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14:38: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型工业化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节能、高效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应用新兴技术,使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是我国建筑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我国建筑业未来必须走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在设计精度、构件部品生产、施工方法、项目管理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以达到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技术自身特点使得它在新型建筑工业发展的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项目生产集成化等方面可以发挥其优势。将BIM技术应用于新型建筑工业化中,可以辅助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设,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区别于传统的建造方式,在信息互联方面表现更为紧密,而BIM技术恰恰可以提供大量可靠、准确的信息。通过分析BIM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结合,促进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
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的BIM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尽早组建自己的BIM团队,团队的培训、学习需要较长的周期,无论如何应用BIM,这个学习周期都是存在的。BIM应用越早、价值越高,项目部成员对BIM的认可度也就越高,BIM的推进也就更快更有成效。介入晚一些价值体现不明显,部分使用者容易对BIM产生疑问,影响BIM在公司的推行。无论是企业,还是单个项目,BIM应用越早,对于企业、项目的价值越高。反之,则会错失很多机会。例如,远大住工集团的建筑工业化是在BIM技术、工厂制造和工业化施工三方面的把控下保证建筑质量。这样做可以节约成本,因为工期大大缩短了。以30层精装修住宅为例,工业化建筑方式从动工到交付最快在10个月内完成,而传统建筑方式至少需要24个月~30个月。
促进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
采用装配式结构,预先在工厂生产出各种构配件运到工地进行装配,混凝土构配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预制和工具式钢模板现浇相结合,发展构配件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预制装配程度。在建筑材料方面,积极发展经济适用的新型材料,重视就地取材,利用工业废料,节约能源,降低费用。
利用BIM技术,将组成工程的每个部分分解成为尺寸、形状都标准化且可以定型生产的构件。在BIM中根据构件的特点,建立构件库,构件库可以包括建筑材料库、预制构件库(预制梁、预制板、柱、栏杆、门、窗等)、家具库(桌椅、厨卫、洁具、灯具等)等。建立BIM模型时可以利用构件库搭建整个建筑工程。建立构件库时,应完善每个构件的信息。信息包含:构件的编号、尺寸信息、材质信息、位置信息,从而解决构配件标准化的问题。
利用BIM技术可解决工程构件标准化的问题,彻底解决构件不规则、不规范的情况,从而实现构配件的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实现工程装配式施工,推进建筑产业化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实现建筑项目集成化
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需要实现施工安装装配化,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记录构件信息,如搭接位置和顺序等,运用技术会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正确。在模型中每一构件的信息都会显示出来,模型会准确显示出构件应在的位置和搭接顺序,确保施工安装能够顺利完成。使用技术有利于实现施工安装装配化,有利于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新型建筑工I化。要实现构部件的工厂化生产及施工现场装配,工厂中生产出的部件,在设计尺寸上能不能满足一个特定住宅项目的需要是工程项目能否顺利施工的关键。运用技术在建模和其他阶段不断完善各构件的物理信息和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自动传递到虚拟施工软件中进行过程模拟,找出错误点并进行修改。运用技术还能对建设项目进行真正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将所有的信息都显示在模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会出现信息遗漏,直到建筑物报废拆除。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为此,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那么,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呢?根据十六大和富蕴县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结合我乡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第三,处理各种关系的新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等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和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对怎样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第一,要转变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支持的粗放增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我们应当把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经济当作“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基本指导方针。我们在想问题、定政策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作为衡量取舍的最终标准。
第二,要建立能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在生产中运用的制度和机制,加快技术进步。
第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在我们这样的市场制度还很不完善的国家,发展服务业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只能知难而进,要尽一切努力改善制度环境,使服务业得到充分发展,以便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即通过信息产业的服务提升各行业的效率,使信息技术成为降低各行各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有力武器,带动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
第五,要加快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供提高效率的制度性保障。同时,要矫正由于行政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
第六,要通过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根据日本的经验,教育赶超要先于经济赶超两代人之久。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急起直追。
三、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重点是发展壮大焦炭、石灰、建材和农产品加工工业,逐步构建起以矿产、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特色工业体系;培育壮大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实现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到20__年,全乡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0万元,成为全县焦炭工业基地和阿勒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基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
(一)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结合优势资源抓招商。针对我乡具有丰富的煤、石灰石、膨润土等优势矿产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矿产的勘探、开发。二是结合优势产业抓招商。围绕大棚蔬菜、阿苇菇等特色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加快蔬菜上下游产品开发、黑加仑产品开发。三是建立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在落实引资工作责任的同时,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的进行重点奖励。
(二)抓好主导产业发展。一是快以焦炭工业发展。焦炭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年,其中天德煤焦化厂达到20万吨/年生产规模,宏达煤焦化厂达到5万吨/年生产规模,强盛煤焦化厂达到5万吨/年生产规模。二是加快煤、石材矿产的勘探和开发,整合扩大石灰的生产规模,新建2座砖厂。三是加快蔬菜物流园建设。以蔬菜批发市场、保鲜库建设为载体,扩大大棚蔬菜种植,达到200座大棚规模,并逐步走出产销加一条龙之路。四是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拉长蔬菜产业链,发展蔬菜产业上下游产品。同时,依托草原兴发、鑫盛公司、阿鑫乳业、
春子公司,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奶牛养殖、禽类养殖、阿苇菇种植等特色产业。
(三)抓好民营企业发展。把民营企业作为乡域经济发展主力,放开市场准入条件,放宽政策界限,支持和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土地开发、市场建设、工矿业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使民营经济占到全乡经济总量的90%。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型工业化 安徽
安徽工业化发展现状
对于安徽省工业化发展状况,目前已有部分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秉建(2008)对安徽工业化水平进行了评价;胡亭亭(2007)对安徽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余华银(2006)对安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评价等。通过对研究的梳理可知,安徽工业化的发展状况为:安徽省工业化进程慢于全国,安徽省工业化已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初期,但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业高度化水平低于全国,高度化进程也相对较弱,安徽省工业处于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时期,工业高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工业高度化水平明显偏低:轻工业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重低;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低;重加工工业内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业的比重低。
现阶段安徽工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一)外部环境
1.有利条件。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安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区域工业化模式下,人们开始重视农业地区和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的目标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业地区经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使得农业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工业化的内容不再是狭义的,而是通过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农业不仅是加速工业化的一种工具,而且本身也是工业化的目的;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人们消费结构升级促生新机遇。虽然面临这一系列约束条件,但是,仍然存在有利于安徽省工业化的机遇: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安徽省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累工业化的资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对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安徽省发挥其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了机遇。
2.不利外部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于安徽省来说尤其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二是农村就业和增长局面趋于严峻。三是质量安全事件对农民、农业产业的冲击不可低估。民以食为天,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10%,粮食安全现状面临严峻考验。安徽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粮食安全体系中承担了重要责任,2008年安徽省平均粮食产量为604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78 % 。因此,安徽省在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时绝不能以损害农业、减少粮食产量为代价。
(二)内部条件
丰富的资源条件。安徽省处于我国腹地,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同时拥有大量的水资源。以中部五省为例,不仅拥有长江、淮河等水系,还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和巢湖等三大淡水湖。丰富的农业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和形成较高的农业生产率,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广阔的资源配置空间和环境。
优越的地理区位。从地域优势看,安徽位于长三角腹地,东临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西连广大中西部地区,承东启西,地跨江淮,交通发达,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安徽可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信息、资金,接受辐射,又可面向全国,推广自己的优势产品。特别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将逐步淘汰一部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安徽作为重要的劳务输出人口大省,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和资金要素,安徽已完全有能力承接长三角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转移,这些都为安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较强的科研优势。从科研优势看,安徽的高校、科研单位众多,合肥是全国四所科技城之一。截至 2007 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 1057 家,其中国有独立科研机构 116 家(包括 20 家中央在皖科研院所、96 家省属及省以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 154 家。这些科研机构特别是一批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是安徽省科技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强大的科研优势为安徽省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徽省由于长期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因此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较少,这使得安徽省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安徽省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入高起点发展对环境要求高的生态产业。
不利的因素。“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安徽省面临严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化发育程度低,小农生产的特点导致农业省在农业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无法发挥出来。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商品意识、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三农”问题对安徽省工业化发展来说,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安徽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是安徽工业化的现实选择
综上,结合安徽省实际,笔者认为安徽省应选择现代农业驱动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依托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围绕现代农业这个核心,把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产业确立为区域主导产业,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市场的工业化道路。这一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化模式符合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由于符合本阶段安徽省的资源禀赋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此战略下建立的产业体系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产业的发展,利益的积累可以逐步改变安徽省的资源享赋结构,实现由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变。在资源禀赋结构变化后,现代农业有可能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由更符合区域资源禀赋结构的产业取代,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形成现代农业区域聚集优势,获取重要资源。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具有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特征,产品附加值高,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样就可以吸引区域外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入。通过产业聚集主动吸收资源的作法,改变了安徽省以往被动等待资金、技术支持(即简单的工业反哺农业)的引资方式;改变了安徽省因传统农业效益低下而出现资源净流出的局面。通过市场化竞争吸引要素的方式,可以实现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定位,确立主导产业。首先,安徽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加工业。其次,如果不发挥安徽省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提供更为丰富的农产品和深加工品,发达省份就会将需求转向国外寻求替代供应者,这样,安徽省就会失去发展的外部市场。区域工业化理论认为,有竞争力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现代农业正是安徽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因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农业是无法对经常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但现代化的农业能够实现。
可以有效克服资金瓶颈的约束。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所需资金少、投入门槛低,是一种适合安徽省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形成良性联动关系,可以通过加工增值农副产品,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积累能力,为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资金。
能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由于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化模式强调工业与农业的联动关系,必然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农业内部吸收大量劳动力,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传统工业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新型工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胡亭亭.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与创新—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7(5)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重在“全面”,体现的就是发展的全面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树立并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促进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化”同步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层次问题的重要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也滞后于工业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必然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协调,二是城乡结构不协调,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我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区域平衡、城乡及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信息社会扑面而来的大趋势,要全面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统筹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江苏自然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偏重,保生态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产品研发及应用推广的国际话语权;着力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发展能力。二是加快实施工业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重点支持工业企业和生产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企业生产组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技术、产品、管理、服务和业态模式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工业整体质效提升。
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十二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型工业化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条件,为城镇化奠定基础和增添动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集聚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要素和文化建设,重构产业链,推动集约、集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和良好环境。江苏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有进一步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新路的条件和需要。一是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起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合作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城镇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运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创新应用,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坚持特色化、绿色化、智慧化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促进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用协调发展理念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把工业和农业、城镇与农村、市民与农民放到同一个平台上统筹考虑,加强城乡工业协作,优化农村工业布局,推动农村工业集约集聚发展,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生产业,全面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
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总理多次提出,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就在于城镇化,城镇化的起点在于农业现代化。李总理在江苏、上海视察时指出,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后五年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局看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的短板。江苏“十二五”经济快速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很好的经济基础,为补足短板,必须立足省情,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一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提高劳动效率;用协调发展新理念破解农业现代化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二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同时,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农民保障制度建设,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实施特色城镇化战略。加强特色城镇化发展规划,深入研究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历史、自然、文化和民俗特点,充分挖掘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各种要素,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促进自然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把珍贵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四化”深入发展时期,“四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中,信息化是其他三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协调发展理念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新更大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一、我区工业发展现状
自建区以来,主要受益于国家三线建设,国家在我区兴建了汽车制造基地。经过近__年的努力和发展,全区工业经济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工业门类不断健全,形成了以汽车及其配套产业为主,以饲料、铸锻为两翼,化工、采矿、建筑、小五金等为重要补充的工业经济体系。在xx集团公司的带动下,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迅猛。____年,辖区工业总产值达到__._亿元,同比增长__._%,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完成__._亿元,同比增长__._%。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_____万元,同比增长__._%,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___._%。工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__._%,拉动经济增长__._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__._%,极大的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_-_月,辖区工业总产值实现__._亿元,区属工业总产值完成_._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___._%。分析我区的工业经济现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汽车产业主导地位突出。由于因厂设区的特殊区情,汽车在工业乃至全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汽车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超过__%,所产生税收比例达到__%,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占全区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__%。
二是工业经济实力较强且发展前景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的工业经济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尤其是随着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车城工业园区的建设,更给以重型汽车为主的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三是工业化程度较高。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__%,为我区在渝西地区率先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_、经济结构不合理,运行机制转换难度大。____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_._:__._:__._,属典型的工业区,但汽车工业及汽车相关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有绝对比重,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依然没有根本得到调整,工业经济支撑点单一,对汽车工业依赖性太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抗风险能力较弱,国有经济成份比重较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够快,经济运行机制转换难度大。按照相关理论,我区这种结构的形成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意志主导,而不是产业发展遵循自身规律演化的结构,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社会发展要求。
_、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竞争力不强。我区经济总量特别是工业经济总量虽然发展迅速,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其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低,导致总体财力小,收支矛盾突出,有效投入严重不足。汽车工业在全国产业竞争中处于弱势,重汽的开发能力、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跟不上全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步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势必会给我区发展新型工业化带来不利影响。
_、资源匮乏,资源约束趋紧。除少量煤、石灰石和天然气外,我区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严重匮乏,根本谈不上发展资源经济,资源趋紧约束了支撑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所有工业原材料和能源严重依赖其他地区,提高了发展新型工业化经济的成本,起到了负面影响。
_、社会资本市场不健全,工业投资相对乏力。由于我区财力总量小,属吃饭财政,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社会资本市场尚未建立,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很大,致使工业投资相对乏力,企业技术更新缓慢,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工业经济普遍没有得到高新技术的改造提升。
二、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思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具体内涵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发达的新的产业格局。按照这个要求,结合我区的基本区情和产业基础,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_、积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新型工业化事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因此,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一是从宏观层面,编制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纲要;二是从行业层面,编制行业发展指导规划;三是针对我区重点领域,如汽车制造业、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业编制专项规划。三个层次规划要有机衔接,在战略目标、产业规划上做到统一规划、相互协调,形成有车城工业园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_、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构筑参与竞争的产业新优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要的是要明确我区工业在全市工业体系中的地位,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立足于建设起点高、规模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铸锻、饲料、化纤、小五金、原材料深加工、建材等产业,尽快形成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要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把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产业置于战略地位,加快实施重汽冲焊、车桥和仓储等配套项目,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以仓储、运输、配送为主的综合性物流、建材、电子等非汽车产业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同时,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升级,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构筑科学的产业链条。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饲料、铸锻业为突破口,逐渐改变工业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丰富工业门类,提高工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力争在引进信息产品、医药生物工业和发展创汇产业上取得突破,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为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在培育支柱产业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专业化生产分工的要求,大力发展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生产要素在市场体系中的流动,让各类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为重型汽车生产基地提供支持。要发展资本市场,探索风险投资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完成科学、技术、产品、效益的转化,为支柱产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_、围绕优势产业抓项目,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我们必须抓紧项目建设,加大工业投入。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西部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和市里“退二进三”等重大机遇,依托现有的企业,围绕优势产业,主动策划组织滚动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吸引外部资金,加快推进总装、车身驾驶室、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一些新产业技术升级、重大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培育新型工业化增长点。要加大工业招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利用外埠资本,拓宽发展空间。要发挥产业优势,从单一产品引进外资向整个产业全方位合作转变,引导外资投向我区的优势行业和企业。发挥资本整合优势,从技术合作向资本合作转变,引导外资参与企业改组改造。要瞄准国内一流企业作为重点招商目标,广泛开展合资合作,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企业竞争力。发挥多种经济成分优势,从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推进招商转变,特别要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发挥区位优势,从各自零散招商向园区招商转变。加强与重汽公司的协调与合作,走联合招商的路子,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_、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我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对我区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我区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区传统产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总体上研发、技术、管理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因此,必须加快信息化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营销方式等手段,提高物质、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产业竞争力。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切入点。要从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基础和资源,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把信息化建设融入企业的产、供、销和人、财、物等各个环节,与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制度的变革。
_、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筑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主体。
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格局的形成,需要以市场化作为基础。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注意调动和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破地域、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推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的相互参股,使多元投资的公司制成为双桥企业的主要财产组织形式,实现以较少的国有资本控制较多的社会资本,增强国有经济的调控力和渗透力。在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的同时,把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放到制度建设和规范运作上来。同时,要放胆、放手、放量发展非国有经济,进一步健全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各方面给予非公有制企业更大的支持、更完善的服务和更宽松的环境,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
_、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车城园区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载体,是重构产业和城市体系的着力点。我区要切实抓好车城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协调和发展,加强对园区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引导,提高各种要素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一是要抓好产业定位。园区建设要有意识地根据产业关联度培植企业群,发展园区产业集群,形成主导产业区。要坚持“服务重汽、发展双桥”的方针,充分依托重汽产业优势和扩产增量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市级特色产业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制定出台园区开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工业企业和仓储项目,尤其是重汽配套企业来区落户,力争在未来两三年内使园区初具雏形,起到开发一点、建成一片的良好带动效应,并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车城工业园区建成以工业为重点,集商贸、旅游、房地产、仓储和物业配送于一体,渝西地区最具活力、最具特色、最具效益的特色产业园区,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全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二是要抓好聚集整合。要以特色产业为主,形成产业的群体规模优势,必须加强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使量大面广、规模普遍较小的同类型企业聚集,才能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更好地发挥产业群体的规模效益。要深入实施品牌兴业的战略,积极鼓励优势企业争创名牌,鼓励支柱企业在园区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作支撑,聚集一批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产品、加工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等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链、企业群,使园区内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配套,形成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黄石市作为老工业城市,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工业化,必须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黄石具有工业化基础好、城镇化程度高的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既有诸多有利条件,又有一些制约因素。从产业结构看:黄石继“八五”以来,经过了11年的调整,使一、二、三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2001年,全市GDP完成2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3亿元,第二产业117.10亿元,第三产业86.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依次为8.6%、52.6%、38.8%;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46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140元,城镇人口占人口比重为35.30%。但与工业化成熟阶段的要求相比,我们人均GDP只有8980元人民币,农业就业人口还十分偏低,城镇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使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50%左右,还要20年左右时间。从竞争优势看:近年来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传统产业得到改造和提升,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兴起,一批骨干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批改制企业综合效应逐步显现,全市工业经济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经济总量连跨两个大台阶,连续7年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6%以上。但与工业化水平最高形态比,我们的差距甚远,主要缺陷表现在: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结构不优,第三产业总量不足。特别是作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黄石的工业结构仍然偏重、技术素质仍然偏低、企业规模仍然偏小、产品结构仍然偏初级,主要反映在传统产业创新活力不强,高附加值行业发展不快,新型行业发展不足。从资源制约看:黄石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城市,建国以来,我们依托资源创业而得到较快发展。但随着大规模的资源开采,致使黄石的资源越来越少,越来越枯竭。因此,我们必须承认,黄石人均资源少,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基于上述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黄石要实现工业化,必须走“超越资源发展”的道路,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发展目标,要立足于“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为巩固工业基础阶段。即从本世纪初到本世纪前10年,基本完成传统产业嫁接改造任务,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工业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达到国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进水平,力争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第二步,为实现全面突破阶段。到本世纪前20年,全市工业化在较高水平的平台上,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支柱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水产业化,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力争各项经济指标翻两番。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20亿元,年均增长8%;工业增加值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8%;实现利税45亿元,年均增长8%;其中利润总额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8%;技术改造投资累计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6%。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按照“突出五个重点,贯穿一条主线”的战略思路,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是以构筑走新型工业化为重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围绕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双重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带动工业化,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二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结构。突出围绕冶金、建材、纺织、轻工等传统工业,大力推广应用自动化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促进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以培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机电一体化、光电子、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五大工程”的实施,努力占据21世纪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四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活动,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未来20年,经济的迅速发展将给国土、生态、资源、环境等造成巨大压力,我们要充分考虑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特点,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务必把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避免传统工业化道路对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五是以发展区域工业经济为重点,坚持以民营经济为基本取向,扩大县(市)区工业经济规模,使城区工业经济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迈进,实现跨越式发展。
围绕上述五个重点,要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条主线,持之以恒,不断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以突破性招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作者周永胜系黄石市经贸委主任)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三圈理论;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75-03
[作者简介]王云(1978-),女,汉族,安徽合肥人,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高云(196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高级讲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 2012年度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新型工业化影响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项目编号:SK2012B329)的阶段性成果。一、引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金安区、舒城县)9市,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既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发展区域,更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在具备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的前提下,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深远。因此,本文以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基于三圈理论,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展开研究。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
(一)三圈理论基本思想
三圈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达奇・李奥那多创立的关于领导者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该理论构建了“价值”(简称V,即Value)、“能力”(简称C,即Capability)和“支持”(简称S,即Support)三要素分析框架,认为公共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根据三圈理论,结合示意图(图1)所示,可将整个区域细分如下。
图1三圈理论示意图可见,Part 1(即三个圆圈重叠部分)当属最优区域,此区域既有公共价值,又有执行能力,还能得到利益相关者的大力支持,是最佳决策区,又称耐克区。其他六个区域都缺乏一定的实施要素,决策时需具体分析。
(二)影响分析
三圈理论指出:好的公共政策要具有公共价值(V),政策的实施者要具备一定的能力(C),同时,相关政策需得到政策作用对象及民众的支持(S)。据此,构建“V―C―S”研究框架如下:
1承接前后的价值判断(V)
价值的判断,多涉及“有无意义”及“应如何做”等问题。无论是承接产业转移前还是承接后,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明确,步伐从未停止。
我国关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研究,源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6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是中部六省中的重要一员;2008年皖江城市带进入理论探索阶段,区域新型工业化建设成为关注重点;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更加明确了深入研究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因此,无论承接前后,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问题都极具研究价值并受到广泛关注。但2010年以前,由于发展观念未能完全转变,基础设施未能及时配套,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新型工业化整体发展速度慢。承接产业转移后,皖江城市带积极转变思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效果明显。以2004―2011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为例,详见表1所示:
表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
单位:万人
年份 地区 2004 2010 2011合肥市 0.65 0.85 1.22芜湖市 0.16 0.18 0.22马鞍山市 0.07 0.07 0.15其折线图如下:
图22004―2011年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单位:万人)由表1及图2可见,作为四大科技城之一的合肥市,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从业人员数”远远超过皖江城市带中的其他城市。同时,以该市为例,承接产业转移前该项指标在2004年为065万人,2010年达到085万人,承接产业转移后2011年迅速上升为122万人。其他如芜湖市、马鞍山市也存在同样情况。
2承接前后的能力分析(C)
政府能力是政府实际能够履行职责和功能的程度,它要解决的是政府如何去做、通过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承接产业转移以前,皖江城市带内各地市基本各自为政,区域内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区域间合作却略显不足。承接产业转移以后,皖江城市带内各同级政府间秉持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利共赢原则,沟通良好,交流顺畅,合作积极。2010年11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对皖江城市带的装备制造业、沿江优质钢材、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建设、家电等产业大力支持,很好地推动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以2004―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例,详见表2。
表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年份 地区 2004 2010 2011合肥市 7163610 37990180 56174053芜湖市 4658262 22510125 37004936马鞍山市 4086215 13575819 17899170其柱状趋势图如下:
图32004―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由表2及图3可见,作为省会城市的合肥市,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在2004―2011年间也领先于皖江城市带中的其他城市。同时,合肥市在承接产业转移前的2004年,该项指标为7163610万元,到2010年增加了30826570万元,而承接产业转移后2011年仅一年便上升了18183873万元。芜湖市、马鞍山市也增长迅速。
3承接前后的支持比较(S)
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以来,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10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包括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证监局)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企业上市融资实施意见的通知;2010年7月,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国资委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21条针对性措施,旨在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发挥自主创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安徽省财政厅、地税局等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切实落到实处;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促进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合肥一小时通勤圈的建立,经济圈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启动,既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扩大了居民生活半径,又满足了利益相关者投资与建设要求,获得了各方支持。这极大减轻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阻力,提高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三圈模型中最佳决策区(Part 1)的实现可能。有关各方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力支持,对该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以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脚步一如既往的坚定且其步伐更稳;政府能力正不断增强,各方支持力度也大为增加。以三圈理论示意图表示,即在价值圈不变乃至扩大的情形下,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使得最佳决策区(Part 1)的范围将扩大,具体见图4(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前)和图5(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后)所示:
图4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前图5能力圈与支持圈上移后可见,承接产业转移极大促进了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并带来更多机遇。皖江城市带应继续加大承接力度,使得那些既有转移价值,又有足够承接能力进行承接,并能得到多方支持的新型工业得以顺利转移,进而推动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程必定,袁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承接示范区建设对中国区域发展的时代价值[J]江淮论坛,2010(6)
[3]何龙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9(9)
[4]江三良“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经济合作的经济学解释――蒙城县经济发展跟踪调查与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5]罗若愚,邹玲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30-135
[6]唐雪凡安徽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46-49
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型工业化 安徽
安徽工业化发展现状
对于安徽省工业化发展状况,目前已有部分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王秉建(2008)对安徽工业化水平进行了评价;胡亭亭(2007)对安徽工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余华银(2006)对安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评价等。通过对研究的梳理可知,安徽工业化的发展状况为:安徽省工业化进程慢于全国,安徽省工业化已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初期,但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业高度化水平低于全国,高度化进程也相对较弱,安徽省工业处于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时期,工业高度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工业高度化水平明显偏低:轻工业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重低;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比重低;重加工工业内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业的比重低。
现阶段安徽工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一)外部环境
1.有利条件。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安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区域工业化模式下,人们开始重视农业地区和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的目标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业地区经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使得农业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工业化的内容不再是狭义的,而是通过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农业不仅是加速工业化的一种工具,而且本身也是工业化的目的;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人们消费结构升级促生新机遇。虽然面临这一系列约束条件,但是,仍然存在有利于安徽省工业化的机遇: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安徽省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累工业化的资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对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安徽省发挥其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供了机遇。
2.不利外部条件。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于安徽省来说尤其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二是农村就业和增长局面趋于严峻。三是质量安全事件对农民、农业产业的冲击不可低估。民以食为天,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10%,粮食安全现状面临严峻考验。安徽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粮食安全体系中承担了重要责任,2008年安徽省平均粮食产量为604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78 % 。因此,安徽省在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时绝不能以损害农业、减少粮食产量为代价。
(二)内部条件
丰富的资源条件。安徽省处于我国腹地,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同时拥有大量的水资源。以中部五省为例,不仅拥有长江、淮河等水系,还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和巢湖等三大淡水湖。丰富的农业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和形成较高的农业生产率,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广阔的资源配置空间和环境。
优越的地理区位。从地域优势看,安徽位于长三角腹地,东临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西连广大中西部地区,承东启西,地跨江淮,交通发达,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安徽可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信息、资金,接受辐射,又可面向全国,推广自己的优势产品。特别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将逐步淘汰一部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安徽作为重要的劳务输出人口大省,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和资金要素,安徽已完全有能力承接长三角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转移,这些都为安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较强的科研优势。从科研优势看,安徽的高校、科研单位众多,合肥是全国四所科技城之一。截至 2007 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 1057 家,其中国有独立科研机构 116 家(包括 20 家中央在皖科研院所、96 家省属及省以下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 154 家。这些科研机构特别是一批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是安徽省科技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强大的科研优势为安徽省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安徽省由于长期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因此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较少,这使得安徽省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安徽省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入高起点发展对环境要求高的生态产业。
不利的因素。“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安徽省面临严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化发育程度低,小农生产的特点导致农业省在农业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无法发挥出来。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商品意识、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三农”问题对安徽省工业化发展来说,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安徽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是安徽工业化的现实选择
综上,结合安徽省实际,笔者认为安徽省应选择现代农业驱动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依托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围绕现代农业这个核心,把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产业确立为区域主导产业,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市场的工业化道路。这一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现代农业驱动型工业化模式符合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由于符合本阶段安徽省的资源禀赋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此战略下建立的产业体系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产业的发展,利益的积累可以逐步改变安徽省的资源享赋结构,实现由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转变。在资源禀赋结构变化后,现代农业有可能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是由更符合区域资源禀赋结构的产业取代,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
2009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四年,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战胜困难,加压奋进。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工
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2009年××县委、政府把推进全县新型工业化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明确了发展重点,分解了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措施。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主管部门具体抓,不断提高引导、支持和调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水平。2009年,为加速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县委、政府决定成立××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济局,统一管理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同时出台相关的考核办法和措施,加大了对乡(镇)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考核力度,推进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开展。
(二)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意向协议,预计项目总投资10亿元。经过一年时间的测试,测风情况良好,基本具备了风力发电的条件。(5)硅冶炼行业整合项目。目前,已有5家装炉容量均为1.25万kva的硅冶炼企业完成了可行性研究、环评、国土审批等手续,金诚硅业已于2008年9月正式投产,其他4家厂房和机械设备已基本安装到位,于2012年上半年全部可以投产。
(三)突出支柱,狠抓特色工业培育 2、促进矿业资源开发。一
是加快稀土开发及分离加工步伐。二是高岭土开发与加工。三是合理开发莹石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研究制定发展矿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风险探矿,加快探矿权流转速度,整顿规范采矿秩序,加大采矿力度,创造更优环境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提升传统产业,以金属硅冶炼为突破口,力争采取新技术引导硅行业整合提高,扩大规模,降低能耗,向提炼高纯度硅和多晶硅方向发展。
3、做好农副产品加工。一是我县应当充分根据高山农副产品的特点,重点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大力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做好农产品加工这篇文章。二是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三是在农副产品开发上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技术人才,开发出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市场前景广的产品。
(四)注重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手抓产业,一手抓生态,使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曾拒绝多家来××投资的冶炼钢条、铝材、化工等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保护好本地生态环境,适时加以引导和规范。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扶大扶强,整合现有化工冶炼企业,取缔了一些规模小、效益差、污染环境的高耗能企业;扶持一批规模大、耗能少、资源利用率高、加工增值多、对环境污染小的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确保生态秀美,环境优雅。
(五)强化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县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又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牢固树立节能降耗就是提质增效,只有节能降耗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关键环节,把加强依法治理作为节能降耗的重要保证,努力实现节能降耗的约束性目标。要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有计划地对冶炼、化工、建材等高能耗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要坚持节约和综合利用相结合,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和落实企业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督促企业把节能降耗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污染防治并重,建立健全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重点污染源整治,加大重点行业“三废”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防止重大污染事件发生。对新上项目要严格落实立项、环评、安全“三同时”审批制度,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发改局、经济局、环保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环境保护的督促、检查和落实工作。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一)工业经济总量较小
由于我县工业基础薄弱,提升工业化水平难度较大。到目前为止,销售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规模企业只有20家,产值过亿、利税过千万的企业只有一家,与周边地区和发达县市相比,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不大。
(二)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不优
规模企业主要集中在冶炼、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20家规模企业中,大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新型工业化程度很低
一是目前我县工业发展主要以粗放型为主,粗放、低效的开发利用难以使资源的高投入获得相应的高产出。二是科技、人才建设落后,发展经济缺乏支撑力。我县工业技术运用现状与现代工业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企业管理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人才少。
四、2012年工作安排
(一)做强能源产业。
理顺发、供、用电之间的关系,完善供电网络,优化用电结构,提高用电水平,做强水电经济,深入推进“四无”水站清理。支持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的系列化和多样化。同时,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充足的原料优势,发展烟花鞭炮产业。构建化工、烟花鞭炮与小水电良性互动、共生共荣的的产业体系。
(二)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建设。
抓好对市、县龙头企业项目的支持。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财税政策的协调和衔接,提高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保障水平,及时调解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围绕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筛选项目,优先把符合国家扶持发展的项目作为吸引资金投向。
(三) 抓好产业的节能降耗。
一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统一部署和《××××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办法(试行)〉》(湘办发〔2007〕2号)及参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规定,突出重点领域,对重点企业开展能源跟踪监管,重点调度,严格考核。 二是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①逐步限制、淘汰粘土砖和散装水泥。②加强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征缴、管理、使用,强力促进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设计;现状;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实行工业化设计和管理后的建筑工程,无论在建筑构架、建设理念方面,还是在运输供给和建筑施工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对建筑的质量、建设效率、建设环保节能的追求更高,建筑工业化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工业化设计要点分析
(一)建筑模数的利用
建筑模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它是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相关设备尺寸相互协调的基础,所以每项建筑工程的启动,都必须进行相应模数的分析。目前世界上统一采用的基本模数数值用M表示,也就是1M=1000mm,在它的基础上又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其中扩大模数的基数是3M、6M、12M等,我国一般采用3M为标准建筑模数,可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能减少构配件规格类型。建筑部件的构造都应该按照模数进行设计,这样就有利于生产企业生产出工程所需规格的生产预制构建。
(二)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对施工建筑的表达。安全性是建筑工程首先需要保证的,在工业化建筑施工前就要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核算。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每种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砖木结构是以砖墙、砖柱和木屋为主要承载结构的建筑,一般在农村和庙宇用的比较多;砖混结构适宜砖块、钢筋混凝土和屋顶承重构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目前的住宅建设中最为常见;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都是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但是这些传统的建筑类型,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模式,建筑工业化设计需要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全预制装配式板柱结构体系等。这些结构形式全采用工厂化的制作,产品质量有保证;外墙装饰面和外墙板同时预先制定减少了现场的装饰工作量,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进度;此外减少现场的作业量降低了粉尘和污染比较环保。
(三)建筑图纸的绘制
建筑图纸的绘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它是在工程开始前针对工程的建设目的、施工方案、平面和结构要求等绘制的参考图纸;第二阶段是施工中为了修改和完善初步的施工设计,对出现的一些变动的再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图纸绘制是根据建筑构建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等,将其中建造量最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配件和零部件、设备装置经过综合研究编制而成的标准设计图。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工程的效率、环保、成本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图纸的准确绘制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各项要求,将工程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减少问题出现的几率,保证工程的质量。
(四)建筑材料的购置
建筑材料是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的基础,它与建筑结构共同搭建起整个工程的框架,所以对材料进行科学合理地购置非常重要。现代建筑工程对材料的要求是高强度、轻质量和多功能,而这些材料正是新型建筑材的特点,所以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着重推广高性能、低能耗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更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五)构造节点的安排
每一项工程的开展都会产生一些交接口,这些交接点就是问题经常出现的地方,所以在交接点材料的使用上必须慎重,既要保持其经济适用性更要保证其安全性。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建筑工程中,各构造节点的施工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因为作为工程的薄弱环节,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宣告失败。而构造节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组件之间的连接点、预制构件和设备管线的组合、建筑构件与预制品的组合等方面。对这些构造节点的设计要从整个工程的大结构下进行,能不设置这些节点就最好少设置,而节点的材料之间的类型和特点也要相适应,在使用这些节点材料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的研发。
二、工业化进程中BIM关键技术分析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建筑工业化建造工艺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然而在实际建设中两者被割裂开。设计环节参与人员更加关注建筑信息模型,建造和业主方人员更加关注建筑工业化。美国总承包商协会在2010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建造商认为BIM在预制化中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割裂的状态需要通过一些系统的研究才能够改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面向建筑工业化发展的BIM标准、BIM构件资源、BIM设计软件和BIM协同平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BIM构件
BIM构件技术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至关重要。建筑、结构、机电的构件厂商需要将自己的产品规格、可定制化生产能力及其批量化的产品信息以BIM构件的方式,提供到公共资源平台中,设计、采购人员可依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构件产品,以实践工业化和产业化思想的精髓。
为了实现工业化设计方式,构件需要支持建筑工程的设计、绘图、制作及安装等多功能需求,BIM构件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尺寸参数化。构件的外形尺寸可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各种参数间具有自动匹配的特性;二是尺寸模数化。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相关的产品规范,设置一定的模式,通过模数组合实现尺寸的多样化;三是属性参数化。将关键属性与可变参数关联,实现参数变化的联动;四是包含制造和安装信息,将标准化制造和安装所需的材料、配件、人工信息设置到构件中,实现精确的算量和估价。
(二)BIM软件
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应用BIM,软件是技术落实的关键。目前,全球有上百种BIM软件,包含设计、分析、模拟、算量、可视化、审查、数据管理等专业软件。其中,只有少数能够支持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款软件:
AutoCAD Architecture(简称ACA)是欧美常用的设计软件,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和灵活性,AutoCAD平台受到设计师的欢迎。ACA基于2D/3D相结合的技术,采用标准化、构件化工作模式,设计功能强大,便于多人员、多专业协同设计,是面向建筑工业化的设计软件。
Revit是国内最主流的BIM三维建模和多专业模型综合软件,多专业模型综合能力强,与AutoCAD数据有较好的集成性,在设计深化阶段的模型综合和信息集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TEKLA精于钢结构的深化设计,与制造装配结合度高,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ALLPLAN擅长混凝土深化设计,可进行配筋模拟、墙板预制的拆分和加工,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三)BIM协同
建筑工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每个项目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没有合适的信息交换手段,势必无法发挥工业化的优势。结合BIM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以可视化的BIM模型为信息交换方式,实现设计、采购、建造、施工各环节协同作业,是BIM的最大价值所在。
与先进制造业采用PDM/PLM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类似,BIM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协同工作,真正实现工业化、全供应链协作的建造方式。由于BIM协同技术对项目的组织方式、项目参与人员专业技能有非常特殊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还没有见到真正的协同工作的案例。不过随着技术和人才的发展,基于信息化协同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必然会成为行业的主流。
由于环境资源、建筑质量和品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化革命中,信息化对建筑工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建筑业走向建筑全产业链信息集成的技术路线,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发展通道。因此,在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模型相互隔离发展的状况下,应当以BIM技术为支撑,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迈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同时,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尽早实现BIM在建筑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化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形势非常好,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建筑工业化给予了重视,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开始从转型升级中寻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诱因大部分来自于市场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丛.基于开放建筑体系的建筑工业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