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

时间:2024-03-08 14:3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区块链技术的概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区块链技术的概述

第1篇

关键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机遇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供应链金融也正如火如荼发展着,但其与物流业、电商平台等的融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区块链以其特点与优势在金融行业掀起一片热潮。虽然区块链的应用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在简化操作流程、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行业效率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区块链技术有望突破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推动供应链金融继续向前发展。

一、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利用密码学技术将各个区块数据连接起来,每个区块都拥有全网所有信息的副本,因此也可以认为区块链本质上是分布式总账技术。具体而言,区块链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区块链没有中心节点和核心机构,每一个节点拥有所有的交易信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个别节点受到攻击,系统仍然可以稳定运行。去除了中心化的概念,既维护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维护中心处理器的成本。

公开可查性。区块链的运行规则公开透明,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并且每个节点的交易信息公开可查,新记录也将迅速复制到整个网络中。因此,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欺骗。

可追溯性。在区块链中,每一笔交易都有详细的记录,包括交易的时间、交易对象及数量以及交易方等,因此只需回溯历史区块,就可以查找到当前记录的来龙去脉。

二、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为核心,主要为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供应链上节点资金短缺问题,缓解供应链失衡状态,维持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稳固运行和供应链的平稳发展。但由于供应链上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制约。区块链基于去中心化特点和密码学原理,将为供应链金融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1.出台相关政策,打造良性发展环境

区块链尚处于发展阶段,对区块链的研究和应用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为促进和鼓励其发展,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发展高新区等引导区块链的发展,打造良性发展环境。第二,适时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打造特色产品、提升行业标准。第三,防范区块链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与风险,加强安全监管。

2.加强技术建设,促进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发展

目前,业界对于区块链的争论多是因为其技术尚不完善,因此,应当着重加强区块链技术建设,形成成熟的应用研发平台。针对区块链与金融产业的高度融合性,需要建设区块链对于供应链的应用系统及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复合应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3.重视和培育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领域复合性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复合性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他们既要有深厚的互联网功底,又需要经济发展态势具有极度敏感性,擅长利用区块链和供应链金融的融合性,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效应。学校可开设相关专业,开展交叉学科,培养复合性人才,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经济时代。

三、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较为成熟,开始逐渐向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服务于金融业和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包含在线支付、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创新性金融产品。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因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点,将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推动其向线上供应链金融过渡和转型。

区块链技术在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在安全监管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难以找到利益平衡点,难以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并且,将区块链应用至供应链金融需要建设全新的应用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开发成本高昂。最后,区块链技术复杂,涉及到密码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和技术前沿问题,开发难度大。

第2篇

关键词:区块链;审计系统;事前预警;事中控制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66-02 收稿日期:2016-09-28

作者简介:毕瑞祥,男,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财税管理、管理信息化。

传统的审计方法是在过去几十年累计的经验中形成的,如从很多的纸质凭证中按照一定的规律抽出样本进行测试等。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基本上所有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均实现了计算机记账,大量的会计档案以计算机数据文件的方式存在。审计方法和审计工具需要跟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如逐步建立计算机审计系统,实现计算机联网审计等。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和传统集中式数据管理方式不同的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分布式存储等技术优势,会逐步应用到金融、会计等领域,在此情况下,需要研究区块链如何应用在审计系统,如何提高审计系统的适应性。

一、区块链概述

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交易记录总账,数据库由所有的网络节点共享,由使用人更新,由所有网络节点监管[1]。区块链并非单一创新技术,而是将许多跨领域技术融合在一起,包括密码学、数学与经济学等,结合点对点网络关系,利用数学基础就能建立信任效果,成为一个不需基于彼此信任、也不需依赖单一中心化机构就能够运作的分散式系统。比特币是第一个采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一套P2P电子现金系统,用来实现一个可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系统,比特币系统可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可追踪性。

区块链可以分为交易(Transaction)与区块(Block)两个部分。以一笔比特币交易为例来分析区块链的运作流程,在比特币区块链中,当一笔交易经由某个节点产生时,这笔交易需要被传送给其他节点来作验证。做法是将交易资料经签章加密并经由Hash函数得出一串代表此交易的唯一Hash值后,再将这个Hash值广播(Broadcast)给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中的其他参与节点进行验证。每个节点会将数笔未验证的交易Hash值收集到区块中,每个区块可以包含数百笔或上千笔交易。各节点通过工作量证明(POW)的方法来决定谁可以验证交易,由最快算出结果的节点来验证交易。取得验证权的节点将区块广播给所有节点。其他节点会确认这个区块所包含的交易是否有效,确认这个区块有效后,接受该区块,此时这个区块才正式接上区块链,无法再修改资料。所有节点一旦接受该区块后,先前没算完POW的区块会失效,各节点会重新建立一个区块,继续下一个区块验证工作。区块链通过这种区块接收和验证方式,有效实现了对数据的分布式管理,实现了去中心化应用,这对传统的数据集中管理模式是个全新的挑战。

二、区块链在审计系统中的作用

1.实现自动化审计

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分布式总账系统,对一笔交易能够记录其来源和去处,还能记录业务发生的原始依据。如在企业中一笔产品销售的业务,在企业的财务账中会进行复式账登记,借贷方分别记录货币资金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变化,使用区块链后,企业在记录这笔经济业务借贷方的同时,可以记录这笔业务的凭据-发票,通过记录这笔经济业务的全部信息,提高了记账过程的透明性,使审计进程更快速、更低耗,从而可以实现自动化审计。著名的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德勤、普华永道、安永三家都重金押注区块链技术研究。如德勤从2014年起就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对其应用和开发进行研究,其开发的Rubix平台允许客户基于区块链的基础设施创建各种应用,并且也与部分银行、企业合作成功创建了区块链应用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和财务系统对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账簿,便于审计。

2.降低审计成本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不断应用,计算机联网审计成为主要的审计方式。计算机联网审计的成本可分成一次性成本和经常性成本两部分,包括人员成本、硬件维护成本、软件维护成本、耗材成本、风险控制费用、其他费用等[2]。由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等不断升级换代,计算机联网审计成本较高。如果应用区块链技术,被审计信息分布存储在区块链节点上,不需要中心服务器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对计算机服务器硬件和数据库软件的要求降低,就降低了计算机联网审计的硬件维护成本和软件维护成本。

通过区块链可以记录原始业务凭证信息,可以减少原始凭证等材料的收集,降低审计成本。如一个组织在保证财务支出合规的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一个学校规定教师报销书费时,需要提供报销发票和销售单位的明细小票,如果发票金额超过100元,需要通过学校提供的公务卡支付,报销时需要提供公务卡的支付明细表。教师在网上购买书籍,网站可能没有提供销售时的明细小票,教师需要熟悉发卡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以便打印公务卡的支付明细表,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网站规定100元以下要收取运费。考虑到这些细节,如何买书、如何报销都需要教师认真准备,耗费较多精力。从学校的制度定看,主要是为了加强财务监督,保证资金支出按规则进行。但这些允许教师报销的金额不高的业务成为教师的鸡肋,不报销可惜,如报销,付出的综合成本几乎超过报销的金额。如果结合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等特性,销售单位在发生销售业务时直接把销售信息登记在区块链系统上,需要验证这些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时,相关单位可以直接进入区块链系统查看,减少了一些费用的报销环节和提供的报销资料,降低了报销环节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降低了审计成本。

应用区块链技术后,企业不需要招聘专门审计人员来公司内部审核账本,所有交易可以集中记录储存在内部区块链,由于区块链具有不可逆性和时间戳功能,会计事务所等外部审计人员和监管机构通过跟踪这些区块链可以实时监控公司账本,将会明显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有效降低审计人力成本。

3.实现事前预警,防患风险发生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等,可以把审计活动前移,实现事前预警,提前防止风险的发生。如在保险业务中的投保人风险管理业务, 在日常的保险经营中,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纠纷时有发生,原因可能是投保人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骗保,或者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对免责条款的认定不一致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可信的投保人信息管理系统。随着个人征信系统等权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为验证个人信息等提供了可信的数据源。如果能够把这些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将成为伴随每一个人的数字身份,这上面的数据真实可信,无法篡改,实时同步,终身有效,将给投保人的风险管理带来较大的益处。

4.实现事中监督,加强风险控制

传统审计重点是事后检查分析,如果能够有效实现事中监督,就会加强风险控制。如果一个集团企业把成员单位的采购信息和销售信息等加入区块链系统,集团总部可以随时监控集团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通过O置一定的监控分析指标,随时发现一些经营异常的行为,可以有效实现事中监督,降低事后审计面临的问题风险。如保险公司的风险监督业务,如果保险公司将日常运营流程搬到区块链上,并向监管机构开放一个记账节点,监管机构就可以实时观察到保险公司的全部业务动向,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业务风险和违规操作。

三、促进区块链在审计中应用的策略

1.加强区块链技术研究,促进区块链技术成熟

区块链技术已经在金融领域的比特币中得到成功应用,但区块链技术在普及应用前仍面临较多挑战。如区块链在面对大量交易的承载和可扩展性问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金融服务业务,他们的交易量往往是海量的,区块链是否能和市场的海量交易需求相结合是个关键。目前还无法证实区块链能够解决过多数据量的问题。要在区块链开发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等机构间建立研发同盟,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促使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面临的各类隐患、在技术上早日完善和成熟,解决大家担心和关注的关键技术问题。

2.研究区块链应用的监管问题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去中心化技术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应用,但对数字货币体系如何监管还需要充分研究。在未来,如果整个社会上并存多种区块链系统,比如说比特币链,以太链、太一链等区块链系统,如何实现对这些区块链系统的有效监管是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审计业务系统方面,要研究从区块链提取审计数据的全面性、可靠性、保密性等问题,确保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审计系统能够健康运行。

3.加强和区块链技术相关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目前区块链的基础技术研究看,国外比国内领先明显。国外一些机构积极把研究和实践结果申请专利,如美国银行一次性就申请了70多项区块链专利。国内已经有区块链研究机构和企业在申请区块链方面的专利。未来需要加强和区块链技术相关的专利保护,促进区块链基层技术研究和应用。

4.加快熟悉区块链和审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国内区块链技术应用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人才极度匮乏,一方面缺乏能够对区块链底层技术进行研发的人才,另一方面既了解区域链技术又了解产业知识的复合人才也很缺乏。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区块链人才的培养,如高校联合区块链企业建立区块链实验室,针对一些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开设一些区块链技术培训班等。

5.建立审计区块链应用生态系统

目前,中国的很多区块链公司主要在国外区块链系统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能够独立进行区块链底层技术开发的公司较少。从区块链的长远应用角度,中国国内企业应从中国区块链领域知识产权自主性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区块链基础技术的研发,各企业间开放融合、共同发展。一项信息技术要能够推广应用,需要建立一个涉及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产品应用、产品服务等的生态链系统。区块链在审计应用方面,需要国内的区块链创新企业合作共赢,逐步建立一个涉及审计区块链技术研究、审计区块链系统开发、审计区块链系统实施服务等区块链生态链系统,共同推动区块链在审计业务上实现规模化应用,提升中国在国际区块链技术创新竞争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再保险;再保险平台;平台化

一、再保险概述

再保险又称分保,指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保险人可以通过签订分保合同的方式把原本自己所承担的一部分风险转嫁给其他保险人的行为。这个行为中将业务分出的公司是保险人,也称原保险人;接受业务的公司是再保险人,也称分保接受人。再保险的基础是原保险,再保险是基于原保险人降低和分散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其本质是对原有风险的纵向转嫁,即第二次风险转移,通过再保险,风险分散得以细化。按照责任限制分类,再保险产品可分为比例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险两种。比例再保险是再保险人和原保险人之间签订再保险合同,根据保险金额的比例分担责任,这种情况下对于所约定比例中的业务,原保险人有义务及时分出,再保险人有义务接受,双方都无选择权。非比例再保险是比例再保险的对称,它以赔款金额作为划分再保险人和原保险人的责任基础,即再保险人不分担任何比例责任,只在赔款超过原保险人自负额的情况下担负相应责任。

二、再保险市场现状

1.我国再保险市场SWOT分析

目前,国外的再保险业市场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再保险业尚处在襁褓之中,且其中以国资企业为主,市场化程度不高,再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比重很小。但是与再保险市场发展状况相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出生率下降、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无论是保险业还是再保险业在我国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近年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仅次于美国。在这样潜在的巨大市场前,许多国际再保险公司纷纷在国内设立分部,或通过不同渠道间接进入中国市场,外资在再保险业中的占比不断攀升。截至2019年,我国境内已有10家外资再保险上市公司,如表1所示。

(1)中国再保险市场面临的外部机会。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即新国十条),对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国家层面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也为发展再保险市场、增多再保险主体提供了坚实的国家政策作为依据,这一方面对再保险行业提出了更多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保监会很快便出台了相应的再保险登记制度,简化了再保险主体的审核流程,对于新生的再保险公司来说专业牌照变得不再那么难以获得,这些新鲜血液的承保额度也逐步得以提升,推动了各类社会资本更多更快地涌进再保险市场。2018年银保监会成立,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维护银行业和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保险监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不过几年,便有超过5家再保险业主体成立,各类民营资本纷至沓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再保险业务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日渐完善的监管制度、风险意识的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等都对再保险业务的进步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除了我国国内的制度变化之外,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也给我国再保险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先从再保险本身来说,其风险额度大、波动多,因而再保险企业不能过度集中于地理上的某一个特定市场,而是应该尽可能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以实现分散风险的目标。而科技的高速发展使直保市场全球化成为可能,这同样推进了再保险市场的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再保险市场的转型势不可当,这也为我国原本落后的再保险市场提供了弯道超越的机会。

(2)中国再保险市场面临的外部威胁。我国再保险市场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相关法律还不完善,这表现在重审批、轻监管的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再保险业内很多规定存在比较明显的滞后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等。和国外的再保险行业规章制度相比,我国相关法律还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此外,资金不足也是一大威胁。再保险企业的承保能力高低取决于其资金的多少。可惜的是我国政策对再保险企业主体的资金方面扶持非常少,根本不足以助其应对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再保险公司大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再保险收入并不能弥补资金的缺乏,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其承保能力的提高。

(3)中国再保险市场的自身优势。由于中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且中途发展一度停滞,到目前为止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方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数目大且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对保险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由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总保费在全球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这说明我国保险市场购买力巨大。但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远远落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也就是说保险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保险市场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表2)。在旺盛的需求和高速发展的经济推动作用下,我国的保险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8年,我国保费的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15.5%,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19年后虽然预计增速有所放缓,和平均水平差距减小,但总体来看仍是翻了一倍。由此可见我国的保险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也正是再保险市场发展的一大优势(表3)。

(4)中国再保险市场的自身劣势。从我国再保险的供给侧来看,专门从事再保险行业的保险公司数目十分有限,且资金实力和保费收入水平不尽如人意,保险产品设计也远不如其他种类成熟,所以再保险市场在供给上问题颇多;而从需求侧来看,再保险产品的主要客户应该是保险公司,然而很多保险公司对于再保险的认识和投保再保险的意识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这就导致了我国市场需求较小的状况。除了意识缺乏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大型保险公司来说,它们资本实力雄厚,财务风险分散,这些特性降低了它们对再保险的需求。而小公司资金不足,扩张业务的需求远优先于财务稳健性的需求,更不可能放弃自身业务来分散风险。总而言之,我国再保险供需问题严重。除此之外,专业人才的匮乏和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低于发达国家也阻碍了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再保险业务历史短暂,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再保险体系,因此专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中介人员的匮乏。因为再保险业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所以其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而我国的保险经纪人素质参差不齐,使得连接原保险人和再保险人的中介人极度匮乏,且目前我国这方面人才流失严重,精通金融精算知识的人才大量流向国外,大大制约了再保险业的发展。

2.全球再保险市场平台化发展趋势及案例分析

(1)再保险市场平台化趋势概述。所谓平台化,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指再保险公司、直保公司和互联网平台通过联手进行产品设计、市场推广及风险控制来搭建大型再保险平台生态系统的策略。目前,平台化已成为全世界再保险巨头所共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欧洲再保险巨头联合成立了巨灾数据及服务平台PERILSAG公司,其股东包括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等在内的众多再保险公司,提供行业暴露和损失数据库及行业亏损指数服务;类似的公司还有成立于2016年的B3iServiceAG,它由欧洲的Allianz、Aegon、MunichRe、SwissRe、ZurichInsuranceGroup联合成立,开发运用区块链技术以为再保险公司提供更多全新的发展空间。我国再保险市场要快速发展,就应该顺应这股潮流,紧跟行业态势。实际上,中再集团已经在2019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好“一带一路”平台、巨灾管理平台、共保体平台、业务创新平台、资负协同平台、战略协同管控平台、战略研究和重大创新平台、战略合作伙伴平台平台,以平台化、科技化、全球化为支点加快集团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现阶段常见的平台化模式包括联合科创公司搭建创新平台的外部合作模式、通过投资和科技创业加强平台化的业务创业模式和投资并购模式、共同出资搭建共享合作平台的共同体经营模式和直保公司打造新型保险平台的合作经营模式。事实上,平台化战略在再保险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再保险行业本身就具有风险高、范围大的特点,建立平台有利于整合宏观数据、合理分散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再保险行业搭建平台就是一件易事。平台化过程中企业很可能面临战略安排不清晰、核心业务受益少、工作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

(2)再保险市场平台化案例分析———以B3i再保险平台为例。B3i区块链保险联盟(BlockchainInsuranceIndustryInitiative)于2016年由苏黎世保险公司、荷兰全球人寿、德国安联、瑞士再保险和慕尼黑再保险联合发起,目前其成员已经占据了过半的国际再保险市场份额。B3i采用目前一种叫PropertyCatXOL合同的分布式智能合同管理系统,分包人、经纪人以及再保险人可以始终通过平台进行联系和互动交流直到合同最终签署。而平台对信息进行加密,各方只能访问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信息,每个组织的数据和信息是完全私有的。但是平台内的所有组织都必须参与两个共享的数据库,一个用于公开通信,另一个则用于合同签订机制的建立和各步骤的进行。目前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可以通过B3i平台建立电子合同并进行后续的修改和备份。这个过程是即时的,也就是说合同更新可以立刻反映给签署合同的各方,大大简化了再保险合同的签署过程。除此之外该平台还能进行对预存保费以及理赔金额的自动核算。然而,这是因为上述工作流程较为标准化且未涉及过多隐私信息,相反,较为复杂的谈判和保费调整环节离实现自动化还有着不近的距离。从B3i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强化实现了信息交流的透明化、实时化要求。在这样的平台上,数据和信息掌握在平台所有用户手中,数据库由此变得透明,解决了各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交流的直接化和实时化降低了中介的必要性,交易双方可以直接签署合同而不必通过中介,实现了再保险的去中介化,进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而这样一个储存信息的大型平台势必要求更高的信息安全性。这就要求像B3i这样的平台具有高端加密手段。目前我国在量子信息传输领域占据着领先地位,这为我国建设再保险平台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第4篇

关键词:企业;资金管理;现状;措施;建议

一、资金管理概述

资金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经营计划及财务状况,对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及利润分配全过程资金进行统筹安排的理财活动,资金管理涵盖了从资金筹集到产品生产并销售后资金回笼的全过程,主要内容为资金结算管理、资金流管理及资金风险控制。资金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完善的资金管理能够保障企业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成本,从而逐渐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目前,企业资金管理模式有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两种类型,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分散管理模式能够保证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且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该模式下容易产生资金沉淀、资金成本高、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集中管理模式下能够对企业资金进行统一使用、调配,有效避免资金沉淀等低效率问题,但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且对配套措施要求较高。集中管理模式可以细分为:一是统收统支模式,该模式下企业的结算资金收支业务均由资金管理部门集中统一控制和调度,公司内部子公司或下属单位不能通过外部银行账户进行资金结算。现金支配权及控制权均上收至公司总部,资金总部对公司资金具有高度审批权及控制权,该模式适用于企业创业初期,且规模较小、经营区域范围较小的企业;二是结算中心模式,该模式下结算中心是企业资金结算和支付业务的管理性机构,负责企业内部各部门、子公司之间的资金结算和现金收付业务。企业下属各单位或子公司在结算中心开立内部账户,并与其外部账户关联,确保结算中心对其资金收付的实时监控,该模式适用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三是财务公司模式。该模式下,企业的资金结算和收付业务通过企业内部设立的财务公司进行结算,财务公司不仅具有结算功能,还可为其成员单位或企业提供担保、资信调查、资产管理咨询等业务,该模式适用于对资金集中控制要求不高的企业。

二、企业资金管理现状

(一)资金结算方面

资金集约化管理手段落后,造成资金闲置甚至形成“体外循环”。首先,企业普遍存在多头开户、资金分散的现象,造成资金闲置及浪费。企业普遍存在银行账户较多的现象,尤其是经营地域广、业务范围大、业务规模大的国有企业,其结算账户往来资金频繁、结算资金数额较大。由于经营地域分散、且经营项目数量大,在各地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也较多,企业资金广泛分散于各银行账户中,造成了资金的沉淀及闲置。其次,缺乏有效的集约化资金管理手段和方便、快捷的资金归集模式。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使得企业资金闲置,出现资金被挪作他用而形成“体外循环”,威胁到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同时,由于资金归集模式落后,还是通过传统的手工记账、电汇等形式上收资金,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资金支付结算的快捷、便利性要求,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二)资金流管理方面

资金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企业营运资金不足。企业资金预算制度不完善,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出现资金周转紧张的局面。企业资金预算依赖个人的管理经验和预测估计,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不严谨、可行性不强,企业资金收支缺乏筹划和约束,资金支出随意性大,资金挪作他用的问题突出,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安全无保障。由于资金预算管理的薄弱,导致企业资金管理不能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资金收支安排缺乏整体性,甚至导致企业收不抵支,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等严重的问题。资金管理信息系统难以实现资金的实时监控。目前,我国企业对资金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方式较传统、单一,难以实现对企业资金的实时监控。虽然有些企业已经采用了ERP系统,但由于财务人员对软件配套功能模块没有充分掌握,ERP只发挥了结算的基础功能,而ERP软件的预算管理、融资信贷、资金监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结算系统与财务系统软件不对接,不利于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整合。企业资金管理软件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未实现信息对接与共享,导致资金管理信息与企业财务信息无法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造成重复作业。资金管理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数据口径不一,也无法形成企业内部信息规模优势,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

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资金管理模式

资金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资金的集中、成本费用的下降、资金监控的强化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为实现资金管理的目标,需要确保资金管理模式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企业根据企业资金管理特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阶段、业务发展规模、业务种类、业务区域经营范围等,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选择资金管理模式,确保资金管理模式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企业选择资金管理模式的标准为:若企业正处于创业期,企业规模较小且经营范围较局限,对资金集中管理具有强烈要求,可采用统收统支的资金管理模式;若企业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需要对企业资金的收支进行及时了解及监控,又需要保持企业下属单位或子公司的自主性,则可以选择结算中心模式。该模式下,企业资金管理是通过资金管理部门的部门职能实现的,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模式。公司资金管理总部不直接管理下属单位的资金业务,公司资金通过网银系统实现上收和下拨,充分保障了下属单位的自主性及积极性的同时,又实现了资金的实时监控;若企业属于经营规模庞大的控股经营公司,希望实现分权程度高的现金集中管理,则可采用财务公司模式。该模式下,财务公司对下属单位的账户没有实际控制权,且开户单位与财务公司属业务合作关系。财务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投资理财、单位贷款、信用担保、融资租赁、证券发行及投资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实现内部资金的灵活使用、调配。

(二)加快企业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积极引用最新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并统一财务管理软件,实现各个管理系统的信息对接与互通是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技术支撑。首先,积极采用最新、最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信息处理技术,是推广资金管理科学方法与手段的实现渠道。前沿信息技术的引用,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实现对财务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提高资金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其次,统一财务管理软件,实现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与互通。统一财务管理软件,加强与软件开发商的业务合作与探讨,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私人定制”企业专属财务管理软件,打通各类业务系统的互联,从而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整合,加速企业业务信息的沟通交流,有效提升企业管理决策的时效性。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系统的认识及应用能力,确保业务管理系统各项先进、智能功能模块充分发挥作用,如利用财务软件可实现企业的总账、应收及应付账款管理、资金预算编制、固定资产管理、票据通、现金流量、银企对账、财务分析等的全过程管理,同时,还可发挥会计凭证录入、查询、审核、进账等多种账务处理功能。

(三)加强资金结算管理

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建立企业统一账户。将企业的不同银行账户资金统一归集到单一账户进行支付结算,建立统一的企业结算系统和银企接口。通过建立统一账户系统,可以实现对分散资金的集中管理,有效避免资金在各银行账户的沉淀,并节约支付结算费用,利用银行的网络支付结算系统减少资金在途时间,有效提高资金周转、结算效率。另外,统一企业账户资金,能够提高企业在银行的资信状况,从而获取更多的银行授信。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监控和实时预警。企业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资金管理理念,与国内软件开发商合作,研发设计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资金管理系统。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以下功能:首先,实现资金的集中及归集管理。将分散于各银行结算账户的资金统一归集,并可根据企业不同部门的资金需求进行资金分配、调度。其次,具有资金风险管控功能,可根据企业资金流量数据进行实时预警,及时发现企业资金流动的异常,有效防范企业资金管理风险。最后,提高资金业务处理效率、业务处理流程的规范化。资金管理新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资金数据传输效率以及业务处理效率,从而降低财务人员的业务压力。

(四)强化资金控制管理

1.加强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资金预算管理是优化资金管理的前提与基础,资金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资金需求,根据企业资金需求及时进行筹资,并对闲置资金进行投资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资金预算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现金的使用效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并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强化资金预算管理,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方面,采取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制定科学、可行的资金预算方案。企业在资金预算编制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计划、产品销量及产品市场价格、以往年度的生产经营成本、安全设施建设费用、企业职工福利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成本费用,充分了解历史年度的现金流入、流出数据,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性。另一方面,严格控制企业成本支出。在预算额度内使用企业资金,并规范资金的审批流程,明确资金审批限额。2.强化企业的投融资管理。首先,根据企业资金预算,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融资计划。对企业融资工作进行提前规划与安排,可以为企业争取更多的资金筹集时间,争取资金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并有效避免因盲目过度筹资导致的资金浪费。其次,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规范制定投资规划及方案,将企业闲置资金投放到企业经营所需的资本性项目,推动企业经营战略及规划的逐步实施,有效整合、延伸企业价值链,为企业及其股东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婉.企业资金管理的高效模式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03).

[2]王芳.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6).

[3]王云飞.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7).

[4]韩华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创新策略[J],会计之友,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