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流信息化市场分析

物流信息化市场分析

时间:2024-03-02 16:4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信息化市场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流信息化市场分析

第1篇

“十一五”期间,江苏全省物流规模不断扩大。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累计达431783.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55%,年均增长18.2%,其中,201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116226.3亿元,约占全国的9.3%。物流业贡献份额逐年提高。全省物流业增加值由1361.2亿元扩大到2659.5亿元,占GDP比重由6.3%提高到6.5%。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17.8%下降到15.5%,其中,201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和发达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发展现代物流园的“三驾马车”。在发展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在物流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个物流园区,自行建立一个物流信息系统所耗费的资源是巨大的、昂贵的,江苏物流园区建设迫切需要共享的信息服务。

2系统建设内容

2.1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功能

2.1.1战略目标支撑现代物流园发展对信息的综合需求;构建江苏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所需的服务软件,发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在物流业中的作用,促进信息流与物流的结合;整合物流资源,促进协同经营机制的建立;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控能力提供依据,支持物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多样化物流信息服务。

2.1.2总体功能提高对用户需求和服务的响应能力;保证货物运输的快速性、可靠性、准时性;提高物流园和政府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物流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提高物流园和政府对物流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能力。

2.2系统架构本项目采用基于SaaS技术的表现层、接口层、应用实现层三层架构。以三层架构为基础构建“政府层——物流园——共用信息层——应用层”的结构模型,来协调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等之间的关系。物流信息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具有核心业务能力的物流企业,包括计委、经贸、统计、交通、港务、航空、铁路、规划、税务、保险、银行、海关、信息产业、电信等部门和企业。

2.2.1基于SaaS模式三层架构的含义

(1)表现层SaaS是一种业务模式,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租用的方式远程使用软件,解决了投资和维护问题。从用户角度来讲,SaaS是一种软件租用的业务模式。

(2)接口层SaaS是统一的接口方式,可以方便用户和其他应用在远程通过标准接口调用软件模块,实现业务组合,包括GPS、GPRS、RFID等先进技术模块的使用。

(3)应用实现层SaaS是一种新型软件服务模式,软件设计必须强调配置能力和资源共享,使得一套软件能够方便地服务于多个用户。SaaS模式下的软件运营商,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从系统设计、接口需求到软件实现的不同要求。SaaS软件的首要功能就是将SaaS软件中的管理流与业务流进行分离,借助Web2.0中混合搭建(MashUp)来实现远程通信的需要,采用分布式的SOA架构,可以使应用系统自动找寻其他服务,从而满足基于SOA架构的SaaS软件对各项技术和成本的要求,提高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维护性。

2.2.2解决方案基于SaaS模式的物流园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含基本信息管理、智能配送、货运管理、资源管理、客户管理、合同管理、指令管理、总部计划管理、分部计划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结算管理、统计分析等。以下列举其中个别子系统予以描述:

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操作人员信息设置:通过“操作人员信息设置”界面,实现对系统操作人员的部门设置、工种职务设置、雇员分组设置(对应不同的系统权限操作)和人员信息设置,进行对各项信息的新增、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费用类型:费用是指运输业务中发生的财务收支,“费用类别”是对运输业务中各种财务收支信息的分类维护。包括对科目编号、费用科目、费用类型、备注等数据项的新增、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车辆类型:在“车辆类型”界面中可以对车辆类型进行新增、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区域设置:区域设置是定义城市或区域的划分,如上海、山东等。货物性质:货物性质是划分货物运输的计价方式,如重货、泡货等。货品类型:在“货品类型”界面中可以对货物的基本类别,如食品类、机械类进行新增、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运输时间参照:运输时间参照是指对起运地到目的地的里程、时间进行新增、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订单类别:订单类别主要分为普通订单、加急订单等类型,以便在业务操作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单位管理:单位管理主要是对系统内的货品单位进行的维护,比如“箱”、“包”、“件”等。结算方式:结算方式定义了与客户结算的不同类型,如“月结”、“次结”等。

智能配送子系统配送管理系统是为物流园区配送作业建立的高效、可靠、安全、分布式的现代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经营管理、配送仓库管理为中心,对商品供应商的供货及配送对象的货物配送进行全方位管理,以提高配送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创造更好的效益与利润。

货运管理子系统货运信息系统的实现,协助物流园区的货运企业全面优化作业流程,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现代物流同步模式,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2.2.3应用说明以淮安地区SaaS模式物流园管理系统应用为例,已形成淮通物流园、淮安金网物流园、淮安粮食物流园、淮安农产品物流园的试用方案。

第2篇

【关键词】:冷链物流;现状;问题;策略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藏食品的消费需求也逐年提高,初级农产品、各类水产品、速冻食品、包装熟食、奶制品、花卉等为代表的冷藏物流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流通领域国债项目储备工作的通知》将农产品冷链物流列为国债重点支持项目之一,商务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明支持企业加大冷链物流投入力度,力争3年内,全国冷藏库容量达到1500万吨,保温车达到5万辆,形成较为完善的产、运、销服务体系。

截至2010年9月,我国共拥有2500多家规模以上的肉类食品厂,年产肉6000万吨,且产量以5%的速度在逐年递增;水产品产量4400万吨,且内每年以4%的速度逐年递增。面对如此大的需求,国内冷链物流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适用于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及特殊商品的物流过程。

3、我国冷链物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基本状况是,易腐食品的生产企业或经销商的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共存并进,但两者的总物流量比例前者约占80%,第三方物流约占20%,仅处在发展初期。国内沿海城市的冷链物流这几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且还显得越来越完善并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从规模或总运输量来说,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的冷链物流还是以陆地的公路汽车冷链物流为最大并成为主角,在公路冷藏运输中又以私营小企业当家唱主角。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不算发达,并存很大的距离。我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冷链物流装备、运力等均呈不足。

3.2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冷链物流企业 “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以冷链规模为例,日韩国家的规模是我国的10~20倍,而欧美国家也是我国的5~10倍。目前美国冷库规模已达2000万吨以上。

分阶段看,我国食品冷藏链在产地上,存在浪费、处理不及时、大部分时候无任何温度控制等问题;在储藏环节,规模小,大量小型陈旧冷库仍在使用,经营观念和管理体制落后,缺乏行业规范,人才储备不足。

在运输环节中,冷藏车市场发展水平较低,运输企业集中度过低限制了企业购买力,缺乏行业规范以致二手冷藏海运货柜甚至敞篷车充斥于农产品的干线运输。在零售环节,卖场、连锁零售终端加工食品冷链柜销售率较高,但农产品冷藏柜销售率较低,二三线城市仍以传统菜市场甚至马路市场为主要零售终端。

在信息化方面,目前,我国农户对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是 “链”上最短的“板”。此外,物流软件商不熟悉物流行业实际运行情况,导致部分系统低水平重复开发。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非常缺乏既符合实际运行情况,又能提升管理层次的物流软件。

而在政府支持方面,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会长张签名认为:“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食品冷链物流发展。一是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执法检验,监督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韩国政府建立了专项基金,以资助专业性物流公司,并对开发新型物流技术和企业削减个人和企业所得说。”

4、如何发展我国冷链物流

我国的冷链物流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我国冷链物流存在诸多问题,提升冷链物流整体水平,实现行业的崛起,已经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些发展策略:

4.1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方向,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冷链物流市场的主体。

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突破单个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资源先天不足的障碍和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行政壁垒,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冷链物流链。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形成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产业。

4.2使用大量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

想要迅速提高我国的冷链物流水平,必须大规模地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与仓储设备。储藏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冷库进行技术改造和建立具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冷库,主动适应冷链物流的要求。

4.3建立冷链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已不是单纯的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在车辆和仓库资源基础上,需要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和信息化这件工具。通过冷链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实现信息沟通,同时也为产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

4.4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

目前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因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中国时间不长,今后,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合作,创新冷链人才培养的模式。

4.5加强配送管理

物流配送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服务水平与降低配送成本。目前冷链物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运输已成为必然趋势,另外,和许多企业共同配送能提高车辆装载率和降低配送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4.6政府提供支持

在政策法规方面,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健全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严格专业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规范冷链物流行业。

4.7社会化发展策略

在政府的支持规划下,实施社会化发展策略。社会化运作是指某个地某个城市,政府或企业部门规划的冷链物流中心或冷货批发市场。在这个市场或中心里结集了大量的冷货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零售企业、冷库企业、冷运企业,甚至大量的个体经营户。

5、总结

冷链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长。虽然我国的冷链物流在基础设施、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和管理方面等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冷链物流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冷链物流的春天已经来临,愿中国的冷链物流体系会逐步步入正轨,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海浪,冷链物流优化[J].中国储运,2004(4)

[2]商凌云, 程风禹.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物流,2009

第3篇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方向战略选择

中小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物流市场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推动我国物流市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小物流企业越来越面临国内物流巨头和国际物流大鳄的双重压力。由于内外部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小物流企业举步维艰。那么,中小物流企业如何选择才能摆脱困境、求得生存与发展机会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战略可以考虑:

一、整合化战略

近几年,现代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各地大兴土木,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中小物流企业如何客观分析判断物流发展形势,防止物流重复建设,合理推进物流建设步伐,关键问题在于通过整合,转换经营机制,盘活存量资源,以达到实现“共赢”的目的。

首先,要整合观念,只有观念更新,建立“一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现代经营理念,才能真正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至今,在观念上仍处于“传统物流”的水平,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的经营理念仍停留在运输加仓储的集合上,物流服务基础条件严重不足,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理念决定行为。这就要求中小物流企业改变以往以规模效益为主的思想,以满足客户需要为核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真正建立适合需求多样化的新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专门定制的物流服务。谁真正建立”一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现代经营理念,谁就赢得客户,也就拥有进一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其次,要整合资源,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整合,要突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中小物流企业要明确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目的在于实现“共赢”;而不是自我牺牲,制约自身发展。因此,在资源整合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需要、实现什么目的。因为,中小物流企业资源和能力有限,必须按照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寻找最优的运作领域。如可以设立不同类型的仓库、配送企业,以及装卸搬运、航运、道路运输等物流企业。当然,现在的中小物流企业将来也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组建大型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过程,也可以成为大企业收购、兼并的对象,从而逐渐改变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的局面。

第三,要整合物流信息,以实现整条物流系统的信息管理。物流信息系统作为物流活动的“神经”,连接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控制物流活动的正常进行,并影响着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现有的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不仅缺乏相应的软硬件设施,缺乏对物流过程以及物流节点之间信息的有效控制,表现为信息处理标准不一、无法形成信息处理效用、企业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一旦货车出门,就无法对货物进行实时跟踪控制。因此,要实现物流降低成本的目的,必须要建立在物流与信息流整合的基础上,共建物流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物流信息标准,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多种物流信息服务,才会推动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

第四,要整合营销策略。营销策略是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具体战术,是在充分进行市场分析、战略选择与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为任何一家中小物流企业不可能满足所有的社会需求,因此,中小物流企业要依据所制定的营销战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抓住侧重点利用原有市场及声誉,进行有效地客户关系管理,争取回头客。也可以选定一家大型企业为依托,实施一对一营销服务,把市场做大,实现以点带面的目的。在保证老客户忠诚度的基础上,发展争取新客户。在保证原有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品种,以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协同化战略

对于中小物流企业来说,是发展“小而全”还是有重点地专以做好自己的核心义务是需要进行战略选择的。中小物流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发展战略,集中精力,重点打造核心竞争力,而非核心的业务可交给擅长该业务的企业去做。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小物流企业组成一定形式的协同体组织就是途径之一。通过这种组织,协同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在发展的同时开拓了各自市场,比一般“小而全”的企业更充满竞争力。“小而全”的经营模式看起来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只会增加流通成本,降低资金周转率和物流设施利用率,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角度出发,应将物流活动更多地外包给其他具有专业能力的物流企业。眼下,尽管这些物流企业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毕竟是协同化发展的趋势。

首先,实行行业联合。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章,规范经营行为,实行行业自律,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原来分散的、弱小的、各自为战的小公司,组建成联合性企业,共同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因为,通过行业联合,走协同化发展之路,可以把资源相对集中,发挥集约化的优势,各取所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可以共享利益;有利于制定统一的物流标准,改变各自为政的企业使用的操作规范,通过协同合作,能统一标准,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打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条块分割,建设区域乃至全国物流网络。

其次,组建物流联盟。物流联盟就是以某第三物流机构为核心,由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组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这些中小物流企业物流进行合作,能够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经济和物流效率。从企业经济效益上看,由于通过物流战略联盟提高了物流集约化运作水平,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而且,联盟成员共担风险,大大降低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如以宅急送为核心打造的物流联盟吸引众多中小物流企业加盟。送个信件、包裹到异地,只要打个电话就行,人们对物流业带来的方便感受越来越深。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宅急送公司的市场目前已经覆盖全国2000多个大中小城市,把中小物流公司联合起来,共享资源和客户。

最后,实现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是一种先进的物流合理化形式。采取共同配送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物流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共同配送是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的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和商品的集中运货的“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

三、专业化战略

目前,许多中小物流企业是“散、小、弱、差”,几辆车、十几个人的物流公司比比皆是,大部分服务能力不高,规模不大,专业化程度不高。对许多发展中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选择集中性市场战略,实施一对一专门服务,走服务专业化道路,“小而专”、“小而精”,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中小物流企业利用自己规模小、经营机动灵活的特点,在那些市场容量狭小、大企业所忽略或难以涉足的领域求得生存和发展,其遵循的原则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转”。

中小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特点,利用比较接近市场的优势,向局部市场提供服务。如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通过采用专业设备、设施及操作程序,取得较好的配送效果并降低配送过分综合化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其他方面如提供专门的仓储设施、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物流服务等都是中小物流企业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有效方式。中小物流企业可以利用在某些特定地域或者特定服务领域的优势,取得在局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因为专业,所以更好。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松庆.我国物流管理体制的改革策略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6.10:38-40.

[2]刘友金.集群式创新与创新能力集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22-29.

第4篇

[关键词]林业产品;物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94-02

林业是以森林植物为主要对象的生产部门,它包括森林的保护、造林、育林、采伐、集运、加工制造等一系列生产环节。林业资源是重要工业原料,又是人民消费的重要对象。其中木材对物流数量需求很大,经济林不但有较大物流量,对物流质量的需求也较高。目前我国林业产品物流成本比较高,而且不稳定,由于林业生产的地域性,以及生产的季节性与常年性消费需求之间的对立,造成了我国林业产品供需的时空矛盾。再加上我国林业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较低,每年林业产品在物流和流通环节的损耗巨大。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发展现代林业产品物流,使林业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保值增值。本文以广西林业产品物流为出发点,提出发展林业产品物流的对策建议。

1广西林业产品物流现状分析

1.1林业产品物流的含义及其物流特性

林业产品物流是农产品物流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以最小成本而进行的林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包括林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由于林业产品具有季节性生产而要求物流的及时性;以及产销地域广阔分散的特点。所以,林业产品物流难度大,要求高。

1.2广西林业产品物流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广西人工林、速生林、经济林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松香、八角、玉桂、茴油、桂油、栲胶等特色林产品产量名列全国第一,其中松香、茴油、桂油年产量在全世界产量中占的比重都很高,有的达到70%~80%。截至2008年6月,广西共有速丰林2647万亩,占全国总数35.15%。以速生林为主的用材林快速增长,使广西不知不觉间取代东北变成全国最大的木材产地,国家每年下达给广西的商品材采伐限额多达1300多万立方米,占全国总量1/7。全国森林资源第七次连续清查成果统计显示,至2007年末,全国共有经济林32085万亩,其中广西2889.6万亩,占9%。2007年,广西木竹制浆造纸产值为27.8亿元,木材综合加工167亿元,商品木材采伐限额达到1313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达到659万立方米。这为广西林业产品物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广西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但是,林业的潜力仍未充分挖掘出来,目前广西林业产品流通过程中储藏、加工环节处理很不到位,分级、包装等条件也比较落后,严重影响其后续流通。这给广西林业产品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2广西林业产品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林业产品物流的相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林业产品物流只有做到林业产品保值,才能实现林业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进而才可能使林业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在中国的林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轻流通”思想意识的影响广泛,而对林业产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作用认识不足,更没有形成林业产品物流完整的行业体系框架

2.2林业产品物流的基础投入不足,林业信息体系不健全

一直以来,广西在林业生产环节的增产上全力以赴,但物流保鲜技术、物流加工等后续物流环节的基础投入明显不足。现在林业信息系统和林业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林业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成为影响林业产品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

2.3林业产品物流成本偏高

目前广西的林业产品物流成本比较高,而且不稳定,其中有物流利润和运输成本因素,但更多的是物流环境的影响,由于路况不良的时间成本,交通秩序中不当现象无形中增加的物流成本(例如设卡收费等)。多数长途贩运的林业产品是以初级形态为主,林业产品物流结构中,低附加值产品居多,且物流成本偏高。

2.4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专业需要专门的物流人才,然而,目前广西物流教育体系建设和物流培训工作起步晚、规模尚小,市场上受过正规教育的物流人才有限,而正在受教育的学生尚未成才入市。据统计,广西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在为数有限的物流毕业生中,从事林业产品物流工作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

3发展林业产品物流的对策建议

3.1调整林业产品生产结构,增加林业投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首先,广西林业产业发展把工作重点放在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附加值等方面下工夫。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市、县(区)、乡(镇)各级政府要把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抓科技兴林,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最后,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一方面,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是广西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和“希望工程”,应大力加强;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先导,资源为基础,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和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培育和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发挥名牌的示范作用。

3.2统一规划林业产品物流体系,明确政府管理职能

建立以林业产品物流中心为龙头,林业产品专业市场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林业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一个组织化程度高、国际国内市场发达的现代林业产品物流体系。明确政府管理职能:首先,制定政策与法规用于引导市场有序发展,其次,制定标准,推动物流标准化。

3.3加强林业产品配送中心建设

林业产品配送中心是优化林业产品物流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整个林业产品物流平台的重要节点和林业通道的重要节点。通过林业产品配送中心,使林业产品的销售、林业产品物流和林业产品市场实现集约化、产业化;通过林业产品配送中心,优化和完善林业产品的市场体系;通过林业产品配送中心,对林业产品进行流通加工、分拣、分选、商品化、包装化,林业产品的分级的利用和林业产品废物的回收处理,从而有效提高林业产品物流的精益化程度和林业产品的附加价值。

3.4完善林业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林业产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高效的林业产品物流有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服务与之相配套。建设布局合理、先进实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将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各项林业工作,提高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初步实现林业产品物流信息化。

3.5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加强理论研究,培养专业人才

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加大林业产品物流理论研究的同时,政府、高校、林业部门要共同加大力度培养林业产品物流人才,以满足广西林业发展。

总之,广西要打造林业强省,打造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林业产业,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业产品物流;从而使广西早日成为我国林业大省和林业强省。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学术前缘报告(2007-2008)[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381-391.

[2]孙兰凤.基于发展中的新疆特色林果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8(5):109-114.

第5篇

一、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

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二、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在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也正在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星火培训基地建设,群众的科技素质等,还不完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特色产业标准化体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农产品种养和加工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了产业化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

(三)农产品产业化研究开发能力不强。相当多的加工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的深加工转化率不高,产业链较短,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如茉莉花、甜玉米等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四)农产品市场流动体系不健全。物流信息化的程度不高,交易手段落后、单一,电子商务平台信息量少,网上交易成交量不多。

这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不解决这些问题,农业产业化就难以推进。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内我 们将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完善农村科技服务协调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继续抓好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等中介机构建设,注重深化机构间合作内涵,提升整个体系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部项目“横县茉莉花专家大院”,继续建立桑蚕、食用菌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专家对农民实行零距离的科技服务建立有效的平台。以茉莉花茶加工企业、甜玉米加工企业为孵化器,运用现代网络手段,开展技术创新动态联盟建设,不断探索区域科技创新的方法和有效科技服务方式。

2、加强对特色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

重点针对横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包括特色农作物品种改良及快繁技术、耕地可持续利用技术、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及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特色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技术等。

3、以科技创新支撑龙头企业发展。

通过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尖子人才、发展独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名牌等方法,促进民营科技企事业的发展。3年内,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8家,企事业尖子人才100名,开发企业(产品)名牌10个;同时,带动整个中小企业群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4、以科技手段加速市场信息化。

第6篇

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转变

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制造业发展做到产业先进、技术先进和管理先进,以实现制造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发展。其中产业先进和技术先进主要指制造业在发展中要注重培育未来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就业带动性强的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以及新兴技术和支撑技术体系。而管理先进则要求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地提高产、供、销、组织和服务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随着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要求的逐步提升,产品开发、产品营销、售后、报废处理等服务要求增多。且金融服务、商业服务和物流服务等对制造业支撑力度亦不断增强。如:研发设计系统、生产运营系统、生产制造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质办公OA系统、项目管理系统、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系统等越来越多的软件管理系统成为了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融合的着力点。

从当前国内外制造业企业发展特征来看,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点从产品生产本身,转移到产品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从单一提品向提品、售后服务、物流服务、智力支撑的“集合体”方向发展。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发展模式转变已成为国内外工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软件集成应用是关键环节

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一方面表现为制造业服务化,即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向产品设计、售后服务支撑等增值方向发展,其中涉及的服务不但包括产品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等,而且还包括人力、物流、金融等其他服务;另一方面表现为服务产品化,即促进服务转变成为类似具有规格、型号的标准化工业品。无论是制造服务化,还是服务产品化,均需要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为其支撑,推动制造和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和增值方向发展。应用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软件管理系统将有助于帮助制造业企业寻找到自己新的竞争领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和不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来看,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当前很多企业的软件管理系统应用还处在单项应用阶段,信息孤岛仍然存在。例如仅实现如财务、库存、统计等的信息化,制造业生产管理系统和服务管理系统之间实现集成管理的企业较少。尤其在服务管理方面,多数企业由于未集成该类信息,使部分企业的服务管理信息只能保存在部门甚至个人的手中,难以促进信息共享。

这种一个个“信息孤岛”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低,对领导层决策支撑能力弱,影响领导层决策的准确性。

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从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到售后服务的全部生产活动环节统筹考虑,才能更好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管理软件的集成应用不仅能带来新技术应用、项目实施的标准化,而且还可带来生产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理念的优化与变革,产生单项应用难以达到的应用效果。例如,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核心业务系统及金融、物流等服务系统有效集成,才能够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优化运行,以最短的时间制造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提供用户需要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软件集成应用重点领域

1.“研产供销服”一体化管理软件集成应用。通过集成软件管理系统将制造过程、销售过程、客户服务等研产供销服一条链全部打通,将大大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如:研发设计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前段,决定着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若在研发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以往类似产品的成本、市场的销售情况,以及客户的反馈情况,可有效提升企业设计能力和提高企业设计效率;企业产供销供应链软件管理系统若能与人员、资金、物资、信息、客户资源等软件管理系统有效整合,可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有效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水平。

“研产供销服”一体化管理软件的集成吸收了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影响等环节的深化应用,对创新研发手段,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优化管理流程,增强企业市场响应和客户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

2. 物流服务与供应链管理软件集成应用。实现物流服务与制造业供应链系统的一体化运营管理,将有力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通过将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集成从订单处理、运输、仓储、配送到库存管理、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客户服务、退货处理、代收货款的端到端的一体化物流软件管理系统,建立起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可为客户提供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与此同时,应用软件集成管理还可有效地消除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重复管理和资源浪费,克服多余的生产要素浪费,不必要的移动,以及无效的库存,真正按“链”的特性协调上下游的物流衔接,使之无缝连接。此外,这对于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连锁化经营、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 商务服务与业务管理软件集成应用。通过将企业的业务管理软件系统与外部的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各类生产服务业软件管理系统集成,建设研究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一系列综合集成的软件管理系统。对于引导制造企业管理软件与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各类生产服务业管理软件集成应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有效地促进中小制造企业与金融服务机构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企业与外部商务服务机构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以更好地促进企业与外部金融、商务等服务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开拓市场、配套物流服务等工作,积极利用各个单位的优势,促进产业知识交流与研究互动。

这样做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技术和知识的应用水平,提升企业研发设计能力、管理咨询水平等生产服务功能。而且还非常有益于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机会,促进企业与服务机构共同努力,走向园区服务、集群发展的合作新道路。

第7篇

关键词:物联网 物流产业 融合 模型

物联网同物流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物联网的内涵

所谓的物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和基础促使物品流通的一种网络。这种系统促使了商品的流通,并能够实现异地双方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物联网伴随着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对物流进行智能化的管理、识别、跟踪和定位,促使信息沟通达到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物联网发展对物流产业的影响

首先,物联网在物流产业的生产环节和运用节约了时间,更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物联网信息系统,减少了生产物流的环节。基于物联网,物流体系中的生产线可以更好的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进行跟踪和识别,从而提高了检测和跟踪的效率,节约了劳动力。

其次,物联网运用到物流产业的运输过程可以便于企业对货物进行远程监管,了解货物的状态并进行准确的定位,这项技术主要是运用了RFID 接收转发装置,可视化的跟踪管理,便于在配送的过程中优化调度,提高运输的效率,缩短路程,也体现出了持续发展的理念。

再次,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仓储环节是十分关键的。将物联网的EPC技术运用到物流产业的仓储管理中,大大的改变了传统物流产业依靠大量人力管理的现状,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并且实现了仓库在存货、货物盘点、货物调度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便于实现自动化。

最后,物流产业中货物的配送和销售环节都需要强大的物联网系统作为支撑。引用物联网的EPC技术实现了查找货物的便捷性,缩短了挑选时间,提高了配送正确率,并压缩配送和销售的时间,体现出快捷性,满足了当代人们的需求。

物流产业融合的动因分析

(一)物联网信息为物流业的融合提供了保障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传统的物流产业的融合和管理创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提升,与物流业相关的条码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射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运用。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物流业相关的各个环节可以节约成本,提高物流的工作效率,无论是在生产、仓储、运输还是销售过程中,便于物流企业的跟踪管理,真正体现出物流行业的服务性。使物流技术的通用性得到了改变,消除了传统物流业的技术性壁垒。

(二)政策支持为物流业的融合营造开放环境

物流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复杂性产业,在物联网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有效的改变了传统信息技术同物流产业相分离的现状,促使物流业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和监督过程,密切了各个环节的沟通和交流,加快了物流产业发展的进度。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物流产业改革的必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铁路、航空、公路、海运等的交通运输改革政策,并鼓励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整合现代化的物流业资源,从而促进产业融合的目标多层次性。

(三)人们需求的日益变化

物联网背景下的物流产业属于服务业,主要用于满足顾客需要。因此,物流业的产生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顾客需求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的出现也加剧了物流行业之间的竞争,导致了物流融合的必然趋势。

(四)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物流企业也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注重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从而依靠自身软件获得竞争优势。物流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以物流客户为中心,重视提高产品质量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管理上树立战略性的思想。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主要提供两类服务,即传统物流服务和新型物流服务,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的物流服务所包括的内容为生产、运输、中转、仓储保管、物流配送和物流装卸等,而新型服务物流产业则主要以信息管理为核心,重视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等。

(五)物联网背景下管理思想的不断创新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渗入,在物流产业通过供应链管理提高了信息的共享作用。物流产业成为由生产、采购、运输、调度、销售等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追求的利润价值更高。这种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实现了目标与管理的一体化,增加了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更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无论是在原材料的采购还是生产、销售、运输等过程中,都更加的专业化和一体化。

物流产业融合机制

(一)注重市场重构并逐步推动物流产业化

众所周知,物流业是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所设计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运输、仓储、信息、交通、金融、保险等综合行业。各部门各有所属,都有自己的管理部门,因此,物流产业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受到了相关行业的制约,产业化的道路很难形成合力。而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能够将各部门的信息管理逐渐趋于一个管理平台中,能够有效的促进各部门和地区的交流,推动物流产业一体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一方面给予了物流产业相关的宽松政策,放松了对物流产业的直接干预,进行了统一的市场管理和规划。并在价格机制上采用统一定价的方式,减少了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摩擦。

(二)物联网背景下物流产业由低端向高端逐步转化

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促使企业不同业务在同一个平台上的运作发挥出更大协同效应。目前,我国物流产业还处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企业的效率较低,其服务的层次也处于低端水平。但是,随着物流网技术的不断渗透,物流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终将演变为资本形态,未来物流产业的发展完全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物流企业的效益和信息资本的流通,直接进入到物流产业的生产领域,产生协同效益。信息技术与运输、仓储、配送、金融结算等物流生产活动的有机融合,将大大提高服务的货物空间位移,产生新的服务种类。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物流产业相关部门的合作,更能够提高物流企业与上下游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垂直融合,产生新的商务模式,提高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并逐渐形成一支科技型的物流服务行业。

(三)物流产业主导方式的变革化

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中,受到金融资本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弊端,在融合过程中,要使主导物流产业发展的因素变为技术上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将资本渗透和产权结构调整,可以使得物流产业价值链中各环节企业以最短的时间进入相关或非相关的物流业务市场,拥有横跨行业专业经营的能力,而不同行业企业间融合往往通过企业组织之间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来完成,逐步由传统的行业内纵向并购向行业间横向并购或混合并购演变。所以推动金融资本向技术资本转变的物流产业融合,更能够体现出创新型服务的模式。

物流企业融合的途径

(一)技术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物流产业融合的助推器和保障,在发展过程中物流企业要重视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现代企业管理都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物流企业的管理中,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二)业务融合

物联网背景下的物流企业在探索融合的过程中要调整原有的发展结构,注重企业同业务之间的融合。物流企业应该具有前瞻性,善用发展的眼光去开拓和发展新业务。物流业的发展会激活交通、航运、铁路等运输企业的新业务。同时,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仓储企业的形式和功能也应该更加多元化。

(三)产业融合

物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之外,还要加强产业融合,调整产业结构,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物流信心的连贯性提高同其它产业的再次重构。这样促使物流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使物流企业更加专业化,竞争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同产业的融合,促使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和服务物流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

(四)市场融合

物联网技术指导下的物流业发展促使了物流企业同产业、业务的密切联系,而物流企业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因此在融合的过程中物流企业要进行市场分析,创造需求,寻找新产品和新业务。

物流企业融合的价值评估

首先,物流企业重新融合体现出了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更是物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物流企业的一种创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物流企业同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业务、产业、市场都会进行认真的分析比对。融合的过程会形成新的产业,引起国家政策的不断创新,甚至出现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外包的意识也会逐渐增强,所以企业管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无论是物流企业自身,还是与物流业相关的行业都会迎来新的需求。

其次,物流企业同产业等的融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物流企业同产业的有机融合促使了物流企业价值链的融合,从而促进了各行业之间、产品与技术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同产业等的融合促使了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不断创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带动了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的发展。

最后,物流企业同产业等的融合促使了绩效提升的效应。物流企业是服务行业,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实施融合的前提是对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进行认证。其一,对市场供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物流企业实施产业融合能够改变传统物流企业的经营理念,促使物流企业不断的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挖掘出新的市场,寻求更多的业务合作,带动与物流相关的运输行业、仓储行业、快递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都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在物联网技术的指导下,这些企业能够更好的分享和利用基础设施和研发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有助于提高物流服务的生产流程,提高企业效率,以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从而提高了物流产业绩效。其二,从市场需求方面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物流企业同市场的融合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挖掘市场需求,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更多的消费者需求,并由于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促使融合后的产品和服务的作用更为全面,为物流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

结论

物联网背景下的物流产业融合是时展的需要,其产生的原因既包括内部原因又包括外部原因。内外性的激励因素促使物流产业要重视自身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重视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分析,通过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提高自身竞争力。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依靠物联网技术进行革新。而物流企业的融合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首先体现在管理思想的创新上,其次体现在物流企业价值链的形成,从供需关系还能够产生较高的绩效作用。但是物流企业的融合过程仍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调整的过程,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2001

2.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竞争合作与产业成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李红玉.物流产业的产业融合[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

第8篇

啤酒效应的故事在不停上演,然而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实践中通过战略转型升级和信息化与业务紧密融合,很好地破解了“啤酒效应”这一难题。

打造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平台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啤”)早在1903年由德国和英国商人共同创立,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

随着青啤的发展,青岛啤酒的供应已大大超越青岛人的需求,急需扩大销路。然而啤酒新鲜度对啤酒口感和品质有着直接影响,长途跨省跨市运输使青岛啤酒的品质无法保证,近距离的分销网络无法解决青啤产能过剩难题。另外,由于缺乏合理的供应链管理和需求采集通道,特别在冬夏淡旺两季,青岛啤酒对需求预测几乎完全陷入瘫痪状态,生产供应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

青啤并未满足现状也没向困难妥协,而是加强了其“做大做强”的决心。青啤决定扩大发展与自修内功并存,一方面走出青岛,积极扩张,扩大外部供应网络;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供应链管理,解决需求预测顽疾。

青啤在近二十年时间里先后自我革命三次,融资、扩张、重组、构建,并最终完成了全国性战略布局,并建立了中央管理的“总部一体化”模式,在这种运营模式管理下,整体供应链形成了紧密的“卫星式企业群体”,使青岛啤酒总部成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保证青啤在庞大的网络运营下,总部依然能对供应链业务起到主导作用。

在整体的供应链管理框架下,青岛啤酒全面应用信息系统,并立足重点对外部分销供应和内部供应系统两手同时抓,两手同时硬。在实施过程中青岛啤酒却并没有盲目上马,而是审时度势划分重难点先易后难的构建供应链管理体系。

据悉,未来青啤的供应链信息平台管理重点将聚焦在计划平台搭建、分析的深度挖掘、移动工具的应用以及食品安全过程的全面监控。青岛啤酒的信息化供应链管理将成为青啤新的增长点,加速推动青岛啤酒国际化进程。

理顺分销体系

解扣“啤酒效应”

深度分销是供应链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网络合理与通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额,另外企业与各分销环节的合作方式也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啤酒属于快销产品,与消费者特别接近,分销网络尤为复杂,除了一级、二级经销商、分销商外,分销网络还布局至大中小型超市、甚至便民店。青岛啤酒为了保证消费者在最短时间内喝上最新鲜的啤酒曾提出“让青岛人民喝上当周酒,让全国人民喝上当月酒”的口号。面对分销网络难题,对高品质的执着要求,青岛啤酒该如何解决深度分销难题?

啤酒生产是青岛啤酒的核心,随着企业的扩展、集团化区域的覆盖,对分销业务的管理和客户服务水平的专业性要求不断对青啤提出更高要求。青岛啤酒以其仓库、车队及业务为基础,招商局物流以其物流网络和管理经验为基础,共同组建的合资物流公司,全面处理青啤的全国物流业务。双方建立了由专家组成的物流改革推进小组,共同制定包括合资公司表现测评、青啤市场分析、当前操作分析、当前物流成本分析、物流整合与青啤战略盈利模型、物流信息系统、总结和实施计划等方面内容的物流改革执行方案。

青岛啤酒统一规划分销网络和区域。设立中央仓和区域仓优化了全国性物资调配模式,减少了各个环节上的库存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消耗;通过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了合作伙伴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物流通畅,提高了客户反应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产品生产、分销、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有效反应,大幅度缩短订货的提前期;通过运输标准制定,使全国的青岛啤酒到销售区域的有效半径在300公里内,运输质量大幅度提高,保证了啤酒的品质和新鲜度。

信息技术为企业的深度分销提供了比不可少的载体,是支持企业业务外包的前提条件。在合作的过程中,招商局物流将自有SAP系统与青啤现行的Oracle系统进行对接,以SAP系统作为物流执行信息系统,将库存、订单及财务等各模块的相关数据与Oracle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核对,产生正确数据为青岛啤酒销售公司的决策提供相关支持。配合新的“中央仓――区域仓――客户”网络布局的形成,青啤实施营销管理模式的改革,调整了青啤各分公司的职能,将各销售分公司改制为办事处,取消其原有的物流职能,专注于市场开拓。

内部供应平台实现精益管理

对于青啤而言,解决深度分销问题,仅仅解决外部供应渠道拓展的问题,内部供应链管理依然是青啤成长的一块短板,只有理顺了内部供应链才能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益。

啤酒需要经历发酵、制作等工艺,一般的制造周期是半个月到一个月,受淡旺两季的影响,啤酒需求的波动非常明显,销售计划不能通过通畅的供应链条传递给生产,生产犹如盲人摸象般混乱。另外业务链条环节长,内部管理幅度增大,财务审批反应慢、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相互间以邮件的方式发送各自需求,随之出现的问题是更改变动大、变动追溯难,最终需求版本确认低,相互间责任推诿严重。

青啤为适应不断扩大和继续扩大的业务需求,青啤决定构建以青啤总部为核心的卫星式供应链管理模式,青岛啤酒历时十几年逐步通过“特区制”、“事业部制”和“总部一体化制”三步管理模式的转型,完成集团统一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搭建。在这种模式下,青啤总部在供应链中扮演“中心”的角色,是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心、是信息的交换中心、是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多阶相应周期的控制中心。也只有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青啤总部才能在供应链管理中占领主动地位,对供应链的业务起主导作用,在供应链决策中产生严重分歧的可能性较小,这也更利于供应链管理。

青啤的内部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统一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从供应商、生产厂到销售公司、办事处,再到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通过供应链管理平台,以智能、全程可视、实时响应的方式为渠道提供各种增值服务,使整个供应链的参与方高效协同,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存货数量,加速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通过协同为最终客户创造价值。

同时,青啤的透明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更利于对分销渠道管理,包括客户信息的全面手机、实时处理,客户的消费规律分析等,提出个性化的客户关怀、客户服务方案,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加强对市场掌控。

供应链一体化平台管理的搭建模式为青啤破解需求预测难题奠定基础,而标准化、透明化的信息系统是确保新体系成功运作的关键。早在1999年,青啤就开始选择与Oracle合作全面搭建信息平台。首先,青啤将内部供应链模块划分为计划和执行两个层面进行区分管理。计划层面专门针对青啤内部生产供应计划进行管理,另外将采购、订单处理、生产、库存、经销商管理被统一纳为执行层面管理。

青啤供应链信息平台,也将供应链分成计划层和执行层。青啤首先对供应链执行层进行系统搭建,包括ERP的采购模块、ERP的订单处理模块、WMS模块、CRM模块。青啤采用Oracl的全套软件产品依次对供应链上各系统模块实施。通过各模块化的系统实施和搭建,青啤将集团供应链执行层面管理统一纳入供应链管理中。

第9篇

【关键词】钦州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一、钦州港港口人力资源供应现状

2002年到2006年是钦州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几年来钦州港人始终牢记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培养各类人员,使生产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增长同步。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港口人员构成

钦州港物流项目经过近几年的引进和发展,已拥有一批相当水平和实力的物流产业人才队伍,据统计目前钦州港物流产业各类人才合计为3537人,其中研究生25人,本科生170人,大专430人,中专以下文化2912人。

图12006年钦州港人员构成

职称结构反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同级别人员的配置,钦州港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状况如表1所示。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82人,初级职称195人,技术员936人,其他人员2190人。

表1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表

(二)人员现状分析

1.学历结构分析。学历结构中,研究生与专科生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为:1:134;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6.8,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以上学历者缺口较大,另外还有多名专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学历教育。目前的状况显然不适应港口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广开渠道,加大研究生以上专业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提高未受专业学历教育人员的受教育机会。

2.职称结构分析。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的比例为:1:5:6,与全国1:5.07:12.5的比例相比,结构还不太合理。

3.专业结构分析。专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经济、财务类比例偏大,其中财务类还有多名无学历,由此可看出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较少,交通运输类、计算机类比例偏小。

4.年龄结构分析。在专业人才中,几年来,专业人才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新增人员中多数是20~30左右的青年,他们刚出校门,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不能立即适应港口全方位的发展。另外由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不对口,也制约了他们才智的发挥,随着一批高、中级人才的自然减员,在一定时期内将出现人才断层。

生产服务人员中,一线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数量少,且学历不高,不利于生产的组织。

目前钦州港要想成为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港口,其在人力资源方面尚有一定差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港口日趋国际化,使钦州港面临国外、国内的港口在管理方法、运输方式、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而这激烈的竞争必将促进钦州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钦州港务集团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同时,广西区正在实施的北部湾开发战略给钦州港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开发和培养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队伍是港口未来发展的需要。钦州港未来的发展,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挑战,人力资源是实施“科教兴港”的关键,是发展高新技术,争夺新的制高点,增强港口竞争力和辐射力的有力保证。

二、钦州港口人力资源供求面临的困境

港口人力资源供求矛盾是港口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是由港口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特征和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特征共同决定的。发展的越是迅速,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特征越明显,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特征也越明显,供求矛盾也就越突出,越难以通过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或中期计划加以解决。这种矛盾不仅使港口的人力资源管理陷入困境,而且也成为许多港口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首先,企业所具有的人才储备与培训开发能力都十分有限,单纯通过内部调整适应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能力有限。就是这有限的内部调整,还受内部因素的制约而不能迅速实现。

其次,由于劳动力市场具有分割性,钦州港受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能力、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限制,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很难在短时期内迅速招聘到所需数量的各类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再次,通过外部引进,调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还受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制约。任何一个企业的用人制度,都将企业内工作业绩作为最重要的晋升依据之一加以明确。这既是准确评价员工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也是企业竞争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体员工现在的和将来的的正式承诺。企业用人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履行这一承诺。这无疑会延缓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速度。

最后,任何一个企业的工作都包含一些独特的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有如机械设备中的剂,使组织能够顺畅运转。而要获得这些知识和信息,则需要一定的企业内工作时间。这也是企业在进行人员调整时,总是采取渐进的、个别调整方式的原因。

三、钦州港港口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判断性预测和统计分析预测两种方法。而常用的判断性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德尔斐法、名义分组技术和管理人员判断法。常用的统计分析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此外还有生产率比率法、人员比率法、时间序列分析法、随机分析法。企业选择何种预测法,主要取决于时间长短、组织类型、组织规模和分散程度、可得信息的准确性和确定性。预测的结果也只能是大体准确,并非完全确实和精确。

这里本文推荐切合港口实际的经验预测法及港口人力资源需求统计分析预测。

1.经验预测法。这种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预测的方法,简便易行。有些组织常采用这种方法做预测。例如,组织认为车间里一个管理者(如班长)管理8个员工最佳,因此依据将来生产员工增加数就可以预测管理者(如班长)的需求量。又例如,依照经验,一个员工每天可以加工6件上衣,则若要扩大生产规模即可按产量(如上衣件数)计算出员工的需求量。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计算出有关方面的预报数。这是定量加定性的“自下而上”的方法,要求部门或基层单位领导对周期内其需要的人员进行预测,各单位的预测结果汇总校正,得出总需求。该预测的要求是参与预测的人员先填写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未来工作的性质、要求、岗位数量及空缺数,空缺弥补的建议方法(是内部培训供给还是外部招聘)等等。前提工作是要设计好针对钦州港发展战略实际的预测问卷,关键是在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进行单元预测后,人力资源部门要花力气进行核实校验。经过全局性的均衡,未来钦州港的人才要求应该有基本结论。

2.统计性预测。主要的方法有: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法。该方法是组织了解市场、技术行业和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专家成立一个研讨小组,在共同了解熟悉钦州港战略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根据港口业的最近几年贸易总量(含内贸和外贸)、钦州港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新技术新设备给港口生产带来怎样的变化以及港口管理体制转变后的管理模式的变化等等,得出一系列的数据后,预测钦州港在不同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当然,由于受不确定因素影响,需要对意外的新因素而带来的变化进行监控,以保证需求尽量符合实际。

近年来,广西钦州市紧紧抓住自治区实施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石化、能源、造纸、粮油加工、冶金、船舶修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泛北部湾核心工业区、沿海产业组织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石化、能源、造纸和粮油加工为代表的临港工业框架。

结合北部湾经济圈经济发展战略和钦州港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可以预测钦州港未来所需人才大致如下面所列:

(一)石化产业

1.工程类人才:化学工程、石油化工背景的石油仓储、运输管理人才;化学工程、化学机械、高分子化工等专业背景的石油冶炼工程人才;管道工程、工民建、热能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工程人才。以上人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相关工作经验。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背景,中专或技校毕业的操作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操作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十分急需。

2.管理类人才:急缺具有化学工程、化工机械专业背景,熟悉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对高校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需求。需求相对平稳,复合型人才急缺。

(二)林浆纸产业

1.造林工程人才:林学、土壤学、育种育苗等专业背景,大专以上学历,速生桉树繁育、造林、病虫害防治的专业人才。今后1~2年对有林学专业背景的大中专毕业生需求量大。

2.纸浆造纸人才:林产化工、造纸工程、化学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急需相关专业背景,中专及技校毕业的操作人才;具有造纸、化学工程等专业背景,熟悉生产工艺,又具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俏。

(三)港口建设与海洋产业

1.港口建设人才:需要具备港口工程、航道工程等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具有2~3年港口、航道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方面经验的港口工程人才紧缺;对有港口经济、经济管理、物流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有一定需求,具有两年以上港口经营管理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优先;急需港口机械专业背景,能熟练从事大型港口机械操作和维修工作的机械操作人才;急需海事法律、航运管理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两年以上管理经验的港航行政管理人才。港口工程、经济管理及行政管理人才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机械操作人才需要中专或技校毕业生。

2.船舶工业人才:紧缺有船舶工程、机械制造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船舶设计、制造人才;对专科以上学历,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船舶修理人才也有大量需求。

3.海洋产业人才:对生物工程、生物医药、海洋水产等相关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有2~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研发人才有大量需求;食品工程、药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专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有大量需求;2~3年工作经验的操作、一线人才最为急缺。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医药等企业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最大。研发人员需求绝对数量不大,但属急缺人才。

4.环境保护人才:需要海洋资源、海洋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具有2~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海洋环境监测、保护人才紧俏。需求集中在大中型企业。

5.工业规划管理人才:急需一批具有工业规划布局、工业管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应届本科高校毕业生也很受欢迎。求集中在相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

(四)外向型经济人才

1.国际贸易人才:急缺商务英语功底较好,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市场分析洞察力及谈判能力的高级外贸人才;急需熟练掌握承揽业务、定制产品、办理进出口手续、分销作业等业务的外贸业务人才;需要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专业背景的信息化人才;具有英语、东南亚小语种专业背景,具备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俏。需求增长(下转第98页)(上接第59页)较快;目前低端人才需求和供给均较多,人才的阅历和知识面急需拓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供给少,需求程度高;小语种翻译人才急缺。

2.物流人才:急需熟悉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知识,具有现代物流组织协调、运行策划和市场开拓的高级人才;大量需要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专业背景和开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能力的高新物流技术开发人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仓储管理、运输、物流配送专业人才紧缺;需要经济法、国际法专业背景的法律人才;大量需要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专业背景,同时具备外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长速度快,幅度大,缺口较大。具备3年左右工作经验的高中级人才急缺。

(五)生物质产业

第10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市场 产业体系 跨越式发展 先导产业

云南省的经济基础薄弱,现有工业资产存量小,近几年,投资创业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对此,云南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站在新的发展层次和新的需求结构基础上,高起点地发展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由此推动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实现云南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锁定了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目前有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都正在制定中。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性强,因而它具有很强的高技术密集性、渗透性和扩散性,同时还具有有很高的态势和潜能,能广泛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带动社会各部门的进步,从而对地方经济及其产业体系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因而,怎样通过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利用云南省的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优良资产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加速资本流动,实现云南省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整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后劲,提升云南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现实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亟须大量金融资本投入,而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正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温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不仅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有效防范金融泡沫

从经济形态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诱导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很好地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金融资本更好地为实质经济而非泡沫经济服务,而实质经济的良性运转又将对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

靠资本的原始积累来滚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贻误商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易迅速成长壮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则可以通过市场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形成各类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和流动的态势。这就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跨越式规模扩张创造了极好机遇。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一条“安全通道”,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巨额的投资。但是,新建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高市场风险,令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风险资本恰恰能肩负起弥补这个“投资缺口”,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使命。风险投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初中级阶段最重要的一种股权融资方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化的催化剂,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与传统的银行、股市融资方式相比,其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企业管理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大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者成本,从而表现出了良好的融资绩效。从国外经验来看,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通过创业投资市场来获得资金,最后发展成长为大企业的。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诱导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进器和催化剂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从而促进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扶持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总体上看,云南省目前金融业仍然以银行业为主,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5名),证券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保险业则是十分落后。云南省的间接融资高于全国水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表明云南仍然对信贷的依赖程度较高,间接融资发达,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不发达。因此,只有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撑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支持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可以选择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共同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金融控股公司等不同层次的渠道融资和方式。

根据以上省情,笔者以为近期我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金融机构和融资模式选择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完善资本市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我们这里的资本市场专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直接融资活动组成的中长期资金市场),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重要标志。实践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乏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不可能发展。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市场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制度保障则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现有市场条件下,技术进步速度空前加快,企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感觉、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和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清晰把握。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具有自己的独创性、独享性。由于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这些企业在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上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资本市场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必须要遵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优秀的企业家才能进入公司的管理层,以弥补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资金、技术、人力等的不足。资本市场能够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提高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资本市场还可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灵活利用股权、期权等方式激励员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可以吸引外部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奠定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成立投资银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融合外,还应建立专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服务的专门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银行。这个银行要面向社会的整个利益和国家的长远目标,进入国民经济中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领域,对开放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和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战略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政策引导,宏观调控。目前在我省建立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银行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银行的组织形式、资源来源、功能设置、运作规则、相应的界定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有待逐步解决和完善。

投资银行即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从事着广泛的证券交易和资本运作等中介服务,除证券二级市场的业务和自营业务外,还包括在证券一级市场上的股票发行与上市、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的资产重组、企业的兼并收购策划、安排项目融资、企业产权转让、协助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证券投资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客户理财、金融证券创新,等等,其管理资产的经验和投资变换能力是其他商业银行所缺乏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样离不开投资银行的金融支持。从市场的职能看,投资银行主要为成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具体业务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上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属企业寻找私人贷款、企业并购等,其中企业上市业务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最为重要。与规范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相比,投资银行更多的是提供融资服务,一般不自己投资,也不代表投资者参与企业管理。它的收益不是通过分享利润,而主要靠收取服务费和取得一定的购股权证(warrants)获利。而风险投资主要是通过股权控制和利润分享来获得收益。投资银行的作用表现在:投资银行可以凭借拥有的行业分析专家,了解当前和将来技术进步是否会对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变革以及投资的可行性;投资银行可以凭借做企业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的丰富经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上市、收购兼并等提供一揽子策划方案;投资银行凭借其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可为被投资公司提供所需上下游公司的产品链和技术链,并帮助股权转让的顺利实现;投资银行可以运用其在企业购并、股份制改造、国内外融资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畅通的信息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投资银行可运用其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专业经验和广泛的营业网络,积极参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地区经济结构高级化等活动。对于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投资银行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投资银行可以帮助我省发展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上市,从而使风险投资顺利地从高风险的企业中撤出,以进行新一轮的风险投资。投资银行也为那些虽然发展并不成熟、但已具备一定实力和条件、需要融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进行以私募股权基金形式为主的融资,从而使公司迅速达到上市水准。

(三)商业银行适度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1.商业银行适当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将一直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将支配我国社会资金的主要部分,如果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支持,必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因而也难以获得快速的发展。商业银行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商业银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以给予一定规模的贷款、可以介入风险投资基金的交易、可以提供全方位的结算服务等。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商业银行在适当阶段介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也非常必要:首先,有助于商业银行新利润增长点的形成。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导致了全球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是我国部分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经济地位上都不可小视,商业银行要从传统制造业的泥潭顺利抽身,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必不可少,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培育。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证明,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的贷款回报率相当高,商业银行可以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信贷服务中获取较好的回报。因此,我省商业银行也同样可以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中间业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获得不菲的盈利。其次,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引擎,有着极高的回报率和极好的成长前景,有选择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较成熟的、有一定市场份额和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信贷支持,可以将商业银行在一些传统产业上投入的信贷资金逐渐由传统产业向新兴的知识经济产业转移,对分散信贷资产行业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保全信贷资产具有现实意义。我省的一些商业银行目前对科技贷款的不良率偏高(在2.64%~2.97%左右){1},可能与缺乏一套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服务的特殊操作流程和办法有很大关系。再次,有助于商业银行发展各项中间业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银行的各项金融服务一般都有更迫切、更高层次上的需要,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缺乏资金,而且缺乏资本运作、投资理财、市场分析、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信息和经验,需要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有从事投资咨询、融资理财、项目评估、资本市场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间业务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务合作上有极广阔的空间。最后,有助于商业银行确立自己的特色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经营。国内商业银行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目标市场的同质化,所有的银行都做同样的市场,开拓同样的客户,这是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上存在的大问题。像西方先进银行都很注意市场和客户的细分,因为不同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商业银行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省商业银行不可能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的所有方面都做得同样好,必须有所侧重,必须在自己的特色项目上向专业化发展,形成独有的优势和一定程度的专业垄断,不可能像传统产业那样进行粗放式经营,必须精耕细作,才能在确立合理的风险容忍度的前提下赢取合理的利润。这也将是我省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大方向。

2.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以稳健为首要原则,不能用存款人的钱来进行高风险的、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不可能成为处于起步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金融支持机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属于中小型企业,对于银行来说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能够提供的抵押担保也十分有限,因而使得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也难以有效满足其资金需求。但是,如果有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性将下降,商业银行仍然可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和结合程度,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比较松弛的模式,如美国。在美国,银行融投资渠道并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化投融资的主要渠道。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金来源于银行机构的仅占12.1%,而来源于社会民间基金(其中一半是养老金)的占约76.4%。另一种则是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比较紧密模式,如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金直接来源于银行机构的约占53%,而间接来源于银行机构的约占75%。从实践来看,第一种模式(即商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比较松弛的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一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采取哪一种模式并没有统一标准,这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社会资金集散状况、资本市场发育程度、金融监管力度、法律法规健全程度等宏观因素有关,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程度、所处的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等微观因素有关,还与商业银行的产业经验和偏好、国民的冒险传统和风险意识等精神因素有较大的关系。故我省的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二是由商业银行控股成立独立或附属的金融控股公司或风险投资机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投资;三是由风险投资公司以债权或股权形式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总体来看,由于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起因、背景和历程不同,银行对风险投资的介入方式和介入程度也不同,但银行资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在各个国家都具有普遍性和趋势性的共同特点,在我省也同样如此。

3.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当前我省各商业银行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出发点应是:以效益为中心,加大信贷投入,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步的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可以考虑发展政府担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采用政府第三方担保形式的贷款以弥补战略性新兴产业财产担保的不足,从而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多发放贷款给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改变传统信用抵押担保模式,创新形式多样的贷款担保方式,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比如,一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科技人员的个人股份的市值数额较大,所以科技上市公司股权抵押应是一种值得商业银行考虑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银行在贷款的同时购买创业企业的期权来分散风险,贷款证券化的形式实现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间接融资支持等。我省商业银行还可尝试牵头组建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担保公司,由银行、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各方共同参与,具体操作方式可借鉴中国人民银行和建设部出台的住房贷款担保公司的管理规定。设立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担保公司,这在政府导向和宏观政策的支持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发挥银行的网点优势,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开辟民间投资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渠道。目前,国内民间投资资金充裕,但投资渠道相对单一,无法满足民间资金的正常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民间基金一直有追求较高收益、也愿意承担较高投资风险的习惯,伺机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寻求高额投资回报一直是民间投资资金的长期追求。因此我省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其目前拥有的服务网络优势,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或拟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份制科技企业或已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发挥中介、协调、协助作用,密切银企关系,也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提高自身盈利水平。近年来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或依托原有的科技支行,或依托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商业银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比较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亟待支持的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初步摸索了适合中国转轨时期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管理模式。这些经验对我省也有借鉴作用。

(四)建立共同基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指基金公司依法设立,以发行股份方式募集的资金,投资者作为基金公司股东面目出现。它在结构上类似于一般股份公司,但本身不从事实际运作,而将资产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同时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保管基金资产。共同基金具有如下特点:共同基金将众多小额资金聚集成巨额资本,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大型项目的投资者能够在与大型项目的投资,分享相应的投资收益;共同基金的投资活动由对证券投资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负责,能规避某些投资风险;共同基金将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股权等,但不涉及有关证券经营业务,如证券的发行、推销等;共同基金以长期资本利得为投资目的,不谋求控制所投资公司;共同基金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构,等等。共同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其不同形式的融资支持:首先,是共同基金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且还没有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投资,能够有力地推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共同基金因受政府管制,共同基金一般不投资于上市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但某些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基金允许将少量资金,一般不超过基金总额的1%~2%,投入变现性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尤其是即将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由于共同基金控制的社会资金数额巨大,这些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对于正在走向成熟、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来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共同基金的活跃投资为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条件。风险投资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短期性色彩,在风险投资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并打算通过上市获得回报时,必须要求在证券市场上有足够规模的资金、以恰当的价格来购买即将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股票。

(五)建立风险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我国已经推出创业板之际,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人类已经进入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创新与发明已经成为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有机结合被看作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任何一项新的工业或科技革命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新的金融创新的形成,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风险投资的出现及时地解决了以高新技术技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它以积极开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的投融资对象,通过将分散的、愿为较高收益承担较高风险的中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形成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大机构,再由风险投资机构将资金集中管理投入到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以此来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

(六)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云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依然是间接融资,而省内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投资来源仍主要依靠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和国家投入等传统方式,不仅让云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不到与之匹配的融资能力,也让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产难以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所需资金。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及国家实施适度扩张货币政策,云南投资需求旺盛和流动性不足的特殊情形下,培育以产业投资基金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是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云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途径。

(七)拓展私募股权基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简称PE),是以私募的方式,通过定向募集投向企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工具。私募股权基金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迄今为止全球已有数千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一种商业操作方式,是专家管理的投资于企业股权的基金,目前已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

近年来,国际私募股权基金纷纷进入中国。但遗憾的是,国内95%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具有外资背景,真正本土的私募股权基金少之又少。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属于新兴市场,外资一直是主角,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势力弱小,民营私募股权基金尚处在萌芽状态。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投资经验不够丰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够健全等都对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启动实施投资拉动、扩大内需的双重背景下,资金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是解决资金“瓶颈”一种新的选择,既是应时之需,更是长久之策。为此,建议云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作为当前化“危”为“机”和今后拉动我省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尝试,大胆实践,勇于突破,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金融发展环境和金融产品保障。

(八)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在于整个集团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可以充分发挥资本控股权;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不同子公司税负差异进行合理避税;整个集团整合在同一品牌之下,信誉外溢;集团内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客户共享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协同效应,整个金融资源得以集约化利用。

金融控股公司最主要的特点是集团混业,经营分业。从国际范围来说,分业经营体制就是:一个法人,一块执照,一种业务;综合经营全能银行模式是:一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而金融控股模式是多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即在一个法人金融集团公司内有多个法人子公司。子公司统一控制在一个母公司之下,但彼此之间实行完全的分业经营,完全的分业管理。

(九)建立政府扶持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群

该种模式主要出现在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印度等经济后发展国家和地区,与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业集聚模式相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市场经济的历史较短,市场机制相对不是很完善、自发作用比较薄弱,产业积聚的成长、演化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完成。也就是说,集聚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的,是通过国家和地区的干预扶持政策而促成的。第二,由于产业起点比较低,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条件,实现特定产业集聚和培育地方创新网络的目标。第三,地方政府往往具有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历史传统,与市场机制相配合,共同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

从欧美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模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要实现我省经济发展的赶超和关键性产业群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的造成特定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本地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政府干预模式下产业集聚的重点往往放在有助于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性、主导性产业上,如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产业集聚区都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实现落后地区的赶超具有重要的作用。注重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成长、演化过程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聚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自主选择的权利。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将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的良性发展在特定时期内起到主导支配和促进作用。

(十)利用云南区位优势,实行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管理制度、次区域金融机构设立的位置是否靠近国际金融中心、距离总行客户的远近以及进出口的便利程度等几个方面。从区位优势分析,云南省实施区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应向以下国家和地区倾斜:一是国际金融中心或准国际金融中心。包括香港、新加坡、曼谷、乃至河内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理程度低,而且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推动金融市场创新的步伐。二是与我国有密切经济贸易往来国家的中心地区和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贸易和投资潜力增大的地区。如亚太地区、特别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地区、南亚地区。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的《茂物宣言》和1995年的大阪会议推进了这一地区的发达国家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不迟于2020年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这有些都有利于降低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市场进入成本和降低其运营成本。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云南省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的国家和地区,如东盟、印度、南亚等区域。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有利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国发展,真正贯彻实施省政府“走出去”的产业发展战略。

总之,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发展云南的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云南省确定并将大力培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端电力装备、大型数控机床产品、汽车制造及汽车配件,铁路养护机械设备、重工机械和轻工机械产品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以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生物化工)和生物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生物产业集群;以红外及微光夜视和物联网、云计算、物流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太阳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金属新材料、光电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环保装备制造、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才能通过发展更多的先导产业来提升和优化云南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结构,使云南的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才能持续上升,云南省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才能加快,与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才能缩小{2},才能使云南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云南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层次得以提升。

注释

{1}云南省银行监督管理局统计处2009年统计资料。

{2}2012年,云南省GDP突破万亿元,达到10309.8亿元,成为我国万亿元GDP俱乐部的第24个新成员。

参考文献

[1]秦光荣.《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R).

[2]秦光荣.《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本流动为云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展论谈》2009年第3期,P4―P9(J).

[3]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支持研究》(M).

[4]黄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集》(M).

[5]龙超等编.《云南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研究报告》(R).

[6]段钢.《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云南日报》,2011年6月1日(J).

[7]谢云山,袁天昂.《国际金融危机对云南省金融业的影响》.《西南金融》,2009年第6期(J).

[8]袁天昂.《组建云南省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路经选择研究》.《时代金融》,2008年第2期(J).

[9]袁天昂.《关于大力发展云南省私募基金的建议》.《发展论谈》,2009年第3期(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