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护理管理实践

护理管理实践

时间:2024-03-08 14:3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管理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管理实践

第1篇

        整体护理的开展,是我国护理学科学与国际接轨,以全新的护理观念和护理模式迈向21世界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开展整体护理,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整体护理可发展道路,同样,各医院也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订各自的管理目标和发展方向。

        我院按照卫生部的精神,在我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始积极探索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解决病人实际问题为导向,满足病人需要为目的的整体护理管理模式。

        1 定位整体护理角度,统观医院发展全局

        1.1 整体护理在现代医院发展中作用 

        当今的社会,是在竞争中求发展,现代医院的服务,是将以病人的需求转化为病人受益医院受益的手段,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医院所有的服务措施,一切改革方案,都要立足于病人的需要是否得满足这一点上,这也正是整体护理的目标和宗旨,所以,整体护理实施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形象的发展,护理体制的改革,护理意识的强化,护理手段的进步,必将促进医院整体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

        1.2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就是以病人的需求为起点,满意为目标,应当说,以病人为中心也是一种市场意识,也是一种竞争机制,但更是高尚的职业道德。整体护理的内涵,是把人视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方面的整体;外延包括护理教育、管理制度社会环境等。其中教育是整体护理的前提,管理是整体护理的保证。社会需要是整体护理发展的动力。

        2 健全科学管理体系,保证整体护理落实

        2.1 制订整体护理标准化优质服务程序

        为了适应护理服务由“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我院制订完善了整体护理优质服务程序,要求全体护理人员按照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方案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的要求,使病人在我院就诊及住院治疗期间的各个环节心理上、精神上均处于最佳状态。

        2.2 制订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责任标准

为了使管理趋向科学化、规范化,我院制订了包括正、副主任护理、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在内的各级人员岗位考核标准,从医德医风、护理专业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几方面分级考核,满分为150分。并始终贯穿着学习标准一落实标准,个人达标-科室达标-医院达标这两条主线,在这一过程中穿插自检自评,按照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这一组织结构传达、落实、检查、反馈各项标准的完成执行情况。

        2.3 制订整体护理评价系统

        建立评价系统,应注意护理的连续性,把满足病人需要、为病人解决问题,作为衡量工作的准绳和护理成效的标准。

组织管理评价的重点应为护理组织分工是否贯穿护理程序的有效保证;对护士行为主要评价行为过程是否符合护理程序,护理措施执行情况,言不由衷人是否真正接受,对护理效果评价中,核心内容是病人的满意度以及行为和身心健康情况的改善,我们的做法是随机地进行护士行为评价、护理质量评价、病人满意度调查(护理效果评价)。

       2.4 建立和完善整体护理质量控制系统

        整体护理的开展,为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管理者的检查方法和力度,在整体护理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管理者思维应围绕着整体护理的轨迹进行,经常调整视角和改进思维方式。把视角放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把度放在改进工作的措施上,不断完善现有适应新模式的管理方法和质控体系,应完善质量控制的层次系统:

        2.4.1 医院各科室及各护理单位,是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的保证层

        医疗技术质控、护量质理质控、安全护理防范措施等都必须落实到科室,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因此,护士长必须对护理服务质量严格把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现组织管理严密性、规章制度严肃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性,加强科室护理各环节质量,起到指导、监督和组织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护士长应协调科室医、护、技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及相互质量控制。在这一层的管理者还应注意培养工作人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意识,人人参与管理,共同把关,是完成科室质控的关键。

        2.4.2 社会监督的作用日益明显,将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社会上必将形成对服务行业质量问题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这种社会制约将逐渐从群众监督向法律和经济制约过渡,尽管医院为病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问题与其它服务行业有所不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院质量管理的社会制约层次将日益明显。

        3 完善支持系统,形成支持网络

        开展整体护理,不能仅靠护士来完成,更需要来自医院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只有有效的支持系统的配合,充分利用护士的人力资源,才能更好地将护士留在病人身边,为病人提供专业的直接护理。为此,我院领导协调全院,建立了有效的护理工作支持系统,加强对护工的管理,必须是正规卫校长毕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通过考核和试用才能上岗,完成病人的陪检及基础护理工作,后期科室为临床铡订服务方案,保证水、电、暖的供应。供应科定时供应床所需物品、并送货上门、医技科室为临床提供限时服务等一系列支持保障方案,保证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4 护理管理科学化、系统化

        现如今的管理要素已发展到以“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为主的六要素。其中对人的管理最为重要,是管理的决定因素,对人的管理由过去管理人的工作质量、工作范围、工作时间等具体事物性,内容发展到管理人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得用上来,不仅要确定人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种类,还要确定在职工员的继续培训及潜力开发,保持人员权利、义务、待遇、机遇的一致和公平。 

        参 考 文 献 

        [1]卢美秀,吴盈江,王百合等.最新基本护理学.台湾:汇华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829-831.

第2篇

[关键词] 护理管理研究;安全;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a)-204-02

护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安全问题虽不是医院工作的中心,但它影响中心。医院本身是一项高科技、高难度的“高危作业”,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加之护理工作繁忙、繁琐及操作重复性,因而,发生护理差错的机会多。那么,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保证护理安全,一直是护理管理者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我院尝试通过做好护理风险识别,加强安全管理,以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形成,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护理安全管理的前馈控制

临床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2]。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在工作中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出错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常常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责任、技术、心理、制度、管理等因素。因此,护理管理者需要转变“护士绝不应该出错”的观念,认识到护理人员都有出错的可能性。应把出错作为前提,思考如何减少差错,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由此所引起的患者伤害,预防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事情可能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御行为,即积极的前瞻性管理干预措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3],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前馈控制。

2 注重环节管理,做好护理风险识别

2.1 注重环节管理

差错是多环节因素中某一种或几种发生改变,既有系统因素,也有个人原因。在事件发生的多个环节中,个人仅仅是一系列环节中的最后一道关口[4]。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存在许多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流程方面的缺陷,包括管理制度不严、人力资源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装置和设备的维护不足等,都是产生错误的环节缺陷。如刚刚擦拭的地板可能造成患者摔倒、匆忙的交班可能造成治疗错误、贴错标签的液体将造成用药错误等。因此,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实证分析,识别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加强环节管理,使护理安全从源头抓起。

2.2 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连续的识别和归类,通过风险识别,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2.1 护理行为的特殊性存在的风险。国家法律承认护士是具有护理行为能力的人,应严格依照《护士条例》行使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包括与护士相适应的注意义务、预见义务和危险规避义务。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必须根据临床经验就患者从中所获利益和潜在风险作出评估,一旦评估偏差,就有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

2.2.2 护理行为侵袭性及系统因素所致的风险。护理行为包含有益和有害双重性。给患者做检查、给药、处置、治疗等都包含着对患者不同程度的侵袭,如果护理行为符合技术操作规范,对患者的康复将起促进作用,否则,就可能带来危害。在医院系统中,医疗设备运行过程及护理服务实践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如手术使用的电切刀、电极板灼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物理降温患者冻伤等。

2.2.3 护理行为局限性所致的风险。护士的护理行为因一些条件制约,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患者而言,由于致病因素、发病条件、机体反应性、精神心理状态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这给年轻护理人员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风险便隐藏其中。

2.2.4 护理行为的职业道德所致的风险。护理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重任,因此,必须做到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同行团结协作,工作上极端负责,技术上精益求精。如果护理人员遵循医德规范,就会给患者带来健康和愉悦,反之,一时疏忽大意就会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害。

2.2.5 患者的就医行为所致的风险。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若患者与医护人员充分合作,则疗效显著。若患者采取不合作态度或生活方式不健康,如自杀、自残、拒绝治疗等,护理过程的风险将大大提高。另外,老年患者及婴幼儿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也客观存在不安全因素,使护理风险加大。

3 确立安全信念,降低护理风险

3.1 建立自愿报告系统,积极创建“安全文化”

3.1.1 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立安全信念,积极创建“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概念可被理解为将格言“无损于患者为先”整合到组织的每一个单元、注入到每一个操作规范中,就是将“安全”提升到最优先地位的一种行为[5]。为确保安全,我部在配合医院创建“百姓放心医院”、“平安医院”的同时,组织开展了“护理安全月”活动,针对安全这一主题举办了护理纠纷防范学习班,重点学习了《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护理执行力的培育》等,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自我剖析,认真讨论,针对自身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尤其把质控重点放在新上岗护理人员身上,使他们明确各种行为的是非对错。对思想松懈、明知故犯的护士实行零度宽容[6],即决不宽容,毫不宽恕,营造人本安全氛围。

3.1.2 鼓励团队协作,唤起有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 ,是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6]。对护士而言,在实施所有护理技术操作中,必须在有意注意的状态下工作才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任务。但有时有意注意时间久了,会使人疲劳,进入无意注意状态,引起思维定势,出现“视而不见、见而不知所以然”的现象,造成差错事故。所以,鼓励和培养护士团队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倡导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工作中,优先考虑患者的安全,使每个护士能够增强安全意识,感悟工作责任和义务,营造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

3.1.3 提倡主动报告不良事件,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任何一个人,即使是最谨慎的医务人员也会出错,即使不让所有出错的人从事医疗活动,也不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医疗差错[6]。因此,对当事人应避免单纯的批评责备,而应采取“治病救人”的教育方法,引导护士选择正确的归因方式,即自我归因的积极归因取向。有的护士发生差错时,客观上虽因工作繁忙或他人打搅,但主观上仍是自己执行制度不严或注意力不集中,应把原因指向自己。而有的护士总是把发生差错的 原因归因为外界因素或他人,从不找自身原因,一味地进行情景归因,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因此,教育护士要积极进行自我归因,采取画“鱼骨图”的方法找出问题症结,积极进行整改。同时,按照《CHA患者安全目标考核评分标准》要求,启动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积极倡导、鼓励医护人员主动报告护理差错事故,创建一种非惩罚性、针对系统、学习性的安全文化。鼓励公开分析护理差错原因,通过学习“错误”,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促进组织系统改进缺陷并使护理人员从差错中得到启示,以避免、防止失误的出现或再次发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保障患者安全的能力。

3.2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护理风险

3.2.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经常性工作,要求护士必须具备: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敏锐的洞察力、娴熟的技能、优雅的风度、同理心和善于认同、愉悦的心态、良好的文化背景、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等特殊人格。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制定《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和有关患者安全的管理制度等。教会护士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

3.2.2 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增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素质是人在从事某种工作时本来具有的基本条件。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6]。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展,对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护士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美学等边缘学科知识。只有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拓宽、技术能量储备相应雄厚、素质提高,才能使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降低,护理安全得到保障。因此,日常在注重护理“三基三严”训练的同时,应特别关注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护士继续教育制度的落实,培养护士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以增强其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3.2.3 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降低护理风险。护理工作受诸多因素制约,做好质前把关、环节检查和终末质控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我部在健全三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实行护理风险抵押金制度,形成“人人问责,全员参与”的链式安全管理机制。同时,全院范围内开展“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形成了护士长护理主管(责任组长)辅助护士助理护士层级管理架构,实行护理弹性排班制,根据各班劳动负荷和劳动强度科学排班,防止长期超负荷运转给护理人员带来的职业倦怠和危险。另外,注重护理装备及工作环境的改善,倡导“只有满意的护士,才有满意的患者”的人本管理模式,及时解决护理人员的实际问题,提高护士的从业信念,稳定护理队伍,提升护理品质,降低护理风险。

总之,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安全管理,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迫在眉睫。通过加强管理和营造护理安全文化,使护理人员明白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以及随时展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在风险出现前警钟常鸣,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护理风险,全年无严重差错及护理纠纷发生。我院一般差错由2006年的9起下降到2007年的2起。同时,也为制定详细、周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系统、全面的安全管理控制及促进患者安全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3]王筱慧,叶文琴,朱建英,等.举证责任倒置与护理管理新思维[J].护理杂志,2003,20(3):71.

[4]杨正丽.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新认识[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8,8(10):77-78.

[5]冯国俊,才万,王静.谈新时期医疗安全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48-49.

第3篇

【关键词】实践环节;护生;临床带教;护理教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实践性环节是专业考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规格和课程考试目标,对应考者进行基本技能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护理专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基础的护理知识,更应具备把所学医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技能。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性环节是向临床护理过渡的必要阶段。因此自学考试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完成理论考试后进行实习对顺利步入临床工作意义尤为重要。

一、 护理学生实践性环节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护理大专自考生实验实习课时较少。根据自学考试计划的规定,临床实习考核的成绩不计入学分,申请学位时实习成绩也不计入平均成绩。这样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课程考试合格后,思想上容易产生松懈。长期以来自学考试重“考试”,轻“实践”,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死记硬背,缺乏技能的学习。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公共课,基础课为主,临床教学的课时很少。就护理大专的考试计划来看,护理专业的总学分75分,而实验课只占到3.5分。而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基础课,临床课,人文和社会科学课占的比例各为1/3。

2.实践性环节中带教教师和学生沟通不够。在管理中,我们发现带教教师在负责实习时,同时也担任其他教学和临床的工作,压力很大。有的教师一人的带教人数在20人以上,不能做到一对一的指导。由于事情繁多,对学生缺乏耐心和责任心。加上实习医院多为主考院校的附属医院,医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繁重,医院上至领导下至医生护士对自考学生存有偏见,因此对实习重视不够。学生大多为在职护士,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参加自学考试是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获取学历文凭。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临床指导。在实习管理过程中,带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成为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带教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医德医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缺少对护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现代护理技术不仅是单纯对病患疾病的护理,还更多地融入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和疾病康复等理念。这种变化要求护理教育培养能力型的护士。现在医院的教学任务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护理操作,未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医德素质教育。护理教育对德育的特殊要求:即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扎实的医学知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实习期间应增加人文教育,加强学生的医德修养,提高医德认识,培养良好的医德品质。可开设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和法学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选修,扩大知识面,训练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4. 加强自考办、教学单位和医院在实习过程中的密切合作。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三者之间的沟通还需要加强。根据实践性环节的安排,自考护理大专生首先应向主考院校的自考办提出实习申请,经审查成绩全部通过后,才安排实习,接下来的临床教学和实习分别由护理学院和医院承担。在实施过程中,管理、教学和实习单位往往缺少沟通,自考办制定实习的计划安排,发放教学和实习单位,对实习过程中的问题不了解,对学生实习情况,效果也无从掌握。而教学和实习单位对自考的学生实习重视不够,止于完成任务,缺乏专人专管的管理体制,因此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找不到人反映,造成思想不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

二、切实加强实践性环节管理

1.针对实践性环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研究适应自学考试护理大专生实习的具体措施,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规格要求和课程考试目标,主考学校的自考办应与实习教学部门和医院共同制定实习教学计划。以使学生取得最大的实习成效。临床大专生实习应以掌握整体护理理论,护理程序工作方法,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完成大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主要考核病室管理,专科责任制护理及护理程序。

2.加强实习生入校后进入临床前的教育工作。自学考试学生由于采用业余学习,在学校的时间相对普通高校学生短,接触老师的机会少,对主考院校的了解仅限于本专业的范围。刚来到学校报到都有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为尽快让学生熟悉学校和实习医院,融入实习生活,自考办应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医院的规模,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科室情况。让带教教师与学生见面,互相认识了解。选举工作细心的学生担任寝室负责人,以寝室为单位,及时反映学生中的意见,建议和想法。

3.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的实际问题。实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把所学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操作的过程,即知识的外化过程。实现知识的外化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因此我们在管理中应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如有的学生在单位上担任护士甚至是主管护士,有较强的临床护理经验,对他们的指导应重点在提高,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进行启发性教学,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来自偏远地区乡村医院的学生,根据他们平时临床经验少,接触先进医疗设备少的情况,重点让他们熟悉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扎实和规范基本操作,纠正不良护理习惯。使每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4.要使实习达到应有的效果,必须切实加强管理、教学和医院三方的通力合作。充分考虑自考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制定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设置专人负责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教学情况,实习进展,科室对学生实习的反馈意见及病患对实习学生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情况。三方互通学生实习的情况,严格学生的考勤制度,定期召开护生座谈会,表扬、鼓励优秀护生,带教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给以耐心教育和示范,随时提问和检查,对学生操作的差错及时分析和总结,专职学生管理人员负责处理学生对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医德行为,医德习惯的训练。根据护理专业的职业需要,组织护士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仪容仪态,职业道德方面的讲座。教学部门适当增开人文科学类的课程让学生选学,鼓励学生多看,多问,多操作,进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沟通合作的能力。改变护生机械执行医嘱的工作态度。

5.临床带教教师的素质是确保实习质量的关键。主考学校在选择带教教师的条件上规定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带教能力,热爱护理教学,作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的教师负责。接受护理专业实验、实习考核的单位应在主考学校的指导下,抽调专职的带教教师,从教学科研能力,带教经验上加以考核,并加强带教教师素质建设。带教老师应起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作用。应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启发性地将护理学的重点、难点及基础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护生,同时介绍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防范护理安全的知识;在生活上主动关心、帮助她们,在放手不放眼的情况下,尽快让护生熟悉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严格要求护生正确书写护理病历和病人入院的各种记录,传授护生对一些急、重病症的正确急救措施。鼓励学生刻苦学习理论知识,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护生阅读、收集、整理护理资料和临床护理科研的能力。

6.推行实验实习考核成绩评定的科学化管理。主考学校根据自学考试大纲的和临床专科实习要求,严格实验实习考核评定标准。为更好的作好实践性环节的管理,应建立在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医院带教教师三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习质量的好坏,由教师给出考核成绩,考核成绩不能只是完成实验和实习的反映,而应充分考量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把护理操作中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测评的内容。实习期结束前召集护生总结座谈,听取他们对实习的感想和体会,对带教教师的评价等反馈意见。学生对带教老师和带教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利于提高整体实习教学水平,保证带教师资队伍的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实行学生和教师的双向评价制,不断完善和提高实习质量。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和康复的要求日益增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培养护理人才方面担负重要的责任。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使护理工作的内容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向整体护理转变。现代医学已经把预防、保健、和康复等理念贯穿护理教育的全过程。实践性环节是护生顺利踏上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这一环节的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静,新形势下护理大专生临床教学管理初探[J]. 现代医学管理,2005,(2).

第4篇

关键词:管道标识;安全护理管理;实践

应用管道患者多为重症患者,管道复杂,病情轻重不一,若护理不当,易引发并发症、差错失误等现象。在管道安全护理管理措施中,管道标识是对各管道进行标记,便于使用管道,对护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8例行管道患者,男53例,女35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48.5±3.6)岁;18例急诊插管患者,20例重症插管患者,25例因呼吸道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插管患者,25例实施全麻插管患者;按照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插管方式等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患者管道进行及时的更换、清洗和固定。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管道标识。首先明确管道种类,按照管道作用分为入路和出路两类管道。入路管道包括:经鼻饲管、气道湿化管、其他部位静脉留置针、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管等。出路管道包括:脑室引流管、脏器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1]。其次采用管道标识时,需要采用数字、符号、文字、图形等进行区分,并且护理人员要掌握各种管道标识代表的意思,将标识使用说明制定小册子,以文字和图标形式展示,使护理人员能够快速且全面掌握各种标识所代表的意思。使用规范的管道标识将其贴在入路管道的上端和下端;在出路管道标识中,应该是在引流管和引流袋中接口上方贴标识,尿路标识应贴于尿管分叉部位尾端及气囊等部位。最后要不断改进护理质量,要做好护士交接工作,对患者管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仔细管道标识的正确性,管道是否出现脱落情况,保证护理措施的安全性。每个月开展护士沟通交流工作,分析上个月管道安全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此保证管道护理质量,护士长要监督护士贯彻落实管道标识的护理工作,并评价其护理质量。同时要培养护士高度的责任意识,提高管道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差错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得研究数据均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管道安全问题对比 治疗组管道安全事故发生率为6.8%,对照组管道安全事故发生率为36.4%,治疗组患者管道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士对管道名称、护理措施及潜在并发症认知情况对比 采取调查问卷法方式,对每组30名护士进行调查。治疗组掌握管道名称28名,干预措施29名,潜在并发症认知情况28名;对照组18名掌握管道名称,20名干预措施,15名潜在并发症认知情况;治疗组对管道名称、护理措施及潜在并发症认知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管道安全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管道的安全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预后质量,关系到患者身体康复及生命安全。在设计管道标识时,需严格按照设计原则,保证标识醒目,能够使人一目了然,便于识别[2],因此,根据临床需求,对不同管道进行不同标识。在管道安全护理管理中采用管道标识,能够有效加强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预见潜在护理风险,保证管道准确安全使用[3]。在本组研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管道标识,治疗组44例患者,有28名护士可认知潜在并发症,对照组15例认知潜在并发症,可见,通过管道标识可能够使护士熟练掌握管道并发症。其中治疗组对管道名称、护理措施及潜在并发症认知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罗芳.应用管道标识对ICU患者进行管道安全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4):72-73.

第5篇

【关键词】 三级医院;护理实习生;管理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三级医院,是当地一家职业技术学院的附属医院,一直以来承担着临床教学的重要任务,每年都有来自不同医学院校的实习生到我院实习。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综合培训的重要阶段,临床带教质量对护生临床实习中获得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及今后的专业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1]。实习生在医院实习,是复习课堂内理论的好机会,是实现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中间环节。因此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优秀的护理人才至关重要[2]。2009年6月-2012年2月,我院共接收护理大专实习生125名,中专实习生87名,笔者作为护理部带教负责人,现将实习生管理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完善相关教学制度

1.1.1 护理部完善相关制度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欲提高护生带教质量,首先应完善相关制度,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护理部设专人负责实习生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分别制定了实习生守则、实习生管理制度、实习生考核办法、实习生言行规范、带教负责人及带教老师资格规定及岗位职责,制定实习生年度实习计划,实纲等。根据大纲要求,将实习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及专科操作项目10项,结合科室特点,指定每科一项作为出科考试项目。根据各院校的实习计划,护理部带教负责人制定实习生轮转表下发各病区及各实人手一份,让每位实习生了解实习周期的轮转计划,实习生提前到所实习病区报到。双向了解轮转计划有利于实习生提前了解所实习科室情况,同时让护士长提前了解相应时间段实习生情况,利于科学排班。护理部带教负责人每两月主持召开实习生大会,病区带教负责人及全体实习生参加,反馈日常检查中实习生带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征求临床科室及实习生对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及时发现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方法。为鼓励先进,每年度按照标准,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实习生及优秀带教老师。为检验带教质量,实习周期结束,护理部组织综合考核(理论、实操),考核不及格者补考。

1.1.2 病区完善相关制度

各病区根据护理部实习计划制定病区带教计划,每位学生有固定带教老师,实行护理部、护士长、带教老师三级负责制。病区根据带教老师资格规定,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好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将名单上报护理部备案。根据实纲要求,病区每周安排专科知识讲座,安排护理操作示教,实习生出科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专科理论知识和指定操作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并将考试成绩及平时工作能力、服务态度、组织纪律等做出评价,如实填写实习鉴定[3]。护理部定期收取实习手册检查病区是否按要求填写。病区建立教学登记本,带教负责人认真记录讲课及示教内容、时间,实习生出科考试成绩等,护理部定期检查核实。

1.2 提高带教老师素质

老师的言行对实习生的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老师是实习生专业实践的启蒙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带教质量。实习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掌握基础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民主意识、自我意识较强,那种单纯依靠规章制度和高压式思想教育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实习生活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强调无情制度与友情管理相结合,使实习生从心里愿意接受教育和管理。在管理中,当实习生遇到问题时,要求老师用换位思维方式,设身处地为实习生着想,从思想上、心理上、生活方式上关心她们,带教老师要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灵活的工作方法。带教老师端庄大方的仪表、整洁得体的着装、和蔼亲切的语言、温文尔雅的举止及亲切真诚的微笑,会拉近师生关系,在最短时间里消除实习生的紧张心理,愉悦地跟随教师开始临床实习。作为带教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娴熟的临床护理技术,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师德,热爱护理工作,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实践证明,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热心带教工作、精通业务、有奉献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老师,才能为实习生树立起一个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榜样。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要做到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向实习生传授知识和医疗护理道德,要培养她们的慎独精神,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患者认真负责的品德,培养她们爱岗敬业精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能使护生从内心敬佩教师,以教师为榜样,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为提高带教老师素质,护理部每年组织一次教学管理讲座,利用两月一次的实习生大会进行带教经验交流。

1.3 岗前教育是教学之源

对每年新进院的实习生,首先安排岗前教育,调整学习心态,主动引导她们从学校到医院的角色转换,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的学习生活。激发实习生的学习热情和使命感,培养她们的责任意识。通过岗前教育,教实习生了解医院规章制度,教会正确学习方法,减少实习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实习生进院学习的第一天,首先介绍医院的环境,让实习生了解医院各专科特点、各部门所在的具置、各病区的护士长及带教负责人,还要告诉实习生到病区如何实习,如何请教老师,使实习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教给实习生与病人交流的技巧,告诉实习生与病人谈话的注意事项,明确服务忌语等。培养实习生思想上对规则的理解和重视,让她们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讲解当前医疗行业面临的问题,随着人们法律意识、消费意识的普遍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医务人员严格依法行医,实习生必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方可进行有创操作。

1.4 感情留人为医院储备护理人才

护理部每月安排实习生业务讲座,每天巡查病房时关注实习生行为规范,发现不良现象及时制止,指导改正。各病区每月上报最满意实习生和最不满意实习生,在实习生大会上对好人好事点名表扬、鼓励,对不良现象给予不点名批评指正,对事不对人。从日常小事做起,耐心细致地为实习生服务:护理部与图书馆联系,将实习生名单提供给图书馆,方便实习生借阅;实习生生病时及时慰问;实习生心理上有苦闷、委屈、迷茫时,倾听她们的诉说,解开她们的疑惑;经常与实交流,发现实习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解决。只有这样,实习生的思想工作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与实习生建立深厚感情,达到感情留人的目的。针对不同实习生出现不同的思想问题,采取个人谈话的教育方式来解决,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有的实习生因为受到带教老师批评而委屈,告诉她们严师才能出高徒;有的实习生因为老师让多干活而发牢骚,告诉实习生让她干是因为能力强,相信能干好。告诉实习生要学习老师的优点特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实习周期结束,护理部综合考核成绩结合科室每月上报的最满意实习生频次,优胜劣汰,将优秀实习生报医院人事科,每年有近10%的护理实习生被医院录用,科室反映良好。

2 小结

采用以上的实习生科学化管理,带教老师明确职责,实习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及娴熟的操作技能,具备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为护生毕业后独立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并为医院培养、发现护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上官美琴,毕瑞雪,周东. 谈急诊科护理本科生的带教. 全科护理.2011,1,9(1):176-177

[2] 许颖,秦丽. 护理实习生管理体会. 基层医学论坛 . 2011,35

[3] 万世艳,李微. 护理实习生安全管理体会 .西南军医.2009,4

[4] 曹银新.急诊科护理实习生管理的体会. 实用医技杂志 .2008,15,34

作者单位:471002 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上接第282页)

使用的化学消毒剂应保存在密闭的容器内,根据它使用的有效期及时更换。用甲醛固定标本时应戴手套,并且存放在通风的环境内。加强手术室内的排污系统,保持畅通。

2.3.2在手术中配置化疗药物时,应戴眼罩,双层手套,穿防护服,且保持室内通风,打开换气扇。

2.3.3 对于手术室内的烟雾,应加强室内流通,定时开窗换气,完善排污系统,提高对医务人员的有效保护。手术时产生的烟雾及时用吸引器吸净。

2.4心理危害防护措施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适当调整工作强度与心理压力,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巡回与洗手工作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冲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惫。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自身体质,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做好自我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积极、乐观的态度。合理配置人力管理。上班时间尽量穿弹力袜。

总结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手术室护士要有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工作。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我们应严格按照各科规章制度,杜绝各种隐患,使危害降到最低,使护士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9S管理模式; 门诊; 护理管理

Study on the 9S Management Models in the Clinic Nursing Management/ZHOU Mi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9):51-53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competition of the health-care system, to keep the hospital in an invincible situation, the change ability of management mode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al services plays an increasing significant role in modern society. For one thing, the settlement of the model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management, for another thing, it also brings home to people the value of improving themselves and teamwork.

【Key words】 9S Management Models; Clinic; Nursing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Jingdezhen, Jingdezhen 333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3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门诊作为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如何使护理工作安全、快捷、有效、优质地服务于患者,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门诊护理管理中引入9S管理模式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工作良性运作,建立品牌优质护理的有力保障。9S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节约、安全、服务、满意度、素养,其管理模式涵盖了护理管理中的护理用物管理、节约意识教育、护理安全管理、优质服务意识、患者满意度调查、职业素养培养,使护理工作更制度化、规范化,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管理理念。

1 加强护理用物管理,实施规范化护理环境

为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实施有效的护理管理,9S管理中提升了工作环境的重要性,对工作现场环境全局进行了综合考量,制定了可行计划和措施,实施规范化环境管理。在门诊的护理管理中,护理用物管理是保障护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保障。护理人员应定期对自己的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物品,将不用的物品清理出工作场所,将要用的物品根据使用频率进行分层管理,合理安排其位置。如:注射器、输液器、医用胶布等每天必用的物品放在显眼处,在存放处标记清楚,便于取用;各种检查单、检验单、注射单、输液卡、病员登记本悬挂在纸张柜上,一目了然;无菌治疗室、换药室的无菌包、换药碗按照灭菌的先后日期依次放置,急救药品、器材定点放置,专人管理,严格登记,做好交接班。对现场所有的物品用颜色管理法标记物品名称,如:污染物用黄色标记,无菌物品用绿色标记,清洁物品用蓝色标记,对于使用频率低的物品放置于隐蔽处[1]。

经过合理的整理、规范、整顿,使工作场所拓宽、整齐、洁净、有序,用品摆放层次分明,确保了准确快速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护士因受益而自觉规范了自己的行为,随时向护理零缺点迈进,确保了在紧急情况下取用物品快速无误,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2 保持就诊环境整洁,做好医疗仪器的维护

为了给患者创造干净整洁、明亮、温馨的就诊环境,护理管理者须给护理工作的每个成员划分责任区,严格按时按计划清扫,不留卫生死角,对自己的工作场所每天下班前清扫,把干净整洁的场所留给接班者。对于每天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收集,医疗垃圾用黄色塑料袋收集,存放在暂存点,由专业人员统一收集处理,做好交接,记录最终去向。对于护士站、治疗室、办公室、更衣室,每日空气消毒,定期检测紫外线灯管性能和消毒效果,要求空气消毒指数达标[2]。

护理人员保持工作场所环境清洁以外,还要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仪器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对每台医疗仪器设备,每天进行擦拭,保持清洁,建立维护保养登记制度,每周两次试用,记录试用状态有无异常,若发现异常联系专业人员检查维修,并记录维修日期,定期进行养护,保证仪器处于备用状态,延长使用年限,有效节约资源。

3 控制门诊运行成本,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

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的管理不仅要完善护理服务水平,加强专业护理技术,提高医疗质量,还要加强经济管理控制医院成本,减少浪费,建立优质高效低耗的内部运行机制[3]。

在门诊的护理管理中,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因为人员经费是科室费用支出中相当大的份额,也是费用成本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护理管理中,进行双向选择岗位,做到合理全面有效的用人计划,科学简化和规范护理流程,最大限度的发挥护理潜能,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实行弹性排班,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控制临时护理人员的开支。此外,门诊内部建立成本节约管理机制,调动护理人员的成本管理的积极性,统一认识,把积极性转变为自觉行为,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动脑筋改善服务设施,优质服务流程,把节约管理落实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一点一滴细微之处着手,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并把资源消耗纳入到管理考核中,把降低能耗节约开支与全体工作人员自身利益紧密结合,使护理人员真正养成节能的习惯,获得利益最大化[4]。

4 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开创护理新局面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质量的核心,在门诊的护理管理中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评估识别护理风险,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保障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为护理安全管理开创新局面。

4.1 完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为确保门诊医疗护理安全,成立由护士长为组长,科护理骨干为组员的护理质量检查组,组织学习医疗法规和安全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每星期进行一次护理安全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要求每位护士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变工作作风,明确保障护理安全,满足患者需求,超越患者期望的工作目标,为提高门诊护理质量,塑造窗口形象贡献自己的一份职责和力量。

此外,科室内部每月召开一次护理质量安全分析会,针对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是护理安全监督制度落到实处。

4.2 提高护理安全法律意识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意识教育,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分析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使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增强护士的自律和依法护理的意识,使护士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有效地避免潜在的风险,护士应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得到安全可靠的护理。

4.3 护理文书书写的安全管理 护理文书是护理服务过程中的文字反映,也是发生纠纷的重要法律文件,因此要求护理文书书写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目前门诊的护理记录中存在字迹不清,随意涂改,护理措施和过程记录不全面,记录内容与实际行为不一致,因此为了提高护士护理文书的书写水平,针对存在的书写缺陷进行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完成书写格式化训练,注重书写的内涵,对存在的书写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制定改进措施,使记录逐步完善,避免因书写缺陷而引发纠纷。

护士长定期对护理文书进行检查,对输液室治疗记录工作,进行严格双人查对和签名制度,严格三查七对,认真抄写输液卡以便核对,发现患者用药反应及病情变化要及时准确记录,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是护理质量得到安全的保障。

5 转变护理服务理念,体现护理人文关怀

门诊的护理服务为适应环境和医疗市场发展的变化,由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换位,充分尊重理解患者,视患者为亲人,主动与患者沟通,创新护理服务理念,体现护理人文关怀。在门诊护理管理中,强化了护理人员的礼仪服务,患者上下电梯有导医从旁帮助,在咨询台,患者的困难和疑惑得到最热情释疑和帮助,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给予患者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动作,一种默契的心灵共鸣,换取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在关爱患者的同时,加强了就诊环境的改变。在门诊大厅的各楼层放置绿色植物盆景,就诊区域卫生干净整洁,湿度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宜人,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候诊区域安装了电子滚动播放屏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科普卫生知识宣教,对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咨询处,定期开展疾病专科知识讲座,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

护理人员力求把护理服务做到每个细微之处,让患者感受到温暖、温馨,把人性化服务真正落实到护理的每个环节,为患者提供最完美、最优质的服务来体现护理服务工作的价值所在。

6 提高患者满意度评价,有效防范医患纠纷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日益重视自己所接受医疗服务的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就是一种评价医疗质量的方法,可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了解护士工作的质量及效果评价的重要参考值。

在门诊的护理工作中,护理服务质量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患者就诊时排队时间长,秩序混乱,流程不熟悉是主要的矛盾集中点。导诊护士此时应担任其为患者合理导诊的服务,对患者进行分诊,指导患者合理简化就医流程,对老弱病残进行优先就诊,并实行一站式服务,全程陪同患者挂号、就诊、缴费、输液、治疗整个就诊过程,护士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积极正确的处理患者就诊过程发生意外的情况。在门诊内部建立健全事件突发应急机制,建立规范处理事件流程,让患者了解到门诊处理突发意外事件的态度和能力,增强患者就诊安全感,使患者安心、放心地就诊。

建立患者满意度跟踪体系是促进门诊护理管理工作发展和衡量护理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利用多渠道便于患者投诉和信息反馈,如:网上投诉、电话投诉、投诉反馈等,重视沟通和反馈信息的分析,出于有利于患者投诉的便利性,门诊提出投诉渠道多样性、方式的有效性、参与反馈的方便性、操作的简易性、患者的参与性,将患者的满意度纳入管理的评价机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满意机制的建立,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达到改善医患关系的目的,有效地防范医患纠纷。

7 注重护士素质培养,打造优秀护理团队

素养是9S管理模式的活动中心,是护理管理中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本保障,也是打造一支医德高尚、医风优良、技术精湛的高素质护理团队的重要基础。护士的职业素养是专业技术、综合素质、服务能力的体现,是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多层次的护理服务的基本保证。

7.1 注重专业技能素质培养 护士的职业素质是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培养护士的职业素养使其达到岗位的要求,需要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对于新护士制定岗位培训计划,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职业素养、礼仪规范、护理安全、护理核心制度、操作技能等,培训结束后,护理部组织进行专业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走上岗位。对于在岗多年的护士定期进行考核,有计划地进行护理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抽考,加强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开展竞赛活动,提升临床操作水平。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勤学习、善思考、重创新,从关爱患者的角度出发,积极进行小研发、小创造及护理革新,对临床工作进行探索研究。

7.2 加强护患沟通技能培养 护理工作的服务主体是患者,了解患者、服务患者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的能力培养是护士职业素养的具体体现[5],通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护士是提供专业信息的发出者,患者是被动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每一位护士都应具有一颗博爱之心,以热情主动、亲切端庄的职业形象来接待每一位患者,使患者感到亲切和温暖,使之愿意与护士交流,将自己的病情和不畅向护士倾诉。护士应结合实际,因势利导,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来开导患者,鼓励患者,获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生的治疗,赢得最好的治疗氛围,促进患者的康复。

其实护士只要善于观察,可以从患者的一言一行中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做到规范与灵活性统一、严肃性与亲密性相结合、坦诚与慎言辅助,达到与患者沟通的最佳效果,患者一定会满意。

参考文献

[1] 李荣美.浅谈我院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4(5):45-46.

[2] 王建英.门诊护理风险与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0):102.

[3] 宋春燕,王菊香,赵光红.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2):56-57.

[4] 张福荣,田松梅.门诊大厅管理中的人性化服务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6A):87-88.

第7篇

【关键词】激励机制;妇产科;护理;管理;实践

我院对所有护理人员予以激励机制的护理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妇产科患者112例以及护理人员16例,而护理人员中包括14例专科学历、2例中专学历,年龄为17-46岁,平均年龄为(32.8±0.3)岁。

1.2方法:

对所有护理人员予以激励机制的护理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2.1将领导激励予以护理人员:

激励包括物质层面激励以及精神层面激励,因此领导平时要多同护理人员交流与沟通,对于护理人员的思想状态要有更多的了解。

1.2.2将环境激励予以护理人员:

由于妇产科具有较多的患者,且护理工作具有较大的压力,所以有必要经常的创造一些释压环境给护理人员,例如经常的组织护理人员在5.12护士节以及3.8妇女节等节日的期间进行相关文体活动。以此将护理人员长期的护理工作当中积攒的压力有效减轻,使其放松心情的同时对护理人员之间情感的交流以及团队的凝聚力起促进作用。

1.2.3将目标激励予以护理人员:

对管理活动的开展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导索为目标,因此本科在对激励机制进行正式的施行后就立即组织护理骨干探讨,对本科当前实际护理工作的状况进行分析,之后将本科护理管理的质量中年度的总目标制定出来。且于总目标指导下将争当护理技术的能手、护理技术的英杰以及十佳护士等所有护理人员的个人目标有效提出,促使本科护理人员对于护理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之后树立坚定信念往护理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当护理人员冲刺个人的护理目标时亦促进本科年度护理总质量的目标有效实现。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P

2结果

在妇产科的护理管理中运用了激励机制后,提高了护理人员能动性以及积极性,且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激励机制施行前护理满意度为82.14%,激励机制施行后护理满意度为97.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为了将我院本科室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我科在护理管理中运用了激励机制,在本次研究中激励机制施行前护理满意度为82.14%,激励机制施行后护理满意度为97.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除了上述所说的三点之外还用注意如下两点激励机制。

3.1将成就激励予以护理人员。对日常护理活动进行开展时可以将个别的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优势适当调动,一次将所有护理人员所具有的潜力激发出来。也就是说当护理人员将本职工作完成后要鼓励其依据自身特长对积极意义与创新性较强的一些工作进行积极开展,例如部分护理人员的记忆力以及表达能力较好,那么可以委派其对院内以及院内举办的一些护理知识的讲座进行参与,之后将所获得的一些最新的护理方法以及理念向同事讲解。这样使护理人员具有成就感的同时和同时一起前进[1]。

3.2将教育激励予以护理人员。妇产科中的护理工作理论以及操作技术的联系较为紧密,所以要避免出现唯经验论或者唯文凭论的现象,而护理质量的管理工作亦应将上述原则有效做到,对于具有较高文凭的护理人员要督促其更加熟练操作技术,对于护理经验较为丰富的一些护理人员要督促其将相关操作的原理方面理解增加[2]。此外,由于文凭在职称评定或者晋升中作用较大,所以要鼓励本科护理人员工作之余继续学习以及深造,可以组织培训将学习平台提供给护理人员[3]。

综上所述,激励机制在妇产科的护理管理当中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所具有的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同时亦可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效提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付琼,卢驰.激励机制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应用体会[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9):393-394.

第8篇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4(c)-013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respirator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Methods 80 cases admit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of admissio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respiratory nursing,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respiratory nursing. And the pulmonary function,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quality score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FEV1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much better [(2.90±0.04) VS (1.90±0.05)]L, and the FEV1/FVC was much better[(0.59±0.02) VS (0.45±0.03)],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nursing;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Respiratory management; Practice effect

呼吸道管理作为胸外科护理一项重要举措,在恢复呼吸肌肌力、改善肺功能、预防或减少肺部并发症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临床实践表明呼吸道管理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2]。近年来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循证护理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且效果明显,该模式即护理人员依据科学证据对患者对症施护,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基于此,本研究对该院胸外科患者呼吸道管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干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胸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1~83岁,平均(67.2±6.4)岁。手术类型:食管癌切除术20例,全肺或肺叶切除术11例,肺气肿部分肺切除术4例,其他5例。实验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2~84岁,平均(68.3±6.7)岁。手术类型:食管癌切除术21例,全肺或肺叶切除术10例,肺气肿部分肺切除术5例,其他4例。对比两组年龄、手术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呼吸道管理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呼吸道管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干预。

1.2.1 循证小组成立 成立胸外科循证护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等组成,对患者相关资料全面了解,初步确定护理方案。随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护理问题,结合过去临床呼吸道护理常见问题,如、咳嗽无效、配合度差等。

1.2.2 寻找证据、制定护理方案 护理问题提出后,利用现有的医学书籍、网络信息等行循证资料查询。将呼吸道管理问题关键词输入计算机搜索,如“有效咳嗽”、“排痰护理”等。随后查阅、分析搜索到的文献资料,总结与护理问题相关的资料,同时考察资料的合理性与实践性。然后将获取的证据合理应用到临床护理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1.2.3 实施循证护理措施 ①术前指导。术前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如叮嘱患者戒烟,鼓励患者多喝水,以稀释痰液浓度,便于排痰。若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则要先给予抗生素等对症治疗。指导患者自我有效咳嗽、呼吸方法,同时叮嘱患者保持口腔干净,避免感染。②术后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必要时氧疗,严密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给氧浓度及方式。患者完全清醒后帮助患者选择半坐位,促进肺扩张,提高通气量。若患者手术创伤较大,则需帮助患者有效排痰,避免肺部感染,这个过程中保护伤口。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可能存在咳嗽无力现象,则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吸痰。③无菌操作。手术、护理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洗手、消毒工作,避免感染;定期行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药敏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避免交叉感染。另外,定期清洁、消毒雾化吸入器等相关物品、设备。

1.3 观察指标

①肺功能变化。包括FEV1(1s用力呼气量)、FVC(用力肺活量)、FEV1/FVC等指标,干预前后通过胸部CT检查完成。②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③护理质量评分,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完成,包括健康宣教、护理文书书写、基础护理、呼吸道管理等指标,各指标100分,分数越高提示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

实验组干预后FEV1、FEV1/FVC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并发症2例(5.0%),肺不张、胸腔积液各1例;对照组并发症13例(32.5%),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8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P

2.3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健康宣教、护理文书书写、基础护理及呼吸道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胸外科手术属于较大创伤性手术,手术时间相对长且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现象,加上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增加呼吸道感染、肺部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3]。为此加强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9篇

【关键词】小组制;量化考核;急诊护理管理;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61-01

1存在的问题

1.1护士工作缺乏配合: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对医院陌生环境产生恐惧和不安,加之疾病的性质:急、危、重,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也很高,医护人员彼此配合不好,如果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急救技能不过硬,工作程序缺乏严谨,可导致医患纠纷和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

1.2有效信息沟通不到位:急诊科护士与医生共同完成抢救工作,缺一不可,每一个岗位都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但是每个人强调个人主义,忽视团队配合共同协作的精神,为此也有惨痛的教训。病情发展到哪一步,抢救的每一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怎样及时有效地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如何正确把握时机,值得我们深思。

1.3急救技术欠缺:随着急救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及患者对急救的要求也很高,无论何种原因,只要患者在医院死亡,家属都不会接受。要求我们护理人员院前、院内急救技能过硬,任何护理人员技术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医疗安全。

1.4工作欠缺: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医护人员由于人员不足[2],工作流程混乱,不知道孰重孰轻,往往是忙昏了头,主次不分,难以把握轻重缓急。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全科26名护士,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39岁;主管护师9名,护师8名,护士9名;管理人员1名;其中本科8名,大专17名,中专1名。

2.2制定考核方案并实施

2.2.1制定考核细则与内容:①素质管理:标准分20分。包括: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按规定时间到岗,仪表规范,挂牌上岗,礼貌用语,服务主动热情;凡科室护士违反其中一条者,扣其2分(凡违反者现场签名)。②质量管理:标准分30分。严格按照护理部

下发的各项护理指标,包括急救药品、物品、仪器、病房管理、消毒隔离、病历书写、病人满意度等合格率内容。合格率低于规定的1%扣1分,高于1%奖1分,检查1项不合格扣2分。③三基考核:标准分20分。每月科室组织三基考试(理论、操作)凡未达标者或不参加者扣5分,成绩超过95分者奖2分,低于85分者扣2分。④规范化管理:标准分20分。按照规范化管理措施,工作做到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有重点,实行小组制量化管理,即主管以上者由大家推选产生科室质控组长,每人负责具体的质控任务。凡检查1项未完成扣小组长2分,小组长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⑤绩效管理:标准分10分。 按照医院年初下达的各项任务,逐步下发到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收支双向管理,实行量化管理措施和二级分配方案,打破以往的大锅饭及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体制。

2.2.2考核方式:护士分组前动员:分管领导、科委会成员先组织召开会议,再召开科室全体护士会议,统一意见,将科室25名护士分为5个护理小组,按照护士性格、能力强弱搭配进行分组,统一排班时间,职责明确,将各项考核指标(奖惩、投诉等)同小组成员挂钩,进行小组制工作。成立护理小组制:科主任、科护士长负责总质控。分别制定急诊科护理工作流程和实施方案,不定期进行督导。小组组长具备5年以上急救工作经历、经验丰富且身体健康和具有奉献精神者,由全科护士投票推选产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评价考核:按照医院管理细则和科室制定的工作流程,科主任、科护士长考核护理组各位成员,包括成员工作态度,严肃认真,急救理论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护理工作流程是否熟练,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

3讨论

3.1小组制量化考核的理念:小组制量化考核是一种护理管理达到更高标准、更快捷、更人性化的研究,是现代急诊护理管理的趋势。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和急救技术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护理质量[2]。考核后的成绩在每周一护士晨会上公布,小黑板上显示,并在当月绩效中兑现,使这一管理方法得以交流和发扬,使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实行正负强化激励法改变了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管与不管都一样的局面。

3.2小组制量化考核改变传统观:小组制量化考核加强了护士们的工作责任心和危机感,正负强化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护士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密切了护患关系,科室中量化管理与绩效二次分配方案的实施,使护理人员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转变观念,传统吃大锅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唯有端正学习态度和服务态度,真正意义上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3小组制量化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小组制量化考核增强护士们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护士应急处置需要全面的知识,急救技术娴熟,并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4]。护士配合的协调与高效性,直接关系到抢救质量和抢救成功率。

3.4小组制量化的趋势:小组制量化考核将是一种趋势,通过树立节能降耗,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充分发挥护理人力资源,提高科室经济效益,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多劳多得的机制。

4评价方法

实行护士长护理骨干监督抽查考核制度,采用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考核的方式,将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5]。

5小结

通过实行小组制量化考核,在实际抢救工作中,增强了医护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6],提高了医护成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和综合急救能力,体现出团结协作精神,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为提高抢救的质量赢得了宝贵时间,减少了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沈丽,沈琴华.专科医院门诊预检[J].护士进修杂志,20091(24):2

[2]梁艳彩,侯海燕.护理人员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6);73

[3]左月燃. 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9-92

[4]石敏.护士在心肺复苏操作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35-37

第10篇

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骨科患者的疼痛度有降,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结论:骨科应用PDCA循环法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患者对综合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管理工作中广泛推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4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64-02

在临床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临床疼痛已成为继发4个比较重要的生命体征之后的又一重要体征,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为了使骨科患者的痛苦得到有效的减轻,要求护理人员的镇痛技术和镇痛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到对骨科患者术后痛苦缓解和对护理工作的合格化。根据PDCA法,制定出护理人员对术后疼痛的镇痛管理及跟踪方案。PDCA循环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是综合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是通过循环和逐渐改进,而达到管理质量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实施PDCA法,使骨科患者外科手术后疼痛管理有序进行有章可循,方案实施后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和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上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骨科95例患有骨科疾病的患者,男49例,女46例,年龄32~65岁,平均43.9岁。所有患者中上肢骨折28例,下肢骨折21例,颈、腰椎间盘突出14例,骨盆骨折1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病3例,皮瓣移植4例,脊柱骨折2例,骨肿瘤l例,护理人员40人,都是近1~2年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年龄19~23岁,平均21.22岁。

1.2 方法。

1.2.1 疼痛估计方法:疼痛评分表分为0~10分,按标准进行评分。

1.2.2 PDCA循环程序的运用:计划:制订教学计划。分为理论知识学习计划、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及分班工作流程计划。实施:新护士入科后,由病区护士长全面介绍病区环境,总护士长根据新护士的性格、能力制定目标,并分配合适的带教人员进行带教,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新护士解决问题和学习能力,该教学法分为问题、讨论和指导3个步骤:首先护士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对疑点进行讨论,然后由导师给予总结和指导。检查:通过考试和患者的反馈得到方案实施效果。处理:对考核和反馈中出现的问题整理总结,为下一次PDCA作出理论指导。

1.2.3 问卷调查:患者外科手术后对减轻疼痛需求和对护士的工作和服务的满意度的现场调查表,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对需要服用的止痛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的担心、用药后疼痛的缓解程度和对效果的满意度等。对所参与的患者和对其服务的护理人员分别进行调查。采取PDCA前后用调查问卷获取数据,护理人员共48份,患者问卷95份。全部回收,即都为有效问卷。

2 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3份,收回143份,回收率为100%。开展PDCA循环管理后,骨科患者疼痛的减轻效果有了明显改变。详见表1。此方案使外科手术后对疼痛控制服务的满意度由原来49%上升至92%,并且护理人员经培训后能主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有关疼痛知识的传播,消除大部分患者有对使用镇痛药物多方面的担心,这种担心由原来72%下降到现在的19%。

表1 实施PDCA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的综合认知情况(%)

3 讨论

第11篇

[关键词] 精神病科;基础护理质量;护理管理;品管圈活动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1-0128-03

基础护理是专科护理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保持患者整洁、安全和舒适、饮食护理、排泄护理、观察病情、健康教育等[1]。它直接为患者提供各种生活和技术服务,是最能贴近患者的护理方法。它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体现,是患者安全和诊疗效果的重要保障。衡量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护理质量[2]。品管圈(QCC)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工作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小团体,应用品管的简易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发生的问题,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3]。我院为精神科专科医院,大部分住院患者为慢性精神疾病,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自理,因而基础护理工作任务重,难度也较大,在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存在较多问题,如安全护理、晨间护理、晚间护理等工作一直难以落实到位。为了切实有效地落实各项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护理安全,2011年1~9月,本院护理部将QCC的管理方法引入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为三级乙等精神科专科医院,是大专科小综合模式,目前开放床位800余张,拥有11个护理单元,其中精神科8个,精神科住院患者600多例。现有精神科护理人员226 人,护理员42人。于2010年4月份开始QCC活动动员,5月开始试行,精神科3个护理单元首批自愿报名,成立了3个QCC,遵照“试点先行、不断总结、逐步推行”的方法,2011年1月精神科护理单元全面铺开,第二批QCC扩展到8个,每圈围绕“如何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为活动主题。

1.2 方法

1.2.1 前期准备 (1)制定实施方案,成立QCC活动三级组织体系 护理部制订QCC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活动意义、活动目标、实施步骤与进度表、活动经费预算及保障措施,组织护士长多次专题讨论与修改后呈交给护理副院长,由护理副院长审核后递交院长办公会上讨论通过,然后在全院护士大会上广泛动员。建立设立QCC推行委员会-督导小组-QCC小组三级组织体系, 明确推行委员会、督导小组、圈长、圈秘书、圈员的职责,各司其责,分工合作。(2)品管圈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培训 2010年4月我院邀请了QCC管理专家来院授课,10月全院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QCC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资料收集与原因分析法、实施步骤与方法、作PPT技能、QCC 七大手法等。活动过程中根据各圈活动步骤有的放矢地安排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并得到中国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管理专家的全程辅导。各科室并根据实际制订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服务内容与操作流程、精神科相关护理知识、康复训练技术、沟通技能、人文关怀等。鉴于我院护理队伍比较年轻的现状,实施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把低年资护理人员列为专业基础知识重点培训的对象,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在临床工作中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形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3)修订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在活动前,护理部根据卫生部医政司颁发的《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以及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与评分标准细则,含8项内容,共28个条目。分别为①晨间护理三个部分:整理床单、面部清洁和梳头、口腔护理;②晚间护理四个部分:整理床单、面部清洁、口腔护理、会阴护理、足部护理;③卧位护理三个部分:协助卧床患者翻身及有效咳嗽、协助床上移动、压疮预防及护理;④饮食护理四个部分:餐前擦手及擦餐桌、协助不能进食者进食/水、送饭到桌,观察、督促、协助患者进食(喂食)、饮食指导;⑤排泄护理四个部分:失禁护理、床上使用便器、留置导尿管护理、便秘护理;⑥沐浴护理三个部分:擦拭身体、床上洗头、协助更衣;⑦患者安全护理五个部分:环境管理、病房巡视、病情观察、管道护理、约束保护;⑧健康教育:入院指导、疾病常识、检查指导、用药指导、围手术期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采用百分制评分,规定得分90分,随机抽查10个条目,其中9条符合标准,均为达标。(4)修订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护理部参照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结合本院实际修订《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问卷表包含入院介绍、环境设施、基础护理、责任心、服务态度、人文关怀、隐私保护、健康教育八个方面内容,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 个等级,所对应的分值为5、3、1 分。总体满意条目分值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满意程度越高。

1.2.2 实践 (1)确定主题 选题强调解决临床基础护理范畴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效率,使患者满意为目的。各QCC 采用头脑风暴法,围绕基础护理工作内容、重要性、可行性、圈能力为选题原则,投票选出得分最高的选题作为QCC 主题。同时,护理部及时组织专家指导论证与可行性分析,避免重复选题。(2)运用品管手法调查分析,制定对策 为了深入了解精神科病房基础护理现状,2011年1~3月,基础护理督导组及管理组按基础护理质控新标准对精神科各科室一级护理、特级护理或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精神患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共检查236例,结果显示62例不合格,不合格率26.3%,即合格率73.7%。存在的主要问题:病房有异味、地面有积水,卫生间没有防滑设备,对有潜在跌倒/坠床危险的患者无床栏防护,未按规定时间巡视病房,未协助不能进食者进餐,床单位潮湿、有尿渍、粪便污染,面部、头发、口腔、手足、会阴不清洁,有指趾甲、胡须长,患者身上有异味,使用保护带未履行告知,有护士不了解病情, 预防压疮措施不到位等。检查结果当月书面反馈到相应科室,精神科各护理单元结合本科室自查结果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得出改善重点,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柏拉图排序。各圈头脑风暴,针对本科基础护理现状进行分析与讨论,以鱼骨图分析法、评价法找出主要原因,并针对要因,根据二八定律(80/20 法则)及六何分析法[4][5W1H 原则即是谁来做(WHO)、做什么(WHAT)、何时做(WHEN)、在何处做(WHERE)、为什么要做(WHY)、怎么做(HOW)],详细拟定对策,就圈能力、可行性、经济性[5]进行评价, 根据评分结果确定对策,报护理部审定实施。(3)加强基础护理质量控制 建立基础护理质量督导小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科内护士三级现场质控管理体系,各级人员各尽其职,严格质量控制。护理部组织基础护理质量督导小组定期( 每月1 次) 与不定期的进入病房进行检查,对节假日、夜间、午间等重点时段重点检查,督促指导护理人员落实各项基础护理服务,对危重患者、一级护理患者提出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病房护士长实行“一日三查房”,即早床头交班时、上午下班前、下午下班前察看重点患者的基础护理落实情况,发现问题现场反馈,及时纠正,必要时作床边示范指导,做到“让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里能得到解决”的工作习惯,重要问题记录在科内基础护理改进登记本上,并在晨会或例会上强调,让每位护士随时随手翻阅,了解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对重点时段进行跟班督导,听取患者意见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责控组长(兼圈长)对照基础护理质控标准每周对本科室进行1次日查与夜查,发现问题及时与当班者沟通,对不能解决的基础护理问题及时记录,进行分析、评价与追踪;责任护士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对本班内发现的或不能解决的基础护理问题书写在黑板上或随时告诉圈长,由圈长登记在质控改进本上。各责任组实行基础护理量化管理,建立基础护理落实情况登记本,将各项基础护理按照晨晚间护理、卧位护理、饮食护理、沐浴护理、排泄护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等七大类细化制定成表格,执行后登记签名,使软指标变为硬指标,实行基础护理量化管理。每周六圈长主持召开圈会,总结交流本周基础护理工作业绩和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或缺陷,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提出改进措施,落实责任人。护理部每月对住院患者进行1 次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将每月的基础护理质量、工作量、患者满意度等考评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4)加强对QCC指导和过程管理 为避免活动走过场而失去真实性,要求各圈将活动计划及进度表交护理部; 定为每周三为全院基础护理日,基础护理督导组巡回指导、督促QCC小组严格遵循PDCA 活动程序;医院聘请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两位QCC专家为各圈辅导,每月组织沙龙活动,各圈汇报,专家点评,相互交流学习。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基础护理质量评价:取基础护理督导组及管理组对精神科各护理单元一级护理、特级护理或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精神患者基础护理质控检查资料,分别统计改进措施实施前(2011年1~3月)与实施后(2011年7~9月)的全院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每月取护理部随机对精神科各病区自知力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资料,分别统计改善前与改善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综合平均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价: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规定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范围: 给药错误、针刺伤、烫伤、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护理投诉、护理事故、药物外渗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和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等[6]。我院护理部根据上述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范围制定了本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管理制度,于2010年1月份开始执行,各护理单元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均按规定时间以书面形式上报到护理部,分别统计活动前(2010年)和活动后(2011年)全院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效果

2.1 改善措施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的比较

见表1。

2.2 活动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改善前后分别统计护理部随机对精神科各护理单元有自知力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264份、272份进行统计学处理,满意度综合平均分分别为(92.03±0.74)分、(97.60±0.3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0.91,P < 0.01)。2.3 2010年和2011年精神科全年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2、3。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的作用

3.1.1 有利于基础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QCC方法是自发组织的,应用多种品质管理工具, 遵循PDCA 程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国内许多文献报道,认为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7]。本研究结果表明,将QCC活动应用到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也得到了明显的改进效果,全院精神科基础护理合格率从73.7%提升到92.6%。全院精神科8个QCC有92名护理人员参加,充分调动了各圈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了科室基础护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基础护理质量检查与评价机制, 改变了排班模式,实施护理工作流程管理,有效改善病房设施条件,并通过基础护理目标管理与量化管理,对存在问题在圈会上讨论,共同制订措施,落实责任人,进行追踪, 使基础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3.1.2 促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本次QCC活动的实施使他们树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加强,规范全面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专业化的精心照护与健康指导,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抗衡疾病的信心,同时减轻了家属的压力,让患者及家属感受到“看得见, 摸得着”的实惠,其效果得到患者的认可,密切了护患关系,因而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通过2011年4~6月有效改进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综合平均分由(92.03±0.74)分上升为(97.60±0.38)分。

3.1.3 参与人员管理能力与专业水平得到培养 QCC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 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发挥管理潜能。在圈会上,圈员脑力激荡,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畅所欲言, 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激发[8]。活动中通过辅导和培训,能够做到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各种品管手法从不懂到熟练应用,业务知识与技能逐渐提高,使圈员的自身价值得到最佳发挥,增加了自信。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大家在愉悦的工作环境下,边探索、边实践、边沟通、边总结,每位圈员分工合作,既是实施者,又是管理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了参与管理的意识,培养了他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QCC活动在本院尚为初始阶段,活动初期大家缺乏认识,对活动意义欠明确,怕开展活动与日常工作有矛盾,也怕占用私人时间多,存在一定的顾虑;同时医院各部门的支持保障系统尚有缺位,医生团队对活动开展持有异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和开展QCC活动改进基础护理工作的热情。实践证明,做好品管知识的培训是开展QCC活动的基础,医院领导的重视与各部门的理解与支持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作为医院,应充分认识到QCC活动是落实基础护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给予人力物力一定保障,把管理创新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促使更多的非护理部门积极参与QCC活动。作为护理管理者,重新思考护理的定位,在最贴近患者的基础护理上积极创新,及时发现基层护理人员的点滴成长,多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以点带面,将QCC活动持续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 文香兰,李慧敏,张瑶.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基础护理落实的护理管理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8(11):36-37.

[2] 屠蕾. 我国基础护理的现状和发展[J]. 护理研究,2012,26(1):15-16.

[3] 林荣瑞. 品质管理[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811-1812.

[4] 许晨耘,柯雅娟,陈茹妹,等. 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2012, 12(1):20-22.

[5] 张幸国. 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9-162.

[6] 徐林珍,黄丽华,胡斌春,等. 浙江省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系统的构建和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01-1102.

[7] 石晶,程青虹,王子迎. 品管圈在国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 农垦医学,2011,33(5):458-460.

第12篇

 

1“SS”管理方法的实施

 

1.1树立“5S管理”理念在全科范围内,对全体医护人员、护工宣传普及“5S管理”的基础知识,明确推行“5S管理”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多媒体形式授课,学习“5S管理”知识,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帮助全科工作人员深刻领会“5S管理”的内涵,如物品使用度、分层管理方法、物品储存原则等,以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5S管理”活动气氛,促使全科工作人员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和环境品质管理的意识[3]。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要求做到人人知晓,全员重视,积极参与。1.2“5S管理”的内容

 

1.2.1常组织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抢救多。因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物资、仪器、药品十分熟悉,能在30s内取出并使用。为达到此目的,要求每班执行严格的交接制度,包括物资、仪器、药品、患者病情和各留置管道的情况。坚持下班前5min整理归类当班物品,对不需要的物品清理出工作场所。在工作场所中抢救车和各仪器做到目视管理,墙壁有图文并茂的急救指南、醒目的急救物品示意图和仪器操作流程图。在抢救中使用的药品和仪器,遵循“谁用谁负责”的原则给予及时填补和清洁,做好登记并定点放置。日常指定专人管理及维护,并处于备用状态。

 

1.2.2常整顿围绕活动目标,以“人”为中心,从“物”人手[4]。实行“零库存”管理,对物品进行预算,将必需品的数量降低到保证使用的最低限度,以1个月内够用为宜,避免物资积压和浪费。运用分层管理法,储物柜低层放贵重物品,中层放常用物品,高层(肩膀以上)放少用及备用物品。同类物品应放在同一地方,并按批号和日期的先后放置,做到取放有序。不同物品之间均有明显的分界线,并有明确的文字告知及箭头指引。

 

1.2.3常规范视觉管理和透明管理是常规范的管理技巧[5]。它要求一看便知道,不必浪费时间去寻找。为了规范重症医学科物品管理,达到目视管理和透明度的标准。对科室内的壁柜门进行统一改造,设置为透明的玻璃门。各种医用小件物品统一放置在透明的小塑料整理盒中,无菌物品柜中的存放架重新优化隔层,以颜色区分识别各种物品的标示,以达到对所需药、物能在30s中取出和放回的效果,改善了室内杂乱无章的现象。各功能区域“包干制”管理,责任到人、专柜专管、坚持每天上下班前5min检查及整顿。对抢救设备严格执行三级保养制度,根据各仪器特点、使用说明进行清洁、保养,每季度请生产厂家对仪器进行保养维护。

 

1.2.4常清洁重症医学科是一个特殊场所,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6]。要求护士长做好环境布置、清洁、消毒隔离等工作,特别是对仪器、壁柜、门窗、床底边角等隐蔽的地方,应加倍重视;对废物处理恰当,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锐器按规范分类处置。建立分管责任区,倡导全科动员来保持环境卫生,共同维护环境清洁,做好治疗室内清洁区和污染区严格划分,达到感控标准要求。

 

1.2.5常自律常自律是“5S管理”的实施重点和难点,要求护士长运用自我管理法,潜移默化地改变护理人员的工作作风,使其养成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好习惯[7]。护士每天下班前5min査漏补缺,将用完的和放错位置物品归位原处,保持物品名称和标签整洁、字体清晰及位置准确,为自己及他人的工作提供方便。“事后性”物品处置,要做到“属公的,要物归原处;属私的,要物归原主”[8];落实自査工作完成情况,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定期在科内进行医护、护护合作性和护患沟通的培训,加强各层级之间的协作、沟通与理解,来降低护士的工作紧张感,减轻护理工作压力,从而降低医疗风险,减少护理缺陷和纠纷的发生。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来构建和谐的医护、护护、护患关系。

 

1.3成立审核小组由高职称护师及护士长组成。由护理部拟定“5S管理”标准及评审扣分细则,定出物品、空间、标签、操作流程、人员自律性等所要达到的标准以及所占的分值。科室按照管理标准,执行规范化管理和根据科室自身建设情况加以改进实施。

 

1.4审核办法在全科人员齐参与每天小检查的基础上,每周由护士长全面检查,护理部及审核小组不定时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质控,每月汇总存在的问题,作为考评内容,考评结果与绩效挂钩。

 

1.5评价指标比较“5S管理”法实施前后,急救药品完好率、无菌物品合格率、抢救仪器完好率、医护合作满意率、患者家属满意率等的变化。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并采用f检验,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S管理”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见表1。实施“5S管理”后,急救药品完好率、无菌物品合格率、抢救仪器使用保管完好率、医护合作满意率、治疗环境满意率、患者家属满意率均明显提高(?<〇.05或P<0.01)

 

3讨论

 

3.1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按“5S管理”法将物品(药品)归类,按标签放置后一目了然,便于操作,便于及时补充,避免浪费。护士按设计规范进行曰常工作,将工作从形式化逐渐转变为行事化继而转化为习惯化,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评审小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质控工作,使护理质量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

 

3.2营造积极的重症医学科安全环境文化采用“5S管理”法进行重症医学科指引护理工作管理,不但使医护人员具备了优良的工作作风,而且使各工作区物品管理井然有序、方便使用,从而节省寻找和取放物品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的发生。为患者的诊治和抢救贏得了时间,保证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服务,杜绝了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隐患。3.3提高综合满意率医护人员的综合满意度由过去的90.4%提高到98.5%,说明“5S管理”法的实施能够加强医护、护士之间的沟通,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医疗及护理质量。

 

3.4提高优质安全的急救成功率在“5S管理”实施过程中,加强了机器维护工作,完善了抢救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盲目性w。对物资、仪器、药品,实行层次化、目视化、归类化管理,保证在抢救中“零”秒钟就可以找到所需物品,为患者贏得了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3.5增强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对重症医学科内有可能伤害人体的各种因素,都做出正确评估及制定了警示牌,既减少了各种不必要的解释和误会,让医护人员把精力集中在患者身上,又能让患者接受人性化服务。通过“5S管理”法管理,护理质量和安全均能得到保证,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和良好的治疗环境,塑造了良好的医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