包括《浙商》和《新世纪周刊》等刊物。集团目前积极发展期刊数字化业务:2009年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推出《淘宝天下》周刊;投资创办“财新传媒”,负责营运互动财经网站与杂志;参与求是杂志社旗下的红旗出版社的改制,构建展示传媒优势的出版平台;与华数电视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合作,打造报刊与电视互动融合的新内容、新媒体等。《淘宝天下》2010年7月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包括体制机制、内容改版、经营策略等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运行机制的创新――主推线上发行,创新发行模式,推出了“会员计划”,解决了传统媒体发行越大亏损越大的难题;二是内容采编机制的创新――以互动和数据吸附读者,在网上开通了透明编辑部,吸纳网民拍砖、灌水、讨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民互动,并进行纸质呈现,使文字和视频产品又重新回到网络,形成了网络――纸媒――网络的新媒体链条;三是广告模式的创新――实现电子商务特质的赢利模式。

2010年,《瑞丽》剥离旗下新媒体业务,与联通共同建立合资公司,《瑞丽》将拥有其中51%的股权。新公司也在酝酿融资上市。《瑞丽》积极打造《瑞丽服饰美容》、《瑞丽伊人风尚》、《瑞丽时尚先锋》、《瑞丽家居设计》等知名杂志后,积极发展数字化业务,用户量、影响度和创新力不可小视的瑞丽女性网,借此平面媒体与电子新媒体的互动整合,网络、图书、无线移动等媒体出版运营、广告、发行、活动推广、模特经纪、电子商务等多项业务相互融合。

《女友》发展数字化业务,积极开发数字动漫平台,把动漫转化成适合网络、手机浏览的作品,同时开发手机阅读终端,提供下载订阅服务,并和三大移动运营商进行合作,开发移动传媒中潜在的消费群体,并继续拓展周边衍生品的商业模式,在上市的道路上步步为营。比之其他期刊集团上市,《女友》显得更为低调。

期刊作帆,数字化为航向,期刊传媒融资需求逐步膨胀,一点点驶入资本运作深水区。期刊通过数字化发展新媒体业务谋求上市是很好的愿景,但在融资上市上需格外慎重。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将新媒体独立运作,成立单独的新媒体公司以吸引投资上市;另外一方面又面临新媒体赢利的困扰,没有达到量级之前深层次变革需要酝酿。新媒体独立运作上市面临挑战,真正上市要走的路还很长。

数字化版权:引发行业大地震

2010年,期刊数字化版权之争再次升级。从《家庭藏书集锦》首次引发版权问题,到数字图书馆未经授权收录海量作品;从2009年北京市版权局重点监控网络视频,到期刊数字化版权风波,版权问题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期刊社、作者、数字化网络运营商,三者纠结于版权,版权之争像地下滚烫的岩浆,积蓄已久,在2010年终于找到裂口,喷发出来。

2010年5月底,湖南师范大学魏剑美状告龙源期刊网侵权案件,在全国,特别是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该案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响,其引爆点是,龙源期刊网总裁汤潮因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而被拘。汤潮的被拘,将期刊数字版权这一困扰行业发展多年的难题彻底推到了前台。2010年6月11日,中国期刊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研讨会”。在以后的相关会议上,期刊数字化版权一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人们普遍认为应建立一套保持各方利益相对平衡的版权保护和使用机制。如何根本解决版权问题?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看目前的版权现状,版权问题将长期存在,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

期刊业数字化趋势

从2010年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看,未来期刊数字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内容服务互动化。媒体数字化不仅是媒体的电子化,而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和阅读方式。精美的高清晰度图片、动人的背景音乐、令人兴奋的视频、书刊化的页面等等,这种人类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会说话的书刊”,已经成为了现实。特别是它的互动性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读者不但可以分享数字媒体的内容,还可以参与评论,与作者进行交流等等。所以,这种内容出版和内容服务融合互动的数字化趋势日益被人们看好。

数字媒体移动化。随着移动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用手机收看电视、上网、读书读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据统计,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达8.42亿,手机上网用户达到2.43亿,发展速度惊人。手机移动阅读方式携带方便、收费简便,读者群广泛,为数字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将成为今后期刊数字化的重要形式。移动出版内容涉及手机文学、手机书刊、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几乎可以覆盖传统出版的所有形式。随着3G的广泛应用,移动阅读更加便捷,将催生更多的业态和传播方式。

赢利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媒体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坎儿。目前,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者与新媒体企业的合作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快速发展的目标。赢利模式在探索中初步呈现付费阅读、广告、增值服务等多元化趋势。

中国期刊数字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版权是期刊数字化绕不开的瓶颈。目前的期刊数据库由于作者众多,一个网络运行商几乎不可能得到作者的直接授权,纠纷不断。如果版权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成为期刊数字化的严重障碍。

第6篇

但是,笔者对此心存疑问。

疑问一:提高基本收视费,能保证盈利?

以广西为例,网络整合、整体转换需要投入资金为22.9亿元,而全区网络资产评估值为11.2亿元,即广西网络的资产负债率高达200%。

为偿还贷款,广西在三年前将有线电视基本收视费从14~15元/月,调整到26元/月,增幅达73%~86%,成为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高收费标准,一度遭遇较大民怨。为此,广西网络只有再投资2000万元,仿照电信运营模式,建立有线数字电视运营服务体系。此举赢得广电总局的肯定,被称之为“广西服务”。

在目前通货膨胀、银根紧缩的宏观环境下,由于增值业务收益太小,收视费成为包括广西在内的各地有线公司主要收入支撑。今年5月8日,广西自治区物价局召开的纪念《价格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物价局局长韦艳兰透露,“广西数字电视收费标准自2005年9月1日起开始执行,试行三年,有效期至2008年8月31日止。目前,广西物价部门正积极与广电部门、网络公司联系,进行数字电视运营成本的测算,争取试行期满后将该价格进行适当下调。”

此举不但对广西有线是釜底抽薪,也必将引发全广电行业的极大震荡!

遥想2007年CCBN主题报告会,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将中国有线电视收费和美国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我国有线收费太低”的结论。坦承地讲,从上到下,广电人只有逐步涨价的心理预期,而没有降价的思想准备。同时,基本收视费上涨是各运营商进行整体转换盈亏测算的基本点,因此降价将为整转后续运营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杭州坚持了两年不涨价政策,导致三年亏损1.58亿,终于在今年6月1日起将基本收视费从14元/月提高到24元/月。再如无锡,甚至连传送6套保留模拟节目也要收3元/月的基本收视费。

因为按照现在的成本核算,绝大部分地区需6~8年才能收回赠送机顶盒的成本。在增值盈利模式难以确立之时,倘若基本收视费降价的传闻成真,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又将如何开展?罗小布先生在《中国数字电视》曾经撰文(2008年2~3月合刊号)介绍美国有线电视的运营。在1987~1990年,美国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滥用法律、疯狂涨价、忽略服务,激起政府官员、民众的强烈不满,最终引狼入室、招来杀身之祸。

与广西类似,负债经营、提高基本收视费已成为目前国内很多地区进行整体整转时的通用做法。中国广电人如何汲取美国有线业的前车之鉴?成为广电人必须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疑问二:整体转换和市场运作相悖?

市场运作,就应该让无形的手去掌控。但对于长期习惯于国家所有、强调喉舌功能的强势媒体和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的广电人,常在市场的大海中被浪花呛了水。

络达统计结果显示,广西、重庆、海南、内蒙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体转换率超过80%;经济发达的广东以500万户、整转率60%,江苏以340万户、整转率50%进人数字化程度较高地区。

在略慢地区中,包括与电信系运营商合作的浙江省(用户215万、整转率39%),上市公司歌华有线操控的北京市(用户150万、整转率38%),拥有中国传媒第一股的湖南(用户141万户,整转率27%)。而一向引领我国新媒体发展的上海,以用户48万、整转率20%被列入数字化程度较慢地区。

笔者认为,慢一些、冷静一些并非坏事。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寻找真正符合“社会参与、群众认可、市场运作”原则的运营模式,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

有线电视数字化初期。广电人以市场方式进行推广,却遭遇“2万户瓶颈”。如果说,突破用户数量“瓶颈”的第一张妙方是整体转换,那么现在就应尽快开出第二张药方――找到整体转换之下的市场运作方式,并由此突破整转带来的巨额资金屏障!这是广电人应该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疑问三:后转换时代=增值盈利?

2003年,广电总局从有线切人,开始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初步探索出以信息化带动数字化、以数字化促进信息化的整体转换模式,希望推动电视成为多媒体综合信息终端,进而开展视频点播、付费电视、银行支付等增值业务。

随着数字电视用户规模的迅速扩大,有线产业将逐步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后转换”时代。“后转换”时代的最大特点为,从简单关注用户数量向关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电视盈利模式转变。目前常用的做法,一是提高基本收视费,以获得未来清晰的现金流;二是构建付费电视和点播电视等多层次的视频业务收费体系;三是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后增加的增值业务收入。

提高基本收视费已经落实,且国家给予三年营业税免征的优惠,这对于运营商是天大的利好。但在初级阶段,实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运营商则难逃亏损噩运。

以中国有线为例,其全资经营海南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体转换率高达85%,07年主营业务收入2.05亿元,但亏损2786.26万元。中国有线第二大股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在5月份挂牌出售未果后,7月初再次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中国有线45%股权。显然,盈利是资本市场的首要目标,虽然有提价、减息等优惠政策护航,但当投资方对盈利预期感到悲观时,只能用“脚”投票。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工厂;关键技术;制造数字化

数字化工厂是以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企业为核心,由核心企业以及一切相关联的成员构成,使所有运营信息数字化的动态“组织”。通过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有效地组织控制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共享,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而数字化工厂工作流管理系统作为数字化工厂信息系统的基础,是协调数字化工厂成员内部、成员相互间的各项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数字化工厂是指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并进一步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是现代数字制造技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具有其鲜明的特征。它的出现给基础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作为沟通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之间的桥梁。

一、数字化工厂概述

数字化工厂(DF)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并进一步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在设计部分,CAD和PDM系统的应用已相当普及;在生产部分,ERP等相关的信息系统也获得了相当的普及,但在解决“如何制造工艺设计”这一关键环节上,大部分国内企业还没有实现有效的计算机辅助治理机制,“数字化工厂”技术与系统作为新型的制造系统,紧承着虚拟样机(VP)和虚拟制造(VM)的数字化辅助工程,提供了一个制造工艺信息平台,能够对整个制造过程进行设计规划,模拟仿真和治理,并将制造信息及时地与相关部分、供应商共享,从而实现虚拟制造和并行工程,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数字化工厂”规划系统通过同一的数据平台,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和验证预见所有的制造任务,在进步质量的同时减少设计时间,加速产品开发周期,消除浪费,减少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资源数目等,实现主机厂内部、生产线供给商、工装夹具供给商等的并行工程。数字化工厂(DF)是企业数字化辅助工程新的发展阶段,包括产品开发数字化、生产准备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数字化。除了要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建模与仿真外,还要根据产品的变化对生产系统的重组和运行进行仿真,使生产系统在投入运行前就了解系统的使用性能,分析其可靠性、经济性、质量、工期等,为生产过程优化和网络制造提供支持。

二、数字化工厂的关键技术

通常研究的制造系统是非线性离散化系统,需要建立产品模型、资源模型制造设备、材料、能源、工夹具、生产人员和制造环境等、工艺模型工艺规则、制造路线等以及生产管理模型系统的限制和约束关系。数字化工厂是建立在模型基础上的优化仿真系统,所数字化建模技术是数字化工厂的基础。随着虚拟设计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中进行产品零件的三维造型、装配分析和数控加模拟技术以及以上程分析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种技术进一步向制造过程领域发展。数字化建模的基础上,对制造系统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加工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动态仿真优化。随着三维造型技术发展,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已得到普遍的应用。具有沉浸性的虚拟现实技术,使用户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产品的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使仿真的旁观者成为虚拟环境的组成部分。数字化工,软件模块之间以及和其他软件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集成。虚拟环境的下具集、各种数据转换工具、设备控制程序的生成器、各种报表的输出工具等。

三、数字化工厂的解决方案

(一)产品研发的数字化和虚拟化

数字化工厂通过使用CAX等软件,建立产品的逻辑、几何、功能、性能和关联等模型,实现基于模型的产品定义与关联设计,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完成多学科优化、协同设计、优化分析、制造试验仿真及模拟产品的制造和运营过程(包括虚拟工厂、生产线布局、物流等)。同时,通过PLM与ERP/MES等集成,实现三维模型、数字化工艺指令等信息向生产现场的推送,并与质量、采购、物流等部门进行共享。各部门依据这些共享信息即可开展相应的零部件生产、原材料采购、产品验收和产品确认等工作。

(二)生产过程的精益化和标准化

数字化工厂是按照精益思想建设的,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整合,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确保车间生产节奏更加紧凑和有序。它使用ERP统一管理和下达生产指令,使用MES和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实现对生产计划调度、物料追踪、数据采集、生产设备状态监控、工位操作、包装发货等生产运营全过程的管理,并将检测结果与PLM中设计模型进行快速对比,形成从虚拟产品设计到实际生产制造的闭环产品质量控制,实现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制造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过程的高度透明化。

(三)车间生产的自动化和集成化

数字化工厂车间生产自动化是在统一通信、统一编程以及统一IT架构的基础上,通过高运行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数据链路(物联网及工业网等),把生产制造过程中众多独立的产品、工具与关联的服务进行集成,支持自动化控制、制造执行和企业资源管理等系统的完美整合。并将网络与通信、传感器与感知、自动检测、人机交互与专家系统等智能化技术加入车间制造单元与生产线中,实现系统自优化、自重构、自诊断,形成高度的柔性生产方式,达到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目的,使得高度智能的快速生产成为可能。

四、结束语

绿色和人文是数字化工厂的重要特征,所以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不仅要求体现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元素,还要符合绿色人文的需求。它一方面用自动化设备来减轻人员的体力消耗和精神压力,以及用持续的职业发展规划来延长员工的工作寿命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可以看到,手指正在感受报纸及杂志的改变,读新闻、听音乐、看视频,电子杂志正在为我们提供全新的交互式阅读体验,而这一切正是得益于数字出版行业的飞速发展。

让报纸变得触手可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版行业迎来了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相较于纸质书,电子杂志不仅价格便宜,而且阅读起来更为方便、快捷。调查显示,2011年数字化阅读呈现明显增长势头,网络在线阅读人数同比增加11.1%。

的确,数字出版作为新闻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前景广阔。新闻出版总署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

作为专业从事移动数字媒体平台开发和运营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成立于2009年的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天智公司”)凭借推出的基于SaaS云计算的“软出版”移动数字媒体平台,即维C平台,已与200多家品牌媒体客户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移动数字媒体战略方案和运营服务。

天智通达董事长兼CEO李极冰表示,“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业存在三大问题,即作者的版权、出版社的运营和读者的选择权,针对这些问题,天智公司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希望借助这种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的产业环境,即‘软出版’生态环境,为我国出版业的升级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通过与天智公司的合作,《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了采取付费阅读的互动媒体杂志《行天下》,一经推出便受到了业界以及读者的广泛好评。除了高品质的内容外,还得益于维C平台为其提供的一站式移动数字出版整体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产品形式灵活多样,互动体验丰富多彩,既有书架式,又有资讯式。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解决方案赋予传统平面媒体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完整的独立运营商业能力。这一独立运营的模式使得媒体拥有独立品牌、独立定价、独立管理、独立以及独立推广的权利,其云服务的平台架构更是帮助媒体降低门槛、快速进入移动数字出版运营领域。

帮媒体拉读者引收入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在此背景下,采用手机、iPad等各种智能终端读书看报已成为一种流行生活方式,移动媒体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但正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媒体数量众多,竞争越发激烈,推出电子杂志后,如何推广、如何扩大读者群、如何提升广告收入,成为媒体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强大阻力。

对此,李极冰表示,为了帮助媒体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能够走得更稳、更快,基于维C平台的“天智触动”产品系列作为为媒体提供渠道销售与推广的内容商城,是面向用户的移动阅读门户,目前已可在苹果公司的App Store下载使用。 “天智触动”具备庞大的用户群积累、高品质阅读体验以及用户互动等特点。用户点击“天智触动”就像进入了内容商城,里面有琳琅满目的图书和杂志。而“天智触动”其独有的“店中店”商业模式也为杂志社、报社等提供了市场销售渠道。

“除了为媒体客户提供内容商城外,我们还与合作媒体就广告层面进行联合运营。”李极冰介绍道,“作为全球第一家基于移动内容的智能广告平台,‘天智广告’平台能从内容和应用两个层面植入广告,并可对广告即时更新、实时监控,还可对广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计费。”

助力出版行业转型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出版行业,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宋建新表示,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指定的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必须要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出的25%,要在全国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建立5~8家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内容平台,要形成20家左右年产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

“为实现成功转型,对广大出版单位而言,他们目前需要一个从稿件编发到出版发行,从跨书、报、刊不同载体混合出版到不同区域读者用户综合管理运营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宋建新表示。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新闻出版总署在今年将展开一系列宣传与培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天智公司将作为新闻出版总署的官方合作伙伴,通过自身的专业技术与知识、移动媒体运营能力和产品解决方案,帮助更多的媒体以及企业实现移动数字化、信息智能化的成功转型。

冠军档案

成立时间:2009年

公司定位:专业从事移动数字媒体平台开发和运营。

员工人数:100人

第9篇

关键词:石油;数字化;管道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195-01

1数字管道定义

明确数字管道的定义,有利于数字管道的建设和发展。数字管道是管道的虚拟体现,它涵盖管道的所有信息,人们利用数字管道平台可以进行探查互动等活动。数字管道更是一种技术系统,这个系统具有空间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特点,这个系统是真实管道在信息世界里的映射。因此,在设计管道和展开施工时,数字管道能够采用相关计算机技术收集、管理信息,构建管道数据库,为未来的管道管理和运营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数据,最终实现管道的数字信息化管理。综上所述,数字管道的基础数据支撑包括动态和静态的所有信息,数字管道的功能是为了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的自动化服务,采用的方式是其数字模拟及自动化控制运行等系统。

2数字化管道长输原油管道建设的总体目标

数字化管道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了全面落实长输原油管道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和管道运营全程全自动控制。通过成立构建覆盖管道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库,处理并储存各种动、静态数据,将它们作为管道全生命周期自动控制的基础。通过数字模拟管道长期运行的模式和状态,对周边自然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最终实现管道运行的预警功能,这样能够做到最大限度预防并及时解决由于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引起的管道安全问题。

3数字化管道系统的核心技术

数字化管道建设的关键技术不仅仅包括遥感、GIS、GPS、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等定位和通讯技术,更重要的是当长输管道和沿程的各种站场建成并投产运行后,数字管道建设工作就会将全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管道生产运营管理阶段。此时,如何对管道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监测,如何对长输管道系统展开数据的全面采集、以及利用多模型自动分析技术进行管道系统模拟,还包括管道系统的全程可控自动体系成为了数字化管道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所以,数字化管道系统的核心技术是紧紧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数字化管道系统需要完成管道系统数据的采集工作,并实现实时监测的功能。数据的采集不仅包括建设初期的管道静态基础数据外,还要针对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这能够保证对管道系统分析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其次,管道系统模拟与仿真系统有很大差异,模拟系统是基于所有的采集数据,将与管道相关的所有运行模型都涵盖其中,进行当前的情况分析,从而实现未来管道运行的自动模拟和预警功能,这种模拟下,获得的多种运行结果可以为方案的优化提供保证。

再次,管道系统实现全程可控自动控制也是数字化管道系统的核心技术。管道模拟运行优化的结果需要及时地反馈,并迅速地应用到管道系统中。此时,该技术即管道系统全程可控自动化,就派上重大的用途。管道系统所有生产设备可调节仪器的远程数控能够真正实现数字化的运行。

4现有数字化长输管道建设的特色

数字化管道系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数据化管道系统的建设理念是借鉴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体系和思想理论。因此,数字化系统的建设与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要求是保持一致的,这有助于未来管道运营的完整性管理,这是投入运营后的管理基础。其次,数字化管道系统的建设会收集并存储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投产试运到今后的管道运营一系列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甚至会包括管道全生命周期的完整信息,这个数据库的构建是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再次,建设数字化长输原油管道所采用的技术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精度高、比例大的数字地图和卫星遥感图。这些能够对设计的优化,和在施工过程中提供便于管理的平台。这平台具有可视化的特征,能够进行检索、查询和分析,为运营管理提供良好的服务设施基础。最后,数字化长输管道建设中,大多都基于IT行业发展最先进的理念和最前沿的技术,采用最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建设,确保管道建设的安全性。

5结论

数字化长输原油管道的建设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长输原油管道建设的工作模式,为原油管道建设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这代表着我国数字化管道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腾飞时代。长输原油管道数字化系统的构建,不但保证了管道建设的安全性、优质性和高效性,更重要的是其有助于减少管道在建设中及应用的过程中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工作人员的危害,能够预先发现事故安全隐患,从而构建绿色的管道。

参考文献

[1]苏勇,史鸿鹏,侯宴春.国内首条数字化管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石油工程建设,2006,32(5):73-75.

第10篇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业务融合信息技术

一、我国数字有线电视的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传统广播电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目前,全国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971座,播出1787套广播节目和2334套电视节目。由于发展空间小、服务方式单一、盈利模式单一,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缺少新的增长点,节目雷同,影响了系统优势和整体力量的发挥。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播电视发展空间在缩小,另外,城市有线电视普及率已达90%以上,发展空间也在缩小。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广电系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而数字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数字电视毕竟是一项新技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能否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运营模式将直接影响到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广进度。

有线数字电视是相对于模拟电视而言的,传统的模拟系统是使用模拟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产生的是模拟的电信号。而数字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产生的是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从技术角度解释,数字电视节目可以是以数字方式拍摄、制作和存储的电影和电视,也可以是库存的资料片经数字化处理所制成的电影和电视。

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继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后的又一次革命。20世纪80年代末,为应对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视听享受的要求,欧美科学家们提出了数字电视的概念。然而,数字电视的意义超出了数字电视本身,它有可能引发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推动产业换代,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甚至导致资源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可以带动设备硬件市场和节目服务市场的发展,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2003年,国家发改委召开数字电视产业化领导小组会议,同意广电总局发展有线数字电视,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信息产业部与广电总局成立了有线数字电视联合工作组,以加快有线数字电视设备产业的规模化。由于数字电视投入使用时间较短,国外从1998年开始,中国则2002年才开始,再加上这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项目目前还不够成熟。

二、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策略

机顶盒的发放费用、消费习惯和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付费电视内容贫乏,这三点是制约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关键因素。

内容对电视数字化绝对必不可少,而国内制作的电视节目品种单一,吸引力不强。如果数字电视节目源问题在今后几年的开播中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用户对于数字电视的兴趣消失。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研究借鉴国外数字电视运营的商业经验,将丰富的有线频道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加强频道经营许可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有偿频道租赁服务,让更多的专业频道服务者参与数字电视产业中来。

中国大陆数字电视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中国绝大多数有线电视公司缺乏资金对系统进行改造,消费者购买力相对比较低,高昂的数字电视机价格影响了数字电视的普及。单靠原来手中的频道资源来提高价格或加快数字电视用户的增加率,效果并不显著。从目前情形来看,单纯靠市场力量推广数字电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难以在预期时间内关闭模拟电视系统。原因可以归结为6方面:消费者对于数字电视了解不够、消费者的技术疲劳、数字电视接收机价格比较高、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数字电视表现与期望相差甚远导致的普遍怀疑、投资高风险和资本短缺。单一业务不可能推动数字电视,推动数字电视的四大动力是交互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数据广播和有线上网。我国电视市场基数大,送机顶盒的手段只能是短期行为,不可能长久。付费电视运营商要实现赢利,就必须构建一个可提供大量专业化频道的平台,以便吸引更多的家庭用户。

“整体平移”,以小区为单位,免费赠送机顶盒,在推行数字节目的同时完全停止输送模拟信号,增加频道数量,开办电视信息平台与商务平台等,同时每月向用户加收有线电视费。如果仅仅提高图像质量,而没有更多精彩的内容作支撑,数字电视业务难以开展。

第11篇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业务融合信息技术

一、我国数字有线电视的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传统广播电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目前,全国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971座,播出1787套广播节目和2334套电视节目。由于发展空间小、服务方式单一、盈利模式单一,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缺少新的增长点,节目雷同,影响了系统优势和整体力量的发挥。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播电视发展空间在缩小,另外,城市有线电视普及率已达90%以上,发展空间也在缩小。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广电系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而数字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数字电视毕竟是一项新技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能否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运营模式将直接影响到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广进度。

有线数字电视是相对于模拟电视而言的,传统的模拟系统是使用模拟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产生的是模拟的电信号。而数字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产生的是由0和1组成的数字信号。从技术角度解释,数字电视节目可以是以数字方式拍摄、制作和存储的电影和电视,也可以是库存的资料片经数字化处理所制成的电影和电视。

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继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后的又一次革命。20世纪80年代末,为应对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视听享受的要求,欧美科学家们提出了数字电视的概念。然而,数字电视的意义超出了数字电视本身,它有可能引发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推动产业换代,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甚至导致资源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可以带动设备硬件市场和节目服务市场的发展,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2003年,国家发改委召开数字电视产业化领导小组会议,同意广电总局发展有线数字电视,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信息产业部与广电总局成立了有线数字电视联合工作组,以加快有线数字电视设备产业的规模化。由于数字电视投入使用时间较短,国外从1998年开始,中国则2002年才开始,再加上这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项目目前还不够成熟。

二、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策略

机顶盒的发放费用、消费习惯和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付费电视内容贫乏,这三点是制约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关键因素。

内容对电视数字化绝对必不可少,而国内制作的电视节目品种单一,吸引力不强。如果数字电视节目源问题在今后几年的开播中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用户对于数字电视的兴趣消失。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研究借鉴国外数字电视运营的商业经验,将丰富的有线频道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加强频道经营许可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有偿频道租赁服务,让更多的专业频道服务者参与数字电视产业中来。

中国大陆数字电视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中国绝大多数有线电视公司缺乏资金对系统进行改造,消费者购买力相对比较低,高昂的数字电视机价格影响了数字电视的普及。单靠原来手中的频道资源来提高价格或加快数字电视用户的增加率,效果并不显著。从目前情形来看,单纯靠市场力量推广数字电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难以在预期时间内关闭模拟电视系统。原因可以归结为6方面:消费者对于数字电视了解不够、消费者的技术疲劳、数字电视接收机价格比较高、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数字电视表现与期望相差甚远导致的普遍怀疑、投资高风险和资本短缺。

单一业务不可能推动数字电视,推动数字电视的四大动力是交互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数据广播和有线上网。我国电视市场基数大,送机顶盒的手段只能是短期行为,不可能长久。付费电视运营商要实现赢利,就必须构建一个可提供大量专业化频道的平台,以便吸引更多的家庭用户。

“整体平移”,以小区为单位,免费赠送机顶盒,在推行数字节目的同时完全停止输送模拟信号,增加频道数量,开办电视信息平台与商务平台等,同时每月向用户加收有线电视费。如果仅仅提高图像质量,而没有更多精彩的内容作支撑,数字电视业务难以开展。

第12篇

关键词:传输方式;模拟视频;数字非压缩;网络数字化编码

1模拟视频图像传输方式

早期高速公路中的模拟图像传输方式主要是采用点对点的传输方式,利用点对点光端机将视频信号转换成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外场监控图像或收费图像。

此种方式缺点如下:

1)传输距离短,组网方式不灵活,不适应多级联网,无法实现远距离传输。

模拟视频传输方式示意图

2)每个节点均需一芯光纤,浪费光纤资源,系统构成较为复杂,需要矩阵、视频分配器等各类产品组网。

3)设备基本无网管功能,系统设备后期维护较为复杂。

由于以上模拟视频光端机存在的缺陷,随着高速公路监控及收费系统的图像业务的增多,特别是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及联网收费的逐步实施,此种技术已不满足目前高速公路的日常业务需求。

数字非压缩视频传输方式示意图

2数字非压缩传输方式

此方式采用8bit/10bit数字时分复用(tdm)和光纤粗波分复用技术(cwdm)相结合的数字视频传输技术。将外场视频图像通过模数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光端机在光纤上进行多路复用传输,在端局通过局端机将数字视频图像还原成模拟图像信号进行实时监控。数字化的监控图像避免了传输过程中的非线性失真,图像质量较好,且多路图像可复用进一芯光纤传输,提高光纤利用率,节约了光纤资源,采用节点光端机级联式组网方式,可实现多节点无损中继传输。但其仍需要编码器、视频矩阵及视频分配器等设备,网络结构较为复杂,不利于后期维护和网络升级。且其数字非压缩协议各厂家无法兼容互通,无法广域联网。系统网管功能有一定局限性。

3网络数字化编码视频传输技术

根据高速公路的管理体制对图像传输的要求,图像传输的层次是:现场图像——收费站——路段分中心——省监控管理中心等。

高速公路应用h.264编码图像传输方式示意图

目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面临着:

1)应急事件快速处理的要求,需通过对现场图像进行快速分析,快速响应以便进行快速地部署和处理。

2)全省范围内的日常运营管理调阅图像,并且需更好的面向公众图像,为公众出行提供实时道路交通状况,更好地选择自己的出行路线,缓解交通压力,保障交通顺畅提供方案。

此要求图像传输网络能够与高速公路通信专网进行很好的融合,使图像传输能够网络化,全网内实现视频图像的调阅查看,网络数字化编码视频传输技术为其提供了解决方案。

网络数字化编码视频传输技术特点:

1)视频图像处理ip业务化特点,采用h.264算法的对图像进行高压缩比,使视频图像以ip流存在,可在网内调用及面向公众。

2)视频采用双码流形式,现场摄像机出来模拟视频流经过h.264编码设备压缩编码成高码流与低码流。高码流视频图像用于监控屏或监视器进行实时查看,低码流直接在存储设备实现数字化存储。ip视频流利用ip over sdh技术实现在高速公路通信专网内传输。省去视频切换矩阵及视频分配器等模拟视频设备,可通过管理软件实现视频操作网络化(如组播和软矩阵切换),可通过流媒体服务器实现视频图像面向公众服务。通过snmp(网络管理协议)实现对全网内个视频节点信号及设备的管理,如策略制定、现场及远端设备配置、运行状态查询及视频流操作。

3)主流的san视频存储特性,san全称:storage area net-

work,即存储区域网络,包括存储设备、光交换设备及视频服务器。服务器与存储设备通过光交换设备相互连接,通过光纤链路实现数据传输。其数据的读写均基于数据块级别实现,性能优势明显。

4)标准、高质量的h.264编码压缩技术,其能够以更低的数字码流实现更高质量的视频图像,支持d1(720*576),hd1(352*576)等图像分辨率格式,d1格式适用于监视器及普通电脑客户端观看,达到dvd画面效果,同时可为交通事件检测设备提供视频图像进行事件检测,cif格式可用于视频存储,节约存储空间。带宽适应性较强,同样视频质量需求,1.2m的h.264相当于2m的h.263,2.5m的mpeg2,减少对通信系统带宽的占用,更好的适用网络传输。而在实际应用中,数字网络化编码图像传输方式下阶段面临着如下需解决的问题:

1)目前存在各家厂家的视频图像编码方式不同,编码后图像无法实现互编互解。

2)编码后的数字视频图像以ip流在高速公路的通信专网内传输,对通信系统的带宽占用较多,当图像路数较多的时候其组播功能易引起网络风暴,造成通信系统瘫痪。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目前建设及运营的经验,各厂家需互相沟通,开放其编码算法,共同制定统一的编解码协议,实现图像能够互编互解,对于管理范围内超过一定路数的视频图像设置相应的视频转发服务器,避免了全网内传输组播视频图像,造成通信系统的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