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7:3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质量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质量提升;案例分析
万丈高楼平地起,以沙丘为地基的宏伟建筑的倒塌也只是片刻. 作为基本的数学体系元素,数学概念以抽象思维性反映了现实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与其本质特性,支撑着数学体系. 做好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实践,是素质教育中“全方位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兴趣的需要.
数学概念浅谈
数学概念可以说是现实数学世界的一种理论、思维的升华,最终得到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 数学概念是基本的数学内容,是定理、公式与法则的逻辑推导的起点,学生认知数学必须从数学概念开始. 奥苏泊尔认为,学习者“熟知数学概念”以“共同数学学习特性”的掌握与认知为标志,概念的同化与形成帮助学习者掌握概念. 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APOS教学理论由杜宾斯提出,该模型提倡概念建立要依靠学生的主动行为,在反复、多次的综合与抽象后,方可实现概念构建目标.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过行为、过程、对象与图象公式四个阶段,寓教于乐学习概念.
考虑初中数学概念繁多,难以一一列举,可将其做属性划分. 首先,具体与抽象概念. 摸得着、看得见的直观概念,如三角形、等式、实数、圆、方程、有理数、四边形、代数式、四边形等具体概念;抽象概念分为数学过程与关系概念,数学过程概念如解不等式(组)、开方、变形、乘方、解直角三角形、解方程(组)、公式恒等变形、因式分解多项式等;数学关系概念如相离、相交、全等、不等、相反、重合、成比例、相似、垂直、相等、相切、相似、平等. 其次,根据数学概念外延对象,分为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 如四边形ABCD、90°角的余弦值、二次函数y=2x2-3、自然数2等单独概念;比值、四边形、二次函数、自然数等则为普遍概念. 此外,还有种概念与属概念. 设A、B两普遍概念相异,A外延从属于B,那么B为属,A是种. 如矩形与正方形、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分别是属种关系. 属种间应当具备相似的内涵,如方程与四边形、方程与圆就不是属种关系.
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质
量的实践分析
(一)概念图的构建让学生对数学概念一目了然
参考奥苏泊尔学习理论,创建的数学概念图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了框架式的全新认识. 课程之前,教师可编写下节课数学知识的概念图,以图架形式帮助学生分辨知识点的关联. 概念图可省去文字的繁杂,形式简单、逻辑合理、轻重分明、知识全面、理解容易.
例如,“变量与函数”课程,可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
在实数概念课程,构建概念图也可如图2.
利用概念图,教师备课实现了整体化,其以“居高临下”式的观察概念谱系,不仅可观察数学概念全景(big picture),其细节也十分清楚.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亦是如此.
(二)变错误为宝,升华概念认识
钱学森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的错误中得出来的. 初中数学概念上百,学生难以掌握完全,解题错误时常发生. 但是,若将眼光“先前看”,而忽视了回头分析、改正错误,错误将会接二连三重复.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发掘、正视并珍视概念,利用错误,变错误为宝,可防止下一次错误的发生.
例:设b<a,c是有理数,则下列不等式的正确个数为多少?
①bc>ac;②bc<ac;③<;④bc2≤ac2;⑤bc2<ac2.
本题中,因a>b,讨论所选不等式的正确性,只需要考虑c、c2. 因c是有理数,那么①②③肯定存在变形错误. 这时,学生误以为c2>0,则得出④⑤的正确性. 其实,0≤c2,那么,仅有④是正确的.
在学习数学性质与概念时,需要纵横结合、前后联系,探究本质,并联想、比较记忆,以更好认识数学概念.
再如,x1、x2为方程x2+kx+4k2=3的实数根,且有等式xx=x+x,试求k值.
错误解法:因方程实数根为x1、x2,且满足xx=x+x,为此,4k2-3=-k,即4k2+k-3=0,解方程得:k=-1或.
此题难度虽小,但学生依然经常犯错,原因在于忽略了Δ=b2-4ac≥0.
正确解法:依照上面得到k=-1或,在分别将k=-1与k=代入题干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式后,以Δ=b2-4ac≥0判断k的解值,满足条件的只有k=.
其实,概念理解的偏失、浅显、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学生要勇于挑战解题错误,寻找盲点,以错误为基石,不断走向成功.
(三)数形结合,突出概念直观性
数学数量关系与图形间的相互转换应用即为数形结合. 数学是生活的逻辑与抽象性升华,将模糊的数学概念,通过图形方式展现,符合初中生学习与思维能力. 数形结合可在实数、不等式、函数、三角函数以及几何等知识点中凸显. 例如,实数大小的比较,可通过数轴点的前后位置来判断.
例:假设0>a,b>0,a>b,试比较a、b、-a、-b间以及0与a-b、0与-ab、与间的大小.
该题涉及数学关系概念、有理数概念,简单考虑有理数性质,会出现思维无序状态. 若以数轴为帮手,便能轻松解答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依据数轴,直观得到:-a>b>-b>a;0>a-b、0<-ab、>.
例:几何内容“圆”主要教授圆与直线、圆与点、圆和圆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以口头、文字空洞表达外切、相交、内切等关系,必然因对比关系的复杂而一头雾水. 为此,可以图示其间的关联. 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可画出下图.
圆外离:d>R+r
圆内切:d=R-r或d<R+r
圆相交:R+r>d>R-r
圆外切:d=R+r
数形结合即数量关系与几何图形间的结合,考虑数学知识间的共通性,有效契合数与形,严密推导,是理解数学概念、扩大数学概念认知的有效方式.
(四)以范例为概念学习打下前期基础
范例,即例子. 初中数学课本的编排有很强的逻辑性,知识体系从简单到复杂,不断铺排. 掌握前一章节概念,后期概念学习当然如数家珍. 在概念学习时,教师不妨选择典型的例子,铺设探究路子,为学生提供方便. 例如,“幂的乘方”比“积的乘方”学习在前,在教授“积的乘方”时,有必要提供“幂的乘方”范例,在回忆基础上拉开“积的乘方”概念学习序幕.
例:计算①(32)3;②(x3)2;③(xa)n.
计算后,总结规律发现,如果a与n为正整数,则(xa)n =
为此,(xa)n=xan. 得出规律,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有了以上例子,再让学生求解以下各式:
(4×5)2与42×52;[4×(-5)]2与42×(-5)2;×与×,最后,让学生自行在探索中总结规律.
通过范例,概念的语言解释大可避免. 在“对照”基础上,学生寻找出范例与所学概念间的相似性,把思考还给学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五)提升数学概念教学的其他建议
首先,加强理解阅读. 翻阅教材,发现数学概念大多精简、抽象、严谨,对于抽象概念,更是难以捉摸其内在含义,无法寻找出有效的反映实体. 因概念由语言表述,则学习、理解概念语言至关重要. 若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在概念理解与应用上则要下苦功夫.
其次,在理解阅读基础上,教师还应要求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对概念进行理解,注意概念外延、内涵,保证质与量的双丰收. 如,“垂线”. 概念内涵――四个垂直角;概念外延――线相交下的某特殊存在状况;定义垂线,从而认知定义具有概念判定与性质区分的性能.
另外,初中数学概念的认识、理解不可停留在思维上,要真正形成概念,应用实践不可或缺. 在实际数学问题中应用概念,学生可巩固概念,加深掌握程度,当然,数学实践能力也不知不觉得到提升.
[关键词] 前馈控制;学生评教;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9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1.042
[本刊网址] http://
一、学生评教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实施大学生评教制度,已经成为高校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管,营造了人人关注教学、关心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改进教学,也维护了学生正当的学习权益。
二、学生评教过程中认知偏差的归因分析
从我国高校开展近30年的评教实践看,许多高校将评教结果和教师教学任务安排、职称评聘、课酬津贴挂钩,甚至推行教学一票否决制,造成很多教师对每学期的学生评教结果顾虑重重,主要表现为:(1)教师课堂教学十分严谨,学生不容易通过考试,评教结果为低分的教师,会产生抵触情绪,怀疑学生是否有能力评教;(2)部分教师为了获得较高评价结果,极力迎合学生,课堂教学宽松,考试容易通过;(3)个别教师当预计到学生将对自己实施不良评价时,故意提高考试难度,刁难学生。因此,教师关于评教制度是“镜子”还是“绳子”的讨论仍不绝于耳。
学生敷衍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恶意评教、请人评教和放弃评教等。主要原因:(1)学生评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并非完全自愿,学校附加的约束条件,如:学生不评教不能选课、不能查询成绩等,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2)学生对部分教师的教学不满意,教师没有改进教学,学生感到不能通过评教获取任何学习利益。
教师排斥、学生敷衍,这使得评教结果的有效性广受诟病。久而久之,高校也在尝试逐渐淡化学生评教对教学管理的影响。面对以上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缘于认知偏差:(1)对评教概念的不明、对评教范围的不清,把学生评教等同于学生评价教师,把评教结果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教学质量;(2)评教效果有滞后性,即使教师改进教学也是下个年级才能受益,学生的总体感觉是与学习利益无关;(3)学校和教师都过于关注评教的结果。
三、从前馈控制角度审视学生评教
运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学生评教实施过程按开始之前、进行之中和结束之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前馈控制阶段,为事前控制;(2)现场控制阶段,为过程控制;(3)反馈控制阶段,为事后控制。前馈控制是关键的控制阶段,是面向未来的控制,具有前瞻性,目的是使评教的各种偏差在萌芽状态就被纠正,是为了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出现问题时再补救,它克服了事后控制滞后的缺陷。因此,以前馈控制为指导,从源头上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评教观念,把注重评教结果的视角前移,转变为突出评教前师生认知偏差的矫正和疏解,厘清学生评教和课堂教学质量概念和内涵,以正本清源,重新解读学生评教的立论之基,以期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舆论宣传到位,目的是重构师生的评教观念。消除或减少由于合作态度、认知水平和主观价值判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
(一)前馈控制处于学生评教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生评教目标、功能定位;(2)建立评教组织机构;(3)设计评教指标体系,设计标准符合导向性、一致性、整体性、独立性、简约性、可测性等原则,指标权重分配科学合理;(4)评教时机和方式的确定;(5)参评人员培训和评教宣传,熟悉该次评教的目的、意义、程序、方法和准则规范,了解被评课程的性质、内容、教学目的要求,熟知被评教师的教学态度、行为和效果等。
(二)前馈控制其主要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目标控制,制度控制,程序控制。(1)目标控制。预先确立学生评教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逐级按阶段分解,目的在于使个体和团体的行为能以既定目标为导向。(2)制度控制。以计划、方案、准则等形式,对学生评教过程中师生和管理者的职责、实施的操作流程和措施等分门别类地制定出操作规范,形成相应制度,以有效地约束有关职能部门及师生的行为。(3)程序控制。严密制定从学生评教背景分析、指标体系制定、评教时机与地点到结果反馈,各个环节的逻辑顺序工作日程表。
四、学生评教的再认识
学生评教是学生对教学属性在满足自己需要程度方面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是对教学质量的判断,即学生评教是学生评价教学质量,教学的各构成因素都是学生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评教的概念
本文研究所指的是狭义的学生评价教学。是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客体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教师修养等方面。
(二)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所以弄清楚教学质量的上位概念教育质量对把握学生评教的本质,是十分必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质量观主要有三种:内适质量观、外适质量观和个适质量观。
1.内适质量观
内适质量源自于大学内部的质量观,它以学科内容为核心,从教师传递知识的角度,通过对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及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认识,判断现在学习的知识是否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内适质量就是为学生合理发展所准备知识的充分度,它认为教育质量的体现具有滞后性的特点,知识的价值判断要经过很长甚至漫长的过程,判断知识价值的滞后性影响了教育质量的判断。这与社会对教育质量界定的急功近利性和短视性形成了很强烈的冲突。
2.外适质量观
外适质量源于工商管理的质量概念。认为高等教育是类似于“厂商和消费者”的市场交易关系。学生交纳了学费,从而形成了高校与相关“顾客”之间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供求关系,学生满意度就是其质量标准的唯一依据,这种质量观是从客户(消费者)、家长的利益出发,所以,外适质量观就是指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以及用人部门的需要的程度。
3.个适质量观
个适质量就是高等教育满足人的充分发展的程度。它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以完成一定阶段上的自我实现,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程度的反映。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下位概念,可以定义为: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高校教学满足社会、学校和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
(三)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视角不同,课堂教学质量相应地分成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个适质量三种下位质量观。站在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角度,内适质量就是考量课堂教学对既定教学目标的契合程度。外适质量则考察课堂教学切合社会和家长明确或隐含愿望的程度。个适质量则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所作出贡献的程度。
所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质量评判标准,学生评教与其说是对教学质量监控的一种手段,不如说评教是培养学生教学质量意识的一种新的模式。
五、提高对学生评教认识的对策
学生评教是课堂教学与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三者的切合程度,师生对三者价值观往往存在冲突,所以通过再认识目的也是希望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适合三者利益的平衡点。
(一)加强舆论宣传,端正学生评教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成分(对对象的信念或真实知识)、情感成分(情绪反应)和行为成分(外显行为)三部分构成,其中,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基础。所以,学校要通过文件、评教手册、广播、会议、校园网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激发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责任心。如果学生对评教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楚,则往往会采取消极的评价态度,导致情感上不认同,行为上敷衍的现象。
【关键词】高中生物 新课程 概念图教学
引言:
教育是立国之本,高中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生物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使教学质量达到最高,授课中添加概念图做辅助使得教学目标更快实现,以取得实践性效果,概念图是一种新的教学技法,能够对生物学起到提升作用,使生物学有更加清晰的脉络,学生在学习中也更加容易掌握学习重点,所以高中教学中生物教学概念图的应用将会是一项重要进步举措。为此,本文将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于概念图的应用展开粗浅地探讨。
1、简述概念图的含义
生物学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一般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多,概念图是实践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她能在教学中系统的分析出生物客观规律,详细的解决了生物学中事物的本质,通过不断的排列组合,再运用多媒体将概念图传授给学生,概念图是由诺瓦克提出的,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将概念图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效果得到大众的肯定,并逐渐推广到教育界。就目前来看,概念图已然成为了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同时概念图也显示出了强大的教学功能,在国内外不断得到施行并广泛推崇。
2、概念图的构建
2.1概念图构建的组织结构
概念图是一种知识间的网络框架结构,生物学教学中的一种可视性工具,概念图包括的基本要素有概念、命题、交叉连接以及层级结构,各要素间相互连接,相互生成,最终会将一个生物学课题框架构建出来,形成系统的组织结构。
2.2概念图的构图思路
在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是合理教学的一个工具,是将晦涩难懂的一些理论性的概念绘制成网状图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对于教材必须熟络的掌握,了解概念的层次,对比了解理论概念,所以概念的序列组合是概念图绘制的关键,概念等级由高到低顺序生成,然后是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在一个熟悉的领域里,教师会更好地把概念绘制成一个合理的概念图模式,再然后将要初步拟定框架,合理分配概念图的横向与纵向分布,将各个概念间的关系分析准确,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且还要不断的改进概念图,使概念图不至老态化。
3、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图因其具备其他教学方法中没有的方便性和实用特征,在运用时生动形象,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3.1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系统化地对所讲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探讨,并对整体教学任务作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盲目地传授知识而忽略了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对于概念性的理论知识会有方案,所以新型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之后,抓住教学的重点,不能偏离教材,给学生灌输一些没有营养的知识,通过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再加之概念图的应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总体提升。
3.2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概念图的应用
新型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得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概念图是应时出现的教学新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逐渐地会构建概念图性的思维,对生物学有了新的认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每个学生也可以根据对概念图的大体认识来共同学习,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依据自身情况,鼓励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构建学习概念图,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效率更加显著,实现最终的共赢目标。
3.3在高中教学评价中概念图的应用
在高中教学任务中,教学评价是一项基本工作,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成效的考察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概念图的应用更加系统地将教学工作作出一个重要的分析,对教学工作的客观评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概念图不仅可以简单的将课本上的知识有顺序的罗列,理清知识脉络,而且还可以进行教学评估工作,为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概念图的深入理解将会有更加显著的成效,这个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十分凸显。
4、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作出知识概念图,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连接成一个网状图,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理清教学思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延展能力,概念图突破了从前的罗列概念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的特点传达出教学内容。
学生可以将概念图拿来作为课堂的笔记内容,原来学生习惯将课本上的文字大量抄袭到笔记本上,但是丝毫体现不出重点,大量的罗列概念是教学工作的一大缺陷,学生为了节省下课时间,上课时只顾得上抄笔记,而顾及不上教师的讲课理念,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概念图不但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概念图的应用还能达到一个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效果,不仅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使学习气氛活络起来,同时概念图也发挥出了极大的教学作用。
结束语: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概念图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生物教学,在进行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知识的整合研究,学生在面对难点也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更有利于建立知识体系,复习巩固知识,以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系统化地传达出教材上的知识脉络,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学习中灵活运用概念图,能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如春,窦玉敏.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4,10:156-157.
[2]陶舒.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普洱学院学报,2014,03:138-140.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在教育改革中显而易见的两个观察点,但却是最不容易评说的两项内容。学生学得是否高效?教师教得是否有创新性?课程和教学的“手术”应从哪里“落刀”?在地方常规考试、观课、评课中,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年来,浙江省以教育前沿理论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将“高效”与“创新”变成了可观察、可对比的现实。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他们课程和课堂评价实证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10年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了一大批国内知名专家,设立了由50多名专职人员组成的项目组,搭建了由30多台服务器同时支撑的技术平台,从2所学校试点,到28所学校实验,再到272所学校规模运用,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了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探索、实验比对和应用推广,现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关键性途径,它必将对教学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一、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现状之一
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在其《教育心理学》扉页上这样写道,“假如要我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浓缩为一句话,那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唯一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弄清楚它,然后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重视并有效捕捉了学生的前概念,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显然,捕捉学生的前概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性环节。
前概念(Preconception)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它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模糊或错误的。人们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都已经有了前概念。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也无论是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这样。
国外对前概念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29年,皮亚杰(Jean Piaget)出版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涉及前概念的早期研究。20世纪50~6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作业分析等方法,捕捉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对前概念的研究转向讨论学生形成前概念的成因。
国内对前概念的研究相对较晚且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等教学领域。国内学者一般都认同前概念是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障碍,但在如何有效捕捉前概念的策略研究上几乎为空白。
综合国内外对前概念的研究,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些情况:从“前概念”研究涉及的范围看,国外较多涉及心理学、哲学、医学等领域,而国内则聚焦在物理、化学教学上,很少有人在其他学科进行探索。从“前概念”产生途径的研究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形成前概念的心理途径归结为: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旧有概念的局限,由语词带来的曲解,进行不当的类比等。从“前概念”捕捉策略的研究看,国内只有本项目组的成员从2005年开始至今有过研究和实践,其结论是“用好互联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是一条可行之路”。
2.国内外现状之二
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是监控有效教学的主要手段。它至少涉及这样几项基本要素:测评目的、测评样本、抽样过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但这项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服务于上级决策,对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帮助明显不足;监测样本的数量偏少,形成的评估意见缺乏针对性;抽样过程不一定客观;数据采集较困难,无法常态化;相关因素纷繁复杂,仅靠人工手段无法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运算、分析和预警。
在国外,尤其西方国家,教育质量测评工作的主体通常不是教育行政部门自己,而是第三方水平测评机构。其主要特点有:为一线教学质量服务;也采取小样本,也很难形成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抽样过程不可控;数据采集也无法常态化;人工手段无法进行深入分析。
综合上述国内外现状,可明显看出:常规情况下由于存在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人们在做教学质量测评时,无可奈何地采取了小样本;无可奈何地偶尔使用一下测评这一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无可奈何地在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面前望洋兴叹,白白浪费了99%的有用信息;无可奈何地形成自知针对性不强的教学评估指导意见。
3.发展趋势
在学科教学领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备课的针对性,而备课的针对性又取决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程度。因此,能否在重视并有效捕捉每一个学生的前概念、形成有价值的分析等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将是未来各学科教学质量能否实现飞跃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评价领域,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相当重视测评,但问题是怎样规避抽样中的人为因素?评估报告给谁看?期望报告阅读者看出什么来?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公平、客观、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将是未来教育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
在教育技术领域,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化工作似乎遭遇了瓶颈,鲜有突破。因此,能否突破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瓶颈,利用信息技术解放教育生产力,将是对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化价值测评技术的重大考验。
在互联网应用领域,我国自1995年第一个网站诞生以来,从只是浏览网页,到今天实现网络汇款,从只有几十个用户,到今天拥有4.5亿网民,互联网发展迅猛。然而互联网对教育的应用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因此,让强大的互联网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研究意义
“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意义,可以用下面这幅图来简要表示。
二、实践与方法
2008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与浙江大学现代教育质量监测与服务研究所共同成立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教育质量监测”课题组。在前7年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用了3年时间对浙江省11个地区272所小学、初中的20万学生和相关的教师、家长、教育行政领导使用网络平台,监测教育质量,提高有效教学的情况进行了实验。
1.教育质量监测从专业化走向普适化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可以对学生学业进行常态化、全方位检测,及时查找、反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不仅可以进行专业化的施测,也可以帮助学校、教师随时进行自我检测,包括对学生的平时作业、综合素质、学习兴趣与动机、师生关系以及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学校、家庭、社会等相关因素的测评。它在技术上实现零门槛,实施教育健康体检,任何测评项目间的数据可以任意组合分析,实现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化、平民化、普适化,成为一种辅助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的日常工具。
2.捕捉学生前概念,实现以学定教的重大突破
前概念指学习者在接受正式的教育之前,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以及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渠道有限、覆盖面窄。教师课堂提问环节由于时间限制往往只能顾及少数学生,学生反馈的信息可能因受到干扰而不真实。互联网技术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带来了重大突破。
(1)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可以课前在互联网平台专有的“讨论”模块中第二天需要学习的讨论题目或前置性作业,每个学生都在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将潜藏在头脑中的“前概念”表达出来。如此一来,教师上课不再仅凭简单的主观猜测来断定学生的已有认识。学生的前概念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前概念,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头脑中真实的前概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2)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师将“讨论”模块中所有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各种认识归类,理出几种认识模式,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利用网络平台,课前捕捉学生的前概念,就使教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具体,学生的学习结果实现自动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益易于检验。在过程与结果中定量与定性的检测,更全面、客观、科学地显现出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让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利用网络平台,课前捕捉学生的前概念,就使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反思以往的教学是否恰当:是否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片面的前概念;是否有效地纠正了学生错误的前概念;自己以学生的前概念为教学起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是否有效。
3.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它有利于改变终结性评价占比过重,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过程性评价认为,凡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应当得到评价,而不管这些信息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或预期结果内。常规手段下,教师一般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或者调动学生进行自评、他评和互评,但是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荷、学生作为评价者的专业能力不足和对评价的片面认识,传统的过程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比较混乱,收效并不理想。网络平台可以将过程性评价定位到每一个学生,并对每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情感、态度进行跟踪记录,统计分析记录数据,并自动将分析结果推送给教师。教师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发展、心理成长等问题,从批改作业等大量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根据分析结果,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设计,提高了劳动价值。
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把每个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进行比较,实现个体内差异评价。基于互联网的过程性评价是一个过程,通过评价过程得到的不是一个等级或评语,而是大量经过价值判断,反映被评价对象工作或学习质量和水平的、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和资料。评价的反馈和导向作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
基于网络平台的过程性评价是一个综合性评价体系,它不仅有延续性的一面,也有阶段性的一面。从延续性的一面看,评价关注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从阶段性的一面来看,评价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包括智能的与情态的效果。
三、成果与创新
1.在学科教学方面
项目组基于多年设计经验,设计研制了有效捕捉每一个学生前概念的平台模块,教师可以打开平台直入个人首页。如,点击讨论模块布置讨论题。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时间,互不干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前概念。
在两组对比性公开课上,对照组没有参与过本项目实践,实验组授课教师均来自项目学校。两堂课的结果可谓大相径庭:实验组教师由于在课前捕捉了每一个学生的前概念,知道了多少学生会,多少学生不会,会的程度如何,不会的有几种类型等,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而对照组教师在课堂的前20分钟几乎是浪费时间。这一现场对比令与会代表惊讶不已。
2.在教育评价方面
项目组基于多年的研究实践,大胆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测评理念及其技术支撑体系”――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设计并研制了承载着现代测评理念、方法、技术的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数据服务平台。
(1)目标定位:服务并促进一线教学质量的提高,兼顾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样本来源:项目覆盖到的所有学校及其所属全体实名制的教师、学生、家长。
(3)数据采集。基础类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等。过程类数据:前概念表达,平时作业,自助式体检(知识点检测、单元检测),在线考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学习兴趣与动机、心情变化等。分析类数据:按出错频率分类的错题本、按教学内容分类的错题本、按地域分类的错题本、任意时间段的作业分析报告、学习跟踪曲线、电子成长记录等。
(4)分析内容:集中趋势、远离中心程度、分布形态等,难度、区分度、积差相关、效度、信度等,最高分、最低分、难度值、能力值、离均值等,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
(5)监测预警。所有与用户强相关的信息或预警信息,会以设定的方式被数据库抓取并自动推送到相应用户的个人首页。
项目组在近3年的时间里为实验学校展开了以前概念、平时作业、心情、学习兴趣与动机、师生关系等为主要指标的过程性数据的跟踪,提供了学习质量分析报告、错题本、相关知识点错题补练、自助式学习“体检”等服务,基本形成了一个能适应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基于现代技术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实现了全样本跟踪、差异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现代测评的基本要求。
3.在学校发展方面
对教师来说,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实现了课前了解所有学生在不受任何干扰及影响情况下头脑中真实的“前概念”,教师据此进行针对性、差异化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可根据教师自定义的跟踪提醒规则实行自动跟踪提醒服务;实现了随时关注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及走势,分析相关性;实现了可关注到平时最容易疏忽的中间群体和临界群体,确保整体提高;实现了可利用该数据跟踪系统为教科研提供发展性数据,使教科研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用带有自动批改、补练功能的网上作业系统进行自动采集数据,减少了工作量。
对学生来说,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实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关注;实现了将错题归入错题本并可标注经验教训,使学生复习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在时间控制下做作业,提高了做作业的效率,使作业习惯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在当天就发现漏洞并在当天补上漏洞,使学习的有效性上一个新台阶。
对学校来说,利用现代测评技术捕捉前概念和过程性数据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实现了可根据学校自定义的监控提醒规则实行自动跟踪提醒服务;实现了由跟踪数据支撑的发展性过程评价、教学质量监控、教育科学研究;实现了对全校教学状况,尤其是平时作业这个看似普通但实为关键一环的全面掌控;实现了借助平台加强教育质量的过程性管理而使教学质量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条件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如何理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科学内涵,如何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就是所培养人才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相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具有以下八个特点。
第一,全面性。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也包括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还包括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和引领辐射的能力。
第二,整体性。教学质量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指全员培养和整体合格,是成功教育,不是应试和遴选教育。
第三,动态性。教学质量的内涵是动态的,随着专业岗位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学质量必须与时俱进。
第四,公平性。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差异较大,所以这个教育类型的特殊内涵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全纳教育、补差教育和成功教育,必须体现道德性和人本性,体现教育公平,承担起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第五,统一性。体现学生共性与个性培养和相融发展,特别是在挖掘潜力、弘扬优秀个性等方面体现教学质量。
第六,互动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的工程,教学质量源于教与学的互动,应追求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
第七,层次性。教学质量既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又必须体现和保证培养层次。
第八,效应性。教学质量是学校有效的教育与学生真实又快乐学习的互动效应。
据此,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内涵就是全体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在规定学程内完成以素质为核心的知识、能力、技能建构,成为适应前瞻性职业工作岗位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
(一)树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理念
教学质量的源头是树立并凝练科学的符合学校实际和发展态势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理念是哲学和文化的现实交织水平。高职院校的发展理念应该具备如下特点:要基于最高认识水平;与院校发展愿景、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实际相一致;与院校特色的凝练和形成相统一;易于很快转化为师生员工实际行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和成果,每一个工作、学习的人都承载着、践行着、诠释着学校理念。有了科学的理念,学校才能对自己的办学类型、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等作出准确定位。
(二)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往往比显性课程更为重要,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最具影响力的隐性课程。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准则和层次;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和晴雨表;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外在标志。
(三)优化教学资源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带着问题参加校内外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在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方面,要着重考虑校校和校企的共享资源建设。职业院校要千方百计提高专业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和扩大影响。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建设、发展的核心,专业是学校“经营”的商品和品牌,是学校教学资源的载体,学校的资源建设要围绕和适应专业建设进行。
(四)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建立起适应自身需要的质量保障体系。很多高职院校在此方面作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建构起以“制度、组织、评估、反馈”四大子系统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以教学管理制度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为两大支撑的、以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为平台的“互动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从以下七个方面人手: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机制;借鉴国际国内高校甚至是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注重过程管理;建立网络管理平台;追求整体质量的优化;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突出评价体系建设。
(五)教师与学生两个基本点有效对接和融合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工基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222-01
在中职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学生基础差、教学方向不明确、学生对课程的认知不足等现象,这对中职教学工作者对《电工基础》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教师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中职《电工基础》教学工作的现状加以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电工基础》的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学习《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
对于选择中职教育的学生们来说,基础差是他们不得不选择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形成了中职院校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现象。这些学生由于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上不能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就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是也形成了障碍。为了避免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就遇到挫折,我们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要对教学方向重新定位。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要开创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还要加强技能实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电工基础》这门学科的兴趣。通过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到技能,达到中职教育教学的目标。
2.加深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学生们往往会认为《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不重要,对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学习情绪不高,是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因素。因此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势在必行。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提高了,兴趣也会慢慢的产生,自然也就能积极的配合老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证。
二、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
在中职教育的工作中,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充分掌握一项技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生选择中职教育,无非是想步入社会时能有一项专业技能,为自己的生存寻求保障。针对这些因素,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中职院校就必须从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做起,为学生配备理论实践能力更强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选择专业对口的教师人员。对于《电工基础》涉及到的电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都要十分了解,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明确,在面对这些想要通过中职教育学到一技之长的教学对象时,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技巧感染学生,并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用自己教学的专业水准来征服学生,课堂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取得良好的反响,教学质量也就有了保证。
2.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教师教学体系的完善。我们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为教师多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不断的补充,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信息交流中,让我们了解在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在实践课上还有哪些需要加强,在不断完善教师团队的教学体系中,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就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们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来探讨一下。
1.教师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的永恒话题,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也是这样。我们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由于《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包含有很多专业的术语和理论知识,我们要尽量将这些专业术语以一种学生可以理解的词汇准确的表达出来。比如说在讲到熔断器这个概念时,学生很难从字面上真正的去理解这个概念。相反,如果你说保险丝大家都会立刻明白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在概念的理解上也会豁然开朗,原来这些专业化的术语,在现实生活中竟与我们息息相关。教师要明白能使学生理解并学会技能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科实用性的特点。
2.加强实践教学。《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实践性也表现的很强。因此实践课要与理论课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课的机会,例如:由专职的电工带领学生参加解决学校电的相关问题,又或者是由老师带领学生组织电工社团,并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课上,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通过实践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分组模式,让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感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这样在团队的合作下,还可以帮助后进生的学习,使学习变的更有意义,全面提升《电工基础》的教学质量。
通过对《电工基础》教学工作的深入研究,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课程的重要性,树立对学科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这些方面着手,全面提升《电工基础》教学质量,指引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全面规划,这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忽视教学学术的现象,特别是管理理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带动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主要以引介为主。如此致使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乏教学学术理论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他们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学术研究,把学术视为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学术专著,将传播知识的教学未列入学术范围。故此,他们就不可能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是把大学教学仅仅当做肤浅的技能。同时,为数颇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两种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活动进行管理,不重视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认识的偏差使管理者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缺乏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热衷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水平与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认和评价。从而导致那些潜心钻研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的缺少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质量意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许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缺乏。他们大多数人以上课多少的课时量来看待教学工作,较少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被忽视。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教师的指标以具体可测的论文篇数、著作多少和课题级别等指标为主。至于教学,也是看课时量的多寡。对于质量缺少相应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具体落实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学质量,不关注教学质量;教师不关注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视,教学工作被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边缘化。
(三)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对教学工作成绩的成绩承认不足,对教学工作的考核,采取对教学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晋升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尽管每所高校都会定期考核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远远超越教学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与质量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这一规定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错误的科研决定轮,误认为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学的成就,科研好教学质量就高。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把目光盯在出论著、发论文上,对教学投入较少。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来说难以量化评价,即使涉及到教学工作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条件。尽管部分高校出台教学岗位职称晋升网办法,但是其条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诸如教学比赛获奖等级等为主要指标,许多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很少用机会获奖。这大概就是周鼎现象产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
(四)激励机制缺失
在多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的原因还在于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乏力。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视教学,日常的行为围绕着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学校缺乏对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的欣赏、承认、关心和高度的评价,亦即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正在执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学效果好坏对考核结果影响不大。如此便导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缺乏外在的来自于组织的动力,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
(五)约束机制乏力
除了激励机制缺失之外,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约束机制是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虽然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的约束机制,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显得乏力。各高校对于备课、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学职责的教师往往不按照制度执行。
三、以教学学术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回归大学本位,我们根据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分析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用教学学术来统领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学术性。教学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学术理论,充分理清教学学术的意义、内涵、作用和运行规律,将教学学术放在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关注教学学术,把对于教师在教学学术方面的期望通过制度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营造敏于观察教学现象、善于研究教学问题、用于发表教学见解的氛围。同时,要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教学成就,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平台。
(二)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
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应该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首先,制定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之间个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同行专家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更能够理解教学学术的意义,掌握着本专业教学的规律和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往往让其他教师接受,他们的肯定会使其他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促进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统化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交流与表达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等。教学准入制度的完善将会改变过去的高校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通过准入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做出更高的规定,同时可以制定退出机制,从而保障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学水平。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构建教学信息获取机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合理评价,真正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将为教学评价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凡此种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要围绕教学学术来完成,每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与其他制度相协调、不冲突,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从而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得到保证。如果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各自独立或者各种规则出现矛盾,那将失去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术正常发展运行的功能。因此,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互相组合成为整体。
(四)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行政化程度过高,激励不到位而约束失位。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平衡激励和约束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校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中心设立奖项,激励教师探索教学、研究教学。例如可以设置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并将这些奖励纳入到教师晋级之中。同时,建立教师发表机制,鼓励教师公开教学成果。高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教学见解、交流教学经验、彼此评价教学效果等,从而使教学的学术地位得到承认,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赏识,从而树立信心,促其教学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然而,仅有激励不足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约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各自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教学质量,改变教师“重研轻教”的倾向。而且,约束机制要宽严适度,既有规则又具有灵活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教学潜能,既要以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学管理的创新必须有教学学术来主导,围绕着教学完善制度,建构机制,贯彻有效措施,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本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娄欣生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
关键词:探究;教学质量;教学方式;培养兴趣
我是一名农牧区小学特岗教师,今年担任的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说句实在话,刚开始教一年级的课,真的不太适应。大家知道农牧地区一年级的孩子与其他学生相比,有很多的不同。所以,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显得格外痛苦,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如何提高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
语言儿童化。教师的语言具有亲和力更能吸引孩子们听课的兴趣,教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使语言儿童化,比如,称一年级的学生为“小朋友”“孩子们”……这样他们会觉得很舒服。当他们回答完问题时,鼓励说:“你真棒!”“你太厉害了!”……这样他们更有学习积极性。
语言规范化。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严密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切的含义和条件。对于农牧区的哈萨克族小朋友来说,很难理解教学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教学语言务必要清楚、规范、准确、严密、完整,避免导致小学生错误地掌握概念,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精练化。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较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简明、精练,少说废话,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二、加强数学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我认为一年级要多结合实例教学,让学生们知道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处不在。如,有一次在给学生讲“位置”这一概念时,有一道公交站牌的题目,很多学生不理解,因为农牧区的设施条件有限,学生根本不知道公交车站牌是什么概念。于是我就以我们学校附近的几个单位按一定距离设置成公交牌的形式。这样,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三、加强数学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由于缺乏自我约束力,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要花很多精力来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而且,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与学生们达成约定,比如,课堂上有疑问,可以举手发言,对其他学生有意见,可在课后向教师反映。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效果,也规范了学生的言行。
四、加强数学教师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他们学习效率的高低,更关系着个人的终生发展,抓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如同教会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筷子获取美味的菜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似一句老生常谈的大白话,做起来其实并不简单。尤其是养成性教育,比如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习惯等,然而,当这些习惯性常规在课堂上反复提醒时,学生听后反而无动于衷。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创新方法,使学生更易接受。
五、加强数学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动手操作。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经常组织学生利用学具拼一拼、摆一摆、比一比,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
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学生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如,在教学“认识钟面”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一天中是怎样安排时间的,然后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你起床的时间的?这样学生就会回答出自己看见钟面上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7”,就知道是7点起的床啦。这样一来,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就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了,从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采用多媒体教学。近年来,我们牧业学校也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这样就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到许多内容,比如,平时孩子们对高楼大厦没有概念,现在运用多媒体可直接给孩子们展示楼房的构造,从而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
[论文摘要]本文从质量概念人手,进一步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社会以及学生三者间的关系,探讨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涵。
一、对质量概念的辨析
“质量”一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人们从不同角度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内涵。结合高等教育实际,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质量内涵进行辨析。
(一)质量产生与比较
质量总是与比较相关的,没有比较就难以评定质量。比较主要侧重两个方面:
一是纵向的比较,即与自身发展比较,质量围绕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是否“发展”的问题。
二是横向的比较,即与同类相比,这种比较解决“最优”的问题。
(二)质量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满足需求
哲学中讲的质量是满足某种质的规定性,即符合规格。另一种描述是:质量是“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两种解释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了自身的特征,后者强调了客观评判的标准。但二者统一于符合质的规定陛的基础上满足客观需求。
(三)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质量不是—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二、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辨析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
由于质量可以表述为实体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要求的程度,这一基本内涵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同样适用,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可以表述为高校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过程,成为合格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成为合格人才,按我国《高等教育法》的概念,就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从教育本身的功能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质量概念还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强调评判主体的不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应从受教育者自身、社会需求以及教育者等方面评判,即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满意、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满意、高校教师对学生满意。
二是强调评判标准的不同。高等学校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人才,还要直接面向社会,传播先进文明,弘扬科学精神,推进社会进步等。评判标准应体现“成人”和“成才”教育并重。成才教育体现功利性,成人教育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功利性指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市场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效益、效应、效率、功能。成人教育指高等教育应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身和谐。
三、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探析
(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首先体现在履行高等教育职能上
高等教育的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也必须体现在这三个领域。高等教育至今已具有公认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外延也应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科研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往往决定了社会服务的质量,因为高等教育通常是通过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来为社会服务的。
(二)高等教育质量现的核心体现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使受教育者学会“人之为人”和促成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就是说,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种种潜质、潜力、潜能的发现、发展和发挥本身就是实质性目的。至于这种发现、发展、发挥的最终结果和效用,应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上,或者说追求个人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统一。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必须倾向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体现在内部的和谐有序上
从内在教育活动来看,高等教育质量可分为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等。不少人把教学质量等同于教育质量,以教学质量替代教育质量,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教学只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种途径,教学质量也只是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它主要反映了微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实际上,学校教育中的许多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教学与管理、服务以及学校的软硬件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等一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和基本内容,共同实现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体现了教育的质量。从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一人才的培养来看,它更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教书育人等共同活动的结果,它们的质量如何,直接反映和影响到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成效的好坏。
(四)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必须体现在满足社会需求上
1.培养合格劳动力。从社会需求角度,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生产社会变革和发展所急需的、劳动力市场紧缺的人才产品。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表现来衡量的,通常可通过毕业生就业率、特别是其职业收入状况等指标来考察。
2.开展学术研究、培育后继人员。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多的是由师资的科研水平而非学生的成绩所决定的。科学院院士数、学位授予点数、研究经费数量及研究成果的多少等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学生身处高质量的学术环境中,必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和培养,成长为学术后继人。因此,导师制、低师生比也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另一重要指标。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微积分 教学质量 四要素
一、教师正确认识高职经管类微积分课程的特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保证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课程观对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以不同的课程观指导教学实践,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只有在正确的课程观的指导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合格人才。
高职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显著特点是“职业性”,即服务“就业”、立足“上岗”,以就业为导向,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出发,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选择各学科的基础理论,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
高职经管类微积分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作用是一方面要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服务,提供“必需、够用”的微积分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服务,让学生了解一些微积分的创建史,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等数学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及高职经管类微积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度性,本着“服务专业”和“必需、够用”的原则打破微积分原有的理论体系,删减不必要的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计算技巧的训练,对于导数、微分、定积分等基本概念,多用直观描述和几何解释,淡化定义的精确性。适用性,微积分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的专业需要,帮助学生领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因此要加强微积分知识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结合,缩短微积分与专业课程实际应用的距离。应用性,对于导数、微分、定积分等运算的基本公式、法则等内容,重在会用,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与经济管理应用结合起来,重点介绍导数和定积分的应用,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成本与利润的最佳化、基尼系数、消费者剩余问题等,突出微积分解决经济管理有关问题的实用性,增强微积分知识的“亲和力”,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微积分,体会微积分的实用价值,领略微积分的魅力。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才保证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尚的师德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动力;它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良心感和荣誉感,促使教师爱岗敬业,不断自我完善。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最直观、最重要的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做起,“以身立教”,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加强理论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格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善成德”。其次,要钻研业务,了解经济与管理专业有关的基本理论,熟悉微积分基础理论在经济与管理专业上的应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很好地驾驭教材,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努力由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转变。第三,要认真备课,剖析教材,从整体上、本质上去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上好每一节课。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决定了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方向、程序和效果,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一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心理感受等;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跟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使学生愿意接近老师、信任老师,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是保证教育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三要让学生认识学习微积分的重要性,了解微积分的实用价值,激起学生学习微积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一种动力;四要以启发式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善于问答、善于诱导,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动脑筋,积极实践,使学生基于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实现有效学习;五要加强互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充分地交流、讨论和合作,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勇于发现,大胆质疑,以便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了解彼此的思想,比较各自的差异,使学生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四、注重微积分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微积分概念和原理是教学的具体内容,微积分的思想方法蕴含在概念和原理的形成过程之中,两者共同组成了微积分的知识体系。微积分思想方法是微积分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重视微积分思想方法的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素质至关重要。教学中对于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相关内容,以实际问题作为引例,创设情境,借助适当的几何图形,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逐步地感悟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从有限认识无限,从不变认识变化,从直线认识曲线,从量变认识质变,从近似认识精确,让学生了解微积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形成过程,认识到对事物的运动变化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做定量研究。从微观上研究其变化率就是导数,从宏观上研究其改变量就是定积分。导数与定积分虽然是微观和宏观两种不同范畴的问题,但它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微小局部求近似,利用极限求精确”。
例如定积分概念的教学,以实际问题求曲边梯形的面积为引例,化抽象为直观,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以直代曲,将生疏复杂的曲边梯形面积转化为熟悉简单的矩形面积,然后用微积分基本的思想方法――“微小局部求近似,利用极限求精确”,经过“分割取近似”,从微小局部用同底边的小矩形面积近似代替小曲边梯形面积,再“求和取极限”。无穷多个无限小的同底边的小矩形面积之和等于无穷多个无限小的小曲边梯形面积之和,自然引出定积分的定义,即:
这种特殊的和式的极限,通过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展示其形成过程,使概念的形成直观而形象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经过抽象与直观、数与形、曲与直、有限与无限、宏观与微观等之间的转化,不但能理解定积分定义,而且还能受到微积分基本思想方法的训练。微积分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微积分概念、原理教学有机结合,两者并重,互为促进,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微积分的概念和原理,又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微积分的思想方法。加强微积分思想方法的教学,“授人以渔”,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论多媒体教学模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柴洪河
(河北省南皮县技工学校 河北 沧州 061500)
摘要 随着我国计算机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也得到了长足进步。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多媒体教学模式为何能提高教学质量浅作论述。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 多媒体技术 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在当今教育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技术对现代教育能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可在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等层面上促进现代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了现代教育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当今,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多个领域都有有广泛应用,但在教学方面方兴未艾,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以计算机为中介,通过人机交互作用来完成教学目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点,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多媒体教学模式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三种媒介一体化,可以使面向学生的画面声情并茂,色彩鲜艳,活灵活现;并且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新奇的兴奋感,因而其思维能随时跟着教学的思路,注意力高度集中。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可大大优化教学气氛,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玩中学的教学情境,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从而改善主动学习的能动性,这样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教育教学中,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形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已呈现出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名词概念等,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把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则可以把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手段结合在一起,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不易理解的概念、材料变得直观、具体,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因缺少生动的教育而显得枯燥无味,一些教师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带来的教学后果必然是学生由厌恶教师到厌恶学习。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可让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并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形式新、声像并茂的教学模式,将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那些跳动的小图标、滚动的字表图、闪烁的色彩都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尤其是那未知的知识世界更是魅力无穷,能够从中获取知识是最令学生高兴的事。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充满创造精神、富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高科技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只要教会学生方法和运用即可,学习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身上蕴藏着接受各种信息刺激的极大潜力。一定的量和质及新颖的信息刺激,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智力发展、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现今的教育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受益终身,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能使师生交流更加便捷
多媒体技术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创造了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可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中可自选学习路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反馈、完善,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创造能力。特别是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作为一个崭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先进性、高效性,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只有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在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追求“高科技”,误认为没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课就不是一堂好课,应该看到,不管什么课,只要教学媒体运用恰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是一堂好课。
虽然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十分成熟,但是我们已看到二十一世纪教育教学的曙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与传统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使之为教学的最优化服务,以此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