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8 14:3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乡村;休闲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各项法律制度也变得愈来愈健全完善,现代人在工作之余能够有更加多的业余时间加以支配,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旅行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如今的社会环境之中,越来越多的游客渴望亲近自然,深入农村去体会自然、和谐的生活,这就推动乡村旅游成了一种更受关注的旅游方式之一,而乡村游也逐步成了我国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为推动本地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正面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开发乡村旅游,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能够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改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本地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一、休闲农业概述
休闲农业,主要是指运用农业景观资源以及农业生产条件来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游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之一。休闲农业源自19世纪初叶,最早开发休闲农业的国家包括了英、法、意等欧洲国家。19世纪80年代,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趋向于成熟,致力于开发休闲农业的国家变得愈来愈多。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改进农业结构,深度推动农业资源的一种潜在性价值,进而成了推动农业经济开发的新方式。休闲农业十分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在如今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工作和生活压力变得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加上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全面化解的空气污染,让城市人十分希望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而且还能够感受到清新自然的环境,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沉重压力。所以,休闲农业相当于乡村旅游。开发休闲农业的重要价值是持续拓展农业的功能以及产业链,推动农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的休闲农业开发起步非常晚,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休闲农业不管是在发展方式上,还是在开发的内容上,均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我国农村休闲旅游的景点数量逐年增加,发展的规模也在持续增加,分布状况也变得愈来愈密集。当前,我国农业旅游的示范点达到了400多处,其中包括了农业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农业生态游等景区。在此基础上,我国的休闲农业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农业科技园以及农业示范区数量超过了5000个。所以说,我国的休闲农业开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如今我国休闲农业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因为开发的时间最早也最长,其发展的速度也是最快的。云贵、东北等地区在开发本地特色化农业时也促进了自身休闲农业的极大发展。如今,我国休闲农业的开发方式与类型越来越变得多元化起来。如观光休闲园区主要是指在城郊所建设的具备了种植特点的水果园或者蔬菜园等,能够让游客们自由自在地进行果蔬采摘,这样一来就能够享受到自然田园之乐趣。我国观光休闲园区之中较为典型的地区就有广州龙华农业休闲园。这一园区把农产品生产、消费和休闲等实施全面结合,如此才能够建构起一站化的农产品休闲游发展模式。又如,一些地方建设的集农业教育和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则主要是为游客们讲解以农业技术为主体的休闲旅游开发方式。同时,近年来我国还产生了诸多富有地域特点的农产品休闲模式。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人群对农业休闲游具有的需求是最为迫切的,这就表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基础设施开发状况愈好的地区,其休闲农业的市场开发潜力自然也就愈大。我国的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城市,不仅当地民众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高,而且其客源市场的发展潜力也相当强劲,这自然也就成了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得到客源的最重要区域,而且也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休闲农业产业的极大发展。依据一项统计,如今我国农村地区旅游类景点每一年所接待的游客数量达到了四亿人次之多,景点总收入高达500亿元以上。如今,在我国休闲农业的大力发展进程之中,已切实帮助将近三千万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脱贫,并且这一部分人群还成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三、我国乡村休闲农业对农村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是在农产品的来源和产业开发目的上进行转型升级。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开发重在投入生产资料从而得到足够的农副产品,其经营的农产品种类相当地单一,尤其是在部分欠发达地区,土地类型主要是山地,森林的覆盖率相当高,畜牧业、林业、水果、蔬菜等相关农业产业是其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来源。在引入休闲农业以后,欠发达地区即可运用自身非常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把自然环境和当地农村的社会环境加以联系,建设特色鲜明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区与休闲农场等,如此即可全面发挥其在观光旅游等方面的突出功能,以求为广大游客提供各类服务性农业产品。二是在农产品质量上进行转型升级。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为了能够追求更高的产量,往往施用非常多的农药与化肥,此举不但污染了农村地区的环境,且残留于植物之中的化肥、农药等还会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休闲农业旨在吸引城市中的消费者们前往即时消费与现场消费。这部分消费者群体对于农产品内在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所需要的是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这就会促使农民们尽可能少地使用农药与化肥,从而让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改进。三是在收入途径上进行转型升级。以往的农业收入通常都局限在销售各类农副产品,而休闲农业之收入途径不会只限制于农副产品,而是拓展到了农业采摘、农产品品尝、农村度假以及农产品购置等诸多方面。其主要收费项目包括了门票、农产品营销、旅游、餐饮以及住宿费等收入。一些农场包括了农业观光区和农村景观区等多个景区,其中前者还可分成蔬菜观光区、水果采摘区、绿化区等。以上区域均以参与性劳动为主要活动内容,游客们可在其中从事种植、采摘各类水果等,其收入来源不仅有门票、农事体验费用,而且还有当地土鸡、土鸭销售费用与烧烤等费用。以上收费内容之和大大超出了单一销售农产品之价格。四是在劳动力就业上进行转型升级。旅游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就业的门槛相当低,而人力资源结构在整体上朝初级技能人员加以倾斜,实施劳动培训的成本也相当低,以上这些均为接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比如,在开发农家乐之时,其不仅需要各类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导游、管理者、服务员等,牵涉到住宿业、餐饮业、交通业以及文化产业等多个不同的行业,因此也就能够吸纳大批劳动力前往就业。所以说,欠发达地区完全可以运用开发休闲农业来吸收大量只具备初级技能的劳动力,从而推动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五是在深化市场化上进行转型升级。以往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农产品销售均需经过中间环节转运至外地加以销售。而农村生产者相互之间的合作非常少,得到市场信息的途径十分有限,其后果是导致当地特色农产品出现大规模的积压现象。发展休闲农业可以说是吸引外来旅客的重要手段。把市场设置于农村地区,即可及时而准确地得到市场方面发出的反馈信息。当然,本地政府与企业也应当对农民群众开展指导与技能提升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当地民众的组织纪律性。
(二)促进了我国农民参与社会发展进程
以往的经济发展战略往往会把普通大众排除于发展体系外,而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将人民群众主动吸收至发展的进程当中。休闲农业能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很好的机遇,也就是让本地农民成为农村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主体,全面参与到休闲旅游行业的规划体系之中。休闲农业通过让本地农民积极参与,能够推动农民群众切实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切实防止农民群众为社会所边缘化。政府从上而下之推行、社区从下而上之参与能够一起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实现新发展。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旅游规划之中以后,逐渐树立起主人翁责任感,不但能够提升其收入,而且还能进一步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全新推动力。
(三)实现农村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休闲农业之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于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进一步改进农村地区的居住以及生态环境,让我国农村能够在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朝现代化加以迈进。休闲农业不但能全面对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实施强有力的保护,而且能持续提高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之利用率,还能把该效益投放至农村环保事业之中,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环境是一把很难把握的双刃剑,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但能够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因此,在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进程之中,应当以环保为基础来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率以及生产质量。这正好能够展现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对于休闲农业以及当地旅游产业的重要价值。同时,休闲农业还可让农业和旅游业实现融合化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各类剩余劳动力在开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而且还能增进和城市人群相互交流之良机,以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客观上提振农村的总体精神面貌,推动我国农村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休闲农业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进行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鉴于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持续完善,城市人群收入的快速提高,让城市人对于休闲农业所具有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推动了休闲农业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的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只要能积极推动我国农业改革的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好地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就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兆慧.台湾休闲农业推动策略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8(01)
[2]罗文斌.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04)
[3]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8)
[4]王晓春,唐敏.云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 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但其大规模的开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项新事物,但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己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己走上规范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完善设施,规范经营,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电、饮水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利用旅游项目的牵引,调动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的改造力度,引导和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购置一些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对其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其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其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培训。
二、强化培训,引进人才,提升从业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
三、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吸引力度
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展乡村旅游绝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坚持以乡村为依托,突出民族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其次,在政府引导下,让农民唱主角,成为自主经营者,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另外,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同时选择适合的营销模式,做到“经营有道”。鉴于乡村旅游产品具有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同一性、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等特征,推荐使用“口碑传播”。
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生态观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首先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社会承载力,预测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成本,进行生态监测,使之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最终建立“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可持续经营模式。其次,要使乡村的生态环境能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发挥正面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只有注重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经济投入,才能使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在旅游发展中得到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
五、长远规划,科学策划,挖掘文化内涵
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以文兴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亦然。因此,无论是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建设,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对乡村旅游活动的策划实施,都应在深度挖掘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活、民间技艺等反映本土文化上下功夫,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同时又要努力赋予乡村旅游以时代特征和内涵,这样才能既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进而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发展;龙胜和平乡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40-03
一、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方兴未艾。具有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广泛性、灵活性等特点[1]的互联网在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辅助旅游宣传、旅游活动组织等方面,互联网更是个绝好的平台。
桂林龙胜和平乡是著名的龙脊梯田所在地,旅游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在这样一个以旅游业为特色的农村地区,互联网的引入是否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互联网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为探讨这一问题,笔者调出2009年奔赴和平乡实地调查结果。虽调查数据为2009年所得,但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仍具有意义。作为广西农村旅游开发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和平乡的互联网发展现状调查及意见回馈将能为其他农村旅游开发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笔者在和平乡平安村、大寨村进行了实地调研:一方面,专门采访了和平乡镇府负责文化宣传方面的人员,掌握互联网基础设施、教育、经济发展、电信状况等信息,还走访了和平乡镇的电信营业厅、学校、文化站、旅馆、网吧;另一方面,派专门人员进行无结构访问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
二、和平乡互联网使用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首先,笔者从和平乡互联网的使用状况、使用目的中探讨互联网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互联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和平乡主要通过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村民在平时生活中对互联网接触不多,时间也不长。如图1,村民接触互联网较多在1至3年内,从中间向两边递减。“接触互联网时间在3年以上的”比“一年以内的”递减的幅度大且人数值低。能有高网龄(10年以上)仅有2人。村民对互联网的接触时间并不多,更何况说是用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图1 接触互联网时间
不仅如此,从调查结果来看,和平乡村民利用互联网主要是上网聊天、娱乐,占50%,而利用互联网信息仅有7.06%。从经济条件较好的旅店主角度来看,利用互联网促进旅店生意的就很少,何况那些只是在家务农而利用互联网获取农业方面信息的就少之甚少了。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互联网发展旅游经济的只是那些比较大型的旅店主。例如平安村的山行饭店有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自己的旅店并在网上进行客房预订。网站管理由老板女婿负责,女婿在《桂林晚报》工作,文化水平比较高,有相关的传播宣传知识。网站有人负责更新,一般用于网上联系客人。自2005年网站建成后,客人增多,特别是在黄金周,客人多通过网上预订房间。除了山行旅店之外,落脚点等其他旅店也自发创建了自己的网站,理安山庄更有一个国际性的网站以联系国外友人。
由此可见,互联网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为何已经引入的互联网却发挥不出应有功效?笔者从实地调查中发现原因。
(二)村民经济收入制约互联网普及
和平乡农村经济尤其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迅速,但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个体性差异,导致互联网知识普及和应用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调查中“您的人均月收入大概为”的选择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您的人均月收入大概为”的选择情况表
选项 频数 百分比(%)
A少于90元 26 16.25
B 90元190元 14 8.75
C 190元到416元 18 11.25
D 416元到833元 16 10
E 833元到3000元 27 16.875
F 3000元以上 9 5.625
G没填或不知道的 50 31.25
由表1可看出,当地村民收入水平差异大且偏低。如果按一台电脑3000元、网费每年800元(按电信公司规定的价格,平安村一年网费为800元)来算,一户人家一年纯收入能支付起一台电脑和网费的仅占30%左右,况且还不是每个能支付起互联网费的住户就都购置电脑或使用互联网。连最基本的互联网硬件设施都买不起,更何况说利用互联网改善生活条件。
据了解,当地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有经营旅店、商铺,务农和政府补贴、旅游开发分红等,但实际上由于地形因素许多村民无法经营旅店商铺也得不到分红,只好务农为生,经济拮据。因此,出现比较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使用互联网的也只能是那些生活较宽裕的旅店经营者们了。
(三)政府、企业对互联网的支持力度不够
参照段京肃对于互联网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所分的发展模式,即政府主导型、企业赞助型、自由发展型和混合发展型[2],笔者总结为三种类型,即自力更生型、外力推动型和混合型。外力推动型可以由政府或者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或技术方面的支持而得以普及互联网,即政府、企业是推动力。
以下将分析作为外力的政府、企业在互联网应用中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农家乐 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当前“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现状
“农家乐”旅游的雏形来自于国外的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尤其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开展的比较成功。这一研究主要集中于20 世纪80 年代后至21 世纪初,主要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农村环境的关系、乡村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等方面。具体到我国来说,“农家乐”可以说是乡村旅游在我国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发展形式。我国现代形式的“农家乐”始于1987年四川成都龙泉驿成功举办的第一届桃花节,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农家乐”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农家乐”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相关作用机制实证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挖掘,仍属研究空白,而“农家乐”作为农民直接参与的乡村旅游形式,其蓬勃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关键性影响又使相关研究显得迫切和必要,因此本文的研究以期通过对河北易县贫困山区开展的“农家乐”实证调查分析,探讨“农家乐”对于解决贫困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纵观我国当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以农庄度假和民俗节庆为主题。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日渐成为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农家乐”旅游已成为当地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整合当前开展“农家乐”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都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农”式单一。大多数农家乐是农户自发的,经营模式非常单一,以吃农家菜为主,各守一摊,贴近农家生活的特色还不突出,游客很难得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特殊体验。
2、“家”境不佳。农家乐的公共设施不足,缺少停车场、厕所、垃圾箱、旅游咨询点、导览牌等设施,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生态环保设施几乎空白,村民及经营户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充斥房前屋后和溪道,洁化、美化、绿化和亮化功能有待提高。
3、“乐”意不足。乡村的节事活动、农耕文化没有加以整理和演绎,游客参与体验和互动的节事活动开发不够,夜间文娱活动匮乏,留宿客人觉得单调。
4、“文”蕴缺乏。大多农家乐都是老木屋修缮而成,周边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有震撼力的自然生态资源,很难吸引游客并保证客源的稳定性。同时当地的资源挖掘力度还有待加深,农家乐休闲游业的灵魂之一是文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将失去长久的吸引力。
5、“群”体有限。该县是纯山区县,大多居民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家乐的兴趣不大。平时消费主要靠节假日山外温州等地的游客前来,消费群体有限。
6、“规”划滞后。近年该县农家乐发展很快,有些乡镇无序开发大有燎原之势,缺乏理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目前缺乏乡村旅游规划的指导,从而使农家乐休闲旅游布局和项目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对易县山区沙岭村地区的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几点认识:村里除了农牧业、外出务工,主要收入来自于旅游。无论是开农家院还是卖土特产,本村的“蚕姑坨”旅游景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本村经济,而且其优势在于不收门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开发和管理,十多年来,蚕姑坨的知名度仍停留在附近的村、县、市以内。而且一旦游客比较多,环境污染就非常明显。村民说:“要是一样的投资,蚕姑坨可比狼牙山风景好!”确实,如果不开发,人们要想上山就要走上一条十分崎岖十分险要的路,但对于如何来更好地开发蚕姑坨,村民们都很矛盾。一个山区景点,开发起来包括交通、水源以及景点日常维护等各个方面,单靠村民们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依靠国家政府的支持,也要等到相应政策的实施。说到外商投资,村民们最担心的是外商开发以后旅游商业化是必然的,收门票会减少游客数量,也给本村村民带来不便。
二、“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通过对“农家乐”的旅游现状分析,结合当前河北易县山区的发展情况,“农家乐”旅游对于推进落后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推进“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同努力。要合理配置注重“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要合理布局注重区域带动发展。要合理引导注重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一些具体的实现措施上,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农家乐”旅游的扶持力度。当地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科学规划,防止农户盲目跟风、无序建设。农民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管理科学,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乡村旅游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对此,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创造良好的平台,使本地人才脱颖而出,以本地农民的特色彰显农家乐本色。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经营农家休闲旅游农民的旅游业务知识培训,除了到其他城市进行旅游考察,还可请旅游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本地进行讲座、培训,以提高本地农民的旅游经济意识,使他们充分意识到农家休闲旅游应以知识性、参与性和优质服务来吸引游客。同时发展“农家乐”旅游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利益。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牢记在心,真正实现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资源;农村;农民
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光、体验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农村的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农业生产等可以极大地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观光、娱乐等需求。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近几年乡村旅游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1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乡村旅游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带动农产品、农副产品的交易与发展,并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还推动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引领经济的良性运转。
1.2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相关性,其发展会带动餐饮娱乐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等产业的升级发展。以上这些产业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非种植、收割的农闲时段给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村旅游既为初级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交易机会,又能对其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拉伸产业链,从而提高整体价值。同时,乡村旅游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数量为12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为3200亿元,引领3300万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1.3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游客把城市中的先进理念、信息、文化知识等带到农村中来,对村民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很多农民学习了礼仪知识,形成了礼貌待人的文明习惯;掌握了电脑技术和一定外语知识等,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组织的创建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很多农村丰富文化生活,组织文化演出,扩大宣传力度。由此,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而且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1.4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会带来农村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改善,如农村道路、水、电、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宽带入户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环境卫生的治理与维护等,极大地促进农村整体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发展。此外,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使得很多村民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当地的生态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2建设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的对策
2.1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成为时尚的发展趋势,然而乡村旅游的竞相发展,使得同质化较为严重。乡村旅游想成为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就要打造“特色旅游”。乡村旅游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突出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烘托本地文化气息,提升游客旅行美好体验度,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使得游客不仅开拓了眼界,而且得到了身心的极大放松。
2.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部门要给予发展的积极支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可把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乡村旅游做好市场开发与宣传、招商引资、人员培训等有关重点工作。此外,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乡村旅游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把分散的农户进行整合,壮大经营主体,完善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贯穿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中来,帮助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经营,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2.3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素养
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同时也需要软件服务质量作为重要推动力量。旅游产业所包含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无一不需要高水平服务的支撑,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关系到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高度。然而人是服务的实施者,人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大都为当地农民,农民的整体文化知识欠缺,导致服务水平有限。政府部门以及经营主体要加大对从事旅游服务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围绕着树立旅游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民俗文化知识、客户服务技能等各方面。此外,对经营管理主体,要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例如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针对性、阶段性以及长期性,才能引导乡村旅游向现代化、规范化、品牌化的道路不断发展前进。
2.4加强规范管理
参考全国知名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标准,围绕接待设施、餐饮卫生、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内容,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设立统一的乡村旅游质量评定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可以设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监督职能,定期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及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引导乡村旅游进入良性的发展态势。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示范企业或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在打造品牌形象的同时,使其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迈进。
3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文明建设等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农民素养、加强规范管理力度四个方面,阐明加快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对策,以此加快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俊平.旅游人力资源培育与管理[J].价值工程,2010(02).
[2]苟安经.乡村旅游的农村经济地位与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市场化改革
在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显现得更多,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面临如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拟在阐述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探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改革发展与创新提升的对策 。
一、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与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是一个国家运行的血脉,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来自各个方面。
(一)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
一是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与前提基础性作用。要想富,先修路。一语道破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其他交通运输经济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运行和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新的发展商机,比如带来外来的投资、带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沿路经济发展。二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出行。人们外出首先要解决就是空间距离转移所需要的交通问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出行旅游和出行参加人际交往和聚会、离家上班等事项。其中,尤其是交通路线的建设非常小重要。三是影响着国家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比如这些年突遇的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需要紧急疏散人群,一再考量我国美每一个地方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实力,也凸显了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对国家非常时期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四是影响着一个地方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城乡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更能方便一个区域的人员流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制约因素很多,既有人为的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政策、人口多少与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流动、工业发展状态与布局走向态势等;还有自然因素影响,比如资源的丰富程度、地形状况等等。
一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沿海的交通好于内地,东部的交通发展优于西部,其中一个根本因素就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财力雄厚,能够投入足够的资金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影响着其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二是当地政府的意识和重视度也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这是一个人为的因素成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会直接影响区域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改观和远景规划。三是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甚至有可能是决定性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交通线路、交通站点等无一不建设在大自然环境中,地形平坦与否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有时是致命性的。自然资源的丰厚往往会引来一个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后起直追,比如很多非常闭塞的地方,因为有了特殊的自然资源比如石油或者举世罕见的旅游奇观,将会直接引发国家的巨额投资力度到位,从而带来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土突飞猛进。四是国家工业布局和战略规划的巨大推动作用。很多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往往就是因为国家重大经济项目的布局选址落户,获得跨越式发展。五是一个地方人口的多少与需求也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否的条件之一。比如大城市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比乡村发达,其人口众多对各类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诉求多,促使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不得不尽快跟上。
二、目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环视我国目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整体上看获得很多进步,但是由于各方面的人为、自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1)各个领域的公路交通运输环境不理想和不乐观。在生产领域,由于这些产能过剩,向国外出口产品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国内大量的产品需要发展国内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来实现流通,这给国内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带来诸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在消费领域,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尤其是假日经济的到来和消费是时代的出项。 (2)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合理和不平衡,比如城市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好于乡村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东部优于中西部。 (3)国家和地方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投资有限,尽管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其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导致很多交通项目上马运行慢。
三、“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科学发展的几个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提高以及国家各行业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多更高,务必要按照的交通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人性化、环保生态和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努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持续发展。
(一)在管理上加大改革力度和广度,全力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手段本身的改革。
一是加大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的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各地实情的管理体制,制定和出台综合性运输政策与法规,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机制现代化。二是要改变管理手段,建构集经济、法律、政策和行政等手段于一体的立体化的现代化公路交通运输管理运行体系,建立全面预算和成本管理办法,强化各项目标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经济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全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发展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在技术上,积极引用现代科技,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科技水平。
一是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智能化的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这要求将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运行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发展数字化的现代化运输系统,在构建全方位的电子控制系统基础上对整个公路交通运输工具、驾驶人员以及道路等因素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安全系数,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其人性化发展。二是引进先进新技术,发展环保生态型的交通运势经济。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交通工具汽车的能源品进行改造,采用纳米技术,以此提高燃油燃烧的充分程度和降低污染气体排放的数量;将太阳能和原子能等环保能源引入到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推动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能源供给生态化。
(三)在战略规划上,全面调整和统筹规划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行进。
一是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上,要按照公路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征与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特征,努力打破地区封闭保护主义的态势,科学布局,按照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区划发展要求制定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构建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宏观网络。二是从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来看,努力与其他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不同运输方式,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保证满足国民经济运行的诉求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留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3期。
[2]李晓玲,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在意义与关键,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3期。
[3]刘丽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现代商业2013年30期。
[4]侯永慧,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旅游纵览2012年12月(下半月)。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区域;呼和浩特;桂林
一、呼和浩特和桂林区域背景的差异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会呈现出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而且在区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个地方独特的地域文化,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同区域的地格和文格息息相关,因而各个区域的经济也同样具有地方烙印。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能够综合反映出一个区域的背景,这一复合系统是动态变化的系统,对于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呼和浩特的区域背景
呼和浩特市作为的首府,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土默川平原的东北部,北靠阴山,南临黄河,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聚集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制约,造就和保存了许多原始、奇秀、古朴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呼和浩特市绝大多数旅游资源位于城市的郊区和旗县区,不仅保存完整,而且类型多样,包括草原风光类、森林景观类、河段风光类、湖泊风光类、冰雪风光类、温泉类、文化遗址类、古城遗址类、长城类、古建筑类、古墓类、革命纪念地类、博物馆类、现代科技类、地方戏曲类、民间工艺类、节庆类等类型的旅游资源。
在“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各旗县的农村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 5308元到2010年的 8746元,2010年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529.6元,但远低于呼市城镇居民25174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呼和浩特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倍,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角度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进行旅游消费,农村居民以提供旅游服务来增加收入,是一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策略。
(二)桂林的区域背景
桂林是国内外知名旅游地,其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反映出桂林有良好的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背景,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具备发展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在自然地理背景方面,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并且雨热同期,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桂林在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地域社会文化。古朴、多彩的民俗风情、特色的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甚至语言文字都蕴涵浓厚的桂林本土文化。广西大鼓、桂剧、彩调剧、“漓江画派”、三月三歌节、瑶族药浴、雕刻工艺、阳朔画扇、桂林米粉等众多带有桂林烙印的文化也是桂林社会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
在经济发展背景方面,桂林作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历史名城,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桂林也拥有微电子、橡胶、医药、食品类产业,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积极推动桂林经济的发展。
(三)呼和浩特和桂林的区域背景差异
呼和浩特和桂林两地的区域背景不同,从两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内的一些要素对比可以发现,桂林市域总面积比呼和浩特市更大,其市区的0.564平方公里大于呼和浩特的0.21平方公里;在人口方面,呼和浩特的城镇人口要远远多于桂林,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客源;在人口的文化素质方面,呼和浩特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明显多于桂林;城市的经济水平方面,呼和浩特在人均GDP以及居民的人居收入都明显高于桂林,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决定了城市居民有较强的乡村旅游需求;城市的交通状况方面,桂林的道路建设、交通的便利程度更优于呼和浩特,特别是乡村公路修建大大提高了乡村地区的“可进入”性,家庭汽车拥有量两地基本相差无几,保证了两个城市居民出游便利性;旅游发展状况方面,两地每年的旅游接待人数都比较多,都有较高的旅游收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客源基础保证,但相比较,南方的旅游城市桂林在游客接待量上都更胜一筹。从呼和浩特和桂林两地的区域背景众多要素的对比结果来看,北方的呼和浩特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明显的优于南方的桂林。
二、呼和浩特和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一)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中部的金三角,区位优势显著。包括四区、五县,四区是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和玉泉区;五县(旗)即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全市总面积 1.72 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乡村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近些年随着呼和浩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通过重点指导、市场运作等多项措施,开拓了很多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地。形成了以回民区和玉泉区为代表的城郊休闲型乡村游。以新城区、赛罕区和林县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体验型乡村游;以土左旗与清水河县为代表的风光民俗型乡村游;以武川县的五道沟、得胜沟、托县的一遛弯儿农家乐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乡村游。
呼和浩特市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扶持。2008年全市旅游系统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相关要求,制订了与呼和浩特市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办法”,编制了《呼和浩特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了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和健康发展。2009年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旅游部门深入乡镇、农村,重点研究发展乡村旅游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编制完成《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土左旗、武川县编制《敕勒川哈素海文化旅游产业园总体规划》、《武川县域旅游总体规划》。
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乡村游接待150余家,农家乐接待示范户33家,在建27家 。在“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5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以近20%的速度增长,是同时期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1.4倍。呼和浩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建设新农村探索了一条新路。
(二)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桂林属于中等类的城市等级范畴,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虽然受到区域背景一些因素的限制,但其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凭借其资源优势,以及“桂林”的旅游品牌带来的市场效应,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范例,包括阳朔的山水风光游、龙胜民俗村寨游、恭城现代农业游等等,其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对其他中等城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目前,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断完善了乡村旅游产品,形成更加合理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民族风情、观光农业、休闲庄园、餐宿村景、国际释站、乡村节事、山野风光、古村民居、红色史迹九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形式,进而满足了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近几年,桂林的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好的发展,而据桂林市旅游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5月桂林市乡村旅游接待都221.33万人,同比增长18.42%,比市区高出10.4个百分点,乡村旅游接待的国内游客也比市区高出5.92个百分点,初步估计桂林乡村旅游的总收入已占桂林旅游总收入的60%;2010年1月一 12月中旬,桂林全市农业旅游接待游客5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6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0.51亿元。可以发现,虽然桂林的区域背景优势有限,但其周边各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出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得桂林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光、体验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农村的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农业生产等可以极大地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观光、娱乐等需求。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近几年乡村旅游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1 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乡村旅游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带动农产品、农副产品的交易与发展,并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还推动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引领经济的良性运转。
1.2 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相关性,其发展会带动餐饮娱乐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等产业的升级发展。以上这些产业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非种植、收割的农闲时段给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村旅游既为初级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交易机会,又能对其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拉伸产业链,从而提高整体价值。同时,乡村旅游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数量为12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为3200亿元,引领3300万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1.3 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游客把城市中的先进理念、信息、文化知识等带到农村中来,对村民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很多农民学习了礼仪知识,形成了礼貌待人的文明习惯;掌握了电脑技术和一定外语知识等,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组织的创建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很多农村丰富文化生活,组织文化演出,扩大宣传力度。由此,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而且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1.4 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会带来农村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改善,如农村道路、水、电、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宽带入户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环境卫生的治理与维护等,极大地促进农村整体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发展。此外,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使得很多村民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当地的生态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2 建设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的对策
2.1 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成为时尚的发展趋势,然而乡村旅游的竞相发展,使得同质化较为严重。乡村旅游想成为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就要打造“特色旅游”。乡村旅游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突出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烘托本地文化气息,提升游客旅行美好体验度,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使得游客不仅开拓了眼界,而且得到了身心的极大放松。
2.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部门要给予发展的积极支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可把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乡村旅游做好市场开发与宣传、招商引资、人员培训等有关重点工作。此外,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乡村旅游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把分散的农户进行整合,壮大经营主体,完善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贯穿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中来,帮助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经营,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2.3 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素养
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同时也需要软件服务质量作为重要推动力量。旅游产业所包含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无一不需要高水平服务的支撑,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关系到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高度。然而人是服务的实施者,人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大都为当地农民,农民的整体文化知识欠缺,导致服务水平有限。政府部门以及经营主体要加大对从事旅游服务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围绕着树立旅游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民俗文化知识、客户服务技能等各方面。此外,对经营管理主体,要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例如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针对性、阶段性以及长期性,才能引导乡村旅游向现代化、规范化、品牌化的道路不断发展前进。
2.4 加强规范管理
参考全国知名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标准,围绕接待设施、餐饮卫生、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内容,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设立统一的乡村旅游质量评定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可以设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监督职能,定期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及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引导乡村旅游进入良性的发展态势。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示范企业或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在打造品牌形象的同时,使其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迈进。
关键词:小南村;乡村旅游;网络;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45 -03
2015年8月,在安徽黄山举行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加强政府引导支持,坚持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农家乐升级版,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一、小南村概况
位于旅顺水师营的小南村地处旅顺口区的正中心,与旅顺口区政府仅有不足一公里的距离。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和舒适宜人的气候特点为此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旅顺这片土地从不缺少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水师营的历史可上溯到290年前即公元1715年。当时,清朝水师在此驻扎,所以称之为“水师营”。它亲历了、日俄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外近代史上备受瞩目。
旅顺小南村蝶恋花蝴蝶园不仅是大连市首家蝴蝶园,更是目前东北地区蝴蝶种类最为丰富的蝴蝶产业园区。小南村从国外引进了数十种珍贵蝴蝶品种,力图将蝴蝶文化打造成小南村的一大旅游特色。除了蝴蝶园,太空植物王国是小南村近年来推出的另一特色旅游产品。小南村的太空植物王国是目前东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集航天知识与农业知识于一身的科普展馆。除此之外,小南村还投资建设了农家风味餐饮店、樱桃采摘园、草莓采摘园等,形成了集生产、销售、游览、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区。另外,旅顺小南村七彩南山风景区的篝火晚会、烧烤及多项以体验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项目,以其极强的互动性、文化性成为小南村旅游的一大特色。小南村以小南村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引进先进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并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实现了小南村的华丽蜕变。
二、选题背景
(一)旅游资源分布平均,产品形式多样
近几年来,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受到游客们的热烈追捧。与那些久负盛名的名胜古迹相比,小小的乡村确实少了些令人震撼的景观,但乡村旅游带给游客的是身心上的愉悦和放松。大连旅顺小南村,曾获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标兵,是集全国首家太空植物王国、全国最大的万福鼎、东北首家蝶恋花蝴蝶文化创意产业园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村落,因此我们选取大连旅顺小南村作为研究对象。
(二)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发展潜力巨大
该村获得过很多殊荣,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旺季过旺、淡季过淡,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高、人员素质低下,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营销手段陈旧,宣传力度不够强等。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小南村,在安逸平和的乡村中找寻单纯的快乐,我们决定采用网络营销这一流行的营销模式,对小南村的各项旅游项目和农业产品进行宣传,从而为旅顺小南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一条更为长远的道路。
(三)政府主导力度加大,相关政策放宽
大连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少不了政府在政策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对于现在国内大热的乡村旅游,旅顺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上了旅顺旅游产业发展的日程,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大连旅游的新宠。在政府的主导下,旅顺对乡村旅游给予了资金、信息与政策支持,推进了旅顺经济的全面发展。小南村以樱桃等特色农业产品为依托,面向市场化,在资源和市场的双向指导下,秉承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道德规范相符合的旅游项目,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供给的有效性和经济可行性。
(四)旅游网站发展迅速,上网人群激增
从途牛揽下林志颖和周杰伦两大明星代言到携程与去哪儿的世纪联姻,有关旅游网站的新闻最近霸占了各大网站,也赚足了人们的眼球。现在无疑是旅游网站的黄金时代,据调查目前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正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接受网上购票报团这种快捷的出游方式。小南村想要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旅游网站合作无疑是一个捷径。
三、市场环境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顺当地民众对旅顺小南村的认知程度,我们随机选取了500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在大连市内总共发放500份问卷,并收回了有效问卷478份,把人们对旅顺小南村了解程度等数据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并从这些反馈信息中对小南村未来发展前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儿童市场
通过调查得知,儿童对于小南村的认知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小南村有手工胶画制作、地震体验、放飞蝴蝶和小动物喂养等适合小朋友参加的特色科普活动,所以小南村在儿童市场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鉴于小朋友年纪较小还没有独自出行的能力,而如今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缺少陪孩子外出游玩的时间,所以我们可以同大连各小学进行协商合作,承接小学生集体室外科普活动,让小朋友从小就可以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而小南村也可以给出一定的团体票价优惠。另外,集体出游时间不要定在旅游高峰期,能充分利用非假期或休息日的旅游淡季时间。
(二)青年人市场
对于青年团体选取了大连几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到大学生对小南村的关注程度仅占20%,期望度占32%,大学生对小南村的兴趣度占28%。采访时很多同学表示对小南村很感兴趣,中青年往往是乡村游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是潮流时尚的追随者,喜欢求新求异,敢于积极尝试,而且具有自由支配的支付能力。
(三)老年人市场
对于广大老年人来说,小南村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场所。与儿童和青年人市场相比,所占比例较低,他们大多是在观看景色的同时以锻炼身体和放松心情为目的。老年人对于小南村的了解甚少,我们还发现目前来小南村旅游观光的大多是外地的中老年人,对于小南村的了解少,但是他们对于小南村有极大地兴趣,带着好奇来小南村进行旅游观光。
四、服务产品项目网络营销对策及方案特点
“线上”主要是指利用大众媒体来向消费者进行宣传,如通过网站刊登图片及文章等,也包括赞助、大型活动的营销、公关等。BTL(below-the-line)主要指与消费者发生直接接触的媒介,如派送传单、举办活动和宣讲会等等。
(一)线上工作
服务产品组合表
(二)线下工作
为了配合线上活动,我们多次到小南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与小南村负责人建立很好合作关系,景区负责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信息,负责人为我们的调查研究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在大连市高校学生中做调查问卷。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连高校学生对于旅顺小南村的认知程度,我们小组成员在大连高校学生中随机选取2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并收回了有效问卷165份。此次调查结果为我们进一步分析景区发展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还为景区设计了优惠卡片及宣传海报。优惠卡的主色为绿色,意在突出旅顺小南村乡村旅游的一大主题“回归自然,感悟生命” 。在宣传海报的设计上,我们则采用了蝴蝶剪影元素,以此来突出小南村的蝴蝶文化特色。
(三)网络营销活动设计
单纯的网络宣传难以对游客产成巨大的吸引力,为此我们还根据小南村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线上宣传活动。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得知还有一部分游客来小南村是为了拍摄照片。对于这些摄影爱好者们来说翩翩起舞的蝴蝶配以奇特的植物绝对是理想的拍摄题材。在微信和微博当中召集这群人的作品进行投票,利用他们的作品来吸引广大的群众。另外获(下转第100页)(上接第46页)奖者可以获得免费年卡一张,这些人可以在一年内到蝴蝶园拍照。我们还可以与摄影爱好者商谈后利用这些资源举办图片展或制作纪念明信片等。
(四)方案特点
随着近年来智能移动通讯仪器的普及,互联网以势不可挡之态势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模式早已影响了各行各业。本文也借助这股势头把旅游产品推广与网络营销相结合。特色如下:
1.独具一格的网络营销策略。采用品牌营销策略,树立旅顺 小南村旅游景区的品牌,有利于扩大小南村的知名度,增加其客流量;同时采用SNS营销的分享与口碑策略,通过游客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分享景区信息,以其传播效率高、传播人群广泛的优势宣传和推广小南村,而这基于好友信任关系链的传播势必会带来更高的关注度和信服度。通过二者的完美结合从而更好地推动旅顺小南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2.极具创新的发展模式。采用“环形联动”模式,通过对旅顺小南村的宣传和推广,带动旅顺乡村游的长远发展。
3.极强的方案辐射性。以旅顺小南村为切入点,进而引起整个社会对原始生态、休闲自然的重视,引导他们保护生态文明,保护自然景观,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4.独具特色的宣传和推广。制作精彩的视频和博客等宣传小南村,有利于大众增加对小南村的兴趣度和吸引力,形成自主点播和双向互动的结合,使得小南村能够扩大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5.广阔的普适度。利用互联网的宣传,使其在人际传播上更具亲和性,兼具时效性、互动性,推广实现小南村发展目标,让更多的人宣传和推广它,走进和发展它,研究和保护它。
参考文献:
[1]李效筠.乡村旅游发展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贡献性研究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3,(05).
[2]曹洪珍.大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8).
[3]姜玉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D].广东海洋大学,2014,(06).
[4]卢小丽.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2014,(01).
作者简介:
【关键词】环京津地区;次级中心城市;因子分析;威尔逊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5-0138-05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指令性项目“优化环京津地区第三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批准号:12457202D-41);河北省科技厅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空间引力模型的河北省城市增长极选择研究”(批准号:134572)
【作者简介】张娟,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
王宪明,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河北保定071000)
一、引言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主要包括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7个地级市,该区域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成长区。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这一区域在财政收入、对外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根据2010年的统计结果,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共13.9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4.4%;总人口4111.2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7.15%;完成区域国内生产总值12859.5515亿元,占全省的63.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8655.78亿元,占全省57.39%;财政收入突破673.33亿元,占全省的50.56%。尽管如此,与北京、天津2个中心城市相比,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外商投资、县域发展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2010年,唐山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9.159亿元,而同时期的北京、天津的GDP分别达到了14113.58亿元、9224.46亿元,尚且不到两个中心城市GDP总值的50%;沧州、保定、廊坊三座城市近年来经济上获得了快速的增长,暂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毗邻京津中心城市的秦皇岛、张家口、承德三座城市则被远远排在了后面。从收入状况来看,2010年,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7个地级市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达到了14000元以上,与京津中心城市的收入差距较小;然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除唐山、廊坊、秦皇岛相对较高以外,保定、沧州次之,承德、张家口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则不足5000元。从外商直接投资额来看,天津的外商直接投资额领先于北京,并远远超过周边的各城市,可见近年来滨海新区的建设确实给天津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要加快与京津发达城市经济接轨,以开放的姿态与外界开展合作,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县域发展状况来看,尽管几个地级市都与北京、天津有着很强的地缘优势,可是在承德、张家口、保定、沧州4个地级市中,集中了26个国家级贫困县,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域,而且在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程度、资源条件等各方面都与上述地区存在着明显差距。
由此可见,北京、天津作为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城市,当前经济发展仅仅独处领头羊的位置,其经济辐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其经济集聚效应过度明显而扩散效应严重不足等问题。因此,选取合适的次级中心城市,加快次级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推动京津地区发展、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交通拥堵、住房拥挤等社会问题,而且有利于加快冀北地区建设,打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促进整体上的协调健康发展,从而成为河北省发展历程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的设计
目前,有关次级中心城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熟的研究更少。邓清华、朱挢(2006)研究了重庆市次级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指出重庆市应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较合理、区位条件较好、发展环境较优的周边区市作为次级中心城市进行大力培育。陈敦、牛婧(2004)主要针对次级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雷同和行政区划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曹佳(2006)通过引力模型分析确定了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为成渝经济区次级经济中心。在所有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郑治伟和孟卫东(2010)对成渝经济区次级中心城市选择的研究。两位学者借助了空间引力模型,找出了成渝经济区区域次级中心的候选城市,并通过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最后确定了相应的次级中心城市。其数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邓清华、朱挢和郑治伟、孟卫东的城市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次级中心城市的选择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一是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即所选城市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基础设施等。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才能产生良好的溢出效果,而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优越的区位条件。区位是决定城市吸引能力和扩散能力的重要因素,次级中心城市需要拥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以便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三是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对外开放环境主要强调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和与外界的接轨能力。拥有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才能充分地利用外界的条件,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优势互补,带动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局部间的差距。
针对次级中心城市选取所满足的三方面条件,本研究将环京津地区的7个地级市作为候选的次级中心城市,对各个地级市进行了综合分析。首先,根据7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构建了含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规模、经济结构和基础设施4个层次19项指标的评估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进行排名;其次,构建了含公路客运输总量、公路货运输总量、等级公路里程总数及平均可达性等衡量区位条件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进行排名;第三,运用威尔逊模型对各城市对外开放环境进行评价,进而得出各城市排名;最后,根据以上三项评价结果,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各城市进行综合打分,将排名前2名的城市确定为环京津地区的次级中心城市。
三、环京津地区次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评价
所谓次级中心城市,就是指那些在生产总值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非常接近于主中心城市并明显超过区域内其他城市的较大城市。它具有较强的生产功能、科技功能、交通功能、物资集散功能、旅游功能和文化功能等,能够对区内其他城市和乡村构成较强的辐射能力、扩散能力和吸引能力。
首先,根据河北省环京津地区7个地级市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和独有的地理位置优势,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借鉴了郑治伟、孟卫东(2010)关于城市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最终选取了含4个层次共19项指标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研究对象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7个地级市。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2011年的《河北省经济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度非常高,适合作因子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7个地级市进行因子分析,得到4个主因子,解释方差在95.52%以上。然后,将各主因子解释方差占解释总方差的比重分别作为权重,经计算权重值分别为59.15%、17.46%、15.13%和8.25%,乘以各城市在各个主因子上的得分(F1、F2、F3、F4),最后计算得出各城市在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综合得分。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7个地级市中,唐山、保定、廊坊三个城市的经济排名靠前,其他城市的经济排名非常靠后,而且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明显不均衡。其中,仅唐山的综合得分大于1,说明唐山市经济发展状况非常好;其次,保定、廊坊的综合得分都接近O,说明2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大体一样;秦皇岛,沧州紧随其后;其他2个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则远远落后于以上城市。这恰恰说明了选择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的必要性和加快改变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的紧迫性所在。
四、候选次级中心城市的区位分析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各城市毗邻京津两个中心城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天的地缘优势。从公路客运输总量、公路货运输总量、等级公路里程总数和各城市到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城市的平均可达性四方面指标对环京津地区的7个地级市在区位条件方面加以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子,对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进行区位条件评价。
各城市的公路客运输总量、公路货运输总量、等级公路里程总数均来自于2011年《河北省经济年鉴》。对于可达性分析的具体方法,是根据区域内交通网络现状和线路等级规模,计算出区内某点到区域内其他点的交通联系时间,并通过交通联系所需时间的相对比较量来反映两个地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根据各城市到中心城市的公路距离和平均行车速度的数据,经计算可以得到各候选城市到北京、天津2个中心城市的可达性系数,其中平均可达性,即各城市到北京、天津可达性系数的平均值(见表3)。
然后,根据公路客运输总量、公路货运输总量、等级公路里程总数(见表4)和平均可达性四个指标所得到的数值,运用因子分析计算得到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区位得分情况(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保定、唐山在区位排名中靠前,这与其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条件息息相关,而张家口、秦皇岛、廊坊3个城市在今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则要不断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化交通网络的构建,加快与外界的联系,实现经济的二度腾飞。
五、候选次级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环境分析
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直接影响到外商的投资力度和新兴产业的未来投资发展布局。之所以强调次级中心城市的选择需拥有开放的姿态和对外接轨能力,是因为以往的地区经济发展交往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政府阻碍资源流动、利用行政强权干扰对外贸易、出台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反映到地方政府的办事态度和效率上。因此,次级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环境因素分析将具体落实在如何衡量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办事态度方面,也就是政府的对外接轨能力方面。
在威尔逊模型当中,城市j对城市k的资源吸引的能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Tjk=KOjPkexp(-βrjk)
其中,Tjk是区域j吸引到的源自区域k的资源数,Oj是区域j的资源强度,Pk是区域k的资源总量,rjk是两区域间的距离,β是衰减因子,决定了政府对外接轨能力的强弱,K是一个系数。
可以看出,影响城市间经济资源流动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和衰减因子β。β越小,代表政府对经济资源的阻碍作用也越小,从而反映出政府对外经济接轨的能力越强。从公式可以看出,当距离rjk=0时,exp(-βrjk)=1,因此可以推导出KOj=1,由于环京津地区的各城市离北京、天津都比较近,因此,我们把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到中心城市的距离近似地看成0。这样可以近似地写为:Tjk=Pkexp(-βrjk)。rjk代表两区域间的距离,为了使数据更加具有可比性和反应实际交通发展状况,本文没有简单地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作为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而是统一采用了两城市间的最短公路距离代替,而最短公路距离在区位分析中已获知。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获取Tjk和Pk。假如城市i对中心城市的辐射力的接收程度为20%,即Tjk=20%Pk,那么公式两端的Pk就可以约去。因此,再次简化后的威尔逊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Fjk=exp(-βrjk)
1/β即代表城市对外的接轨能力。其中,Fjk为i、j城市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rjk是i、j城市之间最短公路里程。
在此,不妨借助区域经济中的联系量和经济隶属度方法来对地区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加以度量。经济联系量是用来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还能反映周围城市对经济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区域经济联系量有绝对经济联系量和相对经济联系量之分。考虑到数据获取难易程度,仅计算绝对联系量。根据201 1年《河北经济年鉴》中各城市GDP和非农业人口的数据,分别计算得到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北京和天津的绝对联系量和隶属度(见表6与表7)。为了增强数据之间的可比性而又不改变数据的结构,隶属度均采用百分比形式表示。
表8所示为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到北京和天津的最短公路距离。根据表6、表7、表8中的数据最后计算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城市与北京、天津中心城市的接轨能力(即1/β)。将各城市对北京、天津的接轨能力加以平均,即可得到各城市对北京、天津中心城市的综合接轨能力(见表9)。
从表9可以看出,由于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距离中心城市天津、北京的远近和自身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唐山、廊坊的政府对外接轨能力都非常高;保定、沧州,次之;张家口、秦皇岛、承德被远远的排在后面。这与现在的各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基本相互吻合,这也就更加体现了地区对外开放环境在次级中心城市选取当中作为不可忽视因素的重要所在。
六、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次级中心城市的确定
通过对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从经济发展状况、区位条件和对外开放环境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得到了各候选城市在每个条件下的排名。下面采用综合打分的方法,对上面的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打分的规则如下:各单项排名为第一的打8分,第二打6分,第三打5分,第四打4分,第五打3分,第六打2分,第七打1分。累加各城市在这三个条件下的分数,最后得到各候选次级中心城市的综合排名情况(见表10)。
根据表10,我们可以看出唐山与保定的综合得分远远高于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具备了次级中心城市选取的三项基本条件。因此,我们最终选取唐山与保定作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次级中心城市。最终,形成“1+2”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从分析结果来看,唐山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状况、区位条件,还是在发展环境方面,都处于区域内(除京、津外)领先地位;而毗邻唐山的承德、秦皇岛2个城市由于受北京、天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有限,在各方面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因此,唐山作为区域内次增长极,在提高自身经济发展程度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经济辐射传导中枢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京津中心城市的对外经济辐射能力,促进河北省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缩小局部差异。保定有着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其他各项条件也相对不错;廊坊、沧州次之;而张家口最差,各项排名都非常靠后,是以后加快环京津地区城市工作的重点扶持对象。选取保定作为区域内西南方向的次增长极,不仅可以加强对张家口的经济辐射,而且可以协同京津2个中心城市共同加强对廊坊、沧州的经济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西北、西南、东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可以说保定是未来河北省加快中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七、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唐山和保定作为河北省东部和南部的后发经济城市,已经具备了区位优势和技术交流的基础,可以作为河北省相对于京津地区的次级中心城市。作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次级中心城市,唐山和保定应该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摘要:浙江“农家乐”旅游的开发是在资源环境保护、社区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在旅游产品吸引力的拉动下,以及在中介系统的引导和支持系统的辅助下进行的。在构建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动力结构模型,分析了系统构成与动力机制,探讨了各系统实施主体应承担的作用和不同发展时期的变化,以期为浙江“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也为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旅游;农家乐;动力机制;实现途径;浙江
作为农业旅游(也为休闲观光农业)的一种重要类型,农家乐是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与环境资源、农村活动及农民生活资源,以原有乡村村落、民居建筑和乡村文化为载体,以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为城市游客提供以“吃农家饭, 住农家屋, 干农家活, 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旅游项目。浙江在大城市近郊及景区外围成功地开发了数量众多的“农家乐特色村”,但因为对“农家乐”开发模式的动力机制和实现途径认识不足,阻碍了可持续发展。
一、浙江“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状况
浙江“农家乐”专业村大多位于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外围,以优美的农业景观、优越的生态环境、农家特色餐饮以及独特农耕文化为卖点,以相对较为低廉的收费价格吸引市民和过境游客前来消费。位于杭州市区和风景区腹地梅家坞茶文化村,以优美的茶园景观、富有茶乡特色的农家自然村落和独特的“龙井”茶文化,成为杭州市民休闲的和海内外旅杭游客的首选地之一;距离衢州市区35公里的柯城区七里乡黄土岭村,凭借“高山小气候、森林原生态、古朴农家屋和绿色高山(蔬)菜”,成为衢州市民和过境游客“春观山花、夏季避暑、秋尝野果、冬赏冰雪”的好去处,短短两年便发展成为“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和“浙江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杭州临安太湖源镇白沙村依托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势,开展“农家乐”旅游开发,过境游客和休闲度假游客使当地农民人均年增收5 000元以上。目前全省有各种类型的“农家乐”专业村1 868个,2004年接待游客1 385万人次,营业总额达7.34亿元,极大地促进了所在农村的社会、经济效应提升。
在农村经济效益提升和农业旅游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几乎所有具备条件的地方都已经或正在准备进行“农家乐”旅游开发。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动力机制和实现途径的认识不充分,“农家乐”旅游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受损、农业景观被破坏、经济收益外溢和乡村文化丧失等问题,甚至有的地方失去吸引力游客量下降而进行整顿或停止旅游接待,给当地的生态、社会、经济和产业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尽管目前旅游界和农业经济界对农业旅游及“农家乐”的开发研究有颇多著述,但对“农家乐”开发的动力机制及实现途径研究的深度不够,特别是对经济发达地区——浙江区域特色的“农家乐”开发模式及实证研究较为欠缺。如何在经济较为发达、民间资本活跃、市场需求旺盛和生态压力较大的浙江进行“农家乐”旅游开发,确保旅游地的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同时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协调社区及其他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农家乐”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浙江“农家乐”开发的动力机制结构模型
所谓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旅游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研究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利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合理构筑和不断优化浙江及其他地区的“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从而促进“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农家乐”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成功模式。
据系统科学理论,运行机制是对特定系统而言的。按照系统的定义和本文对“农家乐”旅游内涵的表述,可以认为“农家乐”旅游发展动力机制是诱使、鼓励、引导各种行为主体行使以推动旅游经济系统持续稳定发展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它以一种持续均衡的方式为系统提供发展所需能量,是促使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原动力。各种动力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有时也相互转换,从而共同推进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进程。
浙江的“农家乐”旅游地虽然也可依托世界级地质公园或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而存在和发展,但一般本身并不具备一流的旅游资源,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的需求和过境游客的差异化消费需求而开展的餐饮、食宿或休闲接待服务,因此客源市场是“农家乐”旅游开发成功的主要因素。故“农家乐”旅游经济发展不属于“资源驱动型”而属于“需求驱动型”。
按照“驱动模型”理论,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有不同的主动原因和辅助因素,需要建立不同的“驱动模型”。“农家乐”旅游作为旅游经济的一种形式,必然具备旅游经济基本属性,其发展必然除了受到消费需求的驱动外,还要受产品吸引和中介系统的引导以及支持系统的辅助。根据以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临安太湖源白沙村和衢州七里黄土岭村为代表的浙江“农家乐”旅游地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发展状况设计出一个由旅游消费牵动、旅游产品吸引、中介系统和发展条件所构成的动力系统,见图1。
三、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分析
(一)需求动力系统
市民和游客对“农家乐”旅游的消费需求是“农家乐”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同时,浙江的“农家乐”旅游地均处于一些生态敏感地或保护区域,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比较重,一般在经济上相对欠发达,迫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要求而发展“农家乐”旅游。因此,浙江“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的引力需求驱动力要考虑环境资源保护、旅游市场需求和社区经济发展三个方面。
1.环境资源保护需求
浙江“农家乐”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地方均具有山清水秀的景观环境特点,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能保存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方需要保护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另一方面,保存下来的也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今后更加不能被破坏。如杭州梅家坞不但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遗产“西湖龙井”的原产保护地;衢州七里黄土岭村地处钱塘江源头地区,其一举一动均对中下游的用水安全产生影响;临安太湖源镇白沙村是太湖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浙江省的一级水源保护区域,其产业构成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安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他的“农家乐”旅游地也大致如此。浙江实施生态省建设以后,这些区域都关停了原有毛竹化工等产业的污染企业,寻找替代产业发展当地经济。
2.旅游市场消费需求
农业旅游是以城市人口作为客源市场的。城市人口越多, 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越大, 所提供的休闲观光农业客流量也越大。浙江省人口多,城市拥挤,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等,外出旅游观光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客源条件。
随着收入的增加, 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 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 观光、旅游和度假活动, 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但是, 浙江知名度很高的一些老景点多以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为主, 模式基本相同。在旅游旺季, 省外游客慕名而来, 旅游景点人满为患, 人声噪杂, 无法满足本地城市居民对宁静清新舒适环境的渴求和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农家乐”旅游集农业景观观赏、农产品生产、农事活动、休闲和度假于一体, 给人们增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 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游憩活动空间, 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到乡村地区去旅游已经成为都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时尚,这种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
从杭州梅家坞等3个“农家乐”旅游地的游客调查表明,游客构成的75%以上为城市居民。但不同区位的旅游地的游客来源不同,景区依托型的临安太源白沙村的游客中非本地游客远远高出城市依托型的另两个“农家乐”旅游地。
3.旅游地经济发展需求
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浙江省按照《浙江省生态省建设纲要》对江河源头、山区林地等生态敏感地域加大了保护力度,并对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但原有的矿业开采、化工和冶炼等企业的关停,导致相关区域生产率日益低下,客观上降低了农民正常的生活水平。而严格的保护措施又加剧的社区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阻碍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矛盾迫使各级政府和当地社区必须寻求一种既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又有利于社区发展的新的经济模式,这就为“农家乐”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需求机制中市场需求是浙江“农家乐”旅游的必要条件,发展需求是重要的推动力,保护需求是“农家乐”旅游的生命线,开发应在确保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农家乐”旅游是在原有产业不能满足保护的条件下的替代产业模式,如果“农家乐”旅游过度开发对保护造成了威胁,政府同样会处于保护的需要寻找其他产业替代“农家乐”旅游产业。这是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不同其他地区的特点。
(二)引力系统
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引力驱动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的游憩价值、科普教育、环保功能以及带给利益相关各方经济收益四方面。
1.游憩价值与科普教育功能
“农家乐”旅游地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优美的农业景观、优越的生态环境、舒缓放松的乡村生活节奏和独特的农耕文化,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组织引导,可成为集观光游憩、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理想旅游地。
2.资源、环境保护功能
“农家乐”旅游开发为当地社区带来了经济收益,降低了当地居民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压力,同时也意识到生态环境和自然农业景观同样也可以为他们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居民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督促游客约束自身行为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以旅游开发促进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利用,促进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的协调发展。梅家坞、白沙村和黄土岭村的调查结果表明,村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以后,环境卫生维护意识、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和保护资金投入意愿都有了显著提高。“农家乐”旅游开发是当地社区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3.经济促进功能
“农家乐”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除了具有旅游的本质属性外,还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功能。农户和当地社区既是资源的拥有者、旅游开发的经营管理者和最终利益的最大受益者。在“农家乐”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经营、管理使农户获得了经济收益,为了发展旅游而改善的景观环境和交通等配套设施也为农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旅游产业替代也降低了原有农业生产体系对资源与环境的利用压力,间接改善了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黄土岭村将“农家乐”旅游开发和山区扶贫、“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调整产业结构、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和增添游憩娱乐设施,使黄土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休闲和双休日度假胜地,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就地销售和农业劳动力就地转化,在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这使得“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和通过旅游开发间接收益的各方都会主动推进“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进程。
(三)中介动力系统
中介系统是一个联络“农家乐”旅游地和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把“农家乐”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引导消费,将旅游需求转化为旅游消费;另一方面又将需求信息反馈给“农家乐”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指导其产品开发和营销。
中介驱动力虽然不直接影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但通过影响需求及引力驱动力而实现对“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影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农业旅游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多年的旅游主题都涉及到农村和农业。国家旅游局通过“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评审验收和授牌,扩大公众对农业旅游的认识和促进农业旅游需求的形成。浙江省也从旅游局、海洋渔业局、农办和农业厅四个渠道从资金、宣传、人才培训和行业规范多方面扶持农业旅游,通过评审和奖励“乡村旅游示范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农家乐特色示范村”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极大地宣传和促进了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农家乐”旅游地也举办“开茶节”、“采摘节”、“农家乐形象大使选拔赛”,开设“农家乐”旅游网站,联合各单位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写生基地、学生夏令营基地,以及和其他景区实施联合营销等推销“农家乐”旅游产品。这些活动都大力促进了公众对“农家乐”旅游的认知度和消费需求的形成。
(四)支持动力系统
支持动力系统是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它由硬环境和软环境组成,是构成旅游形象的重要因素,对旅游吸引力的营造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支持动力系统也主要体现在硬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科研支持四个方面。同中介动力系统一样,支持动力系统并不直接影响浙江“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而是通过影响需求引力驱动力而实现对保护区旅游的发展。
1.物质环境
硬环境包括农村物质景观环境、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等,它们构成了“农家乐”旅游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乐”旅游地一般同城市中心区有一定距离,交通条件较差,环卫、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游憩及游乐设施不到位。因此,硬环境是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初期的瓶颈问题。衢州七里黄土岭村在进山道路竣工后游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道路改造的一段时间内游客量大减,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硬环境对“农家乐”旅游的促进作用。
2.经济环境
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经济环境对旅游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农家乐”旅游的消费者是城市居民和过路游客,因此附近的中心城市或行政中心城市是“农家乐”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和中转接待中心。因此中心城市的经济环境的改善对“农家乐”旅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同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会影响到政府对“农家乐”旅游对外交通建设、景区硬件建设的投资力度,也影响到政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影响“农家乐”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研发推广,从而影响浙江“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政治环境
政治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法律规范和宣传促销等方面。在浙江“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初期,让世世代代以农业生产为生的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投资进行旅游接待,他们在思想意识、资金准备和管理水平上都不可能一呼而应。同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和旅游产业的统一营销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农家乐”旅游的经济效益显现以后,“小农意识”非常容易使他们盲目扩大生产导致恶性竞争,从而产生整个产业因“竞争——降价——降低质量——吸引力降低——游客量下降”而崩溃。因此,在“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不可缺位。前期,政府应起到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人才培训的必要扶持作用,促进“农家乐”旅游经济做大做强。后期应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的监督实施,规范行业行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市场份额,促进“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梅家坞、白沙村和黄土岭村在发展初期,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帮助农民实施产业转移,扶持“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启动。随后采取了各种方式进行人才培训、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约束行业行为、策划和资助宣传活动、受理游客投诉和协助成立“农家乐经营者协会”,促进“农家乐”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
4.科研支持
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交叉产生的新型产业。但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有其自身的属性和要求,并不都能很好地满足对方的产业发展要求。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活动是农业旅游的吸引物和体验参与活动类旅游产品,但农业景观随着农业生产过程而变化,未必总和旅游淡旺季合拍。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和大型农机的使用对游憩景观环境、旅游食品安全和游憩声环境都产生着负面影响;大量游客的涌入对当地的水资源、事物资源、环境卫生和生态系统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农业用地和旅游设施用地之间的矛盾和性质界定也存在着争议。因此,“农家乐”旅游不但需要基础理论研究,也需要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技术。“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研机构在刺激市场需求增长、协调相关各方利益、经营管理水平、产业指导政策、法律法规制订及特色农业景观塑造等配套产业适用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浙江学者已经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为推动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这些动力系统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支持系统的完善会促进引力系统驱动力的提高;反过来,引力系统的驱动力很强的话,也会吸引投资、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支持系统的驱动力;中介系统的宣传促销和消费观念引导,会刺激消费需求和政府对“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的重视,从而促进需求系统和中介系统的驱动力。当然,作为推动的主要因素-需求系统的驱动力强的话,也会相应的促进中介系统、引力系统和支持系统驱动力的提高。
四、浙江“农家乐”旅游动力机制的实现途径
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由不同运行主体在不同阶段通过发挥各自的作用来实现的。
从前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实施主体有四个:(1)旅游地社区(农户)和参与的旅游企业;(2)各级政府;(3)旅行社等营销机构;(4)科研机构。在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实现的过程中,各个主体都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如图2。
(一)政府
因为“农家乐”旅游具有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和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保护的功能,政府在这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起到引导、促进、调控和协调作用。
1.引导
在发展初期,农民在没有做好产业进入意识、资金投入和经营管理技能等准备的情况下,政府具有“发动机”的作用。政府通过宣传发动、资金扶持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启动。这些工作在浙江“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初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欠发达的乡村地区。
2.促进
“农家乐”旅游开发具有旅游产业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它的市场性。“农家乐”旅游开发初期的游客量决定了这一产业能否继续下去,能否得到经营农户的认可,而“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农户分散经营决定了统一市场营销的难度,这个工作除了政府,没有其它机构会主动承担。政府可以通过开办现场会、举办农业节事活动和邀请媒体宣传等工作来宣传促销当地的“农家乐”旅游开发。只有游客来了,才能显示出“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生命力,才能让经营农户安心经营下去。
3.调控
农民的小农意识很容易导致“农家乐”旅游开发一哄而上,如果不加以调控,最后就会“一哄而散”。因此政府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到一定规模和程度的时候,必须加强“农家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农家乐”旅游规模的过度增长。
政府对“农家乐”旅游开发的调控还表现在对“农家乐”旅游的服务质量的调控上。农民的一些自然的生活意识不符合现代旅游业和服务业的经营理念。如剩饭剩菜的二次利用,农村司空见惯,而游客对此十分忌讳。农村的服务意识、卫生习惯等也需要进行改造;食品卫生检测、游客投宿受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都要有政府来协调和组织。而这些在未进行“农家乐”旅游开发以前可能并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使城乡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通过“农家乐”旅游开发富裕起来的农民很容易模仿城市化发展道路,在服饰、语言和建筑风格方面进行模仿,最终导致“农家乐”旅游地城市化,丧失乡村风格失去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而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产业生存出现危机。教育农民和控制乡村建筑无序发展和风格城市化也是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
4.协调
“农家乐”旅游开发还需要经营业主、营销机构和科研单位等主体介入,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政府来协调。另一个需要协调的是“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保证当地农民的经济利益,防止“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外溢,偏离发展的初衷。
当然,政府并不是要包办“农家乐”旅游开发,但在长期以农业产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政府确实要承担相应的职能。随着“农家乐”旅游开发的深入进行,政府可以将相关的职能交付营销机构、业主协会及科研机构承担。
(二)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在“农家乐”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但进行理论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也要为消费者行为引导、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做出努力。还要按照产业的发展需要提供基础理论、适用技术、产品创新及人才培养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做为一项新型的交叉产业,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矛盾和交叉后产生的新矛盾使“农家乐”旅游开发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都离不开科研机构的支持。
目前浙江的“农家乐”旅游开发即将进入成熟期,模式单一、产品雷同、资源过度利用、环境破坏等负面影响开始出现;产业政策模糊、产品创新乏力、布局调整缓慢等问题及后果也逐步暴露,急需科研机构加大关注力度,为浙江“农家乐”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三)经营业主
经营业主是最主要的经济收益群体,也是“农家乐”旅游开发最直接的实施主体。但“农家乐”旅游的经营业主是一个大多由原有农民转变而来的不成熟的群体,他们的观念、技能、投资能力和营销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面队新的挑战,应在其他实施主体的帮助下,努力做好自身的观念和能力提升以及处理好与其他经营户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
(四)旅游营销机构
旅游营销机构是“农家乐”旅游开发的中介系统的主体,他们对“农家乐”旅游的关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需求系统驱动力的提升。在“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体不同,前期较多的可能是政府以及政府协调的媒体机构等,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农家乐”旅游经营者协会和旅行社等机构开始关注和进入“农家乐”旅游的营销行列,使“农家乐”旅游营销的政府行为开始减弱。但旅行社是一个商业机构,其行为的赢利性和“农家乐”旅游产品相对的价格低廉性存在着矛盾,因此在目前浙江“农家乐”旅游发展过程中,旅行社起到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这个问题将随着“农家乐”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升级而逐步解决。
“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的实施是各个系统的行为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但随着“农家乐”旅游开发的逐渐成熟其承担的功能逐步下降;科研机构在“农家乐”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起着理论指导、适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培训等作用,其对“农家乐”旅游的产品创新、特色塑造、品位提升和梯级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结束语
浙江“农家乐”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主要由需求、引力、支持和中介四大系统构成,每个系统在“农家乐”旅游开发的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不同。动力机制的实现由不同的主体承担,政府始终应承担引导、扶持、促进、调控和协调等功能。科研机构承担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人才提供等功能对“农家乐”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浙江“农家乐”旅游开发的进程中,科研机构应担负其应有的职能。营销机构是中介动力系统的实施主体,他们在不同阶段由不同机构承担,对“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农家乐”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产业经济收益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产业的最主要实施者,他们的行为对整个产业的项目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应按照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转变观念、提升认识、增强技能,提高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浙江“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国,俞益武,朱志泉.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 (5):581-587.
[2]彭华.旅游发展区动力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1999,14(6):39-44.
[3]彭华.汕头城市旅游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39-44.
[4]牟红,程乙昕.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理论在走马镇旅游规划中的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7(6):54-56.
[5]丁绍莲.我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理论探讨[J].生态经济,2007(1):118-122.
[6]张建国, 俞益武, 蔡碧凡.海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对浙江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516-519.
[7]俞益武,于由.浙江生态省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的关系[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4,21 (4):466–470.
关键词:目标消费群;管理规划;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23-02
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有助于花都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其打造的桑蚕文化,传承了当地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推进了广东文化的发展。同时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助于为当地和附近居民提供就业,创造和维持地方收入,拉动花都经济增长。
一、宝桑园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山前大道缠岗段两旁的宝桑园,是集农业种养、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基地建设规划由桑蚕种养加工生产、农业高科技示范和观光旅游农业三大部分组成,总投资1302万元,预期年产值74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188万元[1]。
宝桑园旅游观光基地以桑蚕文化为核心,包括桑养蚕区、缫丝织绸区、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蚕桑生态区、蚕丝文化馆、农业大观园、娱乐活动区、餐饮美食区、农产品展销区、休闲钓鱼区。其各大基地观光区和休闲区不仅能让游客亲近大自然,获得身心放松,进一步了解桑蚕文化知识,充分领略中华几千年蚕丝文化历史;同时其种桑养蚕区、缫丝织绸区、蚕桑生态区及蚕丝文化馆等,体现了宝桑园对农业科学和高新技术的重视以及在桑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方面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示范作用。比如宝桑园种桑养蚕区的桑基鱼塘,其以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粪喂鱼、鱼泥上塘基、蚕粪及桑枝叶残渣堆沤或经沼气发酵产生肥料等资源循环再生方式,不断提高了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旅游活动也使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良性发展以及旅游环境改善成为必然,并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动力[2]。同时有助于花都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其打造的桑蚕文化,传承了当地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推进了广东文化的发展。同时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为当地和附近居民提供就业,创造和维持地方收入,以拉动花都经济增长。
二、宝桑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宝桑园品牌宣传力度不够,产业链不足,管理规划不够科学成熟,附近交通不便等问题制约了其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宝桑园投资资金不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地处广州偏远地区,宝桑园目前的品牌宣传力度仍相对欠缺。宝桑园在强调科技创新重要性,积极开展各种相关的学术研究、拓展和调研等活动进行宣传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将其品牌进行大众化地宣传,潜移默化地把其品牌形象带进寻常百姓家,打造成公众心中印象深刻的品牌,才能源源不断地增加潜在客源。
2.产业链不完整
宝桑园目前仍处于中小型的乡村生态旅游规模,其以桑蚕文化为核心的相关观光旅游资源开发已不断趋于多样和成熟,然而由于宝桑园资金运转相对缓慢,其休闲和娱乐功能仍不够丰富。具体表现在:第一,游客招待方面不够完善。宝桑园目前仍没有形成完善的旅游住宿行业及与住宿功能相应的餐饮和销售等行业。与此同时,宝桑园仍面临交通设施不健全,环境卫生处理方式不完善,停车场设施不完备等问题。第二,娱乐功能相对单一。宝桑园游玩项目目前主要对外提供观光、采摘、放风筝等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活动和水上休闲活动,局限于中国传统生态旅游的“农家乐”形式。另外宝桑园部分水上游玩设施存在破损问题,宝桑园相关部门应加以重视和改善。
3.管理规划缺位
宝桑园在生态环境、游客行为等方面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生态旅游管理,一般指对生态旅游环境、旅游企业、旅游者,也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社区、旅游市场等进行系统的规范、协调、控制等的管理活动过程。宝桑园已开发的养鸡场和鸵鸟养殖场利用效率不高,导致其场地资源、人力管理资源的浪费。另外,部分游客在桑林区采摘桑葚后没有自觉称重购买,而是装进自备袋子离开旅游景点,这造成宝桑园部分经济损失。此外,部分游客环保意识不强,同时宝桑园垃圾回收设备不完善,破坏环境,不利于对宝桑园的环境保护。
三、应对宝桑园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策略
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深入和管理规划的缺位等问题主要归根于其投资资金不足,所以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在遵循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适度拓宽开发途径,如与当地附近相关企业合作、吸引学生为主的目标消费者、加强宣传等等。同时不断完善和加强宝桑园的管理规划。
1.宣传的多样性开发
加强对外宣传促销促游。开拓客源市场,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促游活动等宣传途径。比如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其旅游产品[3]。同时可通过官方微博有奖转发、自制微电影宣传片、QQ旅游指南广告、设置网上相关调查问卷等网络宣传方式进行宣传。
吸引学生为主的目标消费群。由以百度网页搜索和百度新闻搜索为基础的免费海量数据分析服务,用以反映不同关键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的百度指数中的数据得知,与“生态旅游”有关的“人群属性”中,以“20-29岁”“本科及以上的学生”为主的人群密度最大。由此可见,80后及90后年轻人是生态旅游的主要消费者。所以宝桑园可加强与附近各大高校的合作,提供各大高校学生实习机会,招聘各大高校学生从事旅游,为宝桑园吸引更多以大学生为主的客源。
2.产业链的多样性开发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宝桑园目前仍处于中小型生态旅游基地,其关键原因在于投资资金不足。加快资金周转,可通过增加适合其发展的收入途径。宝桑园可通过以下途径拓宽旅游产业链。
与当地其他旅游基地合作。比如与花都果园飘香、花都芙蓉度假村、花都香草世界、花都御盛马场等形成旅游一体化的合作经营模式——合资延伸和发展该区域的旅游产业链——如住宿、餐饮、购物、纪念品销售等。
借鉴“沙发客”的旅游住宿模式。舒适而优惠的住宿条件不仅能吸引更多远来游客,不断促进当地经济收入,同时还能拉动其他旅游产业的发展。2003年始于美国的“沙发客”潮流,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兴起、发展并不断完善。“沙发客”是指当地居民自愿免费为在“沙发客自助游网站”成功注册的旅客提供住宿的一种方式。这种住宿方式使游客更能充分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另外还能以“创新和省钱”为特色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宝桑园可与当地其他旅游基地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和创办“沙发客”模式,提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居民参与度,不断延伸和完善当地的旅游产业链。
3.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场地的有效利用。需要搞好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3]。宝桑园可通过取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低下的鸵鸟养殖项目,提高养鸡场的场地利用效率,同时加强与当地各旅游基地合作。比如与花都香草世界合作,引进培养花卉香草技术和品种,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从而促进宝桑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管理有序化、规范化。宝桑园可通过增设管理人员,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语,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增强旅客保护环境和诚实守信的意识。同时完善其旅游区道路、洗手间、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不断推进宝桑园管理规划的有序化和规范化。同时,当地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生态理念”的培训,不断加强自身守法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
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一般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旅客反映等十多个方面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4]。宝桑园可根据自身现实情况,增设专业管理人员,定期对基地各旅游项目进行严格评估,这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政府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起主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规划、政策以及监控方面[5]。当地政府应该结合花都的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规划和协调开发广州花都的生态旅游资源,同时应加强对花都生态旅游景点区的监督和引导,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熠.论生态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J].学理论,2011,(31).
[2]谢吉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述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持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2006,(3).