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

时间:2024-03-06 14:3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含义 特点 途径

现阶段,我国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有着强烈要求,并对教师拥有高尚职业道德有着高度认识。在教育系统内外都在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何为教师职业道德呢?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职业道德比起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自觉性、更强烈的典范性和更为深远的影响。教师往往被社会上的人看做最有教养、最讲文明、最有德行的人。教师的言行所体现出来的社会道德,往往成为人们判断是非、善恶、荣辱的标准,并因而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和社会风尚。同时,教师的道德面貌还直接影响着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品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道德的这种影响将更为广泛而深刻。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在社会性质上,从属于社会主义道德范畴。它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根据教育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向教师提出处理这些关系的具体道德规范和要求,使之带上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它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具体和一般的关系,是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和发展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教育劳动的教师。使其在从事塑造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灵魂的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与教育事业,教师与教育对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注意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从而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职业信誉,以获得社会对教师的尊重。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一)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职守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道德水平集中体现在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上,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根本要求,也是根本的道德要求,教师应该把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的天职。因此,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动力。如果对教育事业本身就不热爱、不热心,没有坚定的信念,当然谈不上尊师爱生,勤于进取,精通业务,为人师表,忠于职守了。热爱教育事业,要解决职业认识的问题,也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理解。理解是热爱的基础。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是一种放眼未来,勇于献身的职业;是一种热爱学生,童心永在的职业;是一种辛勤耕耘,乐在其中的职业;是一种精心雕刻,不断创新的职业;是一种为人师表,催人上进的职业的时候,才算对教育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其伟大和神圣之所在,进而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忠于职守,要求教师坚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人民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谋取私利,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化为春雨浇灌幼苗。

(二)热爱学生是衡量师德水平高低的标准

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教师的使命所决定的。高尔基说得更明白:“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教育中,高尚纯洁的爱,是一座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灵深处的金钥匙。有了它,一个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让科学真理像甘露注入学生的心田,从而开出朵朵绚丽之花。

(三)热爱教师集体,团结互助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为了搞好教育工作,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与教师集体之间的关系。只有教师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协调一致地活动,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师集体才能给学生集体良好的道德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还必须为建设良好的教师集体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是教育过程本身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在教书育人活动中,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注意将动机与效果有机结合。辩证地看待教育活动中的动机和效果,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这样才能公正地、准确地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在评价中还应注重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呈现形式。口头评价具有随时、随地、及时根据素质教育的善恶观或批评、或表扬、或鼓励对某一教师或某教师群体的教育行为作及时评价。这样做可以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是非,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并按照这些准则和规范来调整与安排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提高教师自我培养意识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繁重、复杂、见效较慢的工作,长期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师德及它的主要内容在人们的头脑中淡薄了,有个别教师甚至道德沦丧(腐化、拜金)。因此,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培养意识,提高教职工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实践,这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三)加强实践,探索规律

第2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知识产权教学教师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因子。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以及为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高校教师履行其职责而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的贡献。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则是构成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对高校教师各种职业活动的展开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专业素质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前提保障。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限于思想道德

既有的高等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一直将职业道德归为传统思想道德的知识类型之中。应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一种思想道德,还是一种行为道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并遵守的以调节教师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之间各种职业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还包括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以及品质。

这种道德不仅体现在与教师的直接劳动对象――学生的关系之中,还包括教师与学校以及其所处的职业(学术圈)之中。这样一种丰富的内涵是与高校及其教师的现代职能所分不开的。现代高校及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培育学生、专业人才,而且还应当承担推进社会知识积累与进步、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建立在这些职业活动基础之上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就必然超脱了对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格发展产生示范效应的观念、品质与行为范畴,进而包括了由于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享有的职业声誉和社会期许等行为评判与道德因素。

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构成具有复杂性特点,不仅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还要能够正确处理学科、学院与社会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有崇高的学术信仰以及价值追求,并要善于与学术职业群体其他成员互相交流与探讨。对于后一点的认识,对于当前高校教师群体而言尤为重要。因为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高校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科学认识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内容,对于承担主要科研任务的高校教师群体来说,意义殊重,丰富了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念的认识,拥有了正确、完整的道德修养达成目标,为更好地养成上述道德因素、科学确立教师职业个人规划以及职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基础。

二、知识产权之于科研道德的意义

科研道德正与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有着些许关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无论是对科研道德的养成,还是科研技能的提升均有裨益。

一般认为科研道德包括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两个方面,社会层面的道德约束有以增进人类全体利益为总体宗旨、符合人道主义、引导人们获取更具价值合理性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以主维护社会公正;个体层面的道德约束主要是指诚信、尊重以公正等内容。而所谓知识产权是指对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商业秘密、商号、地理标记等科学技术成果权在内的一类民事权利的统称,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劳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的结晶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

从二者的内涵上来看,知识产权与个体层面的科研道德有着较强的关联,都是关注个人成果运用的一种规范。从知识产权法的视角来看,其所涵盖的权利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对本人智力劳动成果的权利义务,二是主体对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权利义务。从这一点来看,个体层面的科研道德应该也包含两个范畴:教师个体尊重他人科研成果的道德规范与他人尊重教师个体科研成果的道德规范。本文认为,这一对科研道德“二元论”的划分认识对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成长特别重要。

教师个体尊重他人科研成果是青年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知识产权法规范的重要方面。青年教师在科研初期必将广泛借鉴前人和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这一期间“诚信”和“尊重”的道德因素尤为重要,进行学术研究检索相关文献或了解有关研究成果,在或以其它形式表现学术科研成果时必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如实标出,这是青年教师成长不能回避和跨越的道德门槛。另外,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及他人对其科研成果的尊重也不应忽视,这更多是“公正”道德因素的体现。在社会实例中,不乏一些所谓的学术前辈、学霸强行“借鉴”青年学者研究成果的现象,一方面,这为知识产权法律所不容;另一方面,也有悖于公正对待他人工作、实事求是地承认他人的贡献,发自内心地尊重竞争者的努力,坦诚直率地进行学术争论的科研道德要求。因此,只有青年教师尊重他人科研成果的同时,学术职业团体也公正地对待青年教师的科研努力,才能形成科学研究中必要的合作机制,形成相互激荡的思想氛围,才真正具备了科研道德的真正意义。

从本体和他体的二元角度进一步理解个体层面的科研道德中的“诚信”“尊重”和“公正”三要素,充分重视科研道德中对于学术团体对青年教师学术努力的承认与尊重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知识产权法对于科研道德的特殊意义。

三、科研道德中的教学相长

对于教师来说,科研道德的养成并不是孤立的,其科研道德的养成不仅有个体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这是因为科研与教学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培养学生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能,而学生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接班人,学生对其老师的学习与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科研水平与科研习惯。

教师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充分培育起知识产权意识,充分尊重他人和学术的智力成果,形成遵守知识产权法的表范作用和具备良好科研道德的正面形象,才能带动并促进学生尊重他人和自身智力劳动的意识与习惯,在养成自身个体科研道德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团体科研道德的萌生与提高,对于学术进步、社会以及国家知识利益的维护,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第3篇

一、教师养成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一)教师养成教育的概述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养成教育,是一种狭义的养成教育,一般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的发展,当今的养成教育是指个体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培养和训练,借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而形成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这是一种广义的养成教育。教师养成教育,指教育者通过长期的专业的训练和实践,从非教师专业人员逐渐向教师专业角色转变的过程。教师养成教育在教师养成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培训,教师养成教育都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始终。教师养成教育中主要内容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气质方面的养成。其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教师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是成为教师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广义讲上它主要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荣誉等方面。狭义上讲,教师对教师职业和对学生的热爱。教师“爱”使得教师内化职业道德规范内在动力。孔子的《论语》是最早集中反映我国传统教育对师德的规范言论。比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今我国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终身学习。

二、教师养成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个体在长期的实践和训练、文化熏陶以及生活体验下,自觉主动的生成稳定品质和素养的过程。教师的养成教育同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实践、教师文化熏陶、自然生成教师专业素养。如何形成教师养成教育呢?需要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作为其支撑,通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养成教育问题。同时,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教师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是成为教师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

三、教师养成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职业意识淡薄

教师职业意识包括:其一,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和认识。指教师的地位、作用、职责;其二,教师职业的动机和态度。指个体为什么要做教师和从事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其三,教师职业意向。指个体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愿望和倾向;第四,教师职业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从事教师职业是否喜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感。很多教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因为其稳定、生活规律,从功利主义出发带来的是物质利益。对教师职业的本身意义理解不够。这不利于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树立良好的教师理想和信念。

(二)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欠缺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了解并掌握师德知识是教师进行自我行为调节、教育学生、促进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此外,教师的职业情感低落,有些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下课后离开教室,很少与学生交流感情,以至于对学生的关爱很少,对职业没有情感,谈何师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里的心指教师爱生之心,爱业之心和平等之心。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真实教学情境中才能够逐渐养成这种心。教师有了心自然能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与内化。

(三)教师职业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职业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能力或教学基本能力;二是教育科研能力。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把以上两个教师职业能力平衡处理其关系。如果没有教学基本能力,没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就不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际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教育科研能力,则只能成为单纯而机械运用技能完成教学的“教书匠”,而不能成为善于发现、批判、反思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教育家”。

(四)教师职业性格存在偏差

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只有个性方能影响个性的定性,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职业性格是指影响并支配教师的实施职业行为的心理因素。良好的教师职业性格主要包括:热情开朗,乐观主动,积极向上,富有激情,富有童心,自信活泼而幽默,情绪稳定,态度温和,平易近人,善于合作反思和自控,执着而有耐心,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等等。有很多教师因为社会、家庭、经济、工作、科研等压力使得情绪不稳定,易怒,自控力差,抑郁,缺乏意志力和自信心等等。

(五)固守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以课程培训为主,以知识技能为本位。在对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学分的完成,而忽视对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气质方面的养成。目前,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脱节,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作风。从而形成了教师培养模式注重教师的“外调”,轻视教师的“内养”。

四、完善教师养成教育的建议

(一)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其一、课程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大,选修课程也是学科专业方面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占20%,而能够体现师范性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只占10%,其课程内容上是“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内容脱离了中小学教育。其二,教育实践课程开展的少且形式单一只有教育实习,都是在最后一年进行。所以,我们调整应该调整专业课程和公共课成的比例,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应和中小学校形成合作关系,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去见习。

(二)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

很多人选择教师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意识淡薄,所以应该对师范生和在校的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使他们感受到作为未来教师的重要使命.比如:定期开讲座,开展教师职业规划比赛。

(三)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重。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会成为学生的模仿的对象,换句话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拥有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渗透,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

(四)完善教师养成教育的机制保障

我们需要建立教师养成教育的保障机制,以使教师养成教育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其一,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为前提,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将其具体化为一系列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其二,完善管理保障体系。对教师的管理要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其三,实施教师评价。针对教师养成中的不足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使教师在养成过程中及时改正、及时养成、促进教师养成教育的发展。

(五)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第4篇

1在职培训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并不是全新的,共性的内容还需要得到贯彻和深化,但由于在职培训教育特殊的要求,新的内容需要突出和强调。根据国内外伦理和教育学者关于道德构成的研究成果,除了把道德划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三种经典的构成外,还比较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把道德区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

1.1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

道德理想是指具有激励功能的最高道德境界。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体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目的是给教师队伍的整体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点,无论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教育都是相通的。它的内容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力争专业卓越、保持最高水准的伦理品行和道德表率等。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对于教师主要发挥的是引导和激励功能,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个体发展和整体建设有一个足够高的上限,拉动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达到“乐业”的最高理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建设,就是要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上述道德要求对教师的引导,通过特定的手段和途径,激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践行最完美的道德行为。必须承认,不能期望所有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道德的化身,但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崇高特质决定了这样的目标必须得到确立并强化,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具体到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应当强化前面提到的具体的责任感,使教师形成明确的责任意识,把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与学生将来可能的岗位任职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教师尽量做到站在教学以外看教学,把自己的教学工作视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单元,从而提升对自身工作重要性和工作成果成就感的认识。

1.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

道德原则是指具有指导功能的道德指令。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中级要求,体现了所有教师能够达到而且应该达到的道德准绳。比“乐业”稍低,它要求教师做到“敬业”,即对教育工作有忠诚的义务,要按照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标准,尽可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对教育事业和自身专业发展有一颗敬畏之心。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对教师道德行为主要起一种指导作用,在满足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情况变通处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方面,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有大量工作可做。前述对在职培训教育学生特点的敏感性、对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行动力,都可以纳入职业道德原则的范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应该做到深刻把握不同学生的特点,实现与学生的顺畅交流,不仅理论上而且实践上有效引导学生达到岗位任职要求。同时,这些要求也都是通过院校适当措施和教师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至于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原来的学历教育教师要成为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育转型,其内涵不仅是业务上的,也是职业道德的转变和深化。

1.3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

道德规则是指具有约束功能的具体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起码要求,也可称为职业道德底线。它低于“乐业”和“敬业”,要求教师做到“尽职”。要求低不等于重要性低,作为一种“底线”,具有强制性,一旦突破,职业道德就不复存在,职业资格就名存实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对教师的专业行为主要发挥一种约束功能,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不能随意变通。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职业道德规则往往是最为核心、占据比重最大的部分。一般来讲,职业道德规则以否定的形式表述,教师职业道德规则的核心就是不能出现与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相悖的行为,包括不得无准备上课、不准旷课、不得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不在教学过程中有不负责任的言行、不歪曲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得贬低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恶意干涉同事的专业行为、不准衣冠不整行为粗俗等。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出于在职培训教育的特点,其职业道德规则还应包括不利用学生任职背景谋求个人利益、不通过非难式渠道向学生所在单位透露学生学业表现、不压制学生对个人掌握的实践知识的表达、不通过泛泛而论应付学生对具体知识的需求等内容。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我国文化中有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比较忽略规则层次,甚至出现过“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现在已有转变,但仍有欠缺,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注意平衡处理理想、原则和规则三层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激励、指导和约束功能,利用转型契机,进一步突出规则和原则层面的建设,打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底层根基,为推动职业道德教风的不断上升提供坚实基础。

2在职培训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为使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实现良性发展,要确立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一必须遵循全面建设的原则。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面,在实施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有所偏废,而要兼容并包。职业道德理想是“高标”要求,职业道德规则是“底线”要求,它们与职业道德原则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道德体系。通过明示“高标”,形成一种来自高端的拉动力量;通过筑牢“底线”,形成一种来自底端的推动力量。上有“吊车”,下有“举重机”,组成合力,才能使职业道德建设取得实效,不断向上。第二必须遵循重点突出的原则。在全面建设的基础上,在职培训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重点建设。在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面中,都有与在职培训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建设的项目,如具体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特点敏感性和实践教学行动力的增强以及各项有关的职业道德规则等。第三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道德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任何道德建设必须以人为目的,从人的需要和立场出发,并落实为人的发展。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看到职业道德的工具价值,就是它能够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院校之间的关系得到协调发展,从而为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职业道德的本体价值,即能够满足教师个体的需要,教师通过践行、内化一定的道德规范,达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理想境界。在实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遵循道德心理规律和道德内化机制,推动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发展过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实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同时要完成其基本任务。第一要科学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制定一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把本文前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以规范的形式开列出来,以职业道德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的表述为核心部分,并辅以简要实施程序。有了这样一份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其他各项任务就有了基本依据。规范的制定要以科学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教师的道德要求为前提,职业道德理想要确立恰当的高度,原则部分要做出精确的概括,规则部分务求详尽,有可操作性。第二要树立均衡合理的职业道德观。职业道德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观念,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精神的概括。按照全面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原则,一种均衡合理的职业道德观要在高标和底线之间实现折中,既有理想主义的一面,也有现实主义的一面。这种职业道德观要体现社会性道德与主体性道德的结合、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以及谋道与谋生的结合,包括献身教育事业的职业观、德利兼顾的利益观、平等互爱的师生观、身正为范的诚信观、勤勉躬行的实践观等。第三要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度。管理制度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要通过完善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体系,把教育培养、宣传提倡和约束管理结合起来。如培养制度,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在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的理念上,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纳入对新老教师的培训计划之中;激励制度,树立职业道德榜样,营造崇尚优秀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激发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追求高尚职业道德的荣誉感;约束制度,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化为可操作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和规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行,用强制的手段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习惯;监督评价制度,构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实施多层次、多方位评价。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要特别重视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指标体系中体现在职培训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如建立强制性的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制,规定交流的深度、广度、频度和时长等。第四要营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环境。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学氛围体验,强化职业道德认同;营造严格果断的校园管理环境,有助于职业道德规则的贯彻和执行;营造民主开放的办学、教学管理环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并促进教学双方、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第五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自我修养。首先,院校管理者要重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人本化和灵活性原则,紧密联系教师教学工作和生活实际,经常性、制度化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并不能把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同时,要鼓励教师加强自我职业道德修养,可以采取读书活动,用以增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帮教拜师,通过一帮一、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等形式,甚至让教师以行业专家为师,推动好的职业道德风范得到传承;写教学笔记,记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促进教师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丁继明 单位:广州边防指挥学校基础部

第5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现状

张丽莉,一个普通的名字,却家喻户晓。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客车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她向前扑去,将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车轮从她的大腿辗压过去。经过抢救,她被迫高位截肢。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她的事迹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感动了无数中国人。面对张丽莉,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说:危急时刻,她凭直觉挺身而出,在这直觉背后,是最具魅力的纯正师德。截肢以后,她很快接受了现实,甚至反过来安慰父亲说:“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张丽莉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展示了人民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表明了她作为教师的幸福观。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它是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社会、学校、他人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自人类社会产生阶级分化,教师成为一种职业独立出来,教师职业道德便随之产生。在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批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后,教师职业道德不断丰富和发展。

伦理学把道德看作一种实践精神,指出“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并且认为“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不仅是价值,而且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所以,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对教育意义的深刻领悟,对教育活动的倾心付出,对教育对象的无私奉献。

教师职业道德贯穿于教师职业的始终,它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崇高的师德可以帮助教师深刻理解自己的职业,认清自己的职责;崇高的师德可以督促教师刻苦钻研,潜心研究,做到学高为师,上好每一堂课;崇高的师德可以告诫教师以身作则,乐于奉献,做到身正为范,成为学生的楷模;崇高的师德可以调节教师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职业道德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果,是教师的立身之基、立教之本,加强师德建设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做到“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自己的学识、品行和人格,影响和塑造学生,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烈的责任性。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

作为一名教师,当他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之不计回报、无私付出的时候,他便是快乐的,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二、教师幸福的含义及现状

高位截肢的张丽莉老师,在将来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很多人认为她是不幸的,但是她说:“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崇高的师德,也守望着自己的幸福。虽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幸福是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是自我需要得到实现以后的满足感。

所谓教师幸福,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愉悦感。教师幸福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工作的必然追求。综观互联网上多个有关教师幸福的调查显示:教师整体幸福感不强,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影响教师幸福、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很多:有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有来自家长的压力,有来自专业发展的瓶颈,面对琐碎的工作和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自我提升的时间有限,专业发展受限。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培养。一旦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自然无法在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深究以上种种原因,可以发现:之所以很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实质在于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无法深刻理解自己的职业,无法化压力为动力。

良好的师德能够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良好的师德能够促使教师秉持正确的学生观;良好的师德能够促使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观,要想成就教师幸福必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三、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懈追求

洛克指出人生来就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它来源于客观实践,教师可以在教育实践中收获幸福。教师职业道德是追求教师幸福的基础和源泉,教师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动力和应有之义。认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才能在教育劳动中收获幸福。

第6篇

关键词: 师德 教师职业道德 师爱 机制

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更崇高的职业,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可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教师仍然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而教师不都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鼠标轻击百度,不难发现一些有关师德滑坡的案例不少。这些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思考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等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标志着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高低也不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师德师风的好坏,而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教师的爱岗敬业

加里宁曾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些著名的文献著作又将教师比喻成蜡烛、钥匙、天梯……当然每一个比喻对象都有某一方面的形象性,但是作为被大家传颂夸赞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爱岗敬业。

情感上,爱教爱校爱生。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认可、接受并且喜欢,将教育事业看做自己毕生要为之付出的事业,将自己的思想境界与教育的兴衰、学校的优劣联系在一起。对自己工作的场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以校为家,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兄妹,这种情感是爱岗敬业最基本的动力。情感是内在的,也是持久的,不会因教师职业待遇报酬的高低或条件的优劣而随意波动。教师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才能敬重自己的事业,并为之自豪;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以谦恭之心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对学生、对事业严肃认真、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理念上,教书育人。教师的爱岗敬业表现在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要求、适应时展的综合素质,又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就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成绩,除了千方百计地提高成绩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会学习,还要教会他们做事和做人。教师的爱岗敬业还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上,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是一个教师最应该关注的。

态度上,认真负责。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曾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而非物,容不得半点疏忽;教育的影响触及心灵,容不得丝毫大意;教育的效果检测是一笔良心账,容不得半点虚假。在学生面前,教师没有任何个人行为,教师的言行举止永远都在学生的视野中,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得失。

二、教师的师爱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所以师爱是教师的魂中之魂。教师爱学生就是要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向有勇气、有智慧、有担当的成熟人迈进。苏霍姆林斯说:“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所以了解学生也是爱学生的一种体现。教师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而且要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洒向每个学生。享受教师的爱,是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也是他们的权利,教师的爱是他们得以健康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情感是师爱的前提,理性是师爱的方向,情感与理性的融合是师爱实现教育功能的保证。教师从早到晚与学生一起活动,上课时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下课后又要关注他们的课余生活。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多一点点的关注而喜悦,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每一点点的进步而欣慰。这些简单的、纯真的情感就是教师爱学生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师只有“爱的奉献”是远远不够的,师爱还要求教师尊敬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

、引导学生。师爱是双向交流,要求教师情理相容,严慈相济。奉献之心,不忘使命。爱就意味着奉献,教师的爱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和尊重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的爱,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为他们的未来负责,为民族的未来负责。

三、教师的公正

从整个社会来说,教育公正关系到社会的公正,而教育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很多:教师自身的投入和教师收入之间的关系;教师集团的利益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等。教师的公正决定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每个学生都对教师的公正有相当高的期望值,教师公正与否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息息相关。教师的公正可以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某些教师的角色模糊;经济繁荣与教师主体性的矛盾导致某些教师人生理想淡漠。广大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好公正这面大旗。教师的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公正也可为实现社会公正作出贡献。

教育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进而实现人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这些职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就是教师,而对教师的职业素养的较高要求又由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决定。较之于其他社会职业,教师的劳动具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源于教育劳动的内在特性,而这种内在特性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灌注于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全社会乃至民族发展的重要方面。 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开展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第一,建立师德教育的学习培训制度,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将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规范化。第二,要将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教育工作中,让教师随时参与到师德的讲座学习中。第三,要求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知道哪些行为教师可为,哪些行为教师不可为,主动提高道德修养,自觉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坚持自主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广大教师掌握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目的和意义,教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提高师德修养的前提。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没有这种内心体验即诉诸情感的道德认识,教师的道德行为就缺乏内在动力。可以说,师德修养的提高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对完整的道德意识。

其次,充分发挥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和社会监督作用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学期考评或年度考评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考评,是激励并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的有效途径。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有必要建立师德的考评监督机制。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标准,积极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这样,既可确保学校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等多方面的监督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靠教育又靠激励和约束。教育是基础,激励约束是手段。我们对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教师及其优秀事迹大力表彰,以先进人物事迹的道德感召和情操感染唤起更多的人对美好道德的向往,并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而高尚的内心体验。在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同时,又强化政策导向,严肃法纪,严格为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的奖惩、培训、聘任、辞退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挂钩,加强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的处理。在道德压力和纪律约束下,教

师在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会产生敬畏心理,知道违背职业道德带来的后果,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

最后,进行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制。内化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自律是无论是否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自愿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首先要树立法律的意识,使新型的法律理念融入思想意识之中。另外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内容、师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已不仅是道德的要求而且是法律的要求。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教师只有在生活中严格约束自己,依靠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践职业道德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度德而师之”,从而将书本内容融入生活,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苦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中,投身教育实践是完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唯一标准。人民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职业道德自觉性,才能把师德修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国权.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素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

第7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道德构建 现实价值

一、传统文化对当代教师道德构建的影响及产生原因

(一)基本观点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构建教师的精神家园,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和意义。当今人们谈起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时,必然联系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与影响,其观点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对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极为赞赏和崇拜,不吝赞美之词,予以褒奖;另一种是对传统文化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十分贬低和抵制,认为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落后与愚昧,应予以坚决摒弃。

(二)产生原因

这两种观点,我们不能简单用对与错来评判,产生这两种观点的原因,既有认识方法的问题,又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评价的问题,还包括教育自身发展状况和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力的问题。

1.从教师职业道德产生及影响来看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属于社会道德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产生、发展都源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不同时期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道德的实质在阶级社会里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统治意志的反映,是为统治者阶级经济基础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师职业道德是从社会道德中分离出来,调整教师的行为规范,而教育具有阶级性的本质,必然使得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传统教师道德的阶级基础与新时期不同,教育最终是为统治者阶级服务的,这一点是不可否定的。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及传承性,现代社会的各方面无不受到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师德观念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然顽强地发挥作用,这与传统教育最终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并不矛盾,就因残存于传统教师道德规范中的封建、腐朽和落后等思想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构建的负面影响,就否定传统教师道德,进而发展为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显然是错误的。

2.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来看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道德全盘肯定与否定两种不同观念,实质上反映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评价和认知方式的不同。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在理性审视领域里不成熟的表现,这种不成熟性反映出以传统文化理论品格为支持的深厚的心理基础,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观的认同,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传统师德稳定的、简单的继承,进而影响当今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另一方面,从现实价值评价出发,认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权威主义”、“教师中心主义”已被打破,过去教师个人主义、现实主义大行其道,而新时期师德建设中赋予了更多的教育平等、民主思想,这些思想在传统文化思想中是不具备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制约新时期师德建设,反对传统文化在当今教师道德建设中的有益借鉴作用。

3.从传统教师道德的发展及局限来看

教育是人类古老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由于经济生活落后,社会交往隔绝,社会等级森严,教育主要为社会政治需要服务,统治者把持教育大权,受教育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十分有限,教育的社会功能及由此产生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内容、教育制度等均受到极大的限制,教育关系的调整更多地依靠道德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习俗和传统习惯完成,因而不可能出现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法律约束。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不断发展,教师形成了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其中难免存在与当今时代不相符的内容和思想,表现为为维护社会秩序,以“人性”为主传统教育几乎就是道德的教化,传承一成不变的道德规范,即使牺牲人性也毫不吝惜,这就与当今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民主平等”育人观念相抵触,从而表现为在构建当今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时,对传统师德表现出排斥心理,持否定观念。

二、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铸造新时代的师魂

文化的传承性和教师道德的继承性,决定了在构建新时期的教师道德体系时,决不可割裂与传统文化和传统师德的联系,应该把新时期师德建设植根于传统文化精华中。中华文化凝聚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风貌,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完全继承和忽视传统文化在当今教师道德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铸造新时代师魂。2008年,我国新修订了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颁布实施,从新的师德规范中不难看出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下面仅就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方面谈谈传统文化对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影响。

(一)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即教师不仅要向受教者传递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这些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渊源。《礼记》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师说》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荀子则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是“经师”,向学生讲解经书;二是“人师”,即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学习。后人更提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理念,徐特立同志认为:“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合二为一”,经师“除了教学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如果只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可见,自从有了以教育活动为职业的教师以来,教师就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并且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为一定的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教书与育人作为教育的实践及作用,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统一体。从来就没有脱离育人而教书,或者只育人不教书的教育活动,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也是新颁布实施的师德规范的增加的内容。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对学生冷漠甚至虐待学生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真正忠诚教育事业的好教师。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爱生亲徒”、“亲其师,信其道”便是最好的印证。教师要树立积极态度,以最大的爱心和耐心教育学生。孔子早就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也是传统师德核心,要求教师永远以“仁者爱人,永存爱心”作为自己进行教育工作的准则。孟子说:“仁者爱人,”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朱熹说:“爱之理,心之德。”都说明“仁”的核心精神就是爱人。教师应该把“仁爱”作为一个独立的道德要求,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把它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让学生与教师在“师如父”的关系中得到健康发展。新时期师德更要求教师关爱学生,要求广大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变相体罚学生。从中不难看出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是韩愈所说的“博爱之谓仁”,如“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就是朱熹倡导的“爱之理,心之德”,“做学生良师益友”就是要求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构建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同时又赋予师德新的内容,改变传统师德中师生之间“师道尊严”的不平等关系,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体罚等规范,体现新师德的时代特征。

(三)为人师表

第8篇

(一)事业与职业的矛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首要问题是事业与职业的矛盾。教师过去被宣传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事业者,历史、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更多的是奉献。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当前一些教师只是将教师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多地关注自我求取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教师价值取向逐渐偏向功利性,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事实上,教师工作不但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一味地要求教师奉献不切实际,但也不能背离教育的公益宗旨。一旦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需要拥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需要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在高层面上定位服务观念;需要将“小我”和“大家”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把职业当成事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教师才会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养成职业道德。

(二)社会认同和职业压力的矛盾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的认同。不过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社会认同的教师标准对他们造成的职业压力较小,他们所承受的职业压力更多地来自科研。这种非同一性使得高校教师与社会期待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职业考评与师德养成的矛盾

当前,高校教师的职业考评并不以“是否是位好老师”为准,而是更多关注“科研上是否有贡献”。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科研经费、获奖成果、数量等容易量化的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师个人敬业精神、育人风貌、道德品质、人格涵养等不具有可操作性标准的软性指标,从而导致很多教师只注重外在而荒废内在的修炼。

(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外紧内松的矛盾

当下,一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出现了外紧内松的现象。尽管外界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质疑声不绝,但一些高校并没有对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职业道德既未在教师准入中体现,也未在培育计划中凸显。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方向性

方向性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的前提。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舆论导向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高校教师应当成为榜样。

(二)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制定有策略性的措施。当前,只教书不育人、学术不端等是亟待解决的影响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问题。师德建设常提常抓,但实效性并不显著,主要就是所采取的措施没有针对性。

(三)要有高度感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站位要高。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要自然引领这些学生,必须有可以让他们信服的师德。以师德培养学生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因为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其方式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

(一)外优生存环境

1.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教学能力、出色的科研能力,这都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并不是学历高、科研成果突出的人就可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只有那些对这一岗位由衷热爱的人才有资格进入这个行业。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就是通过这个制度把那些真正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首先需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也必须从爱出发,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热爱所教授的专业,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并带动学生之间的互爱互助,才能彰显教育的力量。

2.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标准。要改变当下仅凭教学、科研数量和质量评定教师的方法,一些高校已开始努力尝试改变现状并付诸行动。对教师的评价要求,既要体现对教育规律的科学、理性的认识,也要体现对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的认同。只有这样,教师的自主性才能被充分激发。

3.强化高校教师思想的教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不间断的学习教育。加强教师思想的教育,是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强化高校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冯莉通过调查得出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不如中学教师强的结论。高校教师应该承担重要的社会职责,这种社会职责由法律所规定、被社会所公认,教师不能或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

(二)内炼自我修养

1“.致知”和“践履”相结合。躬行践履、格物致知,这是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致知”就是明伦察物,学思结合;“践履”就是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而言,“致知”和“践履”尤为重要。“致知”和“践履”既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学术素养,还是要传递给学生的为学之本。要通过倡导的方式、方法,强化高校教师的思辨、实践能力。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职业道德建设 对策

高校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才能全面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40岁以下(包括40岁在内)的青年教师人数高达87万,所占比例超过了 60%,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稳步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师德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而且能够为社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年轻老师年轻、学历高,但社会和科研经历不足,还处在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形成阶段,对自由化思潮、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等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和抵御能力,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政治观念淡化,价值标准失衡

高校教师处于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缺乏政治鉴别能力,忽视对政治理论和国家发展形势的学习和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个人利益追求的重点和方向,过于追求世俗化的名利和物质享受,不利于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有悖于教书育人的初衷。

1.2轻教学重科研,敬业意识不足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的两部分。但随着国家在科研政策的制定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教师职务晋升的评价体系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核心标准,但青年教师不可避免地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争取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

1.3示范意识淡薄,道德素养滑坡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点是塑造人格。但是部分青年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不遵守教学纪律;有的教师学术道德差,弄虚作假;有的教师言行穿戴不得体工作作风散漫对同事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严重影响学生整合素质的培养和道德品格的塑造。

1.4师生交流不足,育人意识缺乏

热爱学生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多与大学生交流思想,但事实上,部分青年教师为了个人利益而忙碌,而疏于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不过问,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2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全面深化改革给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物质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价值取向、道德评价、行为选择、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同时也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生培育了土壤,部分青年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自身品格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完善。

2.2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不科学

长久以来,很多高校对师德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纳入战略发展规划中,只重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硬”指标建设,而忽视了师德等“软”指标建设。在师德培训方面,没有从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只注重单线师德知识教育,培训目标设置和内容安排上,过于高深和宽泛,脱离教师生活实际。

2.3部分青年教师职业转换意识不强

青年教师执教生涯一般是从学生到教师的单纯角色转变,他们既有的年龄特征和职业素养使得他们不能较快适应角色转换,容易引发其心理困惑,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自我师德的培养。

3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师德教育,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端正思想认识,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教书育人,从而促进良好师风的形成深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培养其职业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职业理想。

3.2建立科学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高校应对青年教师的师德进行全程化培训,积极拓宽师德培训渠道,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培训中积极开展以青年教师为主题的师德沙龙经验交流活动,创新培训载体,丰富培训形式。

3.3强化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完善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准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大奖励、建造教师公寓等多种方式缓解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为其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消除后顾之忧。高校青年教师的隐性激励主要体现在职位晋升与声誉,在对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应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对其表彰和宣传,提高其职业荣誉感。

3.4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首先,健全师德评估方案。对青年教师的考评,应将关于教师道德的思想道德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价值取向等进行评估;其次,高校应将师德考评常态化,将考核结果作为青年教师评职评优的硬性指标。将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给予表彰,且在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中优先考虑;对于师德表现较差的青年教师予以批评教育,情况恶劣者在评定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参考文献

第10篇

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锤炼的重要过程,尤其是高校教育,它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也从单一的健身功能拓展到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体育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多功能性。其主要体现是:

1.健身功能

从运动对人体的影响看,体育的直接作用增强体质,因此,健身是体育的主要功能。

2.智育功能

体育是促进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手段,知识的获得,所依赖的是思维器官,即脑或脑中枢,通过体育锻炼,使体质增强,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都得到训练,不断提高脑中枢传导速度,从而使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有助于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3.德育功能

体育活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涵,通过复杂的练习,克服来自生理、心理方面的各种困难、阻力等,磨炼刻苦、勇敢、顽强、坚毅等意志,通过集体活动,树立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等群体意识和观念,通过竞赛,培养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等良好道德风尚;通过体育史和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

此外,体育教育还具有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教养、美育、文化传播等功能。但是,体育教育的功能具有潜在性,只有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组织实施,才能使体育的功能得以发挥。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探析对学生德育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二、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关系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高校师生关系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有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发生的教育关系,也有单纯为满往需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即社会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

从行为学的观点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受教师的主观行为而控制的,教师的行为有心理行为和付诸实际的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外在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品行影响也较大,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是一种道德关系。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勤奋地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好恶作为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因此,体育教师与学生间的道德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建立健康的道德关系是体育德育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道德观、信念观、情感、意志、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不仅要肩负教书任务,更应担负育人的重任。

三、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要完成体育德育之重任,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正确地导向教师的教学行为,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行为是为学生树表率、起模范作用的,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汉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认为:教师要“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里,列举了十多条教师道德要求,要求教师做到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生活共甘苦,向民众学习,放下先生架子和师生严格界限等。因此,必须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1.加强职业道德认识

充分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从而为自觉地遵循教师道德要求,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奠定科学的、理性的基础。

2.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对本职业的热爱和忠诚,但从事神圣而平凡、复杂而艰巨、辛苦而累人的体育教学,就需要更深的爱和更多的忠诚。可见,对体育事业的浓厚的情感是激励教师勤苦工作的内在动力。

3.培养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

作为体育教师应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应当具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对体育教师的轻视和偏见,即使是在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教师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的今天,仍有一些人不重视体育事业,更不重视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才不为各种偏见所左右,不为各种诱惑而迷茫。

综上所述,认真完成好体育德育任务,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严正自身行为,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先决条件,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行为,即改善体育德育效能受控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受控于教师的内在动机,动机又受控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与体育德育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参考文献:

[1]张振川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袁振国著.教育改革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3]金一鸣.教育原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4]乐龚进.教师职业道德.北京教育出版社.

第11篇

一、我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自我剖析我所存在的问题有:

1、在依法执教方面,尽管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不够深入,有时候还存在消极的教育言论、行动等问题。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我有时候放松了或不注意这个准则。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偶尔有敷衍塞责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还不够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4、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还不够理想;我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5、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但身教注重不够,律己不够严格,语言规范性有优待加强,缺乏对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的理解。

二、我就以上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县师德修养二十条》《 县师德警戒线》《 县教师应事应语、忌事忌语》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拟定如下4项整改措施:

1、转变作风,积极工作。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2、加强教学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我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教职工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二是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信服于人。三是向挫折和教训学,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17-02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校教师则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整体状况。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及特点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简单的讲,修养就是个人的修身与养性。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实质上就是高校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过程及其结果,既有内在的品质修养,如热情、公平、诚实、和蔼、善良等;同时也包括了稳重、端庄、整洁、大方等外在行为的修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规范要求的总和。按照教师的职业活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划分为教学道德、科研道德、人际关系道德和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道德。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构成因素,具有社会性、示范性、实践性、专业化的特点。其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性,是指在社会上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开放性、服务性、公益性等特征决定了其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属性。示范性,则是指高校教师的言行、举动均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实践性则是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在各种客观实践活动中,不断地锻炼提高逐步习惯养成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专业化特点,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和追求,并将各种道德修养与专业化联系起来,养成高尚的品格情操。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辅之以行政措施,从小事入手,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

1.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新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学校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应不仅仅停留在自发的基础上.而应达到自觉自律的高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和师德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使我们能够提高明辨是非善恶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明白“何以为教”、“为何而教”的问题。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理论,充分认识教师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以及对社会的作用,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修养中,要注意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社会生活是一座道德宝库,教师要细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通过比较和思考,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综上所述,教师优良师德品质、完善品格的培养和形成,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如果不重视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理论,则职业道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

2.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师德修养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还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至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高校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3.反思。反思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2]。反思是促进高校教师成长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当责任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措施

1.内省。“内省”是对自己内心的省视、审查,是一种自律心理,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精神。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说的就是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看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高校教师是知识分子的集合体,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角色和社会地位使得他们反而不容易听到外界的批评。因此,强调“内省”对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尤为重要。

2.自我激励。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但内因是主要的、直接的,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自我激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鼓励自己为达到更高师德水平而努力的过程。自我激励是激发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重要保障。教师自我激励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目标激励,也就是将做一名好教师作为奋斗目标;第二,成果激励,通过学生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来激励自己坚持做下去;第三,反思激励,教师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受挫折或失败,从反思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从而走向成功之路。第四是对比激励,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改正缺点,做得更好。

3.致知。“致知”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教师在提升自己师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及做人的道德,准确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恰当地把握好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伦理位置。“致知”是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及其情感,从而选择恰当职业行为的重要前提。

4.践履。“践履”的一般意义是行或实践,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从师德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看,社会所要求的师德规范是否为教师个人所认同,高校教师个人在处理师德问题时获得了何种情绪体验,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只有在道德践履中才能获得检验。

5.交往。伦理观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道德修养方法。只有在现实的与他人相处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改造自己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以及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良好交往,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师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

要想真正胜任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容易,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有所创造的催化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它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宜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J].时代教育,2010,(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