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启发式教学理论

启发式教学理论

时间:2024-03-04 17:3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启发式教学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启发式教学理论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策略

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课堂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掌握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生物学的多种系统知识,而且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与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现代教学理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对过去的教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地继承,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发展。

1实验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实践

在高中生物课堂应用启发式教学应该充分发挥生物实验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真实体验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经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研究,然后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我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生物实验配合启发式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课堂中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自我探究与老师指导相结合,使学生不断提高思维缜密性与严谨性,真正做到在生物课堂中自我发现与自我总结。实验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启发式教学理论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实现首先,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教学内容的准备以及教学设备的准备。鉴于实验教学的特点,要求所有的同学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所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老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例如在讲解细胞这一知识的时候,老师在教学开始之前要准备充足的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以及生理盐水等等,为实验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教学进行充分参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课堂问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最后,教师要做好指导与总结,对于学生操作有误的情况予以指出,帮助改正,总结实验结论,解释实验原理和方法。

2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可以采用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我探索与教师的不断引导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的目的,为此,较高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创新教育方法来突破传统高中生物教学的束缚,开拓教学形式,以全新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创新教学形式,主要强调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一些细胞或者人体组织等进行立体还原,比如动人体系统的动态还原、对叶绿体的形态还原等,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是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形象地了解生物知识。对于一些没有见过的稀有物种,或者在所在地区不常见的生物,利用互联网,通过影像资料、图片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小组合作,推动学生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创新教学的另一种形式。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部分,能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的方法是通过将全班同学分成一定数量的小组,数量不宜过多或过少,数量太多的话,不能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其中,相反,如果数量过少,则会对小组成员造成课程负担,小组内部不能够做好分工工作,反而会降低学习质量。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职责,在组内合作完成生物实验以及实验报告。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推动学生在同一课题下,组内集思广益,探究不同的研究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学生感情,团结同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小组合作的启发式教学在于两点:第一,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通过组内成员的讨论探究,各抒己见,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思路,开拓他们的思维;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这在教学过程中是占主要的。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充分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水平,以免出现学生的理解障碍。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三种形式出发探讨了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应用,为传统的教学开辟了新的形式,为学生开拓新的学习思路,学生通过启发式学习能够调动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昊.浅谈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11):37-38.

第2篇

【论文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教有定则,教无定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或扩展的结晶。本文通过对基

础教学模式类型的介绍,对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式、综合观的论述,阐释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意义,对教学活动有提升理念、指导实践、提高效果的作用。

1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国著名师范教育专家B•乔伊斯(BruceJoyce)和M•威尔(MarshaWeil)在对自身及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之后,从100多种模式中总结出了25种模式,在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规

范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教学模式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化学习;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高校研究教学模式的意义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推动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模式的正确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素

质;有助于适应课程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艺术性,体现育人本质。

2基础教学模式

2.1教学模式: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采用特定的教学程序而形成的一种操作样式”。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

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教学模式既不是纯粹的理论,也不是纯粹的实践,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地位,教学模式比教学理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教学实践抽象

,有理论特性。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五种要素: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师生关系。

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对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从而形

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2.2基础教学模式介绍。“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在以下常用的基础教学模式中升华产生的。

2.2.1讲解——接受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目前被大多数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该模式的内涵较以前更为丰富。但由于学生客观上处于接受教师所提供

的信息的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研究、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优越性可以使传统的讲授法有机地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

在讲课时,如果能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多媒体设备为载体,师生互动,结合讲授进行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的训练,实施德育教育等,就能收到其它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成效。这种

启发式的讲授法更具发展性、适用性。

2.2.2示范——模仿模式。该模式是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模式之一。该模式对形成技能非常有效。该模式的

成效取决于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自主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其创造性思维。

2.2.3环境——模拟训练模式。环境模拟训练模式充分利用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的智能,通过模拟训练,要求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养成良好的

职业习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具体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要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模拟训练阶段,教师应起到教练和裁判的作用,适时对其指导、启迪、评价。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于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形成训练课程的教学。

2.2.4体验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通过将学生置于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使其获得职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毕业岗位实践大多属于这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运用于顶岗

实习期间。从实践效果分析,这是目前“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这种教学模式在“双赢合作”的基础上,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5任务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是通过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运用学校或社会现有资料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的

关键之处是培养学生兴趣。该模式以任务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特定的能力。

2.2.6观察教学模式。在教学见习、实习中得以应用,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验证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巩固、扩展专业知识,获得特定的行为模式。观察学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先进

的专业知识和工艺手段,有助于开拓视野,了解专业背景或某些特定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技术、图片、影像、动画制作等,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集中其注意

力。

2.2.7范例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某一真实的典型事例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学习者完成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范例教学通过具体范例的讨

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师生互动性强。专业课程中许多内容的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模式。

2.2.8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一个小组学习目标(可以是某一专题,也可以是一项设计或探索性实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

个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合作、协调与沟通的过程。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系统整体协调的力量。

2.2.9项目教学模式。是在基本完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独立或相互合作完成某一系统的相对完整的项目或课题,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完成综合职业技能的训

练。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请教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或其他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对教师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再

学习的过程,并能有所收获。该模式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具体学生的个体评价着重其通过项目教学后能力的提高、情感发展的评价。学生是模式中的教学主体,有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个性得到充

分发展。

以上主要介绍九种基本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些部分相近或相同,选择时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没有一种模式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对象,或优于其它模式,也就是说

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与否。每种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使用这些模式时可以根据实际加以改进,使之更具针对性。掌握和熟练运用模式的关键是更有效地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并总结提高。作为

一个教师,如能集中研究和使用其中2至3种模式,就能提高教学技能。“教有定则,教无定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或扩展的结晶。

3“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观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源于传统启发,又不同于传统启发。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不是把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仅仅视为教学方法,而是看作一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思想。

这一教学思想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学生爱学、指导学生会学。启发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独特的个性。启发活动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性和使学生“会学”。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真正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上。教师的工作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和指导上。在教学策略上,“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十分重视观察活动、实验活动、研讨活动和阅读活动等内在的启发性特点,主张除运用语言外,还要更多地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讨论、阅读等手段来实施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笔、动手的探索过程。总之,“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启发观是师生间的启发、学生自身的启发和活动内在的启发性等综合运用的完善教学活动。他不同于传统启发那种注重某一教学环节某一方面的启发性,而是强调启发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启发式教学理念,关键在于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一般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同时将以教师活动为主的启发方法贯穿于其中。

4“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综合观

“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综合观包含着教学环节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优化组合,综合评价教学的观点。围绕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三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的程序、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指导思想。“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不提倡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化、单一化,而要求从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过程。没有固定模式并不是讲课堂教学没有规律性。“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结构只提出基本环节或结构要素,不规定程序和基本环节的取舍标准。“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优化组合时遵循五条基本原则:①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即尽量采用那些能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信息交流渠道较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②与“实验为基础”相统一的原则。即边学边实验,把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使用多媒体手段。③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尽可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让学生体会人类在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基本途径。④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即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的优势和校内外的设备出发,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⑤高效率的原则。即选择费时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综合评价是“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综合观的又一具体体现。首先,“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格品质的协调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因此,评价包括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其突出特点是把技能领域的评价具体化、可操作化和量化,同时对情感领域的评价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具体化和量化。第二,强调结果和过程评价的统一。第三,重视学的评价和教的评价相统一。即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学会,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是否爱学、是否会学;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看教学是否有科学性、逻辑性等,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精神。第四,主张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简而言之,综合观就是将各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再配之以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最终产生“启发式综合教学模式”的特有功效。这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应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振朝.论课堂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原则,《教育广角》,教育有方,2005年第3期,第14页

[2]唐晓杰等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第3篇

启发式教学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他在著作《论语》中对此做了经典总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指的是只有在学生无法想通的时候才能去开导他,只有在他想说却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时候再对其进行点拨。此观点是对其最完美之解释。之后的《学记》也对此做了解释,即老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为学生指明方向代替逼迫他们前进,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让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顺,能做到以上三点,才可以说是善于引导。西方对此理念的探索也有漫长的过程。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精妙点是他反对将知识痛快地呈现给学生,主张的是在教师点拨的情况下,学生主动去揭示知识。西方各国的教育均受到了此方法的影响。柏拉图在苏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对话模式”:教师采用对话的形式教学。接着,杜威提出关于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论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运用唯物主义思想,把启发式教学思想贯彻到实际学习中,形成了影响力极大的“做中学”理论。综上所述,以上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将学生摆在了主角的地位,而不是自己独掌教学的生杀大权,这就体现了启发教学的核心即以学生为本位。有关它的内涵始终莫衷一是,很难定于一尊。本研究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以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任务、学习规律为依据,加以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因此,在现代大学教学中,教师要恰当把握该理念,不能再像初高中一样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应以学生为主角,以学生的学习及认知能力为基础,结合学习内容及教学目的,采用引导启发方式为教学增添活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和谐健康发展。

二、从实践层面分析

温总理曾提出高校应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由此可知,启发式教学在大学里是重中之重。此研究在以上关于启发教学的理论分析基础上,从策略这一方面深入研究在大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实施启发式教学。

(一)转变观念,将学生摆在主角的位置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教师仍旧将大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不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讲课枯燥乏味,使得大学教学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而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中心论,教师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投入大量时间和心思,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改变,即由接收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卸掉了传统教育带给他们的枷锁,同时,教师的地位由教书匠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智力的开发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且有意义。然而,必须明确的是,注重学生的主角地位,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卓越的启发教学是师生间的相辅相成,在大学里安排的各项活动都要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出发,况且大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如若加上教师善于选择、运用启发引导,学生就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提高学生疑——思——引三方面的水平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拥有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才能不滞留于现状。根据孔子的观点,启发教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创造愤与悱的气氛。从大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分析,创设这种氛围主要从疑——思——引三方面着力。疑是创新之开端,所有进步均是以怀疑为导火线。我们说,技能的熟练只是暂时解决了困难,但并不是所有问题的通行证,要解决问题并有所创新就必须具备怀疑的能力,必须有创造性的思维和独特的想象。所以,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解疑,还要使他们树立可贵的怀疑精神。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疑不思,永远无法获得真理,因此,教师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起到指引的作用,不能把学生扔在一边任其学习,要在适当时机进行指引启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能以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将课堂配合的完美至极,彻底改变了死气沉沉的大学课堂,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三)优化教学评价策略,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小学至高中均是师评生,大学则是学生评师(次数极少),窄化了评价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校里,应采取丰富的评价形式,如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互评等评价形式,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形式,为大学教学增添新鲜活力。教学评价具有检测、完善、鼓励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并用,注重过程,在每一阶段都能获得相关信息以便及时纠正和完善教学。

(四)政府及高校鼓励、教师重视

广泛、有效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政府和高校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如政府资助高校代表团参观国内外成功运用启发理念的高校,并将相应内容形成理论,使之不断流传;组建高校启发教学科研团队;各大高校间、同一高校的教师之间针对启发教学定期组织研讨。对教师而言,首先是转变思想,从自身寻找契合点。

1.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启发式教学在实践中确实有很大难度,但不是坚不可摧、攻不可破,正确的思想意识具有指导作用,所以,高校教师首先要跳出思想桎梏,放平心态,在教学实践中保持开放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理论与实践结合。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启发式教学

一、引言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认为,学生没有“愤”“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就不能进行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是引起学生求异思维,即学生不是根据现成答案,而是灵活运用已有经验,找出解决问题与众不同的方法,或者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多样的方式,真正发挥自己的创见。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大大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启发式教学的相关研究和运用

1.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外教育家都重视启发式教学,其思想源远流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提出。日本心理学家龙泽武元说:“不能随便运用问答式,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有了矛盾就有思维。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要顺着思维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趋向深化,智能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是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认知论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基础,是无法接受间接经验的。“启发(enlightenment),是在学生对问题本来可以解决但一时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进行的。”要联想,就必须具有赖以进行联想的依据,即凭借已知,通过思维、分析、判断达到未知的过程。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2.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法”或“谈话法”。“启发”就是激励和引导,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求,自己获取知识。在欧洲古代和近代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也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提出了各有特色的启发式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部分,而且是当代教学思想中十分重要的理论。”

3.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要表现为一种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原则,而非一般可供现成操作的具体模式。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有:

(1)提问启发。教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或社会生活的实践体验,设问诱导、启迪学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概念。例如:初二英语第一单元第二部分是两篇关于假期的日记。教师可以先逐句启发性地提问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问这些问题:How was your vacation?What did you do on your vacation? Did you go somewhere interesting?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vacation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或自己的亲身体验回答问题,最后让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组成一段话,并把它说出来,将这篇课文的大意弄清楚,并让学生有一种想深入课文的求知欲。

(2)讨论式的启发式教学。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意识呢?如教师在教初一英语第十二单元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时可以问学生:“What does favorite mean?”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达到共识,经过这样的讨论、争论,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引进了新的知识。同时,这种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对学到的新知识印象更深刻,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

(3)“愉快教学法”的启发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可以激发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愉快教学法”的首要问题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智慧的源泉,兴趣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兴趣越浓,求知欲越强,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学习也就越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的兴趣。英语是一门语言,一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对之产生学不会、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自然而然会产生排斥感。教师要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而不是压力。同时,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好奇心适当创设“趣”境。

三、结束语

作为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时时注重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有开拓精神等优秀品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化、片面化,使英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华.谈谈目标教学与启发式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01).

[2]杨仁孝.启发式教学摭谈[J].云南教育,2001,(06).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启发式教学;运用

培养高中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则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落后局面,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等,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发展各项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理论概述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实施,新课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认识,并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可是,很多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一理论的应有作用。关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不少教师对这一理论的认识不够全面造成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谈一谈:

1.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设置科学、合理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通过教师设置的活动使学生具有高度的探究热情,并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发展创新性思维。

2.启发式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枯燥的手段,应从多方面入手发展学生能力。

3.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广大英语教师的备课任务更轻松,负担减轻,相反,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在课下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备课,才能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

4.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立足于实际

教师要具有严谨、求实的态度,无论是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应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水平。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实际,那么就不能收获预期的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方法是很多英语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并逐步拓展思维。提出问题的方法是启发式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难度,如果难度太大,很容易压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丧失积极思考的热情;如果难度太低,又会使学生认为问题简单而降低其注意力。总之,教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多思考、多讨论,从而获得能力的提高。比如,当讲到介词之后的动词变化形式时,学生说凡是介词之后的动词形式都要转化成ing,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个句子:He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_____.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习思考是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大多认为都应该选择sleeping的形式,教师启发学生自习分析句子成分,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知道了正确答案,并能流利地解释出原因。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创设合适的情境

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也并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如果课堂内容比较程序化,语法知识比较多,很容易使学生厌烦,降低学习兴趣。当前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也是缺乏英语学习的氛围和情境,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多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当学习“The environment”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做法是对环境的破坏,学生又如何来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这一话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近,他们很乐意参与。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而学生也能从英语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教材的内容,一方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也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除此之外,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增添讨论的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我们的英语教学很多时候都是让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新知识,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能够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又能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这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比如,当学习一些容易混淆的词汇时,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或者实物来刺激学生的大脑,当学生的思维集中到画面时,教师再进行词汇的讲解时就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下降时,教师可以及时调整先前的教学思路,不妨先做个小练习或者开个玩笑,使学生的大脑得到及时的放松。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其实,学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能否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理论 思维 自主学习 师生关系 优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20

一直以来,启发式教学都是一个长提常新的的教学方法,每一次我们教师深入地研究和琢磨启发式教学的奥妙,都能得到一些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启发式教学应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更是有着较明显的使用优势的。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呈现出科学性、逻辑性等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启发了思维,才可能掌握高效的、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此外,高中时期正是学生们需要建立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阶段,因此教师“手把手”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学生寻求发展的需要,而启发学生们自己去探知知识、总结方法无疑是最佳的模式。本篇文章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针对启发式教学的使用优势展开详细的论述和系统的归纳。

一、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历史悠久、理论发展成熟

启发式教学的使用优势之一就是其发展历史悠久、理论发展成熟、可行性很强。最早出现启发式教学的教育著作是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学记》。《学记》的作者在书中是这样论述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的,他写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书中,作者针对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作了最早的全面的论证。大约处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也曾经不止一次强调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他将启发式教学命名为“产婆术”,并且在其终身的教学中始终坚持使用“产婆术”这一教学方法。时间的长河川流不息,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也在一代代教育者的努力下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一直传承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然成为无数高中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理论的系统成熟和较强的可操作性都是经历了无数教学实践的检验的,因此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启发式教学有益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这门学科在本质上呈现出科学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善于思考是学习好数学知识的关键。启发式教学就给学生们更多的机会进行思考,因而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益无害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在每一节课上都应该精心设置一些设问环节,引发学生们积极思考。比如说,在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这一个单元的时候,我就采取的启发式教学的模式。我先跟学生们详细解释和讲述了正弦的图像、定义、最值、周期性、奇偶性、对称性等一系列知识。然后在确定学生们都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我就开始向学生们发文了:“同学们,刚才老师已经跟大家详细讲解了正弦的一系列知识点,现在我将余弦的图像也画在了黑板上,请大家根据已知的正弦的知识推断出余弦的一系列特点,我们先从余弦的最值开始。”学生们这个时候就开始进行思考了,他们纷纷讨论起来,一遍遍认真地对比着正弦和余弦的图像,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如果我讲完了正弦的知识接着将余弦的所有理论一股脑儿全部告诉学生的话,学生们可能听着听着也就没了兴趣。但是我转换模式,让他们自己去探知、去讨论就会显得有趣得多。在类似于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掌握知识,不仅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而且知识掌握得扎实深刻。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以往的讲授模式,只是强调启发式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明显的优势。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是使用启发式教学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它通常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因此,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将传统的讲授模式和新型的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是最好的教学思路,可以实现更高的教学效率。

三、启发式教学是学生提升自主学习水平的关键

自主学习水平指的是学生自己计划、指导和完善自己学习的水平。1.自主学习水平的提升常常标志着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启发式教学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启发学生就意味着我不会再直接将答案和理论告诉学生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不能过分依赖教师。因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面对的整个班级的学生,不可能时时刻刻关注某一个人。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精力和陪伴学生的教学时间毕竟都是有限的。如果学生总是过于依赖教师,不懂得发展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话,就会在学习的道路上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启发学生自己主动探知数学世界、掌握实际的数学能力无疑是非常必要的。2.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也关系到学生以后升入大学、进入社会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很多知识教师是难以一时之间全部传授给学生们的,学生们即使接受了这些知识也未必真正可以做到深刻理解和娴熟应用。因此,学生在高中时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是为将来的深造和生活奠定基础。3.各个高级中学里数学晚自习的设置其实也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一个标志。教师在晚自习的时候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要用管了,我们还是需要监督学生们是否在保持着认真的学习状态,也需要及时给学生们答疑解惑,指导他们顺利作答题目。

四、启发式教学有益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法;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71-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加大对教学内容的开发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意识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让学生进入探究问题的情境,并将课堂材料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之中。在这种情境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能够开展平等的学习对话。启发式教学能为学生创造思考和解答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和获得新知识的成功感受。因此,小学数学应重视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研究,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打造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全部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塑造自身的特性,健全自己的心智。

在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指导方面,教师应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让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富有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在他们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实现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观点。

一、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方式应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新课改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引导更应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学生的思路局限在教师或书本的思维框架内,要鼓励小学生进行求异思想和创造性。小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不能将单一的学习方法推广给学生。数学教师根据新课改大纲的要求,可以进行提纲挈领,然后细致分析教学内容,最后进行训练。数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采用新思路解决问题。

例如,小学生在学习三位数的乘法时,教师要让小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破对三位数的计算,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小学生进行练习:23×5,23×15,然后再提高到123×115……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三位数的乘法计算要领。

二、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应突出启发和创新

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积极性的表现,鼓励创造性思维,积极引导小学生进行对问题的主动探索。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小学生的思想状态,要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主动进取,激发小学生自身的创造力。而启发式教学能够将教师的教学安排与小学生的主动思考学习融合在一起,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创新思维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智力和沟通能力的训练,而且让他们更有兴趣地学习数学,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重点在于精准的点拨

小学的数学有较强的系统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原有知识的复习,提高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数学问题的关键,实现对小学生有效启发和精准的点拨。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独立思考新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的系统结构。在小学生思考陷入困境的时候,教师要发挥点拨作用,使小学生的思路打开。

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中,教师可通过指导“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的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让小学生自己通过验证来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也可以点拨小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

第8篇

改革教学内容次序

基于数据处理技术总是伴随试验设计方法出现的考虑,统编教材《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先介绍了数据处理部分,即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该部分需要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理论和知识作基础;然后介绍试验设计部分,即单因素试验、双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以及均匀试验设计方法,一些内容需要应用数据处理部分得出的结论。

考虑到学生数学课学时相对不足,概率论、数理统计的知识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必然产生胆怯心理,进而可能演化为难以理解、学生厌学、课堂枯燥乏味、教师厌教的悲惨局面。第一次课大部分学生显露出的忧虑情绪证实了我们的预测。若不能较早地消除学生的疑虑,势必会影响到接受和应用效果。我们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对教学内容作了大胆的调整,即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思维发展规律,先讲单因素试验、双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均匀试验设计等常用试验设计方法及其常规数据处理方法、再讲误差理论、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处理的理论知识,最后将得出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结论和处理方法直接应用到试验设计方法。受学时限制,本课程共计36学时,我们安排绪论和常用试验设计方法及其常规数据处理方法约占1/4的学时数。其目的是让学生先熟悉试验设计方法,并掌握常规数据处理方法,使学生较早地感受到应用试验设计方法指导实践的“收获”,从而激发、维持学习兴趣。

作业和课堂表现表明,大部分学生由怯学逐渐过渡到爱学、乐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

本课程内容难度大,学生只有从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事半功倍,学好、用好。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2] 目前研究型、启发式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1.重视“第一课”,激发学习热情

第一课主要从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介绍试验设计的发展史,以经典事例感染学生。上世纪4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大量应用试验设计方法。1949年,以田口玄一为首的统计学家在日本电讯研究所发展了正交设计法,给该所带来几十亿美元的效益。二战后,日本工业生产飞跃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各领域普遍推广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法。1978年,为适应导弹设计的要求,我国方开泰教授和王元院士提出了 “均匀设计”法。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激发起强烈的学习热情。

然后是从学生专业实验、毕业论文、考研深造、就业及创业等需要出发,介绍学习本课程的一些潜在的收益,使学生体会本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最后以笔者亲历的漂白剂、杀菌剂、供氧剂的过氧化碳酸钠合成工艺的研究为例,由单因子试验设计开始,逐步引入多因子试验、正交试验和均匀试验设计,使学生意识到为“多、快、好、省”的进行科学研究必须采用合适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以我们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直接激起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状态。

2.以多种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

⑴适时创设问题

由于未按教材顺序授课,教师有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更大空间。在讲授常用试验设计方法和常规数据处理方法期间,适时的创设问题,逐步把学生引入到新领域中去,使学生产生“那边风景更好”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例如在讲授单因素试验设计时创设的问题有:当所有因素的水平都不变时重复实验的数据符合什么规律?当只改变一个因素的水平时,结果的变化体现了谁的贡献?怎样定性地判断该因子影响的显著性?有无定量的判断方法?通过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到误差理论、方差分析等数学理论上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为以后的数据处理部分的讲解埋下了伏笔。

除了重视为增强不同章节内容间的联系创设问题外,我们注意在每个知识点皆选择联想、对比、由浅入深等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介绍判断数据是否异常的“拉依达”准则即“3s”准则前,我们增加了教材上没有的随机误差分布理论和“3σ”准则,启发学生思考:两个准则的异同?为什么常用“3s”准则?为什么教材上 “3s相当于显著性水平α=0.01”用了“相当于”三个字?类似问题学生通常能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找到答案。

⑵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和作业点评

笔者认为小结和作业点评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内容较繁杂的课程。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的认识结果,得出总结性的结论,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进,达到去伪存真、强化思维训练的目的。

⑶诱导学生主动提问和敢于质疑

对于创设问题教学,“问题”常是教师课前设置好的,分析问题的思路、角度及问题的答案也常是按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去演变,教师基本上处于主角地位。笔者担心仅采用这种方式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问题式教学法应该是师生互动,即教师问学生和学生问教师,其中更重要的还是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并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教师及教材。

完善考试策略

笔者认为考试的功能不仅在于检验学习成效,更重要的还在于发展、深化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备考及考试过程应该是巩固、提高过程。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授课期间就经常强调考核重点是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理解,提醒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一到考试靠死记硬背突击过关的做法将遭遇失败。教师精心设计了包括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题型的试题,几乎没有靠死记硬背就能做对的题目。其中计算题给出了部分中间结果以减少计算量,而把重点放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上。学生的成绩比较理想,主要原因还是平时加强了学习和思维方法的引导、训练。

参考文献:

第9篇

1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类教学方法[1-2]。启发式教学法并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其实质为一种适用于众多学科的普适教学指导思想[3]。由于该种指导思想具有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因而受到众多教育理论学家和教学实践工作者的推崇。首先,启发式教学提倡问题式教学,教师不但要根据课程进展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且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锻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的能力。其次,启发式教学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这种教育理念否定了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挡一面的能力[4]。最后,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事物本质的能力等综合素养,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综合型人才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特征。

2启发式教学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从学习主体看,证券投资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或金融学基础知识,因此开设对象主要是大三或大四学生,针对这类学生,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教授与接受”的单向模式,采取与学生交流的双向互动模式,运用恰当的激励机制,去关注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创造力,也就是说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5]。从课程特点来看,证券投资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校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对课程中专业术语的理解难度较大,加之证券投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等问题。启发式教学就可以通过引入案例并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证券投资的概念和原理,加深他们对于实践操作的理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无论基于学习主体还是课程特点的角度,启发式教学方式对于证券投资学课程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培养创新型投资人才的现实需要。可行性。由于启发式教学主要采用教思路、教方法、启思维的模式,因此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对象应该是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并对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的成年人。证券投资学课程的学习主体是高年级的大学生,这类学生具备接受启发式教育的必备条件,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启发式教学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启发式教学可分以下几个步骤展开:首先,在课前,教师需精心备课,抓住难以理解并适于拓展的知识点,比如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针对这些内容提出难易适度且具启发性的问题、编写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情景模拟衍生品市场上产品交易等,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做好充足准备;其次,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引出准备讲解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该知识点在实践中的运用,激起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接着可以抛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逐步引导、层层解析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点的表面含义,还启发他们探索知识点背后蕴含的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最后,在课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纵向的深度和横向的广度两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促使其今后不断成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3启发式教学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包括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实验教学法和课程实习法等,在实践中被证券投资学教师运用最多的方法有三种: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

3.1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6]。对该种教学方法而言,课程知识内隐于问题中,问题的提出是教学过程的开始,问题的解决即是教学的终结,整个课堂教学围绕问题展开。例如在金融衍生品这一章讲过期货以后,需要讲解期权时,可以由浅入深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企业为了控制未来商品价格变动的风险,可以选择哪些金融衍生工具?2)期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对于期权的买方和卖方分别有怎样的风险特征?4)期权到期时的结算方式有哪些?5)怎样区分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6)期权与期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锻炼他们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双重教学目标。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关键是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适度性原则。问题应该难易适中,设置一些学生尚不能理解但通过分析和思考之后有可能得到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提出应根据人类认知的规律遵循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逐层深入地提出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感知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境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期货合约的风险对冲、投机和套利三大功能时,我们可以设置如下几个案例帮助学生辨析三者的区别:(1)A企业1年之后需要购买大豆作为生产食用油的原材料,其担心未来市场上大豆的价格会上涨,为了控制大豆价格上涨的风险,A企业在期货市场上与D签订了一份期货合约,该合约规定,A企业按照事先商定的价格从D处购买大豆,交货时间为1年之后。(2)B投资者预计1年后大豆价格会上涨,为了利用大豆未来真实价格与现在远期价格之间的差额获利,B在期货市场上与E签订了一份期货合约,该合约规定,B按照事先商定的价格从E处购买大豆,交货时间为1年之后。(3)期货市场上不同时期的大豆远期价格存在较大差异,6月份的大豆远期价格远低于12月份的大豆远期价格,C投资者为了利用大豆不同交割期之间的远期价格差距进行套利,在期货市场上同时签订购买6月份大豆的期货合约和卖出12月份大豆的期货合约。提出问题:这三个案例分别属于期货合约的哪一种功能?风险对冲、投机和套利三类投资者在期货合约签订前后的风险特征分别是什么?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哪一类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可能是最高的?通过案例的呈现,展示了三类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的不同交易行为,让学生对真实的期货市场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增添了学习枯燥理论知识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编写案例时,教师应对真实场景加以改编和调整,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3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小组共同讨论并最终形成小组报告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讨论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例如,在讲到债券和股票两种投资工具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设置如下几个主题供学生讨论:债券和股票的区别、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和上市条件、投资者在债券和股票之间进行决策时可能考虑的因素。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对债券和股票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老师,培养多想、多问、多学的好习惯。课堂讨论法应用时需注意讨论的议题应具有一定的弹性,议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才会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改革;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50-02

生物化学是生物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开课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知识基础,一般在大二上学期开课。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大体由两个部分组成:(1)生物大分子结构、性质和功能的静态部分;(2)生物大分子代谢和生物氧化过程的动态部分。通过学习建立这种思维方式和掌握这些知识不但对于后续课程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铺垫作用,同时对于培养科研思维方式也具有促进作用[1]。

我院海洋资源与环境、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为本科生开设了生物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目前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的情况下,要讲好这门课是很困难的。为了能够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几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据有关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化学课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生物化学实质上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它可以揭开我们身边许多神奇生命现象的奥秘,因此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它对初学者而言,又因为引入了大量新而抽象的概念,而使人望而生畏,这也导致一些学生觉得它是一门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课程,使这些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而生化课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要求较多,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讲授完课程知识,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首先,按基本知识体系进行讲解,突出生物化学的重点与难点,注重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学生去思考,为生物化学课程节省出学时用于课程的实践。其次,教师要注意发掘教材的科学性,在教学中选择性地介绍典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保持生物化学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的调整,对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会有很大的提高[2]。

生物化学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传统教材上的知识跟不上时代技术的更新步伐,也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需要不断被补充和更新。因此,教师要及时介绍生物化学前沿性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成就,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扩大知识面,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3]。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板书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必要手段,但是已经不适应时展的需要。以前教师在黑板上绘制或利用挂图等形式用于教学,对教师来讲在黑板上绘制立体结构示意图,准确度不高,而且这样普遍缺乏动态感,加上生物化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这样的教学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往往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网络、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迅速发展和较大范围地普及运用,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生物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作用机理和过程都可采用多媒体以图片或者动画的形式,使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描述和展示,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清晰,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如:在课件中对DNA、RNA及蛋白质的结构以及生物合成过程都可以用3D动画图片展示给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克服教材内容更新的相对滞后性,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生物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5]。

2.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提高学习兴趣。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是生物化学课程的一大特点。纯粹的理论讲授没有趣味性,枯燥乏味,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把握学生心理,促成主动学习态势,要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提高学习动力,使学生对课程有充分的心理重视,形成学习主动性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穿插经典实验和生活实例,可将单调乏味的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会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加深生物化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的状态,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4-6]。

3.坚持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学习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心理,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将本领域的最新动态穿插于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地去思考、理解。在教学中介绍一些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应用的实例,以启迪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知识,但却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情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解答,让学生积极、自主地钻研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同时,可以采用组合式的教学法。组合式的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综合地应用,其关键是做到自主化,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创造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并及时地引导学生质疑、设疑、释疑,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例如:采用归纳法讲授,在讲解相关的新概念、新理论时,先举出大量的事实和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要领甚至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互动式讨论: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及时检验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便于提高教学质量[5-6]。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常用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考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取、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传统的生物化学课程考试方式主要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这种考核方式一般以书本为标准,内容更新慢,不利于考查学生对前沿科研发展动态的掌握情况。而且有些学生通过在考前突击记忆也能蒙混过关,甚至取得较高的分数,这常常会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考试制度,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避免高分低能。我们对考试记分进行了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出勤率、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而定。然而这样根本无法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科技期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教学相关的题目或者研究热点撰写文献综、读书报告、实验报告,以此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又为以后学习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6-7]。

随着生物化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的知识也将不断更新,所以要充分注重教材的建设与改革,在多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把教学工作开展得更有生气、更有效果,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幼明.生物化学教学理念的更新[J].中国现代医学,2004,14(20).

[2]图雅.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

[3]朱素琴,季本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8).

[4]何幼鸾.浅谈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4(2).

[5]魏素珍.环境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1).

[6]陈银萍,陶玲,汤萃文.“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第11篇

关键词 启发式 教学法 教学模式

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创新型教学方式,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说来,在教育理念方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需要分门别类的专门性的学科知识,也需要更加强调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反映学科交叉与融合趋势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拓宽视野,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手段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敏锐洞察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不仅是文化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与教师一样,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运用研究型、启发式教学方法,变灌输为启发,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

多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多用“灌输式”方法,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大有教师唱独台戏,学生被动当观众的感觉。目前职业教育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展,教师更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自觉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学模式。

实施研究型、启发式教学,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和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实施研究型、启发式教学,能够很好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自主学习、研究活动中逐步建立起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锻炼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体验探索性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氛围。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一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可以学到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严谨治学、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导向、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优化组合、灵活运用的教学体系,构建以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传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诱发导引,并结合课堂练习精讲启发,及时总结学生讨论交流结果,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笔者就常用的几种启发方法做如下讨论。

1 实验启发和直观启发。根据学科特点,从感性材料入手,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具启发学生思维,得出科学结论。例如在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教学中,通过金属钾、钠、镁、铝与水反应的实验对照,使得很抽象的递变规律直观而易于总结。通过观察,启发学生对比实验现象:①钾、钠与冷水即可以反应,说明金属性很强,那么哪个更强昵?钾与水反应,在水面上可以看到火苗;钠与水反应。钠粒变成小球在高速度旋转。②镁与水加热可以反应;铝与水不反应。③镁、铝与稀盐酸反应,哪个金属性更强?镁粉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较快。在教师的启发下,多数学生可以得出结论:金属性由强至弱为钾>钠>镁>铝。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2 问题启发。“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提出知识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渗透现象的教学时,举例提问,“中午我们还没下课,就已经闻到了食堂饭菜的香味。这是为什么?”“去医院点滴,护士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葡萄糖配好药液,为什么?”这些虽然是学生们熟知的事实,但在这一节课学习之前却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很容易产生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学习便兴趣盎然。

3 比喻启发。恰当地以生活现象为例,用生动的比喻引起学生兴趣,运用联想开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不难学。而是满有趣味的。讲化学键一节。对于“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的说法,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做了如下比喻:共价键的作用形式共用电子对由双方提供,好比两名同学各自买好午饭,一起在食堂吃;配位键由单方提供电子,另一方提供空轨道,作用形式仍然是共用电子对,这好比一名同学请另外的一名同学吃午饭一样,由一个人出钱・又如,在有机化学链式反应特点的教学中,链式反应一经引发就不能终止,如何理解呢?我们将其比喻成多米诺骨牌,第一颗骨牌倒下去,就会一直传递下去,直到最后一颗骨牌也倒下才可以停止。形象的比喻,学生连连点头称是,欢笑不已,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化解了难点,掌握了知识。

4 对比启发。化学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学生如果靠死记硬背,学起来自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找出易混淆的知识点问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记忆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分散系时,把分散粒子直径、存在形式、分散系特征、透过滤纸及半透膜等,与学生一道边讲边作一次认真的归纳,列成表格,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把卤素、硫、氮的性质等列成表格,以达到条理清楚、一目了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比分析,抓住矛盾的普遍性,又突出了各元素的特殊性,使思维条理化,促进了思维的敏捷性。

5 联想启发。在化学结构式教学中,学生如果机械地去记忆,很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记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单糖结构式教学中,要求学生能书写葡萄糖的开链式、氧环式及哈沃撕式。我在课堂教学中,先写出葡萄糖的开链式,同时画出其骨架式,启发学生联想像一条被吃掉了肉的鱼骨架;进而变换写出葡萄糖的氧环式,并向右扳倒启发学生联想鱼摆尾翘在环的上边;苷羟基在环下方(与2位羟基一致)为α-葡萄糖,苷羟基在环上方(与3位羟基一致)为β-葡萄糖,启发学生联想2和α、3和β形似的特点。这样记忆就不容易遗忘了。

6 跨学科知识应用式启发。在化学教学中通常离不开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尤其医用化学与医学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跨学科知识的应用。在溶液PH值计算的教学中,应用数学的对数知识绘出PH函数曲线,直观讲解溶液PH值与氢离子浓度的关系。并可以推导;PH+POH=14。又如,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内容中,为了使学生初中已经掌握的电子排布规律与教材中的能量最低原理有机联系。特提出“为什么最外层电子数≤87次外层电子数≤187”提示学生用能量最低原理去说明。并画出原子轨道填充顺序示意图。并用到数学上的反证法加以说明,假设某层为最外层且超过8个电子或次外层超过18个电子成立,依据能量最低原理进行分析,便可以得出我们假设的那层不是最外层的结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之间的借鉴能力。

第12篇

一、启发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三大功能:下面, 谈谈我在中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面的几点尝试。

1、通过典型事例的运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反证法是我们证明数学命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一般地说,当证明一个命题的结论直接证明比较困难或者不能证明时,可以从这个结论的反面入手,找出与定理或条件相矛盾结论,从而间接的证明原结论的正确。

在十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反证法时迷迷糊糊掌握不好。为此,我在讲解反证法时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忠臣遭奸臣陷害被判死罪。皇上念他对国家有功,采用抓阄的方式给这位忠臣一次活下来的机会:用两张小纸片,分别写上“死”和“活”,让忠臣去抽,抽到“活”便可赦免,抽到“死”就要处决。奸臣真是阴险毒辣,背着皇上在两张纸片上都写“死”字。当奸臣拿着两个纸团来到忠臣面前笑嘻嘻的让他抓阄时,忠臣心想这里面一定有鬼。于是,他伸手拿了一个纸团快速放进口里吞到肚里,奸臣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因为剩下的是“死”字,那说明忠臣抓到的是“活”字。就这样,忠臣得救了。

我就是通过引入这个故事,引起了同学们对反证法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强烈学习掌握反证法的学习动机,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多年生的数学教学中,我一直要求学生重视对数列知识的学习。在讲述这方面知识时,我经常借助情景教学,进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受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大家知道,等比数列是成几何级数递增(递减)的。如果将一张厚度是0.2毫米的报纸对折41次,那么估计大概有多厚呢?”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一尺高,有的说一米高,两米高……我让学生再往上猜,大胆的学生已经猜到几十米高,有的同学甚至拿着一张报纸对折,当我说厚度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时,学生吃惊得有点坐不住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面对一双双怀疑的眼睛,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学完这节课,我们一起计算一下,你们自己就明白了。这样,就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深入探究,使他们开始就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3、通过杰出人物成才历程,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数学家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高尚情操,从而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我常用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范例。陈景润上中学时,有幸聆听了来自清华大学的沈元教授讲课。沈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老师打个形象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个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二、应用启发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1、注意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不能以为只要提问,有问有答就是启发;教师问的越多,学生回答越长,就是好的启发式数学教学。这是我们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解。启发式教学重在启发,提问的问题应有意义和价值,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力。不恰当的或过多的提问,不但不是启发式教学,反而可以说做了无用功。

2、授课要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启发式教学能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内容重点讲解,难题多角度分析。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一课一得”,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教师教学不是为了把某个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自学能力,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他们,让他们以后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我们在教学中能达到叶圣陶先生的上述效果,说明我们在授课中真正抓住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3、课堂上师生认知地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