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2 16:40: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随着我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刻,尤其是新教育理念不断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养成是教育的最大的目的所在。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长期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如何将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与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结合成为了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究心理学理念下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应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为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发展,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心理学理念;积极人格;小学语文;实践
学生积极人格的内涵是丰富的,对于学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符合当前教育理念的发展,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潮流。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初阶段,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文学意识的养成有着导向性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策略十分关键。为此,本文探究基于心理学理念下,学生积极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1]。
一、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意义
(一)全面素质教育推行的体现
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背景之下,对于学生的发展就产生了较大的限制性。因此为了弱化这种限制,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能力就提出了全面素质教育推行的策略[2]。学生积极人格的体现,就是学生在精神风貌,兴趣爱好以及品质层面上都积极向上,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地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是教育中重要的任务,其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二)对于学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人的人格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决定一个人的品质。而积极人格包含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积极人格的表现了首先表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得一个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始终有着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得其在面对困境时能积极地去尝试改变。其二,积极人格的培养过程,对于一个人众多的其他能力也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均在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过程进行培养。
二、心理学理念下小学语文中的人格培养策略
(一)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
心理学理念下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首要的策略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首先是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使得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于教学的促进意义很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十分必要。其次,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就必须要求我们要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综上可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知识最大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3],为之后的策略做铺垫。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老师必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即学校要组织老师开展形式丰富的心理学学习活动,老师心理学知识水平的提升,会加大相对于学生的了解,对于教学将产生更大的促进意义。
(二)制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培养策略
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在积极人格培养的策略上发现语文学教学的特色才能体现出与语文教学向结合的意义。简单来说,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必须要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只有在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才会使得优势互补,即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产生有利因素。可见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深入挖掘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点,然后进行策略的制定。
(三)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小学
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学理念下的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总的来说是一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与创新,既然是尝试与创新,自然而然经验是十分缺乏的。那么为了是这一措施很好的实施,反馈机制的建立十分必要,所谓反馈机制,就是将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时,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很好的收集,用于教学中各种措施的调整[4],使得各种应用措施不断地进行优化。反馈机制信息收集的形式多种多样,重点收集学生的对于教学过程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们对于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可以通过建议纸条的形式,也可以班会形式的讨论,也可以进行学生抽样面谈的形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完善管理能力,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实施管理。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教材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欠缺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其应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师资建设,加强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以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因此,学校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找到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思想完善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起到育人功效,推进管理力度的提升。因此,各大高校要准确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到以往工作存在的不足,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效运用到管理工作之中,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郭海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消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45-01
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是一门致力于纠正人生命中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在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下,人格心理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过分关注问题人格或人格形成过程中的消极事件,强调压抑、侵犯、恐惧、愤怒、悲伤、自卑、自私和欺骗等消极人格特征[1]。人格心理学的课程设计也围绕不同理论流派如何解释和处理消极人格特征而展开。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美德和内在的积极力量[2]。强调人格心理学的课程设计应该围绕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展开。提倡以积极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个体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各种心理问题。从而激发人自身的内在动力和品质,以帮助人获得幸福和力量[3]。
1 积极心理学关注三种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便得以形成。在24种已经提出的积极人格中,有三种人格特质倍受关注,分别是: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既是一种人格特质,又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因而,主观幸福感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并不完全是由生活本身的客观质量所决定。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生活会产生明显不同的主观幸福感,这取决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地归因方式或解释风格影响人们产生了不同的主管幸福体验反应风格。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的反应。学者认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内在动机、社会性发展和幸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4]。乐观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所存在的客观事物能产生一种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它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并把这种特质运用到生活的不同层面。因此,在人格心理学的课程设计中突显塑造这三种积极人格特质是非常重要的。
2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来设计人格心理学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以积极视角解读日常生活,对人格发展进行积极赋义
在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中强调“积极”地感知,引导学生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点来体验自我人格发展的轨迹,发现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他人,并强调对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件进行积极赋义。挖掘各人格心理学理论流派中强调的积极和美的层面,强调用积极的视角来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包括生活、学习和社交等各方面。
2.2 强调积极的体验和评价
在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中,打破固化的模式,建立多样化的思考方式非常重要。个体的体验取决于个体如何评价发生的事件,采取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模式,有助于产生积极地体验。积极体验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体验幸福、激发心流和情绪拓展。体验幸福指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种积极情绪;激发心流指个体在体验一切生活事件的一种高度集中和指向的投入状态;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能够帮助个体突破限制和开发经验,拓展人们瞬间的认知行为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本。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分主题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积极情绪。通过各种实验和研究报告引导学生讨论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除了让学生了解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还应强化学生理解积极情绪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强化乐观和快乐这一阶段课程设计的重点。
2.3 培养积极的防御机制
积极心理学家指出一个真正的积极心理适应机制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发展之中。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情境。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人格心理的课程设计通过开展“我的生命线”活动,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发展的重要历程,关注自我和人格的形成的过重中的“关键事件、重要他人”,从生物遗传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和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角度展开,分析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历程,并引导学生丰富对自我的理解和觉察。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利他主义、升华、压抑、幽默、预期等成熟的防御机制对成功以及快乐生活的作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创造性的、积极的解决途径,打破消极的心理模式。
2.4 创建积极环境,促使积极改变
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强调塑造积极人格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因此,在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中,还应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创建积极情境,如建立团体和班级氛围,选择合适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促使积极转变的发生。并增加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积极体验各种不同的转变。
3 结语
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作为指导开展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对大学生的人格优势发展能够产生更加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对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三种积极人格特质的关注,也为人格心理学课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这种理念打破的以往传统的理论流派介绍,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和发现式学习,不仅丰富教学模式,同时也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性。
参考文献
[1] 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摘要:心理学家作的有关幸福的研究中,有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可以提高幸福感。在中国社会管理中,也运用过“忆苦思甜”来实施对民众的思想教育。以上两种前者是科学,后一种是社会实践,而今我们将两者结合,创作出一项积极心理技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幸福体验。通过身体味觉的刺激唤醒心理的记忆,通过“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让每个个体去重新体验和再经验过去的酸甜苦辣咸,并从中收获幸福的体验。
关键词: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幸福体验
一、积极心理技术研发的理论背景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段记忆都是有意义的,而味觉记忆作为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是我们最不容易将其与心理联系起来的一种记忆类型。为什么不同的味道会使我们联想起不同的生活事件和经历并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主要是运用了心理学的“具身认知”原理。
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活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具体的个体在实时环境中产生的,储存在记忆里的认知信息并非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生动的,同身体的特殊感觉通道相联系。通过具身认知的原理,用生理刺激去诱发相应的情绪,就如导弹制导一般,让对方回忆起相应的事件,并且进行表达和分享,这是一个通过艺术的形式实现心理澄清的过程。让成员回想起那些曾经对自己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事件,在分享中有一个相对客观、理性的认识,并且引发一些思考。
二、“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的意义
人生中有很多不同的经历,就像是酸甜苦辣咸这些不同的味道,有些时候我们会想跳过所有的看似不那么舒服的味道,不要酸、不要苦、不要辣,直奔如恋人相处般永久的甜蜜,我们以为那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不枉此生。有时候我们觉得如果人生只剩下苦,将会没有欢乐、没有收获。究竟怎样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没有任何人能代替我们说出答案。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百味的,不同的味道的混合,才可以体验出人生的真谛在于――珍惜。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一次痛苦经历之后,每天逢人诉苦,苦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用自己营造的苦难埋葬了自己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厌倦了总是“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深挖伤口,甚至创造问题来处理的模式,这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人们真正的心理需要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是想要追求幸福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健康人群。我们需要的是转身,而不是沉浸在问题中整日以泪洗面。珍惜人生的每一段经历,尽量把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朝积极的方向转化,这就是“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制作的意义。
“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以具身认知理论为背景,以五种不同味道的茶水来刺激味觉,从而激发个体对相应经历的回忆,由此积极创设一个再经验的情境,并从正向加以引导,由个体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段经验的不同解读来重新认识现在的生活,从而体验幸福感。最后,由“人生五味茶”的体验,进入到诗歌的创作,其实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诗歌是所有艺术表达形式中,最具有升华意义的一种方式,在作诗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有一个向积极方向转化的过程,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方向。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生活,但当我们的观念作了一个调整和转化,真正去感激和珍惜我们所经历和将要经历的一切时,眼前的世界其实已经出现了另一番光彩。人生五味,皆有其意义,唯有珍惜,方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滋味。
三、“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的操作步骤
1.召集5~8个好朋友,找一个安静的适合喝茶的地方相聚在一起,事先不向他们作任何消息的透露,由几个组织者策划整个活动的流程。准备好材料,包括泡好酸、甜、苦、辣、咸五壶茶,每人一个茶杯。
2.首先,每个人手中拿一个杯子,先倒上第一杯苦茶,告诉参与者不能闻也不要提前喝,不讨论不分享,当引导者喊“开始”,大家一起一饮而尽。
3.喝下去之后,每个人先不说话,顺着自己身体的感觉,可以先闭上眼睛,静静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回忆这种感受是否和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有相同的地方。
4.参与者依次分享自己想到的事情、自己过往的经历和体验等。
5.依次按照苦、酸、辣、咸、甜的顺序上茶,由组织者下口令,参与者一饮而尽,再闭目静静体会,然后依次分享各自的故事。
6.喝完五种茶之后,顺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现场作一首诗,题目就叫作“人生五味茶”。
7.每个参与者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
8.结束前,所有人一起唱一首能表达大家心声的歌,例如《驿动的心》等,结束活动。
四、注意事项
1.酸、辣、苦、咸、甜五种茶的味道要尽量重一些,这样感受相对较深,能更好地引发回忆。辣的味道用芥末而不是辣椒,会有更理想的效果。
2.每位成员分享的时候,其他成员保持安静倾听,不评价,不回应,不分析。
3.五杯茶一定都要一饮而尽,不是慢慢细细品尝。
4.如果过程中某个成员出现一些情绪反应,例如哭泣等,都属于正常现象,其他成员可以鼓励其表达,并且给予支持。
[1] 陈宪年.从感觉到心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8):21-23.
[2] 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 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C].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4]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5] 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韦志中.幸福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团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侧重于从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两个目标最优。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是人的思想观点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主要是从社会生活方面去研究人。可以说,管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心理学为思想政治工作学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为思想政治工作学带来了精确性和可测性。在此,本文尝试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期能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应用管理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中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协调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的科学。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管理心理学,可使之成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力科学助手。同时,应用管理心理学可有助于培养员工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大家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心,对待同志充满热情和真诚;有助于加强对员工进行心理卫生和挫折理论的教育,有助于心理健康,使大家不管任何时候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况,胜不骄,败不馁;有助于使职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群体意识,增加团结,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管理心理学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1)从人的需要出发,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员工们的需要是关键。只有了解员工们的所思所想,才能切合这些需要做好思想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的心坎上,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在工作和生活中,企业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满足员工的正当需要,如生活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等,努力解决员工生活福利、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当然,除了满足于职工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外,企业领导层还应创设条件激发职工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如职工的自我实现需要,并为其这一需要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帮助他们实现目标以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2)运用管理心理学区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差异、个体的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不可能存在两个心理特点完全相同的人,即指人在心理上是存在着个性差异、个别差异的。因此,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一刀切”“一锅端”,而应正视企业员工之间所存在的个性差异、个别差异,如性格、兴趣、能力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思想工作时区别对待。同时,采取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富有针对性。(3)群体决策的管理心理学效用。群体决策在帮助员工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等三个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必须正确引导企业员工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及时接纳员工合理的建议,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应用激励原则,责任到人、多劳多得,对积极参与做出贡献者或成绩突出者,要大力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出一批批责任心强的主人翁。(4)个体谈话的管理心理学效用。个别谈心是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个别思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获取思想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谈话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不是随便谈、乱谈就能把问题解决的。因此,在谈话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掌握好管理心理学的应用方法,了解谈话对象的文化程度、思想修养、性格等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在谈话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当然,除了要针对个体的差异充分做好谈话准备外,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谈话初,要先设计好谈话的思路、谈话的技巧、谈话的内容等,并对所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哪些矛盾和冲突有一定的预见性,以使谈话能顺利进行。(5)正确有效地激励,讲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适时、适当、适度地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那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来进行激励呢?即:第一,运用双因素理论。管理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工作动机涉及两个因素:一是保健因素,主要涉及薪水、工作条件及工作安全等;二是激励因素,主要涉及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和责任等。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设法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防止不满情绪出现;同时还应多提供有挑战性、战略性、关键性的工作,不断扩大和丰富员工的工作,以满足其内在需要,不断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第二,运用公平理论。由于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容易受到薪酬高低的影响,一旦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与薪酬之间无法形成等式关系时,心中就会出现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薪金分配方案,并加强对员工进行集体主义和奉献意识教育,使其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并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薪酬目标。第三,运用期望理论。从期望值与实际结果的关系上看,当结果小于期望值时,会令人大失所望,积极性受挫;当结果相当于期望值时,产生不出所料的心理,积极性得以维持;当结果大于期望值时,会有出乎所料的心理,积极性会更高涨。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设置激励措施时应抓住多数员工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适当加大效价的综合值,同时还应适当控制期概率和实际概率,以确保大部分员工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6)运用群体心理学的人际关系原则,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协调人际关系中,必然会碰到冲突的问题,如员工之间的冲突、员工与领导间的冲突、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冲突等。而冲突,会使人产生抑郁、忧伤和孤立等不愉快的情绪,从而可能会影响工作,因此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冲突。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冲突并非全是坏事,有破坏性冲突也有建设性冲突冲突。第一,建设性冲突是指冲突各方目标一致,实现目标的途径手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妥善处理好建设性冲突,可促使组织或小组内部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可促进组织内部与小组间公平竞争,提高组织效率;可防止思想僵化,提高组织和小组决策质量等。第二,破坏性的冲突是指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员工发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从而导致组织效率下降,并最终影响到组织发展的冲突。对于这种冲突,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协调人际关系,创造最佳的工作气氛,使人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管理心理学应用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利于企业政工干部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政治素质、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能根据员工的心理建设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因此,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积极探寻其与管理心理学的有效融合途径,以期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瑞琴.管理心理学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1(3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张可(1981- ),女,河南平顶山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河南 郑州 450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JKGHAGH-67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07-0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创立并发展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全世界对心理学这门学问给予了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审视。心理学在最初属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分离出哲学以前,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局限在其本质和一些比较大的问题上。心理学独立出哲学科目之后,人们关注的范围更加细致和具体,其研究范围也开始走出理论,关注人们的实际心理。一些心理现象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范围,如心理障碍、性犯罪、婚姻危机等。随着人们对不正常心理的过分关注及不正常心理研究的持续发展,反而忽略了人类正常心理的研究,使得心理学距离人类正常心理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一、心理学发展概述
心理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心的几次转移,这是该专业领域内的正常发展规律,无可厚非。但是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始终面临着三项最基本的任务:一是通过研究那些精神或心理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治疗规律,为促进人类精神和心理健康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二是完善和提升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类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三是挖掘心理学方面的人才,使他们能够成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进一步造福人类的后备军。这是心理学存在和发展道路上必须完成的三大任务,心理学的发展和壮大首先应建立在为人们精神健康服务的基础之上。
但是,随着心理学的逐渐细化和发展,人们开始过多地关注心理学中的疾病心理或不正常心理,而忽视了人们生活中的正常心理状态。这与心理学发展中伴随出现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独立服务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残酷的二战,全世界生灵涂炭,战争的可怕直接摧毁了人们宁静的心理家园,迫切需要心理医学来医治人们的心理创伤。同时,这也对广大心理医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大而严峻的任务。他们不得不面对形形的心理疾病和不正常的心理状况,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平和郁积的块垒。由此可见,心理学重心的变化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但是这仅仅是心理学研究走向极端、难以摆脱对消极心理研究窠臼的一个外部原因。就内部情况来看,学科发展中的惯性和早期研究方法的不足也是导致消极心理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如此,心理学除了消极心理学之外,也必须包括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虽然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不是研究主流,但是它依然存在着,并且有大量的工作者从事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平稳定成为主流,积极心理学将在提升人类精神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健康和幸福的心理条件。其主要目的不是专门针对那些心理疾病开展研究,而是开始专注于从巨大创伤中逐渐恢复、好转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健康,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为此,积极心理学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起点去关注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努力,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人自身的积极情感和力量,通过不断调整人们的身心状态去积极争取和赢得美好的生活环境。
积极心理学发展到现阶段,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而且这些情绪体验又都是积极的体验。它包括幸福感、快乐、希望等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二是人们为获取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具备的心理能力,如进取心、勇气、探索精神等。三是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都是为了个体的积极心理而存在的。例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的心理健康辅导,以及医院的心理咨询等机构。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条件优势是心理学激发人类进步,帮助其攻坚克难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够促使人类在对待自身发展的时候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人们在积极的环境中,往往会满怀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开辟自己的道路,从而最终实现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圆满。基于这种功能,积极心理学在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长期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心理健康要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些变化面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种种不适应症状。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传统模式进行积极的反思。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始终不渝地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无论是理念还是体制机制尚没有达到完全成熟。高职院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院校和学生本人来说非常重要。这既是学生赢得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实力,又是高职院校积累声誉、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知识的学习给予了过多的重视,拿出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锤炼学生的技能。在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暇顾及,对学生的人文关爱长期被忽视。单薄无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长期荒芜,产生了不少问题,也埋下了很多隐患。
其中,最明显、最根本的是教育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理解不准确这一重大问题。不准确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从概念上去简单理解;二是实际行动中执行的不足和不到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一,目前现存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仅仅对学生心理中存在的不正常的、畸形的心理状态给予指导和疏通,而没有对那些处在问题边缘或者正常水平线上的学生给予更加积极的情感关怀和潜力的激发。简单地说,目前的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工作就是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设置,而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开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恰好是让普通学生能够通过心理学工作者的激发和疏导,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更多的幸福感,拥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人生中美好的东西,也就是“好上加好”。毕竟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需要心理工作者专门疏导的学生是少数的,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是能够促进心理能力提高和精神健康发展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甚至人生道路未来的走向都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如何又取决于高职院校和教师对于该科目重要性的认识和机理的理解。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是基于传统的心理学背景而建立的,其主要特点就是针对有问题的心理情况开展工作。而目前学生很少会存在重大心理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比较健康向上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出调整,扩大服务范围,将教育和辅导的对象扩展至那些没有重大心理问题,而又长期无人关注的内心世界。在传统的主流心理学背景下,无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抑或认知心理学等,都对心理服务的对象定格为“有问题的人”,这种消极的心理研究思维忽略了人性中积极的一面。人人都有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心理状态,通过激发和调整这种积极心理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加强心理教育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联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都有一种积极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能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正是这种潜在的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作为教育者,更应当重视和利用好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心理需求,引导这种需求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服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为此,高职院校领导首先要树立积极心理,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做出积极的调整和合理的安排。其次,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学生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综合体,针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需要体现这种综合性。因此,所有能够激发学生进取心和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项目和活动,都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3.树立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观。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对待来访者应摒除“他是问题学生”的心理观念。这种思维定式的存在,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降格成了“病人”。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首先应当将学生定位为“健康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更加健康”。只有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更具亲和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存在不足,教育者缺乏大量的教育经验,被教育者缺乏大量的知识内容。因此,他们需要共同进步,二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并不存在谁高谁低,谁贵谁贱的问题。为此,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建立起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组织现有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专业的积极心理学培训。保证教师接受丰富的、高质量的积极心理学知识,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其次,通过对教师工作的综合测评,了解和观察他们对这一理念的执行情况。既保证他们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也保证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总而言之,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新观念,顺应这种变化,改革传统的心理学教育思维,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晓倩,朱艳丽,李庆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品牌:理论月刊,2011(1).
[2]付叶亮,李化侠.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3]王筱鹏.太原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其个性特征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发展、方法的完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水平,增强教育实效性,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促进学科之间的学习借鉴也具有重大意义。关于运用积极心理学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柳礼泉、肖冬梅指出要“注意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能力,善于挖掘大学生身上积极的个人特质,重视营造大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氛围”。朱继光提出了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三个维度:“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龚光军指出要“努力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体验,全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
1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1追寻幸福理念
积极心理学关注希望、快乐和幸福对人的意义,如何让人获得幸福、过上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终极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其社会的实现,更要关注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和谐发展。希望、快乐和幸福是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基础,培养内心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追求。追寻幸福理念恰恰是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基础,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个体内心和谐发展的幸福理念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观念的精细化和具体化。
1.2自我决定理念
自我决定理念的应用途径,主要是重新设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一是教育者的双重角色设定,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念,启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助人者的双重角色;二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角色设定,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主流心理学将人视作本能的或环境的产物的消极观点,提倡人的行为是由“自我”来进行选择,由“自我”来进行决定,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和能动性。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素质育化育人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转化状态,以及施教者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与浸润性,将“学生”作为改革主体与出发点,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能力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步。
1.3积极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于从学生问题人手来开展工作;积极心理学启迪我们,教育不能仅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的各种压力源或者潜在的一些消极结果的分析上,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各个心理阶段的积极资源上。积极教育理念提出,现代教育的使命在于“使人真正成人”,而“使人成人”不仅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更要激发人的潜能、美德和善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将校训“充实光辉”集文质于一身,化美育、身心、社会、理法于一体的大美之道渗透于学院人才培养、校园氛围中,培育“充实光辉、德艺双馨”的校风精神以及“崇实尚美,求精致远”的优良教风,“敬业修德、持之以恒”的良好学风。
2 积极心理学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1积极情感体验法
积极情感体验法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途径,主张让学生进入良好情境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获得积极情感体验,提高认识,健全素质。积极情感体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在于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如“学术活动月”、“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校园文化艺术节”、“紫藤花开校友活动”、“异想天开”学生创意创业活动、“磕磕碰碰”学术论坛等,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热情。学院注重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重点推进社团内涵建设,培育品牌社团与优秀社团活动,并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深入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在丰富的活动情境中自主思考、积极探究、深入体验,在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认知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促进其思想、政治、道德等品格的内在生成。
2.2积极心理辅导法
积极心理辅导法可以纠正和提高当前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际效果,丰富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体系:一是应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地认识学生的心理状况;二是应用积极心理学课程教育方式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三是应用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发挥“美丽心灵”心理协会的影响,运用心理网站、校园广播等媒介,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沙龙、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开设积极心理学选修课程,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营造健康活泼、乐观自信的大学生成长氛围。
2.3积极组织系统法
应用积极组织系统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尤其重要:一是目标整合。在充分认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教育功能、教育责任主体地位以及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基础上,实现三者目标整合、资源共享。二是路径整合。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校为核心,推进“家校社”合作,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网络家校社”合作体,以社区为依托,促进“家校社”一体化,将家庭、学校和社区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一体化,建立全方位生态育人系统,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必然要求。
3 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医学与临床专业;心理学实验教改;思考;实践探索
在我国传统的医学观念里,疾病往往只跟身体上的病痛有关,但现代医学将心理问题纳入了医学范畴。具体来说,传统医学是关于生理特征的医学,主要研究生物的疾病原因及治疗手段。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生理医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生理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而由于现代生活的诸多问题,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心理学也被引入了医疗教育体系。
1 医学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的心理学课程开设已经有30年左右的历史,医学与临床专业中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有数十年的历史。当前已经有很多医学院校有开设医学心理学的试验课程。而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各校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对我国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对医学心理学教学的重视不足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是以生理医学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地位也导致了学校教学思路上也是以生物医学为主导,心理学被边缘化。医学院校在心理学的教学上,不仅课时少,不少院校将其作为考查课来进行教学,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这门课程,这使不少医学毕业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完全没有概念。而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的学校,却又往往只重视基础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对心理方面的评估和治疗实验则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到医院就业之后,无法有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开展工作,对"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也起到负作用,增加了医院心因性疾病的发病可能,也影响了生理疾病的恢复。
1.2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时机存在问题 目前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一般被当做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教授。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医学心理学是在生理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涉及到许多基础的生理医学课程,在第一学年与基础医学课程同步,不利于对医学心理学的理解。
1.3医学心理学课程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不足 当前的医学心理学n程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不足。医学心理学的操作部分,需要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比如一些疾病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大手术或需要长时间治疗的手术,对患者的心理压力就会更加巨大,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相关心理学的问题,都应该与临床的基础知识相结合进行学习。但是,当前心理学课程与临床课程开设并不同步,且在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往往对医疗心理学没有过多涉及,这样对知识的融合与理解都是很不利的。
2 心理学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课程不光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需要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医学教学的融合发展,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
2.1教学改革要从观念做起,认识到医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由心理和社会因素而引发或与之有关联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多,其范围也越来越广,几乎与临床各个学科都有关联。而部分疾病,虽然心理问题不是其诱发因素,但是在疾病的发病、传播和治疗过程中,心理问题可能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2003年的非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非典患者由于自身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北京某医院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预的培训工作, 其后续结果表面,引用了心理干预后,对患者信心的影响很大,多数患者食欲有所增加,与医生治疗的配合度也显著提高。
以上可以看出,心理学对生理医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生理医学的各方面都和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关,只强调生理医学而忽视心理医学是与医学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因此,教学改革要从观念做起,充分认识到医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2.2重视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不少人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还比较浅显,只把它当做是一门基础课程,认为在课堂上有适度了解就行了,对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没有清晰的认识。事实上两者的相互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比较重视的学校,其学生到医院实习时,就会有所认识,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就会理解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并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践行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的相关技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语言行为来进行的心理辅助。因此,在学生日常的教学和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重视语言技巧的训练,发挥语言的独特作用。使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达到正面的刺激效果,促使患者与医生的配合治疗,提高医患的治疗信心。
同时,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要避免出现不当的语言,特别要避免伤害性语言。因为这类语言,对患者不仅没有积极正面的影响,还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刺激,甚至通过皮层与身体的关联机制影响生理平衡,从而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上述的实践过程,不仅能提高医学实习生的实践质量,对医学心理学与临床专业相结合,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医学心理学教改工作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 大学生也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医学心理学的教改工作中,可以尝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助益,同时也能完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如近些年的大学生自杀问题日益严峻,这需要得到学校的广泛关注。并在相应的心理学课程上有所涉及,大学生自杀是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给自身家庭、学习和社会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对来说,大学生的教育程度较高,应该是比较理智的一群人,但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大于一般青年[1]。虽然大学生自杀的总人数相对比例不高,但是,带给社会的冲击却不小,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应当对此有所涉及,对自杀的心理问题成因与防范有所探讨。
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可以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并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进一步的疏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和社会环境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裨益。也对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有着完善和促进作用。而医学毕业生本身的心理健康,也能使其今后在实习和就业岗位上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2]。
3 医学与临床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根据上述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需要做好各方面的问题,而下面我们将理顺实验教学中的关系,突出强化基础实验,着重培养技能的相关实验教学。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其中,普通组按原教学进度教学,完成所有教学理论之后再开始实验课教学;实验组,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结合,实验课教学紧随理论后进行。一个学期后进行实践能力测试,并通过问卷征求心理学教学方法,以及效果建议。根据测试结果及后来的问卷调查,有超过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讲授心理学理论后,再安排心理学实验教学效果更好,对加深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很大帮助,且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3.2心理评估与治疗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对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医学实习生,分普通组和实验组。普通组按原教学模式教学和实习,不对医学心理学在临床的应用做强调。实验组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3]。一个学期后进行两组人的相互交流,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Y果显示,被督导应用心理评估和治疗的实验组,在与患者的关系处理中更加友好,且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康复情况更好。有超九成的学生认为,掌握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技能,对做好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有着较大帮助。
3.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普通组一切照常,实验组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中心,教师进行辅助的指导工作,应用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一个学期后进行两组人相互交流,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中心工作的相关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大大强于普通组。问卷显示,有接近八成的学生表示,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对提高医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有较大帮助,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很大作用[5]。
4 结论
当前社会对医学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医学心理学对医学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发展,需要加快教改步伐,其课程要同医学的临床实践相结合,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学校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供了很大帮助,更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大助益[6]。
参考文献:
[1]韩晓琳,吴福国,郭子林. 生物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教改探讨[J]. 中国医疗前沿,2009,02:44+4.
[2]马肖容,张军,马延生,等. 在临床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改方法提高医学生实践技能的探索和评价[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8:90-91.
[3]钱丽丽,李振江,靳静.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教改探索[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06:655-656.
[4]管俊昌,刘勇,闵宏林,等. 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教改实验班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04:482-483.
摘 要:目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态度消极,主观意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要扭转这种局面,让师生都能在幸福而快乐的氛围和环境中享受教育生活,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对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了以下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教育;具体应用策略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和心理过程,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包容和赞赏的态度去肯定和发掘学生积极的方面。我们都能切身地体会到,心情愉悦时,似乎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在遇到挫折时,只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事情似乎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当情绪低落时,做什么都是有气无力的,感觉所有事情都无法完成。可见,积极心理学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好处,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积极心理学关注于人的发展和积极品质,它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高中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去体验学习生活和外部环境。
(二)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问题,尝试引导高职教师创新自身教学,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这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情绪,还可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引导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可以通过扩建学生的心理资源,并帮助其建立持久的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等,可以促进学生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
1.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关爱学生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或是表面形式化的,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自己的教学用语、表情、态度等。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都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有所差异,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而并非因为成绩差就对其置之不理,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产生消极情绪,学习成绩就更加难以得到提升。学生只有真正地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照顾,学习才会更加得积极和主动。
2.学会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信任与赏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从多个方面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及过人之处,善于鼓励和赞扬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正确的解答,教师要面带笑容地去夸奖和赞美他们,即便学生的解答不够完整或完全错误,也不应直接给予严厉的批评,而是及时指出并运用适当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使其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3.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成功能够给学生以美好的心理感受,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是诱导其产生积极情绪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感受成功的机会,无论是教材知识的讲授还是课堂提问的设计,抑或是其他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应该注重全面、分层教学,循序渐进,使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体验成功的学习感受。
(二)改进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是发展其人格和积极性的基本途径,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自我,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合理、个性的评价,在他们碰到挫折和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激励,增进其积极体验。教师需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表现,对每一位学生所表现出的闪光点加以及时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以及进步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学生只要付出了努力,相对于以往的学习有所进步并有着不断进步的想法和欲望,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更积极了、考试比以往有所进步等,都是值得提出表扬的,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努力并取得进步之后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幸福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从态度上认可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乐于学习并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9(7).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 ;极心理体验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重点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认为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理念关系
新兴的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产生了促进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秉持积极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和成效观,主张通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教师的“积极”表现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情绪、方法和技术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积极”表现在有内在的学习动机,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调节学习策略、规划学习时间,自己检查、总结、评价学习结果,并能采取补救措施。积极教育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教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加强学生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机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次上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二是个人层次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幸福、希望、信心、快乐、满意等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已经涉及好奇、乐观、宽容、爱、毅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等范畴;三是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推动了积极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对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下面从三个方面简述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明确与落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消除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好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把人的优点仅当作是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社会成员的积极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根本目标。这些理念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理解课程目标,也有利于目标的贯彻落实。受旧的医学心理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消化和真正贯彻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在积极心理学这些积极的理念的作用下,这一过程的进程将会加速。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会使我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的统一,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1. 积极心理学升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的培养上未能紧跟时代步伐,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因此,站在积极心理学的立场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关注大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用积极的理念和思想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使大学生能积极适应社会,积极应对问题,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2.积极心理学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客观全面地看待积极与消极
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都有一定的优点,也有一定的不足。在对一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不能过分强调积极、好处而忽视了它可能存在的潜在不足,也不能完全抹杀消极积极的功能。消极至少具有两种积极的功能:第一是保护功能。消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个体具有的消极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性态度。这种保护首先体现在对个体身心的保护上,消极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为自己的心灵筑起了一道保护的围墙,使自己的心灵免受更多的伤害;其次消极态度的经常出现还能帮助个体绕开限制自己发展的种种障碍,如虚荣、轻率、过分紧张和急躁等。第二是提醒功能。消极也是一种善意提醒,提醒自己在心灵深处存在着需要疗伤的区域,提醒自己注意对自己幸福构成的威胁,提醒自己需要采取某些应对威胁的措施等,如古代老庄的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幸福观,认为合于道或自然,顺从人和物的天性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无力反击时代的黑暗,也不愿同流合污,只能在现实生活中采取消极的避世态度,转而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做到无为守弱、不争无欲,以达到逍遥自由的人生幸福境界。他们这种消极的幸福观念,对于我们调节心理状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际的关系仍有着一定的积极启发。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消化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从产生至今十余年间,在心理学界、教育界等领域均产生了积极的深刻影响,但其自身在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纵深研究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样,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也不是金科玉律,还存在着本土化的学习、消化与发展过程。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民族文化关于积极品格、幸福观等思想,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成长需要的积极教育理论和方法,如黄之晖等人在《〈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一文中就针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人格提出,这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人格中的一些品格早在几千年前就存在于中国文化和思想体系中了。文章仅以《道德经》为例,探讨了《道德经》中这些美德和人格理论。将这一新兴学科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联系起来,既满足了本土化的需要,也对这一学科的发展作了积极的探索。
三、积极心理学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过于单一,常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采取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外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各种咨询、开设讲座等。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这种人性观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重视教师的发展和运用其积极心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融合,努力烘托与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感受到满足、乐观与充满希望,充分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等。
项目说明:本课题名称为西部贫困地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特殊性研究,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为10XGA710005
参考文献
(College of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91,China)
摘要: 感戴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自20世纪60年代日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对感戴的概念及理论做了简单介绍,并总结了当今感戴研究的几个重要领域,对其研究成果做了介绍。我国国内感戴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应予以重要关注。并对其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Abstract: Gratitude is a significant research domain ofPositive Psychology,and psychologist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t from 20th century. Itis a new domain of psychology. The article indroduced the concept of gratitude and theories,and summed up the research domain and achievement of gratitude. The science of gratitude is still in its infancy,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research.
关键词: 感戴;综述;心理健康
Key words: gratitude;overview;health of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226-02
0引言
感戴(gratitude)即“感恩戴德”,该词来源于拉丁根gratia,译为优雅、高尚、感谢[1]。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笔者认为,感戴是一种积极情绪,是一个人在得到别人的帮助之后,体验到的那种感激的心情,并且试图做出回报。个体人格特征、性别、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会造成个体感戴倾向的不同。
1现当代的感戴理论[2]
当代的关于感戴的理论主要有认知情绪理论、情感体验理论、道德情感理论等。
1.1 认知情绪理论最早提出这个看法的是亚当・斯密。他认为,感戴是一种积极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推动我们去为曾经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人给予回报。20世纪中期海德、韦纳等人完善了该理论。海德同意亚当・斯密提出的个体对帮助自己的人做出回报的观点,同时还提出,个体从有意帮助他们的人那里得到帮助时,就会体验到感激心情。但是如果施惠者要求回报,会产生相反结果。
1.2 情感体验理论该理论认为像所有其他情感一样,感戴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心理特征形式表现自己。罗森伯格提出,根据具体性、暂时稳定性、意识普遍性和情绪对其他心理系统的影响,可以把情感体验的一般形式描述为一种层次结构。
1.3 道德情感理论把感戴说成是一种道德情感,不是说感戴的情绪和表达本身是道德的,而是说,感戴来自于并且能够激发人的道德行为。感戴是对他人道德行为的情绪反应。即对于所受到的恩惠,在受惠者内心中形成的对施惠者的感激之情,就是感戴。
麦卡洛等认为感戴有三种特殊的道德功能:道德晴雨表功能;道德动机功能道德强化物功能(当人们用言语或者行动来表达他们的感激心情的时候)。
2当代感戴的研究领域
当代对于感戴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方面:感戴与人格、感戴与心理健康、感戴与亲社会行为、感戴与幸福感。
2.1 感戴与人格McCrae和Costa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五因素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根据对16P的因素分析和自己的理论构想编制了测验五人格因素的测量表,后又进行修订,并已成为当前所公认的大五人格特质的标准化测验量表(NEO一PI一R),测量表总共有240个题目。人格的这五个因素(宜人性、开放性、公正性、外倾性和情绪性)被称为大五因素模型,称为“大五人格”。
Saucier和Goldberg(1998)的研究发现,感戴与宜人性存在高相关,与开放性低相关。但与公正性、外倾性、情绪性相关系数极低,几乎为零。McCullough等(2002)的研究表明,感戴与宜人性、外倾性正性相关,与情绪性负性相关。
国内对感戴与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把人格作为中介变量,即教养方式通过人格间接作用于感戴。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关分析中宜人性与感戴的相关系数最高,与公正性、外倾性相关较低。情绪性呈负相关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回归分析的结果也同样说明了这个结果。
2.2 感戴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个体更易体会到感戴,也更容易体会到快乐,从而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Laird等(2004)的研究发现,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习惯于感戴的个体较少的体验到抑郁、焦虑情绪,疾病的康复抱有更大的希望[3]。Emmons,Kneeze(2005)将感戴视为情绪和精神功能健康的表征。
国内在感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感戴与心理健康是积极相关的。感戴与精神病性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即高感戴者的精神病性症状较少,而低感戴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多。
2.3 感戴与亲社会行为感戴是一种积极的正性情绪。当前公认的看法是认为感戴是一种人际间情绪,是在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发生的。现有的国外研究结果都支持感戴能促使个体作出亲社会行为。如raham(1988)的研究表明,被帮助后产生感戴情绪的个体,在以后的人际互动中,更有可能对施惠者或他人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而Baron(1984)的研究发现,感戴可以阻止个体进行破坏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目前国内尚没有关于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待于国内的学者们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2.4 感戴与主观幸福感感戴与幸福感研究是研究热点,但是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戴倾向是产生幸福感的重要基础。
当前国外研究有Emmons和McCullough(2003)曾进行过一些自我指导式的感戴训练,发现感戴可以促使个体更加积极、乐观的评价自己的生活;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体对生活的满意感;感戴的个体更易快乐,有较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较低水平的负性情感。
国内在对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结果提出,现阶段感戴学者们提出这样两种看法:①感戴影响个体的幸福感;②感戴与幸福感交互作用。她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
3感戴研究的意义与趋势
3.1 感戴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是对人类感戴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后期研究的广泛开展,为进行新的研究奠定基础。有利于扩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实践意义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感戴倾向,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等。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感戴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注重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理解当今关于感戴研究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广泛深入的开展对学生的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而且研究表明感戴与心理健康存在积极正相关,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3.2 研究趋势目前感戴研究是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中国人感戴概念的研究,另一部分是中国人感戴量表的编制,包括大学生感戴量表的编制[3](当前国内主要使用的是马云献、扈岩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量表)和初中生感戴维度研究。当前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能够借鉴的研究成果有限。要想发展国内的感戴研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2.1 要借鉴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对当前感戴的研究也应该细化,发展自己的感戴研究工具。比如感戴与亲子关系的研究、感戴与价值取向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
3.2.2 同时还应该丰富感戴的研究对象,比如对儿童感戴倾向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测量工具。
3.2.3 注重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生活背景里的人对感戴的不同理解。
参考文献:
[1]董霞,张宁,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953-955.
[2]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6-9.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学科定位;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4-0059-04
体育心理学是我国发展较早的体育学科之一。早在1942年,萧忠国和吴文忠就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编译作。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育心理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一学科也成为体育专业教育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由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含混、概念模糊,致使体育心理学课程在不同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差异性体现得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使用同一种体育心理学教材。
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存在一种相互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学科定位是根,课程改革为末。学科定位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起点,课程改革是对学科定位的诠释和反映。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的内在关联,决定了课程改革必须以认识学科属性为根本出发点。本文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谈起,在此基础上探究体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从而使体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建立在牢固的学科基础之上。
1 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实践形式的分野日益突出,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三足鼎立的态势逐步形成。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这3种体育实践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与之相适应,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门学科的分离与独立发展,也大势所趋。这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即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这里的“体育心理学”是“小体育心理学”的概念,大致相当于身体教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或称健身)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其研究对象比“健身休闲心理学”狭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体育的诉求,除了增强体质的需要外,休闲娱乐已成为大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休闲娱乐体育成为锻炼外,大众体育另一种新兴的体育形式。因此,研究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感受和体验,除了锻炼心理学外,还包括休闲心理理论与实践,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健身休闲心理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外,还要有特定的研究方法。马启伟和张力为曾经指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不可能超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围,不过是在实际应用的操作过程中有些不同特点,但无本质的区别。”可见,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它的母学科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学术界,人们通常把体育心理学界定于“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下。如祝蓓里等人认为,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身体教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启伟、张力为认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应用科学。不管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不是体育心理学最临近的属概念,都显得比较宽泛。体育心理学是体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体育心理学的交叉性决定了体育心理学属概念的两重性:第一,相对于心理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是应用性分支学科;第二,相对于体育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是基础性学科。体育心理学是母学科心理学联系体育学的媒介,它既可以为体育学发展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科学基础和基本原理,又可以为一般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和应用基地。
综上所述,体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用学科和体育学基础学科,具体包括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
2 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方向
2.1 按专业需求编写教材满足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统计显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包括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民族传统体育6个专业,分别分布于248、60、143、25、3、34所高等学校中。在本科专业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是体育本科专业中分布最为广泛的3个专业,且这3个专业都针对具体的体育实践;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表现形式,可以被包含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活动中,且专业覆盖面小;运动人体科学及运动康复与健康是体育基础学科,与前几个专业不在同一层次上,且专业覆盖面小。因此,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质上只应设置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3个专业。然而,由于“体育教育”一词使用的逻辑错误,“运动训练”一词内涵的相对狭隘,以及表示体育工作领域的概念――“社会体育”与其它2个专业在分类学上的逻辑错误,这3个专业还需逐步规范为身体教育专业、运动竞技专业、健身休闲专业。
身体教育专业以培养能够胜任身体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运动竞技专业以培养能够胜任运动竞技、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健身休闲专业以培养能够在大众体育领域里从事健身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技术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3个本科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要求不同的知识体系与之相适应。
体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科学基础,研究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形成了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个分支学科。这3个分支学科为学生未来从事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工作提供心理学知识与指导,分别成为身体教育专业、运动竞技专业和健身休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体育心理学3个分支学科对体育实践的适应性发展,要求在专业教育中联系不同的专业实际使用不同的教材,从而使体育心理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发挥得更充分。鉴于此,原有《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呈现形式和课程内容都要做一些调整。
(1)《体育心理学》教材不再使用,针对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3个不同专业,使用“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种教材。
(2)“身体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
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教学,以帮助所教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因此,“身体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包括体育教学心理、体育学习心理、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心理健康和团体游戏心理等方面。在以往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比较重视体育学习心理,而体育教学心理、团体游戏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所占篇幅相当少。例如,在晋通高校“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体育心理学》中,共11章,除1章绪论外,10章中有6章关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关于体育教学心理、团体活动心理、体育心理健康仅各占1章。在由季浏主编的“十五”《体育心理学》规划教材中,这一状况仍没有多大改变。目前,颜军和邵伟德已经出版了《体育教学心理学》著作,对体育教学心理做了积极性探索,可补充到身体教育心理学教材中。体育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内容还需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此外,李莱的《团体游戏心理学》可以为身体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提供参考和补充。总的来说,“身体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仍需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3)“运动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运动员的心理诊断与选材、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因此,“运动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包括心理诊断与选材、心理技能训练、运动竞赛心理等。目前,“运动心理学”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其分支学科现出端倪,如运动训练心理学、运动竞赛心理学、教练员心理学、运动员心理学等,为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4)“健身休闲心理学”应包括健身心理学和休闲心理学2个领域。目前,健身休闲心理学发展还不够成熟,有关健身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休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较少。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体育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健身休闲心理学应以“健身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充实新近的研究成果。“健身休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应包括影响个体参与健身和休闲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健身和休闲对健身者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2.2 重视实验课程改革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应用性是体育心理学最基本的学科特性。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性。要求我们不止于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体育实践中,以解释体育实践中的心理现象、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从而为体育实践科学有效地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就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走入科学殿堂的重要依据,是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九五”、“十五”等已有的各版本《体育心理学》教材中,大都对实验内容未作安排,相关介绍有的作为辅助内容出现,有的简单呈现在研究方法的内容中。在组织形式上,大都由实验员先准备、调试好实验仪器,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实验内容、目的、材料、程序等,最后让学生按计划被动地进行。季浏依据“十一五”《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身体教育专业主干课配套教材《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选编了10个心理实验和27个心理问卷(量表),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但实验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基本知识和加强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开展实验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学过的心理学理论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方法和步骤,甚至把自己在实践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课题。在体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内,实验运动心理学对于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而言,具有基础性地位,因此,可开设“实验体育心理学”课程。
2.3 心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软着陆”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体育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心理学与体育学的结合有两种形式:一是心理学以长驱直入之势进入体育学领域,将心理学强硬地套在体育学之上,称之为“硬着落”;二是心理学在与体育学的长期作用中,不断调适、变通、跟进、完善,使其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发展,从而推进心理学与体育学的结合,称之为“软着陆”。“硬着陆”在学科发展之初较短的时间内能产生很高的效率和很好的作用,但在学科深入发展之时会因其“生搬硬套”和“消化不良”影响学科的发展。“软着陆”在学科发展之初效果不明显,因为它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而在短时间内难以奏效,但也因为其长期磨合而使新兴学科具有较强适应性、应用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心理学的分化之势越来越明显。但从当前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来看,还存在许多“生搬硬套”和“消化不良”的现象,心理学的痕迹比较严重,体育学的特色明显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既有身体教育的心理学问题,也有运动竞技、健身休闲的心理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对体育种种形式和现象的特殊性认识不清,从而使心理学理论含混地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各种实践形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