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15:3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73-03
Practice of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in Bio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Li Ming et 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 163712,China)
Abstract:The experience and progress and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of applied technology talents training mode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establishment of local demonstration practice base,foreign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base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using Bioengineering College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emple.
Key words:Pharmaceuticals;Technology-based;Talent-training
1 引言
2011年,广东省中山市的调查显示,在所有行业中,生物制药行业人才最为紧缺,特别是新药研发工程师和生产管理经理。2012年,生物制药被列入成都、天津、苏州、无锡等多个城市的人才紧缺行业目录。2012年1月,科技部了《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涵盖生物制药在内的人才培养计划。到2020年,要培养和造就3~5名国际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300~500名、学科骨干3万~5万名、30万名生物产业人才、3 000~5 000名生物技术高级管理人才。
大庆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学院自2006年恢复招生至今已走过10多个年头,共招收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2012年始我校正式开始转型,大幅度调整各学院专业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院结合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与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并与同年停止招收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目前生物制药专业是我校大力扶持的一个重点建设专业,和大庆市地方的生物制药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的相关行业均可对接。
然而,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人才培养不足,尤其是本科教育偏向理论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有限,不符合企业的生产岗位需求。为了探索生物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合格应用型人才我院进行了为期4a的实践研究。现将已经取得的经验、成绩和做法总结如下,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勉。
2 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改革
根据教育部批使娑ǖ淖ㄒ刀ㄎ唬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通过去相关企业及高校实地考查,详细研究国内现有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生物制药专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文献发表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初步构建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探讨了我院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式,目前已经探索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能够与生产企业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1]。
3 校级示范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应用
2012年开始与地方最大的制药企业福瑞邦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业务联系。福瑞邦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地处大庆市、“十三五”规划哈大生物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最大规模产业园之一。占地15万m2,建筑面积20万m2,注册资金4.15亿元,现运行四大产业模块:生物医药产业、中医药产业、医药商业和服务业等。通过校企双方的多次互访、考察、座谈、协商初步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同年开始向企业输送实习学生。2014年7月,我院与福瑞邦集团公司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订单班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开始订单式培养。经过双向互选在2013级生物制药专业选拔学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福瑞邦订单班”。通过“企业家讲坛”、“企业员工培训”、“专业见习”等多种形式逐步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和范围。2015年双方成功共同建成校级示范实习基地。基地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主要职能是在教学方面为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本科毕业论文及就业提供平台和便利条件,在科研方面与我院专业教师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目前基地已接纳实习学生累计40余人次、完成本科毕业论文40余篇,毕业后留在企业就业的学生累计20余人次。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切实体会到专业知识的用武之地。通过“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方式切实实现了抽象学习与生产实践应用的实体结合。直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业务技能和行业就业竞争力。此外,优秀实习生还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资,对提高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以“持之以恒”的心态对待实习任务,稳定和发展本学院的实习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和稳定作用[2]。
示范实习基地的管理任务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参加专业实习的学生同时兼有双重身份,即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为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物质利益、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稳定人才队伍,在实习教学开始前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正式签订实习协议书并严格履行。学生按照协议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到所在生产车间既定岗位完成实习任务,日常遵守企业和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实习学生主要由在企业实践锻炼的在校“双师型”教师指导和管理[3]。
4 省外实习就业基地的开拓
2016年10月由学院书记亲自带队考查了杭州、德清、苏州、常州和上海等5个城市的多家生物制药企业旨在拓展我院实习就业基地,为我院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年12月第二次走访青岛、上海、杭州、台州、广州等地的制药企业和生物公司。通过与多家企业如青岛汉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汉恒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博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肽生化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深圳市傲基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哈佛赛尔干细胞技术有限公司等的有效沟通,新建实习就业基地3个,包括青岛三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祥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取学生就业信息100余条;回访实习生30余人次,包括在阿里巴巴、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石药集团、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地的制药和技术专业学生。
5 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成果
自2013年生物制药专业首次招生以来,本专业教师即开始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专业学科竞赛等多种科研活动。2014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2015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2016年累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3a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项项目成果参加 “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奖。
6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生物制药专业是我院新办专业,14名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有11人,占师资队伍总人数的79%。大多数教师在执教前并不具有行业工作经验,因此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改善师资:(1)直接引进医院药房专业药师担任专任教师职务,从事药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2)积极响应学校关于要求专业教师赴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的号召,多次派遣专任教师深入福瑞邦、阜丰等联合单位的生产一线进行企业挂职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运行方式、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生产需求岗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为企业员工开展技术理论培训、结合自己的专业业务特长为企业生产实际解决技术问题、以科研立项的形式帮助企业克服技术瓶颈。(3)派遣由原生物科学专业转入本专业的专任教师赴沈阳药科大学等兄弟院校进行至少6个月的进修学习,主要涉及《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整合等。(4)鼓励专任教师参加各种国家级资格认证,成功建议学校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条例中添加了对国家级资质认证的认可和优先的相关文件内容,迅速提升了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双师”素质的重视程度,目前已有2位青年专任教师获得了国家级职业药师专业资格证书。(5)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车间主任、分公司技术人员到学院来担任兼职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企I指导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及时了解生产一线与纯理论学习之间的巨大差距、学以致用、实时更新专业知识、坚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提高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4-5]。(6)在学院领导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本专业于2015年已孵育建成学院级生物制药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该团队由14名专任教师组成,高级职称2人,副高2人,讲师8人,助教2人;博士2人,硕士8人。
7 结语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无论对国家、地区还是学校的未来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大多数转型院校都处于艰难的摸索阶段。4a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以及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积极开展。但上述几点只是摸索的开端,只有全方位推进专业转型变革,才能为国家输出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国,李铭,张虹,等.生物制药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5(23):376-377.
[2]解新华.市场需求导向下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电子商务,2015(12):79-80.
[3]唐鹏,宫赛.转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0):47-48.
[4]孟庆森,翟明戈,戴景杰,庄蕾,亓奉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100-102.
【关键词】CBE教学模式;生物制药;职业能力;生物药物分离
0 引言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CBE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科学体系,以某岗位的从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由于CBE式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CBE教学模式无疑是较为适合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模式。
1 高职生物制药推进CBE模式的必要性
1.1 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生物制药专业受普通高等教育的“课堂+书本”的学科型教育模式的影响,但此模式是不能达到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的,其缺陷主要有两方面:
1.1.1 不能平衡“必需”与“够用”的矛盾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高职教育则更多应该关注知识的运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课堂教学主导实验实训。老师往往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却忽视了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实际要求,最终造成“必需”的内容没有讲,学生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讲了却“用不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甚至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1.1.2 不能解决“灌输”和“求索”的矛盾
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通过若干互相割裂的实验实训在完成的,作为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和记忆,很难将实验内容举一反三的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灌输过程,学生很难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CBE教学模式的特色
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为本”是高职教育的特征之一[1]。高职生物制药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锻炼学生核心技能为目标,兼顾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宽,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并重培养。而我们之所以采用CBE模式,是因为此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2.1 宽基础
生物制药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生物制药的高职人才,需要同时掌握生物技术和药学基本原理.以及生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和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因此,我们广泛调研,了解周边生物制药行业对劳动力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使学生对本行业有丰富全面的认识,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
1.2.2 重素质
与本科教育有所区别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因此.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教学是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3 强特色
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在满足“必需”和“够用”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相关职业能力进行强化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发酵过程控制、产物的分离提取精制等有完整清晰的认识。
2 CBE模式下《生物药物分离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需要,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鉴于此,我们提出对生物制药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以《生物药物分离技术》课程为例,作简要探讨。
2.1 知识理论的整合
《生物药物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药物分离技术》作为生物工程的下游加工过程,和生物制药各专业课联系密切,尤其体现在实验实训上。如《发酵工艺学》讲的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等手段生产目的产物,其终产品必须要经过生物分离过程得到。酶工程、细胞工程等的产物也要通过相关分离技术的应用,最终分离得到生化药品、酶制剂等。与此同时,《生物药物分离技术》与药学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药物制剂技术、药物生物检定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等。
生物制药教研室的老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罗列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机整合,有效的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和遗漏,即节约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各关键环节的印象。例如,发酵工艺学重点开展菌种保藏与复苏技术、发酵工艺技术等技能的教学与技能训练;生物药物分离技术主要完成发酵液预处理及固液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萃取与浓缩技术、层析技术、结晶与干燥技术的教学与实训;而药品生物检定技术则侧重生物药物的鉴别、检查、效价(含量)测定等基本技能的教学,各课程互有侧重,相辅相成。
2.2 项目教学的开展
新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体会到行业的职业特点,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在《生物药物分离技术》的教学中,教师把项目分为综合性实验(实验)和校内模拟生产(实训)两类。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拟定不是将各门课程的实验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根据确定的岗位,分析起技能要求并以此为中心将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一个或几个大项目的形式呈现,这样设计不但涵盖生物制药下游技术的几乎所有重要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对项目过程整体的把握和学习,了解自己所学内容如何与职业岗位技能相对应,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实验,我们强化某一岗位的职业技能,教师布置项目,学生成立实验小组。先由老师介绍本项目的基础知识,然后给学生分配阶段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确定实验路线,经教师修订后让学生自行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我们开展了血清γ-球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混合氨基酸、凝胶电泳分离脂蛋白等项目的教学,通过以上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强化专业生产技能,同时锻炼了团队合作、文献检索和口头表达等技能。
对于实训部分,在完成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我们模拟生物制药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尽可能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使该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得到培养和加强,同时进一步培养其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例如,考虑到微生物发酵仍是生物制药企业使用的主要方法,可通过L-天冬酰胺酶的生产、庆大霉素的生产等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专业技能、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形成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如柠檬酸的制备这个实训涉及到发酵工艺学的知识,同时主要涉及生物分离技术中的发酵液预处理、固液分离、初步纯化、高度纯化、直到采用结晶法制备出成品,包括了生化产品分离的整套过程。此实训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但这也是让学生将专业知识系统地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好方法,所以要鼓励学生在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的过程中勤学善思、勇于探索、不断进取。
2.3 职业素质的训练
在确定项目课题时,要根据本项目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使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以学生毕业后去用人单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目标,在实践项目的教学计划中可设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厂规厂纪等知识以及制药行业涉及到的专业基本知识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4 创新能力的培养
CBE模式强调在教学方式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只讲解设计思路,主要任务是负责实验方案的审查和解答学生疑问,不演示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一些必要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对现有的实验内容、步骤提出合理建议为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项目教学中,在课堂实验中尽可能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分析并加以解决。同时,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尝试将企业生产、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实训相结合,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例如,目前正在进行的或已经成熟的科研课题作为实训项目。把教师的课题分解成若干小项目。再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头至尾参与整个课题过程,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
2.5 考核方式的改进
经过探讨,我们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来评估CBE教学模式下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对《生物药物分离技术》的掌握程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应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加大操作考核的比例。首先,在考核过程中穿插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能举一反三,正确分析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其次,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加大操作的比例。同时,评估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并适当考虑对学生专业素质,例如:着装标准、生产术语的应用等。
在考核方式上,结合项目化教学分组实施教学的方式,采用先自评,再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和实验指导老师对该生就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职业技能掌握等做出综合性评价。
最后,运用考核的双重性,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借助考核反馈的信息.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3 实施CBE模式教学的效果和收获
综合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对使用CBE教学模式后,学生的满意度提升了20%左右,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能很较快适应职业的需求,在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比改革前有极大的提高,深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由此证明,基于CBE教学模式改革《生物药物分离技术》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 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CBE指导下的教学中心是学生,教学目标是构建学生的能力结构,课程的评价指标也着重体现学生的能力变化,这使老师成为了课程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而不仅仅是“灌输者”。这种课程中心的转移必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激励教师下临床、下实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真正产生一批理论联系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形成“教学相长”的有利局面。
3.2 促进培养目标与社会接轨
其次,生物制药专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平时多学习、多积累,去企业实践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毕业后要能到相应工作岗位顶岗,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上课内容直接来自于生产生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
3.3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引入了来自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校的一系列生产工艺与项目案例,是理论教学过程尽量和生产实践相联系,使学生产生“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生物药物分离技术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也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近年来生物制药实训教学的改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践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迅猛。对高职类生物制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这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生物药物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门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其实验教学内容可以渗透到其它专业实验中。通过对生化分离工程及其它几门专业实验进行优化整合,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大实验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充分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之深入理解生物分离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通过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和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澳大利亚TAFE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经验启示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Institute),即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是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的主要承担者。在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施中,校企双方制定合作计划,基于合作目标,在政府、行业协会、学校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等相关人员积极参与下,明确了培训意义、培训主体、培训时间、培训场所、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同时,制定对于合作效果的评价反馈机制[1]。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是“需求导向型”,也是校企合作开展的基础。为了这个目标,学校积极参与到当地经济活动中,通过对企业需要的分析设置相应课程,师资力量通过企业的支持得到有针对性的强化,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1]。
校企合作也促进了与行业的交流。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企业满意度。校企合作是以学校和企业的有效沟通为基础,以行业协会制定的技能标准为尺度的“订单式”教育模式,这种以针对性的能力培训为核心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并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也提高了企业满意度[2]。
为了推动校企合作的实施和深化,TAFE学院把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关键,通过和企业的交流使一部分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学校充实教师岗位,通过这种深度交流合作的方式,实现校企之间资源的自由流动,把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知行业、企业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扮演着咨询者、参与者的角色,行业协会在调查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向政府提供需求导向的能力单元,以确定不同层级的证书标准与不同层级的职业岗位对应关系[3]。
2 探索在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全面对接,使学院、企业、学生最终达到三方共赢。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全国生物制药知名龙头企业合作开办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校企“联合培养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特色课程计划,企业派驻培训师资。
合作企业包括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生物制药企业。
2.1 实施步骤
(1)每年6月~7月,与企业就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磋商,成立由学院、各企业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联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制定出联合培养班的实施全过程的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的办法及措施,明确各方责任及义务,并签定合作协议。
(2)每年8月~9月,采用学院老师电话回访录取新生、学院网站宣传-报名、企业筛选的方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进行宣传、动员和报名工作。
(3)每年9月,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新生中报名挑选40名学员组成联合培养班学员。举办开班仪式,联合培养正式开班。校企双方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企业特色课程开设密度由疏到密,第一、二学期侧重职业素养教育,第三学期侧重实操技能的提高。同时开展人才测评和技能水平考核。
2.1 校企双方权利与义务
(1)对于企业方来讲,企业需要与学院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并在联合培养实施过程中随时提出意见与建议;同时按照约定,定期派有资质的培训人员(学院将聘为客座教授)到学院进行特色课程讲授及培训;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及认识实习中,派员进行制药行业发展介绍和企业岗位情况介绍的讲座;不定期提供学生赴企业参观机会。
(2)对于学院方来讲,学院成立联合培养领导小组,教学院长主管领导;生物技术系成立联合培养联络小组,由系主任、系书记、专业带头人任正、副组长开展具体工作;根据培训内容提供培训场所、设施(实训室、实训设备、仪器等)进行联合培养特色课程教学;设联合培养班企业讲师助教,辅助企业讲师教学,并对联合培养班的教学进行专人管理。
2.3 实施效果
(1)通过联合培养,对于各合作企业达到了以下效果。
首先,利于企业的人才储备。经过联合培养,学员更适合各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其次,通过联合培养,增强了学生进入合作企业的稳定性。由于在联合培养过程中,融入并接受了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学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再次,联合培养实施后,企业在学员中适时开展了人才测评,跟踪学生成长,选拔优秀学员,有利于企业选精选尖。
本文作者:魏炜陈放侯太平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生物技术为基础多方向发展的生物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在农业、医药、化工、食品、环保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开阔的知识视野,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2]。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建设时特别强调“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分流培养”。加强基础主要是加强人文社科类综合基础、理科平台基础和生物技术相关基础课的教育。注重实践主要是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整个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大增强,实践教学学时数占到总学时数的42%;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包括了基础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毕业论文设计,而且还强调到企业进行实训和实习,以满足学生在产学研结构链上的锻炼。分流培养是发挥四川大学理、工、医交叉融合办学的特点与优势,在统一的基础教育基础上,实行专业分流培养。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具体需求,我院在生物技术专业设立了3个培养方向:生物技术基础方向、生物制药方向及生物化工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在上三年级时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入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我们重建了课程体系,力求体现出以下特点:基础课程板块,突出“宽”的特征,使学生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及宽厚的生物学基础、药学基础、化工基础;专业必修课板块则要考虑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不仅开设了生物技术的相关基础课,还增设了生物化工、生物制药、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此外还开设丰富多样的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生物医药类、化工类、管理类等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的学识范围,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见图1)。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科教融合的教学方式
以生命学院、药学院、化工学院为依托的生物技术专业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遗传学、药剂学,以及一个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交叉学科建设点。拥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I期:资源生物学;II期: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在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学科优势与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整合。我们要求所有任课教师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既要专注本学科领域内知识的掌握运用与发展,又要放宽视野,关注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发展的趋势,力求教学内容符合新世纪对生物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讨,开展具有特色与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的探索。学院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并给予相应的经费配套支持。近几年本专业教师围绕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功申报了20余项国家与省部级教研教改课题,如“生物技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建设”,“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等,发表了近40篇教学研究论文,其中植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另有省级精品课程10门。生物技术是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质量生物技术人才的关键之一,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本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我们淘汰了落后的实验,适量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设了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同时我们还强调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如油菜Toc33基因的克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引入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通过该实验学生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质粒提取、基因组DNA制备、PCR、电泳、DNA分子重组、遗传转化、重组子筛选鉴定、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等基本技术。再如以高原植物狼毒为研究对象的天然生物杀虫剂的研究是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引入到天然产物分离制备技术实验课程中,使学生掌握了天然产物从分离制备到纯度鉴定及性质分析所涉及的一系列实验技术,这种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比单个的验证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获得了近似于科研工作的综合性训练。
构建卓有成效的师资培训与人才引进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也是专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师资队伍的水平高低、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等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在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政策保障,让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指导,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院陆续出台一系列保障师资培训的措施:如提倡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给予工作量的适当减免;实施教师研修计划,选派拔尖人才、骨干课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进行短期和中长期研修,扩大国内国际交流规模,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等。完善而有保障的师资培训措施,使得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成为本专业教学中坚力量。近几年,本专业教师中有两人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1人获得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3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另有8人获得校教学优秀奖。在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学院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做到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有机结合。近几年先后从国外引进了20余位优秀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均承担了多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并开设多个前沿讲座,将学科前沿与专业基础有机地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为满足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还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我们选择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的优秀、成功企业家和创业者作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开设实践环节教学课和创业实践课。如世界著名生物学家、发明家梁朋博士、四川三叶草生物制药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为本科生讲授生物制药,同时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李伯刚博士,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为本科生讲授制药企业经营管理,同时指导学生在地奥集团的生产实习。此外,泸州老窖酒业集团总经理张良以及水井坊集团副总经理赖登燡均作为我院兼职教授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
以雄厚而独具特色的科研优势加强实践训练,促进生物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西南地区重要植物的资源生物学及可持续利用研究为重点,特别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方向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近5年,学院年科研经费平均4000余万元,承担了多项“973”“863”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学院的科研优势对于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实践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我们充分利用学校雄厚的科研条件和完备的科研平台,如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学院),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药学院)和四川省制药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化工学院)等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采取科研立项制或科研参与制对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同时,依托上述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11”“985”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国家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形式多样的实践训练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多名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与他人合作发表科研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并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多项赛事中获奖。
积极探索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稳定而具实效性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平台
作为生物技术复合型应用人才,不仅应具备从事本领域科研、生产的能力,还应具备从事生产组织管理、计划调研、产品营销等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而这样的教育与训练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奏效的。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及早认识和了解企业特质与实际需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企业生产实践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促进学校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真正需要的人才。因此,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对接的重要途径[3]。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02年我校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成立之初就被列入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在成都建立国家生物产业示范基地,该基地再次将四川大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其人才培养的平台。此外,四川省政府也将“生物技术”作为六大优势高技术重点产业加以重点发展。这些政策保障都为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宽广的平台。我们与成都地区与生物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知名企业联系,相继建立了10个稳定而完善的企业实训基地。如从事天然药物生产的成都地奥集团、华神集团、华高集团,从事生物药物生产的三叶草生物制药公司、四川制药有限公司,酿造企业的代表泸州老窖集团、水井坊集团,以及从事生物化工生产的四川贝尔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分流方向选择2~3个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切实感知某种生物技术产品从研发到生产,最终上市所需要的多种环节的协调运行。经过10年的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2%;近5年来,有31人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奖;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性竞赛奖十余项。其中2003级学生侯海和肖伟参加全国挑战杯赛获银奖;2002级王乔等几位同学参加全国挑战杯赛获四川赛区金奖,并获全国挑战杯决赛银奖;2002级杨浩同学获2003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季军;2003级滕云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从用人单位的反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专业的学生不仅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知识面宽广、实验技能熟练,而且综合素质也很高,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很多已成为所在企业的研发骨干或管理骨干。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吉林省生物产业需求对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9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及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国家对高等教育战略方针进行了修订。根据学校类别,将传统的“象牙塔”式高等教育细化为“研究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 [1]。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
1 本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吉林省产业需求存在问题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继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之后开始招生的生命科学专业,是21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998年教育部布的全国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生化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归为到生物工程专业。由于该专业具有典型“工程”性决定其专业特征为工科专业,所以学生培养模式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其它专业具有明显区别――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产业化人才为主[2]。本科毕业从事非对口工作在吉林省地方院校及新建本科院校所开设生物工程专业中较为常见。根据学院多年就业跟踪调查显示,本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考研生除外)仅有1/3从事本专业,且大多从事层次较低的技术工作;1/3毕业生从事医药销售等生命科学相关工作;1/3毕业生放弃本专业。企业普遍反映,入职毕业生实践能力滞后于理论能力,必须在“师傅”的带领下,经过实践学习才能独立胜任专业技术岗位,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
随着国家政策与吉林省经济发展和转型,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迅速,生物产业涵盖医药、化工、检验、食品、环保等领域。已拥有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修正药业、通化东宝等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2016年1―6月,全省生物医药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4%[3]。
此外,吉林省在生物化工,特别是“玉米化工”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现已具有大成集团、吉林燃料乙醇、中粮能源生化、松原吉安生化等龙头企业,打造吉林玉米生物化工材料基地,基本建成中国玉米生物化工材料示范基地。预计到2020年,吉林省生物质经济形态基本确立,生物质经济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包括玉米深加工产业),使生物质产业成为吉林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主导产业[4]。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宗旨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可预见未来吉林省将大量需要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但由于应用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存在专业建设调整滞后、专业与产业不对接等问题,暂时无法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所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配置、授课内容、校企合作、教师培训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需求,促进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
2 根据市场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吉林省经济转型和生物产业的发展,吉林省急需大量应用型生物人才。因此生物工程系决定一改过去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组织生物工程专业骨干教师深入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辉南长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大成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并同职业研发专家和行业技术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生物制药”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化工”部分。降低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教学实习学时,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及动手能力(表1)。此外增加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时间,使学生在校内所学在企业进行检验。对于新增加的“生物化工”部分,系部教师根据企业一线情况增加发酵工程、生物制品工艺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学时。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基础技术的操作要领。
3 根据企业需求,重新规划课程配置
根据多年企业用人情况反馈显示,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但不具备毕业入厂即工作的能力。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但对于行业新进展了解不多。因此,本专业重新规划课程配置。降低专业课理论学时,将其中“深、难”部分作为自学内容(对于考研同学,如需学习,教师可课下辅导);对于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制品工艺学等课程,增加前沿知识介绍(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可让学生课下准备,课上讨论);增设“生物制药”、“生物质能”等专题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生物工程应用进展了解;此外,在增加实验教学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整合,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多门课程的实践技能,还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多课程实践技能。实验课的整合,更加贴近生产一线的应用。
4 提高应用能力,修改授课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需求。为此,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在重新规划课程配置基础上,修改授课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增加应用能力培养部分,即采取部分“反转课堂”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在课堂进行集体讨论,确定最佳解决方案。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企业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用技术最新动态,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摒弃过去“一本教案讲一生”的教学情况,做到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讲授实践技能。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部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 创新课程;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89-02
1 创新课程建设背景及现状分析
受生物技术专业化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系统化、专业化,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内容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属于创新课程。课程建设既要求理论与应用相容,又要加强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既要考虑到选修课程的趣味性,又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所以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体系立意新、难度大、起点高,要求在课程研究建设时保证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创新课程生成模式转变:从阶梯型(目标、内容、策略、评价)转向登山型(主题、探究、表达、交流);体现选修课程多样化。所以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构建模式应不同于普通课程的构建,应该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教育的特色、满足社会的需求。本门课程以单门课程要素建设为基础,探索授课模式,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精选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把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设建立在现代教育平台之上[1-2]。
2.1 制订教学大纲
制订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是培养具有生物制药技术有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从事生物制药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及医药市场等相关工作。按照人才培养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化学、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生物药物制备工艺、质量分析的理论知识;组织细胞培养技术、生物药物制备工艺技术、生物药物质量检测技术以及生物制药设备保养;药物制剂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
2.2 加强教材建设
创新性的课程内容包括课程标准、体系、相关教材与资源以及考查、评估等方面的创新。首先应改变把课程教材仅仅视为既定知识和成熟学科的误区,作为制药专业的本科学生,应该广泛猎取更多的相关知识,把教材中讲述的知识与目前生产实际情况相结合。另外,教师应该通过网络、期刊,结合新的药典,收集国内外当前生物制药的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习兴趣。
2.3 教学资源多样化的创新
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建立内容多样、直观、动静结合的教学资源包,包括生物合成反应式等资料、药品结构图、产品的包装图片、典型药品代表的说明书、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以及单元操作动画、产品生产工艺、操作视频等动画类学习资源。通过先进网络课程将查询到的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与课程库进行整合,加工形成新的课程;建立一些英文原版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侧重于应用技能培养,侧重于与职业设计相结合。
2.4 创新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又称课程统整、课程综合化、课程一体化等,旨在将课程进行整体化、综合之意。斯氏课程观:课程是精选出的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课程传授的知识为明天服务,教育是一种准备。课程内容应克服难、繁、偏、旧,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精选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即强调学力。既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减少了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去拓展课程空间。
总体上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授课内容基本是按照不同生物技术领域来构建模块的,每个模块中又是以工艺技术基础、具体操作部分基本原理、重要药品制备工艺等为主体线条的。对于典型的生物药物有不同的生物技术生产方法,这时可以对比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4]。重视生物技术制药工艺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某一种生物技术药物最初发明者的灵感,以及在制备工艺发展过程中某些瓶颈的打破、关键生物技术的发展、具体操作细节中的优化改良等。在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里会涉及到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经典实验与伟大的发明非常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让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及时进入课堂,形成知识更新。既兼顾了知识纵向更新,又重知识之间的融合与应用[3]。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以及分析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通过系统教学与专题报告讲座等,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
2.5 创新课程实施模式
课程实施(倡导参与探究和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四种能力)。自然科学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法、经验法、模拟法、观察法等。要求基于现代信息设备与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学思路是既注重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实用性,又重视研究性与先进性,使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的发展更趋于合理。变灌输式教学为问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根据课程特点,采取情景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组织教学、服务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从课程取向看,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经验课程。注重具体某一节课中课程的导入方式,复习相关知识点或者以生物技术药物产品的图片、视频、故事等切入新课教学;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过程,注意设置问题的方式与技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后作业与思考题中以不同的题型出现,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5]。
3 多媒体在创新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教学应用对创新课程的建设意义很大,创新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的内容中涉及到的技术与理论大多涉及到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生物工程学等前沿学科,深奥而抽象难懂,如果仅依赖于一些图表式的技术路线,学生是难以理解的。由于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其中的某些技术、某些工艺流程,必须借助多媒体、视频、动画幻灯片、图片、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形象、直观、生动。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可以采取思维导图表达形式讲解,构建创新课程知识体系。
4 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课堂讨论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期末论文,学生需经过查阅文献、制作PPT、讲解、讨论等环节,更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学生,可以通过习题辅导和练习的形式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以备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5 结语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创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形成生物制药工艺学完整的教学体系。生物技术制药创新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6],将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深化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幼玲.高等师范院校创新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3-105.
[2]周晨妍,郭伟云,李端,等.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工艺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技服务,2010(1):169-170.
[3]宇光海.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J].现代阅读,2012(8):11.
[4]吴晓英,韩双艳,范一文,等.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2):28-30.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教育;医药卫生人才
以协同育人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1]。广东药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能力为根本,以服务区域医药经济为宗旨,通过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措施,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着力推进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1“大健康”视野下,构建以“大药学”为核心“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
广东是医药大省,医药工业产值、工业附加值、利税、产品销售收入多年来居全国首位,均超过全国总量的1/10。2014年,广东医药行业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377家,行业资产总额近2 000亿元。未来几年,广东将基本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2]。同时,通过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可以预见未来将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学校近年来提出以“大健康、大药学”的理念进一步调整和充实专业体系。学校坚持主动适应区域医药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突出特色、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的建设思路,在原有药学、预防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把具有医药背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方向,不断拓展医药产业研发、生产、流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构建了以“大药学”为核心,由“核心专业群”、“交叉专业群”和“延伸专业群”组成的“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其中,“核心专业群”是指办学历史长,在医药卫生行业起核心作用并在社会上拥有较高声誉的传统优势医药类专业,包括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交叉专业群”是指与医药专业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对医药卫生行业发展具有重要辅助和促进作用的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经济学(医药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仪器)等;“延伸专业群”是指与医药类专业具有较多共同知识结构的专业,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妆品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41个。
2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协同创新是基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被提出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协同创新的落脚点体现在协同育人。学校在“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下指导思想:“坚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办学定位与布局,调整优化专业体系;强化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面向医药卫生行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同时,学校提出要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开展多种具有医药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具有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为多样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学校组织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工作,重点体现在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进一步加大。药学类、中药类、生物类、经管类、信息工程类、食品类、化工类等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平均比例达到32%,其中“大药学”的核心专业如药学、中药学等实践教学比例达35%,远高于教育部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不少于25%)。同时,学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育人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并对实施方案进行工作部署。
3夯实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围绕专业布局与教学需要,大力拓展实习基地。目前,实习基地数量共498家,分布全省各地,重点覆盖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类型涵盖医药研发、生产、流通企业与医疗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质量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与广州医药集团(全国最大制药集团之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家、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家,校企双方共同投入经费数百万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孵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①积极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进入专职教师队伍;②通过制定和修订系列管理制度、出台激励政策等措施积极鼓励专任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前沿进展,掌握最新技术,开展横向科研合作,进而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③经常聘请行业顶尖人物到校内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充实教师学术涵养;④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选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培养,选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我国一流大学进修,拓展教师学术视野。⑤加强培养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满足培养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每年组织2期45岁以下、副教授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每年向医药企事业单位排出教师200多人次参加实践培训活动。
4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4.1协同培养,设立“创新班”
学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选取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综合性实验等。对于实现成果转化的科研项目,逐步开发成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制药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加强工程能力实训和集成创新实践,构建了多层次生物制药工程集训实践体系。分别与科研机构、研究型企业、生产企业共建三种类型“创新班”。与科研机构协同培养主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突出专业核心技术的流程化教学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每周组织学生参与学术semi-nar等途径强化学生专业素养。与研究型企业协同培养有志从事生物高新技术研发工作的专才,每年从三年级学生中遴选优秀学生组建创新班,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科研项目转化的产业化进程,与生产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该培养模式在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29%。
4.2宽口径(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前期宽口径、大基础培养,扩充专业基础和医药背景知识,后期课程设置采取模块化建设,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发展选择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模块。在公共卫生学院试点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前期大基础,后期特色课程模块”的形式实施;同时在卫生部、省卫计委应急办及应急专家支持下,设立紧急医学救援志愿队,参与社会突发公共卫生•14•事件的应急处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84%。在医药商学院试点实施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2013级起该学院内5个管理类专业实施大类招生,采取“3段式”培养,前2学年大基础宽口径培养,第三学年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第四学年采用“规模定制式”、“工学结合式”、“项目制”等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体系动态管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3%。
4.3就业导向人才培养(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
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以共建学院、专业、实训基地、遴选班以及行业职业认证培训等合作方式与安博教育集团、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培养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29%,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11%。依托2013年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重点强化实训教学,采取系统化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实施“安博实训体系”。该体系通过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并在IT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教育部“IT实训推广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具体分为6个培养阶段: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实训阶段、校内阶段项目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和实习阶段。其中设置大量实训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均为安博教育经验丰富的专职项目经理(讲师)。同时,为适应国际化计算机产业人才需求,该专业强化外语训练,开设《语音与口语强化》、《IT英语》、《商务英语及写作》等课程。
4.4“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中药学院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共建研究院、产学研基地、试点班等形式,采用“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中药类应用型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2%。校企共建“康美药业-广东药学院现代中药工程研究院”公用平台,康美药业产学研基地,开设“康美创新班”。该试点班学生从中药学专业学生中遴选,采用“工学交替”模式,第三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2周时间在企业进行专题实践教学,包括中药饮片工艺学实训、中药GAP实践、中成药生产与实践、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中药推广与流通共5个专题,覆盖中药的研发、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同时增加专业英语的强化训练,增设中药新药开发与注册开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企业师资与学校师资的双师队伍,以及企业现场教学模块的设置,确保该试点班教学与实践,课堂与企业一线紧密结合。
4.53+2”,“3+1”人才培养及卓越工程师计划
“3+2”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与广州总医院合作(学校已与广州总医院共建广东药学院广州临床学院),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专业试点实施。我校负责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广州总医院负责临床课程教学、见习实习带教及课题研究。借助医院的临床病例资料、诊治平台技术、高水平临床医师带教等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培养临床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临床药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9%。“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医药经济学院试点实施,与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合作,前3年在校内培养,最后1年在目标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通过保险岗位的职场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保险情商的培养。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37%。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在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15%)以及医药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化妆品创新实验班实施试点(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6%,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
5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采用多种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覆盖面广。截至2014年,学校有28个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占总专业数的73.7%。二是合作层次深。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重视培养内容的实际内涵,根据不同专业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强化过程管理,力求通过培养过程,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例如学校护理学专业开展了以涉外护理和社区护理为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教育,首届毕业生100%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获得护士从业资格,就业率达100%。同时,学校不仅强调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还积极推动双方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既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育人效果好。对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参与培养过程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认为协同育人的•15•模式较传统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要好,更符合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更贴近行业企业。接受协同育人培养过程的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部分专业达100%。人才培养多样化改革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作单位积极性的问题。例如企业始终是企业而非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因此“投入产出比”是他们重点考虑的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等原因,存在未能严格实施培养方案、对培养过程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二是合作稳定性的问题。少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一两年后,出于人才储备饱和、投入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接纳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甚至中断合作。三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行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仍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协同育人是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学校将坚持站在时代前沿,以“协同创新”思想为引领,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多模式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互动中使自身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4):5-8,15.
关键词: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16-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旨在通过该计划树立全面发展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曲阜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年被确立为山东省“蓝黄经济区”理工结合实力型“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013年入选山东卓越工程师计划。本文在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按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建设进行探索。
一、探索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生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生物类本科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美国哈佛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等著名高校纷纷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经验十分重要,但不能简单照搬他们的经验,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尤其作为地方高校,必须分析自身实际情况,按照教育自身规律办学,探索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2]。曲阜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建设立足服务山东省“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绿色经济社会建设,汲取孔孟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坚持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建设基本思路是突出生物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遵循理论与实践交融,扩大学科专业视野,紧跟技术最前沿的方针,追求特色发展。建设设想是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曲阜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山东省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山东省“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绿色经济社会提供高质量专业人才。
二、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
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需求和地域资源,结合合作企业经营特色,拓展理论、科研前沿课程设计,加强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建设“专业+实践特长”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工程应用和设计人才;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培养具有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指导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改革与探索的主要内容
1.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与鲁抗医药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搭建医药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食品工业技术、生物工程卓越等4个教学合作平台。专业课程根据平台设置四个专业课程组,分别面向四个专业方向,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
2.校企联合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实践教学理念,通过联合办学、开放办学及能力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新模式,体现“工科背景、理科特色、基础宽、专项强”的培养特色,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突现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观”,体现产学互动、学研互动的“合作学习观”[3]。
3.卓越工程师校内学习培养方案。以生物学科“大类招生”为契机,以“厚基础”、“强实践”、“有特色”为目标,对课程进行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整合理论课程,减少总体理论授课时数,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25%。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开发性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的生物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学生的实验技能技术基础,最终通过实例研究,全面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学生通过中心的实习实训,全方位的参与“实验路线制定,工程设计策略实施、调试及运行方案确立”,全面提高工程能力。吸收三、四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开展发酵工艺控制优化等项目,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拓展专业视野,培养增强系统解决区域环境问题能力的人才。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我校开展大学生岗位对接“菌种师”培训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中心的实习实训,通过实验课题学习,将实验与实习环节相贯通,实施“实验教学拓展”工程,通过实施学生独立“查阅资料、提出研究方案与讨论、方案实施、研究总结”四个环节,提高其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在企业学习阶段采取校企联合双导师指导的方式,根据由浅入深、层次化和多元化的企业学习阶段培养要求,建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3种实践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引入生物制药车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具体要求:(1)理论教学。探索企业学习新模式,除原来放在现场实施的实践课程外,计划拿出1~2门课程作为试点,放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聘请现场教师授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2)专业实习实训。学生在学完相应专业课后,马上进入制药企业相应车间进行工段实践,从原辅材料的质量控制、制药生产设备,制药生产工艺、药品质量控制,再到制药设备故障诊断、安全生产管理等,全部在生产企业实现实景再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参加实践,实践基地为每5个学生配备现场导师1名,导师全程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并随时指导。(3)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就业环节结合起来,采取“定岗学习”形式,学生在学校导师和现场导师“双导师”指导下在现场完成几方面任务:一是在技术部门担任助理;二是参与现场有关设计任务、规范规章的制定以及技术改造及科研项目等;三是跟班劳动;最后完成毕业设计、专题论文、研究报告等。结合自身爱好进行至少一项技能的培训;联系生产实际,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知识,掌握做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走向工作岗位后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四、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人才引进,在职提高、外聘兼职”人才策略,建立一支素质高、校企联合的复合型的教学团队。
(一)完善教师聘任与培训体系
1.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实行专任教师下企业培养,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聘任;着重培养出4~5名具有生物工程专业背景或相关专业的,有职业岗位经历、资格和能力的,有一定理论素养、承担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在职专任教师负责,实习、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开展“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实施“优秀青年博士支持计划”,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会。未来3年内,拟培养1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省级教学名师,3~5名年龄在45岁以下、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引进1~2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2~3名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2~3名30岁左右的博士充实教学队伍。
(二)完善教师的考核体系
不定期接受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师培养指导委员会的听课抽查,教案要进行备案和评价,试卷在考试之前也须经过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实践环节的考核由指导教师进行书面总结,由指导委员会、企业导师和实践学生三方依据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指导效果进行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指导实践的资格。
(三)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提升教师研发能力
设立工程实践教育教改研究项目,鼓励教师通过参与并主持国家、省、学校和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项目,专题研究以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包括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和效果的实施与评价[4]。以“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省级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在做好对外服务和培训的同时增加收益,并将收益向实验室建设倾斜;利用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团队的研发力量不断开发有转让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技术转让和对外合作获得发展资金。
参考文献:
[1]任国领,张虹,张丽霞,,冯伟,徐长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83-4685.
[2]林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23-38.
[3]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4(6):213-215.
[4]沈家军,凌代俭,邓社军.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0-201.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校内—校外实习;教学改革
一、工厂实习
1.实习基地选择原则。工厂实习要求学生进入生产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如何挑选实习基地,搭建稳定的实习平台,是保证实习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中山大学制定了《中山大学本科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规范和加强。实习基地应具有一定规模、期限与稳定性,配备有经验的实习指导人员,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能满足学校相关专业开展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人才培养活动的需求。基地设立的原则包括:(1)专业性原则。(2)普惠性原则。(3)可持续性原则。(4)共享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实习基地必须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具备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良好发展基础。居于以上考虑,我们的学生工厂实习企业定为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肇庆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齐志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等。建设具有竞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的目的。2.实习内容。我们将生产实践分为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层次。认知实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工程产业现状及趋势;了解生物发酵工程生产、生物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了解现代生物制品的装置及生产方案。生产实习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企业管理制度;体验现代生物制品的研发;感受生产与销售的真实氛围;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作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接受企业的日常管理。认知实习我们可以通过安排讲座,邀请实习单位高层领导、技术专家做专题报告,介绍前沿科技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产品的研发流程,参观公司展厅、研发部、生产部与销售部门等方式进行。如在肇庆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参观科技展厅、核苷酸生产车间、生化厂等,参观过程中由专人协助带队教师进行讲解,了解基于药品规范的工厂内部的管理方法,参观过程中学生与技术人员密切互动。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公司研发部和生产部门车间进行实际操作,如分别在菌种室、发酵创新平台、质量检测中心(QC)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学习菌种的保存和放大、培养基的配比、产品的纯化及质量控制等整套工艺流程;掌握发酵罐的使用、拆、洗、装、验漏、消滤芯、空消和实消等完整的处理过程;学习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在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齐志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还学习了疫苗制备菌株与毒株的保存与复苏程序;动物疫苗制品的完整生产流程;生物反应器生产细菌苗流程;传统转瓶与生物反应器生产病毒苗流程等。
二、校内实习
校外工厂实习虽然可以接触生产第一线,但都是由工厂安排实习内容,一些关键性的工艺不能涉及,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开展针对性实习内容。为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在学校项目基金“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的资助下,新购置了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仪、四联发酵罐、高通量生物反应摇床、喷雾冷冻干燥机、碟式离心机、陶瓷膜微滤器等生物工程上下游设备,单独组成一个独立的发酵中试基地,供学生使用。以教师科研项目“利用肝素提取废水生产蛋白酶再用于提取肝素”作为学生的实习内容,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发酵优化、酶蛋白提取、酶蛋白产品包装等工序操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新型工艺设备,为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三、实习环节的经济投入
除了校内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外,学校提供学生一定的后勤保障。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实习,实习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目前学生的基础医疗保险,没有覆盖实习中可能存在的人身安全方面。中山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实习生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问题。交通工具均为有资质的运输公司提供,同时为所有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均提供人身意外保险,为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学校本身等相关方分担了风险,解除了各方对于实习安全方面的顾虑,方便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工作。此外,学校提供校外实习生餐费40元/人(一天),减轻毕业实习生的实习成本,有利于他们安心实习。
四、实习评价制度和成绩评定方式
通过反复的实践反馈,逐步规范了实习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方案和标准。学生赴企业实习,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考察,保证他们生产实习的效果。认知实习包括学生对行业前沿科技动态和行业发展动态的掌握。生产实习包括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在工厂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现场观摩学习,进行实验仪器操作,生产实习评价体系由工厂指导老师们共同完成,保证更全面反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完成后,指导教师除批阅学生的实习报告外,还要组织学生用PPT进行实习答辩,检查学生的实习成果。最终实习成绩由平时考勤、个人在生产实习中的表现、生产实习报告等总评而成。
1 “基因工程制药”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的定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利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如今的生物技术正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基因工程制药”涵盖了研发基因工程药物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研制技术比如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干扰素等新药的原理、方法、技术路线。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尤其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了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但大多依靠国外进口,缺乏自主产品。随着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基因治疗正在快速发展,在2011年,美国医学界就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2012年10月,?W盟批准了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uniQure公司的Glybera,2015年年初,奥巴马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引领了一个医学新时代,促进了基因工程制药研究新药的迅猛发展。作为医药行业的技术人员,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跟上国际同行的步伐,相互切磋,才能更好地掌握基因工程药物理论和新技术,为医学新时代的生物药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创新出自己的产品。基于以上,开展“基因工程制药”双语教学是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国际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医药行业服务。
2 “基因工程制药”双语教学实施方法和思路
2.1 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素质的必要性和应对措施
双语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之外,同时学生的外语水平和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也要在双语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对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高,具有用外语解析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能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仍然有限,高职院校教师从总体上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专业英语水平不错,能查阅国外专业文献、科研能力较强,但利用英语交流表达上有所欠缺;二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听说读写能力水平较强,但专业知识不够。教师的英语水平和学科知识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教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主要措施就是学校选派有能力的教师参加国内双语教学研修班和赴国外求学。教师通过研修班的培训学习和国外相关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写作能力,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参与双语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双语教学教师团队的师资水平,为培养国际性的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2.2 确立适度的教学模式
“基因工程制药”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基因工程制药研究体系的基本原理,掌握基因工程制药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基因工程制药研究方向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国内外文献及国外相关网站了解医药行业知识的最新进展,成为与时俱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本课程知识目标,以制备基因工程药物产品为主线,围绕基因工程制药的一般流程、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载体、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酶;基因工程制药常用的技术五大模块为体系进行课程的整合与设计。国内常见的双语教学模式一般有3种,分别是沉浸式教学、保持型教学和过渡型教学。针对我国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授课的接受能力普遍偏低的特点,高职院校一般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课堂上合理安排两种语言的教学比例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料PPT是英文,授课全部用中文这种形式化教学是不可取的。提倡比如基因治疗、免疫球蛋白和干扰素等重点概念用英语讲,配以中文解释。知识简单的绪论和实验过程中简单的技术路线等章节用英语讲,而在知识较难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多用汉语教学。不论用英语还是汉语,都应围绕将语言作为载体传授学科知识的基本点来开展双语教学。
2.3 选择合理的教材
合适的英语原版教材和参考书是双语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国外原版教材具有原汁原味,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结构鲜明,权威性强等特点。一些本科院校中文教材选定的是李元的《基因工程药物》,原版教材选用的是Gene Cloning and DNA analysis(T.A.Brown),中文教材与原版教材内容相符的章节用来作为双语教学的内容。但是国外原版教材费用价格偏高、书中内容信息量大、专业理论知识深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偏弱,接受能力不强等都是实际情况。高职课程教学大纲重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显然是不合适的。目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的双语教材还比较少。因此,高职院校相关学科教师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改编、整合,整合成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双语教学目标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教材配套中文讲义,方便学生理解,以期保证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2.4 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学习兴趣就有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基因工程制药”课程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双语教学。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介绍比如基因治疗,精准医疗这些前沿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科学知识和新技术在不断变更,唤起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在理论课授课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穿插“汉中有英,英中带汉”的方式进行,应以汉语为主(70%)、英语为辅(30%),以此来缓解听课疲劳。将重点概念比如基因治疗,免疫球蛋白等用英语表述,汉语注释,把握?y易深度,有层次性,在介绍治疗肿瘤的基因药物等这些新技术时,准备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微课内容(具有英文背景的),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应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研讨式、启发式和辩论式等创造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因工程制药”也是一门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可采用小组教学,在PCR克隆技术、质粒DNA的转化等简单实验中,实验步骤可以用英文讲授,实验结果用中文论述,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2.5 教学考核
双语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成绩和课程期末考试二者结合到一起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可以结合课程进度来布置作业,可以选取一个专题如Gene therapy、Insulin secreting gene engineering等,课后分组讨论后查阅文献,制作成PPT,鼓励用英文演讲,教师和同学共同进行评分。学生在完成专题作业过程中通过NCBI、EMBL、中国生命科学论坛、生物秀等网站,了解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行业的最新进展,同时,通过查阅外文文献和国外网站,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增加了词汇量,也提高了用英语解析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也能训练他们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课程期末考试,试卷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这几种题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出题形式全部用英文命题和用英文作答显然是不合适的。应采取中英文混合形式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用英文命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论述题用中文出题。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用英文作答,其它题型用中文作答,也可增加英译汉和汉译英题型。这种形式既能考核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考核英语水平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保证双语教学学习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79-03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实践教学。校企“双主体”育人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拟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例,讨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实验室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教学软件;二是配备好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三是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目前,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拥有各门课程相应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管理制度完善,日常管理严格,能满足本专业全部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重点建设了药用植物园、生物制药技术仿真实训室,能满足学生校内实训、参观见习的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组织专业教师、施工人员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并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实训基地建设,增强了校内实训基地的仿真性。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校加大了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力度,企业挂牌“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基地”。由企业投资修建实习生宿舍、多媒体教室、资料室、运动场等设施,改善了学生实习条件。目前,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有衡阳南岳制药厂等10家合作企业,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经统计,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分别为82人、84人、75人,全部到合作企业实习,实习后被企业录用的毕业生分别为60人、63人、67人,录用比例分别占73.2%、75.0%、89.3%。可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
二、整合校企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企互培
首先是企业为学校培养教师。一是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从实践角度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拓宽知识面;二是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增强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不少于2个月。其次是学校为企业举办短训班或专业教师到企业做专题讲座,从理论角度阐述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促使企业员工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理论水平。近三年,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师为合作企业举办短训班10期,培训学员1 050人次,开展专题讲座15场,参与员工达到1 800余人次,促进了企业技术专家的成长。企业技术专家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企科研团队建设
近年来,我校实施了“校企科研团队建设”工程,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近三年,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校企科研团队”实现技术创新6项,申报科研项目10项,完成教改课题9项,62篇,编写教材15部,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及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校企合作育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一)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教学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五步教学法”。如“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教学过程:一是布置实验,提问设疑。课前布置实验内容并提出问题:实验原理是什么?操作要点有哪些?如何提纯、检验黄连素?可能发生哪些安全事故,如何处置、预防?引导学生预习。二是写出预习报告。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查找资料,写出预习报告。三是分组讨论,解决预习问题。实验课上,学生分组讨论课前问题,教师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解决课前问题。四是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经过预习、讨论,明确实验方法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操作,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五是实验讲评,归纳总结。实验结束后,教师总结讲评,归纳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指出实验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处理和预防措施,解答课前问题。
(二)强化参观见习,促使学生了解行业动态
参观见习是指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旨在促进学生了解行业生产的技能要求、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激发学习积极性。参观前,召开动员会,讲清参观见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注意事项及考核方法;参观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专家现场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参观结束后,召开总结会,对参观见习作总结讲评,要求学生撰写参观见习报告,总结参观见习的收获和感想。
(三)强化综合实训,帮助学生查找知识技能缺陷
综合实训是指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生产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以企业带教教师为主进行指导,旨在指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用于实际生产,找出自身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综合实训一般在第四学期6~8月进行,为期3个月。实训过程中,学生在不同岗位进行生产实践,由企业带教教师指导,每周召开一次实训交流会,学生交流实训情况,企业带教教师一一点评,学校带队教师进行全面总结,指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改进措施;实训结束返校后,进行为期一个月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弥补知识技能缺陷。
(四)强化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
顶岗实习是指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参与实际生产过程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掌握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顶岗实习一般在第五学期10月至第六学期6月进行,为期9个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教学计划,确定实习内容和进度,制定实习安排表,系统地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生产流程、操作方法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措施,积累实践经验。实习过程中,由企业带教教师指导、管理和考核;学校教师定期检查,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收集有关实践教学的建议。
四、校企协同,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是检查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在“双主体”育人过程中,必须校企协同,从四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一)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考核由学校教师组织,分四个模块:基本实验理论(占30%),考核学生对仪器操作要点、试剂配制、基本实验操作要点及安全知识等的掌握情况,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占30%),考核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以独立操作方式进行;综合实验能力(占30%),考核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按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教师审阅、独立实验、书写实验报告四个步骤进行;平时实验情况(占10%),考核学生平时实验态度、实验报告书写、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室物品、履行值日生职责等情况,由教师在平时加以考核。考核成绩以50%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二)参观见习考核
由学校教师组织,以撰写“参观见习报告”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撰写2 000字左右的参观见习报告,内容包括参观见习内容、主要收获、心得体会等,评选“优秀参观见习报告”,考核结果作为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总评成绩。
(三)综合实训考核
以撰写“综合实训报告”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撰写2 500字左右的综合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实训内容、主要收获、存在问题、努力方向等,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评分。考核成绩以“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计入学习成绩单,存入学生档案。评选“优秀综合实训报告”,由校企双方共同表彰。
(四)顶岗实习考核
由企业带教教师组织,学校教师协助,分五个模块:工作态度(占20%),考核学生劳动纪律、工作积极性和协作精神,以观察、考勤、互评等方式进行;实践能力(占20%),考核学生组织、参加或完成实践工作的能力,以观察、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专业技能(占20%),考核学生完成技术工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以观察、操作考核、技能比武等方式进行;适应能力(占20%),考核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及工作环境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观察、交谈等方式进行;实结(占20%),要求学生撰写3 000字左右的实结,内容包括实习计划完成情况、主要收获、存在问题、努力方向、心得体会等。考核成绩以“顶岗实习”课程成绩计入学习成绩单,存入学生档案。评选“优秀实习生”,由校企双方共同表彰。
总之,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中,只有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主体的优势,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考核,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凤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18-119.
[2]李艳.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1(22):20-21.
[3]曾琦斐.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5(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