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2 16:4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养结合优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一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总量急剧扩大,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医疗和养老服务相对独立的体系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加快医养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了解医养结合发展状况,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11个市对78家医养结合机构和入住老人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已接近老龄社会。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变化的重点特征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其他国家。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万人,占总人口的20.2%。“十二五”期间,净增老年人口195万人,年均增长率4.6%。全省11个设区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嘉兴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4.3%,舟山市和湖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达到了24.0%和23.2%,差不多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6.1%高4.1个百分点。到2017年末,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1.2%,依据联合国标准,这一比例达到7% 即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成为老龄社会,我省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已接近老龄社会。
2.医疗护理需求大的高龄人口总量迅速增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疾病增多,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75岁前属于年轻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健康需求侧重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75岁以后,需要一定程度的护理,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给予帮助;80岁以后,对医疗、康复、护理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生活起居需要专人照顾。当前,人口高龄化加速,“十二五”时期,全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净增34.74万人,年均增长率5.19%,到2017年末达到155.83万人,人口高龄化明显快于老龄化速度。随着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子女供养的传统养老模式淡化,空巢老年家庭比率保持高位,2017年末,全省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23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
(二)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照顾一体化的需求增加。
1.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提高,需要方便、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国家连续10年以接近10%的幅度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17年,浙江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达到40707元。全省还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17年全省有136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经费金额超15亿元。住户调查数据还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中,97.6%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当老年人收入有了保障,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健康的高品质老年生活,医疗需求提升。据2017年浙江调查总队对723位65岁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调查,有88.8%的老人要求定期体验,40.2%要求组织健康讲座,32.6%希望提供上门看病服务。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当生病时能得到便捷、快速、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最大期盼。
2.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护理条件。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结构逐渐瓦解,老俩口独自生活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3.8%。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也无精力、无时间承担起照顾多代多家老人的责任。老年病多发、易发和突发,患病老人的就医治疗、住院照顾子女难以承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求有专业护理知识、完善的护理条件,靠家庭自身也无法解决。老龄化带来这些问题,已从家庭困难转化为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来解决。
3.医疗和养老机构自成系统,不能有效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生育率自然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伴随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解决的过程。而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管理和应对机制不健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设施缺乏。多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的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养老机构迅速增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机构养老体系基本建立,较好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照顾护理的需要,但针对老年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提供全面医疗服务,而医院只负责疾病治疗,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打破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间的分隔,围绕老人对养老、医疗、护理、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养结合,建立医养一体化的机构,为老人提供全面综合性一体化服务,成为老人们和子女们的期盼。
4.医养结合发展方式的提出。医养结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而目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又相对独立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依托,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不仅提供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对居家养老为主的老人,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二、政府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较快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个专门针对医养结合发展出台的政策文件,医养结合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加以推进。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比较早, 20XX年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医养融合发展。2017年省民政厅开展医养结合示范点建设,确定26家养老机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快速发展。
(一)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针对老人医养服务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服务结合的有效途径,据今年6月对全省85家医养结构机构的调查,浙江医养结合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
1.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老人集中、年龄较大、疾病多发易发,医疗服务需求很强。在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鼓励下,养老机构通过自办或与专业医院合作成立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同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4家属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形式,占69.2%。内设医疗机构形式有多种,以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为主,共有25家,占46.3%;有15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科室完整、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占27.8%;有10家设立了康复和护理医院;设立卫生院或门诊部的有4家。
2.提供医疗和养护一体的医疗机构。养老最大困难是老弱失能和疾病照料护理,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同时提供医疗与护理服务,针对不同医护需求,形成各具特色、服务于特定群体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属于这种模式的有13家,占16.7%,其中以康复医院为多,有9家,护理医院有4家。如果包括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康复护理机构,共有23家,占全部医养结合机构的29.5%,这类医养融合机构能更好地满足需要特别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更为紧密。
3.医疗机构内设老年养护机构。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为了满足既需要长期治疗、又不能长期住院的老年人需求,成立专门的保健护理部、康复中心,以医疗服务为主、兼顾生活护理,也有一些民营医院,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设养老床位或设立养护部,提供养护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11家是由医疗机构设立的,占14.1%,有6家设立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有3家设立老年病区;有2 家同时具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种功能。医疗机构发挥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的优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养老服务,成为医院拓宽服务领域的新路径。
4. 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通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家老人签约的形式,提供家庭病床、初诊、转诊、举办健康讲座等多种医疗服务,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和起付额度上给予优惠。杭州市大力推动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医疗服务签约,2017年至,已有1100多名全科医生与71万居民签约。
(二)医养结合基本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养结合的难点在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医疗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3家设立了内科,有49家设有中医科,设全科的有39家。平均每家医养结合机构有医生33人,多数医养结合机构配置了心电图、B超、X光机等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部分医院还配备了CT机、磁共振等大型医学检查设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需推进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逐渐受到社会的青睐。具体来说,医养结合就是把过去传统的医疗诊断与养老护理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新的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将养老与医疗的职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养老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目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仍有待成熟,需要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本文根据现有经济体制下对医养结合的养老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
新常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现代化的脚步,我国提前步入老龄社会。而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最热话题。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保持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将医疗与养老结合在一起,使得养老服务体系更完善。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研究探索,找到其正确的发展路径。
一、“医养结合”的含义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基于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以及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新形式养老服务模式。根据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宗旨,老年人可以得到更为细致周到的服务,使晚年生活更舒适安心。具体来说,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改变了传统的医疗与养老机构分开服务模式,创造性地将二者功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共同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功能包括健康咨询、医疗诊断、老年人体检等;而养老机构包括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照顾,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等。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就是将养身和养心进行了有效统一,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老年人的被关注度与关心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几种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医疗环境,使健康检查、大病治疗、康复护理,及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要素有机结合,确保老年人享受到周到细致的养老服务。目前,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社区设立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机构模式
这种医疗服务模式是将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在社区的平台之上,并且以社区为单位推广,使全社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广泛的医养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的优点是易于推广,因为除家庭以外,社区是城镇中最小的居住单位,在社区当中普及社会养老,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真正惠及广大的老年群体,使其享受到最便捷的养老服务。
2.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服务模式
这种养老服务模式就是秉持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理念,在传统的养老服务基础上,使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合作,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医疗诊断、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等相关医疗服务,拓展养老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水平。进入传统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相关的医疗护理,以解决老年人看病难、就医不方便的问题,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得到落实。
3.养老机构中开设医疗服务
除了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之外,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还可以在养老服务机构当中设立专门的医疗服务部门。在养老服务机构中设立的医疗机构能够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理念得到更好的展现。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机构中享受生活照料、文娱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所需的医疗服务,使老年人看病、就诊更便捷,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更切合实际。
4.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可以采取在医疗机构当中设立养老职能部门的方式,特别是在某些医疗机构数量比较集中的城城镇当中,部分医疗机构当中可以建立养老服务。通过结合职能的配合,使养老服务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更好地为老年服务。同时,这些医疗机构还要注意根据其职能的转换,培养一批适合于服务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使老年群体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更专业的服务。
三、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建议
1.明确服务对象,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可以对某一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走访调查,调研前做好准备工作,设计调研问题或提纲。例如,对老年人整体年龄层次、居住状态、身边子女情况、身体状况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对整理汇总查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及相关措施,建立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所占比重。其次,可在原有社区养老中心,或村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硬件基础上,进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医养结合就地取材,服务于老年人。
2.精神慰藉,达到身心共善
要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还必须从精神层面对老年人进行引导和教育。首先要提高社区等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高业务水平。要求工作人员加强和完善知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针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其次强化工作人员培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此外,为确保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社区等养老服务机构还应当重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常见心理问题。比如老年婚姻问题、老年退休心理适应、老年人际关系培养与维护、老年人家庭关系等。通过提高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品质。
3.健全培养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要提升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水平,首先需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重点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此外还可建立校企合作,为养老服务机构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其次,根据养老服务机构所需的服务类别设立职级体系,根据养老服务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考核结果,评聘职级。再次,激励机制对于从业者的有效运用。例如,工作人员在培训或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可以通过晋升、加薪或培训等有效激励手段。第四,按照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和相关职责,设立考核机制,根据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考核其业绩成果。为使工作人员在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更好地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可通过护理对象与工作人员之间签订的养老服务协议,从服务范围,责任与义务等条款降低职业风险,使工作人员能为老人们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养老服务水平是衡量社会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确保社会繁荣安定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逐渐显现出其优势,社会与政府应当在其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还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升养老服务团队的综合水平,为广大的老年群体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目前我国与民生配套的保险制度落后于社会发展,因此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改革是走向日趋成熟、定型的重要过渡,为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踏上有效、可持续的中国式福利国家台阶。
参考文献:
[1]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
[Abstract] On the medical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health care industry and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inly from 4 aspects: mode, significance,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rough research, it finds that many factor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ealth care industry, such as idea, system, policy, talent and profit, in terms of the aging situation, family change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 The medical education multi industry integration model is in the original hospital and pension combined mode, full integr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uman capital source advantage, realizeing the seamless link between medical personnel, pension and continuous output, en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upport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mode". And it can get the breakthrough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main body, the top design, the service extension, the team building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odel integr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far perspective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Key words]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education; Elderly care mode; Economic benefits
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近40年来,控制人口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生率、增长率、死亡率也从原来“两高一低”转变为“三低”的良好态势。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加快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医疗、健康等多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世界老龄化进程与全球经济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并不断互相影响,我国老龄化问题比其他国家有着更加复杂和困难的一面。自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随之而来的老龄化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老年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1 我国医养健康产业形成背景
1.1 我国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据统计,我国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16.15%[1]。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由于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或从现阶段的625万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万人,35年里增幅高达200%[2]。
从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指标――老年抚养比来看,我国从2000年至今,老年抚养比加快增长,至2020年将上升至16.9%。而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2030年将超?^50%。数字说明劳动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将严重加重未来社会负担,而为了“孝敬”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高效、有效、专业的养老系统或产业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沉重养老负担的唯一途径[3]。
1.2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1.2.1 老年病治疗成本保持高位 老年人口,由于机体抵抗力的减弱和城市污染的增加,就会滋生疾病,从而增加城市的医疗消费[4]。事实上,老年人生病一般不敢轻易地自己购药治疗,而会主动求医治疗[5],住院治疗产生的治疗成本为床位、药物、医疗护理、治疗、检查及其他杂项上花费的总和。其中护理费用占比大且不可报销成为催生治疗高成本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并没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此,很多城镇普通家庭都难以负担,农村家庭则更难承受[5]。
1.2.2 降低劳动力供给和创新能力 人口红利一直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工厂”的命名,取决于我国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严重下降,必然导致我国丧失劳动资源优势。尤其是在全国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转型升级需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此过程要求大量懂技术、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人口负担加重[6]。
1.2.3 影响现代农业发展 据民政部公布数据,目前,中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到2028年,将高于城镇11个百分点,到2050年前后,全国约有28个省区的农村老年比例高出城镇20%以上,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状况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年轻人逐渐进入城市里发展,导致农村人口急剧流失,留下来的都是老人或儿童[7],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整体下滑,不利于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缓慢必将影响许多产业发展。
1.2.4 影响投资拉动促经济增长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大量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储蓄。由于老年人收入相对较少,在身体状况的影响下,对于药品和保健品的需求增加,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必然会导致个人储蓄率的降低。从长远来看储蓄率的降低对我国经济将产生严重威胁[8],直接结果是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放缓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情况
2.1 医养健康产业
医养健康产业,是在医疗产业和养老产业结合甚至融合的基础上催生出一个新概念产业,根据庞大老年人群体需求,医解决老年人健康保障问题,养解决老年人生活起居问题,从而达到身体、生活、心理和精神多方面健康状态,并将衍生的养老地产、旅游养老、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等新项目都涵盖在内。自从2015年年底国务院转发了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9]以来,“医养结合”甚至“医养融合”的话题日趋升温,医养健康产业也被确定为各省(市)区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2.2 “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
近年来,养老问题一直受到我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关注,老龄化严重以及伴随的健康问题对现行的养老模式带来严峻挑战。传统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目前,医养结合模式被国内学界推崇,并为未来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放眼世界,“医养结合”虽然在中国反复提及,但在国际上尤其在发达国家并没有被广泛使用。据了解,很多国家都设置了卫生福利部,这个部门负责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两个领域。然而,充斥着“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表现在中国至少要涉及3个政府部门,即主管养老服务的民政部门、主管医疗服务的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以及主管医疗保险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10]。于是,就造成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涉及到养老机构准入、医保定点、收费审批等,要跑多个部门”的问题。这只是医养结合遇到的制度障碍之一。
平心而论,“医养结合”的表述并不准确。因为对于绝大多数老人而言,更为迫切需要的是日常生活照料,以及并非以治愈为目标而是以延缓病情(慢性病)发展和维持生理功能的护理和康复。所以,核心问题其实是“护养结合”。再专业一点,现在通常叫做“医养健康服务”。
3 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瓶颈――以济南市为例
2017年2月28日,国务院刊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11]指出,“城乡、区域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不均衡问题突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人才队伍短缺;老年用品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不充分,基层基础比较薄弱”。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中福协会金融分会会长费淳璐表示,医养健康?a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级。未来市场一片蓝海,突破瓶颈迎来真正井喷式发展更加关键。以山东省会济南为例,市政府《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12]明确医疗康养作为未来发展的十大千亿产业之一,指出“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全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形成若干规模较大的养老产业集团和服务连锁机构”,但困扰产业发展的因素仍然不少。
3.1 产业规划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以济南为例,2009~2011年,市老龄办、市民政局、市残联等多部门开始组织编制济南市福利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作为其中内容之一,规划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由于原有养老规划缺失,制约医养健康发展,如2013年度山东省下达济南市建设养老社区399处,但当年完成率却只有22%,最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专项规划导致的可用于养老的用房甚少[13]。
产业发展,产业规划先行。产业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规划没有形成统一,近年来“公建民营”性养老机构占据市场,政府通过下达养老服务用地或者医疗用地指标,采取划拨土地的供地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健康产业,但在项目落地时,又很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导致项目难产。
3.2 收入偏低导致人才短缺
以济南为例,根据《济南市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14]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注册护士总数达到42061人,但从事养老行业的却很少,未大规模开设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训。根据调查,很多成绩优异的医护专业毕业生不选择或者很少选择养老行业的原因在于工资收入偏低,而且照顾老人远比照顾普通病患要困难、繁琐很多。以济南护理职业学院为例,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在毕业时普遍会选择进入全国或省内知名三甲医院工作,收入在4000元/月左右,而养老机构的工资只有3000元/月左右。此外,由于老年人老年病的困扰带来了很多照料问题,工作难度和强度都远高于普通医院。
根据《济南市“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15]显示,截至2016年,济南市养老公寓从业人员2086人,其中50岁以上1082人,占52%;大专以上人员只有459人,?H占23%;持有护理资格证的1495人,只占60%。行业呈现非年轻化、非专业化、非标准化状态,缺乏专业护理知识,难以承担科学护理任务,直接导致医养服务难以形成标准化。
3.3 “限高”三层楼影响养老资源利用率
自2015年5月1日开始实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养老院不得超过三层”的规定更使原本“微利”的养老机构雪上加霜。据济南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民办养老机构约九成租房经营,租用村集体用地、早期的旧厂房、旧校舍方式很复杂,若改租三层以下的住房经营,很多机构可能由于经济等因素将不再从事此行业。而且入住率70%的民营养老院才可实现盈亏平衡,入住率在70%~90%的养老院,能有5~10个盈利点。据了解,济南2016年民营养老院平均入住率在60%,大部分养老院微利经营,极大减少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16]。
4 推动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对策
4.1 医养教融合模式的提出
产业发展,教育先行。大力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将有效地缓解养老压力。从近期目标讲,一则可在职业高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培养更多专业护理人才;二则可利用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的资源,对社会护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岗位等级培训,不断提高其服务素质。从中长远目标讲,应大力鼓励和支持相关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等专业,投入相应专项资金,建设“市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为城市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服务人才和管理型人才[17]。
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需不断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医养教融合模式将老年健康医疗服务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既包括了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又包括医疗、健康咨询和检查、疾病诊治和护理、大病康复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是一种新型“医养教融合”养老服务模式。在原有医院和养老结合模式之上,加上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优势、教学科研优势、毕业生人力资源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实现医疗、养老和人才持续输出之间的无缝链接,保证“医养教融合”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医养教融合模式的提出,将医疗、养老、教育三大产业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在社会履行公益性养老服务责任的同时,成为第三产业有力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有利于促进就业,2020年老年人口预计达2.02亿,其中20%老人需要专业护理,按照国家标准确定的床护比例1∶0.4测算,全国将需要1616万专业医护人员,这将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新领域。二是有利于拉动内需,老年社会是消费拉动和科技推动型社会,按照“二八”定律,至少有323.2万富裕阶层老人成为拉动医养健康产业消费的主体,加上新型模式形成的新项目将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形成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18]。
4.2 推动医护人员培养产教融合机制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以其自身富集的专业、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尤其是医护人员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9],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2018年是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引爆”的关键之年,按照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先行、公共设施先行”的战略部署,先行区先发展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凝聚起发展的人气和活力,从而带动产业、人口的涌入,形成良性循环。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引导校企共建一批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中心、社会职业培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推动高校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在社会、学校、产业和企业之间打造一条密切合作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加强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并着力从协调、激励、保障等长效机制上化解校企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吸引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动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着力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区学院功能,积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不断增强我市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
4.3 建立医疗康养金融体系
医疗康养金融体系的促进措施。
4.3.1 实现医、养要“无缝对接” 医养政策的创新、衔接,需要民政、卫生计生、人社、医保、财政、物价等多部门加强协作,应尽快联合出台统一政策,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范围、设置标准等。
4.3.2 深入促进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措施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开设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做到“医中有养”;鼓励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做到“养中有医”;让养老机构与医院建立联合体,医院延伸医疗服务,积极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让养老机构成为医院的病房,由医院派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进行医护和健康管理服务,承担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20]。
4.3.3 积极拓展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保险 社会资本进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压力,因为我国目前的社保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结合,一旦个人账户资金过多,保值增值的风险将加大。此外,政府可以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为社会保障基金获得更多的捐款,促使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有更广泛的来源。同时加强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对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管理,使得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21]。
4.4 推广老年护理院项目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北京市;养老服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83
1引言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 315 万,占总人口的 234%[1],这说明北京市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呈现失能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2013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北京市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2]
传统的居家和机构养老模式中养和医分离,忽视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等医疗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在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兼顾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老年人养老提供高效、有品质的医疗和养老双重服务。[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主体为需要护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医疗服务更侧重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而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上,需要强调的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要有一流的水平。(位于北京昌平的泰康养老社区能够很好地体现医养结合的理念,配建以康复、老年慢性病为特色的专科二级康复医院)。B老服务包括老年人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精神心理治疗等。[3]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很好地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向健康老龄化转变的关键之举。
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21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基本形式
(1)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这里我们所说的养老机构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包括各类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护理院、护理站。太阳城银龄公寓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在公寓外独立设置医疗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按照程序免费享受体检、理疗、健康咨询等服务。[4]
(2)养老机构内配套设置医疗机构。这一形式充分整合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现有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轮班到养老机构巡诊,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救助。双井恭和苑老年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并在老年病和康复医疗方面有着比较早的历史和经验。
(3)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辟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合作、签订协议。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康复医疗、理疗,大病恢复期的老人提前预约复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北京朝阳门街道东篱敬老院定期开展健康门诊,为院内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5]
212资金筹措方式
北京市政府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营利性机构,少部分来源于社会力量,比如社会福利彩票。近几年,北京市政府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个人、企业参与到这一模式中。对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以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减免老年人医疗服务费用。[6]
213组织协调性
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涉及民政局、卫生计生部门、人设保障部门等多个组织,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构建了会商协调机制和联合审批制度,充分做好对接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7]
214政策联动性
当前,北京市关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相对完整,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6],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随后2014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并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概念。[6]
2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221医养结合的政策效应甚微
首先,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但是在这些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没有颁布配套措施跟进和调整,法律衔接不够,出现断层,效果甚微。
其次,医养结合这一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需要长期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然而,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只能报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一直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险没有这一方面专门的险种。
最后,对于民办非营利企业,在床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以及税费优惠上,北京市政府的补贴政策收效甚微,扶持力度不够,限制了北京市养老产业的发展。[6]
222医养结合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医养结合的供给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但是在供给主体的协调性和机构间的资源整合效果却存在问题。
第一,就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性来说,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各司其职,但是由于涉及主体较多,多元化的格局牵涉到多方利益,在职能上难免重叠交叉,在管理上也易断层和缺位,这给医疗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合作带来了很大困难。[7]
第二,医养结合资源的联动性弱,北京市一、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政府虽加快更新和调整,但是仍然适应不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三级医院大多为独立和配套设置,虽然自身实力雄厚,在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上还有待提高,就算参与其中,参与的医疗工作也十分受限。
第三,在床位供给、服务定价上的不合理。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低,存在严重的缺口,同时,入住率也低,公立机构收费低,但是服务水平差,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民营机构收费高,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浪费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留。
223信息供给面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他们对医养结合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参加的意愿也不强烈。
另外,在对这一模式的宣传解读方面,不够准确,信息的更新和覆盖面不够,网络宣传的方式虽然波及面广但是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所以应该开辟更多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的老年人和家庭了解这一养老方式。
224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到位
在关于医养结合的法律法规上,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有法律支持,但是北京市政府并没有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医养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缺位现象。一方面,养老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存在难度。
225资金筹措存在困难,筹资机制还未建成
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性质,资金供给大部分来自政府和社会力量,养老机构内要设医疗服务机构,机构运营、人员调配、设施配备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养老机构一直都是微利经营,这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综合实力强、功能较为全面的三级医院一般把盈利放在主要地位,养老机构盈利水平低,三级医院一般不会主动合作。
226人才供给体系不完善
在人才招聘和发展前景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基本不占优势,由于学医疗护理的时间成本较高,这些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或者是应聘人员更愿意选择普通医疗机构,因为这些机构能给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相反,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内,他们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以及发展前景都受限,这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4]
227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北京市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必须以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为支撑,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包括机构和老人两个方面。在机构的监督评估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同时职能又紊叉,在管理标准和养老服务标准上不统一,这样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可能会使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评估标准下进入了不同的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也受到阻碍;在关于老人的监督评估体系中,主要是以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资质条件为评估对象,要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内容。
3北京市医养结合B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医疗和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311规范投资管理和机构运营,统一服务标准,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手段
民政部门应该引导相关机构配合研讨并制定统一的服务、运营、管理和评估标准,各机构和相关部门可总结归纳交叉重叠的职能,再根据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之后进行推广和实践,将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312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
欧美很多国家进入老年化社会比较早,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标准化设计上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主体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313对服从标准化工作的机构给予奖励
北京市医疗和养老机构大多以星级评定,可以在此基础上给予资金鼓励和支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32提高服务人员质量,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教育
321全方位地引进专业技能和心理基础教育培训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传统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还强调精神慰藉和康复护理等,所以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一些心理培训机构并制定考核标准,让护理人员更好地引导老年人愉快生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22政策扶持应用型人才
我国康复医疗、护理类人才处于断层区,国家应该在这一层面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医学应用型人才,比如在职业学院或者本科教育中新开一些相关专业(如老年护理学,康复医疗学),为医疗和养老行业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23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家应该在这一方面引入编制或者提高薪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来养老机构工作。
33为医养结合提供制度化规范和法制化保障
医养结合是一个比较新的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行和完善,关键在于:一要立法,二要制标。第一,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制度、报销制度、税费优惠政策,调动服务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立法,将医养结合的参保对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会让这一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更加顺利;第三,建立管理体系,防止各部门“什么都管”和“什么都不管”的现象发生。
331完善监督和评估体系
严格准入机制、服务标准,各主管部门在统一评估标准的前提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和服务进行规范,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尤其关注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同时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优胜劣汰,让不达标的机构退出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职责和监督方式。
33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制度强有力的后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我国老年照护保险发展的迫切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出台相关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的法规,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医养结合法律法规。
333建立长期护理制度
北京市政府应积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中增加护理险种,减轻老年人的费用负担,同时,扩大报销范围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报销标准。
34在筹资、运营、服务方面全方位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341拓宽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保基金作为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社会资本,将资金与慈善事业相结合,丰富筹资方式,为医养结合提供财力支持。
342鼓励能够自理的老人加入服务群体中
关注一些特殊群体,让一些可以自理还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加入服务群体中,北京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中有城镇低保户和失业人员的数据,可以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基础上,让他们上岗。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人员缺口,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343引入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京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府资源,高校教育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养老服务的组织中去,可以建立高校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学生组织志愿者社团,为老年人服务,同时给予相关奖励并颁发证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
34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微信平台和丰富的网络平台与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对接提供机构供应商,另外政府或者机构可以选择形象好的明星代言,扩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知名度;在思想意识上,可通过举办讲座和公益广告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养老模式。
345利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北京市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对于社会兴建的养老机构政府应o予运营补贴、税费补贴,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医务室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应该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对于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走“政府主导,社会捐赠,市场化运作”之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 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21(9):129-36
[3]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4]杨会英,彭嘉琳,李放北京市23家养老服务机构医务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5,8(1):36-39
[5]徐京北京市太阳城打造四种养老模式[N].中国老报,2008-09-18(003版).
[6]庄昱,张拓红,陈鹤国家和北京市医养结合政策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9):14-17
[7]王长青,毛鹏远,陈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养结合资源的多重整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342):946-948
[8]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5,36(932):78-88
[9]康健英国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及启示[J].建筑学报,2014,5(20):77-8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16SH039)阶段研究成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与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河北省而言,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截至2015年,河北省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11%,老龄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失能老人约有40万人。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多。而无论是从运营成本还是养老意愿来看,要真正实现医养结合必须落实在社区居家养老上。
1 社区居家养老与医疗卫生
1.1 社区居家养老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脱胎于英国的社区照顾,具体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家庭为基础,依托于社区,运用专业化社会服务力量,按照社区照顾的理念和方法,为有意愿居家养老或者无能力入住养老机构的家庭和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形式,是一种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之间的老年人照顾方式。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和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办法,从一开始就被认为必须要配以社区照顾作为补充方式,因此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能发挥家庭照顾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和情感需要的优势的同时,同时还能为家庭养老提供社会支持,减轻家庭负担,更能为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提供很好的平台,使其更好的应对角色转换;而同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服务克服了机构养老带来的非人性化、缺乏亲情和精神慰藉、政府财政负担过大、个人和家庭难以承受商业化养老机构费用的弊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模式,但医疗服务已经成为限制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瓶颈。
1.2 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医疗难题
健康是老年人面对的关键问题。根据《三部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1],显示,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有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在家庭日益小型化的背景下,这个数字意味着巨大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服务需求。而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医疗服务的需求更是凸显,据调查上门看病需求在城乡老年人社区为老服务需求项目中排名首位,其比例高达38.1%。但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有限性,加之两个服务体系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医疗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破解这一难题势在必行。
2 河北省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2.1 合作模式
在该模式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最早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的城市,2012年开始启动试点,2014年开始向全市推开,截至2015年底,全市21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组建了549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16.43万户居民家庭。每支家庭医生团队主要包括1名全科医生、1名全科护士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并有1名二级以上医院专家做业务支持。主要为社区中居家养老老人提供:免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免费体格检查,免费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咨询、分类指导服务,每年4次的免费测量血压、空腹血糖服务,免费联系专家和上级医院会诊、转诊服务,中医预防保健指导等服务。
该模式充分发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动性、全面性、可及性的特点,同时,借助于国家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制度,让社区居家养老老人能够就近获得多种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紧张的医疗资源得到有效缓解,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的现象,也是当前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医疗人员数量和服务水平会对该模式形成严重的制约。以全科医生为例,据统计2014年河北省全科医生仅有8637人,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1.17人,低于全国平均的1.26人,远低于国家每万人口应有2―3名全科医师的要求,其中仅有233人是经过医学院校规范化培养而来的,因此现有全科医生不论数量还是专业水平都难以满足合作模式的l展要求。
2.2 辐射模式
该模式充分发挥医院和具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的辐射作用,通过与社区签订协议的方式,直接进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同时对需要转诊的老人开辟绿色通道,协调安排进入医院或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对不同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
以邯郸陶然新城社区为例,2015年11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三甲医院,与陶然新城正式签约入驻,开展包括培养医养结合服务人才、提供医疗服务、老年护理和康复保健服务,定期开展常见病诊疗和慢性病康复指导,开设保健教育健康知识讲堂,开辟绿色医疗通道,提供适当爱心基金救助等在内的多种服务和合作。
这一模式可以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如果要进行推广,最大的难题在于找到实施主体。对于原本就诊和服务压力就很大、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的医院来说,缺乏进入社区的动力和激励机制;而具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养老机构要么数量较少,要么收费较高,难以形成普及态势。
由此可见,这两种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护理功能,但是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具体的实现路径。
3 河北省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现路径分析
3.1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配套制度的嵌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进行统筹规划,河北省虽然已经在2016年1月出台了《河北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方向,但其可操作性仍有待增强。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涉及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等多部门职能之间的交叉,亟待形成有效的监管和协调机制,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保障服务质量。
3.2 多元化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建立
医疗服务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融合能够有效解决老年人“医”与“养”脱离的问题,实现医养并重,并尽量为老年人提供最快捷和有效的医养方式,因此应以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的医养需求为核心,探索更多有效且可行的服务方式。此外目前的服务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重视不够,对此可以引入社会工作元素,不断丰富扩展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内涵。
3.3 社区居家养老资源与医疗卫生资源的的整合对接
医养结合打破了以往社区医疗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实现社区医疗资源和社区养老资源的整合对接。在增加投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该将社区现有的医疗服务资源和养老资源进行功能整合和有效对接,提高社区中现有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可以为二者之间的整合与链接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3.4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能力的提升
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效率最终取决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因此要推动该模式的普及和发展,就急需通过高校专业培养和职业技术培训等途径,结合改善职业发展体系、强化培训机制、提高待遇水平等措施,为社区构建起一支业务精良、人员素质高、热情耐心的专业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民政部.《三部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article/zwgk/mzyw/201610/20161000001974.shtml,2016-10-9
[2]席彪,员美娜.河北省卫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研究.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1):107-112.
作为较早投资建设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之一,泰康人寿近年开始慢慢转向,探索医疗健康产业与养老社区相结合的医养模式。9月3日,首届中美医疗峰会上,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透露,未来五到八年,泰康计划投资1000亿元于养老社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1000亿元计划中,大约100亿元用于建设养老社区,投资合作建设三甲医院的金额大约为15-20亿元。”陈东升说,其他投资包括对康复医院、独立综合医院的投资。
目前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保险公司有中国平安、泰康人寿、合众人寿、太平集团、新华保险、中国人寿等。其中,走得最快的为合众人寿。2013年11月,合众人寿在武汉的养老社区一期已经竣工,可容纳4000人入住,目前试运营开放。泰康人寿在北京昌平区建设的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将于2015年实现首批入住。
泰康人寿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挺军透露,目前第一期的入住开放户数已被预定了超过一半。泰康人寿养老社区主要面向高端客户,向购买了其特定养老保险产品的客户开放,购买该产品的门槛为200万元。投保人至少需要分一次或多次缴纳不少于200万元的保费,可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获得入住养老社区的资格,产品到期后按年返还养老金直至身故。
在泰康人寿管理层赴美考察养老社区后,开始计划进军医疗行业。比如计划在北上广建立二级康复医院,甚至或收购或合资建独立综合医院等,“年底或明年能有确定消息公布。”陈东升透露。
一位关注医疗行业的投资人士指出,保险公司投资建设医院,有资本充足的优势,但缺乏的是人才、技术等资源的培养和积累。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泰康人寿希望能通过引入国际专业医疗资源来扩大其在国内的医疗、养老综合实力。第一步即开展跨境转诊服务。9月3日,泰康人寿宣布开通全球医疗直通车,泰康可提供将高端客户转诊到美国、德国、日本、香港、台湾等排名靠前的医院的服务,同时可进行远程会诊、海外体检等。8月底,泰康人寿已经有首位赴美检查治疗的高端客户。
陈东升表示,泰康更期望的方式是吸引国外拥有雄厚医疗资源的机构进入中国与泰康合作进行投资,搭建完整的医养体系,例如将美国霍普金斯医养模式在中国落地。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医院,医院教学和科研能力强,创造了医学史上多项第一。在霍普金斯医养模式中,在下设的分支医院旁边建设了养老社区,并通过收购保险公司,一方面控制医院费用,另一方面帮助社区老人做健康管理,降低医疗成本,使得模式盈利状况良好。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在中美医疗峰会上介绍,医养结合目前有三种模式,一是整合照料的模式,即上述霍普金斯模式,二是联合的运行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的制度;三是支撑辐射模式。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探讨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的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目前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民生工作之一,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江苏省于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13年,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2016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19.26万,占户籍人口的22.1%。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让占全省总人口超过五分之一的老年群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事关百姓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江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一是注重政策引导。“十二五”以来,江苏先后颁布实施了《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l例》、《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等地方法规,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省民政厅等有关部门先后在规划建设、医养融合、购买服务、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养老服务评估、养老补贴等方面出台配套文件,各市、县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基本形成了上下衔接的法规政策体系。二是注重政府托底。建立实施城乡特困老年人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全面实行尊老金制度,全省8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可领取高龄津贴。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人、低保家庭和分散供养的特困对象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等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五保供养条件。建立了城乡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及其他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结对关爱服务制度。三是注重设施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省养老床位总数达到6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超过36张。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万多家、虚拟养老院95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2所、社区老年人助餐点4097个,为老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四是注重社会参与。切实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在全国率先统一公办、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标准。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市场化改革,促进公办民营。截至2016年底,全省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各类养老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的56%。五是注重医养融合。实施护理型床位补贴政策,截至2016年底,全省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超过35%;大力发展护理院,全省共有护理院98家。南通、徐州已经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苏州、南京等地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六是注重产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产业资本有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2016年仅国家开发银行对江苏养老服务项目授信就超过10亿元,一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养老设施项目正稳步推进。全省已建成省级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1个,在证交所挂牌养老服务企业7家,投资建成20亿元以上的养老服务项目5个。全省补短板重大项目2016投资计划中,10个养老产业项目均为社会资本投入,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
虽然江苏在发展养老服务业、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居家养老支持政策不够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乏运营资金和专业人才支撑,服务功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二是医养融合还不够深入,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进入医保定点范围的医疗型、康复型养老机构偏少,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还做得不够;三是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市场在养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未形成;四是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职业认可度及社会地位偏低,客观上造成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稳定性较差。这些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养老服务业既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养老观念改变,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下一步,要贯彻关于老龄事业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紧紧围绕“两聚一高”目标,以创新理念深化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增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保障基本需求,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着力提升养老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到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重要内容,凸显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也要把共享发展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上发力,首先做好保基本、促公平的事情,让全体老年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是切实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基本服务。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以及其他困难的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要予以特别的关爱。要落实好特困人员供养制度,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精神关爱、丧葬等服务。实施好养老护理、服务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发放补贴。要高度关注农村“五保”、城市“三无”对象以及其他重点空巢独居老人关爱照料问题,通过乡镇(街道)民政办、党员或村(居)干部、老人的邻居或亲属和老人结对关爱等方式,做到关爱服务无死角、无遗漏,覆盖到每一位有需要的老年人。二是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相对于城市养老服务而言,农村养老服务在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等方面还比较薄弱,要作为“补短板”的重要着力点。要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转型为当地养老服务中心,在保障政府供养对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老年人开展养老服务,并承担起区域内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指导、养老服务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带动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要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要鼓励支持农村小型互助式养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适合农村农民实际、富于生命力、可持续和推广的农村养老服务。三是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标准,列出服务清单,明确应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要求等,是为群众提供均等化养老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要围绕养老服务的重点领域,抓紧制定完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融合、能力评估、教育培训等标准,以标准化建设带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紧贴群众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发展养老服务,要坚持需求导向,群众的需求集中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要放在哪里。要紧贴群众需求调整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准性”。一是加大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力度。毋庸置疑,家庭养老是中国最重要的养老方式,既承载着传统孝道文化,也承载着老年人晚年生活不可替代的精神寄托。目前国家及江苏省在家庭养老方面的支持政策还比较少,扶持家庭强化养老功能的作用还不够明显。要加快制定子女与老人共同或相邻居住亲情养老模式的配套政策,探索建立“照料假”制度。大力推进适宜养老社区建设,指导帮助老年人家庭进行生活设施无障碍改造,强化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二是做实做好社区为老服务。居家养老离不开社区服务的支撑,只有把社区为老服务做实做好,才能让居家老年人享受到媲美专业机构的服务。需求调查显示,老年人普遍需要便捷的助餐助浴等日常照料服务、医养融合服务。基于此,“十三五”期间江苏将每年建设100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00个城市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街道和社区全覆盖,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务。同时,鼓励支持专业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机构连锁经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实体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是促进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互补。居家养老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意愿,但在设施和服务的专业性方面比不上机构养老;机构养老专业化水平高,但直接服务人群有限。新形势迫切要求促进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要在居民小区内大力发展嵌入式养老机构,就近就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庭病床、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专业化服务,实现机构养老专业化与居家养老亲情化的完美结合。要打开养老机构的“围墙”,将机构内的助餐、医疗、护理等各种专业化服务延伸到居家有需求的老年人,充分发挥专业资源的最大效用。
加快促进医疗和养老深度融合发展。医疗和养老,是老年人的两大基本需求。江苏失能、部分失能和失智老年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0%,其中完全失能的约占3%,发展医养融合服务,十分重要、非常迫切。要站在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通过优化政策设计打破制度藩篱,通过创新融合模式促进互联互通,着力实现医疗和养老制度衔接、资源共享、服务相融。一方面,要注重制度创新,强化医养融合政策支持。在宏观政策层面,要将医养融合纳入民生重点工作和大健康产业,作为中长期规划的发展重点,由各级政府统筹协调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形成推进医养融合的工作合力和协同机制。在中观政策层面,要抓住医养融合的关键点――护理保险做文章,通过保险政策的介入,为老年人接受长期的、制度化的医养融合服务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在微观政策层面,要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的养老机构和组织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举措,引导各方面资源重点投向医养融合领域。另一方面,要推动模式创新,优化医养服务资源配置。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施策,以最恰当、最具操作性的方式促进医养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所有老年人,要推广实施普惠型的健康管理服务,即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体检、咨询及建立健康档案等服务,推动医疗资源向社区和老人家庭流动。对于大量小型的、没有条件单独设置医疗设施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引导其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或者建立应急通道。对于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养老机构,鼓励其按要求设立卫生室、医务室、护理院等卫生设施,配备具有职业资格的医生、护士,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为住养老人提供不出院门的医疗服务。对于医疗机构,尤其是闲置床位较多的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要支持其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同样落实护理型养老机构补贴政策。同时,要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引导较为富裕的老年人自主选择家庭医生服务。
切实让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主体。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迫切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营利性特征明显的养老服务,彻底放开,交给市场;具有公益性质的养老服务,也应引入市龌机制进行运作,通过购买服务、合作、租赁、委托管理等方式,提高服务绩效。二是简政放权,改革一切阻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能放给市场主体的,决不攥在手里;能转移让渡给社会组织的,坚决让渡。三是突破原有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机构落地难、居家服务设施用房难等要素瓶颈,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四是科学实施补贴政策。“补”有“补砖头”、“补床头”、“补人头”之说,前两者都是补供方,从社会需求来讲,“补人头”即补需方更有效。目前,江苏养老服务业还是刚刚起步的弱质产业,更需要政府构建复合型政策,根据养老服务业的种类、性质,给予与行业特点相适应的扶持;针对老年人购买力有限的实际,给予服务补贴。通过既补供方又补需方,挑起两头,创造供给,引领消费,拉长产业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五是在养老服务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尊重价值规律,放开定价机制,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而推动养老服务业真正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土地保障、融资贷款、税费减免、财政资金支持、投资者权益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进入,使之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角。
(作者系江苏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金骨康辨症施治疗效非凡
自2012年4月以来,“金骨康”作为一家专业的治骨、养骨、护骨的医疗机构,通过平面媒体,正式面向全国诚招加盟商。金骨康,凭借着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凭借着科学检测的技术依托,不但治愈了上万例顽疾骨病,它的出现,更让那些慧眼识金的创业者,终于找到了坐地生财的投资良项。
记者不解,“金骨康”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可以让久治不愈的骨病顽疾,在这里得以治愈;“金骨康”又有何种赚钱妙招,可以让投资者坐地生财,日进斗金呢?
为此,记者特意通过电话,对于“金骨康”项目的传承推广人吴耀永先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采访。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金骨康”完全不同于世面上普通的治骨门诊。它是中国首家颈肩腰腿痛、风湿骨病康复体验连锁机构,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现代资源,成就了“国A”级地位。
说到“金骨康”是一个传承了三百年的治骨奇方,这话一点也不夸张。“金骨康”正是源于清代御医吴谦疗骨秘方。御医吴谦,清乾隆时太医院院判,因擅长治骨之术被誉为“治骨圣手吴太医”,屡受乾隆嘉奖。曾于京城开办我国历史上第一家专门疗骨的店铺——正骨堂。为了奖励吴谦多年来的兢兢业业和对医学所做的独特贡献,乾隆帝亲笔书写“正骨堂”匾额,以及“天下医宗、正骨世家”的对联,赐予正骨堂。正骨堂遂而名震天下,以后的263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正骨堂一直是正宗的正骨牌号。乾隆四年,乾隆诏令编纂医书,责成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医宗金鉴》始成。金骨康治骨术即以《正骨心法要旨》(《医宗金鉴》丛书中最精华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为蓝本,糅合吴谦独家祖传秘技提炼而成金骨康品牌!
金骨康传人吴耀永秉承祖传治骨绝技,并将之与现代科技对接,率先推出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引入日本东京医研株式会社研制的世界一流的超激光养骨护骨康复治疗仪,实现了祖传秘要与现代技法、中医与西医的完美融合,解决骨科疾患综合治理的疗养模式,以“医食同功,药膳同源”的理念开辟全新疗骨传奇。凭借祖传吴氏养骨秘要辅以多项秘制食谱,外有祖传秘方+名贵药材+高科技治疗仪疗骨止痛,内有五谷杂粮养骨壮骨,激光照射+药敷+食疗,全方位全息治疗,标本兼顾,疗养结合,金骨康特色针对:腰椎间盘突出、膨出、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椎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等各种风湿骨病有立竿见影的疗效。
品牌优势无人能及
“金骨康”立志培养数千位平民治骨专家
“金骨康”的问世,为无数的骨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更为无数渴望致富的创业者找到了绝佳的投资平台。
贵州望谟的岑继龙(电话:15186403437),在没有遇到“金骨康”这个项目以前,一直和妻子经营各种不大不小的生意。由于项目没有特色,所以收入只够勉强糊口。眼看着孩子就要上学,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了。于是,岑继龙便萌生了转项的念头。
可到底选个什么项目好呢?岑继龙这下可犯了难。细心的妻子跟他说:“你发现没有,现在患风湿骨病的人可真多,要不咱选一个和这类项目挨边的生意如何?我相信,这块的市场一定错不了。”岑继龙心想:“主意倒是不错,可如果只卖治骨病的膏药啥的,仍是小本小利;可如果开家治骨医院,没有个百八十万肯定开不起来。”正当岑继龙为选项的事一筹莫展之际,一位从湖南长沙出差回来的朋友告诉他,湖南有一家专业治骨的“金骨康”体验康复机构。听说加盟费一点都不贵,采用中西合璧的治骨办法,每天都有大批的患者的慕名前往。
听朋友这么一说,岑继龙恨不得马上就动身飞到湖南长沙,但正因为岑继龙着急出去买票,在路上竟和出租车发生了相撞,导致左小腿严重扭伤。在家休息了一个星期后的岑继龙再也坐不住了,他说什么都要拖着伤腿来湖南长沙考察。万般无奈之下,妻子只好陪着他一同前往。本来就是抱着试试看想法来此的岑继龙,没想到,“金康骨”对于骨外伤也有明显的奇效。通过2天的康复体验,岑继龙居然可以走路了。喜出望外的岑继龙第二天便和从丹东前来考察的张先生,同游湖南韶山去了。
就这样,在今年3月,岑继龙正式加盟了“金康骨”标准型的康复体验店。凭借着治骨奇法和立竿见影的疗效,岑继龙的加盟店宾客迎门。到今年6月的时候,岑继龙已经正式升级做了贵州省的总。对于“金骨康”的未来,岑继龙充满信心,他说一定会坚持做下去,将“金骨康”的品牌越做越大。
“金骨康”自推出以来,致力于打造无需经验、无需学历便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治骨专家。短短数载,金骨康已经发展成为骨疗行业权威品牌,并在全国各地广建连锁渠道。凭借在中医疗骨事业的专业水平和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新式设备及技术,“金骨康”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养骨、护骨、正骨的投资热潮,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开店速度迅猛发展。
迄今,“金骨康”在全国的加盟商已达300多家。“金骨康”总部预计在今年,立志打造数千位平民治骨专家。让“金骨康”的疗效造福万千百姓,让“金骨康”的理念成就财富梦想!
相关链接:祝贺南京分公司正式成立,预祝南京招商会圆满成功!
华夏君康国际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国内招商网址:省略/jgk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摘要】我国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老年护理专业技能人才极度紧缺;养老机构和床位数缺口较大;老年护理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此,本文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了改革老年护理教学,增设老年护理相关专业;积极创建一个集“医养融合”、“医教结合”、“养护一体”的,具有养、护、医、教功能,产学研并举的新型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等发展路径及对策。
关键词 老年护理;技能培养;发展路径;对策建议
当今世界,人口老龄化是困扰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得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的问题也是日益突出,迫在眉睫。面对我国这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延缓衰老,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延长其生活自理年限,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实现老年身体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技能人才,则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和战略任务。
1 老年护理职业教育与养老服务业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我国,老年护理学也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1994年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四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计划》,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由此,《老年护理学》也就成为大中专护理专业新设的一门课程。但是,我国老年护理教学与培训起步晚,发展滞后。《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且尚未在全国普及。目前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了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学科及相关专业,但高职高专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大多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我国目前的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和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是严重滞后,专业人才是严重短缺。相比之下,养老护理服务在国外的情况是:美国从1967年就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则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日本于1994年就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从事老年护理工作。而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则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理助手”,学生经过为期一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通过三年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
那末,我国的养老服务业现状又是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呢?
目前我国最基本的养老方式(模式)大致有三种,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社会)养老。这三种方式(模式)各有优劣,但都是较为传统的养老方式,无法胜任新的养老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家庭养老这种沿袭了几千年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方式更是难以为继。自1999年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养老需求逐渐增加。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消息称,截止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约4.3万个,养老床位数达到493.7万,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较大增长,但按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50张测算,与发达国家每百人5-7张床位数相比较仍有巨大的差距和缺口。另外,按老年人口与护理人员配备比例3:1测算,我国还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员工也只有近30万人,其中取得老年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可以说,老年护理的供需矛盾是十分突出。
2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路径和对策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遵照总书记关于“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指示要求。结合本省本市养老服务业现状和永州职院老年护理教学及人才培养状况,特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2.1 要把“养老专业”办成叫好又叫座的好专业
国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中高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老年康复、老年护理人员、老年营养、老年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养老服务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和鼓励养老专业方面的大中专毕业生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产业中去就业和创业。
2.2 要在“医养融合”上取得新突破
卫生和民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方式,力图破解养老机构中老人的医疗、康复和护理难题。经调查发现,我国养老机构中仅两成老人能自理,其他都需要医疗护理服务。而养老机构都因条件所限,无法设置医疗机构,而医院有限的医疗床位不可能用于长期养老护理服务。再加之养老机构和医院又分属于民政和卫生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机制、政策政策及标准不同,导致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时,受阻于制度壁垒。对此笔者认为,在探索“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新模式方面,应做到“四个打破”:打破体制障碍,部门联手合作;打破政策壁垒,制度相互衔接;打破利益藩篱,服务老人需求;打破路径依赖,推进体系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姻”,做到医养结合,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通力合作。最终达到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享受到“医院式”专业、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医养融合一体化”的养老方式的新突破。
2.3 强化产学研结合,创建具有医疗护理功能的新型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将养老服务业打造成朝阳产业
要把养老服务业打造成朝阳产业,则必须从新兴产业的战略高度,坚持从政府、社会、家庭和院校等四个方面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共同参与。也就是说,政府是主导,要做好顶层设计;社会社区是主体力量,要激发主体活力唱好“主角”;家庭养老是传统,虽然“421家庭”、“空巢”家庭正在取代传统家庭结构,但家庭养老方式还会延续较长时间;院校是支撑和补充,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养老服务业的瓶颈。对此,笔者认为,利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零陵卫校)护理这一特色专业优势,依托学院现有的国家级护理职教实训基地、三级综合附属医院、闲置的老校区土地和校舍,创建一个带有医护、疗养、休闲、居家、养护一体、医教结合、产学研并举的养老服务基地(老年护理实训中心)。使老年人生活在一个即是医院,又是疗养院;即是学校,又是公园;即是居家,又是养老;老者安心,儿女放心的一种养老环境中。这种集老年护理教育、养老机构、教学临床医院深度融合、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养老方式创新,也许在永州市、湖南省乃至全国来说还是一个改革创新的先例。
参考文献
[1]张乃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陈洁君.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我国城镇老年人医疗保障现状
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尤其令人堪忧,除了“未富先老”之外,医疗保健事业还不发达、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都是挑战我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障碍。我国在经历十余年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后,形成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三大基本保险制度为主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截止2011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0%,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6%〔8〕,可以说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绝大多数公民。但是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及城乡之间,其保障水平差异较大,且总体保障水平不高,统筹层次过低。当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在职和退休人员的门、急诊及住院医疗,除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城市外,目前很多城市对门诊医疗的保障较低,除每年拨入个人账户几百元补贴外,仅对重大疾病治疗等少部分特定项目给予补贴,对很多低收入的老年人来说仍然是看不起病的。与职工医疗保险相比,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仅重点保障居民的住院大病医疗,保障水平更低。表2所示的我国老年人口2w患病未就诊率和年未住院率,可见中国老年人旺盛的医疗需要还不能完全转化为有效的医疗需求。据调查〔3〕,在全人群2w患病者中有24.4%因经济原因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患者中高达70.3%因经济原因未住院,估计这一比例在老年人中应该更高。另外,现有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全人群设计的,其保障方式单一、保障功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虽然基本医疗保险在缴费比例和医疗费支付比例上给予老年人一定照顾,但是仍无法弥补老年人低收入与高医疗需求的矛盾。而具有补充作用的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相当不足,当前不仅大部分老年人完全没有商业健康保险,很多年轻人也缺乏保险意识。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底线,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筹资不足、救助范围小、救助效果微乎其微〔9〕。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任重道远。
对我国城镇老年人医疗保障模式的思考
构建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
老年人收入低,但医疗需求大,特别是对慢性病、大病治疗及长期护理的需求,基本医疗保险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需要通过多层次的保障方式弥补。一,可以建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例如,设立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对部分慢性病、老年病及重大疾病给予保障;设立高龄老人医疗保险制度对70岁以上老人给予更高的医疗补贴;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对长期卧床护理需求提供保障等等。二,完善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保障低收入老年人群的大病救治,兼顾慢性病和常见病的医疗保障,加大对基层救助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三,扶持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通过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品种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卫生服务需求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标准已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完满的状态。医疗保险应向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扩展,通过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服务消费。
提供完善的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保障
首先,建设高水平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一个必要举措。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比较重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不仅方便、及时地保障人们就医,同时承担着“守门人”的角色,起到防止小病大医、浪费医疗资源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但其医疗水平还不高,尤其缺少好医生,因此很多人仍喜欢挤大医院,“看病难”没有很好缓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成为居民健康的一线保障单位,向着包含健康教育、常见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康复保健、家庭护理及心理护理在内的一体化服务目标发展。其次,创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辅相成,社区服务“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过渡形式,居家养老模式既维系了中国传统养老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因而成为中国未来养老的主要方式〔10〕。但是不出20年,中国第一代独生夫妻自身步入老年的同时,将面对四位高龄老人的照料问题,家庭能否承担多位老人的医疗负担值得担忧。届时将有更多的独居老人,对各种养老机构的需求会更为迫切。当前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私立养老院良莠不齐,且费用都令一般收入水平的老人望而怯步。因此,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应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同时,政府应尽早筹划如何通过社区养老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配置及其制度化管理,创建低成本高质量、医养结合的中国式养老模式。
大力发展老年康复医院
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老年人,家属难于护理,一般养老机构也满足不了他们的护理需求,“医院养老”成为必需。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很多城市医院出现老年人就医的“爆棚”现象,建立专门的老年医院显得越来越重要。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单疾病有着明显的普遍性,他们的体质、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也都有其特殊性。有了专门的老年医院,有利于老年疾病的防治和护理研究,例如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老年心理疾病治疗及临终关怀等;在住院护理上,可提供不同于普通医院的专业化护理和日常生活照料;医院的设施、环境及服务,都可以结合老年人特征设置。通过老年医院的医疗保障,可有效提高病人和家属的生活质量。针对我国国情及老年人“医”和“养”难分的特点,应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本文作者:滕海英1董刚1熊林平2马玉琴2马丽1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201医院2第二军医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教研室
保障医疗事业,发展医疗产业
随着我市建设我国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世界知名旅游城市进程的不断深入,高端产业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不断增加,不同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医疗服务在重视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应体现多元化服务要求,以有效满足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因此,我市在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发展医疗产业。
一是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是科学制订“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控制公立医院发展规模,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预留规划空间,新增医疗资源时,优先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三是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得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四是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开拓高端非基本医疗服务领域;
五是扩大医疗市场对外开放力度,支持我市医疗机构与省外、境外医疗机构进行技术交流或合资合作;
六是利用昆明独特的区位、气候、旅游资源、民族医药、民族文化等优势,瞄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健康需求,积极发展医养结合产业。
(一)模型介绍
年龄移算法是人口发展预测方法中的一种,本次预测将采用年龄移算法进行。年龄移算法的预测思路是按年龄组存活率将每个年龄组的实际人口数进行递推的人口预测方法。将人口看做时间的函数是年龄移算法的重要原理。基于人口一年长一岁的原理,年龄移算法可以将由某一年度或者某一年龄组的人口数在与它相应年龄组的死亡率水平作用下,通过转移到下一个年度或者下一个年龄组,将下一个年度或者下一个年龄组的人口数计算出来,年龄移算法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年龄移算法模型预测年龄别人口数的具体使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公式1中,Px(t)是指t年x岁的人口数,Px+1(t+1)是t+1年x+1岁的人口,Sx(t)是指t年x岁的人到x+1岁时候的存活率。
年龄移算法对未来人口预测,要求有基础数据。那么未来年份0岁的人数无法运用年龄移算法进行预测,考虑到0岁人口等于新出生人口,也等于各年龄生育龄妇女人数乘以相应的生育率再乘以新生儿存活率。
(二)参数选取
以2010年济南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全面分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人口政策变动等起作用的因素,运用年龄移算法对2015至2030年济南市的总和生育率、死亡人口率、出生婴儿性别比、人口机械增长率等相关指标进行预测。最终运用到人口的预测中。
(三)预测结果
根据迁移流动人口分年龄、分性别比例情况,将迁移流动人口分年龄性别加入到年龄移算法计算得来的静态人口中。得到最终的济南市动态人口预测结果。
从图中可以发现,金字塔上部的老年人口数量逐步增多;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新生儿的数量慢慢增多,使得0-14岁的少儿组人数增多,塔底部慢慢的变宽。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现存的适龄劳动力人口过渡为老年人口,导致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人口数量增多;当这一阶段过去之后,在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外来人口的共同影响下,老龄化趋势会得到缓和。但是接下来的年份中,老年人口数还将持续增长,老龄化对济南市的养老保障、医疗等考验非常巨大。
二、济南市养老模式现状分析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养老方式中的一种。家庭养老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生活上的照料、情感上的交流、经济上的赡养。家庭养老主要分为自我养老和家庭成员供养两种。家庭养老依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因为家庭养老能够给予老人特殊的精神慰藉。家庭成员承担着供养老人的主要责任,亲朋好友是照顾老人的主要社会资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为主导地位的养老方式是不容动摇的。济南市受齐鲁文化、孔孟之道的影响,重孝道是这一区域人的共性,因此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对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满意目前的养老模式吗”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很满意”的占34.4%,“基本满意”的占50.7%,不满意的占14.9%。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出资兴建的非营利性的福利院、敬老院和民办的盈利性质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在农村敬老院主要集中供养“五保户”,在城市社会福利院通常收容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为主。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满足了老年人养老需求。减轻年轻人因工作繁忙不能照顾好老人的压力。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可以相互交流,利于身心健康。调查显示济南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比例为7.6%,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和调查所需的数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但是目前养老机构实际的入住率平均约为70%左右,最少的还达不到10%的入住水平,总体上看机构养老的服务还没达到供不应求的状态。
(三)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的有机结合,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发挥社区优势,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对社会养老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济南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指出:政府每月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购买送时服务20个小时。不满足条件的老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情况和经济情况可自行购买此服务。由此可见居家养老模式包括为了养老聘请保姆、小时工等运用社会资源的一些养老现象。
三、济南市养老模式优化建议
(一)巩固家庭养老意识,保证老有所依
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空巢、高龄等特殊老年群体增多的严峻形势,单纯依靠发展社会养老未必能够将庞大数量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好。由此可见,倡导和发展家庭养老势在必行。必须巩固家庭养老助老的职能,应鼓励提倡子女赡养、尊敬、爱戴老人,让老人们在幸福中度过晚年。这里提出的倡导子女赡养老人,是提倡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四位一体”的养老模式,而不是社会无责任,将老人的养老问题全盘托付于子女。竭尽全力将经济建设至更高层次,是济南市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根本任务,但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妥善、全面解决老人问题。由政府买单,为在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有价服务券以购买家政服务,如健康查体、生活补助等。建议对特困和高龄的老人要相对多发些有价服务券。每一个居委会都应成立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及时解决家庭养老出现的问题。
(二)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提供多层次服务
根据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医养分离矛盾突出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所谓“医养结合”,就是将现行体制下互相独立、自成系统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结合起来,使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融合,实现社会服务机制的最优化和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即指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医养结合”就是集养生、养心、养身等为一体,把老年人身心健康医疗护理服务放在首位,把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社会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该模式既实现对数以千万计的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全面关怀和近身服务,又切实解除困扰千家万户对患病老人医护难的社会问题。
(三)完善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相关法律制度
经过现状实地调查发现,济南市现有的福利设施匮乏,设施陈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居民的需要;现有福利设施布局不合理,给居民对福利设施的利用造成不方便。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予以完善落实,建立城市、区、社区三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 农村形成镇老年福利服务中心、镇敬老院、家庭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柳埠新建市级大型老年公寓一处,床位数达到 300张左右;各区新建区级老年公寓 24 处(其中市中区 3 处、天桥区 4 处、槐荫区 4 处、历下区 5处、历城区 6 处、长清区 2 处),每个老年公寓的床位数为 60 张;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借鉴外地经验开展日托式居家养老,依托“星光老年之家”开展日间照料和居家服务,保证 50处“星光老年之家”,每处床位数达 300 张,形成完善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和改(扩)建现有农村敬老院,完成乡镇敬老院的更新改造任务,加强村级敬老院的建设工作,提高村办敬老院的比例,保证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 100%。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对一种养老模式的成功实施而言,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英国养老事业的成功发展表明完善的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日本为了保障家庭养老模式顺利转向社会养老模式,率先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使得转变有法可依。
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养老方面的法律法规,具体内容不明确,操作困难。依照我国的特殊国情,着重从法律层面上确定养老方式的选择、规范养老服务的标准、对养老机构运行的监管,制定出包括人员配备、设备、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要想实现养老事业顺利发展,必须保证养老的相关行为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