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4:3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谈谈发育生物学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校多年来致力于能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掌握素质教育的主动权,如今已奏响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结合我校能动教育课题,在“六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日常生物教学的探索中,我发现很多生物学知识要被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才能体现它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信息。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激起内心急切的探究欲望,通过情境带动,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状态,在和谐互动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并自觉地应用生物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给生物教学一点生活味,将生物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励学生们热爱学习、主动地学习生物学,让生物课堂动起来。以下我结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几个成功案例与大家分享:
充分利用我们所熟知的生活实例,适当地引入课堂,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联系日常生活请同学们思考,盐拌黄瓜、糖腌西红柿,盘子里会出现很多水,这些水是从哪儿来的呢?如果青菜有点蔫了,该怎么办?随着老师的引导,有的学生还补充说市场上卖菜的商贩不时地给菜洒点清水,就是为了保持青菜的水分。这两个例子说明植物细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接着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加以证明。讨论中,有一组创意非常好:从中间将萝卜横切为二,各掏一个大小相近的洞,放等量清水和盐水,并预测:放清水的萝卜液面会下降;放盐水的液面会上升。当学生通过体验同样的水中加入不同勺食盐其咸淡程度,理解了浓度的概念后,教师再给出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概念,学生很快推断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在于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接着,我以生活中的拔河为例形象地加以说明,力量大的一方将对方拉过来,也就是水会总往浓度大的一方去。在生活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乐趣。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小;机头的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
新闻热点拓眼界。如果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热点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让教材紧跟时代脉搏,还会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让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习“病毒”时,触及社会敏感话题——禽流感。让学生谈及所了解的有关禽流感知识,引入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如禽流感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为什么禽流感难以控制?药物可以治疗禽流感吗?吃鸡蛋和鸡肉会传染禽流感吗?从中学会对重大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我们对待禽流感,基本上是‘杀光’政策,这是对人类的保护措施。可是这样下去,鸟类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一直在宣传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在自然界中和人类的地位是平等的,而现在的措施又是与之相悖的。我们有权利这样做吗?我们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日常概念辨真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某些科学性认识,常会对相关生物学知识形成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要及时地更正经验性错误,让学生感到科学的价值、知识的力量,激起探索生命奥秘的极大热情。例如,人们习惯地认为“歪瓜劣枣”(即形状不周正)更好吃。在完成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后,请学生探究“歪瓜劣枣”的原因。原来,果实发育所需要的生长素来自于发育着的种子。在发育较差的一半瓜中有种子发育不好,为果实发育提供的生长素较少,所以“歪瓜劣枣”属于果实发育不良,与口味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并补充相关内容:生活中我们不免会碰到一些形状奇怪、颜色特别的瓜果,例如连体西红柿、特大号草莓、特别红润的油桃、歪裂的甜瓜,等等。这些畸形瓜果虽然有些口感不错,但却大多是长时间滥用肥料、催熟剂或膨大剂等造成的。长期食用这种瓜果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最好莫吃那些奇形怪状的“歪瓜裂枣”。在教学中指出实践生活中常见的科学性错误,学生在对日常概念的思辨中,积极联想思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缀入一点文学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 脍炙人口的诗句,若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稍作改动,将其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才更符合科学。此外还可引用成语(蜻蜓点水、枯木逢春等)、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来说明生物学道理。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学生也会惊奇地发现,生物学这么有用,生物科学离我们这么近,甚至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更加喜爱生物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生活就是最直接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来源。教师只要引导得当就能使其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和起点,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创设情境的带动,有了思维灵动的充实,生物课堂便会一改往日的沉静,鲜活、生动。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
责编/张鹤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教研改革 案例教学
一、 引言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高通量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医学的实验手段和研究方法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生命科学研究中不断涌现出海量的生物数据,包括基因组数据、蛋白质组数据、功能基因组数据等。这些生命组学的数据使得生物医学研究者以系统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生命现象[1-6],同时它们的迅速增长,带来了数据的存储与传输、数据处理、数据获取及数据的理解与应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促进了生物信息学的产生和快速发展[7-13],也吸引了来自数学、生物学、化学、药学、信息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成果[43-49]。生物信息学定义为应用信息科学技术来理解、组织及管理生物分子数据,旨在为生物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工具及资源,方便他们获取生物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发现生物世界的新知识[14]。它是一门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吸引着各种有影响力国际组织的重大的关注,ORACLE、MICROSOFT、Google等公司也先后加大力度投入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开发和研究[15-17]。由于这一领域有着极大的潜力,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协会(NIST)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及美国计算机协会也相继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为了强应这一潮流,抢占学科发展的制高点,同时培养生物信息学人才,很多学校新增设了生物信息学这门课程。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实际中的教学谈几点体会及相应的一些尝试探索。
二、生物信息学的特点
生物信息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前沿学科,它是信息学、生物学、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的交叉、结合的产物。它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实质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从而新现象、新的生物学规律,从而分析、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新的生物学知识。然而随着生物科学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生物数据的积累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顺利实施,使得生物分子数据量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迅速发展。利用这些丰富数据,通过分析、处理揭示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意义,是生物学家、数学家和信息处理人员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生物信息学就是为迎接这一挑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交叉学科。下面结合几方面谈谈生物信息学的特点。
生物信息学研究对象
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也可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控制着生物的遗传、生长、和发育。生物分子是生信信息的载体,对于生物信息学而言,主要研究两种载体,即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携带着三种信息,遗传信息、结构信息及进化信息。
DNA分子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的核苷酸序列上存储着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编码信息,存储着基因表达调控信息,携带着遗传信息,主要存储在DNA四种字符组成的碱基序列中,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基因是一系列DN段。这些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促使生物体不断生长与发育。DNA通过自我复制,不断传递着遗传信息使生物体得以繁衍,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使得遗传信息得以在生物体中表达,从而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生物性状。基因表达中,遗传信息从DNA传到RNA,这一过程称之为转录,然后从RNA传递到蛋白质,这一过程称之为翻译,在表达中,基因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是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蛋白质分子是大分子化合物,其基本单位是小分子的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DNA序列中三个连续的碱基为一个蛋白质的氨基酸编码。碱基字符序列与氨基酸字符序列组成了基本的生物信息,分析这些生物信息有助于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及生命本质。
总而言之,生物分子信息具体表现为DNA序列数据、蛋白质序列数据、生物分子结构数据、生物分子功勇数据,生物信息学则综合利用信息科学、生物学与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收集、存储、处理、分析与解释海量生物信息。生物信息学把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分析作为源头,破译遗传语言,认识遗传信息的组织规律,识别隐藏在DNA序列中的基因,掌握基因的调控与表达功能,获得蛋白质的编码信息后进行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和预测。
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生物分子信息的收集与管理。生物分子数据量巨大,如核酸序列的数据以千兆计。因而有组织搜集和管理这些数据是各项工作的前提,便于一些研究人员共享这些数据,及时得到最新的实验结果,需要把这些数据整理成生物信息数据库,同时要不断更新与管理这些收集的信息从而使这些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得以保证。
数据库搜索及序列比对。搜索同源序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序列比较寻找相似序列,这可使研究人员通过搜索序列数据库找到与新序列同源的已知序列,并根据同源性推测该新序列的生物功能。而序列比对则是为了判断两个序列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相似性。从而判定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同源性。
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基因表达数据反映基因转录产物在细胞中的丰度,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哪些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基因之间有何相关性,基因的活动的受限,基因的功能,提供疾病发病机理等等,是生物信息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
蛋白质结构预测。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息息相关,它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需要在各种蛋白质的调节控制下进行。通常蛋白质的生物功能由蛋白质的结构所决定,而蛋白质的结构由蛋白质序列所决定。因而蛋白质结构预测也成为生物信息学的研究重点。
唐山市第一中学建立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并对学生开放,在河北省内各中学中是较早的。开设植物组织培养课,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方法。在学习和掌握组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学习这一生物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和关注生物科学的兴趣。植物组织培养是一个过程,下面就组织培养的3个阶段来谈谈各阶段对学生的作用。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这一阶段包括培养基母液的制备、混合、加热、分装、灭菌。母液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矿质元素的浓缩液,在配制母液时,为避免化学药品溶解时产生沉淀,学生要运用他们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考虑药品间溶解的先后顺序。在量取母液时,通过对分液吸液管的使用,考虑到它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是物理大气压部分知识在此应用的典例。
组培是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分装、灭菌工作至关重要。分装是将加热后的溶液分别灌装在培养瓶中,要求在分装时溶液不能沾留在培养瓶口,以免杂菌污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工作的细心态度。灭菌是对培养基进行高压灭菌,防止污染,使学生掌握对灭菌器材的使用,培养他们做事要认真、谨慎。
培养基的配制只是组培中的前期准备,但学生从中不仅学到生物学知识,而且应用、巩固和学习了物理学、化学知识,同时加强了学生学习、生活一丝不苟的认真的态度,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阶段:组培繁殖
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运用自主培养的技术、方法去解决,即进行课题研究。
首先要了解自己所选取的培养物的形态特征、习性等相关知识,然后选取植物的某部分作为培养材料,进行培养。从启动培养到继代增殖培养,植物器官在离体的条件下,细胞要经过脱分化、再分化等一系列的过程,最终发育成完整植株。学生在培养期间既要认真观察培养材料的外部变化、生长状况,还要对其细胞进行观察。这就使学生从微观上了解了细胞如何生长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也加深对无性繁殖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将胡萝卜培养材料接种到培养基上,就会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之后,愈伤组织中具有胚胎发生能力的细胞团经原胚期、球形胚期、心形胚期、鱼雷胚期和子叶期等阶段形成体细胞胚,然后生长、分化、发育成植株。
第三阶段:出瓶栽培管理
试管苗经过壮苗、生根、驯化培养后,就可以移栽到温室中。从试管苗的叶片解剖结构上看,由于试管苗长期生长在培养瓶内,导致海绵细胞层增加而栅栏组织较差,表皮的蜡质层减少,气孔发育差且开关能力低下。从生理上看,组培苗一般无根毛或根毛发育极差,根系对土壤的附着、吸水能力较差。因此,组织培养幼苗移栽入土后极易失水死亡。为了提高苗的成活率,应从提高组培苗根系质量,组培苗移栽质量,移栽前根系处理,移苗后温度、湿度控制等方面去考虑。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上关于植物生长环境、生长因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谈谈如何根据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学;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同样也都离不开生物学。可见,生物学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尽量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上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得比较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感知、记忆和理解,力求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这样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植物的细胞很细小,它的结构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够看得清楚。在此之前,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对于植物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和名称一无所知。如果仅是凭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图,许多学生很难记忆和理解。为了化解这个难点,在讲解这个内容时,我拿出一只熟鸡蛋,从中间切开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把鸡蛋的结构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进行比较和识记:卵壳―细胞壁、卵膜―细胞膜、卵白―细胞质、卵黄―细胞核。学生不但很容易就记住了植物细胞的结构,以及各个结构部分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功能,而且懂得了运用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的知识。
又如,讲“我国的膳食指南”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先让学生充分讨论日常生活上各种常见的食物中含有哪些主要的营养成分。在学生对各种常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讲解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等不同阶段对营养的不同要求,然后让学生拟出一份适合中学生的“一日食谱”。学生兴致勃勃。待学生完成了食谱后,我让每个小组各选出2份最好的,在班上大家一起讨论和分析每一份食谱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并根据食谱的优劣分为A、B、C三档。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拟好的食谱进行修改完善,再用各种不同的食物去置换食谱中的食物,使它变成各种不同的食谱,学生的兴趣更浓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充分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而且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拓展到了实际应用之中去,更激发了学习热情。最后,当我宣布要在班上选出一批食谱,出版一期“优秀食谱展”的墙报时,学生欢欣雀跃。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地考察指导
只要是条件具备的,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这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讲完“绿色植物的一生”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并具体落实好每个小组的组长和小组成员,让他们带足食物和饮水,然后带他们到野外进行了整整一天的野外实地考察活动。我领着学生穿田野,跨溪流,爬山坡,登山顶。一边缓慢而又有序地行进,一边向他们介绍各种植物的名称,一边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他们认识一些常见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植物的分类打下基础;同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详细记录一部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认识植物的分布、生长跟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关系。除此之外,我还向学生介绍了其中一些植物的食用价值和药用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考察活动结束时,虽然大家都已经疲惫不堪了,但是却意犹未尽。最后,我指导学生对这次考察活动进行总结,并写成考察活动报告。
又如,在讲“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时,我提前一个星期向学生布置了考察任务:在反复强调了应注意的安全事顶之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负责调查镇上周边由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情况,两个小组负责调查镇上周边由生活废水造成的污染情况,其余两个小组负责调查距学校不远处的糖厂排放出来的废水造成的污染情况。调查结束后,各个小组将调查了解所得到的数据和资料写成调查报告,向全班学生介绍。然后,全班学生集体讨论,各抒己见,对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采取哪些办法或措施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把学生的意见集中和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大方面:1.提高每一个人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2.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环境保护的法治力度;3.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特别是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很显然,开展这些调查和讨论活动,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活动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恶化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一般的感知层面上升到社会责任感的层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对环境恶化问题有了切身的体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信心也更足了。
三、加强探究实验指导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加强对实验探究活动的指导,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去进行探究实践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做“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的演示实验时,我事先准备好了两根比较大的鱼肋骨,将其中的一根用镊子夹住一端,先把它放到洒精灯上持续煅烧。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在煅烧过程中鱼肋骨的颜色变化。等鱼肋骨变成灰白色之后,移出,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敲打煅烧后鱼肋骨,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接着将另一根鱼肋骨小心地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浸泡,并要求学生留意观察鱼肋骨在盐酸里的反应。15分钟后,我用镊子取出鱼肋骨并用清水反复漂洗干净,让学生看看鱼肋骨是否变软了,再试一试,鱼肋骨是否软到可以打结。当学生看到了鱼肋骨真的打成结时,都非常好奇,都觉得是不可思议。于是我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分析,弄清经过煅烧后的鱼肋骨,剩下部分中的物质主要成分是什么?用盐酸浸泡过的鱼肋骨,余下部分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又是什么?再指导学生联系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和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性,进而理解骨的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对骨的特性的影响。教师做好演示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等综合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鸡翅的结构与运动的关系”的实验时,我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个小组各分配一只去毛后的鸡翅,以及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橡胶手套、镊子等工具一套。然后指导学生捏住鸡翅的两端,向内、外做伸缩运动,观察鸡翅上肌肉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转动自己的肘关节和肩关节,体验自己身上的肌肉运动的情形,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到: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肌肉单独完成的。接着指导学生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鸡翅上的皮肤,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再把鸡翅做伸缩运动,观察肌肉是怎样牵引骨运动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进行观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由肌肉、骨和骨连接的共同协作完成运动的客观原理。
3.增设课外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适时恰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课外探究实验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观察大豆、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及其幼苗的生长过程;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观察和比较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类型、叶片的形态特征;观察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的花的结构;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观察枝芽的结构及其发育;观察桑蚕的发育过程;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观察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等等。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类实验探究活动是极感兴趣的。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既充实了课堂内外的活动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直观感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又激起了学生的好奇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四、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及其发展前景
生物科学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生物技术是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标志,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奋斗,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例如,当人体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器官移植。但是,一方面由于可供移植的人体器严重缺乏,导致许多需要治疗的病人无法得到救治。另一方面人体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常常会导致器官移植手术的失败。采用细胞工程中的克隆技术,利用人体细胞克隆出供移植用的组织或器官,不但可以解决人体器官缺乏的难题,而且可以消除人体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
又如,应用生物技术可以研制出很多新药物。有一种被形象地称为“生物导弹”的药物,可广泛应用于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如乙肝、癌症等。“导弹”的外衣是磷脂双分子层,“弹头”由特殊的蛋白质构成。使用这种“生物导弹”治疗癌症,只需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的血液里,“生物导弹”就会随着血液在人体内自动寻找和识别病变的部位,然后实施“攻击”,杀死癌细胞或细胞中的病毒。已有报道,我国使用这种“生物导弹”进行肝癌治疗,使病人的寿命延长了五年以上。
关键词:生物课堂;生活化;实践与尝试
生物教学有没有一套固定的“高效模式”?新课程实施了这么久,这一疑问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如同生物体进化一样,生物课堂、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呈现出“在继承中发展”的进化论式的不可逆转趋势。总体来说,将生物教学生活化、生物课堂生活化是生物教学改革中卓有成效的方向。究其原因,自然而然地就要落到“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上来。一堂精彩的生物课,必然是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过去很多优秀教师提出了将生物教学生活化的有益经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与兴趣。然而现在只能激起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因为此类生物课堂生活化的方式过份强调“教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引导”,这种体验并非全体学生所共有。凡是亲身经历过生物实践的学生,就会跃跃欲试,而其他没有类似经验的同学则会失落,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本文就新时期生物教学生活化的新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一、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出发点:以培养兴趣提升学习动力
为什么初高中生物教学从生活化角度切入效果会不一样?首先是因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唤起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若与知识相吻合,则会提供正面强化的作用,让学生如醍醐罐顶,印象深刻。相反,若与已有经验不一致,则引起强烈的认知冲突。如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在学到“生男生女的奥秘”时,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即生男孩还是生女孩取决于母亲。而通过学习知道,“在与卵子结合的过程中,男性中的X染色体与女性卵细胞中的X染色体结合生女孩,男性中的Y染色体与女性卵细胞中的X染色体结合则生男孩”,显而易见,生男生女不是仅由女性决定。长期以来,生物学习兴趣呈现着隐性和显性之分,尤其是学习“生殖与发育”内容时,受青春期的影响,学生虽然感兴趣,但在课上却不敢表现出来。每个人对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颇感兴趣,怎样利用这个事实作为生活化触发点呢?生物教学生活化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重述小时候不断追问的那个问题:我从哪来?小时候父母怎么回答我们的?神话故事中怎样说的?生物科学又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
二、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契合点:尊重教学规律、不可牵强
过去许多生物老师在课堂中喜欢不断地追问:“是不是这样”“你见过吗”“生活中是这样的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等,看起来这样的生物课堂试图将生物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上这种方式十分牵强。就像写作文时强调文章的过渡要自然一样,生物教学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也需要做到恰如其分、自然随和,这就需要找准契合点,即将生物知识引向生活或者从生活导向生物学习的最佳时机,最佳时机有可能不在课堂之内,而在课堂之外,也有可能是一种偶况。例如:生物课即将开始,班上两三位同学不在教室,人呢(请假了),为什么请假(被虫子伤了,脖子上的皮起了水泡),什么虫子,你们见过吗?虽然课本上并没有“隐翅虫”这样的一个专题,但是隐翅虫的翅膀为什么是透明的?怎样防止隐翅虫落在皮肤上时带来的伤害?……这些问题涉及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自我保护等知识,以这样的突发事件作为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契合点,学生就会专注于此,所引发的学习兴趣不言而喻。
(一)生物教学生活化途径之一: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由于学生个体一直处于生物的系统中,只是由于无意识而未有察觉。由于个体所经历、接触到的生物空间范围不同,不同的个体差异很大,如城市里的孩子可能没见过牛群、羊群,没见过养鱼的池塘、沼气池等,因此对生物的循环系统的感性认识不够。由于生活经验直观、易懂,学生乐于接受,因此生物教学生活化务必要以全体学生的个体经验为基础,但又要有所提炼和整合,提供分享的平台,即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怎样来操作呢?如讲解“解剖鱼”这一课时,先让大家说说自己解剖过(或看过)哪些动物,然后将有相同经验的同学分为一组讨论分享,再将经验进行组外交流讨论,共享知识。教师最后需要提供一些演示操作甚至视频演示的实物操作案例作为一种标准,将学生已有经验升华为科学规范。再比如学习营养平衡与食品安全课时,让每一个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或自己认为对生长发育有益的食品),然后再让学生分享吃过这些食品之后有什么效果(家长说法、媒体报道、自身体验),最后总结怎样做到合理膳食、保证营养,防止发生食品安全等。
(二)生物教学生活化途径之二:贴近生活而用于生活生物学习的乐趣并不在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在于学会从生活中看到生物知识并将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所以生物教学生活化途径之二是着眼于贴近生活而用于生活。沪科版教材是专门针对上海学生使用的教材,地区特色非常明显,非常贴近生活实际。当然由于教材篇幅有限,不同区域的生物实践有所差异,学生个体体验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生物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取贴近于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灵活应用。如学习生物学的分类时,学生可能看到过一些挂在校园树木上的牌子,上面就写有该树木的分类。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你在看了这些牌子后,对这些植物有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植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拓展到生物界的所有生物,那么是不是会有更清晰的界定?贴近生活将会使生物知识变得有趣而丰富。怎样来运用生物分类知识呢?当然,将生活中的某种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是有必要的,但也可尝试一下将“生物”学科调侃一下,有同学就写到:“2015界8门所学纲必学目最受爱戴科理科属生物种”,这样的用于生活的尝试无疑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了知识。
(三)生物教学生活化途径之三:制作鲜活的教具和采用生活化的言语生物学习中一个简单而奇特的教学演示用具就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胃口”,生物教学生活化途径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教学用具生活化,采用生活中现成的简单器材制作鲜活的教具,例如,在进行人肺的呼吸演示时,将一个气球反套在用热水烫过的矿泉水瓶中,气球向瓶内“长大”恰似人肺的结构,挤压或放松瓶子,则可看到气球的收缩和扩张,由此说明人肺的呼吸机能。若将瓶底去掉,换成一块橡皮膜,则还可以演示呼吸过程中膈的运动情况。生物学是严谨的科学,语言要注重严谨规范,但这并不排除在生物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就是对遗传最生动的诠释。生活化语言在生物教学中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使学习氛围变得活跃起来,使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欢快、轻松。
(四)生物教学生活化途径之四:结合环保热点,实现学科的应用价值当今社会互为一体,经济、社会、生态文明都应重视,生物学教学应坚持“爱护生态、还一片碧水蓝天”的可持续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环保热点,突显生物的学科素养。例如,进行初中生物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教学时,首先让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环保热点入手,结合自身环保实践“平时不随意丢弃果皮、废纸等垃圾,不浪费水、电的习惯”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再例如,时下热点———我国医生参加“换头手术”,对于学习人体的器官是很好的素材,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关注环境、注意健康的最好案例。总之,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生物卫士,生物教学生活化需要不断创新拓展,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潘秀春.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教学的尝试[J].中学生物学,2010,26(1):23-24.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方法 新课改 新教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的向我们走来,一个崭新的教材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将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适应新的教材体系,走进早已熟悉而今又陌生的生物课堂,是我们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实施新教材,课堂教学要有新观点、新方法
第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第二、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学奥秘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培养。新教材每章节前的情境解说图片,以及每节“课外阅读”,反映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物学联系生产实际应用,均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了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事实证明,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也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在很多时候,教学的内容难免有些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活泼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教师的机智幽默就象课堂剂,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们经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我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就联系各种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三、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改革评价方法
关键词:生物课堂 有效互动 创设策略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和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可以说,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不仅是教师所追求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创设一个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下面,本人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创设一个有效互动的生物课堂教学。
一、感情投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的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凝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为何会烧苗?南瓜为何有的子房自然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兴趣培养还必须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一些易使学生感到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单调枯燥的知识,可在讲授课程之前,恰当地灵活运用直观教具;也可设法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穿插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还可以风趣地运用比喻、类比、拟人的方法等等,这样可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种子结构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双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幻灯片和实物,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结构特点的区别,可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在讲授生物进化理论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 “生物的进化”“从猿到人”的科教电视、录相,使学生获得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和进化观点,这样做,既巩固了讲授内容,又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再如在讲授遗传的内容时,介绍达尔文、摩尔根的婚姻悲剧;讲“血液的成分”的内容时,将红细胞比喻为人体内的红色运输队,将白细胞比喻为“白色卫士”,血小板比喻为“管道巡逻兵”发炎现象比喻为“自卫反击战”等等。实践证明,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于趣,寓教于乐,便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二、探索正确的课堂互动元素
1、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那些被教师给予更多自的学生比那些被教师控制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构建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初中生渴望成功,针对这一重要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生物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相对抽象、枯燥,学生难于理解,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从实物、从活动、从视频、从动画等等方式、手段入手,在学生体验、体会的基础上,再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如在帮助学生建立反射的概念时,我通过 “学生摸奖活动”、“烫手活动”、在学生面前吃起咸梅、学生做“膝跳反射”等活动,然后引出反射概念,又通过师生共同举例,如“吃东西分泌唾液”、“听到铃声进入教室”,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反射概念。
三、实验活动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生物教学只有重视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教学中的实验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在安排实验方面,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讲课与实验同步。如叶片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验,当堂讲,当堂做。二是将部分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课外实验。如“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等都让学生课外实验。另外,结合教学内容还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在进行野外生态考察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采集,制作生物标本;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在校内外种花,种草,植树,饲养小动物等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想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中差生的转化不容忽视。而要提高中差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除在课堂上利用直观教具、生动语言、启发谈话等方法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外,更主要的是要让他们多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专门成立以中差生为骨干的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并经常组织和开展各种专题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自我。
四、采取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时,要善于运用活动、问题、情景、幽默等手段打破冷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措施,使用合理有效、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1、运用启发策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的感性认识、从生动直观的情景作为启发的切入点和引发点,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延伸和深入。
1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
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生物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只有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不断的内化,形成具备一定个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现在的生物新教材从内容编排、知识的衔接上比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每一节都由目标、图文、评价、活动、拓展五大系统组成,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平台,并且每一个系统将紧密联系生活和自然,突出了生物学科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接受终身教育,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充实自己,更新自身知识。同时,教师间要加强切磋,勤于总结,让教学从传统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并且教师要积极参加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和示范课,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获得知识。
2 充分利用好新教材的新颖之处,降低知识点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吃透大纲,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基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有所创新(创新指学生从已知探索未知),是教师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图片,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一些生物的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的知识加上教师所具备的经验来开展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如在”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所编排的教学内容,收集各种植物、动物及菌类等,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探究,指导学生总结各类生物的特征及其生活环境。探索各种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引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学生将如何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好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物,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掌握知识。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新教材正好体现出学生的动手、动脑与观察、调查、讨论、思考,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动脑总结。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将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总结分析,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如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中,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名词的含义是难点,我将这些名词告诉学生,这就像我们人的名字一样,为了便于研究生态系统而指定的名字,而它们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系统。然后举例说明如草、蝗虫、鸟、鹰、人之间的捕食关系,让学生回答、总结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关系,并消化了所列举的名词,学生利用教科书的图片,逐步进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最后利用思考来让学生自我评价所掌握的知识,用思维拓展和课外探究让学生知识升华。
3 精讲精练,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满堂灌、包干讲转变为讲重点和难点,讲知识的结构和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及相似相近知识的归类和区分,讲解题技巧、思路,启发学生解难,学会总结。引入学生进入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门”,然后充分利用好学生知识的迁移来接受知识;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多思考,采取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消除教师一见练习或习题就要求学生做,并反复训练的做法。要精选习题,选具有代表性,由一题悟解多题,达到学生解题方法的“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消除大量课外作业的烦恼。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目标系统和活动系统来指导学生学习,利用新教材难易程度的分布,从学生已有知识上升到新理论和新知识。根据实际结合教学内容,选好生活中的案例来开展教学。如在“现代生物技术”的教学中,目标系统就是让学生掌握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和细胞工程等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的应用及其对生活发展的影响。我抓住了学生已有基因概念及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等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探究转基因水稻、玉米、烤烟等植物不同品种的生长能力、性状表现和产量,学生得出它们都远远高于我们地方的品种。通过学生的讨论得知,由于基因的改变,致使生物性状的改变,学生明白了这就是基因工程。再利用教材中的案例来完成教学。最后我通过网络搜索一些有关现代生物技术的讲座,让学生观看,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加强课外辅导,促优补差,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在生物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并不是降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而是消除学生因学习带来的枯燥、烦恼和重复的练习,产生的厌学情绪。要重视优生的培养,就得多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课,也能带动后进学生的参与,后进生的提高就得在活动课中多辅导、多关心。我在教学中,每星期进行4-5小时的生物活动,主要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观察植物,田间地头调查生物的特征及生活环境。开展一些生物技术应用活动,如做食物保存、保鲜等,从活动中,让学生复习了所学知识,使优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后进生赶上,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主要靠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结合生活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的难度降低,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重在指导、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让学生去体验、探究,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胡玉娥. 生成――让生物课堂充满智慧的光芒. 中学生物教学.2005年,第10期,第6页
【摘 要】如何尊重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新型教育方法,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了初中生物教师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物知识,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环节进行完善与创新,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d趣,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要因势利导,并搜集生物学的最新信息,让学生掌握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动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战胜自然的信心。利用实验教学法,可以使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技能的把握、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获取新知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利于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教师布置了实验的主要内容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精心组织学生,找到学生的乐趣所在。让学生自己亲手参与,实验过程认真观察,自主的探究,学生也可以提出建议,创新性的设计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思维能力。学生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将转换成学习生物的重要动力,因此,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出来,同时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实现课堂高效也就有了保障。在生物教学中,直观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使用模型教学,在上“消化和吸收”这一节课时,我用人体模型让学生认识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学生不仅直观的认识人体消化器官位置和形态,而且对各种消化腺开口在什么地方一眼就可以认清。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一下子因为模型的出现而达到最高点。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上课前,先让学生总结在自己身边的动物对自然界有什么作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直观,调动学生感官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我在教学初中苏教版《人体的血液循环》时,由于心脏的结构较为复杂,特别是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利用挂图和课本的插图之外,还准备了一个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视频动画、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以及肺泡处气体交换的动画,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动画,理解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明白了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原理及血液循环的途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直观教学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导入新课,无疑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进行中,清晰的、可操纵的画面播放,使教学重、难点深入浅出,轻松突破;教学结束时,教学内容的提炼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优化组合,视听感官多重刺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讲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时,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个重要的考试内容,我把这个内容设计成“闯关大挑战”的游戏,知识点变成一个个关卡,只有答对相应的内容,才能进到下一个关卡。通过游戏过关的方式,让学生在电脑上选择相应的细胞结构。例如,第一关,选出植物细胞的结构后按确定,如果全对的,就允许你通过,继续下一关;顺利完成的,最后电脑上出示胜利画面,我就做出评分,然后及时奖励;不对的游戏到此结束,背熟后重来。学生具有爱玩、好胜的天性,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想向老师证明自己的实力,通过这个方式的鼓励,学生很快就把动植物细胞的全部结构记得清清楚楚了。这样的多媒体游戏教学活动目的性强、挑战刺激,学生参与面很广,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活跃学生思维。
三、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提供探究的机会,而应积极指导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思路,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探究活动。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生物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生物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构建、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生物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生物学思想与法,认识生物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与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分组探讨”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教师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新陈代谢”和“神经调节”知识的基础上,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设置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饲养动物,其结果有什么不同;受青少年欢迎的我国蓝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挂图和病症介绍等。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这就是主体意识的激发,产生疑问:这些病症是不是与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生长激素与生长发育有何关系?巨人姚明是巨人症还是正常的发育所致,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类比、归纳出生长激素的功能。最后,通过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长激素分泌失调的病症来验证结论,澄清疑问。
【参考文献】
[1]宋建基.《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2)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学;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与体会
G633.9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除了专业心理学教师外,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结合学科内容及根据相关知识点,有意识地挖掘可渗透的教学内容,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其智力与能力的同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生物学教师应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可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既给予知识上的教育,也帮助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成长。但也应注意,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内容,需是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须避免抛开教材侈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所以,作为生物学教师也应该努力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科学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笔者就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 “动 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认识与体会。
一、结合人类大脑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可结合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讲述:人类的大脑重量约为 1.5kg,大脑皮层的表面积约为2000em ,其中含有 150多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特点人人几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牛顿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无多大区别。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根据实验与研究认为,除了天才儿童和低常儿童各占2% ~3%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是相差无几的,学习成绩的优劣,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通过对人类大脑的了解,明确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是基本相同的,学生个体间之所以成绩不同,与个体的后天努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一次对学生发奋读书的很好动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结合学生自身体会,让学生学会记忆方法
在“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中,可由学生自学教材内容,明确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以及W习和记忆的概念、记忆的形式等,并让学生谈淡自己在学习中是如何记忆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有效的学习记忆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善于用脑。不宜长时间只学习同一内容,要交换脑力活动的内容,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动用各种器官反复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皮层形成条件反射。②勤于用脑。遇事多想多问,先想后问,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更加深刻。③合理安排作息时问。合理安排学习、体育运动、休息和睡眠等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对学习效率的提高、神经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益。通过交流,不仅使学生很好地认识自己在学习方法和技巧上的一些不足,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同学的一些做法,并认同人类的学习和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结合科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至于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其中可结合“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例如,在 “激 素调节的发现”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若干问题引领学生置身于科学发现的历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认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的观点。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以此教育他们 “道路是曲折 的,前途是光明的”。敢于质疑,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同时,使他们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一个科学事实的发现或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建立血糖调节模型,体验合作的乐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少相互问交流、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间的人际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如果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就能较好地弥补传统授课的缺陷。
例如,在“激素调节的实例”教学中,设计“血糖平衡的调节”,可利用学习小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为节约课堂时问)相关材料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小组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示范活动方式,生生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交流模型构建的过程和结果,并在黑板上绘图或实物展示,讲述血糖调节的机理。通过模型构建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可加深各自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从中体验生生间交流团结合作的乐趣,使他们经历愉悦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善于利用“科学 技术社会”,远离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可利用教材中“科学、技术与社会”涉及的“拒绝,慎用心理药物”开展一次预防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观看录像资料,以生动形象的事例,把贩毒、吸毒人员的可悲下场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认识。
实际上许多青少年是因好奇或在心情烦闷、彷徨无助等情况下被社会不良分子利用而吸毒的,利用教材的这份素材并借助多媒体、图片资料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帮助少数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远离的危害。
五、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生物学课外活动更应重视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生物学现象,并能搜集、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联系免疫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师生通过讨论,认识:要解决器官的排异问题、克服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器官克隆等方法解决供体器官来源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目前供体器官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人们科学地认识器官移植,更需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心。
最后,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器官移植方面的资料,在校内举办一次相关的宣传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知识,克服困难,提出合理化建议,多方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铁军. 生物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J].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4(6):25-26.
关键词: 教学资源 新课程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资源是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新课改下,如何用好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学科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纳入教学系统中,去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总结、应用,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身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及资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中选取优秀的和本节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课上用投影仪展示,就其中涉及的“蛇岛”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并结合教材问题探讨内容(蛇岛尽管遭受过火灾和人类的毁林开荒和滥捕乱抓的干扰,但是现在依然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是为什么呢?)导入,再根据创设的蛇岛生态系统的情境,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搭建探究的平台,提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讨论话题,问题如下:现在的蛇岛为什么依然能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具体思考下面四个问题: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什么?什么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又是什么?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蛇岛上独特的食物链是什么?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食物链:植物昆虫鸟蛇,教师简化为植物昆虫鸟,分析昆虫数量的增加,会引起食物链中鸟、昆虫的数量发生怎样变化?(利用教材的“思考和讨论,构建概念模型”)学生讨论后建构出概念模型。
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使学生感觉到生物知识离自己很近,乐意去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让学生动起来,从做中寻答案。
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一味灌输的结果是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只会死记硬背,课堂教学效率低。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及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基因工程”中,关于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以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如果教师单纯讲解,则学生理解起来就有困难。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讲清两种工具酶的作用特点后,按教材准备了两种不同颜色的含EcoR1限制酶识别序列的DN段的纸,让学生把两个DNA连接起来,然后又给了一个DNA分子和一个环形的质粒让学生连接起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通过讨论合作,教室里再没有了无所事事的学生,很快学生都成功地完成连接任务。通过这一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变成了动手做,在做中动脑,对知识的理解胜过了教师的多遍讲解,课堂学习效率提高。
三、用好多媒体课件,达到教学目标。
生物学中常有一些难以直观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而这些又是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点。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这些难以描述的动态变化或微观结构,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解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在讲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神经元结构图,并放大展示突触结构,边讲解,边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展示冲动在突触上的传递时,学生通过观察会提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接触后,没有进入后膜?”这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细讲引起的后膜电位变化,神经递质分解后的去处,以及一些阻断冲动传递及一直刺激传递的知识。学生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分知识点。又如在胚胎工程中讲解“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受精过程,效果很好,在讲完知识后播放了3D受精卵发育的全过程,把整堂课的气氛推向。
四、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学习兴趣 课堂信息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24-02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 运用多媒体,突重解难,加深理解,寓教于乐
生物学知识有许多涉及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其概念、原理、规律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些知识较抽象,高度概括。如果教师仅凭讲述或挂图分析,学生学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不易接受。若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应的动态画面,配以简要的文字解说,动静协调,音像同步,便可化难为易,优化教学效果。如:《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难以理解。课堂上笔者利用实物投影,演示萝卜条吸水、失水的实验,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放在清水中和放在盐水中的萝卜条的不同变化,再用计算机显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画图,使学生理解了细胞吸水或失水与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有关。接着放映家庭自制糖拌西红柿或黄瓜的画面,启发学生思考:盘子里会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待学生思考后,点击答案。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思考的结果一致的答案出现时,个个欣喜不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解决了难点,且印象深刻。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媒体所展示的图像、音响等,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使学生人人参与,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在讲授“人体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知识”时,用计算机先出示所讲授的系统结构模式图,让学生对照课本说出各器官的名称,学生说出一个,老师点击此结构,运用软件中的录音解说予以判断纠正,然后教师再点击各结构,依次显示重要器官的放大及解剖图,让学生分层次学习,领会各器官的功能。这样,学生能在短时间内通过直观的图像,掌握知识。
三 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大课堂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
多媒体技术营造的课堂氛围,使人身临其境,可以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再现古代的生物图像,如:“45亿年前的地球”“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等,还可以展示未来的生物学前景,如:“转基因动植物”“基因治疗”等;不仅可以捕捉宏观生物现象,如:动物的各种捕食、运动、攻击、防御、繁殖行为等,还可以放大微观生物形象,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克隆技术”等。教师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好材料,恰当地运用,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大了信息容量,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献身生物科学研究的情感,并且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学生情绪高涨,期盼着下一节生物课。
四 利用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实验课的教学尤为重要。高中生物实验主要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多媒体技术用于演示实验,能产生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效果。如:“植物的蒸腾作用”演示实验,以往教师在讲台上操作时,一部分学生看不清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需要老师在教室巡回演示,否则大部分学生将信将疑,效果不理想。但若采用录像教学,老师将演示过程拍成录像或直接放现有教学带,可将实验整个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学生,一目了然。类似的实验还有:“观察草履虫”“植物的呼吸作用”等,通过投影和录像,学生对实验过程及现象清楚,印象深刻,事半功倍。学生实验重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正确的操作整个过程;较高要求是能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以往高中生做实验,由于班级人数多,老师在讲台示范操作时,一部分学生看不清楚,而老师在巡回指导时难免顾此失彼,往往导致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喊,这样使课堂纪律混乱,且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生物学技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五 运用多媒体能透视生物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在演示《消化系统中三大营养物质消化以后的吸收途径》实验时,我用挂图对学生进行讲解:小肠绒毛所吸收的营养成分中,大部分脂肪成分是先被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然后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其余的成分,如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都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的。讲后学生都反映印象不深、难记,到考试时许多学生都忘光了。而我采用投影教学后,效果好得多,考试时,即使没有去记忆,学生也可想起来。这是因为学生在投影中形象地看到了用不同符号所代表的不同的途径被小肠吸收这一动态过程,既形象生动又具有真实感,便于记忆。
运用可以看到生物体或生物体中的某一部分在生命活动中的动态过程。
例如,过去在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前,我先给学生详细地讲解该实验的原理及目的要求和操作步骤,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操作,要求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动态过程,这就很难在实验课中体现出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虽先后用显微镜都能观察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但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动态过程在显微镜下是根本观察不到的。而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借助多媒体中的动画镜头加以解释,这样学生把这部分知识学活了,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全过程也就真正理解了。
运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教学进度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到某一生物的生长、发育、运动和变化过程。
例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前几天,要观察洋葱根的萌发过程,谁也不能让学生守在正在萌发根的洋葱旁看几天几夜,即使守在那里,也看不清楚,因为生长太慢了。我通过《植物的生长》等电影的放映,几分钟就将这一动态过程呈现出来,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又如,在做演示《水螅形态结构及运动情况》实验时,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所以,想找到真正的水螅给学生看的确很难。所以我只能凭挂图和模型给学生讲解。而通过放映《水螅》影片后,水螅运动时的有趣场面就形象地展示在银幕上,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采用电影教学可使学生身在教室就能看到自然界中奇异的“昆虫世界”,“带翅膀的媒人”在飞舞,远在非洲的鸵鸟在奔跑,南美洲的珍奇动物在活动;看到海洋深处的生物世界,江湖中的鱼类资源,东北虎的凶猛姿态,这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由上可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从而提高了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我在2009年10月份选择本校高二(1)班学生对高二年级实验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进行对比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在认真分析生物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的诸多功能,真正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就会让生物课堂教学精彩、有趣、愉快、大容量;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必然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