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时间:2024-03-05 16:3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第1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自主研发,它是立足于学校,依据当地以及本校老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而校本课程研发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2.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体育老师以及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设具有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具有个性化体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学校在学科内容上的弱势地位,为学生和老师参与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要求。由于学校是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场所,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教学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深度挖掘学校的独特性,促进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选课空间,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设计奠定基础。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要求调整课程改革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学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小学体育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以明确的身体活动特征、运动项目为开展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向影响,淡化该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对团队精神的凝结,对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体育教学等于运动的狭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倘若固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体育功能组织教学结构的操作理念,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所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操作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足球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提出是和国家课程的开展相对而言的,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课程管理者的变化,校本课程将课程的管理权限主要交与学校,为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包括学校中的领导及教师等,校本课程的制定是在研究学生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学校、社会中的一些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更多的选择权。我国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差异也比较大,如果各个地区都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进行教育的话,则显然不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也会显得国家的教育比较单一,并不适合各个学校的发展。 因此,在学校发展中就要制定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校本课程,根据自己学校本身的资源进行建设校本课程,一方面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大多重视知识学科的教育而比较忽略活动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程开展得比较少,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学校健康素质的提升。

1.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1以学生为主体

国家课程的开设要求学校在教育中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教材,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之间,有很大差异,学生之间也有一定差距,国家课程的实施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差距,为此,在很多的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没有选择权利,学校给予什么教育就要接受什么教育,学生在教育中会有厌学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小学足球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及学生发展实际实施一些课程,更多考虑学生的个人及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并且内容丰富多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小学足球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按照活泼、生动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有所收获。

1.3给予学生一定的教育

足球教育和在学校中的其他体育活动一样,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起到锻炼学生身体及娱乐的功能,足球与其他体育活动所具有的优势就是足球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身体,让学生有更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因此,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教育作用。

1.4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小学足球作为校本课程在学校的开设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战略决策,是学校发展自身特色的一项重要举措,校本课程的开发关系到整个学校的人和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学校都要树立整体观念,让整个学校都运转起来,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

1.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小学足球校本课程现在在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展起来,但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的地方不够成熟,这就需要在足球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逐渐探索,在实际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完善校本课程的实施。只有实际中不断实践才能够真正发现问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升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2.1完善小学足球校本课程教材

在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考虑到其设置的依据及总目标,并根据各个学段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还要制定其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及在具体课程实施中的建议。要将足球教学进行细分,将足球的设置变为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运动项目,并乐于参与运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规定实施时间,一般情况下,一个班一周要上一次足球课,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到足球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足球运动的意义。

2.2建立有效机制

在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建设有效机制,通过机制的建设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足球运动项目,机制主要包括学生在足球运动中的训练制度,学生在足球运动中一定要遵守一定的制度,这样才能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取得一定的训练效果。此外,还要有场地建设的制度及足球文化的建设等内容,通过这些机制的建设使得足球校本课程实施得更顺利。

2.3做好足球队伍的建设

在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实施中,一定做好足球队伍的建设,根据各个学段的学生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在队伍建设中一定要精心选择一些队伍人员,根据队伍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学生,队伍建好之后,要进行严格训练,让学生球队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足球队伍。

2.4增强其趣味性

在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实施中,要注意实施过程中足球趣味性的体现,让学生喜爱足球运动,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将足球的规则简单化,在足球运动时具有较好的足球运动氛围,向学生传递整个校园都有足球文化的讯息,做到学校每个班都有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要经常展开足球运动活动,班级之间要经常展开一系列比赛,在足球运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3.结语

小学足球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开展特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校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校园足球的开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相信校园足球的开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志平.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内容研究[J].好家长,2015,21:29.

[2]朱军.浅谈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我校足球特色文化建设[J].高考(综合版),2014,01:124.

第3篇

[论文摘要]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课程调适、课程整合、课程创新等模式进行了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并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保证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及实践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贯彻实施。由于各地方、各学校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体育传统等存在差异,教育部制订的《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中只是将小学体育课程划分为5个领域,给出了课程总体目标、领域目标及各领域内的水平目标,并没有提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而是允许各地、各校和教师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这使各个学校进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可能。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2004年底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过系统学习及对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制订了学校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步骤。经过4年的实践和探索,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日趋成熟和完善,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

一、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一)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定、补充的内容及创编的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到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经过连续几年对学生体质的健康测试表明:身体强壮的学生多了,肥胖的学生少了;在体育课及其他体育活动中,合作的场面多了,旁观的人数少了,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已经表明,校本课程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专业的自,而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学校的每一个体育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或随从,所经历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活动”,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理论,自主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及教学方案,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思维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专业发展就落到了实处。

(三)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不仅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开发和研究,也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畴,整体定位学校各类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重新规划,逐渐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目前,学校的大型体育活动,如体育节、田径运动会、跳绳比赛、运动队的训练等各项体育工作已经做到了系列化和常规化。

(四)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相同,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都是针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适应性改造,同时也自主进行一定范围的特色课程开发,在此过程中发现和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配置,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可划分为选择模式、调适模式、整合模式、创新模式。基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实际情况,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用了课程调适、课程整合和课程创新等模式。

(一)课程调适模式

课程调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科教学规律对课程的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教学方式的修改、补充和调整。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是以一种教材为蓝本,针对学科课程的某一领域或某个知识点,教师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已有课程加以修改,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根据国家课程总体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教材内容体系为参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重进行了“跳绳”和“软排”两单元内容的补充和改编。具体的调适策略如下:

第一,完成课程内容的阶段划分。在年级的确定和内容选择上,确定“跳绳”在2-6年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主要是2-4年级跳短绳,包括并脚跳、单换跳、单摇双跳、花样跳、合作跳等;5-6年级跳长绳,包括“8”字跳、正摇反跳、多人跳、双绳跳等。“软排”则参照排球的课程内容标准及教学要求,在1-6年级按照3个水平进行内容改编:水平一阶段的内容是玩软排,通过抛接球、地滚球等游戏熟悉软式排球的球性;水平二阶段的内容是学软排,即掌握发球和垫球的基本动作,学会下手发球、自垫和互垫球;水平三阶段的内容是赛软排,即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制订比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比赛。

第二,进行了课时的总体调整与分配。经过试验和调整,将“跳绳”和“软排”确定为每学期8课时,同时为了解决总课时不变而这两个单元课时增加的矛盾,重新调整学期教学计划。例如:将一年级的软排内容与体育游戏内容有机整合,以软排作为游戏教具;将中年级跳绳内容与投掷内容进行整合,把跳绳卷起来当作投掷的教具等。这些新的调整与分配,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了较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练习时间,确保了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专项技能。

第三,编写“跳绳”和“软排”单元教材及教学方案。在确定内容、划分课时后,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师集体研讨,编写了“跳绳”和“软排”两个单元各个年级的教材,并按照教材内容制订了教学方案,对各个动作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及操作建议,为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第四,进行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并逐步建立评价标准。学校体育学科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进行了3年多的教学实践,采用边实践、边反思、边修改的方式,对调适的内容进行完善,并初步建立了评价标准。例如:“跳绳”单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制订了具体的评价量表,用以检测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校在选择和确定课程调适内容及进行实践时,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调适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所占的比重,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开发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二是迁移性原则。学生在开发和调适的内容学习中所掌握的体育常识、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等应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体育学科其他相关技能,迁移到其他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内容中。三是实用性原则。在改编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经济条件、场地环境、时间空间限制等,所选择的内容应简单易学,适合于全体学生学习与掌握。

(二)课程整合模式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课程的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割裂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体育学科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也积极探索了课程整合模式,既有在体育学科内部进行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也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的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同学科异年级的课程整合。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由几个领域构成,一些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同一个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需要在各个年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才能熟练掌握,这就为学科内进行不同年级的课程整合提供了条件。例如:在学习“并脚跳远”内容时,让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学习,在五年级学生的帮助下,二年级的学生逐渐掌握了“并脚跳远”的技能技巧,而五年级也在对二年级学生的帮助和指导过程中对此运动技能进行了巩固和提高。

第二,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主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来进行。例如:与数学学科整合完成二年级教学内容《认识10000》,在体育课上由教师协助,家中由父母协助,让刚刚学习并脚跳小绳的二年级学生每天累计跳小绳的数量,直至达到1万次为止。这个过程学生既加深了对10000这个大数的体验,更强化和巩固了并脚跳小绳的技能,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另外,体育学科还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在学生练习篮球运球动作的同时,加入不同节奏的音乐,体验节奏在运球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得到发展。

(三)课程创新模式

课程创新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以充分体现学校课程的特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调整已有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了对学校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研究,将这些内容作为学校体育学科活动课程的领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新的开发和探索。

第一,特色课间操及课间活动。课间操是增强学生体质、完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操场面积有限,所以将学生按年级特点划分为两组,在两个时间段分别做课间操,这就满足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另外,除了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和在全国推广的小交警韵律操之外,学校自主创编了时尚动感的搏击操、刚柔并济的武术操、活泼欢快的韵律操,在冬季还增加了各种形式的体能运动。学校将滚圈、捉尾巴等传统体育活动纳入到学生课间活动中,由学校制作和提供相应的运动器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组织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课间操和课间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间体育活动模式。

第二,体育节系列活动课程。学校本着“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精神,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及运动会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造,已经形成了以“金秋体育节”为载体的系列体育活动课程。在每年九月最后一个星期进行的体育节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耐力、速度和柔韧性等特点,设计开发了适合全体学生参与、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儿童趣味的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如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穿越隧道”“春种秋收”“迎面接力”,适合中年级段学生的“手舞足蹈”“传递圣火”“喜获丰收”,适合高年级段学生的“中国龙”“龙腾虎跃”“寸步不让”等游戏项目,同时,增加了适合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的游戏项目,如“团结一家亲”“二人同心”“运球接力”等。形式新颖的游戏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与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家校一体、共融同乐的体育运动精神。

第三,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成立了体育兴趣活动小组10余个,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跳绳等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也包括独轮车、轮滑、跆拳道等近年来新兴的体育项目。兴趣小组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各级体育竞赛做好准备。在这些兴趣小组里,独轮车、轮滑等项目备受学生们的青睐,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小组。以独轮车这项运动为例,正因为它对锻炼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发展下肢力量、磨炼意志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国内鲜有学校开展此项运动,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借鉴国外经验,大胆开发并设计了该运动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成功地使之在学生中推广。

三、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基本保障

(一)组建团队,赋权增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之前,先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各学科委员会被赋予课程自主决策的权力,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自主地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并进行内部的分工与协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科研引领,提升质量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的子课题项目,聘请了课程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指导和监督体育学科课程开发整体规划、方案的制订及实施过程,使校本课程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推进。而在所开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科委员会也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详细制订实施方案、评价计划,跟踪记录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随时调整实施进程,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从而推进了校本课程的深入实施,保证了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第4篇

    论文摘要: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彰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要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校园文化的定位是“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校本课程是促进校园文化形成的有效因素,为此,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彰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我校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马克思唯物史观、“文化适应性”教育观、心理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建构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促进我校学生个性的发展,加快我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彰显我校“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总目标。我们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积极创造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发挥不同课程的优势,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有丰富多彩的艺体特长课,有精彩纷呈的百家讲坛,有趣味盎然的郊游活动课,有规模盛大的体育盛会,有赏心悦目的艺术节,有多姿多彩的中英文演讲活动,有祭扫革命烈士的德育活动课,有启迪智慧的科学活动课,有中美学术交流活动课,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开设这些校本课程,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素质。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 

我校自2006年9月起就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先后制订了《文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文昌中学校本课程实施计划》,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学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力求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我校开发的《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就是在评估学校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综合考察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生的发展定向和家长的培养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分析评估后而作出的决定。这本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讲解了一些必备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知识,深受全校师生和家长好评。 

我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德雨流芳》。这本书从爱我文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诚实守信,荣辱观教育,安全教育,文明守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七个方面,系统规范地教育引领学生,构筑幸福美好人生。 

针对学生普遍爱好唱歌、跳舞、打球、器乐、绘画等活动的情况,我校开设有艺体特长班,成立8个“100”的队伍,安排专任教师指导,设置了以下课程:体育运动类:《篮球》、《乒乓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类:《绘画》、《摄影》、《舞蹈》、《合唱》、《管乐演奏》、《腰鼓》。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选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辅导老师的意见以及各方面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对不适合的课程及时优化整改,做到宁缺毋滥。 

三、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全员参与,将优秀课程资源转化为特色校本课程。我校把开发教师资源做为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充分发挥教师潜能,鼓励全体老师参与。我校开设了艺体特长班,组织了音体美特长培训和科技活动培训,实施了8个“100”的工程;即100人的腰鼓队,100人的铜鼓队,100人的舞蹈队,100人的合唱队,100人的田径篮球代表队,100人的书法绘画兴趣小组,100人的科技兴趣小组,100人的武术队。 

2.群策群力,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我们积极将教育科研成果都转化为校本课程。例如,在德育方面,我们编写有《德雨流芳》;在体育方面,我校自编了手语操和武术操;在学习方面,我们编写了《口语教程》,等等。 

3.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文昌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大课间操活动等传统活动。我校把每年的10月定为体育活动月,从10月8日到10月30日,校园里几乎每天的活动课都有精彩的比赛。尤其是10月28日到10月30日的校园运动会,把体育节推向。每年的12月是艺术活动月,在这一个月里,学校艺术气息愈加浓厚,书法比赛、绘画作品展、手抄报展览、校园歌星大奖赛等活动精彩纷呈,特别是庆元旦节目会演更是让人心醉,回味无穷。每年的5月是科技活动月,这一个月的科技活动,让很多小发明家脱颖而出,让全体学生进一步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 

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三十五分钟时间,是我校的大课间操活动时间。只要是晴天,同学们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班牌,穿着班服来到学校田径场做韵律操和教师自创的手语操、武术操,成为文昌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三十五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作为典范在全市中小学推广。 

四、取得的初步成效 

校本课程促进了文昌中学“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和谐发展,才能提高显著。 

每年省示范性中学桃源一中选取30名艺体生,我校每年都达到了25人以上,每年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我校都以绝对优势荣获团体冠军。在省、市青少年运动会上,我校也有不少学生摘金夺银。我校学生参加市、县“三独”比赛和“蒲公英”少儿艺术大赛,2007年度获市级奖11人次,县级奖29人次;2008年度获市级奖14人次,获县级奖32人次;2009年度获市级奖38人次,获县级奖79人次;2010年度获市级奖51人次,获县级奖85人次。我校学生参加美术、书法、摄影赛,4年来共有34人次获全国大赛奖励,65人次获市级奖励,79人次获县级奖励。我校学生参加cctv杯希望之星英语丰彩大赛,2008年有3人获国家级一等奖,16人获省级一等奖。2009年有6人次获国家级奖励,23人获省级奖励。我校学生参加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08年6人获国家级一等奖,121人获国家级二、三等奖;2009年10人获国家级一等奖,165人获国家级二、三等奖;2010年9人获国家级一等奖,134人获国家级二、三等奖。2008年7月我校学生周石奇在第六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中荣获“全国十佳小作家”称号。2009年12月我校学生张爽在全市器乐比赛中获一等奖,沈康福获舞蹈比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编写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7-0014-03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积极地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笔者有幸担任主编,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中。本文仅以我校体育、艺术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教材编写为例,谈谈我们的实践与感悟。

一、我校体育、艺术校本课程教材

在我校的体育、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中,主要编写了合唱、竖笛、舞蹈、剪纸等四门课程的教材。

(一)合唱

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无论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还是用于歌剧、戏剧、电影、电视以及专门的音乐会和群众娱乐活动都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失其光彩!我们编写《合唱》供五年级学生使用,其中有我校的校歌,歌曲《同一首歌》、《游子吟》等。

(二)竖笛

我校在三年级开设《竖笛》校本课程,教材内容涉及六孔竖笛简介、使用指南、学习教程、基本指法、吹奏方法等。练习曲目选取了《上学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三)舞蹈

我校在一、二年级开设《舞蹈》校本课程,教材中编写的训练项目有儿童舞蹈基本舞步及舞蹈方位、上肢训练、头的训练、蛙跳步训练。训练载体选择了维族舞蹈、东北秧歌、蒙族舞蹈 、彝族舞蹈、藏族舞蹈、汉族舞蹈等。本教材只涉及儿童舞蹈的一些基本舞姿、动作和舞步等内容。

(四)剪纸

我校在四年级开设《剪纸》校本课程。剪纸是我国传统的古老艺术之一,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有剪纸,常见手法有剪和刻,而且技艺相当成熟。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内容涉及本地所产水果,如葡萄、西瓜、桃子等。

二、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的感悟

(一)以生为本,精选素材

校本课程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其教材编写应切实从学生认知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精选学生较易理解的生活情景和喜闻乐见的作品,尽可能全面、生动、形象地展现社会生活,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合唱,顾名思义即合在一起歌唱,无论是单声部齐唱还是多声部合唱,都要求众多合唱队员互相配合、互相协作。一首受人们喜爱的合唱歌曲,不仅给予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陶冶情操,而且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我校开设《合唱》校本课程,编写《合唱》教材,增加合唱教学的分量,主要是因为这种集体表演的音乐形式,不仅十分适合小学生的集体音乐教育,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正如一位老艺术家所说:哪里有合唱,哪里就有和谐;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由于我们从学生需求出发开设校本课程,合唱课程不仅五年级学生喜欢,各年级学生都喜欢,已在全校遍地开花,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育成效。

(二)张扬个性,彰显特色

“理念的确立,有助于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要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需求、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分析,以期开发出既反映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这样的校本课程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我校已获合肥市“经典诵读・写”特色学校称号,也深深体会到这一特色的素质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把这些经验迁移到体艺校本课程构建和教材编写中。例如,在合唱校本课程教材中选取《静夜思》、《送别》、《游子吟》等经典曲目;在体育校本课程教材中,体育教师根据古典音乐编排了校园集体舞,让师生在运动中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美术校本课程教材编写了诗配画、画配诗的实践活动。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好玩的游戏、有趣的手工、快乐的旅行等许许多多的的活动都成了学生活动、实践的内容。如校本教材《剪纸》第五课《好朋友手拉手》中选了《赠汪伦》的诗句,有效地促进了同学团结,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合唱”和“竖笛”课程教学也起到了激发兴趣,播撒“种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很多学生开始喜欢唱歌,喜欢吹笛子,进而热爱音乐。

(三)教材内容源于生活,真实、亲切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且更加自主的课程。其真实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是开放的、多样的,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并不高不可攀的。许多学校早已开设的综合实践课、活动课,其实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早已有校本课程之“实”,只是无校本课程之“名”而已。二是选编校本课程教材,内容务求真实,不能虚拟。我们为一、二年级学生编写的《跳绳》,就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历史悠久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它不受年龄、性别、场地的限制,实实在在,校校可做,处处能玩,人人可行。三是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在与常规教学结合中,不仅要对其准备、实施和评价提出应对校本课程实施困境的对策,而且遵循兴趣与知识并存、适应与发展兼顾、生活与教学相宜、差异与整体融合等原则。

我们的《舞蹈》教材之所以针对一、二年级编写,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个年龄段儿童嗓音自然淳美和形体柔软灵巧的特点,既能促进他们的常规音乐课程学习,又利于他们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舞蹈,体会到学习舞蹈的快乐。

(四)操作可行易行,便于教与学

校本课程教材务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行易行。设置校本课程、选择教材内容,务必确保其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编写教材,要十分注重实施方式行之有效。这样的教材才能使教师易教,学生好学,把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融合成教学的动力。

例如,我们为五、六年级编写《武术操》,确保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规范的武术操训练,而且,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竖笛简单易学,不仅与横笛技巧相近,音色甜美、圆润,尤其适合小学生学习,还利于向学习更复杂的吹管乐器过渡,学好竖笛后一通百通,横笛、萧、葫芦丝、黑管等吹管乐器稍加指导即可入门;而为二年级编写的《简笔画》和六年级编写的《书法》课本,都兼顾了学生的生活积累,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简笔画》利于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导向,《书法》契合高年级学生已有知识水平。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教材编写是迎接教育新挑战的一种回应,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和彰显特色的有效策略。因此,校本课程研究和教材编写应注意“三个要点”。一要结合本校实际,以特色展示为窗口,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本,以创新发展为目的;二要在理论中探讨, 在特色中展示,在实践中构建,在生成中提升;三要整合人文资源,正确处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材之间的关系,反思、调整、改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以校本课程促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邬志辉.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0~2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6篇

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我市秉持“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办学理念,鼓励学校特色内涵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1.构建如下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①根据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②参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学校特色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③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

2.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辖区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3.通过外出培训和校际交流,使教师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不断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的课程。在市教育局统一部署下,各县都能够从本地文化特色出发,开发整合编制校本课程,并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如:南靖二中目前共编制校本课程32个,其中《趣味数学》《足球》《书法》《合唱》《土楼的建筑艺术》《文化遗产——竹马戏》等深受学生的喜爱;龙山中学结合社团活动的开展开发校本课程,该校陶艺课程及书法课程参加漳州市2018年中小学精品校本课程评选活动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湖美中学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大型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啦啦操、土楼文化研究等,其中啦啦操获2018年漳州市中小学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土楼文化研究参加漳州市2018年中小学精品校本课程评选活动荣获三等奖;比如南胜中心小学的“晨诵午读”校本课程初具系统化,并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柚都周报、漳州日报均有报到我校一系列活动,前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该校《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评价研究》获得了漳州市二等奖。并且以《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评价研究》为题申请通过福建省第二批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

二、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实施情况

1.建立基本架构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各中小学重视国家课程开设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各部门协同的国家课程开设领导小组。分头负责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用和实验的开展等具体事宜。领导小组坚持贯彻执行有关国家课程开设情况的政策和规定,召开专门会议,总结先进经验,解决课程开设和实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学期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报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研究,最后定形课程方案、人事安排方案、落实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小学课程安排,所有学科进行了教师“专职化”调配,哪个教师对哪个科目比较专长,就安排去教那个学科。而且根据班节数适当跨班跨年段上课。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科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数学、语文、校本课程等所有学科都有合适的教师上课。改掉以前一个班级功课两个老师瓜分的模式,有效防止挤挪功课现象,保障开齐开足课程。

2.关于课程的设置

各县各中学各年级周课时均为34节,小学为30节。各校严格按照省颁课程编排功课,学校课程设置符合国家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计划开全了课程,开足了课时,未发现任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现象。 

第7篇

一、拓宽器材功能,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教育经费不足等原因,学校体育器材陈旧、短缺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许多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在使用器材上存在着思维定势,不敢打破传统,使有限的器材使用方式单一,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作用,开发使用其多种功能,提高器材使用率,使体育课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学生从中享受快乐。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因地制宜,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制一些简易、具有多功能的体育器材,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总之,要充分拓宽利用现有器材的多种功能,这样既能丰富体育课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创新场地设施,优化教学内容

城市之间硬件设施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中小学生人数超负,造成人均活动场地不足。甚至一些乡镇中小学,由于经费短缺,无场地、无设施,教师上课应付了事。也有的受传统竞技体育教学思想影响,许多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都是成人化的,忽视了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许多中小学生望而生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空地和学校周边环境,最大限度挖掘场地设施使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能进行安全、丰富的体育活动。如利用树木曲线跑,利用大树进行爬绳,制作无板多圈简易活动篮架,利用课桌做乒乓球台等,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改造传统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中小学体育课程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过于成人化、竞技化,缺少生动趣味性。因此建立适应当地学生发展要求的

校本课程才能更适应新课程理念。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运动素材和活动形式,是体育教学不竭的源泉。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不断创新适合学校和学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从而使体育与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农村学生生活中玩的“踢毽子”游戏,稍加改进,学生就练得乐此不疲。

四、培植新兴项目,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体育的蓬勃开展,新兴的运动项目和娱乐性体育项目不断涌现。但由于学校、教师的传统观念,对这些新兴项目一时很难接受。新课标提出将新兴运动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如旱冰、有氧操、跳绳、独轮车、搏击操等形形的运动,将不断充实到体育教学内容中。

当然,对新兴运动项目不能一移了之,要以新课标的理念重新加以培植,取其精华,使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内容。

利用校本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把各地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各区域、各学校形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的教学特色。如以乒乓球、篮球、足球、独轮车等为校本课程,体育教学内容以这些校本课程为切入点,设计出相应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这不但是校本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体育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喜欢的重要保证。

因地制宜,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所有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满足来自学生和社会的多重需要。

第8篇

一、因校制宜,以校情为本,开发特色类课程

校本课程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为自己的发展正确定位。学校应通过调查研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泰兴市大生镇中心小学是著名国家女足门将高红的母校,足球是该校的一项传统项目。学校因此树立“让孩子在踢足球中长智慧、扬个性、强身体、砺意志”的足球理念,以足球带动其他体艺项目的共同发展,彰显学校特色。他们把足球项目当作一门重要的校本课程,开发了校本教材《足球少年》,并聘请高红为名誉校长、终身教练,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卓有成效。校足球队多次代表泰州市参加省级比赛,取得好成绩。学校被命名为“泰州市足球训练基地”,先后为省内外足球俱乐部输送8名优秀队员。

校本课程要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要能帮助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洋思初中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几千人的寄宿生给常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洋思人根据本校实际问题,智慧地提出“生活也是课程”的观念,开发出洋思特色的校本培训教材——《“四会”读本》,在新生入学时开设“生活课程”,具体指导和训练学生如何吃饭、如何睡觉、如何洗衣、如何走路、如何整理宿舍内务、如何管理零花钱等等,使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理财、学会关心、学会交往等,使学生从细节入手,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效果甚佳。到过洋思中学的老师无不赞叹那里的学生文明守纪、秩序井然、习惯优良。

新课改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扩大了学校在课程上的自,使学校可以因校制宜地创新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培养目标与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出来的特色类校本课程,也必然会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办学品位的提升。

二、因人制宜,以学生为本,开发兴趣类课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学校课程管理就是要使学校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开发校本课程,把校本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前,首先要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应该广泛的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希望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渴望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到什么,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等等。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庞大的课程资源库。学校还要让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讨论,充分表达自身的期望、需求和兴趣;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提供有关的反馈信息。

校本课程要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的充分发展,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一些兴趣性活动课程,如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各学科兴趣活动,学科性专题研究,专题讲座,社会性问题的探讨等。通过这些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的身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体育,热爱艺术,热爱自然的热情,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三、因地制宜,以乡情为本,开发乡土类课程

第9篇

本校对新课程的研究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更好的贯彻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合理有效地开发学校体育资源,把学校体育资源通过校本化管理,把实践经验上升为校本教材。通过校本教材实施教学,对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构建学校体育特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校本教材开发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之一,校本教材的开发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它是开发校内外体育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校本教材的研究,也能促进许多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校本教材的研究过程,也是体育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能使体育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并趋向合理,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理论并进行推广,更有助于教师更加积极有效地吸收、消化已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特别重要的是,体育教师从事校本教材的科学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

因此,大力开展体育校本教材的科研活动,加强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校本教材的科学化进程,对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程,跟大多数学校一样,实际沦为中考科目的“陪衬”,存在着种种缺陷:体育教材功能与教学目标单一化;体育教育思想教条化与教材内容竞技化;体育教学过程规范化与技术化;体育教学组织纪律化与教学活动僵化;教学评价单一化与片面化。随着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中学体育教育与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不是简单地给以往的“选修课、活动课”换一个“标签”,它是一场以建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观念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全校师生已形成一个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探索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二、我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法

(一)课程建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校本课程要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所选教材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能促进当地学生各项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教材的适用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体育教材上进行延伸,如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跳绳、踢毽子、花样兔子舞等校本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渴望交往成为中学生最强烈的心理需求,热火朝天的网上聊天就是这种心理需要的延伸,渴望与对方的沟通,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调查表明,我国现行的国家体育课程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与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国家课程基本上以较发达城市学校的学生为对象,没有充分考虑城乡学校和学生的差别,因此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很多内容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开展。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入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教材,让各种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有机的结合,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如:球类、踢毽、跳绳、兔子舞等。

(三)重视教师资源的利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来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他们的自身素质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许多课程研究专家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缺少教师的改革,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因此我们要求体育老师:

1.用心去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校本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理解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第二,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

2.制定校本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这些教学计划能较好地适应课程标准及其目标体系的贯彻,教师能从学习上把握教材及选用和开发教材。

3.重视健康理论知识课。首先,体育理论课就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体育和他们无声的韵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理论课要与教材组合:体育理论课是由体育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二类组成。让学生了解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既要使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个人生活卫生、公共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一些运动锻炼的知识。

4.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注重因材施教。以我校为例,根据我校特点,确定了两个必修项目(田径、健康知识),五个选修项目(篮球、足球、排球、跳绳、踢毽),且每个项目分三级不同水平的模块让学生选择,在实验阶段,为了更有效地组织教学,稳步推进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转移或形成稳定的兴趣,即有些学生选学一个项目的一个水平模块之后不可能再选,而有些学生初一、初二、初三可能继续选修同一项目,因此,我们根据目标的整体性、项目内容的系统性和递进性这一指导思想及传承体育文化、普及体育知识和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三个层次,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增强巩固兴趣形成专项特长出发,本着逐步发展的实验原则,对同一项目的模块教学设置了三级学习水平,原则上学生起始选择的学习内容必须从学校提供的选修项目的水平一学起。

5.主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健康体质。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课常采用传统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一结构模式。这种结构由于对堂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他们掌握方法,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例如,采用培养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自主选项的教学方式、“激励”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并且活动后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情绪高涨、回味无穷。并能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6.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完成体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助手,提倡多种生动活泼的比赛形式,如篮球、足球、趣味运动、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举办田径运动会,或建立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四)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条件不同,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也应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哄而上,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地方的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突破口。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象征性长跑、趣味运动会、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同时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我校就是广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是学校的传统项目,我们可以在田径专项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推广学校的传统项目,有针对性的安排教材内容,普及运动技能和知识,并抓准时机选择我校运动代表队队员。

(五)给学生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也应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校本课程要打破传统课程的设置模式,在学习内容选择方面要以“菜单”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不断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学生的学习、参与是主动活泼的。在学习方式方面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发展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创造式学习,不要让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老师的预设的框架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锻炼中掌握技能,并能有所创新,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1.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和实践使体育教师更能注重利用多种方式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高了学生健康意识,愉悦了情感,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的研究,使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合作、竞争意识。通过教学模式的探索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究者”,建立了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激励性评价体系。

2.初步完善了校本教材内容的设置,形成了柳州四十五中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法,建立了学校新的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

3.遇到的难点:(1)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

(2)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四、总结

通过对校本教材的研究,能促进许多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校本教材的研究过程,也是体育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能使体育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并趋向合理,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理论并进行推广,更有助于教师更加积极有效地吸收、消化已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经验。特别重要的是,体育教师从事校本教材的科学研究,也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

因此,大力开展体育校本教材的科研活动,加强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校本教材的科学化进程,对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10篇

课程建设结构

我校课程建设结构,以三级课程整合和文化节日建设为支撑点,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点,以可持续发展为提升点。

课程整合:抓重点学科,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专题活动。依托我校特有的节日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整合教育教学活动。

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灵魂,以“人文、人本,生活、生命”为理念,打造学校课程特色。

持续发展:把以学生教师的持续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基础、前提、动力、目标。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空间,也成为教师生命发展的空间。

节日文化:从3月到12月每月设置一个主题节日,以不同学科为载体,涉及学校教育、教学两大体系。

课程建设方案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首先,我们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扬长教育,以及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情况、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扬学生个性之长、教师专业之长,为师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为师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开发了科学类、人文类、资源类三大类课程。科学类课程包括学科拓展类、发散思维类、科学素养类。学科拓展,包含思维训练、阅读欣赏、英语写作、英语导游四类课程,目的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学习进行拓展或加深,以适应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发散思维类包括集邮课程、围棋课程,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类,拓展课外知识。科学素养类目前开设电脑网络课程,目的是通过有趣实用的网络知识使学生具备灵活操作电脑以及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具备信息素养。

人文类课程包括创意实践类、身心健康类、传统文化类。创意实践类,涉及变换折纸、小设计师、缤纷色彩,目的是满足学生多方面兴趣和个性的需求。身心健康类包括阳光少年、学校文化、跆拳道、形体艺术,目的是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类包括武术课程、小书法家、传统项目,目的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学习,传承民族文化,并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热爱民族文化艺术。

资源类课程包括科学探索、环境保护两类,其中科学探索包括科学探秘课程,目的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噪声、白色垃圾等环境污染的调查研究,从而养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并激发学生爱护家园的情感。环境保护类课程包括节约能手、环保制作,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尊重环境、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意识,从而养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所有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要由教师申请,提出课程开发构想与意向,并向教导处递交课程纲要。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评价方案等。学校依据学校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实际,确定开设的课程。

关联校园主题活动。我校为孩子们创设各种展示的舞台,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科技活动。以特有的校园节日为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如,3月――华彩音乐节;4月――缤纷书画节;5月――博采读书节;6月――红领巾节;9月――激情体育节;10月――创新科技节;11月――头脑奥数节;12月――Super英语节。校本课程的学习与校园主题活动相关联,学生对于每一类课程的学习都能在相应的主题活动月中得以展示。

第11篇

所谓“申请协商式评价”,是指学校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依据自主制定的发展目标、规划、项目和措施,努力改进,形成一定规模、效益和特色后,在每学年末,向教委相关科室提交书面申请,由教委相关科室人员和有关专家深入学校调研,协商能否进行特色认定,之后通过“走进学校”活动将成果予以展示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旨在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形成特色品牌。几年来,平谷区教委共对10 所学校进行了“申请协商式评价”,听课100 余节次,听报告20 余场次,参与干部教师达1600 余人次。

本文仅以对平谷区大兴庄的评价过程为例,简述“申请协商式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学校自评,提出书面申请

竞技体育、花样跳绳是大兴庄中心小学的传统项目,一直在全区保持优势。学区创编花样跳绳50 余种,学校先后被定为区级田径基地、花样跳绳基地,并多次参加市级比赛与表演,取得优异成绩。2003 年,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依据本校师资优势,又确定将书法、绘画项目作为学校特色,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继续规范花样跳绳、书法、绘画教学,并将其纳入校本课程,编写了《竞技体育123》、《花样跳绳》、《书法》和《绘画》等校本教材,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构建了监控评价体系。

区教委小教科在随机视导中,对学校的上述工作给予了肯定,提出了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的花样跳绳、书法、绘画教育逐步形成了特色。

2005 年,学校向教委提出了书面申请,提交了全面反映上述情况的主题报告、管理制度、标志性成果(证书和作品),邀请教委予以评价。

二、小教科与小教研联合到校视导

1. 全面了解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

(1)听取学校校长工作汇报。了解学校几年来发挥竞技体育、花样跳绳等传统项目优势的情况、取得的成绩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等,并针对师资保障、课程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课程质量保障措施等实质性问题,与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深入探讨。

(2)对干部、教师、学生进行随机访谈。对副校长、教务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等进行访谈,了解学校不同管理层在制度建设、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在师资培训方面的具体活动内容及效果;了解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设班级文化、改进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以及实施评价、展示、激励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对不同条件的家庭对学生的支持程度进行深入了解。

(3)查阅学校档案资料。如有关校本课程建设的师资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评价奖励制度;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及相应的检查评价记录,学校编印的校本教材等。

(4)验证标志性成果。观看了学校楼道、办公室、教室、展室内的师生优秀作品,验证了学校几年来师生的获奖证书等标志性成果。

总之,通过多种方式,全面获取了学校在发挥花样跳绳、书画特色,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信息。

2. 现场情况反馈

评价组成员对学校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从学生形成性作品的保存,学校建立作品评价、展示、交流机制,各班教室环境布置,寻求家长支持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完善的地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学校对此予以认同,力求进一步改进完善。

3. 认定通过,决定向全区展示成果

评审组经过合议,一致认为学校已形成办学特色,教学成果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益,决定通过“走进学校”的方式, 面向全区展示该校的成果,请学校拿出展示活动方案。

三、专家到校具体协商指导

1. 协商展示方案

学校提出如下想法:在校园内进行百人书画展示,时间可否在次年5 月;为突出校本课程特色,全方位展示校本课程成果,可否区别于已往观摩学科课的安排方式,在展示期间不再安排其他学科课;可否增加学生花样跳绳表演,并对每项展示进行讲解;在教学楼的楼道、办公室、教室安装100 个画框,展示师生作品。评审组对学校提出的申请予以肯定,对校本教材的修订以及展示活动的时间、方式、人数提出了建议,并达成共识。

2. 审定学校主题报告

学校提供了以《以书画教育为突破口,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舞台》为题的报告。评审组认为, 学校的竞技体育、花样跳绳、书法绘画都已纳入校本课程,为体现全面性,可将报告题目改为《开发艺体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品牌》。针对报告部分标题不清晰、内容有交叉等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重点阐述监督、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3. 巡视学校环境

巡视校园、楼道、班级、办公室环境,提出在环境布置上要有层次性:校园橱窗展示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开展相关培训活动的图片、学生的高水平作品,楼道内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各班利用室外展板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优秀作品,教室内展示栏每天展示更换学生的新作品;用师生书画作品布置办公室、专用教室,创造浓厚的书画氛围等。

评审组在此之后又多次走进学校,帮助学校完善筹备工作。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16―01

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纲要指导下,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特点,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而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本文试图就陇右文化与甘肃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关系作一探讨,希望能给我省广大中小学校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一、利用陇右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1. 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文化使生活在一定文化区域的个体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个体的独特精神面貌与内在气质。地方文化不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而且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重要影响。因此,立足陇右地方文化资源,开发陇右传统武术校本课程,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理性地建构地方精神与文化价值观,立足陇右文化资源开发地方校本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发现家乡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之情,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 形成我省基础教育的独特优势。目前我省许多中小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的一些学校普遍存在教材单一、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等情况。这些问题在近期内很难一下子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陇右文化资源。“陇右地域内的江、河、山、水等自然特色,体现着陇右地域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特色,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同时,我省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独具特色,立足陇右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又可以形成我省基础教育的独特优势。

3. 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任何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是针对所有学校、所有学生的共性教材,因而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中,教材是可以选择、可以补充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此方面,陇右文化资源无疑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广大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善于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紧扣课标,而不是紧扣教材,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来教育学生。

二、陇右地域文化转变为校本课程资源的策略

近年来,我省一些中小学校根据国家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开发了一些体育类校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就总体而言,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笔者以为,在立足陇右传统武术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可以分门别类地开发以下几类校本课程。

1. 陇右文学课程资源。陇右一带是传说中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诗经・秦风》中的《小戎》《无衣》《驷》《车邻》等,均描写秦人在陇右一带的活动;秦石鼓文,学界一般认为产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秦穆公时代的陇右地区,说明该地区是我国神话、诗歌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陇右地区名家辈出,秦嘉、赵壹、权德舆、王仁裕、李梦阳、胡缵宗都堪称中国文学的大家。如果我们系统整理、开发陇右书面文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可以帮助广大中小学生认识和了解陇右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陇右历史名人类课程资源。陇右地区孕育了灿烂的周秦汉唐文明,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通过对该地区地方文献、石刻碑志、史志著作、族谱家谱等进行系统整理,开发出历史名人类课程系列,探寻陇右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感受陇右地域悠久丰富而璀璨辉煌的历史篇章,认识这片神奇土地所孕育的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名人,从而激发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3. 陇右地理名胜课程资源。陇右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陇右人,留下了丰富的地理名胜和人文古迹。著名的大地湾史前艺术博物馆、嘉峪关长城、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在全国享有盛名。通过对甘肃省流传的伏羲文化、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早秦文化、石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开发和利用,开设陇右地理名胜课程系列,让我省中小学生了解陇右地理名胜的发展渊源,增进学生热爱陇右、建设陇右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