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5 16:3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艺术的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教育对学科的综合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历史本身就蕴含有极丰富的美学元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具有浑然天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和人文素质也成为中专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专历史教学;文学艺术教育;渗透策略
中专历史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增长历史见闻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让学生从历史中体会美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再加上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古典艺术内涵,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好文学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艺术文化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但在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难点,要想历史教学达到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同步发展,就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难点
1.历史教学中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
历史教学中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是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重要难点。在传统的中专历史教学中,课程要求及安排均以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重要意义为主,不曾要求过掌握其中蕴藏的文化知识,因此中专历史教学养成了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的习惯,这些习惯的长期使然致使中专院校和学生也忽视了历史课程中文学艺术的教育重要程度,因此在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过程中,必将遭到学生的心理抵触。
2.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资源、教师素质难以满足文学艺术
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的难点还包括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资源、教师素质难以满足文学艺术。由于长期对历史课程中文学艺术教育的忽视,现有的中专历史教学资源均以普通教育为主,甚少配置对于文学艺术的解析和欣赏书籍及其他资源,再加上教师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也以普通课程要求为主,其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也满足“为学生讲授历史文化及古典艺术”的要求,这对文学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也造成了阻碍。
3.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所致的渗透问题
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也对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带来了问题。文学艺术本身具有知识丰富、头绪繁多、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了文学艺术的学习必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课时和教学详细程度难以达到文学艺术的学习要求,这也给文学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带来了难度。
二、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策略探索
1.加强情感价值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用生命铸成的,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文化艺术气息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课程中蕴含的文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价值培养和对文学艺术的深入了解。例如,在学习《民国时期的新疆》时,老师可以利用《义勇军进行曲》《命运交响曲》等文学艺术作品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渴望情怀和对于民族统一和谐的仰慕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
2.培养正确审美价值,树立学生的高尚审美观
艺术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让学生能够在历史教学中体会文学艺术的价值,提高学生懂美、认识美的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树立学生的高尚审美观,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到历史课程中的文学艺术之美。例如,在学习《清代新疆》时,教师可以利用《》《圆明园》等纪录片让学生体会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以及中国古典艺术的魅力,加强历史教学中对文学艺术教育的渗透。
3.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也是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策略。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利用文学内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例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的西域》时,可以通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情怀可以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文人正直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在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中专生的文学艺术教育时长和效果,有利于提高中专生文学艺术素养,但在渗透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历史教学中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资源和教师素质难以满足文学艺术、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所致的渗透问题等难点,教师可以从“加强情感价值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正确审美价值”“树立学生的高尚审美”“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等方面下手,逐渐在历史教育中达到文学艺术渗透教育的目的。
作者:方兴海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教师教学艺术现状
(一)教学艺术认识偏差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等,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不同的人对教学艺术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的偏差必然影响正确教学艺术的形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教学艺术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来自灵魂的美。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单纯的教学技巧当作教学艺术,这是不全面的。技巧本身只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单纯或刻意讲求教学技巧而冲淡教学内容就是哗众取宠,是本末倒置,这样的“技巧”本身和“艺术”无关。
(二)教学理念及实践偏差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是教学艺术和教学实践的方向。在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产生教学艺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受到了影响,甚至出现偏差。教学理念的偏差导致教学关注点的偏差,会偏离教育目的,也就无从谈教学艺术。
(三)学科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依赖于教师的个人学科知识储备。教师“授业解惑”的职能决定了教师不但必须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离不开对学科知识的深厚积淀。在知识讲授中,讲解怎样总结归纳,才更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怎样的问题设置才更有效、更高效,都需要教师有足够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
(四)教学基本功欠缺
教学艺术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展现,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是体现教学艺术审美性的基础。普通话、“三笔字”、好口才、好方法等教学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小觑,它可以给学生带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启迪智慧,使学生得以美的熏陶和享受。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好些老师对多媒体的作用认识偏颇,课堂充满了“现代”气息,学生眼球被知识以外的“炫美”吸引,大脑被“纷杂的信息”填充,课堂教学活动被一种浮华掩盖,毫无艺术可言。
二、教师教学艺术探究
(一)教师教学艺术的内涵
在目前课改背景下,大力倡导以生为本、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教学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类型的独特之处在于教学艺术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要求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分三个层次:经验性教学――科学性教学――艺术性教学。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高度辩证统一的。首先,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次,客观世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秩序或规律:精确的、严格的秩序和混沌的、奔放的秩序,需要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去把握这个世界,这就是科学和艺术。再次,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即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主体的学习能力,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认识技艺所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来源于个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艺术、教学组织管理的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教学的板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机智等。
(二)教师教学艺术的特征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艺术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形象性
教学科学主要运用严密的逻辑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则主要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要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就要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等手段,对讲授的内容进行形象描绘。其中,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最为重要,通过比喻、类比,可使学生立得要领、触类旁通、顿开茅塞。
2.情感性
教学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而教学艺术则是运用情感,以情感人。教师热情、乐观、和善、满面春风的教态,与冷漠、忧郁、严厉、满面愁云的教态,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善于表现出情感性教态,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把学生置于一种情感陶冶的气氛中,使之为之所感,为之所动,这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3.创造性
创造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教学艺术的突出特点。没有创造,就没有教学艺术。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学艺术特别要求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教学艺术中的创造性,除了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以外,还应具有应变性。及时、巧妙地处理教学中事先未意料到的偶发事件。“应变”是教师一切创造中最复杂的创造之一,是一切教学智慧的艺术结晶。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是否具有“应变”的创造才华,是区别“平庸教书匠”和创造性教师的重要尺度。
4.审美性
审美性是教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学语言的美、教态的美、扳书的美等方面。教学设计的美表现为教学方案新颖、别具一格又具有可行性、富有成效。教学过程的美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引人兴趣、环环紧扣,能令人豁然开朗,发人沉思。教学语言的美表现为生动形象、精确明快、富有情感。教态的美表现为衣着打盼美观大方,仪态端庄,态度真诚,举止潇洒等。板书的美表现为布局设计比例协调,对比鲜明,有系统而又重点、难点突出,书写规范而且漂亮、工整等。
5、表演性
课堂教学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一台富含科学性的文艺演出。教学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诠释着表演艺术的理念,显现出表演艺术的延伸和升华。教学表演艺术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所在,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所蕴含的各种美转化为师生可感知的外在形式的过程,达到外形、情感和内蕴的统一,是 "教师和课程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课程之间"的精神能量转换。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有三方面的功能,即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整体培养人的功能。
1.优化教学。教学艺术作为整体教学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优化组合,实现愉快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了优化教学,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好导课、上课的艺术,将教学过程分解组合,使整个过程紧密衔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提高教学效率。优化的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随着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弊
端导致课堂教学缺乏人文性和趣味性,教学效率偏低。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教学时运用教学艺术,注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学生,重视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这一切能提高教学效率。
3.实现整体培养人的功能,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过程。教师美的形象与品格等教学行为都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感觉,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心理品格。夸美纽斯人为,由于上帝在人心中播下了三颗种子:知识、德行、虔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展它们。“要想成为一个人,那便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三、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策略
形成教学艺术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会把自己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问题等融入到教学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一个客观的学习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应试性,与他们的生活、兴趣关系不是很大。教师对它的兴趣也不大?这主要是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自己的经验、理解,不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较好的发挥。一般而言,越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的客观性越强,主观性越差。什么时候教师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融入到教学中,而且越来越多,什么时候教师就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一、行动研究
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教师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并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行为,从而获得自身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在实际操作中,行动研究一般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艺术形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对理论运用的自觉性、经验的积累以及经常的反思与总结。许多特级教师成功的经验表明,教师要形成教学艺术,就必须学习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因此,行动研究法在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反思性教学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也意味着他们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理性,即善于对实践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思考。实践理性是教学实践主体性精神的充分体现。实践主体只有不盲目、有计划,才能在教学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理论的理解靠理性,理论的产生也要靠理性。理论主体在一定的理论理想的鼓舞下,去掌握理论,去创造理论。实践主体在理性的自觉行为中,去践行自己的理论。当理论与实践统一在一个主体身上时,理论与实践便出现了很好的契合。与纯理论思考者不同的是,实践性思考者内涵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它是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结合中去完成社会使命的。对于他们来说,理性是实践的开始,也紧伴随着实践。实践结束了,理性有可能还在延续。他们是在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着自我,实现着自己完美人格的发展。教师在形成教学艺术的过程中,要增强自己理性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应具有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的意识与能力。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与理论胸怀是培养他们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前提。
三、群体研讨
在教学艺术形成中,必须形成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制度或模式,要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教学艺术形成,不能孤立地从单个主体的角度去考虑,而应当从群体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在群体中,教师才会你追我赶、互相观摩,共同提高。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在一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校长的带领下,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一批教师的教学艺术在逐渐形成,产生了像刘可钦等这样在全国有影响的青年教学专家。
群体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为个体教学艺术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在现代社会,任何个体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不能不受到其他教师教学艺术表现方式的影响。即使是著名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也离不开这种方式。魏书生出了名以后,应邀四处讲学,他在给别人讲教学之道时,他自己未必都是输出,而无输入。首先他在给别人讲解时,他的思路更加理清;他对自己的理论更加充满自信,听众就是他的理论的最好验证者;同时,别人意见的反馈对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启发,这是进一步完善自己理论的一个重要机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艺术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基础性教育的时段,是一个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启蒙阶段,而小学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性科学,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应当得到相当的重视和研究。如何让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门教学的艺术,更是作为人类工程师的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
什么是教学艺术呢?有学者说过,教学艺术是使学生愉快的接受所学到的知识的艺术。它是一种主观上的接受和掌握,具有极强的主动性。而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的环境,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吸收和理解知识的创造性活动。
(二)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要求在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在借鉴优秀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创新颖、独特的教学艺术,使教学活动富于创造性,并具有艺术的魅力。
第二,表演性。教师通过口头讲解、行为动作和面部表情、语言等途径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德育渗透的活动就叫做课堂教学。就这点来看,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但教学艺术又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教学艺术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它要求教学要面向学生、诱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毫无疑问地,能够掌握较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师,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情感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离开了学生教学就不复存在。在教学的过程中,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二、如何运用教学艺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如何包装知识,将创意添加到学习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人言,兴趣是人学习最好的导师。如果教师能够在兴趣这个点上下功夫,把知识包装成能吸引学生好奇心的事物,那么教学的成果将是事半功倍的。从小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上看,通常他们都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很长时间,当然这也包括学习。而小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很少对事物能有主动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如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借助某些情境来诱导教学,这样就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避免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反复教学,多研究,多探讨,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形象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其次,教师应当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乐趣中体味数学的奥妙。大量实践证明,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如果能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实例,让数学生活化、形象化起来,最后再将其回归于生活。这样,能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生活化了的数学,还能增强其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这无疑将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和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
再次,由于教学具有情感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关切的眼神、适当的动作、平和友好的态度、亲近的语言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重视与学生在感情方面的互动。除此之外,要随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调整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避免单一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厌烦。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创造宽松自由的思想氛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认真研究课堂内容结构并诱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因为,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最重要的沟通桥梁和教学工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对待学生要以诚相待,懂得发现和赞许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动的。教师需要放下老师的称谓,与学生做朋友。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一起探究和探讨。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还需要懂得如何去发现,去赏识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做学生的“伯乐”。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才能在自我的探索和成功中获得自信,并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三、结语
简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利用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由地在数学知识海洋中畅游,把握其规律性,引导学生由单纯的接受知识向自我探索知识发展。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对小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挑战也越来越大。小学教学课堂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集中传授和递延,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启蒙活动,这种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地去探究兴趣点,发散思维,挖掘潜力,使我们的课堂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魅力。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笔者认为,这才是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勇章.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J].新课程(小学),2012,(7):P103-104.
[2]刘先惠.试论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8):P11-16.
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几点:①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②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③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
由此,本文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探讨”为主题,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规定,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①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②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③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也满足了优化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建华 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J]科学咨询,2010(2)
[2]张薇 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艺术;成人教学艺术;公民素质
艺术是美的,艺术具有魅力。成人教学艺术也是美的,也具有魅力。“魅力”确是一种能够被人们真切感受到并被它强烈吸引的力量。成人教学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烈吸引力、感染力和诱导力的寓教于乐的创作,能使成人在愉悦中学到知能得到发展,因而人们赞赏成人教学艺术能打动人的力量,并探求它的无穷奥秘。
一、成人教学艺术超切审美
无论是成人教学艺术研究还是成人教学艺术实践,目前人们都毫不犹豫地把审美性作为成人教学艺术的重要特征,把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作为成人教学艺术的直接功能,于是,审美性成为成人教学艺术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从成人教学艺术内涵的确定到成人教学艺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氛围的设置、效果的评价等等,都要包容并体现审美性,仿佛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成人教学审美就没有成人教学艺术。
表面看来,这种成人教学艺术审美观似乎可取,但经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成人教学艺术确实具有审美功能即能给成人以美的享受,但在艺术具有的许多功能中,审美功能只是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其它功能发生作用的中介。也就是说,审美只是一种对美的感受,所反应的只是成人感观上的享受,它仅仅停滞在低级的心理甚至是生理层面,而没有升华为一种内心体验,没有达到一种高级的精神境界。康德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中最终把艺术分成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其中,快适的艺术只是一种单纯以感官享乐为目的的游戏,而美的艺术确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不是靠感官享受而是靠反思判断才能达成。这说明艺术仅仅具有审美功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审美功能而使其它功能发生作用。也就是说,艺术仅仅给人以感官的愉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或生命的升华。鉴于此,我们认为,通过表现成人教学过程中的美好事物之美来满足成人感官需要的教学艺术,只能算是快适的成人教学艺术,表现出的也只是成人教学艺术的浅显之魅,这是我们所要摒弃的;而通过美好的成人教学过程启迪成人的思想或升华成人的生命的教学艺术,才是美的艺术,表现出的则是成人教学艺术的深层魅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可见,成人教学艺术的本真追求是使成人在愉悦中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与升华。
另一方面,成人教学艺术超切审美也是由成人教学主体的特殊性决定的。鲁迅曾经说过:“是弹琴人么,别人的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可见,艺术的产生还得看欣赏者的个人条件,如经验、知识、需要、兴趣、人生观、文艺修养等等。那么,就成人而言,他们在这些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或优势(丰富的经验资源、成熟的人生观、一定的文艺修养等),因此他们能够在对话与理解中提升自己对知识经验的筛选与内化能力,并在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的作用下倾向于自我导向学习,成人的这些特性就决定了他们在成人教学艺术的形成过程中,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欣赏者,而且还是积极地参与者和创造者。也就是说,在成人教学艺术活动中,成人并不仅仅停滞在审美层面,而且还深入到创造美的层面。
正如接受美学学派所认为的,文学创作的实现要经过三个环节;由生活到作家,由作家到作品,再由作品到读者;读者并不仅仅是欣赏者,因为文学作品只有在他们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可见,成人教学艺术的产生离不开成人伴随着他们已有的经验、知识等的参与和创造。
二、成人教学艺术升华情感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普通教学艺术对于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情感,调节他们的情绪、意志等具有重要作用,而成人的理性思维已发展成熟,不需要成人教学艺术来激发成人的兴趣、情感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这往往导致成人教学没有充分利用成人教学艺术来升华成人的情感,以至使他们感到自己不被重视、不被理解,从而失去学习的动机、降低学习的效率。
事实上,成人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情感、情绪的良性支持。虽然成人的心理发展已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使得他们在学习上受到动机、意志力、自我控制等方面的正面影响;但成人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同时存在负面影响往往使他们缺乏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在成人教学过程中成人教育教师要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去激发和培育他们的情感,做到“以情引趣”、“以情激趣”,从而使成人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正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在成人教学艺术活动中成人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要特别顾及到成人强烈的情感交流的需要和更高的情感理解的要求。这样不但能激发成人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而且还能使他们取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愉悦,从而克服他们的自卑感,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对于成人而言,仍然需要成人教学艺术来升华他们的情感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另外,成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积极情感的培养是当前成人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中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也是人们重视成人教学艺术、研究成人教学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初级的美感过程中,成人的道德感和理智感只是处于萌生状态,只有在高级的美感过程中,道德感和理智感才能成为审美情感表现的中心。成人教学艺术就是要使成人在美的熏陶中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值得指出的是,升华情感并不仅仅体现在成人学习者身上,成人教育教师在积极的情感交流中也会得到情感的升华。由此,教师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把有效的“教”的艺术延伸到“学”的艺术世界,使“教”的艺术和“学”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契合,此所谓“教学相长”也。成人师生就这样在平等的对话中、在互动交流中张扬着教学艺术的生命,升华着彼此的情感,使教学不单单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维系师生情感的纽带。
三、成人教学艺术引领精神
20世纪20、30年代,渊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并在18、19世纪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促动下成型的逻辑经验主义(又称逻辑实证主义),以科学理性的对象化思维方式为武器,第一次从学理层面彻底地消解了不合逻辑、不可实证的精神现象的存在价值。于是,逻辑经验世界成为人类意义世界的全部,从而也就遮蔽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遮蔽仿佛愈演愈烈,致使成人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世界却日益空虚,他们忍受着人文失落、精神无所寄托等“现代病”的困扰而无所适从。面对成人这种悲惨的精神境遇,在成人教学领域,成人教学艺术责无旁贷。
因为艺术,从本质上讲,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人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精神依靠的家园,它是为了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或涌现人类精神的实质而产生的。可以说,艺术是精神产品。艺术的最高原则就是要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或启迪。诚如黑格尔在谈到音乐美时所讲的那样:“这种美在表面上像是感性的,所以人们往往把这种由乐曲产生的满足感称作一种单纯的感官享受,但是艺术就是要在感性因素中活动,把精神引导到一个领域,其中像在自然界一样,基调是徜徉自得的幸福感。”这话适用于一切艺术。可见,艺术是一种精神载体,通过它,可以充实人类的精神生活,回归人类的精神家园。
实际上,成人教学艺术亦如此,因为它也是一种精神产品或精神现象,这种精神现象的本体只能是成人教学过程中人类积淀的历史遗产――精神大地,任何一种成人教学艺术现象都是这个精神大地的出产,同时,任何一种成人教学艺术现象都是这个精神大地的显现。当然,这种显现绝不是对精神大地的简单重演和复制,而是在成人教育教师的帮助下成人学习者本真心灵作为精神通道对精神大地的自行生成。这便是成人教学艺术的要义所系。
那么,成人教学艺术怎样才能使成人实现自己对这种精神大地的显现呢?这需要成人教育教师巧妙设置教学艺术氛围,采用适宜的教学艺术手段,把恰切选取的教学内容外化给成人,并及时对教学艺术效果进行评价。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成人精神家园失落、价值信仰滑坡、空虚无聊心态产生的情况下,成人教学迫切需要加强成人人文方面的教育,即提高成人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这就对成人教学内容的选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不但要注重成人学习的职业性,更要注重其人文性。只有这样,成人才能在学习中合理地构建自己的个人视域,并与“成人教学艺术家”的个人视域乃至人类文明的历史视域相融合,在这一融合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四、成人教学艺术提升成人的公民素质
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以珍珠的生成为喻,讲到了一切艺术作品产生的根本条件。他说,“牡蛎要制造一颗珍珠,需要一些物料,譬如一颗沙砾作为核心,以便围绕着它形成珍珠。如果艺术家的形式感和色彩感要结晶为完美的艺术品,他也需要那样一个坚硬的核心――某一项明确的任务,使他能够集中才智去承担起来。他写道:‘我们知道,在更遥远的往昔,所有艺术作品都是围绕着那样一个必要的核心而形成的,是社会给予艺术家任务――不管是制作仪礼面具还是建筑主教堂,是画肖像还是画书籍插图’。”可见,任何艺术的产生或涌现,都是出于明确的目的或本真的需求。因此,我们在看待成人教学艺术时也要去理解成人教学艺术所依托的最终“任务”。
那么,成人教学艺术在超切审美、升华情感、引领精神之后,其最终旨归何在?这一发问,我们不得不从作为成人教学艺术总系统的成人教育过程中获得阐释与启迪。
关键词:教学 艺术 教学艺术 教育活动
一、引言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知识,更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当老师要为人师表,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们,除了教知识,更要教做人。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有耐心无偏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些都是艺术。当然包括老师的语言,举止,风度,对于一个好老师而言,这些都是艺术。教学是具有艺术内涵的,教学和艺术都是以人为对象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或潜在的艺术性,教学与艺术在功能上也是相通的,教学与艺术的过程是相似的,教师更改具有艺术家的素质。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学和艺术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所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命题是完全可以成立。
二 、何为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学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艺术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美,一种灵魂美,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还是一门艺术。
三、常见的教学艺术及其作用
(一)常见的教学艺术
1教学幽默:
2教学机智
3教师的语言艺术
4教师的板书艺术
5教师的仪容仪表艺术
6教师的批评表扬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作用
(1)活跃课堂气氛:振奋精神,调动情绪。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缩短距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新鲜生动,激发兴趣。
(4)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启发学生的心智:通俗易懂,促进理解。
(6)展现教师的才能和机智:机动灵活,化解冲突。
四 修炼自身教学艺术的具体做法
(一)教师必须有五个“一”基本功
五个基本功即是:普通话,好板书,好口才,好文章,好方法。教师有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在听觉上给学生以美感。教师有好板书,在视觉上给学生以美感。再加上教师有好口才,好文章,徐徐道来,娓娓动听,就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觉得听你的课是享受。好方法就是通过钻研各种教法,发挥自己优势,形成自己特色。
(二)教师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引路人
教师是五种角色兼具的人,即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毕业事业的引路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有人说过:“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甘地说:“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课本。”因此德才兼备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提高教学艺术的基本保证。
(三)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拥有该学科的渊博知识,必须具有“一桶水对付一碗水”的本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教师如果有了渊博的学识,教学就有了源泉。实践证明,教师“授业解惑”的职能决定了教师不但必须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教师能够通晓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发掘知识渊薮,真正成为让学生佩服的教师,才是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
学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力量源泉,教学艺术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具体途径。光有渊博的知识,如果没有精湛的教学技艺,也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
(四)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教学规律,即指研究教学内容的规律、教学方法上的规律和认知上的规律等。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普遍易于接受的规律是从具体到一般,即从感性到理性。这样能使学生既学得具体、轻松,教师也教得愉悦,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互动。
五 总结与讨论
以上是我对教学艺术一些简单的研究,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还会遇到诸多问题,同时也会有更深的认识与体会,希望还可以做后续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夸美纽斯 “泛智”教育 教学艺术思想
十七世纪捷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他最著名的《大教学论》对世界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在开篇“致意读者”中“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1]蕴含了这本书的精髓:他的“泛智”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思想的原则。
一、“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泛智”教育思想
《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这里“一切事物”指的是一切知识,即广泛而全面有用的知识;“一切人类”包括所有的人,不分性别,不分富贵贫贱。由此可见,夸美纽斯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掌握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这就是他所主张的“泛智”教育思想。
(一)“一切知识”
夸美纽斯把教学称为“周全的教育”。通过这种“周全的教育”,使学习者在“博学”、“德行”、“虔信”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周全”并不是各门知识的凌乱的堆积,而是指一切最重要的事物的原则、原因与用途。夸美纽斯解释“泛智”论就是从所有个别科学中能形成一种统一的、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和艺术的艺术。
夸美纽斯所说的“泛智”包括“认识事物”、 “行动熟练”及“语言优美”三方面的内容。“认识事物”并不是要求人们掌握一切知识,而是希望一切有关事物的最基本的知识能装进人们的大脑中,形成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行动熟练”是夸美纽斯主张把知和行结合起来,他认为认识事物必须加上实践活动,学生不是不为学校而学习,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语言优美”是指夸美纽斯要求学生能用语言优美地表达其知其行。同时他注重本族语的学习,主张用本族语教学。
(二)“一切人们”
“泛智”论还要求教“一切人”。在夸美纽斯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学习一切最重要的知识。他主张人人应该在学校里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正如夸美纽斯所言“所有的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2]“ 只有受到恰当教育之后,人才可以成为一个人要形成一个人”。[3]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可以使愚蠢的人去掉其本性中的愚蠢,而聪明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其危害性比愚蠢的人更大。
二、“全部艺术”――自然适应性原则的教学艺术思想
“艺术”这词有极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其一指有效地从事某种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4]。它相当于英语中的“skill”或“craft”,诸如演讲艺术等;另一种含义是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5]相当于英语中的“art”,诸如电影、戏剧等。对于前者,人们所注重的是工作活动方式的合理有效性,对于后者而已,人们则更看重活动及其产物的娱悦性、审美性。
夸美纽斯正是把握了“艺术”的有效性和娱悦性这两个层次的内涵,并试图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一种最优化的教育目的。正如他在“致意读者”的卷首中就指出:“大教学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是一种教得彻底的艺术”[6]可见,夸美纽斯的教学艺术是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愉悦和快乐的享受相统一,由此出发,夸美纽斯全面地探讨了关于教学艺术的一系列问题。
如何使教学变得容易、彻底和迅速呢?如果使教学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也就是说在教学手段上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技巧,可以使教学简便、合理、高效呢?学生怎么才能愉快地去学习呢?夸美纽斯在这个问题上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自然适应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便易性原则等。总结而言,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教学艺术的有效性这一内涵来看,还是从教学目的的愉悦性这一层次内涵来看,要想教学活动有效,学生愉悦快乐,自然适应性原则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准则。夸美纽斯所谓的与“自然”相适应实际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要适应自然界;二是指教学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身心特点,即考虑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要考虑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夸美纽斯将儿童的全部时期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四个阶段,认为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法则。教学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按学生的能力顺序进行教学。比如先感知后理解;先记忆后练习等。教学要要依照人的自然本性去进行从而培养心智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完美、最崇高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都是能领悟万物的。“我们不必从外面去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需要他的原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显露出来,并去注意个别因素就够了”。
三、结语
虽然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离我们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其一些时代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站在教育的立场来看这本书,它对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应该教授给学生什么知识;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有效教学。这些依然可以从《大教学论》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2] [3] [6] [7]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傅任敢.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第52页,第39页,第79页,第48页
[4]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58页
[5] 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版.第550页
[8] 成媛.夸美纽斯“泛智论”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0(1).第73页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艺术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26-0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我国高职大专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远远不能达到社会实际需要的要求水平。这无疑对我国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当前每位有责任心和事业感的高职英语教师努力探求的课题。
一、教学艺术的内涵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种艺术, 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教学艺术是指教的艺术和学的艺术的统一活动方式。在这一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在教学规律和美学规律的指导下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个性与创造性以及教学环境的一切条件,灵活地运用富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使双方能够在愉悦中有效地教和学,以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艺术是高效愉悦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的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愉快中高效率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
二、教学艺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机理与过程
根据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独特性,英语课程教学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本文选取了众多教学艺术中的教学导入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体态艺术、教学提问艺术和教学评价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
英语教学艺术通过非智力因素这个中间媒介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产生影响作用,其原理如图一所示:
图一 英语教学艺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原理
图一英语教学艺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原理
如图二所示,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关联表现出外因与内因相统一。教师的教学艺术的运用对学生产生了内驱力、向心力、创新力、功利力、机智力和审美力,从而实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内在转变过程,达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具体阐述如下:
图二 教学艺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机理
1.通过启迪兴趣,形成内动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参与。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乃最佳教师。”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欣喜或爱好的情感便是兴趣。形成兴趣的三个基础元素:对学习对象有大概的了解,有了提高的希望,体会了进步,得到适时的夸赞与认可。教学艺术可以留住学生的眼神,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且使得所有的非智力元素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继而取得学习的良好质量。
2.通过留住眼神滋生向心力,让学生全神贯注学习英语。
俗话说,是否得到了人心是影响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学习也不例外。如何留住学生的眼神呢?一要所教知识有明显重点,目的性强。二要所教知识趣味新奇。三要教法变化多端。
教学过程里的问问题可以有这样的结果,在课堂提问学生可以将其引进“问题的背景”,让学生眼神在最短时间聚焦在指定的所教知识上。通过提问带学生进入回忆、想象,且使用创新性思考方式,进而收获新的东西。况且通过指引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解析和处理问题的才能,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表达话语的才能。提问学生能让教师迅速获取回馈,持续更换教学步骤,将教学组织好。提问的艺术能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鼓舞其积极自主投入教学的活动。
3.通过引起思维形成创造力,推动学生开动脑筋。
一个人在理性方面的认识过程指的是思维,就是人在表面、定义的范围里实施归纳、分析、辨别、整理等过程。如何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呢?一是根据教学关键点提出问题。二是将议论、争辩等“对白”活动带进课堂教学。教学艺术通过向学生展示、分析、启迪、指引,留住学生的眼光,发展学生的洞察力,训练学生的联想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动手力和思考力。
4.通过教得鲜明发展功利力,使得学生爱学善学。
鲜明,即所教知识“新”,所教知识“活”。鲜明的教学方式才和学生的心理诉求一致;“鲜明”的教学方式才具备活力,才具备影响力,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艺术既可以启迪动力和激活兴趣心,还能顺利地掌控所教内容传承的“速率”和“强率”,且适时更换与掌控教学,继而使得学生爱学善学。
5.通过教学艺术形成应变力,鼓舞学生对语言进行灵活运用。
应变,就是让学生擅长“触类旁通”,擅长“现学现用”,关键是将学生教得“活”!应变力体现的是一个学生的机灵力。教学艺术可以营造教师与学生间和睦融洽的良好教学环境,还能合理、机灵地解决上课的纪律问题,继而增强教学效果。
6.通过享乐,利用熏陶作用形成审美力,促进学习中苦中作乐。
“享乐”,即是教师灵活的将以上所讲五个方面处理好,将学生完全当做学习的主体,增加了才能和学问,提高了身心的健全,一并享用学问和学习的快乐。正如教学艺术的情感性与审美性,具备了综合潜在的教育作用。教学艺术可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涤荡学生的灵魂,继而发展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审美品质。
三、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原理
在日常的教学中强调与开发非智力因素能够促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增进学生的智力形成中,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动机以及性格有着重大功能。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取左右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元素中,提取几个左右英语教学的较为大的因素来进行分析,即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1.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态度。
笔者从事一线教学的经历说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习动机的强烈与否,而许多高职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里大部分是来自外界的外部因素与学生本身的内部因素融合后的心理产物。学习态度取决于学习动机,两者互相渗透。学生内心深处渴望学习英语,他在学习时会自然地端正自己的态度,同时他也收获了愉悦;相反,学生厌恶英语,他就极易形成应付的不良态度。学生抱着强烈的学习动力,便易形成向上的学习态度,便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接受知识遇到的挫折,完成设定的目标,这就是学习动机对习得英语不可替代的重大影响力 。
2.学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勤奋程度和意志。
执着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因素,丧失了执着,不能坚持,怎样学好英语呢?以前笔者在从事大学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班上的一个智商较高的学生,在大一上学期,似乎很简单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情况在下学期出现了逆转,一方面由于英语词汇量增多及教学内容难度增加 ,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滋生了厌学情绪,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成绩不断下降。从以上的例子极易解读出意志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力。
3.兴趣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兴趣对教学而言是一种可以加快获取语言文化和娴熟的技巧,更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能量的向上的情绪。家长与教师能在大范围内左右孩子学习上的渴望与动机,可学习上的兴趣一般更大程度上受教师的教学措施的影响。英语教师要采取差别化的教学手段,形象具体的语言,充满幽默性、生动性、时代性的内容,营造简单、快乐、融洽的课堂环境,通过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性格特征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鉴于每个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格,所以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针对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扮演好指明灯的作用,针对英语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教师应激励其打牢基础,尽管他们仅取得些小的进步和成绩也应该得到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保存自信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
既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学习英语时,外向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优于内向型学生,教师在面对这一现象,在课堂上多用循循善诱的手段指引内向型学生回答问题,慢慢增加这类学生的勇气,伴随回答问题的次数增多,克服胆小、怯弱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吴洪成.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6.
[2]李如密. 教学艺术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8.
[3]燕国材.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 .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板书是伴随着课堂教学产生的,对黑板的描述最早出现在1809年费城出版的一本算数书上:“三英尺见方的板,涂上墨水,放挂在适当的地方,班级里的学生,围在它的周围学习。”板书发展到今天,已经远远不是在涂上墨水的板上写字以供学生学习了。本文所讲的板书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板书,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粉笔或签字笔在黑板或白板上写出的或画出的各种用于辅助教学的文字、符号、图表等。
一、课堂教学板书艺术的内涵
一般来说,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板书艺术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写和画的方式充分发挥板书的独特艺术魅力,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艺术效果的方式。它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动的状态。第二,课堂教学板书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板书的生成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要使板书具有美的意蕴,教师作为板书创造的主体,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审美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技巧。第三,课堂教学板书艺术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理解。在课堂中,师生通过板书这个载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师生彼此的理解,从而产生思维碰撞甚至情感共鸣。
二、课堂教学板书艺术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板书艺术主要存在着板书类型单一、主体单一和内容僵化的问题。
(一)板书类型的单一
实际的课堂板书教学中,一直以文字为主。有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调查显示,纯文字性的板书占板书比例的68%,出现各种线条的板书占20%,只有1.6%的板书出现了表格,6.7%的板书运用了彩色粉笔。以文字为主的板书仅仅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精简之后复制到了黑板上,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写满之后就擦了,学生看完之后就忘了,这是所谓的“教育无痕”。
(二)板书内容的僵化
板书内容僵化是指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情境灵活更改已经预设好的板书设计,使得板书僵化。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非预设的情境,有些教师生硬地利用教师的权威,维护者自己的板书设计。比如,在讲授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有学生提出可以用作图的形式来板书,即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叶扁舟,小舟上是代表地球的圆,几道水纹勾勒出浩渺的宇宙,再加上几个代表地球可爱的提示词(课文中对地球的描述词)就可以了。但是,老师没有实施这一想法,按照自己的设计完成了这节课的讲述。如此形象地以简笔画的形式突出地球的可爱但又艺术的板书就被忽略了。
(三)板书主体的单一
对于板书,多数人有这样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板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板书进行知识的传递。这种板书主体的单一性认识是错误的,板书是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是师生共同创作生成的,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使得多数课堂板书有老师独占,学生仅有的使用黑板的机会却是在听写的时候检查学生作业的。
三、课堂教学中板书的改进策略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学板书艺术在实施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学的板书艺术是教师专业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浓缩。板书艺术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而是应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结合所讲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因此,改进课堂板书艺术首先要丰富教师的内在修养。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学板书艺术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是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留一定的板书空间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三)注重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
关键词: 历史课 教学艺术 艺术性
假如历史课堂教学不讲究教学艺术,那么,学生对历史课就会没有兴趣,学习也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僵化的状态。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何为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它是指审美化的历史教学设计和历史教学的实施行为的审美特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内涵的主要表象。那么,如何评判某节历史课上得是否具有艺术性?现代研究通常认为,看一堂历史课是否具有艺术性,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下面我从这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中的首要特征
现代语文教育家、武汉教育学院教授韦志成认为,“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首要特征”。历史教学作为传授人文知识的科学活动,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本身就具有自己的科学性特征,加上教育对象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世界观尚在形成之中,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科学,教师不仅要熟悉并驾驭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而且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知识能力等因素,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实现使学生得到教育和发展的教学目的,否则就谈不上历史教学艺术了。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云天雾地地海吹,化正史为演义表演,甚至不顾历史学科的真实性的严肃要求,编撰起“伪历史”的做法。因为,这样虽然愉悦了课堂,但却严重违背了教育的科学性原则,其结果只能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误差。
重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树立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可见,历史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特征和要求。
二、创造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重要目标
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创新的历史。当今世界一切形式和内容的竞争,说到底都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造是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最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素质。创造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能力并非天赋,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也只有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个使命。从本质上讲,教育从来就是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学校教育任重道远。历史教学是所有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身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当前很多的历史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其弊端就是极易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克服这一弊端,就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培养出智慧“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让历史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舞台?变“以本为本”为“以人为本”,树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的意识。
在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创造的本质是求新、求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悟出历史的真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他们思维敏捷,不墨守成规,喜欢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努力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包括上网查阅在内的预习准备,登台阐述对某篇课文的分析理解;开展课堂辩论会;让学生模仿老师上课;让学生根据时空要求、事件性质等标准编写归纳历史知识网络图表。给学生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机会,并且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给予评定表扬。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必将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使学生在具体的有趣轻松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针对历史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能够从众多的历史问题的分析中获得认识,进而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学生对历代王朝的兴衰历程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出这样规律性的结论:统治者实行开明政治,体民、养民,重视科学技术,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富强,反之,如果统治者昏聩无能,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群众,不重视科学技术,不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落后,直至走向衰败灭亡。
三、情感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中的美妙乐章
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作用,进行情感教育,逐步做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课程三个纬度的目标。现代教学论更认为:情感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这么说,从本质上讲,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有着情感的存在。历史教学是教材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情感沟通、情感共鸣、情感交融的过程。只有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才能演奏出历史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而要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首先需要正视和处理的就是教师的情感性问题。
实践证明,教学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且在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情”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要在教情和学情方面多作思考,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多下工夫;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等方面修养,努力做到语言传情、教态传情、设疑生情、设境生情,做到以情导思,以情激情,使学生获得智力和情商的同步发展,实现历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最大限度地获得教与学的双赢效果。
四、灵活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给予展现,教学中的方法选择需坚持灵活性的原则。
常见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是:教师备课只备课本,不备学生。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讲解、板书、念课文、抄笔记与做作业等成为历史课的主要活动,师生彼此之间沟通少,缺乏互动。
传统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教师把知识以讲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等经过教师的消化,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体现,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感到枯燥,甚至于厌倦。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灵活科学地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及科学探索精神。这些都为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式,还是自主式、合作式及探究式教学,都各有优点与不足,教学过程中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切忌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五、魅力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教学美的集中体现。为此,历史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上,追求引人入胜的形象魅力;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借鉴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追求风格独具的个性魅力;以高度的人格力量,塑造新时代教师的教态魅力。凡此都集中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价值。一个有教学魅力的历史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对教材处理得得心应手,讲课时妙语连珠,挥洒自如。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渐入佳境。学生的心扉被“金钥匙”打开了,知识的源泉注入他们的心田,能力在他们身上潜滋暗长,智慧得到了开拓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艺术。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的同时,还必须遵循课堂教学艺术审美特征原则,这样才能实现艺术化的教学谋略与课堂教学行为相融合,取得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1.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一版.
[3]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
【关键词】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设计教学艺术;设计拐点;多维变关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笔者在梳理和升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经验的过程中逐步诞生的,如何运用学术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其概念、内涵和价值正是本文研究的缘起。此外,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形成相应的教学艺术、诉求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期望通过梳理相关的教学经验,能构建与确立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概念、内涵与价值,能用其指导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使其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引领性与艺术性。
目前国内外著名的设计教育思想或艺术教育思想并不是很多,这些教育思想主要以设计教育家、艺术教育家姓名或院校名称来命名,例如:梁启超艺术教育思想[1]、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2]、包豪斯(Bauhaus)教育思想[3]、乌尔姆设计(Ulm Institute of Design)教育思想[4]等,这些教育家或著名院校的教育思想影响度都非常大,但从教育思想命名来看,其内涵识别度并不直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教育思想多为旁人归纳而提出,而不是教育家或相关院校自身明确梳理提出的。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的“润泽教育思想”[5]是其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研究并逐步升华而成的,因此,从命名来看,其内涵识别度比较高。
一、变关设计教育思想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基于设计教育的规律及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特点而创生的教育思想,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下面,主要从寻求设计的拐点和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两部分来论述变关设计教育思想。
(一)寻求设计的拐点
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是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师的主要使命是通过设计创造改变事象有问题的现状,让事象达到更佳的状态。因此,设计就是让事象向好的方向转变,改变现有状态形成拐点进行提升。所谓设计拐点,就是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或者一个节点,它对达到既定的设计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设计拐点的认知,可以从设计学科的特点以及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两方面进行。
1.设计拐点获得的启示
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重新组建各种资源和知识的结构,创造出更适合相应场域的存在。拐点乃转折点,设计的核心是创造,它也正是设计的拐点。设计是为了进一步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重新整合构建各种资源,重新组合各种知识结构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6]因此,好的设计是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拐点。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将问题、矛盾、限制等负面因素转变为亮点、机会、优势等正面因素的过程,这种转变不是片面地、偏执地解决单个问题,而是通过系统地解决问题让事象的状态变得更好,让人的生活变得更舒适。
总之,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拐点,每个拐点都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要把握好这些拐点就能保障设计的顺利开展。这些连续的拐点就像一道道关口,经过不懈的努力依次冲破之后,必将到达胜利的彼岸。
2.反思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经验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随着时间推进逐步提升起来的,在遇到各种问题时会想办法去解决它,并在之后的教学中去验证方法的效果。这种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办法效果的过程就像闯关一样,不断地自我修炼,不断地成长起来。学生们的成长也是这样的,从刚入学时的新生懵懂,到毕业时的英姿勃发,其历程也是在不断地闯关,一个训练、一个课题、一个项目,不断地锻炼,不断地攻克难关。
具体的设计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关一关地训练和通过。首先是所有的设计都起于观察,其次是分析不能流于形式,其三是要认真进行归纳,其四是学会定向深度联想,其五是可实现是创意的重要衡量标准,最后是注重反思与评价。[7]总之,作为一个设计项目的训练,学生只有通过了以上六大关的转变,才能基本掌握设计的方法。
(二)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
在设计教育中,改变思维、改变视角、改变形式、改变元素等都是为了使设计变得更好、变得更优秀。“变”在设计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事象。“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变不是自然、突然发生的,变是在计划中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的。变是有控制的变,变是解决特定问题的变,变是有效果的变。明晰了“变关”之后,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导设计教育中的各种变。
1.“变关”作为一个术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变”是指性质、状态、情形等和之前不一样了,可理解为变化、改变、变通。“关”本指门闩,有关闭、封闭的意思,关又可以指关口、关隘。此外,关还引申为事象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如关节、关键等;又含有关联、牵连之义。
变关中的“变”可以理解为改变、转变。变关中的“关”可以理解为关口,关口是一个节点,是一个环节,是一个阶段……。变关既是一个事象,即变化的关卡、变化的关头;也是一种特性,即变化的关切、变化的关注;也是一个过程,即变化的关照、变化的关乎;也是一种关系即变化的关联、变化的关涉……变关就是打破之前的思维范式,强调转变,强调过关;转变关闭为开放,转变关隘为优势,转变关卡为机遇,转变关节为拐点,为关怀,为关联,变为关键,为关照……
2.变关设计教育作为一种思想
如果从变化的视角分析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那么变的是变化在不断的重复,不变的是变化的规律。把变关设计教育作为一种思想,不断变化着重复的是变关设计教育教学,不变的是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因此,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实施变关设计教育教学的灵魂指导。所谓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一种帮助受教育者转变惯性思维、寻求与众不同,帮助其渡过各种设计与人生成长的关口,让其变得更好的教育观念。设计教育中的关键点是让学生产生变化,在教育过程中用心、细心地帮助学生转变范式思维,渡过各种关口,让他们变得更好。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近承梁玖教授的润泽教育思想,远溯包豪斯、乌尔姆设计教育思想。变关设计教育思想首先强调转变,其次强调通关,最后达到圆融一体。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强调转变。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从能认知到掌握方法的各种转变,通过变关设计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就是要转变认识、改变方法。把封闭的、单一的事象打开并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开放的有关联的事象丛;把各种限制与约束明确梳理出来,它们将成为指引设计方向的关键参照;认真对待小困难,它们的解决将成为推进设计的拐点与机遇。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强调通关。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各种转变,只有扎实地完成一个个转变,通过一道道关口,最终才能完成蜕变。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力求达到圆融一体。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希望学生将所学的设计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出色地完成设计项目,最终使学生和他的设计作品变成一道亮丽的景观。
3.确立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价值
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基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育实践确立起来的,因此确立的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将能更好地指导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施,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类高校的学生多为被动式学习,习惯了被灌输,基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如何去引领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学会艺术设计?要去关注他们,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特长,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以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朝着那个目标去努力。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确立与运用就是要明确认知学生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去体现教师的职能功能。
二、尝试变关艺术设计教学
整体说来,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具体的艺术设计教学活动称为变关艺术设计教学。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注重强调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下面,主要从如何理解变关艺术设计教学和多维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两部分进行论述。
(一)如何理解变关艺术设计教学
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变关设计教育思想,通过对此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理清变关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内涵和特点,有助于创生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关口、让他们变得更好,是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核心主旨。因此,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是强调“变关”的艺术设计教学。例如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要想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需要不断地通过多个关口:仔细观察、深入分析、认真归纳、定向深度联想、反思与评价,同时各步骤之间非常讲求内在的逻辑关系。变关艺术设计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这些关口,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断地转变思维、转变技术、转变认识、转变方法、转变程序……经过不断地转变,寻求与众不同,过关式地通过每一个拐点,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多维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
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艺术性、独创性和学生的学习效能,它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综合的、多向的、多维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是指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科学理和教学法则,有效运用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综合媒介等手段营造特定艺术设计教学情境,充分体现变关设计教育思想的独创性教学活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是强调转变与成长的独创性教学活动,它是教学技巧、教学设计、教学表演等圆融一体的综合呈现。
学校教学的课程包括成文课程和非成文文明风景课程两个范畴。[8]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基于艺术设计成文课程和非成文文明风景课程及其教学的不同组成要素,可以创生多个维度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开窗变关式、情感变关式、导控变关式、多元过程考核变关式等教学艺术是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创生的具体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认识论领域的知识讲授,情感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方法论领域的知识讲授,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实践论领域的知识讲授,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教学艺术主要针对评价论领域的知识讲授。下面,本文重点研讨以上四种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形式。
1.基于设计学科的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设计学科的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以学科引领和培养学生顶点原则观念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学科整体概念,培养学生顶点原则观念,在发现和思考问题时能以更高更学术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就像在面前突然打开了一扇窗一样,豁然开朗。开窗变关式是首要的、最基础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它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启学生的专业视窗,注重设计研究方法的讲授,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与实践研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为何设计、设计是什么的设计本质存在意识,坚决摒弃如何设计、什么是设计的意识。
基于设计学科的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是建立在教师的学术素养、研究能力与成果上的。因此,开窗变关式教学艺术倡导基于设计学科的艺术设计教学学术化。首先,教授知识的选择、合理推进的课程设计、教学现场的把控、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等都是教学学术的范畴。其次,将艺术设计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不应只是听课、交作业这样机械的重复,而应该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做项目、一起做研究。
2.基于综合素养的情感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综合素养的情感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在教师运用适当的情感动作、语言和特定行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情感变关式是侧重情感培养与抒发的教学艺术,它将特定情感外化在一定的教学活动中,感染并激发学生的创作与变关。艺术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可以培养人的情感,情感可以物化为艺术作品。教学艺术亦是如此,教学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学中的情感运用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虽然具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否运用知识是由情感决定的。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运用适当的情感动作、语言和特定行为是为了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招贴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大家公认作品设计的最棒的同学命名“海报王”。“海报王”作为课程乃至学习生涯的一种荣誉,可以很好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同时它也成为师生教学过程的证明,很有情怀与亲和力,赋予了“学”的厚重与意义,它也必将成为学生人生美好的回忆。
3.基于学习效能的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学习效能的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为达到良好学习效能而实行导师引导与调控和学生自导与自控的双维四向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导控变关式教学艺术是强调引导与控制的教学艺术,目的是在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各自导控,形成两个维度四个方面的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全方位提高学习效能。
例如,在理论讲授后紧跟案例分析,之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训练并检测辅导。在理论讲授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学理引导与理论认识提升;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理论分析与案例解析方法的引导;在布置相应训练的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规范要求,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规格意识;在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依据主题、理论理解及规格要求进行自我引导、自我调控式的训练;在训练情况的检测辅导环节,教师着重进行对学生的训练调控,检验学生自导自控训练结果的同时,给予其帮助与引领。艺术设计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与调控、学生的自我引导和自我调控中有效推进,全方位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
4.基于应用能力的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教学艺术
所谓基于应用能力的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教学艺术,是指通过发挥课程多元过程性考核的引导性作用,实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复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活动。课程考核形式应多元化、综合化,注重培养与测评学生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在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变关艺术设计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关口,设计灵活多样的适合有效的考核方式,既调动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又可以全方位综合培养与检测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结论
本文以“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和“尝试变关设计教学”两个主题展开研究,认为应确立基于变的过关设计教育思想;所谓变关设计教育思想,是一种帮助受教育者转变惯性思维、寻求与众不同,帮助其渡过各种设计与人生成长的关口,让其变得更好的教育观念;揭示论析了多维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的主张与结构系统,主要有开窗变关式、情感变关式、导控变关式、多元过程性考核变关式等教学艺术形态。总之,本文基于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变关设计教育思想,并指导于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创生了多种变关艺术设计教学艺术,具有较强的学理价值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加存.梁启超艺术教育思想的价值理性[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2]王晓明.也论林风眠艺术教育思想[J].艺术百家,2011(8).
[3]杨彦辉,杨立泳,罗来文,等.论包豪斯教育思想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包装工程,2009(4).
[4]赵可恒.乌尔姆设计教育思想解读[J].美术与设计,2013(3).
[5]张道一,倪建林,梁玖,等.艺术学科研究生应用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6]李砚祖.艺术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2(1).
关键词:教学风格;板书设计;精神面貌;为人师表
语文教学风格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一、模仿性教学阶段
作为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对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模仿较多,创造较少。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比较茫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学生纪律的调控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都掌握不好,在这些时候,模仿成了新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盘照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模拟、借鉴别人的成功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乃至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不打上他人教学影响的烙印。对绝大多数初出茅庐、刚走上教育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起初多少会感到迷惘、困惑,没有一个模仿过程,单凭自己苦思冥想、困惑,那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模仿他人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对此日本学者曾以做诗为比喻,说“做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偷是不成诗的。只有偷得巧妙,且偷与创作融为一体才能产生更美的诗”。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随着教师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作为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一些细节的把握。在这个阶段中,感受到自己最喜欢也最愿意琢磨如何上课。用怎样的导入形式,用哪些方法突破重难点,用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怎样的言语刺激学生,与学生互动,怎样组织一个又一个比较流畅的教学环节可以不露痕迹。这些教学技法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挑战摆在眼前,我们的教学技艺在探索中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有规律、有特点的教学倾向。至此,别人教学影响的影子逐渐消失,自己的东西多了起来。独立性,标志着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开端,孕育着创造性教学的萌芽。
独立性教学阶段,是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必经阶段,这一个阶段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创造性教学便不会悬置在虚空之中。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们毕竟不会永远满足于常规性独立教学,而会产生“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追求。
三、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摸索和实践,语文教师创造性灵感不断地在教学中喷涌出来,这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在这个阶段,教师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殚思竭虑,真是艰苦备尝,而又义无反顾,乐此不疲。其中,既有挫折和苦闷(如总是不尽如人意,不能为别人理解和支持等),更有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造性成果的幸福和欢乐!到了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逐渐进入个性化阶段,日趋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创造性阶段,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单单在教学技艺上付出辛劳,或许更多的是站在理念的高度去设计教学,衡量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技法的教学,它的人文性、审美性,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具有很深的课程内涵的,因此在创造性阶段更要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创造性上有所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阶段是形成教学风格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普通一线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阶段。
四、有风格教学阶段
在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地完美结合,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课带有明显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或幽默、或沉稳、或活泼、或规整。所有成功的名师案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盲从、勤钻研,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获得教学艺术的享受!此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教学艺术特征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其教学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且处处闪耀着创造的光芒。此时的教学艺术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得到同仁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教学风格的认识与追求[J].人民教育,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