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7:3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气候变化 科普教育 素质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全球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青少年有理由关心这个问题,并为之付出努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2008年一份在中国七所高校的1500多名学生中开展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对当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有高度的关注,愿意为节能减排身体力行。2007年国家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包括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九个专项行动。其中青少年行动和学校行动主要内容是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因此,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如何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下工夫。
1 加大气候课堂教育项目的推广力度
学科课程渗透是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1)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有利于气候变化的渗透点,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目前全国不少中学都以地理、生物、化学、社会课程教学为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节约教育。一些地方,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2)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课堂教育项目在我国的实践。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了“中英国际气候课堂教育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围绕“青少年与气候变化”、“如何在学校成功开展气候课堂项目”、“气候变化教育教学方法”、“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的气候变化教育”等五个议题开展专家讲座、经验分享及分组讨论,并对当地两所学校进行考察。专家详细介绍了气候课堂项目及其实施细则,阐述了气候课堂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三位老师在实践层面,从课内资源、课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展气侯变化教育的情况,用真实的案例阐述了学生社会实践中所做的工作,介绍了学生在推进气候课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解决办法。论坛最后签署并宣读了《气候课堂中国宣言》。
如何积极参与气候课堂项目,真正把气候变化教育落到实处?1)积极与全国气候课堂项目中心联系,成立组织,制定计划,建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气候课堂的素材、方案。并积极开发本土资源。2)在各级中小学校本课程上、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上打开思路,进行落实,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友好学校联系,交流经验。加强校际交流,积极推广并培养示范校、重点校。3)结合教学工作,进行气候变化访谈,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假期进行教学设计、活动设计。4)成立学校气候变化协会,以起始年段为主要成员,开展社区活动,向学校、社区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
(3)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科协、教育局编印《应对气候变化》普及读本,将该读本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介绍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基础知识,作为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各中小学的课外读物中,必须有相当部分指定书目是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类读物。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应由科技局、科协、教育局牵头,会同有关宣传主管部门和气象部门,开展协调规划和安排,整合有关信息资源,将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转化为教师、学生和普通大众容易获得和应用的形式,达到普及和宣传的目的。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课教学中加重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系列丛书作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课外必读物;在各大院校普遍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学科的选修课,加大对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的力度。
2 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独特作用
科技场馆在科普教育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它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国有300多座科技馆,据了解,大多数科技馆在展示内容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展项设置不多,缺少这方面科普知识的教育。为此,笔者建议在科技馆的展示内容方面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展项内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公众到科技馆接受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教育。
探索整合社会资源兴办专业化的科普基地。如充分开发利用气象科普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科普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及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好地发挥在科普宣传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规范科普基地建设的管理,每年年初制定计划,明确工作任务,主动接受科普基地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参加科普工作的经验研讨会和培训等活动。落实开展的项目经费和人员,争取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任务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明确规定了气象等部门开展科普工作,《全国气象科普基地标准》及《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管理办法》为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基地建设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将科普基地建设纳入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经费维持经费投入,实现科普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3 加大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体验活动组织参与力度
要使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真正体现出“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外,还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和教师要具备大教育、大科普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内,而是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消除障碍和隔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定位,注意相互衔接,形成完善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社会体系,也即是科普的社会体系。这对于从多元化的途径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提供青少年体验模式。在这方面,美国科学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全球变化等科学实验的一些做法给了我们启示。在向中小学传播过程中,通过课程讲授、校外辅导、参观实验等方法可以传播气候变化科普知识。传统的讲授式也被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个案研究、实验、野外考察、参观博物馆 (科技馆)等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体现在科普知识的学习与宣传,更体现在积极参与宣传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受到影响,在未来从事与环保有关的工作,让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行动落实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
(2)探索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俱乐部和创新竞赛等系列活动,抓好青少年科技活动站活动。共同构建一个青少年科普的社会体系,从而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途径和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类型对象的科普需求,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湿地科普知识 以学为主 主次分明 地方特色
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多年来不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湿地文化,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尝试,通过实践,获得几点粗浅认识。
一、明确科普知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使各项事业得以持续稳步发展的一项综合性教育。但从实践层面看,不少地方在操作中往往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基础知识教学领域,甚至片面地将“功课加琴棋书画”等同于素质教育,而忽视其他真正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领域,忽视学校科普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这是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的误区。
看着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我决心不能只让孩子片面地接受书本知识。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通过教师不断的自学和探索,把科普知识推广到孩子们的心中,才是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做的事情。
二、坚持以学为主、主次分明的原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湿地科普知识教育,要把握住“以学为主,主次分明”的原则,以语文教学为主,科普教育为辅。教师只有在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完成课本知识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才能穿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决不能脱离课本知识体系,一味去搞科普教育,形成主次不分,喧宾夺主的局面。首先要保证搞好正课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在充实头脑、启迪思维、提高学习技能、引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自然产生对知识深度、广度的追求。科普知识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增长知识,增强科技意识,从而受到学生欢迎,这就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播与发展。
三、依托当地特色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
科普知识涉及面非常广泛,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学生容易接受的科普知识,这点十分重要。我校位处国家级湿地,生活在这个天然的大氧吧中的我们,很幸福地享受这一切,同时也有义务向孩子们介绍保护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把保护环境这一科普知识贯穿在教学当中,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从小就争当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四、群策群力共建科普校园
实施科普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勤于动手”,在于从实践中体验发展。活动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科普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科普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学校按教学计划要求,开齐上足科学、综合实践等科学类课程,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各学科的教学全过程。
(二)拓展教育渠道,挖掘科技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开阔的活动阵地,更多的社会实践。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都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图片或音像资料,并且给予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学生科技社团组织和科技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每学年至少组织两次全校性的主题科普活动,各年级积极开展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废物利用制作、科幻绘画、科学小论文等活动。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小组活动,学生总体参与率达90%以上,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学比赛。具体做法:(1)领导重视,层层落实,成立工作领导小组;(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3)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4)落实行动,务求实效。在每次活动中,学校领导小组经常把相关的事宜在行政会议讨论,并定时召开阶段性会议,了解各班开展工作的情况,只要有困难就向学校反映,并要求各个实施方案提交方案的实施预算,下拨经费;(5)营造氛围,及时奖励,带动全面开展。我校在对各班上交比赛作品进行评比后,及时举行作品展示,还对获奖同学颁发奖状和奖品,以激励、带动其他的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科学普及不是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动员全校师生共同走进科普宣传教育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为此建言献策,有什么好的课文可以进行教学,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带给孩子们,我们都会及时展开研讨、制订方案、集体备课,把知识及时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五、创设环境,争当科普宣传员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我校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科技节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切切实实的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为期一周的科技节活动已经结束,现将活动小结如下:
一、“科学创新、低碳生活”为主题班会
百家湖中学每班都围绕主题“科学创新、低碳生活”的举办了一次主题班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位学生对科技创新、低碳生活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掀起一股科学创新的热潮。
二、科普手抄报比赛
结合科技节"科学创新、低碳生活"的主题,全校同学一起投入到科普手抄报创作活动中来。通过漫画创作,学生们对科普的相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把这些知识通过展示活动在全校范围推广宣传。
三、校园宣传
积极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等方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加强节能环保知识教育,将节能、节水、节电、节地、节粮、节材等教育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课堂、进校园。
四、变废为宝小制作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利用废弃的包装盒制作了了一辆辆精美的小车和手工艺品,不仅让学生知道了我们身边有许多东西可一再利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同学利用树叶,广告纸,果壳等废弃物,通过加工设计,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制作画,体会了变废为宝的乐趣。破损的乒乓球、易拉罐、泡沫、报纸,包装盒这些很多人眼中的废弃物品,经过我们同学的一番精心设计,"摇身一变"成了造型各异的风能小车。虽然我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却是绿色能源的一个缩影。在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能习惯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本次科技主题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同学们都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创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促进养成了节能低碳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通过活动,学生纷纷表示要将在学校中学习的节能方法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让大家齐动手,共同保护好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使它创造更大的财富,大家一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在区科协的直接领导下,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立足社区,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导向功能,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愚昧”的良好氛围,歌颂表扬思想道德高尚的好人好事,传播贴近居民生活的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社区居民提高科学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使辖区居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复兴路社区在科普教育中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健全组织网络
社区主任亲自抓,其他群干主动出点子提建议,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工作的议事日程,并明确书记分管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主任张海丽为组长,社区群干为组员,有九人组成科普教育基地的领导小组。党员、中心户长为主体的退休人员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加强科教领导小组的自身建设,是科普进社区为创建科普文明社区的有力保证。
二、加强社区科普教育建设
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学习制度,统一思想认识,社区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科普领导小组一般人首先加强自身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开创科普事业新局面。建立健全科普教育的资料台账。现已按上级来文、组织机构、工作计划、活动记录、工作总结,五个目录列入台账,使科普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宣传发动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和组织学习。
三、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
让科普活动深入人心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不断开展以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健康知识、运动与健康等多种知识穿插期间。使居民在娱乐中接受科普教育。为了确保科普活动的定期开展,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我们有计划、有内容、有专人负责、有检查、措施落实到位。自成立科普教育共建以来,我们已开展数次科普教育活动,平均两月1次,达300多人次。
四、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普知识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进行科普宣传。
在社区市民学校,开展各类形式的科普宣传,开展反对、家庭养生、文明生活等公民道德教育,结合不同时期的情况和社区工作重点的变化,宣传不同的科学知识,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坚持传播贴近群众的科学知识为出发点,让广大群众了解科学、掌握科学、用科学来指导生活。针对本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居民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科学知识提供便利。搞好社区科普教育,是社区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着力加强科普知识的培育,帮助居民确立科技兴市的认识,为我国的科普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宣传科普工作总结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科普教育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科普素质,xx县教育局高度重视科普宣传工作。及时将文件转发各学校,对科普宣传工作作具体安排布置,并及时进行指导检查。
二、加强宣传,积极营造科普活动氛围
1、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张贴标语、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途径,进行科普宣传。
2、利用周一集会对学生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3、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科普知识,部分学校还组织开展以环保、节约、食品安全等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科普宣传进课堂。将科普宣传与学科教学活动结合,小学结合《品德与社会》、《生命·生活与安全》,中学结合《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5、2月下旬至3月中旬,县委宣传部、共青团xx县委、县教育局、县环保局联合开展了“生态xx·鸽子花都”绿色环保主题征文活动。
三、切实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将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普宣传紧密结合,提高青少年学生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如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微机竞赛活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小实验操作、组办科普讲座、组织科技参观及科普采风活动、科普图书阅览、科普影视播放、办科普宣传专栏、撰写科技小文章、编辑科普剪报等;举办了科普板报、科普知识手抄报竞赛、环保故事竞赛;开展读科普文章、写科普作文、画科幻绘画活动。
关键词 科技馆;重要性;项目开发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1-0186-01
贵州科技馆开拓了贵阳当地及周边的民众的视野,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励他们创新精神,它向广大民众展示了尖端的科技产品,打开了贵州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同时也让青少年了解到科普知识,了解到宇宙的奥妙,为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贵州科技馆将面向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它的管理模式将不断革新,它的运行理念将不断得到转变和发展,它将更好地为贵州民众服务。
1 贵州科技馆技术力量的重要性
1.1 利用良好时机,普及科普知识
科技馆利用节假日时机向各个广场举办益智活动,例如中秋节时举办“中秋知识竞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秋节的来源、深层含义,同时还可以利用中秋月圆好时机来让人们了解关于星座的知识,让让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微妙,在冬至日或夏至日时,展开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让人们更了解天文知识,贵州科技馆利用节假日或特殊时机来做关于天文、地理、科技等方面的活动,不仅开拓了市民的视野,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
1.2 有效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
如今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现在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而且还要拥有其他课外知识,例如:天文、地理、自然等,贵州科技馆的建立有利于把科技实践、科技教育、科技人文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来,让他们从小就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拥有科学创新精神,让他们树立爱国情怀和报效祖国、家乡远大志向。
1.3 推行科学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贵州科技馆经常举办科技展览活动,将科技中蕴含的人文关怀精神传达给广大青少年,让青少年从小就感受到人文关怀的重大意义,让他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的未来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1.4 科技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技馆作为一个地方的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人才、科普展览、科技参观活动等方面发挥了它自身的优势,让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得到正确地引导,贵州科技馆为当地青少年学生进行最大限度地为科学素质教育服务,开拓了科技教育空间。有效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进程。
2 贵州科技馆有关项目开发的方向
2.1 开发已有的科技资源来节约生产成本,创建特色的科技馆
可以将科技馆已有的人力资源、展览作品、场地等资源进行整合,节约了科技馆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开支,并且还充分发挥科技馆的教育功能,减少科技项目运作所带来的难度,有效利用馆内已有的资源,创办科学知识讲座专区、科技展览区、宇宙探索区,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爱好和需求。同时还要结合贵州当地的人文、天文、地理等实际情况,创办特色的科技馆展览活动,让贵州人民树立起爱乡情怀,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起长大后发展家乡的长远志向。
2.2 将科技馆内已有资源同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更新展品
在贵州科技馆内已开发资源的基础上,把社会上的一些可利用资源整合进来,吸收社会上的一切可利用资源,丰富科技馆的内涵,拓宽科技馆的领域。同时还可以将贵州当地民间创造出来的物品进行展览,让广大民众了解到创新的重大意义,激励民众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创造能力。
2.3 转变科技馆的管理理念
科技馆项目管理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用统筹兼顾地目光来规划展览项目,跟踪和监控好参观者和工作人员,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地管理,在适当的节日展开适当的展览主题,例如:中秋节策划天文台观星活动、冬至日或夏至日时进行宇宙探索活动。对科技馆的管理不仅仅是维护秩序,组织好参观人员的参观活动,更是要策划好每一期活动主题,管理好科技馆内的资源。随着免费开放的深入,进入馆内参观人数多了起来,馆内设备遭到破坏的几率比较大,而且由于馆内人手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约束参观人员的行为,因此,馆内要加强管理手段,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参观条例,对于违规行为,要给予严厉警告,更严重地还要给予适当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管理好科技馆。
2.4 进一步发展科技馆免费开放活动
科技馆是非盈利的组织,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民众的科普知识,激励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科学探索热情,主动地接近科学、走向科学,为我国的科技领域建立一支强而有力的科技后备军。贵州科技馆应当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向广大市民进行开放,让科普的辐射面更加广阔,为提升贵州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它自身的优势。通过科技馆的免费开放,让更多的民众感受到国家、政府在科普教育设施上所做的贡献,加强民众对祖国、对政府的感激之情,拉近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情感,增加民族自豪感,加强整个国家、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2.5 进一步发挥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功能
科技馆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教育场所。贵州科技馆为贵州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进一步实现了贵州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加了学生的科普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科学技术、宇宙奥秘的追求。但是它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以便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最大限度地发挥它自身的资源优势。贵州科技馆大多只是面向贵阳市区的学校开放,对贵阳部分青少年的教育起到了引导作用,但是贵州其它地方的青少年并不能享受到科技馆所带来的教育,因此,贵州科技馆应当充分利用假期、节假日向贵阳周边地区,甚至向偏远山区的青少年举办特别展览活动,同事政府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给予资金上的帮助,来帮助更多的贵州青少年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2.6 科技带动当地经济和政治发展
贵州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馆的力量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随着免费开放程度的深入,参观人员肯定会增加起来,而人流动量的加大又进一步推动贵阳经济的发展。作为科技馆,虽然是以社会公益性为主要目的,但是也要适当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只有增加了贵州的经济发展速度,才能更好地创办科技馆。同时,随着科技馆的繁荣,把贵州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在政治上也得到国家更多地关注,一直以来贵州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的政治观念比较薄弱,科技馆的开发可以提高当地民众的政治意识,增加他们的政治敏锐度。
总之,科技馆的建立和开放为当地民众增加了科普知识,提升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也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起科学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科技馆的项目开发应当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特色、科学技术创新。只有将长远的目标同眼前的发展状况结合起来,才能让科技馆得到长存。
参考文献
[1]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J].中国旅游报,2000.
【摘 要】本文从我国当前的学校科学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科技馆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当前科学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馆是新型的社会教育阵地,是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科技馆教育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有力补充,应大力加强与中小学正规教育的联系与合作,加强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
【关键词】学校教育;科学教育;科技馆;有效结合;结合形式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整体教育,以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学校作为正规教育场所,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职责。在学校里,科学教育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进行,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科学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按照这种设计好的思路进行科学启蒙,这种单一、被动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放射性思维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种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当前的学校科学教育无法突破传统课堂这种正式学习环境的局限,很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学生们缺少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实践所学科学知识的机会。“走出课堂,迈出校园,回归实际生活情境”――成为解决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正规教育必须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作为重要的校外教育资源的科技馆是从事科学普及和科技教育的重要场所,它通过自己动手参与,手脑并动,引导人们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科技馆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学校科学教育不完善的地方,从而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的支持与配合。
科技馆是新型的社会教育阵地,是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但是科技馆教育也存在一定不足,科技馆对学校科学课程的设置、内容安排缺乏了解,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是特别清楚,所以科技馆无法科学的安排学生的科学教育。科技馆教师的特长是进行科技教育活动,而对学校教育不熟悉;学校教师的特长是按教育规律施教,而对科技活动不熟悉,各自的特长和不熟悉造成了对学生“单腿”教育的现象。所以应大力加强科技馆教育与中小学正规教育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加强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更好的了解科学的本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科技馆作为校外活动场所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作用,把科技馆的科普活动送到学校,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结合起来,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同时,为社会各方参与开发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科技活动内容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要明确定位是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这并不是培养和选拔科学精英,而是面向每一个儿童,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合格公民。同时学校应认识到科普活动对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要建设科普教育的教师队伍并与科技馆进行沟通,设计符合自己学校学生具体情况的有针对性的科学活动。在学校的大力配合下,科技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1)科技馆没有教学时间的限制,可以组织学校组织难度大的活动,例如,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和复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科技馆中,由于没有固定教学时间的限制,可以组织能使学生充分探究的科学教育活动。2)科技馆没有教学任务和内容的局限,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拓展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比如,关于物体的惯性,教师在课堂上可能只做一个活动,而科技馆中可以针对这个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把环推出去、弹出的扑克牌、旋转的鸡蛋等等。3)科技馆具有专业人员优势,科技馆人员多具有专业的科学背景,可以协助学校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教学材料的设计和开发。
科技馆应与学校、教师、学生加强联系,学习、研究学校的课程标准和科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必须了解学校、教师、学生的科学需求。当前学校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实际面临很多困难,科技馆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为他们提供帮助,跟他们一起设计组织活动。从国外一些活动设计来看,他们做的比较超前,很多时候他们的活动直接与学校课程标准联系起来,这样的活动就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需求。科技馆要主动研究学校使用的课程标准,设计配合学校科学等课程的活动方案,丰富学生各种课程内容的学习,结合学校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探讨科技馆如何与课程标准和学校科学教育内容相结合。
在培养科学精神,启蒙科学意识方面,举办科普活动非常重要,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可以引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青少年进入科学的殿堂,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学龄儿童,科技馆的“少儿科学乐园”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基地,通过相关展品及表演科普剧、互动游戏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科学性、趣味性及互动性融为一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启迪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对于中小学生,应该适时利用一些科技夏(冬)令营、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及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这对培养青少年钻研科学精神、探究科学奥秘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取得的效果也是惊人的。
继续发挥流动科技馆作用,促进科技馆进校园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扩大科技馆的功能发挥,让更多偏远山区的孩子了解科技馆,接受科普教育,可继续推进流动科技馆巡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将科普知识送到学生的身边。 按照“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科技馆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努力把科技馆服务送到最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公众身边,让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地区同样享受到科普公共服务。
推进数字科技馆建设。数字科技馆是一种相对新型的科普传播教学工具,它利用各种表现形式将科学知识从不同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展现,并融趣味性、知识性、故事 、创新性、互动性于一体,是虚拟的、可体验的、可移动的互动科技馆。因此,也是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学习工具。在中国科技馆的大力支持下,各省市科技馆也在推进建设步伐;数字科技馆的建成使用,将会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科技资源 科普化 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252-01
1 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内容
1.1 什么是科技资源
(1)科技人力资源。包括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大学里的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导师、博士生、研究生等等。(2)科技投入资源。包括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科研事业经费,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经费等;科研条件与基础设施:有实验室、观察站及其实验仪器与设备等等。(3)科研成果情况。包括各种科技论文、专利发明、高新技术产品等等。
1.2 什么是科普
科普即科学普及的简称。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社会教育的一种,它有别于其他的社会教育:如对社会中的人、环境、规范的认知等等。广义的科普还包括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等。
1.3 什么是科技资源科普化
科技资源科普化,就是拓展和延伸科技资源的功能,尽可能地扩大科技资源的应用范围,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科学,运用科学。让科学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人的一生。
2 科技资源如何科普化
2.1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
(1)人力资源是首要资源,国民的科学素质关乎着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成败,科普化的成功比例等等,马虎不得。因此,加强科普化的力度,增强国民对科技资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把科学思想、科学理念植根于民族精神之中,转化成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不管人们的学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不可否认的是营造浓厚的科普环境、氛围,对丰富人们的知识体系,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受教育不同的人群,科学素养会差异很大,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制定出相应的科普化方案。一是广大科技人员,要通过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等形式,不断突破原有的假设和理论,形成创新思维。二是广大干部、工人,要促使他们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指导工作,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运用多渠道学习科普知识,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科技的比例重些,再重些。三是广大农民,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增强广大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利用科学致富的能力。四是广大青少年,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计算机奥林匹克等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思维教育,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形成良好的科学氛围,严防伪科学入侵。科学研究是严谨的、缜密的、艰辛的,不是灵机一动就能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资源的普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过程中难免鱼龙混杂,让一些伪科学的东西钻了空子。
2.2 要很好地利用生活中人们购买商品这一契机
商品是科技物化的成果,也是科技信息的载体。尤其是新科技、高科技研制出来的商品,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契机:市场作为商品流通的集结地,覆盖了许多社会领域、家庭生活和个人空间。如果把有关的科技知识,随商品的售出而传播给买家,这种科普化的方式,涉及的面很广,而且简单又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2.3 要理顺科研和科普的关系
科研与科普是科技工作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科学研究首先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良好的设施、经费等,更需要科技人员严谨、缜密、层次清晰的思维和一种不离不弃的坚韧意志与钻研精神,为了某个科研项目,科学家可能耗去了几年几十年甚至自己的一生,在失败失败再失败中度过,又在自己或别人的失败中积累积累再积累,奋斗奋斗再奋斗!结果呢?有两种可能:一是耗尽一生没有成果,实验失败,但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让后人少走弯路。这也是成功的人生,可能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本来平凡充实的人生就是幸福灿烂的人生,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二是你成功了,为社会积累了科技资源,鲜花和掌声会簇拥着你,荣誉和奖励也会包围你。所以不管成功与否,人们崇拜科学家,的确不无道理,他们确实应该受到尊敬和爱戴,因为以上所谈的一切一切。
但是要将这些科研成果即科技资源普及,也必须有人来做。科普工作的艰辛与伟大,一点也不比搞科研差,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说得绝对一点,没有科技资源的科普化,科技资源就失去意义了。我们把科技资源转化成商品,转化到公民的知识结构中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水平,这是多么伟大而有意义的一件事呀!可是有许多人不愿意搞科普,怕被人瞧不起。的确,我们在一些激励机制上是有问题,比如,评职称、晋级、奖励等,科普人员或排不上号,或是排在科研人员之后,这是不对的,今后必须改进,一视同仁。
2.4 要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吸引更多的民众去阅读科普读物
科普创作者主要由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自由撰稿人三大部分组成。其应具备的科普创作素质是: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要有自然科学功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功底,并对科学社会学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把科普读物写得很有趣、很耐读、很吸引人;科普读物的丰富全面、深奥有用固然重要,但有趣却是最高境界。有了有趣的科普读物,自然会吸引众人去关注它,科普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部分。
2.5 科普教育必须做到社会化、群众化、持续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上每个人都是科普对象,而每个人又都可能成为科普工作者。这就是社会化和群众化,科普的特点之一和之二。当然,科普化也需要相对固定的基本队伍,这就是分散在各行各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另外,科普还有很重要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它的持续化。高科技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资源层出不穷,科普教育必须紧紧跟上,并踏踏实实地去做,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是关系国家民族生存状态的大事,也是科普教育持续化的具体表现。
3 科技资源科普化的重要性
(1)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与科技进步休戚相关;尤其我国在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如果没有科技资源的广泛科普化,便没有眼前的一切。
(2)科技资源科普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技的进步与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国民的生活,更新人们的理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3)科技资源科普化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仅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普产品;人文教育功能;科技馆
1引言
科学―人文相结合是科学技术和教育实践深化的主要产物,一方面,在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科学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目标,因此,科学―人文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教育形式直接反映出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迫切需求。展品的基本属性就是展示性,而科普展品的基本诉求就是宣传教育科学及人文知识,为了完成这个诉求,就需要展品功能为之服务,使其能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受众,从而对受众展开全面的影响和教育。
2科普产品的概述
2.1科普产品的价值和意义
科普产品的主要作用在于展示和宣传科学及科学知识,科普展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智能性、生动性,能将抽象的、看不见的科学知识通过具体的形式生动展示在人们面前,科学展品是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基于此,可将其作为科普教育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社会教育已被{入教育的正规化日程中,随着受教育观念的日益深刻,人们也深刻意识到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需要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若不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即会被整个社会淘汰,因此,为了方便人们能更好的对科技进行了解,国家应加大建立各种科技馆和科教馆的力度,科普产品是科技馆的灵魂,其主要作用在于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现阶段,科学教育已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教育不同,其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有效性、社会性,一般情况下,科学知识的普及主要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流通渠道和传媒介质,并通过社会化和群众化的科普方式,将其有效融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实现科学知识的大规模普及。总的来说,抽象的科学知识可通过具体、形象的科普产品生动的展示给受众。
2.2科普产品的具体设计形式
科普产品设计主要是一种将科普产品作为主要对象的创作过程,该过程的重点在于研究科普产品的外观质量上,并寻找其和人文教育相符的展览方式。展品可将工程技术、艺术和经济有效融合在一起,可进一步扩充展品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从而为公众系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科普产品不仅是抽象科学知识的表现形式,而是在满足适当结构、材料合格、工艺精确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艺术的手段和形式可将展品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及其所含有的科学精神充分展现出来,从而实现教育和科技相结合的目标。另外,为了更好的将科学技术的先进、经济合理、使用方便等特点展示出来,可将教育功能融入科普产品设计中,同时,运用一些美学法则、形态构成法则及色彩配置等美学原理,使科普产品构成具有优美形象的产品,从而将科普产品的艺术性和教育功能全面展示给公众系统。
3 科普展品人文教育功能的分析
从当前学科形式来讲,人文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且形成了一种特殊知识,其核心在于对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进行研究。具体内容为:
3.1科普展品的哲学教育功能
将哲学教育渗透到科技展品中,使其向受众更好的展示展品的核心价值,促使受众形成一种思维,培养其对根本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哲学教育能够拓宽受众的思路、深刻了解和认识自己、深化对其它人或事物的眼光,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素质和灵魂。比如,“制作全球碳循环及森林植被固碳过程主体互动展品”,该展品内容主要集中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生成及排放、固碳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去全球化变暖的知识等,向受众全面阐述了全球碳循环及森林固碳过程,使节能减排知识得到大规模普及,使低碳生活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
这一展品体现了充分体现了的生态循环理论,该展品和马克思倡导的废物回收利用理念相符,并将其看作是一种生态保护活动,另外,经济和科技作为保护环境的支撑,通过科技对废物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利用科技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尊重且服从自然规律。
3.2科普展品的历史教育功能
科普展品中历史教育的渗透多体现在古代科技展品中,该形式展品可有效激发我国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并将中国科技知识向公众系统进行有效普及,一般来说,历史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动手、动脑、动情这三个方面,其中动情是产品和受众进行互动的关键,即让受众产生情况共鸣。比如:某市的“实验和发现”展馆,主要展示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发现及实验,为了更好的将中华文化融入进去,在展项中主要添加了几项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展品,如指南鱼、地动仪等,促使观众对中国古代科学文明产生一定的敬仰之情,调动其传承中华文明的积极性。同时该类展品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相关内容,通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进行解说,使其能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公众系统。
中国伟大的创造发明和科技成果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诸多科技展品可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思维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使其能够全面领略祖先智慧,深刻体会中国古代传统技术的伟大之处。
3.3科普展品的艺术教育功能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科学和艺术之间具有紧密联系,这二者的共同基础就是人类的创造力,科技馆主要借助艺术手段将科普展品的相关科学理念传递给观众。自然科学领域的创造力和多元艺术进行融合可使观众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哆啦A梦的科学未来展”的企划展,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现有科技奖《哆啦A梦》中的道具展现在受众面前,在展出活动中,观众可以看到机器猫动画片中经常出现的隐身斗篷、虚拟重物感等秘密武器,展览从科技角度介绍了奥秘。艺术和科技的微妙融合可创制出灵活生动的表达形式,使展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对青少年极富诱惑力,从而陶冶受众的艺术情操。
4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文发展是社会和人类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二者缺一不可,将科普展品和哲学、历史、艺术有机统一起来,将科普展品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不仅是具备功能性价值的物品,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物品,可将展品所体现的人文价值和科学教育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依托科普场馆,面向社会开放
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馆全面充分地展示了各个时期的地图产品、测绘仪器、测绘成果等发展历程。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科普展厅,从什么是测绘、什么是地图、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等最基本的测绘概念开始,按测绘学科规律详细展出。有依据年代不同排列的测绘及地理信息工作者在具体的测绘生产科研工作中使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范图示;有传统手工绘制的地图产品;有我们在地图上经常能看到的象形符号,如天安门、纪念塔、百货商店等。大家在这里还能了解到过去地图制图工作者检查国界线使用的标准画法图,以及省界、县界画法标准图。在这里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了解测绘的全过程,了解测绘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中的作用,比如南极科考、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防灾减灾、资源普查、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规划设计、决策管理等方面,都和测绘息息相关。
地图发展展区展示了从古到今地图的发展,远古时代的木板星象图、古代地理工作者绘制的黄河地图、秦墓中出土的地图复本等,以及唐、宋、明、清的地图,分城市图、山河图、建筑图、天文图等,种类齐全。大家在这里会发现地图信息越详尽越接近现代地图。这些古地图由简单的工笔描摹到精确的经纬刻画,都显示了测绘技术的一步步发展。只有经过了岁月的坚实积累,才能有我们今天测绘科学的飞速发展。
极地科普教育基地展区内容丰富,这里展示了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自参加了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以来积累的丰富的图文和实物资料,系统地展出极地(主要是南极)自然环境、国际南极探险史和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情况,同时阐述进行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的政治、经济与科学意义;以图文形式展示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等景观,以及冰山、极光、风雪、动物等极地风光;以沙盘形式展示南北极地貌;展出我国极地测绘科考成果;以多媒体音像、电影播放等方式,展示极地地貌、地质结构等自然环境;以南极科考人员实际生活、工作的实物,展示人类为揭开那些未知的科学之谜,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的探索历程。
测绘仪器展区展示了各时期国内外测绘仪器及测量附属工具,展示了手工绘制地图使用的制图工具。展品大到测绘航空摄影无人机,小到绘制地图笔尖。航测仪器展区展示了代表各个时期、各个工序的先进仪器。这里还有很多野外测量露营时使用的帐篷、手电筒和做饭用的锅碗瓢盆等,再现野外测绘工作者风餐露宿的艰苦场景。
测绘高新技术展区,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地全面展示了丰富的卫星遥感技术、自动化测图技术、地理信息成果、全球定位系统、网络时代的虚拟现实技术及战场仿真技术等,都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馆全天候面向学生、社区居民及社会各界免费开放,以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传播与普及测绘地理信息科普知识,展示测绘事业与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宣传其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弘扬测绘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的,让参观者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切身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测绘科普走进大学校园,走向社会
近年来,科普基地在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的配合下,到省科技馆、大学生科技活动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等举办南极测绘科考报告会及展览会。使学生们了解到测绘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重要作用,宣传测绘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弘扬测绘精神,使青少年进一步认识测绘,热爱测绘,有效地开展了测绘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科普基地几年来一直与黑龙江工程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等院校开展校园测绘技能竞赛等科技活动月活动,包括水准仪测量竞赛、全站仪数字测图技能竞赛、GPS-RTK数字测图技能竞赛、全站仪放样比赛、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模型定向、内业计算、专业知识问答、定向运动等多种技能竞赛,极大地丰富了测绘科普内容。其中与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共同主办的“测绘杯暨测绘科技活动月”活动,有全省多个高校代表队参加,扩大了科普基地的影响力。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也先后建设开放了测绘展馆,3个展馆互借展品,互为补充,成为全国测绘科普工作的亮点。
通过“黑龙江省科普月”、“中国测绘法宣传日”等活动,展出根据主题精心制作的科普展板,包含应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南极科考测绘先行、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智慧城市云平台、天地图、测量标志保护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内容,同时展出测绘应急监测车和无人机实物,发放宣传材料并讲解测绘科学知识、南极科考和国家版图知识等,融大众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社会公众进一步认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及其与百姓生活的息息相关。
【基地简介】
论文摘 要 在信息化的今天,人的信息素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让孩子成为21世纪的信息型和科技型人才。
面对机遇和挑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呼唤着科技的大发展,更呼唤着教育的大发展。高质量地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来,对此我们有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中学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作用之广、影响之深,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也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教育。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和训练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学素质、科学能力等为目的的科技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科技教育活动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因此,在中学实施科技教育活动、培养科技人才,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和中学学生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们感受到在中学开展科技教育迫在眉睫。只有使青少年从小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具有在未知道路上勇敢探索的能力,才能成为新世纪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同时,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生理时期,渴望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掌握,以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足够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
二、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及时转变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时接受科技新信息,感受新科技,创设科技教育环境,也是中学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形式。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信息技术教育要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利用科技橱窗、宣传栏定期向学生宣传最新的科技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办科技黑板报、手抄报,开展科普阅读活动、科学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利用学校特有的环境感染学生,通过建立信息技术科技角等形式营造浓重的科技信息氛围,使学生天天都在感受科技信息,身在校园犹如在科技的海洋中。
在课堂上,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停留在计算机教育上。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软件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科技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
但是,在目前学校信息科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仍然停留在过去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必须及时转变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转贴于
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课余开放电脑房,学生可按班级轮流上机实践,内容不限,完全自由。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三、课外科技教育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必须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促进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程教学改革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时代最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极易接受新知识。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我们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配合,计算机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配合,按兴趣爱好及专长分组辅导,培养了一大批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互依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促进了青少年全方位发展,使青少年有了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条件与场所。在中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多学科有机整合,以人为本,利用校园网络和互联网,创新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大力开展课内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大有裨益。
总之,21世纪的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而竞争的主旋又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又主要集中于具有科学思维、科研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创造性人才的竞争。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的科技教育将任重而道远。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青少年才能对科学研究有切身的体验,在感性和理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将科学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陈俊良.计算机科学是什么科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1):4-5.
[2]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关键词:光热产品;科普;策略
0 引言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是我国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暴露出一系列影响到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缺失和产业科学素养培育薄弱等方面,急需在产业内加强科学普及活动,推进产业发展模式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结合我国科普工作实际,整合产业内优秀科普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成为产业发展的需求。
1 我国科普政策演变与现状
1.1科普政策的演变
1)科普提出
我国科普始于1978年,由中国科协代主席周培源在人代会上提出“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贡献”主要强调青少年科普工作。
2)科普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在社会上兴起的“封建迷信、反科学、伪科学”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开始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科普工作,把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科普工作的中心任务。1994年12月我国颁布《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科普工作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工作,指出科普内容主要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教育普及三个方面为主。
3)科普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更加重视科普工作。2002年6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确定了“国家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法定职责。后期又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都强调了新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把我国科普工作引向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新方向。
1.2科普现状
1.2.1科普工作成绩瞩目
我国科普工作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我国科普现阶段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科普客体分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民知识水平差距日趋明显,针对国民知识水平差距我国科普工作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调整重视客体分层,为科普的针对性和客体参与主动性奠定了基础,目前注意突出三个重点对象,即农民、青少年和领导干部。面向九亿农民广泛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和“科普之冬”;面向青少年开展了“科技传播行动”、“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冬)令营等活动;面向领导干部和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的职工开展“百名院士百场科技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2)途径广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为新时期科普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利用大众传媒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近几年来,社会各方面都注重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期刊、图书以及网络来开展科普宣传。各级电视台、电台都不断增加科普节目的比重,全国电影放映对放映前得科普短片,这些工作在宣传介绍科技知识、工农业实用技术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进驻县市级基层指导,在当地开展科普展览宣传,举办科普培训班等活动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此外,中国每年出版的科普读物达7000~8000种。全国科技类报纸有200多份,科普杂志有300多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
3)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成规模,为了更好的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国家大量建设了近400个国家级科普(技)教育基地,近2000个省级科普(技)教育基地和大量的市、县科普教育点。这些科普场馆通过举办科普展览、报告会、讲座、培训班、实验等活动,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1.2.2科普形式依然严峻
在我国大力推进科普工作的前题下我国公民接受教育程度逐年增加,但到2010年为止我国仍有数千万文盲公民。在接受一定教育的公民中相信封建迷信的人员更是数目庞大,加之部分不发分子利用这一点在农村山区大搞迷信活动骗取群众财物,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何立足我国现有国情,提高公民科普水平,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同时利用科普知识发展经济成为摆在每个科普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2 我国光热产品生产领域科普需求
在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双重压力下,我国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能源发展的方向。太阳能利用是新能源利用中的热点,技术相对成熟。其中太阳热利用技术已达到实用阶段,为人类的能源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我国相继出台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一系列推动我国光热产业发展法律法规,我国光热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我国专业从事太阳能光热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近5000家,实际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数十家,1000万元以上的数百家,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近年来,随着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的逐步发展,逐步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特别注意加强科普工作:
2.1产业发展对科普思想的需求
“谈到太阳能就只有热水器”正逐步成光热产业的尴尬话题。这一现象暴露出来的正是光热产业发展中的科学思想问题,成为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国内近5000家太阳能光热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少之又少,造成企业产品同志化日趋严重,产业恶性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发展缓慢。就这个角度而言太阳能光热产品生产领域急需大量开展科普工作,用以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科学素养,提高产业科学发展意识,突破发展瓶颈,为世界节能环保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2从业工人的科学知识需求
从业工人的科学文化素养问题,目前从事太阳能光热产品生产的从业工人文化程度差异化严重,从业人员几乎涵盖从文盲到博士后各个文化层次,但是高学历的人才数量太少,特别是中小企业,企业中超过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工作人员对太阳能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从事太阳能工程施工人员多数没有确定太阳能利用工资质。
总体上来说,太阳能光热产业从业工作人员知识层次相差悬殊,一线工作人员参与相关培训取得相关资质的数量较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继续进行职业技术科学普及。
2.3企业家个人科学素养提升需求
太阳能产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从事太阳能加工多为家庭作坊,随着相关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这些家庭作坊逐步发展成为工厂、公司成为现代化企业,但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科学素养并没有得到同样高 速度的提升。光热产品制造产业企业家中存在大量白手起家的文盲和半文盲,他们认定自己企业的发展是来自神仙的庇护,封建思想严重。个别企业家利用某些特殊时间大搞迷信活动对企业员工特别是低知识层次员工的科普工作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因此在产业企业家中开展科普活动有充分的必要性。
3 我国光热产品生产领域科普工作策略
针对我国光热产品生产领域现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成为产业发展的要求。搞好该领域的科普工需要根据领域的实际情况对科普客体进行层次划分,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同时应积极结合行业现有资源实施资源整合和共享推进行业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推进技术革新,同时积极开展针对企业管理者得科学普及工作,放弃迷信活动,引导其为科普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打造行业大科普、大合作、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3.1领域内科普客体层次划分
根据目前企业工作人员情况可以根据客体关心的知识领域结合其岗位工作进行如下划分:
1)一线操作员工,包括生产企业的机械操作工、包装工、搬运工和工程施工中的安装工,这部分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50%,其特点是关心具体加工技术和操作技术,知识水平较差难以掌握复杂的原理规律,其科普工作应以开展基本科学知识普及与具体加工技术培训结合进行。
2)技术、文职员工,包括生产企业中技术人员,财务人员、销售人员、中层及一下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0%,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层次,对行业内技术革新感,其科普工作应以进行科学发展思想教育和行业发展的前沿新技术行动向结合进行,这个层次的科普效果直接影响到行业科学发展思想的建立。
3)高层管理人员,包括行业协会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企业股东,经理这部分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10%以下,其特点是直接掌控企业发展方向其知识层次复杂但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其科普工作的应以开展行业基础知识与发展新领域结合,基础科学文化渗透为主,重点树立其科学发展观,以便引导企业开拓发展。
3.2领域内科普资源整合
太阳能热利用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学科,针对这一学科的发展,成立了许多研究中心,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许多企业也成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地方也建立了一下太阳能教学中心,设立了有关的科普中心,但这些成果还没有被有效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因此,有效整合这些优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成为有效发挥这些资源效果的必要途径。
太阳能光热利用领域科普资源整合重点要加强以服务平台为依托,加强与科技院所、大中专院校、国家实验室、质量检验实验室、人才培训中心、技术交流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的合作,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科普工作,比如企业可以利用现有技术人员开展企业内技术培训工作,科研院所可以开展对企业技术员工的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工作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部门与部门间的沟通,形成互为依托、共同促进的良好科普局面。
3.3建立工业领域科普实践专家指导机制
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其工作要求很高,因此仅仅发动企业或行业内的自主性开展内部科普工作还不能达到最好效果。科普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从事科普工作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太阳能热利用领域内的科普工作还需要建立科普实践专家指导机制。科普专家定期指导行业企业开展科普活动,打造科普示范项目、示范企业为其它企业提供相关借鉴资料,以促进整个行业科普工作的有效推进。
重点加强行业协会、科协组织在太阳能光热生产利用领域科普工作中的衔接配合,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影响力组织引导企业开展科普活动,营造良好氛围,科协组织利用长期从事科普工作的经验和优秀科普资源,为科普工作准备丰富的内容,使广大企业在科普工作中享受实惠。从而充分调动企业科普积极性,变被动普及为主动要求。实现科普工作“须普及”到“要学习”的转变。
3.4重视光热产品生产利用领域科普成果宣传
光热产品生产利用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光热利用产品也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其产品技术的进步为千家万户带来了经济方便的生活热水,所以广大群众根据切实体会能够更好的接受科普思想和科普知识。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光热产品企业与科普部门做好农村地区的科普工作有利于其产品在市场的认知程度,推广企业品牌,有利于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重视光热产品生产利用利用科普成果宣传能够充分带动行业对产品创新研发的积极性,打破现有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为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3.5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在太阳能光热利用领域广大企业中开展科普活动是一项新的探索,广大企业还没有从该项活动中取得收益,其对该项活动开展的意义还不是特别明确,所以很难得到企业的经济支持。而分产业领域而进行的科普探索对于加快我国科普水平推进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在光热产业领域内科普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前期组织实施,宣传发动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
举措一:科技素质培养
调研人员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被测试者分别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问题是“这是什么?”小学生回答:月亮、太阳、星星、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初高中生回答:这是一个“点”。大学生们拒绝回答这个愚蠢的无聊问题。芜湖市赭山小学校长黄宁也知道这个故事,这也更加坚定了她进行创新教育的信念。
赭山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安徽省芜湖市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窗口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工作的幸福,让每一件设施都得到充分利用,让每一户家庭享受家校共育的和谐,是赭山小学的办学理念。黄宁认为,这一理念充分利用了校本资源,促进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获得最好的发展――即“让每个孩子获得理想的发展”。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管理思路,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有力保证。于是,该校坚持科技创新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黄宁说,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以,通过抓基础建设普及科技教育是赭山小学的工作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作好科普教育的宣传工作,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该校利用主题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机会进行科普方面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使科普工作深入人心,创设浓郁的科普校园环境。各个班级,还在黑板报上开辟出科普专栏,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以彰显班级科普特色,凸显班级科教文化。
科技创新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科学性强,各门学科都具有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赭山小学十分重视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效渗透,以科普辅导教师为骨干,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形式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出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知识点使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
黄宁认为,科技素质的培养需要构建相应课程体系来保证。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是赭山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的主要学科。科学课在该校很受欢迎,三位科学专职教师都是骨干教师,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老师们想方设法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该校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学生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增进了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黄宁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学校动员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来,每位教师都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渗透科技创新的思想。该校成立了科技小社团,科技辅导员和科学组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每个兴趣小组都有计划、有内容、有学生、有场地。该校还积极参加科技活动,鼓励教师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通过争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受益非浅。近几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屡次获大奖,位居全市前列。 “科技活动月”是赭山小学科技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该校的传统项目。该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定为“科技活动月”。“科技活动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各年级、各层次的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比如,开展科技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在科技月活动中也可以参加科学小论文、小发明、科技小制作、机器人创意、电脑模块、科幻画、科学幻想作文、科学实践活动、观察日记等项目的比赛等。
电脑机器人是赭山小学去年才兴起的一项综合了电脑技术、工程技术,又富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科技教育项目,很受学生欢迎。学校以电脑机器人活动为突破口,把信息技术、科学与综合实践教育相整合,进行普及与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贴近生活、富有创意的学习形式。近两年,在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赭山小学作为芜湖市的代表队之一,连续两年获得了大赛一等奖。黄宁认为,和荣誉相比,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机器人制作与创新的爱好者,学校在开展活动时,能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
举措二:改革评价机制
在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校长徐守耀看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评价制度的革新。多年的一线教育经验让徐守耀认识到,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人才观,打破传统的评价体制,改变把分数作为考核教师、学生的核心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该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学校评价体系的始终,以革新评价机制为突破口,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在洪泽外国语中学,首先改变的是教师评价机制。该校把具备创新意识作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徐守耀说,教师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学校把教师的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并且搭建多种平台,促进教师主动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徐守耀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摒弃应试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改革教法、教材和考试方法,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为、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该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引导教师不断接受新观念,多次请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家、学者来学校作学术报告。南京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的多名专家学者都曾在该校作过报告。这些报告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实现对教育意义的探寻,推动了教师观念的更新。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洪泽外国语学校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授得精彩为优课的评价机制,把以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高效课堂作为优课的评价标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该校建构了本校特色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模式。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把探究结果在课堂上展示。该校注重创造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表现机会,树立学生创新信心,增加了学生的成功体会。该校还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最大限度的时间让他们去感知、去探索,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是一种需要和享受,以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徐守耀说:“考试成绩是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洪泽外国语中学改变学生评价机制, 把实践能力和个人特长纳入考核标准。该校通过开展各项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发展个性特长,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徐守耀坚信,艺术素养是创新培养能力的基石。为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展示学生才艺,培养学生特长,该校成立了学生竖笛乐队、舞蹈队、合唱团、文学社、记者站及美术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市县文艺汇演、才艺大赛、广场文化活动;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合唱比赛、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新年晚会以及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长的大舞台。
举措三:依托养成教育
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小学位于新科技园三好街。该校以“古乐琴声,笔墨清香”为办学特色,力图打造一个播种希望,孕育奇迹,充满灵性的教育乐园。文化路小学以“养成教育”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谋求学生主动式的自我发展。达到“三会一有”:人人会交往;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创造;人人有个性,从而来实现“做最好的我”主题教育核心价值选择,最终让学生实现“享受过程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的终极目标。
为了解河北省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膳食结构,我们对省举重、柔道、田径、武术、球类项目的在训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分组膳食调查,为使膳食调查数据更具普遍性,调查涉及运动项目及人数较多。举重、柔道组为52人,田径组36人,武术、球类组48人,年龄12~18岁。以下膳食调查结果为折算60kg标准体重的运动员营养素平均摄入量。
从调查数据分析,目前青少年运动员在营养状况改善的同时,部分营养缺乏与过剩、营养失衡状况继续存在。其膳食失衡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碳水化合物摄入相对或严重不足;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某些维生素、矿物质摄入量不均衡,尤其以B族维生素、钙摄入不足。
解决膳食营养失衡需对运动员进行运动营养科普教育,纠正饮食误区,从以下方面进行积极的营养干预,平衡调配运动员膳食。
1、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青少年运动员主食摄入上存在误区,尤其女运动员为保持身材拒绝主食。运动员合理膳食要求食物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55-60%,耐力运动员则要达到65%或更高,我省运动员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约40%左右,这也是全国各省市运动员膳食营养存在的普遍问题。碳水化合物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的最佳能源,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降低,不利于运动后糖原恢复,乳酸消除,延长疲劳恢复时间,影响训练效果。膳食制作需丰富主食品种,吸引运动员就餐;运动员还需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多方式补充高糖食品和营养补剂,提高碳水化合物摄入水平。
2、中餐普遍使用大量烹调油,多数运动员口味厚重,脂肪、蛋白质摄入比例偏高,易造成机体酸碱失衡,影响肌力。逐步接受蒸、煮、烙、生食等少油、简单烹调方式,运动员才能达到平衡膳食要求。
3、蔬菜尤其是深色茎叶蔬菜摄入量不足。考虑到青少年运动员生长和训练的双重需要和食物储运、烹调的营养损失,目前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摄入虽在标准范围内,但略显不足。多数运动员喜欢以水果代替蔬菜,弊大于利。多数水果的维生素、矿物质平均营养密度大大低于新鲜蔬菜,会造成运动员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充足,体液酸化、电解质失衡。运动员尽可能多食用深色茎叶蔬菜,如油菜、芹菜、茼蒿、胡萝卜等,并以简单烹饪如凉拌、生食为主,减少营养素流失。
4、根据膳食调查,在计入食物储运烹调营养损失后,相当部分运动员维生素B族摄入量不足是目前膳食结构较难调整的一项。B族维生素缺乏会造成能量代谢障碍,严重影响运动能力。B族维生素在食物中广泛存在但含量不高,且储运、烹调中损失大,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膳食调配:
①多吃低热量而B族维生素含量高的蔬菜(蔬菜提供的主要维生素为维A、维B1、维B2、维C)。食物要新鲜,缩短储运期;烹调时多醋少碱,使食物PH值保持酸性,增强B族维生素稳定性;蔬菜加工先洗后切,减少浸泡等。
②主食制作使用富含B族维生素的酵母、标准粉、粗杂粮等,降低营养密度较低的精米、特粉等的使用。
③维生素B1仅在猪瘦肉、动物脏腑、鲜蔬菜、鲜豆类中密度较高,约在1.0毫克/千卡,缺乏更为普遍,有必要进行适宜的营养强化干预,如小麦胚粉、酵母,适量服用维生素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