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非逻辑思维的特点

非逻辑思维的特点

时间:2024-03-06 16:2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非逻辑思维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非逻辑思维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 中医教育;非逻辑思维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课题(项目编号:XJY10017);《中医养生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JY11038)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具有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方式。目前的中医教育以培养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例如中医的辨证就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体现了逻辑思维的运用。然而,单纯对逻辑思维的培养可能使思维固化,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对学术创新的要求。非逻辑思维是根据事物提供的信息进行整体处理、综合判断的一种辐射性思维方式,它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跨越较大。在提倡学术创新、促进中医发展的今天,重视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1 中医教育需要培养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由中医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中医自身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需要运用非逻辑思维。例如,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木、火、土、金、水五种要素构成,这五种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到自然界,也影响人体。《尚书·洪范》有“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中医学认为“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肝胆属性;“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代表肺和大肠的属性;“水曰润下”代表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代表肾和膀胱的属性;“土曰稼樯”代表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代表脾胃的属性;“火曰炎上”代表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代表心和小肠的属性。古人运用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将五行与五脏联系在一起,脏腑学说运用至今。再如,中医诊断学望诊中的望神,其神的概念和外在表象,绝不仅仅是依靠书本中所描述的那样,很多时候是凭借医生的直观感觉,这种直观感觉已经不是逻辑思维所能概况,主要依赖于非逻辑思维中的直觉思维。而中医对于脉象的描述,如“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这仅仅依靠逻辑思维是无法体会的。同时,无论学习中医还是西医都强调悟性,这种悟性不仅仅是基于基础知识上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还有一部分是依赖于学习者的直觉思维、联想、想象等,即依赖非逻辑思维。

然而许多医学生在运用非逻辑思维时遇到了困难。习惯于逻辑思维的医学生,特别是刚从高中数理化逻辑思维中走出来的大一新生,在学习陌生而古老的中医知识时常常感到困惑。如果不能得到正确、及时的引导,他们极易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让其明白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会利用非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对于其学习专业知识、坚定专业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和必须的。

2 中医的创新需要非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强调的是感性认知,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来领悟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有理有据的发散思维。非逻辑思维是创新的起点。历史上,非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例如,凯库勒在睡梦中梦见了首尾相接的蛇,他抓住这梦中的一闪念,提出了苯分子的六角形环状结构。牛顿站在苹果树下,被落下的苹果砸中脑袋后,思考出来万有引力定律。虽然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在2010年被证明是后人根据牛顿和他朋友的一段对话“演绎”而来,但是,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激励人类想象力的最好读本。牛顿的母校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移栽了一棵牛顿苹果树到校园里,意在激励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都是非逻辑思维对于科学的贡献,说明非逻辑思维对于科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的中医人才既学习医术,还必须通晓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医人才医、哲、文、史四位一体的知识结构。[1]当前的中医教育存在盲目模仿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问题,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专业知识构成,而文、史、哲的素养明显不足。造成中医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如古人深,创新亦不多。而中医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与目前中医教育缺乏非逻辑思维训练密切相关。因此,中医教育需要重视对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是学习中医的需要,也是创新中医的需要。

3 时展需要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概念时代是近年来新兴的话题。美国现代知名作家丹尼尔·平克在其所著的《全新思维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2]中告诉我们,世界许多发达地区正实现着经济和社会从以逻辑、线性、类似计算机能力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向建立在创造性思维、共情能力和全局能力基础上的概念时代转变。“右脑”形象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执著、快乐感和探寻意义,将越来越能决定世界的未来。概念时代要求我们开始重视对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创新精神。

2 培养非逻辑思维的方法

在中医教育中开展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1 重视文、史、哲等学科知识的学习 在知识结构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加强中医学生对于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的学习及熏陶。如开展校内相关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和辅修、加强校际交流、名家讲座、文史哲知识竞赛、电影播放等。在美国耶鲁医学院,学生们会去耶鲁英国艺术中心学习艺术,来锻炼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因为那些学过绘画的学生更善于洞察患者的细节情况[3]。

2.2 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将学术沙龙引入课程教学,在学术沙龙过程中,运用头脑风暴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抛出议题,让大家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发表言论。通过静听其他人的思想,进行发散性思维,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这些新思路对于未来的科学研究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有助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如利用BB教学平台,开展课外知识的普及,将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加以展示,让学生自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

2.3 建立将非逻辑思维转变为逻辑思维的可行途径 尝试将非逻辑思维转化为逻辑思维,便于一些习惯于逻辑思维的医生更好地掌握中医。例如应用国际量表学原理建立中医量表,量化诊断和评定中医证候;依靠临床和实验研究,验证非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循证医学寻找支持非逻辑思维的证据等。

当然,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需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进而推动中医的创新。

参 考 文 献

[1] 蒋开平.当今中医人才成长的比较.医学与哲学,1993,(4):4950.

第2篇

数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数学的逻辑性表现为数学的命题,只有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才能被人们承认,成为真理。正如德国数学家戴德金所说:“数学是证明的科学。”正因如此,在数学的教学和研究中人们更加强调逻辑思维。数学的抽象是一种极度的抽象。它只保留了事物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而舍弃了其它一切特征;在数学中,各种量、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之间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等等,都是以符号形式表示的,它使数学变为一种完全脱离自己内容的符号形式系统。由于人类思维的特点,人们不可能直接把握抽象的事物,只有通过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事物进行类比,从熟悉的事物去认识不熟悉的事物,从简单的事物去认识复杂的事物,人类才可能最终把握抽象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类比、联想、猜想、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方式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大量的科学史表明,在数学家的创造性活动中,非逻辑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的学习和教育中非逻辑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和教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弱。因此,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非逻辑思维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而形象思维是运用意想进行思维。意想是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在我们脑子里的形象。所谓想象,就是在某些事实和已知知识的基础上,让思维自由神驰,通过新的组合或引起丰富的联想、猜想,在脑子里创造出新的意象,从而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想象力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时候,通常学生容易在这类题上犯迷糊。请看下面这道题:在一次数学期末测验中一班有40人,平均成绩是90分,二班有38人,平均成绩是92分,求两个班的数学平均分。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主观臆断,直接用(90+92)÷2=91。当老师借用公式(总分数÷总人数=平均分数)追问学生“90+92”的和是一班和二班的数学总分吗?“2”是总人数吗?学生在严谨的公式和威严的老师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解法的错误。可学生是心服口服地接受吗?其实他们心里正在嘀咕:我用的方法不是更简单吗?老师的方法这么麻烦,算出的结果和我计算的结果也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蕴含的算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个知识呢?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大脑里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把一班学生的人数想象成10000人,平均数学成绩为100分,二班学生的人数想象成2人,平均数学成绩为0分。这样,学生就容易想到,由于二班的学生人数极少,因此,二班学生对总的平均分的影响不大,总平均分应接近于100分。这样学生无需任何计算,或者说无需任何逻辑推理,就可以明显得出结论:总平均分不能用(100+0)÷2=50进行计算。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出新的意象。比如,设想一班只有2个人,平均分为100分,二班只有1个人,平均分为0分。同样,学生容易得出结论:不能用(100+0)÷2=50计算总平均分。这种形象思维通过创造新的意想,把事物放大或缩小,从而把不明显的特征与规律凸现出来。这种浪漫主义的夸张方法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并不是诗人的专利,学习数学也需要想象力,科技工作者更需要想象力。

二、猜想能力的培养

非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猜想。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千古数学一大猜。”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深刻地指出:“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数学猜想不是胡思乱想,其基本思维模式是:问题――观察、思索――猜想――检验――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的思维,大胆地猜想,引导学生从数学猜想走向数学发现,将学生带入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领域中去。

孩子们的思维在猜想与验证中得到激发,越来越多的想法从他们的小脑袋中崩出,越来越多的知识点被学生发现了。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猜想的成败,当猜想成功时,让学生品尝成果的甘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当经过论证发现猜想出错时,也要引导学生不能灰心,适时调节自己的心理,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精神,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

(作者单位:日喀则地区康马县康马镇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第3篇

关键词:美术理论;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美术教学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它包含着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两个方面。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些交叉与互补的关系。美术实践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的过程来完成的,但它并不完全拒绝逻辑思维的方法;美术理论则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的过程来完成的,但它亦不排斥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方法的应用。

抽象思维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类型,它主要是指应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过程与方式。它是通过逻辑方法而获得认识成果的。逻辑是一门以推理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推理是以一个或几个命题为根据或理由以得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作为根据或理由的那一个或几个命题是推理的前提,由前提得出的那个命题是推理的结论。

我们强调逻辑思维在美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但并非排斥非逻辑思维的价值与地位;恰恰相反,由于美术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这种实践特征本身又具有鲜明的非逻辑思维因素,因而,不仅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非逻辑思维方法的补充,同时在对研究对象做出客观和科学的认知时,还需要研究者必须对非逻辑思维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在某些方面,它还要求研究者甚至要具备非逻辑思维的实践经验。我们无须要求每个理论家都必须是实践家,更无须要求每个实践家都必须是理论家。但对视觉形式的感知与体验,却应是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理论”必然建立在虚无之中,这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也是美术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我们认为它甚至应该成为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中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大自然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直接获取的表象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

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重新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感性部分和本质部分的特征,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具体。让我们在想象中,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二、 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中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只有当孩子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高尚的、积极的审美观和精明的识别能力;面对—幅幅美术作品时,才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清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鉴别水平,增强他们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恶的感情判断能力,从而可以达到我们真正的育人目的。

三、 苦中求乐,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这是一种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需要人们呕心沥血,勤学苦练,并学习一些技法理论才能提高。1469年,还是儿童的达?芬奇开始学画,老师对他要求很严格,要他照着鸡蛋写生,他一开始还挺认真,后来画得不耐烦了,便马马虎虎画些圈。老师批评他说:“在1000只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一只鸡蛋,只要变换角度去看它,形状就不同了。我叫你画蛋,就是训练观察、把握形象、表现事物的能力,这是基本功,不能轻视!”达?芬奇于是专心画蛋,终于成为大画家。

第4篇

一、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思维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的夸张、拓宽和升华,是对表象理想化的改造;它可以脱离现象,但却以现象为基矗想象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整体性、概括性等特征。在科学发明创造中,飞机的设计受到鸟和蜻蜒的启示,潜艇的制造得益于对鱼类的模拟,它们都证明了想象对于发明创造具有重要作用。想象以实际生活小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表象为基础,在它们之间进行分解、组合、类比、联想等加工而展开的。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比喻、类比和联想等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创设感性的形象,为他们进一步思维提供资料信息,并使思维具体化。

1.运用比喻,创造具体生动的整体形象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拿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与其相似的事物,以某种已知事物去说明相类似的尚未认识的事物。生物教学中借助比喻,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也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结构时,联系学生熟悉的弹簧,把蛋白质的多肽链比作弹簧的钢丝,弹簧的螺旋相当于多肽链的盘曲,再把一条或多条弹簧折叠起来,也就是多肽链盘曲成螺旋后再折叠,相当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在这一基础上再闸述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是由氨基本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决定的,就像制作弹簧的钢丝,其材料的种类、长短、粗细有差别一样;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像弹簧的缠绕、折叠方式不同一样。这样,就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再如把DNA的结构比作“螺旋状的楼梯”,把生物膜上的载体比作“渡船”等,无不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2.运用类比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类比和比喻一样,也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方法,类比往往又要通过联想才能充分激发想象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巧妙的设问,在学生头脑中引发各种各样的新形象,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学习生物进化中各“纪”动植物景观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古生物的化石、现代生物界的图景,可造一幕幕或生机盎然、鸟语花香,或雷电交加、地动山摇,或蔽树参天、恐龙横行等古代生物界的图景。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也易于学生理解。学生经常展开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可见,利用想象的直观形象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产生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创造性想象力发展速度很快,不仅会再造想象,而且能创造想象并与创造活动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想象为契机,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引导科学想象,激发其好奇心与兴趣,经常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以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也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然而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

“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一致的,只不过水平与层次不同。如果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利用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快捷性快捷性是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性。因为直觉思维往往要同时对若干个思维方向作出鉴别与选择,所以,利用生物选择题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快捷性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已包含于所列的选项中,在发掘题设条件与各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对选项进行比较,迅速淘汰错误选项或迅速识别正确选项的过程中,即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快捷性。在教学中,特别是在选择题训练中,往往一读完题,学生就立即写(或说)出答案,但问其原因,有些学生回答不出,只好说是“猜”的。有的即使说出了理由,也是做题后想了半天才说清楚的,这实质上就是直觉思维的作用。直觉思维由于是人的思维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冲破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的束缚而直接与结果相通,从而省去了中间思维细节,直接反映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而具有快捷性。学生快速地解题过程正是如此。如果要他们说出原因来,就必须将思维还原成一般的逻辑思维过程,恢复中间推理的细节。因此,在进行习题训练时,要规定练习时间,加强解题速度训练,鼓励学生“猜题”,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向学生说明,强调“猜题”决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要经过积极思索才可能产生思维的飞跃,特别是直觉是通过大量知识积累和长期思考问题,使人的想象达到一定饱和度后产生的。因此,学生平时必须养成勤学苦练的习惯,注意知识积累,不搞偷工减料。那种寄希望于练习或考试时突发奇想,胡乱“猜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猜测性直觉思维常常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环节,而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环节往往被忽略,因而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猜测性。因此,教学中对问题的讲解和阐述不要总是给予思维结果,而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有一定模糊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想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直接猜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学习生物进化时,可以设问:假定恐龙没有绝灭,地球上生物界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再如,学习遗传与变异时,设问:人类能否进行无性繁殖?

人类怎样征服遗传病?如何用基因疗法治愈癌症?等等。在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时,不要求学生解释猜想的逻辑过程,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猜想的结果与科学理论相矛盾,也应因势利导,归谬引伸,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以期豁然开朗,求得顿悟。

三、灵感思维的培养

灵感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中因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新奇性、独创性和忽逝性等特征。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从事苯分子结构的研究仍未能解决(12年之余),一天由于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环形而突发灵感,得出苯的六角形结构式。因此,灵感不是唯心的、神秘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一种使问题一下子澄清的顿悟。科学史上许多重大难题往往就是靠这种灵感的顿悟,奇迹般地得到解决的。

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灵感决不会从天而降,它是在一定知识信息储备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久经沉思之后不同知识信息之间的突然沟通。爱迪生说:“发现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 十八的血汗。”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问题会使自己魂绕梦牵,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受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而豁然开朗。这正是因为长期深度思考时,大脑处于受激状态,异常活跃,所思考的问题挥之不去,驱之不散,这就为灵感的产生准备了基本条件。由于大脑的极度兴奋与紧张,也可能抑制了思维的正常运转,当受到某种不可预测的外部因素的刺激时,就可能一下子唤醒潜意识中的积极因素,产生灵感。所以说,灵感是人们长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第5篇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前提

1.建立现代的师生关系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的是学生,站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这是对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怎么会热情高涨,怎么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又怎么能谈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建立现代师生关系,以确保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主体间性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对话性的特征。

2.运用现代的教学方式

(1)探究式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为“引导―发现”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发现式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像数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其显著特点就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得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景。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通过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让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2.注意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强调较多,而对学生的直觉等非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提出要求,这与数学的现代教学是不相适应的。数学教学的过程要从问题的发现,模型的建立,解决问题的构思上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最具创造性的乃是非逻辑思维,就连演绎推理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直觉的力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3.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4.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5.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6.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第6篇

一、数学教学过程的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师生双方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寻求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之间,以及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意愿之间平衡的过程[2]。学生的数学学习虽不可能去重复数学家发现数学新规律的实践过程,但间接的数学学习体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新知识的数学再创造过程,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数学教学过程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数学教学过程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相互作用过程

我们说数学学习需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在继承数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现其问题和不足,从而形成新的思想,引出新的概念,构建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感性的经验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在此过程中,人们就会使用分类、比较、分析、综合、猜想等思维方法,起作用的主要是逻辑思维方法,而非逻辑思维方法间或也会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从数学学习或数学教学考虑,严格的逻辑思维方法,需要灵活的非逻辑思维方法来帮助。非逻辑思维方法因不受固定格式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渗入任何思维过程,在关键时刻,能把断裂的逻辑思维方法重新接通。可见,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因此,在探寻数学概念、数学规律、数学思想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中,充分揭示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

学生的认知都需要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其实是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前提。思维的活化,使得学生的认知经验系统被激活,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更加明显、探究意识更为强烈,教学的主体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来揭示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能从思想方法的高度去理解数学,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去寻求解答方法,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始终关注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数学思维主线,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使课堂中不断产生师生之间智慧与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激发与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潜能。波利亚在《数学与猜想》中写道:“欧拉最重视数学思维的教学,欧拉认为,如果不能把解决数学问题背后的思维过程暴露给学生,数学教学就是没有意义的”[3]。

3.数学教学过程是三种思维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种思维活动是指:编写者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科书中)、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教科书呈现出的是知识的文本逻辑体系,这其中隐含着知识发生、发展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同时,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与学生数学认识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在编写者的思维(教科书)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之间,在学生已有知识与面临的问题之间架设桥梁。教师需要吃透教科书(明晰编者的思维活动),把握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学生作业的分析)。使编写者、教师、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谐统一和不断演进,能不断引导与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切实促进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关注数学思维过程的数学教学设计

1.重视剖析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数学思想方法蕴涵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实践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过程中展开思维、发展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激发学习兴趣。

以“复数概念的教学”为例,可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问题为中心)。

环节1:注重概念的引入(数系扩充的必要性和一般规律引入)。

问题1:讨论关于x的方程(x-1)(2x-1)(x2-2)(x2+1)=0的解的个数。(意义:把新概念与完整的知识结构联系在一起,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得出结论:实数范围内4个解,

(1,■,■,-■),其中,方程在x2+1=0在实数范围内无解。

环节2:感悟概念的产生(学生体会到概念形成过程是自然的)。

问题2:可否扩充数系使方程x2+1=0有解?(意义:体会学习概念与前人形成概念的相似之处,问题——辨别(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提出假设——概括的思维过程)。

结论:新数满足平方等于-1,即i2=-1,且原有的加、乘运算律成立(通过增加新元素和规定适当的运算)。

环节3:参与概念的建立(理解用符号化语言精练表达复数概念)。

问题3:将虚数单位与实数进行四则运算,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意义:体会复数运算与实数的运算融合成的一个整体)。

环节4:深化概念的理解(对概念从特殊化、一般化、几何意义等方面去考察)。

问题4:实数m取何值时,复数z=m+1+(m-i)i是实数、虚数、纯虚数?

这样的教学设计,着眼于使学生能够真正把握新概念的本质属性,从数学发生、发展的客观需求出发引入新概念,这其中渗透了数学研究的合情类比推理、归纳演绎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把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猜想与反驳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经历了利用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纳入到一个相应的数学结构中,创新衍生出新知识的探索过程,这正是教学设计中关注数学思维过程的自然结果。

2.分析与显化问题中的数学思维过程

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个不断分析问题,将其转化为已知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进程往往遵循着一般逻辑、数学思想、具体数学方法、技巧和程序来推进。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要剖析与显化如何选取并综合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猜想、概括的思维过程,并及时评价与调控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述思维过程,正是数学家发现数学新规律的思维活动,更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设三次函数f(x)=ax3+bx2+cx+d(a>b>c)在x=1处取得极值,其图像在x=m处的切线斜率为-3a,求证:0≤■≤1。可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1:弄清问题,明确思维方向。

学生阅读题目,分析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并对题设条件做出解释和转换。(学生在分析思考过程中,会将条件“函数f(x)在x=m处取得极值”转化为f′(1)=0,即

3a+2b+c=0 (1)

将“其图像在x=m处的切线斜率为-3a”转化为

f′(m)=-3a,即

3am2+2bm+c=-3a (2)

再从涉及a、b、c、m的条件组中消去参数c、m,从而得到-1

环节2:拟订计划,用困惑显示问题(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你的解答过程完善吗?是否每一步推理都有充分的依据?是否有疏漏?(其实在推出-1

问题2:你所得结论与求证结论之间有何关系?为了得到求证结论还需要做什么?(预设学生答,可能需要利用②来证■≥0)

问题3:你感觉条件(2)难以处理,难在哪里?(预设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感觉方程(2)比较难解,而且解出m后,又无处可代,不知道怎样才能消去m,可能会放弃解出m)

环节3:反思拓展。

反思: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马上明白,方程3am2+2bm+c=-3a有实数解m需要验证判别式,这样就得到学生想要的关于a、b的判别式)

拓展:“已知函数f(x)=mx2-x+1,实数a、b满足a>b>1,且f(a)=0,f(b)=0,求实数m的实数解”。学生自然想到:方程f(x)=0有两个大于1的实数根。

通过将题目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处理;通过融观察、猜想、证明于一体的解题思维过程的展开;通过问题的拓展;通过思维不断地聚合和发展的过程,学生不断地赋于数学方法以具体新鲜的意义,思维品质得到优化。中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函数与方程思想、数与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或然与必然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的深入探究,这其实是对数学思维过程目标的具体化。

3.合理设计学生思维上的过渡与衔接

数学教科书在阐述数学基础知识时,呈现的是经过整理加工的严密抽象的结论,隐去了许多曲折的思维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不能直接照搬教科书上的内容,要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可接受性。在内容的组织与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准确把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合理设计学生思维上的过渡与衔接。通过吃透教材(理解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切实把握知识系统的结构,挖掘客观存在的思维规律,充分呈现数学思维过程。

以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A版)》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学设计可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1:教材分析。(找准学生思维间断的关键)

高中阶段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建立既是知识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需要突破用直角三角形定义三角函数的思维局限。因此,在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教学设计时需要解决几个关键:如何从角度制过渡到弧度制?如何从锐角三角比过渡到任意角的三角比?以避免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的负迁移。如何引入单位圆?其实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跳跃、不连续的关键。

环节2:合理设计学生思维上的过渡与衔接。

在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教学中,弧度制的引入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问题。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从数学史的研究中得到答案。其实,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建立在等分圆周上,弧度制把圆周分成等份更科学更合理,把圆周分成360等份是历史形成的一种规定。困扰学生的问题之二是,如何从锐角三角比过渡到任意角的三角比?数学史的研究告诉我们,从锐角三角比到研究任意角的三角比是从几何的方法到解析的方法的转变,是研究视角的重大变化。教学设计中,以史为源可恰当处理学生思维上的过渡与衔接。

环节3:围绕“单位圆定义法”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上述两个环节的教学研究,可顺利设计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回忆锐角的三角函数——锐角放在坐标系中——用角终边上点的坐标表示锐角的三角函数——引入单位圆(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锐角的三角函数)——推广(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这样的教学设计,思维过渡自然,有利于步步加深对三角函数本质的理解。通过单位圆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任意角、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设计中突出了几何直观对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作用,注重了学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数学思维过程分析。

三、结论

我们说数学从静态角度看是数学符号、数学公式的汇集,而从动态角度去审视,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需要经历初步感知、逐渐领会、再到灵活运用的思维发展过程。教学中应注重设计反应不同思维水平发展的问题串,一个好的问题,应是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不在于它是简单的还是困难的,是具体的还是一般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此再费时费力也不过分。同时,教学设计中不掩盖数学思维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这是学生形成良好思维结构的根本保证。如果教学中长期片面地强调某些思维环节,忽视另外一些环节,就会造成思维结构的一定缺陷。例如,目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长期掩盖发现问题环节的结果。一个好的数学教师绝不是把数学作为知识来让学生记住,而是在教学中把数学思维过程埋进基本的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黎明.教学过程本质之我见.教育研究,1992(3).

[3] 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第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张乃达.数学思维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5] 斯托利亚尔著.数学教育学.丁尔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第7篇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建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但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具有发散性和收敛性、灵活性和多变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一、创造性思维结构简析

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就创造性思维的结构问题分别提出了它们各自的划分思想。在分析一般创造性思维过程时,一种被普遍认同的理论是由约瑟夫・沃拉斯于192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4个连续的阶段:①准备阶段;②酝酿阶段;③明朗阶段④验证阶段。笔者认为,创造性活动过程与科学创造活动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是情境与选题准备阶段。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趋向目标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其次要选准课题,然后围绕选题做好知识、资料的准备,了解前人在同一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准备得越充分,思路越开阔,就越容易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起主要作用。

二是酝酿与构思阶段。英国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爱德华・波诺(Edward Bono)曾说:“一切教学都可以说是在指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教学可以说差不多完全是注意力的取向问题,因为他不传授新知识和内容。”认识主体面对困惑的问题情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定向分析导致矛盾或问题的关键,确定其实质性问题。一般需要多维度、多功能地考虑问题,运用分析、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反思维定式等思维方法,以及运用分解、叠加、变形、代换、反演等数学方法进行推理、构想与探索。这一阶段的时间一般来说较长,而且思考十分艰苦,是训练学生意志、毅力,创造和体验数学建构过程、积累经验的最佳时期,需要抓住目标始终不放,一追到底,进行深人的探究性思维活动。

三是领悟与突破阶段。经过充分酝酿之后,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思想十分活跃,在头脑中于某一瞬间突然产生顿悟,形成新的构想和数学猜想,从而实现思维的突破与创新,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数学美感起着突破口与领悟本质的关键作用。数学家阿达玛曾用他的切身体验来描述这一过程:“呈现于我面前的解答往往是:①与我前些日子的努力毫无关系,因而难以认为是以前工作的结果;②出现得非常突然,几乎无暇细想。”

四是检验与完善阶段。这是对顿悟式所形成的数学猜想等结果进行检验、论证,并不断接受实践的再检验及修正与完善的过程。这一时期是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运用集中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这四个阶段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各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严格划分也是困难的。但其中第二、第三阶段是关键阶段,对实现创造、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形象、灵感、审美意识等非逻辑思维。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来解释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经历了“问题―猜想―创造”过程。在酝酿构思和领悟突破阶段一般要通过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并形成猜想,然后用集中思维和逻辑思维达到对猜想的检验、论证和完善,形成创造。

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捕捉创造灵感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既是概括性、灵活性、广阔性、独立性、论证性等各种思维品质相互结合、高度协调的产物,又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的辩证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条件是相对复杂和苛刻的。在人的素质中,创造性是最根本的素质;在人才的特征中,创造性是最本质的特征。所以,素质教育应十分注重人的个性、创造才能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人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必须在自由的、民主的、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发展,探究性教学更应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营造一种学生能“自由呼吸”的环境,其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心智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捕捉创造灵感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例如:教授“韦达定理”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求一元二次方程x2-3x+2=0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第8篇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过程。“猜想与假设”基本环节包括:问题事实、分析问题、对问题本质的预测、假定性结论。从猜想与假设的形成途径和教学程序来看:猜想与假设的提出,离不开对问题事实的接受,愿意猜想与假设;离不开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尤其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方法;离不开对问题本质的认识。针对猜想与假设的形成途径,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可以有如下策略:

一、培养“猜想与假设”的情感,让学生乐于猜想、敢于猜想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乐于猜想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已习以为常,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加以关注,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衣服怎样晾晒才能干得快?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放在太阳底下晾晒、用衣架撑开晾晒、脱水桶甩干后再晾晒、放在室外太阳下晾晒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衣服干得越快,说明衣服中水蒸发越快,引导学生由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通过学生熟悉常见的“晾晒衣服”事例引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猜想,并自然地从生活过渡到物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感性认识、趣味物理现象等方面入手去创设“猜想与假设”的情境,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提出可能的猜想,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促使学生大胆猜想

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探究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必须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乐于猜想,敢于假设。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没有威胁的、支持性的猜想与假设环境,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气氛,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和热烈的反驳,赞赏学生对教师的超越和对书本的质疑。美国著名学者罗杰斯曾经指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作前提,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位学生,以亲切的笑容和学生交流,鼓励和欢迎学生的质疑,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使学生敢于猜想。教师还应遵循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提倡同学间相互争辩,在争辩中相互启发。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大胆质疑,乐于假设,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善于猜想与假设

方法是培养能力的依据,依据猜想与假设形成途径中的方法特点及物理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如下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猜想与假设。

1.运用归纳法提出和建立假设

提出初步的猜想总是以为数不多的事实为依据的,所以归纳推理起着突出的作用。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个别事实所获得的认识或规律,提高到一般的认识和规律的推理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参与和体验自然规律的发现,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和联系已有的经验,自主获得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从中归纳出事物的相同属性,建构起对一定规律的认识。学生对一些事实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结论的可能,从而提出猜想。例如在《声现象》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人发出声音时声带振动;敲音叉时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拨琴时,琴弦振动发出声音……学生通过对大量实例归纳提出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运用归纳法提出猜想与假设。

2.应用类比法提出猜想与假设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结论的推理形式。物理学知识类别的多样性与相似性的特点,决定了类比方法是建立想与猜假设的主要方法之一。灵活地运用异类比较进行猜想,使探究教学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同时标明类比主体所含共同的要素,使类比结果更加清晰化。

3.利用逆向思维进行猜想与假设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利用逆向思维进行猜想与假设:就是从结论或现象开始,倒着思考问题来猜想产生这一结果或现象的原因或条件,即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实现猜想。

4.凭借直觉、灵感、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猜想与假设

直觉,是指人们运用有关知识组块和形象直感对当前问题进行敏锐的分析、推理,并能迅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或途径的思维形式。在探究教学中允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直觉让学生猜想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有效手段。

第9篇

关键词:文案,广告设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平面广告这个称谓是依广告媒介的空间形态角度进行划分而形成的。从空间维度的层面对广告媒介分类,有助于我们清楚地认识平面广告这个繁杂体系的规律与特性。当然,广告媒介也可从其和制作方式等方面再进行细致的划分,从而演变出更加多样化的类别形式。

总体上说,平面广告是通过图形、文字、色彩等基本视觉语言元素进行设计并依靠二维空间形态的广告媒介形式进行信息传播的,其制作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脑编辑、印刷、喷绘以及手工绘制、剪贴等。平面广告的设计表现对人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不断地接收到来自二维空间的各种信息的视觉引导。在整个20世纪,平面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日益变化,不但其自身日益成熟起来,而且也成为了流行文化中最具前瞻性的领域之一。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传播技术丰富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同时也使平面广告设计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因此,作为现代信息传播行业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平面广告仍然在花样翻新的年代中,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无穷的创造力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平面设计是利用视觉元素(文字、图片等)来传播广告项目的设想和计划,并通过视觉元素向目标客户表达广告主的诉求点。平面设计的好坏除了灵感之外,更重要的是是否准确地将诉求点表达出来,是否符合商业的需要。

文案是为了宣传商品、企业、主张或想法,在报章杂志、海报等平面媒体或电子媒体的图像广告、电视广告、网页横幅等使用的文稿或以此为业的人。文字是平面广告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它配合图形要素来实现广告主题的创意,具有引起注意、传播信息、说服对象的作用。文案要素包括标题、正文、广告语、附文四个要素。

文字从信息功能的角度上进行划分主要可分为:标题、副标题、正文、附文等类别。设计师须根据文字信息内容的主次关系,通过有效的视觉流程组织编排文字,引导受众阅读,而这种文字的编排应灵活、富有美感和形式感,使之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文字作为视觉表现要素之一,与图形与色彩相比较有着更优的传播效力,经由视觉处理后的文字在平面排版中不仅具有阅读的固有功能,同时肩负塑造版面视觉风格的审美功能。文字的编排与设计既是设计的重点,也是设计的难点。

文字具有创意可以说是所有广告活动中一个真正永恒的主题,是广告设计的灵魂和核心,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同样离不开富有创意的思维活动,即将广告信息转化成富有创造性的广告表现概念的思维活动。在平面广告创意实践中,创意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形式的互相补充完善以及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优化综合的结果,在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基础上,设计者通过感性的非逻辑性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如联想、想象或塑造,提炼出设计对象的意象,使这种意象具有感性认知的普遍性,同时,通过理性思维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确定设计概念,包括设计目标和原则,支持并规范设计过程使其创意得以实现。也就是说,由逻辑思维获得的概念与通过非逻辑思维获得的感性材料和意念相互的切合、统一,才能获得真正富有创意的平面广告作品。

这篇是专治脚气的产品“邦尼”的广告,其中巧妙地运用了谐音这一技巧,是消费者在看见广告后会轻而易举地记住该脚气产品的名字。这是非常具有创意的一个广告例子。

广告中的画面与文字是有机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又不能相互替代。在设计时,要依据广告主题、销售策略及消费者,选择一种恰当的文图形式,确定文字内容。

广告中的文字宣传负有推销产品或劳务的使命。广告的文字是运用文学中的某些艺术手法,特别是语言艺术和技巧,去创造商品的形象,以富有感彩的语言,宣传商品的价值和特点,达到促销的目的。广告文字的写作要站在商品推销战略的高度,有策略、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设计广告的全部内容,特别要选用最动人、最精炼的语言传达广告主题。广告文案的正文是对广告对象内容做出详细阐述的文字部分,即除了广告标题等以外的通篇的说明文字。广告主题要靠广告正文来得到充分说明,它是广告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广告正文除了体现文字的说明功能以外,还要创作有独特视觉表现的广告正文,引导广告受众详尽阅读。

文字设计是广告设计的重要部分,它在某些媒体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平面广告中的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就是由文字与插图两大要素所构成,其中,文字构成要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广告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因此,文字设计是增强广告文字视觉传达效果,提高文案诉求力,赋予广告版面审美价值的一种构成技术。

广告文字的主要功能是在视觉传达中向消费大众传达产品和劳务信息,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考虑文字的整体诉求效果,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因此在设计时要避免繁杂零乱,减去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使人易认、易懂,不能为设计而设计,忘记了文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传达广告信息,表达广告的主题和构想意念。

广告设计的优秀与否对广告视觉传达信息的准确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广告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使广告策划的深化和视觉化表现。广告的终极目的在于追求广告效果,而广告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广告设计的成败。现代广告设计的任务是根据企业营销目标和广告战略的要求,通过引人入胜的艺术表现,清晰准确的传递商品或服务的信息,树立有助于销售的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

文字在视觉传达中,作为画面的形象要素之一,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因而它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几乎任何视觉媒体,任何形式的广告都离不开文字的表达。字型设计良好、组合巧妙的文字能使消费者看后感到愉快,留下美的印象,获得良好的心理反应。相反,字型设计丑陋粗俗、组合零乱的文字,使人看后心里感到不愉快,视觉上也难以产生美感,如果消费者拒之不看,势必无法实现其信息传达的功能,同时也难以建立良好的企业和产品形象,甚至还会起相反的作用,从而破坏和歪曲企业和产品的形象。

根据广告主题的要求,极力突出文字设计的个性色彩,创造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字体,给人以别开生面的视觉感受,将有利于企业和产品良好形象的建立。在设计时要避免与现有的字体相同或相似,更不能有意摹仿或抄袭,在设计特定字体时,一定要从字的形态特征与组合编排上进行探求,不断修改,反复琢磨,这样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文字,使其外部形态和设计格调都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感受。

广告中的文字宣传负有推销作品或劳务的使命。广告的文字是运用文学中的某些艺术手法,特别是语言艺术和技巧,去创造商品的形象,以富有感彩的语言,宣传商品的价值和特点,达到促销的目的。广告文字的写作要站在商品推销战略的高度,有策略、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设计广告的全部内容,特别要选用最动人、最精炼的语言传达广告主题。

参考文献

[1] 马凌云.杨永久.平面广告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理想化方法 理想模型 理想实验 理想化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123-02

一 理想化方法概述

理想化方法即一种科学抽象,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它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其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省略次要因素,排除其他干扰,最终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1.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为了简化问题,突出主要矛盾,用以代替复杂而具体的实际研究对象,而引入的简单抽象的理想物体。模型是指尺度、样本、标准。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存在形态、规律等方面的相似性是模型方法的客观基础和抽象思维方法。

理想模型的建立:(1)建立理想模型必须以真实实验或客观事实作基础;(2)理想模型又称模型或是概念,是科学抽象的产物,反应事物的本质属性;(3)运用思维把事物的某些属性引至极限的结果。如物理学中常用的理想模型有:质点、孤立系、点光源、点电荷等。

理想模型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有:(1)具有对研究对象极度简化和纯化的作用;(2)理想模型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性;(3)物理模型法可以促进人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挥和发展。

2.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理想实验不同于具体的实验,它不是一种实践活动,不能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不能作为检验科学理论的基础。

第一,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在伽利略之前,人们都认为,一切运动如果不是不断加力的话,即使没有阻力,最终也会停下来。伽利略首先认识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他发现具有初速度的物体在一平面上运动时,物体最终之所以停下来,就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接触面越光滑,物体受摩擦力就越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也就越长,问题的关键在于接触面光滑程度如何,假定接触面具有理想的光滑程度,就可以把阻力忽略不计,物体就能保持其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揭示了“运动的物体一旦没有受力的作用,就能保持其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是从理想实验中得出来的一个科学定律。伽利略观察到:当一个球从第一个斜面上滚下又滚上第二个斜面时,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同第一个斜面上达到的高度近似。他断定由于摩擦的存在而导致这一细微差异,如果将摩擦消除,那么第二次高度将等同于第一次的高度。他又推想,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不管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有多么小,它在第二个斜面上总要达到相同的高度。假设第二斜面的斜度完全消除,那么球从第一个斜面滚下来后,将以恒速在无限长的平面上不停地运动下去。第二,牛顿的抛体实验。牛顿延续了伽利略的传统,在思索万有引力问题时设计出了一个著名的理想实验——抛体运动实验。一块石头投出,由于自身重量的压力,被迫离开直线路径,如果单有初始投掷,理应按直线运动,而这时却在空气中画出了曲线,落在地面,投掷的速度越大,它落地前走得越远。于是,我们可以假设当速度增到如此之大,在落地前描出1251001000英里长的弧线,直到最后超出了地球的限度,进入空间永不触及地球。这个实验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不能实现的。牛顿在真实的抛体运动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力量把抛体的速度推到地球引力范围之外。

“由于向心力,行星会保持于某一轨道。”如果我们考虑抛体运动,也就不难理解。

第三,爱因斯坦的追光实验。爱因斯坦在《自述片断》中写道,“在阿劳这一年中,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倘若一个人以光速跟着光波跑,那么他就处在一个不随时间改变的波场中。但看来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同狭义相对论有关的第一个朴素的思想实验。”

爱因斯坦在另一本自传中回忆他的生平时,这样写道:经过十年沉思之后我从一个悖论中得到了这样一个原理,这个悖论我在16岁时就无意中想到了,如果我以光速C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么我就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它就好像一个在空间里震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可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组,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从一开始在我直觉地看来就很清楚,从这样一个观察的观点来判断,一切都应当像一个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观察者所看到的那样按照同样的一些定律进行。因为一个观察者怎么会知道或能判明他是处在均匀的快速运动状态中呢?

3.理想化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一,理想化方法为逻辑思维创设了条件。逻辑思维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重要手段,逻辑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想化方法为我们建立了进行逻辑思维所必需的许多概念,也为我们考察事物的基本过程创设了良好的条件。由这些概念和条件出发,我们就可以通过推导和运算,清晰而准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建立科学的假说。如理想化方法建立了“质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概念,这样我们就能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能根据给定的初态,对物体运动状态作出预测。

第二,理想化方法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际事物的运动要受许多因素的干扰,有的干扰因素无法绝对排除,如我们要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但实际中,并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环境。运用理想化方法,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思维中创造出理想的条件,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第三,通过理想化处理获得的结果,具有现实意义。(1)在许多情况下,通过理想化处理而获得的结果,可以近似地直接代替实际事物,而不会出现多大的偏差。如在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的情形下,实际气体能在很高的精度上遵循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通过理想化处理获得的结果,可以过渡到实际事物上。如要求一个带电圆环附近一点的场强,圆环虽然不能直接简化为点电荷,但我们可以先将圆环分割为许多小段,将每一小段看作点电荷,求出每一个点电荷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然后再作叠加。再如在温度较低密度和压强较高时,实际气体不能看作理想气体,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做适当修正得出。

二 理想化思维方法的特点

从以往的科学史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师们跳动着的思维脉搏——理想化思维方法。

1.理想化思维方法

理想化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抓住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剔除次要方面,塑造理想化实验过程、创建理想模型而从事科学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方法。理想化思维方法包含在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等具体的理想化过程中。

第一,理想化思维方法的客观性。理想化思维方法一般贯穿在理想实验和理想模型之中,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的客观性导致了理想化思维方法的客观性。

第二,理想化思维方法的逻辑性。一定的逻辑法则是其推理过程的依据,而这些逻辑是在无数次实践中形成的结局。理想化思维方法可以加深人们对真实实验的理解,克服具体实验的局限性,进一步揭示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第三,理想化思维方法的创造性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也是理想化思维方法的非逻辑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毫无物理知识、一个不从事物理方面科学实验活动的人,绝对不会进行斜面思想实验,也不会得出惯性定律。

2.理想化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第一,理想化思维方法是科学抽象的重要手段。在一般的实验研究中,不可能完全排除次要因素和外来干扰,而在理想化过程中,可以发挥理想化思维的力量,经过高度抽象得到理想客体,把对象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以纯粹的理想化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深刻地揭示自然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第二,理想化思维方法有助于指导实验者进行理想实验,以直觉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具有质的多样性,事物的质又具有隐蔽性。对于事物的本质不可能一次就认识清楚,当认识到事物的初级本质之后,还有二三级本质,因此,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可以借助可操作性的观察和实验,但是,比如认识了万有引力,无论怎么做操作性的观察和实验,也无法得到物化的结果。但理想化思维指导下的思想实验可以克服客观条件限制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可以超脱逻辑思维的束缚,可以充分发挥非逻辑思维能力,构想理想化的精神客体,进行意念性的操作思维,抛开种种现象的迷惑,直觉地把握事物更深层的本质。

第三,建立理想模型,形成科学预见可运用理想化思维方法。理想化思维方法的形式有理想实验(思想实验)和理想模型。建立理想模型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殊本质,形成科学预见。如在数十年前,人们发现104号以上的元素都有极强的放射性,且寿命极短,为了预测后面的元素的稳定性,科学家们分析了已有元素的质子数、中子数与稳定性的关系,建立了类似立体地图的理想模型,用该模型预测到114号元素将极其稳定。1999年1月俄美联合小组合成了114号元素,4月美国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合成116、118号元素。

参考文献

[1]王海山、王续琨主编.科学方法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2]张光涛.物理学方法论[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83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创新

1.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它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科学方法论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按不同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思维型、专业型、交叉型三个方面。

1.1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强调人类思维方式作为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这里将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分为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和非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两大类。

1.1.1逻辑思维类创新方法的概念为: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逻辑思维的特点在这里将其具体分为,归纳式方法、演绎式方法、归纳-演绎式方法或立假说式方法等三个主要方法。归纳式方法主要是指从个别现象,经过分析、比较、上升为一般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运用归纳式方法,能使人们对不同时间、空间上的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方式上升到一般的统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演绎式方法是由一般的建筑设计方式到个别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即由某类建筑设计中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中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归纳式方法和演绎式方法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

1.1.2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各种思维要素、形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思维活动的本质。大体说来,可以把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以下几类:联想式思维方法是通过事物的相似性类比,从某一事物想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某些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过程。人们在进行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过程中瞬时的顿悟性思维方法使建筑设计创新立即得到解决。

1.2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指以建筑学本专业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研究的内容分为环境类、意象类、科技类等基本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1.2.1环境类建筑设计以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其又分为自然环境式方法和建筑环境式方法。

1.2.2意象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依靠建筑学所研究的形象、空间、功能等方面作为理念基础形成概念或意象,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创作想法的来源和基础,将其分为形象式方法、空间式方法和功能式方法。

1.2.3科技类创新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建筑科技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结构技术式的创新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结构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材料技术式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材料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又如短暂、动态而富于变化的树木;再如较新的材料――膨化聚苯乙烯和塑料。这些新型材料的运用都是获得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方面。设备技术方法是指通过运用建筑技术中对设备技术的革新而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1.3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便是以建筑学与其他专业相交叉的学科交叉点作为引发创新的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特点,将其归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综合类几大方面。

1.3.1自然科学类建筑设计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包括仿生学式和生态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仿生学式的创新方法就是从仿生学的几个主要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将其分为形式仿生、结构仿生、功能仿生等几个重要方面。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即研究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态学式创新方法针对生态学引入建筑学的方向的特点,将其分为结合生态环境法和引用生态技术法两个方面。

1.3.2社会科学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包括社会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有代表性的如心理学式、社会学式和策划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2.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

2.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占多数。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2.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3.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议;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结语: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第12篇

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时,有些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因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存在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职业数学教育中,研究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的心理机制,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数学思维的心理机制

数学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他们根据问题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各种新知识和新经验进行辨认,选择和重新组合的复杂过程的心理和智能活动过程,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心理机智的集中表现,这种表现主要有如下三个途径。

1.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思维产生的诱因

课内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诱导思维主体产生各种创新意识,形成数学问题的情境,其作用是使学生建立问题的数学解决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数学思维,其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爱好、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原有的数学思维方法及知识理论的缺陷,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假设、实验、总结。创设的教学情境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是新颖的,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的心理机制。

2.加强学生信息储备,更新学生思维方法

所谓学生的信息储备是指学生为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标所需具备的相关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的信息存储状态。要解决问题,他们就要对已有的数学信息进行重新加工组合,要求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定的“质”和“量”的信息储备。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数学信息(包括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实验,查阅相关资料,以得到开展思维活动所须的相关信息。

3.用条理化方法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是最讲究也最具有条理化的。所谓数学条理化是指学生在相关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灵活协调运用各种思维的基本形式(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和方法(如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和猜想等)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处理加工,形成自己新知识体系的过程。可以说,数学思维是各种思维的互相协调综合的产物,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统一。在任何数学活动中,学生往往要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非逻辑思维,对事物本质进行认识,找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形成自己的猜想,然后进行逻辑思考和论证,获得问题的成功解决。另外,在数学问题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也是学生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般的,在问题解决的前期学生为了更多地获得各种假设,需要进行发散思维,而在获得种种假设的基础上,思维主体就要进行集中思维,对各种假设进行甄别选择,演绎论证。因此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效结合的过程。

二、学生数学思维问题的主要表现

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文化程度不同,往往对同一数学活动,会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往往会产生思维问题。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形成,有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形成的,但主要是由于学生思维方法不当形成的。正是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当,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这些数学思维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两点。

1.数学思维肤浅

波利亚曾指出,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理解问题就进行演算。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基本概念或数学基本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理解,仅仅根据问题所包括的内容进行分类,而忽视问题内在的数学结构。例如在讲三角函数后,笔者曾提出:如果,是否有?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设,),理由是,。这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把两个无关的量a、b建立了的联系,缺乏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数学思维定势

由于高职学生已经有一些解题经验,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某些知识结构和解题经验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致使其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碍更合理有效的思维过程。在讲复数时,老师问:表示什么,部分学生回答是数轴上两个点:,没有看到是曲线。由此可见,学生思维存在障碍,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按教学规律,在学生认知的能力基础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是前人思维的主要结果,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有思维创新能力的。根据学生思维过程的心理特点,数学思维的培养主要有如下几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