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6 14:3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幼儿的教育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家庭教育;城市;0-3岁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2-0049-05
家庭教育是家庭内在的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为提升我国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13号)中明确要求,幼儿园要“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实现“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的总目标。基于此,我们对武汉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自编《武汉市教科院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多为单项选择,个别题为多项选择。课题组于2007年6月~2008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武汉市5个中心城区(武昌、江岸、洪山、口及武钢)和两个新城区(江夏、东西湖)的125所幼儿园中的托班和亲子(班)的0~3岁婴幼儿的主要教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实发问卷3480份,回收有效问卷2930份。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的结构特点
家庭结构对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结构主要包括:两代、父母双全的核心家庭;三代、父母双全的扩大家庭;三代、父母一辈有两个或以上家庭的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其他家庭。本次调研发现:两代、父母双全的核心家庭和三代、父母双全的扩大家庭为武汉市0~3岁婴幼儿家庭的主要结构,各占42.3%和41.2%。这表明,在孩子处于0~3岁年龄段时,家庭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三代同堂的扩大家庭明显增多。[2]为此,我们特意组织了部分家长进行访谈,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年轻的父母以第一代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自主意识较强,但社会竞争压力大,照顾孩子精力有限,但又希望能按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因此,许多本已独立生活的年轻夫妻选择带孩子一起回归祖辈家庭。其二,有些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家后依然对父母具有很强的依恋,怕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因此依赖祖辈家长教养孩子。其三,祖辈家长退休后生活比较单调,心疼孩子和孙辈,主动要求照顾孙辈。可以说,第一代独生子女所建立的核心家庭比较“缺乏独立性和比较脆弱,在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外来的支持和帮助,而夫妇双方的父母则是最直接可靠的资源”。
然而,在三代同堂的现实环境中,家庭内部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由核心家庭的横向夫妻关系为主转变为扩大家庭的纵向亲子关系为主,家庭成员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由于年轻父母和祖辈在年龄、精力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容易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上出现矛盾。在“因为宝宝与家庭成员发生冲突”的调查中发现,总是发生冲突的家庭占11.8%,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占68.5%。
(二)城市(0~3岁婴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家庭是0~3岁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家长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密切相关。家庭教育价值观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根本看法,包括教育观、儿童观和人才观等。
1 教育观
教育观即家长对0~3岁婴幼儿进行家庭早期教育的根本看法。在本次调查中,有59.8%的家长认为家庭早期教育对0~3岁婴幼儿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24.6%的家长认为“有点作用”,14.2%的家长则表示“说不清楚”,还有1.4%的家长认为家庭早期教育对于0~3岁婴幼儿而言没有作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仅有一半的家长充分肯定家庭早期教育的作用,这与我们的预测存在一定的距离。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为生物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大量研究所证实,为何还有如此多的家长对其持怀疑态度呢?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在本质上存在偏误,趋于急功近利地开发0~3岁婴幼儿的各项潜能,没有认识到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效果具有延迟性和周期长的特点。也有部分家长认为,0~3岁婴幼儿应以营养和护理为主,不必强调教育成分。还有少数家长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出发。认为树大自然直。如有位父亲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接受过什么早期教育,不也一样成才了吗?”
2 儿童观
儿童观即家长对0~3岁婴幼儿的根本认识。在关于“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的调查中,41.5%的家长能客观地认识到“宝宝是平等的独立个体”,有39.4%的家长认为“宝宝是家庭的中心”。还有19.1%的家长认为“宝宝是成人的一切”。总体来看,0~3岁婴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部分家长忽视了0~3岁婴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普遍存在过分重视、过度保护和溺爱等家庭教育误区。
3 人才观
人才观即家长对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定位。在“你希望宝宝将来成为哪类人才”的调查中,家长的选择依次为“快乐的人”(19.4%)、“有能力的人”(16.5%)、“品德高尚的人”(16.3%)、“对社会有用的人”(14.7%)、“会生活的人”(11,7%)、“事业有成的人”(9.4%)、“伟人”(8.3%)、“普通的人”(3.3%)。数据显示:家长对0~3岁婴幼儿的期望具有人文化、实用化、平民化的特点。体现了现代家长对未来社会人才观的期待:性格好、有能力、品德高尚。但调查也发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家长的期望值普遍较高,95.6%的家长希望子女获得大学以上的学历。有些家长甚至要求0~3岁婴幼儿识字、学习英语、训练跳舞、练习乐器等。
(三)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现代和传统家庭教育价值观并存的背景下,武汉市O~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有自己的特点。
1 教育内容
当问及“0~3岁宝宝哪方面的教育最重要”时,家长的选择情况是:17.0%的家长选择“品德行为习惯”。12.7%的家长选择“学习兴趣”,12.4%的家长选择“智力发展”,12.2%的家长选择“语言表达”,11.8%的家长选择“社会交往”,以后依次为身体素质(10.8%)、自我服务(8.6%)、个性发展(7.3%)、心理健康(7.2%)。可以看出,家长普遍注重0~3岁
婴幼儿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与我国传统的“要成材,先成人”的教育观念分不开。许多家长对学习兴趣和智力发展也高度重视,而将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身体发展、心理健康和自我服务放在次要的位置。
2 教育方法
当问及“宝宝犯错家长会选择的教育方法”时。80.7%的家长表示“能做到说服教育”,12.6%的家长持“顺其自然”的态度,3.2%的家长选择了“百依百顺”,还有少数家长(3.5%)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宝宝采取高压教育。
对玩具和游戏等问题的调查数据显示:85.4%的家长认为玩具对0~3岁宝宝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12.9%的家长选择了玩具“可有可无”,还有1.7%的家长认为宝宝“不需要玩具”。业余时间中,50.3%的家长表示愿意与宝宝一起游戏,20.9%的家长表示会去做家务,15.5%的家长表示会为事业而进修,13.3%的家长则会去休闲娱乐。这说明,玩具和游戏作为宝宝成长中的重要伴侣,已经被大多数家长认同。笔者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有部分家长缺乏对0~3岁婴幼儿心理特点的了解,如认为玩玩具和做游戏是丧志,错误地将成人学习方式强加给婴幼儿,导致家庭教育低效甚至无效。
(四)城市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信息的渠道
0~3岁婴幼儿主要散居在家庭中。作为非专业教育人员,家长也在主动地了解家庭教育信息,而且了解的渠道也比较丰富。调查结果显示,报刊是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信息的首选渠道,占27.0%,其次是电视(24.5%)、广播(18.1%)、长辈(12.4%)、网络(9.7%)、亲朋好友(5.7%)、讲座(2.6%)。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测有一定的出入,为何我们认为效果最好最快的“讲座”并不为家长认可呢?笔者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平时工作较忙,抽不出整块时间去听讲座,而是更喜欢轻松、随意、自由的学习方式。这也给我们启示:今后在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中,相关部门可以更多地与各种媒体联手,做好家庭教养知识普及工作。
三、思考与建议
(一)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必须深入社区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詹姆斯・赫克曼教授曾指出:“许多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证据表明,在儿童不同人生阶段的教育投入对其不同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儿童在某一阶段获得的能力不仅影响他在该阶段的总体发展,更会影响他在下一年龄阶段的学习和发展。如果错过了学习某一特定技能或发展某一特定能力的机会,以后补救的代价会相当昂贵。”因此,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关系着民族素质的提高,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由于城市0~3岁婴幼儿主要散居在社区家庭中,国内外先进经验表明,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必须依托社区,才能深入民心,惠及更多民众。但鉴于我国国情,大部分地区社区发展还不成熟,社区无法独自承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为此,我们认为,理想的办法是:建立政府主导、媒体引导、专家指导、社区承担、家庭参与的指导与服务网络。由政府部门牵头,营造全社会关心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氛围,有效整合、开发利用和拓展我国现有的计划生育、儿童保健、幼儿教育工作体系等资源。具体实施由社区承担,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资源,如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计生干部及周边相关单位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实施模式可分为三类:一是社区主办。以社区为主导,利用社区的场地和网络优势,由社区自己组织或邀请相关人士为0~3岁婴幼儿提供家庭教育服务;二是与相关机构联办,如与教育、卫生、儿保、计生等部门或有志于儿童教育的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它们的专业优势,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共同开展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三是委托相关专业机构如幼儿园为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由于幼儿园大多位于社区内,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场地和信息资源优势,我们认为这是最简便易行,且“低成本,高质量”普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途径。社区可以授权给幼儿园。并对幼儿园提供一定的资助。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业机构,也应该主动承担起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的社会职责和使命。幼儿园要打破传统的单位意识,将服务对象不断向低年龄段的婴幼儿及其家长延伸,服务范围向社区散居婴幼儿及其家长扩展,加强对城市散居0~3岁婴幼儿家长指导和服务的力度,使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不断科学化和优质化。
(二)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应关注不同类型家长的需求
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三代同堂的“扩大家庭”增多,家庭教养人员复杂化,这势必会提出新的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其一,0~3岁婴幼儿的教养人呈现群体焦虑现象。由于0~3岁婴幼儿年龄小,个体差异大,教育情境复杂,专业性更强。不仅是年轻的父母因缺乏养育经验存在焦虑,许多经验相对丰富的祖辈,也因只养育过一个子女而出现焦虑。如一位“外婆”强调:自己只养育过一个女儿,没有教育男孩的经验,教育外孙时只能从头摸索。其二,两代人教育观念不一的问题如何解决?两代人在教育中各有优势,如能取长补短,家庭教育的质量自然能得到保证。反之,则会相互干扰,甚至引发矛盾,影响家庭和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其三,孩子在大家庭中成长,要与三代人打交道,扮演多种角色,这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育,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孩子双重性格的养成。
因此。开展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时。应该根据不同教养人员的要求,提供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根据不同家长的性别和年龄特点,开办诸如“准妈妈培训班”“好爸爸培训班”“优秀奶奶培训班”“能干爷爷培训班”“家政员(保姆)培训班”等学习班。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给予专题指导,提供菜单式的个性化服务。如开设这些专题:如何养育女孩?如何培养男子汉?怎样给宝宝讲故事?怎样陪宝宝玩游戏?如何让宝宝长得更高?宝宝一日三餐应如何合理安排?怎样让宝宝少生病?等等。可以根据家长的空余时间。科学合理安排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和服务。如果祖辈带孩子较多,根据祖辈更喜欢语言交流和沟通等特点经常组织祖辈参加育儿沙龙等育儿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家长之间相互学习。双休日时,年轻父母陪伴孩子居多,则可以组织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生动有趣的亲子活动,让他们感受育儿的快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的重点应定位于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更新
“家庭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它的社会化功能。家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使命。这不仅是家庭亘古不变的功能。也是家庭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之一。”目前我国专门的0~3岁托幼机构较少,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处于一种自发、自然、自由的状态,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家长面临很多教育困惑,如缺少教育方法(24.7%)、态度不够耐心(23.4%)、知识经验不够(22.3%)、精力不够(14.6%),家人态度不一致(7.7%)。许多家长非常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
关键词:家长助教 幼儿教育 课程开发
幼儿教育直接关乎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程度等事宜,做好幼儿教育更是义务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影响因素之一。国内幼儿教育中各幼儿园作为实际主体在课程开发与课程选择上都具有较大自主性,而这也使得课程开发成为了当前幼儿教育机构的常规教学工作之一。家长助教是近几年幼儿教育中较为新颖的一种形式,依托家长逐渐进行课程开发本身也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但如何将家长助教这一行为本社对课程开发的促进作用彰显出来则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家长助教的现实意义
家长助教本身是一种幼儿教育形式上的创新,家长助教能够将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较好融合且家长助教对于整体教学质量提升也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教育能够增进家长与幼儿的互相了解,家长亲身体验的参与到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中后也能更好的对幼儿园教育相关实践活动进行理解。此外,家长助教这一形式也能加强家长同幼儿园教师间的联系,这对于幼儿园系列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现实难度
家长助教这一形式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开发本身也具有一定现实难度,特别是城市中幼儿家长本身工作较为繁忙的背景下,家长助教在实施的频率上和质量上难以得到保障,部分家长缺乏一般性的教育知识更是导致家长助教本身在实施上具备难度。此外,部分家长即使能够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好助教角色,但其对于课程开发所能够提供的实际帮助相对较小。不同受教育程度及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不同都会导致家长对于课程开发的意见等出现不统一,而家长助教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积极作用的体现也要对此类问题予以较好解决。
三、发挥家长助教对幼儿园课程开发促进作用的建议
(一)教师参与家长助教给予科学指导
发挥家长助教对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促进作用需要幼儿园教师参与到家长助教活动之中并在家长助教系列活动开展时及时给予家长科学指导,增强家长助教这一形式本身对于幼儿教育的正向影响。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全程参与到家长助教活动开展之中并拟定出具体教案以供家长进行使用。在课堂教育或游戏教学中幼儿教师辅助家长进行秩序维护以及幼儿引导也能大大降低家长在扮演助教角色时的现实难度。此外,通过幼儿教师全程参与不间断的指导能够不断提升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在这一背景下家长不仅可以具备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也具备了参与课程开发的实际能力,而幼儿教师与家长间良好协作关系的养成对于课程开发中的各种事宜沟通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征求家长意见进行课程修整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积极作用的显现要求幼儿园注重家长意见的征求与采集,并结合幼儿教育实际进行课程开发(修整)意见的具体应用。在家长助教存在于幼儿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同时幼儿园应当在每位家长结束助教尝试后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听取家长对于当前幼儿园课程所具有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在征求了数量可观的建议后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则应当对于有价值且具有可行性的课程开发建议进行应用并对于新开发的课程能否适用于幼儿教育中进行有效评估。鉴于不同家长对于课程本身会存在不同的看法,幼儿园在听取家长意见的同时也要坚持以幼儿教育优先这一原则,坚持教育本身方向正确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对于家长助教意见和建议进行采纳。
(三)进行家长助教效果评价调整参与方式
将家长助教效果评价体系引入到幼儿园新课程开发中也能发挥家长助教对课程开发的促进作用。幼儿园内应当对于不同家长助教的实际效果M行评价并重点聆听助教效果较好家长关于课程开发的系列建议。家长助教效果评价体系的引入更加能够发现家长助教在实际实施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对此类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也能为家长助教更好进行提供较好帮助。家长助教本身与幼儿园课程开发之间可以互相产生较好的影响,而此类积极影响的发挥则要求家长助教本身的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将脚掌助教效果引入到其中是较为可行的一种办法,部分家长为了得到更好的评价结果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助教能力及参与新课程开发的能力,这也是效果评价体系积极作用发挥的一种体现。
四、结语
家长助教对幼儿园课程开发所具备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应当得到认可,国内幼儿园更是要注重在应用家长助教这一形式时将其与课程开发之间进行更为紧密的联系。家长助教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较好的利用下其对于创新幼儿教育形式,幼儿园课程开发等都具有正向价值,但对家长助教认识和应用能力上的不足也极容易导致幼儿园教学质量受到负面影响。鉴于此,幼儿园在应用家长助教这一新新式时也要最好具体规划,有目的性的进行家长助教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文婷.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思考[J].人间,2016,(08).
数说
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
在拐带等公共事件广为关注的背景下,幼儿安全问题仍是关注重点,希望他们能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3-4岁的孩子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
在关心尊重他人章节,要求4-5岁的孩子能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
《指南》认为孩子需要有初步的归属感。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
在社会篇的章节中,对孩子与社会交流的能力提出要求。6岁要学会倾听和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数说
每天睡眠要达11—12小时
在身心状况的标准中,《指南》对三个年龄阶段设定了不同的身高体重标准,比如3-4岁的男孩身高要达到94.9-111.7厘米,体重达到12.7-21.2公斤,女孩身高要达到94.1-111.3厘米,体重达到12.3-21.5公斤。
如何让孩子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在教育建议中指出,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多样化、均衡搭配的食物,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还要注意提醒幼儿养成正确的体态,每年为幼儿进行体检。
除了身体健康,情绪安定也非常重要,《指南》建议在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要斥责打骂,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等。
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
幼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篇里的重要内容,3-4岁的孩子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换新环境时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而到了5-6岁,即使换了新的幼儿园,也要能够较快适应。
为了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指南》建议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
连续看电视不能超过30分钟
《指南》为幼儿设定了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比如要每天按时睡觉起床,要多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不挑食。对孩子们最喜欢看的电视,提出3-4岁孩子连续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4-5岁不超过20分钟,5-6岁不超过30分钟。
建议孩子看电视要离电视3米远,建议家长和幼儿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或有关体育赛事的电视节目,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教育的目标还有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5-6岁的孩子会根据冷热增减衣服,自己系鞋带等。
不能把《指南》当评价“标尺”
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2、《指南》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但《指南》中的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能简单地用作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幼儿园管理;园长;现状调查;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41-04
【作者简介】马天宇(1979-),女,浙江余姚人,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助理研究员;黄娟娟(1964-),女,江苏无锡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民办幼儿园发展规模已占据学前教育的“半壁江山”[1],但民办园教育市场混乱的现象越来越凸显,民办园的两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民办园办园条件良莠不齐[2]。城市民办园和农村民办园在办园理念、管理水平、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上差距尤为明显。如何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促进民办幼儿园向着公益、优质、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学前教育良好的发展格局;如何提高民办园的管理水平,增加普惠性,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国内现有的关于民办幼儿园的研究大多是理论层面的分析或是基于特定区域的调查,缺乏覆盖全国范围的实证调查,更鲜有基于城乡比较视角的相关研究。鉴于此,本文从民办幼儿园管理入手,力图从地域(城市、县镇、农村)维度剖析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现状,探索其发展的特殊规律,分析总结其管理的经验和不足,为不同地域民办幼儿园的规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的可行性策略,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时间为2011年11月,被调查的对象为已经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幼儿园,共调查636位园长(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620份(有效率达97.48%)。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系课题组自行研制的《民办幼儿园园长访谈问卷》,内容包括十一大类69个题目。十一大类具体为:园长和幼儿园基本情况、幼儿园的规划与发展、幼儿园设立标准与申办流程、财务监管制度、成本核算与收费、经费投入与管理、队伍稳定与素质提高、业务指导与质量监测、政府扶持、园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满意情况及面临的困难、园长的期望与要求。本研究所有的数据经过试测和修订,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问卷中的类别资料,进行百分数统计和不同地域、地区间X2检验;对问卷中的数量化资料,有的统计平均数,有的分段处理后统计百分数,然后再分别进行不同地域、地区间t检验和X2检验。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地域民办幼儿园差异显著,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导向的差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县镇,农村民办幼儿园总体发展状况滞后。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民办幼儿园园长普遍年富力强、学历和专业化程度较高、任职稳定,但农村民办园园长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据调查,全国民办园园长平均年龄为40.61岁,从城市到农村,园长的年龄呈下降趋势;民办园园长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占74.20%,但也有极少数园长(1.30%)的学历在初中以下,没有达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园长占78.70%;园长任职较为稳定,担任园长的平均年限是9.18年。
可喜的是,农村民办园园长最高学历大多也达到大专程度,但是相对年纪较轻(平均为38.16岁),教育实践与科学管理能力相对欠缺,这对农村民办园的管理与办园水平的提高多少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民办幼儿园城乡分布不均,不同的地域办学规模和办学硬件设备差异显著
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人口密度的差异导致民办园城乡布局不均衡,66.00%集中在城市,城乡民办园在教职工人数、班级数、幼儿学位数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民办园的办园规模相对较小,教职工人数平均为13.02人(城市和县镇分别为29.79人和30.47人),班级数量平均为4.92个(城市和县镇分别为7.37个 和7.53个),生均建筑面积6.41平方米(城市和县镇分别为8.75平方米和8.78平方米)。不定期开展区域活动的农村民办园达到61.80%,这反映农村民办园比较注重集体教育。县镇民办园由于其独特性,地方财政舍得投入,使得其教育资源比农村相对集中,在办学规模上大于城市和农村,在办学条件上也不亚于城市。
(三)民办幼儿园设立标准统一,但注册机构五花八门,具体设立标准不完善,对农村民办园的监管相对薄弱
各地对民办园的管理较规范,对民办园的设立、设施设备、幼儿园负责人资格、办园章程与组织机构有明确要求的均达到90.00%以上,但是注册的机构不统一,在教育部门登记注册的占69.40%,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占24.40%,还有的没有登记注册。政府对农村民办园的监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体现在对农村民办园收费标准有文件规定的仅占72.30%;有5.70%的农村民办园没有登记注册。
(四)民办幼儿园财务管理薄弱,监管乏力,资金流向不清晰,农村民办园的问题更甚
没有专职财务人员的民办园达11.80%,有18.50%的民办园从没有接受过相关部门对其财务的检查。民办园每年的收入、支出情况没有向家长委员会提供书面报告的占50.80%;从不公布伙食费的占30.00%;擅自挪用幼儿伙食费结余用于购买幼儿玩具、图书、设备或者补贴教师伙食费和工资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农村民办园财务监管的问题更为突出,没有专职财务人员的占27.60%;经费收支会计记录不全面、不完整的占24.40%;从来没有接受财务检查、审计的占48.00%。
(五)民办幼儿园成本核算与收费标准不一,城乡收费和支出差异显著,收益难以衡量
保教费“按教育成本确定收费标准并收取”的民办园占46.80%,“按政府指导价收取”的占29.40%,“有统一标准但有时会降低收费”的占8.50%,“周围幼儿园收多少自己园也就收多少”的占7.40%,“没有统一标准,按市场调节收取”的占5.20%,“其他”的占2.60%,“不清楚”的占0.10%,收费制度规定不明导致民办园盈利和成本无法控制。在保教费、管理费、书本费、伙食费等经费收入方面,以及在教职工工资福利、房租、办公经费等费用支出方面,城乡民办园差异非常显著。23.60%的农村民办园经常面临收支不平衡、收入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转的状况。
(六)民办幼儿园经费投入城乡差异显著,经费主要来源于保教费,区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民办幼儿园补贴微薄
由于农村民办园得不到国家财政性经费支持,幼儿缴纳的保教费成为农村民办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支持。城市、县镇、农村民办园收取的保教费均占幼儿园经费来源的80.00%以上,而区县政府、教育部门的补贴仅占经费来源的1.55%。每年每所农村民办园平均接受的来自区县政府、教育部门的补贴仅为1144.26元,是城市民办园的十八分之一,县镇民办园的四十五分之一。
(七)从城市到农村,民办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稳定情况和福利水平呈下降趋势
学历未达标的民办园教师占1.28%,没有职称的占82.43%,而农村无职称教师更是高达94.37%。从城市到农村,教师稳定情况呈下降趋势,近三年来,有12.90%的民办园有教师离园情况,69.63%的离园原因是自动离开。城乡师资力量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差距,城乡教师享受的政府支持举措也差异显著,农村民办园教师参加社会保险的仅占17.90%,51.20%的农村民办园没有为教师办理社会福利。
(八)民办幼儿园接受上级业务指导与质量监测频繁,但农村民办园质量监测和专家指导情况堪忧
最近一学期,有95.50%的民办园接受过上级单位来园指导和工作检查,每学期平均接受检查8.60次。有26.80%的农村民办园从不聘请相关专家来园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 有4.10%的农村民办园,所在的区县教育部门从未对其进行质量监测。区县教育部门对农村民办园进行办园水平评价的仅占43.20%。
(九)民办园发展与管理被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但政府对民办幼儿园整体上扶持力度不足,城乡政府对民办园发展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一
九成以上当地政府将民办园发展与管理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地政府亦出台了扶持民办园发展的政策,支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县镇、农村和城市。但实际情况是,民办园中有37.10%从来没有得到过来自政府的扶持,而农村此现象高达53.70%。农村民办园得到经费补助、奖励和教育科研服务也远低于县镇和城市民办园。
园长对民办园各项扶持性政策的态度差异显著,城市民办园更倾向于依托市场生存,而农村民办园更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政策。由此可见,虽然有关部门和各地出台了不少对民办教育的鼓励和扶持政策, 但由于可操作性的差异,许多好的扶持措施难以得到充分落实,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偏差。
(十)民办幼儿园园长最满意家长口碑,最不满经济收益,最希望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在举办幼儿园过程中,园长较为关注办园行为是否符合家长的要求,对自己园满意的方面依次是:家长口碑、教育质量、保育服务水平。无论城乡,园长对经济收益的满意度均为零。园长面临的最突出困难依次是: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不够、软硬件得不到改善、人员流失严重、园所长远发展前景不明、家长要求多等。全国44.80%的民办园园长希望政府加大投入,而希望政府加大投入的农村民办园园长为54.50%,愿望尤为突出。
四、建议
(一)对不同机构的建议
1. 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建议
(1)深入认识民办幼儿教育存在、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在公办园不能完全满足所有3岁~6岁幼儿学前教育需求的情况下,民办园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普及学前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重要的补充。同时,民办园的发展对于公办园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如果政府给予适当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并加强监管,对于民办园解决生存困境、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制订民办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落实和完善民办学前教育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各级政府应对民办园的办学规模、结构布局、层次类型等方面进行宏观协调。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等级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地方特色的准入制度和标准,区分最高标准与最低限度,凸显层次和维度。亦可根据民办园的分类标准对其实行分类扶持,尤其是对面向普通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园,应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并引导其发展。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有效监管办学经费使用情况并加强对民办幼儿园会计的业务指导。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应因地制宜在民办学前教育相关政策中明确各级政府的资助责任。一方面,政府可设立民办学前教育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助、定额补助、差额补助和奖励性补助等多种形式对民办园进行财政资助。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建设用地划拨、税收减免(如免征营业税)、优惠租金及补贴地段生生均经费等优惠政策扶持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确保适龄儿童可以在对口地段民办园内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在监管上,建立民办园风险防范机制,规范民办园财务管理,推动建立审批机关、银行、幼儿园三方共管账户, 对办学资金进行实时监管, 有效监控幼儿园办学经费正常和合理使用。同时加强对民办园会计业务的指导,建立与其适应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
(4)加强过程质量监督,为民办学前教育的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促进民办幼儿园提升水平、办出特色。政府可通过暗访、检查、调研、举报核查等措施对民办园进行过程性监管,引导民办园按教育规律办学,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全面落实民办园年检制度、督导评估制度, 保障民办园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民办园的业务指导,特别是对幼儿园课程和教材进行监管, 防止小学化倾向。开展评比和奖励活动, 引导、带动民办园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与此同时,应加大民办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民办园提供免费的园长和教师培训,进行民办园优秀园长、优秀教师评比,帮助民办园建立、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民办园教师与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的研究,建立适合民办园教师的社会保障方式和途径,努力推进教师保障待遇的平等。
2. 对民办幼儿园的建议
(1)完善民办幼儿园自身发展,不断提升保教质量。民办园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发展的,在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其在办学自主性、办学类型多样性以及办园个性化与特色化等方面的灵活性,满足大众对于多样化学前教育的需求。
(2)规范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按照《会计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财务机构,配备专业的财会人员,提高民办园的财务管理水平,完善幼儿园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3)加强民办园之间、民办园和公办园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由当地学前教育协会牵头,通过沙龙、座谈、观摩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民办园扩大信息量、共享相关的经验与成果;探讨现行条件下民办园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共同提高办园质量。
(二)对不同地域的建议
1. 对城市地区的建议
城市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应将发展目标定位在“内涵提升”上。
(1)给城市政府职能部门的建议。应充分发挥民办园办学自主性、多样性的优势,促进民办园根据社区居民需求提供特色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学前教育服务;教育研究部门建立对民办园业务指导的机制,在教学计划和教材选用方面给予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并组织力量对民办园进行调研与随机检查;政府可以采用给予幼儿生均公用经费补贴、改善办园条件的奖补、给教师专项经费补助等多种方式给予民办园扶持。
(2)给城市民办幼儿园的建议。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明确自身定位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通过拓宽服务对象和拓展服务项目来吸引更多的生源;增强参与政府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获取信息资源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 对县镇地区的建议
县镇地区学前教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政府扶持力度较大,因此县镇发展目标应定位于“适度提高”。
(1)给县镇政府职能部门的建议。适度加强政策支持、资金补助的力度,增强普惠性,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规范办学行为,严格管理无证办园。
(2)给县镇民办幼儿园的建议。明确招生范围,尽可能以本区域幼儿为主要招生对象;积极开展幼儿园保育教育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 对农村地区的建议
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基础薄弱,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农村发展目标应定位于“大力扶持,全面提升”。
(1)给农村政府职能部门的建议。政府应担负起农村办学的主要责任,对农村民办园给予专项经费补助,设立农村教师国家津贴,成立民办园教育基金会,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解决奖金来源;加强教育政策和制度创新,制订出适合地方特色的审批、经营、管理、收费等政策。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在保证基本教学质量下的普惠性;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农村优秀教师可以到城市幼儿园进修;加强对民办园的监督检查,要对辖区内每一所民办园进行质量监测,定期进行财务检查审计。
(2)给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建议。在教学方式上应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农村化、地方化,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开展自培活动,提供教师外出学习机会,聘请相关专家来园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鼓励教师参加各项教学评比;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师资队伍稳定。为教师缴纳规定的社会保险费、办理社会福利。规范财务管理制度,聘请专职财务人员,完善幼儿园内部监督机制,如幼儿园每年的收入、支出情况向家长委员会提供书面报告,及时公布伙食费使用情况,伙食费结余专款专用,对幼儿园收费标准实行备案。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学前观察: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1-5-5(12).
当前男幼儿教师的匮乏与流失已经给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2010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结构合理应包括男女教师性别上合理结构。在此政策背景下,我们申报了《当前安徽省男幼儿教师职业期望与职业素养研究》课题,开展相关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的目的:一方面了解当前安徽省男幼儿教师的职业期望的现状,另一方面旨在分析问题,并为安徽省男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以下文章中的所提“教师”除特别说明外均指的“省内男幼儿教师”)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课题组参考了相关资料,自编了《当前安徽省男幼儿教师职业期望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部分,包括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问题,全为单选题;第二部分为问卷的主体部分,涉及职业的理想、动机、态度等八个方面的问题。调查问卷通过实地和QQ邮件的方式发放。调查对象抽取了合肥、芜湖、安庆、淮南等地的共23名教师,回收有效问卷23份。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职业的理想与动机
在此项统计中,有82.6%的教师认为幼儿教师并不是自己的理想职业,对选择幼儿教师这项职业不够满意;有60.9%的教师选择留在省内幼儿园工作主要原因是考编方便,反映出他们的职业动机,希望追求职业的稳定的职业;有43.5%的教师选择因为喜欢幼儿,留在省内工作是希望能为省内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种我们期待的积极心态。
(二)职业的态度、月薪及工作期望
在此项统计中,100%的教师都想转行或去省外工作,其中超过半数的教师一直在等机会,一旦机会获得,他们就会转行或去省外,这为省内男幼儿教师留失造成隐患。有87%的教师希望在工作中获得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有73.9%的教师最想获得的是较高的收入,有65.2%的教师期望获得工作的乐趣。其中把实现自身价值和工作的乐趣排第一位的占最高比例达39.1%,把较高的收入排第一位的比例是17.4%,说明教师大多最期望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享受工作的乐趣,同时也能有较高的收入;只有4.3%的教师希望得到同事的关心和帮助,说明教师在工作中的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说明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在这项调查中,没有一位教师希望带班,69.6%的教师希望能发挥男幼儿教师特长开展适合男生的专职教育活动,或做幼儿园管理工作,说明发挥男幼儿教师男性特质是非常重要的。近半数的教师选择有5500元以上的月薪,反映教师生活的经济基础需求增加,但也能看出他们对自己月薪期望存在不合理的一方面。
(三)职业的发展期望
此项调查中,教师能在幼儿园工作时间在10年左右及以下的占100%,没有人愿意坚持工作15以上,因此反映教师工作年限越长,转行的可能性越大,不会把幼儿教师当作终身的职业来做,造成男幼儿教师的流失。在个人发展目标的问题上,近一半的教师期望能成为优秀的幼儿园管理者,只有17.4%的比例期望成为幼儿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反映出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只做普通幼儿教师,他们期望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声誉。在制约职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的调查中,73.9%的教师会选择收入过低,由此可以看到收入是他们职业期望中的首要因素。
(四)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期望
此项统计结果显示,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收入过低的比例占78.3%,其次是个人的前途发展渺茫,再次是工作压力大;而在排序中,43.5%的比例把个人的发展前途渺茫排在第一位,30.4%的比例把收入过低排在第一位,17.4%的比例把压力太大排在第一位。数据中反映出当前男幼儿教师的收入问题影响到了他们对工作价值的判断,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工作的信心。幼儿园的领导期望有男幼儿教师,同时希望他们是多面手,从而造成他们对自己工作感觉压力大,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他们工作的信心。在遇到问题或困惑解决的期望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只有4.3%的人选择憋在心里,说明教师遇到问题绝大多数还是希望通过沟通的方式去解决的;也只有4.3%的人选找网友谈,说明他们期望解决问题的务实性。
(五)职业条件要求的期望
此项调查显示,教师期望幼儿园领导能提高工资待遇的超过半数,反映着当前的教师的待遇不能让他们满意。在问到“您认为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男幼儿教师留在省内幼儿园工作?”87%的男幼儿教师选择要提高工资待遇以及需要政府多加引导,给予政策支持,反映出待遇留人的需要,也表示出期待政府重视并支持男幼儿教师的工作。47.9%的男幼儿教师选择了期望提供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总的说来,在本次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当前安徽省男幼儿教师职业期望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望政府能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壮大省内男幼儿教师的队伍,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2.期望提高幼儿教师收入水平,吸引男教师的加入;
3.期望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男幼儿教师特长,开发适应男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课程;
4.提高男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让社会认识到男幼师教师职业重要地位,从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当然,男幼儿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兴趣、动机及职业的认识影响到他们对职业的期望,也影响到他们对职业的态度和职业的评价,从而也就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及生活实际满意度的体会和考量。
(二)建议与思考
当前安徽省男幼儿教师的这种职业期望中,透视出这样的三种主要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事业与谋生的矛盾,发展与眼前的矛盾。为了能充分发挥男幼儿教师的潜能,调整稳定当前男幼儿教师的队伍,我们积极努力思考,尝试着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建议。
调查说明在他们的职业期望中,希望政府能给予政策支持。所以建议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并留住男生留在省内的幼儿园工作。如,在招考幼儿园教师中对男幼儿教师给予优先的考虑,特别在考编上的优惠。
2.对用人单位建议。
调查中男幼儿教师最突出的期望是能提高收入和挖掘他们的潜质,特别对男生来说更显重要。所以建议用人单位,一要切实提高男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二要努力创造适合男幼儿教师工作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男性特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如,开发适合男幼儿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课程。三在评价机制方面,制定出适合男幼儿教师的考量的标准,不要同女幼儿教师一样一刀切,尊重男幼儿教师特点。四要单位领导对男幼儿教师应当给予适度关心,减少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发挥创造性,提高工作的成就感,体会工作的乐趣和价值。
3.对培养单位建议。
对男幼儿教师的培养问题上,现行幼师培养规格要求较为适用女生的标准,所以要适当调整培养规格,适应男生标准。要调整课程和课程结构,努力开发适应男生课程。教学上因材施教,防止男生有异性化的倾向。
从本次调查信息中可以看出,当前男幼儿教师的学历几乎都是专科。所以期望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系能完善培养目标定位,引导学前教育系本科的男生充实到男幼儿教师的队伍中。
4.对男幼儿教师本人的建议。
当前省内的男幼儿教师人数较少,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议男幼儿教师们,要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达到符合实际的状况,努力处理好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落差的问题,合理构建自己的职业发展期望,要放眼未来,树立自己的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彰显自己的特质,发挥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于玲玲.中专生职业期望研究.苏州:苏州大学,2001:1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普惠性民办园的政策研究”课题研究会议于2011年10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联合国儿基会驻中国办事处官员陈学峰博士、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王化敏副理事长以及课题9个实践基地――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天津、成都、大连、河南和新疆地区的代表参与了研讨。会议就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判定标准、扶持性政策以及相关财务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探索适宜不同地域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机制,为政府推动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提供政策建议。
课题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副教授就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目标、背景、思路做了介绍。并谈到了美国普及0岁~5岁教育的Pre-K项目。该项目由美国各州完成,部分州采取的是向非公立机构购买学位的行为,并只认可非营利性的保育机构。各州对资质的认定标准不同。政府要求项目的受益群体是所有的适龄儿童,但实际上各州政府政策实施的结果是收入较低或父母都要工作的幼儿群体受益更多,受益者中55.3%是低收入家庭。王海英建议,各地政府在购买学位问题上应该首先探讨标准问题,建议与会者参考《儿童早期教育体系的政策研究》一书来进行行动研究,并指出各地的深度实践是课题行动研究的核心部分。
与会代表就当地政府对民办园的定位、管理和相关政策,当地幼儿园的生均年支出,当地民办园的资金来源、收费标准,地方政府对民办园的扶持政策成效与缺陷、困惑与问题以及普惠性民办园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热烈的讨论。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普惠、如何明确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成本、如何在不同基础上推进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以及对普惠性民办园的盈利监管问题成为会议的热点。
深圳教育局马琴娣处长建议将营利与非营利民办学前教育进行分类探索研究,从设定条件入手,把一部分幼儿园引到公益性、普惠性上来。南京师范大学柏檀副教授则从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财务收支的审计办法,阐述了监管民办园财务状况的有效策略,以保证幼儿园的公益性、普惠性以及对各级政府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
让与会代表振奋的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均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对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支持力度。上海2010年生均支出15059元。财政拨款占74.84%,基本做到了与高校的75%一致。对民办园,上海不同的区有不同的扶植标准。比如宝山区,在校园安全方面与公办园一样配备设备、保安等。奉贤区为民办园配备安保设施、监控系统,3名安保人员,政府负责其中2名的经费。卢湾区除了为幼儿园配置安保人员外,还为幼儿园配备应急防护箱、电脑和打印机,对园舍建设给予1/2的补贴。天津北辰区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占教育经费的8%。镇级财政的2.5%用于学前教育,并提出奖补结合的原则,达到6、8、12个班规模并且符合办园标准的、信誉好、收费低的民办园所奖励其5万、10万、15万不等。深圳到2015年财政支出的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要占到5%以上。重庆江北区对普惠性幼儿园每年每生700元补助经费,其中400元直补幼儿,300元补给幼儿园,对新建扩建的民办园采取一次性补助的方式,民办园教师的培训也纳入全市教师的培训计划中。大连将公办民办老师的督导培训统一标准。成都成华区对民办幼儿园以划拨的方式供地,免征营业税,免收幼儿园水质检测费、房子安全检测费等。在每个乡镇一所标准化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允许接受政府定价的民办园来承办幼儿园。成都青白江区从2009年开始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每年30万用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表彰奖励等。
韩国两位幼儿教育政策专家申殷秀教授、朴恩惠教授就韩国对私立园的资助体系做了介绍。韩国目前以私立园为主,私立园占幼儿园总量的80%。从今年5月份开始韩国为5岁的孩子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在韩国对5岁孩子提供合格课程的教育生均支出约为每月380美元。韩国政府给每个幼儿家庭提供200美元教育券,给机构提供每名幼儿180美元的经费补助,前提是这180美元必须用于教师工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监测与审计系统,政府无法确定资金的具体流向。两位教授对此建议采取两种方式进行监管:第一,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要经过质量论证;第二,财务体系透明化,要求幼儿园的相关账目在网站上公开。朴教授同时指出,普惠政策设计的第一步是成本测算。
参会代表困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民办园的准入、监管机制、师资管理和经费监管方面。为此,会议研究决定针对有关普惠性民办园政策发展的七大问题开展深入的行动研究。这七大问题是:普惠性民办园的规划与发展、设立标准与申办流程,财务监管制度、成本核算与收费、经费投入与管理、队伍稳定与素质提高、业务指导与质量监测。会后,九个课题参与地区将就普惠性民办园基本情况与政府政策支持情况,展开多方位的科研问卷调查以及方向明确的子课题研究工作。王海英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为各地政策进展随时提供相关工具箱和建议。
(1)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均衡,学前教育环境参差不齐。
公办幼儿园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幼师的工资每月按时发放,除工资外还有其他福利待遇,还经常参加省里、市里组织的业务培训,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提高的机会也多频率高,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都往公办幼儿园挤。受编制影响,公办幼儿园数量有限,民办幼儿园数量开始增多,但民办幼儿园的幼师没有公办幼儿园幼师的待遇稳定,加大了教师师资的供求缺口,加上各地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投资不同,造成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均衡,学前教育环境也参差不齐。
(2)教师师资总体水平下降,幼儿德智体发展不均衡。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转型,学校的合并或升级,幼儿师范学校没有了。而某些高校虽难开办了幼师专业,但该学科在该学院不属强项常常被忽视,学习的文化氛围较差,学生在校仅仅知识方面得到了提高,但素质、能力没有进步,教师师资总体水平下降。
2.我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创建的创新型模式分析
(1)改善学前教育教师性别结构,缩小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差距。
要保证每个幼儿的学前教育质量,首先必须保证每个幼儿园学前教育师资人员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特别应配备男性幼师,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理性思维和组织能力,建议政府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女幼师和男幼师比例问题,研究确定学前教育男幼师授课科目,积极鼓励男幼师执教,充分肯定男幼师的工作价值。缩短城市与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资格待遇的差距,建立城市与农村、公办与民办、区域幼儿园的交流机制,改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不均衡现状。建议农村也开办公办幼儿园,缩小教育力量差距。
(2)研究符合我国高科技时代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创新型模式。
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随着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电子产品纷纷走进各家,家长更加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有气质、有知识。学前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师资人员的知识水平如不能及时提高,幼儿不可能育好。这意味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相当重要。应加强在职在岗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建议利用寒暑假期通过电脑、网络等方式对各级幼师进行业务培训,培训费用可采用自己出一部分,单位补贴一部分,经常组织业务骨干交流会,及时补充新的知识。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经常督促检查每个幼儿园学前教育师资情况,初、中级职称人数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和要求,在岗人员有无证上岗现象。加强幼儿园教师质量标准研究,进一步完善园长、教师、保育员、校车驾驶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标准和操作办法。认真研究符合我国高科技时代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型模式的教育体系和方法。
(3)稳定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专家型教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政行业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婴幼儿早期的教育问题重视起来,而聘请保育员对婴幼儿进行科学的护理和早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使保育员逐渐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职业领域。
(一)婴幼儿保育员简介
婴幼儿保育员,顾名思义,即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小学里负责照顾、照看婴幼儿生活的人员。婴幼儿保育员在婴幼儿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在婴幼儿的早期生活与教育中扮演着照顾者、教育者等多种角色,对婴幼儿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以及个性、情感等各方面均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婴幼儿保育员工作职责
婴幼儿保育员在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小学等保育机构中,需要辅助教师负责婴幼儿的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等工作。
1.婴幼儿保育员需要负责本班房间、设备、环境等的清洁卫生工作,需要做到按时打扫婴幼儿生活、学习环境,并进行室内通风,保证婴幼儿有个舒适、干净的生活、学习环境。
2.婴幼儿保育员需要认真做好水杯、毛巾、碗筷等的消毒工作,以及饭前饭后餐具及餐桌的消毒工作,并且做好每天的厕所清洁工作,保持厕所清洁无异味。
3.婴幼儿保育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好婴幼儿的一日生活,做到教育与生活兼顾,全面了解婴幼儿的饮食、睡眠等各项情况,保持婴幼儿的仪表整洁等,认真细心护理婴幼儿生活。
4.婴幼儿保育员需要在教师及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园区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夏天做好防暑降温以及预防蚊、蝇等工作,冬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定时清洁婴幼儿玩具。
二、保育员与家长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在婴幼儿保育员工作过程中,与婴幼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日常的、及时的沟通尤为重要,是实现保育机构与家庭之间共同培养婴幼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而且,这也是一个优秀的婴幼儿保育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有利于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之间对婴幼儿保育工作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有利于保育机构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进行,共同促进婴幼儿的全面发展,保证婴幼儿早期教育与发展的正常、有序进行。
在婴幼儿保育工作进行过程中,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育员与家长相互沟通、互相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保育工作的进行。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促使家长理解及支持保育机构的各项工作、理解保育员工作的艰辛,促使家长与婴幼儿保育员就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及内容、作息安排等各方面达成一致,相互理解、互相支持,更加有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保育员与家长及时沟通的技巧
(一)建立健全沟通制度、拓宽沟通渠道
在保育机构中,需要建立健全保育员与婴幼儿家长的沟通交流制度,拓宽相互沟通的渠道,定期开展相对应的活动,鼓励家长多参加保育机构举行的各项有利于保育员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活动,促使家长多渠道地了解婴幼儿在保育机构的生活状态、了解保育机构的日常工作重点,促使家长亲眼看见婴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保育员的照顾下学习、生活、做游戏以及婴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使家长全方面、多渠道了解保育工作,增加家长们对保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二)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语气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语气,在就婴幼儿问题进行讨论时,要多采用“您觉得…怎么样”或者“我认为…更好”等委婉的、商量性的语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也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保育员的建议,以防止因语气等问题导致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而当涉及婴幼儿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时,也不能一味地谦让,必要时可以采用强势的、十分肯定的语气,使家长们相信保育员的一些有利于婴幼儿发展的建议,以及对婴幼儿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意见不容置疑,只有合理地注意与家长沟通时的语气,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基础,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三)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有针对性
婴幼儿保育员在c家长沟通时,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解答家长们的疑问时,或者在给家长建议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对婴幼儿出现的具体情况,或者家长的具体疑问给出具体的解答,针对各婴幼儿的实际情况给家长提出宝贵的、有效的意见。每一位婴幼儿保育员需要时刻观察婴幼儿的情况,做到了解婴幼儿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优缺点等,以便于就婴幼儿的具体情况可以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家长的问题,使家长及时了解婴幼儿生活状况以及学习情况,使家长听瞳保育员建议,使保育员工作得到家长们的肯定。
(四)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换位思考
在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例如,在孩子生病时,家长会心疼孩子,而此时如果保育员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态度,甚至觉得家长是大惊小怪的话,会直接影响保育员在家长心中的形象,此时需要保育员做到换位思考,以父母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或者将婴幼儿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去对待,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家长的心情。在与家长沟通时,也要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五)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以孩子情况为主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以反映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主,保育员需要借助具体事件,来反映孩子的日常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家长感受到保育员对孩子的关注与关心。在反映孩子情况时,要做到就每个孩子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切忌不可笼统地介绍孩子的近况,这样只会让家长感觉保育员是在应付自己,通过分析每个孩子的不同,就具体事情与家长进行交流,才能使家长感受到保育员对孩子的关注与上心。
(六)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家长自尊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难免会遇到反映孩子情况的事件,在反映孩子情况时,要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不可以用告状的口吻说话,也不可以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当遇到需要反映孩子缺点的情况,要注意谈话地点,尽量避开其他家长,进行单独谈话。同时,反映情况要采取“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从侧面反映出孩子的情况而又不伤害到家长的自尊以及孩子的形象,尽量多采用“孩子在校园里特别积极,喜欢参加各项活动,非常值得表扬,要是……就更好了,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他会变得更加优秀,更加乐于助人”的形式来反映情况,既维护了家长们的自尊,又反映出了孩子们的情况。
四、结语
【关键词】活动设计课 区域活动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5-01
区域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 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 投放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 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区域活动组织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教学的有效开展。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活动设计课的教师深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当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现状不容忽视。
(一)活动区空间位置安排不合理
活动区空间位置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然而在幼儿园开展区域教学的过程中, 区域位置的设置往往存在问题。例如,表演区与数学角相邻。活动区安排没有考虑到要动静分区,区域之间互相干扰、互相影响,不能实现区域活动的作用。
(二)提供材料单一,不丰富
区域材料是区域教学目标实现的物化载体, 但由于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繁锁,区域活动材料制作又费时费力等原因。活动区材料的设计、制作及数量的提供上, 往往是长时间一成不变的。例如:在中班的表演区中, 教师提供了纱巾、公主头饰、小魔仙棒和三个纸房子等材料。幼儿刚接触到表演区很新鲜,把所有的物品都拿出来进行表演创设。一个月后,表演区的材料基本没有变动过,孩子们把这些材料也已经利用殆尽。所以,进入表演区的幼儿越来越少进而荒废了起来。因此, 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注意目标明确, 根据在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保持和促发幼儿对活动的好奇心。
(三)教师角色定位不足,指导随意性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教师的作用有哪些?很多幼儿园教师把幼儿的区域活动时间当做幼儿自由活动时间。教师在此期间进行自己的活动,偶尔进行随意的指导。这样随意的指导有可能干扰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这样的行为违背了《纲要》与《指南》对区域活动中幼儿发展的要求。不能真正的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
作为学前专业的一线教师,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改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现状呢?笔者认为,现在能做的见效快且收益大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对区域活动的认识,提高其区域活动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做好职前的准备。
针对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当前活动设计课的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这方面需求的。所以,针对所教授的活动设计课有如下改革建议。
(一)纠正教师思想、丰富区域活动的相关知识
当前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不是要以区域活动取代幼儿园的集体教学呢?回答当然是“不”。活动区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两种活动在完成课程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价值和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教师要纠正思想,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当前的活动设计课的教学,给予学生有关区域活动的学习内容,仅仅有科学领域的一个单元。这样少的学习内容对于当前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该加大对区域活动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时数。同时,要为学生准备最新、最科学的区域活动教学内容。
(二)提高学生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增强其重视程度
在当前活动设计课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接触少之又少。整体对区域的重视也不够。所以,要加强学生对区域活动的正确认识,充分利用见习的时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需求,进而提高自学生对区域活动学习的重视。
(三)提高学生实践教学水平,做好职前准备
区域活动的实践能力不仅是学生的困惑,同时也是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困惑。作为教师如何解惑?我有如下建议:
1.提高校内实训水平,为学生职前做好准备
我校的活动设计课是在学校的实训室进行授课的。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室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例如,在进行授课前我们可以把学生按小组或按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内容,按照主题内容选取不同的实训室进行区域活动的设计,教师与学生要即学即评,从做中学。
2.提高校外见习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校外见习中,可以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与一个幼儿园的班级结对子。帮助所在幼儿园班级进行区域活动设计。通过这样的对接锻炼,学生即可以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所得所感了解幼儿的年龄阶段发展特点,不断调整自己在活动区设计中的不足,也可以服务于幼儿园。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总之,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以上的几点建议是不足以解决幼儿园活动区建设所产生的问题的。但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 真正做到活动区是幼儿的活动区,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让幼儿真正在玩中求发展, 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宝凤,李志英.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福州: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报,2011.37
[2]赵庆梅.谈幼儿园教学中的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 [J].东方青年,2010.9
[3]刘占兰, 沈心燕主编.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M] .科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李健君.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5]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0,(4)
[6]王艳.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状剖析[J].考试周刊,2009(8)
[7]李云.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22―25
[8]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1、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了解我园的全面工作情况及发展现状,了解幼儿学习、生活及成长情况,参与幼儿教育。以进一步提高园所的质量,增进幼儿园和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同时让家长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以更好地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家园配合,
2、教师也可以通过开放日活动更好地了解家长。
一方面,教师可观察家长在开放日的表现,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式参与活动,以提高活动质量,实现活动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家长在开放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方式,推测其家庭教育方式,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开放时间:2011年11月4日7:40—11:30
三、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四、开放内容: 半日班级活动
五、活动要求与建议:
1、11月1日前教师活动课详案备好并上报给段长,日班级活动安排有序,突出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有自己特色。要求学习、运动、游戏活动渗透在半日活动中。二节教育活动内容由2位教师负责,语言组、计算组各上一节,户外活动(包括晨间活动)要有目标,材料充足,一定在计划上显现,早操:整队,队形,口令,要求动作大方,整齐,幼儿精神饱满。各环节衔接(礼仪教育):自然有序,注意(上下楼梯、洗手、入厕,喝水、餐前活动、用餐要求、餐后活动)常规教育及安排
2、班级将学期计划、月安排和周教学计划或其他班级特色等、孩子们的平时作品向家长进行展阅,使家长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特别是元旦节目演出有挑选到的孩子向家长沟通。
3、提高家长的参与性,家长人手一张《大班家长开放日活动记录反馈表》对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早操、游戏活动、户外游戏的全程评价。(重点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孩子的各方面表现)
4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们一定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现场调控,考虑细节处理,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发言或者动手操作的机会,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使家长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表现,对待家长的询问要耐心。(《幼儿教师十不准要求》)
5保证家长数量(家长签到表)和家长参与活动的兴趣。最好在开放前一天的放学时开个简单的家长会,让家长明确开放日活动的目标、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以及自己的任务以及填写要求。宣读并张贴家长开放日活动注意事项。(附后)
“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希望家长了解一些什么?通过这类活动我们希望家长有什么样的收获?”
6认真收取家长填写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反馈意见表”,广泛收集家长参与活动的感想和建议,请家长对本次活动进行评议,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提高。也可根据班级情况,也可就活动的设计意图,组织实施,活动效果(幼儿兴趣、能力的体现)等方面作一说明和分析,现时解答家长的疑惑,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园的教学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家园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7咨询、个别指导(园长办公室)
大多数幼儿园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时,教师的陈旧观念、对自主学习理解不透,使幼儿自主学习形同虚设,制约着幼儿的个性发展。了解在民间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为后续课题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据分析法,以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41位专职教师、744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本课题的调查对象,展开调查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1.结果
(1)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与执行情况。教师对与自主学习的认可度较低。80%以上的教师认为,幼儿年龄尚小,自主学习没有必要,直接教给学生方法,“学生照样玩得不亦乐乎”。教师自评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感觉到满意的仅占一成,75%的教师不尊重幼儿学习的自,幼儿在游戏中,教师能根据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点评与帮助的,不足50%。
(2)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外显情况。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民间体育游戏的自主学习环节预设和设计不成熟,幼儿自主学习时的兴趣不高,学习缺乏积极性,小班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高达30.5%,教师在传达指令时没有说清楚要求,幼儿就会出现盲目跟着同伴照抄,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从大班到年龄越小的小班,呈上升趋势。
(3)家庭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情况。有60%以上家长认为培养幼儿的能力比较迫切与重要,但只有20%的家长,重视并落实的家庭培养措施,让幼儿自力更生。对家庭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90%以上的家长很茫然,缺少基本的家庭教育经验与常识。
2.分析
(1)教师对自主学习理解不清、认识不透。新课程要求把自还给幼儿,教师对自主学习可谓又爱又恨。爱的是明白自主学习是把幼儿放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对知识点进行掌握,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恨的是对自主学习理解不清、认识不透,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比如,有的教师不了解自主学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盲目地把课堂完全交给幼儿,过分淡化教师的主导性,幼儿在体育课堂中自由地自学自练,对整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学到了什么浑然不知,现场呈现了“放羊式”的自由玩耍的局面。
(2)对自主学习评价不健全。目前我园对在民间体育游戏中自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对自主学习没有形成多元的评价体制。具体表现在:对于幼儿在民间体育游戏中自主学习的表现没有统一的观察量表,没有评价的依据。对教师在预设自主学习时没有标准的参照模式,具体如何介入指导自主学习,也没有标准可依。这些都导致了对幼儿和教师在自主学习教学方式上无法评价的局面,也就无法使自主学习这个教学模式真正融入活动,体现它的价值,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3)家庭缺乏对孩子自主意识的培养。现在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占多,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作为家长对孩子更容易过于溺爱,事事迁就,事事代劳。近70%的家长缺乏家庭教育方法,不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有30%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置若罔闻,有40%多的家长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工作清闲时,稍加顾问孩子的学习,只有不过20%的家长,重视并把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不到位,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幼儿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被动地接受学习,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师对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到位,自我评价满意度不高。
2.建议
(1)利用家园合作,教给家长办 法。加快建立家园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定期由教师向家长传授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向家长提供正确而有效的指导,这样有利于家长更新观念,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与幼儿教师一起,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修订教学评价,务实自主研 究。建议课题组组织骨干力量,明确幼儿三年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并将总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形成总目标统领下的年段分目标,同时再细化各年段自主学习要求,尽可能量化各种指标,每次研究课运用“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观察与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运用评价杠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增强教师的研究角色意识。
(3)完善园本研修,提升教师教 艺。建议建立与完善园本研修机制,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纳入评价体系。完善园本研修制度,规范开展研修活动,搭建多元交流平台,重视幼儿自主评价,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艺术。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校互动;教师;家长;教育衔接
一、家校互动的重要意义
幼儿教育中,增强家校互动有重要意义。家校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家长教育之间的良好衔接。家校互动首先是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的家校互动能够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及时联系,有利于教师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反映给家长,然后家长根据教师的建议衔接好孩子在家的教育。这样一来,孩子在家在校的成长情况都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并且根据孩子面临的问题,及时做出反映,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增强家校互动的有效措施
增强家校互动对提高幼儿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结合实践中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三个增强家校互动的措施。
1.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开学初、期中和期末三个时间段召开家长会。教师在家长会上主要是和家长交流一些孩子的在校情况,为家长提供一些在家教育的建议以及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关注的内容,并且告诉家长如何和教师开展合作教育,将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结合起来,关注孩子在成长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孩子在校在家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2.教师可以通过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教育衔接。幼儿园教师在给孩子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要求孩子和家长合作完成的作业。比如,中秋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手工灯笼的制作,或者家长为孩子讲述寓言故事等。这样,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能通过和孩子的交流,了解到孩子在校学习的内容,遇到的苦恼等。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家长在家对孩子进行衔接教育,比如提高孩子做手工的能力和对幼儿园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
3.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级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与孩子一起游戏,并且在游戏中与教师合作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比如说,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种主题的亲子活动,包括节日由来、游戏环节和课外教育等内容,这样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可以了解到孩子在校的情况,而且能够通过与孩子一起游戏,增进感情,对孩子实施其他教育。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在儿童节的时候,举行周末庆祝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参与到老鹰做小鸡、躲猫猫等游戏中,或者以家长和孩子为一支队伍,与其他的家庭进行比赛,看谁的孩子最会讲故事、哪家的手工做得最好,哪个孩子最懂礼貌、养成的卫生习惯最好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不仅能增进和孩子的情感,更有利于家长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于能教师和家长合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
增强家校互动对于提高教师和家长的衔接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应该从召开家长会、布置孩子的家庭作业和举办亲子活动三个方面加强与家长的衔接,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亓桂茹.谈学前教育中家与园的沟通策略[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3).
[2]张德光.家校互动 有效沟通[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