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管理论文

艺术管理论文

时间:2022-10-01 00:1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管理论文

第1篇

这里提到的是艺术而不是技术,技术是科学理论的动作化,它保证准确、有效地操作信息,但是却完全程式化,按部就班,缺少个性、创造性和感染力。而个性、创造性、感染力等正是艺术所具有的特质。在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这些特质就是教学操作的艺术化。

(1)用爱的微笑征服学生的心灵

教师应向学生倾注情感,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情感具有强烈的外显性。教学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形式之一,而人的知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绪伴随下进行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待儿童智力发展上认为在: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的智力上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情和感受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绪愉悦的气氛里,智力才会活跃,思维才能始终伴随着教师讲授的“旋律”产生共鸣,去努力学习社会科学文化知识。

(2)要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随着教学内容起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会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的教学组织,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质的变化。例如,课堂上,有些学生疲倦了,我不是马上去指责学生,而是放下原有的话题,话峰一转说:“好!咱们现在开始幸运搜索,看哪一位幸运者被选中回答问题。”学生们顷刻为之一震,注意力马上集中指向老师,精神也振作起来。“幸运搜索”是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的一个固定节目,学生们熟悉也很喜欢,我在这里用上这个“幸运搜索”,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是“幸运”者不是领奖品,而是起来回答问题,这里面又包含着老师对大家暗暗的批评。学生们面对这一局面,一是感到有趣,二是感到不好意思,三是感到紧张,思维和情绪都活跃起来,不敢再倦怠,立即准备答题。

(3)讲究良好的课堂语言教学艺术

教师的口头言语词句操作和语气操作技术,保证了课堂教学优化的实现,语言节奏的快慢急缓、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粗细长短、语气的高低缓急无不是形成课堂教学好坏的因素,而语词语气中的新奇生动、形象可感、诙谐风趣、含蓄夸张等均是形成教学效果优化的精华操作。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副表情、一个手势、一种姿态、甚至进行辅助的一件教具,都可以是进行优化教学的信息传递渠道。

例如,有一次上新内容,讲线段,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条线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直线!”我又问:“什么是线段呢?”学生们面面相视。我走下讲台,不断地指名追问:“你说,什么是线段?”可是谁也回答不出来。正是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什么是“线段”。这时,我转身回到讲台,啪!啪!在那条直线上重重的点了点,高声说:“在一条直线上打两点,这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叫……“线段!”“对,线段就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学生们如释重负,长长舒了一口气,而线段的定义,就在那一刹那间,明明白白地镶嵌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在这里,我故意留下的半截话便是“点拨”,通过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自己说出“线段”这一语词,我接着再推出线段的定义,学生对线段定义的理解也就比较透彻和深刻了。因此,成功的语言艺术,成功的点拨,一定要“点”在关键上。“拨”在精要处,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力体现。

第2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把文言翻成白话,把白话翻成另外一种白话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老在反对讲的同时,又非常注重讲解,因此,我认为笼统的把“讲”看成是“灌”,把讲等同于“注入式”是不正确的。

一般说来,“讲”可能成为“灌”,但并不等于“灌”,关键在于讲什么、怎样讲。老师的讲在学生阅读课文、接受语言信息形成思想和能力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研究“讲”的艺术,科学地分析“讲”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这首先要明确“讲”的位置,“讲”仍然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讲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讲”仍然是培养学生准确的理解力,提高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过去由于我们对讲的艺术注意不够,不重视讲的质量和实效,有时把讲变成了“逐句逐句地翻”,学生感到索然寡味,徒然浪费了课堂时间;有时所讲的内容教师自己也食而不化,学生听起来更是吃力;有时隔靴搔痒正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讲的不少,考生想知道的讲的不多,所以学生觉得听不听都是那么回事。还有的是八股式的说教、标签式的分析,这样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这些教训我们应该记取,要把讲的艺术重视起来,用我们创造性的“讲”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关于艺术性问题很难从教科书中搬用现成的答案,它总是激励人们从实际出发,发挥最大的创造性去孜孜以求。但任何艺术创造又不是主观臆想的,而足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讲”的艺术也必须受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制约,教师必须把这些客观的东西融会于中,经过头脑加工形成自己的创造力,而讲的艺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细致传神,十分感人。其中写到父亲爬上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向左”不仅容易使学生忽略,教师也容易忽略。这里教师应该指出为什么向左,向右行不行?因为他身子肥胖,用双手攀住月台上去是很费劲的,而此时着力的总是右手,所以身子向左微倾,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描写的真切。教师应该从这里指出作者的真情,通过这个细微的动作,渗透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所以,“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就把知、情、义更好的统一起来,这样讲,对提高学生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由此也使我们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讲的艺术的修炼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在教学中进行比较讲解也是很必要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比较能力还很差,教师的比较讲解,对于他们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如宋代游记散文《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引导学生比较一下,颇有意义。《岳阳楼记》即景抒情,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醉翁亭记》通篇都是写景叙宴游之乐,似乎与政治无关,其实处处都是写太守与民同乐,内含着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和对自己政绩的自得之情。两篇文章中后者需要教师的提示讲解学生才能领悟。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这话很有道理。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出确切的提示,进行积极的引导。包办代替固然不可行,但听之任之亦不可取。如何掌握好“讲”的“火候”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功。

第3篇

关键词:乡间侯府富厚堂建筑艺术

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他是清朝的中兴名臣,曾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授太子太保衔。在立功、立德、立言以及治身、治家、治学、治军、治国多方面,他独树一帜,真可谓一代儒宗。与研究本人相比,很少有人从文化艺术的角度研究其故居富厚堂。它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乡间侯府,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一、富厚堂的选址与布局艺术

1、富厚堂的选址艺术

富厚堂的选址既注意宏观方面,也注意微观方面的因素,这座“毅勇侯第”位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富托村,处于湘潭、湘乡、衡山、衡阳四县交界处。放眼望去,平地四周峰峦叠嶂、群山环抱,屋前涓水清澈,悠悠地向东南流去。富厚堂座西朝东,背依半月形鳌鱼山。后山上树林茂密、古树参天、四季常青,百鸟飞鸣于其间,远方是一大片田野,视野极其辽阔。屋前有一半月形的荷塘,形同聚宝盆,四周自然环境极为优美。遥望富厚堂好像坐在一张大椅子上,建筑与自然巧妙融合,这正是民间所说的风水宝地。

2、富厚堂的整体布局艺术

富厚堂总占地面积四万多半方米,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整个建筑沿中轴线对称,砖木结构,具有宋、明回廊式古建筑群的风格。它由全宅围墙、宅东门、宅西门、门楼、宅南的求阙斋和归朴斋两栋藏书楼、宅北的艺芳馆藏书楼、八本堂前后进主楼、思云馆、缉园等建筑组成。富厚堂有东、西两个入口,进门后是一个用花岗岩砌的半月形台坪。台坪外边缘砌有旗座,用于插旗。紧靠台坪外的是一个由跑马道环绕的半月形莲塘即张大塘。台坪内侧是门楼,仆人的住房、轿亭和马厩。门楼后面有一块宽阔的内坪,门楼正前方是八本堂前后进主楼,两边是藏书楼。南边是两栋藏书楼,较长的一栋藏的书籍,称“求阙斋”,较短的一栋藏曾纪泽的书籍,称“归朴斋”,两楼间走廊相连。北边是曾纪鸿的藏书楼“艺芳馆”、门楼两端修走廊与主楼、藏书楼相连,形成回字形走廊。门楼外檐的墙向两端延伸,直至后山形成一周围墙。前后进两主楼以天井相隔,以过厅相连;在前、后进主楼和求阙斋、归朴斋藏书楼之间修建了花厅;在芳记书楼外侧挖建了荷花池,池中有一个三层的八角亭,以曲桥与岸边相连;在后山围墙内修建了“存朴亭”、“炮台”、“棋亭”、“鸟鹤楼”,围墙外单独修建“思云馆”藏书楼。这些形成了富厚堂以“以堂为主”,回廊为仿宋、明风格的园林建筑群体。它在造园组景时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建筑、山水、植物配置等问题,突出各种自然景观的特色。整个布局严谨合理恰到好处,疏密有致,形成典型的四合院式园林建筑。

二、富厚堂的建筑艺术

1、建筑的功能美

亚当.斯密曾说,所有艺术品的美感都源于其有用性,任何艺术品只有经过精妙地设计,既符合审美要求又具有使用性,才会更受人们青睐。他还具体讲到,居室的规则有序会给观察者带来,而它的便利性起到的作用毫不逊色[1]。也就是说,建筑艺术更需要与建筑的使用功能相结合,给人以功能美的享受。富厚堂建筑群防雨、防潮、采光、通风、防尘、防虫等功能齐全,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高超艺术。富厚堂的建筑屋顶用半筒形瓦严密接合,形成凹凸曲面富有美感,同时雨水能沿着凹曲面瓦槽即滴水顺流而下,从而防止雨水渗漏。层层向外伸出的飞檐使雨水远离墙壁,屋檐上翘使屋内仍有充足的光线,故这座木构建筑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而不毁。屋顶层层凹凸曲面如一层层羽毛,层层屋檐向上翘如腾飞的雄鹰,飞檐重叠,重楼叠嶂。四周设置花格窗使屋内通风透气,明亮干燥,透过漏窗,室外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阳光斜射漏窗,室内光影迷离斑驳。室外园林中设置的长廊既可遮风避雨,又可分隔、穿插、连接园林中各景点,使各景点层次有秩。正是长廊与园林内各景点巧妙融合,使富厚堂园林建筑成为美的整体。藏书楼是富厚堂的核心,其构造极为特殊,藏书楼的建筑在防雨、防潮、防尘各方面都有周到的考虑,以保护书籍。藏书楼底层以花岗岩为柱,可防止白蚁浸蚀;二楼的走廊设在书楼的四周,可用来晒书;三楼五间书屋,设置漏窗,使室内四面通风,可以防潮湿;一至三楼通体用青砖,都修有上下书籍的专用通道。整个建筑的实用功能之强与建筑艺术之美融合得天衣无缝。

2、建筑的古朴和谐美

在修建富厚堂时,已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授太子太保衔。此时正是他人生中的顶峰,按常理,其重修故居应当极尽华美。而富厚堂虽是侯府规格,有雕梁画栋,但毫不张扬,绝无富丽堂皇之感。它以石砖土木为结构、采古典回廊式风格,看上去古朴大方、色彩素净明快。

荷叶盛产花岗岩,杉木也是南方最常见的木材,青砖和半筒形小瓦在当时是南方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土坯砖就是用泥土稍加工制成,工序很简单。富厚堂建筑因地取材,绝不奢华,其主要建筑材料采用花岗岩、杉木和土坯砖、青砖、青色半筒形小瓦。漏窗、窗框、屏风、门框、廊柱、梁等建筑结构上广泛地利用杉木;墙壁基本上就是由青砖和土坯砖砌成;建筑物顶盖的都是青色半筒形小瓦;廊柱的底座、门楼外的台坪、台坪外缘的插旗座、部分门框、园林内的小石路,甚至藏书楼一层的廊柱等都是用花岗岩建造,既坚固耐用,又体现了建材的朴实美。富厚堂整个建筑没有精细的雕梁画栋,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门楼前也没有狮子,门枕石与普通老百姓家一样四方四正的,没有任何修饰,雕梁画栋非常朴素,门框顶部两边雕刻的“如意纹”显得朴素大方。漏窗、廊柱、长廊和屋顶作为富厚堂的主要修饰。廊柱和窗格等距离地安在走廊的两边,给人一种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感,看到整齐的廊柱和窗格,使人心情愉快。漏窗(俗称为花窗)是富厚堂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这里的木制漏窗中间以细木构成方格、菱花、如意纹、冰裂纹等各种图案即棂子,粉墙漏窗多以植物花卉虫鱼鸟兽等自然形状的图案为题材,木制漏窗与粉墙漏窗有机结合,图案既朴素又美丽,同时饱含耐人寻味的幽雅情调和象征意义。屋檐层层外伸,顶上铺盖青色半筒形小瓦从上往下一层一层地铺下来呈鱼鳞状,阳光射在上面闪闪发光。富厚堂这种质朴、淡雅、古拙给人一种最纯真的古朴美。富厚堂建筑的色彩主要有青、土黄、黑灰、灰、白和朱红色组成。以大片青砖墙和土坯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半筒形小瓦,朱红色和木纹本色的梁柱、栏杆、漏窗。灰白相间的花岗岩石柱、门框、园林中的小径与青砖的青灰色墙面和土坯砖的土黄,与内部装修的朱红色形成对比。青色与土黄色墙面相配衬托了室外花草树木,建筑与花木随着阳光因位置与强弱而形成的投影,组成了无数变动的景象。整个建筑群没有五颜六色,色彩的基调以青色为主,给人一种优雅素净明快之感,建筑色彩的和谐美跃然其间。

3、建筑园林的意境美

富厚堂是仿周代诸侯泮宫(学宫)风格建造的“侯府园林”,在立意上着重诗情画意的境界和人文气息,这些在建筑上创造性地反映出来。泮宫即学宫,泮者半也。因古时学宫前面有一半月形水池,故称泮宫。《监利县志》载,原泮宫两庑戟门,高堂深院,静谧典雅。院中古柏参差、倒映一泓池水,虬枝古干,郁郁苍苍,人称“泮宫翠柏”。富厚堂屋前屋后大量种植柏树、翠竹与荷花。《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象征着主人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竹杆婷婷玉立如君子,竹子内空外有节,象征虚心有节和高风亮节的品格。这种品格与做人的应有气节联系在一起,已成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权、永不屈服的精神象征。荷花则十分高雅美丽,清香远溢。周敦颐在《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是清廉、高洁等高贵品格的象征。这些在给人以美的享受时也陶冶人们的情操。早晨,站在后山的炮台上,可见涓水东南流去,与朝阳相接;门楼前的荷花含苞欲放;堂内古樟枝叶茂盛,绿树浓荫;朝阳斜照富厚堂,金光闪烁;层层屋檐四角上翘,犹如一群正要腾飞的雄鹰,有积极向上之意,预示着后代辉煌腾达;四合院内山水交融,古木参天,亭阁相映;后山小石路连接着各个亭子。千年古樟黄绿色的花盛开时,樟花清香,百鸟欢跃鸣叫亭间。夏天夜间站在台坪上,此时半月塘的荷花已开放,月光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的宁静,微风吹来使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整个建筑群与山石花木处理得恰到好处,建筑空间与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任人遐想,会有一种无限舒畅之感,其建筑园林的意境美语言难以表达。

三、富厚堂的建筑艺术与文化水融

建筑总是渗透着民族文化。[3]的家族文化、湖湘文化乃至儒家文化贯穿于富厚堂建筑的各个角落。本人是一代儒宗,富厚堂从建筑艺术角度反映了他的哲理思想,同时,又以建筑艺术的形式给后人立德、立言,激励后人建功立业。

富厚堂门楼前有一个半月形的花岗岩台坪,坪外是半月形荷塘,这是仿周代诸侯泮宫(学宫)风格建造的“侯府园林”。《礼记·王制》曰:“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2]周代的大学设在郊外,往往四周有水,形如壁环,天子设的为“辟雍”,诸侯设的为“泮宫”。富厚堂是名副其实的学宫,它有“求阙斋”、“归朴斋”、“艺芳馆”和“思云馆”四座藏书楼,其藏书曾达三十多万卷,超过近代史上著名的四大藏书楼[1],是我国近代私人藏书第一楼。这四座藏书楼是富厚堂建筑的精华所在。把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很重视藏书楼。南、北三座藏书楼通体是青砖,作为正宅的八本堂反而与一般民间住宅相差无几[2]。富厚堂采用四合院的结构形式,而这种形式住宅有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内向院落小环境,这样保持了住宅所特别要求的私密性和家庭生活所要求的安宁。[4]也为子孙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富厚堂成为读书的净土,在建筑艺术中集中体现了的修身治学思想。匾和对联装饰建筑物是我国的传统,可为建筑平添浓厚的书香气息。富厚堂有大量的内匾和对联,其内容典雅精辟,书法刚劲有力,与庭院相映,使整座建筑充满着诗情画意。前厅神龛上有“八本堂”匾,所谓八本是指曾家的“八本家训”: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已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烦恼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堂上挂着一幅:“战战兢兢即生不忘地狱苦,坦坦荡荡虽逆境亦惕天怀”的对联。其它的亭院都有匾和对联装饰。这些内匾和对联从形式、色彩、字体到内容,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熔语言与艺术于一炉,使整个建筑充满着生机,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花厅有的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孝、宝”,这意思是勉励子孙要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地、孝敬与睦邻兼顾。这些都精辟地反映了家族的修学、养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同时也是湖乡文化和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还经常教育儿子,“莫作代代做官之想,要做代代做士民之想”。虽然他本人已成为了清王朝汉人能做的最大的官,在这种人生顶峰时期,他却居安思危,在偏僻的远离政治中心的荷叶修建富厚堂。堂内有大片的菜地,种植大量的竹柏,住宅建筑古朴大方而藏书楼却十分讲究,体现了坚持“以读书为攻,以耕地为守”,进退兼顾的辩证思想。这也与儒家要求的生活简朴、虚心谨慎、世代学习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可见,整个建筑群既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又达到了艺术与文化的水融。

四、结束语

建筑艺术是使用功能、艺术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现实生活中,建筑风格和园林设计的雷同现象比比皆是,没有将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去,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就没有历史文化的厚度。富厚堂的选址和布局与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就地取材,在建筑结构上实现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建筑与装饰能汲取乡土文化与民间艺术的营养,建筑形式生动活泼,富有乡土气息,把传统文化的古朴与和谐贯穿其中。富厚堂为现代建筑园林设计树立了一座文化的丰碑。同时,富厚堂也是解读的家族文化、湖乡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一把钥匙。从某种意义上说,富厚堂是儒家文化的缩影,要领略其建筑的艺术意境,必须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故毫不夸张,富厚堂不愧为一座艺术与文化的殿堂。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吉林大学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P181-182

[2]孔子等著.四书五经.昆仑出版社.2004,P763-764

第4篇

一、承传与创新

《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相同,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强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蘸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木兰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因为替父担忧,替家担忧。《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争之事,写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妇女弃织从军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彩照人,展现了中国女性深明大义的高贵品德。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错,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后人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二、简劲与细腻

简劲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简劲在《木兰诗》中时带有一种原初色彩的内在活力,因此,既简练,又显得粗犷豪迈、浑厚深沉。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30个字就十分简劲地叙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其中“万里”二句,写出木兰跟随大军,飞奔塞上。一个“飞”字既写出战事的匆忙,又写出转战南北、经历的关塞山峦之多。“朔气”二句,则形象地概括了木兰所处的战争环境,从而衬托出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将军”二句,则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木兰十年不平凡的戎马生涯。这些简劲之笔,以少胜多,不仅写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终于凯旋的经历,而且写出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诗的结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拟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巧妙与代父从军的勇气,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她内心的自豪感、自信力。

《木兰诗》更不乏细腻的铺叙之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不吝惜笔墨,巧妙地写出了木兰匆忙而主动地准备行装的过程,对于惨烈的战争,字里行间毫无沉滞之情,笔调相当轻快,显示了木兰代父从军意志之坚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评论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的确,这里的铺陈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宜于咏唱,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紧张气氛。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写征战而紧扣儿女之思,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细微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细腻的情怀,从而进一步更为深入地表达了木兰对于家庭的感情,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心灵深处兴起的波澜。这种不满足于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以发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索。

三、叙忧与状乐

《木兰诗》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写忧,后部分写乐,忧是乐的反衬,乐是忧的归宿,从而深刻揭示了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寄托着北朝人民良好的愿望和对融融而乐的幸福生活的憧憬。《木兰诗》先写木兰停机忧叹,造成悬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问答,排除了儿女之思的狭隘情感,从而突出了木兰为失去和平宁静的男耕女织生活而忧虑,而叹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淳朴纯真的女性焦躁不安的心。时局不安,军情紧急,家庭处于危难之中,这是木兰忧心如焚的根由。困难当头,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从军驰骋万里。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是木兰忧虑而引发的情思,并终于化作了行为。在从军途中怀念爷娘的感情,其实还是隐隐忧思的阵阵侵袭的流露,忧的是自己的代父远征能否换得家庭的安宁,忧的是自己这家中具有劳动力的人一走会不会给爷娘带来繁重的劳动、持家负担,让仁慈的爷娘倍受精神的折磨,相思女儿而又不得相见。写忧使诗的内容更现实化,使木兰形象更丰满、更亲切。“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归心似箭的表白,不是更让人产生共鸣吗?

第5篇

一、现代基本设计课程与传统教学艺术设计教学的区别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其教学内容包括编排设计原则、编排设计原理、编排的视觉流程、编排设计的形式法则、编排的基本类型、文字的编排构成、图形的编排构成及现代编排设计的发展趋势等。通过在版面上对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条理性的把握与运用,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使版面编排获得良好的诱导力,更好地突出主题,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产生感官上的美感,达成最佳的诉求效果。

1.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编排设计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信息传递媒体单一,教师靠口述和板书及有限的范围在一定时间内,往往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结论,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欣赏国内外众多的优秀设计作品,更无法从多角度、多环境立体而全面地分析其创意形成的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抽象后形成的知识少,实际上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全面探索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无疑为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同样的时间内,课件以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结合的方式运用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的结论,从而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和各个侧面,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深入性。

2.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变化

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设计。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科内含智力因素的信息源。传统的编排设计教材都是以教为主,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学生利用它学习自由度不大,灵活性不强,而且难以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向新知识结构的有效迁移。多媒体是一种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及构建知识结构的,它的信息组织方式是一种非线性结构——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空间,既注重学科的基本内容,又包括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知识的结构,使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完善的结合。这种采用网络化结构来组织的教学内容,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层次的构成一种网络系统,系统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教学内容在结构的变化使学习的知识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多角度、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设计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种知识,灵活地利用它们进行设计,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

二、电脑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

在电脑艺术设计色彩学习中,对呈现知识的框面艺术设计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美术设计者,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是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AdobePhotoshop软件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在作业的制作上,可免去学生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便于比较,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多的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炼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艺术设计过程的变化

我们曾以客观物质材料来塑模型,召集我们已逐渐步入虚拟实境的时代。计算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它又与周围的环境、开发商及使用者构成另一个系统。这样的系统环境下的工作带来设计者的思维及工作方法的一系列变化:传统的设计程序是被化分为几个阶段,即分析—构思—制作—选择—评价—再修改制作—再选择定案的过程,设计者必须亲历每个部分,参与每个过程,自身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设计者不但要有良好的设计思维,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多种制作方法与手段;而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时,情形就大有改观:设计人员只需作好满意的一个或几个供选择的构思或创意,剩下的工作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通过指尖点击鼠标传递设计人的意旨,就可获得形象色彩俱佳的设计稿来。免去了作者许多亲身制作之苦,也往往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作者可得到多种质感的表现效果。设计者运用计算机材质库中所提供的材料肌理,使它与制作的图形或文字结合,通过视觉产生软硬、粗细、明暗、透明模型等对比的变化效果,来确定并有效地进行形体、模块的重组构造,方便地改变开头色彩等,还可利用计算机内多种摄影特技技巧,造成特有的动感效果,达到精细的设计作品,使其层次感、丰富性移样化更为突出;而在立体的设计中,设计者更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机功能可以将每一条曲线,徒刑模数精确计算出并能虚拟实境表现出来,显示出模型的最终效果。设计者亦可以加入动画设计,使物体处于运动之中,观察设计物体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关系,及时调整设计构思,这样的设计过程生动而直观。无论是二维设计或是三维设计,图像或图形通过数字化后的高速传递,一切都变得那么轻松自如。在这当中设计者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也贪图到变化多端的设计手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和思维理念,更能贴近于生活,融入于时代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也给设计者提供了另一种巨大的新鲜设计空间:设计者一方面,既可以取材于身边的或其它地方的现成材料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工具的输入加入设计,又可加入音乐,声响等情景资料丰富设计内容;另一方面,可在虚拟的实境中建立三维模型进行多媒体展示等等,按自己意念显示出个性和多样化。此时的设计者已成为设计元素融入设计作品当中,将在传统的以设计作品的静态表述变成了如今动态空间的多维设计表述,形成人机互动的局面。

四、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构想

现代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课程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联网,协作讨论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有特点的教学方法——不但师生之间可以交流,而且学生之间实现了交互协作——协作形式有可能是文件、数据、也有可能是语言、图形、图像,为启发引导式教学创造了共同讨论交流的条件。我们把这一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并作了一定尝试-针对电脑编排创意设计课程课题的提出,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宣传手册的整体形象设计,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整体设计方案一套,通过竞标,点评学生的作品,挑选出最佳设计方案,经集体讨论评估使方案得以完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选课题的设计。

第6篇

(一)思想活跃,但缺乏思考问题的基础。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思想跳跃性比较大,但同时也赋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

(二)情感丰富,好恶分明。

艺术类学生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极个别学生甚至表现为情绪化突出,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艺术类学生是个特殊群体。他们个性自由、随意,衣着、发型总会与别人有所不同。

(三)自我意识突出。

强调个性化发展,社会化程度不高,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学生的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学生行为散漫,由此又加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文化基础较弱。

艺术类学生人学考试特殊,设置的是专业、文化课两条线。但是专业课程占的比例比较大,文化课程仅是作为辅助课程来开展的。因此相对而言,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面较窄,考虑问题时思想深度不够,文化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的优秀文化遗产不能较好地继承和吸收。

(五)融入社会的机会较多,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对他们来说专业课成绩至关重要,所以任务重、压力大。在上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时,教师感到难以适从,学生也感觉苦于应付。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学两难的境地。

二、新时期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这个定义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为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支撑的主要有: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景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刚进入学校的艺术类学生,因综合素质较低,自我约束能力差,以追求自由和张扬个性为理念,不愿意遵守大众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导致迟到、早退、旷课、打架、夜不归宿、顶撞老师、等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群体,需要从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入手来渗透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价值、人的潜力和个别差异,强调情感和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学习自主性等。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表达。

三、新时期艺术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当前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过分强调统一严格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艺术类学生局部的特殊性;只是注重形式教育,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他们的教学内容很多程度上的一刀切,没有针对学生自己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欠缺的。因此,根据当前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艺术类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一)、学校要为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

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学习环境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墨子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着变,其色亦变。”荀子主张“求贤师”、“择良友”。艺术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还是在学校,因此,校园氛围与环境对营造高效的学习环境很重要。加拿大著名学者、幽默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经指出:“对艺术类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他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自己的积极活动,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学到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感到被疏离,觉得无法融入学校的学习情境,或者学习风气也不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他就很容易受影响,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并发展有效的学习技巧的潜力很可能会减小。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多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国外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

(二)、强化自主学习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他们对自身能力自信,相信努力的重要意义,这可能使得他们能更有效地利用学习策略,例如:元认知策略、记忆复述策略、控制策略等等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则缺乏自信去应对困难,甚至放弃努力,这样也更容易使得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中遭受失败。因此,强化自主学习效能感,它不仅影响艺术类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还可以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源泉。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惬意,是如何需要。这些都可以说明人有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的心理特点,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例如,近几年流行的“愉快教学研究”、“素质教学探讨”,都是以人为本,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乐意学的好方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热爱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让他们明白自主学习的要性,不仅关系到大学期间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关系着未来的适应社会能力。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主要涉及到的是吹拉弹唱等技术活,要把这些专业性的技能与文化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文化课程中融入技术课程,培养他们将文化与艺术相互结合的兴趣。

第7篇

时代在变迁,审美在转型,这是客观事实。在八届国展的工作会议上,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出了国展评审标准,即书法篆刻作品的创作必须遵循书法艺术规律。一是艺术的历史传承性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二是表达性情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三是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统一性是艺术繁荣的标志。四是唤起美感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北宋提出“文道两本”以来,“文以载道”是历代文人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而“技进乎道”是历代文人从事艺术的本体认识,即经技进入艺,从艺升为道的层面,从而完成从自觉文化到文化的自觉的历史进程。与绘画一样,当代书法创作的形式,技巧的递变,都处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这种“时空差”和它的受众空间,提示我们在当代“散乱”、“多元”的各种流派的形式语言与技巧的异化中需要按经典规律不断醇化与锤炼。

世纪初的艺术观念丰富又复杂。东西方文化两大体系的冲突,对书法艺术的母体的挑战使书坛出现了传统古典型、现代审美型和前卫探索型多种现象。我们不能不进行以下思考:当代书法创作审美定位的历史背景、社会心理与思维模式;当代书法创作审美的参照体系,它的前瞻性与边缘性;当代书法核心价值的现代文化特性;当代书法创作审美的评判机制。

审美文化的重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净化人的灵魂,培养良好的素质。传统审美向现代形态的转变,首先,它的创作与接受对象都发生了变化,由文人艺术向大众艺术转化。为此,它的内在机制也必须相应转换。就书法而言,改变群众运动状态,强化学科建设,提升艺术作品的学术含量。其次,审美转型带来传播方式的变化。理性与感性的分裂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程式化、平面化的大众娱乐艺术占据了人们的审美心灵,它与在竞争加强社会中的广大市民心态正相契合。因而,书法创作心态的浮躁、浮动、浮面,产生了“文化快餐”效应。再次,社会生活节奏变化不仅是文化现象,也是审美演进的重要特征。盛唐文化豪放激越,当时都市生活节奏轻急热烈,车马火热,故出现了书法之“狂草”,舞蹈之“胡旋”,乐曲之“急竹繁丝”。

书法艺术的追求是“意”的追求,不应该停留在形的摹写或重复。我们看古代经典书作,不难看出创作者的独特个性与激越情绪在作品中显露的意境、神韵和气势。王羲之写《兰亭序》“志气和平,不激不厉”的飘逸脱俗的神韵是东晋士大夫顺随自然的道家思想的表现,颜真卿追祭从侄季明匆匆草就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他有感于巢倾卵覆的巨大悲愤,览于文,显于书,进入感性的忘我境界。坡《寒食帖》中将颠沛流放的苦愤倾注于艰涩豪迈的笔触中;杨凝式《神仙起居法》道出作者佯狂避世的深切悲哀。

意随字出,书随意深。大凡高明的书家都是从写形寓意,挖掘深层内涵,到达写神赏心之境地,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状物抒怀!

现代中国的书法艺术经历着历史上最大的动荡。纵向历史的封闭单一与横向时代的交叉多元形成冲突。不同的文化参照塑造出不同档次的艺术家。古代大师的书法作品是与古人的文化心理相默契,是由历史的情境造成的。审美价值的标准是有时间性的。当代书法家就应在这一点上观照当代文化,建立新的价值标尺。新世纪的社会心态是向往新奇,追求个性。传统古典主义的“不激不厉”的冲和之气将会适应演变。“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审美将强化,发展到“唯观神彩,不见字形”的现代浪漫色彩。所以当今是个“写意”的时代,“造虚”的时代。书家追求将是更多的开拓、强烈、抒情。如古人所说:“格调情怀为第一性,技法乃第二性”。故当今书法创作将在格调、内涵、情趣上做文章。注重精神性。反对创作的平庸化,媚俗化,以豪阔自如的心态抒写自己的灵性,提升写意层面。一般地说,它会表现出四个特点:(1)挖掘中华民族深层的本能气质,追求更多的意趣韵味。更多地写心、写意、写个性、写我神。(2)求动思流。在书法体类上将寻求个性能高度发挥,自由奔放,表现内在自我的草书为主。篆、隶也“行草化”。以侧险浓淡求飞动,求节奏。功夫字已不复多见。(3)宣泄更强的阳刚之气。必然碑帖结合,风格多异。书风注重宽博雄强,飞动朴茂。(4)两极推进的思维定势。由于人们的视觉心理(从承前到追奇)与社会心态构成的影响,决定了书法艺术创作的两极推进,传统的更传统、现代的更现代。多元的生活决定了多元的书法形态,节奏加快,周期性短。当前各类书艺(包括硬笔书法、刻字艺术)形式风格大胆探索,百花竞放,是书法艺术进入电脑时代后与实用功能距离加剧拉大的时代。中国书法将以新的东方艺术风姿进入世界文化圈。

我们呼唤时代经典,呼唤审美的崇高,也呼唤艺术包容。以对当今主流文化的命运思考,来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书法近30多年来的发展其核心是重建书法现代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书法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一种情怀。我以为,艺术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对客体的升华与超越。当今书坛呼唤现代人文关怀!看重文化品格的铸造!圆融应该是道法自然式的终极境界。所以说书法的终极境界是一种自然圆满,得大自在之所在。达到心手双畅,翰逸神飞的境界。

当下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当前,一是要维护全社会文化利益的公平,体现现代人文关怀;二是要坚持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维护民族文化、面对当代消费文化的挑战,我们要努力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促使社会审美向高雅型转化。这就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引领一种审美价值评判尺度,召唤文艺责任的回归,引领国民精神的提升,以实现文化的审美本质与审美理想。而要完成这样的提升与责任,作为每一位书法艺术工作者应该而且必须做到——阳光下感恩时代,文化中敬畏传统,民生里关爱大众。

第8篇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新时期。我们周围的一切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宽带、互联网技术使得全球的时空变小,让人们的视野得以扩大,思维更加活跃。无线移动技术正悄悄地改变我们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由此产生的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对高校的学生工作形成挑战。同时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高校体制改革,就业方式转换,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等等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学校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怎样更加科学规范地管理好学生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点。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独生子女,个性强、思维活跃成为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因此,我们在管理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建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在侧重理工科的综合类大学中,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一是工科学生逻辑思维强,但思想有时不够活跃;二是工科学生在长期接触枯燥的数字公式后,渴望在平日里接触一些能够使身心放松的东西。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同时利用一些艺术渠道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管理中多一点艺术成分。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二、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艺术化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变“管理”为“引导”

要搞好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引导”。一方面,作为学生工作管理干部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严格贯彻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努力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努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远大志向和培养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特别是注意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既奉献社会,又完善自我。

2.通过不同渠道让学生接触艺术作品,在理解艺术的过程中得到教育

(1)通过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电影来启发、教育学生。例如《阿甘正传》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娱乐教育片,可以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使学生管理做到轻松又不失效果。

(2)利用网络来实现管理艺术化。现代社会的网络化特点越来越突出了,在网络上就可以足不出户实现一些操作,对于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利用网络来学习娱乐已成为常事。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快捷渠道来进行学生管理。如在学校网站上推荐一些名片名曲来供学生欣赏,同时可以通过人人网、微信、QQ群、飞信群等及时了解学生的观后感,从而进行相应的思想、心理上的指导教育。

(3)重视平日里组织的艺术活动。目前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开展了一些相应的艺术活动。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些活动背后,学生学到了什么,意识到了什么。应该让学生既得到娱乐又得到教育。让他们在娱乐中多思考,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再度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在管理艺术化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因为那些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天之骄子们,在学习上的激烈竞争,使他们很少甚至不愿拿出时间去参加娱乐活动。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单调乏味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状况,鼓励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勇于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开启学生学习的新思路,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2)及时听取反馈信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想活跃。同一部艺术作品他们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看法。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及时听取、了解他们的想法。教师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充分尊重学生,体现“因人制宜,有疏有教”的原则。正确的思想加以鼓励,偏激的观点与认识加以拨正、引导,起到一个反作用的效果。让学生对人生、思想、前途、事业、社会等,都有所思考。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能够很快地理解艺术作品内在含义,并给学生做出指导。

4.学校规章制度的相关制定为管理艺术化提供广阔空间

第9篇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历经三千多年苍桑总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表现出永保青春的强大的生命力。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群星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如何科学衔接传统与创新、创新与流行之间的关系,这是书法文化发展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更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至今仍引人入胜。大篆、小篆、隶书(如前)都有其传承与演变的轨迹,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与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隶书”作为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朝“汉承秦制”“秦篆汉隶”,汉朝隶书发展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草、行、揩都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民间习隶书的热情蔚成风气。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汉字的象形形态,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汉隶脱胎于篆书又大异于篆书,是从笔画到结字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汉隶具有波、磔之美,创“蚕头”、“燕尾”笔法,用笔方、圆、藏、露诸法齐备。同时它又为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遵循着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

流行书风该如何认识啊?笔者认为流行是传承和创新结合、推进社会文明的结果,流行书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书法艺术极至之法,流行则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会合的“贝多芬交响曲”。历史上流行书风是因其释放了书写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视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据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去创新与发展是书法文化的生命。流行书风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新书体书风,脱离社会需要虽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时,但终归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结下深厚的根源,格调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结绳记事适应人类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适应中华一统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华大地迈出了书同文的坚实脚步,隶书、草书都顺应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书写便利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草书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其后产生于汉代的草书,西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东汉章帝甚喜爱,因而名“章”草,章草传承了隶书的笔画形迹,仍有波磔,字字独立不连,实际上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杜度、催瑗便是东汉章帝时代闻名的章草书法家,汉末张芝传承章草又进一步“草化”,将上下字的笔势牵连相通对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和假借,而创今草。张旭,怀素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心灵之音”得到神灵极至的发挥。通观古今流行书风无一不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晶。

楷书是数千年书法文化中应用最广与流行最持久的书体,草书是扬弃了汉隶的规矩追求书写速度,至今的简化汉字无不得益于草书创造性的书写艺术。魏太傅钟鹞对楷书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横代替“蚕头”、“燕尾”又融入篆书、草书中的圆笔法使楷书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书写艺术,新体楷书很快得到了推广。又如流行至今的行书据说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其法盖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刘书人称“风瞻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王羲之创造的行草继承古迹中古掘朴质的风格为妍美流便的新书风格,古人喻之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博采众"美,熔铸古今”,其神韵超逸的《兰亭序》倾倒千载书家,可见流行书风不仅是当代的更是历史和未来的,不仅是书家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不仅是别出心裁,而是高超传统艺术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结晶。不是书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

三千年历史长河,书法明珠荟翠,有承仓吉启秦篆、金钿落地,芝草云团的石鼓文。有骨气风匀,方圆妙绝的秦小篆,有无妙不臻,诸法齐备的汉隶,有承前启后美妙简捷的钟鹞楷书,有王羲之贵越群品的行书和张芝、怀素、孙过庭腾芳飞彩,超妙入神的草书,有满目珠玑、险峻峭拔、魅力千古的魏碑,有法度谨严,筋骨齐备的颜、柳、欧、赵等楷书,有风樯阵马意态昂扬的苏、黄、米、蔡、……。数千年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书法的每一个创新都记载着中华文明进步的脚步声。

有的书家惊叹“书法的危机”,这是对书法艺术发展前景迷茫的呼声。实际上书法艺术的发展必须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中去寻找归宿。书法艺术是个大概念(不应局限于毛笔、钢笔为工具的狭隘范围),书法艺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大课题,在改革开放,世界流行中文热的今天,书法艺术更加前景无量,继承与发展书法艺术,需要千百万书家努力探索。

第10篇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显示形象。在阅读训练时,引导学生再造想象,运用多种表象去补充视觉表象,从而把课文所描绘的事物或现象展现在眼前,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成为可感知的画面。

直观演示。通过观察小实验、实物的图表等,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它引导学生从感性具体出发,建立抽象概念,它还是直觉思维形成的基础。“生动的直观不仅是艺术认识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哲学和科学认识的必经途径;但哲学和科学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概括,而艺术则从生动的直观到形象描绘。”(注:黄济著,《教育哲学》第228页)

形象描述。运用形象化语言,具体说明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或联系语言的丰富表现,学习听说读写的规律性知识。

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包括创设有利于听说读写训练的情境,以及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文字等。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必然要对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如果说逻辑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主要借助于抽象概念的话,那么形象思维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主要伴随着具体形象或映象。”(注:华岗著,《美学论要》第93页,)以“得意洋洋”(五、六年制第三册《美丽的公鸡》)的词义教学为例,可以这样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彩图,让学生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起头,张大嘴巴,圆睁双眼,挺着胸脯,扑打翅膀,翘起尾巴。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公鸡是怎样想的——“自认为很美丽”,“要比漂亮我第一”;说说公鸡是怎样做的——“整天”唱,找啄木鸟、蜜蜂、青蛙“比比谁美”。最后,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得意洋洋”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联系公鸡骄傲自满的形象,认识“得意洋洋”这个词的感彩,明确使用的范围。

每个词语都是概括化了的。以上的词义教学,借助事物的形象,引导小学生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明确概念。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事物的形象成为小学生抽象概括的感性支柱,促使他们顺利地登上概括思维训练的台阶。小学生的思维,需要形象的伴随,形象又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深入与展开。

二、情感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教师的情感居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情感起诱发和培养的作用,具有推动力。首先,教师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和气氛,以情感人,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谐,产生共鸣,置学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之中,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怀。其次,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里,始终伴之以双向的情感交流。这具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教师沟通学生与课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情与理是密切相关的,文章一般是情与理并重,学生也是动情才能晓理。最后,情感具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与学习,其主体往往乐学不疲,其乐无穷,并且思维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学生的情感活动是以感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和抒发。这是因为,情感和形象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引感,情感的激发使形象更鲜明,而鲜明的形象又将推进情感的激发。情感和形象就是这样相互促进。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就能深入理解有关词句所特有的感情。这样学习语言文字,有别于单纯训练语言技巧。学生在阅读训练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明晰形象,引感,领会意境,从而使教材的思想内容化为春风甘霖,滋润小学生的心田,塑造美的心灵。

三、直觉性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判断的认识能力。比如,在几种方案面前可以凭直觉判断优劣,观看一部作品后可以凭直觉判断它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直觉是对整体情境的把握。近代认知心理学则把直觉看成一种再认识过程,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具有问题解决意义的答案过程。直觉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由于人们的知识、经历、性格等各不相同,各人直觉判断的可靠性、准确性也有较大的差别。直觉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能力和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以及已有知识、经历、环境影响、个体特征等等在短时间内的整体显示。”(注:周义澄,《科学创造与直觉》第115页至116页,)“可以把灵感、猜想、预感等心理想象看作是直觉思维的表现。”(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第554页,)直觉思维在科学发明创造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直觉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作为一种脑的机能,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的所有领域。”“凡有直接的综合判断这种思维活动的地方,凡有创造性认识与行为的地方,都有人的直觉活动存在。”(注: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第389页。)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不例外,教与学双边的直觉活动活跃,形成了直觉性的特点。

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从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到课堂教学都充满直觉判断。特别是在几个重要的教学工作环节,直觉思维特别活跃,生机勃勃。这几个重要的教学工作环节是:

科学地加工处理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按一定的体系进行编排,逻辑顺序严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钻研教材,有别于阅读一般的文章材料,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重在实际运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科学地加工处理,包括合理地组合,适当补充,进行科学的再加工,使之成为适合教学活动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的直觉判断,就像导演处理剧本一样,进行艰苦的再创造,发挥创造性。至于对相同的教材,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则更需要教师的直觉思维。

巧妙地驾驭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结构完整而又合理,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登攀。编制课时授课计划时,教师要灵活安排教学环节,而且要有预见性,包括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估算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教学时间等,进行周密的考虑,防患于未然。对教学过程出现的突发性事件,教师更要灵活地处理。这都要求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进行直觉判断,适时调整,使教学方案更切合教学实际,顺利实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艺术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小学生的认识有它的发展规律。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一般要引导他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思维再到具体的实践。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既可以进行顺向的思维训练,也可以进行逆向的思维训练。一旦学生的思路受阻,思维处于停滞的状态,教师就应进行直觉判断,巧妙地给予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突破停滞,获得新的发展。

从学的角度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学生直觉思维活跃。有的提出种种问题,有的猜测答案,有的提出不同的看法,等等。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只说到一半,有的学生就脱口而出,说出答案。学生思路敏捷,反应迅速,一扫“满堂灌”的沉闷气氛。

四、审美性

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它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同其他艺术一样,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具有审美性,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不同种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审美特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功利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是以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它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为突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有美,当然谈不上教学艺术,但如果只有艺术的美,而没有效益,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只有既具有艺术性又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有一位教师教学《舍身炸暗堡》的第四段,让学生上台表演“站”、“托”、“顶”、“拉”的动作,模拟的神态和竭尽全力的高喊,还安排了几个学生端着“机枪”对准“”扫射。然而,学生表演时拖拖拉拉、羞羞答答、装模作样,滑稽可笑,远不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段课文是故事的,也是全篇的重要部分,集中表现了为革命而献身的高贵品质。教师采用“以演助读”的方式,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角色的情绪变化,似乎也符合“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点。但是,由于机械套用,表演失“真”,事与愿违,学生不感到愉快,违背了审美性的特点。

综合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表现手段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涉及面广。它可以调动其他种类艺术的表现手段为自己所用,包括线条、色彩、语言、教学副语言、音响节奏和造型等。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表现手段的高度综合性达到一种新的历史水平。人们感知教学艺术的器官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因此,它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等。

同一性。这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统一,即审美主体的对象化、审美对象的主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同生产活动一样,“不仅为主体产生对象,而且也为对象产生主体”。但是,教学又与生产不同,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同一性,既适用于教师,又适用于学生。由此才成为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教师既是创造、实施教学艺术的审美主体,同时又是学生审美的对象,成为审美客体。在课堂教学的大多数情况下,教学艺术主要是通过各项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从而成为实施教学艺术的创造主体;与此同时,它又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美育的效果,从而使教师成为审美客体。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学艺术的长期不懈探索追求中,既创造了教学艺术的风格,又不断发展了自身和学生的审美感。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各项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是他们审美的对象、审美的客体。通过审美对象,才能给学生以特定的审美感受,才能培养美感。学生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积极投入听说读写的实践性活动,必然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反映审美意识。这时,学生就成为教师的审美对象,教师从中获得信息和反馈;他们也成为其他学生的审美对象,让其他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从审美的主体转换为审美的客体,也就推动了各项艺术性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创造性

(一)独创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独创性,体现在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从教材处理、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结构的安排,到教学方案的实施和评价等,无不凝聚着教师独创性劳动的心血。在课堂教学里,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展现,正是教师用创造性精神开拓出的优美艺术境界,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性。“活”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在课堂教学里,教师犹如演员进入艺术创作的角色,往往会随着自己情感、兴致、灵感等的产生和作用,进行即兴发挥,并顺乎教学情境之自然或必然,产生锦上添花的功效。在课堂教学里,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意外地提出各种问题。对此,迅速而恰当地处理,不但能使各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有时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课堂教学里,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根据反馈的信息,有时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使之更切合教学实际。教学既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章可依、有序可循的,又是灵活应变的。教学艺术的灵活性与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并不矛盾。任何计划,无论多么周到、严密,都不可能把客观实际存在的问题都预计在内。有计划而又不拘泥于计划,善于灵活应变,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11篇

关键词:影视广告;剪辑;创意;

当今的影视广告制作大多需要依靠数码技术手段来实现。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直接刺激并带动了影视广告的创意,并影响到最终效果。计算机是人类发明制造的物质存在,虽然它依赖于人的灵性和感性来发挥作用,但程序语言的复杂运算能产生令人惊叹的艺术美和不可思议的力量,改变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促进了艺术表现的创新。

影视广告作品的后期工作极其重要,常常决定一部片子的命运,尤其是剪辑这一环。影视广告是在剪辑台上完成的,神奇的事情往往发生在剪辑台上。有时候好的剪辑能使一部片子起死回生,而平庸的剪辑也会使好端端的片子大伤元气,甚至完全葬送前期的辛劳。从世界影视艺术作品和广告作品的发展趋势上看,一部作品在后期作业所占比重大有增加之势,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影视创作后期作业的研究与探讨很有意义。

一.特技动画可以使影视广告更具视觉冲击力

最尖端的数码技术成果常常最先在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中被尝试并得到体现,然后再反射到影视广告的特技特效中。影视广告必须依靠电脑完成后期剪辑合成以及特效的制作,现在已鲜有不运用数码技术手段而制作出的影视广告。金光闪闪、来回飞舞的发光字,牙膏广告别亮白的牙齿,护肤用品别光洁的皮肤,美发用品中飞舞的羽毛状的发丝,除了摄像师精心的化妆与布光以外,强大的技术支持对于影视广告创意的精确实现也十分必要,这一点更会影响到广告的艺术质量和制作成本。音频的编辑制作、视频剪辑、特效合成、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二维卡通动画,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为广告提供了丰富的创意形式和风格手段。根据广告主题的表现诉求,可以营造出梦幻般的神奇氛围来刺激打动潜在的消费者。影视特效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官体验,特别是三维虚拟动画,为广告表现注入了生命活力。虚拟的卡通形象与场景被大量使用,虚拟出来的声光电效果比真实的还要好,并且容易控制,可以通过调节参数控制来改变效果。现代影视广告在娱乐性和新奇性方面下足了功夫。追逐最新的技术特效、创造崭新的视觉效果可以使广告的吸引力和冲击力更强.

特技动画首先是“画”。但与纯绘画不同之处在于是活动的连续画面,特技动画设计师在设计影视广告作品时,对动画的画面构图、色彩、光线等方面应该体现出“画”的精致和富有美感的特点。写实的手法应明确严谨;几何造型、图示相结合要逻辑清晰、抽象能力强;拟人手法应使内容更加生动活泼,趣味性强;写意的手法则能够象征性的说明道理,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视觉的冲击。

广告作品技动画的造型设计与动作设计是一种夸张的漫画形式,制作时在符合规律,自然流畅的基础上将其动作简化,然后加入特技手段,运用到作品之中。这就要求特技动画的设计师要熟练掌握表现运动规律的动画技巧,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并能提炼出重点,如果设计师按普通动画片制作,在广告作品技动画就显得苍白,缺乏应有的魅力。另外,广告作品时间有限,其中的特技动画高度浓缩,设计师对动画主体的形态、速度等方面都要适当放大或缩小,有些作品的动画主体还赋有情绪,设计时还应考虑到调动观众的心理。这种极具感染力的设计在表现形式上就是夸张的动作举指和神态,而观众也期待着这种表现形式。设计师在特技动画的造型和动作上只要是合理的设计、精心制作,祛除斧痕刀迹,就可以提高广告作品的艺术效果。

特技动画的应用必须与广告作品的内容和谐统一。任何作品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才能体现出作品的价值。影视广告作品也不例外,特技动画也是影视广告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追求新的软件工具以及美的造型和和谐的动作运律最终都是为广告内容服务的。

特技动画设计师在创作时应将动画的背景画面、动画的主体、特技合成、音效等按广告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和使用,并同非动画部分有机的结合,形成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形神互济、和谐统一,才能显示出广告作品的艺术效果。在《六味地黄丸》的广告作品中,前15秒完全是特技动画,将药品的功效诠释得清晰明了,通俗易懂、易接受,作品后10秒是在动画画面上叠加了影星张国立,寥寥数语对药品加以肯定并对九芝堂这个老字号再一次重申,整个作品浑然一体,摆脱了以往明星由头至尾的单调说教,特技动画的设计和药品的功能效果巧妙的结合,特技动画和人物自然的衔接并同广告总体内容相辅相成。整个广告作品让观众感受到的是用特技动画和人物来阐述药品内容,而不是用内容来展示特技动画的手段和技巧。

在广告作品技动画实际上就成了依附于“广告”的动画,它运用特技手段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最透彻、最省力、最准确地了解广告的内容,并以其自身的魅力来感染观众,征服观众,从而加快了广告的传播速度,使广告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影视广告发展到今天也越来越离不开特技动画这个特殊的伙伴,可以说特技动画为影视广告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而影视广告也为特技动画提供了施展艺术魅力的空间。随着广告行业和IT行业的发展,两者的“互动关系”将更加交融和增强。

虽然设备与技术投入的确可以使画面更精美、视觉更愉悦,但是也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可以说是无止境的,而且越是新潮的东西过时褪色也越快。因此,需要巧妙而有效地使用各种技术效果来提升品位和降低成本。特效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而到处泛滥,自然是乏善可陈,毫无新意。

二.影视广告的本质和文化特征

广告的本质并不是艺术而是传播信息。广告的定义是:有偿的责任的信息传达活动。也就是广告的出发点不是艺术而是传播,但好的广告却是艺术品。

影视媒体本身就是时间结构型的媒体,以时间为轴线来展开情节传达信息。而不像平面印刷媒体那样,印刷媒介是空间结构型的媒介,它可以一目了然。影视媒体的作品只有耐心看完所有的镜头才能明白作品说什么。这一点对影视广告极其重要。因为电视广告实在是太短了,一条只有15秒或30秒,甚至5秒。影视媒体本身的特性如此,再加上观众没有主动要求看广告的,完全不像电影院里的观众,他们就更加被动。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广告传达信息的难度。

影视广告是视听合一的传播,既有画面又有声音,感染力、直观性最强,这就是影视媒体视听语言的魅力,这一点在广告中一定要用足。要注意视听的完美结合,来传达广告信息。一个好的广告创作者一定要有高超的驾驭视听语言的能力。

影视广告必须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产生一种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中国影视广告业是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崛起而崛起,国际参展,获好评乃至获奖其实还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标志在于它是否正确调动和充分满足了国内各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广泛吸收世界各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必须探索出这个时期所需要的“中国模式”;充分消化和发展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展现与培养一种新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味,应是中国影视广告业发展的一条主轴,更应积极探索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智慧、幽默、隽永与深厚。在认真研究经济、技术、风格的同时,必须精心研究人本、文化、内容和精神。关注和占据中国影视广告文化的上游高地,寻求和把握那种能总合艺术与商业、人文与科技、教养与娱乐、理论与试验的发展契机。

三.创意仍是影视广告剪辑艺术的灵魂

对数字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成为影视广告设计师在信息社会中从事造物活动的中心。科技对传统设计规则的影响也使得行业界限更加模糊,传统的设计规则和思维方式需要变革。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以网络资讯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信息社会中,善用计算机的人明显地掌握了商业与文化的优势。影视广告行业在市场的拉动下,给从业人员的压力就是不断追逐更新、更快、更强。设计师只有具备思维开放、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才能顺应变化的市场环境。

虽然近几年在国际广告赛事上获得了一些成功,但还欠缺将西方的广告策略概念与中国民族文化内涵形象有机结合的作品。自己的形象品牌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系统。无论是神化的“太阳神”,精耕细作的“孔府家酒”,还是气势如虹的“巨人”,喋喋不休,让人过目不忘的“脑白金”,其水准都未让全世界认同,它们的国际知名度并不像“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那样走的更远。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扩张、升级,影视广告也从以前的所谓“媒体大战”“投入大战”上升到影视广告创意的竞争。美国广告学教授詹姆斯·杨说“创意不仅是靠灵感而发生的,纵使有了灵感,也是由于思考而获得的结果”。创意是“从现在的要素重新组合”而衍生出来,创意并非天才者的独占品,应用较为主要的广告创意策略:USP广告策略,品牌形象策略,广告定位策略等可以使广告创意趋于完美而获得创意工作的成功。

影视广告想真正打动消费者,必须着实从消费者及企业长远利益考虑创意。⑴影视广告主题应围绕商品的效用展开,创意不能违背现实生活。⑵尊重社会文化取向,顺从民众心理。⑶不能强加于观众,应留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在影视广告后期剪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从高技能到高技术确实让影视广告受益匪浅,影视广告剪辑中的技术含量也大大高于以往任何设计样式,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技术因素的凸现是影视广告剪辑领域不成熟的暂时现象,一旦技术发展趋于同质化,这种现象就会消减。如果过于神话技术的趋向,一旦成为影视广告后期剪辑的主流,就意味着它将重蹈工业社会的覆辙,把人们引入歧途。这并不是什么前卫意识,实际上是工业社会“技术至上”传统观念的延续。

因此,良好的创意安排仍是影视广告的灵魂所在。而高技能和高技术是从事影视广告剪辑人员所必备的手段和工具。创意是保证影视广告高收视率和达到预期目标的金钥匙。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消费市场的潜力预示了影视广告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使得大批国际著名品牌相继提高在中国市场的广告投入。数字化环境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沟通模式。在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动下,影视广告剪辑艺术作为信息和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将需要更充分地体现出数字艺术与技术领域的崭新理念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和平.世界现代设计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8:36页

[2]田少煦.数字设计目前面临的问题.美术观察,2003,(3):95-96页

[3]周立萍,唐红梅.浅谈影视广告的发展策略.电影评介,2006,(5):59页

[4]王宁宇.从文化生态看中国现代动画的发展契机,美术观察,2004.(6):10页

SeekingArtThinkingofFilm&TVAdvertisementEditing

PENGJian-xiang,(ZhuzhouUniversityofTechnology,ZhuzhouHunan421008,China)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导入、学生、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如能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设置悬念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