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课程的性质

美术课程的性质

时间:2024-03-05 16:3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课程的性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课程的性质

第1篇

【关键词】:浙美版 美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针对目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国家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各种教育方针及政策,以此来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现代美术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它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到美对生活以及人的发展具有的特殊贡献,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人类社会文明的丰富性,将美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保证[3]。

因此,笔者通过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浙美版美术教材,对美术课程改革以及美术教育的深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 义务教育下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展现状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来启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始美术新课程的实验。同时,教育部通过近几年的大规模调研积极对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在经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若干次修订和完善以后,教育部在2011年12月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段的划分以及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等方面没有改变,但是根据美术和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美术学科性质的认定以及使美术课程更加适应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多元和不平衡的现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另外,新的课程标准中精致化的处理了美术文本的结构和表述[1]。因此,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浙美版美术教材来说,教师在使用时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对学生的美术教育进行人文色彩的渗透,从而使浙美版美术教材的教学目标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相符合。

二、 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义务教育下的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更加注重的是美术的人文教育,因此可以从美术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两方面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方面,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课程能够在学生的美术鉴赏与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而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能够加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责任感。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中,以此来帮助学生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义务教学下的美术课程标准更加强化了美术教育的理念。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对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使他们的美术潜质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另外,一项重要教学理念的强化就是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美术课程是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 如何进行美术教育改革

面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结合浙美版美术教材的使用要对美术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 改变教学理念

面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是引导教师进行美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思想保证和行动基础[2]。

2、 进行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育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美术课堂更加活跃。美术学习注重视觉的感受,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和作品的欣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3、 加强美术的实践活动,将美术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联系

美术实践课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意义。例如,在浙美版美术教材中,对《自行车的故事》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构造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自行车的绘画或者利用材料进行自行车模型的制作,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教师要对义务教育下的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与研究,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推动美术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齐龙腾《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期刊论文】教育实践与研究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性质 三维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 亮点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相比较200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课标用“修订”一词为自己定位,从总体思路和架构上来说,新版课标与2001年版仍然以一贯之。2001年启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至此为美术学科本体进行明确定性,将美术学科提到与其他人文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相比之下,2011版美术课标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视觉”一词的提出,既凸显了美术学科本体的优势,“观看提供了一种其他感觉不能提供的确定性”,又“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课程标准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却是课程设置和实施、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寸土寸金的基础教育课程中,以“人文性”为美术学科定性稍显力道不够,也使美术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相比时边界特征稍显模糊,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视觉性”使得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有了依托和载体,义务教育美术课标用“视觉性”为美术学科定性,不仅明确了美术学科本体的特质,而且意味着美术学科在义务教育中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对图像资源、人际交往解码能力的义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像语言进行表达。

“视觉性”不仅反映了美术学科本体的特质,更体现着现代社会的课程原则观,近代西方美术教育课程原则观一直在儿童中心、学科中心、社会中心之间摇摆,西方的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不是指向一极的,而是综合化的,于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DBAE美术教育理论,从此美术教育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便一发不可收拾,21世纪初西方美术教育又增加了视觉文化教育,不仅使西方美术教育目的进一步摆脱了极端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了跨学科整合,摆脱了美术学科专指造型艺术一域的狭隘观。我国的视觉文化教育尚未大规模开展落实,但在新版的美术课标多次提到“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和创造”、“视觉性”、“图像传达和交流”以及“视觉文化意识”,美术课程不再是仅仅画一幅画、做一个手工和画得像不像,做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与整个文化、世界、思维和表达都有关,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另外“视觉”一词也极大地扩充了“美术”的内涵,提升了“设计・工艺”在美术学习模块中的重要性,也把美术课程的触角延伸到了主流之外的民间美术、乡土资源中去。

二、亮点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

2011版美术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在我国“有效教学”理念是与2001年全国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钟启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对“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进行了深入解读,主要从提高教学效益出发,围绕学生的进步、教学的可测量化、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学活动的具体进程等方面探讨了有效教学。针对“有效教学”的涵义,国内学者多围绕“有效”这一泛化、模糊的概念做出了不同解读,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钟启泉、程红为代表的从关注个人、社会对教育需求到教育目标到教学实践这一维度来考量“有效教学”,另一类是以龙宝新为代表的从教学理想到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到具体教学形态来阐释“有效教学”,第三类则是从教师教学行为这一维度来探讨,认为“有效教学”,基本上等同于合理的教学决策,旨在“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学会教学》)“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成为自主思考者,发展对学科整体性的理解,并提出寻找重要问题的答案”。而第三类则是截取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这一剖面,从教师教学决策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一直线关系中阐释有效教学。

目前针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针对具体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较少,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教学实践层面问题的初衷。有效教学不仅是把“美术变成一个动词”,把课堂这个场子搞热,它还涉及逻辑严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师生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

新课标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既凸显了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育理念,也是有效教学策略的体现,课标第三部分分学段设置课程内容中也多次提到“游戏”、“体验”、“乐趣”、“装饰”、“美化”一系列关键词,美术学科要与其他学科拉开距离,凸显美术感觉化、情感化,强调愉悦性,“愉悦性”既体现在第一、二学段的美术课教学建议多与游戏结合,也体现在第三、四学段的美术课教学建议更多体现出跨学科探究。2011版课标不是矫枉过正地把美术教育转向完全“以儿童为中心”的另一极,教师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呼声一片,或者是不考虑所教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一味迎合学生爱好,任其自我发展,而是既有“愉悦性”的基调,又有“有效教学”的规约。

第3篇

关键词:教育人文性;美术课程;人文精神

教育人文性的其精神实质或核心就是要求在教育中彰现和宏扬一种人文精神:就是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进行人性化的观照、理解与尊重,充分体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实现和人与环境(自然的、社会的等)和谐共生的价值祈求。

美术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德国大学某一校长曾讲:“自然科学是时代的列车,而人文科学是时代列车的司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人的道德、价值、愿望、情感、智慧等人文特征都可以美术语言体现出来,黑格尔将美术尊为各民族最早的老师。

关于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2001年7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就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7月,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也指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出旧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的层面上来。新教材努力以全新的面貌重构美术教科书的体系和美术的知识结构,体现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

具有了人文性的新课程将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美术课堂教学可以从“人文”角度进行发散,自然地与语言、道德、伦理、技术等内容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生存态度等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对各种人文学科中蕴藏着的美的因素进行挖掘提炼,并以美术学科的直观形式展示出来。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体现人文性,根据笔者自己的实践,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和保护学生个性和创造性

在教育活动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标准化的控制上。我国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着统一性和标准化。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把一种设计好的标准的人的形象及其社会职能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发展是按照社会要求预先设计好、计划好和预定好的。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创造、发展都进行控制。美国的艾斯纳在课程教学领域提出表象性目标,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

笔者曾参加观摩一堂初中《剪纸》公开课,这位教师的课循序渐进、结构合理、步骤清晰,她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且结合音乐一展歌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令听课的同行赞叹不已。最后在课堂练习中她让学生们按个人喜好选择黑板上的某一“动物”剪纸进行练习,以熟悉剪纸的步骤和技法,十分钟后教师开始点评作业,剪得好的自然不少,这时教师拿起一学生的作品给大家看,他剪的是一个“青蛙”,学生们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原来他的这个“青蛙”把嘴给剪大了一点,教师指出其中的不足。课后有专家提出疑问:“我们为什么不允许有大嘴巴或大眼睛的‘青蛙’呢?从保护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当时这位教师如果对学生们说,这位同学剪的不错,真是与众不同,你们看他进行了创新,剪了个大嘴‘青蛙’!那给这位学生带来的影响可能就又不同了。”实践证明:“那些独立性强、富有审美个性的学生其想法往往与众不同,其做法也常奇怪独特,因而往往也最具有美术的独创能力……”

二、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才创造表现,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方法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可以发挥美术课程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例如,中国画讲究“意境”、“情景交融”,七年级《诗情画意》这课,在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我感觉,我再进一步简要分析画面的形式技法特点,学生再联想诗的意境,画面大面积的空白中间画一叶扁舟,一老翁垂钓江中,几笔淡淡水纹。画面空旷、寂寥、幽冷萧条的气氛被渲染到极点。画面大片的空白给观点以丰富的联想,创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诗的意境。这种情感是作者的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情景、意趣、意境结合而成的。作者只有借助生活的事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再经艺术加工创造出成功的艺术形象,才能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中让他们懂得中国画“意境”的重要性。生活既是艺术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源泉。我们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方法,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与广泛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是情感教育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三、重视文化情境的创设

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文化情境的创设,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设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例如,吕德的著名浮雕《马赛曲》,是巴黎雄师凯旋门上的杰作,是表现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侵略斗争中,法国马赛港的一支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战斗的历史事件。由于这支义勇军是高唱着一首斗志昂扬的军歌雄赳赳地开赴巴黎的。巴黎市民称这首军歌为“马赛曲”。整个浮雕结构严谨统一,上层是象征法国和民主自由的自由女神,下层是突出男女老少、万众一心奋起保卫祖国的各阶层人民。它充分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

美术学习中,我们不但要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时候以及作品诞生的过程,还要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

四、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

学科间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例如,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七年级《板报设计》一课中要求学生了解板报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字体设计、版面编排的基本方法。但是板报的主题的选择、板报各版块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等,都牵涉到语文方面。还有在版面的编排上,不光是要注意图片的主次、大小、疏密关系,还有图片和文字内容的关系做好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五、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人文美术教学过程中折射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包括教师的世界观、认识论、文化底蕴以及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人文素质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而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因此,美术教师在完美术的教学任务时,都要有较深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都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它不仅包括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知识,还包括对个人、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等。当然,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是靠自身自觉的修理、领悟和内化,将一般人文知识内化到人文美术专业知识中从而使人文美术教学的课题充满人文精神,使学生感到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美。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了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这个社会将出现更多拥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将会构筑起无数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说明[M].

[5]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

第4篇

(一)乡土美术的性质

美术作为艺术类型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乡土美术是在地域性族群中传承了悠久历史的美术文化现象或者是实物载体,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活动的产物,因其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义。主要的乡土美术实物载体包括保留和蕴藏完好的族群绘画、工艺、建筑、雕塑、面塑、面具、剪纸、刺绣印染、木版画以及皮影等。受地域性和种群差异影响,乡土美术特点呈现出明显的零散性。

(二)乡土美术的发展“乡土美术”

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易英认为,乡土美术的真正起点应以1980年陈丹青《组画》和罗中立《父亲》的展出为标志,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和现象,与其他艺术及文化形式参与了中国社会的文艺变迁和变革。作为思潮的“乡土美术”与“都市美术”相对应产生。虽然乡土美术的概念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它作为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造活动的产物,是具有本土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将美术学科从技能学科提升到具有人文性质的独立学科,拓展了美术学科的内容和范畴,为美术适应现代化教育增添新元素,必然要求知识积累的多样化,而知识积累的多样化主要是通过美术学科结构合理化来体现的。乡土美术作为具有典型人文学科特征的美术内容,是构建美术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首先,民间美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艺术来源于民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格言,艺术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发展基础是漫长的社会生活变迁,根植于中国深远历史民俗文化变迁中,原生艺术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创造出使用价值和审美功能并存的现代美术形式。美术教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联系。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乡土美术在不断被重构中,也有了与20世纪80年代全然不同的文化含义。总之,乡土美术的发展是顺应现代美术的发展,对于美术作品的创作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纸笔工具。

二、乡土美术教育的兴起

“生活即教育”。丰富多样的生活为各项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美术教育形式自此开始有了与传统师徒传授制不同的学校美术教育。自我国美术教育产生以来,美术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和要求都是由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也就是说,学校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大纲都是按照统一的美术教育标准制定的。乡土美术教育最早在美术教育中的形态是手工,就是手工艺、民间工艺,也是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第一个乡土美术内容。自此以后,地方学校就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也逐渐成为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乡土美术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具有一定的认同感,让学生自觉产生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加强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抢救;通过乡土美术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也能让乡土美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乡土美术走出乡村、进入市场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能促进乡土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能提高乡土美术创作者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乡土美术教育的兴起,是乡土文化发展的开始。

三、乡土美术课程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美术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合适的素材,在原有美术教育基础上,其教育价值逐渐得以凸显,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丰富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任务。乡土美术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到美术教育中,对丰富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学生美术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成就现代美术教育的一道风景线。乡土美术课程出现在现代美术教学中,除了丰富现代美术教学之外,还为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源。从客观的现象来看,无论是学习美术还是学术性的知识,学生对西方的、现代的、新潮的东西学习速度比较快,需要的时间也比较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非常的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要重新回归与传统文化中。尤其对于美术艺术而言,更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等,都需要充分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是深入民族的文化,越能在国际中体现其价值。而乡土美术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乡土美术课程出现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价值。

(一)乡土美术课程可以丰富地方院校美术教学资源

乡土美术包括的内容丰富多彩,将乡土美术引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让传统美术教学变得精彩纷呈。举例而言,将皮影、剪纸以及雕刻等乡土美术艺术代入到美术教学课堂中,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美术课堂中以绘画为中心的美术教学内容,打破固有的美术课程标准,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现代美术,增加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使得美术教学氛围变得浓厚,培养学生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或者在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里,教师带队让学生以写生的方式去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亲身体验乡土美术文化,感悟独有的民族艺术内涵,增加学生学习现代美术的乐趣,为地方院校普及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也能有力地推动地方乡土美术教育发展。

(二)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纳斯说:“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和教育的总目的相一致,而且具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美术教育是美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鉴赏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综合化和多样化,将乡土美术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中,让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促进美术学科的发展,并源源不断地发展出更具有特色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内容有所差异的是乡土美术所选取的素材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而这些常见的生活元素也都体现了当地独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点,可以通过这些原色传播现代美术思想,让原有的美术技能技巧更得以精进。通过乡土美术课程的学习,对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艺术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乡土美术课程有利于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审

美观念美术课程是发展的课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捕捉灵感与创作激情的艺术课程,融合社会和自然环境特色为一体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正视精神文化形成,并持续从群体劳动中源源不断地改进精神文化,不断地创新,让乡土美术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例如,著名的绘画大师毕加索正是受到非洲当地黑人的原始艺术的启发,才成功创立了“立体派”绘画。通过此例,可以明显看出民间劳作对美术内容发展的影响,美术理念的创新发展与民间艺术密不可分。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入乡土美术课程,有助于学生突破美术思维局限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美术束缚,以变形、夸张的形式塑造更多的美术形象,创造出新时期美术之美,多个角度展现现代美术的魅力。对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美术之美的展示表达情感,在作品中蕴含情感,借作品传递情感,让美术成为展现其情感的重要方法。

(四)乡土美术课程是顺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学相对来说,启发性与灵活性比较强,乡土美术课程正是符合这一教育标准,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现代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美术教育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的责任,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知识教育,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等典型表现添加进教材中,是顺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乡土美术经过历史积淀,门类和内涵已经十分丰富。按照其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乡土美术课程分类,可以让学生在课程领域中,亲身体验到乡土美术内涵,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底蕴,让每个美术专业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更深更广。再加上现代美术教育要求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综合化,乡土美术课程正是符合这一教育标准,将乡土美术课程加入到美术教育中,有利于美术改革重点的推广和普及,让美术课程设置达到美术教育的目标,顺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乡土美术课程可以充实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一理念,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设计人类生活各个层次面的综合性学科,乡土美术课程体现了极强的人文学科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宗教情感和哲学思考,因此将其作为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是适应学校美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在经济信息时代下,重拾乡土文化,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在乡土美术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气息和特色文化,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进步。

四、针对乡土美术课程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选用合适的乡土美术教材

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实践课程中,要应用相应的教材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用的乡土美术教材上要多加注意。最好选择能够为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教材,其中,不仅要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还要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所选教材必须适应时代需求、适合本土需要以及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关于教材的内容,在选择时至少要包括:当地书画名家、民间工艺大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乡土艺术作品(剪纸、农民画、启东版画等);综合类艺术作品欣赏(民居、园林、书法篆刻、摄影等)。另外,所选的教材中,其编排以单元式、单课式和单元、单课组合式为主,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更加灵活地进行。此外,所选教材内容应该涉及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经济等多方面,以此有利于从情感、价值观、审美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灵活选用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

乡土美术课程属于美术学科,但同时它需要与其他学科结合、与社会现实结合,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体验、理解乡土美术。教师在讲授乡土美术课中要开拓思路,利用乡土自然资源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活动。同时,注重设计教学方案,以主题单元教学的方式或整合内容,让学生一步一步、稳步扎实地学习乡土文化和美术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互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纠正教学中的错误。

(三)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乡土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是通过教学评价来体现的。由于单一的评价,致使学生的作品大多没有突破性,更展现不出自己的特色。仿效、临摹、抄袭作品,让乡土美术课程的继续进行变得更加艰难。一直以来,透过作品进行评价,是乡土美术课程的主要评价模式。但是这种评价模式带来的弊端,影响深远。为了改善这种形式主义的局面,应该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针对一些泥塑、蓝印花布、编织等乡土民间美术,学生一时之间难以做成作品供教师判断优劣。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最好的做法是将课程评价一分为二,第一,以单元式结构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创作作品,再对作品进行评价。作品评价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选取平均分值。第二,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具体而言,包括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并对此一一打分。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的美术媒材,加强对乡土美术的重视,整理出其中可用于教学的有效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还能通过对学生民族文化艺术普及,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入乡土美术课程后,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让学生通过乡土美术课程的学习,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深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在艺术与美的追求中,重塑艺术鉴赏标准和美术审美观念,为我国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砖添瓦。

作者:林博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祥.论民间美术课程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意义[J].品牌,2015(4):264.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新课程 基本教学理念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及参与意识与能力,培养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

一、新课程对高中美术的定义

美术新课标把美术课程的性质定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视觉性。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就是美术本质的特征。无论是什么样的美术作品,都必须具有视觉形象。

(一)实践性。在美术课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动手画和制作,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感受,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美术学习活动。没有反复的美术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增强。

(二)人文性。人文性的提出使美术课程的文化含量大大增加,第一次把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列为美术课程的目标,使许多人认识到美术不单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某设计师给教堂设计了拱券式的屋顶,因为跨度大,遭到了教会势力的反对。他的设计是建立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之上,因而信心十足。他顶住了教会势力的恐吓,终于使工程胜利完工。全城的百姓都倾城而出,前来广场祝贺。我们不能只看到建筑的巍峨,更要看到这是市民阶层的觉醒和教会势力的衰败,这就是当时人文主义者们的胜利。

(三)愉悦性。这是一些美术家对美术课程的希望,他们希望美术学习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课程的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了这些性质,我们对美术课程有了一个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它会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有更多追求。

二、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

现在,高中美术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增加的“面向全体学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特点。这说明,美术课程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是为了培养少数人。所以,我们所教的内容应是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利于他们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

什么是美术素养?就是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之后,视觉能力大大提升。视觉读写能力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视觉识读能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的是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特别是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和人文性的魅力。在美术课上如果过多使用唱歌、猜谜语、表演等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们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在美术学科本身魅力基础上的。这有待教师对美术教材的挖掘,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这是美术课程总体的价值观,希望它能为教师的备课提供新的思路。

三、新课标对学习领域内容的调整

这些领域都采用了一个同样格式:一是目标,二是学习活动建议,三是评价要点。在评价要点里,采用量化评价。如让学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知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及作品的寓意。在欣赏与评述中,把原来的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改为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在新课标中,对自然的欣赏,是欣赏课的薄弱环节。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应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自然美内容。对美术现象,教师应当多关心社会生活,从中发现和积累鲜活的美术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一是在欣赏自然风光时,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如天空、树木、花朵、平原、云,甚至远方的村庄、栖息在湿地上的鸟类。二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要调动多感官,不仅依赖眼睛,有时还要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三是美术作品是静止的,但是自然风光是处在动态之中的:它有四季的变化,有每天的朝夕,有气候变化。

四、新课标对评价机制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评价不仅是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也能帮助教师改进工作。突出不只是看美术作业,还要看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座谈。二是评价的结果是:分数、评语、评语与等级结合。三是 对美术作业:创作构思、表现方式、技能。

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没有积极的实践,固守几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例如只会打分),不会给美术教学带来新鲜血液。

现在,许多教师还是对作业评价感兴趣,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不够。他们在评价改革中步履艰难,认识还停留在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上,没有认识到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与人合作、参与程度,甚至在其他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没有认识到评价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当然也包括评价的改革。

五、建议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关注。面向全体学生, 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形成创意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运用影像、游戏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等。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真正体现美术课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不断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

第6篇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单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美术以( )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和(),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2.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

3.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4.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三个维度设定。

5.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和( )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6.改变过分强调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美术学习活动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文理学科的学习方式。( )

2.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

3.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4.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5.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 )

6.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7.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更多的调动学生的情趣性行为。()

8.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的第四个学段是(5—6)年级()

9.美术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

10.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是( )

A.设计、应用 B.欣赏、评述C.综合、探索

2.美术课程总目标按以下哪几个维度设定( )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

3.《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的不同程度

A.过程性目标 B.知识技能目标C.学习活动

4.美术课程基本理念包括:()

①面对全体学生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③关注文化与生活④注重创新精神

A.①②③④B.②④ C.②③④

5.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哪两类:( )

A.设计和运用B.创作和欣赏C.造型和表现

6.美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

A.分目标 B.子目标 C.情感目标

7.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活动包括造型和( )

A.评价B.表现C.目标

8.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是重视教学过程和( )的改革。

A.教学研究 B.教学大纲C.教学方法

9.美术课程基本理念包括:( )

①面对全体学生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关注文化与生活 ④注重创新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④C.②③④

10.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 )课程。

A.重要 B.主要C.基础

11.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是( )

A.促进学生发展B.促进教师发展 C.选拔人才

12.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开课要求是( )

A.必修科目B.选修科目C.由地方规定D.学校自行确定

13.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 )

A.家庭资源 B.网络资源 C.人际资源

14.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是()

A.兴趣 B.技法C.重视

15.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几个学段?( )

A.2B.3 C.4

16.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 )课程。

A.重要 B.主要C.基础

17.新课程标准是的制定部门是( )。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教育部

18.新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定性为什么学科?( )

A.文化性B.选修科目 C.由地方规定

19.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什么的主要途径?( )

A.艺术教育B.技能教育 C.美育

20.()是对美术学习效果的价值判断。

A.学生作业B.课堂效果 C.学习评价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繁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可塑性 D.选择性

2.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 )

A.情感 B.态度 C.价值观 D.能力

3.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过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B.课程的综合性不足

C.课程的多样性不足 D.加强技能训练

4.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 )

A.提高学生的能力 B.加强学科知识C.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5.美术课程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导向性B.科学性C.整体性D.可操作性

6.新课标美术课程性质具有()

A.视觉性 B.实践性 C.人文性

7.“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成为目的,突出()A.应用性 B.审美性C.趣味性

8.美术新课标的学习领域分别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A.目标 B.学习活动建议 C.评价要点

9.“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哪些连接点()

A.美术各门类 B.美术与其他学科 C.美术与现实社会

10.下列各建议中哪些是属于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 )

A.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B.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C.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美术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是什么?

2.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课程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 视觉形象情感态度审美趣味2. 创新能力审美品位3.创造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设计.应用”“综合.探索 ”6.甄别与选拔

二、判断题

√× √ √× √ √×√ √

三、单项选择题

CCBABABCAC

四、多项选择题

1.ABD2.ABCD3.BC4.AC 5.ABCD6.ABC 7.ABC8.ABC 9.ABC 10.ABC

五、简答题

1.答:一是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美术教材;

二是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三是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四是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2.答:一是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二是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三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第7篇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师生之间的联系受到所处场域的影响,最终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成效造成影响。近年来,我国学界开始运用场域、资本和惯习等场域理论分析评价当下教育教学活动,思考其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场域逻辑改进课程教学活动。作为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美术课程教学活动在学生审美水平提升和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得到保障。由南楠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8年1月出版的《高校美术教育理论与发展研究》一书,阐述了高校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如何发展美术教育,本书对我国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改革进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高校美术教育理论与发展研究》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下分若干小节。第一章节主要概述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分类、性质、特点、目的和意义等方面。第二章节探讨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第三章节着重介绍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方法,包括教学特点、原则和模式、教学组织和评价等。第四章节研究了高校美术教学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并探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第五章剖析了当下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第六章思考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影响因素。第七章内容为当代美术作品赏析,包括中外美术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和民间美术作品。

场域理论是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布迪厄认为,人的社会实践在社会这个场域的合作、竞争中进行。场域是没有边界的,是一个充满着关系的虚拟空间。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活动处于多维场域之下:一是当代科技场域。科学技术发展使信息化教学应用越发普遍,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处于该场域下需要促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进程适应当代科技背景。二是多元文化场域。我国与国外交流越发密切,国外文化与我国文化碰撞也更为激烈,我国教育在此背景下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多学科的方向发展,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在此场域下应当融入多元文化和采取多学科视角。此外,高校美术课程教学还处于市场经济场域、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等场域中,并且在不同特征场域下,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有着特定的发展趋势。场域理论作为一种专注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性的成熟理论,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具有一定先进性和科学性。对于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来说,场域理论应用一方面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拓展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结合本书相关内容和既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场域视角下,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三个路径展开实施:

第一,深入时代场域,重视时代环境和文化内容。我国与国外各方面碰撞日益剧烈,我国高校美术课程教学需要认识到国际交流现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我国教育特色。例如,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碰撞,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有利于应对世界文化渗透与侵蚀,在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碰撞时站稳文化脚跟。

第二,要构建互动场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教学。探究高校美术课程的互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等内在的转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情境,善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和教师点拨思路等方式讨论交流,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积极探究美术知识及美术前沿动态。

第三,要强调实践场域,以知识转化为目标开展考评。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单纯获得绘画方面的知识或技巧,而是要让学生能运用接收到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院校和美术教师应当组织各种实践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内涵,比如举办美术竞赛和社区义务绘画展等,此外还可融入双创教育思想,促使学生将教学活动与职业生涯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场域理论对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价值,也是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高校美术教育理论与发展研究》一书系统探讨了高校美术教育实施的方法,内容全面,理论分析与实证探究兼顾,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作者:南楠

第8篇

1 把握学科特征――与德并存

新的课程标准把美术课程分成4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每个领域都有与美术文化的结合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有机渗透,才能使美术文化教育如润物的细雨,浸入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文化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与其他教学因素一道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显性的教学目标与无形的文化浸润融为一体,才是真正完美的课堂教学。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做出明确的界定,并指出美术课具有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价值。这一新的课改精神对美术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一范畴的统摄下,美术课具有了文化课的特性,和其他学科一样,美术课承担起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责任,并且发挥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相应的是,美术教学的人文色彩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展,美术文化的涵养将成为更高的教学目标。在这种背景下,美术教学将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也由侧重于技能技巧培养转变为训练与涵养并重。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其次,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需要通过直觉、顿悟、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第三,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又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第四,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会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2 确立教学主体观――与生

共舞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流互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优化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把握两点。1)知生心,激真情。要求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所想、所愿,面对全体学生开展教学,采用调查、交流、讨论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的活动形式,自由选择艺术表现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2)抒胸臆,映童真。如何使课堂教学呈现智慧的碰撞?首先让学生心动,进而进行感悟。课堂教学的游戏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使学生身心愉悦,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为追求快乐而动心思、想办法,在追求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学生有了自我表达的情感,才能表现出创作的积极性,运用自己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大胆表现,直抒胸臆,映现童真。

3 树立教学本源观――与美

交融

3.1 寻找美术的根

美根植于生活,生活中的高楼大厦、茅屋低下,花红柳绿、小草野花,亲人呵护……都是学生难以忘怀的,画起来直抒胸臆,色彩斑斓。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

3.2 激发生活的情

美术的情感发源于生活。学生体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到生活的美丑现象,这种审美情感和态度有助于他们表现独特的审美个性。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生活情感、态度来代替学生,更不能压抑、排斥学生的生活情感,应充分调动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3.3 追求生活的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的各种变化,引发对生活的各种思考,充分调到自身潜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追求生活的美。

4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时俱进

4.1 尊重人

必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要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身心条件、认识水平、思维程度、情感态度等先决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从不同层面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只有尊重人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4.2 发展人

一是在参与中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以个人或集体活动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参与信息交流,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二是在创造中发展。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三是在评价中发展。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3 完善人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美术教师;优秀

中图分类号:G613.6

不少人认为,美术教师不就是教学生画点画、传授点绘画的技法吗?新课程强调人文性质,改变了人们深根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并确定了美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历史把我们推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浪尖上,我们该怎么办呢?从2000年11月在重庆听了候令老师的随堂美术课之后,我就在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的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呢?以下是几年来我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些认识体会和实践,说出来供广大美术教师共同研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适应现代美术教育。

首先是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了解标准的基本理念: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了解标准的性质和价值: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了解了新课程的性质和价值、理念,把新课标准中新的理念吃透,使我真真明确了美术教育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为美术家,而是成为一个有基本美术素养的有健全人格的人。对基础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了清醒的认识以后,教学实践就非常重要的。对新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加以吸收,充实自己的脑子。

(二)学习先进的经验,在不断的中实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欣赏课一直是初中美术课的难点。尤其是经典优秀美术巨作的欣赏教学,由于年代和理念的差异性,学生很难理解且不容易产生兴趣,往往使教学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成为简单的看图说话,根本领略不到其中无尽的人文内涵。怎么才能让学生对欣赏课不产生厌倦情绪呢?根据美国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欣赏的程序,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以"简单描述、美学分析、查阅资料、价值判断"为线索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讨,寻找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把以前死气层层的美术课上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在愉悦中体会到美术作品的震撼力和浓郁的人文精神。

(三)把"微笑"带进课堂,创造和谐愉快的气氛。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熟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教师和颜悦色,把"微笑"带进课堂,学生会感到亲切、愉快、理解和友谊,从而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这个老师,爱这门课的热情,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新世纪美术教学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它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创作激情在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上湘版7年级上册教材《向日葵》一课,为了让学生认识各种色相能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不同色彩给人不同的感觉。我就利用PhotoShop7.0调节一幅山水摄影作品的色差、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由于色相的不同,使学生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变化,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枯燥色彩知识,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它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功效的良好教学手段。

(五)重视导课艺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美术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美术课的创设情境对导课非常重要,教师一般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或环境作为导入的素材,使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讲人美版8年级上册《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一课时,我就出示了重庆解放碑新旧对照的图片,由于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在要求他们观察和对比时,他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马上就把注意力集中了起来。这样的导入使这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美术学院学习的东西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在这几年中我做到:每天练一个小时的毛笔字,每周画一张画,每年订两本美术教学方面的杂志。每年都要看一遍《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有时间也看看文学名著,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努力学习计算机技术,对PhotoShop7.0、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了比较熟念的掌握,为做好美术课件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七)随时积累美术素材,开阔学生视野

第10篇

笔者就自己学习新课标的一点感悟和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学习理解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基本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主的要途径,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程能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生活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更加独特。

(二)、基本理念

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识物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物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4、培养创新精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二、吃透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引领课堂教学改革。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目的。

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目标分别是:

(一)造型・表现:有意图地运用形、色、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案例:在教学八年级《装点我的居室》一单元时,教师先出示花鸟画作品,然后演示花鸟画的用笔用墨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用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用墨法:浓墨、破墨、积墨等,从中选择比较满意的作品陈设于室内,为居室的装饰锦上添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设计・应用: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 、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体特征,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案例:结合假期中的“三小制作”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对学生进行设计应用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如纸盒动物造型、瓦楞纸动物造型、一笔画线材人物、快餐盒造型、蛋壳人造型、泥塑造型、折纸造型等个个栩栩如生,设计新颖。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纸盒、旧电线等收集起来,做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让这些旧材料变废为宝,为美化环境做出了贡献。

(三)欣赏评述: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案例:利用节假日,对产生于我国民间美术进行欣赏、评述。我国的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形态丰富多样,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具、材料、和形态的不同,常见的民间美术种类有木版年画、剪纸、玩具、石雕、泥塑、面塑、皮影、刺绣、染织等。根据不同的实际,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在春节可安排学生编织“中国节”,在端午节可让他们缝织“香包”,在教师节制作贺卡。浓郁了节日氛围,丰富了美术底蕴。

(四)综合・探究: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08-01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应该说,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

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而这,与我对美术课美术教师的期望正好吻合。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思考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化妆晚会》这一课里,教具收集大量图片,制作不同形式衣服及配饰达到化妆晚会的效果。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播放了一段Flash音乐欣赏,在学生自主表现的时我准备了典雅和温柔的歌和一些具有活力的歌曲,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气氛里自主表现不同的化妆效果。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思考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而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

思考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课程标准是新的,儿童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确实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学科技法学习

美术技能一直是美术教学受关注的话题,最终大家一致认识美术教学应该是兼顾美术技能传授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门人文性质的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们总有许多疑惑或偏差。下面我就美术技能的价值和学生个性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专门化美术技法在美术历史中的社会价值以及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影响

纵观美术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技法的传承发展与变革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美术活动均属于一定阶层人士的文化活动,是服务于统治阶层的。如秦时期的“黄门画者”、魏时期的“御用画家”。西方也同样如此,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同样受雇于宫廷。这种隶属地位,使画家的绘画从创作题材到体裁、技法都要依靠统治者的好恶来选择。崇尚技法的传统美术教育,其实是一种职业性训练式教育,这种以社会为本的教育,首先意味着艺术家要牺牲作为人的个体自由精神的追求,给许多艺术家的独创性带来危害。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产生了“肯定个人价值”的观念使美术教育出现重大变革。如德国的包豪斯,我国的康有为提倡的“反摹古弃形”以及徐悲鸿的反叛唯摹仿技法为上的教育方式。这些观念直到现在都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技法作为体现美术学科知识价值的重要内容确定了它在学科中的重要性,使原本以体验性的美术技法变成一种固化知识,以一种规定的程序和一种固定的模式进行训练,使教师不得不就学生能力而不顾,加速对学生的填鸭式的灌注。于是一种感性和精神的学习活动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生气的简单训化。把“像与不像”作为美术学习的唯一标准。也使我们使用的教材一度时期内容僵化,教学与评价片面。

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美术中的技法教学?又如何处理技法教学与孩子个性培养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这一理论表明美术教育是建立在美术学科基础上以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或获取教育与效果为目的的教育门类,美术技能作为美术学科的基础确定了美术教育不是其它教育。同时,任何一门学科教育都应传授该学科的知识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学生身心素质的相应变化。因此,美术教学不可能离开美术技能而进行所谓美术教育,过分舍弃美术技能的美术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

正确对待美术技能教育,关键在于确立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这一性质决定了“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特殊贡献。”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人文教育。《标准》中美术课程的价值之一:“要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首先,创设情多样化教学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成为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将美的形象展示给学生,去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不足,创造美育情境氛围,使学生感受美。实地参观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知识、扩大视野,使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如参观书画摄影展、作业观摩展、参观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生命教育。练习法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的目的。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演示法可以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讲授法可以使学生透过教师清晰、准确、精炼、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